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德育教育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4 08:59:10

教师德育教育论文

教师德育教育论文篇1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德育俨然成为每名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能。但是,由于种种因素,教师却未能很好发挥其德育的职能,使得中学的学校德育现状并不令人十分满意,由于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冲突,教师没有进行及时准确的引导,使得学生中拜金主义横行,虚荣攀比心理严重,甚至出现极端的个人主义。有的学生法律素质不高,中学生对法律知之甚少,中学教师又忽略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传播,使得很多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不学法、不懂法、不用法,甚至不守法。

二、中学教师未能充分发挥德育职责的原因分析

(一)考试内容结构存在问题。

纵观我国各地中学生考试试卷,特别是一些较落后地区的中学考试试卷,从中不难发现,无论哪一科试卷中的题目大部分都是书本上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是基础知识,拓展拔高类的题目并不多见。虽然是提倡了素质教育二十多年,就目前的成效来看,似乎没什么进展,仍然提留在应试教育的水平,这从我们的试卷内容结构看的最为明显。

(二)相关教育部门监管不力。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也在不断提倡改变教师教学模式,试图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教师学习了新的教法之后并没有把它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学习也只是应付检查,只有在听课的时候才用。特别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比较有效的社会实践课往往都因为学校怕承担风险,害怕出意外事故而被取消。所有上述问题之所以能在很多中学出现,与该地区相关教育部门监管不力有关。

(三)教师选拔上存在漏洞。

我国目前在教师选拔上却存在严重的问题,尤其以乡镇以及经济并不是很发达的小县城更为严重。为了拿到这一铁饭碗,许多人费尽心思,送礼托人,使得选拔的教师各方面素质达不到标准。有的是基础知识不扎实,有的是没有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有的是个人素质达不到要求,选拔这样的教师很可能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教师教育思想观念落后。

教师一直把自己放在比较高的地位,认为自己比学生高一等,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做到平等的对待每位学生。特别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为教学只需要教会学生知识,不需要培养学生的德、体、美等各方面素质。近些年来,虽然许多教师通过各种学习进修教育教学观念有一定的改变,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在加上教育改革过程中种种阻力,教师的教育观念仍然很陈旧,改变不大。

(五)教师评价学生标准单一。

在我国,教师总是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一切的标准,对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总是宽容以待,即使他们犯点小错误也是当做没看见。对于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一味的责骂他们,批评他们,把他们贬得一文不值,长此以往,就会使很多学生对学习丧失信心,害怕学习、逃避学习。

三、教师德育职能的品牌建设的对策

(一)改变考试内容结构,科学安排考试内容。

既然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的考试,也应该充分体现教育的这一目的。考试内容不能删去基础知识这一板块,这是最基本的不能丢。但在此基础上更应该添加能体现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开放性题目,这类题目必须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并且具有代表性的。并且在考试内容结构上作一个调整,把基础知识的比例适当缩小,把开放性题目的比例适当扩大,使之成为整张试卷的主体部分。

(二)相关教育部门要加强监管。

教育部门要根据国家的要求在基层学校中认真组织学校、教师学习开展素质教育的相关政策及教法、技能的学习研究,并且积极组织教师到实施效果好的学校、学习。对于某些社会实践课程,教育部门也可以做出硬性规定,规定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一到两节实践课,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三)学校要严格教师选拔工作。

学校在进行招聘之前要出台严格的招聘方案,明确要求和条件,在招聘过程中也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为了避免在招聘过程中出现的不公平现象,可以在招聘过程邀请多方共同参与决策,尽量避免一方独断的状况。

(四)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

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学习,明确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与角色。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教师角色,不再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而要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五)保证学生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教师德育教育论文篇2

当代职业教育是一种多层次的复合型教育,除了基本的学历教育外,还有社区公民教育、企业员工在职培训等。21世纪后,职业教育进行了改革,由教授单一定向化、以“制器”为原则的技能教育转变为与学科教育相融合、以“育人”为原则的一种综合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当代职业教育,首先,要保证受教育者能够掌握专门化的知识与技能,适应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其次,要使受教育者的道德,尤其是职业道德健康发展;再次,要使受教育者习得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能力,综合运用、随时转换多种不同的技术。

二、高职学生德育现状及德育教师素质现状

1.高职学生德育现状

就读高职的学生大多都是由于高考失利迫于无奈才去职校学习,他们的学习成绩都不太好,高考失利没有考上好大学,让他们觉得自己前途未知,所以采取破罐子破摔的态度。除此之外,他们选择职业院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觉得就业有保证。许多学生都认为,职校是专门传授专业技能的,他们只要学好了专业课,就可以找到工作,而对于那种的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德育课自然就是采取忽视、应付的态度了。他们没有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个人职业道德对职业生涯的重要影响,错误地认为只要学习专业技能就足够了。

2.高职德育教师素质现状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地加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教师的在面对形形的诱惑时,首先,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在教师工作中,也就是职业道德素质。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从事教师工作前提和基础。虽然许多高职院校经常组织教师进行思想理论学习活动,但大部分学习活动并未取得相应的效果,并未提升教师的个人思想道德素养。尤其是自从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贫富差距逐渐拉大,教师的待遇也有高有低。一些教师逐渐把学校的教学工作当做“副业”,成天忙于在一些培训机构兼职赚钱,并未在提升个人思想道德素质上下功夫,德育教师也是如此。长此以往,他们根本没有经历和时间钻研业务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更别说有充足的时间多关心了解学生的近况。因此,学校对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仍不可放松,尤其是德育教师,他们不仅要有一般公民所具有的社会公德,而且还应该具备比一般专业教师更高的道德水平,成为一般教师和学生学习的榜样。

3.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不少高职院校是从原来的中职院校升格而来,由此中职院校的老师不一定具备良好的高职老师所应具备的专业技能素质。德育工作更是如此,它不是任何教师都能胜任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要向教师汲取文化的养料。教师的专业技能、知识是教学的必要保证,是成为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因此,德育教师的选拔就必须确认其专业素质。现在,我国高职院校的德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都不高,归其原因,就是学校在选拔德育教师上与一般教师没什么两样。有的学校为了节约资金甚至让一些教授其他专业技能课的老师代班上德育课。这样挑选出来的德育教师只会照本宣科式地上课,他们并不了解德育课的核心和重点,也不知道怎么样运用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工作。因此,提高德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是一项紧急的任务,如果高职院校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既不利于学校的的教学教育工作,也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

