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十篇

时间:2023-03-19 03:28:33

大学校园

大学校园篇1

   大学校园广播稿

   空气中弥漫着怡静的气息,还夹着几许新鲜,楼屋,草地,老师,同学,操场悄然推开阳台的窗,仰头而望,哦,太阳微笑着照亮了你我的校园。 ;

   晨光朦胧,铃声悠扬,亮白的灯光洒在教室的每个角落,一切事物看来是那样明朗而又温馨。我们依旧如常,手捧课本放声朗读。目光偶然掠过窗外,呀!往日幽静的扶栏边何时多了这般可人的身影,拳头大小的鸟儿们在那儿伫立着,还时不时扭动着小脑袋,似乎在侧耳聆听。对,它们是在聆听我们朗朗的读书声。

   时光飞逝,如今我也踏入了大学的教室,曾经的情景也还历历在目,在这样一些云淡风轻,淡如云水般的日子里,有太多本不属于我们这个年龄的忧伤乘虚而入,在岁月的青藤上纠缠深深的伤痕,但也充满了欢声笑语,充满了快乐,在校园的每一角我感受到校园的生活,我与校园的生活,我与校园的接触,这儿有知识的海洋,辛勤的园丁,情感的积淀,勤奋的学生,互相关心的舍友

   大学的我们在学习与就业之间选择着不同的人生与生活,各自在与自己和校园的快乐里一步步接近梦想。

   在校园灯光的呵护下,听一首温暖的歌,我坐在校园的一角,在落日的余晖翻开一本书,写写心新,收藏进树叶中夹在书里。悲伤与快乐都是简单的事,文字流于指尖记录下时光里的故事。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丰富多彩,背背历史,在时间滚滚的潮水中汲取千年的积淀或从南极点走到北极点,沿着经纬度,即使偶尔会迷失

   坐标方位,却总会走到幸福的方向捧一本喜欢的书,畅游哲学的海洋,寻找柏拉图式的安慰有时抱怨一下死记硬背枯燥,看看厚厚的资料。体验着这放肆的青春。 ;

   此时,伴着温和的灯光,转到校园里另一角简单而不张扬的青春,从学校到家的简谐运动。燃烧花季雨季残存的轻狂。飘落如秋日的落叶开枯了轻舞飞扬的豆蔻年华。也许在别人看来是乏味可悲的,他们却自得其乐。看着叶绿素慢慢爬上滤纸氤氲,成橙红黄绿的色素带,模糊的色彩模糊了青春绚丽的印记。解出一道试题,问明白一个知识点,就好像攀登上珠穆朗玛峰。生活就是这样单调,单调到简单,简单到快乐,快乐到喜欢。

   校园里的灯光,不仅是朋友,同学,老师,还有你我的校园陪我走过一年四季欣赏着春之雅兰,夏之淡菏,秋之艳菊,动之傲梅,种子在园丁的培育下,淡淡的花香弥漫在校园里。因为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我与校园的生活,有滋有味的知识的积淀,情感色积淀,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你是那样默默而又亲密地陪伴着我,并静静地为我点起了人生的起航灯。像黑夜路上的盏盏明灯,照亮我的前程。分分秒秒,点点滴滴,我感受在心,现在和那永远的将来。

   大学校园广播稿

   我们每个人都从幼年一步步走向成熟,就像沿着一条河流逆勇而上。

   年少时,我们都曾有过一些美妙、绮丽而又略显天真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就像河流边那些五光十色的鹅卵石。我们都曾陶醉于那些绚丽的颜色中。渐渐地,我们长大了,目光由脚边的鹅卵石移向前方。河流的源头,屹立着一座雄伟高峻的雪山,令人神往。我们把它称之为——理想。一个最美的字眼!~ 理想,包含着我们对未来的向往,对未来的希望,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金色的童年,沉淀着儿时的快乐、沉淀着淡淡的稻香。就像陈年的女儿红,愈久愈香,愈久愈让人不满足于回味。小时侯的我,最大的理想就是爸爸妈妈能多给我买些玩具和好吃的。现在看来,才觉得儿时的我多么的天真。 长大后,才渐渐地明白:“理想,不在于一朵娇嫩的鲜花,需要我们渴望的目光去滋润,更需要我们用真挚的心灵去呵护。” 的确,每个人都有理想,但要让这美好的理想变成现实,关键还要看自己。在失败中振作,在振作中奋发,在奋发中取胜,这才是我们要的精神。俗话说:

   “有志者,事竟成”。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塌实的学习,一定会使自己的理想成真!~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当然,理想也是一股动力,推动着我们前进用不气馁。 让我们为理想插上翅膀,让我们一起放飞自己的理想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也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老师给了我们文化知识的启迪,使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走向成熟。老师给了我们知识的雨露,需要的是我们全身心的

   接受,珍惜老师的付出,尊重老师的劳动。师生互敬互爱,从而打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和-谐校园的温馨。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带待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从而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需要建立好的学风、好的校风。我们要倡导一种蓬勃向上的团队作风,一种脚踏实地的学习精神,将学风建设的目标指向“理想、团结、自强、成材”。一种团结奋进的班风和刻苦勤奋的学风能促使个人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好的校风如春风化雨,不声不响地吸引每个学子奋勇向前,为了理想而努力拼搏。校风积极向上,从而打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诚信、文明的作风。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坦诚相待、说实话、做实事。考试时坚决杜绝舞弊现象,用诚实和实力给自己和老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作风严谨、文明,从而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同学们、老师们,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任前方荆棘丛生我们将持之以恒。茫茫学海中,我们要做勇敢的水手,乘风破浪、共赴前程。青春的脚步如行云流水,青春的岁月

   需要知识的滋养。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向和-谐校园的彼岸前行。

   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我们的青春和生命奏响时代的强音。当我们抛弃了迷茫,把握了航向。当我们共同努力,不懈地摇桨,和-谐校园的乐章终将奏响。

   大学校园广播稿

   亲爱的同学们:

   当黎明的第一缕晨光洒在肩头时候,当晶莹的露珠如我们聪慧的眼眸闪耀在朝阳中的时候,当我们迈着青春的脚步踏上龙门桥走向知识殿堂的时候,新的一天便向我们迎面走来了!

   也许,此时的你还在为虚度了昨日的时光而痛悔;也许,此刻的你正沉浸在对明天的美好憧憬中,但请记得:昨天的阳光已不会为你我而再次升起,而明天不过是懒惰之人的愚蠢借口,

   我们能把握的唯有今天!因为唯有能把握今天的人,方能成就明天的辉煌。

   赫胥黎曾说:“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是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莎士比亚也曾说:“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所以,就在今天,让我们惜时如金、抓住光阴。让我们用琅琅的书声敲响梦想的音符,用奋笔疾书的身影写意青春的画面,用孜孜不倦的精神诠释青春的内涵,用谦逊优美的品德点亮青春的光彩!

