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高校十篇

时间:2023-03-15 10:32:42

大连高校

大连高校篇1

关键词 大连市 高校 网球课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大连轻工职业学院、、东北财经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大连科技学院、大连外国语学院和大连交通大学的300名学生和20名网球教师。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清华同方、万方数据库的主要检索系统和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对文献认真阅读,吸取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搜集、参考和本研究相关的内容信息,并进行认真归纳、分析、总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结、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借鉴,为本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本文根据研究目的及内容,设计了有关问卷,并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收回的有效数据进行科学统计分析,获取丰富的数据和理论支撑。

二、高校网球教学现状与分析

(一)网球课开设情况

从对大连市各高校调查的情况看,各高校都在一、二年级开设网球选项课程。有少数高校对大三学生开设网球课程。由此可见,网球课在高校各个年级层次的学生中都有较高选课率和开课率,为今后高校网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开创了广阔的空间。

(二)网球任课教师状况

通过调查显示,有65%的学校配备2—3名网球专职教师,有35%的学校配备4—6名网球专职教师。从对现有高校网球教师的专业业务情况调查看,有85%以上的网球专项教师是通过自学、参加短训班学习或参加体育院系选修课来完成和提高业务能力,通过体育院系专修网球专业的教师较少。

(三)学生学习情况

调查显示,大部分是通过媒体或书籍接触和了解网球运动,对网球运动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甚少。经过初期的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几项技术后,学生普遍感到练习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但是入门后的学习过程和感觉相对较轻松快乐。

(四)教材和场地情况

从目前国内网球运动方面的教材情况来看,专业类教材较少。高校网球场地的主要类型以塑胶、水泥和沥青3种场地为主。目前高校随着体育教育的改革发展和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不断扩展迁移,对一些新兴体育项目设施的引进和建设力度不断增强,场地建设的投资不断增加,场地建设的档次也不断提高,体现出国家和学校对体育教育效益的日渐认同和重视。

三、制约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场地设施缺乏

网球运动场地设施是高校开展网球运动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网球场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网球运动的活动方式和组织形式,网球场地的不足严重地制约着高校网球的教学和开展.

(二)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高校网球教师的现状不容乐观。调查结果显示: 开设网球教学课的院校,师生比例1:350说明高校网球师资严重不足。

网球运动在我国是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培养的网球专业人才较少,加上当前参与网球运动的人群是越来越多,导致高校较缺乏网球教师。加之现在的高等院校新进教师原则上不进本科生,网球专业的研究生或是具备一定网球水平的体育研究生也是凤毛麟角,如此更加剧了网球教师的供求矛盾。

(三)网球氛围不浓

大连市高校网球运动氛围不浓.调查中发现,各高校对于开展网球运动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的高校网球氛围好一些,成立了网球俱乐部,并且定期组织一些校内的网球活动,进行一些宣传的同时,也传播了网球知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识,这样就吸引了一批网球爱好者参与其中并形成良性循环。而有的高校不重视,没有网球俱乐部,没有打网球的氛围,参与其中的学生只是风毛麟角。调查中也了解到,不少学生因为不了解网球运动从而产生距离感,认为它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贵族运动,甚至不知道自己所在的校园室外网球场地是免费开放的。

四、策略与建议

(一)积极争取领导,加强、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

积极争取领导,加强、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促进高校间的交流与研究目前高校网球运动发展整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当从组织管理部门入手,积极争取领导,建立一套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和机制,大力发展不同地区、层次的会员学校,不断调动和促进各高校间的交流和研究。

(二)拓宽教师业务进修途径,努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目前高校网球教学和群体的发展前景较乐观,但相对技术水平和技能较差,这就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其次通过举办各种高校间的教师业务交流、专家讲座、科研论文报告会等形式,促进网球专项课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

(三)加强硬件建设,形成切实的保障机制

进一步加强网球运动硬件建设的投资力度和管理,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加强对高校网球运动品牌、市场的开发和运作,适应未来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提供基础的物质保障,更快地普及和提高青少年网球运动技术水平。

大连高校篇2

关键词:大连市;高校女生;太极拳;可行性

在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通知》后,号召全社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但是国民体质的提高仍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尤其是女大学生,身处高等校园内,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但繁重的课业和社会对女性群体更高的要求;女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喜静不喜动;女生参与体育运动偏好竞技性不强的项目等因素,影响了女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选择。一个国家人口的适量高低,民族是否强盛,其中女大学生作为女性的高知群体,影响很大,所以,应该高度重视在校的女大学生体育课程的构建,为她们提供更多的,合适的选择项目,为她们积极参与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奠定基础。

目前,在体育课程的编排上,大多数高校仍是采用男女混班上课,男生的运动神经比较发达,青年男大学生精力充沛,多数比较喜爱参与体育运动,而女大学生往往兴致不高,冬天怕冷,夏天怕晒,没有合适的和吸引人的体育项目能够让她们积极主动地参与锻炼。太极拳,博大精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不仅可以强身健体,也能够陶冶情操,提高心理素质,对于喜静不喜动的女生而言,是一项良好的体育项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大连市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大连交通大学、辽宁科技学院等3所高校在校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以上3所高校的600名女大学生开展太极拳运动的情况进行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总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6份,有效问卷261份,有效率95.12%,符合研究需求。

文献资料法。根据本研究的需要,通过查阅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图书馆纸质版期刊和著作,查询下载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等电子资料,自2003年-2013年以来与本研究相关的大量文献资料,为本文提供文献基础。

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大连交通大学、辽宁科技学院3所高校的专家访谈法。根据研究需要,对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大连交通大学、辽宁科技学院等3所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专家进行访谈。

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获取的资料运用SPSS11. 5统计软件进行常规统计学处理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连市高校女生开展太极拳可行性的理论分析

首先,高校女大学生开设太极拳课,具有一定的生理学优势。女大学生大多年龄为18—22周岁,生理方面,此时期的女大学生身体形态已经发展完善;心理方面,高校在读的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比较细腻、敏感,是正处于不稳定的和不成熟的过渡时期,情感丰富是她们最大的特征。

其次,太极拳课程在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精华,它动静结合,文化深厚,可以强生健体,延年益寿,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能够陶冶情操,稳定青年大学生的心态,帮助青年学生塑造良好品格,为构建和谐社会发出能量。

再次,高校女大学生练习太极拳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太极拳运动能够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增强体质。高校女大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成熟时期,肌肉、骨骼、神经系统、内脏器官都需要接受适当的体育锻炼。太极拳运动在练习的过程时,可以增加心肺功能,增强韧带的柔韧性,适合女性练习。另一方面,太极拳运动可以释放情绪压力,减轻心理负担,改善女大学生易怒、烦躁等不良情绪,通过意志力的集中,放松沉思,顺应自然,实现平和的生活态度。

2.2 大连市高校女生开展太极拳可行性的问卷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现实,大连市高校女生的课余时间,近三分之一的人都通过散步、跑步来开展体育锻炼,占调查人数的28%,其次健身操也比较受女生欢迎,参与散步跑步和健身操两项体育活动的高校女生占总人数的一半,而太极拳运动的参与人数和比例为调查项目最低的一项,仅为8%,表明太极拳在大连市高校女生中并没有开展起来,有一定的潜力。

表2,表3可以看出,75%的女生会选择每周进行1-2次体育锻炼,并且会有62%的女生会每周坚持40分钟以上的运动,表明当今高校的女大学生,比较注重身体锻炼,关注健康问题。

24式太极拳运动柔和,姿态平稳,适应性强,运动量不大,24式太极拳的全套动作联系时间为3分钟,每天练习4—5遍,整套动作加上中间休息时间大概在20分钟左右,所以,每天抽出30分钟即可以达到健身强体的效果。