三、高职德育教师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对于教师就像是一面镜子,教师可以从这面“镜子”中看到自身的优缺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如实的反映到“镜子”上,他们的言行举止就是学生明日言行的写照。因此,高职德育教师的素质会在方方面面影响着学生。

1.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德育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塑造学生的个人品德,作为学生学习的首要榜样,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一个拥有高尚思想道德素质的德育教师必定会得到学生的喜爱,将他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的对象,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向自己的老师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个人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2.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众所周知,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身心全面发展的前提,而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素质。德育教师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不利于自身教学工作的开展,也会影响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不利于其面对今后生活、工作中的挫折和困难。所以,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教学中,德育教师都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榜样的作用,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3.教师的政治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作为学生良好个人品德的塑造师的德育教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未来。一名优秀的高职德育教师,必须以其科学的政治素养,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党领导人民的信念,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政治思想,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四、提高德育教师素质的途径

新时期,高职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广大德育教师更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理论修养,完善自己专业素质,多向德育教育行业的榜样学习。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德育教师的首要工作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因此,德育教师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尤为重要。德育教师只有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抵制住各种不良诱惑,才能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转变学生错误的生活、学习态度。

2.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教师德育教育论文篇3

认为师德为首位之说并不是今日才提出来的。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论语》中关于培养品德的论述俯拾即是。而孔子有颜回那样学问渊博、品格高尚、以德著称的学生,不仅仅是因为孔子是个伟大的教育家,更重要的是他能身体力行。当代教育家陶行知主张“以人教人”、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如果教师在1堂课上教育学生要学会尊重他人,在另1堂课却当众辱骂学生,何谓师德?何谓为人师表?

热爱、关心学生历来是教师师德的1个核心问题。热爱、关心学生是多方面的,在思想道德品质方面,教师要对学生循循善诱,耐心细致的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对表现较差的学生做好转化工作;在生活上,教师要无微不至的关心体贴学生;在学习方面,教师要对学生指导有方。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2期课改的全面推进,关爱学生突出地体现在关心学生的学习方面。即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有趣,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样,既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为什么说减轻学生的负担是师德的核心呢?我以为,在关爱学生方面,减轻学生的负担难度最高,教师花费的精力最大。试想,如果教师的每1节随堂课都备成公开课那样,教师花费的精力该有多大?再说,备好课仅仅是上好课的1个方面,还要有教学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等综合能力,要真正上好1堂课是很不容易的,并且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尤其是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这就意味着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就得加重教师的负担。由此可见,能否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是教师是否真正关爱学生的关键,是教师高尚品质的集中体现,是师德的核心。而要真正做到减轻学生的负担,教师就要发扬3种精神:1是拼搏精神,只有拼搏才有可能成功;2是奉献精神,奉献是教师的天职;3是钻研精神,刻苦钻研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必然途径。

教育,就是从爱出发的,没有爱,教育的阳光就无法射进学生的心灵。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可见,教师热爱学生是教育的需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正在健康成长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1种神奇而伟大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诚心诚意地接受教师的教诲。

1、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

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只有受到教师的尊重,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

1位学生小王,每次上课都不带美术用具,总是趴在桌面上玩弄自己的橡皮擦,同学们开始绘画、制作时,他就开始用作业纸折飞机,无论我怎么和他讲道理他都保持“1贯作风”,为此我很头疼。

在《让我的飞机上蓝天》1节课上,要学的是折各种各样的纸飞机,并用剪刀、彩笔等用具进1步加工美化。在讲解、演示几种纸飞机折法的过程中,我发现小王也认真地看,当我折好1架纸飞机时,他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接下来的学生活动中,只见他“1反常态”到处向其他同学借彩纸,然后认真地折起来。折好1架纸飞机时,他开心地笑了,并开始试飞,可是飞机怎么也飞不远。他有点困惑,又有点着急,固执地1直试飞。看到他对纸飞机这么着迷,我想,这说不定是个了解他的好机会!于是,我走到他身边与他谈论他的纸飞机,和他1起寻找飞不远的原因。他的兴致显然很高,很虚心地听取我的意见,并在我的指导下将机翼进行调整。再次试飞时,他发现飞机飞得远多了,开心得向我连说几声“谢谢!”。为了激发他更大的兴趣,我又折了两种不同的纸飞机,还告诉他美术课上还能学到许多比折纸飞机更有趣的内容,可是如果连用具都不准备,就无法学到本领。我还许诺只要他每节课都能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准备好用具,就奖励他1架小小纸飞机。在后来的课堂上,我欣喜地看到了他的转变。

2、爱学生,就要留心细节,关爱所有学生。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1言1行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善于观察,热爱所有学生。

曾经在我的班上有两位特别爱发言的学生,小星口齿伶俐,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小敏思维敏捷,想象丰富,但总是不能流畅地表达。我提问常常叫到他们,小星的每次发言都能赢得同学们的支持,而小敏由于表达不够流畅,常惹得其他同学哈哈笑。开始时,我总是实事求是地评价他们,对小星的表现加以称赞,对小敏的发言加以鼓励,虽然多次看到她带着失望的表情坐下,但仍觉得自己挺公平的。

有1次,小敏回答问题之后,同学们又笑起来,于是他自言自语:“反正我是丑小鸭,你们就笑吧。”说完,就趴在桌上看着课本。我忽然意识到,平时对她只有鼓励,没有肯定,使这颗幼小的心受到了伤害!其实小敏的想法都很有创造性,只是语言表达不到位,我怎能忽略对她的赞扬!顿时,1种内疚涌上心头。不行,我要让她感受到自己也是“白天鹅”!课上,我请小星发言,待她发言完毕,就让小敏来发表自己的想法。她的想象很精彩,虽然语言表达还是不够流畅,但我对她的创造性给予赞扬,竖起大拇指夸他:“真棒!”同学们也用佩服、羡慕的目光看着他。我说:“没有哪个小朋友是丑小鸭,只要肯用心,动脑筋,大家都是老师眼中的小天鹅!”小敏的脸上洋溢着喜悦。

此后,我更加留心孩子们的表现,尽可能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赞扬。我欣喜地发现,有些原本不爱发言的孩子也举起小手了。

3、爱学生,就要严格要求。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放纵宽容、袒护溺爱,而是严格要求、富有教育意义的爱。