大学校园篇2

新形势催生新需求

自2011年北京正式启动“平安校园创建”工程以来,首都各高校依据《关于深入推进高校“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的意见》和《首都高校“平安校园”创建基本标准》等文件精神,开始大力推行“平安校园”的建设工作。近几年来,首都各大高校也都基本搭建了属于自己的安防视频监控体系和综合防控体系。

这其中,由蓝色星际为中国人民大学所建设的“平安校园”综合服务指挥平台项目,不仅进一步强化了校园安全技防基础建设工作,同时更为人民大学搭建了一整套包括网络指挥系统和校园综合指挥平台在内的“校园综合防控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平安校园“工程的高校之一。在2013年之前,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建成了较为完善的视频监控系统。该系统的数字监控管理平台大部分为数字高清监控,少数模拟监控通过DVR接入数字监控管理平台。而且管理平台已经接入了较为先进的人脸识别系统和车牌识别系统,并且可以进行联动。同时,结合该系统还建有一个校园110报警求助的呼叫中心,在保卫处配备有一部校园110接警电话,用于接听学校师生及其他人员的报警。

然而,随着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出现的复杂性、多元性、隐蔽性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依靠传统的技防技术手段已经无法满足校园安全管理的新形势。国内高校在进行“平安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对于校园安防体系的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等方面的要求日益提升。中国人民大学作为国家重点高校,以往的校园安防监控体系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迫切需要引入更为先进的校园安全信息技术手段,从校园安全综合监测、智能预警、辅助分析决策和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等多个方面入手,对原有系统进行升级和扩容,提供更加全面的校园安全管理服务。为此,中国人民大学从2013年着手进行“平安校园”综合服务指挥平台建设项目的招标工作,希望通过本次平安校园信息化建设项目能够引入先进的校园安全信息技术手段,包括数据分析、智能分析、GIS技术等,以实现对校园安全管理的自动化、精细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管理,从校园安全综合监测、智能预警、辅助分析决策和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等多个方面开展信息技术创新应用。

在对国内各大安防系统提供商进行综合评价后,中国人民大学发现,蓝色星际的BlueStarCenter视频监控管理平台不仅能满足日常监控管理的所有基本需求,而且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拓展性。其开放的平台系统可以兼容人民大学原有的视频监控系统和不同品牌的相关产品,还能够根据需求定制相关应用,进行功能的更新、扩充和升级。

校园安全需全面保障

中国人民大学“平安校园”综合服务指挥平台项目建设共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分别是“网络指挥系统”和“校园综合指挥平台”。

“网络指挥系统”主要针对目前日益严重的网络安全现状,希望建立一套完善的以报警安全防护、网络安全软件管理系统为主网络监控及报警系统。包括110语音段短信报警系统、微博微信服务系统、舆情网络监控系统三大部分。

“校园综合指挥平台”要求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视频监控平台,能够满足学校平安校园创建需要的信息化支撑平台,包括校园网格化管理、GIS应用、应急处置、智能分析与决策等模块,还有与软件平台配套所需的IT基础设施,包括值班工作站、服务器、核心交换机和存储设备等。

对于整体项目的实施,中国人民大学方面要求要充分体现可扩展性原则、先进性原则、成熟性原则、标准化和规范化原则、安全性原则以及可实施性及实施规范性六大原则。在具体建设中,要利用目前最为先进的、经过实践成熟的安防技术,建成一个全新的融合校园原有的数字监控系统综合指挥服务平台系统,一方面,增加相关智能分析系统,使原数字监控平台向智能化发展。另一方面,满足网络监控和视频监控的双重需求,并能够将该系统融入到校园众多信息化系统(包括安防监控、智能通、车牌识别、后勤管理、医疗卫生等)中去。最终实现校园安全的全面保障。充分融合助成本节约

从2014年开始,开始进行项目实施,截止到2014年8月份,主要完成以下几项项目建设。

一、管理服务中心(校园监控中心)的建设及调控。管理服务中心是中国人民大学平安校园建设项目的核心,按照北京人民大学的要求,蓝色星际在原有主控室旁增加一间教室,与原有主控室进行功能划分,共同建设集综合值班、师生求助、视频监控、消防报警等职能为一体的管理服务中心,包括大屏幕显示系统、中央控制系统、空调子系统、IT基础设施、不间断电源子系统和管理服务中心装修等。

二、“网络指挥系统”和“校园综合指挥平台”的建设及调试。基于BlueStarCenter视频监控管理平台搭建了一套具备冗余功能的校园综合防控管理平台,确保整个系统包括“网络指挥系统”和“校园综合指挥平台”的稳定可靠的运行。

首先,BlueStarCenter平台采用嵌入式LINUX系统架构,软硬件系统的技术性能和质量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可达到7*24小时不间断运行应用,同时系统的安装调试、应用系统开发和操作使用简便易行,容易掌握。

大学校园篇3

    论文摘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品质、大学精神及校园文化经受严峻考验。大学校园文化将把大学精神的科学态度、文明风范、价值观念等带到社会,影响和感染他人。作者根据大学校园文化的概念界定、内涵及特点,分析了大学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并在国外大学校园文化特点的基础上,探讨有效构建我国大学校园文化的有效路径问题。 

 

大学,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摇篮,它孕育着人类社会最具有潜能的人力资源,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源泉。大学不是建立起来的,而是发展起来的。正如梅贻琦校长曾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支撑起大学蓬勃发展的乃是蕴含哲理的大学精神的大学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可谓大学之灵魂。但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大学校园文化有些浮躁、急功近利,对大学的价值追求缺失的现象,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下的校园文化构建。 

一、概念的界定 

广义上理解,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狭义的理解,文化就是社会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机构”。[1]校园文化并不仅仅指的是大学校园文化。校园文化还包括中小学校园文化和职高性质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人在校园生活与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校园群体精神及其所附载体。[2]大学校园文化是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校园中所有成员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3]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的一个分支,它是一种特殊的形态文化。它既包括学校的物质范畴,又包括学校的精神范畴。换言之,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一种氛围,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和学人精神的综合体现。[4]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其核心是大学精神,是大学人所追求的价值观。这种价值理念投射在校园的各个层面,从而形成大学校园文化的外延,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 

1.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具体表现为一所学校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活动场馆、学生餐厅、校园道路等建筑景观”。[5]这些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基础设施,以其独有的校园风格影响着师生员工的思想观念和方式,它们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现代化的图书馆应该拥有种类俱全的书籍,而且拥有丰富的中英文文献资源,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2.校园观念文化,也叫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精神追求,以及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6]它们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和精髓。 

3.校园制度文化是“一所学校为保障教学工作、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7]大学所特有的校训和校纪校规等,它们对学校健康稳步发展起着规范化作用。 

4.校园行为文化是“除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之外的、由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各种形式的活动”。[8]如校园的“文化艺术节”、“体育比赛”、“社团活动”等。 