从表4可以看出,将近三分之一的大连市高校女生对太极拳的学习非常有兴趣,占24.8%,38.6%的女生比较感兴趣,所以前两项,对太极拳运动比较感兴趣的女生占63.4%,表明太极拳运动在大连市高校女生群体中具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

从表5可以看出,大连市高校女生了解和学习太极拳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电视和网络,占69%。通过学校老师的指导占17%,说明高校对于女学生的指导和宣传并不突出,今后,应加强太极拳文化和教学的宣传和指导。

从表6可以看出,参与调查的人中,有一半的女生认为练习太极拳要有基础,才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在实际中,我们只是希望能够达到健身强体的目的,可以让高校女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期间,能够学会可以持久坚持锻炼身体的方法,以保持良好的体质,完成学业,走向社会。24%的女生认为没有练习太极拳的氛围,这种情况在大连市高校中比较普遍,除了体育课程的课堂时间,高校普遍没有为太极拳运动提供合适的练习场所。8%的调查者认为教师的水平较低,据了解,在大连市高校中,开设太极拳课程的学校较多,但是师资队伍良莠不齐,尤其缺乏女教师,教师们所担任的太极拳课程并非本专业的居多,不乱在理论上还是技术水平上与专业师资比会有一定的差距。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经过调查分析,太极拳运动在大连市高校大多已经开设,但由于男女混班,针对女生的太极拳运动教育较为匮乏,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高校普遍对太极拳运动的开展不够重视,所以在女生群体中开展的并不广泛,这需要学校、教师、学生自身等多方便的共同努力。

加大宣传,帮助高校女生群体树立终身体育的目标。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的综合人才的地方,除了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开展太极拳运动,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更适合女生的身体条件来开展练习,帮助女生群体强健体魄,营造健康身心。

营造良好氛围,传承太极博大精深的文化。高校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传承博大精深太极文化的最好环境。营造良好的终身体育氛围,太极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精髓影响了一代代炎黄子孙,高校学子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继承和发扬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是必须践行的。

3.2 建议

设立太极拳课程的女生班级。针对女生的身体特点,准备专业的女性体育教师师资,促使高校女生更好地练习和理解太极拳。

加大太极拳运动的宣传力度。借助校园网、校报和橱窗等平台,加强宣传太极拳文化的力度,渗透太极文化,培养广大女生对太极拳的兴趣。

培养专业师资力量。可根据实际情况,引进高水平体育专业教师,同时对现有的体育教师进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培训和专业培训,也可以外聘专业教练或者武术大师来学校讲学和指点动作。

参考文献

[1]田芳兵.在普通大学生中普及太极拳的可行性实验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2, (2).

[2]张晓波.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效应的调查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12)

[3] 刘海燕,童昭岗,颜军.不同时间、强度的太极拳锻炼对女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3.(1)

大连高校篇3

关键词:学校体育课外体育锻炼影响因素

1 前言

体育是一个时代主流思想和社会生活状况的产物,同时,体育也肩负着提高社会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理想实现的任务。新中国高校体育发展的历史证明,健身和育人是体育教育的基本功能,任何形式的体育改革均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这是研究终身体育观念和培养全民健身意识的前提条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衡量高校体育教学成效的重要方面。高校体育的目的就是要增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提高其体育活动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锻炼对于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率、强化体育意识关系极大。体育意识是学生学习和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反映,是在从事体育锻炼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通过体育锻炼,能够不断加深对体育运动的内涵和价值的认识,并提高到自觉为实现奋斗目标而努力的高层次的认识活动。自觉的体育意识可使学生在走向社会后能根据主观条件的变化自行调整运用手段、方法、时间等,保持自己的体育爱好、锻炼习惯,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高校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也是大学生在校其间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的延续和补充,对大学生体育习惯和终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具有深远意义。

近年来,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进程中,终生体育观念和全民健身观念占据了理论研究的大量空间。高校体育作为终生体育和全民健身的连接点和结合部分,也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学生是“全民健身计划”的庞大参与群体,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是贯彻和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高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热情不高,自觉主动性不足。本文旨在研究探讨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并提出建议与对策,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民族学院、大连海事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五所高校学生,随机抽取500人,每校男女生,各50名。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内容和目的的需要,查阅大量的有关期刊、论文和文献资料10余部(篇),收集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为本研究的深入进行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根据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设计出调查问卷,进行发放。共发卷500份,回收467份,其中男生238份,女生229份,其中有效问卷455份,男生234份,女生221份,有效率90.1%。

2.2.3数理统计法

进行问卷整理,把调查得到得数据进行统计、归类和分组得到调查结果。

3 结果分析

3.1在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行为现状

每星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达5次以上者,男生15.7%,女生3.1%;参加3~4次男生为30.2%,女生为24.9%;参加1~2次男生为23.1%,女生为23.4%;没有参加锻炼的男生为18.9%,女生为20.5%。根据国内外对体育人口的一致界定(即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以上者,每次30分钟以上),那么有近一半大学生将不属于体育人口的范畴。

锻炼时间大多为,0.5~2小时不等,其中男生每次锻炼时间为1~1.5小时居多,女生锻炼时间多为0.5~1小时。在问卷调查所列6项体育活动项目中男生:足球33.2%、篮球23.9%、羽毛球22.8%、排球21.6%、乒乓球20.1%、健身跑17.9%;女生:羽毛球60.1%、排球31.8%、乒乓球24.3%、健身跑20.1%、篮球14.3%、足球5.6%。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大多是2~4名同学一起自由活动,但有20%的学生单独参加体育活动,有15.6%的同学只参加班级或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

3.2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见表1。

表1 影响大学生自觉课外体育锻炼主要因素一览表

3.2.1主观因素

3.2.1.1认知态度

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和理解,对体育运动的价值取向是影响学生从事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调查表明,有88.7%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育活动能增强体质,培养良好意志品质,提高学习效率,丰富课余生活。这一结果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对体育认知态度是明确的。

3.2.1.2参与动机

体育动机是人们对体育运动客观要求在心里的反映。大学生体育动机表明他们对体育功能的摄取,也是对参加体育运动的理解。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参加体育的动机是全方位的,结果发现,首先,在8中动机类型中占据第一位的是增强体质,几乎是一半以上学生对此进行选择;其次,是调节身心,消遣娱乐,丰富课余生活。由此可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大部分的学生动机较为积极,其体育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并呈多元化(见表2)。

表2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动机一览表(%)

3.2.1.3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爱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某一事物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取决于对这一事物所具有的价值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取决于对这一事物的浓厚兴趣。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是长期在实践中形成的。其产生的主要原因,除取决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义有明确的认识,明确的锻炼目的和周围环境的体育氛围,等主客观因素外,关键是大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情感的体验,即人体能否充分体验到运动乐趣,能否有愉悦的情绪体验和满足感,能否产生重复再运动的欲望等能力。只有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互引发,相互作用共同发挥行为的动力作用,这样的行为才能有很好稳定性和坚持性。调查统计表明(表3):68.5%的学生喜欢或非常喜欢参加体育运动,不喜欢和讨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大学生属少数(女生较多),这反映体育对大多数大学生有较大的亲和力,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态度比较模糊,有10.6%的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有的甚至讨厌体育,这部分学生的体育意识淡薄,有待于教师进一步教育和引导。

表3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度(%)

3.2.2客观因素

3.2.2.1体育运动场地设施不足

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缺少场地、缺乏器材和没有间占有主要方面。调查表明,有43.6%的学生认为,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条件无法满足其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要求。说明外在条件对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制约是非常重要的。当前,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各高校的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学校的体育环境越来越拥挤,人均场地、器材迅速下降。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

