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十篇

时间:2023-04-08 03:12:07

导学案篇1

关键词:导学案;有效预习;自主;合作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最重要的阶段是预习。”在教学中如果能正确认识预习的作用,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有效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增强独立性、

减少依赖性。预习的本身,就是自学的演习。因而,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预习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有效预习能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扫除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率。学生在预习时对新课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清楚地了解重点、难点,上课时就可以带着自己的疑问去听课。这样,学生的听课目的明确,态度集中,听课效率就高。有效预习可以使历史与社会课学习变得轻松快乐,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之后,能明白教材中的疑难问题和主要内容,上课时就能及时地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及时弥补,扫除新知识的障碍,这样学生就能学得积极,听得

轻松。

新课标下的教学,应由教师的全堂讲授与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组织引导。而预习是提高听课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预习之后带着问题去听课,更容易理解课上的内容,听讲时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会更强,尤其是对那些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能加深理解。几乎所有的问题在课堂上都能解决,也不用课后花时间补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目前预习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缺乏预习方法指导

主要表现为只要求学生预习什么,却不教给学生怎样去预习,学生也不懂得预习的方法,比如,怎样提炼历史章节的知识结构;立足于预习感受,你应该如何提问等等。老师不知道怎样去指导学生自主预习,所以不少老师布置学生预习也就很简单草率。长此以往,学生不会方法,也就不会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当然也就不去预习了。

(二)预习的重点偏离课本

教师在新课之前将预习作为作业布置,但在上课针对课文知识进行提问时,发现对课本内容有所了解或是熟悉的学生相对较少,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自信满满,内容却多基于自己原来的知识积累,而偏偏遗漏了课本上所提及的重点内容。

而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在于学生对教材的生疏,而这种生疏则源于盲目而缺乏导向与目的性的预习,把学案引入预习之中,使学生带着对教材初步了解和对重点的印象或是疑问听课正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导学案引导预习的优势

(一)能正确指导预习

1.提供预习方法,让预习有法可循

编写导学案时,在导学案的左右侧备注预习的方法,如,在《丝绸之路大运河》一课的导学案左侧,在“大运河分为哪几段?沟通了中国哪五大水系(自然河流)?流经今天哪些省(市)?”这个问题时,备注参考书中插图和《中国政区图》,并指导学生按从北到南顺序预运河连通的五大水系、流经今天的省市名称。在导学案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备注相应的预习方法,如,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联系哪些知识点、参考哪些篇目、建议使用列表形式等等。

学生有了这些预习的方法之后,预习在学生看来就不是一纸空文了,循着这样一个方法来预习,预习也会显得更有效果。预习习惯养成之初,教师要启发学生明确预习的意义,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给予悉心的指导;还应教给学生切实可行的预习方法,按时检查预习作业,逐步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由控制性调节转化成自觉性调节,使历史与社会预习成为一种习惯。

2.改变预习时间,让预习有效可行

传统的预习活动总喜欢被老师们放在课后去完成,实际上学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去预习,所以,预习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认为:(1)预习应该放到课堂上来,当作教学任务来完成,学生遇到问题可以直接向老师请教,教师可充分为学生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让学生深深感受到预习的重要性,从而实现预习的最终目标。传统的预习活动总喜欢被老师放在课后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实际上学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去预习,所以预习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可以尝试放到课堂上来,当作教学任务来完成,学生遇到问题可以直接向老师请教,教师可充分为学生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让学生深深感受到预习的重要性,从而实现预习的最终目标。然后教师批改,在批改过程中发现问题。(2)在时间上注意把握课程进度,调控教学进度,增加预习的内容,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可以将原来的两课时编写一张导学案,用一节课时间预习完成:在展示课上,学生懂了得内容就不再讲解,我们只展示学生不懂的部分,一般也能一节展示课把原来两课时的内容全部讲解完,所以,这种方式下的课程时间在数量上跟传统的课时是一样的。

(二)有效的导学案能激发学生预习兴趣

分小组预习,在合作中共享预习的乐趣。

在预习时,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成预习小组,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分享成功。如一些有深度、有难度的文章,让学生自由组合成预习小组或由老师将学生分成多个预习小组,组织学生分工合作,从不同的渠道获得相关资料,再进行交流学习,思维得到碰撞,成功得到分享,预习兴趣得到激发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三)导学案能变革传统、机械的预习作业,以“预习学案”为主要呈现形式,让预习关注“减负”,更注重“增效”

备课的过程主要是备导学案,每一课时或者一块内容编写一张导学案,按特点分,导学案可分为以下几类:

1.初读式预习学案

(1)读一读课题,你产生什么疑问?

(2)带着这个问题,把本节课认真得看一遍。

(3)课前的问题通过阅读能否找到答案?

