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循环的影响十篇

时间:2024-04-09 17:5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碳循环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碳循环的影响

碳循环的影响篇1

1 CO2气腹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1.1 腹内压升高对呼吸功能的影响:腹腔内充入一定压力的气体,可引起腹内压(IAP)持续升高和容积的增加,造成膈肌上升、胸廓运动受限、吸气峰值压力增加、肺顺应性和肺活量降低。增高的气腹压压迫肺基底段,降低功能残余气量,解剖无效腔增加。膈肌运动受限,非下垂部位肺内气体分布不均,致V/Q比例失调,肺气体交换绝对量降低,最终影响肺的通气,甚至发生肺不张[2]。其程度与气腹压力大小有关。多数学者通过测定腹腔镜手术中肺的顺应性和气道压力,它们的明显变化可导致氧合功能和通气功能的损害。

1.2 气腹过程中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1.2.1 头低位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正常情况下机体可通过自我调节机制纠正因改变引起的呼吸系统变化。有报道将7名健康清醒志愿者置于特伦伯格卧位(Trendelenburg position,患者平卧于手术台上,头低足高20度~30度),观察发现呼吸系统各项指标与平仰卧位时的差异无显著意义。常见的下腹部腹腔镜手术如直肠癌根治术或妇科腹腔镜手术等患者取特伦伯格卧位。特伦伯格卧位对呼吸功能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上移腹腔内容物对肺通气的影响程度,麻醉状态下,腹腔内容物因地心引力和气腹压的双重作用,可使膈肌上抬,胸腔纵轴缩短,肺活量及功能残气量降低,呼吸系统顺应性下降,气道阻力增大,从而影响患者的通气功能。理论上讲,脚低头高位进行腹腔镜行下腹部手术比头低脚高位行下腹部手术对呼吸的影响小。Salihoglu等[3]观察了不同(头高位和头低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血气及呼吸功能的改变,结果充气后PaCO2升高,动脉血pH值降低,但与无关,而气道阻力增加,肺顺应性下降和终末吸气压升高,头低位要比头高位变化更加明显(P

1.2.2 头高位对呼吸功能的影响:常见胆囊切除手术或上腹部手术,患者常取反向特伦伯格卧位目的是为了借助地球的重力和CO2气腹的压力作用使腹腔脏器移向盆腔,扩大手术野。虽然在重力作用下膈肌的上升幅度受到一定的影响,但CO2气腹对呼吸的影响仍然明显,并随CO2气腹的压力的增加而增加,认为CO2充气过程中腹内压的改变对呼吸力学有明显的影响,即使是全麻下控制呼吸也如此,当减慢CO2充气速度后可能有助于减轻CO2气腹对呼吸功能的影响。而功能残气量也随腹内压增高而下降,且与体型有关,肥胖者可能下降更明显。

1.3 CO2气腹与酸碱平衡:正常情况下,机体的CO2生成和排出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血液和组织中的CO2含量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水平,即CO2稳态。正常机体在气腹时吸收的多余CO2可以通过肺的气体交换顺利排出,保持CO2稳态不被破坏。是否出现高碳酸血症与气腹压的高低、全身组织细胞代谢状态、腹部血流、肺的通气功能等因素有关。CO2溶解度高,在气腹时经腹膜大量吸收入血。同时由于IAP升高,影响膈肌运动,肺潮气量减少, 潴留而致血循环中CO2浓度升高。当PaCO2高于5.99kPa(45 mmHg)时,即可发生高碳酸血症甚至出现酸中毒,血清pH 值明显降低。后腹腔镜在临床上已经取得广泛的应用。多数报道认为后腹腔(腹膜外) CO2充气较腹腔内充气意味着更多的CO2吸收。这可能与本身后腹膜CO2 容易弥散、后腹膜腔分离较多、后腹膜血管丰富、高CO2压和侧卧位等有关[4]。

在腹腔镜手术中,正常的人体生理代偿机制一般足以抵抗高碳酸血症及气腹对呼吸功能的影响。但是对原先存在心肺疾患的患者,气腹后可发生严重的高碳酸血症及酸中毒,加重原有的呼吸功能障碍。多数研究发现随着气腹的进行,会出现PaCO2升高、pH下降、肺泡动脉氧分压差( PA-aO2)、动静脉CO2分压差( Pa-v CO2) 增大等变化,但也有上述指标变化不显著或相反的报告[5]。这也可能与不同的研究对象、方法、进程、手段等有关。综合考虑,是否出现持续高碳酸血症以及一系列酸碱平衡变化取决于气腹压高低、持续时间、机械通气情况及自身机体代偿能力。对于大多数心肺功能正常的患者来说,腹内的CO2吸收后不会引起体内CO2稳态的急剧变化,仅为一过性的高碳酸血症,临床意义不大。因为大多数吸收入血的CO2很快可通过加速肺排除而缓解,此时若测定CO2的排出量将明显增高,CO2稳态的维持主要通过血浆和细胞内缓冲系统的调节及加速CO2的转运经肺排出。对于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尤其在有严重心肺疾患、高代谢(如败血症)、严重通气障碍(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心输出量降低等情况下,增加的CO2负荷却很容易破坏稳态机制,极易发生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而且高碳酸血症可持续存在24小时或更长的时间,导致心肺功能改变。为了尽量减少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对人体的影响,很多临床研究[6,7]认为轻度过度通气有利于CO2的排除, 减少高碳酸血症对循环呼吸的干扰。因此,术前心肺功能检查及术中严密监测呼吸循环功能对防治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有重要意义。

2 CO2气腹对机体循环功能的影响

2.1 CO2气腹对心脏的影响:腹腔镜手术中,无论患者采取何种,正常压力下的CO2气腹(12~l6 mmHg)都会引起患者心输出量减少,心率则维持不变或轻微加快[8]。Joshi等[9]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2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进行术中监测,结果表明CO2气腹形成后,每搏输出量、心脏指数下降及平均动脉压增加,而心率基本不变。Galizia等[10]测量了腹腔镜术中心率及心脏指数及心肺功能的变化,心率在手术过程中改变不明显,心脏指数在气腹过程中基本稳定,但心肺功能明显降低。CO2气腹对心脏的影响程度与气腹压力大小密切相关。动物模型研究发现[11],15 mmHg气腹压力引起心输出量明显降低;而5~7 mmHg气腹压力对心输出量无明显影响。多数学者[12]认为IAP20 mmHg对心脏的影响特别大。因此,对于心功能减退患者施行腹腔镜手术时可考虑采用低压力气腹。特别是手术时间明显延长时,这样可降低CO2气腹导致心功能不全的危险。但普通的腹腔镜手术,为了充分暴露手术视野,建议气腹压力为l2~l6 mmHg。

2.2 CO2气腹对血管系统的影响

2.2.1 CO2气腹引起机体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及血压升高Andersson等[13]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同时监测了血管系统的各个指标,当气腹压力为15 mmHg时,平均动脉压、收缩压、舒张压和中心静脉压分别升高l5.9%、l1.3%、l9.7%和30.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CO2气腹引起系统血压升高可能因为如下原顺。(1)CO2气腹压力的机械作用:CO2气腹形成后,通过对腹主动脉及腹内脏器血管的直接压迫,引起外周血管阻力增加;(2)腹膜吸收CO2的影响:腹膜的吸收引起PaCO2上升,pH下降,通过对血管平滑肌直接的松弛作用,导致暂时性血压下降,机体代偿性收缩周围小血管,既增加了外周血管阻力,又引起了血压的升高 。但目前的普遍观点是腹膜对CO2的吸收确实可对机体呼吸、循环系统的血液动力学造成不利的影响;(3)CO2气腹压力及腹膜吸收CO2后引起的机体神经内分泌改变的影响:目前研究最多的是血清中儿茶酚胺及血管加压素的变化。已经证实CO2气腹过程中,血清中儿茶酚胺及血管加压素均明显升高,不仅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明显增高,肾上腺素的含量也显著增加[14]。

