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经典十篇

时间:2023-03-20 16:08:03

蜗居经典

蜗居经典篇1

1、会下围棋吗?围棋有一种说法呀,叫争先手,为了争先手呢,宁可放弃一些小的得失,重要的是大局。 ——《蜗居》宋思明

2、文学?文学就是鱼上的香菜。有鱼香菜才好看。没鱼,一盘香菜你吃得下去吗? ——《蜗居》郭海萍 To 郭海藻

3、一个人的伟大,并不是说你为社会作出了多少贡献,你多有成就,而在你面对诱惑的时候,懂得放弃。宋思明

4、因为逛街之于女人的快乐绝不亚于偷情对于男人的,所以你不能狭隘的把逛街从精神层面降低到一个简单的物质层面。 ——《蜗居》郭海萍 To 苏淳

5、海萍:你抽一辈子烟就烧掉我半套房子!

6、女人活到我这个岁数,早该明白了男人都是一个样。年轻时候需要垫脚石,中年时就需要强心针,到老了就要扶着拐棍。我活该自己做了垫脚石。宋太

7、有钱能使鬼推磨这话一点不假,4万还是“我妈”,6万就成了“咱妈”了!幸好这钱拿回来了,否则估计你嘴里就是他妈了!苏醇

8、每天晚上,我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灯光,我就会在想:这城市多奇妙啊,有多少人, 就有多少种生活,别人的生活我不知道,而我呢?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度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三四百,手机电话费两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至少、、、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

9、旁白:很多时候,人生就这样在你期盼中失望,而在不经意间又错过了机会、

10、此处不留奶 自有留奶处。——《蜗居》郭海藻

11、海萍:现在的房价是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不断的更高,越来越高

12、我哪有什么未来,我的未来就在当下,在眼前,那天陪妈妈去逛街,其实我们都不用走,那个人流就推着我们向前走,我想不走都不行,想停下都不行,我当时就笑了,我说 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来不及细想,没有决断,就这样懵懵懂懂的被人推着往前走,而我青春年少时候的理想上哪儿去了?

13、郭海藻:你以为拥有物质,就会拥有精神啊。

14、人的一生是一条上下波动的曲线,有时候高,有时候低。低的时候你应该高兴,因为很快就要走向高处,但高的时候其实是很危险的,你看不见即将到来的低谷。——《蜗居》 MARK

15、我们天不靠 地不靠 只靠自己。

16、人的念就在于得到的太容易。

17、那我当初的决定对吗?如果当初,我不贪恋这个大都市虚幻的华美,不贪恋爱人香酥的怀抱,我坚决地返回自己那个小镇,我最起码现在混成副处长了。人离乡贱呀,俗话说得没错,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失足啊,失足啊。 ——《蜗居》苏淳

18、海藻,我给你说,对于孩子来说,女人的责任和义务永远要大于那个只播个种就爽一下的男人。 ——《蜗居》郭海萍

19、宋知自己东窗事发与老婆说:“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会带着你们过另一种生活,不要太多的钱,每天去菜场斤斤计较,为发论文、评职称而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也为女儿考不上好学校而心焦。也许,这样,才是一种幸福的生活,而我以前并没有意识到。”

20、“俗话说,男孩儿要穷养,女孩儿要富养,不是没道理的。现在想来,我这一辈子吃亏就吃亏在没钱,没为你们姐妹俩提供好点的生活。但凡你们小时候经历过富裕,都不会为眼前这些小恩小惠所迷惑,感激到把自己的一生都搭进去。你都30多了,难道还看不明白吗,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一个人怎么可能不求回报地对你们好?他一定是有所图,图你的身体,图你的心。你和海藻是被他的表象迷惑了。没错,一个人能混到他那个位置上,一定有与众不同的能力和手段。可是,无论他在什么位置上,只要是公家的人,他就在替公家做事。他手里的权力也好,方便也好,都是我们给他的。也就是说,你们享受的那部分帮助,其实原本就属于你们自己。他为什么喜欢海藻?他真的喜欢海藻吗?不是的。与其说他喜欢海藻,不如说,他在享受手里的权力带给他的荣耀。一个人的荣耀如果压抑久了不释放会得病。他是一个当官的手下,他在单位里,在自己家里,都不能太招摇,都要俯首帖耳。那么怎么体现自己的成功呢?海藻不过是他借以炫耀成功的手段而已,没有海藻也会有水草、珊瑚。而海藻呢?她口口声声说爱他,这是真实的爱情吗?她爱的不是宋本人,而是宋那个光环照耀下的一种对所欲所求无不点头的畅快。你们姐妹俩,还是阅历太浅,看不穿,看不透啊!我把话放这儿!海藻这一辈子,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虽然她是我的女儿,我希望她幸福。但看她执迷不悟,我却无能为力。这是我做母亲的失败啊!”——《蜗居》郭海藻母亲

21、宋对海藻:原本在光鲜亮丽的背后,就是褴褛衣衫。国际大都市就像是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把焦点放在镁光灯照射的地方,观众所看到的,就是华美壮丽绚烂澎湃。对于光线照不到的角落,即便里面有灰尘,甚至有死耗子,谁会注意呢?

22、当人选择了向上的阶梯之时,就要丢弃很多细枝末节。

23、郭海萍:刺激?什么刺激呀?偷情的刺激呀?人啊,只有在年轻的时候才敢如此挥霍青春,等你到了我这个年纪你就会知道啊,在有个老实的老公,有个听话的孩子,有个稳定住所的前提下,做爱呢是在自家的床上,而不是在别人家的床上,担心随时会被捉奸,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了。 ——《蜗居》

24、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我要告诉你,没有坟墓,这个婚姻就走不过去!而我呢!我现在就在自掘坟墓。海藻啊,我真不该打破你的梦,让你看到婚姻的疮疤丑陋。可你早看比迟看好,早醒悟比迟后悔好。我告诉你,爱情,爱情那都是男人骗女人的把戏。什么‘把我的心交给你,你会永远拥有我’,那都是一穷二白的穷光蛋的障眼术。他那是什么都没有了,就说点甜言蜜语。男人若真爱一个女人,别净玩儿虚的,你爱这个女人,第一个要给的,既不是你的心,也不是你的身体,一是拍上一摞票子,让女人不必担心未来,二是奉上一幢房子,至少在拥有不了男人的时候,心失落了,身体还有着落。哼哼,可惜,等我明白的时候,都太迟了。这世界上有两大毒草,一是莎士比亚,另一个就是琼瑶,这两个人最坏的地方。

25、“他为什么喜欢海藻,他是真心喜欢海藻吗?我看,他是在享受手里的权利带给他的那份荣耀,想他这种人荣耀压抑久了,不释放就会得病,

78、弄的我好像是被世人所鄙视的二奶一样。——《蜗居》郭海藻

26、通往精神的路很多,物质是其中的一种。 宋思明

27、海藻不过是他借以炫耀他成功的首段而已……海藻还口口声声的说爱他,这是真的爱吗?我看他爱的不是宋本人,是宋光环照耀下,对她所求所欲无不点头的一种畅快。” ——《蜗居》郭海藻母亲

28、其实很多时候我是有原则的,我不想抄近道,我更不想投机取巧,但是每当我看到那些不如我的人,因为插队比我先拿到票,那些不如我的人,因为放弃了原则,而省了十几年的奋斗,我真的不服气,有的时候我都在怀疑,我这份儿坚持到底是对还是不对? ——《蜗居》郭海萍

蜗居经典篇2

苏淳:有钱能使鬼推磨,这话一点不假,4万还是“我妈”,6万就成了“咱妈”了!幸好这钱拿回来了,否则估计你嘴里就是“他妈”了!

