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雄十篇

时间:2023-03-16 08:39:28

论英雄篇1

关于英雄,曹操煮酒论英雄,发出那样的慨叹——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智者也。

杜甫这样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毛泽东这样写——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董必武认为——染沙场气化虹,捐躯为国是英雄。

…………

我认为---古时的英雄是指才能卓越,英勇无畏的豪杰。

在抗战时期,英雄是战死沙场,为国捐躯的烈士。

在改革时期,英雄是毛泽东那样的领袖人物。

如今,英雄不再是梦想,也许每个人都是英雄。

每个孩子都有一时想要当英雄,行侠仗义,都有一个英雄梦,我也有一个英雄梦,不,是‘‘女侠梦’’。

‘‘女侠梦’’的中心是关羽,他是我作为女侠的楷模,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他已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高大的形象,英勇的身姿……。。

他身长九尺,鬓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手使青龙偃月刀,胯下赤兔马。散发着无以伦比的英雄气质。

场景一:

只见关羽手持着青龙偃月刀,穿过重重敌军,眨眼功夫,关羽斩了华雄的脑袋,回到军营。

事情是这样的——关羽是个马弓手,他所在的战营与董卓大战,董卓派出一员大将,华雄。他的战营里两员大将不再,与华雄相战,屡战屡败,正当走投无路的时候,关羽自告奋勇,以性命相保,杀了华雄。曹操让关羽上战前喝一杯热酒,关羽胸有成竹,声称:要回来再喝。说罢,便上了战场。等他回来,酒还是温的。

这就是着名的温酒斩华雄,后人有诗赞之曰——威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咚咚。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没有扣人心弦的厮杀,仅有尚温的一杯酒,却敌得过刀光剑影,华雄阵斩俞涉,潘凤,大大出了风头,却顷刻死在关公刀下,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关羽的英雄形象。

场景二;

只见曹操笑容满面,卑躬屈膝,向关羽献上黄金,美女,十几年如一日,想让关羽为己所用,关羽却忠心耿耿,什么都不肯收,原封不动的退回了。有一天曹操将自己最心爱的赤兔马献给关羽,关羽心想;有了这匹好马,我就能快点见到大哥了。于是只收下了赤兔马,就连临走前还‘‘挂印封金’’。

关羽的义气,天下人无不敬佩,被人称为义绝。

场景三;

只见华夏大地,关公庙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文圣孔庙,仅北京一地,关公庙就有116座,规模大,气势宏伟,关公还被称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封谥,和戏曲、文学的演义描述,一个“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的关公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他由“万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成为战神,财神,文神,农神,是全方位的万能之神,不仅如此,除了在华夏大地,在外国,对关羽的膜拜之风也历历不衰。

在拥有二千余万人口的台湾,关公信徒多达800万众,几乎各家各户都为关公设香案,立牌位,挂圣像。

论英雄篇2

余尝闻英雄无数,多为沙场战士,民间壮士。如花和尚倒拔垂杨柳,或如霸王自刎乌江边。今之视昔,是为远矣,此皆古时之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英雄于各人不同,众所想异乎,然细数历史古人,英雄皆为布衣之愤起或悲怆君王之事。如今英雄何在,英雄为何人,于我心中无一准则,故酌酒一杯,暗忖古时今人之事,论英雄也!千古王朝,一朝皆尽,逝者如斯。英雄常游于八荒之内,寓于四海之间。而英雄于我,当侠肝义胆,壮志豪情,却不失仁义,更当有勇有谋,行走于乱世之间不惊,奔波于武林之内不傲;齐繁华与钱财为粪土,一丑恶与奸诈共敌,莫论人间是非,必循己行。且知天之大任,常有远谋。英雄不若莽夫,空匹夫之勇;不似文弱书生,手无缚鸡之力,满腹孔孟之道,行为端止,亦不惑于色,知大业定于千秋而毁于一旦也,行为谨然,想为民之所想,忧为民之所忧。纵家徒四壁,环堵萧然,不名一文,定位卑不忘忧国,惩奸除恶,不为斗方名士,不求为人所颂,但尽绵薄之力!吾今年少,方为十七,今于此论英雄,大可视为笑谈,待次年楹联红褪墨残,想必有另番感悟,日后生活,定如司马迁宫后立志,如韩信辱后更胜。深知天降大任于斯人,然心智未苦,筋骨未劳,体肤未饿,若无所为,无颜面对恩师淳淳教诲,自今日,必痛定思过,亡羊补牢,报煌煌师恩,回喁喁亲情,望可弥以往之过。行文此处,脑中之物辄尽,再无它言,便结于此。

安徽宿州??徘?拗菅г焊绞羰笛橹醒Ц叨?韩强强

论英雄篇3

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自从刘备三顾茅庐后,便许下“复汉一统”的宏愿。“三气周瑜”、“智取汉中”“七擒孟获”,最终成名八阵图中。诸葛亮虽流芳百世,但“复汉一统”的宏愿未实现。有曰:“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世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唉,虽可悲,但孔明乃英雄也!

项羽不屑于死读书、学剑法,热衷于学兵法,并指着秦王说:“吾将取而代之。”谁赶比之?有志者,事竞成,百二秦关中属楚。从一界草民一跃成为西楚霸王,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气,虽然自刎于乌江边,但仍然有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哎,虽可泣,但项羽是英雄也!

韩信不屈胯下之辱,受食于漂母。天生我才必有用!他得到萧何的赏识。但萧何的推荐,没有使韩信引起刘邦的注意。而后“萧何月下追韩信”使刘邦开始重用他。韩信便造就了一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大将风采。虽然功成名就后被刘邦杀掉,但这位英雄帮一个草莽之辈创下大汉天下!

论英雄篇4

英雄不是那种不顾后果地帮人。而最终人没有帮成,自己也讨不到好。而以下是一组英雄与狗熊的对比:

在1982年7月11日,第四军区大学的学生张华,为抢救的是一个掏粪老汉,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生前,人们夸他是大学生中的雷锋,是雷锋式的大学生。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把一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短促的一生,实践了自己的理想:“一个人为做一件伟大的理想而活着,战斗着。”他就是崇高的人。

而与之相似的是新疆克拉玛依的那场大火中的老师们。举国上下极度震惊,而更让人发眦裂,切齿痛心的还是在火灾现场某些“公仆”的表演。当时克市教委副主任唐健,市教委党委副书记况丽,新疆石油管理局副局长放天录等干部坐在前排观看演出。大火燃起后,他们既没有维护现场秩序,更没有向任何一个被大火围困的中小学生伸出援助之手,而以飞一般的速度冲向出口,最终全部得以生还。仅烧着几根头发的方天录,当即火速赶赴医院,途中经过消防队,也不报警;况丽则钻进厕所关上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在烈火中抢救学生的人民教师。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把孩子救出去。火灾现场的40多名教师中,有36人遇难,其中5名校长。

论英雄篇5

在人们心目中,只有有着伟大事迹的人,才可被认可为是人们心中的英雄,是真正的英雄。可我却认为,英雄,不一定要经历过与风雨、水火的激烈拼搏;也不是一定要在困难面前做出生与死的抉择;有些人,不求有一天能被人们称为英雄,只是在默默无闻的做着平凡而又伟大的事情。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英雄议论文范文2021,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一英雄议论文范文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华夏大地英雄路。望古今,意涩苦,多少英烈都入了土。剑光黯,鼓角远,英雄面容却在闪。华夏英雄,触动了我的心灵。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鸿门宴,易放刘邦小儿,不是不听亚父良言,而是项王坦荡胸襟不惧阴险狡诈;四面楚歌,霸王垂泪别虞姬,侠骨柔情泣鬼神;乌江亭畔,无颜见江东父老,傲对故人献头颅。残阳铺江似血,风吹雾起豪迈。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茅庐未出,便知天下三分。先帝知其经天纬地之才,不远万里,躬身叩问。为报先帝知遇之恩,一生奔走效劳,鞠躬尽瘁。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睿智博学,令人扼腕叹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伟志在胸,天地辽远。曹孟德如海的胸襟吞吐着日月星辰,他高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其恢宏气度,博大胸襟,令人汗颜。

劈华雄,斗吕布,斩颜良,诛文丑,何等威武;单刀赴宴,水淹七军,何等明智;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何等勇猛;走麦城,刮骨疗伤,何等坚强。关公神武震天地,忠义仁勇万代敬。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路豪饮,一道剑舞,一路歌吟,饮出了大唐的一位诗仙,舞出了大唐的一个剑神。“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笑傲红尘;“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自信昂扬;“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他和朋友情深义重。一位诗才万丈的李白,留下千载绵延的诗篇。

江山代有才人出,华夏英雄美名扬。华夏英雄用他们的举动撞击了我的心灵,使我知道自己的责任,使我勇敢的战胜困难。前行之路,可能会荆棘丛生,但我将劈荆斩棘,持之以恒;知识之海上,可能波涛翻滚,但我要做勇敢的水手,扬帆挺进。因为,身为华夏男儿,英雄的魂已注入了我的体内,激励着我奋勇向前!