(4)这节内容主要讲了什么事件?尝试概括一下。

【点评】这是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一节课都要做的预习功课,是最基本的预习方法,也是预习的必要环节。主要遵循“通过自己的阅读,理清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原则,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预习提示完成预习笔记。预习时,要独立地阅读、独立地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地接受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以逐步提高。

2.自助式预习学案

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预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就必须因材施教,设计分层次的自助预习学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主动积极地发展。于是我在预习学案中时常这样设计:将作业设计成难易有别的A、B、C等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

【点评】这样的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能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特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自主选择,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发展。

3.教学一体化预习学案

这一类的导学案一般可包括这么几个环节: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课前自学、课中交流、课堂小结、当堂训练、知识链接、课后反思、课后作业。

【点评】这种预习学案是典型的“教学一体化预习学案”,这种预习学案融合了教与学的内容,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就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教与学的思路一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预习学案提出的几个问题,就是教学中所要引导学生理解的问题。关于预习学案的运用,可这样操作:提前一两天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借助“预习学案”,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初步掌握基础知识、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预习学案”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小组讨论交流,并在“预习学案”上作相关的学习记录。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充分发挥了把握学情、铺垫降难、活跃课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作用,减轻师生的教、学负担,促进教学相长,达到增效减负的目的。

“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科学有效的预习方法指导是实现有效预习的关键,能够减少预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全面增强预习的实效。当学生在课堂上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会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学意识,以后也就能自觉地去进行预习了。当然,任何一个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点滴积累,循序渐进。教师切不可操之过急,要能够针对不同年段,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由简入深,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参考文献:

[1]李森.课堂创新策略研究[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导学案篇2

关键词: 导学案 “导学练” 贯彻

“导学案”这一策略,能够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能够在导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链接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而教师则借助“导学案”,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为实现导学案这一策略目的,理解 “学、导、练”这一含义并使之在导学案中贯彻是非常重要的。

一、导学案中的“导”

1.学习目标指导。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操作、可检测性。教师需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准确地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学习目标既不能过低,使学生达不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又不能过高,造成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也很难达到,很难实现高效学习。学习目标要用 “记住”、“说出”、“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因此,学习目标的设置:(1)数量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3)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做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

2.知识问题化指导。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启发学生思维,问题陈述用叙述语。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3.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方法指导常见的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本学科的研究方法。生物教材的各个章节都有意识、有步骤地渗透有观察法、分类法、建立理想模型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推理法、类比法等研究生物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和训练,逐步地掌握最基本、最主要的科学方法,达到促进知识学习、培养能力和提高科学素质的目的。第二种学法是学生平时普遍采用的学习方法。如:阅读的技巧、做笔记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技巧,等等。第三种为老师为学生提供一些个人学习的方法,如识记类的形象记忆法,口诀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分类比较法,等等。

以上的方法应在导学案中明确提出,从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会理解应用。

学习小结,即知识结构整理归纳。导学案上最后一个问题一定设计为本节知识的体系建构。按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出知识线索,具体的知识点要尽可能留出空由学生来填。在归纳出本节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体现与其他章节等知识的联系,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形成面,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同时还要有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改进。

二、教学案中的“学”

“学”是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过程,包括学生个体的独立学习和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自学不是在漫无边际的内容中和任其自由的状态下学习的,必须是在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情况编制的导学案的引领下进行的自主学习。而这个导学案规定着学生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目标、学习过程、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时间,等等。

学生独立学习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独立学习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所以,导学案设计的学习任务,既要考虑全体学生的基本情况,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情况,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各尽所能。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的独立学习落到实处,才能保证学习小组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组员交流独立学习的收获,以达到互助和共享的目的;提出并探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各抒己见,生生相帮,共同提高。以达到群学互利,养成合作探讨的精神。组员对于本组仍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要做好记录,以便及时请教老师。在学生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探讨的过程中,老师要深入到各学习小组巡视,对各组遇到的疑难问题及时进行点拨和解答。这个阶段是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尽量把思考时间留给学生,把探讨的机会留给学生,把展示的舞台留给学生。

三、教学案中的 “练”

“练”是“学、教、练”教学流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反馈、校正、巩固的教学环节。 “练”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的具体进程来确定。这里所说的练,其内容和形式不是导学案上所设计的问题的简单重复,而是指教师对导学案中所设计的问题进行归类、综合、提炼、改造之后所提出的新的问题。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注意难度适宜,而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拓展性。练的方式要体现多样性,独立练习、集体练习、多层次练习等,只要有效即可,练习批改可采用教师抽查、学生互改、集体订正等方式。练,可以采用课内练习与课外练习相结合的方式,但主要是在课内完成,以便及时反馈纠正。因此,练要:(1)题型要多样,量要适中;(2)紧扣考点,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3)难度适中,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4)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5)注重及时反馈矫正。反馈矫正不仅仅是书面练习、检测,也可以采用提问、展示、练习等多种形式。

