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体美教学考核方案十篇

时间:2024-04-03 11:49:48

音体美教学考核方案

音体美教学考核方案篇1

制定新措施

取得新成绩

提高体音美信教学质量工作思路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2016年,湖北省政府下发了《湖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从教育部改革思想的出台,到襄阳市教育局方案的落地,历尽了层层调研认证,新中考改革方案既有共同目标和指导思想又有地方特色和实际。

我市新中考方案,把体、音、美、信四个小学科直接以分值计入中考总分项,体育加权重,有30分增加到50分,新考试实施细则,已经出台,其余三科具体考试实施细则还处在调研制定中。

针对新中考改革中的体音美信四小科教学工作,结合我镇实际情况,我讲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和意见

一、实施小学六年级体育水平能力测试的目的和意义

教育党组对全区体育工作高度重视,2019年秋执导区教研中心,制发了《##区小学六年级体育水平能力监测的实施方案》,这一方案是推进体育教学工作的一重大举措,教育局结合全区实际的创新性工作要求,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需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明确指出,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2、是培养学生良好体育习惯的需要。指出,“少年强,中国强”钟南山院士说,“从小体育锻炼可以站得很直”,张宏文:专家说健康成长比成绩重要,这次疫情好转后,市委李乐成书记在教师节看望教师代表时,多次询问学校体育课开课情况,有没有挤占体育课的情况,教育局蒋局长的人才观理论,给我们以充分的启示,学生体质健康就是社会人才的基础。

3、是规范体育课程管理的需要。首先是推动学校落实课程计划,必须开课,其次是规范教学,有利于学生规范的体育锻炼和训练,养成正确的体育方式和方法。

4、是提高新中考体育成绩的需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深化强基战略出发,小学阶段打牢基础,掌握必备的体育技能和相关知识,抓住关键学习能力,提高核心力量,提升综合素质,对初中阶段体育教学和提高体育成绩大有裨益。

二、实施小学六年级体育水平能力监测的具体实施方法

小学六年级,其水平能力监测总分制是10分,在小学教学质量考核评估中,小学抽测年级成绩占20%,六年级毕业成绩考试成绩占40%,体育占8%。具体检测办法解读如下:

1、监测形式:区随机抽测各学校六年级一个班学生作为该校体育水平测试成绩,监测组全部有教研员带队,教研员主裁和主持。镇中心学校组织专班每学期对各校六年级一次。成绩计入学校评估10%。

2、监测时间。区监测时间:小学六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前后的一周内完成,每次监测会提前下发通知。镇中心学校将在区监测前一周进行。

3、监测地点,各校考生在本校田径区参加检测。

4、监测项目,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六个检测项目,分别是男女子50米跑,男女子坐位体前屈,男女子仰卧起坐,男女子立定跳远,男女子一分钟跳绳,男女子50米x8往返跑,具体监测时,随机抽取其中两项测试。

三、学习先进经验、强化内部管理

2019年秋,教研室在##中学召开了新中考体育教学工作推进会,##经验其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理解新规、领导重视。体育教师充分理解新中考体育教学理念,课堂充分重视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技能双培养,以新中考体育项目为中心,科学安排训练与教学活动,兼顾耐力训练、项某技能教学、力量训练于一体。学校领导理解新规,工作上大力支持。建立和完善体育教学考核评估机制,激励机制等。##中学把体育教学成绩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让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一样的地位一样的待遇;在体育教学投入上,以需要为原则,配齐配足体育器材,充分保证教学需要,以发展足球特色学校为抓手,推动学校体育全面蓬勃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骄人成绩。

目标引领、机制激励。体育学科和其他学校一样制定考试目标,保证优秀率,实现高分率突破,早操计入工作量,举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学生体育分数计入期中期末考试考生总分,促动班主任抓体育。学生布置体育作业,家校合作保证学生的训练量。

强化执行力,提高竞争力。领导重视亲自抓体育,从而带动和调动及团队,班主任团队合力的形成。体育课,两操、校内活动,校外比赛都有班主任和校领导亲自参与。中学班主任能组织课堂,校领导能指导比赛。

四、适应新中考改革中体音美信“四小科”教学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1、消除误区,充分认识音美信教学工作的必要性和必需性。

音乐教学内容包括三个年级六册书,有乐理视唱有明曲名家欣赏等。美术教学内容包括:3个年级六册书,一素描、手工、剪纸,色彩、书法艺术欣赏等等,信息技术包括三个年级3册书,7、8年级各8个单元,9年级三个单元共79节课,内容涉及信息处理,图片处理汉字编码,人工智能,音乐视频编辑与制作,制作FLash动画等等.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的文字课内容,不上课,不理解,是不可能靠死记硬背的,也不是一二月能突击的。

2、克服困难千方百计,配够开课所需的体音美信教师

小学体音美,保证班班有教师,按课程计划开启课程,开足课时,底线每周至少两节,初中7、8年级必须保证音美信教师到位,能够开课,保证每周至少上一节课,杜绝不安排教师不三上课的现象发生。

3、转变思想,以新的视野审视和提高新中考科目课程地位

新中考体育提到50分,音乐10分,美术,10分,信息技术20分,所以我们要求,在设施方面:要完善配套设施,配齐教学器材,每一所中学至少要建设一个能够满足一个班学生上课的微机室,保证两个班学生训练所需的蓝排足球数量,音乐美术教学要配必要的音乐器材和设备,为推进四小科教学质量目标考核,我们建议要进行学科水平能力测试,每一次期末考试,四小科分数要记入学生整成绩,要触动班主任,重视四小科,抓四小科成绩的提升。

在教学和教师待遇上建议:要把四小科课教师的教学成绩纳入教学质量综合考评,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和其他教师一样对待,一样参评,一样的给待遇,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原动力。

五、具体要求

1、开启课程开足课时,不管专兼职教师,均要要严格按课表上课,中心学校教学组将加大检查和督查力度,在检查中凡是没有按课表上课的教师,督办学校依据考核细则扣除教师考核分,对学校中心学校直接一次扣除校长100元绩效工资。视其情节轻重,将进行责任追究。

音体美教学考核方案篇2

一、行政力量支撑

1 将“体艺2+1”列为“一把手”工程

在东阳,始终将“体艺2+1”列为“一把手”工程,市教体局局长是此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其理念是:(1)不求学生人人成为运动员或艺术家,但求个个增强身体素质和审美素质;(2)学科教学成绩与“体艺2+1项目”要全面抓,都过硬;(3)在没有改变高考制度的背景下,教育行政部门与校长必须有所作为;(4)抓“体艺2+1项目”,不会降低教育质量,不会降低升学率。在学校里,明确校长是具体开展“体艺2+1”工 作的第一责任人,工作目标是“三个100%”:即音体美课程完成率100%,学校课外文体活动开展率100%,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参加率100%。做到课外文体活动校校展开、班班行动、生生参与、师生互动。

2 建章立制,确保实施

为了确保“体艺2+1”工作的顺利实施,从2004年起,东阳教体局就颁发了《东阳市“体艺2+1”活动规程》,以保证“活动规程”的实施;明确东阳市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教体局各科室、各级学校职责分工问责制;定期进行“体艺2+1”经验交流和表彰活动;将“体艺2+1项目”列入班主任评价机制;做到小学毕业《2+1项目评价成绩册》随转初中,初中“2+1项目”列入《综合素质测评》,与中考升学挂钩等。