小贝: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筷头上的肉丝。

宋思明:人之所以慷慨,是因为拥有的比付出的多。人的贪念就在于得到的太容易。

宋太太:女人活到我这个岁数,早该明白了男人都是一个样。年轻时候需要垫脚石,中年时就需要强心针,到老了就要扶着拐棍。我活该自己做了垫脚石。

苏淳: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地雷――不小心就会踩到。和平年代更是如此。

宋思明:一个人的伟大,并不是说你为社会作出了多少贡献,你多有成就,而是在你面对诱惑的时候,懂得放弃。

宋思明:通往精神的路很多,物质是其中的一种。

老李:别说生米煮成熟饭,你现在就是生米煮成爆米花,人家要跑照样跑掉。

郭海萍:你以为我想当泼妇呀,哪个女人不想仪态万方,美美地坐着呀,什么样的男人决定你有什么样的命运,嫁给什么样的男人你就是什么命。就算我是泼妇,也是苏淳一手培养出来的。

老陈:一个花季姑娘,一直跟我走到现在,从鲜花盛开,到现在的憔悴,虽然她脾气暴躁,但那不是她的错,是生活压力所迫,如果她出门有车,回家有仆,会给我脸色看吗?在这个充满物质享受的大城市里,她愿意跟着我这样一个一无所有的人,我应该感激她、包容她、爱她,让她快乐。

宋思明:会下围棋吗?围棋有一种说法呀,叫争先手,为了争先手呢,宁可放弃一些小的得失,重要的是大局。

苏淳To小贝:哪个女孩不想有个芭比娃娃?哪个姑娘不想拥有一支口红?哪个妇女不想占有一套房子和一个男人?

她明知道会发生什么,她却逃不开。这种奇怪的关系像一块磁铁,让你在正面相对的时候,拼命抗拒;而在背身过后,又期待被拽入磁场。

――郭海藻无法抗拒成熟的宋思明

海藻突然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五十块钱的内衣和五百块钱的内衣本质的区别是:女人和女色。

宋思明To郭海藻:女人对红杏出墙的向往,就像每个男人渴望拥有一个处女,是无法抑制的念头。

郭海萍:所有的理想在涉及钱之前都是光环闪耀的,只要一涉及钱,理想就变梦想了。

市委书记:这个位置,不是我的名利职位,是我的心态。不因胜利而骄纵,不因名节而倨傲,不因失利而沉沦,不因落后而浮躁。这一点,我们很难做到。

换了你,你也不离,因为你不舍得把自己蚌壳里忍半生疼痛磨出来的珍珠挂在别人脖子上炫耀。

――宋思明爱人谈离婚

海藻: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把新欢变成旧爱,把冲动变成习惯。

我种了20年的西瓜,到了收获的季节,硬生生地被别人收割了,凭什么呀!你家男人要是也这样,你也能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宋思明爱人得知宋思明有外遇后说

郭海藻母亲:“他为什么喜欢海藻,他是真心喜欢海藻吗?我看,他是在享受手里的权力带给他的那份荣耀,像他这种人荣耀压抑久了,不释放就会得病……海藻不过是他借以炫耀他成功的手段而已……海藻还口口声声地说爱他,这是真的爱吗?我看她爱的不是宋本人,是宋光环照耀下,对她所求所欲无不点头的一种畅快。”

宋太太:妾还得过门呢,你没过门,就算个陪睡的伴儿吧,嫖要有嫖品。

郭海藻:从现在开始我就步入职业二奶的道路!

苏淳:为什么我们的人生和梦想都要拴在一个房子上呢?我们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期盼都仅仅是一处房子,这样的人生是不是太悲哀了!

小贝:其实应该把那渐渐的三点水,改成,贱贱的, 由此推断,可以说:我贱贱地爱上你了。

资本市场本来就不是小老百姓玩的,但是他们偏偏又逃不了充当配角的命运。

蜗居经典篇3

蜗居保姆克扣菜钱是第5集,《蜗居》是由滕华涛执导的电视剧,改编自作家六六200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蜗居》,由海清、张嘉译、文章、李念、郝平领衔主演,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上海电视传媒公司、北京金盾盛业影视文化公司及吉林电视台联合出品。

电视剧直面当下社会热点话题,反映在房价飙升的背景下,普通人在都市生活中历经的种种波折。该剧于2009年7月27日上海电视台首播,仅用四天便创下收视历史新高,剧中涉及的热点题材强烈地引发了大众的共鸣。

《蜗居》是一部人生情感电视剧,是当代大学生留城奋斗史的缩影,以海萍、海藻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人性价值在房子等物质条件制约中产生了剧烈震荡,进而演绎出一场轰轰烈烈却又平淡真实的青春梦想;《蜗居》有很多看点,贴近生活是它的生命价值所在。

《蜗居》重演了中国电视剧收视黑马的经典轨迹:在几乎零宣传的低调中默默地火了起来。35集的剧情几乎集结了当下社会弊病的所有关键词:小三、高官、房奴、腐败,众多让人触景生情的桥段令观众心有戚戚,并引来专家学者的解读,成为海外解读中国社会的新样本。甚至在台湾及日本也引起了部分网友和媒体的关注。

(来源:文章屋网 )

蜗居经典篇4

[关键词]《蜗居》 人物语言 情趣 韵趣 理趣

2009年,《蜗居》先后在上海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东方卫视等播出,可以说几乎在所有播出频道都创出了收视率新高。之所以如此火爆,除了这部电视剧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生活状态外,其经典的台词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电视艺术要想具有感人的力量,人物语言必须具有艺术魅力。虽然《蜗居》后来禁播了,但剧中人物经典的语言却在人们心中久久回味。这些经典的语言非常生活化,给人以真实感,它们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又精炼、典雅、含蓄、深刻。雅而不涩,易而不俗。用老百姓的话说,人物语言非常有趣,即有打动人的艺术魅力。能使人获得艺术感染和艺术享受。具体说来,这里的“趣”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即情趣、韵趣和理趣。

情趣是指人物语言“有健康明朗的基调,积极饱满的情绪,浓郁深厚的情感,有感染人的力度。”《蜗居》中的人物语言,无论是激情还是愁绪,是喜气还是悲声,都能使观众得到精神的愉悦和情感的共鸣。

例如郭海萍“每天晚上,我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灯光,我就会在想:这城市多奇妙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生活,别人的生活我不知道,而我呢?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度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三四百,手机电话费两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至少,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这些数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来不及细想未来十年。”“其实很多时候我是有原则的,我不想抄近道,我更不想投机取巧,但是每当我看到那些不如我的人,因为插队比我先拿到票,那些不如我的人,因为放弃了原则,而省了十几年的奋斗,我真的不服气,有的时候我都在怀疑,我这份儿坚持到底是对还是不对?”这些发自肺腑的话语真切地道出了普通老百姓在当今巨大的压力下真实的生活与心态,很容易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

一向在丈夫面前做河东狮吼的郭海萍在得知丈夫被抓后幡然悔悟:“幸福是放心底的东西,是一种信任,愿意生死与其。也许平时并不觉察,但到关键时刻就会跳出来,让你感受。我一直以为我的爱已经被生活磨平了。直到苏淳出事我才知道,我们俩此生就在一条船上了。同甘姑且不说,共苦一定可以。”真实地再现了现实生活中患难与共的夫妻情感。

而小人物老陈的话语“一个花季姑娘跟我走到现在,从鲜花盛开到现在的憔悴,虽然她脾气暴躁,但那不是她的错,是生活压力所迫,如果她出门有车回家有仆,会给我脸色看吗,在这个充满物质享受的大城市里,她愿意跟着我,这样一个一无所有的人,我应该感激她,包容她,爱她。”则真诚地表露了好男人的胸怀。正是这些包含真情的语言,深深地触动着观众地心灵,也使剧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并将全剧的情趣一步步引向高潮。

