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科普知识十篇

时间:2024-03-27 18:02:30

电力科普知识

电力科普知识篇1

关键词:中国科普电影 道路探索 发展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361-01

电影在如今的社会发展中,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成为了人们获取知识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科普电影作为电影事业的一个分支,其起到的科学文化宣传作用十分巨大。如何通过科普电影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水平也成为了当下需要分析和探索的重要话题。随着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电影技术的高科技含量也越来越多,3D电影、好莱坞电影等规模较大的大片不断发展和涌现,这些大片给观众带了震撼的视觉刺激和精神享受,深受人们的喜爱,这也给中国科普电影的发展和探索带来了巨大的难度,不断冲击让科普电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何让中国科普电影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中国科普电影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科普电影产业兴起在五六十年代。处在建国之初,百废待兴的局面日益高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推动。然而,由于中国社会发展相对动乱,人们的知识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因此使得生产技术水平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在这样一种形势下,科普电影成为了普及人们科学技术知识的有效手段。八一电影制片厂军教片组的组建和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以及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的兴起,为科普电影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开端。高素质人才的不断引入和制作团队的技术支持,科教电影开始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对虾》、《河川进攻》、《根治水稻害虫—三化螟》、《桂林山水》以及《带翅膀的媒人》等成为了影响力较大的科普电影。

而时期的到来,让科普电影事业受到了影响,基本处于停滞状态。70年代到90年代,则成为了中国科普电影的黄金时期。在这段时间内,改革开放的呼声日益高涨,科教事业成为了国家发展的方向,这也给中国科普电影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和发展推动力。专业科普电影制作厂之间竞争激烈,互相学习,科普电影的创作量越来越多,年生产数量最多达到了300多部。

90年代中期,由于中国科普电影的转型,科普电影的发展再次陷入沉寂状态。而在如今,中国科普电影处于重生期,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给科普电影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2、中国科普电影道路的探索

2.1 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

科普电影本身的功能还是注重科学文化的传播的,是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分析放入一种媒体手段。科普片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对于科学文化的传播依旧有所体现,然而,由于道路的发展过于曲折,遭遇的冲击也较大,因此其科学文化内涵依旧有所丢失。在时期,中国的科普电影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大量的科普电影还是舍弃自身的科学文化内涵,甚至将虚伪和伪劣的内容融入到了科普电影中,“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伪科学的东西开始出现,严重阻碍了科普电影的发展道路,科普电影也在其影响下逐步失去了自身的功能和目的。在时期,大多数的电影积极配合表现当时的政治科学,结果表现为对科学文化的不深入和不清晰。这两次重大的冲击让中国科普电影遭受了巨大的挫折,也开始有了清晰的认识,开始对这些变化多端的形式冲击有了一定的抵抗能力。例如在近几年来,商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商品广告也开始谋求与科普电影合作,然而,大多数的创作者却积极抵制。因此,中国科普电影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中仍需要保持警惕,坚持自身的功能体现和目的,将科学内容、辩证唯物、马克思主义以及思想有效落实,制作更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普电影。

2.2 适应国情和社会的发展

科普电影在发展过程中,要认真分析我国当下的国情形势,根据社会主义生产发展和人们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创作出合适的题材。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总体的文化教育程度还相对偏低,这个现象需要不断地改善。因此,我国科普电影的创作需要密切联系实际,从立足国情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文化的推广和普及,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和教育文化水平。科普电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应该积极配合国家的发展现状。

科普电影需要将科学知识有效进行传播,突出科学的重要性。科普电影本身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普及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科普电影在道路探索中还需要重视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的绘画、饮食和民间工艺等,这些文化元素的融入,更可以丰富科普电影的内容,让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知识得以有效推广,让优秀的文化精神得以更好的传承,激发人们对于国家的热爱。

3、科普电影的新生力量

科技馆是一个通过展品展项来传递科学知识,展示科学技术的科普教育场所,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很多科技馆都建有像4D、球幕、巨幕的特种电影,但是由于国内科普特种电影的起步相对很晚,能供科技馆影院放映的特种电影非常少,只能租赁国外的影片。为了改善这个尴尬的局面,上海科技馆从2011年开始自我创作4D科普电影,至今已经成功推出了《重返二叠纪》、《剑齿王朝》、《鱼龙勇士》等三部佳片,不仅解决了自己馆内4D影片的片源问题,而且还租赁给国内其它的科普场馆放映,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三部影片兼顾了可看性和科普性,让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激起了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上海科技馆不仅创作了4D特效科普电影,还拍摄了《中国珍稀物种》系列的纪录片。该系列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播出后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这些成绩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科普电影的新生力量正在蓬勃发展。科普电影与商业电影相比,它缺少资金的投入和人们的关注,要培养出像国外BBC、Discovery这样优秀的科普电影制作团队,我们也呼吁社会上更多的力量来扶持和帮助科普电影的新生力量,让中国的科普电影早日繁荣起来!

参考文献:

电力科普知识篇2

一、抓组织建设,把社区科普工作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社区成立初始,就将科普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去抓。但当时社区对科普工作的认识不足,科普宣传仅停留在按照上级要求定期出科普专刊的层次上。近年来,根据省、市开展创建科普示范社区的要求,结合新形势下科普工作的需要,北都社区成立了科普宣传工作小组,由社区主任担任组长,还聘请了街道科技副主任等担任科普宣传工作顾问。社区制定了年度科普宣传工作计划等,做到科普工作有人抓,年度计划有安排,年终总结有成果。完善硬件设施(分别在北都花园,绿都嘉园、杏林雅苑内设置10平方米的科普宣传栏,社居委社立科普图书室、电教室等),从此,社区的科普宣传工作走上了新的台阶。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

北都社区在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中,在“实”上下功夫,想实招、干实事、求实效,使科普工作逐步在社区形成多样化、经常化和规范化。具体体现在:

1、坚持开展经常性的科普讲座(报告会)。社区按照年度科普工作计划,坚持经常性的科普电视讲座,定期播放科普电教片,为居民群众进行内容丰富的各种讲座,有中老年健康讲座,有家电使用常识,有破除迷信方面的,也有环境保护方面的。社区还充分利用各种纪念日,如“世界母乳喂养周”,组织医疗卫生人员到社区宣讲母婴知识,开展健康知识咨询。在“世界环境日”,组织社区中小学生清理社区环境卫生,培养爱护自己的家园的环保意识等。

2、在每年的科普宣传周和全国科普日期间,集中力量组织科普志愿者开展科普知识咨询、放映科普电视片、发放科普知识资料等活动。

3、社区内建有科普图书室,备有1000多本的各类科学教育材料,如少儿图书、因特网应用技术、卫生保健知识、科学烹饪技术、老年保健常识等,还为社区居民订阅各种报刊、杂志等科普读物。为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科普工作,在节假日闲暇时间,科普图书室、电教室吸引了众多的居民、中小学生及个体私营工商户等,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区居民群众对科学文化知识需求。