三、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 

校园文化是大学的软实力,是提高大学竞争力的内在推动力。在世界一流大学中,大学校长非常重视本校的校园文化,甚至将其提升到全球战略地位。大学校园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1.规范性和导向性。 

规范性是大学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特有要求。一方面,大学要规范地建设校园物质环境来规范师生的行为,培养师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无论从基础设施和设备的管理,例如图书馆的机房和实验室的器材规范使用等宏观层面,还是从食堂的菜价管理、校园路的命名和校纪校规制定方面等微观层面,校园文化都要讲究明确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大学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导向性。首先,校园文化蕴涵着宝贵、质朴和人文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指引着高校师生,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和社会价值。校训是大学精神和学生风貌的集中体现,如北京大学校训是“爱国、民主、科学、创新”,清华大学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是大学校园文化中的有形的意识形态文化,它成为一代又一代学子为之奋斗的精神源泉。其次,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织部分,而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和倡导者大多都是来自学校,来自于那些追求学识和思想活跃的学者和专家。这些学者和专家们提出的一些观点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超前性,他们承担着创新大学校园文化的责任,并引领社会文化向更加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2.教育性和学术性。 

首先,大学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无不透射出它对学生的教育。校园的花草树木、优美的环境教育着师生要热爱自然、关爱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校园的各种规章制度教育着学生做事要遵纪守法,学习要尊重学术科学性和严谨性。校园的校训、校徽、校歌、校史乃至学校的校庆活动,这些具有丰富内涵的校园文化都在教育着学生要热爱母校,以母校为荣,努力学习,磨炼意志,提高人文科学素养,实现远大理想,从而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其次,大学是学术探究的发源地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高校经常展开校内学术研讨和师生学术报告;此外,大学之间会加强学术交流,举办各类讲座。这一切都使得校园文化永远充满活力和生命力,为学生营造出学术研究的氛围,提高认知水平和研究能力。 

3.实践性和服务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容之一是科学的先进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学校传播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理论无不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和指导意义,进而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丰富了更深远的内涵。无论是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还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此外,学校将专家们研究的科研成果与社会企业联合投入生产,产生经济效益,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校园文化能够影响和辐射到社会各个领域,充分体现了它的实践性与服务性特点。 

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大学片面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略其精神文化的发展。 

当今,一些大学普遍追求高校物质条件的改善。在招生规模扩大的背景下,某些高校扩建校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改善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却无形增加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负担,造成对部分原有教育资源的损失与浪费,此外,在物质条件改善的同时,却没有带来精神文化的发展。大学的任务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需要人才,人才是需要培养的。大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提升大学生的学识和修养。 

2.大学缺少对大学人文精神的提炼和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的文化氛围。 

首先,大学设置课程的标准缺少规范化,课程受市场的限制,大学课程偏理轻文,造成大学生缺少追求人文科学和提高人文素养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有大学人的努力,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9]其次,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国外著名大学非常注重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剑桥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哈佛大学注重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和注重人文。

    3.网络文化冲击大学校园文化,影响其健康发展。 

网络给学生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同时也夹杂着很多不良内容。大学校园主流文化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威胁并日趋严重。网络文化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严重威胁。它的虚拟性特征既给人以创造,又产生虚假;其交互性特征既传播信息文明,又生产信息垃圾;其开放性特征既给人广阔自由,又带来失律失范。[10]大学生易迷失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不能正确吸收其精华部分,影响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五、有效构建大学校园文化之路径 

1.提升办学的核心价值理念。 

办学的核心与宗旨是育人,培养人才。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大学,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通识教育的前提下,对大学生的道德和人格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规范和塑造。大学重在育人,没有健全的人性,就没有健全的社会。 

2.完善大学办学体制。 

(1)明确大学定位。 

不同层次与类型的大学,它们的定位有所不同。进入“985工程”名单的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它们的定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研究创新型人才;某农林院校,其定位为“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大学”。明确的目标与定位,是建设特色大学,构建特色校外文化的前提。 

(2)建立“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办学管理机制。 

目前,高校的教育行政化趋势日趋凸显。大学教授兼任并忙于学校的行政工作,无暇顾及学术,造成一些“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现象。我认为,校长治校与教授治学并不矛盾。校长治校不是专制,同样需要民主治校。校长任命应由教授民主选举产生,受其监督。如果校长不能履行其职责,大学可以引荐“引咎辞职”制度。好的办学制度比校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更重要。同时,教授应潜心研究学术,淡泊名利,耐得住学术的寂寞与自由。 

3.注重大学校园文化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 

(1)坚持大学的科学精神。 

大学不仅仅是教学,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追求知识与真理。哈佛校徽镌刻拉丁语“veritas”,即“真理”。“让真理与你为友”,体现了德国教育家洪堡的思想。此外,科学精神的最重要方面是创新精神。周远清认为:“大学文化精神一方面要秉承传统,另一方面又要具有创新精神,反应时代精神。”[11]创新精神首先要有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大学应该给予教师和学生良好的环境,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某大学应聘中科院院士当班主任,这不是作秀,而是真正给学生营造潜心学习和研究科研的氛围。大学生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能够去做前人未想和未做的事情,文科生多学点理科知识,理科生多学点文科知识,提高自我综合素质,成为创新人才。 

(2)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一般说来,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的灵魂。它以追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自由、解放和幸福为终极目的。[12]大学精神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促进人的发展与价值理念。要弘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加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其积极性与创造性;改变重理轻文的现象,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他们懂得关心他人、关爱生命、关切社会,健全人格。教育恰恰就是挖掘各种文化的人文意义的文化,从而以综合的或全方位的文化培育全面发展的人。[13] 

4.培养大学生的服务社会精神。 

大学的功能之一是服务社会。原来“象牙塔”的大学,日益与社会相联系。教育是公共产品,具有公共性。大学教育资源取之于社会,应回馈于社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座右铭是:“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并为所有国家的利益服务。”洪堡认为,国家与大学目标利益是一致的,因为寂寞与自由能促进大学的繁荣,而繁荣的大学及发达的科学正是国家利益所在。大学要服务社会,适应市场。大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是不可分离的,而这需要更多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才去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5.规范和美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首先,正确对待虚拟的网络世界。校园网络文化冲击着传统文化和大学道德。要加强学生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明确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要吸收其精华,摒弃糟粕。大学要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其次,要创建良性的网络交流平台,构建平等的对话共同体。通过个人和校内微博,加强校长与教职工间、校长与教师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网络交流,彼此传达真诚的关爱、信任与尊重,达成共同体意识。“正是通过协商,共同体成员形成了共享的目标、信念系统和体现自己规范的集体故事。这些共享的经验建构起了一个集体的知识库,这个知识库通过一次次互动不断继续得以更新”。[14] 

六、结语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在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大学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民生的稳定、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兴旺。大学任重而道远。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大学人共同努力建设。大学人在秉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应放眼全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协力构建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155-160. 

