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价值观十篇

时间:2024-04-23 15:43:09

教师教育价值观

教师教育价值观篇1

关键词 价值教育;核心要素;途径与方法

作者简介 吴安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

随着近代西方价值教育的崛起,价值教育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理论与实践模式。它以西方哲学价值论为基础,反对唯科学主义,提倡尊重的人尊严和个性,成为一种影响十分深远,实践样态十分多样的教育思潮。在我国,也有学者发起了价值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引发了教育理论界和实践一线教师的关注和认同。当下,我们研究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价值教育与教师价值教育能力的

概念与内涵

1. 何谓价值教育?

学术界对于教育价值有多种不同的界定。比较权威的定义是,价值教育又曰教育价值,是指教育活动的属性、特点、功能、效果与教育活动主体的需要的关系,即教育活动的属性、特点、功能、效果对教育活动主体需要的适合或满足,是人们有意识地掌握、利用或接受、享有教育时,对教育有用性的看法和评价。

在西方,价值教育历史悠久。19世纪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斯宾塞(Herbert Spencer)首先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重要论断。他在《教育论》中指出,凡是人们所学的各种知识都有一定的价值,只是价值大小不一样。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则将价值分为“内在的价值”(Intrinsic Values)和“工具的价值”(Instrumental Values)或曰“外在的价值”(External Values)。美国教育哲学家波德提出了教育价值的“社会性标准”(Social Criterion of Educational Values)之概念,强调判断所有科目、课程、教材等的价值的标准,就是看它能否有助于受教育者对其生活的社会环境有比较好的了解。德国的斯普兰格(Edward Spranger)倡导文化价值观,杜尔(Ernst Dürr)则提倡将教育的价值分为现实价值和理想价值,并认为教育的现实价值较为重要。现实价值有大小之分,判断其大小的标准是看它能否维持与增进人类的幸福。从西方价值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价值教育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以及提升学生幸福感的教育。知识和智力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指向人的社会生活和人的幸福感的个体享受价值。

2. 何谓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

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善于发现、挖掘所有科目、课程、教材等的内在价值和个体享用价值,进而发现和挖掘语文、历史、地理、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等学科中那些能够促进学生对其生活的社会环境有更好的了解,并能很好地增进学生幸福感的能力。对于教师而言,价值教育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专业能力,是教师能否胜任和完成教育工作的必要能力条件。教师的工作重点就是要透过教育现象,研究教育的内在价值,比如研究教育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科学价值、道德价值、美感价值等,并引导学生享用这些价值,进而形成真善美的价值观。

二、教师价值教育能力的核心要素是

教育价值观

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包括教育本质观、目的观、人才观、教育过程观、教育内容观、教育方法观以及师生观等。

教育的本质观不但涉及实然状态,而且涉及应然状态。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一般包括:教育是导人向善的活动;教育是一种有价值导向的活动;教育是一种教导和学习的活动;教育是一种获得成就的活动;教育是实现生命觉悟的活动;教育是个体实现幸福人生的活动。当教师真正对教育的本质有着较为完整的理解时,就会自觉、积极地投入教育工作中去。

教育目的观足以影响教师为达成可预见的教育结果所做出的努力程度。明确教育目的对于教师来说是必须的,它引导教师按照既定的教育方向工作。特别是有教育价值导向的教育目的观,更是教师工作成功的内在动力。教师应树立完整全面的教育目的观,懂得现代教育是以幸福人生为终极目的的。因而,教师要具有教会学生获得幸福人生的能力。

教育人才观是让每个孩子都成材。但由于人的潜质不同,先天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人才就不可能是一个模式的,而是多样式的。教师要尊重人,尊重人的先天差异,最大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发展水平上,获得最自由、充分的发展,引导学生走进适应的领域,使其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教育过程观的核心是教学观。教师要处理好认知发展和生命发展的关系。教育过程是学生完整生命自主建构的活动,教师要在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人格境界,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教师理解知识学习和道德学习的不同性质,并懂得两者在人的生命发展中所具有的独特意义。

教育内容观的核心是课程观。课程观是教师价值教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其教学行为的深层思想因素,转变传统的课程观,理解、认同、确立合理的课程理念,是提高教师价值教育能力的主要途径。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重视统合课程,注意分化中有统合;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教师要适应这种变革,树立统合的课程观,要为学生提供身心、智力、精神、道德、个人生活适应等多方面的发展所需要的知识。

教育方法观的核心是树立怎样的指导思想问题。长期以来,就有灌输式和启发式之争。灌输式,迎合了体系完备的知识教学,只考虑了如何体现学科的逻辑结构,如何让学生牢牢地掌握逻辑化的知识,将学生的心智发展看成是掌握知识的自然结果。教师要反对注入式,坚持启发式。首先要重视自然的教育方法。也即遵循学生的心智发展的自然规律,顺乎自然,依势而行,契机而发,挖掘潜能,促进发展。其次,要重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学习的方式发生本质的改变,从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变成了学生积极探究的主动发现与自主创新式的学习。

合理的师生观特别重视教师与学生成为互主体的关系,并特别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网的作用及其师生互动性具有的教育意义。教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绝对权威者,学生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受纳器”,教师与学生是相互学习与相互提升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中共同成长着。

上述这些教育价值观内容直接构成了教师价值教育能力的核心要素。

三、提高教师价值教育能力的

途径和方法

1. 整体推进学校价值教育是提升教师价值教育能力的根本途径

学校教育中,价值教育无处不在。课堂教学是价值教育的主阵地,校园文化是价值教育的重要环节,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是价值教育的重要补充。只有从整体上推进学校的价值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

2. 选择具有教育价值功能的教育内容是提高教师价值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执行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可以有目的地选择具有真善美价值的教育内容作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一是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开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二是要学习西方先进价值教育理论和方法。比如西方的人文类课程中自由、民主、平等、公平、正义、智慧、勇敢、博爱等价值理念也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选择这些对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有重要价值的教育内容来丰富我国现行价值教育之不足。三是要从五千年中华文化宝藏中汲取合理的价值内核以丰富当代的价值教育内容。比如继承和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对今天的国民教育仍具有十分独特的教育价值。教师有必要学习四书五经、经史子集等传统经典,用中华文化之神髓滋养自己的心灵,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价值教育能力。

3. 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开发和选择是发展价值教育能力的有效方法

首先,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可以提高自身的价值教育能力。以往的教师是法典性教材的忠实执行者和传授者。教师无法超越教材的规定性,教师只能是教教材。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上,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学只是对教材的再现和重复,教材的标准化成了控制教学活动的轴心。并且教材中标准化的知识是唯一有价值的知识,其他知识,特别是那样促进学生人格生成与发展的人文性知识被严重地忽略了。现代教师的教材观是一种生成性的、发展性的教材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是依据事物总是生成变化着的这一基本认识。因此,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发展学生,用教材发展学生的生命意识和能力。课程的真正价值在于能否启发、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发端于对宇宙、人生的根源感,形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学生在认识人、自然、社会及其关系,学习、吸纳人类的历史文化精粹中,体验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找到生命的真正归宿,而课程是发展学生生命意识最主要的途径。教师要善于用课程发展学生的生命意识,并能有意识的引领学生共同创造、发展、补充学校课程之不足,进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新的课程体系为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去发展学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特别是,课程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体系,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中产生的知识也都被激活。教学从过去的教师、学生、教材三维平面组合,转化为教师、学生、教材和互动中产生新知识所组成的多维立体组合。这样的立体课程更有利于学生完整的生命发展。现在,教师完全依赖教材及参考书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少了,通过教材表现出来的课程的不确定性知识和经验越来越多了,教师和学生越来越依赖创造性和独立性,课程中的知识、价值、能力、情感的整合趋势更加强了。教材也越来越有利于个别化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及特殊才能的发展。

教师教育价值观篇2

[论文摘要]幼师生职业动机呈现出重视经济收入和自身发展的双元化特征,职业理想呈现出就业期望值过高的态势,职业意愿随着学生入校时间呈逐步确立趋势,职业评价标准趋向于现实和具体化。学校、家庭、社会应共同探求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对策。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所需要的社会职业的评价,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价值观具有历史性、社会性、个别差异性,并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职业价值观属于人格范畴,它对职业的选择和工作的方式起一定决定作用。}1](PP.235一’36)综观国内近10年的职业价值观研究,虽屡有高师生、高职生等类似群体的职业价值观调研,却都未将幼师生纳人研究对象域。幼师生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人校时才十五六岁,对职业只有理想的期待,职业价值观还处于“准职业观”的状态,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研究幼师生的职业价值观,了解其职业价值观现状,对学校专业结构的调整、教育和管理模式的改革,以及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方式的改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了解幼师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有针对地对幼师生进行就业指导,对其顺利就业也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次调查对象为徐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幼高师)二、三、四年级学生,共发放问卷1200余份,有效问卷1127份。在问卷研究基础上,结合学生座谈、个别访谈,进一步分析、归纳幼师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一、幼师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及特征