三、教育为本,突出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电力科普知识篇3

洋溢着科学气息的美丽校园

一进大碶小学的校门,你会被眼前景现所惊叹。标准化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加上花园式的学校,更衬托出学校的现代化气息。身在其中,你会处处感爱到学校散发着强烈的科普气息。本着“健体健脑”的宗旨,把科普教育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来规划。通过构建一种开放的校园科学教育体系,使科学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显性与隐性共存,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影响同在,并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的科学教育资源,让学生在此体系中进行自主参与并得以全面发展。

大碶小学是北仑区第一批被评为科普基地的学校,成立了浙江省第一家小学无线电集体台,引进了无线电测向等,建设了学校的科学10景,使学生乐于参加的科普活动。让学生在不断创新的氛围中研究、学习,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宽了学生活动空间。

1、七彩展览厅内展览着华北、华中、华南的动物标本80种,以及蝴蝶标本90种,还不定展览其它各种科普活动项目。今年5月28日上午,北仑区博物馆向学校捐赠了价值超过万元的二十多件珍贵的海洋动物标本。这些标本的到来必将进一步充实学校的文化内涵,彰显学校的科普特色。

2、宇宙探索大厅有5部分组成: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和大气系,是探索宇宙的模拟场所。

3、小星星气象站:学生利用百叶箱和量雨筒观测气象,并且可以向全校学生通报气象。

4、卫星电视接受装置让学生明白,数字信号接受使电视画面更清晰了。

5、岩河果园在学校的行政楼旁,种有10多种果树:桔子、杨梅、无花果、枇杷、葡萄、梨、李、桃、枣、白果、桑、金桔等。

6、精品柑桔示范园种植了北仑区大多数的桔子品种,其中优良品种20余种。

7、航模试验池长15米宽6米,是学生进行各类型航模的试验与比赛和进行水中相关知识探索和研究的场所。

8、人工蝴蝶培育温室:本温室主要用于学生特别是校科技组在冬天开展人工蝴蝶饲养的相关实践和探索研究,同时作为校本课程开设的实验基地。

9、十米科普长廊不定时得向学生介绍科普方面的知识,是学生能在课余时间也学到科普知识。

10、绿色能源站向学生介绍太阳能发电是利用太阳能电池产生电力,经稳压控制整流器储存在蓄电池中,当需要用电时则通过逆变输出。风力发电机以风为动力推动永磁发电机发电,后经稳压控制整流器输入并储存在蓄电池中,当需要用电时则通过逆变输出。

学校教辅楼一楼都是学校的科学教育场所。不仅有带水的实验室和带电的实验室,放置各类教学设备的仪器室,还有集上课、查阅资料、动手活动、观摩标本于一体的科研中心、科技创新试验室和让学生动手操作、制作模型的劳技室。这些场馆长期开放,不仅担任学校的科学教学工作,还为学生的科技培训和科技休闲提供了场所。

给我感触最深的不仅是洋溢着科学气息的美丽校园,更是这里的领导、教师和学生身上所具有的一种精神和责任感,以及他们不求时尚但求高效的科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方式。

大碶小学的办学特色

办好一所学校,决策者的理念是关键。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升华。

大碶小学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确定了育人理念:培养“健体又健脑,全面有特长”的发展型人才。在理念的引领下,确立了办学目标:集教育力量之大成,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把学校办成学园、乐园、花园、家园,让师生都得以健康快乐成长的现代化学校。经过全体师生若干年的努力形成的三特色:

1、学校教育的社区化。大碶小学构建社区教育资源网、建立家长委员会、成立学校关工会(校管会),形成社区、家庭、学校三者合力,成立大矸青少年社区活动中心。最终目的是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教育力量来推动学校教育工作的发展。

2、“双健”教学。大碶小学分析了学校的良好内部条件后,提出全面发展的“双健”模式,即健体又健脑。

所谓健体就是要求学生有健康的身体,学校形成了田径为基础,排球为校球,羽毛球、乒乓球为两翼,跆拳道为推进器的航天器般的体育格局。实现了田径、大小球类与武术协同的较为全面的体育工作目标。三年内普及与提高都取得了较好成绩。

健脑是指通过教育健康学生的脑袋,使学生聪明(智力开发)善良(心理健康)。把凸现理科创新为突破口,在数学、科学和电脑等方面逐渐在形成学校的特色。科学创新基地的建设,科普基地的授牌、科普特色学校评定、万条多媒体素材库的建成等,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学校工作科研化。大碶小学的工作都是以科研的方式进行。如省级立项课题《学校教育社区化研究》把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更为科学化了,区级重点课题《移民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为学校大力接收外来务工子弟,并让其享受优质教育进行了决策;市级立项课题《新课程实验中小班化教育研究》为学校整体改革设计了宏伟的蓝图。要求每位教师也紧紧围绕课题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从策划---论证---实施---反思,形成良好的工作链。一所学习型、研究型的学校正在形成。

积极开展科普工作

学校每年都积极开展各类科普工作,制定详细的计划举行校园科普节。并积极参与和举办各级各类的科普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05年5月学校正式被确立为“区级首批科普特色学校”。学校科普活动的开展促进了科学品牌教研组建设,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科学学习环境。每年的四月份定为校园科普节,今年的校园科普节正好让我赶上,全程跟踪学习2008年校园科普节,受益非浅。有适宜低年级的动物介绍、果园参观、知识讲座等,也有适宜高年级参加的航海、航空、车辆模型、风筝等竞技比赛,当然也有人人参与的科普创新大赛,包括小发明、小制作、科普绘画等。全校师生在科普节期间人人参与、人人学习,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让学生们收获很大。

他们日常的作法:

1、学校充分利用校内的科普场景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特别是把蝴蝶的相关知识渗入到平时的教学中。学校专门建立了蝴蝶培育、繁殖基地,而且专门开设了校本课程让学生认识蝴蝶、制作蝴蝶标本。现在我校已经把蝴蝶培育、标本制作定位为学校科学研究的核心。

2、学校把科普特色和学校工作有机结合,特别是利用大队部的队校对少先队员进行爱国主义科普知识教育和国防科普知识教育。学校已经和浙江省无线电协会、地方部队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将建立由旗语、无线电测向、业余无线电台一系列的科普教育基地,学校通过这些丰富的科普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正确认识。届时学校将形成“无线电运动”与“蝴蝶研究活动”两道科学教育“飞.舞”特色风景线。

3、学校每学期都会请外聘专家来学校进行科普知识讲座,也会请专家来学校指导学校的科普工作开展情况。

4、学校每学期会组织师生走出学校去参观、学习科普知识,在假期举办科普夏令营让优秀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科普知识。每年的春游、秋游和科普探索紧密相连,让学生在游玩的同时学会去大自然探索科学知识。

5、学校充分校外资源,建立了校外科普基地,如梅花鹿基地等。这些基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扎实有效的科学课堂

