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循环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4-04-09 17:57: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碳循环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碳循环的重要性

碳循环的重要性篇1

循环经济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其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过程,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形态,它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将经济活动高效有序地组织成一个“资源利用一绿色工业一资源再生”的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的反馈式流程,保持经济生产的低消耗、高质量、低废弃,从而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因此,循环经济是在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解决资源环境制约问题的最佳途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在现实操作中,循环经济需遵循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和资源化原则。减量化原则,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通过产品清洁生产而非末端技术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和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放主体,以期尽可能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质量轻型化。此外,也要求产品的包装简化以及产品功能的增大化,以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量的目的。再利用原则,要求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尽可能重新变成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有害的垃圾。它要求从原料制成成品,经过市场直到最后消费变成废物,又被引入新的“生产一消费一生产”的循环系统。资源化原则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要求产品和包装器具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和反复使用,而不是一次性消费。使用完毕就丢弃。同时要求系列产品和相关产品零部件及包装物兼容配套,产品更新换代零部件及包装物不淘汰,可为新一代产品和相关产品再次使用。上述原则构成了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但它们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只有减量化原则才具有循环经济第一法则的意义。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发展形态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是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发展模式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适应和减缓地球气候变暖。其特点是通过不断增加对气候变化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重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从上述分析看。两者从概念、发展模式、发展侧重点等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的背景不同

低碳经济的概念是英国率先提出的。2003年英国发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把低碳经济作为国家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并出台一系列鼓励的配套经济政策。其主要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共同保护全球气候的背景下提出的。循环经济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当时,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实现高速发展,但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为了有效应对,西方工业国家开始探索废弃物减量化、源头削减和废弃物再利用的发展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末端治理方式,致力形成“资源一产品一消费一再生资源”的物质能量多次循环的模式。

(二)针对的重点不同

低碳经济主要针对的是能源领域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重点是从建立低碳经济结构、减少碳能源消费人手,进而建立起全社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机制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既是一种发展模式,也是一种生产方式,是在满足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利用生态学原理,对经济活动中的有限资源不断地进行循环利用,高效率或无浪费地使用资源的一种生产方式。

在产业导向方面,低碳经济侧重强调建立少消耗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石油的产业体系,而循环经济强调无论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均对废弃物循环使用,。

在技术运用方面,低碳经济通过新能源技术、替代化石能源等措施可以实现,循环经济不仅需要循环技术,在现阶段由于成本效益的原因,要对采用这种技术后的成本效益进行比较。

在地区布局上,循环经济强调工业共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要求上下游企业实现地域上的相对集中,形成循环利用链。把废弃物的排放单位和利用单位在空间上有效集中,可以产生较大的聚集效益。低碳经济并不一定强调这种地域上的集聚,它强调的是产业结构问题,要求产业发展的能源消耗是低碳能源,较多考虑能源供给与利用的优化。寻找替代能源,使用清洁能源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

(三)实施的方式不同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均强调要建立全社会的发展模式,如果在全社会倡导少消费化石能源,就是建立低碳社会的概念:如果在全社会各个环节推广循环经济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就是建立循环社会的概念。

(四)实施的进展不同

循环经济提出后,得到世界各国的响应,1996年德国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2001年4月,日本开始实行八项循环法律,其中《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循环经济法;美国、法国、英国、新加坡、韩国等发达国家也提出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计划与单项法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方兴未艾。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了全国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各地也在建立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试点,循环经济正从试点向制度层面上逐步推进。

低碳经济由英国率先提出后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呼应。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式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该“路线图”对全球迈向低碳经济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持续升温,低碳经济在我国逐步兴起。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均成为国际合作机制的内容。欧盟将低碳经济作为国际合作的核心要素,鼓励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目前,国际上碳交易和碳排放权市场已呈现蓬勃发展之态势。循环经济的国际合作也在持续推进,特别是以循环技术的联

合开发和示范推广为重点,国际性和区域性的合作研发、技术援助已形成相当规模。

二、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深化

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四个更”: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这“四个更”是循环经济原理的精神实质,是推行循环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低碳经济要解决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问题,循环经济要解决资源有限和需求无限的矛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可以实现“四个更”的愿景。发展循环经济是在更大、更广范围内解决能源资源的浪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问题:而低碳经济是集中缓解C02排放大幅度增长对地球和人类社会造成的灾难和严重影响。

展低碳经济可以探索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模式和路子,达到节能减排的要求,这对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完善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污染治理的模式和路子有重要的启示和促进作用。

从高碳经济转向低碳经济,既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又是循环经济要解决的突出难题,还能促进循环经济向纵深加快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循环经济的“4R”原则(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再思考)完全可以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工具。所以,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深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循环经济还是低碳经济,基本实质内涵是相同的,其针对问题均是相对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经济发展模式:其典型特征是共同的,即“节能与减排”:其发展目标是共同的,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其衡量标准是共同的,即“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因此。两者从本质上是没有多少区别的。均是世界面临共同挑战、为了共同目。标而寻求新的经济模式的不同称谓而已。鉴于从发展的历史看,循环经济这一称谓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各_国已有广泛认同和发展经验;从制度层面看,我国已颁布《循环经济促进法》及大量政策规章;从覆盖范围看,“循环经济”相对较广,特别是“低碳”经济重点关注碳减排,过于狭窄:因此,有些专家建议为便于政策的延续性与稳定性,避免陷于语义混杂、热衷时髦、难以理解、政出多门等不必要的词语困境,相关政府部门统一使用“循环经济”提法,以使政策更加集中,地方执行部门和公众也易于接受。当然,从城市的区域化管理角度讲。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重点,很多国际大都市把发展低碳城市作为目标。低碳城市既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发展循环经济最终也是要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可延续发展循环经济为重要手段的提法,以建设低碳城市为城市管理者的追求目标来倡导。

三、对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不可厚此薄彼

碳循环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循环展示设计;实现途径

面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突出的矛盾,“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未来五年,中国将迈入低碳经济新纪元。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源消耗、低污染的生产方式、低温室气体排放量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实现低碳目标的主要途径,而可循环设计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低碳经济。设计改变生产方式,改变市场的发展趋向。可循环设计起源于低碳经济的需要,反过来可循环设计又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可循环设计,指的是实现广义再循环和利用的方法,即在产品设计初期,充分考虑其零部件及材料的循环利用价值、循环利用可能性、循环利用处理方法等与循环再利用性有关的一系列问题,最终实现零部件及材料的最大化利用,并且能耗、污染和碳排放皆为最小的一种设计思想和方法[1]。可循环设计作为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针对企业生产制造模式及产品的再利用提供低碳化的解决方案,如降低生产过程的碳排放、提升产品零部件的重复利用率、简化拆卸回收流程等。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特定阶段,已提出的与可循环设计相关的理论方法包括产品生命周期绿色设计制造技术、基于产品零部件的拆卸回收、关键零部件的再制造、清洁生产和维护性、维修性设计等[2]。

1倡导可循环展示设计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会展业是当今的朝阳产业。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会展业提出了新的目标与要求,展示设计应尽量的低碳化,在其全生命周期的各环节中,应以“3R”(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再生)为原则,除了能满足时效性、流动性以及审美性等功能之外,还应进一步提高低碳性能和符合循环再利用的环保标准。在此目标下,可循环展示设计的提出就显得合情合理了。首先,可循环展示设计是展示设计理念自我完善的必然选择。从1851年首届万国工业博览会到现今如火如荼的各色展会,展示设计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先后经历了纯建筑形式的模仿、理性的功能主义与开放式的后现代主义三个阶段,其设计理念一直在变化着,并不断地自我完善。但无论以往的展示设计理念如何演变,都始终没有把低碳环保和循环利用的思想纳入其中,因而造成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不利影响。

(1)产生大量难以回收的废弃物。一方面,由于缺乏循环再利用的意识,以往的展示设计多采用胶粘、枪钉及接焊等难以拆卸的结构,选用的材料也不易降解回收,从而使展览废弃物越积越多。另一方面,一般的展会3~5天就结束,因展览周期较短,参展方往往不愿意在循环再利用上投入成本,这样导致大部分的展示设计都是一次性的,不易于回收再用,即使可以回收,也因为成本过高而难以实行。目前,会展业被认为是一项污染产业,一个展览会的结束就是一个大垃圾场的诞生[3]。据统计,近几届广交会产生的展览垃圾量均超过4万吨[4]。面对这排山倒海般的展览垃圾,当前主要通过填埋和焚烧进行处理。但这都是末端治污的处理方法,不但容易产生二次污染,还严重地浪费城市资源。如果要从根源上杜绝展览垃圾,就只有走可循环展示设计的道路。