参考文献:

导学案篇3

关键词 导学案 导学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自高效课堂的改革推进以后,课堂发生了许多变化:课堂上教师讲得少了,学生讲得多了;学生的思维活了,问的问题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这期间经历了“苦”与“乐”,苦在导学案的编写、小组建设,而乐在“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还老师一个惊喜”的点点滴滴。

我校高效课堂的模式是“五环三案”,其先决条件是编写好与之相适应的导学案。顾名思义,导学案的作用就是“导学”,现在立足教学实践并结合第15课《宁为战死鬼 不做亡国奴》来谈谈导学案的“导学”功能。

1导学案的“导学”功能――导预习

导预习,这是“自学”模块的功能,要明确学生用多长时间、完成怎样的预习任务,要明确达成怎样的预习目标,即有针对性地实现本课的学习目标。这里的关键是自学指导的设计。

而自学指导应当着眼全课的学习目标,从两个方面去设计:其一,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积累。这要充分考虑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必要,是说不能过于简单;可能,是说不宜过难;其二,让学生思考质疑。“思考”和“质疑”都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这一类的题目应当注意选好“引思”、“设疑”的点,要能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怀着思考的冲动;要能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的思绪跳荡在节骨之处;要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思而生疑,以疑促思。

这种学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学,学生要根据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导学问题、学习方法,采取自学的方式自主学习教材并完成相应的任务。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单独自学教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同化”教材知识,通过“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这一过程会激发学生在静思中根据学案中的导学指导,自己动脑动手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为此我是这样处理的:

导学一:血染卢沟桥

阅读课本中74-76页内容,找出并归纳:七七事变的时间、地点、经过和影响?这是为了实现本课的学习目标“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还专门设计的问题是“根据74页的地图,讲解卢沟桥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要想把这幅地图讲解清楚,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外,就必须查找资料、进行梳理从而归纳出答案。

导学二:南京大屠杀

阅读课本76-77页内容,从中总结出:南京大屠杀的时间、概况?是为了实现本课“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本质”的学习目标。“该屠杀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有何特殊性?”是为引导学生思考南京是南京国民政府的都城,都城被占领之后国民政府前往重庆,在此发生大屠杀并非只是巧合。

2导学案的“导学”功能――导课堂学习

严格意义上说,对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依据导学案预习就开始了,课堂学习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应当与预习相连贯;要重点设计好学生课堂合作学习的环节。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课堂学习,这是我们课改的基本理念。而学生能以主体的身份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真正获得实实在在的提高,这才是教学的关键。教师怎样在真正以学生主动学习为本的思想指导下,设计出有效的“课堂导学”环节和展示来,是教师必须用功之处。

第15课《宁为战死鬼 不做亡国奴》自学之后的环节是这样的:(1)两人对子学“对子间相互检查自研成果及课本笔记,解决自学时的疑难问题。”(2)小组合作学:组长对组内的疑难问题展开交流讨论,解决组内疑难;讨论展示一到展示二的展示方案。将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汇总报告老师。(3)准备与预演:针对本组抽到的展示一或展示二任务,组长带着组员研讨方案,确定展示方案,分配任务,进行组内预展。组员将最后定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4)展示:展示一:微电影《卢沟桥事变》开拍了!假如你是导演,你告诉观众该电影所反映的时间是?确定的演员、地点是?你会着重拍摄哪些场景来表现中国人“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精神?展示二: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首都沦陷后,日本在这里做了什么?(材料的选择要多样:如文字材料、图片、数据……)

展示时,老师要做到耳听八方,对学生展示没有讲到、其他同学没有质疑补充到的知识点精讲点拨,必要的时候还要对本课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3导学案的“导学”功能――导巩固检测

导巩固检测,这是“当堂检测环节”模块的功能。通过练习而掌握,通过练习而梳理,形成一定的条理或系统,这是学生练习的基本目的。巩固检测要明确告诉学生完成的时间,逐步训练学生自测自评、自测互评的习惯和能力。进行实践性的巩固练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综合,锻炼能力,这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并落实。

题目的挑选要关注差异性、实践性、层次性、开放性。差异性――面向全体学生的个性。实践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层次性: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开放性: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

导学案篇4

我们新一轮高效课堂改革的“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的学习活动方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导学案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课堂学习的各个环节和课堂学习的质量。那么,怎样才能编写好导学案呢?