2.2.2 CO2气腹可导致机体静脉血液回流阻滞:腹腔镜手术中CO2气腹形成后产生的腹腔内压力可阻止下肢静脉的血液回流,从而导致静脉血流阻滞;气腹形成后,膈肌抬高,胸腔压力增高,心脏充盈受限,下腔静脉阻力将增加,也会引起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少;此两方面均为气腹机械作用的结果。气腹形成后,机体血清中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血管加压素的水平都明显升高,同样起到了收缩血管、阻止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的作用,此为气腹神经内分泌的作用。静脉血液回流的减少提示患者在接受腹腔镜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可能会增加。

2.3 CO2气腹过程中全麻及对机体循环系统的影响: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反T位及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的T位对机体循环系统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发现l5~20度的反T位本身,无论患者处于清醒状态或麻醉状态,都引起了心脏指数、每搏输出量、中心静脉压及肺毛细血管楔压的明显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的明显增高[15];而l5~30度的T位则引起了肺动脉压力、中心静脉压及肺毛细血管楔压的增高[16]。不仅如此,还可引起机体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单纯的变化(无论反T位或T位)即可引起患者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的显著升高(P

参考文献:

[1] 雷恩俊.全凭静脉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研究[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4,9(4):228.

[2] Nguyen NT,Anderson J T,Budd M,et al.Effect s of pneumoperitoneum on intraoperative pulmonary mechanics and gas exchange during lap-aroscopicgastric bypass[J].Surg Endosc,2004, 18(1):64.

[3] Salihoglu Z,Demiroluk S,Cakmakkaya S,et al.Influence of the paitient positioning on respiratory mechanics during pneumoperitoneum[J].Mid-dle East J Anesthesiol,2002,16(5):521.

[4] St reich B,Decailliot F,Perney C,et al.Increased carbon dioxide abso-rption during ret roperitoneal laparoscopy[J].British Journal of A nae-sthesia,2003,91(6):793.

[5] Nguyen NT,Anderson J T,Budd M,et al.Effect s of pneumo peritoneum on intraoperativepulmonary mechanics and gas exchange during lapa-roscopic gastric bypass[J].Surg Endosc,2004, 18(1):64.

[6] Kaczynski M,Herman RM.Influence of different pressures of pneumo-peritoneum on the autonomicsystemfunction during laparoscopy[J].Folia Med Cracov,2002,43(1):51.

[7] Kanaya N,Hirata N,Kurosawa S,et al.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propofol and sevoflurane on heart rate variability[J].Anesthesiology,2003,98(1):34.

[8] Hofer CK,Zalunardo MP,Klaghofer R,et a1.Changes in intrathoracic blood volumeassociated with pneumoperitoneum andpositioning[J].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02,46(3):303.

[9] Joshi GP,Hein HA,Mascarenhas W L,et al.Continuous transes pha-geal echo-Doppler assessment of hemodynamic function during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J].Clin Anesth,2005,17(2):l17.

[10] Galizia G,Prizio G,Lieto E,et al.Hemodynamic and pulmonary cha-nges during open, carbon dioxide pneumoperitoneum and abdominal wall-lifting cholecystectomy[[J].Surg Endosc,2001,15(5):477.

[11] Perry Y,Reissman P,Blumental M,et a1.Pressure related hemodyna-mic effects of CO2pneumoperitoneum in a model ofacute cardiac failure[J].Laparoendosc Adv Surg Tech A,2003,13(6):341.

[12] Mertens zur Borg IR,Lim A,Verbrugge SJ,et a1.Effect of intraabd-ominal pressure elevation and positioning on hemodynamic respon-ses during carbon dioxide pneumoperitoneum for laparoscopic donor nephrectomy:a prospective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J].Surg Endosc,2004,18(6):919.

[13] Andersson L,Lindberg G,Bringman S,et a1.Pneumoperitoneum ver-sus abdominal wall lift: efects on central haemodynamics and intr-athoracic pressure during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J].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03,47(7):838.

[14] 李 悦,张国庆,张国华.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二氧化碳气腹对心脏自主神经活动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23(1):66.

[15] Maillo CL,Martin E,Lopez J,et a1.Effect of pneumoperitoneum on venous hemodynamics during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Influence of patients’age and time of surgery[J].Med Clin Barc,2003,120(9):330.

碳循环的影响篇2

碳纤维原丝的生产成本及质量影响因素很多,如溶剂的浓度、温度及碳纤维原丝聚合物质量指标等,本文主要就上油对碳纤维原丝的成本及质量影响进行探讨分析,并对上油控制改进进行分析。

关键词:碳纤维原丝;生产成本;质量;控制

1 引言

碳纤维原丝生产中,上油对碳纤维原丝生产成本和质量具有关键性的影响。碳纤维生产过程中纺丝的根数很多,上油均一度控制要求严格,当前上油均一度控制在0.5%~1.8%之间,如果含油过高,碳纤维原丝在碳化时容易产生过多的粉末,从而造成碳化炉中相关设备的堵塞,同时影响碳纤维的强度,达不到使用要求;而如果含油量过低,则使碳纤维原丝生产的可纺性降低,影响碳纤维原丝的产量,造成生产控制成本高,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对碳纤维原丝上油设备及控制工艺的研究及改进成为关注重点,在此对不同的上油控制方式对碳纤维原丝生产成本及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

2 采用特制的上油辊上油工艺控制方式对碳纤维原丝生产成本及质量的影响

2.1 上油辊的生产工艺及设备简单介绍

目前的上油控制系统采用一个多孔的上油辊,碳纤维原丝在上油辊的下方通过,油剂首先进入上油辊内然后从上油辊的孔中流出,这样碳纤维原丝经过上油辊的时候油剂就附着在上面,没有附着在碳纤维原丝上的油剂流入油剂槽中,通过油剂循环泵对油剂进行循环,保持油剂的温度防止油剂变质。油剂槽内油剂的量通过控制油剂加入计量泵进行控制,上油辊的速度通过变频器控制,油剂的量也会因为上油辊的速度变化而变化,具体控制及工艺图见图1。其中P817N2为上油辊。

2.2 生产工艺及控制对碳纤维生产成本及质量的影响分析

生产的碳纤维原丝产品含油及相关检验指标如表1所示。

通过检验数据表格分析来看,这种工艺及控制生产出的碳纤维原丝的CV值,强度并不理想。因此本文对生产工艺及控制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这种生产工艺的缺点如下:

(1)上油控制工艺虽然上油能比较均匀,但是生产过程中由于上油辊不光滑导致碳纤维原丝缠辊的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了碳纤维原丝的产量。

(2)在生产开始时升头比较困难,因为碳纤维原丝需要从上油辊的底部通过,而底部还有上油槽,这样大大降低升头速度,浪费大量的原液,造成很大浪费,增加了生产成本。

(3)缠辊后处理难度较大,影响高速运行时间,进而影响了生产成本,同时由于缠辊断丝,导致碳纤维原丝的整体强度降低。

(4) 由于油剂槽深度过深,油剂容易变质,增加原材料使用成本,进而增加碳纤维原丝的生产运行成本。

(5)由于碳纤维原丝通过的上油辊的光滑度要求很高,加工工艺很难,如果加工则成本过高,如果不光滑碳纤维原丝经过时会产生毛丝,而毛丝影响了碳纤维的强度,使碳纤维质量受到影响。