创建品牌学科方面,大碶小学先确立了“科学学科”为品牌学科创建学科。这次我到北仑挂职培训的感觉之一:这里科学专职老师不多,我挂职的这所小学已经算多了,有2个,所以他们没有像我们这里这样每个星期都有教研活动,他们学生科学考试试卷分值也不高,我在和我指导老师交流时,听他说他们科学如果考试,分数也只占15分。但学生活动丰富,学生比赛项目多。他们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虽说宁波科学不是考试科目,但是科学课也是像语文课、数学课一样地扎扎实实,教师也会尽量把每个知识点落实到位,让大部分学生掌握好。这一学期中我有幸参加了两次科学教研活动,一次是北仑区科学教研活动,还有一次就是大碶小学理科协作组教研活动。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课堂有效简约、重落实、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方法上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反馈调节及时、评价巧妙、善于鼓励。一节课有着丰富的内容、适时有效的多媒体,有着最明了简洁的分析、最原汁原味的情感共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的作为和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自然形成了一个鲜活有效的课堂。

电力科普知识篇4

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我国互联网和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发展成就,网络走入千家万户,网民数量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网络大国。”根据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且我国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别是适龄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甚至大多数公民对基本的科学知识仍比较陌生,更不用说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封建迷信在某些地方仍比较盛行。全民科学素质水平落后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由此不难看出,一方面是迅猛发展的网络———我国由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的步伐不断加快;另一方面是科学素质的严重滞后,人民群众的科学素质已经由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走向群众文化发展的瓶颈。因此,建设数字科技馆,多渠道寻求传播形式普及科学知识、对于群众文化的发展来说已迫在眉睫。

2数字科技馆有利于促进实体科技馆充分发挥科普效能,实现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

实体科技馆作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主阵地,在展览、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等特点,并在观众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普和社会实践活动,满足了不同层次公众对学习科学知识的需求。就当前网络发展现状来讲,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改变了过去“走街串巷”了解时事、学习知识的习惯,而是通过足不出户键入网络了解当前科技知识、社会动态等实时信息。这对于当前部分群众文化公共设施来说,在无形之中流失了许多观众。所以说,作为科普阵地宣传的群众文化工作已经不能仅靠“请进来”,应当“送出去”。那么“送出去”的最佳方法,便是通过快捷的网络,把最新的科学知识送到每一个群众身边。1993年,美国探索馆成为世界上首座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的实体科技馆(简称“数字科技馆”)。目前该网站大约包含15000个网页,涉及上百个不同门类的科学内容。至此,人们开始了解数字科技馆。相对于传统的实体科技馆,数字科技馆投资少、内容多、好维护、易操作、更直观,最重要的是服务范围的扩大,只要有互联网存在的地方,就可以参观,更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据CNNIC《2014年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整体网民规模增速保持放缓的态势。”毋庸置疑,增强公众对科技的爱好和兴趣,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使公众具备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仅向实体科技馆的观众科普,还应面向更多的“网虫”、“低头族”,通过网络的力量推动科技馆科普效能的发挥,使群众文化能够渗入虚拟世界。

3数字科技馆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传播形式

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谈及网络传播形式:“我国网民有近六亿人,手机网民有四亿六千多万人,其中微博用户达到三亿多人。很多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不难发现,当前网络信息的传播形式无非是电脑、手机等媒介,大部分依靠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传播”方式。群众文化宣传的对象之一就是青年群体,所以说,建设数字科技馆应当多措并举,应当注重使用网络“微工具”,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科普效能。

3.1借助移动终端传播科普知识

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向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正式发放了第四代移动通信业务牌照,标志着中国电信产业正式进入了4G时代。4G网络将以更快的通信速度、更低的资费及对大数据量传输的承载力,在移动办公(如移动视频会议、移动OA系统)、移动电子商务(如移动仓储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移动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将会极大地促进企业移动信息化建设。截至2014年1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8.38亿户,在移动电话用户中的渗透率达67.8%;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占总网民数的八成多,手机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地位。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民时代。当前,通过移动终端实时推送科普新闻、科普常识,把实体科技馆的展品图片、展品制作工艺、展品解说词及科普教育电影通过网络推送到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软件中,确保用户第一时间接收最新科普信息,使得用户随时随地掌握科普知识,保证科普文化可以实时交流,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例如,我们可以制作科普微电影,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或者微博的形式上传至网络,与网民进行学术交流、科普互动;再者,我们可以与实体科技馆的观众通过网络进行互动,并且与主流媒体进行沟通,以娱乐头条的方式,推送科普知识,实现科普效能,实现群众文化的传播效能。

3.2借助PC终端传播科普知识

电力科普知识篇5

活动的主题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旨在通过有针对性、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初识智能电网”环节,参观者观看了“智能用电给生活带来的改变”等主题视频,从未来智能电网、智能用电、电力光纤到户、能效管理等方面,为活动参与者普及了智能电网的基础知识,增进了大家对智能电网的整体了解。

在“感受智能电网”环节,活动参与者走进了国电通公司智能电网展厅。该展厅基地分多个科普教育功能区,不仅提供了寓教于乐、生动形象的科普教育,而且具备了“展示与体验相融、智慧与电力相融”的特色,已经成为中国特色智能电网建设的缩影。

参观过程中,电力部离退休老干部、老专家全程认真观看了智能电网宣传片,不放过每一个技术细节,体现了老一辈电力人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在参观智能电网展厅过程中,老专家们对智能电网新业务、物联网综合展示区、智能家居体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详细询问了智能楼宇等业务的开展情况,与展厅讲解人员互动交流。老专家们还表示出对电力科技迅速发展的由衷赞叹,纷纷献计献策,饶有兴致地认真填写了随活动发放的知识卡片。

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专业的研究生则更多地表现出对高科技生活的向往,通过对智能电网的初步了解,激发了同学们的探索精神,在了解智能电网及相关业务的同时,学习了新知识,深入领会了智能电网建设及其为人们带来的美好生活。

电力科普知识篇6

【关键词】科普类书籍 阅读 交流策略

科普类书籍是以现有的科学知识为基础,用科学和辩证的视角剖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的书籍。读科普类的书对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很重要,可事实上学生不太喜欢读这类书,因为科普类书籍大都枯燥乏味,比较难读懂,没有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丰富感人、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阅读交流时如果像文学类作品那样讲讲故事情节、聊聊人物形象,显然行不通。那该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科普类书籍的能力?笔者认为在阅读交流时根据科普书籍的文体特点、文本内容采用多样的阅读策略至关重要。

苏联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一书讲述日常生活中万物的故事,分别涉及城市的衣食住行、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物品、人与自然三个方面,比较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对于这些不同的内容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阅读交流策略。下面笔者就以此书为例谈谈高年级科普类书籍阅读交流的一些策略。