一、明确导学案编写的要求

1、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媒介,无论是导学案的编写还是学生的学习都离不开教材。因此,编前必须深入阅读文本,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教学要求,切实认真地备好教材,为导学案的编写打好基础。

2、导学案的编写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先由主备人“个备”,再返回学科组“群备”。主备人根据大家的建议进行完善、修订。任课教师拿到导学案后再根据本班具体学情进行“复备”,这样,导学案方可进入课堂使用。

3、导学案的编写要围绕单元教学要求和课后练习,每课设置适宜的学习目标。整个导学案必须以学习目标为中心,紧扣学习目标的落实来设置学习问题和学习过程。目标定什么,就学什么,练什么,测什么。所有的导学环节和课堂检测及课后作业都必须和学习目标相对应,为目标的达成服务。

4、导学案所涉及的学习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探究或学习的内容要清晰明了,每一部分要做什么,必须一目了然,不能含糊不清,不能无从下手。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具体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二、遵从导学案编写原则

1、导学性原则。导学案的编写要体现“导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一味做练习。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方向盘而不是一张测试卷。要通过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问题设置,引导、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导学案中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要构成一条明晰的学习线路图。

2、探究性原则。使用导学案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导学案的编制应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能力。

3、主体性原则。导学案的使用者是学生,要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做”中学;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信任学生,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

4、参与性原则。相信学生,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参与中挖掘、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

5、层次性原则。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学习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生成过程,要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螺旋式上升,同时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鼓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导学案的设计,一般分为识记、理解、应用、拓展四个层级。

6、方法性原则。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用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

导学案篇5

四步导学案编写的指导思想

四步导学案编写的指导思想有二,一是学习方式的改善,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是关注课堂教学效率,“课内不松,课外不争,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

四步导学案编写的基本原则

四步导学案编写的基本原则有四,一是主体性原则;二是自主性原则;三是层次性原则; 四是可操作性原则。

四步导学案编写的主要内容

四步导学案编写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巩固、知识准备、课内导学、达标检测四大板块。

知识巩固,就是对上一节课大部分同学存在的典型问题的解决,即解决难题,又清晰一下旧知识,可谓一箭双雕。这个环节 的具体做法是:上课前学生浏览课本两分钟,然后每人拿出纸、笔出来,听写上节课最重要的几个核心知识。写完后全部收上来,这样,可以了解所有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知识准备,就是将新课的主要内容设计成填空题,学生只有通过认真自学才能完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关注教材中的细节问题,强化学生记忆;还可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认真阅读和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

课内导学,是导学案的核心部分,通过对知识准备的检查情况,老师只精讲学生不懂的知识。这个环节的主角是老师,解决问题,像导演为演员说戏那样解决问题,以导为主。老师本课的亮点基本都集中在这里。教师要以教育理论为指导,从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导学案来考虑如何备课。 在备课时,教师还要能蹲下来,站在学生的高度,设身处地的按学生的思路进行思考,因此教师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

如何用简单的方法解决较难的问题,一直是我努力的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是提高课堂效率的突破口。学习爱好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熟悉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探求真理、提高能力的内在动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为乐之者”,布鲁纳也曾言:“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爱好”。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好,使学生在课堂中能一直保持兴奋的状态。良好的开端乃成功的一半,教师应精心设计好课堂导入, 例如,我在讲到《美国的独立》时,我首先问,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是哪国,它的首都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他为美国做了什么。找到知识的切入点,就找到高效课堂的钥匙。

我喜欢把自己带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亲身体验一下当时的历史氛围,我也是这样要求学生的。在讲到《俄国农奴制的废除》时,我对学生说,假如你就是当时俄国1861年的农奴,你获得哪些权利,你有什么感受。 在讲到《明治维新》时,明治维新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怎样高效掌握?我写了一个剧本,日本欧美考察团代表向日本天皇汇报并建议全盘西化的情景,代表们不仅简述了改革内容,而且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学生演得到位,看得认真,听得真切。2009年我上了一节市级公开课,上的就是这课,结果获得高度评价。

相同、相似知识的比较,古今比较,中外比较,是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如根据史实分析华盛顿为何被誉为“美国国父”?比较美国内战和南北战争的异同。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拿破仑对外战争的看法。同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为何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中国的却失败了?这些问题具有一定思维含量,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是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达标检测,主要依据教育部制订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2010年徐州市中考历史大纲要求,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精心设计和精选了一些练习,其中有一些中考历史题。

导学案篇6

一、何谓学案导学

“学案”即学习方案,是教师围绕学习目标设计的课前学习材料。 “导学案”的宗旨就是变教为导、变学为思、以导引思,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因此,恰当运用“导学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知识(即学习知识过程)的乐趣,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的共同作用,从而提高并长期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学案导学的设计和实施