(2)消耗大量的木材资源。有数据指出,展会中约80%为一次性设计,这些设计超过90%为木质结构[5]。其中,上海举办的大型展会每场次消耗木材达到数百吨左右[6]。撤展后,废弃的木材因为涂有涂料或满布铁钉而难以回收,只能通过低层次的焚烧销毁,导致温室气体甚至有毒有害气体的大量排放。而木材资源的过度消耗,也造成森林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为了节约木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只有走可循环展示设计的道路。其次,可循环展示设计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由高碳转向低碳,是人类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特征。低碳经济要求中国的经济体制改变落后、低效的传统模式,转为节能、高效的生产方式。然而,传统的会展业仍旧是以从资源(原材料)—产品(展示设计物)—污染物(展览垃圾)的单向流动的粗放型线性经济模式在发展,会展业被认为是污染产业的主要原因正是基于这样的发展模式。未来,会展业仍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只有改变现行展示设计的生产方式,并进行低碳、可循环的产业技术革新,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国低碳经济实践和发展。

最后,可循环展示设计是实现绿色会展的必然要求。会展业作为地区经济中的盈利杠杆,对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消费能够产生催化作用,通常拉动经济效益为会展活动的9~10倍,其直接投入产出比为1:5到1:10[7]。会展业曾被认为是“绿色产业”“无烟产业”。但随着各地政府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一次性展示设计不低碳、不环保、不可循环,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人们逐渐认识到会展业的污染性,“绿色会展业”不再绿色。面对这样的状况,只有建立串联整个会展产业体系的低碳可循环展示设计系统,并形成有效的可循环展示设计的生命周期保障机制,才能使地方政府、办展方、参展方、展览设计方与施工方等所有的合作方获得多方共赢,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会展。

2可循环展示设计的实现途径

归纳起来,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可循环展示设计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2.1构建低碳可循环展示设计系统

低碳可循环展示设计系统,是一种旨在通过运用可循环设计方法,实现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资源消耗和碳排放的环保型展示设计模式。按其宏观—中观—微观的递进层次关系,可以从“产业层面—展览层面—设计层面”进行系统的开发与构建。

2.1.1产业层面展示设计

在产业层面的低碳化和可循环化,是以发展低碳经济和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将会展产业体系中的设计业、管理业、制造业与物流业等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和高效的闭环系统,并运用设计手段使展示设计在原材料获取、生产、贮运、使用以及回收利用等各环节都符合到生态环境的要求,最终实现会展产业由以往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因此,在产业层面建立展示设计的低碳可循环系统,主要包括材料选择低碳化、生产环节低碳化、物流体系低碳化、使用过程低碳化和回收阶段低碳化五个方面。

(1)材料选择低碳化。从材料选择方面实现低碳可循环展览有两个主要途径,即低影响材料的选择和材料使用的减少。低影响材料的选择目标指向适用于展示设计生产方式的,且对环境最友好的材料,这些材料包括清洁材料、可更新的材料、低能耗的材料及易回收可循环的材料。材料使用的减少则着重于材料的“减量化”,通过前期严谨细致的规划与设计能够尽可能地减少展览原材料的种类和使用量。因此,在材料选择时要遵循以下原则:尽量选用易回收、可循环利用的材料,设计易拆卸的结构,避免木材等材料的一次性使用;选用废弃后能自然分解并为自然界吸收的材料;材料使用单纯化,尽量减少同一展台同时使用多种材料;尽量不使用有毒、有害的材料,包括多氯联苯、甲醛和含醛树脂(黏合剂)等。

(2)生产环节低碳化。着重于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生产过程的精益管理。通过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开发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生产过程的科技含量能够大大节约材料的使用。而另一方面,在会展生产企业中实施和推广精益管理可以减少浪费,提高能源和材料的利用效率,优化生产流程,简化生产步骤,使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利用。

(3)物流体系低碳化。包含低碳包装和低碳储运两个方面。低碳包装,一方面强调包装材料的环保化、单一化、合理化以及与展示设计之间的对等化;另一方面,在满足包装结构对展台和展具的保护、方便等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包装体积、精简结构、减轻重量;再者,开发包装使用后的功能,使包装的基本功能完成后,还可另做它用,避免包装的随意丢弃,减少废弃物的处理环节,以达到循环再利用的目的。而低碳储运的核心内容则是通过展台和展具的设计,减少其在存储和运输过程中的体积,以节省空间,如展具构件尽量多采用可折叠、可堆叠或易契合的结构设计。

(4)使用过程低碳化。主要体现在展览的搭建阶段,即通过严谨有效的科学管理,使展示设计的拆、装环节消耗能量最少、能量损失最小。而对于标准化的展示设计,还牵涉到如何长时间地满足人们的使用,即长寿命设计。长寿命设计,一方面通过分析标准化展具及其零部件失效的原因,改进其设计,从而提高展具的质量、可靠性和持久性;另一方面,利用开放性设计、可维修性设计、可重构性设计、可扩展性设计和技术预测等设计理论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展具的过时、报废处理和利用展具的数量[8]。

(5)回收阶段低碳化。可循环展示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如何低碳地回收处理废弃的展台和展具。展示设计的初期不仅要考虑展台展具在制造、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问题,还应规划和设计合理的展台展具回收程序。合理的回收程序大概可以分为下面五个阶段:回收、展台展具的分类、零部件拆卸、零部件分类及专业化处理。然而,回收阶段的设计不仅仅包括展台展具及其零部件的回收,更应从设计的角度考虑废弃物的再利用,考虑如何通过设计给展台展具或其零部件带来第二次生命,赋予其新的存在形式和使用价值,从而实现资源在展示设计中的循环利用。如将展台展具的结构模块化处理,简化结构,降低衔接的难度,使展台展具的拆解与重组简单化。拆解与重组的简化和优化涵盖以下几个策略:使用的零部件和紧固件越少,拆卸的工作量就越少;使用日常通用工具就可以拆卸的紧固件,如螺栓、螺柱、螺钉和螺母等,将有助于简化和加速拆卸;避免使用胶粘,对需要反复拆装的零部件尽量采用螺栓连接;对于木结构尽可能减少钉结,多使用可以徒手装配或拆卸的榫、楔、锁等连接方式;加入简单的安装与拆解说明将帮助使用者提高拆卸与回收的效率。

2.1.2展览层面展示设计

在展览层面的低碳化和可循环化,包含单个展览主体独享(图1)和多个展览主体共享(图2)两种主要情况[9]。通过此层面的系统建立,可使得参与展览流程的各合作方更清晰地了解到可循环展示设计的全生命周期,以期指导相关的运营和操作。如参展方如何评估、选择低碳可循环展示设计系统(选择主体独享还是主体共享);如何确定可循环展示设计的循环使用次数;如何对展示设计的个性化需求与低碳再循环之间的平衡有更准确的认识;如何确定展览规模、地点和面积大小;如何编制展示项目的设计任务书等。展览设计方如何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编撰展示设计脚本;如何选择材料;如何控制和优化展示设计方案;如何延长可循环展示设计的生命周期;如何积累和总结经验,提升设计理念和设计水平等。展览施工方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施工进度计划;如何正确地使用低碳材料;如何通过新的生产技术、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物流体系、新的搭建工艺、新的回收手段来提供更系统、更可靠的可循环展示设计服务模式等。

2.1.3设计层面

从设计层面实现展示设计的低碳化和可循环化的途径有许多,但主要的是以下四个方面。

(1)非物质设计。进入后工业时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呈现非物质的趋势。非物质社会倡导的是资源的共享,其消费的是服务而不是单个设计本身。非物质化的展示设计以信息和服务作为其核心价值理念,而对展示设计的物质化形式进行简化,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满足人们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需求,实现展示设计的循环利用,如声光电展示设计、多媒体互动展示设计、体验式展览营销设计等。这些设计的设计对象从物的设计转向非物的设计,设计内容从产品的设计转向服务的设计,设计使用者从占有产品转向共享服务[10]。

(2)简约设计。简约化的展示设计提倡“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通过材料使用的减少、装饰的减少以及结构的简化等设计手段来降低生产、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和资源消耗。简约化的展示设计也是一种精良设计,设计师对展览各要素进行反复推敲,各方面的规划组合恰到好处,设计与制作精良。精良的展示设计使观众沉浸在舒适、亲和的展览环境当中,既提升参展商的品牌形象又促进观众的参观欲望,无形中避免了展览形式因低效而淘汰,延长了展具的生命周期,实现了展示设计低碳化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目标。

(3)标准化设计。标准化的展示形式可以反复拆装,重复利用,便于运输携带,维修维护,租用成本低廉,使用与回收环节几乎不造成材料的浪费,无污染、低能耗、低排放,具有良好的经济性。但是这种标准化的展示形式,在空间形态的创造上由于其标准尺度的局限性,往往只能形成有限几种变化的几何空间,正如国际主义的设计风格一样,在带来简练和方便的同时,也使人们厌倦了它的单调和无情[11]。因此在标准化的展示设计中,应结合展示主题充分考虑标准构件的低碳性和可循环利用性,灵活组合展具,避免呆板的形式;还应充分利用标准化体系下各展具系列的特点,将不同系列的展具搭配组合,以丰富空间的变化。