策略一:借助图表

《大自然的文字》第一辑向我们介绍了许多有关大自然中的科学知识,有些是学生已经知道的,有些是读了这本书后才知道的,还有是读了此书后想知道的另外一些知识。阅读时,可让学生借助下面这份表格,在书中做上不同的记号,也可以将相关要点写在便利贴上贴在表格相应的位置,便于和同学交流。

交流时,重点围绕读懂了哪些新的大自然的文字,用简洁的概括的话语与同学分享,如砧状云是雷雨的前兆;白嘴鸦飞来,表示春天已到;雪花原来有很多形状;北方气流和南方气流相遇会生成旋风;碱液可以消灭麦粒的天敌――象甲虫……把还想知道的知识进行归类,对不理解的知识鼓励课外再读其他的科普读物,适时进行相关读物推荐,激起学生阅读其他科普读物的愿望。

策略二:绘图讲解

通过阅读交流,学生已粗略地读懂了一些大自然的文字,教师可继续引导:那你能揭秘大自然的文字吗?像雪花有很多形状,可到底有哪些形状,你能画出来吗?像冰雹是怎样形成的,能借助示意图介绍给大家吗?能用流程图来画画水的奇异经历,并介绍给大家吗?麦子的敌人到底有哪些,长什么样,你会画吗?每个小组可以就最感兴趣的或认为最神奇的1种或2种大自然文字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抓住重点,绘制好概念图、示意图或流程图,并借助所绘的图做好交流准备,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下面就是学生所绘的“大自然的文字”。这样的阅读交流方法深受学生喜爱,他们在提取信息、绘制图画中掌握了科学知识,并且在借助绘图讲解中使知识点更清晰,阅读的兴趣更浓。

策略三:知识竞赛

本书第二辑是《城市里的故事》,讲述了城市里的街道、地铁、电流、路灯、自来水、马戏团、生物园地、剧院舞台等的有关知识。阅读本辑时,可让学生边阅读边对特别感兴趣的、以前从未听说过的、让自己大开眼界的知识点做上记号,然后根据书中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出考题(要附上答案),来解密“城市的衣食住行”。每个学生至少出10题,题型要丰富,可以文字形式呈现,也可以图画形式呈现。(下文呈示的是一位学生出的题)

选择题。

(1) ( A )和( C )是世界上最精确的钟表。

A.地球 B.闹钟 C.星空 D.手表

(2) 鹦鹉每天吃( A )食物就够了。

A.25克 B.250克 C.25千克 D.250千克

是非题。

(1)最早的街灯是瓦斯灯。( × )

(2)大象每天要吃10公斤的糠麸、油饼、黑面包。( × )

(3)照明器具既能表现彩虹,也能表现耀眼的闪电,还能表现极光。( √ )

简单的问答题。

(1)地铁里的空气又新鲜又清洁,是因为那里有什么?(通风机)

(2)无形的劳动者是谁?(电流)

(3)你知道除了书中讲到的最早的蒸汽发电,后来的水力发电外,现在还有什么发电?至少说出2个。(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核能发电、潮汐发电等)

下面4幅图分别是什么,你认识吗?

在各自出题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整理知识竞赛题及答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竞赛。答题分必答和抢答,答对加10分,抢答错扣10分,最后决出此次竞赛的冠军组,同时根据编题及竞赛评选出最佳小组合作奖。

这样的阅读交流不单单关注了结果,更关注了阅读交流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促进了科学知识的内化,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科普类读物的兴趣。

策略四:制作海报

电力科普知识篇7

一、说现状

如下表,省城媒体的科普报道总体现状良莠不齐。一些媒体多以养生保健宣传为主,选题内容单一,报道分量力度不足,缺乏纯科普性特色专栏和专题。

针对当前媒体科普报道现状,关键问题是媒体对科普宣传重视程度不够。科普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媒体的科普宣传是科普的重要舆论阵地,而今的社会现实是一方面“神十”飞天、“蛟龙”潜海;另一方面受H7N9禽流感、PM2.5困扰;各类“大师”现象频现迷惑人心等等。因此,媒体要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坚持科学精神、宣传科普知识责任之重大,行动上要积极主动为受众奉献科普大餐,使其直面科学发展,具有崇尚科学意识,面对谣言、伪科学不为所惑、不受其害,面对突发灾难、突发状况,懂得科学自救、科学处理。

二、话案例

明确了现状与问题的存在,这里围绕“求真、求专、求实、求新”四方面,结合近期省城媒体科普报道的具体案例,就如何坚持科学精神,深化科普报道加以思考。

1、求“真”

求真是科学精神的核心,牢抓这一核心能够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有效抵御迷信、伪科学和反科学的进攻,塑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科普报道就要本着求真精神,追求真理、追求真相,向受众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

“气功大师”王林备受热议,省城都市报陆续报道了其从火到败的过程。其中,7月23日市场星报02版刊发言论《“气功大师”快收了神通吧》,从王林神奇故事中找纰漏,建议司法部门查清真相,指出“民众科学素养匮乏、社会理性精神欠缺、独立思考意识缺失,均是大师‘野蛮生长’的良好空间”,深思“要想消除虚假‘大师’,民众不再被蒙骗,还有很多工作要做”;7月24日安徽商报06版整版刊发《王大师,“空杯来酒”在下也会玩 合肥魔术师质疑“气功大师”王林的绝活是低级魔术 并现场演示、揭秘》,以真相事实告诉受众大师的荒谬骗局,经得起实践考验的科学才是硬道理,大师的做法显然是“伪科学”。对于该事件的报道,我们可喜地见到了都市报的主动作为,引导受众明辨是非。

从曾经火爆一时的李一、张悟本,到如今的王林,他们的手段和目的如出一撤,即蛊惑人心、敛人钱财,浊化社会风气。针对此类事件,媒体绝不能有半点猎奇、炒作,报道立场、内容取向要科学,可侧重揭开其伪善面目及其可耻下场,表态要及时,观点要旗帜鲜明,让妖言止于真相、止于智者。

思考:媒体报道要讲究科学求真法,进行实际调查和理性分析,使报道更加客观准确、深度可信,达到科学引导舆论的目的。如7月28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神功大师”的真面目》;8月6日凤凰卫视《时事亮亮点》栏目播出《妖孽不足惧 鬼神不可信》;8月8日《南方周末》刊发《谁为气功崛起保驾护航 “大师”背后的大人物》、《气功师生存策略进化论》,其报道方式和角度从不同层面体现出了实际调查与理性分析法的结合,又各有侧重,当然其他媒体在挖掘资源的渠道上也可借鉴学习,比如今后类似事件发生在身边时,能力范围内我们就要努力做到报道的完整性,在深度上下足功夫。

2、求“专”

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求报道者具备正确的传播理念,包括对科学技术的正确理解,大众媒体对科学传播的理念影响对于开展科普活动至关重要。

