限制因素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09:17:50

限制因素

限制因素范文篇1

关键词大豆;产量;限制因素;增产措施;黑龙江勃利

黑龙江省勃利县耕地面积约11.33万hm2,每年大豆播种面积稳定在5.33万hm2以上,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受大豆产量、品质的影响,农民收入徘徊不前。分析限制勃利县大豆产量的因素,并探讨对策,对实现大豆稳产、高产,提高大豆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影响大豆产量的因素

一是轮作不合理。重迎茬是限制大豆产量的主要因子,可导致土壤中有害物质增加,营养消耗不均衡,病虫害严重,产量下降[1]。二是品种选择不当。农民自留种、良种与良法不配套等现象较为突出,品种退化严重,不能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三是施肥结构不合理,施肥带有较大的盲目性。有机肥与无机肥,N、P、K的比例严重失调,不能满足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均衡需求[2]。四是培肥地力重视不够。有机肥的施入量明显减少,造成土壤严重板结,土壤的理化性状不良,严重制约大豆产量的提高。五是病虫害防治不及时。一旦发生病虫害,农民存在侥幸、等靠心理,防治不及时,错过最佳防治时期,造成危害,影响产量及品质。六是整地标准低。深松、旋、耙、翻等整地形式没有得到合理应用,使犁底层上移,不抗旱、不耐涝,不利于作物的根系发育。

2提高大豆产量的措施

2.1科学合理轮作

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适当发展经济作物及其他大田作物,为轮作倒茬创造条件[3]。尽量实行3年以上(含3年)合理轮作,在重、迎茬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坚持宁迎勿重的原则,常采用玉米—玉米—大豆、玉米—大豆—蔬菜、大豆—小麦—薯类、玉米—杂粮—大豆等轮作方式。

2.2保证整地质量

要推广以深松为主,松、耙、旋、翻相结合的整地方法。无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块,要进行伏翻、秋翻或耙茬深松整地,耕翻深度16~22cm,要求耕深一致,立垡、回垡率小于5%,无大坷垃和暗坷垃。深松深度在25cm以上,不翻转土层。有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块,可秋耙茬,耙深12~15cm,耙平耙细;对前茬是玉米、高粱等茬的地块,要捡净或粉碎残茬,机械灭茬时,灭茬深度为10~15cm,粉碎根茬长度5~6cm;春整地的地块,要顶浆打垄,整地镇压一次作业完成,达到待播状态。

2.3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

平原区域主要推广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它既具有植株分布合理、绿色面积大、群体光合效率高的优点,又具有抗旱抗涝、增加地温、便于管理的优点。在坡岗地等区域重点推广大豆行间覆膜等技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强保墒能力,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2.4选择优良品种

大豆品种要年年更新,保证品种的纯度和品种特性,是获得高产、稳产的前提。在品种选择上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依当地生育期选择品种。选择在当地正常年份无霜期前5~7d成熟的品种最为适宜,以保证在无霜期内正常成熟。二是根据栽培技术模式选择相应的品种,以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如采用窄行密植栽培技术,要选择抗倒伏的矮杆、半矮杆品种;三是依当地自然条件和投入水平选择品种。不同的品种对土壤肥力要求不同,如绥农8号与合丰25相比较,前者是喜肥品种,若施肥投入不足,就不能充分发挥该品种的增产作用,无法获得较高产量;后者适应性强,对土壤肥力要求不十分严格,施肥偏多或偏少都能获得稳产。

2.5科学施肥,培肥地力

根据大豆需肥规律及特点,平衡施入营养元素,既要协调好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之间的关系,又要协调好氮、磷、钾之间的关系。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肥料的利用率[4]。由于长期施用化肥,有机肥施入量明显减少,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结构恶化;水土流失严重,耕层变薄;施入化肥的氮、磷、钾比例,有机肥与无机肥的比例失调,造成土壤污染严重,这些都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要充分利用秸秆资源,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大力推广应用生物肥料。生物肥料具有无污染、无公害、养分齐全、抑制土传病害及促早熟等特点,同时可以活化土壤,增加肥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等。

2.6病虫草害防治

要立足“防重于治,防早防小”的原则,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植保技术。一旦发生病虫害要做到早发现、早准备、适期防治,以降低成本,保证防效。应克服2种错误倾向:一是打太平药,造成极大浪费;二是病虫害严重时再打药,结果增加投入,防效不好。三是改进跑、冒、滴、漏、药剂损失严重的落后防药机械,提高施药技术。公务员之家

3参考文献

[1]程春明,王瑞珍,吴问胜,等.新时期江西大豆生产与发展的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11):42-44.

[2]谷洪军,孙伟国,王忠玉,等.汉枫缓释肥料与大豆专用肥的对比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3):34.

限制因素范文篇2

关键词:大豆;产量;限制因素;增产措施;黑龙江勃利

黑龙江省勃利县耕地面积约11.33万hm2,每年大豆播种面积稳定在5.33万hm2以上,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受大豆产量、品质的影响,农民收入徘徊不前。分析限制勃利县大豆产量的因素,并探讨对策,对实现大豆稳产、高产,提高大豆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影响大豆产量的因素

一是轮作不合理。重迎茬是限制大豆产量的主要因子,可导致土壤中有害物质增加,营养消耗不均衡,病虫害严重,产量下降[1]。二是品种选择不当。农民自留种、良种与良法不配套等现象较为突出,品种退化严重,不能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三是施肥结构不合理,施肥带有较大的盲目性。有机肥与无机肥,N、P、K的比例严重失调,不能满足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均衡需求[2]。四是培肥地力重视不够。有机肥的施入量明显减少,造成土壤严重板结,土壤的理化性状不良,严重制约大豆产量的提高。五是病虫害防治不及时。一旦发生病虫害,农民存在侥幸、等靠心理,防治不及时,错过最佳防治时期,造成危害,影响产量及品质。六是整地标准低。深松、旋、耙、翻等整地形式没有得到合理应用,使犁底层上移,不抗旱、不耐涝,不利于作物的根系发育。

2提高大豆产量的措施

2.1科学合理轮作

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适当发展经济作物及其他大田作物,为轮作倒茬创造条件[3]。尽量实行3年以上(含3年)合理轮作,在重、迎茬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坚持宁迎勿重的原则,常采用玉米—玉米—大豆、玉米—大豆—蔬菜、大豆—小麦—薯类、玉米—杂粮—大豆等轮作方式。

2.2保证整地质量

要推广以深松为主,松、耙、旋、翻相结合的整地方法。无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块,要进行伏翻、秋翻或耙茬深松整地,耕翻深度16~22cm,要求耕深一致,立垡、回垡率小于5%,无大坷垃和暗坷垃。深松深度在25cm以上,不翻转土层。有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块,可秋耙茬,耙深12~15cm,耙平耙细;对前茬是玉米、高粱等茬的地块,要捡净或粉碎残茬,机械灭茬时,灭茬深度为10~15cm,粉碎根茬长度5~6cm;春整地的地块,要顶浆打垄,整地镇压一次作业完成,达到待播状态。