“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华夏英雄,触动了我的心灵。

高一英雄议论文范文2“大家好!我就是你们的语文老师,我姓朱……”三尺讲台上,一位男教师正在用他高亢的嗓音作着自我介绍。他的话还没说完,同学们就哄堂大笑,几个调皮鬼边捂着肚子边起哄:“朱老师,我看是猪八戒吧!”“他要是猪八戒,我就是孙悟空!”要是遇上别的老师,恐怕早就恼羞成怒,大发雷霆了,瞧这个老师,不但没有发怒,还来了句足让你吐血的话:“以前的学生都把我叫老猪呢!”

仔细打量这位老师,长得还真雷人,中等的个子,身材还真像猪八戒,长着一副怪异而慈祥的面孔,一双丹凤三角眼,眼睛上光光的,一根眉毛也没有。鹰钩鼻下大大的嘴巴,厚厚的嘴唇。头上依稀还有几根头发,一位同学就带着嘲笑的语气说到:“知道老猪为什么秃顶吗?就是因为知识太渊博了,聪明的人才会秃顶呢!”他穿着一件毛蓝布衣服,一条洗的有些发白的裤子,脚踏一双“千层底”,丝毫没有奢华之意。

“猪”老师授课的方法与众不同,常在讲课时穿插一些小笑话,逗得同学们哄堂大笑。用这种方法调动起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全班的语文成绩都大大提高了。就这样,貌不惊人但内心世界十分丰富的“猪”老师走进了同学们的世界。

“猪”老师除了擅长教学外,还有一种身先士卒的精神和一颗爱生如子的心。在学期末的大扫除中,别班的班主任都“高贵”地坐在靠背椅上,“手舞足蹈”地指挥学生干这干那。而“猪”老师不一样,他带头干,抢着干。在打扫时,他还给同学们讲笑话,谈笑风生见,三层楼的卫生被同学们瞬间搞定。他还用自己的休息时间给学习差的学生补习,一分钱的酬劳也不要。

放暑假大家都分别了,但没想到这次分别竟成了“猪”老师与同学们的诀别。

开学第一天,班长晶晶走上讲台,把脸上的泪水擦干后,哽咽着对同学们说:“以后朱老师再也不能教我们了……”说着,她的眼泪又流了下来。“为什么呀?朱老师为什么不教我们了?”调皮鬼站起来皱着眉头问晶晶,机灵鬼洋洋觉察到了什么,轻声地问:“晶晶,你怎么了?”这时,晶晶哭得更厉害了,新来的班主任把她搂进怀里,转过头去揉了揉红肿的眼睛,接着轻轻地对大家说:“就在昨天,朱老师准备到书店去买些书奖励进步的同学,就在路上,他看见一个小女孩走在马路中央,突然一辆大货车向这个小女孩奔来,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朱老师他冲了上去。最终小女孩得救了,可朱老师却……”班主任再也说不下去了。

时间就定格在这一刻。静穆了几分钟,女同学们都抱在一起痛哭起来,男同学趴在课桌上默默地为“猪”老师哀悼。

我每次看到大货车就会想起“猪”老师,其实,我就是“猪”老师所救的那个小女孩。

“猪”老师,是我人生的指明灯,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高一英雄议论文范文3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从书中汲取知识,从书中感受友谊,感知生命的价值。喜爱读书的人,生活充实而有意义;不爱读书的人,时间就从他的手指缝边悄悄地溜走。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很有价值的书《两个小八路》。

在看这本书以前,我就知道战争是残酷的,它使老百姓流离失所,遭受失去亲人的痛苦。但是,读了这本书以后,又让我懂得了很多很多——

1942年的春天,孙连长牺牲了。他的儿子小通讯员孙大兴悲痛万分,发誓要为爸爸报仇。在刘集行军走悬崖时,孙大兴因为怀念父亲分心而受了伤,不能跟着部队继续战斗。他和另一位小八路小武,被留在了刘集。等伤好了以后,两个小八路立刻进入战斗:敌人来抢粮食,两个小八路烧掉他们的粮食;敌人建炮楼,两个小八路炸炮楼。看到这里,我觉得真解气!可不幸的是孙大兴又被敌人抓走了,我不禁为他的安危担忧起来,幸好虎口脱险,化险为夷。可是在最后,英勇的小八路为了将敌人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壮烈牺牲了。

读完书后,我觉得很感动。生活在战争年代的小朋友是多么英勇,让我敬佩!八路军战士们在与敌人作战时吃不饱饭,但还是坚强地与日本鬼子拼搏,就是为了成立新的中国,使老百姓有安定的生活。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他们是我心中的英雄!在读的时候,我还体会到了什么是愤怒,日本鬼子到处杀烧抢掠,不停地伤害到贫民百姓,老百姓也只能忍气吞声,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没有能力治理好国家,保护好人民,国家落后就要挨打呀!而让我惊愕的是那些在战争中犯下滔天罪行的甲级战犯居然还被日本政府官员参拜,这简直是是非不分的表现!

书中的故事是悲壮的,这更能让我知道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知道生命可贵的价值。现在,这样的英雄也屡见不鲜:在莫拉克台风肆虐时,陈柱平、钟伟良叔叔为了带领老百姓撤离,途中不幸遭遇车祸,英勇殉职,但是滚滚洪流吞噬不掉他们的精神;在地震来袭时,与我同龄的林浩在危难之中镇定勇敢,冒着生命危险救出的两名同学。他们是新时代的英雄!

高一英雄议论文范文4人皆言,时势造英雄。可又有谁知,在岁月的长河中,坚守是多少英雄毕生的钟爱,他们坚守的是理想,是信念,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正道直行。

同样的是浊浪排空,不同的是英雄拥有圣洁的灵魂;同样的是举世混浊,不同的是英雄选择投入清流。

他选择坚守!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在浊浪滔滔的运势下,他选择了投入清流,纵身一跃,完美的弧线成为他一生的终结,圣洁的灵魂找到了归宿。

屈原是大大的英雄,不过我认为他也可以用不死来报国。屈原也许不知道,英雄可以不死,他可以为了国家大事如后来的司马迁式韩信式地活着。虽然,我们叹息他生不逢时的同时,也不得不赞叹他坚守直行的勇气。

科举考试名落孙山,张继的理想似乎已经破灭,他在江边徘徊踯躅,犹豫着。寒山寺的钟声传来,张继若有所思,提笔写下“江枫渔火对愁眠”的诗句。而后独对客船的他终于明白,实现理想不是仅有科举这一条路,只看你能否勇敢地走下去。于是今天,我们不知道当年状元的名字,却时常将张继挂在嘴边。张继坚守的是为国报恩的决心,而他的聪明之处恰恰在于他的转路而行,最终得以用另一种方式实现自己的理想。

当汉使谋反事败时,苏武拒绝折节叛国。在单于面前,他选择了转路而行,毅然举起了羊鞭。苏武在转路而行时,同样有着坚守直行的勇气,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桥梁。他弄一支秃笔,镌刻出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谁说这不是英雄之大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以他九死一生的经历创造了一种英雄气概,这同样是坚守直行的勇气。陶潜发现自己不容于黑暗的官场时,毅然另辟蹊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谁说他缺少英雄的本质!

英雄不在于他做了多少事,而在于他怎样做事;英雄不在于他是否成功,而在于他如何面对过程。项羽失败了,但他虽败犹荣。因为他光明磊落,从未惧怕过对手;他讲义气,守信用,是真君子。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个失败的英雄。

在条件无比优越的今天,灵活自如地选择人生之路,做一个善运时势的聪明人,只要是正道直行,坚守梦想,岂不也是真正的英雄!