韵趣是指剧本中的人物语言要讲求声韵之美,注意字音的平仄排列有序,在注重语言表情达意的同时,给人以艺术表现形式的享受。影视语言对演员来说是一种口治的语言,对观众来说是一种耳治的语言。观众欣赏影视作品,首先感触到的是人物语言的音韵、旋律和节奏,进而才会体味到影视语言特有的情趣、韵味、格调、色彩。因此,好的影视语言,应该是音韵和谐,旋律悠扬,节奏鲜明,具有声情并茂的美,使演员说着“上口”,使观众听着“入耳”。在影视艺术史上,凡是优秀的作品,都具有声义双美、明朗动听的特点《蜗居》正是如此。

例如宋思明对郭海藻如是说:“人这一辈子,有许多困扰是无法解决的,比方说生老病死,比方说众叛亲离,比方说钩心斗角,比方说不再相爱。所有的这一切,都比房子啊,钞票啊要严重得多。一个人可以背金钱的债,却不能背感情的债。背金钱的债你有还清的希望,而背了感情的的债也许到死都会愧疚。”排比与对偶手法的运用使音节整齐匀称,音韵流畅,一气呵成。

宋太太与丈夫闹离婚时说“女人活到我这个岁数,早该明白了男人都是一个样。年轻时候需要垫脚石,中年时就需要强心针,到老了就要扶着拐棍。我活该自己做了垫脚石。”排比和比喻的运用使语言节奏非常明朗。象这种韵味十足、简洁轻快的语言,在《蜗居》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演员运用起来琅琅上口,观众听起来悦耳动听。当然,电视剧中的人物语言不可能完全形同诗歌语言,但是,如果不影响内容表现而又能强化表达效果,为作品增添艺术光泽,那么讲求韵律美、节奏美还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作品中它们具有为那些被说出来的东西创造一种特殊的情感氛围的功能。……在作品语言中使用这些语音现象就是为了使被描绘事件的情感特征,对读者显现出来并以某种方式影响他”。

理趣是指一些人物语言是人生经验的提炼,十分深刻精辟,包含着隽永的哲理、对事物的道德评价和对人情事理的分析。

在《蜗居》中,富有哲理性的人物语言很多,如出自宋思明之口的“我们要杜绝,因为一旦这种终极快乐,能够这么简单就获得的话,你就不会再对其它通过努力获得的产生兴趣。如果每个人的快乐,这么简单就能得到,你还会寻觅爱情吗?你还会努力工作吗?你还会因为失去而感到伤心吗?不会了。”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会带着你们过另一种生活,不要太多的钱,每天去菜场斤斤计较,为发论文、评职称而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也为女儿考不上好学校而心焦。也许,这样,才是一种幸福的生活,而我以前并没有意识到。”

出自宋太太之口的“男人做事漂亮不漂亮是一回事,说话是一定要漂亮的:女人龌龊不龌龊是一回事,举止是一定要文雅的,这就是生存法则。”

蜗居经典篇5

【关键词】电视剧 蜗居 议程设置

一、“议程设置”理论

“议程设置”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 “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①。换句话说就是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媒介在告诉受众“怎么想”上并不怎么成功,却在告诉受众“想什么”上异常成功。

二、《蜗居》剧情简介

《蜗居》是2009年最热播的电视剧之一,系根据著名作家六六同名小说改编。电视剧主要讲述了海萍和海藻两姐妹大学毕业后在江州为了生活、理想打拼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海萍为改变自己平庸的生活现状,大学毕业后,她毅然和丈夫苏淳留在江州租着10平方米的老房子住着,为所设想的美好生活早出晚归、加班加点,她最大的梦想就是攒够首付,买上一套属于自己的安乐窝,成为“幸福的”房奴。海萍的妹妹海藻则与男友小贝租着三居室中的一间,同样也憧憬着攒够首付买房,然后二人厮守到老。原本风平浪静的生活,因为海萍的购房之梦过于急切而风云突变,并由此呈现了种种爱恨情仇。一石激起千层浪,《蜗居》播出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因为它是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有着几近现实的写照,更因为它揭示了当今社会的三大热点:房价、小三和腐败,里面诸多的“经典”台词也成了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

三、《蜗居》与电视媒体议程设置

电视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社会的影响较大,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蜗居》中所涉及到的“房价、小三和腐败”三大社会热点问题,原本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而在这里通过媒介的议程设置搬上了电视屏幕,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社会,从而引起整个社会关注,这在媒介引导受众关注什么问题上表现得相当成功,媒介的议程设置对这一大众关注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是非常有意义的。

但媒介议程设置功能的发挥也可能因为某些人为因素而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最终影响受众的判断。《蜗居》剧情表现的社会现实问题确实很严重,但这并不能代表当前社会的主流,更不可能是社会的全部。《蜗居》还可能使社会的一些阴暗面产生了放大效应,例如:“二奶”、“房奴”、等,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蜗居》里的一些少儿不宜的场景多次出现,不太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大众的审美情趣。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就明确表示某些电视剧价值导向错误,直批引起广泛讨论的《蜗居》:“有很大的负面社会影响,靠性,靠荤段子,靠官场腐败,靠炒作来吸引眼球。”电视剧题材来源于生活,但更要高于生活,要反映现实,但不能“反现实”,要向受众展现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阳光社会,而不是非要去反映不公平、贪污、婚外情等社会阴暗面。只有这样,媒体设置出来的“议题”才会引起受众叫好式的共鸣,给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显而易见,电视媒体似乎与生俱来就拥有了引导大众话题的优势――议程设置功能,而这个功能发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媒体带给社会的是一种什么效应。譬如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传达给社会公众以正面、积极的价值导向和观点,也可以引导受众走向无谓的争辩与议论。所以,媒介不能单纯追求收视率与经济效益,不能急功近利,而应该把社会公众摆在首位,做负责任、有风范的媒体。

四、《蜗居》与网络媒介议程设置

《蜗居》刚开始播出并没有引起受众的注意,收视率平平,但是在网络上,《蜗居》所反映的各种社会问题已成为网民们热议的话题,引发了各大媒体的关注。传统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模式一般为:主流媒体议程大众议程社会决策议程,而在网络传播中,议程设置遵循这样的逻辑:受众个人议程公众议程主流媒体议程社会决策议程②。在网络媒体中,传播权或者议程设置权由广大网民掌握,在网络上,没有真正的把关人,任何一个网民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看法,产生舆论效应。例如腾讯和网易,都大篇幅对《蜗居》进行了报道,对最新消息进行转载和点评。

2009年11月16日,《蜗居》在东方卫视播出。18日,北京青少频道晚间档重播该剧,但播到第十集时,却突然停播。虽然电视上《蜗居》停播,但是在网络上却依然可以看,也可以通过一些网站进行下载,不受限制。与此同时,各大论坛对《蜗居》的讨论更是火热,受众站在了主动的地位,但这样的传播缺少必要的“把关”,网络议题设置的随意性、舆论导向的不确定性表现出来,如果把握不好度,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

五、对媒体运用“议程设置”的建议

1、具有负面影响的议题要慎重选择。如果必须涉及,要能控制其负面影响。如同《蜗居》里所涉及的贪污、婚外情等议题,还有一些《蜗居》中没有涉及的具有负面影响的议题,如暴力、犯罪、自杀等方面的议题,如果不具有新闻价值,可以不去报道;如果有一定新闻价值,可以用少量的篇幅在媒介不显著的位置或时段报道,这样就不至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负面影响降低。

2、在议题的设置上要注意“度”的把握。“肖和麦库姆在1997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媒介将其议程设置转化为公众议程的能力,特别是激发个人经验以推动议题列入公众议题的能力,要以公众接受的容纳情况为限。”③这句话表明了媒介在设置议题时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了解受众的需要和消化能力。例如在《蜗居》中,媒介对房奴、小三等现象的描述,超出了部分受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受众也并不是对媒介所设置的议题毫无保留地接受,当他们通过生活的实际情况发现与媒介的议题有所偏差,会产生负面效果,而媒介所期望的传播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14