2.3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

平原区域主要推广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它既具有植株分布合理、绿色面积大、群体光合效率高的优点,又具有抗旱抗涝、增加地温、便于管理的优点。在坡岗地等区域重点推广大豆行间覆膜等技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强保墒能力,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2.4选择优良品种

大豆品种要年年更新,保证品种的纯度和品种特性,是获得高产、稳产的前提。在品种选择上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依当地生育期选择品种。选择在当地正常年份无霜期前5~7d成熟的品种最为适宜,以保证在无霜期内正常成熟。二是根据栽培技术模式选择相应的品种,以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如采用窄行密植栽培技术,要选择抗倒伏的矮杆、半矮杆品种;三是依当地自然条件和投入水平选择品种。不同的品种对土壤肥力要求不同,如绥农8号与合丰25相比较,前者是喜肥品种,若施肥投入不足,就不能充分发挥该品种的增产作用,无法获得较高产量;后者适应性强,对土壤肥力要求不十分严格,施肥偏多或偏少都能获得稳产。

2.5科学施肥,培肥地力

根据大豆需肥规律及特点,平衡施入营养元素,既要协调好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之间的关系,又要协调好氮、磷、钾之间的关系。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肥料的利用率[4]。由于长期施用化肥,有机肥施入量明显减少,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结构恶化;水土流失严重,耕层变薄;施入化肥的氮、磷、钾比例,有机肥与无机肥的比例失调,造成土壤污染严重,这些都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要充分利用秸秆资源,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大力推广应用生物肥料。生物肥料具有无污染、无公害、养分齐全、抑制土传病害及促早熟等特点,同时可以活化土壤,增加肥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等。

2.6病虫草害防治

要立足“防重于治,防早防小”的原则,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植保技术。一旦发生病虫害要做到早发现、早准备、适期防治,以降低成本,保证防效。应克服2种错误倾向:一是打太平药,造成极大浪费;二是病虫害严重时再打药,结果增加投入,防效不好。三是改进跑、冒、滴、漏、药剂损失严重的落后防药机械,提高施药技术。

3参考文献

[1]程春明,王瑞珍,吴问胜,等.新时期江西大豆生产与发展的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11):42-44.

[2]谷洪军,孙伟国,王忠玉,等.汉枫缓释肥料与大豆专用肥的对比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3):34.

限制因素范文篇3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思路

在企业进行会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会计工作更有效开展,其也是国家建设标准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国财政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些相关指导意见,为会计信息化的未来发展提供平台,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也显得非常重要。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标准体系的建设思路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从更多角度对其进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开展相关领域中的会计工作。

一、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所谓会计信息化,主要指的是会计工作与信息技术之间的有机结合,其理论基础依托于会计学,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发展手段,实现对会计信息的加工与储存,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将更有针对性的会计模型构建起来,从而达到将会计信息共享出去的目的。而所谓的会计信息化标准,则主要指的是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重复性事物,需要以一定的标准为基础,来实现信息收集、加工以及储存等活动,建设信息技术的相关标准的根本目的,是将全行业的活动统一起来,是活动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业准则。建设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对于会计行业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该标准体系中,主要包括应用环境、综合控制、有效评价等方面,其主要目的便是将会计信息化中的相关标准具体化,这些要素的完善程度能够体现出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水平[1]。在建设标准体系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三方面原则:第一,需要具有整体性,这一原则主要是将不同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并建立起要素之间的联系,产生制约效应,是信息化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达到“1+1>2”的效果。第二,要具有结构性,这一原则主要指的是以一定的规律为基础,可以是时间序列,也可以是空间序列,对会计信息进行合理分布,从而更有利于进行接下来的处理工作。第三,要遵循分类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指的是以会计信息的相似度为基础,运用基础、技术等分类标准,对会计信息进行划分。

二、框架建设与限制因素

(一)框架建设

想要构建起健全完善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首要工作便是将体系的框架结构确定下来,根据框架结构,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构建原则,从而建立起相关模型[2]。现阶段,该体系框架结构的建设主要分为前导、规范、结构以及解析等四个层次。在建设框架的过程中,需要先对整个体系进行客观科学的定位,找到其与其他信息化标准之间的联系,制定相应目标,为接下来进一步的建设工作打好基础。另外,构建起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提升相关领域的会计管理效率,进而促进社会效益的有效提升,所以,需要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进行信息化建设,着重进行相关的分析工作与总结工作,并整合出有效的总结经验,用以完善与规范会计信息化标准,达到提升效率的目的。

(二)限制因素

现阶段,我国在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面临很多限制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相关体系不完善。这是限制我国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体系的不完善,会计信息在分类标准方面出现的差异,这便在很大程度上对标准体系的构建造成阻碍[3]。而科学合理的体系能够提升信息效能,帮助相关决策人员作出更加准确的决策,从而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其次,认识上存在偏差。对于会计领域来说,会计信息标准化是其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变革,其中不仅涉及到会计学,还涉及到统计学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相关学科,可以提升会计工作的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但现阶段我国对该体系的认识并不深刻,很多企业也没有树立起会计信息化的相关概念,这也是限制该体系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再次,会计发展不平衡。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会计信息化方面的发展也并不平衡,而且这种现象在短期内很难改变,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会计信息化方面的发展水平更高,因此,想要构建起统一的标准体系存在一定难度。最后,相关专业人才少。会计信息化需要相关会计人员具备更高的的业务与道德素质,但从我国当前发展和情况来看,会计信息的相关专业人才比较欠缺,很多会计从业人员都不能运用专业的计算机软件进行相关业务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

三、建设标准体系的思路

从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情况来看,想要构建起科学完善的标准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人才建设

相关专业人才过少,是限制标准体系构建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我国需要着重对会计信息化的相关专业人才进行培养,运用多元化的方式,将专业人才的队伍壮大起来,提升人才的专业素质与业务水平,使其与当代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相符合[4]。通过培养专业人才的方式,达到提升会计信息化水平的目的,完善标准体系的构建。

(二)健全内部机制

在构建标准体系的过程中,完善内部机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内部机制的完善需要达到以下两方面要求:其一,构建公平的奖惩制度,通过工资与奖金的发放来控制会计审核质量,从而促进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二,构建科学的人才标准,将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以及相关职权等信息进一步标准化。

(三)制定技术标准

构建标准体系,还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技术与资源标准。其中技术标准主要用于对相关信息技术的规范,该标准需要以专业人才为依托进行构建,要求在进行会计信息的采集与整理的过程中,有一套完善的信息交换标准,并构建起系统集成以及数据结构等一系列标准,将会计信息相关资源统一起来。