[2]蔡红生.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6. 

[3]刘敏,杨永青,安宁,刘广生.以大学精神为指引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n].科技创新导报,2010,(19):251. 

[4]张亚梅.创新人才培养与高品位校园文化[j].松辽学刊,2001,(6):90. 

[5]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150-159. 

[6]袁贵仁.教育—哲学片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200-210. 

[7]万新恒.信息化校园:大学的使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381-384. 

[8]刘德忠.论校园文化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3,(8):4-5. 

[9]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j].未来与发展,2000,(12):61. 

[10]刘佳.对高校校园文化的认识及其现状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1,(6):90. 

[11]韩庆祥.解读以人为本[j].哲学研究,2004,(4):27-28. 

[12]孟建伟.科学与人文精神[j].哲学研究,1996,(8). 

大学校园篇4

【关键词】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内涵;意义;对策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环境。大学校园文化表明着一所学校独特的风格和精神,“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每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索和回答的紧迫课题。可以说,每一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校园文化。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及研究意义

大学校园文化表明着一所学校独特的风格和精神,是联系协调学校人际关系的纽带,是学校的形象和灵魂,是在大学长期办学的实践基础上,所积累、传承的大学精神和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总和的群体文化。本课题研究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意义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从理论上来说,有助于进一步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明晰校园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和过程,为长期以来人们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探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通过这种推广来宣传众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典型经验;同时帮助广大高校思想教育者了解校园文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有助于为当代大学教育的变革和价值选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其次,从现实意义来说,大学校园文化对当代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校园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对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对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高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于提升大学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样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更为重要的是,本课题的研究,可以直接为我校的大学生文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借鉴。

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为例)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目前概况: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前身是陕西教育学院,办学历史悠久,但2012年才升为本科,2013年,成为陕西省学前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唯一试点院校;2014年,被陕西省确定为陕西省转型发展试点院校。作为一个新升的本科院校,而且是全国唯一一所以学前命名的高校,备受国家重视,社会关注。从这两年的建设状况来看,虽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多进展,但是和同类型二本院校相比,依旧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就拿学校的学习气氛来说,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学习气氛浓厚和学习气氛差的同学比较少,分别占有7%和8%,而认为学习气氛良好的和一般的同学比较多,分别占37%和48%。作为一个本科重点建设大学,学校的学习气氛是否浓厚很重要,但是调查结果体现出来的现象,不尽如意。说明在同学们的心目,我们学校的学习气氛属于中等水平,在保持的水平上有待提高。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老师上课都感觉生动形象,让人很感兴趣,这类人占80%,只有20%的学生认为老师严肃,不负责任。说明我们学校的师资力量还是很好,上升空间很大。

1、树立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理念

我们对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做了为时一周的问卷调查和谈话访问,96%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有影响,比如校训,调查显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的校训“厚德载物”,94%学生认为校训对自身有影响,很重视自己学校校训的精神内涵,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对学生个人各方面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校和学生共同发展。但只有6%的学生了解学校的主流文化,剩下的94%的人要么了解一点,要么就不知道学校的主流文化是什么,从这一调查就可以显示出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欠缺和不足。所以,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要有以下4方面的定位和眼光,积极努力的将本校建设成一所具有自身品味和时代特征的学校。

首先,对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自身要有个准确的定位。必须定位准确,明确高校校园文化的含义和意义。

其次,对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界定要与时俱进。全球化、网络化是当今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也是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时代境遇,它们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客观上要求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要改变传统形式,增强时代的气息。[1]

再次,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界定要突出其本质特征。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特征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抓住了其本质特征,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最后,要体现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当今时代正处于不断对外交往的深化之中,我们要更加充分地利用外来的校园文化建设经验,充实自身的体系宝库。

2、建立健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机制

首先,夯实新时期{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从我们对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的调查发现52%的学生不喜欢自己的所在的学校,这就说明我们的学校所提供给学生的学习环境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比如说只有50%的学生对图书馆满意(这就包括对图书馆的公共设施、图书等的要求,公共设施方面,比如自习室,11%的同学觉得够用,这就说明做的不好;图书方面,虽数量可观,但是书籍整理方面存在很大问题,90%以上的同学表明进了图书馆找不到检索的书目),23%的学生对商苑满意,22%的学生对体育场满意,剩下的像教学楼、食堂、宿舍、水房的满意度在5%左右,这就充分说明一个问题,学校的硬件建设落后。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对校园内部的各项硬件设施进行建设,比如图书馆增加座位和管理老师、食堂扩大建设规模、教学楼新建、室内体育场的建设等。同时,还要加强校园软件设施建设,比如增加本校和外校教授的讲座、增加研讨会的数量等。因为有80%的学生表明学校提供的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太少,不利于大学生文化的拓展。

其次,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根据调查显示,本校36%的学生认为领导、老师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视,89%的学生还不清楚本校校训和校徽的含义,60%的同学不知道学校有先驱人物,针对这些,学校可以创建自己的校园文化周进行宣传和普及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可以组织相关文章征集比赛或者大型辩论会来弘扬本校的校园文化。同时,校方可以从细微处着眼,在学校各个角落中不经意体现校园主流文化,比如垃圾桶侧面可以设计成几种不同字体的“师”字、名人雕塑的修建以及校园地砖上的主流文化体现。

最后,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认为,领导、老师在制度文化建设这一环节起着支柱和核心地位,介于64%的学生不知道领导、老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所以,在制度建设方面,领导老师要做好制度的引领和监督,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起到最大作用。

3、创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法

首先,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打造网络思想教育阵地。随着当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在校园文化发展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校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将学校图书馆的无线网对外开放,学校阅览室数量增加。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官网建设方面,内容要及时准确,结构要完整,布局要合理;要尽可能发挥贴吧的作用,引导校园文化发展朝着积极方面。同时图书馆的免费网络下载论文系统需要加强。

其次,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社会不断发展,各种思想糟粕纷至沓来,本校大学生必须学会在良莠不齐的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对国家的认可度和自我的爱国心,比如社团组织义务劳动和乡村支教活动,(这一点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要重点建设,因为只有50%的学生对社团建设和组织的活动表示一般满意)。同时注重文化建设的形式创新,以吸引学生的认可接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立足国家,立足社会,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提{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校园文化建设最终要落实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当中,要注重实际。比如针对有些学生心理不健康,本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或者安排专门的心理老师解决该问题。再比如,学生有就业恐惧,学校应该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总之,应该从学生实际已遇到的问题或将遇到的问题出发,解决问题。

三、结语

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必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以丰富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想,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输送人才。尤其是正在起步中的各大高校,例如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借鉴、吸收其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探索自身发展的特色,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优秀大学。