②刘德杰,《网络传播中的“议程设置”探析》[J].《新闻窗》,2009(4)

③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207

蜗居经典篇6

【关键词】《蜗居》 住宅 媒介 隐喻

一、住宅――需求的嬗变

1、人的基本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需求从高到低分为五个层次:自我实现,尊重需求,社交需求,安全需求,生理需求,住宅是其中最基本的一层。但是在现代大都市的生活中,住宅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既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也是某些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意义日益分化。

2、住宅,日常生活的仪式和景观

住宅被称为家,没有家,人们时常会感到一种内在的空虚。人们通过对房屋的占有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一种类似“本地人”的心理平衡。住宅,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塑造着我们关于自己和他者的观念,制约着我们的价值观、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甚至变成我们日常生活的仪式和景观。

海萍:“所以说,女孩子不要读得好,读那么好有什么用啊,读得好不如嫁得好了。”――《蜗居》第二集

住宅的意义在于拥有者在一个城市安家立业。在《蜗居》中,融入大城市,并在那里安家立业是来大城市的主要目标。住宅限制牵扯人的所有活动和生活,人们呈现被奴隶化的倾向。为了买房,海萍能够做到只吃挂面拌榨菜,一星期只吃一顿肉。没有房子,海萍甚至连孩子都不敢生。住宅的环境影响亲子关系的模式,住宅的拥挤导致骨肉分离,孩子被送回老家。住宅的这种窘迫感、拥挤感在剧中被过分夸张。

海萍:“你是外地人,不是本地人,就算那些本地人不干的工作你都肯干,这样你才能在这个地方站稳脚……现在的条件是工作挑你,不是你挑工作”――《蜗居》第一集

海萍这段源于现实情境的对白和受众现实中的想法很吻合,在一定意义上, “蜗居”是当代大学生毕业后的真实呈现,在择业、择偶观的问题上,《蜗居》把现实中的某些经典对话搬上了荧屏。

二、从符号学角度看住宅

1、住宅的符号意义

现实世界是通过对符号的创造、理解和使用而被制造出来的。巴特认为,外延反映了明明白白的意义②。房子是一种符号,穿衣、打扮更是符号、代码。人们的穿着、吃住、社交等都可以作为符号和文本来研究。凯瑞提出:媒介已不再是单纯的介质和载体,它本身就是一个符号和隐喻,成为一系列符号体系的一部分。住房也变得更加符号化。

2、符号消费下的住房

鲍德里亚认为,消费是沟通和交换的系统,是被持续发送接受并被重新创造的符号编码,是一种语言。消费与文化合二为一。人们消费的不仅仅是物品的使用价值,更多的是消费其符号价值,物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体系,当消费与某种社会地位、名望、荣誉相联系的时候,即是符号消费③。当大量的符号泛滥时,社会变成了拟象的社会。

小贝:“你说你们这些人,为了攀比,给自己背上套那么大一个蜗牛壳,累不累啊?”――《蜗居》第九集

三、从身份认同角度看住宅

1、自我,本我与超我

自我、本我和超我是弗洛伊德对于人格结构进行分析时所提出的概念。本我是本能和欲望的意思,意识的制约;自我代表理智和机智,遵从现实,受到现实规范的制约;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境界。剧中,房子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实现超我的衡量指标。

2、身份认同下的人们

吉登斯认为,身份是一种关于我们自己的思考模式,我们对自身的看法会随着时空变化及情景的差异而变化。霍尔认为:人们通过与社会关系中重要他者的文化传达来形成自己的文化建构。社会认同就是“我是谁”的问题。是别人赋予某个人的属性,基本上可以看作是表明一个人是谁的标志。现代社会迫使我们去发现自我,不断地创造新的自我。

海萍:“女儿和房子是拴在一起的。”――《蜗居》第三集

海萍:“真的,其实如果没有孩子,我住哪儿都无所谓……可是我总觉得我能苦,我不能让孩子苦”――《蜗居》第十集

这段对白表现了海萍在买房重压下对自己身份的模糊与失落。妈妈就是一种象征,一种符号。女儿冉冉作为家庭的重要成员,海萍的身份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与女儿的交往中构建的。

3、家庭的宏大叙事

家庭,就是内部成员不断向新的空间挺进的过程。其日常生活,即家人蓄积所有能量买房的进程,在购房的那一刹那,沉重的负担压在了每个家庭成员紧绷的肩上。住宅,一方面是住的场所,同时又是家庭的枷锁,居住空间频繁地促使家庭情感的爆发。

苏淳:“每天挤对我,看我这个不顺眼,看我那个不顺眼,我都快被你逼得走投无路了”――《蜗居》第七集

居室存在着权力的博弈,而装修则是在一定程度上对权力结构的美化。装修掩饰着水泥的刚硬,从而呈现出家庭独特的温暖。家庭空间实质上是对于社会空间的一个隐喻,是一个潜在的替代,并继续着社会空间的叙事。海藻奢华的居室正是宋太太梦寐以求的,强烈的不平衡感在宋太太心中产生。

宋太太的一段内心独白:“她细细抚摸着实木的纹路,那种哑光的暗红色,散发着贵族气质,是她多少次经过橱窗想买而抑制住冲动的款式。”――《蜗居》第三十三集

四、住宅――空间意义上的媒介

1、身体与空间

从考夫曼的前景与后景模式中看,住宅中人的活动是一种“后台”活动,在某种意义上是个人领域的非正式的活动。但是,在一定的境况下,前台和后台也会发生转换,房子会作为一种“舞台表演”前台控制影响着人们的活动。

“身体是事件被铭写的表面,是自我被拆解的处所,是一个永远在风化瓦解的器具”④。而今天,身体处在消费主义的历史当中,权利让身体成为了消费主义的对象。福柯的身体和权利的理论认为:权利关系总是直接控制身体,干预,操纵,强迫它完成某种任务,这样的身体是被反复训练的身体。《蜗居》当中,海藻面对二奶富足的诱惑时,虽然保持了最初的理智和抵抗,但从最后她心安理得地享受“职业二奶生活时”,我们不难看出,物质已经构成了她享受的一个强大诱惑。

2、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

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索尔提出了关于文化地理的重要论点,主张用文化景观来表达人类文化对景观的冲击。开发商将拆迁的区域理解为一个经济障碍和空间障碍,每一次的拆迁都困难重重。开发商与被拆迁的住户对住宅的空间意义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维护,这就是开发商和拆迁户的矛盾。剧中,李奶奶以一个钉子户的身份想阻止拆迁的进行。

李奶奶:“拆迁这种事谁最快活,买我们地的人,他们一转手,几百万,几千万,就往袋袋里装啊,他们呐,这是做生意的人,能让我们便宜呀?他们会吃亏啊?”――《蜗居》第四集

五、住宅――作为一种媒介的隐喻

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从而创造出了独特的话语符号。这就是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信息”。我们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含着超越其自身的意义。媒介即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利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这种关系将整个世界进行着分类、排序、构建放大和缩小、着色,并证明着一切存在的理由。⑤隐喻要求人们做积极的、富有想象力的解释。买个大房子不单单是为自己住着舒服,更是一种为自己身份编码的行为,编码人希望得到解码人的积极回应和阐释。房子不单单是避寒休息的场所,更传达着一种安全感,归属感和情感构建。通常一间住宅代表一个家庭,或一个社会团体的组合模式。

结 语

马甲伯认为:电视文本可以用来表达各种观点,不过首先青睐的依然是一种现实。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即叙事者的观点,某一话语控制着其他话语。《蜗居》中的住宅不仅是人传递情感的媒介,更是承载社会交往的媒介。■

参考文献

①[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致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②陈卫星:《传播的观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38