(4)模块化设计。展示设计中的模块化设计,是指在对展示功能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系列的展示功能模块,并通过功能模块的选择与组合构成不同的展台,以满足使用者多样化需求的设计方法,是通用模块与专用模块通过标准化的接口组合成展台的设计方法[12]。通用模块互换性强,可用于多种展台组合;专用模块功能单一或结构特殊,通常仅用于特定的展台组合。对于标准化摊位,可将标准单元视作通用模块,并根据不同参展商的品牌形象开发出专用模块,通过二者的组合实现标准展台的多样化设计。对于同一企业、同一品牌的展览,可围绕常规的陈列展示、接待、休息、洽谈及储物等功能划分设计通用模块,根据展览营销的个性化主题开发专用模块。这样的设计既能满足消费者的好奇心和新奇感,又能树立清晰易辨的视觉形象和品牌风格,通过秩序、独特的信息传播和企业形象的建立,还能进一步地增强消费者对企业的信赖和认同。

2.2实施可循环展示设计的保障机制

可循环展示设计系统开发,应寻求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号召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仓储物流业、原材料供应商和废品回收企业等对展示设计行业的支持,形成可循环展示项目的生命周期保障机制。其具体的实施办法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发挥政府的导向、扶持和监管作用。在政策上引导展示设计的产品与服务从单次独享转化为循环共享的方式,并制定政府和非盈利性机构采购可循环产品与服务的细则,明确规定其采购的比例和要求。充分发挥导向机制,从参展方、展览设计方与展览施工方三个层面,对可循环展览有突出贡献的企业进行表彰和奖励。收集分析企业的生产数据,在此基础上制定可循环展示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各级政府制定配套的可循环展览绩效考核指标与制度,以及相应的问责制度。建立配套的监督机制,对一次性展示设计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进行限制,对展览废弃物的去向进行监管,对会展业中不环保的环节进行彻查。出台政策扶持措施,鼓励资源循环利用,成立具有官方背景的非盈利回收组织,鼓励投资兴办废品回收加工企业,建立并完善国内展览废弃物的回收体系;

第二,由行业协会牵头,鼓励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政策进行研究,并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的可循环展示设计与施工的标准化规范和行业性管理措施。开展可循环展示设计项目示范,鼓励各高校、科研院所与展览设计企业合作研发展示标准化预制构件和模块化产品。成立可循环展示设计发展基金,对从事研发的企业、单位、组织和个人进行财政补贴和奖励;

第三,培养具有可循环展示设计理念的专业设计队伍。鼓励国内高校的展示设计专业围绕可循环展示设计理念的培养开展教学改革,鼓励展示设计专业教师围绕展览的循环利用开展课题研究,鼓励各高校和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与会展企业合作对从业人员进行可循环展览相关的职业培训;第四,引入国外先进的可循环展示设计理念、技术和产品,优化国内的展览环境;第五,大力宣传低碳经济、低碳设计、低碳生活,增强公众的低碳意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循环展示设计系统的普及,关键在于人们环保观念的建立。

3结语

实现展示设计的循环使用,是对中国低碳经济和绿色会展的有力推动,对展示设计理念、展示设计的生产制造、展示设计的人才培养等多个会展产业环节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实践方面,可循环展示设计系统的实施与推广,既能够改变以往展示设计不良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又能够提高展台展具及其零部件的再循环使用率,还能够大大降低项目的再投资成本,减少材料浪费;在理论方面,可循环展示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可以进一步充实展示设计学科的理论知识,变以往杂乱无章的学科理论体系为系统科学、逻辑严谨、重点突出、规律性强的理论体系;在教育方面,为展示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所培养的人才毕业后,将使展示设计行业的低碳理念得到真正落实,并推动整个会展业乃至全社会向低碳、环保、节能、可持续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盘湘龙.从消费文化的角度看产品绿色设计发展之趋势[J].艺海,2011(7):124-126.

[2]赵燕伟,洪欢欢,周建强,等.产品低碳设计研究综述与展望[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3(5):897-908.

[3]方忠,张华荣.会展产业的生态化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4):223-226.

[4]冯娴慧,钟梦怡.会展工程产业的绿色发展路径:基于样本的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2014(5):111-116.

[5]赵爱玲.世博会推荐服务供应商——常州灵通展览用品有限公司总裁黄彪:“绿色展览”是展览业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对外贸易,2010(2):58-61.

[6]何军.论我国绿色会展设计的实现途径[J].人民论坛,2011(5):176-177.

[7]剧宇宏.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会展业发展的路径分析[J].学术论坛,2011(3):133-138.图8改造对象手绘效果

[8]许世虎,姚国栋,冯婷.工业产品设计中的绿色之道[J].包装工程,2010(12):136-138.

[9]熊涛涛,李春林,谢卉,等.可循环展览的设计工作指南及其系统理论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2(12):47-55.

[10]李志榕.循环经济模式下工业设计的路径选择[J].求索,2015(10):180-183.

[11]汤洪泉.标准化展示构造与异变的展示设计研究[J].装饰,2010(11):94-95.

碳循环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旅游企业;循环发展;模式研究;

一、低碳经济下循环发展模式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于旅游企业的作用意义和相应要求的概述

目前发展低碳经济、改变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了我国的重要国家战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提高其利用效率和促进经济良性发展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它对于改变原来的对于资源的过度开采利用、对于廉价劳动力的过度依赖和较高的发展中的外部性有着十分重要作用。旅游企业由于其行业特点和产品服务特征一直走在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前列,而如何打造和有效实现循环发展模式对于新时期下旅游企业的低碳化增长起着决定作用,它可以显著地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并带动相关环节和主体实现整体性能的提升。

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企业的循环发展模式的重要作用意义客观上要求旅游企业在探索和创新其循环发展模式的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把握,即从自身发展战略和整体发展规划的角度层次去考虑循环发展问题,将其建设成为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据对旅游行业和企业自身特点的分析来将循环发展模式的具体功能和要求在旅游企业上下游产业链成员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并建立某种机制确保其功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和执行,最后要着眼于旅游企业的价值创造流程分析,提升循环发展模式的价值贡献程度。

二、低碳经济下目前旅游企业循环发展模式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旅游企业目前循环发展模式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循环发展对于旅游企业的低碳化发展和内在效益增长的贡献率都还比较低,循环发展的理念和思维在旅游企业中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和普遍性认识。除此之外,归纳总结起来旅游企业在打造循环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旅游企业在探索和实现循环发展模式中缺乏对于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和长期整体规划的充分考虑和有效解读,使得对于循环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创新都没有得到企业相关保障和机制的支持,相关的环节和职能也没有得到持续性的朝着循环式发展的机能转变;第二,旅游企业在探索和实现循环发展模式中缺乏对于从上下游供应链的范畴来考虑和分配相关循环发展模式的要求,使得旅游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成员对于整个循环发展模式的贡献率较低,这也使得整个循环发展模式在整体功能上存在一定的欠缺;第三,旅游企业在探索和实现循环发展模式中缺乏对于旅游企业价值创造流程的具体细分,使得其循环发展模式对于价值创造的贡献率较低,不能有效地按照市场要求将相关的客户诉求和意愿有效地融入到循环发展的模式之中。

三、低碳经济下旅游企业循环发展模式的建议和对策

根据低碳经济下循环发展模式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于旅游企业的作用意义和相应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低碳经济下旅游企业循环发展模式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加强和改善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企业循环发展模式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企业循环发展模式中应该从旅游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规划和整体业务运行的角度出发,将循环发展模式的建立健全确立为旅游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然后以此为指导将符合循环发展的模式和理念贯穿于旅游企业的业务决策、战略制定和具体业务环节之中。这种战略地位和层面的确认是确保旅游企业循环发展模式得以持续推进和保障的根本,它可以使得旅游企业的循环发展模式的发展得到有效的资金资源投入保障;第二,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企业循环发展模式中应该根据循环发展模式的具体功能细分和要求,将之从上下游产业链成员的范畴中根据优势分析来做出具体的职能分配和工作安排,然后在供应链成员之间根据合作共赢互惠互利来达成相关机制来避免各种短期利益博弈行为。旅游企业上下游产业链成员的配合和协作是快速建立起高效的循环发展模式的组织保证;第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企业循环发展模式中应该对于旅游企业自身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流程做出具体的分析,然后将旅游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和竞争对手的情况等纳入到循环发展模式之中,以此来提升旅游企业在打造循环发展模式中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能力,从而最终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水平。

四、总结

旅游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由于其独特的产业特点和产品服务特征决定了打造循环发展模式对于提升其增长水平质量和内在效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一种低碳环保可持续增长的发展模式,本文在分析了旅游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善旅游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建议和对策,即从旅游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和整体规划的高度层次去认识和考虑,根据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功能细分将之从旅游企业产业链协作的角度来进行操作层面的思考和措施制定,最后要根据旅游企业的价值创造流程和价值增值环节的需要来具体修正和调整循环发展模式的具体参数和属性。

参考文献:

[1] 李伟,黄远水.基于循环经济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6)

[2] 刘德智,李杨.循环经济理念下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J]. 理论导刊,2010(05)