大学校园篇5

校园体育文化重在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强调人文精神与体育运动的融合。不仅帮助学生形成强健的体魄,同时在体育运动中实现自己的人文理想。 为了获得当今大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认知程度,笔者选取了我国八所高校的1600名全日制本科生(不包括体育系的全日制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并且这八所高校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区,分别是太原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长安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燕山大学,其中男生869名(54.31%),女生731名(45.69%),共发放问卷1600份,回收1523份,剔除无效问卷69份,有效问卷共计1454份,其中男生786份,女生668份,有效回收率为90.88%。运用百分比统计法对调查问卷上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并进行相应的分析。 大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关注程度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调查结果显示:对校园体育文化持关注态度(大学男生45.4%,大学女生40.6%)的和比较关注(大学男生34.1%,大学女生35.2%)态度的大学男生和女生的比例分别为79.5%和75.8%,说明当今大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 由于受传统校园文化的影响,近些年来,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约定俗成,缺乏深度,娱乐性是其主要表现形式。校园体育文化缺乏个性和目标,理想与现实、高雅与通俗同时并存。调查结果显示:有30.5%的大学男生和30.4%的大学女生认为校园体育文化能够提高凝聚力,有23.7%的大学男生和29.9%的大学女生认为校园体育文化能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而选择发展个性和愉悦身心的男生和女生分别占41.8%和37.1%,这说明当今大学生已经将校园体育文化作为自我调节身心的重要手段。 随着体育活动和体育赛事日趋频繁,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也更加新颖和充满趣味性,体育文化越来越多的被用作大学生日常交际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男生和女生对校园体育文化内容的认知主要集中在体育设施(大学男生20.3%,大学女生13.5%)、体育活动(大学男生24.0%,大学女生26.9%)、体育比赛(大学男生24.1%,大学女生31.6%)和体育表演(大学男生19.1%,大学女生14.7%),体育精神(大学男生7.6%,大学女生9.1%)却很少有人考虑。这说明当今大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内容的认知主要是在物质层面,体育精神层面的认知常常被忽略。 体育精神应当是当今大学生努力追求的核心内容,它是人们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所建立起的一种自觉责任意识。调查结果显示:很少有大学生选择个人主义(大学男生1.9%,大学女生2.7%),当今大学生体育文化精神层面的主流依然是为国争光(大学男生20.0%,大学女生15.3%)、团队合作精神(大学男生20.6%,大学女生30.1%)和拼搏进取(大学男生46.8%,大学女生41.6%)。 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强调在继续保持和发扬传统校园体育的同时,将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富有特色的体育项目作为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核心,全方位构建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平台。调查结果显示: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传播途径依次为体育节(大学男生29.5%,大学女生28.0%)、体育比赛(大学男生25.2%,大学女生27.2%)、体育课(大学男生19.3%,大学女生23.7%)、体育宣传(大学男生10.4%,大学女生11.2%)、课外活动(大学男生8.6%,大学女生6.3%)和其他(大学男生7.0%,大学女生3.6%)。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体育比赛、体育旅游等等。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内容的认知主要是体育比赛(大学男生25.4%,大学女生30.1%)、体育锻炼(大学男生31.8%,大学女生27.8%)和体育教学(大学男生25.8%,大学女生27.6%)。 校园体育意识文化主要包括体育理念、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比较侧重于体育精神,无论是大学男生还是女生都占到了调查总人数的50%以上(大学男生50.9%,大学女生57.2%)。 由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当今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认知还较为肤浅,绝大多数仅仅停留在对体育文化表层的认知,甚至还有11.1%和9.4%的大学男生和15.4%和8.8%的大学女生对校园体育文化持“无所谓”和“不关注”的态度,校园体育文化仍然没有完全显现出它的基本作用和功能。大学生普遍认可体育设施、体育比赛、体育表演、体育活动等,但常常忽视了体育精神层面上的内容。大学生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途径依次为体育节、体育比赛、体育课、体育宣传、课外活动和其他。此外,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校园体育行为文化,但却忽视了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在校园体育意识文化中,大学生最侧重体育精神。 校园体育文化对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从上述对大学生校园体育文化功能认知度的调查结果来看,很多大学生忽视了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仅仅有11.4%的大学男生和22.0%的大学女生表示认同。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校园体育文化所蕴含的基本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笔者的实践经验,可以采取如下的干预策略: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采取各种方式方法,有目的和针对性强的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宣传,优化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外部环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体育运动的娱乐功能,在校园体育中引入娱乐性和趣味性强的体育游戏、体育舞蹈、体育表演等等。开展一些具有对抗性的体育活动能够和体育比赛,提高大学生挑战强者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决心。 体育行为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文化,通常都是以无形的方式进行传播。为了提高大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行为的认知度,可以采取如下的干预策略: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健身活动,开展适合当今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的体育项目,比如女生可以开展体育舞蹈、健美操、形体课等等,男生可以开展足球七对七,篮球三对三比赛等等,鼓励大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校园体育当中。组织大学生开展趣味健身活动,让有健身爱好的大学生充分参与到自己所喜爱的体育运动当中。培养体育健身指导员,对大学生的健身活动进行具体的指导。#p#分页标题#e#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调查结果显示:有50.9%的大学男生和57.2%的大学女生认为体育意识的重要一个方面就是体育精神,但其实并不全面。除了体育精神,体育理念和体育道德也是体育意识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校园体育应当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一成不变的体育课程体系,建立丰富的和个性化的体育课程体系,让学生从体育课中获得更多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只有大学生树立了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校园体育文化才能真正在大学校园中得到广泛的传播。

大学校园篇6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范文1为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用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滋养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不断地完善人格,使校园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教师成就事业的舞台,更好地发挥校园的文明传承功能和文化创新功能,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根据我校实际,特制定以下总体规划和方案。

一、指导思想

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从我校实际情况出发,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文化创新为动力,以精品文化为目标,增强责任感、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创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校园文化。

二、工作目标

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为中心,努力建设内容丰富多彩,格调健康向上,既充满生机活力又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校园文化,形成学校浓厚的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评比活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健康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三、工作要点

1、结合少年儿童的思想教育实际,突出师德、校风、学风、班级特色,按照学校要求,实现“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达到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每一棵树木能育人”的目标。

2、坚持全员参与,突出主体性和实效性,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营造学习氛围浓厚、创新意识强烈、身心愉悦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3、强化校园文化管理。全校师生齐抓共管、互相配合,共同构建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色。

(1)从净化、绿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

(2)创设各种文化设施,开辟文化长廊、宣传栏、黑板报、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

(3)搞好班级文化建设。

(4)悬挂“八字一旗”、名人画像,张贴《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程行为规范》,展示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