③许正林:《欧洲传播思想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491

④[匈]赫勒著,李瑞华译:《现代性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72

⑤[英]迈克・克朗著,杨淑华译:《文化地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⑥[加]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⑦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⑧[英]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社会学》(第4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

⑨[法]鲍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刚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⑩[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著,司艳译:《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蜗居经典篇7

关键词:老大的幸福 蜗居 热播 传播语境

2010年春,一部由范伟主演的电视连续剧《老大的幸福》被媒体以及观众评为“五好剧”――“题材好、剧本好、人物好、导演好、演员好”,也被网友誉为“2010年第一家庭情感剧”。该剧3月4日在央视一套首播当天,收视率高达5.03%,由此创下了2010年央视一套黄金时段首播集的最高记录。该剧随后屡创收视记录,最高达5.3%,单集最高收视率达6.52%,10天之内《新闻联播》曾两次报道该剧。根据央视索福瑞的收视排行榜显示,该剧也一度成为北京、沈阳、西安等地的收视冠军,在多个地区连续三周位列前三名。①

《老大的幸福》首轮播放在央视一套结束后,于3月24日起登陆江苏卫视、黑龙江卫视、吉林卫视、辽宁卫视等,随即刮起新一轮的“幸福”风,其收视率仍然居高不下,一股“幸福之风”席卷荧屏,“幸福”更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有大量观众因为对该剧的“结局”不满,纷纷续写后续故事,一度引发全民为“老大”寻找“幸福”的局面。

这部描述草根人物的喜怒哀乐、描写小人物情感故事的电视剧在播出后仅一个月的时间,迅速成为2010年的热门电视剧,成为公众关注和讨论的热门话题,该剧究竟靠什么取胜?本文试图从传播学角度探讨该剧获得成功的各种因素。

传播语境:大众对幸福的渴求和反思

媒介生态学的观点认为,媒介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之间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环境不可分离。任何媒介活动、传播活动都不是独立的、纯粹的存在,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是传播活动的基础和条件。“环境作为人类进行传播活动的‘场所’和‘容器’,传播活动既在它里面‘表演’,也在它里面存放和发展,环境对传播起着维护和保证的作用。”②

电视剧是影视传播的一种,作为一种传播活动,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电视剧《老大的幸福》获得成功与其传播语境,即当前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社会重压之下大众对幸福的渴求。幸福是人类古老而永恒的追求目标,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从未放弃过对幸福的追求。但幸福的标准,随着时代而不断变化,人们的幸福感随之不断变化。当代社会中,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物质生活也更加丰富,但人们的幸福感却越来越少。现实生活中,急剧飙升的高房价、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工作压力等现实问题使人们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处于各种压力下的现代人都以为幸福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似乎已经遥不可及。“到底什么是幸福”、“我离幸福还有多远”已成为困扰大多数现代人的问题。在此社会背景下,《老大的幸福》作为一部探讨“幸福”的电视剧,首先契合大众对幸福的渴求心理,由此引发了社会各阶层对该剧的广泛关注。根据该剧的收视情况调查,该剧吸引了更多的女性、年轻、高端观众,这一类观众是目前现实生活里的中流砥柱,也承受着来自生活、工作、情感等各方面的诸多压力,其心灵更需要得到慰藉,其对幸福的渴求更加强烈,《老大的幸福》正满足了这类观众的情感诉求。③

《蜗居》引发大众对幸福的反思。2009年电视连续剧《蜗居》的热播及其所引发的各种思考、各种讨论等,从一定程度上为《老大的幸福》创造了有利的传播语境。

2009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电视连续剧非《蜗居》莫属,由《蜗居》所引发的风暴席卷社会和网络。进入2010年,由《蜗居》引发的风潮依然在继续,各种与《蜗居》相关的话题仍在各大传统媒体和网络论坛上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尤其是房价的“不能承受之重”。《蜗居》中所揭示的高房价、高生活成本、房奴的艰辛、生存的压力、蚁族的困境、蚁居的烦恼等问题刺痛了大众的神经,甚至在广大网友中激荡起了“残酷共鸣”,网上各种“晒苦”的帖子也是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老大的幸福》为倍感房价之高、压力之大的受众带来了希望,受众迫切需要了解“幸福”的滋味。

《蜗居》可以看做是由房子引发的故事,《蜗居》中由房子牵引的幸福感也引发了大众的思考和关注。房子,已成为近年来一个重要的民生话题。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房子是很多国人一辈子奋斗的目标。房子也被普遍认为是能够带来安全感、幸福感的财富。根据有关数字统计,八成人认为幸福与房子有关。看完《蜗居》,“是不是拥有了房子就拥有了幸福”、“是不是房子越大就越幸福”等问题引起广大观众的思考,而这些问题的答案观众期待能在《老大的幸福》中找到,这是《老大的幸福》吸引观众的另一重要原因。

传播内容:颠覆传统幸福标准,小人物诠释“什么是幸福”

现代社会中,财富的多少、社会地位的高低通常被认为是衡量幸福的主要标准。而《老大的幸福》颠覆了传统的幸福标准,以一种草根方式,在轻松、幽默、诙谐中,通过一个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来诠释“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如果说传播语境为该剧的热播营造了良好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的话,那电视剧本身的成功――定位准确、人物塑造成功、关注现实、剧情感人、台词经典等则是该剧热播的关键因素。

定位准确,关注小人物。当前的电视剧创作中,“大题材、大人物、大事件”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宏大叙事”似乎已成为一种惯例和固定模式。但对于广大普通观众来说,更愿意关注的是普通人当下的生活、眼前的生活、真实的生活,关注普通人的人生命运、情感经历等。因为大人物的生活是“他者”的生活,毕竟离普通百姓的生活太遥远,观众观看时是一种“围观式”鉴赏;而小人物是社会中芸芸众生的缩影,与观众没有距离感,小人物的生活是“我者”的生活,观众观看时是一种“参与式”的鉴赏,更容易产生亲切感,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因此,观赏以当下“小人物”的命运折射社会万象的影视作品,已成为广大观众的一种内心渴望。

电视剧《老大的幸福》满足了广大观众的内心需求,该剧关注小人物的幸福和命运,通过“傅老大”这一小人物的生活和情感经历,通过这一小人物的“无为之事”和“不言之教”诠释了最朴实、最纯粹的幸福观,也使观众在看似轻松、幽默、诙谐的家庭情感故事中深刻地感悟到“什么才是触手可及的幸福”。

剧中由范伟扮演的傅老大是个典型的小人物――北方某小城里的足疗师,遭遇了失业下岗,做了一名足疗师,一份在弟弟妹妹眼中极不体面的职业,一份给人摁脚丫子的“下作活”;因没有生育能力而婚姻失败,独自一人生活。在五兄妹当中,他是小县城的足疗师,弟弟妹妹分别是京城的房产商人、文化部门领导、职业演员、钢琴教师,他是典型的小人物,是社会底层人物的缩影。剧中另一主要角色――由孙宁扮演的梅好,不但是社会中的小人物,而且是社会中的弱者,她是一位单身母亲,带着有自闭症的孩子。遭到丈夫抛弃、生活陷入困境,曾经试图自杀。该剧正是通过傅老大、梅好这样的小人物追寻幸福的历程,从多个层面剖析什么是幸福、如何追求幸福,并通过不同侧面“晒”出小人物的幸福。

人物塑造成功,彰显人格魅力。该剧热播的另一大原因是人物形象塑造成功,该剧以一种浪漫主义情怀塑造了傅老大这一乐观、正直、幽默、豁达的小人物形象,一个知足常乐、善良睿智、幽默仁爱、充满智慧的草根人物形象。在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中,他笑料频出,但他踏实生活、乐于助人、乐观向上、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感动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使他在剧中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他也感染、感动着电视机前的观众,并由此引发了广大观众对他的关注、对他的幸福的关注,甚至有网友因为对剧中老大的结局不满意,要求改写剧情,并要求该剧再拍续集等,由此可见老大这一形象的魅力,观众对其喜爱和关注程度。