1职业动机呈现出重视经济收入和自身发展的双元化特征。职业动机是驱动人们进行职业选择的内在动力。调查结果显示,幼师生的职业动机从高到低依次为:收人高、福利好(74. 9% )、专业对口学以致用( 70. 2 % )、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61. 5% )、幼儿园能在大城市(40. 2% )、人际关系协调(22. 7% )、能提供继续受教育的机会(20.4%),工作稳定清闲(16.8% )、能为幼教事业做贡献(13.5% )、晋升机会多(9. 3% )、幼教工作的社会地位(7.1%)、出国机会多(2. 6% )。可以看出,幼师生的职业动机主要呈现出重视经济收人和自身发展的双元化特征。这表明幼师生既希望能获得有较高收人的职业,以满足自己独立的需要,又希望自己的职业能够专业对口、学以致用,有更多机会促进自身的发展。另外,能在大城市工作被学生排在了较前的位置,反映出这些学生非常渴望现代化的城市生活,这与学生的家庭背景有关,因为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仅不到10%的学生家长有一方为干部,大部分的学生家长为工人、农民和非固定职业者。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社会贡献职业动机被学生排在了较后的位置,这说明当前幼师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传统价值所倡导的集体主义思想和无私奉献精神已失去了往日的绝对权威,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学生思想教育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2.职业理想呈现出就业期望值过高的态势。职业理想指人们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的设想。它是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职业中,为自己所设定的理想的奋斗目标。由于徐州幼高师从2003年起,毕业生就业一直呈现良好态势,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徐州、无锡、上海、南京、镇江、张家港等城市找到单位,因此许多应届毕业生普遍择业期望值过高,对工作的地域、职位、待遇等均有较高的要求,部分毕业生尚存在“天之骄子”等观念,没有看到幼教的就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现象在非毕业班学生身上同样存在。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设想将来从事的职业时,74. 9%的学生选择收人高、福利好的单位;40. 2%的学生希望幼儿园能在大城市,幼儿园在乡镇或农村的仅占4. 7% ; 80. 3%的学生愿做幼儿教师,30. 5%的想做幼儿园管理者,只有3. 6%的愿做保育员;;76. 3%的学生希望就职于公立幼儿园,35.7%的学生希望就职于私立幼儿园,9. 4%的学生梦想拥有自己的幼儿园。可以看出,幼师的学生职业理想呈现出就业期望值过高的态势,她们在就业上缺乏“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存在挑肥拣瘦的现象,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和自身的竞争能力缺乏理性的思考,盲目乐观,许多幼师生不能接受在私立幼儿园就职,认为非国有单位不稳定、不可靠、不保险,更谈不上自主创业。今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需要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3.职业意愿随着学生入校时间呈逐步确立趋势。职业意愿指人们对自己将来要从事某项职业的愿望、心愿。由于国家对师范院校学生分配政策的变化,近年来师范院校的生源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学生个别差异较明显,录取的新生中不少人缺乏起码的职业认同和职业志趣。川许多学生选择幼师学校并非自愿,有的是因成绩不好考大学无望;有的是家庭经济困难,认为大学毕业后不一定能立即就业,现在幼师的学生就业形势好;有的是家长观念上认为女孩子将来当个幼儿园老师,既体面又稳定,让孩子报考幼师;有的是听从老师或亲戚朋友的建议报考了幼师。学生进人幼师后,学工处、团委、招生就业处对其教育工作的重点是:一、二年级进行行为规范和基础文明教育;三、四年级进行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五年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这样,学生的职业意愿慢慢得到确立,职业道德和专业思想也逐步有所加强。调查结果显示:有效问卷1127份,仅有29人(其中25人为中专阶段二、三年级学生,4人为大专阶段四年级学生)认为自己以后不会或不愿从事教育工作;65%的学生基本可以肯定教育职业方向;31.9%(其中20%为二、三年级学生,11.9%为四年级学生)的学生难以确定。可以看出,学生的职业意愿随着年级增长呈逐步确立趋势,反映出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认为自己不愿从事教育工作或者难以确定的大多是低年级学生,这说明高师院校在职业道德和专业思想教育方面有些滞后,今后应该作出进一步调整。

4.职业评价标准趋向于现实和具体化。职业评价指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社会各种职业在好坏、优劣和重要性方面的一种判断。职业评价不仅直接影响到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和职业流向,而且影响到人们对工作的态度。mcPN.z}}”一’nod研究表明,当前幼师生职业评价标准趋向于现实和具体化,这一点与许多同仁研究的大学生职业评价标准是一致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当前幼师生的职业价值判断标准正在由以往抽象的理想主义变为明显增强的务实主义,功利与个性发展成为主导。具体表现是由以往注重职业的“社会声望”“社会贡献”、对“前途”和“成才”的长远期盼转化为对工资收人、个人才能的发挥、在大城市工作、晋升、发展机会等具体条件的要求。例如本次调查中,有74. 9%的人选择收人高、福利好作为职业选择首要标准。这与魏金明、陈沙麦对“福建省千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曾秀芳2006年对某地方高校大学一至三年级的学生调查结果是一致的。川这说明当前幼师生对职业的选取在个人利益上更为理性,首要考虑的是经济利益和个人发展。与以往相比,职业的社会声望与社会地位等社会性因素在职业评价中的重要性明显下降。

二、教育对策建议

1.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由于幼师生人学时年龄小,对职业只有理想的期待,其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多是在校学习期间,因而学校在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

第一,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由于许多学生选择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并非自愿,缺乏起码的职业认同和职业志趣,就更谈不上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了。因而,建议学校在学生人校后重点进行行为规范和基础文明教育的基础上,一年级下学期就要进行幼教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教师职业的主要任务是“育人”,由此决定了其职业不可能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这意味着教师职业的收人不可能与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认同相一致。因而,要求学生抛弃功利主义,具有忍耐清贫的意志,在职业选择卜正确处理个人待遇、地位与乐干奉献的关系,正确认识和看待工资、晋升机会、发展前景、工作条件等,绝不能置人民、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于不顾。

第二,加强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由于幼师生职业理想呈现出就业期望值过高的态势,造成不少毕业生自我评价时对自己的实力不能准确估计,更不能兼顾国家的经济情况、就业的形势和政策、各地区和单位的特殊要求等社会客观现实,最终导致高攀不成,低就不愿,白白错失就业机会。因此,学工处、团委、招生就业处等要积极开展职业理想教育,一方面鼓励学生树立较高的奋斗目标,使其具有为国家昌盛和民族兴旺奉献一生的远大理想,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明确当前幼教市场的就业竞争形势,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用做一名普通劳动者的平常心态去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通过职业理想教育,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职业选择时不仅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更要脚踏实地地立足于现实。

第三,加强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教育。职业价值取向是指人们在职业选择中以自我为主体还是以社会为主体的问题,它涉及如何看待职业待遇、职业苦乐、职业地位等方面,是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点部分。在进行职业价值取向教育中,要坚持正确的职业待遇观、职业苦乐观和职业地位观,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广泛深人地开展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主导价值观教育,倡导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同时,进行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引导,以及成才意识和成才途径的引导,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价值定位和 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当然,针对幼师生职业价值取向活现出的现实和具体化特征,作为教育者应认识到这是市塌 经济条件下学生职业价值观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在教肩 中必须注意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即倡导人生的价值在于刚社会的贡献的同时也应肯定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的追求,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要正确对待个人利益,懂得回报社会,不能取大于予,更不能投机取巧,不劳而获。