高一英雄议论文范文5当今社会,与古代有很大的不同,没有了战争,没有了外来侵略者,也没有了昏君与极为严酷的生存条件。有的是无数活在舞台上的偶像。

这样,就不禁有人会问:这个时代还有英雄吗?我认为,在任何一个时代,英雄,永不落幕。

因为有英雄,所以家庭团圆。

在去年的某一天里,一幢高楼发生了火灾,一名年轻而又平凡的消防队员,在救火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被困的小孩,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不容有半分犹豫的时间,他抱起孩子就往外跑,可是因为楼道中浓烟滚滚,遮挡住了他的视线,不慎一脚踩空,落入了电梯井。可是,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抱紧了孩子,用自己的脊梁,帮孩子抗住了落到地面时的冲击力。当其他的消防队员找到他时,孩子在他的怀中哭泣,可是抱着孩子的消防队员,已经与世长辞。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英雄,那个孩子的家庭才得以被挽救。

因为有英雄,所以社会安定。

人民警察,一个多么伟大的职业。在社会的黑暗处,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暴力事件发生,而我们的人民警察,总是出现在黑暗的地方,去散发光明和温暖,每日都与危险共舞,游走于生与死的边缘。

这一切,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责任心,更是为了人民,为了国家,为了一切生灵可以生活在光明里。正是因为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的英雄,社会才得以安定。有句话常说常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因为有英雄,所以国家发展。

黄大年,一位学识精湛的科学家,一位受人爱戴的领导,更是一位以身作则的英雄,“”后,黄大年回国投身于地质科研项目之中,为我国的深地勘探工程,每日废寝忘食,每日总是最后一个离开科研室。可是天公不作美,他因为这样的辛勤劳累最终身患重病,不治身亡,年仅53岁。他为我国的地质科研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英雄,国家的发展才得以一跃千里。

余秋雨说过:行者,为了一个执着的信念,敢于把全世界的土地放在脚下,为后人踱步出一望无垠的疆土。是的,这些英雄们用自己的生命,使家庭团聚,使社会安定,使国家发展,为我们踱出了前进的方向,为我们开辟了无垠的疆土。

论英雄篇6

获得奥运会金牌的,毕竟是人类竞技运动中的少数,许多参加奥林匹克竞技的选手,在耀眼而孤艳的金质奖章面前,都属于“沉默的大多数。”

以成败论英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典型的体育功利心态,透着一股庸俗的味道。其实,从奥运会的广义角度来说,就是场大聚会,到场就意味着成功。但是,如果没有高悬的金牌来刺激,没有银牌和铜牌的映衬,奥林匹克的竞技魅力也就无从谈起;没有升国旗奏国歌的荣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自豪感。就少了个抒发途径。

奥运会,带给我们多少成功的喜悦,体操男子全能比赛杨威继李宁,李小双之后又一个体操全能冠军;体操女子团体获奥运会首枚金牌;在举重女子69公级中;中国选手刘春红以6举5破世界纪录夺冠;女子撑杆跳决赛中,俄罗斯选手伊辛巴耶娃突破了自己的世界纪录以505米夺冠;美国游泳选手菲尔普斯实现了自己的八金梦,羽毛球单打林丹封王……。

但是,我们别忘了,他们那些失意的英雄.体操女子团体决赛中,美国选手艾丽西亚·萨克拉莫内掉下了平衡木,拉低本队得分,使得美国队获得银牌。在男子举重72公斤级比赛中,韩国选手李培永在当天的抓举比赛中因腿部受伤后鼓尽勇气将比赛进行到底,虽然最后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但他的勇气赢得全场观众的欢呼与掌声,人们为他的坚持和勇气体现的坚忍不拔的体育精神而感动……有成功就有失败,冠军只有一个,只要参加了,努力过了,尽力了……虽然失败,但他们仍是英雄。

8月18日,刘翔因伤退赛了。不仅仅满怀期待的现场几万观众惊呆了,全世界亿万电视观众也为此深感失望!整个世界都在遗憾!

那么,刘翔没有参加北京奥运110米跨栏比赛,他就不是英雄了吗?不!2004年雅典的奋勇夺冠,2006年将110米跨栏世界纪录划归在中国人名下,2007年世界锦标赛冠军和世界纪录全部集于一身,刘翔无愧为体育英雄,中华民族英雄的称号。

所以,刘翔因伤暂别奥运会,后面的路还很长,相信他一定能后果返赛场,为国人展现新的风采 !刘翔今后依然是中国体育英雄!

论英雄篇7

本文拟就中国现代幽默喜剧的英雄化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英雄化取向的确立

大多数世态化喜剧的作者,都不缺少对于人或人生的哲理思考。这种思考,概括地说,主要体现在人和环境的关系问题上。在分析那些世态化的中国现代幽默喜剧作品时,我们会发现它们一般都有着两个重要的前提:一是对于人性的信赖,二是对于社会缺失的表现。为了在表现缺失的同时不伤及人性优美的根性,它们往往将人物身上的缺点或错误归结为环境影响的结果,所以它们在世态展现和形象塑造的过程中,总爱描写人物身不由己的苦衷。换句话说,它们强调的是环境对于人的支配。正是从这一点出发,这类作品表达了自身对于社会世态、风俗或传统的批判性认识。

人的确是环境的产物,但环境——这里当然是指社会的和人文的环境——同时又必然是人的产物。人拥有在一定条件下改造和创新自身生存环境的能力与义务。

正是在如何描写人支配环境的问题上,世态化作品表现出了某种局限。中国历史进入抗日战争阶段以后,这种局限与时代的精神氛围形成了日益明显的反差。在一个需要英雄并且已经产生出无数英雄的时代里,现代喜剧不能不对时代的需求做出积极的回应。正是在这种特殊的情势下,中国的现代讽刺喜剧在政治化的进程中凸现出愈来愈浓重的崇高色调,而中国的现代幽默喜剧也随之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向——英雄化。

能够代表这一艺术趋向最早的重要作品是曹禺在1939年创作的《蜕变》(1940)。剧本以1938年末到1939年初的中国社会情况和战争情势为背景,通过一所伤兵医院的前后变化,表现出中华民族应该在战争中蜕旧变新的主题。其中的第一幕对于这所医院腐败现象的揭露,固然可以使人联想到《钦差大臣》对于俄罗斯旧官吏的讽刺,但它只是全剧构成的第一步,旨在说明蜕旧变新的必要性以及蜕变的现实起点。正如曹禺所说:

在抗战的大变动中,我们眼见多少动摇分子,腐朽人物,日渐走向没落的阶段。我们更喜欢地望出新生的力量,新的生命已由艰苦的斗争里酝酿着,育化着,欣欣然地发出来美丽的嫩芽。(注:曹禺:《关于“蜕变”二字》,《曹禺全集》第2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57页。)

这里的后一点才是决定剧本基本性质的所在。《蜕变》是一部以歌颂为主的喜剧作品,剧中的两位主要人物——梁专员和丁大夫——是中国现代幽默喜剧创作中最早出现的英雄角色。

正直无私、恪尽职守的专员梁公仰,在乌烟瘴气、腐化苟且、悲观消极的恶劣环境里,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受到医院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和拥戴。这一形象在中国现代幽默喜剧英雄化的过程中,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他证明了:人是完全可以改造环境、征服环境的,只要有理想、敢牺牲、肯努力、嫉恶如仇、团结同志并且持之以恒。丁大夫既是一位名医又是一位母亲。作品让慈母和良医两种角色在她身上构成内在的冲突,通过这位刚强女性自觉将国家和民族利益置于母子私情之上的行为,使其个人的品德超越了一般医德的范围。这种超常性则构成了这一形象英雄性的基础。

梁专员的形象主要代表着英雄的人可以主宰环境的一面,丁大夫的形象主要代表着英雄的人必然具备超乎常情的崇高品德的一面,从而构成英雄化取向的两个基点。在《蜕变》以后的英雄化走向当中,多数作品正是围绕着上述两点展开的。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把《蜕变》看作英雄化喜剧开山之作的主要原因。

就战胜环境而言,在《蜕变》以后的英雄化喜剧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徐昌霖的《密支那风云》(1945)、成荫的《打得好》(1944)、洛丁等人的《粮食》(1946)、张骏祥的《边城故事》(1941)、吴铁翼的《河山春晓》(1944)、王锐的《健飞的求婚》(1948)等。前三篇作品直接表现抗日斗争,后三篇主要描写后方建设,两者合起来形成了“抗战建国”的共同主题。

在上述作品中,作家们虽然也曾描写了主人公们的种种美德,但艺术表现的重心却始终放在人物的行为上。至于美德,只是人物在行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品格。在人物的行为描写中,作品突出的是这些行为同历史的进步事业与民族的正义使命之间的紧密联系,而后者的伟大与崇高才是人物行为英雄性质的主要源泉。正因如此,除《打得好》和《粮食》以外,其他作品固然存在着纯粹个人性质的情感纠葛,但作家的主要笔力仍在人物的公民生活方面。他们着意反映的是人物在投身伟大而正义事业的过程中,为了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所体现出来的勇敢精神和创造精神。这无疑为英雄化取向的多数作品增添了一种十分明显的社会实践品格。在机智化和世态化取向中,中国现代幽默喜剧主要描写的是人物的日常生活,而现在它育化的却是对于人物公民生活的表现力,从而进一步开拓了现代幽默喜剧反映生活的摄取视野。这不能不说是英雄化对于现代幽默喜剧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在艺术表达上,这种内在的社会实践品格为英雄化喜剧带来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对故事和情节因素的重视。这或许就是张骏祥将他的《边城故事》说成是“一个五幕的Melodrama”(注:Melodrama,在现代时期可译为“闹剧”或“情节剧”,现一般译为后者。)的原因。在这部大型喜剧作品中,作家正是在一种险象环生的情节进展中,为我们刻画出主人公杨诚专员对于祖国的忠诚、对群众的信任和勇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英雄精神。