3.2.2.2学习紧张,无时间锻炼

调查表明,有40.8%的学生认为学习压力大,没时间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由于高校的竞争、就业压力大,大学生争相考证,如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证书等,参加各种培训班的学习。另外,每周要上28学时左右的课程,参加各种选修、普修课的学习,以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分,大学生课外时间所剩无几,无暇顾及体育锻炼,体质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递减。

3.2.2.3学校课外体育锻炼的管理不力

组织形式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我国高校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管理不当,学校的体育职能部门的管理目标不明确,计划措施不力,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在日常课外体育锻炼中,大多无管理行为,无组织指导,凭学生兴趣自由活动,缺乏必要的组织、指导和服务。因此,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管理形式落后,缺乏科学性,效率低。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及效果评价,只有4.3%的学生认为较好,而45.7%的学生认为一般,50%的学生认为差。为此,高校体育职能管理部门、院(系)相关领导及辅导员、班主任和体育教师应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2.2.4学生所掌握的运动技能水平

体育锻炼需要有正确的方法,锻炼的方法对学生而言,是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前提,也是大学生达到一定技术水平的导向。有了一定技术水平正是形成课外体育锻炼习惯的先决条件。据调查,有65%的学生在脱离教师指导下就不知怎样进行科学的锻炼。

3.2.2.5学校的运动氛围

学校体育运动氛围是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之一。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的氛围是大学生在锻炼活动中的情绪特征所表现的体育行为。作为大学生,其各个锻炼行为主要取决于周围环境对他的影响,即校方对体育重视程度与管理方式。体育教师的教学和课外运动训练对学生施加影响,及班主任、辅导员对体育态度和体育活动组织能力等,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因此,锻炼的环境对学生心理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高校大学生中有95.2%的人认为,体育对人的发展很重要,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有助于强身健体,提高自身的素质;有80.3%的大学生表示对体育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有88%的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参加了课外体育活动。从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高校男、女大学生对体育有较强的亲和力,有较正确的主观认识和积极的态度。

(2)高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与次数明显不足,实际锻炼效果也不理想。统计表明,星期一至星期五,参加课外活动达5次的学生仅占11.7%;而每天活动达1h(含体育课)的学生,也仅占39.6%;双休日参加1次体育健身活动的学生占34%参加2次体育健身活动的学生占15.6%。这一情况远远达不到《全民健身计划大纲》和我国有关教育、体育法规的要求,主要原因是来自高校的竞争,就业压力,价值取向,场地、器材短缺及学校缺乏对课外体育活动科学的组织管理。

4.2建议

(1)教育、体育行政部门要不断完善有关体育法规制度,学校要认真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我国学校有关教育、体育法规制度,使学校体育课外活动得到落实。

(2)改革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减少基础课时间,开设选项课,增设选修课,使其内容既要广泛,使学生有较大可选性,有较强实用性,教学运用时还要突出学生个体性。大学三、四年级继续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体育普修课,这样不仅使学生兴趣爱好得到满足,培养学生较熟悉掌握1~2项体育运动项目技能及其科学锻炼方法,而且还对提高学生体育素质、培养终身体育思想、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全面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以及使学校体育更好地与社会体育接轨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国家和学校对体育资金的投入,加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力度,使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充分发挥现有的体育设施作用,体育场馆设施要面向学生开放,并延长开放时间,以吸引更多大学生加入到课外体育活动中,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

(4)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建立一套与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系,要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宣传教育,不断完善校园体育娱乐活动的组织管理体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娱乐活动,以充实、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和课余生活,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娱乐习惯,形成良好体育氛围。

(5)学校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体育的作用与意义,同时,学校应结合素质教育、《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大学生合格标准》的实施,组织学生积极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并适当减轻大学生学习压力与负担,使其转变观念,科学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健康上多投入一些精力,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兰自立,赵克.我国部分省(市)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1,(3):22.

[2]刘一民,孙庆祝,孙月霞.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1):28

[3]郭生平,林芹芳.影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因素的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2):94.

[4]范立仁,顾美蓉,王华倬.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 20(2):7-11.

[5]陈小蓉.我国学校学生余下体育现状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1999,(6):50-51.

大连高校篇4

爱因斯坦曾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人文的作用在于通过教育提高素质,促进人更加和谐持续全面地发展。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是以育人为根本、全面发展为宗旨、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青年的文化水平、理论修养、道德情操,就是教会青年学生如何做人。[1]

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研究在体验式训练中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变化,探索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以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更全面、更均衡的发展,同时为体验式训练在高校教学中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实验组:以大连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体育综合素质体验式训练”选修课课程中的部分学生作为实验组对象。

对照组:以大连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自然班随机抽取的部分学生作为对照组对象,并且人数相同、男女比例相等,以做到同质比较,增加实验的信度。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研究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的拓展训练期刊、专著等,并结合本人近10年的体验式训练实践进行研究分析。

1.2.2实验法

实验组依据大连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体验式训练”课程大纲和课程计划进行体验式课程教学,每周一次课,共16次课,每次课程90分钟。项目内容包括场地项目和室内项目,如:信任背摔、高台演讲、红黑博弈、挑战150、七巧板、领袖风采等。对照组按照正常的计划进行体育教学,内容包括球类、单杠、短跑和中长跑等;

1.2.3问卷调查法

本问卷信度采用再测信度和分半信度作为考察问卷的信度指标。经检验计算再测相关系数为r=0.906,分半信度r=0.806,表明该问卷信度较高。

本文依据随机抽样的原则,在大连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分别随机抽取100人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在2010年9月9日第一次发放问卷,2010年12月23日再次发放问卷,两次问卷全部收回,问卷有效率为95.5%。将实验前问卷调查所得数据作为前测,将实验后问卷调查所得数据结果作为后侧。

1.2.4数据统计法

对测得的数据用统计学进行处理,并对结果进行“u”值检验,以确定结果的差异是否具有显著性。

2.结果与分析

2.1实验前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在人文素质实验前测试中,实验组学生100人,其中男同学65人,女同学35人,测评结果全部有效。对照组学生100人,其中男同学65人,女同学35人,测评结果全部有效。比较结果见表2。

见表2,在本实验中实验前对照组有10%的学生认为体验式训练对自己的人文素质提高有帮助,实验组有12.5%的同学认为有帮助。两个总体率p1=0.1,p2=0.125,对其进行假设检验,用双侧u检验。求得结果u=0.35,p>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可以认为在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在人文素质上没有显著差异。

2.2实验后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2.2.1 对照组在实验前后的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对照组由于进行正常的体育教学,没有经历体验式训练,其在前后两次填写问卷p1=0.1,p2=0.15,对其进行假设检验求得u值为0.68,p>0.05,说明对照组在训练前后人文素质上没有显著变化。

2.2.2 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的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经历了一学期的体验式训练,实验组在实验前后p1=0.125,p2=0.9,对结果进行假设检验,求得u值为6.92,p<0.01,可以认为实验组在训练后人文素质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实验组同学在训

转贴于

练后明显提高了人文素质。

在调查问卷“你认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怎么样”,88.5%的大学生回答“很差”。你认为传统课堂教学对于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效果显著吗”结果显示,测试前82.5%的大学生回答“不显著”;“你觉得用什么方法帮助自己人文提高素质”结果显示,27.5%的大学生回答上课、看书、自学等,63%的学生回答“不清楚”。说明多数大学生认为应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2.2.3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训练后的比较

从表4“训练后”可以看出,训练后人文素质指数u值为6.70,p<0.01,说明训练后实验组的同学人文素质明显高于对照组。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发现,“实验组”进行一学期的体验式训练后人文素质得到了极大改观,大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认识能力增强,并能从不同的角度对周围事物的善恶、美丑进行判断,遇到事情时敢于站出来承担责任。