第四,加强就业指导。由于目前高师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还处于以就业信息为主、个别咨询与职业指导课程相对较弱的初级发展阶段,就业指导也主要在毕业班进行,这在激烈的竞争中对毕业生就业起不了根本性的作用。以致部分毕业生就业中过于理想化,缺乏白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模糊不清。这就要求学校尽快健全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年龄特点分专业、分年级、分层次有的放矢地开展指导培训,使学生通过职业教育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增强在校学习的自觉性;了解自身所应具备的各种素质,为将来的择业作好充分准备;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正确估价自己;了解个人的工作动机、适应性以及工作目标,逐步形成适合本人特点的职业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就业决策能力和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第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它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水平,改造着他们的内心世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强化学校秩序环境,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活泼的集体活动来营造一种健康、活泼、有序的文化氛围,体现校园文化的时代特色;其次,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让每个墙体、每个角落都渗透着育人的警句名言,营造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良好氛围;再者,完善校园的舆论环境,通过校园网络、校园小报、手抄报、主题班会、校会、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形成积极健康的舆论导向和有凝聚力的校园精神,促进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教师教育价值观篇3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 教师教育价值观 对策

教师教育价值观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和标准。随着社会转型,教师教育价值观嬗变,呈现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精神。现实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和反思,社会转型期教师教育价值观与传统的教师教育价值观之间存在哪些差异,教师教育价值观应坚持什么,怎样科学合理地实现教师教育价值观的整合。

一、教师教育价值取向带有明显的转型期特点

社会转型是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其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社会转型必然在教师教育价值观上反映出来,正如马克思所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教师教育价值取向带有明显的转型期特点:第一,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充满了价值观念上的矛盾和困惑。在经济改革、文化开放的大环境下,人的尊严与价值日益凸显,追求个人公平和效益的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突出,两种价值取向的冲突日益明显。第二,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体现强烈的参与意识。教育融入市场机制,参与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掺杂个人主义、效益至上和急功近利。第三,思维开放,更具有独立性,创新意识增强。在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上有许多尝试和创新。第四,道德价值观念呈现出功利化趋势,强调追求个人利益和效益。传统的教师教育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以社会发展为重心,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在教育目标上,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或科技水平的单一目标;在教育内容上,教授文化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和科学技术知识,对能力培养、智力开发重视不够。可见,社会转型期的教师教育价值观与传统的教师教育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二、教师教育价值观嬗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育价值观多元分散化,教师教育核心价值取向不明确

转型期的教师教育核心价值取向不明确,不少教师不清楚当前提倡的主流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是什么。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由各类师范学校包办,教师培养和培训的方式、指导思想、课程设置都是整齐划一的,指导教师行为的价值评判也是统一的。在新形势下,教师教育以开放的体制纳入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教师培养由高等院校承担,各类非师范院校也开始开办师范教育,展现出多元化的施教观、人才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也就成为必然。有的认为,教育是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的途径;有的认为,教育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效手段;有的认为教育是提升人的社会价值的重要方式。关于教师教育的主导价值,每个人强调的角度都不一样。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增强,教师在价值取向上也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教师普遍追求个人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二)教师教育价值观完善过程中存在矛盾冲突

追求个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与实际通行的应试教育的教师教育价值观之间存在矛盾。在高考制度下,学校和学生不得不追求升学率,大搞应试教育,从而无暇顾及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与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冲突明显。

教育个体价值观与教育社会价值观之间存在矛盾。目前教育个体价值观大行其道,但教育社会价值观的呼声仍然存在。前者关注个体,以促进个人知识、能力的发展,达到个性之完善为宗旨;后者把社会需要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旨在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是,教育个体价值观和教育社会价值观如何辩证统一起来,仍然没能很好解决。

最后,在效率与教育公平问题上也存在矛盾。理想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是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人均等的教育机会,促使每个人都获得发展与成功,而实际通行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是把效率看得更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让教育公平步履艰难。

(三)教师专业化价值判断标准面临挑战

教师专业化价值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教育技能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是一个综合指数。社会转型期的教师专业化价值标准不再只

是关注教师品德的形成和知识传授能力,还必须关注教师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健全。教师应当成为孜孜不倦的学习者、教学问题的探索者、新的教学思想的实践者和教育改革的决策者。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判断,不仅在于会传授知识,还在于会组织学生开展认知活动;不只是满足灌输现成的知识,还要着力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获得终生学习能力。教师们也认识到自身的观念落后和知识陈旧,在教学技术上不断改进,对新型教学手段进行有益尝试。但目前国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都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师素质提升的要求,教师专业化价值判断标准面临挑战。

三、社会转型期教师教育价值观确立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

教师教育核心价值取向不明确,一些教师没有树立现代价值观念,教育知识陈旧,综合素质跟不上变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一些学校在办学方向、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观念陈旧,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步子迈得不大,教师教育价值观被弱化和边缘化。因此,在社会转型期,整合出全体教师认同的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十分重要。我们应该确立的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就是以人为本,突出个体权利、义务、平等的社会与个体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并把它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行为准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地位上,通过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活动,培养和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起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课程体系。这样的教师教育价值观,既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又重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应成为教师现实行为价值取向的标准,成为衡量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总之,教师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耍回归到“人”的教育上,大力弘扬以人为本的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

(二)把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社会创造力作为转型期教师教育价值观的发展方向

教师教育价值观发展的重点和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社会创造力。在教育发展中,我们要大力培养教师教育的“创新意识”价值观,通过教育价值观的调整,把教师教育的重心放在培养人的创造力上,改变目前以传授知识、灌输知识为主的做法。培养创新人才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和创造的能力,从知识、智力、能力和优良个性人手,激发学生对事物和社会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教师的教育活动是否能让学生在创新方面有所成长,要成为教师教育道德价值评判的构成部分。总而言之,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社会创造力要成为社会转型期教师教育价值观的发展方向。

(三)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实现教师教育价值观的融合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处理好教师教育价值观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需要树立共同的教师教育价值观的精神追求和信仰,寻求公认的教师教育价值准则,在同一的价值取向下相互配合、统一行动。为了实现整体价值的融合,要做到:第一,确立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面对不同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我们无法拒绝,但要坚持核心价值观不能动摇。以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导向,与教育改革相联系,在兼顾个人利益基础上维护社会整体利益,通过良心自律、社会舆论监督和道德教育等途径,让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家接受、认同和遵从的判断是非与对错的标准,从而实现教师教育价值的融合。第二,在社会转型期间,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取各种教师教育价值观的合理因素,避免用一个价值观去代替全部,并与其他价值观对立起来。要求同存异,让冲突各方融合,最终达成价值互补。第三,健全各种价值观交流和对话的平台、机制,有效消除相互冲突的价值观之间的隔膜和误解,实现多种价值观在社会转型期的协调发展。第四,为多元价值观念的存在提供主流的社会价值规范,健全法律法规,引领社会转型期迷茫的教师教育价值观走出阴影。共同的教育价值一经确立,将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会持久地发挥导向和支撑作用。

(四)改革教师专业化的构成要素,确立转型期教师教育专业化价值标准

教师教育专业化标准应包括道德责任感、学科专业知识和研究、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价值观以及稳健的人格五个方面。我们首先要确立现代教师教育专业化的价值标准,并以此来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重新审视课程设置、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对教师培养过程中各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与合理配置。其次,以教师教育专业化标准为导向,针对在职教师进行进修和培训。政策上要有得力的措施,资金上有专项投入,各地区、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分批进行,以缩小差距。第三,依据教师专业化价值标准,配合新一轮课程改革,加强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的实用性,有针对性地快速提升教

师组织学生开展认知活动的能力,对教师进行创新思维及能力的培养。教师培训不能只学习理论知识,重点是掌握发展学生智能的实践能力,学习培养学生获得终生学习能力的方法和手段。当然,教师专业化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也必须要上一个台阶,获取社会高价值的评价,必须与我国目前的考试制度改革相结合,统一现行教师专业化价值标准,使教师专业化水平快速提升。

教师教育价值观篇4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师;正确职业价值观;对策

高职体育教师作为社会生活的一分子,其主要的职责是通过教学来传播体育精神、体育文化,并引导学生进行良性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更好地投入社会建设服务。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能够使高职体育教师保持积极的教学态度投入教学工作中。

一、高职体育教师形成正确职业价值观的意义

1.高职体育教师的正确职业价值观是其职业的内在要求

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高职体育教师能够明确高职体育教育工作的意义,才能制订好自己在本职工作中的发展目标,确定在本职工作中的奋斗方向,同时决定着高职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工作中的工作态度,使其全心全意地投入到高职体育教学工作中去,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2.高职体育教师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增强工作满意度的重要途径

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可以指导高职体育教师进行正确的职业活动,使高职体育教师认同这个职业能够较好地满足自身的需要,明确高职体育教育工作的意义,保持严谨乐观、积极向上的职业态