(四)明确根本功能

在构建标准体系时,相关企业需要以实际发展情况为基础,对会计信息化进行准确定位,改变传统的会计工作思路,将信息化技术与会计工作有效结合起来[5]。想要建立起完善的标准体系,首要工作便是将标准体系的构建目标明确下来,之后以目标为基础,深刻剖析相关会计管理案例,形成工作经验总结,最后在此基础上,作出有利于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的相关资料,这个过程对于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来说,构建起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促进企业发展与行业进步的主要手段,在产业结构转型的条件下,标准体系的建立能够有效提升企业中会计工作的管理水平。面对当前存在的限制因素,我国需要运用强化人才建设、健全内部机制、制定技术标准、明确根本功能等方式,以促进标准体系的建立。

作者:周克文 单位:中铁隧道集团一处有限公

参考文献:

[1]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切实助力会计改革与发展——《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之五[J].财务与会计,2012,02:10—15.

[2]王军.继续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实现从会计大国向会计强国的迈进[J].财务与会计,2012,06:4—13.

[3]吴沁红.新一轮信息化浪潮下会计信息化:使命、挑战、展望——第十一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综述[J].会计研究,2012,10:91—94.

限制因素范文篇4

本文作者:李方初工作单位: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预设用途同样以手机作为例子,手机设计需要强调正确的界面操作方法,同时隐匿不正确的操作。预设用途的概念是指产品被人们认为其具有的性能,使产品的操作方法与用户之前的相关经验与知识在一定程度上相吻合,为用户提供操作上的线索。譬如手机的按键形态引导用户往下揿压;显示屏引导用户观察有否信息反馈;狭长的接口用来插入充电器等。限制因素只有产品没有容易让人误解出错的设计,才能够将产品使用起来是方便深得人心的。物理机构限制因素:要划分出一个特定的范围将有关的操作方法限定在内。如,若想电池或者充电器插入正确的位置,那么就要设计出一个特定不变的插入方法,或者设计出没有特定方法随便一插就能够让手机工作的方法。文化限制因素:当用户拿到一款样式奇怪的手机时,就需要观察牌子商标或者屏幕里文字的正反向,以获取正确使用的方向信息。可视性,自然设计的原则产品设计需要注意可视性问题,正确的操作部位要显而易见。设计产品时应注重避免传达多余的、不必要的信息。多出来的线索将使用户不知所措。可视性要表现的是操作意图和实际操作之间的匹配。操作过程所涉及的所有部件(用户的控制输入)都应该具有可视性,操作结果的可视性(手机的显示输出)则能够让用户有效地控制产品。

反馈原则反馈向用户提供信息,使用户知道某一操作的完成程度以及操作结果。固定电话刚出来的时候,设计人员在反馈设计上费了不少心思,例如使用户在接触电话上的按键时会听到某种清脆的声响,这属于输入过程中的反馈;而一旦电话被接通,用户就能通过各种声音获悉电话的状态,这属于输入之后的反馈。相比之下手机的反馈信息会比固定电话的反馈信息更简单,容易让用户接受,因为固定电话没有手机那种能够直接看到的显示屏。若是对方的手机正在通话占线的时候,手机不仅仅会有提示音提示用户,也会在显示屏上显示出相关字母,能够让用户更加肯定自己接受到的信息。差错分析差错以两种方式出现。一种是,若是用户设立的目标是正确的,而在系统执行的过程中发生了问题,这就是失误。反之,若是用户设立的目标是错误的,那么这就是错误。对差错中的失误进行分析。例如使用手机时出现的失误,很可能是设计上的弊端或用户精力不集中造成的。使用性信息大致分为指示性和反馈性信息。好的指示性信息应该使用户迅速掌握界面操作规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以及实体界面中形的指示等。反馈性信息是界面对用户有效操作的响应和肯定。以索尼爱立信丁618手机充电为例,我们探讨这两种使用性信息的不足所可能导致的失误:如充电器的插入过程。大多数手机的充电操作只需把圆形插头插进圆形插口即可。而索尼爱立信丁618手机的充电器插入接口时,需要倾斜一定角度才能插进去,而且还必须让有标志的面朝上,这些过密的指示性信息所带来的麻烦操作,有可能导致以下几种失误:在黑暗的环境里,用户有可能将没有标志的面朝上而强行插入;用户在不仔细阅读说明书的情况下,强行用力插进去,很可能损坏充电插头;拔插头也需要小心的以倾斜角度拔出来,如果随手拔掉,有可能导致损坏。

充电器插入后软件界面的显示图样说明书中说首次充电可能需要30分钟后才会显示充电指示。也就是说,在充电的头30分钟内,手机界面将既无控制上、也无显示上的反馈性信息,这些反馈性信息的欠缺有可能导致以下几种失误:很可能在等待30分钟以后才知道是不是自己没有插对的缘故而导致充电失败;如果连续插拔充电器并等待若干个30分钟后仍无反应,用户可能归咎于显示屏幕或其他的原因而自行拆卸手机。有的手机在操作上的使用和反馈性信息齐全,但是有着相对麻烦的操作,也会使用户有疲惫感而导致失误。这同样属于设计上的弊端,传达了让用户厌烦的情感信息。其次,由于用户注意力不集中导致的失误。人的注意力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刺激的数量、强度和作用方式等,用户需要排除干扰因素,但人的注意资源有限,有些信息加工阶段的分配资源会比较少。所以,设计师需要在手机界面设计中渗入具有提示作用的因素。例如响铃、闪烁等。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我们仍需要开阔视野,扩大考虑范围,将形态的意义融合到其他相关领域中。例如在进行手机形态设计的时候,将其与界面设计相结合,按钮如何设计形态,使之能够在视觉上造成醒目的功能分区,不同的按键或按键群采取不同形状的造型来区分,各种接口形状不同,插入方式也不同,以避免造成接入口混淆。

限制因素范文篇5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限制因素;防治建议

病虫害是指森林植物处于生长发育状态下或者其繁殖材料和产品在储运过程中,因生理程序在环境或生物侵染的影响下出现功能异常,生长发育被抑制,进而造成巨大的直接和间接损失的现象[1]。这种现象在林业发展中出现的概率很高,严重时可导致植物整株死亡,所以加强防治是十分必要的。

1林业病虫害防治存在问题

林业病虫害防治对于林木的正常生长具有重要影响,长期以来备受重视,但目前此项工作却面临如下难题。首先,防治难度逐年加大。当前,出于环保和发展经济的考虑,人工造林在各地兴起。此种做法扩大了森林面积,使得局部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由于在造林过程中没有进行科学规划,增加的林木种类相对较为单一,使得病虫害问题愈发严重,发生面积也逐年扩大,导致防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同时,再加上防治手段与技术相对滞后,人手不足及资金不宽裕等因素的影响,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其次,病虫种类有所增加,带来的损失也更为严重。