一般来说,在这类英雄化的喜剧作品中,为了满足表现人物英雄行为的基本要求,作家往往要创造出一种极端化的情节。在这种非比寻常的情节中,英雄主人公将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挑战和考验。这种艺术处理方式不仅可以体现出人物卓越的品格,而且可以有效地引发观众紧张的期待,进而构成喜剧审美心理“紧张——松弛”模式的前半部分。极端化的情节必然要求极端化的结局,要么是大获全胜,要么是满盘皆输。我们谈论的既然是喜剧,那么,英雄化要求的自然是前者。由于最终的成功和胜利,“紧张——松弛”模式的后半部分得以实现。这种争取成功和胜利的情节模式,加上主人公或诙谐或乐观的可爱性格以及某些喜剧性的穿插成分,则构成了英雄喜剧幽默性的主要内容。

二、走向英雄

就严格意义而言,“英雄化的喜剧”并不等同于“英雄喜剧”。前者固然以后者为核心,但在其所涵盖的内容上又绝不仅限于此。正如宋之的在1939年所说:

我们现在尤其需要喜剧型的英雄,在各战场上,有着不少的英雄在战斗着,他们的影响,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力量,这类英雄在喜剧里将是一把火,燃烧起民众们热烈的抗敌情绪,铸就了铁一般的民族再生力量。(注:《宋之的研究资料》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72页。173页。172页。172页。)

在一大批英雄化的幽默喜剧中,作家更乐于表现的是那些作为人类盐中之盐的英雄们对于普通人的影响,他们试图表现的是更多的人走向英雄的过程和可能性。

《等太太回来的时候》(1941)是丁西林唯一一部紧密配合政治现实问题的作品。剧中正直爱国的儿子刚从国外回到“孤岛”家里没几天,就毅然决定离开已经成为汉奸的父亲。他爱母亲,他唯一担心的是自己的出走对于多病的母亲心理上可能带来的打击。为了抗日事业,儿子最后决定将母子间的私情置诸一边。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爱国行动得到了母亲的充分理解。剧尾,深明大义的母亲带着儿子和小女儿一同离开了上海,准备投身于大后方抗日救国的行列。

吴祖光的《少年游》(1944)是表现这方面内容最为典型的作品,同时也是英雄化喜剧当中的优秀之作。剧本主要表现四位女大学毕业生及其男友在北平沦陷时期的人生选择。姚舜英和周栩是全剧中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凶险的环境中从事着秘密工作。在他们的影响下,洪蔷开始反省自己过去那种任性好玩的生活。她在周栩和洋场阔少之间的选择早已越出了恋爱的范围,体现的是一种人生价值的重估和对于有意义人生的追求。为肺病所苦的董若仪,在现实的教育下,改变了悲观消极的生活态度。为了获取积极的人生,她宁愿死在寻找新生活的路上,而不愿苟活在北平的鬼蜮世界里。剧本最后,胜利完成了刺杀日酋任务的周栩带领剧中的革命者和进步分子离开北平,奔向了延安。

无论《等太太回来的时候》中的儿子和母亲,还是《少年游》里的洪蔷和董若仪,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斗争中未必一定就能成为英雄,但至少可以肯定:只要他们能够始终同伟大的事业联系在一起,必将会缩短自己同英雄之间的距离,或者换句话说,事业的伟大将会使他们具备某些英雄主义的因素。

值得指出的是,英雄化的喜剧在抒写英雄们对于多数人影响的过程中,对道德升华问题给予了相当的关注。英雄性不仅可以视为一种审美基本概念的变体,而且始终是一个道德概念。黑格尔在分析古希腊时代英雄性的时候,曾经指出在当时英雄形象中所包含着的某些非道德的因素:海格立斯曾在一夜了第斯庇乌斯的50个女儿;他在清洗过奥吉亚斯牛栏之后,仅仅为了主人的违约就杀死了后者。黑格尔由此证明当时的英雄未必一定是那种“道德上的英雄”。(注:参见《朱光潜全集》第1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27~228页。海格立斯(Herkules)是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但上述情况或许只是古代人野性崇拜的遗存,充其量能够说明的不过是古代的道德不同于今天的道德。不管怎么说,在现代中国意义上的英雄性和道德性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英雄,可能主要并不是因为他的德行,但是英雄在道德上或道德的某些方面必然具备着崇高的因素。这样,英雄化喜剧通过英雄主义精神的发散,不仅写出了进步的社会实践力量的不断壮大,而且也表现出了一场伟大战争中的民众普遍道德的迁善与升华。

陈白尘的《秋收》(1941)、洪深的《包得行》(1939)和胡可的《喜相逢》(1949)等喜剧正是这样的作品。根据艾芜同名小说改编的《秋收》,叙述了三个伤兵帮助当地抗属姜老太婆一家抢收稻子的故事,意在表现全民抗战新形势在一些抗日士兵当中所引发的新变化。《包得行》中的包占云是四川某地年轻的无业游民,由于看不惯内地的腐败而变得玩世不恭,但战争教育了他,最后使之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程。《喜相逢》中的战士刘喜,拿走了俘虏的五万元法币,后来向班长坦白了错误,卸下了思想包袱,保证了道德上的完美。

战争与道德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方面,战争造成了人性的退化和兽性的泛滥,给人间带来了难以计数的惨剧和罪行;但在另一方面,它又以强有力的方式促成了人类对于自身的道德反省。尤其是在正义的战争中,志士仁人们的舍身取义、慷慨赴难的崇高精神必定会使愈来愈多的人跳出小我平庸的拘囿,完成道德上的净化和升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就是这样的战争。一方面是空前的破坏和灾难,一方面又是前所未有的进步和建树。亿万人民在创造英雄业绩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着自身,其中当然也包括着革命和进步民众的道德状况。这种道德的提高也正是宋之的所说的“民族再生力量”的一部分。英雄化喜剧对于这一方面的关注和艺术表现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种关于道德迁善的描写同时也给英雄化喜剧人物塑造方面带来了明显的影响。以夸张的方式去凸现人物的丑恶,并在这一艺术表现过程中不断对丑恶施以辛辣的针砭,是讽刺喜剧的基本手段。在机智化的幽默喜剧中,作家对人物往往持赞赏的态度,但他们赞赏的主要是人物机智可爱的方面。喜剧的人物塑造在世态化的幽默喜剧中达到了相当的深度。然而这种深度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环境对于人物的影响实现的,而环境不可避免地具有相对稳定的一面。可见在上述类型的喜剧中,人物的性格大体处于静止的状态,即便是在一些优秀的作品中,作家所做的也只是对于给定性格多方面的揭示或展示,性格本身仍是一种常数。而在我们提到的这类英雄化作品中,情况发生了变化。道德的迁善必然导致性格的发展,包占云从最初的玩世不恭到后来肩负起自己对国家和亲人的责任正是对此很好的说明。应当承认,英雄化喜剧在塑造性格变化方面所取得的总体成就是值得怀疑的,但尽管如此,其有关这一方面的描写,即便算不上是对中国现代喜剧的重大贡献,也完全算得上是对中国现代喜剧的重要启示。

在英雄化喜剧里,还有一类作品,它们直接表现的虽然并不是社会的公民生活,但即便是在日常生活领域的艺术表现中,人们仍然能够发现那种英雄化的内在特征。这类喜剧里较为成功因而也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石华父的《职业妇女》(1941)、李健吾的《青春》(1948)、鲁思的《十字街头》(1944)等。相对于英雄化取向的轴心部分而言,这些喜剧其实是一种带有边缘性质的作品,它们一般带有由世态化向英雄化过渡的痕迹。然而,值得深思的是,英雄化取向在这种边缘领域却取得了更为显著的艺术成就。

《职业妇女》中,女主人公张凤来为了实践自己的女权主张,不仅在机关里隐瞒了自己已经结婚的事实,而且巧妙而机智地捉弄了上司——作为男性和权力象征的方维德局长。表现中国都市妇女的生活状况,是杨绛喜剧的重要内容。我们不妨将《职业妇女》与之作一番对比。在最终意义上,杨绛喜剧中所有的女性都是被动的。周老太如此,李君玉如此,受过“五四”新思潮影响的张太太亦如此。赵祖荫夫人和赵祖懋夫人的争宠与固宠,说穿了,无非是男性中心社会传统的折光。即便是个性很强的张燕华也难以离开男性而独立,正因为她社会地位的改变要通过对于男性的选择来实现,所以她最后的“征服命运”也只能从“督促”丈夫的“改造”开始。可见在这些形象中,女人始终是不能单独面对世界的。然而在这一点上,张凤来是不同的。隐瞒结婚已经两个月的事实,固然是为了对付方局长的性别歧视,但对张凤来似乎还有别的含意。“张小姐”和“王太太”并非仅仅是称谓的不同,前者抹杀掉的是王道本作为丈夫的存在。王道本抱怨说:“你看我们两个谁是胜利者,谁是被压迫的,自从结了婚,我一直没有出头过”。张凤来对此的回答是:“这你不能怪我,只能怪我们的局长,他逼得我把你藏起来的。”其中“我把你”三个字明显地点染出说话人作为女性的自得,因为她不仅是独立的,而且是主动的。更可贵的是,张凤来对于女性力量的认识是同其理性的自觉相联系的。她说:

国家愈是多难的时候,愈是我们妇女翻身的好机会,因为表现我们事业的机会也多了。这样男女斗争着,抢着事业做,不但我们自身的地位提高了,连社会也可以不断地进步着。

如此的觉悟以及在这种觉悟基础上形成的力量显示和主动精神,在世态化喜剧中是极为罕见的。我把它看作是英雄化潮流给现代幽默喜剧带来的一种新因素。

张凤来是幸运的。或许是因为对手的愚蠢,她从一开始就在较量中掌握了主动权。但是事情不会总是如此,特别是当主人公需要对抗的不仅仅是个别人,而是他们背后的某种传统或是整个社会体制的时候。在那种对手不仅表现出愚蠢而且也显示出其暂时的强大的情况下,正面的喜剧主人公往往还需要具有一种乐观主义的精神品格。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在困苦中坚持,在斗争中等待。李健吾《青春》中的田喜儿,在和香草的爱情上屡受挫折,这一度曾使他痛不欲生。但对于“赶明儿”的信仰帮助了他,“活着总有出头的一天”,这一希望给了他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和香草最终可能出现的结合显然同这种乐观主义精神密不可分。鲁思的《十字街头》(注:该剧系根据沈西苓的同名电影剧本改编。)中的男女主人公是一对知识青年。社会的和经济的压迫直到最后也不能让他们气馁。当失业的打击再次袭来的时候,一种“向上的理想”支持了他们,“只要我们有勇气,总可以活下去”的人生格言使他们满怀希望地肩并肩走向了十字街头。

应当指出,乐观主义是整个中国现代幽默喜剧的一种总体的基调,但是,其内部不同类型作品在乐观主义艺术表达的方式和深度上却又有所区别。一般来说,机智化取向中缺少严重的冲突,因此,它所表达的与其说是乐观不如说是轻松。世态化作品由于逐渐接近客观化的描写原则,所以乐观的人生态度主要是通过创作主体对于生活的总体把握来实现的。至于喜剧人物本身,除少数例外,并未明显直接地体现出乐观主义的情绪。我们在王太太、汪梦龙、徐守清、康如水、周大璋、马翠芬这类人物的身上看到的情况就是这样的。(注:他们分别为《委曲求全》、《五里雾中》、《以身作则》、《新学究》、《弄真成假》、《郎财女貌》中的主要人物。)而到了英雄化取向中,主人公形象本身就已经成为了乐观主义的载体。在《十字街头》的失业四学士当中,赵柯干和刘大哥代表着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唐禄天代表着玩世的“乐天主义”,而害着初期肺病的徐潇杰则代表着悲观主义。作品通过小徐最后的跳海自杀,小唐的认识转变,肯定了以赵、刘为代表的健康向上的乐观主义人生态度。英雄化喜剧的乐观主义固然是理想主义的表现,但它又不完全是一种纯浪漫的东西,因为它同时也有着现实的根基。既然中华民族已经经受住了一场空前惨烈悲壮的战争考验,那么其它的一切在这个民族的眼中又算得了什么呢?

三、浪漫的写实

在谈到自己早期喜剧的时候,丁西林曾认为,它们大都近乎改译之作,这当然是谦辞。但其中毕竟反映出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中国现代幽默喜剧在机智化阶段确实保留了某些外国影响的明显的胎记。那些世态化作品为了使新的喜剧形式同中国人日常生活、风俗与传统的结合做出了可贵的努力。李健吾对于中国特色或地方色彩的神往正是对于这种可贵努力的最好说明。杨绛的《弄真成假》被认为充盈着一种“中国气派的机智和幽默”,可以让人从中体味到“中国民族灵魂的博大和幽深”,(注:孟度:《关于杨绛的话》,《杂志》第15卷第2期,1945年5月。)则是对于上述努力的高度评价。英雄化喜剧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更广泛地表现出中华民族对于幽默喜剧的审美需求。在这类作品中,处于特殊历史情势下的中国民众包括公民生活在内的多种生活图景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表现。尤其重要的是,它们深刻体现出了中国现代历史最后十年里整个中华民族精神风貌所发生的巨大变迁,并且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古老的中国将要以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光明前景。就此而言,英雄化作品在中国现代幽默喜剧民族化进程中的实际地位和影响,是其他类型所难以比拟的。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则是这一民族化进程的重要成果。机智化的作品多为浪漫情怀的产物,对此我们似乎无须质疑。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一点,它们的作者至少在当时是不以为耻而以为荣的。在30年代大部分的时间里,浪漫主义命运多艰,背负恶名。尽管多数幽默喜剧作家都算不上是主流的盲目追随者,但即便是这些自由的知识分子,也难免要不自由地受到时代潮流的裹挟。这一点加上他们在30年代普遍产生的超脱意向,就使得中国现代幽默喜剧在转向世态风俗人情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客观化的描写原则。作家们更愿意以旁观者的立场不动声色地去发现生活和阐释人生,而不大愿意再像从前那样置身其间现身说法。尽管中国现代幽默喜剧从来没有、似乎也不大可能完全褪尽浪漫的成分,但时代毕竟造成了浪漫主义在世态化喜剧中的退潮。但是在这之后不久,浪漫主义至少在幽默喜剧领域就又赢回了自己的春天。除了幽默喜剧本质因素方面的原因,这一点显然与时代的变化相关。最终被唤醒——或应说被震醒——的国魂需要一种能够更迅捷有力地鼓舞日益飞扬的民气的艺术精神。于是,人们重新发现了浪漫主义。

在《论新喜剧》一文中,宋之的说:

许多感人很深的浪漫主义作品,常常是作者的美丽的谎话。作品里所写的人物及他们处世的态度,实际上在现世界里是并不存在的。作者让他们作品里的人物较之现世界里的人物更进一步,以符合自己的想象。但不管这些,那作品对于人们的影响,却仍然是巨大的。读者并不追究现世界里有没有这样的人,而只注意于这样的人是否合于自己的理想,是否引起了自己向上的决心。(注:《宋之的研究资料》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72页。173页。172页。172页。)

正是在对于那种浪漫主义美丽“谎言”的充分宽宥和重新理解的基础上,中国的现代幽默喜剧才第一次得以用堂而皇之而非藏头露尾的方式提出了浪漫与写实的联姻问题。宋之的在大力提倡一种以“喜剧型的英雄”为主角的新型喜剧的同时,明确地告诉人们:“这种浪漫的写实之于我们,是绝对必要的!”(注:《宋之的研究资料》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72页。173页。172页。172页。)

中国的古代喜剧事实上一直存在着一种悠久而稳定的浪漫主义传统。因此,浪漫主义在英雄化幽默喜剧中的回潮在某种程度上必然意味着对于传统的复归,当然,这只能是部分意义上的复归。

大团圆结局是中国传统喜剧的重要特征。它在“五四”时期受到新文化阵营的猛烈抨击,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在这种非团圆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在幽默喜剧中往往倾向于一种有欠缺的团圆结局。丁西林的《一只马蜂》、《压迫》和《瞎了一只眼》的结局当然是圆满的,但似乎又暗藏着某种缺失:主人公们的“成功”毕竟是靠“谎言”换取的。尽管这些“谎言”是善意的或无害的,但谎言毕竟是谎言。到了杨绛的《弄真成假》的结局,更是明显带上了人生的苦涩。而在英雄化的喜剧中,结局却往往被要求具有一种明确的大团圆性质。但是应当看到,这里的团圆结局和传统喜剧中的团圆结局是不完全相同的。传统喜剧中的“团圆”主要依靠的是主人公对于内在品质的坚守和偶然因素的帮助;而现代意义上的英雄化喜剧中的“团圆”原因却主要在于主人公对于社会实践的主动投入。在后一种情况下,成功不再是侥幸得来之物,而是主体艰苦奋争的结果。这样一来,作品用成功的结局肯定和表彰的就不再会是单纯的希冀和企盼,而是参与社会变革实践的热望与勇气。