导学案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在编写导学案时,一定要落实学案的常规要求,如:要明确课题;要仔细研究学习内容的量,做到一课一案;导学案是导学的载体,有什么样的导学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导学,因此要针对不同的对象编写不同的导学案,确保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差的导学案只能加重学生负担,重蹈传统教育的覆辙。那么怎样使学生学会使用导学案?如何将教的内容变为指导学生学的内容?显然导学案的设计和实施是关键,本人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1)学习课题。

(2)学习目标要求,学习重点、难点。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课前预习:包括学习要点、问题思考、学法指导三个内容。

(4)问题探究。根据教学目标,围绕重点内容联系现实生活, 将知识点设计成探究性问题并安排探究活动和创设探究情境。导学案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有逻辑、有内在的关联,解决一个问题又是解决下一个问题的前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解决一个一个小问题中,自然解决重点问题,锻炼思维,逐步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内容设探究,知识生成要引导,留给学生去亲历。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力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例如:在设计有机化学醇的性质的学案时,可以在学生学习了醇的催化氧化反应,了解催化氧化反应原理后, 设计让学生探究讨论什么结构的醇可以发生催化氧化反应?什么结构的醇可以催化氧化成醛?什么结构的醇不可以催化氧化成醛?

(5)总结反思。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在课堂上留3~5分钟时间,指导学生对本节课中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反思,巩固所学的知识,发现存在的问题。例如在设计有机化学卤代烃的学案时,可以对比卤代烃的水解反应与卤代烃的消去反应,让学生比较出两反应条件的不同, 两反应类型的不同,避免在以后学习中因混淆反应条件而出错。总结反思是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6)当堂检测。检测题要紧扣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题型要多样,题量要适中有层次,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做到“少而精”,题目数量以4~5个为宜,且应该是多数学生能够在3~5分钟时间内完成。学生通过课堂检测,可对课上所学内容进行及时巩固。

(7)作业布置:根据课堂知识以及当堂检测的情况布置。题目设置要分三个层次:易、中、难三级,以易、中级为主,少量难题。关注大多数的同时,照顾优差生的学习需求。作业一定要适量,同时要加强检查落实力度。在导学案的设计上要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鼓励人人参与的热情,加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总之,“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指导思想,运用学案组织教学,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种教学策略观念新,能够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重视化学学习方法的渗透,把教法、学法融为一体,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学改革是全方位的,导学案法只是其中的一种尝试。导学案的编写大有文章可做,好的学案绝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之功,必须潜心研究,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改进,使它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周建华.高中化学“学案”设计的视角[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1).

导学案篇7

关键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一、“学案导学”的基本概念

“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对教师而言,它为教师搭建了一个交流合作的舞台;对学生来讲,它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乐于探究和集体合作的能力,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 以教师调控为手段, 注重学法指导和学习能力培养, 有效地发展学生个体素质结构、提高教学效益的教学体系。[1]教师课前将“学案”发给学生, 让学生对照学案预习, 了解和初步掌握课本的基本内容, 并通过对疑难问题的积极思维、探究和讨论, 对本内容进行较深入的理解和挖掘。这样, 在课堂上师生就有了共同的、感兴趣的话题, 这就为课堂教学中师生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时空余地。从教师的角度上看, 教师可以集中精力采用交流研讨、成果展示等形式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 启迪创新; 从学生的角度看, 通过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活动, 学生的创造力、潜力得以开发, 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陶冶, 个性得以发挥。与过去传统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课堂上的主角是学生, 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学生需要自己学习, 自己思考, 在课堂上阐述自已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有时还要自己动手实践, 课堂变成了学生大显身手的舞台, 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案导学的精髓在于“学案”加“导学” ,它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 学会与会学, 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教学理念。[2]而这种教学模式是基于新课程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核心,以学案为依托,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的学习方式,既着眼于当前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又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学案”的编写

(一)学案的编写。

学案教学中,学案的设计是关键,学案设计是实施学案教学的重中之重, 高质量的学案是成功实施“学案导学”的基础。根据“学案”的理论依据、核心理念和课堂教学原则,在充分了解学情、吃透教材、理解课标和教学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将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及实施要求和学生要达到的知识、能力、素质等要素编写成“学案”。[3]其内容及模式如下:

【三维目标】将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确地写在教学案中,使学生在展开学习活动之前就能明确学习目标,并紧紧围绕目标展开学习活动。

【重点难点】指出本课时中的教学要求,教与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知识学习的方法。

【预习模块】体现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是以学定教的基础。复习梳理学习本节课需要的基础知识,自主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可采用填充、图表、练习等各种形式。

【教学模块】落实以教导学之精神,进行课堂主干知识的学习,是教师与学生教学活动的体现,要精讲精评,短时高效,教学设计思路要清晰、贴近学情并符合认知规律,重在解疑释难、导学启思、解决问题。