2影响防治效果的限制因素

现阶段,防治工作开展中的限制因素主要有:①监测水平不高,难以实现准确的提前预报,个别地区的虫情获取及工作明显滞后,不能起到明显的指导作用,这就使得防治工作失去了先机,采取的措施也比较被动;②防治手段较为传统,技术相对滞后,这种局面的形成与新技术推广不到位有关,导致的后果是现实中往往以喷药的方式来控制病虫害,不仅增大了环境负担,还增强了病虫的抗药性,尽管相关部门提倡生物防治,但因资金不足,应用范围十分有限;③协调不到位,各项工作的配合效果不佳,病虫害防治任务相当艰巨,开展过程中需要做好协调,以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但实际上往往难以做到这一点,协调不到位的情况极为常见。

3防治建议

3.1采用科学的防治方法

要想有效控制病虫害,应做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防治。比如,采用药物杀虫时,必须要首先明确害虫种类及特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选取适宜的药物,进而取得良好的杀虫效果。在面对多种虫害时,要将危害最大或者数量最多的类型作为防治重点,选取的药物应能够有效杀死主要害虫,并可同时对其他害虫产生抑制作用。另外,在防治过程中还需注意用药必须适量,选择恰当的用药方法,合理确定用药部位。

3.2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法

根据林业虫害模式的演变历程,最开始人们一般利用喷药的方式来控制虫害。此种方式起初效果较好,但由于害虫对药物的抗性在不断增强。所以,药物对虫害的防治作用必然会不断减弱。在喷药无法取得预期效果之后,人们又开始尝试物理法及生物法,具体手段包括热处理法、射线法、以虫治虫等。相较于喷药法及物理法,生物法带来的污染明显偏小,且防治效果比较显著。考虑到发展林木的初衷就是为了保护生态,所以,生物防治可以说是目前病虫害防治方面的最佳方法,值得大力推广和积极应用。

3.3季节性防治

林业病虫害防治并不是某一个季节的任务,全年都不可放松。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建议根据季节特征来确定措施。首先,春防。鉴于病虫害一般在3—4月羽化,春防显得尤为重要。春防措施主要有树干涂白及利用相应药剂处理土壤等,前者的目的是控制上树害虫,后者则是为了控制出土虫害。其次,夏秋防治。夏秋季是病虫害较为猖獗的一段时期,所以4—10月也必须做好防控。最后,冬防。冬季病虫害防治是重点,一般指11月末至次年2月。这个时期害虫大多都进入了越冬期,对林木危害大为减轻,但是如果越冬的害虫基数过大,次年便会爆发严重灾害。所以,此时的防治效果关系到次年的病虫害规模及影响力。

总之,为了保证林业病虫害防治效果,在防治工作中应保证措施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同时,大力推广生物防治,季节性防治也是十分必要的。

限制因素范文篇6

目前,国内外对于有关互动电视广告的研究分析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具体方向:

(一)关于新媒体语境下广告媒介发展的环境发生的变化研究。

有关于新媒体的研究,如新媒体概念的界定、新媒体的特征、新媒体语境下文化多元化的诉求等。这些研究主要是为了主要是对当今社会大的媒体环境变化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进而延伸到新媒体语境下,广告媒介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媒体变化、媒体竞合、受众群体特征的变化及需求变化等。

张春斌在《论新媒体语境的特征分析》中提出:新媒体的出现,既深刻影响了当今社会,又深度地改变了大众传播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众媒体的转型发展方向。在该文中,作者结合国内外业界动态,剖析了新媒体语境主要特征,在新媒体语境下,多媒体融合竞争与互动,文化传播多元化诉求揭示了新语境下大众传播的全球化及本土化的基本走势,为应对新媒体语境时代提供了取向参考。

(二)关于广告媒介实现互动传播的研究。

在舒咏平、陈少华和鲍立泉等合著的《新媒体与广告互动传播》一书中,紧扣新媒体的发展,系统地提出了“广告互动传播”的概念、实现形式和未来走向。该书在《互动观念中传统媒体的反馈》一章中,提出:“互动”一直是广告传播的一种追求,即使在传统媒体上也有一定的体现。按照网络广告、数字电视广告、手机广告等新媒体广告形式,该书重点探讨了广告互动传播的不同实现方式以及未来走向等。并提出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广告互动传播”已经不仅是作为一个理念存在,而是在现实中蔚然成风,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J.ThomasRussell和W.RonaldLane在《广告教程》一书中提出:未来广告和传播的标志是:消费者参与程度更高,控制力更强,广告和传播由单向传播向双向沟通转变。陈刚在《后广告时代——网络时代的广告空间》中也指出:网络引发并实现了一次媒体革命,作为这次革命的核心就是互动。

二、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种新媒体的出现必将带来一种新的广告模式。互动电视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而走进人们的生活,互动电视广告在这一新媒体平台上发展而来。互动电视广告因自身独特的优势而在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中异军突起,对于互动电视广告的研究也初现端倪。

新媒体语境下,广告传播形式的转变,必然带来其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转变,这个问题将引起广大广告主、广告商以及学者研究的注意。

冯广超在《互动电视广告端倪突现》一文中提出了互动电视广告的概念:互动电视广告是一种基于新型媒体的崭新广告形式,它融合了传统电视广告的具有良好冲击力的特性与互联网广告的互动性的特性。简单地说,互动电视广告就是数字化了的观众可选择的互动性的电视广告。文中就互动电视广告的特点、形式、经营模式等展开了阐述。在舒咏平、陈少华和鲍立泉等合著的《新媒体与广告互动传播》一书中,指出互动电视广告将引领未来新媒体广告互动传播的发展潮流。

三、进展情况与发展趋势

新媒体技术为信息传播领域带来的革命,使人们变被动传播为互动传播的期望成为现实,为新型的互动广告传播提供了传播平台和工具。在给传统广告媒介的生存带来威胁的同时,拓宽了广告传播理念,增加了广告传播表现形式,同时给广告媒介的发展带来了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改变,为广告传播提出了新的课题。

虽然以互动电视广告为代表的广告的互动传播发展还具有诸多瓶颈,但它的发展依然被看好。以互动电视广告为例,随着数字电视发展不可阻挡的势头,互动电视广告也必然会相应发展。同样在《新媒体与广告互动传播》一书中,作者们大胆的预测:可以说,如果意识不到数字电视广告(即互动电视广告)将成为未来电视广告行业的主力军,或者对这个正悄然涌动着活力的市场持视而不见的态度,任何广告主、广告公司都将为自己的迟钝或漠然付出代价。