四、工作措施

1、成立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领导小组,领导、管理、协调文化建设工作。

组 长:李汉清

副组长:雷耀峰

成 员:各年级班主任

2、坚持统一部署、全员参与、全面落实。

3、加大投入,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常需要。

4、本着“追求品味,着眼实用性,科学性,合理性”的原则,搞好校园、班级美化,做到图文结合,使班级成为工作、学习、休憩的理想育人乐园。

(1)各班根据本班特点,师生共同制订目标、班训、文明公约,纪律、安全、卫生等管理制度,以制度促管理,以良好的班级纪律为保证,确保目标和计划的实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设计,让这一过程形成凝聚人心的过程,形成团结、和谐、奋进的班集体。

(2)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各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有效阵地精心设计,教室的布置要兼顾共性与个性,创设不同的风格与追求,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通过班训、班风、学风、教风的建设来体现隐性文化,体现班级特色,让教室成为学生表现自我,优化个性的场所。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范文2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突出校园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构建具有百小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营造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

二、愿景目标:

1、凝炼学校精神文化。传承和创新校园文化十大系列,突出环境教育功能,凸现人文氛围,丰富精神生活,提高学生在校的生活质量,让他们体验学习的愉悦,感受成长的快乐。培育学生“自主管理做主人,自主教育做新人,自主学习做能人,自主锻炼做强人”,为每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2、创建校本教研文化。形成浓厚的教科研风气,使教科研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在教研中寻找工作的乐趣,在科研中获取生命的价值,从而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自主发展。

3、全面深入创立“新型课程、新型课堂、新型班级、新型校园”办学模式,逐步形成“四新”文化,“xx”后期,成为省市知名的“四新”品牌学校。

三、整体规划:

(一)一个精神引领:

积极营造团队精神文化,以“校园精神三句话”和“百花形象十六字”,凝聚人心,鼓舞士气。

校园精神三句话:

第一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争当(创新人才)

第二句: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我们要敢说(我能行)

第三句:从小立志兴中华(长大建功走天下)

每日晨会升旗全体学生必呼,引导、鼓舞、激励每一个学生。

百花形象十六字:

团结进取、敬业奉献、追求卓越、高效创新。

统领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引导、提升、鞭策每一位教师。

(二)两项主体建设:

1、以校本教研为切入口,创建自我反思、合作共创的教师文化。

2、以新型课程为载体,营造自我体验、自主发展的学生文化。

(三)十大系列创新:

建立以符合时代特点、学生个性的新校园文化十大系列:校徽、校像、校花、校训、校歌、校舞、校仪、校操、校报、校电视台。将教书育人的丰富内涵孕育其中,影响激励每个孩子。

1、校徽——百花争春;

7、校仪——小百花仪仗队

2、校像——我爱祖国我爱党;

8、校操——我真的很棒(低)

3、校花——一串红; 快乐跳跳跳(中)

4、校训——文明、勤奋;雏鹰展翅(高)

5、校歌——飞向祖国的明天;

9、校报——《百花园》

6、校舞——我是一棵苗;

10、校电视台——小百花电视台

(四)四新文化构建:

Δ 新型课程——随着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充实大课表的管理内容(三级课程管理和长短课结合、大课间、大活动的安排),二次开发整合原有课程资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逐步建立一种新的开放式课程结构,成为受学生欢迎、家长和专家认可的、适合现展需要的充满活力和张力的新型课程。(20xx年完成)

Δ 新型课堂——其特点是: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积极活跃的对话互动,自主思考的探究合作,“三维”落实的教学实效,成为教师研究的工作室,学生演练的大舞台,师生智慧碰撞、动态生成的快乐课堂。(20xx年基本完成)

Δ 新型班级——其特点是:知荣明耻的班风,团结友爱的集体,温馨活跃的班级文化,身心双健的群体,成为每个孩子“我进步,我成长”快乐大家庭。(200xx年基本完成)

Δ 新型校园——其特点是:和谐的文明校风,净美的成长环境,多彩的文化墙,活跃的社团活动,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灵动的精神家园。(20xx年基本完成)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范文3一、校园文化理念

在现有基础上,不段提升我校校园文化品位,努力打造一个底蕴深厚、健康正统、积极向上的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体现以文化熏陶,以环境育人的基本宗旨。

二、校园文化建设范围和内涵

1、校园环境建设

①营造幽雅、恬静、健康、温馨的文化氛围。以水阳江绿园(环型绿地和竹林)、校园荷塘、绿柳、山坡绿地为依托,进一步绿化、美化。

②增添建筑标志。“科学馆”、“教学大楼”、“求知苑”、“艺苑”、“餐厅”“女生公寓”、“男生公寓”、“行政楼”等,并按照功能进行合理的布局调整,各教室按自然号依次排列,使各部分规整有序。在教学区醒目位置增设校训等宣传标语。

③对校园路灯进行更换,特别是在主干道和荷塘边增添景观路灯(经济、实惠、美观)

④水阳江环型绿地,增添景观石一方,上刻“江天一色”四字,待条件成熟,设立现代雕塑一尊,主题为“奋进”;竹林设立景观石一方,上刻“文同墨香”;生活区三角绿地设立景观石一方,书写“丹桂流金”四字;对荷塘四面栏杆进行更换美化,并在恰当醒目位置设立一米见方的黑色大理石两方,上书“观荷”、“听雨”四字;在读书长廊入口出,设一小牌匾,本色原木,上书“柳韵”;山坡绿地自然用卵石铺成一条小径,两旁设立石凳,四周一自然为本,可设立景观石一方,上刻“幽静”二字。沿水阳江边种植观赏桃花。

⑤建立孙埠中学校史陈列馆,全面展示我校50多年来的办学历史,展示我校的办学成果,明确未来的办学方向。

⑥在餐厅门口设立教育警示牌,教育学生讲究卫生,勤俭节约。

⑦增加校园体育文化设施。在操场四周墙壁上设置宣传标语或壁画;在高一教学大楼南空地增设体操场地。

⑧在校园内增设一些儒家经典语录,向学生灌输儒家思想。

⑨待条件成熟,拆掉现女生宿舍大院,兴建校园文化广场,中央设立广场雕塑、喷泉,沿公路边设立文化长廊,建绿化休闲带。

⑩建设富有我校特色的教工小区生活文化。

2、校园活动的开展。

①开辟校园文化节。将每学年11月至12月确定为我校每年一度的校园体育艺术文化节。成立领导小组,协调各部门,集中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艺术活动。条件成熟可设立“体艺开放周”。

大学校园篇7

随着掌上阅读的风行,大学生更多地习惯于手机阅读,大学校园实体书店的逐渐消失,似乎并未对他们的生活产生过多的影响。然而,这种浅层次、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与捧着散发油墨香的书籍阅读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即使是大学校园的图书馆,也不能取代实体书店给学子带来的那份心理宁静。图书馆更多的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地方,学生在此奋发苦学,而在书店,可以读读闲书,静下心来,放松心情,给读书人提供一个静谧、独立的私人空间。目前国内大学大多重物质而轻精神,大学校园书店林立的情景已成追忆,能安心读书的大学生越来越少,校园人文氛围缺失,师生被浮躁的社会氛围推着前行,甚至不能停下脚步,不能专心致志地读一本好书,这是令人痛心疾首的。我们应该认识到,阅读能使人常思、自省,静下心来的深度阅读,不仅关乎个人修为,更是提升国民整体阅读水准和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途径,大学有必要重塑校园的书香文化。