度,深刻理解本职工作,实现人生价值与职业理想,不断追求本职工作的成就,使其职业需求得到进一步的满足,在工作中获得更加愉悦的工作体验,使工作满意度得到加强。

3.高职体育教师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提高自身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正确的高职体育教师职业价值观,能够减少职业活动中的盲目性与困惑,最大限度地激发工作热情,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中

去,从而在职业能力上得到更大地提高,更好地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影响高职体育教师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因素

1.性别因素

在研究中发现,由于教师这个职业被大众认定为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职业,在性别角度上来看更适合女性的选择,使女性教师对自身职业的满意度较高,对职业的认同程度也比较高,这就导致女性教师更重视自身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2.社会地位因素

随着现代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重视,高职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在逐步提高,社会对其的期望值也逐渐增大,这就是社会对高职体育教师职业价值观影响的结果。在这种影响下,广大高职体育教师积极完成社会的期望,逐步把社会价值观渗透到个人的职业价值观中。

3.受教育程度因素

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对自己的职业需求也就越高,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拥有比较大的抱负,希望在本职工作中发挥最大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4.年龄因素

有研究表明,年轻教师由于刚刚参加工作,从理想的角度看待本职工作,更重视自己的职业价值观,而年龄大的教师受到家庭等因素的影响更重视本身的经济报酬,职业价值观也就更现实。

此外,高职体育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形成还受到所在地域、家庭、职称、职业兴趣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三、高职体育教师正确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对策

1.提高高职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引导其自身的学习与成长

高职体育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调整,充分理解高职体育教育的特点以及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补充新鲜知识,开拓自己的眼界,使自己拥有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更好地规划一个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坚定职业信念,从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自己的岗位中去,促进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2.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要正确引导高职体育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要重视形成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必要性。在扩大投入和改善学校体育设施、环境及教师待遇的同时,还要对教师进行心理疏导与职业价值观教育,使之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并为高职体育教师提供发展的条件与机遇,提供更多学习进修的机会,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对应的安排,使其能够充分展现自我,从而促进高职体育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3.社会要重视高职体育教师职业价值观

高职体育教师是社会成员之一,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必然要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现代社会要不断提高高职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其职业在社会中的竞争能力,吸引更多的人选择这个职业;提高其职业荣誉感和价值感,促进高职体育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工作中去;加强政策导向,满足高职体育教师自身发展的基本要求。社会地位的提高,有利于高职体育教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从而促进其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既影响高职体育教师自身的发展,又影响高职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高职体育教师形成正确职业价值观的浅析,探究影响其形成的因素和对策,从而提高高职体育教师对本职工作的认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凤琴.教师职业价值观理论与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教师教育价值观篇5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敬业;敬业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7)02-0098-04

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有“敬业乐群”之说,今天我们也十分重视敬业精神的作用。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了包含“敬业”在内的“三个倡导”,敬业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之一,首次上升到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当前,我国高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人数已超过86万,占全国高校专职教师总数六成以上 [1 ],并且仍呈持续增长趋势。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其敬I状况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意义重大。加强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是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实的内在要求,也是改善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敬业现状的迫切需要。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的现状,笔者带领研究团队在湖南省内的两所教育部部属高校、一所省属高校、一所独立院校、一所民办院校和两所高职院校共七所高校开展了调查。一方面,我们采用了教师自评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七所学校40岁以下的50名青年教师和50名在校大学生分别进行了访谈调查。另一方面,我们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各500份,其中,教师方面回收有效问卷445份,回收率达89%;学生方面回收有效问卷489份,回收率达97.8%,所取样本真实有效。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运用SPSS系统对有效数据的统计分析,来了解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的现状,重点分析高校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的放矢地提出改进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一、高校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都有开展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且培养了一大批敬业爱生的青年教师,然而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须引起高度重视。

1.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对敬业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充分认识敬业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能促进敬业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调查结果如表1显示,79.3%的青年教师认为“很有必要”或“有必要”对高校青年教师开展敬业价值观教育,11.9%的表示“没有必要”,还有8.8%的表示“无所谓”。可见,超过20%的高校青年教师对敬业价值观教育持“没有必要”开展或“无所谓”态度,其比例虽为少数,但是这种少数人的消极态度一旦蔓延开来,势必会影响大多数人的积极性,进而影响青年教师队伍整体的敬业水平。另外,在问及“当前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的意义”时,认识到有利于改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达83%,认为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占63.6%,但认识到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客观要求的仅占38.2%。这表明高校青年教师在敬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上存在较大差异,且大部分青年教师只看到了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和大学生成长的现实意义,没有更深层次地认识到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对敬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刻。

2.高校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尚不连贯,没有常态化

敬业价值观的形成是个长期的过程,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应当贯穿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在对高校青年教师入职前与入职后接受敬业价值观教育情况的调查中发现,50.7%的青年教师表示入职前接受过敬业价值观教育,37.8%的表示未接受有关敬业方面的教育,还有11.1%的不清楚自己职前是否受过敬业价值观教育。近一半的青年教师职前未接受敬业价值观教育或不清楚是否受过敬业价值观教育,这说明部分高校在青年教师职前教育阶段敬业价值观教育缺失的问题尚比较严重,没有将敬业价值观职前、职后教育贯穿起来。同时,表2中关于敬业价值观职后教育开展情况的调查数据显示,59.3%的青年教师表示所在高校在其入职后“偶尔开展”敬业价值观教育,22.8%的表示“从未开展”或“不清楚”,表示“经常开展”的只占17.9%。由此可见,虽然大部分高校在青年教师入职后都有开展敬业价值观教育,然而定期开展、经常开展相关教育的很少,尚未形成敬业价值观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

3. 高校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上往往忽视职业荣誉感教育

高校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包括职业理想教育、职业责任教育、职业技能教育以及职业荣誉感教育。表3中关于高校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内容的调查结果显示,职业责任感教育所占比例达77.8%,职业技能教育达60.6%,职业理想教育占58.4%,而职业荣誉感教育所占比例最低,只有31.2%。这说明高校在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中比较重视青年教师的职业责任和职业技能方面的教育,同时也强调青年教师的职业理想教育,但是却往往容易忽略青年教师在工作中的荣誉感和幸福感教育,也就是说忽略了乐业教育。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社会地位不高,尤其是青年教师薪资少,压力大,工作任务繁重,很容易产生职业荣誉感失落、职业认同度降低,甚至转行他业的想法。在这种情形下,忽视职业荣誉感教育,无疑会让青年教师的职业迷茫感和职业倦怠现象愈演愈烈。

4. 高校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方法和载体缺乏吸引力

敬业价值观教育方法和载体对敬业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从表4中可以看出,高校开展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采取最多的方式是专题讲座,占比达73.5%,其次是典型表彰活动和主题报告会的形式,分别占61.2%和56.3%,而实践活动形式较少采用,只占37.7%。而在“您认为哪种教育形式对于培育敬业价值观效果更好”的调查中,70%以上的青年教师认为实践活动和典型表彰活动对培育敬业价值观效果更好,只有27.2%的青年教师认为课堂或讲座形式的培育效果更好。由此说明,高校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尚未达到让青年教师喜闻乐见的要求,教育效果不明显。在对教育载体使用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高校在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载体上主要利用传统载体和管理载体,其比例分别达72.9%和68.1%;其次是活动载体和文化载体,分别占57.8%和57.1%;而使用手机、网络等大众传播载体的比例明显偏低,仅占38.5%。这表明高校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载体总体上偏传统化,新载体使用偏少,教育载体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容易使青年教师产生逆反和抵触心理,影响教育的实效。

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综合以上调研分析可知,大部分高校都有开展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然而尚存在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改进和完善高校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势在必行。

1. 深化对高校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的认识

开展高校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首先必须从思想根源上清除认为敬业价值观教育“可有可无”的观念,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敬业价值观教育,深刻认识敬业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要明确高校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实意义。当前,部分青年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敬业价值观缺失,对高校师德师风造成了不良影响。加强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有利于改进青年教师敬业现状,推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维护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良好形象和社会声誉。二要明确高校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成才的重要意义。高校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其敬业状况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接受知识效果的好坏,也影响着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养成。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有利于青年教师铭记育人使命,坚持以身示范,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三要认识到高校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2014 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青年教师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践行者和忠实培育者。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加强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认同和践行 [3 ]。