小吴是个聪明活泼的男孩,每次绘画或制作前的讨论都表现得很出色,常有奇思妙想。他的作品张张都透着孩子特有的纯真和灵气。我1直很喜欢他,经常表扬他。渐渐地,我发现他对待同学有点傲气。

有1次,他忘了带水彩笔,同桌热心地和他1起用。后来因为同时都要用到绿色,小吴不肯让同桌先用,和他吵了起来,还说别人小气,最后,还很骄横地把同桌的绿色彩笔扔出了窗外。同桌急得哭了起来。我走过去,小吴还1脸的不以为然。虽然我1向很疼爱他,但1俊不能遮百丑,响鼓更要重锤敲,犯了错误,绝不能纵容包庇。于是,我严肃地批评了他,明确地指出他的错误,要他自己想想该怎么做。他显然没有想到我会对他这么严厉,眼泪吧嗒吧嗒落了下来。过了1会,他向同桌道了歉,并到走廊上把绿彩笔捡起来归还同桌。从那以后,他对待同学的态度随和了许多。

教师德育教育论文篇4

1.1爱国守法、敬业爱生

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必须热爱祖国,拥护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严格遵守宪法及法律法规,自觉贯彻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把依法执教作为自己的职业义务,坚决不做出任何有损于国家利益的言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其基本要求就是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安心于教育工作,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为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所有的光和热。同时,我们要真心关爱学生。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而高校老师对学生的热爱主要就体现在了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1.2教书育人、严谨治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所以,教师敬业的首要表现就是做好教学工作。科学研究是艰苦的、严肃的事情,需要严谨的精神和态度。但是在教师中也出现了求名争利、心态浮躁、治学不严谨等问题,突出表现形式就是科研成果的粗制滥造,重量不重质,甚至出现了伪造数据、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等现象。南京大学韩儒林教授有一副对联: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作为高校教师要要摒弃浮躁情绪,有耐心下苦功夫去弘扬科学精神、恪守学术规范,要坚决抵制学术不端的行为。

1.3服务社会、为人师表

所谓服务社会强调要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而为人师表则要求教师品德高尚,才能卓越,既要言传,更要身教,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措模。说过“: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当代高校教师,要用自身的良好行为,从政治思想、道德水平、治学态度、行为举止等多方面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老师们通过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事的处事态度,教给学生怎么做人、如何做学事。正是这种示范作用,一直以来“为人师表”都是学生们人格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往往“胜于言教”。

2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2.1提高高校教师法律素质

高校教师作为学生们在校期间最为密切的人,他们在管理和教学工作中所体现出的法律素质,会对学生们产生直接的影响。老师们应积极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培养学生们的法律意识、养成守法习惯,提高他们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注重自身法律意识的培养、树立法治的思维习惯,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法律专业的书籍、参加法律讲座、关注与学生有关的法律法规来提高自身的法律修养,树立法治意识。

2.2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理论学习

品德高尚的教师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来的努力,尤其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自我修炼与自我完善而逐步积累形成的。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才不会在提升道德修养中迷失方向,才能真正培养出高尚的师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论学习主要是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和相关部门组织集中学习相结合:自主学习不会受时间、地点得限制,有一定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但是受个人水平和自控力等方面的影响,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组织集中学习,就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职业道德学习,能够克服自主学习的不利因素,使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断提升。

2.3加强高校教师的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最终归宿,只有通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道德实践,才能真正对自身塑造良好的师德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做法有三点:一是钻研业务。二是科学研究。三是关心爱护学生。

2.4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体系

教师德育教育论文篇5

[论文摘要]一个合格的教师除应具备娴熟的教育教学艺术,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这是由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教师的.工作关系着国家、民族、家庭的未来和希望,这也决定着教师职业道德有其特殊的规范、标准和要求。因此,师德教育在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与培养中,具有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教师工作具有特殊眭,主要表现在其工作对象不同于其他职业。学生是一个国家、民族、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教师的工作思想、工作水平、工作能力将对学生产生直接和久远的影响。由于它的特殊性,也就对教师的教育和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教师除应具备娴熟的教育教学艺术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这就要求我们应十分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素质的培养与培训,而这种培养与培训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化教育,既包括职前教育也包括职后教育,本文就新时期教师教育的职前与职后的师德培养,谈一点认识。

一、师德是教师职业的行为准则

社会生活中的任何职业,都有其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即职业道德。它是处理职业活动中各种关系的基本规则。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教师处理教育、教学活动中各种关系的规则,表现为教师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它是教师在其职业活动范围内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教师在其劳动中抱怎样的态度,表现怎样的道德品行,将直接影响青少年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他还指出,“教师的道德品质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灵成长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塑造着学生的灵魂。但教师在塑造学生灵魂的劳动过程中,不像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用劳动工具加工劳动对象,而是用自己的知识、才能、智慧影响学生,塑造学生的灵魂。正是教师职业活动的这一性质和特点,要求教师自身应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应该是道德卓越的优秀人物。”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卢那察尔斯基也认为:“教师应该在自己身上体现人类的理想。”教师的道德修养,决定教师的教育水平,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除了教师的文化修养、知识修养外,这种力量还来源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即教师的师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深层次的、隐藏于其知识之后的一种隐形的教育力量,当这种力量得以发挥,从教师的内心中产生作用和影响后,不仅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而且更主要的将会对学生今后的社会生活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意义和价值,已超出了学校范围的空间和学生在校的时间,它具有跨时空的影响力,因此,师德是教师职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担负的使命,与教师职业文化根本目的和内在精神是一致的。师德又是在教师职业文化的系统运动中生成和发展的,并且始终作为教师职业文化系统整体运动的组成部分发挥其全部功能的,所以,师德本质的实现是通过师德价值来显现的。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一定的道德关系所确定的师德行为的有效性、合理性与崇高性,同时它也是教师职业群体和个体的自我确认的价值内容和道德本质的实现。它既是师德信念自我承诺外化和内化的双向运动的具体表现,也是师德可能性转变为师德现实性的具体过程。