首先,高校给予书店必要的扶持。高校要将校园书店当做校园文化的一部分,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目前校园实体书店萧条,最大的桎梏在于经营乏力和获利甚微。高校要以资金、政策的支持作为切入点,尽快让书店重现大学校园。在国家层面,可规定自开业起3年内免征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增值税,相当于给书店免去了占营业额13%的税。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就为校园内的季风书园提供了3年免费、400多平方米的经营场地,将其打造为校园文化的一个品牌;复旦大学的鹿鸣书店在关闭了一段时间后,得到了低价的租金扶持,现在同样已逐步恢复生机。

其次,将校园书店打造成文化分享的平台。要让校园书店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维持人气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因此,校园书店的定位还应该是为师生提供一个不同于图书馆、宿舍、教室的能够享受阅读的空间,吸引更多的学子阅读图书。例如,书店可以与学生读书社团联合,开展读书分享会,做一些图书的推广,带动书籍的销售,或者邀请一些对书有独到见解的专业人士参加沙龙活动;书店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小型的文化讲座,如针对国内、国外某一本名著的专家论坛或学生交流会,也可以是针对某部影视剧的原著鉴赏交流会等,举办类似活动的宗旨就是吸引足够的学生群体参与进来,带旺书店的名气和日常营销。

大学校园篇8

关键词: 中国大学校园文化 美国大学校园文化 文化差异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大学校园是社会文化的神圣殿堂,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是产生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前提。大学校园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单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极其重要的开始,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中美文化在政治制度、传统文化、历史背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本文从大学校园文化着手,分析中美两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中美文化差异,希望中美两国能够互相学习、借鉴彼此的大学校园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尽量做到各取所长,融会贯通,以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

中美大学校园文化差异基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崇尚个人与注重集体

美国是一个文化与宗教的大熔炉,崇尚自由平等、自主独立、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正式因为美国人崇尚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们可以在小组讨论中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怀疑老师的观点,与老师进行辩驳, 课堂氛围轻松自由,师生之间平等相处,课堂上可以随时举手发言等等。 我国高校校园的价值观则是以集体主义为基础,从小学到大学,学生们一直受到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熏陶,强调集体主义和权利差距。因此,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多数采取服从的态度,与老师和校方领导保持一致。而这种方式并不能使学生真正信服,可能会导致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相互理解。长此以往,不利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

二、独立与依赖

美国的家庭教育文化就推崇独立与奋斗.在孩子青少年时期,他们就开始做一些简单的兼职来赚零花钱,到了大学,他们基本上都能够做到经济上独立,完全靠打工赚取生活费和学费。中国的每家一个孩子的政策,催生了娇生惯养的家庭教育文化,所以中国的大学生大多是由父母来承担生活费和学费的。很多人认为在大学期间花费父母的钱是理所当然,因为自己还在求学阶段,精力应该全用在学习上;而父母也认为挣钱供孩子读大学是应尽的义务,自己也不忍心看到孩子因为打工而受苦受累,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过分在经济上依赖父母。

三、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美国素有通才教育的传统。美国大学强调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内在修养与伦理道德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在课程选择方面,以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让学生们自由选择。丰富的学术与文艺社团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的好机会。中国大学强调专而精的教育模式,在教育中相对注重“专才”的培养。专业设置完全依托市场需求,考虑更多的是就业等现实原因。尽管这样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就业,可是却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的兴趣与内在心理需求。对于一些人文选修课,学生们则采取应付的态度,使得人文学科越来越得不到重视。务实的教育理念让大学校园内兴起了英语、计算机的“考证热”。功利性的大学教育也反映了目前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四、创新意识与知识积累

美国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特点之一就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它提倡质疑精神以及对知识的运用,鼓励学生挑战自我,进行科学、艺术、技术等方面的实践。一方面,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认同;另一方面,美国校园给予学生积极探索创新精神的高度肯定。 我国高校仍摆脱不了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模式,相对强调知识的灌输与知识的积累,仍然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关注了知识的记忆却忽略了知识的应用。很多实践环节只是走形式,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应试的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深远社会意义,任重而道远。各国大学校园要认真继承以往以及别国的思想精华,不断反思并积极改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不断进步,中美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希望我们两国的大学之间也能进行更多的交流,互相学习。使大学校园这个培养人才的摇篮,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令人神往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黄俊官. 试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J].玉林: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06).黄全愈. 素质教育在美国 [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2]莫丽玉. 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对比 [J]. 常州:外语研究,2006(04).

[3]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大学校园篇9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作为世界一流的工程大学,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学的校园环境十分优美,校园里的小路两旁都栽满了棕榈树和榴莲果树,连接着各个建筑。其中,艺术设计和传媒学院的大楼更是独具特色,那是一幢四层楼高的玻璃建筑物,拥有一个开放式的庭院和一个倒影池,大楼的屋顶覆盖着茵茵绿草,也可以作为室外的公共休息地。不同于一般教室的白色书写板,大学很多学习中心都设有交互式屏幕。同时,校园还充分引入了高科技,教室里设有组合式的设备、可移动的插座、许多液晶显示屏和玻璃书写板。另外,学校正计划建立一个轻轨系统。

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

葡萄牙的科英布拉大学坐落于一个小山顶,一走进校门,人们就会看见一个圆石铺砌的庭院,这里的建筑反映了葡萄牙悠久多样的艺术史。例如:建于1517年的Capela de San Miguel 混合了上千种传统手绘瓷砖,建于1717年的巴洛克风格的图书馆(Biblioteca Joanina)里的书架都是由巴西木制成的,这些木头都是葡萄牙人在殖民期间从海外运回的。德裔葡萄牙建筑师Joao Frederico Ludovice在1728年为这所大学建造了巴洛克风格的高楼,楼内狭窄的螺旋楼梯长115英尺,它可以带你领略周围城市壮观的景色。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

加拿大的麦吉尔大学是由苏格兰商人詹姆斯·麦吉尔于1821年投资建成的,占地面积79英亩,校园中时不时会出现一些几百年前的柱子,整个设计都带着浓浓的苏格兰风格。校园中很多建筑物都采用庄严的石墙和人字形的铜质屋顶,其中哥特式的宗教学院教学楼设有彩色玻璃,内部嵌有木板,让人眼前一亮。同时,学校每年还会为学生的“绿色项目”提供六位数的财政预算,如“可食用校园”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学校将1000平方尺的混凝土广场变成了一个花园,不仅增加了视觉上的美感,同时还为那些贫困的蒙特利尔居民提供了农产品。