2.2.4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

2.2.4.1 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与我国社会的大环境有关。我国的教育基本上以应试教育为主,中小学阶段对人文素质教育相对弱化;在升学率的指引下,许多中小学减少甚至放弃人文素质教育,强化数理化和外语;学业重负使学生不可能抽出很多的时间来进行人文素养方面的课外学习和实践,这样就造成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严重不足,使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严重缺失。[2]

2.2.4.2 学生本身自控力不足

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很多学生时常会感到“难以自控”、“身不由己”,看着别人这样、那样,自己如果不跟随就会被认为不合群。造成大学生自控力较差有如下原因:

(1)从小养成被动依赖的思维与行为习惯,潜意识中缺乏独立自主

很多大学生在从小到大的生活中一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甚至升学、就业、成家都是完全由父母安排妥当。父母为孩子做了太多的事情,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剥夺了他们独立自主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剥夺了大他们对独立自主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快乐感的体验。虽然他们在父母的过多干预下,省去了自己的很多劳累,得到了许多好处,同时也养成了他们的依赖心理。久而久之,大学生的潜意识中没有养成积极主动、独立自主的能力和模式。[3]

(2)幼时被压抑的需求太多

很多大学生从小受到过于严格的教育,使其思想和行为一直处于被压抑状态,造成长大后内心过多的补偿要求无法被满足和理解,造成了内心需求与现实的冲突,从而产生不能自控的感觉。

(3)潜意识只学会了不可控制的状态。

从小父母一遇到事情就惊慌失措,使其感到凡事不可控制,从而自己一遇到事情也是惊慌失措,感到不可控制。

2.2.4.3学校方面原因

影响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来说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1)学校环境

环境育人,大学生处于思想活跃期,他们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因此,学校环境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有着不容忽视的教育作用,如果人文素质在学校环境中缺失,那么,人文素质也会在大学生的精神中缺失,这是一种必然的关系。[4]

(2)学校课程设置

高等院校人文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认为“高等院校开设人文教育类课程”非常必要。这表明高校学生并非对人文教育不感兴趣,而是有着很高的期待。从而也说明了高等院校开展人文教育不够的现状。

(3)教学方法

传统课堂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还只是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但是多数现象是:教师讲得枯燥、学生听得乏味,教学内容很难与学生的实际结合紧密。久而久之,学生专注程度降低,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转贴于

2.2.5体验式训练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训练模式、训练手段

从社会需要和大学生自身需求来说都渴望人文素质教育,那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手段上课更有效是学校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而体验式训练的着力点在于教学内容和手段因素。体验式训练之所以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因为体验式训练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其它学科有着显著的不同。

2.2.5.1训练模式不同

传统教学关于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以课堂讲授为主。传统课程教学的一般模式是:讲解——听;或者讲解——听——学生练习。但传统素质教育课程无法满足培养研究型、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而体验式的模式以它“团队合作学习”的方式打破了传统教育中的以“独善”为主的教育模式,它的一般模式是:前期分析——课程设计——场景布置——挑战体验——回顾分享——引导总结——提升心智——改变行为。让学生在集体中、在合作中、在矛盾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领悟做人的道理,激发想象的潜能,完善健全的人格。通过亲身体验来培养自己的集体精神、人文精神,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2.5.2训练方法不同

体验式训练项目对人影响的应用模式是:体验(“暴露”自己)——回顾(看自己)——分享(反思自己)——总结(谈自己)——改变,在应用模式中,展示了体验式训练独特的训练方法。

(1)“暴露”自己。在体验式训练中,项目设置一般较为科学、合理,更符合时代特点和现代人的心理特征。因此,大学生就不会再缩在“壳子里”,而是在“项目”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就在不知不觉中暴露出来。

(2)“镜子”原理的应用——看自己。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子”原理简单的说,就是把别人当做自己面前的一面镜子,通过别人的表现来对照自己、找到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现代人的一个弱点是,都能口若悬河的指出别人的问题,但往往对着镜子找不到自己。在体验式训练课堂上,每个人都会成为别人的镜子,同时也会在别人身上也能找到自己。[5]这样的训练手段更直观、更形象,也为大学生的个人修养提升奠定了基础。

(3)原景重现——反思自己。原景重现,指的是象电影回看一样,在教师指导下,大学生把训练中的各个场景通过回忆重新展现出来,然后进行反思和对错判断。通过这个过程,可以使大学生更深刻的认识自己在活动中的种种作为,从而达到迁移思想、启发生活的目的。[6]反思是进步的开始,如果做了错事总是采取归罪于外的态度,就很难取得进步、甚至会在类似的事情上重复犯错。

(4)谈自己。在拓展训练课堂的总结阶段,体验和交流的对象都是自己,就使得大学生的兴趣更浓,同时极大的提高了训练效果。谈自己自然会更多的发现自身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有效的增强团队凝聚力。大家会在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过程中增加人文知识,提高人文修养。

2.2.6“实验组”学期结束后的反馈

经过一学期的体验式训练,“实验组”的同学在课堂上他们学会了更积极的反思,学会了从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全方位的认识自己、理解别人。在学期结束后,与“实验组”的同学交流过程中,他们均谈到自己从前很容易会受到周围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由于鉴别力不强,也犯过许多错误;通过“体验式训练”感觉自己的修养得到了很大提高,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周围同学的认可。

3、主要结论转贴于

3.1 多数大连市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不佳、个人修养不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社会环境方面、学校课程设置方面和大学生自控力方面等,并且多数大学生渴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3.2 体验式训练与其它学科在“训练模式”、“训练方法”上存在许多不同。通过“镜子原理”、“原景重现”手段的运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3.3人文素质教育的提高对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关系重大,对大学生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环境有着深远意义,建议高校重视并开展好体验式训练课程。

4、本实验的局限性

大连高校篇5

关键词:国际合作;高职教育;“一带一路”

一、概述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鼓励骨干职业院校走出去,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2016年7月,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更是将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进行了系统化设计,为高职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大连印发了《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和《大连市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等指导性文件,为大连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指明了技术构架,也构建了大连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布局和政策框架。大连市共有高等职业院校10所,办学层次为专科,其中民办高职院校共7所,公办院校分别为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辽宁轻工职业学院,民办院校分别为大连软件职业学院、大连商务职业学院、大连翻译职业学院、大连枫叶职业技术学院、大连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大连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大连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有三所高等职业院校已经停止招生,分别为大连翻译职业学院、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和连翻译职业学院。目前,大连市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约有4万余人,其中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大连枫叶职业技术学院和大连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学生总数最多,占比超过了整体大连高等职业院校总在校学生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和大连枫叶职业技术学院是目前正在招生的7所高职院校中的2所综合类院校,囊括了文理各类专业。

二、大连高职院校国际合作现状

(一)国际院校间的留学与互访为主。目前,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以交换留学形式为主的国际院校间的合作。每年都会与韩国首尔市立大学进行跨境专升本留学,与韩国庆南情报大学开展交换留学。同时,也会邀请国外的专家开展系列讲座或者开展学校代表间的互访,主要国家有巴基斯坦和巴西等。大连枫叶职业技术学院的国际化合作范围在大连的7个高职院校中相对最广,主要与韩国富川大学校和韩国南首尔大学等开展留学互换生交流,同时与新西兰UUNZ学院、加拿大西三一大学、日本东京福祉大学、日本福岛FSG教育集团、新西兰PREMIERINSTITUTEOFEDUCATION、日本山手日本语学校、韩国东亚大学、京畿大学、日本大阪观光大学、法国巴黎高等学院、韩国水原大学、水原科学大学等高校间开展互访合作与交流。该校制定了比较清晰的国际交流合作及留学等相关制度。辽宁轻工职业学院正积极与泰国格乐大学开展留学合作项目,与韩国国立韩巴大学和美国帕克大学等高校开展专家讲座与院校代表的互访交流活动。