“6・30”黄山暴雨致灾事件,省城媒体的报道呈现出不同的报道态度,多数媒体质疑气象部门预报有误。如7月3日新安晚报A06版刊发《预报“阵雨转多云”,结果大雨倾盆 黄山市暴雨致灾后 市民质疑天气预报与现实太“悬殊” 气象部门:有种负疚感》,如实地反映了民众的质疑,其它都市报也做了类似的报道,此消息经网络传播后引起较大反响,气象部门一时间承受着舆论的压力;7月4日安徽日报B1版刊发《皖南洪灾,天气预报惹的祸?》,侧重普及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分析误报的原因以及气象部门反思该如何提高预报水平,助力防灾减灾工作。对比报道,可见运用专业的知识解疑答惑更为科学合理。

“全直流变频空调,一晚一度电”的广告宣传空前热闹。7月5日安徽日报B1版刊发《空调“一晚一度电”,怎么看?》:究竟什么是全直流变频空调?质监部门表示国家技术规范里找不到这一提法,空调能否做到“一晚一度电”,专家表示“一晚一度电”不是制冷耗电量,建议工商管理部门规范利用实验室数据进行宣传推销的行为,避免误导消费者;7月8日江淮晨报A03版刊发《一晚真的只用一度电!》,记者以节能监测见证者的身份跟随美的一晚一度电入户监测,图文并茂还配发了记者后记,对美的赞以“真金不怕火炼”的美誉。两家的报道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观点,显然江淮晨报的报道有广告宣传之嫌。

思考:以上案例值得媒体反思,媒体的传播理念影响着受众的思维和行为,这就对报道者专业知识的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某一现象或问题的认知不可片面,在专业问题上可借助行业部门的解释,向受众传播科学的专业知识,提高受众科学的判断认知能力。建议媒体要加强专业记者编辑的培养,适当开展科普报道的培训工作。

3、求“实”

科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科学素质,媒体的科普报道讲求实效性,普遍意义上来说是服务百姓生活、促进社会发展;深远意义上来说是弘扬科学精神,培养国民科学素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安徽今年遭遇高温或暴雨,媒体从不同角度做了相关策划报道。安徽广播电视台广播序列《农民服务台》栏目根据天气情况介绍高温大棚闷棚正当时,农作物如何防高温热害病等,有效指导农民科学生产,针对性强;电视序列《人与健康》栏目邀请专家讲解如何进行高温防暑,比较全面;7月22日新安晚报刊发了3个整版《城市治涝病》专题,关注各地城市内涝现象,一方面从气候、地理位置等因素分析城市内涝客观原因,同时从城市建设“重地上 轻地下”导致城市排水能力下降和出现洪涝灾害的现状,呼吁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等,报道很有建设性。

神十“凯旋”,再次证明我国科技实力雄厚。7月3日安徽日报B1版刊发《科技杠杆撬动“中国梦”》,普及了航天知识,弘扬了航天精神,歌颂了伟大祖国的科学创新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省城合肥自2004年作为全国首个科技创新试点城市后,“创新”已成为合肥发展的核心词,7月8日起江淮晨报陆续推出“创新合肥”系列报道,其中科技篇、环保篇等,科普意义强,弘扬了一座城市的科学文明精神,营造了浓厚的科学文化氛围。这些报道突出主旋律宣传,有利于科普报道深远意义的实现。

思考:新时代下公众的科普需求越来越高,媒体的科普报道要突出其实效性与建设性,为指导大众科学生活服务、助力国家科学发展添动力。如何更好的“求实”,比如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策划有关选题报道,配合重大国内和国际节日,选择科普日、国际气象日、世界地球日等进行科普宣传,适时地进行宣传报道,以求报道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求“新”

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活力,科技高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科普报道应与时俱进,不断在求新上做文章,推出丰富多彩、新颖独特、百姓喜闻乐见的科普报道,突出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先来看看省城媒体科普报道上创新度如何?安徽商报的《商报实验室》专栏,继走进社区居民中间、开启二维码观看视频版、成功与合肥科协合作后,迎来全媒体升级,电视版在合肥电视台生活频道播出,逐步实现了报纸、电视、网站的全方位媒介融合与立体传播;江淮晨报的《江淮实验室》专栏与央视《是真的吗》节目联手合作,强强联合的做法有效提升了实验求证类栏目的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市场星报与合肥晚报在科普活动上各有特色,分别结合安徽体育健身讲堂、新安大讲堂、健康讲堂等,向受众普及各类科学知识,科普价值很强。

思考:纵观省城媒体科普报道的创新度,部分媒体有创新动向,一些媒体尚无动静。央视科教频道近期推出了大型原创栏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让国人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在节目中设立“啊ˉ啊′啊ˇ啊”科学实验站环节,通过明星主持人游戏、实验等形式,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普及科学知识。创新科普报道可借鉴其他媒体的创新模式和思维,电视可推出大型科普竞赛节目或活动,广播可推出科普广播剧,故事化宣传,纸媒则要在深度上取胜,挖掘典型科技人物,科技新闻背后的故事等,均要注重与受众的互动。另外合肥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丰富的科学资源,有着丰富的科学土壤,这些都可以充分利用起来,作为科普报道开发的资源或长期合作的单位,为了打造科普专栏或专题节目,提升活动的影响力和品牌价值,媒体还需要加强市场营销意识。

结语

科普宣传益国益民,任重道远。期待媒体能够积极作为,培养采编队伍的科学素养,坚持科学精神,探索科普报道之路,推出更多优秀的科普报道,脚踏实地尽媒体贯彻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之责。

电力科普知识篇8

传统的图书、期刊、电台等在传播科技知识方面,则相对较弱,无论是哪一类比例都不高。3.不同的群体对科技知识内容的选择侧重点有所不同年龄越低,兴趣爱好越广泛,选择面越宽,而年龄越大,则越倾向于民生科技。如50%的中学生认为学习科技知识的主要原因是对科技知识感兴趣。大学生认为学习科技知识的主要原因中,63.4%是有益于生产、生活,58.5%是丰富生活、保持身体健康。普通市民组,80%的认为学习科技知识主要原因是有益于生产、生活,65.8%是丰富生活、保持身体健康。4.市民普遍认识到科技知识的传播对城市建设很有好处市民们普遍认为大众科技知识的传播对城市建设的主要好处,应是让市民参与到关于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决策过程中来。5.对市民学习科技知识的态度满意度总体不高如,中学生组中有50%的比较满意;大学生组中有31.7%的比较满意;普通市民组中有50%的比较满意。同时,市民参与科技宣传的积极性也不高,如在中学生组中,有时间就参加和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各占50%的比例;大学生组有68.5%的是参加自己感兴趣的,29%的是有时间就参加;普通市民组有65%的是有时间就参加。