剧中,范伟塑造的傅老大是一个兄长、一个为弟妹操心的家庭情感人物,他朴实、热心、诚恳,因父母早逝,他敢于担当,承担起作为长子的责任,辛苦拉扯大弟弟妹妹,并把他们都送进北京的大学。当弟妹们长大成人、事业有成后,他自己却错过了人生的辉煌时期:失业下岗后成为一名足疗师;婚姻遭遇失败。但他却乐观地面对一切,并展现出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乐于助人、有爱心、有同情心,他与梅好和乐乐素昧平生、萍水相逢,但在了解到他们的艰难处境后,他关心他们、照顾他们,犹如一座大山,成为弱者最坚实的依靠;兄妹中,他年龄最大,论财富、论事业成就、论社会地位等,他是最底层的小人物,在众弟妹眼中,他是最需要帮助、最需要幸福的人,但他却用自己的言行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给看似幸福的众人上了一堂最生动的幸福之课,并帮助众人找到了迷失的人生路和幸福,令众人感悟到“什么才是触手可及的幸福生活”。

关注社会现实,折射人间百态。当前活跃荧屏的是科幻、悬疑、警匪、谍战等题材的电视剧,观众很难在电视剧里看到发生在自己周边的、展现生活现状的故事,《老大的幸福》是一个现实化、生活化的故事,通过傅家五兄妹不同生活方式、生活内容和生活态度的碰撞、纠葛和互动,生动地展示了当代中国都市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因此更容易引发普通大众的关注,这是该剧有别于其他电视剧的一大特点,也是该剧之所以能引起强烈反响的一个重要原因。

《老大的幸福》以现实主义的眼光审视当下诸多的社会层面和社会现象,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反映当下的许多热点社会现象,将现实、民生、真实的生活融为一体,点点滴滴透露出温情、真实的一面。该剧在剧本上花了将近3年的时间,剧中的房地产大亨、北漂、炒股族,都是社会上令人关注的群体,因而容易引起观众的关注。

剧中傅老大一家,兄妹五人分别代表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如市井胡同、商界、官场、娱乐圈、股市等,其家庭就是现实社会的缩影,是一幅当下社会的全景图,钱奴、官迷、房奴、股疯、北漂,傍大款、契约式婚姻等社会现象在剧中一一呈现,折射出现实社会中不同人物的生活状态。老大是小县城里的足疗师,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老二是成功的房地产商人,跻身鲜亮的社会上层生活,曾遭遇婚姻失败,视金钱为生命之本,与模特明月保持“契约婚姻关系”;老三是文化部门的一个领导,并无心在仕途上钻营,但妻子小南却“望夫成龙”,是个“官迷”;老四是混迹京城演艺圈的三流演员,因追逐虚荣贷款购买豪宅,为挣钱还贷疲于奔命,甘当房奴;老五是钢琴教师,本过着滋润的生活,却因为沉迷股市变成一个押上全部身家博弈的“股疯”,几乎失去一切。杂糅在剧中的各色人物,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缩影,观众从中或多或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剧情简单,真情感人。《老大的幸福》是一部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家庭情感为题材的电视剧,剧中没有大起大落的矛盾冲突,没有使用戏剧化的“三角恋”等老套路,而是将视角锁定在平淡的百姓生活上,更大程度上还原了生活本色,让观众在欣赏时产生强烈的共鸣。该剧剧情简单,憨厚老实的足疗师老大在东北小城过着简单快乐的生活,几个自以为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弟弟妹妹要帮大哥换一个活法,极力安排他来到北京寻找“幸福”。然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不同让老大在陌生的大都市里四处碰壁。

当前的影视作品中经常有以哭闹作为煽情、引发观众共鸣的手段,但这样的作品看得多了容易让人厌倦。《老大的幸福》不靠眼泪作为煽情的手段,也不以打闹作为推进情绪的线索,而始终以兄妹之爱的误会、被误解作为推进手段,其情节设置感人。从剧中幽默而真实的情节中,观众感受到的是各种真情――傅老大和弟弟妹妹之间的手足真情、他和梅好之间的师徒真情、他和乐乐之间的父子真情,再到后来他和梅好之间的爱情、他和办公室同事之间的真挚友情、他对上门讨要工资的农民工的帮助等,处处体现出真情。贴近生活、真实反映生活的情节和小细节,以及由小细节所体现出的各种真情,使观众被剧中的情节牵动,“一会儿黯然泪下,一会儿捧腹大笑”,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情感共鸣。

范式幽默、经典台词。范式幽默、经典台词,是该剧深受观众喜欢的一大原因。

范伟的娴熟演技、特有的“范式幽默”,为傅老大这一人物添色不少,并使这一角色深受观众喜欢。范伟之前的作品大多是喜剧作品,他被认为生来就有一种喜剧品格。但范伟在该剧中的表演超越了他之前所塑造的各种荧屏形象,不再是“彪哥”、“药匣子”等纯搞笑人物,而是一个鲜活、真实的“邻家大哥”形象。该剧中,他对老大傅吉祥这个人物的塑造,是贴近生活的角色表现,将小人物塑造得有尊严感,贴切而又自然,表现出一种平实的人生、一种简单的生活。傅老大在趣味中张扬了一种平凡人生的超然心态,表现了平静中不乏高尚的生命态度。

剧中范伟独创出完全属于“范式幽默”的经典台词,也是该剧的一大亮点和一大看点,如已经成为网络流行语的“妥了”。网友用“《老大的幸福》,太妥了”来表达对傅老大、对这部电视剧的喜爱。“妥了”给对方的感觉是:我给你想全了,办到位了,你不用操心了,带给对方的是放心和放松。“妥了”,承载的是朴素、平和的为人处世观。剧中的很多台词看似简单,却饱含人生哲理。比如“牙齿比舌头硬,但到最后先掉的是牙齿,而没有谁先掉舌头的”、“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比,怎么比都憋屈;拿自己的长处跟别人的短处比,怎么比都幸福”、“这世上最宽广的不是天,不是地,是人心啊”、“什么才是触手可及的幸福生活”等经典台词,深受观众喜爱,也是该剧获得成功并迅速热播的原因之一。

受众:对幸福的多元解读

《老大的幸福》的热播,反映了大众对“老大精神”的渴望和呼唤,对老大的“幸福哲学”的认可和赞同,也引发大众对幸福的深层思考。《老大的幸福》热播后,关于幸福观、亲情、价值观等一系列话题持续升温,并由此引发公众和专家对爱情观、婚姻观、事业观乃至社会价值观更深层面的追问。该剧在央视一套播出期间,“老大的幸福”贴吧迅速火爆,有网友自称“饭桶”,并很快形成了巨大的自称为“福娃”的粉丝群体,讨论氛围越来越浓。整个剧集播出过程中,“老大的幸福”贴吧有超过30万粉丝跟进“关注”,随着剧情的深入,网友火爆讨论着幸福的真谛。

许多网友纷纷列出观后感,为“幸福”做总结:“老大幸福的秘诀就是:不盲目跟风,过得安闲;自己找乐;善心永驻,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意志坚定,坚信自己是正确的;爱岗敬业,不会这山望着那山高。”④

“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关于幸福的解读。正如该剧总导演、总制片人李路所说:“我们每个人的幸福都不一样,有人认为幸福是一碟榨菜一碗稀饭,有人则认为幸福是名牌服装高级跑车,人人都有自己的幸福指标,也许达标了就幸福了。我所理解的幸福是知足、宽容和感悟,《老大的幸福》告诉观众,其实幸福就在身边。”⑤对于广大观众来说,看《老大的幸福》,感受老大的幸福,更重要的是从老大身上,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感受幸福、珍惜身边触手可及的幸福。