(二)国际化校企合作较有特色。大连汽车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4月在德国成立了教育文化公司,即BB文化教育服务责任有限公司,为该校首个院校国际合作项目,也标志着该校由简单的国际项目引入过渡到了共建职业教育的全面合作,也为该校优秀毕业生在德国实现专升本搭建了桥梁。大连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正积极探索中德合作人才培养项目,提高护理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水平,并与巴拿马及相关行业企业院校积极开展国际海事教育培训合作与发展交流活动。大连软件职业学院与爱丁堡航空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空中乘务等高端服务类人才,人才培养方向面向国际化。辽宁轻工职业学院正积极与德国格劳博机床(大连)有限公司正式确立了培养职业人才合作关系,成立了比较有特色的“双元制”联合培养订单班,并派出优秀学生赴德国深造。

三、大连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际化合作存在“校热企冷”现象。大连高等职业院校与国际院校间的合作相对比较成熟,合作的国家主要以韩国、日本为主,也不断在扩展到泰国、美国、新西兰、加拿大、法国等国家。合作的项目主要以派送留学生和院校代表互访为主,而整体能派出的留学生比例相对较低。其中,国际院校间合作比较多的高职院校主要集中在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大连枫叶职业技术学院和辽宁轻工职业学院这三所学校。大连高职院校与国际企业间的合作还有待于不断地拓展,合作的国家主要为德国。其中,大连软件职业学院和辽宁轻工职业学院仅两所高职院校与国际企业间的开展定向人才培养,而且合作企业比较单一,大连汽车职业技术学院虽然在德国成立了教育文化公司,但是派出德国的学生屈指可数,大连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与巴拿马的合作也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大连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明显存在着“校热企冷”的现象,同时整体的合作广度和深度还需要深化与提高。

(二)政府的监管和扶持不足。大连市政府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政策扶持力度相对不足,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国际化发展。“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共有200所,其中大连仅有的一所公立院校入选。政府虽然鼓励社会办学,但是对于民办院校物资性支持的欠缺,明显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国际化校企合作项目中,大连市政府也缺乏有效的监管政策,相关职能缺位,难于满足企业合作中“有利可图”的目的,致使企业“懒”与合作,校企合作的质量难以保证,国际化校企合作缺乏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职业院校自身软硬件有待提高。大连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合作项目主要在近几年才形成规模,国际化合作经验整体不足,合作项目整体偏少,合作规模整体偏小。这与职业院校的教学设备、师资规模与水平、管理制度、教学质量、国际化发展经验等软硬件不足有很大的关系。目前,大连职业院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相关课程设置少、“双师型”教师缺乏、整体教师素质相对较低、具有国际化教学能力的师资严重不足、对接国际标准的教学设备不足、推动国际化发展进程的相关制度有待完善、服务地方的特殊化发展经验明显不足等诸多问题影响着国际化合作发展进程。

四、大连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发展路径

(一)开辟“政校企”式多元化国际交流合作模式。建设政府引导、行业协会推动、校企联盟共建、高校资源共享的多元化国际交流合作模式。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间的职业教育合作,明确并统一国与国教育合作政策,全面扩大大连高等职业院校与“一带一路”周边院校的合作交流,通过国际院校间的资源共享,实现人才培养标准的国家化。重视行业协会的推动作用,不断开发国际化校企合作项目,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技术人才需求,全面推动大连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进程。

(二)建设“一带一路”大连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保障体系。大连市政府应该重视并组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相关机构,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平台,从顶层辅助扩展职业院校的国际合作项目、协商合作协议、推动国际合作联系、拓宽资金渠道等,加大政府引导作用,从宏观为职业院校打造更完善的国际化发展平台,并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大连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保障体系,完善国际合作教学与办学相关政策支撑细则,合理监管校企合作项目,确保合作各方有法可依、公平竞争,建设法制化大连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刺激合作的活跃性。

(三)全面提升大连高等职业院校的国际化水平。着眼于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倡议,制订适合国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符合本土需求又适应国际标准的教学评价体系,并将国际化教学理念融入日常教学实践管理中。实施“外引内培”战略,建设背景多元的国际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与科研能力。提升大连高职院校的国内外企业服务能力,推送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人才,让企业也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设计和专家讲座等各种活动,让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的相关技术开发与专业实践,让合作双方有利可图,为大连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与技术支持。

(四)建设“一带一路”在线教育MOOC合作平台。建设具有国际化特色的“一带一路”职教联盟,推动各国合力开发建设适合共同应用的在线教育合作MOOC平台,实现国内外合作院校的课堂同步,教学资源的共享。积极打造精品在线共享课程,提升课程的院校间认可度。加强国际院校间的在线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沟通交流,实现在线课程学分认定。政府加强对在线课程开发的监管,为在线教育的国际合作提供保障,加大财政支持,积极探索数字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丰富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提升大连高等职业教育质量。

大连高校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资源库;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012-02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下发《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在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开始了示范校建设工程。对示范院校提出了提高示范院校整体水平,推进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加强重点专业领域建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要求。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指以课程为中心,将各个专业作为教学资源库的基本单位,建设内容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精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以满足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重要部分。截止到2011年4月,教育部已立项启动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建筑工程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物流管理、会计、护理、眼视光技术和应用电子技术等28个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其中,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等3个专业已进入在线应用测试阶段。

连锁经营专业是连锁企业迅速发展对人才大量需求的新兴专业。1998年,上海商学院在全国高等院校中率先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近年来,全国高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陆续开设该专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因其职业定位准确,连锁企业规模扩张的本质属性对人才的需求大量,使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中开设该专业(包括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下开设方向)的院校有100多所,还有众多院校拟在今年开设该专业。

资源库建设时机成熟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是中央财政立项支持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资源建设与共享,有效解决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共性需求,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丰富、多样化资源和个性化服务,从而带动全国高职学校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整体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自专业资源库建设工作启动以来,高职院校在专业资源库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保证了后续启动的专业资源库建设专业有了可供学习的资源。其他未列入资源库建设名单的各专业教师热情高涨且跃跃欲试,愿意投身于资源库建设之中。

近两年,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迅速发展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上海商学院作为高职高专“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师资培训基地,2010年7月牵头成立了“中国高校连锁经营管理教学研究会”,教育部先后于2010年12月和2011年4月两次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2011年5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依靠行业协会平台,成立了校企合作工作小组,该小组致力于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开发满足企业、学校需要的教学资源。这些都标志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发展到了整合资源、共享高校专业建设资源的大好时机。

资源库建设资源丰富

1998年,上海商学院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教育成果,为后来各院校该专业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众多高职院校边建设,边完善该专业。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启动以来,一大批高职院校已经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

北京财贸职业技术学院是第三批国家重点建设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是中央财政重点建设专业;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示范建设第二批重点建设单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成为中央财政重点建设物流专业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还有多家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被列入地方重点建设专业。全国包括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东北财经出版社等在内的多家出版社已经整合各院校资源出版了该专业的核心课程教材,有相当一部分教材质量精良。如,中教畅想、JDA、海鼎、厦门亿学等公司开发了较完善的专业教学软件和专业教学管理平台,为资源库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提供了技术支持。这些建设成果为专业资源库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资源库建设意义重大

(一)促进朝阳专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连锁经营行业一直是我国经济改革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行业之一。连锁经营专业因服务于连锁企业人才供给,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专业,但与其他成熟专业相比,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还不完善,各院校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现象较为严重。

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各院校在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上存在着模糊点,很多院校还是在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下设连锁经营方向。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一部分院校定位于“服务流通业”的连锁人才需求,多数院校将其定位于“服务连锁零售业”的发展,还有一部分院校定位于“服务连锁零售、服务业”的需求。因为连锁企业岗位的复杂性,各院校在专业定位上还尚不明确。