【精练反馈】设置部分习题,难度较低,目的是巩固课堂知识,落实基础。这也是教师把握课堂教学效果的所在。

【课堂小结】梳理本课知识要点、重要的方法及教学思想等

【拓展延伸】此环节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识迁移、发展学习的过程,它的关键是教师要设计好拓展延伸的内容,要分层设置,分层要求,使之具有层次性、综合性、启发性、典型性和创造性,既能巩固知识又能拓展运用。

【课后作业】把握层次性、针对性和适量三个原则,精心设计课后练习题。这些习题要涵盖主要教学目标,难度由小到大,题量适度,以确保作业的效度和信度,让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后记】教师教的心得及其修改、补充;学生学习心得、体会或错误订正等。

(二)学案编写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案是教师为学生主动求知而设计的学习活动案例,所以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做到心中有“人”。

2. 探索性原则。

设计的学案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关键在于所设计的导学问题是否有探索性。因此, 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依据学情, 精心构建导学问题链。问题设置要科学, 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并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创新性原则。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案设计也要强调内容创新, 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勇敢求知, 求新求异。

4. 灵活性原则。

形式上应丰富多彩,灵活多样, 内容上应尽可能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尽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5.发展性原则。

学案不应是教师“躲进小楼成一统”的专利, 而是无条件向学生开放的, 融合师生共同心智、和谐共振的学习方略。这样,学生与老师的思维相互碰撞,融会贯通,不断发展。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依案预习,指导检查。

教师首先将编写打印好的“学案”提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以“案”为依据,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认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中的“知识整理”部分。在预习中获取基本知识,体验成功,发展能力。因此,教师要认真指导、督促、检查学生完成“学案”中的“知识整理”部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己获取部分知识的能力,逐渐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二)组织讨论、精讲点拔。

上课时,教师应检查学生完成“学案”预习的学习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就“阅读思考部分”展开讨论,教师参与其中引导、点拔、答疑,教师针对学生讨论、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搜集、整理信息,进一步调整确定精讲的内容,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或教材难度较大的问题或学生一时半会很难弄清的问题,或带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学生一时还不能有效掌握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重点讲解,抓住要害,理清思路,以问题为突破口,使重点得以解决,难点得以突破,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反思领悟、能力训练。

通过以上各环节的学习、讨论、讲解,结合学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小结,把知识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同时回顾学习目标,检查目标是否达到,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同时通过“学习训练”进一步使知识、能力得到深化,使知识得到迁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教师在对学生完成能力训练的评价过程中,进一步分析学生最终掌握知识的程度,反馈下一步教学的要求。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学案导学”应与其它教学方法相结合。“任何方法都不能简单地搬用, 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4]学案的使用也是如此, 教师应通盘考虑,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方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学案不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条。传统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期望学生按预定设想作出回答, 若不, 就努力引导, 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 这是课堂教学悲哀。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避免将“死的”学案变成看不见的手 , 支配着“活的”教师学生。事实上, 名师的高明之处, 就是善于在多变的教学情境中抓住时机, 因势利导,推波助澜,让课堂高潮迭起, 以实施有灵性的教学, 倡导有灵气的学习。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自主学习为指导思想,运用学案组织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在以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适应了现在学生的特点,也体现了这个时代的要求。这是教学领域一种新的创新,也是向高一层次进军的开始。

参考文献:

[1] 赵晓宇.浅析学案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1)

[2] 张天宝.新课程与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关士伟,藏淑梅.学案设计的理论研究[J].教学探索,2005(8)

导学案篇8

关键词:学案导学;教学法;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9-0016

“导学案”坚持知能统一,实现学会和会学;从学习内容上讲,明确有关知识结构,力求知识规律化、系统化,思路条理化;从学习方法上讲,重在指导学生如何学好;从教学方法上讲,重在教师考虑如何教好。在教师方面,避免了授课的随意性,功夫下在了课前,课堂上有精力关注学习状态,随时进行点拨和指导,对学生来说,拿到学案后,对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很明确,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合理安排,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主要是在进行自主学习。学生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并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当这部分学生也参与到学习中来,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学习就好办了。以学生依案自学,教师导学释疑,当堂达标为主要步骤,使知识落实与能力的培养于一体,起到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落实素质教育的作用。因此,“学案导学”是一种符合学情的教学模式。

首先,“学案导学”遵循的理念具有超前性、先进性,富有鲜明的时代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案导学”的着眼点是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个性和人格的形成,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其优势在于以培养能力为主,着眼于现在,更放眼于未来。