为了加强对学校艺术工作的管理,保障和推进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促进艺术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2008年7月,东阳市教体局又颁发了《东阳市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规范》,对我市中小学的艺术课程教学、课外艺术活动、艺术教师的进修培训与工作量、器材经费与保障、艺术工作奖励与处罚等作了明确规定,使我市的音乐教学工作首先在制度上得到了保障。

二、确保教学时间

1 按计划,开齐上足音乐课

音乐课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主渠道。近两年,我市教研室曾对全市中小学进行了几次课程计划落实情况和课外文体活动开展情况的检查,发现有未按课表上课或未正常开展文体活动的,责令其做出书而说明,并限期改正,以促使音体美劳等课程教学与活动的常态化进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在,该项工作已被全市中小学自觉纳入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之中,教学效果稳步提升。

2 确保课外艺术活动(包括音乐活动)

根据我市统一的作息时间表,下午第三节课后为全市统一的课外文体活动时间,为确保每生每周参加两次课外艺术活动(包括音乐活动),各学校都制定并公布了“学生课外文体活动”系列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做到时间、地点、项目、师生、记录“五落实”。

3 每天唱响“300秒”

利用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的五分钟,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学会五首歌。中小学生人人会唱“同歌”。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 充实教师队伍

(1)面向社会招聘音乐教师

我市要求15~23个班级规模的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音乐教师,24个班级规模以上的学校至少配备2名专职音乐教师。针对专职音乐教师缺少的情况,近几年教体局每年都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音乐教师,近三年共招聘了37名。截至目前,每所中心校所在小学至少已配备1名专职教师,10所学校已有3名以上专职教师。教体局规定,音乐教师在校内不得改教其他学科,教体局人事科将追踪调查音乐教师的任职情况,并将其纳入评职称需考查的内容。

(2)发挥非专职音乐教师与班主任的作用

在课外音乐活动中,由于活动项目多,参加学生人数多,仅靠专职音乐教师的力量难以完成,我市十分重视充分发挥有音乐特长的非专职音乐教师与班主任的辅助作用,请他们一起参与指导音乐课外活动,收效很好。

(3)向社会特聘专家

学校音乐教师较难做到一专多能,有时不能满足学校艺术社团的指导需要,因此,我市许多中小学都不惜成本,向社会或音乐专业院校聘请艺术指导和音乐教师。如吴宁一校、实验小学、虎鹿镇校的民乐队,吴宁五校的手风琴队,横店镇校的管乐队等都已探索出了成功经验。

2 多种形式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技能

(1)重视新教师培养

2008年暑期,我市教体局组织新招聘教师岗前培训,采用全封闭的军事化管理与寄宿制初中作息时间相同,安排骨干教师面对而指导备课,促使新教师尽快熟悉教材,规范备课,实现角色转变,适应教育教学要求。一年新教师三项考核(此项考核由教师进修学校组织);三年新教师五项教学基本功比赛(音乐基础知识、音乐技能、课堂教学、教学案例、音乐论文等),通过这些活动切实加强对新教师的学习训练,促进其快速成长。

(2)提升音乐教师执教能力

执教能力是教师素质最核心的要素。实现有效课堂,实施素质教育,向40分钟要质量,重在提升教师执教能力。从2008年暑期开始,我们决定每年都组织全体音乐教师教学能力考核,以促进教师全而熟悉教材,把握教材重点难点,提升执教能力。

此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技能,要求每位音乐教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市级以上的教研活动、培训或比赛,如青年教师教学擂台赛、教坛新秀评选、中小学优质课评比观摩、三年一次的基本功比赛、每年一次的论文评比等,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业务水平。

(3)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

鼓励骨干教师参加高学历进修、参加由教体局组织的与高校联办的高级研训班、与省特级教师协会联合举办的智慧型教师高级研训班等,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并在合适的时机采用开现场会、观摩研讨会的方式展示他们的风采。

四、完善音乐教学设施

音乐教学设施是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为了给“体艺2+1”奠定物质基础,东阳教体局一是要求学校调整经费投资方向,按每年生均公用经费的5%~8%用于艺术工作,做到专款专用;二是学校尽最大努力按国家或省配备目标要求装备文体器材设施;三是积极鼓励师生自制简易体艺活动器材,加强快乐校同文体园地建设;四是积极推进“体艺2+1”进家庭,努力提高体艺活动器材的使用率。根

据教学需要,从2008年起,我市教体局将用三年时间补助一定经费帮助各初中、各中心校所在小学逐步配备音乐多媒体教学系统。

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音乐活动“菜谱”,扎实有效地开展活动

1 制订符合实际的音乐活动项目“三级菜谱”

这里的“菜谱”是指学校、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在课外文体活动中可供选择的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内容、形式与考核标准(见下页表格)。

在确保第一课堂教学的同时,研究制订音乐类合理的“三级菜谱”体系,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丰富多彩的音乐选修项目,满足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加音乐活动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与技能水平,使东阳的音乐课外活动开展得更具全员性、针对性、实效性。

2 培育特色项目

各校在开齐开足音乐课的基础上,根据本校师资、设备、场地制订切实有效的音乐课外活动计划,蓬勃地开展音乐课外活动,并使活动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落实、有检查、有汇报。对中小学涌现出来的很有特色的活动项目,予以充分关注支持,使其不断完善,并总结经验,在全市推广。

3 开展艺术比赛和才艺展示

艺术比赛和才艺展示对于学校开展文体活动具有强大的推动力,我市教体局要求各学校每年举行1―2次全校性的艺术节(周),平时经常性举办小型灵活、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艺术展演活动。学生把平时训练的艺术 成果用节目、展板的形式向全校师生、家长及社会展示和汇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4 举行音乐活动项目设计、案例评比

每年举行一次音乐活动项目的征集提炼与音乐课外文体活动的案例评比,一方面总结先进的音乐活动经验,另一方面促进音乐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六、加强对音乐课程与活动的考核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指挥棒,既包括对学校与领导的评价,也包括对学生、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对学校与领导的评价有《“体艺2+1项目”年度考核方案》,《方案》把“音体美劳课程(课时)的完成率、音体美劳专(兼)职教师和音美教室的配备率等指标,列为学校年度考核重点”,把“体艺2+1项目”列入校长年度述职必述的内容。

在学生评价方面,我市全面改革了中小学评价体系,明确把初中毕业生平时的“体艺2+1”参与率列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考核内容,对升入各类高中都分别提出综合素质应达到的目标;在教师评价方面,调整了《东阳市学年度教师工作量考核用表》,明确将教师辅导“体艺2+1”活动列为日常工作范围。

我市的音乐课已被列入学校期末教学质量监测体系,教体局规定凡文化课质量测试,必进行艺术类现场抽测。每学期,教研室都要组织全市中小学的音体美技能抽测,促使学校与音乐教师更加重视音乐课与音乐课外活动。

七、音乐活动进家庭、进社区

1 学校音乐活动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生音乐技能的提高仅靠在校时间是有限的,课外音乐活动也应包括校外。很多学生课余在家长的支持下,或请音乐家庭教师辅导,或参加各种音乐培训班。我们开展“把音乐请进家庭”活动,开展“阳光家庭共争章”。通过家长会、家长信、家长学校、学生家长学校三方协议书等多种形式,宣传素质教育思想,要求父母平时陪同子女一起参与一项艺术活动。

2 音乐活动与社区活动相结合

鼓励学生走进社区,向社会艺人学习求教,参加社会文艺活动,学习东阳的本地民间艺术,学校也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区的演出展示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与展示交流的机会。