核心专业课选取方向不同 因为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正确,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上也有一定的差别。很多院校学习上海商学院的“四流”核心课程体系,即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有一部分院校的课程面面俱到,涉及连锁企业各个岗位不同职业的基础课程;不少院校将职业岗位定位在连锁门店店长,所以核心课程更多地倾向于店长职业素养的培养。专业课应该满足职业岗位技能培养,紧密依托职业岗位定位,因为培养目标的分流化,使核心课程很难统一。即使是统一的核心课程,也存在教学标准不一致现象。例如,都是“连锁经营原理”课程,但有两大类教材引领了两种类型的教学内容。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从事该专业教学的教师基本上是半路出家,资源的有限性制约了该专业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急需整合共享资源,减少新开院校走弯路,有效解决非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欠缺、信息来源少、师资队伍薄弱等问题,加快该专业在全国更多院校的健康发展。

(二)有效实现专业资源的共享

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由于资源分布的有限性,使其在各区域的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因此,以示范院校为引领,共享示范建设成果,有效带动该专业的均衡发展,丰富学习资源,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成为该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国家推进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意义所在。

利用资源库系统,将各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进行规划整合,形成一个能够供全国专业人士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共享教学资源库系统,使全国高职院校及社会学习者共享,为广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内容丰富化,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资源库的建设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打破学习者统一的学习步骤,满足个性化教学的需求,为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

(三)提升专业服务连锁企业的能力

在资源库建设中,联合一批行业内著名或特色企业完成实训基地建设、实训课程开发、实训项目确立与实施、实习管理模式建设,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通过教学资源库网络共享平台,可以实现全国范围内成果推广,最大限度、最大范围实现学校与企业共赢,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

资源库建设要突出资源整合

职业教育创新体制机制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要大力推进“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改革。

连锁专业的资源库建设,要紧密依托政府、行业协会、连锁企业,与全国优秀高职院校共同合作,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一)政府制度建设是基础

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示范校项目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促进教育发展和教学改革的大事。国家出台相应的奖励机制,对资源库建设中的学校、企业激励和政策的倾斜,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更多的企业和学校加入到资源库建设的队伍中。

教育部为促进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支持政策,引领一部分示范院校走在了资源库建设的前列。资源库建设还需政府建立健全政策制度,确保企业有效、积极参与资源库建设的全过程;要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规范、设计、推进资源库建设的发展。

各地方政府、行业组织、高职院校应配合国家资源库建设,出台更多配套制度,支持鼓励本地方、本行业、本院校更多专家的参与,保证资源库建设的有效落实。

(二)行业、企业参与是保证

资源库建设的本质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所以,资源库建设始终要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途径,依据企业人才需求确定高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以企业成熟技术与先进技术应用为重点,借行业协会平台,吸纳不同业态、不同地域多家企业共同投入项目建设。

(三)院校资源整合是关键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有共享性、可扩展性等特点,其建设不能单一依靠一所或几所高职院校之力,共享资源之前首先是共建资源。要集合国内本专业优势院校,集思广益,取众家之所长,通过项目的顶层设计、需求调研,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核心课程,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建成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标志性教学资源库系统,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全面带动全国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深层次辐射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学东,李贤彬,刘庆华,等.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何晓青.高职实训教学资源库建设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7).

大连高校篇7

(1)市内五区考生可以选报市内五区的公办普通高中和全市民办高中。

(2)非指标到校生不能填报省级示范性高中指标到校生志愿。

(3)往届初中毕业生不能填报省级示范性高中志愿。

(4)经特长测试并认定具有特长生资格的考生,可以对应填报市内五区普通高中,其他区市县的考生可以对应填报本行政区域内普通高中;考生具有下列特长项目特长生资格,可以跨区域填报对应项目特长生志愿:

大连市第十五中学美术;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男子篮球和男子舞蹈;

大连市第八中学男子足球、管弦乐类和科技类;

大连育明高级中学男子排球和乒乓球;

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女子排球;

大连市第四十八中学男子足球;

大连市第二十五中学男子足球;

大连市第十一中学健美操;

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男子篮球;

大连市第一中学女子篮球;

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中女子篮球;

大连市金州高级中学女子足球、健美操及田径;

大连市红旗高中田径项目;

大连长兴岛高中田径项目;

大连海湾高级中学男子排球(今年仅面向普兰店区、瓦房店市、庄河市及长海县招生)。

(5)考生填报外市地的师范类学校志愿,其志愿填写在第三批录取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志愿栏内。

大连高校篇8

[关键词]生命发展;非连续性;高校毕业生;

近十多年来,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多。对毕业生的教育管理对毕业生的素质修养、行为举动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还关系到高校今后的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谐。在个体生命发展非连续性视域下,研究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对生命发展非连续性的初步认识

连续性和非连续性是哲学的重要命题,黑格尔曾说“:连续性就是单纯的,与自身同一的自身关系,这种关系不以界限和排除而中断。”①与连续性对应存在的是非连续性,非连续性“指的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间断性和突变性”②。生命的连续性是生命发展的普遍现象,但在生命的可连续发展中,存在着生命的非连续性的可能。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是指作为个体的人,在生命发展连续性过程中,在受到不可控制的外来因素刺激和自身内部矛盾的共同影响下,生命的连续性被打破,以致在生命中的某些时段出现非连续性发展的状况。生命发展非连续性和生命发展连续性并不对立,相反,二者是统一的整体。具体来说,首先表现为生命发展非连续性和生命发展连续性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都蕴含着彼此;其次表现在发展的不平衡性,事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转化,就像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多可以转为少、少可以转换为多。谈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就不得不提非连续性教育。“非连续性教育是指通过儿童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危机而进行的教育。”③总的来说,教育是按照生命发展的顺序连续进行的,但是人的生命发展总是无法避免地充满着偶然性和不确定性,造成人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虽然非连续性是暂时的,但是会对人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必须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博尔诺夫是非连续性教育的创始人,他认为生命的非连续性必然要求有相应的非连续性教育,因为连续性教育“基本上揭示了教育过程的本质。但仅此还不够全面,还需要作一处重要修正”④。所以他指出“在人类生命过程中非连续性成分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同时,由此必然产生与此相应的教育非连续性形式”⑤。随着生命发展的非连续现象的增多,国内关于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教育的研究逐渐丰富,但总体来说,关于生命发展非连续性教育的研究还很少,在日常宣传中也很少涉及非连续性教育,当前中国高校对毕业生的生命发展非连续性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

二、生命发展非连续性语境下,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的困境

(一)毕业生思想活跃,易出现极端行为

毕业生处在毕业的特殊时期,思想异常活跃,非理性思维强烈,进入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阶段。思想变化导致行为不可预测,难以管束,本来就困难重重的毕业生教育管理变得更加困难。同时,大部分毕业生心智尚未成熟,往往难以接受突如其来的变故或者没有预料到的困难,他们容易采取极端行为,出现事故,这使得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工作变得十分复杂。

(二)毕业生自我意识觉醒,思想矛盾

个体生命的非连续性加速了毕业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开始重视自己的价值,在就业时希望能掌握选择工作的主动权,想自由择业,而不是让工作选择自己,被动就业,但毕业生同时也认识到自己不一定能选择到满意的工作;毕业生怀着满腔的抱负,希望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但是在选择工作时却有很多顾忌,对待遇和工作条件等抱有很高的期望;期盼在工作中有竞争,但又害怕竞争。虽然毕业生有追求、有理想,这是值得肯定、值得鼓励的,但是大部分毕业生还是只看到眼前的利益,缺乏长远的考虑,对自己没有正确的定位,这也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学校对毕业生的教育管理是成功的,因为学校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让学生具备了就业能力;另一方面,毕业生在就业时表现出的功利性心理又表明学校对毕业生的教育管理是失败的,毕业生并未形成科学的就业观。这种矛盾的局面就让学校开始思考究竟要不要改变当前对毕业生的教育管理模式?如果要改变,又该如何改,改到什么程度?