鉴于以上各种缺点,本文对这种工艺进行了改进优化研究。首先对设备进行精加工,缠辊的现象少了,提高了高速生产时间,减少了因为缠辊降速对生产产量的影响,产量得到了提高。其次在减少升头时间、降低原液损耗率方面研究改进方式,想达到上述目标,需要改变上油辊的位置,但是这种生产工艺需要上油辊浸在上油槽内,所以上油辊及上油槽之间的距离很难有所改变。第三在减少油剂变质的可能性方面,采取减小上油槽深度的方式,可是同样的问题是上油辊至少三分之一以上要浸在上油槽中,因此油剂的循环量还是没有多大的改变,成本指标还是很高,油剂成本占碳纤维原丝总生产成本的12.7%。

3 取消上油辊的上油工艺控制对碳纤维原丝生产成本及质量的影响分析

碳纤维原丝在上油槽上行走,然后经过纺丝导辊进入烘干,经过上油槽的碳纤维原丝完全浸在上油槽里的油剂中,实现碳纤维原丝与油剂的充分接触,达到碳纤维原丝均匀上油的目的。上油槽的液位通过溢流的方式实现液位平衡,平衡液位以外的油剂进入到油剂槽下面的循环槽内,通过油剂泵对油剂进行循环,保持油剂的温度防止油剂变质,化验室定期检验油剂槽中油剂的浓度,在油剂罐中配制生产需要的油剂的浓度,上油槽中油剂的浓度通过循环泵不断调整,因为碳纤维原丝经过油剂槽时将油剂槽的浓度渐渐稀释,通过循环泵不断地循环保持上油槽中油剂浓度的稳定。这种工艺控制方式只有一个油剂循环泵,不用变频控制,油剂浓度控制通过油剂和水量的配比控制即可,控制工艺简单,运行也比较稳定。具体见图2。

3.1 上油控制方式对碳纤维原丝生产成本及质量的影响

碳纤维原丝产品含油及相关检验指标如表2。

此种控制方式不会导致缠辊,进而不会因此影响纺丝的速度,另外此种控制方式不会增加升头带丝的时间,减少了损耗,增加了产量,减少了生产成本。但是这种控制方式增加了油剂的使用量,所以增加了原材料消耗成本,增加了生产成本,经过计算综合成本有所降低,碳纤维原丝综合生产成本降低了0.7%。这种控制工艺也提高了碳纤维原丝的质量,因为这种工艺不会刮丝,这就杜绝了在此处产生毛丝的可能性,毛丝的减少增加了碳纤维原丝碳化强度,提高了碳纤维的质量。

3.2 需要改进的地方

油剂成本在整个碳纤维原丝生产成本中占15%,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需要减少上油过程中油剂的循环使用量。

4 改进后的上油控制系统

4.1 上油控制工艺对碳纤维原丝生产成本及质量的影响

碳纤维多根原丝经过上油槽进行上油,经过导丝辊将上油后的碳纤维原丝导入纺丝线烘干系统,上油槽的液位通过溢流保持平衡,通过实时检测回流循环油剂的浓度控制上油浓度,保证油剂均一稳定,同时通过循环泵循环油剂槽中的油剂,油剂配制主要通过油剂罐进行,增加油剂控制调节阀控制油剂的加入量,油剂加入量的多少根据回流循环管上的油剂浓度确定。在没有改造油剂槽上油之前,油剂使用及循环量需要2.5吨,而通过增加油剂罐进行实时控制后,油剂使用循环量减少到1.3吨,由于是实时添加,取消了回流循环槽,同时补加油剂的量只是碳纤维原丝带走的油剂量,补加量大大减少,减少了油剂循环使用量,减少了油剂变质,这样达到了碳纤维原丝生产上的成本,改变上油工艺控制后,油剂使用成本降到了7.5%。上油工艺控制如图3。

碳纤维原丝产品含油及相关检验指标见表3。

4.2 改进工艺的优点

此工艺控制含油量及相关化验指标并没有影响,油剂循环使用量却只使用了原来的一半,而且还减少了工人劳动量,主要表现在:

(1)每次停车或者油剂变质时不需要将循环槽内的油剂人工清除,浪费较小,减少了碳纤维原始生产成本及员工的劳动工作量。原来停车或油剂变质时需要两个人向10个大桶内盛装上油槽及油剂循环槽内的油剂,需要大概1~2个小时清理干净。

(2)不存在混合不均匀点,对油剂浓度的均匀性没有影响,提高了碳纤维原丝的生产质量。

(3)能及时控制油剂的浓度,提高上油的均匀度,提高了碳纤维原丝的质量。

碳循环的影响篇3

【关键词】流化床锅炉;灰渣含碳量;安全经济运行

【中图分类号】TD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417-02

1、前言

循环流化床锅炉因其燃料适应性广、燃烧效率高、清洁燃烧、适合环保要求等优点而得到广泛推广。由于循环流化床锅炉在国内的研发起步比较晚,设计、运行方面的技术不太成熟,如磨损严重、灰渣含碳量高等问题,仍制约着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循环流化床锅炉灰渣含碳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出锅炉的燃烧效率,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2、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原理

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中,煤粒的燃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经过宽筛分、破碎的煤粒被送入炉膛后,与900℃左右的物料强烈混合,当煤粒被加热升温到一定温度时开始析出挥发份。对于细微颗粒,挥发份析出很快,着火快,故燃尽时间很短。一般细颗粒煤从给煤口进入炉床,到从炉膛出口飞出炉膛,一个过程就可燃尽,不需要循环返送炉内再燃烧。但对于那些较大颗粒,如平均直径3mm的煤粒,需要近15s的时间才能析出全部的挥发份,因此着火慢得多。且由于大粒径煤粒基本沉集于炉膛下部,加上密相区氧量又不足,因此大粒径煤粒一次循环是很难燃尽的,故要求其在炉内的停留时间要长的多。

3、循环流化床锅炉炉渣含碳量高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3.1 循环流化床锅炉炉渣含碳量高的原因分析

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中若风煤配比不当、排渣不均,都有可能把未燃尽的碳粒排掉,造成炉渣含碳量升高。式(1-1)是经过实验确定的碳颗粒燃尽时间的经验公式:

Tc=8.77×109exp(-0.01276Tb)dc1.16(1-1)

式中:

Tc——碳颗粒的燃尽时间

Tb——床温℃

dc——碳粒子的直径cm

由公式可见,碳颗粒的燃尽时间与床温、颗粒直径有关。床温升高,燃尽时间缩短;碳颗粒直径加大,燃尽时间延长。

3.2 降低炉渣含碳量应采取的措施

(1)合理控制入炉煤粒度;

(2)适当提高床温,当床温从800℃提高到950℃时,碳颗粒燃尽时间将缩短为原来的1/6~1/7;

(3)延长低热值煤粒在燃烧室内的停留时间,应在合理燃烧温度的条件下,适当提高料层厚度;

(4)采用小流量、连续排渣的工作方式;

(5)运行中采用大动量的二次风,增加二次风的穿透深度,改善燃烧室中心区的燃烧效果。另外在给煤侧适当增大二次风量,非给煤侧则减少二次风量,以适应它们对氧量的不同要求。

4、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含碳量高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4.1 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含碳量高的原因分析