八、确立研究课题,探索活动开展的长效机制

音体美教学考核方案篇3

一、评价音乐档案袋———“我的音乐专辑”

我们评价学生音乐艺术素质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加自信地学习音乐、表现音乐。音乐审美是学生在欣赏和创造音乐作品时产生的新的认识和美好的心理感受。音乐审美能力包括感受音乐美、表现音乐美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音乐审美能力也是在不断地感受音乐美、表现音乐美和创造音乐美和积累音乐审美经验的过程中渐渐形成的,不可以急于求成、要求过高,容易使学生对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失去自信,认为自己没有音乐天赋,也许还会更糟糕,对音乐有关的一切事物有所排斥,产生厌恶感。所以中学生学习的音乐知识越多,他就会对自己的音乐艺术素质评价有越多的要求,对其它学科也是一样。让学生制作属于自己的音乐档案袋,不仅仅使检测更具全程性,还使学生乐于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档案袋的名字、内容、图案、包装、横向纵向的记录方式等等都可以自己设计。在实践中大部分学生把制作、充实音乐档案袋想象成未来他们长大了自己要出的音乐专辑,有的甚至真的自己写歌、自己编舞、自己编曲录制,可喜的是也有小组合作的创作,本来只是一个记录学生音乐学习成果的档案袋,没想到让学生自己去做比我们老师去做统一的、只有数字的所谓成绩单的档案袋,收获了更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在评价中学生是主体地位

音体美教学考核方案篇4

在以往高中音乐教学中,常常采取相同的考核内容、统一的考试要求与评价标准,以“一把尺子”来评价每位同学,而忽略了学生个性特点与原有基础,就有可能扼杀了他们的个性与潜能。如有的同学擅长器乐,却不善舞蹈;有的学生擅长舞蹈表演,却不善声乐、演奏……倘若在音乐考核时,教师只凭学生某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予以评价,显得随意、不全面。而素质教育注重“全体发展”与“全面发展”,力求发掘每位同学的优势与特长,让每位学生均能释放音乐潜能,有所收获与进步。

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在高中音乐考核时,教师要改革现有考核评价制度,打破音乐课程考核内容与标准的绝对化,尊重个性差异,由“知识能力考核”转向“全面评价”,避免考核变成一种形式与任务,远离音乐教育本质与素质教育要求。如根据音乐课程特点,既对学生在音乐常识、音乐欣赏、器乐与歌唱等方面的评定,考核音乐基本技能。同时,也还要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个性发展等方面的考核,将单一的考核内容转变成综合音乐素质测定。如设计“我与音乐”等话题,让学生书面表达自己对音乐的认识与感受,关注他们体验与评价音乐的情感。另外,考虑学生的音乐基础,制定分层性的考核目标、选择性的考核内容,让学生结合自身条件,扬长避短。而后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进步幅度,调整评分标准,以便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使其保持学习动力与热情。

二、创新考核方法,“单一考试”变为“综合评价”

由传统音乐课程考核形式看,通常是笔试(理论性试题)与口试(学生唱歌与表演)。这样的评价方式单一而枯燥,标准较为统一与绝对,偏重结果,以考试分数为评量尺度。这样,虽然可看出学生某方面的学习效果与素质,但很难反映出不同智能优势与综合艺术素质,容易抹杀他们的个性特点,影响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动力与热情,与素质教育倡导的“育人为本”,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相违背的。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进行高中音乐课程考核时,教师要丰富音乐考试手段与方法,探究更具综合性、深受学生欢迎的考核形式,由“单一考试”变为“综合评价”,让音乐考试变得更灵活有趣,帮助学生更好的展示自我,张扬个性。

如①整合指定、自选与抽签的考试方式。比如者规定若干测试主题,同学抽签选取测试题目,再结合自身特长与智能特点来自选表现方式,譬如自弹自唱、以曲填词、自编自蹈等;②组合表演或编演短剧的考核方式。如期末考试,可组织戏剧表演: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自选主题,自由组合,融入多样音乐形式与项目,比如舞蹈、小品相声、器乐等,进行戏剧竞赛表演,并将竞赛情况按存入学习成长档案袋,纳入期中与期末考核成绩之中。由考核现场来看,同学们热情高涨,准备充分,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表演内容、多元新颖的音乐组织形式,突显了他们的智慧才能、协作表演能力。此外,还有音乐分析短文、观察记录等形式,多视角考核学生,使其在音乐考核中感受音乐之美与乐趣。

三、拓宽评价主体,“单边武断”转向“多元评价”

在传统高中音乐教学中,考核主体趋向单一化,通常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侧重技能考核,带有较多的片面性、独断性、随意性,而少了些许民主性与互动性。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考核与评价并非单边武断,而是多边互动与对话协商,要打破“老师说了算”的考核弊端,将学生家长、社会以及学生等主体引入评价体系,让考核变得更民主化,更具互动性与多样性,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学生主体意识与个性发展。因此,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拓宽考核与评价主体,尤其是增加学生自我评价,从过去评价主体的“单一化”逐步向“多元化”转变,更公平、更公正、更全面的评价学生,以考核促进师生交流互动,以评价提高学生自我反思能力。

如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音乐内容,组织诸如音乐作品赏析、讨论、音乐会等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自评与互评的机会,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与自我评价的能力。如《高山流水志家园》的欣赏教学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设置情景与情节,明确人物,配乐戏剧表演。每组表演后,其他小组则予以点评,最后师生进行综合评价,选出最佳编剧奖、最佳创意奖以及最佳表演奖等等,得到一定的分数。而后在期末考核时,教师再根据每组学生的综合表现,给他们加上相应的分数。或者采取“学习档案袋”的方式,将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生生互评、老师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兼顾学习过程与结果,进一步保持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热情。

音体美教学考核方案篇5

舞蹈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舞蹈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常常反省日常的音乐课堂教学存在什么问题,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究,我发现许多音乐课堂教学往往片面地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其它方面素养的培育。

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

我想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这一尴尬大家可能都曾遇到过。

究其原因,自然很多。

“我喜欢流行音乐,书上的歌曲太老土。”“音乐课纪律太吵,我不喜欢。”有的同学干脆说:“我唱歌不好听,所以不喜欢唱歌。”很多学校到了期中考试,音乐课干脆变成了语文、数学课……总之,原因很多,但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凡事都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客观原因固然存在,但从主观方面来看,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是否思考过在目前现有的条件下,如何努力争取上好每节音乐课,也让学生真诚地说一句“我喜欢音乐课”呢?郭声健教授在《音乐教育论》这本书中提到,学科综合是解决音乐课堂教学片面强调知识技能传授的最佳途径。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要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在教学中,学科综合应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的有机联系,在综合过程中对不同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进行比较,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深化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

音乐与舞蹈密不可分,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舞蹈艺术元素,会给音乐课堂教学增添新的活力,舞蹈能够帮助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丰富情感,帮助学生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的目标。

因此,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舞蹈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审美能力及人格的完善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二、立论依据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早在1900年,瑞士的达尔克洛兹提出的“体态律动学”就是把音乐与身体的感应和运动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节奏的因素,向学生介绍音乐、语言、舞蹈和表演,使他们能够掌握一种音乐和表演的即兴性,并且带有一种自己的独特的创造性。

达尔克洛兹认为,学生身体的各部分都是他们进行体态律动训练的工具。

他把孩子们的身体形象的比作一个管弦乐队,身体的各部分代表乐队中的各种不同乐器。

手指、脚趾、手、手臂、脚、足跟等就好比是乐队中的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单簧管、小号等乐器,可以分开独奏也可以一起合奏。