(三)毕业生行为松散,无视学校纪律

高校毕业生即将毕业,找工作、考研、撰写毕业论文等都需要大量自由支配的时间,但他们又尚未真正毕业,还是在校学生,所以学校把毕业学年的课程数量安排得比之前的学年少,以减轻毕业生的课程压力。没有课程的牵绊,课余时间增多,部分毕业生又存在自制力欠缺,缺乏学习主动性、对自身要求低等问题,这就导致学生上课不认真,缺勤率高,即便去上课也只是为了应付,修得学分,以使自己能顺利毕业。这样一来,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就被打乱了,教学效果当然会变差。另外,部分学生认为自己马上就要毕业了,所以开始无视校纪校规,不认真完成学习任务,不参加学校和班级活动。此外,学生在毕业之前一直都生活在环境单纯的校园里,他们对未知的未来不知所措,甚至畏惧,即便参加了相关的就业活动,也无法认清自己,无法给自己的未来设定目标,这就需要学校对这类毕业生的教育管理下更多的功夫。

三、个体生命发展非连续性语境下,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1.就业难,社会发展产生的负面效应。有关数据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仅为70%,虽然每年都会有大量新的就业岗位出现,国家就业政策也向毕业生倾斜,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毕业生更大的自主择业权,但社会在发展,岗位要求在提高,毕业生仍然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就业难问题依旧凸显。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也助长了一些就业不良风气,加剧了就业的难度。2.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我国也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社会正面临着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生产和需求的变化剧烈,部分传统产业遭遇寒冬,面临危机,对人才的需求有限,这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就业难是造成毕业生出现生命发展非连续性的原因之一,毕业生长期生活在校园中,很少经历挫折,但就业问题让他们突然承受沉重的压力,最后导致毕业生出现生命发展非连续性的状况。3.虽然目前我国经济繁荣、政治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多元文化的不断入侵,社会上存在越来越多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公共安全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近年来安全事故频发,这些都让毕业生的生命安全存在较大隐患。另外,在信息时代中,网络上传播着各种暴力、色情读物和游戏,这极易让人在精神上产生扭曲,利用网络进行犯罪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这些现象都会对涉世未深的毕业生产生负面影响,随时可能会造成生命发展非连续性发展。

(二)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失范

1.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高校对前来校园招揽人才的用人单位敞开怀抱,不仅组织专场招聘会,而且有些高校甚至在正常的教学时间里组织校园招聘活动,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另外,部分毕业生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往往会去参加校外的各类招聘,长期不在学校,这使得高校的毕业生教育管理工作难以展开。2.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的毕业生往往签约较早,离正式毕业还有一段较长的时间,这部分已签约但又尚未毕业的学生就有了很多空闲时间,加上部分高校管理者认为学生签约就意味着完成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甚至对这类学生放任不管,这就导致学校对毕业生的教育管理出现了真空。据统计,绝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学年中,都有请假、缺课的情况,超过80%的学生请假天数超过一周,学校对此很少追究。3.高校对毕业生的教育管理还存在只重形式、内容空洞陈旧、缺乏新意、执行不力、缺乏长期规划等问题。

四、生命发展非连续性语境下,合理进行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

(一)对毕业生开展生命教育

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让毕业生正确认识生命,使其能够坦然地面对生命中的遭遇,重视生命的价值,最终让毕业生“接受生命中的一切必然和偶然,理解和善待生命,培养生命个体执著于生活的勇气,发掘生命的意义并珍惜生命”⑥。1.对毕业生实施生命教育时,需时刻关注毕业生的生命世界,监测毕业生的生命发展非连续性现象,一旦出现危险征兆,就马上进行必要的干预,展开生命教育,化危机为机遇。2.对毕业生实施生命教育时,需引导毕业生树立生命意识,使毕业生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维护生命的尊严,因为每个生命都是平等和值得赞美的存在;还可通过实践活动使毕业生体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因为生命的意义“不可被经验,而只可被践行”⑦。只有这样毕业生才能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真正价值,进而珍惜生命,发现自己,最终实现自我。3.对毕业生实施生命教育时,需教育毕业生直面生命中的失败和困难,也就是要引导毕业生敢于面对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让他们认识到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无法避免地遇到一些困难,遭遇一些失败,面临各种挫折,面对生命中的种种不顺,只有迎难而上,战胜困难,才会有所收获,有所成长。4.对毕业生实施生命教育时,需教育毕业生尊重生命个性,每个生命都是具体存在的,有着不同的特性,不同个体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要承认差异的存在。接受了生命教育的毕业生,能够在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发展出现非连续性后,及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式。同时,展开生命教育还可以减轻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压力。

(二)优化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方式

1.规范对毕业生的日常教育管理。虽然毕业生即将毕业,但并没有完全脱离校园,他们首要的身份仍然是学生,学校必须对他们负责。因此,学校要建立健全的教育管理制度,约束毕业生的日常行为,将严格的教育管理和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相结合。在管理的过程中,学校必须放下姿态,平等地看待学生,同时强化服务意识,注重与毕业生的交流工作。2.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主要从形势和政策两方面展开。形势教育主要是指教育毕业生认清楚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教育毕业生对自身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让毕业生认识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摒弃找工作只找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铁饭碗”的观念,将目光投向广大的民营企业,寻求更广阔的发展天地。另外还要认识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对岗位和薪水要有合适的期望,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以确保自己找到合适的工作,不至于毕业就失业。政策的教育主要是让毕业生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高校要为毕业生组织专门的宣讲会,向毕业生详细解读国家的各项政策,如“双向选择”“选调生”“村官”“西部计划”等一系列和毕业生就业密切相关的、能扩大就业面的政策,还要让毕业生有明确的目标,了解自己在就业过程中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应该履行的义务。3.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学校对学生就业指导可以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计划,大学生从入学之日起就应在学校相关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现实状况、社会大环境等因素,合理规划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和人生发展方向,并且要充分利用时间,努力学习,实现全面发展,最后才能获得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学校对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学校能为毕业生提供必要的就业信息和相关服务,毕业生能获得有效、真实的信息,才能避免走弯路。高校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时,还可以对毕业生进行入职培训。由于每年都有大批学生毕业,学校每年都在做相关的就业信息统计,学校比较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因此,学校完全有能力对毕业生进行入职培训,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毕业生的核心任务是就业,引发毕业生生命发展非连续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就业,所以高校在思考毕业生教育管理对策时,主要应围绕生命教育和就业指导来展开,毕业生不仅可以通过这些途径顺利就业,而且其生命发展非连续性所带来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注释]

①(德)黑格尔.逻辑学:上卷[M].杨之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95.

②庞学光.完整性教育的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123.

③顾明远.教育人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52.

④⑤(德)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1,51.

⑥娄进举,宋旭红.生命发展非连续性中的生命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2007(13):49.