因此,师德是每一个从事教师职业或将要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道德修养、道德倾向和道德行为特征的总和,是主体在师德关系中自我表现的道德状态,是师德价值的个体实现。它一方面体现了个体师德价值的实现状况,另一方面则体现师德价值的总体水平,这也就显现出了师德在职业活动和职业培养过程中的个体与类的关系。个体与类的关系表现出怎样的性质,就会显现怎样的师德人格。同时师德人格又是个体对于类和自我本质的理解与意向的结果。个体在什么意义和层次上认同了类的本质和自我本质,他就会在什么意义或层次上追求并实现自己的师德人格价值。师德人格在这里的作用,就是能使个体在同类的交往中处于某种有效的关系状态,所以,师德人格的自觉化、个性化和理想化,是师德人格价值实现程度的具体标志。因而,师德人格的真正形式,就在于师德主体能意识到自己是道德实现的目的,并在具体的师德行为中,达到自我决断、自我负责、自我尊重和自我实现。

二、教师教育中师德培养要求

高等学校体现出的大学生文化个性和文化行为的不同,表现为一所高等学校的文化氛围、文化意识、文化精神以及具有自身个性的文化性格,对大学生的共同文化意识的培养,对文化精神的培育和具有自身职业前景的道德文化人格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文化现象也同样存在于高等师范院校。由于高等师范院校特定的职业文化发展与积淀,所形成的师德文化意识、文化精神和文化性格,对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的师德形成、发展和完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等师范院校在对其学生进行文化知识、能力素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师德的教育与培养是其人才培养重要而不可缺少的方面。所以,高等师范院校文化所具有的文化性格,是一个综合性的职业文化性格。它对师范生的师德要素的形成,师德结构的完善具有相当的融合力。师范生的师德人格与高等师范院校文化性格是基本相一致的。它的要素和结构体系与学校文化性格的要素与结构有着明显的相承性。因此,不难得出结论,高等师范院校文化性格如何,将直接关系到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师德及师德人格的健康发展和师德结构体系的完善。

当大学生步入师范院校学习,即成为教师职业队伍的后备成员。但他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性质、意义、地位、作用以及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道德要求的认识是表面的、肤浅的,他们的认识往往带有偏向性和对职业选择的非自愿性,因此,师范院校在对师范生进行教师培养教育过程中,必须改变学生对教师这个职业认识的偏向性,使学生的职业选择非自愿性转向职业选择的自愿性。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接受教师职业的价值体系,逐步树立起教师职业道德的意识,形成具备教师职业道德的人格,并不断进行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评价。在他们步人教师行列后,再通过职业活动中的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的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选择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和职业道德习惯。师范生师德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与师范生教师职业自我意识的增长是同步的。其师德的形成、完善一般经过三个阶段,即他律的师德、自律的师德、自由的师德。当然最终达到自由的师德,除了学校的教育、培养和师范生自我的锻炼、修养外,在他们走上教师职业工作岗位后,仍需进一步地加以完善。师范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是接受教师职业化的训练过程,这种职业化的训练,除了专业理论知识、教师职业的基本技能外,培养教师职业道德,进行师德实践训练,提高师德水平,同样也是师范大学生职业训练的重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教育和培训,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教育职业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认识自觉遵守师德规范和要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努力把师德规范和要求与培养自身良好道德习惯有机结合起来,用师德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使自己具备良好的师德素养。

师范生的师德教育过程,一般由教育者、教育环境和受教育者三方面组成。师德的教育过程必须符合师范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变化规律,符合其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使师德教育取得更有效的结果。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一般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提高师范生对师德的认识。人的行为总是由一定的道德观念所支配,对大学生的师德教育,首先应从提高师德认识人手,明白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和规范;明白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师德要求;明白师德在完成培养人才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具体地讲,包括掌握师德规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提高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坚定师德信念。

第二,陶冶师范生的师德情感。在提高师德认识的基础上,应注意师范生师德情感的建立。因为没有师德情感,也就没有实践师德原则和规范的自觉行为。师德情感比师德认识具有更大的稳定性。积极健康的师德情感在教育和培养人才的职业活动中具有更大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加强师范生的师德意志的锻炼。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能否克服困难、突破障碍主要取决于人的意志。师德意志就是指教师在履行教师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困难和排除障碍,并作出正确行为抉择的主观能动性。这一点对从事艰苦的教师职业者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第四,注重师范生良好师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提高师德认识、陶冶师德情感、锻炼师德意志最终都要归于师范生良好师德习惯的养成。通过师德教育,使师范生把师德意志自觉转化为育人的师德行为,这是形成师德品质的关键。

三、教师教育中师德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教师教育中的师德教育与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教师所具有的自身职业特征的敬业精神、仁爱精神、进取精神、自律精神作为具有教师职业特定内涵的道德价值,体现出了教师职业文化特殊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性格,这种特殊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性格,在教师教育体系共同文化道德意识中,居于核心地位。教师师德的确立与发展,以及形成其职业道德习惯,有赖于教师教育体系中职业道德文化对教师师德的形成、发展和完善过程的评价。因此,在教师教育体系的师德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注以下四个方面的结合:

第一,理想教育和师德教育相结合。教师教育体系中的师德教育,应注意将理想教育和师德教育紧密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师德教育的方向性和可能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与师德教育的紧密结合,是整个教师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连续教育和阶段教育相结合。师德教育在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中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教育行为。应贯穿于师范生的教育以及教师教育的后续培训的全过程。把师德教育、培训与教师后续培养的知识更新、新能力培训、职业技能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注意在不同时期教师的思想变化。要突出重点,强化过程,注重效果,以适应新时期对教师教育和师德的新要求。

教师德育教育论文篇6

临床学习阶段的教师,不仅要履行医生“治病救人”的光荣使命,更要履行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不但要在临床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上教育学生,更要从医德修养和思想品行上培养学生;不仅需要转变教育思想,提高教育水平,更重要的是加强自身师德建设,认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师德修养,以自己良好的师德形象去影响和培养学生,以教风促学风,以师德促医德,从而为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夯实基础。临床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其师德建设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加强师德建设不仅能够促进临床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而且有利于促进其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品质,一个优秀的教师也必然经历过专业知识的不断积淀和师德修养的反复锤炼。在现代医学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临床教师承担着医务工作和医学教育的双重使命,作为前者,必须有关爱病人、勇于奉献、坚持操守的品质,作为后者,必须有关心学生、坚守信仰、不断进取的意志,他们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拓展知识层面,全面提高素质,以满足高等医学教育的需要,而这些是以师德作为核心支撑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职业态度,它以内在驱动力的方式促使临床教师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技能、恪守职业纪律、完成教育目标。