碳循环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

引言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虽然出现的时间不同,但是双方的发展目标、动机等却十分相似。在未来只有积极的协调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才有助于解决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一、针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含义的分析

1.循环经济含义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有专家提出了循环经济概念,之后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其“宇宙飞船理论”中首次正式提出。循环经济的出现是为了解决有限的资源和无限需求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两大矛盾,发展到当今,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一种表征低消耗、低污染、多劳动就业、高效益回报的经济模式。[1]

2.低碳经济含义

自工业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发展状况良好,随之而来人们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实际上低碳经济本质上将属于一种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低的新模式,主要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入手点,然后设计、落实各种低碳政策等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数量,实现低碳发展目标。

二、中国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方法

1.坚持由政府主导

中国是社会主义大国,采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大。所以,要想实现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政府部门必须制定、落实积极的政策。由于过往促进循环及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无法吸引商业决策者,所以只有为其提供一定的利益,才能让企业主动推行政府制定的政策、顺应政府意愿、帮助政府顺利跨过经济转型阵痛期。不过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时候,政府与企业依旧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原则。政府要参照取得低碳及循环经济良好成果国家的经验,并根据中国国情,科学设计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及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策略。比如,政府应构建有关的监督部门,监督各行业企业低碳及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在监督中若发现企业出现污染排放超标等问题,除了要责令整顿外,还应进行适当处罚。同时,政府要提供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为低碳绿色产业提供助力。为了保证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还应为高校提供实验设备、技术、资金等支持,协助高校培养优质人才,为循环、低碳经济发展储备优质人才。最后,要积极宣传低碳及循环经济的意义,提高全民关注度。

2.引导企业主动配合

一是,企业应主动引入、学习循环及低碳经济发展概念,要在经济链中发挥自身微观主体的重要作用。虽然企业以经济利益为最终目标,但依旧要重视自身带来的社会效益,因此,企业要坚持“再循环、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等原则健康发展。同时,企业除了对自己生产的产品负责外,还要积极回收、处理、运用销售后的产品包装等资源。[2]比如,中国企业可以学习德国企业,买塑料饮品时可向顾客收取押金,当顾客喝完后可凭空瓶子退回押金,实现回收塑料瓶子的目的。然后集中回收、处理后,进行二次利用,这样有助于推动循环及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

3.转变个人的消费观念

所有产品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了卖给消费者,而在低碳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环境中制作的产品也是要销售给消费者的。所以,消费者能否理解低碳和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对中国推进传统经济朝低碳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方向转变的效果产生了较大影响。若缺少消费者支持,必将影响低碳与循环经济发展效果。其原因有二,一是保护资源、社会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义务;二是,积极参与循环及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有助于创建和谐社会氛围。但是,当前市场中存在的行为基本都和低碳及循环经济理念相违背。所以,要积极引导、支持消费者挑选、购买低碳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产品,要引导消费者形成“循环及低碳经济”消费观念。因此,在消费观念引导中,政府可利用网络、媒体、新媒体等各种渠道宣传低碳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积极普及节约资源、绿色消费的意义,引导大众、企业共建循环与低碳经济环境,实现营造循环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良好氛围的目标,为循环及低碳经济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4.积极调整经济结构

中国经济发展平稳,第一及第二产业发展十分稳定,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加快了国内环境友好型经济的建设。因此,要积极最好宣传工作,要为企业、大众普及低碳及循环经济理念。地方政府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积极制定促进循环及低碳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配合政府工作工作。同时,要将如何控制碳排放、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等作为低碳与循环经济的发展新目标。当前,国内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1:5:4,照比以前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依旧落后于发达国家。因为,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GDP所占比重中超过了70%。所以,政府要积极升级、调整产业结构,要推动中国朝知识密集型、管理密集型等方向发展,要将GDP发展主要动力转变成服务行业。所以,政府应积极制定循环及低碳经济发展策略,促进第一二三产业健康发展,降低资源浪费效率、提高资源使用频率,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政策及经济支持,逐渐实现GPD发展主动力由第三产业代替的目标。[3]

碳循环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低碳农业;循环农业;发展现状;策略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农作物及其生产工艺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依靠农药、化肥以及转基因育种等提高产量方式进行的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下降。以常见蔬菜为例,有机生产工艺下的绿色蔬菜其市场售价相较于传统蔬菜提高越20%-80%之间,且市场需求巨大。在此种背景下,如何提高有机生产水平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在低碳农业经济方面,部分专家学者明确了低碳农业的相关定义与过程,并探究其中的可行方式及其环境贡献。为后续的体系落实、技术开发与推广、农业生产实践等活动提供了广泛的理论基础;在循环农业方面,更是在传统的“桑-稻-鱼”模式进行进一步拓展。在完成了理论分析、体系构建的基础上,不断的延长循环农业的产业链,丰富产业结构,甚至形成了依托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共同循环经济体。为进一步形成并刺激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对低碳农业经济、循环农业经济等两种较为先进的农业组织方式的定义、问题及其对策进行总结及分析,希望能够为后续的相关实践提供必要理论基础。

一、低碳农业经济特征及策略分析

1、低碳农业经济定义及特征。碳排放是造成现阶段大气污染及温室效应的关键因素。然而,碳排放在人类活动与生产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其中既包括了矿石燃料燃烧等工业来源,也包括了生命支持、呼吸作用等非工业来源。碳排放虽然无法完全避免,但是却可以通过合理的组织模式来予以降低。在实际的生产组织过程中,所谓的低碳农业经济便是通过对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及其要素中的碳排放节点进行分析,进而达到综合降低碳排放的根本目的。在实际的应用与构建过程中,其具体特征表现如下:第一,可控特性。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产碳环节进行控制来达到降低排放的目的。如降低化肥的使用能够进一步降低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进而降低土壤本源下的甲烷排放等。第二,效能特性。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能来达到相同目的下减少能源消耗,最终形成降低碳排放的根本目的。如通过集约化农田机械生产,可以提高生产过程中农机的使用效能,从而通过降低燃料使用来达到降低碳排放的根本目的。第三,间接特性。通过对农业生产指标的控制,达到对其生产等环节碳排放的间接降低。如通过降低化肥的使用来降低化肥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等。2、低碳农业经济实施存在的问题。在实际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落实与实践的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第一,低碳农业缺乏显著的经济指标跟随,故而农户的主观能动性不高。无论是其产生的根本作用(环境保护效应),还是其过程中的主要特性(可控性与间接性)均无法获得可见,或者是短期可见的经济效应。第二,缺乏必要的引导机制,配套体系建设缺失。从现阶段的社会认知以及政府引导来看,对于增加农作物产量以及农作物品质的要求相对较高。具体而言,在政府层面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与政策依托、在社会层面缺乏必要的评价机制与补偿体系、在个人层面无法提供体系建设获得足够的经济动力。第三,人力资本与技术资本匮乏。在低碳农业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人力资源与技术资源相对匮乏。或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与方式,无法形成有效的体系构建;或部分技术过于高端或者脱离实际,无法在我国现行的农业结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推广。3、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策略建议。从上述的问题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完善体系及推广,并形成有效的社会评价及补偿是促进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在实际的体系建设与推广过程中建议如下:首先,通过广泛的宣传,似的社会形成对环境保护的统一认知,并全面了解降低碳排放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贡献,在进一步形成社会认知的前提下提高低碳农业经济的社会认同。其次,通过政策导向形成对低碳排放的补偿机制。一方面可以通过设定碳排放指标或者类比排污费等方式对规模以上涉农生产企业进行税费管理;另一方面提供政府补贴机制,对于主动降低碳排放、采用减排措施的企业与个人予以按量补贴,形成进一步的主观能动性。最后,通过监督与技术革新的模式形成社会的广泛认同。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等方式确定碳排放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通过加大减排领域的科技投入为农户或者企业提供更具有效果的技术支撑,并通过源头管控等方式进行综合的节能减排建设,形成进一步的客观遵循。