强调用斗争获取成功的过程,必然也是情节充分展开的过程。这就从另一个方面再次强化了英雄化喜剧对于情节的重视。故事情节第一,这是中国传统喜剧艺术的另外一个特征。这个特征同样表现了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深层积淀。李健吾曾多次批评过中国叙事文学当中注重故事情节传统的积弊,认为它严重阻碍了作家们对于人物现代意义上的开掘。但是到了英雄化时期,对于那些一心要创造新喜剧的作者来说,这种担心似乎是多余的。他们需要借重情节的力量去塑造英雄,需要借重传统的兴味去感染更多的人。让自己的作品不仅在知识分子层,而且在市民层;不仅在农村,而且也在战场,产生更大的精神力量,使“我们抗敌的热情高涨,必胜的信心坚强”。(注:《宋之的研究资料》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72页。173页。172页。172页。)《打得好》和《粮食》正是情节取胜的典型范例。至于《边城故事》中,以雄浑的边地风光为背景,将建设开发和除奸反特熔为一炉,更是集中反映出作者对于情节紧张性和传奇性的苦心经营。

事实上,对于情节的重视未必一定会影响对于人物的关注。英雄化喜剧在形象塑造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同样不可低估。从《蜕变》中的梁专员到《边城故事》里的杨专员,从《包得行》中的三位伤兵到《秋收》中的三位伤兵,从《职业妇女》中的女职员张凤来到《奇女行》(注:该剧作者高宇,1948年由影剧艺术社出版。)中的女职员柳莺,从《十字街头》中的杨芝瑛到《少年游》里的洪蔷,所有这些角色无疑丰富了英雄化喜剧的人物画廊。同一类型人物相继出现这一事实本身,不是证明真实原型的存在,就是说明形象塑造最初的成功。值得注意的是英雄化喜剧在塑造人物方面的理想化原则,尤其在英雄形象的塑造上,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那些英雄大都不仅高风亮节而且智勇过人,于是他们力挽狂澜于既倒,教化众生于迷惘。他们是民众理想的寄托,也是民族精气的表征。让思想深邃的理论家去挑剔吧!巴金如实记载下自己阅读《蜕变》时的切身感受:

我摊开油印稿本在昆明西城角寄寓的电灯下一口气读完了《蜕变》,我忘记夜深,忘记眼痛,忘记疲倦,我心里充满了快乐,我眼前闪烁着光亮。作者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希望。

《雷雨》是这样地感动过我,《日出》和《原野》也是。现在读《蜕变》我也禁不住泪水浮出眼眶。但我可以说这泪水里面已没有悲哀的成分了。这剧本抓住了我的灵魂。我是被感动,我惭愧,我感激,我看到了大的希望,我得着大出勇气。(注:巴金:《<蜕变>后记》,《曹禺全集》第2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59~360页。)

毫无疑问,英雄化喜剧正在逐渐培养起一种全新的阅读经验。

四、英雄性和喜剧性

浪漫与写实的结合,同时也给英雄化喜剧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英雄性和喜剧性的结合问题。大团圆的结局并不必然保证作品的喜剧品格。英雄确实需要严峻而紧张的情节设计,但这种设计会不会同时冷落了喜剧性的要求?把英雄作为完人来表现,当然是理想的,但是这种理想化的完美会不会同时又抑制了笑的产生?在机智化和世态化中,实际上是存在着某些非英雄化倾向的。现在,当人们要把一种新的精神灌输到幽默喜剧中去的时候,他们必须面对的是幽默喜剧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调整。幽默喜剧并非不能表现英雄,但必须以自己特有的方式。

我发现,在中国现代幽默喜剧英雄化的过程中,确实有迹象表明存在着一种将喜剧性消解到正剧性的倾向。这对正剧的发展并非坏事,但就现代幽默喜剧自身的生存而言却不能不说是一种潜在的危险。《蜕变》的第一幕无疑是喜剧性的,但这里的喜剧性主要体现为讽刺性,因此并不足以决定全剧的幽默性质。从英雄性与喜剧性浑然一体的角度看,剧中的两处情节描写和人物刻画是十分精彩的。其中一处在第二幕:空袭中,梁公仰由于外表衣着的质朴和其貌不扬被小护士误为普通人,所以拉他去搬运伤员;在这之后,他又镇静地帮助丁大夫做完了手术,最终消除了后者对于“专员”的误会,赢得了医护人员的敬仰。另一处在第三幕第二场,主要描写梁公仰与其远房亲戚的会面,后者要梁专员为他的儿子在医院谋事,遭到了委婉而坚决的拒绝。在这两处,作品成功地以喜剧的形式表现了主人公身上的英雄精神和人格力量。但是总的来说,仅只这两处和一些喜剧性穿插还是不够的,全剧还是具有了某种正剧性。这种正剧化的潜在趋势事实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边城故事》、《包得行》、《等太太回来的时候》、《密支那风云》和《河山春晓》等剧作中。

我之所以将幽默喜剧的正剧化视为“潜在的”危险,是因为英雄化喜剧尽管存在着上述的不足,但仍有不少作品在英雄性与喜剧性的结合上取得了明显的成功。《打得好》和《粮食》等剧在紧张情节的设计中,让主人公们凭借自身的勇敢、镇定和机智十分巧妙地度过了危机,战胜了暂时处于优势的敌人。在“巧克强敌”的意义上,可以归属于延安文艺系统的英雄喜剧在“英雄”与“喜剧”的结合方面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艺术风范。在这种风范中,我们似乎可以觉察到《救风尘》和《望江亭》当中的某些历史遗韵。当然,延安文艺系统的英雄喜剧一般篇幅都比较短小,因此,在英雄性与喜剧性结合的问题上,把握起来自然会相对简单一些。而在那些大型的多幕剧当中,由于人物、情节或头绪的相对复杂,上述问题解决起来当然要困难得多。尽管如此,一些作品还是为后来者提供了不少宝贵的艺术经验。

这些经验大体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以丁西林的《妙峰山》(1941)为代表。剧中的王老虎是某抗日部队的首领。他曾指挥五百名弟兄在老虎口一举歼灭二千多日军,在当地民众中有着很高的威望。不仅如此,他还在妙峰山上创建起一块“近代化、科学化、人情化、理智化”的理想乐土。他因为“咱们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而被政府军俘获。在被押解途中,他不仅处变不惊,而且成功地部署了解救自己的行动。他无疑是位英雄。但是作品并没有对上述情节做出正面的渲染,而把主要的笔墨放到他与华华浪漫地相遇、恋爱,直到结婚的线索上。突出了他一方面无法抵御华华的吸引,另一方面又不能忘掉自己矢志不娶誓言的喜剧性矛盾。这也就是说,英雄性与喜剧性的结合,在《妙峰山》中是以一种虚实相间的方式实现的:虚写主人公英雄业绩的一面,实写其日常情感纠葛的另一面,其中又突出了他所具有的某些无伤大雅的“缺失”。以这样的方式塑造出来的喜剧英雄往往不仅是可敬可仰的,同时又是可亲可喜的。

第二种以吴祖光的《少年游》为代表。如果说英雄性和喜剧性在《妙峰山》中主要是体现于主人公一身的话;那么它们在《少年游》里却是分别体现在不同的角色身上的。其中的姚舜英和周栩是英雄性的主要负载者,而洪蔷则是喜剧性的主要体现者。这样,作品通过他们之间的纠葛,特别是通过后者向前者的趋进,在整体的意义上构成了英雄性和喜剧性的结合。这里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英雄性与喜剧性的结合实际上不仅可以通过一个人物不同侧面的结合来实现,而且也可以借重几个不同人物之间的结合来完成。

第三种以顾仲彝的《八仙外传》(1945)为代表。剧本成功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隐喻性的表达方式。这当然是上海沧陷时期的政治高压所致,但它同时又指示出英雄性和喜剧性互相结合的另外一种可能性。由于神话传说本身的间离作用,作品在喜剧性方面做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并且将一个英雄的主题深植到喜剧的整体形式之中。

第四种以黄宗江的《大团圆》(1949)为代表。尽管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剧本,但它却是中国现代喜剧史上的优秀作品之一,我甚至以为它是英雄化喜剧的压卷之作。这部作品通过北京一个家庭自1937年开始将近十年的变迁,表现了蕴藏在中国人民当中的那种追求不止、奋斗不已的英雄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它以一种普遍性的形式体现出英雄性与喜剧性的结合,而这种水融式结合的基础正在生活本身。

生活是流动的,因此蕴含在生活当中的英雄性也是流动的。在剧本里,英雄性并不仅仅是个别人物所具备的品格,它是一种精神性的普遍存在。有人落伍了,但又有人接替他们的位置继续前进。英雄性作为一种精神流就是这样被不断地传承着、转换着、深化着,并且总是从一点向四周扩展,推动着愈来愈多的人走向“新时代”。

生活是平凡的,又是丰富的。《大团圆》中的喜剧性也是这样。老二的貌似玩世和对京戏的痴迷,老三青春的冲动和浪漫的梦幻,老四的童稚好奇,王妈的质朴,沈浩然的世故,再加上表姐的浅薄,所有这些都被年轻的作家拿来当作喜剧的元素。除了第二幕中失恋后的老三误将泻药当作安眠药服下的滑稽性情节外,作者似乎有意地抑制了喜剧的出现。他将喜剧性的材料切分开来,让它们均匀地散布到全剧的开端和中段。我不认为这是败笔,因为它使艺术的喜剧具有了生活本身的样态:平易、含蓄而又多彩多姿,这似乎是喜剧性的较高境界。