当前临床教师师德建设困境

近年来,在国家高等教育方针政策的引领下,医学专业教师的师德状况呈积极健康的态势,然而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受市场经济和开放环境的负面影响,部分临床教师的师德建设还存在着很多亟须改善的问题。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高素质的医疗专业人才,但当前医学教育实践中却普遍存在“重授课、轻育人”或“只授课,不育人”的现象。[2]有些临床教师对自身的职责认识模糊,理解存在偏差,只满足于教授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完成自己的临床教学任务,无视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格的培养,不用职业道德规范去教育学生,甚至对学生课外的违纪违德现象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有些临床教师过分追求名利,本身并不热爱教师这一职业,把物质利益作为价值追求的目标,把自己所从事的临床带教工作当做副业,仅仅是提高专业职称、谋求社会地位的手段,通常表现为不努力钻研专业知识,不认真进行备课,教学敷衍了事,考试则根据人情关系随意给分,置学校的教育宗旨和学生的自身素质于不顾,缺少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荣誉感。古人云:言高为师,身正为范。临床教师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而且要承担起示范引领的教育职责,在救死扶伤的过程中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教育学生。[3]但是,有的教师纪律意识淡薄,无视医院的规章制度和学校的教学制度,举止随意;有的教师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只注重个人发展;有的教师对待病人举止傲慢、态度恶劣;有的教师甚至把对社会现象的不满情绪带到工作中,怨声载道。这些消极言行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抵消了正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

由困境引起的原因反思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高尚师德的孵化器,反之则是滋生不良师德的温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社会经济的变化使高等医学教育领域更新了办学观念,拓宽了办学渠道。但同时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外来思想文化的侵蚀和渗透,扰乱了人们的传统思想和道德标准,很多人把追逐金钱和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理想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随之滋生,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道德失范的现象。[4]高校处在思想文化碰撞的最前沿,这些负面现象对教师的思想价值观念及道德评价标准产生了强大冲击,教师的教育责任感不断被弱化,尤其是临床教师,他们的工作环境更具有社会接触性,在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上更容易出现偏差。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在狠抓基础建设的同时,纷纷扩大了招生数量和规模,而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教学矛盾。高等医学院校素以培养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临床技能为主要目标,在医学教育尤其是临床医学教育过程中,生师比例的一再提高,加大了临床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工作负担,在带教病例和个人精力有限的情况下,相对于每个学生的临床实践指导机会就会减少,很多时候教师只能疲于应付带教授课任务,与学生在思想层面进行沟通和交流日益减少。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时代的发展,传统道德观念逐渐走向边缘化,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观念的表现日渐明显。和一般专业教师不同的是,临床教师的工作环境主要以教学医院为主,因此,教学医院对临床教师师德建设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虽然目前各教学医院一再强调用人要德才兼备,但具体到人才引进、教师管理、业绩考核、职称职务等实际操作中,往往过分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学历职称、科研成果等显性条件,忽视了其职业理想、思想素质、师德师风等隐性条件,在无形中也助长了部分临床教师重业务、轻政治,重技能、轻师德的思想,只重视身为医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忽视作为教师的师德素质的培养,平时有限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师德教育也大多流于形式,师德问题从认识根源上长期被忽视、形同虚设。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重职前教育,轻在职教育的现象,至今没有制定出统一的师德规范和评价标准,更未细化到临床教师这一群体。在传统的师德教育内容中,往往以政治要求代替职业道德要求,枯燥乏味、缺乏时代印记,偏向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过于神圣化、模范化,缺少现实精神和职业特色,使大多数普通教师难以产生认同感和共鸣,削弱了师德教育作用。[5]同时,除简单的岗前培训内容外,师德教育大多采用空对空的集中理论学习等传统形式,方法单一,缺乏道德实践性,从而使得师德教育缺乏实效。

教师德育教育论文篇7

我们可以约略地来看一看这种变化。

从教育观念角度看,对什么是德育,什么是德育课程,人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一层次的认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讲到德育,总是偏重于政治教育,甚至在政治与德育之间划上等号。现在人们开始认识到,德育不能离开政治,这是毋庸讳言的,但是,政治不能涵盖德育,德育是以育人为背景的比政治有着更丰富更广阔内容的范畴。从根本上讲,德育和德育课程就是要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凡与做人相关的思想、观念、规范,都可名之为德育。这是多么深的教育观念上的变化呵!

从教育和教学内容角度看,变化也不小。许多过去被忽视的,甚至被认为不能列入德育范围的教学内容,现在也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德育课程和德育教材。社会在剧烈的变化着,这种变动震憾着每个人的心,在人们的心理上引起巨大的反响。青少年是敏感的,心理问题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于是,不少人提出应将心理品质教育列入德育内容。可是,习惯的努力往往是顽固的,不少人对历来不属于德育的心理教育的突然“闯入”感到惊赅和不可理解,经过反复的争论和实践的检验,人们才慢慢地懂得了心理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一些地方也义无反顾地把心理品质教育纳入了德育课程和教材。经过几年的实践,人们终于普遍地对心理品质教育是德育教育内容产生了认同感。另外,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过去是被遗忘了的,现在,在社会大变动过程中,人们才发觉不讲社会责任的德育是不完全的德育。上述种种,都说明德育的教育和教学内容在发生变化。

从教材组织的形式和格局角度看,当今的教材与往昔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了。当今的教材都力求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行文活泼,言之有物,而且都力求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娓娓道来,似在与学生促膝谈心,与以往干巴巴的教材比起来,完全不能同日而语了。

德育的课程在变,德育的教材在变,作为执教者的政治教师该不该变一变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二、教育改革对政治教师的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也是高层次的。可以说,教改对政治教师的要求比其他教师更高。对其他教师而言,他们的教学里以某种学科知识为主体,当然也要进行思想教育,但那无论如何是第二位的。就拿语文教学来说,所谓“文以载道”,首称是“文”,然后才是“道”,“道”是隐伏在“文”之中的。政治教师的教学任务就很不相同。政治教师讲的是德育,是怎样做人和做怎样的人这样的人生带根本性的问题。这就不是“文以载道”的问题了,政治教师课堂上宣讲的本身就是“道”,这就是做人的种种道理。讲做人的道理那就要求政治教师本身弄懂做人的道理,并亲身践行之,不这样,就没有说服力。否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根本办不到的。讲的与做的高度结合,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这本身决定了政治教师素质要求的非同凡相。

为了顺理地开展德育课程改革,政治教师在素质提高上有哪些基本的要求呢?