二、循环农业经济特征及策略分析

1、循环农业经济定义及特征。所谓的循环农业经济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上一生产过程中中的“废物”能够成为下一个生产环节中的原料,故而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不断的在不同环节产生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达到对单一投入的多元化应用。以传统循环农业“桑-鱼-稻”模式为例,桑蚕产生的粪便可以成为鱼类的食物,鱼类的粪便可以成为水稻的养料,在降低了养殖成本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增加系统的多样性与抗风险能力。从上述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循环农业经济具有产业链完整、集约化程度高、经济投入产出比高、科技含量高等特性。2、循环农业经济实施存在的问题。从现阶段农业经济实施现状来看,其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宣传力度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的社会共识。尤其是在农户层面上,对于循环农业所产生的生态效应、经济效应等层面认识不足。即使是在部分循环农业经济产业园区,其对于循环经济的构建也仅停留在简单的模仿方面,并没有形成四位一体的循环思维。第二,农业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组织过于松散。由于受到我国农业传统以及组织现状的影响,更多的农业模式以散户为主导,此种模式形成了农业生产规模较小,资金能力与技术水平无法提高等客观掣肘。第三,科技投入与指导严重不足,循环农业模式过于单一且缺乏特色。现阶段的循环农业经济模式过于单一,没有形成多核心体系。此种现象不仅造成了同质化竞争严重,更使得产品过于集中不利于市场推广。形成此种现象爱你个的根本原因是对于科技研发及其推广与指导体系建设不足而造成的。3、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策略建议。第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发展意识。加大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增强干群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要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农业循环经济的4R原则,使“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成为经济工作的新理念。第二,加快农业企业化进程,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企业化进程,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一要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企业化经营。建设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企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二要精心打造名特优农产品品牌。当今农业的竞争必然是品牌的竞争。推进农业企业化要着力打造农业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品牌农产品的宣传。三要搞好循环型农业基地建设,实现一村一品,一地一品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四要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第三,加强科技指导,提升循环质量。科技进步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技进步不仅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解决农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增效,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综上所述,在上文的分析中,本文系统的对低碳农业经济及循环农业经济的原理、现状、可能问题及其实施策略进行了总结与探讨。旨在为后续的具体落实与技术推广提供必要的依据。然而,在实践环境下,我们应该注意到不同的农业经济发展类型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形成更大的集约化效应。希望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不断的实践与分析,能够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助力。

【参考文献】

[1]刘洋.低碳农业经济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简析[J].河南农业,2017(10)

[2]张国锋,高万里,毕博.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方农业,2016(14)

[3]凌红.低碳经济背景下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09)

碳循环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 低碳经济; 指标体系; 碳循环

自2003年英国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以来,不同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低碳经济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十分重大的成就,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低碳经济本身也随着世界气候变化问题的升温逐渐成为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后,又一改变世界经济的革命浪潮。然而,尽管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为世人推崇的经济发展新理念、一种新规则,更甚至说是一种发展新模式,已被誉为解决世界能源问题、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现实、最基本的途径,并在很多国家得到了实践上的尝试,但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基本、最核心问题即科学的指导理论体系的建立并没有得到解决。长期以来对低碳经济界定的模糊性和不可操作性、内容上的广泛性与复杂性、评价体系指标难以度量与适用性成为困扰低碳经济发展最大的难题。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碳的流转循环过程着手,建立碳循环模型,然后在拟建立的模型各个环节上寻求碳控制点,最终从碳循环过程出发来探寻最能反映区域经济低碳发展现状的理论指标。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碳循环模型

目前,有学者已经对低碳经济理论指标体系的构建开展过十分有意义的研究,并形成了一些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但是经过笔者分析发现,首先,这些指标的选取太过主观,指标的来源明显缺乏依据,比如有学者将优良品种普及率和低碳农药化肥使用率作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并赋予了较大的权重;其次,指标的选取太过理论化,不便于实际操作,指标的运用目的是便于充分反映现实,并尽可能追求简捷,方便使用,如果所选取的指标不满足这一条件,就算再好、再完美也只是空中楼阁,比如有学者将传统产业低碳改造率和生产流程改造率作为低碳经济的社会发展指标。很显然,这些指标的实际可操作性都相当差。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低碳经济理论指标的选取必需以真实、科学的工具作为依据,即依靠一些符合实情的碳循环模型。

这里的碳循环模型是指碳从进入经济环节到退出经济环节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碳物理化学形态的转变。值得说明的是笔者所定义的碳循环与生物化学上的碳循环不完全相同,这里的碳循环是生态碳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笔者只是着重分析碳从进入经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全过程,但并没有将其完全从整个生态系统中分离开来。

(一)宏观视角下的碳循环模型

一个地区能源的生产、使用和消费情况能够清晰明了地反映当地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通常一个地区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越大,化石能源碳的利用率越高,含碳废弃物处理机制越完善,该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程度也相对较好。基于此笔者将生产生活中的碳转化过程简单抽象成图1所示模型。在参考区域能源的来源与使用实情的基础上,对本模型作了如下假设:

假设1:假设本区域能源来自两个方面:自身能源生产和外来能源进口,并进一步划分为化石能源生产、清洁能源的生产和化石能源的进口、清洁能源的进口。外来能源的进口不仅包括能源资源的进口,还包含清洁能源技术的进口,能源低碳技术的进口。在能源开采过程中还会消耗部分能源,排出部分废弃物。

假设2:区域性能源的去向有三个方面:生产制造、居民生活耗用、能源出口。用于生产制造的能源相当大一部分被排放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中去了,而还有一部分则转化成了产品实体构成,而这些产品也最终随着居民的消费排放到环境中。其中最典型化石能源就是石油。

假设3:碳滤与碳汇。排向大气中的碳主要来自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为尽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在碳排放之前对废弃物进行脱碳处理。这就是本模型中所谓的碳滤。而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碳滤是在碳排放之前进行的控制,而碳汇则是在碳排放到空中之后的补救措施,两者主要是对碳控制的时段不同,使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寻求合适指标,就必需从模型中找到和分析出碳控制点。从构建的宏观视角下的碳循环模型图(图1)来看,可以清晰地发现四大碳控制点。

1.碳源控制点。碳源控制属于事前控制范畴,从拟建立的碳循环模型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虑确定低碳经济指标:(1)能源结构。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是碳过度排放的根源,而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低碳含量为根本特征的经济模式。能源结构直接影响到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2)能源合作与进出易。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际发展的主题,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与能源技术合作越活跃,说明低碳经济越繁荣,未来的发展优势与潜力就越巨大。

2.碳排控制点。在当前,化石能源还占据能源主导地位的情况下,碳排放量直接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碳排放较大的国家和地区越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能力和义务。因此,碳排放指标可有效地用于划分各地区节能减排责任,是低碳经济发展又一重大硬性指标。根据以上分析,可从排放主体与排放水平来思考、确定适合的指标。

3.碳滤控制点。在那些对化石能源依赖性强,需求弹性小的地区,在短时间内要求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明显不太现实。因此,加强碳滤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是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低碳经济通过低碳技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优化能源结构、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开发低碳产品,从根本上转变生产、消费和生存观念。在碳滤控制点寻找的指标能充分体现地区经济在保障追求高效益、高效能、高效率的同时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能力。

4.碳汇控制点。碳汇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来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从而达到清除温室气体,恢复生态平衡的目的。碳汇控制主要包括大面积性的植树造林、城市绿化等,较为通用的指标有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等。

(二)企业视角下的碳循环模型

与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的宏观碳循环模型不同,微观碳循环模型的研究对象是某个具体的企业。可以说微观碳循环过程就是以上模型生产制造过程的具体化。根据国际能源署(IEA)2009年二氧化碳报告(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Highlights 2009 Edition Page 13)中2007年碳排放总量饼图,各主要碳源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比例如下:居民6%、工业20%、交通23%、热电41%、其他10%(商业、公共服务、其他能源)。交通、热电都与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碳的利用排放相似,且占重大比重。因此,本模型(图2)以生产企业为例来说明,分析可以对企业实施低碳控制的点。

1.低碳技术能力。企业低碳技术水平体现了企业在未来低碳竞争中的发展能力,低碳经济的实现需要企业低碳技术和能源技术上的创新,而技术本身是一个软实力,因此对其直接反映在操作上存在困难。为提高低碳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笔者选取参照系对其进行间接评价。主要参照标准有,行业通行技术标准、国家政策规定以及国际标准。

2.能源利用能力。能源是企业生产耗用的重要生产资料,其利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成本控制;而另一方面,随着世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企业不可能在这场绿色革命中置身事外,未来面临到的环境保护压力极有可能成为事关其生存的决定因素。因此,采用科学的指标来反映企业能源利用能力,是低碳经济评价的客观要求。这些指标的选取可以从能源对产品或收入利润等的贡献能力来反映。

3.原材料采购与产品回收能力。企业原材料采购是否优先选择低碳材料、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否会进入环境、对废旧的产品回收是否可行,这些都是企业从事生产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企业要与低碳经济特别是低碳经济产业链条偶合,就不能不对这些问题加以科学的分析。

4.企业废气废渣处理能力(碳过滤能力)。废气废渣的处理也会严重影响到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特别是工业企业。企业生产副产品数量多,难处理。如果处理方法不当,对高碳副产品进行不适当的焚烧,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需要有适合的指标来分析企业废物的处理能力。

二、低碳经济理论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低碳经济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是为信息利用者提供反映低碳经济发展的真实数据,并尽最大可能满足他们的决策需要。因此,其指标的确定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要求,既要科学地概括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又要切实可行,能对发展现状进行评价,为科学发展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2.指标的选取要与研究对象的客观实际相结合。理论上的指标体系是对客观实际的主观抽象,其具有一般性特征。如果要正确评价、分析具体区域主体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就要对理论上的指标体系进行细节上的调整,使其符合区域经济的客观现实。没有一成不变的指标体系模板,只有考虑了实际个性特征的指标体系才是最合适的指标体系。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低碳经济被视为一种发展、新理念,说明其不可能像数学公式那样被完全量化。而其成为一种经济模式,又有对其系统量化分析的必要。因此对于那些难以量化的指标,可以对其分级量化;对于那些实在不能量化的指标,可以适度采用定性分析。