经过训练,孩子们都可以指出哪种工具表达哪种节奏效果最好。

在我国,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知识体系的不断进步,教育工作同样面临着不进则退的两难局面。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人就懂得:社会的发展应“不法先王之法”因为 “事异时移”,而墨守成规的 “守法弗变则悖”。

那么今天,同样面临着知识更迭大潮的冲击和严峻的社会形势,音乐教育如何发展、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在传承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汲取外来艺术的滋养,更是值得每一个音乐教育者深入研究的课题。

当前,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目前社会上用人制度相对的不成熟,客观上造成了各学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学校要创牌子,升学率必须抓上去,主课成绩就必须提高。

于是出现了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去抓学生主课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丰富自己的音乐素养。

音乐课成了其它主课的“附属品”。

同时学校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与学生素质增长的需求相比也明显滞后。

然而“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音乐的重要性在于音乐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更重要的是音乐渗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是很多知识的载体。

它可以潜移默化的活跃思维开发智力,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

如何努力争取上好每节音乐课,是我们每一个音乐教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一下子给音教园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从《课程标准》新理念的确立,到教材内容的重新选编;从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到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都围绕着激发兴趣轰轰烈烈地展开着,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收获。

在艺术教育中,音乐和舞蹈在艺术教育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两者在艺术教育中也是不可分离的,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音乐是看得见舞蹈。

舞蹈这种直观性的艺术,非常符合孩子们的天真活泼、好动好奇、模仿性强等生理心理特点。

《乐记,师乙篇》记载:“故歌之为言也……磋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说的是唱歌到激动时,不知不觉手也舞起来,脚也跳起来了。

由此可见,舞蹈是唱歌时感情的升华。

舞蹈是以发展学生音乐能力为主的一种活动,音乐是它的灵魂,中学生在伴随音乐进行舞蹈的过程中,表现具有一定形象、一定意境、并唤起好奇心与联想,从中学到一定的音乐知识,它是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和喜爱的活动。

(二)理论依据

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审美为核心,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的实践活动。

随着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音乐教育日益走向综合,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

而舞蹈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集美术、音乐、表演、服饰、文学等一身,被人们称之为看得见的音乐,流动的音乐。

舞蹈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舞蹈也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艺术和舞蹈艺术从感知方式的角度划分,前者属于听觉艺术,后者属于视觉艺术。

然而二者又相互结合,水融。

舞蹈借助于节奏,通过人体动作表现情感。

而人通过欣赏舞蹈画面或亲身参与舞蹈实践表演,则更进一步加深对音乐情感意境的理解。

三、研究内容

1、用舞蹈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

2、用各类的舞蹈律动学习歌曲。

3、用形象的舞蹈动作帮助学生记忆歌词。

4、用即兴的舞蹈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搜集、利用相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为课题研究走捷径、求实效。

2、行动研究法。

强调规范性系统性,创设音乐学习的情境,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所描绘的世界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获得审美体验,加强舞蹈成品赏析,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3、调查研究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问答的方式,收集各研究阶段的学生反映。

4、个案分析与经验总结法。

不断反思自己的典型课例及相关教学细节,从中发掘和提炼有效的实施举措。

注意收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撰写论文、教学反思等形式,进行总结和提炼。

5、考核法。

采用公开课形式进行,检查各研究阶段取得的效果。

五、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20**年12月-20**年1月):规划设计阶段。

主要工作:确定实验对象为七年级学生;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对目标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确定学习的歌曲和舞蹈;设计课题研究计划、方案,确定研究目标、内容、措施、方法等。

第二阶段(20**年2月—20**年5月):开题研究阶段。

主要工作:

1、对研究方案进行学习,明确此次微型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目的。

2、分别制定整体方案和阶段性方案。

根据自己的研究工作,定期汇总,定期考核。

3、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问答的形式,摸清七年级学生的音乐水平和对音乐的理解;统计调查问卷;根据摸底调查结果。

分析学生的整体音乐水平,并对阶段性实施方案进行细化;按阶段性方案开展研究工作。

4、收集网络视频资料;整理收集到的资料;按阶段性计划,汇总资料,整理实施过程资料。

5、撰写阶段性考核总结。

第三阶段(20**年6月):研究深化阶段。

主要工作: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做好结题工作。

六、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创新点

沃尔特.特里说:“通过舞蹈训练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改进动作协调性,提高动作的韵律感、节奏感,增强学生的模仿能力,培养正确的基本姿态。

在情感方面,舞蹈对学生适应团体活动、接受领导,遵守纪律都有帮助,对学生个人言行举止、表情达意,也有助益。

跳舞除了身体和感情并用,显然还要精神集中。

如果身体按照规定的形式舞动,一定要提高警觉,训练有素敏捷过人。”众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因为接受舞蹈教育而进入一种良性循环:思想活跃、动作敏捷、成绩优良。

中小学音乐课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重视学生的体验,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的需要为基础,以学生的审美发展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探索为特征,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

舞蹈是艺术的一种形式,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高级情感服务的,它通过以术来表现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情调,展示生命的内在活力。

它既可以美化学生的形体气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愉悦学生身心健康,更能增进学生的合作体验,拓展学生的想象创新。

从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使学生在终身的工作和学习中变的更富有情趣,更富创造性。

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实施音舞结合之教学,加深“舞与唱”、“舞与乐”、“舞与说”等内容的教学,通过动作探索练习和音乐即兴练习,有益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因此,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舞蹈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审美能力及人格的完善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在于研究的角度新颖,研究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从自身的音乐课堂出发,以学生为本,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挖掘出音乐课堂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丰富自己的音乐课堂,让学生从中受益。

七、研究保障

1、专业支持:研究者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十多年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为了保证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展,与本校及所在县区同专业的同仁进行了交流与探讨,邀请了前辈进行专业指导。

音体美教学考核方案篇6

关键词:音乐形象;音乐鉴赏

一、问题的提出

音乐鉴赏是基础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音乐鉴赏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人们通常认为对学生而言,其授课内容、授课形式应该较之其他课程更具有引力!因为音乐毕竟具备愉悦身心的功能。可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笔者曾就该课程作过相关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很简单,只有三个问题:1.你喜欢音乐鉴赏课吗?2.你对鉴赏内容感兴趣吗?你在音乐鉴赏课上获得什么?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音乐鉴赏课不感兴趣,他们几乎一致认为音乐鉴赏课与其他课程没有什么两样,授课形式单一,授课内容古板、枯燥。有的同学甚至说“鉴赏课最适合睡觉”!一门趣味性极强,且具有浓郁审美属性的课程为什么会获得如此评价?为了了解这个不符合常规逻辑的回答,笔者作了一些进一步探究。

二、问题的成因

笔者根据第一次问卷结论,再次设计了三个问题问卷:1.你不喜欢音乐鉴赏课的原因是什么?2.你喜欢什么什么样式和内容的音乐作品?3.你认为授课形式存在什么问题?综合调查结果,大多数学生意见如下:1.我的理解与老师讲授的意境不一样;2.音乐鉴赏课程选择的内容我不熟悉,也不喜欢;3.音乐鉴赏课程的授课形式呆板和上数学课一样,我不喜欢。面对这样如此尖锐的回答,笔者感到震惊!这说明目前我们音乐鉴赏课程实施与我们课程设置与教育目的背道而驰,对此我们有必要对传统音乐鉴赏课授课内容与组织形式进行反思。通过大量听课以及座谈,笔者反思结论如下:

首先,传统音乐鉴赏课程授课形式和其他语文、数学等课程授课形式基本一致,背离了以审美意趣为核心,在宽松愉悦环境下获得审美教育的课程属性;其次,音乐鉴赏的内容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意愿与教材要求设计好的(这种设计没有认真考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情趣爱好,没有将信息时代大众传媒瞬息万变的时代气息与课程及时有效的联系起来);再有音乐鉴赏的步骤与逻辑也是老师预先设计好的,鉴赏的答案也是唯一的,多年固定不变的;另外,音乐鉴赏课程组织形式与要求与数学、语文等课程一致的,强调课堂组织纪律,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配角。

面对新的“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这种模式根本无法解决音乐课程“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观点。这不仅让笔者想起有关素质教育报道中的一个事例。一位外过学者与我们的某个小学的同学座谈,具体谈对一首音乐作品的理解,我们的小学生回答几乎完全一致,在场的老师也很满意。可是外国学者却连连摇头,说你们的教学方式有问题,原因很简单,音乐不同于文字语言,更不同于数学,他没有固定的答案,同一首作品,每个人的感受应该存在差异,即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在解释自己创作的同一首作品时,也没有固定不变的答案。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的名字又叫“命运”,可是“命运”这个标题并不是贝多芬自己命名的,贝多芬在设计音乐主导动机时也没有考虑到“命运”二字,这两个字是后人下的定义。面对同学的回答,面对外国学者的摇头,我们的确应该对现行的音乐鉴赏授课模式与内容进行反思。

为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笔者近年也针对性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下面以课例形式汇报如下。

三、引导学生创造“音乐形象”,了解音乐语言的表现逻辑

这堂音乐鉴赏课程的鉴赏内容选择的是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中的《大象》作为鉴赏对象。首先鉴赏音乐,不告知学生鉴赏作品的名称,先让同学们仔细聆听,各自体验与感受音乐。聆听过后,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分别谈谈自己聆听音乐作品的感受,谈谈你认为音乐表现了什么具象。这个时候,学生十分踊跃发言,兴趣高涨,有的同学说像个大胖子在走路,有的说像狗熊搬家,还有的说像鹅或企鹅走路等等。在耐心听了同学的发言后,我将不同答案进行归类,然后,我在黑板上写出音乐的标题《大象》。当同学看到标题后,他们非常兴奋,几乎异口同声说“太形象了!”。这时我及时表扬同学们:“你们的回答都十分正确的,尽管你们的答案和作品标题不符,但是你们的答案都是指向笨拙的动物,没有一位同学说音乐表现的是小鸟、蝴蝶。其实音乐语言和文字一样,它也是有一定的表现逻辑与意境意蕴的!有的音乐家就像你们一样用类似的音乐语言塑造了其他类似的音乐形象,你们都有音乐家的头脑,你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家!”此时,我马上又引导学生鉴赏一首用乐器表现性格特征的交响乐《彼得与狼》。此时,学生对音乐语言的表现逻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鉴赏《彼得与狼》的时候,他们不时对音乐语言的表现力,发出惊叹,有时当自己的鉴赏结论与乐器指向一致时,他们兴奋不已!下课时间到了,他们依依不上舍。他们还纷纷询问下节课听什么。从他们的眼神里我深刻感受到奇妙的音乐魅力对他们的感动!

四、结语

音体美教学考核方案篇7

【关键词】高中音乐欣赏课问题策略

一、当前高中音乐欣赏课存在问题分析

当前高中音乐欣赏课程,已经在日常的教学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很多一线教学的教师也通过个人的教学经验结合对学生的情况分析,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案。不过,在高中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客观的问题,这些教学上的问题的确需要进一步关注,并且探索新的方案进行解决。

(一)教师教学层面的问题

在高中阶段,由于大部分的高中课程还是围绕着高考的应试教育所开展的,所以音乐欣赏课在高中的课时安排相对比较少,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有一些音乐课程的教师认为,音乐欣赏课程作为一个艺术类的科目,在高考的考核中也并没有呈现,所以很多高中在开展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中也没有给予硬件和软件上的支持,特别是在教学课时上相对紧张,很多高中并没有完成整本音乐欣赏课程的课本教学,学生大部分依靠自行阅读的方式对音乐欣赏课程的内容进行了解。而且在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中,一些音乐教师并没有区分音乐欣赏课程与普通的音乐课程之间的差别,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歌曲演唱方式,但是却没有从欣赏的角度对音乐作品本身的内涵以及音乐元素进行分析,因此大部分的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课程所教学的内容仍然是比较模糊。要强化学生的音乐素养,必须要从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安排上入手,所以如果教师的重视程度不足,特别是学校层面给予的支持不够,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很难推动这一课程的成熟与发展,也更不可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学生学习层面的问题

由于在高中的教学中,高考一直是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挥棒产生作用,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受到其他的主要科目影响,在业余学习时间里也很难接触到音乐作品,或者参与一些音乐演唱或演奏的活动。在这一条件下,很多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视程度也特别不足,大部分学生也仅仅把音乐欣赏课程作为放松身心的途径,很少深入到音乐作品中去探索其内在的内涵以及审美价值等。这样就导致音乐欣赏课程形同虚设,并没有深入到学生群体中产生影响,而且在音乐欣赏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学生的重视程度不足,也不会花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投入到音乐欣赏课程中,就导致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开展难度相对较大,而且考核机制也相对随意,大部分学生只要随意演唱以下歌曲,便能够轻松过关,所以更不可能对音乐欣赏课程有较强烈的学习主动性。虽然从减负的角度上看,强化音乐欣赏课程的考核难度并不现实,但是对于音乐欣赏课程的自身发展而言,完善考核机制,并且提高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针对性,这些都是让音乐欣赏课程提高教学地位的重要发展模式。

二、优化高中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策略

在高中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提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特别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主动性与创造性,这些都是高中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关键。对此,针对当前的教学现状,结合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等主要问题,提出以下的优化策略。

(一)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

在高中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中,要强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特别是要从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手法等方面进行调整。比如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围绕当前的流行音乐,结合课本中的内容进行音乐欣赏,这种音乐欣赏教学更能够贴合学生实际,用学生熟悉的音乐作品,结合古典音乐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强化学生对于音乐审美的认知和敏感程度。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要结合一些具体的教学手段,比如结合当前互联网以及各种即时通讯工具的便利性,利用微信或者是短视频的软件等,让学生能够比较方便地接触到音乐欣赏的内容,这样能够将课时相对比较少的音乐欣赏课程渗透到学生群体里,让学生随时都能接触到这些音乐知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在其他的一些方法中,也应该保持互动和交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以及他们在学习音乐欣赏的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疑惑,及时地答疑解惑,引导学生对音乐欣赏产生浓厚的兴趣,鼓励学生通过探索等方式对比音乐作品之间的联系与差别。

(二)教学上的重视与优化

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还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教师的重视是远远不足的,高中音乐欣赏课程要得到各种硬件与软件上的配套支持,需要整个学校的重视,特别是学校管理层对于高中音乐欣赏课程足够的资源支持。对于高中音乐欣赏课程应具备的课时,从学校的管理层面上要给予保障,教务部门要在处理课程安排时避免高中音乐课程课时过少。而且对于教学所需要的一些乐器等硬件设施,学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加强配置,特别是音乐欣赏课程,要让学生能够参与到音乐演奏或者演唱的过程中,所以音乐教师在日常的编排和训练时要加强学生的参与度,学校要提供相对应的场地和设施等。在教学中,高中音乐教师要有足够的重视程度,不能因为高中音乐欣赏课程作为一门艺术类课程,就忽视其教学与考核。音乐欣赏和课程考核不应加大其难度,而是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特别是课程教学的具体安排,能够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进行更加全面的考核,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研究,制定出合理的考核方式,帮助学生逐渐掌握相对应的音乐欣赏技能。