煤粒在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过程中,一般直径为20um以下的焦炭粒子,由于其燃尽时间小于粒子在燃烧室内一次通过的停留时间,故这些粒子的燃尽度是很高的,它们对飞灰含碳量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对直径为50~100um的焦炭粒子,分离器的收集效率不高,大部分颗粒被引风机抽走,导致焦炭粒子在燃烧室内的停留时间小于其燃尽时间,这是飞灰含碳量升高的主要原因。而对直径200um左右的焦炭粒子,分离器可全部收回实现其循环燃烧,故其对飞灰含碳量的影响也可以忽略不计。飞灰含碳量高的其他原因,如燃烧室温度偏低,燃烧室内氧量分布不均匀、炉膛负压较大等,都会造成飞灰含碳量增加。

4.2 降低飞灰含碳量应采取的措施

(1)合理控制燃料粒度;

(2)合理选择燃烧室温度;

(3)提高分离器的分离效率,增加碳颗粒的停留时间;

(4)选择合理的飞灰循环倍率,可采用飞灰再循环燃烧,能显著提高燃烧效率,降低飞灰含碳量。

5、运行实验及效果分析

5.1 运行实验

2011年以来通过上述降低灰、渣含碳量的方案,在徐州华美热电公司两台上海锅炉制造厂生产的260T/H循环硫化床锅炉进行实验验证。表1是该厂两台循环硫化床锅炉运行规范和试验调整参数的变化量对照表。

该实验#1炉通过控制灰渣含碳量的措施优化燃烧与也炉原运行方式进行了比较,在此实验过程中将一二次风配比进行了调整,并且增大了下二次风的送风量。表2是#1、#2炉煤质和燃烧后的灰渣对照表。

5.2 效果分析

降低循环流化床锅炉灰渣含碳量,不能片面的从某一方面降低灰或渣的含碳量,只有通过合理的燃烧来综合降低灰渣含碳量。从实验运行工况的调整分析,主要由以下几方面进行燃烧调整控制:

(1)合理控制入炉煤的粒径,尽可能控制入炉煤的粒比度,达到设计级配要求。循环流化床锅炉对入炉煤粒径的大小要求范围比较大,但入炉煤粗细份额大小直接影响到灰渣的含碳量。粗煤粒份额比较大,使得许多大煤粒沉于密相区底部,燃烧不充分,并随炉渣一起排出炉外。这时为保证物料流化,会加大一次风量,这就使大量细煤粒被烟气携带排出。国内目前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的燃煤径粒一般为0~10mm或0~8mm,通过多次实验,燃煤粒径在5~10mm的占80%且最大的不要超过13mm,灰渣的含碳量最理想,飞灰含碳量可在2.5%以下,渣的含碳量可控制在1%以下。

(2)合理控制锅炉床温。循环流化床锅炉床温应根据燃烧的稳定性,运行的经济性及安全性等要求综合确定。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从旋风分离器分离出来的可燃物基本是焦炭,焦炭的燃烧温度在800~C以上,这些焦炭颗粒的燃烧大部分在稀相区完成。由于二次风口一般布置在稀相区和密相区交界处,床温过低,稀相区温度达不到焦炭燃烧温度,使燃烧不完全,灰渣含碳量升高。所以应控制床温在930℃-980℃之间。

(3)控制合理的一、二次风配比。一、二次风合理配比,不但保证锅炉灰渣含碳量在最佳范围内,还可保证锅炉安全、经济运行。对于不同型式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由于设计工况的不同,运行中所使用的煤种不同,一次风和二次风配比与其燃烧份额也不相同。这就要求运行人员在实际运行中,保证燃烧充分、风机电耗率低,尽量提高锅炉热效率来精心调整,并摸索出适合本厂循环流化床锅炉的一次风和二次风合理配比值。

(4)合理控制料层差压。料层差压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灰渣(特别是渣)的含碳量的高低有很大影响。由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存在着很厚的物料层,而且这些物料又在不断的进行上下循环翻腾,大大延长了燃料颗粒在流化床内的停留时间,因而为任何难于燃尽的燃料提供了足以保证其燃尽的时间。在做燃烧调整时,只要能保证床料流化,料层安全经济的情况下,尽量提高料层差压,使炉渣在炉内停留的时间延长,对降低炉渣的含碳量很是明显。

碳循环的影响篇4

一、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不同之处

(一)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念不同

在资源维护的角度上看,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都是为了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而实行的经济发展方式,其实,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循环经济指的是将自然资源循环的利用、最大限度的使用来实现经济的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使自然高效使用起来,让自然资源能够最大限度的运用起来,减少浪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浪费,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来达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指的是少使用自然资源,让自然资源的使用量在自然承载力之中,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这一经济发展方式能够让国家的经济结构趋向于服务业发展,发扬新兴产业。由此可见,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提出的时代背景不同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提出的社会形态、时代特征、提出缘由等等方面存在差异。在20世纪六十年代时期,各个国家的工业经济发展迅速,但是自然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为了能够让自然资源高效利用起来,保护本国资源安全,在国际工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美国经济学家便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让国家兼顾经济效益与资源效益,对自然资源的高度保护,并且不放松工业经济的发展。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大气排放的增加、工业的不合理经营等等行为出现了严重的“温室效应”,给世界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根据这一世界严峻现象,英国提出了“低碳经济”的经济发展方式,倡导绿色生活,减少对大气的排放,由此可见,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两者提出的时代背景也有所不同。

(三)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的概念决定着循环经济是以再使用、再利用为侧重点,将同一资源进行不同的使用,让各个环节循环连接起来,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是以循环使用自然资源来达到保护自然资源目的的发展方式;低碳经济的概念则决定着低碳经济是以少使用、少排放为侧重点,工业的大量浪费让自然资源面临匮乏,工业的不合理经营造成大气的污染,让低碳经济的成为了当今重要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相同之处

(一)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核心内容相同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都是在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的形势下提出的,为了解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工业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面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与否和经济利益维护与否的问题,企业家在这两方面进行取舍,但是,其实还有可以不让经济发展建立在破坏自然资源和污染自然环境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方式,那就是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让资源可持续利用,让经济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两者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思想起源相同

工业发展在牺牲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不仅仅是是对当今自然资源的破坏,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是在浪费自己的子孙后代的社会财产。人们对这种行为产生的后果而产生愧疚感,他们对这种行为进行反思,并想通过实际行动来进行弥补,所以,便提出了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希望了能够挽回对自然资源破坏的损失,并且造福于子孙后代。

(三)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所需的社会条件相同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不是凭空实行的,在一定程度上它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撑,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作为绿色经济发展方式,一种环保的发展模式,当然,实行这两种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在工业方面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减少因设备上的落后而造成的环境破坏。

三、结语

碳循环的影响篇5

1.1煤粒燃烧煤炭被送到循环硫化床中能够快速的因高温材料以及烟气的反应加热温度,先是水分挥发,之后煤分子能够从中分离出来同时进行燃烧,最后焦炭进行燃烧。中间伴随着煤颗粒的粉碎、损耗,并且分离解析出燃烧程序和燃烧焦炭的步骤有时候是一起进行的。循环流化床内部顺着高度朝向能够划分为密度较密以及密度较稀的容积,密度密的在鼓泡床以及紊流床形态。循环流化床中很多是惰性物料,能够燃烧起来部分不多。

1.2燃料着火循环硫化床内部物料燃烧点燃的形式,固体物质质点外表温度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形成火源的根本,这种固体物质的质点可能是离析后的高温颗粒、也能够是细煤粒、还有可能是布风板上的床料。如果固体的质点外表温度上涨,煤颗粒会立即燃烧。除此之外,煤颗粒的形状尺寸对点燃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具有一定反应性能的煤炭物种,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中,存在能够着火的颗粒大小标准,比这个标准小,由于散热损耗大,颗粒就不能够燃烧,跑出锅炉内堂。