首先是思想品质素质。这是极为重要的。你是讲政治的,讲马列主义的,那么,你就得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弄懂弄通。中国当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同志一再强调,为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为了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和意志,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极为重大的课题。每一个政治教师必须认真地学习邓小平理论。学懂了,还得树立坚定的信念,坚定地指导和带领学生沿着邓小平同志所指引的道路前进。

政治教师应该在学生群中是有威信和权威的,但是,威信和权威来自身体力行。中国古代的两大显学——儒学和墨学——都强调“言必行,行必果”,就是说明讲话要算数,讲的和做的要一致。这是我们国家一个好的传统,一个十分优秀的传统。作为政治教师,作为学生政治思想上的引路人,尤其要注重于言行一致。对学生来说,他们对教师讲的是重视的,但更重视的是看教师的行动,“听其言,观其行”,观其行是主要的。如果他们看到教师讲的和教师做的不一样,或不怎么一样,那他们会怎样想呢?不是说现在教师在言和行上存在着重大问题。应该说,我们的政治教师总的来说是很不错的,包括在言行一致上是相当称职的。我们要强调的是,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政治教师必须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言和行的统一上更上一层楼,真正成为学生行为的楷模和表率。

思想品德素质的复盖面是极为广泛的,可以说涵盖了社会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认为,对全体公民来说,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政治教师是处于学生的众目睽睽之下的,任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方面的失检,都会引起学生的不满,产生教育的负效应。你当政治教师的,平时要求学生助人为乐,可是,在公共车辆上明明前面站着个病者你不让座,学生看到了会怎样想呢?你在政治课上强调要搞好家庭人际关系,可自己的家庭如果关系十分紧张,那学生又怎么会相信你讲的一切呢?“由细微处见精神”,人的思想品质素质是会从细微处表露出来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当政治教师的决不可以掉以轻心。

对政治教师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课题是:提高自己的教学和教育观念素质的问题。

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它是关系到德育课程教材改革成败的大问题。观念的转变本质上是怎样将思想政治教学由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的问题。这可能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怎样处理好知和情、行关系的问题;二是实事求是地安排好思想政治课教学诸项内容的问题。

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重于知而轻于情、行,甚而至于走向极端,把知识的学习抬到不适当的位置,使思想政治课异化成为一般的知识课。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失去了情和行,也就失去了思想政治课的灵魂,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目的也就失去了。这种局面必须改变。道理要讲的,但不宜多。道理要讲得浅些,浅而明了,要重在正确情感的培养和行为的训练。要使行为规范化,在生活领域内形成种种切实可行的规矩。要使行为训练走向经常化,最后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只有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才能在学做人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思想政治课十分地强调了政治性内容的教学。这在一定条件下是必要的。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容更丰富了,不少原先看来并不属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也进入了思想政治课,一些原先被忽视的内容,比如心理品质问题,现在普遍地被重视起来了,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诸教学内容有一个重新安排的问题。从总的趋向看,应走向越来越实在,越来越切合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

政治教师还需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水平。对广大政治教师来说,提高业务素质具有特别的意义。从一般意义上讲,人人都有提高业务素质的问题,各门课程的教师都有提高业务素质的问题。因为社会在进步,知识在更新,你不学习,就要落后,就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这些,对政治教师来说毫无例外。但政治教师还有个在新的领域内加强学习的问题。许多知识,我们在过去是未教过的,在大学时也未好好学过的,现在却成了教学的重头戏,不学,怎么行?比如,心理品质教育,过去很少有教师涉及,可现在进入了教材和课程,怎么办?只得认认真真地学。什么是心理?什么是心理品质?什么是意志?什么叫情感?都要我们去学。还有,社会责任感教育,过去我们知之较少,在中国的诸多词典中,连“社会责任”这个词汇的解释都没有。可见,这里学习,包括向生活本身学习,在生活实践中,认识理解社会责任是怎么回事,这可能比单纯向书本学习要困难得多。

还有一些知识,“新”就“新”在与原来的理解、思维模式不一样。比如说道德,过去我们是以德目来分类和讲述的,无非是诚实、忠厚、进取、勇敢、刻苦、自励,等等,现在我们的课本作了很大的变动,讲的是家庭道德、学校道德、社会公德,按照人们自己的生活圈来划分道德圈,在每个道德圈内再讲述各自的道德标准、道德要求、道德规范、道德准则。这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更新。这就必然要求我们的广大政治教师从新学习、从新研究,从新组成自己的知识库。

有些政治教师叹息:政治教师是年年都是新教师。我们认为,从一定意义上看也没什么不好,年年都学习一点新东西,年年都吸收一点新养料,这对一个政治教师来说,是何等的必要呀!

三、

我们在这里可以提出一个命题:政治教师要善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的过程也就是提高自己素质水准的过程。

读书无疑是修养自己的重要途径。过去人家看不起政治教师,认为政治教师没什么学问,就是靠嘴巴功夫吃饭的。不,政治教师应该成为学问家,真正的学问家。马列主义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问,怎样育人也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问。这里涉及到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经济学等诸多的学问。我们要尽量多读些书,使自己的知识宝库更丰富些,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运用自如,“学到用时方恨少”,政治教师也不例外。

读书宜杂。政治教师尤其应博览群书。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涉及的面极广,不只包含有社会科学各类知识,甚至与自然科学的许多知识也息息相关。我们要在杂的基础上求精,那样的“精”才会有分量。当然,博与精都不易,要下大功夫可能有所收获,而且要有长期的坚持精神。

读书之外,还得谈社会这本书,向社会学习,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精神养料。以前把向社会学习理解得很狭隘,认为就是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其实,向社会学习的面要广得多,包括观察社会,对种种社会现象作仔细而系统的归纳、分析、研究,还包括对社会生活资料的积累,以及对他人整理的、有价值的社会生活资料的应用。比如,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现在究竟有多少这方面的现成的书面材料呢?不太多,但是,社会生活所提供给我们的活生生的材料特别的多,特别的丰富。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通过人际交往,通过新闻媒体,更可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获取极为生动的材料,以供教学之用。社会本身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料宝库,只要我们用心搜寻,时时、处处做有心人,那么,社会生活为我们提供的资料将使我们享受不尽。

教师德育教育论文篇8

一、我们在教师中开展敬业奉献教育、努力以教师良好的形象感染、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全校性的德育教育氛围