音体美教学考核方案篇8

[关键词]音乐 创新教育 培养 发展

中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中国的音乐教育改革增添了浓重的一笔。新课程代表着新的教育理念,突出一个“新”字。“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音乐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和努力实践的新课题。

一、培养学生音乐创新精神的必要性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进步的条件,也是衡量一个民族和国家是否富有生机和活力与持续发展的标志。在新世纪里,人类社会将是一个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融合一体高速发展的崭新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带来的物质文明和人类认识自身、发展自身带来的精神文明,要求社会的每一个受教育者除了要熟练地掌握一切推动社会发展的高新科技与先进手段,必须还要能够创造性运用这一切,更好地推动自身并融入整个社会的发展。这种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的水平与程度,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教育的角度而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主体性创造发展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目的。只有人的主体意识得到唤醒和培养,人才才能以积极的态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力量,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整体的发展。教育者必须站在人的发展的高度,去实施一种开放的、多元的、富于创意的教育模式,有目的和有针对性地组织教育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认识与创造的社会主体。

二、培养学生音乐创新精神的基础

1.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材料的直观性、主动性、穿透性,使得它“可以借任何外力而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李斯特)。而人的听觉器官,音乐的有选择、有组织声音的存在和人的耳朵对这种声音的反映是一种必然的互动关系。

2.在现代音乐美学的理论中,认为音乐的运动与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异质同构的关系。在这方面,美国的心理学家和美学家鲁道夫就认为在物理世界、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三种力的结构中,人在进行音乐的各种活动的时候,除了物理能量与生理反应的对应关系之外,更为本质的是对一种充满活力的生命运动形式的自主把握和独特理解,就是音乐形象。

3.音乐艺术满足人类的诸多价值是辩证统一于音乐特殊性之中,和谐于音乐实体之中。一方面,“它是给人以享受”的结合艺术,即感性方面的享受”,另一方面,“正是音乐的感性美包含有某深刻的合乎理性的伦理因素”。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们也要通过感性一形式的方面和理情一内容的方面,来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

4.在音乐的创造中,音响结构的物质材料在自然音响中并无原生状态。音乐赖以发展、创造的物质材料比其他艺术材料已有较多的主体实践性、创造性。由音乐的各种表现要素构成的音响动态结构,是体现着创作者创造力和独创性的有序结构。不论是巴洛克的复音对位技术,还是古典乐派的大小调功能的和声体系,以及现代音乐的十二音技法,其巧妙的形成构造本身,就是人类创造性的表现。

三、培养学生音乐创新精神的学习兴趣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只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音乐上来,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己的想法,才能创新。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逐步培养对音乐的感情,是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终身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最好体现。当然,兴趣和爱好的培养不是指一般性的接触,而是通过正确的音乐教育逐步建立起对高雅、健康的兴趣和爱好,这其中必然包含着表现技能和欣赏能力的逐步提高和发展,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四、培养学生音乐创新精神的想象空间

新课程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课后的问题和作业的设计具有开放性,答案多是非唯一的,不确定的,这样做就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考,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音乐教育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看,十分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创作是艺术的生命!”不论西方重纵向的和声复调的音乐,还是中国重横向的旋律线条的音乐,无非都表达着人类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这些情感借助于不同的节奏、曲调、和声、音色等要素来表现。演唱、欣赏音乐作品,都需要注意还包括速度、力度、音区、复调、曲式、织体等在内的要素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把握基本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展开联想、想象,进行二度、三度创作,能直接而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五、学生音乐创新精神的发展与开拓

古今中外的许多哲人都看到了音乐与天地宇宙、人类精神追求的内在本质的联系。所以,人通过音乐审美的各种实践活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构建可以逐步完善,形成真善美的心理定势和价值取向。在先进的审美理想的引导下,以人类的本质追求为法则,来塑造自己和改造外在世界。在这种心理和价值取向影响下培养起来的创造力,其创造性更为符合人的社会本质和美好本性,更能使创造的对象与结果――自然环境、社会结构、人际本身共同协调在一起。

科学的发现与艺术的创作,都需要有创新求异的思维,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倾向,创造性的人格品质。音乐形象通常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因而使音乐情感的表现往往不具有特定的语义内涵,而是人类某种普遍体验过的感情的传达,也是人类心灵最深处的一种本质力量的揭示。

六、在音乐创新中鼓励学生自主评价

音体美教学考核方案篇9

关键词:艺术实践;课程体系;高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239-02

音乐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整个教育过程必然具有较强的参与特征。2004年12月29日,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2004]12号)(以下简称《指导方案》),对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1]。在此基础上,根据《指导方案》要求,2006年11月29日教育部办公厅又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课程纲要》)。这些必修课程的教学指导纲要中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实践这一环节,例如在《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的课程指导纲要中,在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教学”中关于课程基本内容就提到了“辅导课外音乐活动,包括策划、组织、辅导课外学生乐队、合唱队等音乐社团及音乐主题活动,以及策划、组织、辅导社区的群众性、社团性的音乐活动”。[2]《指导方案》中关于实践的环节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社会实践、教育实践、艺术实践和科研实践。其中艺术实践活动基本涵盖大学四年的每个学期,结合紧密课堂教学,其意义非比寻常。

一、艺术实践活动开展现状及问题

虽然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已经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实际上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活动开展情况和效果参差不齐,而且有一些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没有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和普遍参与。艺术实践活动没有真正普及到每位学生,无法做到公平参与;而有的教师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艺术实践对于课堂教学的作用,这样艺术实践的作用不但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反而逐步偏离了轨道,无法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其次,缺乏专人负责和指导,没有形成规范的体系。高等师范院校都开展艺术实践活动,但是往往是要开展活动才临时想策划、出节目,学生虽然在活动中也能得到锻炼,但是对于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系统的梳理,更无从谈起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应怎样避免再出现同类问题,并能有效提升实践能力。再次,没有专项活动经费,也未形成考核和评价系统,无法保障活动的有序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想要开展得更加积极有效,必要的约束机制应该配套实施,另外艺术实践需要相应的活动专项经费,目前这在很多高师音乐学专业还没有实现。综上可见,在高师音乐学专业构建艺术实践课程体系可以将艺术实践活动纳入规范的教学行为,对于完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而有益的补充。指定艺术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成立教研室、活动小组或活动中心,并由院系主管教学的领导牵头负责,保证教师和学生的普遍参与才能使教学相长。

二、构建艺术实践课程体系

1.培养目标。艺术实践与课堂教学形成双轨体系,互为补充,旨在培养复合型音乐师资力量,即高师音乐学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定位于既能教能演,又能参与宣传、组织、参与、排练等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有协调合作、自主创新等相关综合能力。

2.艺术实践课程体系的特点。由于艺术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参与性,这一体系形成了自身的特点:①与技巧课、个别课、小组课形式不同,艺术实践课程体系的参与者与受众多为群体,其方式方法也更加灵活多样,课堂的教学模式更加自由,空间也更为开放。②技巧课或专业理论课等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而艺术实践课程体系则融入多元的文化因素,为校园生活和专业学习创造浓厚的艺术氛围。③艺术实践课程体系为多学科交叉创造了更大的可能性。