丹麦奥尔胡斯大学

丹麦的奥尔胡斯大学是由三位丹麦建筑师于1931年建立的,这所大学占地30英亩,位于奥尔胡斯市,以其建筑元素的一致性而出名。虽然建筑的高度和大小不一(有些是方方正正的低层建筑,有些是装着玻璃窗高耸入云的斜尖屋顶建筑),但是建筑师还是统一采用了共同的建筑元素,如青砖和瓦屋顶。校园四周拥有田园式的场地,如绿茵竞技场和校园里连绵起伏的草坪。

大学校园篇10

关键词: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12-02

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发端于京师大学堂的创设,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国人对于大学制度与校园文化的探索与论争也已存续有百余年。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将对晚清民国以来中国现代大学制度以及大学文化进行梳理,并分析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存在的利弊,最后提出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晚清民国时期的中国大学

中国现代大学模仿西方制度而创设,但是大学校园文化却是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西方文化融合而成。近代以来,为寻求富强之路,晚清开明思想家和进步知识分子翻译西书探索西学,进而提出学习西方的制度,改革学制也在学习西方制度之列。期间,康有为的《请开学校折》里说,“今各国之学,莫精于德,国民之义,亦昌于德;日本同文比邻,亦可采择。请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1]民国时期的著名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说,“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溯其源流,实自西洋移植而来,顾制度为一事,而精神又为一事。就制度言,中国教育史中固不见有形式相似之组织;就精神言,则文明人类之经验大致相同,而事有可通者。”[2]。中国现在大学教育制度多引进于西方,而文化多继承于中国传统学术。

民国时期的校园文化重实用而轻学理。作为学制改革的先驱、民国初年著名学者梁启超对于中国大学重实用与功利而轻文化与修养多有批评。梁启超认为,前清学制最大弊端在“奖励出身”,“以官制为学生受学之报酬,遂使学生以得官为求学之目的,以求学为得官之手段”,海外留学生亦是如此,这是中国学术不发达的重要原因。梁启超在清华大学研究院茶话会上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现在学校只是一个贩卖知识的地方,许多教员从国外回来,充满了知识,都在此发售,学生在教室里若能买得一点,便算是好学生。”因此他强烈希望的是“创造一个新学风”。[2]留洋博士胡适1912年作《非留学篇》,他说,“今纵观留学界之现状,可得三大缺点,……一曰苟且速成,二曰偏重实科,三曰昧于祖国文字学术。”[2]北大校长蔡元培高瞻远瞩,在总结中外大学经验后认为,“盖兴学之初,目光短浅,重实用而轻学理,人情大抵如此也”。[3]

民国时期师生关系冷漠,大学生道德修养滑坡也成为一种趋势。对于师生关系之冷淡,梅贻琦说,教师与学生“大率自成部落,各有其生活之习惯与时尚,舍教室中讲授之时间而外,几于不相谋面”,致使师生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去从游之义不綦远哉”。他认为“今日大学生之生活中最感缺乏之一事即为个人之修养”,而学生自身修养之滑坡与教师有必然的关系。为教师者“其日以孜孜者,专科知识之积累而已,新学说与新实验之传习而已”,[1]而对自身的素质修养传授甚少。

二、当代大学校园文化

新中国建立后,在一段时期内我国大学发展学苏联较多,将高等教育定位于培养专家和工程师。改革开放之后,大学发展兼采各国之长,而受美国教育影响最大。随着大学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实现大众化,大学教育和国民素质都取得了巨大发展。以下简单罗列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的几个特点。

其一,大学硬件设施不断改善,校园文化有庸俗化倾向。近年来很多大学都建了新校区,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校园环境更加优美。大学扩招之后学生就业日益困难,使大学倍加注重学生就业,有的甚至从入学就为学生设计好就业。大学生学习的目的更多地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去做要看是否有利于个人发展。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拜金、享乐等不良思想也涌进大学校园,从校园娱乐类节目的火爆可窥其一斑。当代大学功利与世俗的成分在增加,对知识与学术的真挚追求在减弱。

其二,大学师生关系强调民主与平等,而忽视了师与生、教与学的紧密相连。当代大学师生在课堂上平等地交流学习,课堂之外各自忙自己的事务。大学教师授课更注重讲授的过程,而学生也有听课与否的自由。课堂之外教师与学生各有自己的生活区域,师生联系的机会很少。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课堂教学,还在于学生模仿老师去学习和研究。大学城建设以后学生生活在新校区,教师生活在老校区,上课之外教师很少到新校区与学生交流。这种状况导致教师的责任心下降,进而导致学生素质滑坡。

其三,大学发展注重统一,而忽视了个性。我国大学在发展中无一例外地由专科院校升为本科院校,然后创办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而各类院校都要向大学评估的目标看齐。这样我国的大学办学条件得到了快速的改善,包括校舍、图书、设备等,但是却加剧了大学的雷同化倾向。任何一所大学都应有它的历史与学科特色。罗家伦在蔡元培百年诞辰时著文说,“一个大学的精神,可以说是它的学风,也可以说是它在特殊的表现中所凝成的风格。这种风格……造就的因素,第一是它本身历史的演进,第二是它教员与学生组合的成分,第三是它教育理想的建立和实施。”[2]大学发展中许多大学丢掉了它原有的风格,虽变得更强更大,却没有了个性。

三、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我国现代大学发展历程表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既要学习西方现代大学发展的进步理念,又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学术与文化的合理因子。基于此,结合中国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其一,增强大学的使命感,提升大学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强,道德感滑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校及其教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古代大学教育讲求的是求教、学成、教化人民、改变社会风气这一模式,《礼记·学记》中说,“古之教者,……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古代学问家们的社会理想是“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因此可以说传统的教育理想都以引领社会为己任。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告诫全校师生讲,“今方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1]教育不仅是教授知识培养人才,而重在传授为学之道与社会教化。因此,作为容纳高素质人才的大学及其教师都应确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其二,研究学术,减少功利心理,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大学乃研究高深学问之所在,只有形成师生共同探讨学问、研究学术的氛围,才能产生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优良的校园文化。要做好学问必须要有宁静的心。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宁静,非宁静无以致远”。《大学》中有,“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尊重知识才能研究学术探求真理,而且唯有此才能够真正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达到师生共同探讨学术,教学相长的良好状态。

其三,依托学科背景,造就特色校园文化。一所大学校园文化的形成受到其历史传统、学科背景以及文化氛围的影响。有的大学以理科为主,有的大学则以工科见长,还有许多大学以文科著名,因其在创建与发展过程中经历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学科文化。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宝贵财富,丢弃虽易,再造尤难。因此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时,不能强求一致,既要学习和引入它校之所长,又要发挥自身优势,使大学校园文化彰显自身特色。

参考文献:

[1]康有为.康有为政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306.

[2]刘琅,桂苓.大学的精神[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38,4-8,23,41-42,4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