注 释:

①新浪网:新浪娱乐,省略/

②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17页。

③《〈老大的幸福〉收视数据解读》,大洋网,省略/

④“老大的幸福百度贴吧”,tieba.省略/

⑤新浪网:新浪娱乐,省略/

蜗居经典篇8

关键词:电视剧;《蜗居》;现代都市人;生存;现实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153-01

一、姐姐海萍的生存困境

剧中姐姐郭海萍是自尊心极强,不甘示弱,努力为生活奋斗的都市丽人形象。为了自己能够拥有一所房子而勤俭持家,努力奋斗,也一度变得歇斯底里。白天在公司是一个外表风光,举止优雅的都市丽人,而下班回家却是一个与一群小市民挤在一间租来的破旧的居民房里,常常因为柴米油盐与邻居争吵怄气的家庭主妇。

毕业于名牌大学,为自己生活而奋斗的海萍是二十世纪“七零后”艰苦奋斗形象的“代言人”。回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市场经济的运行带来经济蓬勃发展。对奢侈生活的向往给予了一大批都市年青动力。海萍这一形象自尊自强自立,宛如一株沙漠中的绿洲,不甘堕落,艰苦卓绝地生存着。然而房价的一天天上涨使得海萍疲惫不堪。姐姐海萍正是当下都市人不能够保持乐观向上,积极奋斗的真实写照。而最终,海萍还是通过自己的奋斗得到了自己的房子,这也是正确价值观的必然结果,当下都市人虽然如困兽一般努力争取着自己向往的未来,但执着奋斗下去,终将站稳脚跟。

二、妹妹海藻的生存困境

郭海藻在剧中是善良、纯朴,知足常乐的女孩形象。面对姐姐的房子首付,妹妹开始与高官宋思明来往,在理想与现实的两难抉择中,海藻屈服了,甘心当起了“二奶”。海藻的经历和心路历程所展现的,正是当下部分年轻人在面对现实的复杂与残酷的时候,自身的价值观和道德取向的变化。物质的诱惑使得道德的底线被瓦解,真实的再现了直面残酷现实时自身价值观的扭曲和人性的堕落。

在海藻这类都市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中,精神上的堕落和道德的沦丧更是其困境中的困境。作为家里的次女,获得的关爱使得海藻具有先天的依赖性。来到姐姐居住的大城市江州之后,姐姐如母亲般的呵护更是让海藻得不到残酷现实的磨砺。在剧中,海藻只是会抱怨工作繁忙,甚至因为贪恋周末的悠闲而去质疑人生的意义。剧中的很多生活情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当代部分年轻人乐于享受安逸缺乏自立自强的劣根性,与此同时,海藻一次次的与小贝失约也暗示出海藻不能够坚定立场,坚定原则的一面。

三、高官宋思明形象下的生存困境

剧中宋思明是身居要职的政府官员,他成熟精干,呼风唤雨,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当普通百姓还在为房子为工作劳苦奔波的时候,像宋思明这样集权力与财富于一身的高官富人却在享受着世间的荣华富贵,然而,奢侈光环的背后,却是精神空间的极大空虚。这也是宋思明这一形象背后的困境: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灵魂却是极大的空虚。然而,宋思明却在海藻身上找到了发泄自己私欲的出口,而最终也是在自己的私欲中离去。

宋思明这一形象反映出的是物质实权极大丰富,而精神灵魂却极度空虚的现代都市人。曾经也许拥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也许为了生计艰苦卓绝的努力过,然而,终究在欲望的诱惑下迷失了方向,道德底线崩溃,人性扭曲,向私欲低头,自甘堕落。因此,虽然物质上已经富足,但是精神的空虚也是其生存的困境,若不能找到正确的出口,也必然因为自身价值观的扭曲,在欲望中堕落沦丧。

四、结语

《蜗居》淋漓尽致的展现了现代都市人的生存困境,也因此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和社会认同。剧中的人物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当下社会中较为典型的人群的价值观,本文仅从郭海萍,郭海藻和宋思明这三个形象中分析其在现实社会中的象征人群的生存困境:在压力极大的都市生活中,在物欲横流的奢华生活中,三类人群的价值观都与当前的现实社会发生了摩擦,正是这种摩擦,才使得现代都市人难以生存,难以抵制诱惑,难以缓解压力。正是这种生存困境下,是否能够解救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误入歧途,防止人性沦丧,就成为了当下现代都市人亟待面临的问题。在此也呼吁广大都市人,即使生存所迫,也要坚持原则,捍卫道德的底线。

参考文献:

蜗居经典篇9

关键词:阅读生活;关怀伦理;原乡情怀;游戏精神

阅读着,生活着。从本质而言,阅读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阅读生活是一种完整的生命过程,思想永远醒着,状态永远鲜活,交织着关怀与感动,熔铸着传统与现代,彰显着智慧与品质。

从阅读生活的视域审视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流弊诸多:技巧演绎,模式叠出,浮华之后是浅薄,热闹之后见躁动,阅读教学的文化品位、智慧光华渐渐流失。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把师生的生命放在中心,从阅读生活的向度再审度,再出发,让生命于书香雅韵中次第展开。

用关怀伦理照见阅读中的学生

阅读生活手记一:执教《蜗牛的奖杯》,寓意在充满思辩的对话中渐渐揭示。课近尾声,理解能力向来偏弱的小诚突然发问:“奖杯应该是金灿灿的,可是,画面上,蜗牛的奖杯为什么是土黄色的,颜色有点暗?”虽然直觉这个问题没多少价值,但依然认可并尊重它的存在,“有意思,为什么奖杯是土黄色的呢?”学生们商讨、纷纷发出了声音,给出了如下理由:①课文里说蜗牛成天背着奖杯,得意洋洋地炫耀嘛,奖杯是金属做的,它天天被蜗牛背在身上,接触空气,就要生锈,颜色当然要变暗了。②是蜗牛的自大害了奖杯。再金光灿灿的奖杯也不能这么成天背着,太阳暴晒,大雨浇淋,自然要失去光泽了。③奖杯原本很喜欢会飞的蜗牛,可是,后来,它感觉蜗牛太自以为是了,觉得和蜗牛在一起做朋友很没意思,心情灰暗,于是,颜色也就变得灰暗了,成了土黄色。④画家有意画成这样,他想通过奖杯颜色的变化来反映蜗牛的悲剧。那一刻,突然明白,阅读生活的美丽在于尊重并倾听儿童的声音,让每一个儿童成就美好的存在。

认真了解学生的需求,是教师的首要职责。只有珍视学生的真实需要,才可能真正为学生提供适切的帮助,让他们有机会站在学科教学、课堂生活的正中央。如果不去考虑并了解学生的需要,这样的教育教学是目中无人的。

将关怀伦理的哲学迁移到阅读教学实践中,旨在引导教师用与儿童真实相遇的生命哲学对教学进行品格定位、价值省察与细节关注,从而寻找到适切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路径。

关怀伦理,启示教师用“陌生人”的理智视角来关照学生 长期的教学,容易使教师对学生积淀出某种“看法”,且会沿着特定“看法”去看待学生。教师应该回到每一次与学生相遇的事实本身,用“陌生人”的眼光看学生,看清儿童世界的多样可能,这是儿童语文阅读教学公平的内在诉求。“陌生人”的视角并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教学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视域、情感、氛围,自然而然地贯穿于教育教学中,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关怀伦理,启示教师要始终如一坚持学生本位的高质参照 阅读教学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深入对话的过程。我们应立足在学生的经验世界,并以此为教育参照,这样才能有效抵制教学中的成人镜像,发现学生需要什么,虽然学生的生活经验也许会流于琐碎甚至零散,但这正是他们之所以成为儿童的原因,这也恰是最为宝贵的课程资源,是教学的起点,允许它进入教学,意味着教学过程将成为凝聚着真实的对话与交流、交织着理解与感动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需要,阅读状态,调整教学流程,寻找适切的阅读生长点。应以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为教育意趣,以情悟情,以心契心。这种关怀才足够真诚。