其次,学案的设计具备以下特点:1.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2. 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适当的提示,并配以一定数量的思考题。3. 问题设计有层次性、梯度性,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学会看书,学会自学。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语的学案制作每单元4个,分别由1号精读学案,2号语言点学案,3号语法学案,4号泛读学案和5号作文学案构成。每个学案从易到难分别有A、B、C级问题设计及习题设计,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分层教学,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作文学案则更体现了因材施教,逐步缩小差距的教学目的。以一次看图作文为例:要求学生描述一次春游的经历。第一幅图为学生们在阳光灿烂的春日骑车去郊游。在审题并讨论再到信息生成的过程中,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写出不同的句式,就有了It was sunny.We went for an outing by bike.和We were going for an outing happily by bike in a sunny day等句式的比较,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句式的优劣,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写作水平。

第三,“探究”是学习的灵魂。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可以弄清事物规律的来龙去脉,对疑难问题有所分辨,在知识上有所收获,在思维上有所启迪,在合作交流上有所提高。探究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分小组探究,个人探究、小组之间交流与合作等。不管哪种方式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探究可以增强沟通能力:即具有良好的“听、说、问”三种成比例出现的行为。“说”,即表达清晰,具有说服力;“听”,即有效倾听,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小组探究可以增强团队合作:即愿意与他人合作,作为团队的一份子去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小组探究可以增强自信:即敢冒风险接受任务,或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

另外,每周的周清考试对本周所学的知识做到了检查、复习、实际运用和再次梳理巩固,以学什么就考什么为基本出发点,以低起点为要求,既兼顾所有学生又有所提升,使差生可以迎头赶上,使优生可以前进,教学真正实现了一步一个脚印。

总之,导学案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加以教师的学法指导,把主动性还给了学生。这样就很好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切实落实了构建有效课堂的教学理念,提高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思考下列问题:

1. 编写“导学案”时怎样全面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我们的做法是在注重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注意知识的适度拓展,以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但这是很难做到的。教师和学生对编写的“导学案”都有不同的意见。

2. 如何使学生的课前学习落实到位?

课前学生完成“导学案”的差异是很大的,做得好的学生感到课堂学习没意思;做得差的学生感到课堂上学不懂。

3. 怎样开展课堂活动,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如果“学生展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小组探究”、“教师讲解”等课堂活动开展不当,效果不是很明显,就会出现课堂混乱,闹成一锅粥。

4. 学生课堂上如何记笔记,特别是整理多种思路和解法?

学生课前用自己的思路解决问题后,出现了好多不同的精彩解法。但学生往往是看热闹的多,整理积累的少,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总是来不及归纳整理,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5. 如何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特别是协调好与其他课的学习时间?

大多数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都很差,往往由于自学速度慢而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

导学案篇9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课作为教学过程的开端,如果运用得当,就能为整个教学过程奠定良好的基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应从“一切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再回归于学生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一个优秀的课堂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要能唤起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地认识生活、学会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从“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唤起学生情感”等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导入可以运用故事、游戏、问题、悬念、图象、开门见山等方式。情景导入新课后要立即进行目标定向。教师根据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按照课程标准对所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可运用外显行为动词表述,表述要明确、具体、清楚、实用,具有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目标出示的方式要灵活自然,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灵活机动的方式认定学习目标。这一环节通过目标定向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明白本节课学什么,怎么学,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

二、学案引领,自主学习

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通过看书、作批注、查资料、思考等方式自主学习。课前教师要精心备课,自己吃透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在自学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充分考虑如何科学高效地指导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科学、实用的学案,学案中要含有指导学生自学的自学提纲。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先预设一些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一定要有效地进行学法指导,指导的内容包括:①学什么,让学生明确自学的内容;②以什么方式自学,让学生明确自学的方式;③学多长时间,让学生控制好自学的进度。教师在备课设计学案时,一定要下大力气研究学法指导。自学指导一定要到位,能扎实有效地引导学生自学。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多关注学困生,及时辅导。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在学生自学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每个同学在学习小组内提出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组长具体组织,通过讨论交流,实现“兵教兵”,最大限度地解决本组同学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各组汇报本组自学情况,提出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全面掌握学生自学情况,梳理全班同学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归纳出普遍性的问题,随机备课。对于全班同学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为下一步精讲点拨做好准备。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教师要对学生自学后交流的信息进行整合,明确精讲点拨的内容。

四、启发引导,精讲点拨

本环节是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对于全班存在的普遍问题、典型问题进行精讲点拨。一是精讲:严格执行“三讲三不讲”的要求,讲难点、讲联系、讲规律;学生能自学学会的知识不讲,学生能合作交流学会的知识不讲,能以练代讲的就只练不讲。注重“三讲清”,讲清概念,讲清联系,讲清作用。对于学生不理解的难度较大的难点和易混易错的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针对其疑点,快速确定讲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二是点拨: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典型问题再度展开讨论,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例如某个问题,个别学生能解决,其他同学仍不懂不会,教师可让尖子学生做“老师”,实现“兵教兵”,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补充点拨,这可以说是讨论的继续。这一环节对老师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要相机点拨,讲当讲处。