3.艺术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内容。高师音乐学专业参与完成艺术实践活动的质量是与学生的多方面素质息息相关的,而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正是构成艺术实践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①专业技巧与艺术表现能力的提升。出色的表演技巧与完美的艺术表现是音乐表演中相依相存的两个方面。技巧在音乐表演中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3]。如《声乐》、《钢琴》和《中外乐器》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关注演唱、演奏技巧的掌握,歌曲乐曲的完整演绎,更可以将演出实践时出现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和舞台表现能力的学习穿插其中。将技巧学习与音乐表现融合在一起,课堂教学的信息量随之增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随之加强。②艺术实践知识储备。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它必须通过人声歌唱、乐器演奏以及包括指挥在内的多种艺术手段,将乐曲用具体可感的音响表现出来,传达给欣赏者,以实现音乐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3]。对音乐学专业学生来说,走上舞台进行表演这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这里涉及到的相关艺术门类和手段非常之多。这些方面的内容如能补充进艺术实践课程体系,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成为真正意义的多面手,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③创新能力的培养。《指导方案》在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培养规格中提到:系统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具有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1]。教育部2002年就出台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从九年义务教育到高中以及高等院校的各个阶段,对于积极开展经常性的、面向全体学生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艺术活动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这些活动怎样走近学生,符合他们生理、心理的需要,能够感染熏陶他们,没有创新思想和能力肯定是不行的。想要成为合格的素质教育工作者,不只是要自己能唱能弹,还要全程参与学生的各种艺术活动的宣传、策划、组织、排演等环节,而这正是艺术实践课程体系最具创新意义和价值的内容。

三、艺术实践课程体系的考核办法

目前大多数高师音乐学专业的艺术实践活动尚未形成规范有序的课程体系,这对于艺术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和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无法产生更为积极的作用,因此艺术实践课程体系还需要形成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

1.具体实施细则与活动计划。为了确保艺术实践课程体系的教学效果,根据不同年级制订不同的艺术实践活动计划,并写入教学内容,规定完成不同等级的目标和任务就是非常必要的。课程可分为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两部分,采用二者相结合的办法,由指导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二者配比及内容。如第一学期艺术实践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为:新生专业汇报、观摩其他年级的教学音乐会和班级汇报等,可酌情适当增加模拟排练及理论课的比重。2~6学期每学期内容包括:班级教学观摩、分专业教学汇报、基本功比赛及颁奖晚会、艺术展演等。第7~8学期可以安排毕业晚会等。这些活动计划和细则的实施都要细化到每个学期并实行问责制。

2.考核办法和评价机制。为完成艺术实践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形成有约束力的考核办法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首先,要确保每位学生的公平参与,定期组织考核。其次形成必要的评价机制更能对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作用。每次活动之后,可根据活动情况开展评价,包括学生自评、互评,专业教师点评和艺术实践指导教师综合环评等方式。一方面要求学生就本次艺术实践活动参与的情况提交书面报告,另一方面要求每个节目的指导教师根据本次活动学生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建议,最后由专门负责指导艺术实践活动的教师综合评价本次活动的开展情况并制订下一步的提升空间和目标。

高师音乐学专业的艺术实践活动可以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一面镜子,它可以很好地反映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并且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发展综合素质,因此如何更好地开展艺术实践活动这一课题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高师音乐学专业构建艺术实践课程体系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与课堂教学的双向互补作用,完善教学体系,并通过有效地激励和考评体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Z].2004.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6.

音体美教学考核方案篇10

一、音乐教育评价:为什么需要引起重视?

首先,对自身音乐能力的评价影响个体的心态,进而影响人们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和动机。在西方社会,很多人认为只有5%的人具有歌唱的天赋,而自己则五音不全。这种“关于自己歌唱能力的观念”被研究者称为“学习观”,体现的是参与音乐活动的“心态”(Mindset),它深刻影响了个体参与音乐活动的动机。对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后收集的数据资料表明,关于自身歌唱能力的心态可以直接预测学生今后参与音乐活动的情况①。那么,人们是如何形成关于自己歌唱能力的观念呢?显然,评价是重要的因素。目前,音乐教育的大部分评价发生在学习之后,但是,如果我们在最初就开始评价学生的心态,那么这种评价就不仅能让教师找到更有效的音乐教学策略,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歌唱体验,从而提升其参加音乐活动的兴趣。

其次,音乐教育评价能够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联系在一起,可以从评价学生的成果来探究教师的教学效果。自2001年美国布什政府出台“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以来,各州和教育部门日益强调教师工作的专业责任和绩效问题,并逐渐以“高利害考试”(High-Stake Examination)这种总结性的评价方式来评估学生和教师。所谓“高利害考试”,是指对学生升学或者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的考试,如高考、中考等。美国重视它,部分原因是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考查教师的工作绩效。相应地,研究者也开始探究将学生的发展(学习成果)与教师评价整合起来的可能性。例如,通过实证研究探讨教师与学生关于音乐知识评价的经验之间是否存在交叉?教师与学生对音乐知识评价的看法如何达成一致?评价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与学生音乐知识的概念化及其学习整合在一起等问题②。在对142名音乐学院的系主任或院长、412名教育管理者进行在线调查后,研究者发现,评价教师的方法包括考查学生对教师教学的看法、教师互评与自评,以及最重要的―针对教师当前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评价学生的发展。其中,52%的被调查者认为,通过评价学生的发展来评估教师的教学是可行的、有效的③。

可见,无论是从支持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动机和元认知能力的发展,还是从反映音乐教师的教学有效性来看,音乐教育中的评价都是十分重要的。那么,以学生为主体,评价的具体内容有什么样的新变化呢?

二、音乐教育评价内容的变化

通常,教育评价具有鉴定、诊断、监督、导向和激励等功能,音乐教育评价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发展与成就;二是展示教师的教学效果。这些功能和意义的实现,都源于对学生音乐表现的评估和反馈。因此,学生的音乐表现向来是音乐教育评价的核心内容。

一方面,评价学生音乐表现的范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从评价已有的学习成果,转变为评价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成果控制型”的单一评价逐渐被“过程导向型”的多元评价所取代。相应地,实践者和研究者在音乐教育评价中的焦点也发生了转移,用于判断学生是否取得了音乐学业成就的证据,不再是对“学生在某个节点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的简略概括;相反,人们现在开始追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收集学生学习的依据。因此,在整个评价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内容不仅是计划好的、预期的学习表现,还应当包括未计划的、无法预料的音乐表现。这就意味着,评价的结构必须为“未知”留好空间,并且通过评价来识别和鼓励生成式的学习表现。

另一方面,学生的音乐表现可能是新颖的、原创的,这种创造性的表现,也应当成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过去关于创造性的研究大都仅限于强调音乐专业学生即兴创作能力的评价,而现如今,对音乐创造力的关注已经拓展到基础教育阶段和普通教育领域,研究者深信,每一个孩子都具有创造音乐的能力,应该得到适当的评价。

例如,有研究者运用了主观的创造力同感评估技术(CAT)来评价学生个体或群体的音乐创造力,并得到了较高的评分者间的一致性系数④。有的研究者开发了“创造性任务分析评价检核表”、“创造性任务评价量表”等工具来评价学生的表现、探究音乐创作的适宜教学目标。其中,具体的评价指标包括:学生创作中的音乐技巧、创造性、意旨、音乐审美性、情感和态度倾向、表现与表演等。这些评价工具在音乐教育实践中都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此外,也有研究者认为,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全面体现在作曲、即兴创作和理解音乐等多个方面。因此,为了有效地支持学生音乐创造力的发展,音乐教师应当学会考查和评价学生多元的创作过程和创造性产品,可以从“范围―顺序”的角度,设计创造性模块评价法⑤,在开展模块活动的过程中,将评价与一个或多个具体的音乐发展目标相结合,最终获得记录学生音乐创造过程和发展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资料。