4.重要性原则。低碳经济发展是多个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有的影响因素明显不具有重大作用。为了避免冗余,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筛选,选取那些对低碳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因素作为指标体系的内容。

(二)宏观视角下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表1)

本指标体系选择从事前、事中、事后对地区经济发展进行低碳监测与评价,其目的不仅是对现行经济发展的低碳现状进行科学评价与描述,还要求为决策人提供能推动地区经济低碳转型的有效控制措施与方法。碳源、碳排、碳滤、碳汇正好是低碳经济控制的四大关键点,只有正确把握其各个环节的低碳发展情况,才能有重点、针对性地实施并有效控制,从而达到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经济的协调、可持续。

在碳源控制指标中,化石能源消耗总量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消耗量之和。化石能源消耗量越大,碳排放总量就越多。一般情况下,每吨煤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石油和天然气多30%和70%,目前全球22%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因煤碳燃烧造成的。因此减少对煤炭的依赖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可有效地反映出区域当前的低碳水平。

碳排放量与一个地区经济有着密切关系,而碳排放指标是反映区域经济的现实低碳水平最直观的指标,是低碳经济的显示器,直接显示单位、区域的低碳化状况。碳排放指标一般采用能源强度、碳强度、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进行具体评价。能源强度即单位GDP的能源用量,主要反映技术水平、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能耗消耗总量/GDP总额。碳强度是指单位能源用量的碳排放量。其计算方法为:碳排放总量/能源消耗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又叫碳足迹,可用“碳排放总量/总人口数”获得。而碳排放总量=人口×人均GDP×能源强度×碳强度。

碳滤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用清洁与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鉴于此,可用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比、清洁煤在煤炭能源结构中占比来确定当前的低碳经济清洁能源的利用水平。二是利用低碳技术来实现低碳发展。低碳技术是一个软性指标,同时也是一个反映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潜力的指标,主要包括低碳技术R&D经费占GDP比重、清洁煤利用技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技术、生态产品设计技术、CO2捕获与埋存技术、新型动力汽车相关技术、智能节能技术等。

碳汇是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固碳能力,吸收和储存空气中多余的CO2,这是低碳经济社会解决温室效应最有效、最环保的方法。因此大量培植高光合作用植物,增加区域的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地面积是低碳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企业视角下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

衡量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主要有两方面作用,一是有利于完善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信息披露,为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外部信息使用人提供确实有效的投资决策信息;二是有利于企业管理层从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眼光来考虑企业与社区环境的适应能力,完成企业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在排除企业运营的环境与行业特性基础上笔者提供了一些具有普适性的指标可供参考(如表2)。

三、影响区域低碳经济指标选取的因素

以上从模型中寻找出来的指标,是一般经济体都可能用到的指标汇总。但是对一个具体的区域经济体来说,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与指标构成还与其所处的地理区位,能源结构,环境生态等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区域经济体指标不能完全搬用一般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内容。总的来说,区域经济指标体系与一般指标体系的关系就是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区域经济体低碳指标体系需要一般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理论作指导,一般低碳指标体系又要不断从区域经济体指标体系的应用中得以丰富和完善。

(一)地区差异影响

低碳经济指标的选取只有与地方发展状况及实际特征有效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选取的理论指标作出适合地区特色的调整。以辽宁为例,辽宁能源结构是以煤炭为主,占51.2%;石油占46.9%;天然气占1.6%;水电占0.3%。在能源消费结构中,辽宁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均不能自给,其中:煤炭49%需省外调入,原油34.1%依赖进口,电力13%从省外调入。因此在拟建立的指标体系中有必要考虑化石能源进易量的分析。又由于辽宁是煤消耗大省,其年耗煤量相当大,要建立一个与其他经济体具有可比性的指标体系,就不能只看煤的总耗量,而应该看总碳排量并充分考虑到减排技术的影响。除此之外,由于地处东北,辽宁的煤炭不但用于工业生产,还有很大比重用于冬季供暖,因此在考虑建立的指标中还要分析居民生活采暖的耗能量。这些都是因辽宁地区差异特征引起的,在建立相应的低碳经济指标过程中需要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考虑。

(二)量化水平影响

作为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各个指标的量化水平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存在很多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产生重大影响但在目前情况下量化还存在很大困难的因素。比如低碳技术指标。这些指标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定性评价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反映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与此同时,对于那些能够量化的指标,有的产生的是正面的影响、有的产生的是负面的影响,有必要对这些指标进行同向处理。如果在方法上处理不当就很难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合理评价。

(三)指标权数影响

要对低碳经济进行综合的评价就要合理地对体系中各个指标确定科学的权数,然而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权数分布也会存在很大差异。同时,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权数的确定存在人为主观因素,因此计算出来的指标无法在各个区域经济体间进行横向比较,从而降低了指标评价体系的功能与作用。

总之,目前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构建还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和难点,纠其主要原因还在于低碳经济研究水平还与实践严重脱节,并无法满足人们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从中国低碳社会发展水平的评价来看需要加强统计的方法和标准的统一,并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完善碳排放量等科学指标的统计,以便为国家低碳经济发展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小燕,邓玲.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探索――以直辖市为例[J].现代经济探讨,2010(2).

[2] 任福兵,吴表芳,郭强.低碳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江淮论坛,2010(1).

[3] 朱有志,周少华,袁男优.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及其评价指标[J].中国国情国力,2009(12).

碳循环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 低碳城市;城市规划

Abstract: with the global environment changes,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n the worsening situation, deal with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low carbon become a global city development targets, in low carbon under the princip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 planning to have the important meaning. How to attain low carbon cities, specific measures have been a lot of city has been put on the agenda of the discussion,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low carbon urban planning should which aspect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spects.

Keywords: low carbon cities; Urba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大量增加,能源消费行为随之改变,人均用能急剧增加,城市人口增加最先引发的就是住房和交通用能的增加 ,这必将引发城市能源消费的增长。而在日益增加的环境压力之下,低碳城市发展成了我们新的发展模式,以保证“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态环境制约不会影响到人类的发展。

一、低碳城市的内涵

低碳城市以低碳经济为基础,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就是要通过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废物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可持续低碳发展模式。低碳城市强调以低碳理念为指导,在一定的规划、政策和制度建设的推动下,推广低碳理念,以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为基础,以低碳能源生产和应用为主要对象,由公众广泛参与,通过发展当地经济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而为全球碳排放减少作出贡献的城市发展活动。

低碳规划是低碳城市建设的第一步,低碳城市规划的首要问题是,确立合理的低碳发展目标,所以低碳规划必须具有先导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低碳城市的规划

1. 低碳空间分布

构建低碳化城市空间布局,要大力推动复合化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先发展非土地依赖性产业,降低交通、工业用地比重,提高生态和居住地的比重。在城市建设中要多依托原有自然地貌、水文、植被条件,而不是大规模的推倒,重新设置。空间布局采取分散式组团格局,适度配置各地块的人口规模,避免人口过密造成的资源环境压力。

2.低碳交通模式

因为交通工具能源消耗所产生的尾气含有大量的碳化合物,所以所谓的低碳交通就是兼顾便捷和低能源消耗,最大程度的在交通的各个环节实现最低的能源消耗所产生的碳化合物的排放。为了达到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的交通运输模式,必须改变交通运输的能耗结构,优化交通工具的组合,提高交通运输中的能源效率和运行效率。鼓励人们出行由私人的交通工具转乘公共交通工具,由耗能型的交通工具转为无能耗、无碳排放的自行车系列的交通工具。

3. 低碳能源

不论生活还是生产,能源是必须具有的,优化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结构就成为重中之重的问题,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构筑一条稳定、清洁、经济、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虽然各地的资源存在质量的不同,开发水平也不同,但能源的低碳化是必然的选择和发展的趋势。

4. 低碳产业

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体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能源需求的重要因子。从产业结构来说,工业的能源消费强度大,而服务业的能源消费强度相对较低;从工业结构来说,重工业所产生的碳化合物比较多。因此,推动中国产业低碳化,要通过降低碳排放和提高附加值的方式推动经济低碳化。一方面,加大力度限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降低碳排放总量。另一方面,推动生产方式创新,以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链技术水平,提高附加值,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碳化合物的排放量。

5.低碳建筑

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建筑的低碳化,低碳建筑主要是运用新技术新型节能材料,合理设计采光和通风,以便更好的选用节能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低碳装饰材料且避免过度装修。再是,在建筑设计时,要避免因设计的不合理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而且可以运用水的循环模式,节约用水。