论英雄篇8

【关键词】英美文学 英雄 嬗变

前言

英雄,过去长期作为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伟大形象而存在,人们在歌颂英雄人物的同时表达美好的情感与愿望。然而,自20世纪以来,英美文学的“英雄”主题遭遇滑铁卢式的没落,主流作者笔下的社会与人物形象朝着残酷、贪婪、悲惨等方向改变。出现如此嬗变的原因不仅在于社会的大幅更替、文化的升级以及人们思想的发展,更在于文化领域中文学作品发展的必然规律。对文学现象的分析有利于人们更有效地理解时代中各个阶段的作品,并循环往复地推动文学的进步与发展。

1.“英雄”的来由与价值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善于描述与构造拥有者完美品格的“英雄”;这些自带主角光环的人物正义、善良、勇敢、不畏权势,最终通常都以完美的结局落幕。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1)现实的光辉为“英雄”创造了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从现实依据出发而总结的,其主要表现为世界发展至一个富裕、崭新的阶段,以及社会各领域的繁荣、文学发展的必然规律。首先,资本主义的创造与发展步入鼎盛时期,资产阶级的人们享受着由战争胜利与经济发展带来的甜美果实,富裕的生活使得大多数的资产阶级自信心过度膨胀;其次,世界格局处于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形态,无论是来自于资产阶级的文学作品,或是来源于工人阶级的创作,都以积极乐观的姿态出现在文学殿堂中;另外,文学的发展步入正面价值观的鼎盛时期,人们在经济的飞速发展态势下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即便是不同阶级的未来愿景存在极端差异。(2)人们在优越的环境中愈发地追求完美,并拥有对未来最乐观的预期。这是从社会精神领域方面所归纳的原因,其主要表现为“英雄人物”的品质多为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伟人所具备,或是为后人所总结的特性,并以综合性更强、更完美的态势出现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社会普遍精神追求的提升进一步推动了“英雄”的诞生,且在需求的增长基础上愈演愈烈。可见,“英雄”来源于现实,并且毫无消极理念地预示与指导着未来。

2. 英美文学中“英雄”的远去

跟随者20世纪的到来,英美文学中“英雄”情怀逐渐淡化,发展历程中甚至出现了消失并断层的现象。在20世纪这个分水岭的前端,曾出现过《亚瑟王》、《汤姆琼斯》、《失乐园》、《奥赛罗》以及《红字》等饱含英雄情愫的文学作品;不管是勇敢、权威、正义的亚瑟王,还是悲惨却倔强、无畏的赫斯特,抑或是坚强不屈的撒旦,都拥有着作为时代英雄的美好品质,表现着人们对完美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愿景。然而,随着政治、军事、经济的沧海桑田,这些“英雄”逐渐随之远去,英美文学的主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嬗变。首先,人们在文学创作中不再致力于塑造拥有完美品质的英雄人物,取而代之的是劣迹斑斑、真实丑陋的嘴脸,即使是看似美好的图景,其背后同样不失为一个肮脏、没落的房间;正如《尤利西斯》,其中生活不检点的小名气歌手莫莉、卖旧家具的有着15个孩子的西蒙女儿、小饭馆里丑态百出的顾客、攻击犹太人的无赖等人物形象充斥着厌恶与批判的情绪,甚至看不到一丝正义与希望;又如《蝇王》,即使在世外桃源般的环境下,人们依旧无法构建文明、和谐、友爱、无私的社会规则与秩序,为了争权夺利主宰世界的杰克,不顾一切地采用野蛮手段造成了世外桃源的毁灭,好似对现实生活中不自由的抗议与宣泄。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英美文学的“英雄”主题逐渐逝去,人们亲手毁灭了曾经一笔一划构建出来的美丽愿景,将笔尖伸至现实生活的各个角落,力图还原甚至更过分地表现当下的社会现状。

3. 英美文学主题嬗变之因果

20世纪英美文学的嬗变引起了文化领域甚至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改变,“英雄”消逝的同时也带来了极端的、与之相反的文学主题风格。笔者以社会背景、文学发展规律等内容作为观察与思考的出发点,将英美文学嬗变的原因总结为三大方面。首先,战争的愈演愈烈导致了世界格局的改变,由战争引发的环境毁灭也直接促使经济发生萎缩,人们的生活质量日益下降,身心的基本需要不仅得不到满足,反而在不稳定的环境下承受着恐惧、焦虑、贫穷的摧残;由祖先一手创造的曾静富裕、美好世界多被战争摧毁,人们膨胀的自信遭受毁灭,愿景也逐步消亡。其次,在恶劣、动荡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不再是无止境的赞颂,而更多地转化为毫不留情的批判,以表达对自由的渴望与低质现状的不满。另外,从积极方面看,英美文学的嬗变也证明着人们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更进一步地正视自我,通过对残酷现实的认知与批判隐晦地指导着未来的发展任务和方向。总之,“英雄”的离去虽归因于社会的斑斑劣迹,但也直指存在无限可能的前路。

结束语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曾经以“英雄”为荣,但英雄终归属于历史,在未来的发展路途上,人们更需要的不是完美的精神寄托,而是真实并愿意不断完善的自我。因此,20世纪所发生的英美文学主题嬗变,不是一个文学时代的没落,而是另一个更正义、更无畏、更自由、更崭新的时代的崛起。

【参考文献】

论英雄篇9

让是界铭记这一夜

二零一二年八月十二日晚上十点万人瞩目的一个夜晚,一个将被载入史册的一个夜晚。两支可以堪称宇宙最强的两支队伍站到了世界最高的舞台上来向着最高的荣誉战斗,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群星璀璨

美国这支云集科比,詹姆斯,安东尼,众星齐聚的一直豪华之师,西班牙斗牛士也毫不逊色,俗话说得好兄弟同心齐力断金,有加索尔兄弟镇守的内线将会是美国队的能否卫冕的一大拦路虎,炸弹纳瓦罗,费尔南德斯……。

进行时

北京时间十点,这场堪称火星撞地球的一场视觉盛宴就此拉开了序幕,开场美国队先声夺人的两分似乎在向外界诉说着我们势不可挡,西班牙斗牛士也不是泛泛之辈随即就一个三分还以颜色同时也在告诉美国队西班牙不是软柿子,双方就这样你来我往,比分也是徘徊在两三分之间谁也不能速战速决来结束这场史诗般的战斗。

你来我往

不经意间说时迟那时快,趁着西班牙防守未稳之时詹姆斯犹如脱弦的利剑霎时间杀入西班牙的腹地腾空而起,上演了一幕军临城下般势大力沉的劈扣,博得现场观众起立为之鼓掌叫好。

来而不往非礼也

俗话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一次美国队进攻未果西班牙拿下篮板立刻发动快攻。瞬时间三名西班牙队员同样拍马杀到美国队城下,只见这时加索尔犹如猛虎下山高高跃起将球扣进美国队的篮筐之中,其气势可以用摧城拔寨来形容。观众再一次起立为之鼓掌称道,今天真可谓是棋逢对手。。。。。。

一决胜负

不经意间时间悄然来到比赛的最后一节,双方的比分始终是犬牙交错但是此时有巨星领衔的美国队在势气上稍站上风。

相比之下西班牙由于体力的下降开始出现了不应有的失误,恰巧美国队把这些失误转化为了得分,正所谓高手过招输赢就在那瞬间,不经意间比分差距拉大到十分此时胜利女神仿佛在向美国队招手,反观西班牙这边依然在努力这缩小比分上的差距。这个时候时间却来到灯尽油枯之时,最后时刻西班牙选择了放弃但不代表他们认输。

在这里不禁为之感慨——正所谓既生强大的美国,又何生实力相当的西班牙。

卫冕

美国队实至名归般的卫冕成功,西班牙同样继北京之后再次卫冕亚军。

论英雄篇10

教学重点:

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教学难点:

1、通过对话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2、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简介《三国演义》的作者及与课文有关的知识。

2、掌握基础知识。

3、划分课文层次,分析第一部分。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我国可称得上家喻户晓,许多人物至今还被人们津津津乐道。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三国人物?他们又具有怎样的性格?(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归纳)是的,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我们了解诸葛亮的智,曹操的奸,关羽的义,赵云的勇,等等。而这些人物之所以能长久地、鲜活地活跃在大家脑海里,是因为作者采用各种描法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今天就来听听曹操和刘备的一段对话,看看从中显示了他们怎样的性格。