2. 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一体化

教师成长和发展是一个集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于一体的连续教育过程 [4 ],敬业价值观的培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对青年教师的敬业价值观教育必须要贯穿于青年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并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连贯化、常态化。首先,要坚持全程培育,加强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的连贯性。在职前培养阶段,高校要设立专门课程对在校学生尤其是对志愿走上教育教学岗位的青年学生开展敬业价值观教育,培育青年学生的敬业意识,使他们将来在教育工作岗位上能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在入职教育阶段,高校要针对新入职青年教师加强敬业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年教师在职后工作中敬业爱生,树立良好师德师风。在在职培训阶段,高校要改变以往“重业务培训,轻师德教育”的现象,要把师德教育摆在高校教师培养的首位,完善青年教师师德考核和奖惩制度,促进青年教师培育敬业品质,提高敬业水平。其次,要建立长效机制,促进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常态化。敬业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促成的,高校必须要对青年教师建立经常性、持续性的教育引导机制,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敬业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对青年教师参加敬业价值观教育培训的情况进行纪录并实施跟踪管理,对其课堂教学、发表相关文章、言论等信息进行经常性的调查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推进、落实,使敬业价值观真正地落地生根、入脑入心。

3. 强化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荣誉感教育

职业荣誉感教育是敬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拥有职业荣誉感是教师敬业爱岗的前提,然而当前高校教师职业荣誉感的现状并不乐观,这与高校忽视职业荣誉感教育是有一定关系的。当前,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必须要强化青年教师职业荣誉感教育,提升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一方面,高校要深入挖掘青年教师中的教学名师、科研尖兵、育人模范的先进事迹,大力表彰并奖励在教师岗位上具有强烈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的优秀青年教师,以唤起更多青年教师对教育职业的使命感。譬如,湖南师范大学开展的“孙梅凤学生最喜爱的青年教师奖”推荐评选活动,在全校青年教师中掀起了评选、争做学生喜爱的青年教师的热潮,极大地激发和强化了青年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爱岗敬业的热情。另一方面,高校要多关心和关注青年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为青年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保障其安心投身教育事业。中南大学于2012年9月规定,新上岗青年教师8年内无需承担教学任务,专心科研,学校提供20万元科研经费供其自由支配,8年后验收成果 [5 ]。这一举措对学校的青年教师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既保护了他们的科研热情,又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认同感,有利于其坚定职业信念,届时为学校的科研和教学作贡献。

4. 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

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必须要结合高校实际和青年教师特点,创新敬业价值观教育方法和载体,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在教育方法上,要坚持正面引领与反面警示相结合,增强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调查显示,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都是敬业爱生的,只有少数青年教师敬业意识不强、工作消极怠慢,亦即正面典型是大多数,反面教材是极少数。高校要将大多数的正面引领和极少数的反面警示相结合,既为大多数敬业青年教师们引路鼓劲,又给少数敬业意识淡薄者以警示鞭策,从而达到敬业价值观教育效果的最优化,让更多的青年教师牢固树立敬业价值观,践行敬业价值观。在教育载体上,要坚持传统载体和新兴载体相结合,增强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一方面,高校要改造优化传统载体,通过与青年教师确立敬业公约、签订敬业承诺书,学习传递正能量的报告文学作品,举办敬业主题征文,开展“大学生最喜爱的青年教师”评选等实体活动,使青年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园网站、校园官方微博、微信、校园交互式电子屏幕等青年教师容易接受、乐于接受的新兴载体来传播敬业价值观教育内容,同时要研发敬业价值观精品教育培训课程,构建手机、电脑、电视等多终端在线学习平台,方便青年教师能随时随地接受敬业价值观教育,增强敬业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

5. 让敬业要求严起来,敬业行动实起来

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讨论时,强调党员干部“既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要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三严三实”是对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提出的新标准和新要求,对高校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一样具有指导意义。以“三严三实”为指导开展高校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关键是要让敬业要求严起来,敬业行动实起来。让敬业要求严起来,就是要严格按照敬业标准来要求青年教师,规范青年教师的工作言行。高校青年教师的敬业标准具体包括爱岗乐业,工作充满激情,教学认真负责,不随意调课、停课或擅自请人代课,关心爱护学生,科研成果突出,积极参加教师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为人师表等等。高校要严格按照敬业标准来要求青年教师,对其敬业表现进行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个人年终考核、晋职聘用、评先选优、岗位津贴等相挂钩,对作风飘浮、敬业缺失的青年教师,在年终考核、晋职评优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制,并进行严肃处理,以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让敬业行动实起来,就是要让青年教师在明确敬业要求的基础上,促进敬业行动的落实。高校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不仅仅是让青年教师具有正确的敬业认知和敬业观念,更重要的是要让其将敬业价值观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因此,高校要坚持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既要通过教育引导让青年教师深化对敬业价值观的认识,又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使青年教师在实践锻炼中增强敬业服务意识,同时引导其将这种敬业奉献精神进一步落实到教书育人的具体行动中去,让敬业行为在一点一滴的工作细节中不断积累,成为一种习惯。

参考文献:

[1]廉 思.工蜂:大学青年教师生存实录[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236.

[2]侯艳芳.我国高校教师入职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13.

[3].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14-05-05(1).

教师教育价值观篇6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后,中办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意见》中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高校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他们的道德、品质、知识、能力、情感、行为等思想政治素质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剖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以下五点内涵,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理想和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以及教师职业特性,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应集中体现为: 爱国守法、敬业爱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其中,“爱国守法”即热爱祖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敬业爱生”即对本职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履行人民教师的神圣使命,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专业知识,关心学生成长。“严谨治学”即树立优良教风、学风。在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中实事实是、尊重真理、严肃认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为人师表”即教师从思想作风,到言行举止,处处都要带头做好。在生活和工作中躬行自明,身体力行,成为学生的表率和示范。

二、当前高校青年教师价值观分析

1、高校青年教师正确价值观占据主流。

总的来说,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基本吻合。绝大多数青年教师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追求积极、乐观向上,甘于奉献。但也存在小部分青年教师价值观模糊、价值取向多样,缺乏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

2、高校青年教师价值观受社会思想文化变革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思想与西方文化相交融,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知识体系、行为模式相互撞击,体现出思想多元化、文化多样化。青年人思想敏锐,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其价值观面临选择内容复杂化和渠道多元化。多元价值观在高校青年教师中存在和发展,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博弈的结果,也是他们进行批判继承、选择吸收的结果。

3、高校青年教师价值观受市场经济因素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结构、利益趋于多元化。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使青年教师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向物质方面靠拢,淡化了精神方面追求。少部分青年教师一方面唯经济利益至上,过分追求名利,产生了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倾向;另一方面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淡漠,缺乏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

三、培育高校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措施建议

1、提高认识,重视和加强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培育

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要将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高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点来抓,应出台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系列措施加强对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新形势下,高校要将教师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突破口,以培育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来改进高校师德师风、以价值观建设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

2、改善环境,为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培育创造平台

良好的环境氛围是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条件之一。高校可采取适当措施为青年教师提供有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鼓励青年教师奋发图强、积极进取,形成健康的价值观,为青年教师成长创造有利条件。通过思想引导、文化熏陶、典型示范、实践养成等举措,为青年教师搭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习和实践平台,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3、多方并举,积极探索新常态下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

高校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要统一思想行动,采取多重举措形成合力。通过在学习中理解、教育中加强、活动中提升、实践中深化的工作思路,从制度上规范,建立教师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长效机制,确保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制度化和常态化;从行动上落实,通过制定核心价值观建设整体规划,在青年教师中逐步规范。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

[2].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4.

[3]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3.

[4]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2013.