三、多元的音乐教育评价方法

在评价学生的音乐表现和音乐创造力时,研究者结合本土实践需要,创设了多种适宜的评价方法。例如,为了发现和支持学生的生成式学习,将反馈性评价与前瞻性评价相结合,并以“正式的称赞”、“学生判断的学习”、“教师判断的学习”作为反馈性评价的具体方式;以“生成式的标准评价量规”、“自我反思性评价”、“共同建构的标准性评价”作为前瞻性评价的组成部分,共同运用于教学中⑥。

总结不同研究者提出的研究方法可以发现,常用的评价模式包括量化与质性两种。量化的评价更侧重指标、标准、等级和评分;质性的评价则比较关注发展过程中的轶事、变化的细节以及整体的趋势。通常,在评价学生的音乐表现时,量化与质性的方法是结合在一起并同时运用的。这样,我们不仅能够鉴定学生当下音乐发展的水平和程度,而且也能够描述学生的具体变化和需求。

1. 音乐教育评价量规

评价量规是一种真实性评价的工具,常用于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业成果及发展记录等。常见的评价量规由“评价维度、标准(具体说明)、分数”三个部分组成。评价维度可以涵盖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如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与戏剧表演等维度;评价标准则是结合常模及学生发展的目标,在各个评价维度下按顺序分列出发展/评价的具体要求;最后,分数是对学生在不同维度下的表现情况进行等级评定。许多研究者青睐评价量规的原因在于:它提供了评价学生表现的具体标准,我们借此能够清楚地发现学生音乐学习中的强项和薄弱点,从而明确地肯定强项、有目的地解决和完善薄弱点。

研究者认为,在确定有效的评价量规结构时,容易出现三类较普遍的问题:首先,所使用的语言有时太过主观、模棱两可,师生很难前后一致地辨别不同水平上各类表现的主要特征;其次,采用评价量规时,可能会倾向于评价特定维度下割裂的各部分的质量,而没有考虑到不同音乐成分的整合及其相互关系;再次,评价量规所提出的“标准”往往是表层的、易于观察和评价的技能技巧,而学生的音乐态度、参与度很少得到评价或鼓励⑦。

因此,应当建构并分析两类不同的表现性评价量规:一类是具有独立元素的、分解式的评价量规;另一类则是具有整合元素的、整体性的评价量规。前者通过描述性的行为标准和指标,精确地区分不同水平的具体成就,从而得以评估学生音乐表现中独立的各个成分;后者则将不同的成分相互关联起来,使之成为彼此支持的有机整体,从而评估学生发展的整体情况。在区分这两类量规时,还需要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即需要预先描述学生可能的音乐行为表现,同时描述学生的音乐表现成果,建构规定好的指标体系。

2. 目标行为检核表

与评价量规类似,研究者提出了音乐教育中学生的学习目标检核表。如果说评价量规提供了等级评分的数据,那么检核表侧重于核定目标行为是否出现。学习目标检核表是一个多元的评价框架,它既为建构学生音乐表现的基准提供了途径,也能够记录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可测量的成就。

随着音乐教育评价内容的改变,研究者在运用行为检核表来评定学生的音乐表现时,越来越强调收集学生发展的数据⑧。过去的检核表所依据的理论模型通常是综合了多个部分,对具体条目进行反馈;获得的评价结果也通常是固定的、概括性的,这种模式正渐渐转变为长期追踪的、对潜在变化进行评价的分析模型。而且,在分析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时,研究者们也越来越重视不同的行为刺激条件,并且强调追踪学生在一个评价周期内的变化轨迹。

3. 档案袋评价

在面对“以什么样的方法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进步才是最真实有效的”这个问题时,档案袋评价重新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档案袋评价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方法,它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而不是“展示最终成果”的集锦。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将每个阶段的行为表现和成果纳入到档案之中。

通常,档案袋里的内容可以包括:视频、日记摘录、学生成长报告、月记录,以及其他能够展现学生不断发展的音乐能力的资料⑨。有研究者提出,可以采用“声音日记”⑩的方式,真实记录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和声音发展过程。对这些资料进行评价的形式有:音乐能力的同伴互评、自我评价、专家评价、一对一评价和小组评价等。

档案袋中所积累的资料,不仅为教师评价学生的进步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而且也为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供了直观的记录。借助于此,学生可以将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整合起来,并在个体内部进行比较。这样,档案袋也就成了学生发展的“隐性导师”,而教师也能通过分析学生的反思,设定进步性的目标,支持学生个体的学习。

总之,尽管研究者所提倡的评价方法各不相同,但总体看来,评价的基本模式呈现出从“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的趋势。采用形成性评价意味着无论具体的评价方法是什么,关注的焦点都是学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将形成性评价纳入教学过程之中的目的就在于让教师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从而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结 语

音乐教育评价研究涵盖了十分丰富的内容,例如,音乐表现评价、一对一教学、创新评价技巧、创造性和表演性艺术的最低学习成果评估、课程设计评价、新评价形式(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合作评价)等。如今,研究者开始更加关注能够反映学生发展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同时,也更重视评价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即评价的效度与信度问题。例如,有研究者发现,有的评价工具具有更稳定的内部一致性,而有的工具则更适用于不同的环境。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前后测效应、真实性评价与测验性评价的差异,以及评价工具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出音乐课程的内容和目标等。也许,“如何形成可信且有效的评价工具”将成为进一步研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注 释:

①Susan Cogdill. Assessing Mindset of Singing Ability to Predict Future Singing[R]. in ISME 2014 World Conference Abatract. 2014(7): 215.

②Johan Nyberg. Following the Map or the Surroundings? Music Teachers on an Assessment Journey[R]. in ISME 2014 World Conference Abatract. 2014(7): 16.

③Kelly Parkes. How the Evaluation of Music Faculty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cludes Student Progress Measures[R]. in ISME 2014 World Conference Abatract. 2014(7): 221.

④ Clint Randles. Consensual Assessment Technique and the Measurement of Creativity in Music Education[R]. in ISME 2014 World Conference Abatract. 2014(7): 97.

⑤ Sheau-Yuh Lin. A Developmental and Empirical Study of Music Creativity Assessment Instruments[R]. in ISME 2014 World Conference Abatract. 2014(7): 217.

⑥Benjamin Bolden, Christopher De Luca. Assessment as Incitement for Emergent Learning in Music Education[R]. in ISME 2014 World Conference Abatract. 2014(7): 15.

⑦Christopher DeLuca, Benjamin Bolden. Music Performance Assessment: Examining Rubric Construction[R]. in ISME 2014 World Conference Abatract. 2014(7): 216.

⑧Brain Wesolowski, Edward P. Asmus. Music Assessment Paradigm Shift: The Effects of Arts Policy on Practitioners and Researchers[R]. in ISME 2014 World Conference Abatract. 2014(7): 221.

⑨ Tina Bull, Jason Silveira, Julie Beauregard. Development of the Processfolio: Reflections on an Authentic Assessment Tool[R]. in ISME 2014 World Conference Abatract. 2014(7): 316.

⑩Diane Hughes. The Journal Assessment[R]. in ISME 2014 World Conference Abatract. 2014(7):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