五、系列训练,当堂达标

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进行系列训练拓展应用,巩固学习效果。根据教学目标联系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当堂系列训练题和当堂达标检测题,这一环节的注意事项如下:①当堂训练题要结合学科特点精心设计。要“精练”,就是练思维、练方法、练基本功、练能力,练的内容要序列化,练的方式要多样化,练的方法要科学化。②当堂训练题要分层次设计,进行系列训练。可设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必做题是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题,是全班同学必须当堂完成的;选做题有的是为了增加训练的量,有的是为了增加训练的难度,这样可以避免一般学生“吃不了”,尖子生“吃不饱”的现象。③当堂训练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一般较简单的训练题学生独立完成,综合性的题目,多数学生不会的或出错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解决。学生能交流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完成,教师及时启发引导、点拨纠正。④当堂达标检测题学生独立限时完成。明确正确答案,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矫正。⑤在课堂上一定要留足当堂训练的时间,完成当堂训练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0分钟。⑥要因材施教,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当堂系列训练题和当堂达标检测题可以合并。⑦教师的反馈矫正要贯穿始终,尤其要关注学困生,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

六、吃回头草,总结反思

该环节是对全班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的一个总结,可以让学生自我小结,也可以师生一齐总结。总结的内容包括: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是否学会,并反思自己的自学能力有哪些长进。通过总结,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把所学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进一步构建知识网络;回顾自己掌握了哪些解题方法,纳入已有的能力体系。对自己的自学过程进行反思,体会自学成功的愉悦,增强自学的信心和能力。

当然,学案导学教学法的探索仅仅是一个起步,要进一步的优化和提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吸取更多先进经验加以改进,希望广大同仁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张枚.历史课“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尝试.历史教学问题,2001,(4).

[2]赵加琛,张成菊.学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探索,2002,(2).

[3]关士伟,臧淑梅.学案设计的理论研究.教育探索,2005,(08).

[4]王荣生.学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当代教育科学,2006,(6).

导学案篇10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导学 教师导向

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下课堂教学的常态,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把新课改倡导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考式教学模式融为一体,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在这一模式中,语文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启发与小结、辅导与提高、检查与督促、组织与管理及因材施教等方面。笔者就“学案导学”实施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谈谈体会。

一、“导”有目标

为避免课堂中学生漫无边际地探究、讨论、发问等乱撞乱闯现象,教师应准确把握本课堂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学案。如果脱离教学目标,课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虽然看上去学生个个主动参与,但没有实效。

概括地讲,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创等综合能力,这些目标分散在各单元、各篇课文教学之中。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相应地调整教学目标,该多读的要多读、该多说的要多说、该多想的要想,侧重点应有所不同。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常会出现课堂活动中实现了学习目标的现象,这时教师要“扶”一把,把学生引到具体教学目标中,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导”有层次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课文内容出发,有层次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切不可不考虑学生实际,而一下拔得太高,造成学生理解有难度,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更说不上自主探究。“导”的层次性至关重要,如在以说为主的课堂中,可分以下几个层次: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3.精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4.领悟思想意义。5.回读课文,总结升华提高。通过有层次地引导,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时不会有吃力的感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更有利于学习目标的顺利实现,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三、“导”有方法

“学案导学”中“导”的目的是为学生完成“学案”服务的。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往往取决于教师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时有一定的方法、手段。根据不同类型课文、不同学生、不同教学环境,采用形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真正做到善“导”。如在教学《我的战友》时,学生就课文中所述的故事提出质疑:既然烈火烧身,那为什么身上的弹药不爆炸?此时笔者及时表扬这位学生可贵的思维品质,并引导全班学生进行讨论,营造质疑探究的氛围,为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搭建舞台。接着,笔者随机引导学生读文、解疑,再质疑、读文、解疑。通过这样一层一层的质疑活动,整个课堂显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愉快,笔者教得轻松,这得益于笔者引导方法合理有效。否则,教师对这位学生的质疑不予理睬或搪塞置之,就会挫伤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新课堂改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何尝不需要创新精神呢?

四、“导”有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学习方法的引导,使学生对“学案”的实施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教师教方法转变到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方法。如《鸟的天堂》中第二段讲榕树的大和美,第三段讲鸟的多和欢,在结构和表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教学第二段时,笔者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再找出榕树的特点,引导学生品析重点词句。然后借助多媒体课件深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展开想象。再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该段的主要写作方法。通过这样一系列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出以下几点学习方法:1.自读课文,了解顺序;2.抓住特点,品析词句;3.图文结合,展开想象;4.体会感情,明晰写法。在学习第三段时,笔者并不是简单要求学生机械地按以上几步进行,而是激励学生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读书方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导”有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