教师教育价值观篇7

一、青年教师的现状

随着社会全面发展,教师事业规模逐渐扩大,青年教师的数量占教师队伍的比例也逐年增加,据统计,目前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占到高校总人数的一半左右,这些青年教师他们普遍具有高学历,想法新颖超前,科研学术能力强,是学校发展的新鲜血液,也是学校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作为公安院校的教师,他们影响的是学生的知识、破案以及执法水平,所以对其科研、道德素养有着很高的要求。但是目前,部分青年教师的个人素养与其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绝大部分的青年教师生于改革开放后,有着明显的时代的烙印,他们喜欢追求个性、自由,讲求我行我素,做事目标明确,竞争意识强,同时也导致青年教师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协作意识差,缺乏老教师的认真敬业的精神,职业意识淡薄,直接影响了教师队伍整体能力与质量的发展,难以与快速发展的公安院校的发展规模以及办学层次相协调,所以对青年教师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公安院校来说,要坚持以德治校,以德育警,所以首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就要做到文明执教,以德执教。而这就决定了学校应侧重于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的培养,树立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观念。而当前,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快速推进,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出现各种思潮极大地影响了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不良风气也给了青年教师造成了思想干扰,再加上新教师事业、家庭双重压力,对于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肯定有所放松,这对以培养执法为民的人才的公安院校是极大的挑战。

二、培育机制浅析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它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角度为青年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基本准则。为了更好地对青年教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公安院校认真分析探究,形成了现行的培育机制:

思想道德建设。对于公安院校的青年教师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关键在于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名公安院校的教师,他们要遵从的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还有人民公安的职业道德。所以,学校需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领导,加强他们的政治意识和团结意识,建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提高他们对自己工作的认识,更加热爱自己的事业,对工作有了更强烈的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将这种价值观融入自己的工作理念中,做到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学校、自己的全面发展。

知识技能的培训。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做的便是教书育人,在这个经济爆炸的时代,对教师的技能培训,使其更好的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岗位,所以公安院校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培训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结合他们的职业计划来开展培训教学活动,使其在知识工作中将自己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需要紧密联系,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为祖国的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使其更加敬业爱岗,为社会主义公安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随着中国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生活、事业等方面的压力逐渐增大,使一些青年教师容易忽略自身思想、科研的学习与发展,所以公安院校努力为青年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来缓解他们生活、工作中产生的压力。近几年,国家不断地提高老师的工资待遇、社会地位,极大的改善了教师的生活条件,为其生活工作提供保障,同时在工作中,公安院校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搭建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促进新老力量的交流合作,提高科研教学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教育生活,更加尽心地教书育人,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三、结语

教师教育价值观篇8

一、当前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价值教育”问题

新课程改革使学校和教师开始普遍注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价值教育”问题,并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价值教育”的意识,使以往单方面强调知识技能学习的课堂教学活动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但产生这种改变的基础往往并非教师们对于课堂教学活动本身有了更加丰富而深入的认识,而是在他们保留了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固有认识(把课堂教学活动理解为知识技能的传授活动)的前提下,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附加上了新的“价值教育”的任务,最终使“价值教育”为这种知识技能传授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所同化。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种种典型问题恰恰反映出教师们正在其课堂教学活动中践行着这样的观念。

1.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价值教育”目标流于形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在教学设计中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正成为一种普遍规范。尽管大部分教师接受这种规范,在自己的教案中提出专门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只在一堂课的最后,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对课堂内容的“提升”或“升华”,而在此前的大部分教学时间中缺乏“价值教育”方面的考虑,甚至有些教师虽然在教案中设计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彻底忽视这些目标。

具体来说,一些教师在设计“价值教育”目标时,首先是满足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要求,而对“价值教育”目标制订之后是否可行和如何有效实施的考虑较少,致使教学设计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常常流于形式。同时,由于缺少了对“价值教育”目标如何有效达成的思考,以致教师在设计“价值教育”目标时,简单以“就高不就低”的方式把理想的道德原则直接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价值教育”目标[1],从而缺乏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关注和考察,最终加剧了“价值教育”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形式化。

2.知识技能的传授与“价值教育”目标的结合存在问题

当前,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另一个典型问题是如何较好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把知识技能的传授和“价值教育”目标有机结合。对于语文、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在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寻找结合点,相对较易;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在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寻找结合点,相对较难。因此,部分教师放弃了这种结合的尝试,专心投入到知识技能的传授之中。

其实,这个问题的出现同样与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的理解分不开。由于教师把课堂教学活动简单理解为知识技能的传授,因此把“价值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也就只能意味着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之间寻找结合点。通过寻找这种结合点来开展“价值教育”,这固然是课堂教学活动中“价值教育”目标的一个方面,但由于学科性质本身的特点,使得有些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联系不那么直接,若强行把知识技能的传授与“价值教育”的目标相结合,一是给教师们提出了难题,二是学生不易接受。

3.以知识技能传授的方式开展“价值教育”

在把课堂教学活动简单理解为知识技能的传授的前提下开展“价值教育”,容易造成的第三个问题是以知识技能传授的方式进行“价值教育”。所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常常是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之余,传授一些与当堂课所讲的知识技能相关的“价值观知识”或“道德知识”。这种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价值教育”,在手段上使用的是知识技能传授时常用的教学法,在目标上是要让学生知道并掌握这些有关“价值品质”的知识。这种“价值教育”对于学生是否真正认同这些“价值品质”,是否能在自己的行动中践行这些“价值品质”,缺乏必要的关心。因此,这样的“价值教育”没有落到实处。

4.“价值教育”的自相矛盾

由于从知识技能传授的立场看待课堂教学活动,以致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价值教育”常常演变为对“价值品质”相关知识技能的传授,使得教师忽视了其自身的教学行为所传递的价值观。例如,一位教师在给学生解释“公平”的重要性的同时,可能并没有公平地对待班里的学生;又如,另一位教师在讲台上就“尊重”的意义旁征博引的同时,可能也会当众羞辱一个没有好好听讲的学生。这些场景并不是假设,它们时常发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怎能真正体会“公平”和“尊重”的意义?毕竟,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往往对学生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

二、课堂教学活动与“价值教育”目标

1.把抽象而片面的知识技能传授还原为具体而丰富的教育活动

要系统解决课堂教学活动中“价值教育”遇到的各种问题,就要把课堂教学活动理解为丰富而完整的“价值教育”活动。

(1)把课堂教学活动看作知识技能的传授是一种抽象而片面的理解

知识技能的传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但不是课堂教学活动本身。把课堂教学活动直接理解为知识技能的传授,其后果是: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专注于学生的知识获取和技能掌握,从而使教学过程变得抽象,教学手段变得单一。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必须有多方面考虑,应使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2)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具体而丰富的教育活动

学生总是在现实的、整体的、生动的教育实践中接受多方面的影响。因此,课堂教学活动应成为一种具体而丰富的教育活动,其对学生的影响至少包括三方面:即知识技能的传授、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课堂教学活动应始终与价值观紧密相连

“如果我们拥有某种价值,我们相信它应该体现于生活和行为的诸多方面。[2]”课堂教学活动需要通过教师的教育行为来实现,教师的教育行为直接或间接体现教师的价值观,教师的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无论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是否涉及“价值教育”的目标,“价值”总是与课堂教学活动相伴随的。如果一位教师能意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对学生可能产生的价值观方面的影响,并有意识让这种影响朝正面发展,那么这位教师就在对学生进行着“价值教育”。如果一位教师不能意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对学生可能产生的价值观方面的影响,即便其在“课堂教学”中对“价值教育”目标有所关注,其所进行的“价值教育”也常常会遇到种种问题。

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开展“价值教育”的改进建议

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是拓展和加深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理解的重要契机。只有重新把课堂教学活动理解为一种具有现实性、整体性和丰富性的教育活动,才有助于教师重新看待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价值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这一角度出发,笔者总结了四点改进当前课堂教学活动中“价值教育”的建议。

1.重新理解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价值教育”目标

由于学生是在现实的、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受到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价值教育”便有了较大的施展空间,“价值教育”目标的制订就有了崭新的思路。

(1)关注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的传授与“价值教育”的结合点

“价值教育”的目标制订要关注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的传授与“价值教育”的结合点。例如,理科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价值教育”目标可包括科学的兴趣、理性质疑的意识与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自我超越的精神[3],相对于一些非理科课程,这些“价值教育”的目标具有其学科的特殊性。

(2)制订对于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价值教育”目标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开展“价值教育”时还应关注那些渗透在一般教学行为中的价值观,从而制订对于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价值教育”目标。例如,关爱、公正、尊重、诚信等,可将它们作为一般课堂教学活动所共有的“价值教育”目标,并促使教师在教学中践行这些“价值教育”目标,以此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

2.整体看待“价值教育”活动

由于价值观贯穿于人的生活和行为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开展“价值教育”时有整体性的考量。

(1)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把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法结合起来

杜威认为,作为教育内容的教材对于教育方法具有规定性[4];对于“价值教育”而言,这种规定性则更为强烈,因为“价值教育”的内容本身就体现在教学方法及其实施过程中。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把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法结合起来,避免造成“价值教育”本身的自相矛盾。

(2)处理好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价值教育”与其他“价值教育”活动之间的关系

人的行为始终伴随着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讲,“价值教育”的意义也必定内在于所有的教育活动中。因此,教师要处理好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价值教育”与其他“价值教育”活动之间的关系。所谓处理好这种关系:一是要避免或处理好不同教育活动中的价值冲突;二是要使不同教育活动中的“价值教育”相互衔接,形成完整而合理的“价值教育”体系。