四、存在问题

对于互动电视广告,现阶段的研究大部分还处于互动广告传播的实现形式、特点等的研究上,而忽略了对互动广告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研究。因此,对互动电视广告经营的研究较少,实际上广告经营在互动电视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可开发空间。公务员之家

史历峰在《互动电视广告亟待研究》一文中提到,在电视广告中,传统的推送式广告播出方法完全失效,国内运营商态度消极。同时指出:从现阶段情况看,国内对于互动电视(数字电视、网络电视)宣传和推广的热点就是:“自主点播,没有广告!”对于电视广告而言,互动电视的出现非但没有为其增加一个更为直接有效的传播途径,反而被运营商把扼杀电视广告在互动电视网上的传播作为吸引用户的手段和卖点。在文中,就互动电视广告亟待研究的问题,作者提出了几点:(一)受众是否真的不需要电视广告;(二)对互动电视广告的点播操作,是否存在交互障碍;(三)怎样收看互动电视广告;(四)互动电视广告的点播是否应该收费,如何收费。

在黄辉、池明丽的《中国互动电视广告经营的限制因素及解决思路》一文中阐述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互动电视应运而生,并正在形成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电视传播新形态。虽然互动电视正在经营过程中主要以收费为主要赢利点,但传统电视赖以生存的广告这一经营模式在互动电视的经营过程中仍具有生命力。当前互动电视的广告经营中存在着诸多“限制因素”,制约着它的发展。而对互动电视的发展来说,要想做强做大,广告经营是不容忽视的一种经营模式。目前国内外互动电视的经营,赢利点主要是通过“付费”的方式,广告这种传统电视的主要盈利方式还未广泛应用于互动电视的经营模式中。文中进一步提到了我国互动电视广告经营中的“限制因素”:(1)传统电视与互动电视广告经营的竞争:广告商和广告住还没有转变观念、广告公司缺乏制作互动电视广告的技术和经验、传统电视在品牌塑造上的优越性对互动电视的冲击;(2)受众对互动电视广告的影响:受众细分面临的问题、受众对传统电视广告的“厌恶”情绪的影响、媒介选择的多样性影响受众对互动电视广告的需求;(3)技术发展对互动电视广告经营提出挑战:技术使互动电视实现无广告的状态、互动电视广告的制作需要技术的支撑、互动电视广告的效果评估受到技术的限制。最后文中还从关系合作、受众、内容服务三个思路出发,探索提出了互动电视广告经营“限制因素”的解决思路。

参考文献:

[1]MichaelMcmahon,AdvertisingonITV,NewMediaAge[J].19October,2000:50.

[2]QinGao,Pei-LuenPatrickRau,GavrielSalvendy.ProvideContext-AwareAdvertisementswith

Interactivity[M].LectureNotesinComputerScience,Volume4553/2007.

[3]CaitMurphy,FastForwardToTheFuture,NewMediaAge[J],Oct28,2005:12.

[4]张春斌.论新媒体语境的特征与走势[J].现代视听,2007.12:13-16.

[5]舒咏平,陈少华,鲍立泉.新媒体与广告互动传播[M].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6]张金海.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7]陈刚.后广告时代——网络时代的广告空间[J].现代广告,2001.7:16-18.

[8]史历峰.互动电视广告亟待研究[J].新闻知识,2006.8:33-34.

[9](美)托马斯•鲍德温等.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M].龙耘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97-199.

[10]黄顺芳.英、日、美位居全球数字电视普及率前三甲

[EB/OL]./20070329/n249058455.shtml,2007-3-29.

[11]黄升民等.中国电视市场报告[M].华夏出版社,2003:256.

[12]王诗文.电视广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4.

[13]冯广超.互动电视广告端倪突现[J].广告大观,2003.8:76-78.

[14]吴廷俊.科技发展与传播革命[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300.

[15](美)乔治•E•贝尔齐等:《广告与促销:整合营销传播展望》(上)[M].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15.

[16](美)杰克•Z•西瑟斯等:《广告媒体企划》[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5.

[17]马澈,张余.数字电视广告概观[J].广告主,2006.5:31-32.

[18]InteractiveTVAdvertisingMakesSlowProgressinEurope.GartnerG2Report,2004.

[19]冯广超,方钰淳.数字电视广告[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90.

[20]黄辉,池明丽.中国互动电视广告经营的限制因素及解决思路[J].

广播电视信息,2008.1:32-37.

[21]温厚禄,数字电视广告生存形态研究[D].厦门大学,2007.

限制因素范文篇7

论文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地处南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城镇密布、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为我国南方四大富饶平原之一。她不仅膏壤沃野、田畴纵横,作物种类繁多,而且江河交织,湖泊众多,水产十分丰富,致使湖北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誉。加之建国以来,国家又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了相当规模的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为农业生产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有利环境。然而,近几年来,由于农业生态环境退化、农业比较利益低、风险大,加之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配套设施陈旧,农业科技推广、社会性服务体系滞后,而使得农业的基础地位受到冲击,农业生产出现滑坡,进而制约着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研究,确立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探索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据、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对于加速经济建设步伐,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平原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现状及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为指导思想,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相应的发展对策,决不能走工业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老路子,而必须以发展为前提,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位的,逐步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实现“边发展、边治理;边利用,边保护”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提高效益为目标。转变经营方式,调整农业结构,突破加工增值,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实现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同步提高。具体讲有四点:①生产要发展。农业所生产的产品要不断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②生活要提高。要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农业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③生态要改善。要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良性循环。④农业增长方式要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是生产要素的利用和组织方式,传统粗放型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是非持续的,现代集约型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是可持续的。从根本上建立可持续的农业发展环境,使真正成为全国的重要粮食基地,营建良好的社会经济系统。

三、保障条件与限制因素

(一)保障条件

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韵农业生产经验,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保障条件。千百年来,的劳动人民积累和创造的传统的农业生产经验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观念上强调“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协调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农业生产技术上重视灌溉和排水、讲究精耕细作以及精心培育、保护和利用丰富的物种资源。正是这些宝贵的经验,奠定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优越的区位条件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也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条件。是全国重点商品粮棉和淡水养殖基地之一,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长江带生存与稳定的支撑点,也是湖北区域经济格局中的核心地区。的发展不仅事关湖北,更关系到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这一区位优势为农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机遇。是最发达的农业经济区,农业经济在全省所占比重大。据统计。全区耕地面积约占全省的一半以上,农业收入占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种植业发达,是和全国的粮棉油的主要生产基地;粮油产量占全省一半以上,棉花生产占全省百分之八十以上。畜牧业也极为发达,是主要的牲猪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禽蛋产区,也是我国猪禽集中产区之一。河湖密布,淡水养殖业独占鳌头,是最大的淡水养殖业基地,也是全国最主要的淡水养殖和商品生产基地。是乡镇企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乡镇工业发展基础良好,前景广阔。由此可见,具有农业发展的综合优势,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拥有优越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条件。首先,平原广阔,水域宽广,有利于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发展。本区土壤肥沃,适宜性强。全区总耕地面积183.75万hm2,占全省54.16%。其中水田112.02万l。占全省61。69%;旱地71.73万k。占全省45。49%。全区可用于养殖水面556万亩。占全省70%。其次,本区生物品种资源丰富,为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第三,光、热、水资源丰富,气候适宜。本区属中、北亚热带气候,降水丰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第四,农业资源潜力巨大,为农业的深度发展提供了保障。本区丰富的水资源还有待充分利用,农业气候潜力目前仅达到60%。水产潜力平均仅达50%左右,全区至今还有260万亩可养水面处于半荒状态。