1.3煤粒的破碎特性在循环流化床内部煤炭会粉碎特点是:在进入流化床之后煤粒的体积会迅速变小的现象。不过导致颗粒变小的要素还具有碳粒和猛烈活动的床层间以及埋管面的摩擦。导致碳粒变小的关键要是是因为碳粒外表的构造性质、设备强度和外部操作环境等。损耗的影响一直到燃烧结束。碳粒在投到流化床中,承受受热面的加热,挥发掉水分,当达到能够解析的温度时,碳粒出现脱挥发分作用,针对高挥发份的类型,在热解析时会存在拟塑性过程,碳粒内部出现显著的压力倾斜度,假如压力超出既定值,固体的颗粒会马上四分五裂而出现粉碎;针对低挥发份的类型,塑性性质不是很显著,不过碳粒内部的解析生成物要制服致密的缝隙构造都会从碳粒中跑出,所以碳粒内部肯定也会生成很高的压力,还有,因为高温碳粒群互相之间的推挤,其内部不匀称的温度会产生热应力,能够导致碳粒粉碎。碳粒粉碎之后会变成很多很多的微小碳粒,尤其是能够扬析碳粒会对锅炉的燃烧效果产生不良作用。微小的碳粒大多会跑出旋风分离设备,变成损耗的那类。破碎分为一级破碎和二级破碎,一级破碎是由于挥发份逸出产生的压力和孔隙网络中挥发份压力增加而引起的。二破碎是由于作为颗粒的联结体———形状不规则的联结“骨架”(类似于网络结构)被烧断而引起的破碎。煤的破碎发生的同时也会发生颗粒的膨胀,煤的结构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一般破碎和膨胀受下列因素的影响:挥发份析出量;在挥发份析出时,碳水化合物形成的平均质量;颗粒直径;床温;在煤结构中有效的孔隙数量;母粒的孔隙结构等。

2循环硫化床锅炉运转存在的问题

由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没有设置埋管,不存在磨管现象。也不存在点火时有一部分热量被水冷系统带走的问题,点火启动,停炉都比较方便。由于循环燃烧使它的炉渣几乎不含碳,呈黄褐色小颗粒,可以作为水泥制品的掺和料。并相对减少了总出渣量。

2.1常见问题(1)炉蒸发量不到设计的额定值;(2)高温分离器和物料返送器内结焦;(3)耐火材料和受热面磨损;(4)锅炉排烟温度偏高。

2.2防控技术要点(1)对于流化不良:a.保证布风板风帽小孔的畅通,把风帽小孔及床面清理干净;b.一次风量必需大于临界流化风量;c.控制升温速度,防止炉内耐磨耐火材料脱落堵塞风帽;d.控制燃煤中矸石及铁块的含量,定期将大颗粒物料排除,确保流化良好。(2)超温结焦预防控制:a.控制合理的床压,防止燃煤直接接触风帽造成燃煤堆积爆燃超温结焦;b.点火启动阶段,控制合理油枪配风,保证燃油完全燃烧,避免未燃尽油雾沾附在煤粒上造成结焦。(3)两床失稳预防控制:a.运行中给煤、返料量、排渣控制合理,保证两侧床压一致;b.给煤量调整时应将各点给煤均匀,使燃煤在整个床面分布均匀;c.炉膛两侧外置床返料量调整基本一致,避免因为返料量偏差而产生床温床压偏差;d.调整炉膛两侧风量及给煤量,使两侧床温及一次风量均衡。

3结束语

碳循环的影响篇6

(一)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念不同

在资源维护的角度上看,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都是为了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而实行的经济发展方式,其实,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循环经济指的是将自然资源循环的利用、最大限度的使用来实现经济的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使自然高效使用起来,让自然资源能够最大限度的运用起来,减少浪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浪费,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来达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指的是少使用自然资源,让自然资源的使用量在自然承载力之中,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这一经济发展方式能够让国家的经济结构趋向于服务业发展,发扬新兴产业。由此可见,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提出的时代背景不同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提出的社会形态、时代特征、提出缘由等等方面存在差异。在20世纪六十年代时期,各个国家的工业经济发展迅速,但是自然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为了能够让自然资源高效利用起来,保护本国资源安全,在国际工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美国经济学家便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让国家兼顾经济效益与资源效益,对自然资源的高度保护,并且不放松工业经济的发展。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大气排放的增加、工业的不合理经营等等行为出现了严重的“温室效应”,给世界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根据这一世界严峻现象,英国提出了“低碳经济”的经济发展方式,倡导绿色生活,减少对大气的排放,由此可见,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两者提出的时代背景也有所不同。

(三)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的概念决定着循环经济是以再使用、再利用为侧重点,将同一资源进行不同的使用,让各个环节循环连接起来,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是以循环使用自然资源来达到保护自然资源目的的发展方式;低碳经济的概念则决定着低碳经济是以少使用、少排放为侧重点,工业的大量浪费让自然资源面临匮乏,工业的不合理经营造成大气的污染,让低碳经济的成为了当今重要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相同之处

(一)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核心内容相同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都是在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的形势下提出的,为了解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工业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面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与否和经济利益维护与否的问题,企业家在这两方面进行取舍,但是,其实还有可以不让经济发展建立在破坏自然资源和污染自然环境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方式,那就是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让资源可持续利用,让经济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两者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思想起源相同

工业发展在牺牲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不仅仅是是对当今自然资源的破坏,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是在浪费自己的子孙后代的社会财产。人们对这种行为产生的后果而产生愧疚感,他们对这种行为进行反思,并想通过实际行动来进行弥补,所以,便提出了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希望了能够挽回对自然资源破坏的损失,并且造福于子孙后代。

(三)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所需的社会条件相同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不是凭空实行的,在一定程度上它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撑,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作为绿色经济发展方式,一种环保的发展模式,当然,实行这两种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在工业方面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减少因设备上的落后而造成的环境破坏。

三、结语

碳循环的影响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异同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内的热点话题之一。那么,什么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与我国推进的循环经济是什么关系?国内外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对诸如此类的问题,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本文主要从内涵、起源、循环经济中的经济学原理等方面展开讨论。与大家交流。

一、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内涵异同

循环经济术语在我国的使用几乎与国际同步。“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2005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10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启动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生产率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快技术进步,加强监督管理,完善政策措施,为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奠定基础。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树立一批循环经济的典型企业;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立资源循环利用机制;在开发区和产业园区,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改造产业园区,形成一批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探索形成若干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2008年启动循环经济第二批试点。《循环经济促进法》在2009年1月1日正式施行,标志循环经济发展步入法制化轨道。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理念是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目的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统计指标是资源生产率。简单说,循环经济是从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评价经济发展的资源成本。

低碳经济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在国外2003年才提出,使用的概念较多,也没有形成共同的认识;更主要的是,发达国家进入了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优化阶段,碳生产率水平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他们的发展可以摆脱对高碳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依赖;他们是在解决了局部环境问题(如噪声)、区域性环境污染(如河流污染和城市污染)后,才将重点转到全球环境保护这个议题上。国内提出低碳经济的时间更短,虽然媒体和专家的讨论很多。但基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不知所云。虽然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不得不使用高碳能源,但部分地区资源耗竭的现实也说明我国不能再走粗放式的发展道路了。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节能提高能源效率、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口号为地球是我们的唯一家园,保护全球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责任;统计指标是碳生产率(排放1吨二氧化碳产出的CDP)。因此,低碳经济是从保护全球环境的角度评价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