通过对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在目前成都城市建设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大众传媒设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较大作用。但大众传媒在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上,其作用还远未充分发挥,还有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1.成都市政府应重视大众传媒科技传播的重要作用,为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建立长效机制,鼓励地方媒体大力传播科技知识,并给予政策支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借助这股强劲的东风,成都市政府应着力打造地方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平台。据笔者了解,成都市的市级、县区级电视台都没有专门的科技频道,也极少有与科技相关的栏目;而报纸、电台也没有专门的版面、栏目。主要原因当然有科技传播人才的匮乏和资金的短缺,但笔者认为,更多的是对科技传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政府应积极采取行动,引导媒体发挥科技传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科学传播氛围。在这方面,应向武汉市学习,同样是市级电视台,武汉电视台在政府的支持下,倾全台之力,努力打造一流的大型科普栏目《科技之光》。如今《科技之光》已成为武汉市在“科教兴国”战略中亮出的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2.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要全面创新,立足本土、贴近民生,充分利用不同媒体的特点成都不同种类的大众传媒,在科技传播上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本地报纸尤其是都市报与电视媒体,在科技传播上成绩相对突出。虽然这些媒体没有专门的科技版面和电视栏目,但每一次重大的科技事件、科技活动,报纸均在头版浓墨重彩地进行宣传报道;电视则在新闻节目的重要时段进行重点报道。尤其是都市报,有些版面,如健康版,常常介绍与人们健康相关的科技知识,而房产、汽车、家居等专刊,也不时介绍与房产、汽车、居家相关的科学知识;与之相比,广播、杂志在科技传播上的成绩则明显不足。成都有着丰富的科技资源,如成都有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等,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的故乡;另外,国内外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校、机构都落户成都。这些都为科技传播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本地大众传媒在科技传播方面,就应首先打好本土化战略,传播与百姓利益、与城市建设相关的民生科技。3.媒体、科技界和市民三方有效互动,增强大众传媒科技传播的效果从大众传播学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在传播过程中,从来就不是媒体的单方面行动,它必然涉及到与受众的联系。然而事实上,电台和电视中科普节目往往是题材雷同、节目制作较粗糙,节目播出时段不当,很少考虑公众的真实需求。报纸很多限于新闻报道,以消息的形式出现,形式呆板,内容枯燥。科普杂志和小说缺少内容新颖、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之作。

大众媒体要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寻找大众关注的热点题材,发挥自身优势,承担起科技传播的重任。另一方面,媒体也应与科技界密切合作。媒体不能及时传播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甚至误读、误解科技。而大众传媒超强的传播功能,或许稍不注意,就会带来事与愿违的效果,导致科学界缺乏对媒体的信任。正如王大明所说:“科技传播并不是大众传媒的天然职责,需要科学技术的主体力量——科学共同体与媒体携手合作,来推动社会公众的科技传播工作。”①大众媒体是科技界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大众媒体要及时与科技界联系,及时传播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同时也要及时搜集公众的反馈信息,了解公众的关注点。公众也应积极参与到科技传播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以适应现代化的都市生活。

本文作者:许建华工作单位:成都大学

电力科普知识篇9

一、精心组织 加强领导

为组织开展好我区2016年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结合实际,区科协成立了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由科协党组书记张有儒、主席欧阳蓓蓓担任组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科协副主席赫海任活动办主任,基层协会负责人任办公室成员。并制定实施方案,要求《纲要》成员单位和全民科学行动计划获奖单位和个人组织安排好科普日活动,并设立科普日活动分会场,扩展科普日系列宣传活动。

二、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1、内容丰富

从科普日活动启动以来,全面利用科普画廊、科普橱窗、科普图片、科技咨询、宣传资料、宣传画册、科普大篷车等组织科普工作者深入农、社区、学校、街道开展科普日系列宣传活动和科普日纪念活动,向广大群众广泛宣传“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 “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低碳生活,注意食品安全,为普及科学小常识,科协把科普资料送进千家万户。

2、 形式多样开展科普日活动

组织各级科协的科技人员、科普志愿者和科技工作者深入农村、社区、学校开展科普日活动,运用科普大篷车、科普挂图、科技展板 、科普资料、科普图片、技术咨询等开展科普日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宣传效果好,群众喜闻乐见。科普日主题活动明确,把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作为整个活动的主旋律。

(1)今年区科协申请区委、区政府利用xx区电视站传播平台,建立《科普大蓬车》电视科普栏目。每年九月的第三个星期周末是全国科普日活动时间,从今年起科普日活动期间在xx区电视站播放《科普大篷车》电视科普栏目。每期《科普大篷车》播放15分钟,计划播放4期,一周两期,共两周。《科普大蓬车》是中国科协为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的作用,丰富科普宣传手段,推动科普阵地建设,由中国科协声像中心组织制作的一个面向基层的电视科普栏目,该栏目拥有正式出版发行刊号,部分内容曾在中央电视台7套、10套节目中播出。《科普大篷车》电视科普栏目通过生动有趣、切合实际的科普常识为观众带来最及时的生活知识,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科技惠及民生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等群众性科普活动。得到区委区政府的批准,已在xx电视站播放《科普大篷车》电视科普栏目四期,每期《科普大篷车》播放15分钟,一周两期,共两周。《科普大篷车》电视栏目内容是:第一期:1、《低碳建筑》;2、《健康福音》;3、《科技资讯》。第二期:1、《新车保养——洗车》;2、《科学艺术协奏曲》;3、《科技资讯》。第三期:1、《新车保养——磨合》;2、《科学居家宝典》3、《科技资讯》。第四期:1、《新车保养——轮胎》;2、《机器人时代》;3、《科技资讯》。

(2)8月8日在区府路社区开展“五城联创”工作,工作中对该社区在门前三包、整脏治乱、“联乡驻村”、党建帮扶和科普工作、科普社区的创建等进行了调研和实地办公,就如何在“五城联创”工作中融入科普宣传,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把科普宣传栏、科普橱窗和社区科普学校有效开展活动,将科普宣传工作与“五城联创”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社区科普宣传和“五城联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3)9月8日,在花园路社区广汇超市门前广场开展“全国科普日”宣传活动,xx区政府办、xx区科协、xx区人民医院、六盘水市京州口腔医院等单位参加了宣传活动。活动突出宣传“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食品安全”等内容,大力开展节约能源资源等宣传活动,普及科学的节能知识和方法、树立节约型社会的意识,大力倡导环保理念,从我做起,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围绕普及防火、防地震、交通安全、饮食卫生、疾病预防、计划生育等开展宣传。此次活动,xx区人民医院、阳光五官科医院为辖区居民免费做健康检查并给居民免费发放环保袋、洁牙宣传杯、漱口液、药品、洗衣液、牙膏、牙刷、等宣传物品物品。展出《食品与健康》专题挂图20幅,发放科普宣传资料480份,宣传画360余份,参与宣传活动人员58人,受教育群众2500人次。