3.提高教师的“价值教育”意识

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缺乏相应的“价值教育”意识,那么其对学生的影响就处于失控的状态。如此一来,学生在“价值品质”方面既可能变得更好,也可能变得更坏。基于此,提升教师的“价值教育”意识,即不仅要使其认识到其行为可能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更要令其明确把对学生的影响转变为有意识的“价值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4. “价值教育”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由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价值观上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有很好的“价值品质”修养。然而,教师既不是圣人,也不可能一直在学生面前把自己装扮成圣人,那么教师怎样避免自己的言行对学生产生负面的价值影响呢?对此,笔者认为需要考虑三方面。一是教育需要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表现出更好的“价值品质”修养。二是教师的言行对于学生“价值品质”方面的负面影响不可能彻底消除,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这既利于学生对教师的行为做出自己的判断,又可使学生具有坦诚、宽容等品质。三是良好的“价值教育”不仅使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形成良好的“价值品质”,更使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品质”修养。从这个意义上讲,“价值教育”的过程应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余清臣.课堂教学中价值观目标设计的原则[J].教育科学研究,2012(7).

[2]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M].谭松贤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魏宏聚.论理科课堂中的价值教育[J].教育研究,2012(5).

教师教育价值观篇9

【关键词】校长 引领 教育价值 观转变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03-02

当前,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发展均衡教育等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热门话题。而师生关系紧张、师德问题、教育的公共形象和信任感下降,教师压力过大、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片面教育、过分统一的教育、对后进生的失望暗示、问题学生不断增加等一直是倍受国人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固然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追根究底,根本原因是教育价值观的“缺失”或“失真”。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是学校的核心和灵魂。面对新课程与教育新形势,小学校长如何引领学校实现教育价值观的转变,是当前学校变革所提出的新挑战,也是小学校长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什么是教育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作为人们关于教育实践和教育价值关系的根本看法,是指导、支配和评价教育行为和功效的核心观念。教育价值观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它可以体现在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策略,体现在校训、校风、校规、校歌、教育理想、建校原则、办学宗旨、育人取向、培养目标、精神偶像等方面。

二、校长为何引领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一切与学校有价值关系的人都对学校教育的价值抱有自己的看法或期望,如学生、教师、家长、校长、企业家、政府官员乃至所有的社会公民等。因此,学校教育价值主体和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价值观从来都是多样的,而非单一的。社会舆论对某些学校行为评价的不同及争论,究其根源来说,就是因为不同的评价主体所持的教育价值观的不同。但是,学校的存在和发展也需要有一定的学校共同教育价值观或主要的教育价值观的强力支撑。作为一所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构成多元的教育价值观的评价主体,学校及周边的文化也是多元的,这就需要有一种教育价值认同系统,一种激励全体教师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体教职工团结奋斗、合力拓荒的精神纽带,这就需要构建一套符合学校创业创新发展的共同教育价值观来统领全体教职工的思想和行为。

三、校长如何引领学校实现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一)形成教育价值领导意识和价值领导力

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对内是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则是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如果一位校长没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仅仅把学校当成是帮助学生升学的组织,那么整个学校的工作,不管是校内工作还是校外工作,就必然仅仅围绕着升学来组织:凡是对升学有利的事情就去做,凡是对升学不利的就不去做。这样的校长,必然会放弃他所本应该承担的多样教育职责,成为“应试教育”的支柱力量。一所学校的生命力,真正能长盛不衰的不在于它有多大的物理空间与多少资产,而在于它有多大的教育空间,是否有一种精神文化存在于师生的脑海与心灵之中,好的校长应该是学校灵魂或学校精神的阐述者、体现者、追求者和实现者。真正的教育家必须具有广阔的教育价值视野、丰富的教育价值意识和卓越的教育价值领导能力。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多名副其实的“学校的灵魂”,充分地在学校管理和学校发展实践中发挥其灵魂作用。

(二)关注教师生命质量

校长虽然也是“官”,但是不可有“为官心态”,否则,就会破坏校园气氛的和谐。试想,当教师从校长那里感受到的不是渴望上进的热忱,而是索然无味的无奈:当教师从校长那里感受到的不是信赖和尊敬,而是疏离与不屑:当教师从校长那里感受到的不是关爱和激情,而是冷漠与迟钝……那么,久而久之,教师的内心就会变得麻木,教育教学就会成为无聊的劳役、机械的应付,校长与教师之间就可能是相互敷衍。其实,早有不少教育家曾经呼唤:请关注教师的生命质量!

为此校长要研究教师。研究每个教师的家庭背景和个好,尊重教师的个性和独特性。把教师琢磨透了的时候,管理的法子也便了然于心了。当校长是一个研究者、思想者,他的管理就能总从教师的生活世界生发,让教师沐浴着人文管理的光辉。教师在校园中体验愉快的时候,人格也会变得丰满、健康;当教师走出校园之后,心底仍能怀感恩之心。

(三)把自己的教育理念转化成学校员工的“共同愿景”

如果先进的教育理念只是为学校的少数领导阶层所接受,那还称不上学校文化。校长要让教师接受并深刻理解自己所信奉的教育理念,从而转变成学校的教育理念,形成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愿景”。教育理念不是摆设,也不是空喊的口号,要在实际行动中内化为教师自己的理念。正如袁振国教授所说的,校领导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能够把这种新的、好的、代表文化发展的先进理念,转化成为具体的、大家认同的观念,形成学校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校长要和教师一起分享学校的“共同愿景”,要让教师真正理解学校的发展状况,清楚学校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前景,从而积极主动投入到学校的优质化建设中。

(四)在塑造和谐校园文化中引领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1.彰显物质环境中的教育价值观。优雅的环境,舒适整齐的校园,会始终给人一种暗示,让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会感到赏心悦目,心情舒畅。在培育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在学校建筑、人造器物中表达、彰显学校核心教育价值观,让人们走进校园就会感觉到自己独特的意图和构思。

2,强化现有文化中的共同价值观。校长要非常关注员工的工作表现,对符合共同价值观的做法予以及时肯定和赞赏,对不符合的则予以指出:重视榜样示范的作用,塑造学校里的“英雄”,通过塑造名师和学生楷模来强化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5).

教师教育价值观篇10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教育 原则 实效性

卓有成效地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同时把握好两个规律:价值观教育规律和基本教育规律。价值观不只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信念、精神,其教育方法要侧重对话、交流、商讨;价值观教育要特别注重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做的更多是帮助、渗透、引导;价值观教育要特别注重回到生活本身,检验教育效果。另外,要遵循平等互动、循序渐进、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有机结合等原则。

一、掌握学情

任何一种意义上的教育掌握学情都很重要,对于价值观教育而言,更是如此。不掌握学情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低效甚或无效的。这种掌握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1.对当今学生价值观现状的掌握应做到“心中有数”

对学生价值观现状要有完整的理解,总体而言,肯定是好的、积极的、向上的,这么讲是实事求是且符合实际的。如果用“垮掉的一代”“无可救药”之类的话语来定位,反而失去了对当今学生群体价值观的掌握和认识。这一代人的价值观与过去一代人的价值观明显不同。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不是认识价值观的科学办法,价值观毕竟是有客观性的[1]。我们恰恰是在对当今学生群体的研究中获得我们的价值观认识的。很明显,如今学生的价值观已经多元化了,功利、实用、崇尚自由、自我中心等等,都是这种多元化价值观的反映和体现,市场经济、全球化、网络、快餐等客观存在孕育了这种价值观[2]。

2.教师在组织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对学生价值观进行具体化处理

教师只有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才能把上述多元价值观具体化,才能明确自己的教育对象大概是个什么样子,由此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引导。由于受多元价值观影响,有的学生对核心价值观抱有某种程度的“无所谓”心态,作为教师就要明白这种消极态度的具体表现和基本成因,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从而开展针对性的引导。教师如能对当今学生关注的话题、热衷的语言有所了解、有所思考、有所运用,教育行为肯定会富有亲和力,效果也必然有所改观。

二、平等参与

学生平等参与对于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特别的意义。开展价值观教育如果仍旧采用“一厢情愿”的教育方式,其效果的低下可想而知[3]。调动学生领悟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必须把平等参与落到实处。