(二)限制因素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主要在于以下四个方面:①人口剧增。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人均耕地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十年间平均减少了0.25亩,耕地所承受的人口压力越来越大。由于人口的增长,人与生物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生物资源的持续破坏冲击着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在近50年时间内,江汉湖群面积减少到原来的30%左右。鱼类数量减少25%左右。由于工业发展及大量使用化肥、地膜等导致了农业生态环境恶化。②自然灾害频繁,.环境疾病丛生。本区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涝、渍、旱和农作物病、虫、草害以及鼠害、土壤潜育化等,制约了本区农业的持续发展。如1998年的长江大洪水农田淹没达74万亩之多,损失惨重。的环境疾病主要在血吸虫病,病情严重程度居全国首位。③粗放经营方式使农业经济整体效益不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导致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下。④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种植、养殖、蓄水、运输矛盾突出。这些因素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四、三个战略阶段:

第一阶段为减弱农业自然资源破坏规模与速度的非持续发展阶段。其战略任务是使地域内长期存在的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速率逐步减缓,最终达到破坏规模与速率停止增加,人口同农业资源及环境矛盾开始获得一定程度的缓解,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根据对人口增长必须越过高峰期、人均GNP达到2O0O美元、资源与环境破坏下降以及筹措资金所需所限等三个条件分析,完成第一步战略,大约要到2025—2030年。

第二阶段为准持续发展阶段。其战略任务是使域内破坏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的规模与速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在农业科技进步的强有力支撑下,农业经济的增长主要不依赖于自然资源开发量的扩大。在最终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基本停止发生,人口与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之间实现大体平衡。完成第二步战略,大约要到2050年。

第三阶段为农业持续发展或强持续发展阶段。其战略任务是使地域内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基本不再发生,区域内的农业活动不对环境和资源造成任何明显破坏,非农经济亦不再对农业环境构成威胁,农业经济的增长基本上依赖于农业科技进步及资源的深度开发。最终达到农业生态系统呈良性循环,土地生产力持续提高,人口同农业资源与环境之间实现全面的协调与平衡。二十一世纪中叶以后应有序进入此阶段。

四、战略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强管理。营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环境、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

要从可持续的角度合理安排和组织农业生产。从全局的高度来认识的农业发展问题。要使的农业发展成为全国农业持续发展的样块。各级领导应加强领导,使农业发展走上有序的道路。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为农业发展营建良好的农业发展环境。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对策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不断探寻新的适合农业发展的模式和政策,制定相应的农业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农业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措施。要不断地开拓农业生产资源市场、不断完善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体系、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服务体系中,特别要重视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公务员之家:

(二)综合治理自然灾害、彻底根治环境疾病

洪、涝、渍灾的治理是农业发展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防洪、排涝、除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按照“蓄泄兼顾、以泄为主”的方针搞好长江中游河段防洪体系建设。进一步在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加强干堤建设、清除河道行洪障碍、严禁围垦河、湖、洲、滩。重点建设荆江、杜家台、西凉湖三个分洪区。把“平垸行洪”与移民建镇有机结合,协调好防洪调蓄与发展农业的关系,实行“退田还湖”、“退垸还湖”,扩充湖泊蓄水能力和调洪能力,加强农田蓄水排渍工程建设,提高抗涝排渍能力。重视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建立健全植保组织,形成监测防治网络,对有害生物进行综合防治,以防为主。

(三)建立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机制

首先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其次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本区城市化进程,解决好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第三是要加强环境保护,治理城乡工业“三废”污染,优化农业生态环境。

限制因素范文篇8

据资料统计,已完成0.24万公顷侧柏林,其中侧柏容器苗造林0.15万公顷,侧柏裸根苗造林0.09万公顷,现就侧柏容器苗和裸根苗造林效果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说明如下:

1调查方法

1.1立地条件类型的选择

按照造林自然条件的相对一致性,选择山地阳坡半阳坡,山地阴坡半阴坡,中山山脊梁峁作为调查的三种立地条件类型。

1.2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用标准地调查方法,即在每一种立地条件类型中分别侧柏容器苗造林和裸根苗造林两种情况各设置了块标准地,标准地面积为0.04hm2。

1.3调查时间

2010年10月下旬新梢停止生长时进行调查。

1.4调查内容

每一块标准地内造林总株数、成活株数、每株苗木的地径生长量、树高生长量等为调查内容。

2统计方法

在每一种立地条件类型所属的每一块标准地内,调查记载苗木总株数、成活株数、每株苗木的地径生长量、树高生长量,然后取其加权平均数,分别将成活率、地径年平均生长量、树高年平均生长量进行归类统计,现将统计计算结果列表反映如下:

3结果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在其他造林措施相同的情况下,山地阳坡半阳坡立地条件类型区,侧柏容器苗造林成活率为95%,裸根苗为76%,容器苗比裸根苗成活率提高了19%;地径年平均生长量容器苗为0.42cm,裸根苗为0.36cm,容器苗比裸根苗提高了17%;树高年平均生长量容器苗为32cm,裸根苗为28cm,容器苗比裸根苗提高了14%。山地阴坡半阴坡立地条件类型区,侧柏容器苗造林成活率为96%,裸根苗为78%,容器苗比裸根苗成活率提高了18%;地径年平均生长量容器苗为0.51cm,裸根苗为0.40cm,容器苗比裸根苗提高了27%;树高年平均生长量容器苗为38cm,裸根苗为30.40cm,容器苗比裸根苗提高了25%。中山山脊梁峁立地条件类型区,侧柏容器苗造林成活率为90%,裸根苗为72%,容器苗比裸根苗成活率提高了18%;地径年平均生长量容器苗为0.38cm,裸根苗为0.27cm,容器苗比裸根苗提高了40%;树高年平均生长量容器苗为26cm,裸根苗为22cm,容器苗比裸根苗提高了18%。

4结论

4.1和侧柏裸根苗相比较,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进行侧柏容器苗造林,效果明显优于裸根苗,反映在成活率、地径生长量、树高生长量上,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并且,越是生长环境恶劣,效果越是明显。