6.低碳环保

城市碳输出环节主要集中在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首先要通过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等环境基础设施的合理规划布局,保证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 ,使其达到“输出无害化”,实现零碳或低碳排放。在碳输出环节还应坚持以“减量化 、资源化、循环化”的原则,积极使用循环利用技术,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再生利用,以便进一步实现环保低碳化。在城市碳排放环节,要统筹考虑节水措施,引入中水回用、雨洪利用、海水淡化等先进技术,建立水资源梯级利用、分质供水和循环利用相结合的调配体系,以便形成碳循环,更高效的利用资源,以“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化”为原则,改善居民生活用水质量,满足经济发展用水需求。

7. 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通过减少社会生活领域对能量与物质的消费、减少垃圾与废弃物总量,实现对节能减排的贡献。崇尚简朴生活、减法生活,不以物质占有为荣,而以奢华浪费为耻。在低碳城市的进程中,政府应该提倡并鼓励每个市民践行“低碳生活方式”,自觉选择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改变陋习,从“素”做起。

三、 结语

城市是碳排放的集中地,建设低碳城市成为应对气候及环境变化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面临着挑战。在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应将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体系当中,促进城市规划与时俱进。城市市政系统作为城市“生命线工程”,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同时也集中体现了碳排放的整个过程。所以在以“低碳化”作为发展目标实行相应的行动策略时,一定要做到全方位的开展,以期实现从碳输入到碳输出的全流程低碳化,促进低碳城市发展,使低碳城市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做到双赢。

参考文献

[1] 袁 贺,杨中国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与实践解析[J] 规划师论坛 2011(5):11-15

[2] 刘嘉迅,杨运宇 低碳城市的发展策略研究[J] 绿色科技 2011(10):164-166

碳循环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一、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国际应用

循环经济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随着地球变暖、空气污染等生态环境的恶化。循环经济先后在不同国家实施。如德国1996年颁布的《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这是发达国家第一次正式使用循环经济的说法。2000年日本颁布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和若干专门法,欧盟各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家也在上个世纪最后1O年相继出台了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等办法。虽然我国对“循环经济”理念的引入相对较晚,但已于2009年1月1日起实行《循环经济促进法》。而英国在提出低碳经济的同时,还设定了一系列CO2的减排目标,并在随后几年中逐渐由强调自身节能减排转变到注重国际联合行动和国际框架建设的必要性上,2007年的《能源白皮书――迎接能源挑战》就增加了这方面的篇幅。欧盟委员会也于2007年通过了欧盟能源技术计划,旨在促进新的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虽然美国没有加入《京都协定书》,但长期以来其十分关注节能减碳,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还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我国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视已经在全国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中得到了具体体现。

二、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循环经济根据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规律,提出“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闭环流动型经济模式,是一种以解决环境恶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为目标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主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低碳经济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对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有效控制,但实质上是主张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强调经济和生态的综合效率,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而低碳经济是对以化石燃料(能源)为主的近现代工业文明的一次变革,是人类实现生态文明的又一次探索。

低碳经济提出的时间比循环经济晚,但二者绝对不是替代的关系。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人类面对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等问题的自我反省与改进,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都以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为发展目标。低碳经济发端于全球气候变暖,是碳元素在大气中数量增加引致的,也是人类经济活动产生过多的碳元素而自然界无法靠自我消耗而维持原有均衡的结果。而循环经济提倡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并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使用产品以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的排放,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处理资源化,只有无法避免产生和再回收利用时,才将最终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并排放到自然界。低碳经济虽然侧重CO2的排放,但完全可以受益于循环经济物质流的思想。而且,循环经济在理论界与实证界推广的基础,也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通过减量化(re,Lluce)、再使用(reuse)和再循环(recvcle)等手段。不仅可以深入到低碳经济发展的细节,更能应用到能源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消费意识改变等发展战略中,以便从本质上解决困惑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问题。其实。循环经济就是破解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视角,

三、碳元素的循环

所谓碳元素的循环,是指碳元素在自然界中各种储存库之间的流通。陆地植物和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空气中的CO2并经过转换固定于自身体内,随着食物链进入到动物体内,同时也储存在海洋和地球水域里。而生物体内的碳通过呼吸作用和腐败分解产生CO2排放到大气中,形成碳元素的循环。以化石类为主要能源的人类活动也会排放大量的CO2,植被和海洋生物的减少也会影响地球的碳汇而加剧全球变暖。从工业生产的主要排放部门来看,CO,主要来自于电力、交通运输、钢铁、水泥、石化等行业,以及居民和商业建筑物所使用的化石燃料。自然生态原木就有排放CO2和吸收CO2的载体,并形成固有的循环。在人类开始工业化生产前,也会有一定量的CO2产生,但这是可以靠自然生态系统自身消化的。而进入工业化生产以来,建立在以化石为主要能源结构的经济发展和对森林植被的破坏不断地试探着原有生态系统的底线,成为破坏先有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

四、CO2减排的思路

从循环经济的角度,一是从总量上减少CO2的排放,即从源头上控制CO2的产生。在各种经济活动中,提高能效,降低能耗,改变能源结构。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二是在无法避免CO2产生的情况下,提高CO2的循环利用,通过相关的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将CO2作为可利用能源再次投入到生产环节中。使之循环起来。三是当再次利用后,仍有无法避免部分残留CO2排出时,增加碳汇来吸收多余的CO2,或是捕集和封存已经排放的CO2。

五、CO2减排的途径

第一,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鼓励技术创新,广泛应用先进技术,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CO2排放量。例如。在钢铁产业中,应用烧结矿显热回收技术和热风炉废弃余热利用技术减少在炼铁环节的能源消耗,通过全烧高炉煤气锅炉技术、全烧低热值煤气燃气轮机技术以及高炉炉顶煤气余压回收透平发电装置等实现对CO2的二次利用:同时,开展技术攻关项目开发可再生能源,改变我国能源结构,并进行CO2的捕获和封存(CCS)等,直接减少CO2排放。

第二,淘汰落后产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市场需求有波动的前提下,加速关停落后产能,在规模企业推广循环经济生产模式。鼓励企业采用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和生产项目,并在资金和税收方面适当倾斜。兴建一些循环型工业区和循环型城市,进而实现大、中、小3个层次的CO2减排和循环格局。

第三,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虽然随着技术的进步,第二产业能耗和CO2的排放会有所降低。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排放总量仍趋于上升。因此,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也应鼓励第三产业特别是技术含量高、污染少的研发和营销机构的大力发展,这也将是新时期我国外资引进的重点和未来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之一。

碳循环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低碳;公路运输;发展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一、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的主要任务

1、管理性节能减排

1.1提高公路货运组织化水平

主要通过提高管理手段及方法,优化运输组织,引导运输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将现代企业管理技术运用于公路交通运输行业,提升组织管理水平。合理地组织货运和调配运力,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实现货物运输网络化、集约化、有序化发展,提高运输效率,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1.2提升公路客运组织管理水平

以保障服务品质为前提,完善客运组织的管理模式,提升其组织管理水平。加快文明交通建设,强化宣传,提升服务品质,积极引导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占有率,降低全社会的能源消耗水平。

1.3提高汽车驾驶员节能素质

积极强化驾驶节能培训、管理与驾驶员适应性考核。编写适宜性强的汽车节能驾驶技术专业培训教材,编制节能驾驶操作指南,作为营运车辆驾驶员的必修课程。由行业主管部门推广应用驾驶模拟器,强化运输企业节能驾驶的培训力度。对营运车辆驾驶员进行定期考核,积极开展节能驾驶竞赛活动,提升驾驶员的节能意识与素质。

2、结构性节能减排

2.1优化基础设施结构

优化基础设施结构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加快高速公路网与农村公路建设,强化枢纽与连接线建设,注重断头路、瓶颈路等薄弱环节,达到提高路网通行能力的目的,发挥公路运输网络的最大效益,从而提高公路运输总体效率。优化公路客货运站场选址规划与整体布局,以公路运输枢纽为主、一般性客货运站(点)为辅,借助高速、高铁、国省干线公路路网优势,合理布局并运用系统工程对公路网结构进行优化,在达到提高公路运输效率的同时,与其它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提高整体效率。

2.2优化车辆运力结构

加快形成以小型车和大型车为主体、中型车为补充的车辆运力结构。加快发展适合高速与干线公路的大吨位多轴重型车辆、汽车列车,用于长途公路货物运输;发展小、快、灵的轻型货车,用于短途集散及城市内部物流运输。在大型车中推广厢式货车,发展集装箱等专业运输车辆,有利于公路运输与水路、铁路运输的衔接,有利于发展多式联运,提高运输效率。

二、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

1、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思路

1.1完善节能减排工作机制

在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中,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节能减排决策辅助和支撑领导机构,围绕节能减排工作总目标来开展交通运输发展建设工作,这就要求国务院及交通运输部应落实节能减排工作部署,提出交通运输行业目标任务和节能减排重点工作,使节能减排工作部署在交通运输业中得到全面落实。地方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防范控制机制,落实责任,使各项措施有力到位。