1.确保学生有充足的话语表达权,设计互动型教育活动

针对教师展示的内容,学生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教师才能发挥进一步的教育指导作用。教师要做的工作是帮助学生把自己真实的想法理清楚、说出来。这方面可以借鉴苏格拉底教育法[4]。例如,关于诚信和自由,只有先帮助学生把相关真实想法理清楚,把有关疑问表达出来,把错误的认识剔除掉,才能实现与预授内容的有效对接。就此话题,有的学生不一定有清楚的想法,或者说,只有模糊的想法――这也是价值观教育的难点所在。例如,许多学生认为,诚信在当今社会是要吃大亏的,不诚信反而能“逮便宜”;好多学生理解的自由是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似乎自由是某种绝对化的随心所欲状态。当学生表达出诸如此类的说法时,教师就可以针对性地进行交流、研讨、批判,这样才能把核心价值观激活。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针对学生问题进行引导的过程中,不能急于给出结论,结论最好由学生自己得出。只要充分地、不断地研讨交流,学生自然能够得出教师希望得出的结论。价值观只有由自己推出、悟到,才能被主体真的践行[5]。

2.师生平等地交流研讨价值观问题

现代价值观教育之商谈模式反对价值相对论,倡导通过深入商谈,形成价值共识[6]。价值商谈模式很受学生欢迎,它契合了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时代需求。哈贝马斯商谈伦理学有对康德“独白式”价值判断进行批判的成分[7],突出更多主体参与价值建构。当今中国,社会转型、价值重塑,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开展价值观教育,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哈贝马斯“参与式”的价值共识。具体到一次价值观教育活动,教师要自觉地运用“参与式”的价值商谈,在广泛深入研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得出核心价值观。

3.引导学生平等参与教育活动,教师开展缜密的活动设计

在活动开始时注意适当交代,在互动部分注意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在结尾部分做好归纳总结。在活动组织上,要进一步打破传统“一言堂”教育模式,充分运用演讲、研讨、主旨发言等手段,确保价值观教育有效高效。

三、灵活主导

学生平等参与价值观教育,从表象上看,教师活动量的确是少了,但这意味着教师在幕后要做大量的工作,否则无法完成教育任务。

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教师而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把核心价值观对多元社会思潮之引领、主导、规范等功能彻底发挥出来,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深入思考、关注现实[8]。这是“以一导多、以主流引导边缘”的有益尝试和现实行动[9]。比如,关于平等、公正、法治、和谐的话题,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开展此类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强大的解释力和雄厚的理论功底。尽管学生可能选择不说,但生活中不平等、不公正、不和谐的现象在学生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不是靠教师简单说一说就可以化解掉这些问题并确立核心价值观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必须能够在不断的自修中真正实现“自圆其说”、自我融通,这是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从价值观教育来讲,教师准备活动时要充分设想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学生平等参与的教育活动必然会出现新问题[10]。除教师个人充分准备外,还要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其他教师一道研究探讨价值观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活动准备的意义不仅在于预授知识的融通建构,不仅在于对学情的掌握,更在于资源和素材的积累及有效运用。具体到活动组织方面,教师要学会确立灵活、开放、包容、主导的理念。既不能拒绝聆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又不能随波逐流、失去立场;既要呵护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要确保活动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既要深刻又要灵活;既要指向现实又要提高理论的解释力。灵活开放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真正的收获之旅,对教师而言更是一种成长和进步。这种活动使教师一次次地更新、丰富自己的认识和观念[10]。这里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头脑不能沦为素材和观念的“跑马场”,要发扬批判、辩驳、驾驭的思维,最终帮助学生确立核心价值观。

四、随机渗透

在教育活动中进行随机渗透是以遵循价值观教育规律为基础的。正面阐释是需要的,大量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要靠正面阐释来完成,除正面阐释外,还应注重随机细小渗透。

辩证处理好正面阐释与随机渗透的关系,要求教师在处理教育内容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内容,有的必须采用正面阐释的方式进行处理,有的则使用随机渗透的办法处理更为科学。而且,核心价值观是高度凝练的,它的基本内容分散在政治课各个章节的教学内容中,并不一定以完整的形式同时呈现;即使核心价值观以完整的方式呈现,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对各个知识点进行阐释和讲解,全面讲授的同时随机渗透几近于无。这就为在整个价值观教育活动中开展随机渗透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行性。

采用渗透的方式处理核心价值观内容是明智之选。随机渗透,采用隐性、分散、间接的方式进行[11],避免了以往政治课直白说教可能招致的逆反情绪。在崇尚自由、向往个性的今天,直白的说教往往收效甚微,恰恰是不经意间的自然流露效果可能会更好。价值观本来就是隐性的、分散的,把它凝练起来是为了便于开展教育,但不能忘记它本来就是生活化的、碎片分布的。因此,教师在开展价值观教育时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面向生活世界和生活本身施教,如果漠视这一点,价值观教育就失去了生命力[12]。

开展核心价值观随机渗透教育需要教师做好充分准备。例如,教师在开展以爱国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中,就不能仅仅满足于交代清楚概念了事,不断解释大好河山、骨肉同胞、灿烂文化作为爱国主义的内涵不仅不会培育爱国情感,反而可能走向干巴巴的说教。这就要求教师开展渗透教育,特别留意价值观渗透的机会和时机。比如,当讲解完毕我国“两弹一星”的基本知识点后,教师就可以顺便把邓稼先的故事多展开一些,从邓稼先毅然回国、深入大漠、数年奋斗、身患重病、弥留嘱托等环节中自然而然把爱国主义升华出来[13],这么处理收到的效果不是简单讲解概念能够企及的。而且,学生接受起来十分自然。

五、注重实效

开展教育成效评价是整个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部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认真对待、细微设计、争取实效。对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分类并据此开展评价是可行的办法[14]。另外,要特别注意回归到生活世界和学生生活本身进行测评。

核心价值观可以分解为两个方面:知识和信念。核心价值观从核心价值体系中提炼而来[15],对现行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考核是评价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的必然路径。

但是,核心价值观又是升华起来的那一部分,它某种意义上是超越知识的,对精神信念的掌握情况和内心世界的变化进行评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我们的选择只能是回归生活本身进行评价。随之而来自然而然的选择是自评和他评[16]。

首要的是自评,自评如果设计得当,是最科学的评价办法,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某种意义上只有自己最清楚。教师要结合对学情的掌握情况组织自评,一个普遍的做法是在开展教育前来一次测试,在开展教育之后再来一次测评,两相对比,可以看到教育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自评面临最关键的问题是真诚[17],学生参与的真诚度始终是一个影响评价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做的是尽可能彻底打消学生的所有顾虑,只要设计合理,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大部分学生能够参与自评。自评不能简单化,以为只要学生真诚参与就足够了也是肤浅的认识,自评并不意味着答一答问卷就可以了,在自评中,教师仍然需要进一步发挥引导、组织、推动作用。

不仅要组织自评,也要组织他评。价值观教育尽管有特殊性,但不能据此否定他评的客观性和有效性。他评的量化指标要争取设置成客观事实型的[20],这样的指标消除疑义和主观性,容易开展评价并形成客观评价。另外,不能把所有的行为举止都列为评价价值观教育效果的项目,这是目前学校德育评价中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一定要注意分寸。当然,他评也要注重组织纪律性,确保评价有效开展。

总之,与以往思想品德教育大为不同,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它特别要求教育者掌握学情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吸引学生平等参与并进行恰当的引导,除正面阐释外要更加注重随机渗透,面向生活世界科学开展测评工作。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教育设计水平、活动驾驭能力,进行教育改革并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刘小新.当代中国价值观多元化的几点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3).

[3]张克巍.解释学视域中的核心价值观培育[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

[4] 施祖毅.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的异同[J].衡水学院学报,2013(2).

[5] 金辉.在儒家传统经典中悟道,践行核心价值观[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9).

[6] 刘济良.价值观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7]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 潘维,玛雅主编.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C].北京:三联书店,2008.

[9]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重点与难点辨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7(5).

[10]陆宏.建构式生态课堂理念下对开放式问题教学的几点看法[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12).

[11] 邹非老,刘剑松.浅谈师生互动渗透式教学法[J].科教文汇,2010(8).

[12] 杨晓梅,李少斐.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生活世界[J].理论与现代化,2013(6).

[13] 高凤香.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爱国情操[J].兰台世界,2011(5).

[14] 黄森.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J].人文杂志,2007(4).

[15] 戴钢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育质性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6] 郭会清.中学生德育评价体系设计及评价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