大连高校篇9

【关键词】教育转型 管理理念 正规化建设 院校教育转型以来,按照提出的“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总要求,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改革,开创了较好的局面,但从一些院校正规化建设看,这方面工作并没有完全跟上转型发展步伐,不规范不全面不严格不正规问题还比较突出,正规化管理在院校建设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因此,各级党委(支部)一定要坚持依法从严治校方针,认真贯彻全军院校正规化管理集训精神,以更新的理念、全新的视角、扎实的作风,加大正规化建设力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院校学员连正规化管理的特点规律,确保转出秩序、转出安全、转出质量、转出效益,切实提高学员连正规化管理水平。

一、要确立与院校特点相适应的管理理念,把管理工作立足于优先满足学员第一任职的需要上

军队院校有自身的特殊性,首先姓“军”,必须严格贯彻军队的条令条例;根本为“战”,通过先于严于高于部队的正规化管理,培养具有忠勇尚武、纪律严明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本质是“校”,必须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要注重宽严相济,切实把正规化建设成效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因此,在管理上既不能地方化,也不能简单地套用部队模式。片面强调学校属性,盲目和地方高校攀比,很容易导致地方化倾向。我们毕竟是军队的组成部分,培养的是带兵打仗的人,校园应当有浓浓的军味,文化应当有丰富的战斗元素,治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管理是战斗力的源泉。

学员连的管理是院校建设根本性、全局性的基础工作。严格正规有序的管理,有利于促进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工作的圆满完成,有利于培养学员雷厉风行的优良作风,有利于推动院校的全面建设,有利于促进学员第一任职能力的提高。就目前有些院校学员连的管理来看,还存在着就管理抓管理的现象,主要表现是观念没更新、方法不灵活、作风不扎实等。因此,要坚决杜绝“说得严,管得松”的现象,要坚决纠正管理工作就是军事干部、行政主官的模糊认识,牢固树立大管理观念和条令意识。充分发挥模拟中队和骨干的作用和潜力,连队干部要当好导演,发挥好学员当好演员,利用好校园平台,形成在抓管理过程中人人有责任、个个是管理者、同时又是被管理者的良好管理氛围;支部对管理工作要勤议常抓,克服麻痹思想、厌烦心理和畏难情绪,主动靠上去把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积极扑下身子做好学员连的牵针引线工作,真正把管理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优先满足第一任职需要和既有发展的基础上、放在培养优良的院校作风上、放在提高院校凝聚力和战斗力上,放在教书育人、依法规范言行、整个管理工作正常运转上,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要健全与转型发展相适应的制度机制,把管理工作定位在培养学员创新素质和持续发展能力上

院校转型发展给正规化建设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如何适应新的体制编制特点,健全高效有序的院系、旅队和教研室运行机制;如何走开学员连队化管理路子,创新管理机制;如何着眼提高培训质量,完善校队合力育人机制;如何针对转型期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实际,健全重大安全问题防范机制,等等。这些都需要结合实际深入探索。这方面研究透了,就会深化转型期正规化建设特点规律的认识,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制度机制生命力在落实,成效也出在落实上。要广泛开展学法规用法规活动,不断强化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法规制度机制的执行力,使治队治教治学在法治化轨道上运行。

教育、学习、管理三者有机结合是促进学员成长的关键。要突出学员连在教学中的主阵地作用,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自觉性和创造性,并把教员的主导作用与学员的主动性结合起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军事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军队需要大批具有开拓创新的军事人才去驾驭未来战争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连队作为为院校培养人才的前沿阵地,在管理上要注重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把院校制定的培养模式、模拟管理机制纳入到连队的日常管理中,让它成为一种制度,使其对学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学员继续教育和高层次发展提供更大空间,为军事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管理是最根本的、最经常的、最能出效益的工作。学员连干部是院校基层建设的骨干和脊梁,对学员具有直接的感召力和说服力。提高连队的管理水平,必须突出抓好连队干部,教育引导他们增强事业心、责任感,让他们在管理工作中自觉地把组织的信任和学员的期望转化为勤奋工作的不竭动力,做到与学员严格实行“五同”,在各项任务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连队干部的管理教育能力,使连队干部敢管、愿管、会管,确保所属人员精神振奋、士气昂扬、学习训练有素。

三、要打造与培育新型军事人才相适应的优良校风,把管理工作落脚放在管理效益上

大连高校篇10

【关键词】连锁企业 高职院校 订单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24-02

连锁作为一种经营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我国,经过近几年的酝酿和发展之后,呈现出快速扩张的态势。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连锁业发展最快、业态最多的一个国家。当中国的连锁业刚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国际连锁各巨头就纷纷进入,国内零售业投资也迅速地向连锁业集中,因此中国连锁业在发展初期就遇到国内市场的国际性竞争和聚集性竞争,面对国内外同行的激烈竞争,其中经营管理人员总量匮乏、结构失衡、素质偏低等问题,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建立有效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新机制已成为有远见的企业家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为了满足连锁企业快速扩张的需求,在高职院校针对连锁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也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订单班。

近几年来,订单培养在高职院校比较流行,订单培养一是能及时满足连锁企业的用人需求,避免出现有岗无人,二是能保证学生毕业顺利就业,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订单培养不失为一个前景鲜明的思路。但订单培养毕竟是个新事物,在订单培养的过程中学校与连锁企业之间、连锁企业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也出现了许多不适应,订单培养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那么如何使订单培养做得更好,更能满足的连锁企业的用人需求,也满足学生的生存发展需求,并解决连锁企业之间、学校和学生之间、连锁企业和学生之间的问题仍是高校和连锁企业必须面对和考虑的问题。

一、何谓订单培养

所谓订单培养,当前的共同看法就是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标准和岗位要求,与用人单位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定向培养的教育模式,核心就是供需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形成一种法定或近于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明确双方职责,学校保证按需培养人才,学以致用;用人单位保证录用合格人才,用其所学。

由此可知,“订单培养”是以订单式合作企业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目标,以培养“订单班”学生面向订单式合作企业的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学与订单式合作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为主要途径,以人才订单作为学生高就业率保障,通过校企双向参与,为订单式合作企业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的人才培养方式,它是高职院校和订单式合作企业共同确定的订单人才数量和规格要求、具体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途径、实习实训、成绩考核、质量监控、学生就业及合作保障机制的总和。

二、连锁经营管理类人才“订单培养”的类型及存在的问题

(一)订单培养的类型:

1.松散型订单培养。

松散型订单培养,主要是由连锁企业根据其对不同岗位人才的需求情况向学校提出订单,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然后由高职院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规格和数量订单进行人才培养,连锁企业基本不参与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过程,虽然要求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订单连锁企业就业,但也以双向选择为主,并不强迫学生毕业后必须进入连锁企业工作。这种订单的的内容比较笼统,约束力差,高职院校、连锁企业和学生之间是一种松散的订单关系。

2.密切合作型订单培养。

在这种订单培养中,由高职院校与连锁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型订单人才培养协议”,学校按照连锁企业要求招收学生(或在新生中公开选拔学生)组建“订单班”,校企双方共同组建“订单人才培养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企业介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建设、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监督等,直接参与订单教育班的教学和管理,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科研、培训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利用双方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按照订单企业的需求进行培养,同时融入连锁企业精神和服务理念等方面的教育,以提高订单教育班学生的培养质量,提高连锁企业未来劳动者的全面素质,以保证“订单教育班”的毕业生能够真正满足合作企业的用人质量要求。此类“订单培养”教育完成后,企业必须严格按照“订单”约定,录用合格的毕业生,安排学生到企业就业。

(二)存在的问题:

1.订单培养重数量而不重质量。

“订单培养”就是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说起来简单,但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不仅要在前期认真搞清企业的人才需求,而且学校教学内容的安排、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企业文化的教育以及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都要跟上。没有招生、教学、校企合作的配套安排,“订单培养”只能是数量式的,浅层次的。比如说学生的职业道德问题。一些学校在实施“订单培养”中,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很重视,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格养成不重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未必就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因为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消除学生身上的一些不良积习,即使学生动手能力强,企业也未必接受。

2.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

就松散型型订单培养而言,它就像用户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订单生产”一样,订单企业基本不介入或很少介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所有的人才培养工作基本上完全由高职院校独立完成,连锁企业只是按照“订单培养协议”要求接收符合企业用人要求的合格毕业生。因为连锁企业并不直接参与学校的教学及学生的培养过程,学校原有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可能与企业需求脱节,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难免出现毕业生数量多、能满足企业需求的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少之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