总之,可以将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纳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范畴。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结果可以提高资源(包括能源)效率,也减少废物(包括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并行不悖,均是我国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殊途同归

循环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可持续发展一样,有一个内涵不断深化、认识不断升华、重点与时俱进的过程。第一次产业革命前,人类干预自然界的能力较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只是局部性的、小规模的和不明显的。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社会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人类向自然索取的能力越来越大,自然资源消耗速度加快,废弃物排放明显增加,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对社会经济发展构成较大威胁。

人类对于自然资源耗竭的担心出现在许多著作中。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1965年和1966年发表《地球是一艘宇宙飞船》和《未来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两文,强调人类要由“牧童经济”向“飞船经济”转变,否则地球这一封闭系统内的不可再生资源将消耗殆尽。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报告,提出:“如果让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的现在趋势继续下去,增长极限将在未来一百年的有朝一日发生。”这份报告被认为是第一次系统地考察了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自然资源供给与环境容量无法满足外延式增长的观点,迄今对人类依然有着警示作用。

从20世纪60年代起,环境污染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发表《寂静的春天》一书。用触目惊心的案例、生动的语言阐述了大量使用杀虫剂对人与环境的危害,指出生物界和人类所面临的化学品危险,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1970年4月22日,美国举行要求保护环境的大规模游行,这一天后来被确定为“地球日”。1972年联合国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郑重声明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也要承担维护自然的义务。这次会议成为人类社会迈向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人类通过对工业发展负面影响的反思,追求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先采取“末端治理”与控制措施,又转向污染预防和清洁生产。可以说,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是循环经济理论产生的最直接原因。

发展阶段也决定了原料来源需要改变。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所剩不多。客观上要求降低经济发展中的实物流量,开展废物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固体废物快速增长也要新的管理战略,这是日本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出发点。由于大量的垃圾需要处置,日本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年限急剧下降,新建垃圾场又要占地,一些地区已经出现没有地方填埋垃圾的情况。另一方面,经过长期的积累,垃圾中含大量废旧物资。如报废交通工具、废旧电子电器产品等,在一些地方“堆积成山”。其实,这是放错地方的、并可回收利用的资源:也正是有了这些不断增多的废物,才使资源再生产业发展成为可能。废物回收和循环利用,既可以减少原料投入和废物产生,又可以减少垃圾填埋占用土地,可以收到一举多得之效。发达国家通过废物的再生利用,再投入少量的资源生产新的产品,单位GDP的资源消耗强度也大幅度下降,矿产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消费增长速率远低于GDP的增长速率,出现所谓的“脱钩”现象。

与此大致类似,低碳经济概念的形成和提出背景,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应对气候变化是低碳经济提出的最直接和最根本原因。由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反过来又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大气中二氧化碳(CO2)等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等问题的认识日益深化。1988年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署(UNEP)共同成立的气候变化政府间专门委员会(IPCC),从科学证据、适应与减缓、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2007年发布第4次评估报告。报告指出: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气温是过去1300年中最暖的:在过去100年中世界平均气温上升了0.74℃,平均海面上升了17厘米。如果不能扭转这种趋势,21世纪末气温将上升4℃,海面将上升60厘米。于是,降低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提高碳的生产率,成为一种新的世界发展潮流和人类的努力方向。

其二,发达国家迈过了以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保持其现有福利水平,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生产和消费了。从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看,如果消费1吨标准煤排放的二氧化碳为1个单位(约2.6吨二氧化碳),则1吨标准煤的石油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0.7个单位,1吨标准煤的天然气排放的二氧化碳为0.4个单位。即相对于煤炭,石油天然气是低碳能源。钢铁、水泥等是需要消耗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产品,又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必需的。因为没有钢铁和水泥等物质和原材料投入,就建不了高楼大厦,建不了铁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生产不了以小汽车为代表的工业品,也就实现不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反,以银行、保险等为代表的生产型服务业,能源消耗强度要低得多。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阶段,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吃饭、住房等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了。一般的,发达国家工业化时的经济是以高能耗、高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高碳经济”;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是依赖低碳能源实现工业化的。换句话说,人类的工业文明是建立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基础之上的,生态文明尚在探索中。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仅要生活,更要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一项历史任务,是第一要务。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三,煤炭、石油等能源危机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低碳经济,最早出现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屿国家,英国已认识到能源可持续利用对于经济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英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正从自给自足走向主要依靠进口。按目前的趋势,有关预测认为2020年英国80%的能源将依赖进口。从世界储量看,化石能源还可以开采利用较长时间。但也应看到,人类使用化石能源的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如果说气候变化还存在不确定性的话,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则没有争议。而不可再生能源总有用光的一天。这一点。可从发达国家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放在节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开发上得到验证。于是,“小的就是美的”、“我们不是给后代留下资源,而是从子孙手中借用了地球资源”、“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还要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等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和追求;研究开发第三代核电技术、节能技术、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氢能技术、电动汽车等,成为发达国家加大投入的领域。

总之,无论是循环经济还是低碳经济,都是国际社会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的战略选择。

三、循环经济的实践及其中的经济学原理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界定,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所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所谓的3R原则)活动的总称。

《循环经济促进法》中界定的减量化,包括源头减量和末端减量两个方面。我国当前大力推进的节能减排,包括了这两个方面。实际上,减量化既有绝对减量,也有相对减量,核心是效率问题。准确地说,我们追求的是用同样的资源能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或者说,生产同样的产品要消耗更少的资源能源。减量化的做法和例子很多。例如,小汽车原来用几吨钢板,现在的汽车变轻了。我国实施的十大节能工程,推广的节能减排技术,都可以起到减少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的目的。这也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讨论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法律时,对是否将减量化纳入循环经济,国内有不少争论。焦点在于,实现减量化有不同途径。此外,减量化也有个度,不能走极端。例如偷工减料,不仅不能鼓励还要坚决反对。

按照《循环经济促进法》界定的再利用,包含四个层次:一是用旧的东西直接利用,相当于二手货,换言之,发展二手货市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二是修修补补再利用,与过去工厂的修旧利废大致相当;三是用坏的东西,换一些零件还可以利用;四是用坏的东西,其中的零件还可以利用。中国劳动人民有勤俭节约的传统。再利用的例子举不胜举。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再利用活动都是值得鼓励的。例如,“黑心棉”、一次性注射器、“五大总成”的拼装车,以及有毒有害物质等,都不能循环利用。换句话说,再制造产品、资源再生产品等必须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和安全标准,否则就会出问题,这也是需要政府管理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

资源化实质是将废弃物用作资源,或者说。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循环经济促进法》在对主要活动的解释中,把资源化与再利用放到了一起。事实上这两者是有差别的,差别在于物质的形态。准确地说,再利用基本没有改变原来的物品形态,而资源化的产品基本上看不到原来的物品形态了。资源化的做法和例子众多。我国在建国后就开展的资源综合利用中,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粉煤灰利用、煤矸石发电等,均属于资源化利用的范畴。又如,国内不少地方进行的垃圾发电,通过国际合作将减排温室气体额度卖给西方国家的企业(所谓的CDM项目),获得资金或技术,既减少了废弃物排放产生了环境效益,又解决了就业产生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属于利国利民的、“一举多得”的好事,是值得大力提倡和推进的。