限制因素范文篇9

关键词:生态限制因子;新产品购买意愿;产品创新

一、引言

在全球化、知识和网络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面临着剧烈且严峻的市场竞争,凭借创新博得竞争优势的需要益发迫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创新产品随着时间推移,经由特定渠道在社会中传播并扩散。消费者是否发生购买行为是决定产品扩散结果的重要依据[1]。而发掘创新产品扩散规律,识别关键要素,从而指导并预测产品创新扩散规律,帮助企业实现创新成果转化,就格外具有时代和现实意义。传统研究多从企业或产品本身角度来研究消费者购买意愿,殊不知消费者这一独立个体在整个产品扩散过程中属于关键一环,产品本身、消费者特性以及消费情境共同作用,最终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决定。在生态限制因子理论下,探讨各个环节的限制因素,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生态对策。企业也可以对这些生态限制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消费者更愿意接受何种类型的产品,以及愿意接受何种营销手段,从而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文献回顾

(一)生态限制因子理论。生态限制因子理论最早起源于1840年,是德国化学家李比希钻研各种化学物质对植物产量影响过程中发现的。在对作物产量影响因素研究中,他发现其产量受到那些微量投入元素的限制,而不受它所必需的常量营养物质的限制。而这些投入的微量元素的多少将会切实影响作物的生存生长以及产量的因子,就称之为限制因子。当前,对于生态限制理论多运用于生态学和农学,一些学者将其迁移到教育学和文化体育研究中,鲜有用于对于新产品购买意愿的探讨研究中。生态限制因子虽然存在于生物系统之中,但对新产品的购买行为系统本身,也有限制新产品的开发和影响效益发挥的限制因子。尤其是关键限制因子,有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进而影响企业的销售收入和效益。通过创造性地将生态限制因子理论引进市场营销领域,对于影响是否愿意购买新产品的因素的分析,找出影响新产品购买意向的制约因素,从而提供企业营销理论指导。(二)新产品购买意愿。市场营销中的新产品是一个宽泛的界定,只要产品定义的内涵和外延中任何一方面有变化或创新产生,都可以认为是新产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早是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会议中提出的。国家对于产品创新层面的关注越来越高,因为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不断增强创新活力,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蓬勃有力。而只有当消费者采取了购买行为,产品创新才算成功。学术界普遍认为,购买意愿是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的一个重要预测指标。购买意愿是购买行为的前因,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将会影响购买产品和服务的行为[2]。本研究借鉴袁亮等(2017)对于购买意愿的定义[3],将新产品购买意愿定义为消费者在特定购买情境下,对于新发明产品、改进产品和新品牌等产生感知收益进而产生购买需要的偏好或购买态度,是买家的主观倾向。目前,对于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研究,有些学者关注于购买意愿对购买行为的影响,但大多数学者多从其影响因素出发,探讨何种因素会影响消费者的行为意愿。本研究也是探讨影响消费者对新产品这一创新产品购买意愿的生态限制因素,从而精准施策,为企业的新产品创新行为提供指导。

三、影响新产品购买意愿的生态限制因子分析

(一)产品因素生态限制因子:产品新颖性。产品本身是消费者切切实实能够看得见和摸得着的,消费者愿意购买产品是看中产品的具体使用价值,从而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这就需要产品本身的属性特性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产品的属性特征是决定消费者是否采取购买行为的最主要驱动力,消费者通过对产品属性特征进行心理预判和评估,认为自己能够获得该产品的使用价值,让渡一部分的价值是值得的,便做出购买行为。但是在实际的企业经营过程中,并不是仅仅注重产品质量就能在整个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有些企业甚至都无法获得很好的销路和市场份额。国家基础设置的完善,大规模财政经济投入支持,整个工业制造体系逐渐健全,行业之间的产品自身价值、使用价值、质量特性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不明显,要想在当今互联网社会下取得创新产品扩散成功,必须深刻理解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推进的“互联网+”思维,注重产品的新颖性。Truong等(2014)以技术类产品为例,研究发现产品外观设计越新颖,消费者对产品感知价值会越大,对产品喜爱度会越高[4]。除了重视产品性能,更应重视产品的新颖性。如果说产品的性能是影响作物产量的大量元素,那么产品新颖性就是其关键微量元素。消费者对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新产品,就会产生一种主观排斥心理,而样式新颖、营销模式新颖的产品是消费者最先接触到的。产品新颖性对于消费者第一视觉冲击很大,抓住这一点,消费者才可能会更加关注产品的性能等其他因素。张学睦等(2019)在探讨消费者对于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研究中发现,具有生态标签的产品更能够吸引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5]。现在随着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健康因素,在购买产品过程中,如果贴上绿色的标签,就会首先吸引消费者愿意尝试去了解新产品。因而企业应让自己的产品“绿色化”,让其具有新颖性,让消费者收获到更多的感知价值。而这一点现在的企业并没有加以很好的重视,成为消费者对新产品购买意愿的生态限制因子之一。(二)消费者因素生态限制因子:消费者创新性。消费者在整个营销环节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消费者的各种行为都是在一个不断变化过程中的,研究难度较大。每个产品都有其特定的目标消费群体,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消费者的性别、年龄、收入和职业这些基本信息是要清楚和明了的。但是针对具体的产品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可能就需要考虑消费者的其他个性特征。例如,研究某一种药物是否产生疗效,就需要了解消费者的前期身体健康条件。消费者特性是了解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基本前提要素,陈文沛等(2010)研究发现,消费者创新性比消费者特性更能很好地预测新产品采用行为[6]。消费者创新性表现为消费者采用新产品的倾向和偏好,因而企业要重视消费者这方面的特点,不能仅仅重视性别、年龄、收入、职业等这些影响作物产能的大量元素,还要抓消费者创新性这一关键微量元素。有些企业并没有很好地发现这一点,因此成为了新产品购买意愿的生态限制因子之一。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不仅要考虑到感知收益,还要评估感知风险,风险感知与购买意愿显著负相关,这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认同[3]。创新性消费者对于感知风险可能会有更大的容忍度,因为他们有尝试新产品的需求,因而就会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信息搜寻,从而降低风险,进行新产品的购买和使用,甚至可能会因为“民族中心主义”这一消费者创新性使得不同消费群体和个性特征的消费者购买同一产品[7]。创新性消费者有较高的产品信息需求,当产品出现在其面前时,如果产品性能可以更好地满足其需求,可能会收到更强的感知有用性,增加其满意度和客户粘性。因此,要格外重视消费者创新性在新产品购买意愿中的影响因素。(三)消费情景因素生态限制因子:关系营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实施精准推荐和营销,减少广告费用;餐饮行业充分利用各种色彩装饰店铺,从而提高人流量和收益;各类产品评价和分享平台的商铺评分,能够对消费者的首次消费产生影响。这些消费情境的运用能够提高消费欲望。实际上当前消费行为是冲动消费的结果,是当时的一个想法或念头,就直接下定决心产生购买行为。龚潇潇等(2019)提出,可以从各种社会现实中发现消费氛围和场景对于消费者的冲动购买行为产生重要影响[8]。在购买情景过程中,不同方面都对新产品的购买意愿产生影响。不能仅仅关注消费情境氛围的塑造,还要把重心放在“人”上,企业维护老顾客带来的收益比开发新顾客的成本要低得多,因此要注重消费关系营销。这是目前消费者新产品购买意愿的限制因子。关于营销宣传,董伶俐等(2018)指出,以拟人广告的形式,消费者感知风险较低,购买新产品的意愿较高[9]。高梦浠(2018)指出,尤其对于体验类产品,由于消费者无法直接触摸真实的体验类产品,他们更需要借助外界信息来辅助判断[10]。评价者等级越高,消费者越容易产生购买意愿,这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一种口碑的传播。消费者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故而关注产品的品牌或是口碑信誉。因为较高口碑的产品能让消费者获得更高的感知收益,预期后悔的可能性就小。在互联网社会,社交媒体在网络购物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企业要在互联网口碑和品牌建设上加大投入,营造良好的社群氛围,懂得关系营销。