2、简介《三国演义》及其作者。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为题材,又依据有关的传说、戏曲等资料,经过综合加工再创作而成。小说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写起,写到黄巾起义被镇压,在镇压农民起义时,各军阀乘机割据。后写曹操杀董卓,平袁绍,统一北方。接着写曹操指挥大军南下,南方孙权、刘备联合抗曹,赤壁一战,曹操大败。自此魏、蜀、吴三国鼎立,各自称帝,相互攻战。后写司马氏曹魏统治集团,建立西晋王朝,先后灭掉了蜀、吴,全国统一。小说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阴险狡诈的曹操,宽厚仁爱的刘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义勇武的关羽,刚烈粗犷的张飞等,在人们心目中都成了某种典型人物的代表。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3、阅读课文导读,了解本文的中心内容。

导读中点明本文主要写曹操和刘备一场精彩的对话,这场对话既是智慧的较量,又是一场特殊的心理战。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课文节选自第二十一回,当时曹操位居汉相,势力强大,野心勃勃,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极为恐惧,就秘密下诏给国舅董承,设计谋杀曹操。董承联络刘备聚义图谋,刘备参与了这一行动计划。当时,刘备为豫州牧,势力弱小,被曹操安排在相府左近宅院居住,实际上受到监视,随时有被杀的可能。在这种情势下,刘备只能日日在后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课文就是从这里展开的。曹操青梅煮酒,请刘备到小亭畅谈,谈到天下英雄唯刘备和他两个,既表达了他称雄天下的野心,又是对刘备政治抱负的一次试探。因此,我们在学习课文时要牢牢抓住课题中的"论"字,体会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4、听录音,根据预习巩固字词知识,并思考小说情节可分成几部分。

5、听写生字生词,并给生字注音,解释生词。

玄唾酣淮樽俎

家喻户晓韬晦之计面如土厉胆薄虚名无实血气方刚

碌碌小人何足挂齿

6、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明确课文分段。

课文共三段,可以分成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刘备行韬晦之计。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写曹操煮酒论英雄。

7、分析第一部分。

(1)集体朗读。

(2)根据问题,讨论:

①刘备为何要行韬晦之计?

明确:课文第一句点明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点明了行韬晦之计的原因。刘备参加了"奉诏讨贼"的秘密决策,但又不能走漏风声;他有称雄海内,恢复汉室的壮志,但又不敢流露在外而惹来祸水。

②"韬晦之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不将此事告诉结拜兄弟?说明了什么?

明确:具体内容指"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意在表明自己胸无大志,非曹操对手。不对关羽、张飞说明,足见其韬晦之深,惟恐他俩在言语上、行动上有失,影响大计。这个细节表明刘备的深谋远虑。

③这一部分能否去掉?为什么?

明确:这一部分不仅对曹操、刘备关系作了必要交代,而且为刘备的思想性格奠定了基础,后来"论英雄"时,刘备的性格就在这样的基调上合乎逻辑地发展和变化。

(3)根据课后练习预习第二部分。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第二部分,通过对话分析、了解曹刘两人的思想性格。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题告诉我们,文章的中心是"论英雄",那么曹操、刘备两人论战的序幕是怎样拉开的呢?让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2、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注意语气。

3、分析第二段。

(1)概括本段主要内容。

明确:写刘备入府见操。

(2)刘备在本节中有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请找出词语。

明确:"惊问""面如土色""方才放心""心神方定""开情畅饮"

分析:曹操派许褚、张辽来"请"刘备,那言辞,那气势,与其说是"请",还不如说是命令,使刘备吃惊不小。入府见操时,曹操劈头一句"在家干得好大事",大话吓人,借以试探。刘备猝不及防,以为心事已被发现,吓得"面如土色",直到曹操点明煮酒相邀的意思,才"心神方定";到了小亭,果见煮酒、青梅,更是疑虑尽消,可以"开怀畅饮"了。短短几分钟,刘备的内心已经历了生死的交战。

(3)曹操趁机讲"望梅止渴"的故事,用意何在?

明确:"望梅止渴"这一故事,表明了曹操的多谋与自负。同时也暗示刘备,当世英雄非其莫属。

(4)这一段在情节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段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缘由,拉开了曹、刘论战的序幕。

4、分析第三段。

(1)概括本段意思。

明确:曹操和刘备论英雄。

(2)划分层次(课后练习一)。

明确:本段可分三层,即曹刘论战可分三个回合。

第一层:曹着意设问,刘权作不知。

第二层:曹步步紧逼,刘乱论英雄。

第三层:曹识破英雄,刘巧饰惊恐。

(3)分析第一个回合。

曹操既想试探刘备内心所想,又不想被刘察觉,因此他只能迂回出击。在酒至半酣之时,借天外龙挂起兴,着意设问:"使君知龙之变化否?"又借题发挥,以"龙"比"世之英雄",并要刘备指明当世英雄。刘时而装呆,里面是兜圈子,始终不正面回答,跟曹操耍起了太极,你推我挡。这是试探与反试探的第一个回合。

(4)分析第二个回合

曹操见迂回战术不行,就改用"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的正面出击。在曹操的逼问下,刘备只好顾左右而言其他,乱论一番。他列举了许多人,意在表明自己没有慧眼,不识英雄。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刘备的所有出言,均不用肯定语气,而均是探询语气。这是他从另一个侧面表明自己缺乏英雄胆魄,缺乏主心骨。而曹操把刘所列举英雄,一概用"非英雄也"加以否定。

两人语气完全不同。刘备不露声色,谦恭有加;曹操锋芒毕露,藐视一切。语言截然不同,性格更是迥异:曹野心勃勃,有奸雄之气,似腾身于宇宙之间的飞龙;刘大智若愚,内孕英雄之心,似隐伏于波涛之内潜龙。

这是试探与反试探的第二个回合。曹操每次出击,都似打在了橡皮碉堡上,没有得到他所期望的结果。

(5)分析第三个回合。

曹操在正面出击不利的情况下,只好单刀直入,直刺对方要害。他先给英雄下了个定义,然后直言当世英雄惟刘备和自己两个。实际上是说刘备就是他唯一的对手,刘图示全部的思想底细,被老谋深算的曹操一惊,焉能不意乱心慌,于是"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上"。如果此时刘备不加以掩饰,那么他的韬晦之计至此可说是功亏一篑。但就在那一瞬间,刘备急中生智,以"一震之威,以至于此"巧加掩饰,不仅与当时的情境相吻合,瞒过了多疑老练的曹操,又表明自己没有丈夫气概,不可能图谋霸业。

这一部分乃情节高潮,虽没有刀光剑影,但唇枪舌剑,惊心动魄。在这一场试探与反试探中,最终以刘备的胜利告终。

(6)小结第三段内容。

曹、刘的这场对话,实际上是智慧的较量,是一场特殊的心理战。曹操先借龙设问,再步步紧逼,却偏偏不讲明谁是天下英雄,目的是让刘备说出。而刘明知天英雄是谁,但决不吐露。这一切都是他以屈求伸的深谋远虑。这场试探与反试探的论战,双方各怀心机,表面上却谈笑风生,读来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2、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

3、联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刻画人物可以采用各种描法。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采用动作描写,刻画出一个疾恶如仇,不畏的鲁智深。《故乡》采用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出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截然不同的外貌和性格,从而揭示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在《曹操煮酒论英雄》一文中,主要采用了对话描写。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对话描写的具体作用。

2、分四人小组讨论本对话描写的作用。

明确:

(1)富有个性的语言表现了人物独特的性格。曹操的语言咄咄逼人,自负不凡,但又灵敏多变,表现了他骄纵多疑,老谋深算的性格特点。刘备的语言深藏不露,谨慎沉着,但又机警灵活,表现他善于忍耐,大智若愚的性格特点。在试探与反试探的过程中,双方的语言又揭示了他们内心世界。

(2)通过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从故事的开端、发展到高潮、结局,都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展开。例如第三段,先写曹操借看到龙挂而发的一段议论,有了这段议论才引起论天下英雄的一场对话,有了这场对话,才增强了这场论战的气氛,使下文刘备闻言失箸,而又能以闻雷失箸为由轻轻掩饰过去,使这个情节更合情合理。

3、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注意语气。

4、四人小组讨论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1)"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

(2)"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

运用自然环境烘托人物性格和情节气氛,是课文的一大特色。第一句环境描写出现在第三段,这句话明写天气,暗写人物情态和惊喜不定,忽惊忽喜。天上"阴云漠漠",刘备心中也阴云笼罩。而天外龙挂又成了刘备借龙喻英雄的依据。等到曹操说破英雄突然"天雨将至,雷声大大作"。在刘备的心理上,曹操说破英雄才是惊天动地的灌耳惊雷,这"雷声"就成了影响人物心理变化的直接因素。同时雷声又成为刘备失箸的绝对掩饰,成为情节转化的关键。

5、完成课后练习三。

(1)读背第一段话。

(2)理解其意思。

明确:本段话说在"论英雄"之始,意在以龙喻已,借题发挥,着意试探。

(3)理解第二句话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