(4)9月14日在松坪北路社区百联电器广场开展大型科普宣传活动暨社区科普学校授牌仪式,六盘水市科协、xx区委、xx区人大、xx区政府、xx区政协领导和xx区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参加活动,活动号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同创造更加健康、文明的美好生活。市、区领导向xx区五个社区科普学校授牌。活动为市民免费义诊和免费发放药品。发放科普读本3000余份。展出专题科普挂图260幅,发放科普宣传资料5000份、宣传画1360余份。发放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程宣传图片500张,张贴挂图和发放免费上网阅读使用手册和上网卡200张。

(5)大桥蔬菜协会也组织了科普日活动,9月20日,一是以座谈会的形式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对如何加快我村蔬菜种植协会蔬菜产业现代化迎接全市三化观摩会展开了大讨论。讨论会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落实了责任。把大桥蔬菜协会作为该农村社区宣传科普知识的主要阵地,协会把社区分为十二个规划小区共930亩。各小区种植不同类型的品种。发放了引进四季西芹100罐;美国文图腊西芹100罐;荷兰皇家81菠菜60包;以色列马瑞亚花菜100罐;江苏干心甘兰100包;日本铁杆大葱100罐,状元红莴笋80包;洋大蒜20包;贵蔬258芫荽70包;日本黑田五寸人参胡萝卜400包;玛斯特西兰花50罐等向群众宣传、讲解种植技术。二是组织会员到水城县发那村和xx区农业科技园区考察学习,通过科普宣传活动的参观学习,大桥村七组将200亩传统种植调整为精品水果种植。在种植业方面经过两天科普活动活动,吸收了很多先进的经验,使理事会成员和科技示范户拓宽视野。

(6)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

为了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学生勤动手、善动脑、爱科学、乐创造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进一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增强未成年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9月26日,xx区科协将科普大篷车开进了大湾镇二塘中心校和大湾中学。为两所学校1500余名师生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科技大篷车进校园”活动,科普大篷车把现有的科普教育资源、校外科技实践活动、科普展板,向广大师生展示了“人体导电”、“小鸟进笼”、“翻转的头像”、“无弦琴”、“无形的力”、“锥体上滚”、“手眼协调”等20余种科教展品,充分展示了数学、光学、电磁学等方面的科学原理,科普大篷车为同学们带来了涉及光学、声学、电学、磁学、力学等领域的20件科普展品,这些科普展品在校园内一摆出,便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活动中,科协的工作人员和学校的理化生老师为学生进行了耐心、细致地讲解,并手把手地指导学生们操作,让学生与展品亲密接触,从直观的展品和具体的讲解中对科普知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同学们在观看过程中,细心聆听讲解员的讲解,对每一件展品都充满了极高的兴趣。整个活动会场到处都充满了科技知识的气息,也使同学们感受到了科学的神奇魅力,激发了学生科学的兴趣,也进一步加深了对课堂书本知识的理解。从而能帮助启发孩子从实际生活劳动中寻找科技,拓宽视野,拓展思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兴趣,加快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立体展板上展出的动物世界和海洋世界更让低年级的同学们大开眼界。在科普展板面前,同学们一边观看一边作笔记,感受到了科技的神奇力量,进一步懂得了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为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提供了积极的帮助,给农村学校师生提供了一个走近科学、了解科学、学科学的好机会,科技进校园活动受到了师生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科普效果。

三、活动成效

通过精心组织,我区全国科普日活动形成了上下呼应,全区齐动员的科普日活动局面,直接或间接受益者达到20万人次。我们组织的各具特色的科普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公众喜闻乐见,参与互动性强,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了坚持科学发展、普及了科学知识,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受到了群众的欢迎,有效地扩大全国科普日的品牌效应,把2016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亮点纷华,进一步加强了“科学普及、你我共参与”普及力度,加大了引导社会各界树立的科学发展观,参与共建五城联创的社会责任感,突出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思路,努力打造全国科普日活动品牌的重点。同时通过进一步对开展“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程”活动的宣传,使更多的公众知晓“贵州数字图书馆”,走进“贵州数字图书馆”,享受“贵州数字图书馆”,运用“贵州数字图书馆”。的公共资源,通过对社区科普学校的授牌,进一步整合社区科普资源,完善社区科普设施功能,加强社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和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的良好科普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同时,农技协和社区科协也以“全国科普日”活动为契机,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注重活动实效,推进科普工作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真正形成了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构建和谐凉都、促进我区去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电力科普知识篇10

关键词 信息;科普;互联网;移动网络;注意力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308-02

1互联网模式下,庞大科普信息的单向传播

1.1科普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

互联网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是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载体。除了拥有报纸、广播、电视的特点外,它还有其鲜明的“个性”特点,首先是即时性,时效性强,但是仅限于人身处于计算机旁;二是信息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端可以随时大范围地在网站上信息,而用户端只要守在计算机旁,就可随时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还可以通过拷贝粘贴、下载、收藏、打印网页等方式复制、存储所需资料;三是广泛性,互联网将世界打造成为了地球村,传播范围远远大于报纸、广播和电视,是全球性的。

上世纪90年代,比尔·盖茨声称:信息高速公路对我们文化的转变就像谷登堡的印刷术极大地影响中世纪的文化一样,也极大地影响了我们当代的文化。互联网的产生也改变了我们的科技知识传承的工具和模式,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类科技信息和科普知识也铺天盖地向大众涌来。

1.2传播路径的多元化

互联网模式下,科普传播的方式有了重大变化,专业科普网站、科技博客和数字图书馆等纷纷出现,为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科普资源。

1.2.1科学博客

科学博客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在传统媒体主办的网站上开通的科学家博客;二是挂靠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主页上的科学家博客;三是专业博客网站,如科学松鼠会等。这类博客都以群博的方式出现,博客作者有科学家、科研工作者、科技记者、科技编辑和科技爱好者。一些有价值的科学思想和科技信息非常容易得到传播和交流,这种形式大大拉近了科学界和公众的交流。但是博客的篇幅较大,而且需要一定的主题和思想,写作需要的时间比较多,所以一般的频率不高,时效性也会打折扣,而且作者写作的可持续性也值得商榷。

1.2.2科普网站

科普网站一般有两类,一类是综合门户网站中的科技频道,比如新浪网中的探索频道、搜狐网中的科学频道等。第二类是科技协会主办的科普网站,主要内容是介绍科协自身工作的动态和对科普知识的介绍。2007年10月,上海市科协就启动了上海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信息化工程,希望把上海科普网建设成为面向广大市民、面向广大科普工作者的权威性科普门户网站,通过视频、音频、动漫、图片、书籍等传播形式,使其基本具备共享资源服务功能、信息资源服务功能和资源开发服务功能。据业内专家统计,目前全国科普网有400多家,各种网上科普知识的盗版非常严重,很多信息真假难辨。

1.2.3数字图书馆

2004年12月14日,谷歌宣布,与英国和美国五所著名的图书馆进行合作,启动“网络图书馆”计划,将这些图书馆收入的上千万册印刷图书转换为数字文件,供人们在互联网上查询和阅读。中国最大的数字图书馆是超星图书馆。