四、提高新产品购买意愿的生态化对策

(一)依托网络技术手段,提高产品新颖性创新。吴锦峰等(2014)以服装制造业为例,分析了消费者视角的服装产品创新对品牌权益的影响[11]。结果表明,服装产品创新可以划分为设计理念创新、面料创新和样式创新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能通过服装品牌联想、服装品牌感知质量积极地影响服装品牌忠诚。企业生产的创新产品,只有具有一定的理念或是产品本身的款式和材质用料等方面的创新,才有利于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产生。这就需要在整个企业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创新的企业文化,让员工具有创新思维,在产品的各个环节创新,不仅是在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还可能是对服务的创新。例如,在线定制旅游产品这一无形产品的创新,就可以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通过对在线定制网站的定制按钮的排列组合顺序和对个性化推荐旅游组合产品上的创新,进行新产品新颖性创新,增加消费者购买意愿。(二)拓宽信息搜寻渠道,增强消费者创新性收益。刘石兰等(2012)在对消费者创新性研究中将其进行划分,发现只有认知创新性才对新产品采用正向相关,创新性消费者将通过新产品信息搜索和其他行为来降低感知风险,增加产品知识并获得感知收益[12]。企业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应该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尤其是搜寻性的产品,如电脑、手机,可以在各大门户网站以及网络节目中进行产品性能等方面的介绍,召开会,让消费者在购买之前进行切身体验,增加自己对于这类产品知识的掌握。这类创新性消费者获得更多的感知收益,就又能进行更广范围的传播。例如,每年的苹果手机新品会,创新性消费者会在新品前夕,通过官方网站和各大苹果社群讨论新产品的各项性能指标;通过现场参与会或者最先使用新产品来增加感知收益。(三)运用拟人化沟通,营造良好社群关系氛围。建议企业在营销过程中,使用一种拟人化沟通的形式,这对于革新性创新者来说效果较明显,能够很好地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意愿。拟人化沟通,可让消费者感觉到一种很亲近的感知。例如,咖啡包装上面写着“请用85℃的水冲我”,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感知风险,从而降低心理防御。另外,企业还要把握关系营销的精髓,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拟人化沟通手段不仅仅运用于直接对客的广告营销,还应广泛用于间接对客的社群营销。虚拟品牌社区是进行关系营销的重要场所,消费者对于虚拟品牌社区的感知价值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意愿[13]。因而要运用拟人化沟通手段与社群成员之间建立长效有序的人际互动,积极满足消费者各种各样的合理需求,使其增强群体认同感,进而带动消费者由陌生人之间的互动,转向与熟人之间的互动[14]。在人际关系较熟悉的情况下,受传播影响的消费者更容易产生购买行为。积极建立和改善社区的各种功能服务,积极提供和满足消费者所需的各种价值,并促使消费者自发地成为品牌推广者,进而形成对品牌社区和品牌价值认同感和客户粘性。例如,国内社群关系营销做得较好的就是小米,他们通过建设一批社会化媒体队伍,通过小米论坛、微博、微信、QQ空间、百度贴吧等平台进行内容营销,让消费者在社区中获得所需的感知价值。对于那些需要信息价值的消费者,运用各种拟人化沟通手段及时、有效进行互动分享;而对于需要社会价值尤其是具有较高面子意识的消费者,为他们提供荣誉头衔、社区管理员等[15]。

五、结论

限制因素范文篇10

一、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及限制因素

近几年,中国在服务贸易的发展继续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进一步改善服务贸易结构,收入较高的增值服务产品有较大的提高。然而,由于历史和国际短期内地位的经济模式,可以不被变化和其它因素,中国的服务出口的竞争力,而且服务低质量,在国际竞争能力服务贸易和中国的崛起的国际地位在中国的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利因素,继续努力需要改善的各种限制,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的目的。

二、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发展现状

1.加强贸易服务的竞争力首先,中国的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份额增长较快增加。在90年进口全球贸易的0.7%和0.5%,1.99%和2.38%,在2000年,2.51%和3.0%,2004年,在世界上增长中国的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2.中国的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低首先,服务贸易在贸易总额中的份额相对较小,远远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其次,贸易服务的一个单一的结构,传统服务行业继续占据主导地位。第三,服务贸易伙伴高度集中。

三、我国服务贸易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限制因素

尽管服务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世界服务贸易的的比例越来越大。中国服务业占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低总值。中国服务产业发展滞后,缺乏服务的直接结果是中国的出口竞争力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在服务贸易。中国服务业落后的水平,如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是比较低的,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对服务的需求较低的水平。首先,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决定了国际分工的发展。其次,国际关系中的生产劳动和国家的地位,在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发展方向以限制。最后,当前国际力量的方式确定先进国家的劳动部门,劳动劳动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在第一线与先进国家的利益,水平分工格局,也可能是落后国家一些涨幅,但低于的利益不对称的国家,不平等。

四、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措施

1.扩大和打开的同时注意适当的保护开放的市场国内服务可以吸收大量的外国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新的服务,提高服务水平,改变中国的服务业的现状滞后的背后,和扩大我们的服务出口,中国的经济和国际经济一体化。中国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整体水平低,许多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同一时间,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仍然是改善的过程中,服务市场的发展是不完美,服务企业,服务行业的发展竞争力的仍然很多问题在不久的将来解决尚不可能与发达国家服务业竞争的实力。因此,只有在适当的条件下,贸易保护,逐步开放国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