需要强调的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需要一定条件,否则就难以实现资源化利用。如果我们“霸王硬开弓”。单纯追求废弃物的资源化,就会出现有“循环”没“经济”的结果。比如,“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种说法得到有关专家的大力推崇。但深究一下,就会发现不少问题。比如说,为什么我国的不少城市还出现“垃圾围城”现象?为什么外国还没有将这些资源用起来?因为价值规律在起作用。如果利用这些资源的企业不能产生经济效益,还要连续投入,这样的事情是没有企业愿意干的。更广泛地,如果循环经济不能产生经济效益,是难以持续发展下去的。

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的废弃物都能资源化的。例如,英国“疯牛病”的出现与不适当的同源废物循环利用有关。这一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如果说一些废弃物,如油漆等不能资源化利用仅仅是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话,一些废弃物的资源化,如牛、鸡等内脏等会影响到食物链,并通过食物链影响到人类本身。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结果是难以想象的,2003年“非典”的爆发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碳循环的影响篇8

关键词 森林经营管理;森林碳汇;碳循环;原则;作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18.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179-01

由于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关注,森林碳汇成为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如何实现森林碳汇的有效配置,帮助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就成为当今世界森林经营和管理的焦点[1]。该文认为加强森林管理可以促进森林碳的维持和吸收,增加森林碳储量。分析了各种森林管理措施对森林碳汇的作用和影响,同时根据安徽省森林资源现状,提出了加强森林管理和增加森林碳吸收的措施和建议。

1 森林经营管理原则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应以可持续经营理论为基础,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以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林业的多方面需求为目标;严格保护,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积极发展。一是生态优先原则。协调好木材生产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等公益的关系,协调好森林生态系统与湿地、草原和荒漠等生态系统的关系[2]。二是持续发展原则。严格控制森林年采伐量,协调好森林资源培育、利用、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协调好森林资源的近期利用与战略储备的关系。三是整体协调原则。从协调好林业建设与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协调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出发,制定出台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政策。

2 森林经营管理主要措施对森林碳汇的作用

2.1 森林采伐

森林采伐是森林利用的主要手段,也是调节森林结构、促进森林生长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森林抚育、林分改造的森林采伐限额管理,不应成为森林抚育和低价林改造的瓶颈,要从有利于森林培育、有利于经营主体、有利于森林资源保护“三个有利”的原则进行完善。长期以来,我国的森林采伐以木材利用为主要目的,给森林本身和环境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3]。如采伐木材用作商品或者是作为造纸原料,由于燃烧等将碳以CO2的形式释放到空气中。采伐遗留的剩余物也经腐烂和分解释放到大气中午。目前,大气中CO2的不断增加的第二大原因就是森林破坏[4]。相关研究表明,当林业用地作为其他用地后,碳贮量就会减少,且与转变的土地类型、面积及气候相关。因此,保护森林可以有效缓解空气中的CO2浓度持续增加。此外,还应该转变以往的森林采伐方式,有效利用采伐后的森林剩余物。

2.2 森林保护

森林保护是预防和消除森林的各种破坏和灾害的措施,保证树木健康生长、避免或减少森林资源损失的重要措施。森林经常会遭受人为或者是自然的破坏,如人类的盲目砍伐、雪崩、风暴、病虫害、火灾等。森林火灾是对森林伤害最大的一项破坏因子,由于次数频繁、严重程度较大等极大地影响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森林病虫害是对森林资源危害第二大的破坏因子,其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降低植株的成活率和固碳能力[5]。各地因气候和区域不同,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和程度不同。因此,应做好森林的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保护森林资源,增加森林碳汇[6]。

3 加强森林管理和增加森林碳吸收的措施

3.1 可持续性管理

安徽省森林生物生产力不高,森林资源的固碳能力增长空间仍然很大。目前,安徽省森林资源质量低下,单位面积蓄积量很少。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安徽省森林碳汇容量的巨大潜力。提高森林碳汇容量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力度,提高森林单位面积蓄积,实现森林碳汇容量“内涵”的提高。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严格采伐的力度,进行可持续的采伐,同时要做好森林防火及病虫害防治工作,使森林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保证森林的碳汇。对林产品进行循环利用,使用林产品代替高能耗、高碳密度物品,可间接增加碳汇。强化我国现有森林、特别是低效人工林管理,将会明显增强我国森林总的碳汇能力,大大减轻我国的碳减排压力[7-8]。

3.2 科学管理

由于安徽省的人均森林资源较少,因此必须要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分类经营,加强森林的培育、管护和病虫害防治,提高森林的成林率,使森林能够可持续发展。对森林进行合理施肥、松土、浇水等工作,提高林木的质量,增强其固碳能力,提高其碳汇。

3.3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将自然、生态和经济因素有机结合,使自然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尊重自然规律,实现有序、高效和可持续利用;以高效利用和适度消费为原则,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普及林业碳汇知识,鼓励植树造林;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森林增长速度跟上或超过工业快速发展推高的温室气体排放速度;全面推进身边增绿,提高林分质量;健全政策机制,完善生态效益补偿,促进全省林业良性发展[9-13]。

4 参考文献

[1] 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全球气候变化———人类面临的挑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94-198.

[2] 张小全,武曙红,何英,等.森林、林业活动与温室气体的减排增汇[J].林业科学,2005,41(6):150-156.

[3] 张小全,侯振宏.森林退化、森林管理、植被破坏和恢复的定义与碳计量问题[J].林业科学,2003,39(4):140-144.

[4] 国家林业局.2005年中国森林资源报告[R].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5] 王效科,冯宗炜,庄亚辉.中国森林火灾释放CO2、CO和CH4研究[J].林业科学,2001,37(1):90- 95.

[6] 苏宏钧,赵杰,尢德康,等.我国森林病虫害灾害经济损失[J].中国森林病虫,2004,23(5):1-5.

[7] 李怒云.中国林业碳汇[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1-4.

[8] 叶建仁.中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与展望[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4(6):1- 5.

[9] 韩久同.森林经营管理对森林碳汇的作用和影响研究[C]//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福州: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2010:146-149.

[10] 张志华,彭道黎.森林管理对森林碳汇的作用和影响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3654-3656.

[11] 张广明.浅析森林保护与森林经营对森林碳汇的影响[C]//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福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2010:1169-1173.

碳循环的影响篇9

绿色设计 (Green Design)也称为生态设计(Ecological Design),环境设计(Design for Environment)等。虽然叫法不同,内涵却是一致的,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及其寿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更要优化各种相关因素,使产品及其制造过程中对环境的总体负影响减到最小,使产品的各项指标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其基本思想是:在设计阶段就将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产品设计之中,将环境性能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和出发点,力求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为最小。对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是“3R”,即“Reduce”,“Recycle”,“Reuse”。不仅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的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而低碳生活(low-carbonlife),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最早兴起于国外,现逐渐槮透到国内。可以说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可以理解为: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可以看出绿色设计重点在于强调在产品设计阶段进行设计的从新思考和全面考量,而低碳生活强调的在于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将这种“绿色设计”的理念贯彻实现出来,成为一种方式和行为,达到地毯环保的最终效果。

二?低碳在产品设计

“低碳”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大工业国度的英国,而低碳的内涵分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人生、低碳生活方式等多种类型,英国的低碳概念主要集中在低碳社区的层面,随着低碳概念不断地提出,“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 “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低碳的方式是多种多样从经济、社会、家装、建筑以及产品,每个领域都涉及到了低碳的气息。

2.1?低碳在产品中的应用。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 同样也成为各个国家在20世纪发展的大方向和不可忽视的话题。作为发展中的中国也参与其中,自2003年开始国家大力《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关于做好建设节能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节能工作 的决定》等政策性文件,之后又相继推出低碳政策,而在2010年“论低碳之路”座谈会在北京召开,而在5月份开幕的全球瞩目的世博会也将低碳演绎得美轮美奂。