1.2.4电子书

电子书籍的出现是科技传播的又一次大变革,以汉王科技等为代表的企业改变了中国人的阅读习惯,通过付费可以从网上下载电子书籍到专门的电子阅读器,也可以从当当网等网上书店购买。大批优秀的科普书籍通过这一渠道又一次进行了广泛的传播。

1.2.5科普手机报

手机报是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用户可通过手机浏览到当天发生的新闻。根据资料显示:天津科协就曾推出科技周手机报专刊,每天向部分手机用户免费发送低碳环保常识以及科技周最新活动概况。科技周结束后,科普专刊将以每周两期的频率定期向用户提供最新科技及科普资讯和科技动态。

1.3交流空间仍然比较有限

虽然互联网时代科技信息量猛增,但是不管从传播的方向,还是传播的形式而言,都是单向性为主,即使博客的评论,也只是寥寥几句点评性质,而科普网站的信息对于广大市民而言,也只是浏览为主,从中获取信息,即使有想法也只能在BBS中写上几句感言。而数字图书馆、电子书和科普手机报也都是单向的线性传播。但不可否认,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自主学习的热情不断攀升,大量科普信息的提供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丰富的科学知识。

2自媒体模式下,科普工作赢得公众的“注意力”

笔者更愿意称目前正在到来的时代是自媒体时代。这个以移动技术为主导的第五媒体,正在以不可阻挡的趋势闯进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个小小的智能手机,可以随时随地上微博、微信、进QQ群,发邮件,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言论。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和者。

2.1走出线性之惑

中国科学院科普研究所李大光教授曾撰文指出,一直以来,人们采用线性模式进行科学传播活动,这种模式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科学家是不同于一般人的,他们的知识是理性的,更高级的,公众的知识仅是感性的,可忽略的,因此科学知识传播经常是科学家向公众单向流动过程,呈现出线性模式。而这种模式的传播产生的效果就是公众普遍认为科学很复杂,结果适得其反,公众对于科学更加敬而远之。这种线性模式的产生虽然与从事科普的惯性思维有关,但也与信息社会传播媒介的性质有密切关系。

各种科普活动的预告,公众一般无法实时看到,即使知晓也大多提不起太大的兴趣。一边是科普工作者精心准备,提供各种大餐,另一边是公众冷漠无比,参与人数寥寥无几。而以移动网络为基础的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让这样的局面有了改变的可能。

2.2移动网络中的科普传播实践

移动网络对于科普最大的贡献是提供了获取注意力广阔平台。托马斯·达文波特在《注意力经济》一书中提到,短缺的只是人的注意力,“注意力”是对某条特殊信息的精神集中,当各种信息进入我们意识范围中时,我们会关注其定一条,然后决定是否采取行动。而在如今这个海量信息涌现的信息社会中,牢牢把握注意力是成功关键。

2013年上海科技节就是一场自媒体时代挖掘注意力价值的科普活动的大胆尝试,今年上海市科协建立了上海微科普微信平台、上海科普工作网等新的传播介质。今年的上海科技节,还首次尝试了在上海科普网同步启动网上科技节,将科技节现场的内容延伸至网络,在移动网络的帮助下,全市市民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第一时间体会到科技节的乐趣。市民不仅可以通过东方书报亭领取门票,也可在上海科技馆、海洋水族馆、月亮船、辰山植物园、星期八小镇等20家科普场馆门票售票处免费领取科技周门票,还可以登录上海科普网申领,或者直接关注上海科技活动周官方微信平台,网络索票。特别是微信索票的模式,公众一有兴趣就可以立刻索要到门票,避免了因为关注度时间差引起的兴趣度下降和参与度下降。本次科技节的参与人气迅速攀升,在人气攀升的同时,上海科技节组委会乘胜追击,推出了有效的科普营销。首次尝试在科技活动周期间向市民免费开放全市31所科研院所的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9所大学的10个科技实践工作站和7所大学的科普场馆等。刚刚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我国迄今最大的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也在科技节期间,接受市民的预约参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上海光源的参观呈现出火爆的状态,甚至出现一票难求。

而随之而来的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也采用了同样的策略,市民可通过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平台索取电子参观券,7D电影的概念营销让上海科艺展的人气火爆,在参观人数上达到历年来之新高。

今年9月开幕的上海科普日也是融合了微博、微信、网站之功能,参与的网友可以赢取科普日主会场门票。在“生态闵行美丽家园”微博话题活动中,网友只需在新浪或腾讯微博上晒出自己拍摄的闵行某个标志性建筑或风景照片,并@一位好友@上海科普日,就有机会赢取科普日主会场(顾村公园)电子门票。活动尚未开幕,已吸引了近千名网友发送照片。此外,上海市科协还开通了科普日微信,市民可登录上海市“全国科普日”活动网站,扫描二维码,就可获取微信推送的科普日活动介绍,一系列宣传策划活动通过移动网络的点对点传播,也是取得了巨大的科普效应。

3 “注意力”为王 科普工作的进一步联想

3.1以活动为切入点转为以兴趣为切入点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移动网络时代的科普实践仍然局限在以各种活动为切入点,虽然注意力价值挖掘的效果不错。但是仍然未能达到科普工作的实质内涵中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谓科学技术普及,是指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的活动。一是传播,二为应用。在被动接受的同时,能否主动参与是科普工作成败的重要衡量标准,而主动参与的激发点在何方?笔者认为在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科学知识的各种兴趣爱好,让科学思想在公众的生活中扎根,促进科学技术的应用,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以兴趣为切入点的科普工作才是信息化社会中科普工作不断攀升的发展动力。后续需要大量的分析研究工作,可能会包括:也许会分化为众多科学社群,这些社群能否与我们现有的各类学科性质学会相衔接,达到更好的学习和沟通效果;在重大科技新闻后的科普讲解,虽然很多媒体也会第一时间进行事件报道,但是科普工作应该比媒体做得更深更透,不仅是事发当时的信息,而且要包括原因分析,以及事发后续的跟踪;按照年龄和职业进行分类,引导并提供其所需的科普信息等。希望如果这些工作能使得科普关注度从“间歇性高热”变为“持续性高热”。

3.2科研科普化 揭开神秘面纱赢得关注度

科研科普化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一直难以很好地推动,不仅和体制机制创新有关,也与传播方式有关联。没有保密要求的重大科技专项,能否通过视频、图片和文字的方法定期在微博平台、微信平台信息,以公众能接受的语言来介绍这些科技项目设立的原因,未来的应用,目前的进展,相关的科普知识,以及相关国外科研团队的进展等。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性已经被广大公众所认同,,但是科技领域的发展对于公众始终是一个个谜团。解谜之路中带来的关注度和兴趣度提升和放大效应我们不能小觑。

参考文献

[1]李大光.科学传播模式亟待转型.科学视界,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