在我校的教师队伍中,存在着很多体现敬业奉献精神的动人事迹。如有的教师为解决学校工作安排的困难,长期承担超出规定工作量一半以上的超负荷工作而无怨言;有的教师在喉咙嘶哑、发音困难已有数天的情况下,为不影响任教课程进度,也为不给学校工作带来困难,忍受极大痛苦,坚持上课;有的教师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对自己所承担工作极端负责任,甚至亲自动手去干那最脏、最苦的活儿。我们利用这些好的典型,一方面大力表扬,宣传这些教师的优良作风和师德,让他们的事迹家喻户晓;另一方面,号召全体师生向先进人物学习,尤其是以实际行动向他们看齐。这样,教师言传身教,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成为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一股强大的推动力量。

二、我们着重建立一支善于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合格的班主任队伍

办好学校的关键是要有一支合格的班主任队伍。班主任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也决定了校风建设的成败。我们把建立一支在德育工作上信得过的班主任队伍作为一件头等大事来抓。从班主任的选择、使用到对班主任工作的检查、评估,每学期均有周密的考虑,并有具体计划,且已形成若干制度。

学校规定:每位班主任必须于期初、期末分别上交班级学期工作计划和总结;每位班主任必须在期初制订好班级学生思想品德量化考核标准,并在班级予以公布;每位班主任必须于每星期三下午上好每周一节的思想教育课,学校领导也经常下班听课;每学期每位班主任要开三堂主题班会课和一节思想教育汇报课。为了不断地总结班主任工作经验,探讨班主任工作特点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学校还要求每位班主任学期末要上交班主任工作方面的教言论文,每年一次召开班主任工作专题经验交流会。

三、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教育活动;努力形成德育教育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每学期初,学校就制订出具体的德育工作计划下发各班,各班结合本班实际,分别制订出以德育工作为主导内容的班级工作计划。每学期,我们坚持在全校各班之间深入开展“四赛”活动(赛纪律、赛卫生、赛爱护公物、赛两操),并将此活动作为贯穿学校全学期德育工作的主线。在抓好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校规校纪教育时,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一开学,学校就把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校规校纪教育作为始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发动各班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省高中学生思想品德考核暂行办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制订出各班量化考核实施细则,并将此定量考核作为学年度学生个人三级定性考核的重要依据。

2、认真落实学校有关奖惩方面的规章制度。每学期期中,学校经常性地公布学生中出现的好人好事材料,并于每学期末或新学期初,大力表彰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及工作、学习积极分子,使学生学有榜样。

3、加强对后进生的教育。每学期,学校部把做好后进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抓。通过集中教育,进行个别谈话,写思想汇报等办法,努力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4、有步骤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教育活动。并尽量使教育落到实处,力求收到较好效果。每个学期,学校根据德育工作计划,都开展了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并分步实施。如三月开展“学雷锋、讲奉献”及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活动,四月份为开展爱家乡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及勤奋学习教育活动。五月份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六月份为考前教育等等。学校每年度还举行一次校田径运动会,校革命歌曲演唱赛,校时事和其它有纪念意义的演讲报告会。

5、重视在广大共青团员中开展“党建”教育。学校从一九九四年起建立了校业余党校。由党员教师担任教员轮流兼课。通过学生个人自愿报名、团委推荐、党支部批准方式,吸收有志团员青年入党校学习。至今,业余党校已开办二期。

第二期报名参加学习的有三十六位同学。通过学习党的有关理论知识,使这些同学进一步认识了党,进一步激发了热爱党的感情,从而增强了自觉跟党走的信念,并在全校学生中发挥了榜样作用。上学期,又收到了七份入党申请书,并吸收了一位高三学生入党。

教师德育教育论文篇9

论文摘要:师生关系是由教学关系为主的关系体系构成的,因在教学上存在着师生相互间的期待,进而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因此,要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一直是教学理论中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在师生之间存在的教学关系、心理关系、个人关系、道德关系等诸多关系中,因师生在教学上存在着期待效应,从而推进其他关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逐渐促进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已成为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保证教学目标的高质量完成以及教学相长的迫切需要。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师生关系就是教学质量。

一、师生关系是重要的教学变量

“师生关系已不是某种单一的关系形式,而是一个由多层面关系所构成的体系。”①在这个关系体系中,教学关系是师生关系的基础,离开了这一关系层面,其他关系层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和意义。心理关系又是必然伴随教学关系而生成的关系层面,在教学关系中,如果没有心理意义上的情感作用和联系,如果“知”与“情”分离,那么教学关系也不会有效维持。个人关系则是师生集体交往和关系的一种补充,并以更为浓烈的情感色彩作用于教学关系和心理关系。道德关系使教学关系畅顺,心理关系和谐,个人关系更为正常健康。因此,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和建立,又会构成影响教育教学进程和效果的重要的变量因素,时刻对教师和学生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从三方面表现出来:

首先,从教师方面看,如果一个教师得到学生的尊敬,作为教师,他会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改进教学方法,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否则如果一个教师得不到学生的尊敬,那么他会丧失一部分自信心,甚至怀疑自己能否胜任教师这一职业,从而工作没有热情,讲课时没有激情,不愿主动与学生交流,对学生比较冷淡,使师生关系陷入僵局,这样教师教不好,教学质量肯定不高。

其次,从学生方面看,如果一个学生得到教师的爱护,他会感到心情舒畅,思维敏捷,有利于他的健康成长,同时他也愿意听教师的话,努力学习,从而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再次,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双方的感情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密切配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是保证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师生之间所产生和形成的一切,既是师生交往的结果,也是师生共同面对和分享的成果”②。

师生关系是重要的教学变量,因为它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师生关系间的相互“期待”,体现了教学本质

早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就得出了著名的期待效应:“凡被教师预先认定为具有发展可能性的儿童,若干月后他们的能力相对来说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③”。良好师生关系之间的期待虽然并不完全等同于期待效应,但这种师生关系的建立的确离不开一定的期待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有意无意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向期待,从而产生师生互动。

师生关系从表面上看起来是教师一方向另一方的倾斜,这种“不平衡”也似乎只是学生收益。实质上,在真正的师生关系中,师生共同面对知识,共享人格魅力,共悟精神价值。教师的期待不仅是换取学生的发展和提高,而且使自己精神充盈、品格升华。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得到教师认可、赞赏和关心的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一种责任、一种信任、一种激励,他会以坚定的信念,富有情感的态度和多种积极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在一种积极向上的自我体验中获得力量和信心,并表现出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刻苦顽强、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对教师也更加喜欢和信赖。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很容易使教师对学生的期待的厚爱转化为学生的领悟和愉悦的情感体验。这种期待所产生的行为又使教师由此产生较高的职业效能感,加强对学生的期待。