世博会上,许多低耗环保的新型材料也逐个亮相,例如会“呼吸”的墙壁、地板随处可见。在世博会上很多场馆使用的都是可回收利用的绿色材料,除了住、行,衣也可以低碳。

2.2低碳对于设计的影响。设计的影响是广泛的,具有一定的引导性,但是低碳却对设计有着不大不小的影响。可以说“低碳”是设计中必要的考虑因素和不可忽视的一点。

一款设计除了再考虑了设计原料、产品周期、产品性能等因素意外,低碳更为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向,由原先的设计一款产品,转变为设计一种行为方式,低碳设计是对设计的一种引导,能为使用者去设计一种低碳环保的行为方式,从而更好地实现低碳生活的标准,这种低碳的行为,从设计的角度去看,是一种设计方式的引导和改变,对于设计的要求更具考良性,当然对于设计的参与者的设计师来说也是从新审视的标准,设计师的低碳理念和职业道德直接影响着产品的属性,可以看出,低碳的概念对于设计来说是一把双向标,即对设计有一些约束性的要求,同样也对设计有一定的引导和开辟新方向的指示;相反,设计对于低碳来说,起到了推动的催化剂作用,好的设计能带动和激励低碳环保的概念持久下去,而不好的设计会有迟缓和错误的引导,使得大众误解低碳的含义。

三?低碳——未来生活的趋势

低碳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向往,在现代带资源紧张的今天,它不得不被大众重视并且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主流。

碳循环的影响篇10

【关键词】低碳;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发展

中图分类号: TF761 文献标识码: A

当前气候变化已经成为重大的经济、政治、社会和科学的问题,不仅影响各个国家的能源安全,而且对各国经济发展的空间造成直接的影响。低碳化的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方式,其中低碳城市则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的实现模式。低碳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城市的竞争力。因此,研究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思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1、低碳城市发展能够缓解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的脆弱性问题

低碳城市的发展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能源消耗增多、城市环境问题突出等问题,减小城市的脆弱性,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妥善解决能源与环境的问题。

2、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为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首先,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能够为我国新型的城市发展理论和规划理论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有力的支持,这些实践和理论都将成为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的知识。其次,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能够为部分城市的发展提供后发的优势,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最后,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促进低碳产业发展,促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催生新的低碳产业和环保产业,提供新的产业选择,还能够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二、低碳城市发展的存在的问题

1、低碳城市发展导向不明

首先,在低碳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强调政绩工程的问题,动机不明确。其次,低碳城市的建设主要是关注大城市,忽视了中小城市的低碳建设。最后,是关注新城的开发,对于已经建成区的低碳建设没有足够重视。

2、低碳城市发展目标缺失

首先,低碳城市的发展没有结合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与我国城市发展客观要求,盲目地进行。其次,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没有权威性和导向性的科学指标体系。

3、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理论缺失

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对于低碳城市定义不清,概念出现多样性;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的地位,体系以及编制的方法等都没有得到明确的确立。

4、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出现唯技术论问题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一味地追求新技术的利用,忽略了城市建设的成本,不符合低碳城市发展的要求。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反低碳的事情,在建设的过程中会干扰自然环境,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完全违背低碳城市发展理念。

三、低碳发展理念下的城市规划

1、注重能源的循环利用

(1)注重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

当前可再生能源在城市发展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在低碳发展理念下城市规划应该注重对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在城市建筑的建设中,可以利用油污水源热泵的中央空调,地源热泵的空调,以及太阳能空调的热水器等;可以利用光电照明系统,以及光导引入的照明系统;在建筑电梯内可以安装可再生的储能装置;采用利用生物柴油发电的备用发电机等。

(2)重视水的循环利用

城市发展需要大量水资源,但是水资源日益紧张的现状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要注重水的循环利用。在城市建筑设计中要关注节水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在日常的生活中,更要注重水的循环利用,例如,可以将工业用水进行净化受用于厕所马桶用水;洗手洗菜的用水用于浇灌植物等。还可以设置雨水的收集装置,对雨水进行循环利用。

(3)二氧化碳的循环利用

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气候的变化,因此,提高二氧化碳回收利用,也是对能源进行循环利用的重要措施。对二氧化碳进行收集,可以用作植物的气肥;二氧化碳可以抑制果蔬的生物呼吸,可以用作果蔬的保鲜剂;二氧化碳还可以作为油田的助采剂使用;二氧化碳还可以在塑料行业被用作发泡剂;二氧化碳还可以被用作生产无机化工的产品;用于污水的处理。因此,在低碳城市建设中要积极研发新技术,将二氧化碳用于更多生产中,提高利用效率,减少能源的消耗与废气的排放。

2、注重城市的清洁工作

(1) 加强清洁工作的管理,提高清洁的水平

首先,提升清洁工作的标准。城市清洁工作要改变传统的作业模式,提高清洁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和工作效率,以城市的最清洁为工作目标。其次,要做好垃圾分类与道路清洁工作。垃圾分类是进行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垃圾分类能够有利于垃圾的清理和再利用,保证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低碳城市建设。道路清洁要注意规范道路两旁的积泥处理,保证城市地下通道顺通,保证城市建设顺利进行。最后,要着力清洁城市的卫生死角。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要对城市的各类工地,未整治河道以及城中村等进行清理,完善基本的硬件设施,减少废气物的排放,提升城市的整体清洁水平。

(2)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低碳城市的建设中,要推行清洁生产,制定清洁生产的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促进清洁生产的应用范围,减少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排放。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补贴能够有效的节约能源的企业;还要坚决地淘汰或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和资源利用率比较低的企业。

3、注重城市的绿色工程建设

(1)增加绿化覆盖率

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提高绿化覆盖率是重要的内容。在低碳城市建设中要注重利用已经具有的自然绿化部分,促进具有生态服务作用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规划建设中要科学合理地利用防护林带、水系、森林、河流以及公园等形成绿色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样使得城市的空间格局的规划与布局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循环。此外,还要注重公园、广场的绿化等,通过这些绿化建设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与损耗,实现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与改善,促进低碳城市发展。

(2)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建筑是城市的基础和重要的组成部分,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对于低碳城市发展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在建筑设计和建造中,推进节能建筑的设计,促进绿色建筑发展,首先要做好节能建筑的专项示范工程,实现建筑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术的有机融合;其次,要注重发展与绿色建筑有关的节能技术、节能设备、设计技术以及施工技术。另外还要发展低碳、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推广节约材料型的建筑,推进新型建筑体系的发展;配合国家相关政策,促进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在建筑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推广低耗材、可再生循环利用、高性能的建筑材料;并且还要积极地开展建筑垃圾和废品的回收利用等。

4、注重交通方式的低碳选择

交通方式的选择和改变在低碳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交通方式在占地面积、速度、能耗以及排放等方面具有不同特性。选择不同交通方式对于环境的影响以及资源能耗等方面的影响是存在明显的差异的。这种差异在不同交通方式使用过程中,以及交通方式建设的阶段都明显存在。在恰当的状况下,变高耗能出行方式为低耗能出行方式,对于调整优化城市交通结构、降低城市能源消耗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能源短缺问题以及气候质量的恶性变化,对于城市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融入低碳环保理念,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的首要任务。在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要将低碳的理念贯穿全部过程,通过提高城市重要能源的循环利用效率。提高城市的清洁程度,加大城市的绿色建设,以及采用低碳的交通方式等方式促进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

参考文献:

[1]于宝成. 浅谈城市规划管理的几点思考[J]. 民营科技,2013,1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