1.2突出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工作成效

近几年,国务院对交通运输业做了统一部署,要求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支撑,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这就需要严格实行实行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准入制度、实施客运运力调控政策及着力推进公路甩挂运输发展,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甩挂运输试点专项资金的建设,有效解决挂车交强险制度存在的障碍,据资料表明,当前我国甩挂运输试点项目累计完成了总投资60亿元,同时也完成了货物周转量138.7亿吨。另外,为了加大交通运输试点的运营,应推广装备应用在交通运输领域中,如加大船舶动力燃料LAG项目的研究,使河运交通运输得到快速发展。

1.3注重节能减排能力建设

首先,在交通运输节能减排能力建设项目中,应开展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耗排放检测体系、低碳交通运输评价指标体系等活动;其次,加大交通运输业能源统计体系及节能减排监测考核体系的建设,将公路、水路、港口生产能源统计指标纳入到国家交通运输行业能源统计指标体系中,并扩大能源消耗重点监测范围,开展节能减排检测考核试点,使节能减排工作落到实处。

1.4加大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宣传工作

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宣传工作,将制定的汽车驾驶节能减排操作规范手册发到社会群众中,定期开展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宣传教育,这样不仅可以加大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宣传力度,也可以使群众树立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的环境意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为了在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国家及相关部门应立足全局,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使公众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中;另一方面,合作联动,各级政府及交通运输运输部门之间应充分发挥其协调作用,利用国际、中央的各种资源来建立完善的协同合作机制,推动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的发展。

2、抓好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任务

2.1推广节能环保交通运输装备的使用

使用节能环保交通运输装备是建设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环节,应用高效能、低排放的交通运输装备和机械设备来提高设备能效和碳排放标准,严格按照设备能源消耗准入制度进行交通运输装备和机械设备的使用,淘汰黄标车,同时也可以加大以天然气为主要燃料的交通运输装备、机械设备的应用,实现加气和供电配套设施建设,注重落实污水处理、垃圾回收等工作,严格实行交通运输装备排放标准,并做好设备的检测维护,使排放交通运输装备在交通运输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山区承德近年来不断加大新型公交车推广,先后更新162辆天然气公交车,年底前将更换217台纯电动新能源公交车。同时逐步向出租车、私家车推广使用,此举将促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

2.2优化交通运输组织

优化交通运输组织是提高交通运输业运输节能减排能力的重要途径,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注重交通运输承运比重的提高,降低交通运输能耗强度,从而加快形成安全快捷、优质于民、高效运输的交通运输体系。另外,为了实现集约化、

高效化的交通运输发展,应注重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实施“公交优先”战略,优化公共交通的发展,加快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进程,提高公共交通在交通运输中出行的分担比例。注重客运运输组织平台的建设,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的客运企业经营模式,实现运输线路、汽车班次等信息资源的共享,采用滚动发班的方式,实现各种运输方式“无缝隙”链接,提高运输效率。并加快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实现货物运输向集约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使货运组织得到不断优化。

2.3交通运输管理能力的建设

提高交通运输的管理能力是建设交通运输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的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第一,应注重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研究,编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的指南,并建立分层次、分方式的交通运输规划体系,使建立的规划体系在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中起到引领作用;第二,建设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法律法规制度,在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基础上加强交通运输的管理,即通过改善法制环境来落实绿色环保的交通运输工作;第三,建立完善的目标责任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加强对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对违法行为应做好惩治工作,根据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目标来落实目标责任制和考核机制,并根据市场机制来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

2.4注重科技创新

在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中,科技创新是推动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不断加大技术的研发,围绕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理念,这就要求需要加强交通运输绿色循序低碳实验室及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将科技人员加大到对绿色循环低碳交通等重点科技项目的研究中,实现绿色循环低碳交通技术的重大突破,并大力推进新能源、新技术、节约环保等技术,积极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自动化的建设,建立交通运输公共信息平台,提供交通运输的运行效率,实现信息采集、信息共享等功能,推动绿色环保低碳交通运输的发展。

结束语

在新时期下,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交通运输部门也印发了《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由此可知,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根据绿色低碳发展的总目标来开展相关工作,注重科技的创新,从而实现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交通运输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松岭.国内外低碳物流发展的比较与借鉴[J].对外经贸实务,2014,01:90-92.

[2]龚紫.低碳运输发展策略研究[J].交通与运输,2014,01:67-68.

碳循环的重要性篇10

10月18日上午,家住武昌南湖大华社区的周晓在“3R循环消费社区连锁超市”,用4节电池换回了一个盆栽;而王惠玲则在该超市选购了一套淀粉基盘和一套淀粉基碗,电脑立即显示出她此次消费累计产生了9.4个低碳积分。

3R即Reduce(减量化,低碳产品销售);Reuse(再使用,二手商品寄卖和交换);Recycle(循环利用,再生资源交易与循环利用)。国内第一家集合低碳商品销售、二手商品寄卖及再生资源交易与循环利用于一体的新型循环消费超市闪亮登场,标志着一个改变居民生活方式的循环消费商业模式的诞生。

不以商品销售为主业,主要倡导循环利用,把循环消费变成一项融入市民生活的商业行为,是3R超市与其他超市最大的不同。

让低碳名副其实

倡导低碳消费,正在成为新的消费趋向。低碳已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低碳商品更是在我们的日常消费中处处可见。只要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符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要求的商品,都可归入低碳商品的行列。如节能灯、竹筷、LED彩电、石头环保纸、再生纸、可降解餐具、手帕、充电电池、环保袋等均属此列,甚至由于包装简洁从而减少豪华包装过程中的碳排放的简装商品,也可算是低碳商品。

3R店中,低碳产品琳琅满目,占所有商品比重高达90%以上,包括节电系列、节水系列、太阳能系列、空气净化系列、环保家居用品、可降解系列、绿色照明/LED、环保文具、活性炭系列、节能厨房用品、车载环保用品、环保工艺品、环保竹纤维等市民日常生活所需的产品。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新买回来的东西其实不合己用;许多闲置物品,放着占地方,扔了可惜,想出售却一时难以找到买主;因此,不少人希望能够通过二次出售,把闲置物品变成现钱,又可以将资源再利用。3R循环消费社区连锁超市寄售与交换店正是为了满足这种低碳环保的需求而开设的正规连锁寄售店。在3R店里面,市民可以放心通过寄售或交换闲置物品,合理利用资源,节约成本,体验趣味的低碳生活。

超市正式开业之前,就已经回收到了20件报废电器。“有的是自己送来的,有的是居民打电话我们上门回收的。”超市人员说,“由于价格合理,交易过程公开透明,不少居民愿意将废旧家电卖给我们。”

3R循环消费社区连锁超市根本变革了传统的废旧资源回收模式,通过构建社区的循环物质流、低碳商品流、环保意识流的全新收废商业模式、服务流程以及管理模式,实现资源、环境与消费的大循环,形成覆盖生产、消费、回收的闭路循环消费新型商业模式。

积分也换钱

3R超市还创造性引入“碳揭露计划”与“碳积分计划”,让低碳名副其实,让低碳消费人人参与,让减碳指标人人量化,构建中国社区居民全面参与减碳减排的评估、量化、累计、核查的低碳消费与低碳信息系统,建立中国公民减碳减排的信誉体系,在方便大家购买便民商品的同时享受低碳消费的乐趣和价值。

3R“碳揭露计划”是指每一件低碳商品的消费、每一件二手商品的寄卖与交换使用、每一公斤(件)废品回收都量化为减碳指标,建立低碳产品消费、二手寄售(或者交换)和废品收购的碳指数评估、标示的规则与体系。3R店每一件低碳商品上都独具一格的产品标签,除产品名、规格、价格外,还突出添加了“碳标示”,即物品CO2排放量。

3R“碳积分计划”是指采用电子信息平台和积分卡,对社区居民每一次低碳产品消费、寄售(或者交换)、收废行为进行碳积分,记载在碳积分卡上,可累计、可核查,成为中国居民人人参与减碳的可量化、公开、透明的碳积分体系。消费者每次在店内循环消费都可进行碳积分,累积的碳积分还可以兑换相应的低碳产品。购买一件低碳产品,回收一件废旧物品,寄卖一次二手商品,都会积累一定的“碳积分”,记载在“碳积分卡”上,凭借这些“碳积分”,市民可以在超市兑换相应的低碳商品。

绿色消费难成

2010年,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阐明将重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支持商业模式创新、倡导绿色消费、循环消费;商务部亦提出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在经过一系列科学考察、实地调研、周密策划的基础上,武汉市推出“3R循环消费社区连锁超市”新型商业模式,正视适应了这种绿色发展的趋势。

“3R循环消费社区连锁超市”由深圳市格林美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创意和投资。格林美公司总部位于深圳,是深交所A股上市公司(股票代码002340),是中国开采城市矿山资源、再生资源行业和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行业的先进企业。

从2008年在武汉建立废旧电池集中回收的“武汉模式”,到2009年在武汉首创电子废弃物回收超市,到今年6月,参与投资设立“武汉城市矿产交易所”,再到3R店的诞生,格林美在湖北构建了多层次的循环消费体系,探索了城市矿山资源开采与利用、低碳商业创新的示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