学生对教师也有期待。学生在知识、能力、智慧、品质诸多方面的成长与发展的确离不开教师的“教”,但学生同样也能够以自己的“学”,及其独特的表现作用于教师,进而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如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高超的悟性和创造潜力,会给教师以鼓舞;学生接受和掌握的许多新知识,会给教师的知识结构增添新的内容,学生以独特的思维所提出的问题,会促进教师的学习和研究;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会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技能。学生对教师的期待,激发教师自我发展动力,师生双向收益、双向互惠才体现了教学活动的本质。

我们经常说,人是需要有一种精神的,教师心中装着学生,希望自己的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这是教师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教师就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用在学生身上。学生敬佩教师,心甘情愿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人、做事,这是学生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学生就会以教师为榜样,在温暖的集体中健康成长。这种亲密良好的师生关系会转化成一种力量,促使教师千方百计搞好自己的工作,激励学生克服一切困难,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攀登。达到“师生相长”,体现了教学的本质。

师生关系随着教学活动进程而不断发展和深化,教师一方面应当利用师生关系为达成教学目的服务,另一方面也要有意识地设计和构建师生关系。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是教学质量的保证

教育的主客体都是人,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人际间的信息交换来完成知识技能的转移和发展。教师也是在人际关系中实现其人格价值的。所以,教师的教学工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关键在教师。

首先,教师应有民主意识和平等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的融合趋势越来越强,中国要走向世界,更需要有独立意识的中国人走向世界。因此,教师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摒弃“师道尊严”的架子,树立民主意识,真诚和善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学生视为朋友和同志,用民主平等的思想和态度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及时捕捉他们思想的火花,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教师还要“艺术地运用点拨,激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态度对教师质疑、批评乃至争辩”。④当学生在民主、平等、自由的环境中学习时,就会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和尊敬,就会在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情感基础上与教师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关系,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质疑,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蓬勃的创造力。因此,教师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是作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石。

其次,教师应积极挖掘教学的艺术魅力。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学的业务活动上的,“教”与“学”是师生交往的基础。师生业务活动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师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态度和体验。通过改进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师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就会提高,对自己和对方的信心就会增加,师生情感就将朝者积极的方向转化,而获得教学成功,进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从教学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发展,则将进一步巩固师生之间的积极情感关系,是学生对教师产生真正的感激和尊重之情。因此,为了优化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在业务上下苦工夫,搞好教学工作。挖掘教学的艺术魅力,真正教好学生,帮助学生取得成功。

再次,教师要真情地对待学生,完善个性,展现人格魅力。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付出真情,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多鼓励、多关怀、多帮助。同时,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这是良好师生关系的有效策略。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表现自身的人格力量,并努力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舞台。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的心声,是时代的呼唤,其更多的要寄希望于广大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注释:

①李谨瑜.论师生关系及其对教学活动的影响[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6,(5).

②马丁·布贝尔.我与你[M].三联书店,1986.

教师德育教育论文篇10

国内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比较模糊,师德固然重要,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条款也较为模糊,很难得到量化。教师职业道德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形式一般依靠教师的自我约束和个人道德水准,外部约束的作用很难得到体现。针对国内师德核心内容的模糊、粗放转化为具体、具有可操作性,能够进行量化的教师道德伦理的规范。教师职业规范制度的成功例子来源于教育和经济都高度发达的美国,在1968年,美国教育协会颁布了《教育职业伦理准则》从“对学生的态度、对社会的一般态度”两个维度详尽规定了教师日常教学活动所应当遵守的教师职业道德,在社会上获得一致的好评和赞扬。经历十几年的发展,美国教师教育协会提出教育专业的知识要求[3],并于1986年,再次修订《教育职业伦理准则》,此次修订重点强调教师恪守职业伦理以及承担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与价值引导的责任与义务。

(二)教师师德的评价标准应与所属大学类型

相对应高等教育以育人为本,不同类型的大学的培养人才的类型、目标各不相同。科研型大学着重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综合型大学则是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应用型高校主要培养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应用型人才。不同类型的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研究学校的办学目标,教学土壤,依托丰富的研究材料和科研人才,针对各自学校特点制定出更为细致、可操作、符合不同类型高校次教师、不同层次高校教师需求的职业道德标准,通过切合实际的教师师德规范和标准的量化执行,使得师德建设逐渐发展为教师群体的自觉、自律行为;具体做法可以在评价体系的权重上进行科学研究,科研型大学的师德量化标准中可对教师的科研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该方面的量化权重可适当提高;针对应用型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师,师德评价体系中的社会服务能力和素养则适宜分配较高的权重。

(三)教师自尊的重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兴,系于教师。”大学教师队伍是学校活力的孕育者,是大学发展的核心力量。然而,肩负着培养祖国栋梁的这股核心力量在我国现有国情下不得不向现实弯下自己耿直的脊梁。现实生活中不乏诸如“某某名校教师放弃教师岗位,选择下海经商”等新闻报道。除了惊诧,我们不禁要思考,这种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笔者认为,撇开教师职业的光环,从社会经济学角度而言,教师的本质是一个社会人,具有社会属性。也就是说教师是劳动、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通常在中国式的大家庭中,教师还是家庭的经济顶梁柱,承担着家庭收入的大部分责任。教师弃教从商的根源是否与眼下社会不合理的教师经济地位有关系呢?从商品经济学的角度说,教师是以出售自己的脑力劳动产品的方式参与社会大生产,从而得到一定的报酬的。教师生产的产品难以用价格来衡量,然而对于社会的发展进步来讲,人才却是无价的。教师弃教从商现象的本质原因是教师经济地位的滑坡,教师从众人敬仰的职业逐渐走向大众化和产业化。教师尊严的重塑势之路势必要经历提高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使教师成为民众眼中有前途的职业,让教师这一岗位在社会舆论中得到认可和应有的尊重。教师在解决后顾之忧的条件下,应爱岗敬业,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为本分,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进行研究,以达到教学与科研的完美结合,真正做到潜心教研。教师行业经济地位得到整体提高,才能吸引大批青年人才投身教育事业,为高等学府注入新的力量。[4]

(四)对学生评教体制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