关怀伦理,启示教师为学生阅读发展的各种可能性敞开道路 教师应该努力建立儿童本位的科研观,认真琢磨、反思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具体阅读实践。通过事实基础,彻底了解学生的状态,真实触摸他们的学习心路。比如,我们可以经常开展聚焦于阅读实践课的“细节研究”与针对个别学生的“教研活动”,我们应该用一个师者的美丽情怀与丰沛智慧建构完满的精神生活,提升其阅读品质、生命价值。这是一种深度的关怀。

关怀伦理的终极指向是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看得见每一个人,这种看得见不仅仅是指看得见学生自然呈现的外在表情、学习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看得见他们灵魂与思想深处的模样。

用原乡情怀延续母语根脉

阅读生活手记二:一则触目的新闻: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情节被“恶搞”――宝黛初会是宝玉“性骚扰”,黛玉成了“二奶”,宝钗又有了外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叹被篡改――“口水直流三千尺,摸摸口袋没有钱”……面对经典文化遭受的肆意解构与蓄意败坏,众多学子却广为传诵,奉为“潮流”。“蒹荚苍苍,白露为霜”“关关雉鸠,在河之洲”……抚摸这些远古的诗句,除了对美的感动,内心隐痛:它正渐渐远去!台湾资深学者李敖说:“中文是一个活的语言。”这语言有交错的目光,有感情的余温,有流淌的血液,有亡灵的经验,有民族的精髓。

“原乡”是指一个宗系之本乡。换言之,原乡是指祖先未迁移前所居住的地方。借用原乡的意蕴观照我们的母语,这是世界上最有原乡意象的语种。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语种之一,有着纵横五千年的渊源宗系,汉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信息容纳其中。汉语文字有着弥足珍贵的价值成分,具有可充分挖掘的自身优势,并在大数据时代凸现出历久弥新的文化光辉、现实意义。

然而,在走向现代化乃至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的母语教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果千年传承的薪火文明一旦失落,人类社会无疑回到了“蛮荒”时代。请让我们记得住乡愁,用原乡情怀去延续母语的根脉吧!

记得住乡愁意味着阅读教学要拒绝古典之殇 中央电视台《看见》节目主编王开岭先生说:“古典场景的缺席,不仅意味着风物之夭折,更意味着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的流失。”作为在母语中浸润的华夏子孙,难道不应该为古典之殇而深刻省察吗?古典作品,有种子的能量!是我们民族共同的根,母语教育的衰落将带来中华文化生存状态的日渐逼仄,带来民族精神的逐渐失落。这是有志于母语教育的人所不愿看到的。

于是,我们领着学生走上了打通五感的复苏之旅。钱钟书先生在《通感》里说,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不分界限。借助媒介,开设“古典文学书影”课,通过赏析影视古典名著,让学生看得见古典文学的体态神韵,引发阅读古典文学的向往之情;设计“打捞一轮千年明月”为主题的微课研讨、微博故事会、微型吟诵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听见古典文学的声韵节奏;组织“小小易中天”“小小于丹”等论坛活动,让学生联系当今的大数据时代来解构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经由讲述、争讨、思辩,学生开始多维度触摸古典文学的气息,闻见了古典文学的芬芳优雅,感受着古典文字郁郁葱葱的生命活力。我们坚信,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他们的生命将因此熔铸出某种深度,涵养出广阔的心胸和优良的美德。

记得住乡愁意味着阅读教学要回归文化命脉 语文是在文化的土壤中生长的,是滋养每一个儿童精神世界的丰沛源流,是用语言为基石和载体编制的文化。如何才能让儿童经由母语文化的熏习,涵养出广阔的心胸和优良的美德,视母语为心灵故乡?①浸润濡染。充分利用汉语的文化秉性,借助开拓阅读的疆域,来开拓文化视野。比如建构人文主题文化课程,意象主题文化课程等。②活动为媒。设计一些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语文活动。比如朗读、观察等认知性活动,强调的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比如品味、体历、感悟等陶冶性活动,以音乐链接文学作品,以文字诠释美术创作,寻找语言文字的诠释,以山水神韵打开思维,释放灵感。让儿童通过角色置换或扮演,从角色立场展开学习。③融贯综合。儿童的语文素养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需要关注并尊重个体经验的积累,用主题视野统领教学内容,设计综合性体验活动,敞亮学生的内心。

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语文,博大精深,真正适合她的阅读教学既需要“入世”的锋芒,又需要“出世”的境界,其终点皈依是雕塑师生的灵魂,而不只是认知文本。

用游戏精神回到阅读的“百草园”

阅读生活手记三:2014年开春,许久未雪的江南竟然雪花漫舞。因为雪,阅读课堂的门窗推开了。百草园里,有了一群仰着脸迎接雪之吻的孩子,他们追着雪跑,追着天空跑。这一天的阅读作业就一个字“雪”,没有任何技巧策略的提示,没有任何文体的限制。创意纷呈。有孩子合作了绘本版《流浪雪》,图文并茂,意蕴深长――“我在百草园遇见了雪,它正流浪,我问它为什么来,它说为了一朵开在春天的玫瑰。”有孩子用小诗的形式表达着一种儿童的直观哲学:“雪,是天上的时间,当它回到大地,就会成为河流的一部分。”;有孩子搜集并摘录了名著、诗词中与雪相关的语句;有孩子研究了雪的形成撰写了一段类似科学小品文风格的文字;最有趣的是,一个孩子练习纸的一角湿漉漉,他这样写道:“老师,我想把雪留在这张纸上,它还是走了。但毕竟,它真的来过。”雪,感动童年的梦想!

现代儿童理论认为“儿童的时代应该是游戏的时代”,游戏精神就是儿童的精神,渗透、贯穿于儿童生活的全过程,演绎着儿童生命与成长。

蜗居经典篇10

【关键词】“人家” 人称代词 语境 表达效果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3-0056-01

“人家”,《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人称代词,(1)自己或某人以外的人,别人;(2)某个人或某些人,跟“他”或“他们”相近;(3)“我”(有点亲热或俏皮的意味)。

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人家”是这样解释的:人家,代词。(1)指自己或某人以外的人;(2)指某个人或某些人;(3)指“我”,有亲热俏皮的意味。

由此可见,代词“人家”有三个义项:(1)指自己或某人以外的人,即“别人”。(2)指某个人或某些人,意思相近于“他”“他们”。(3)指说话者本人,即“我”。但是,事实上,“人家”还可以指代第二人称,由于这种用法出现得较少,所以几种版本的词典中都未收录这一义项,但这种现象也确实存在,而且起到了很好的修辞效果。以下,我们将分析“人家”的表达效果。

一 旁指代词

“人家”表他称时,语境中除了说话人和听话人之外,通常还存在第三方,而且形式上除了“人家”之外,往往还有别的人称代词。有的句子虽然从字面上看只有“人家”一个人称代词,但实际上隐含着“任何人”。当交谈双方涉及的对象不定指时,“人家”一词相当于“别人”,泛指其他人。如“海藻啊!人家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我要告诉你,没有坟墓,这个婚姻就走不过去!”(摘自六六《蜗居》)

另外,“人家”作旁指代词时,常常表达与“自己”或某个人对举,用对比来说明道理。熙在《语法讲义》中说“人家”是跟上下文提到的某人对比着说的,指那个人以外的某个人或某些人。且“人家”表对举时往往出现在复句中,这时,句中一定还有一个与“人家”指代对象不同的人称代词与之相对。这其中包含着复杂的表达效果,必须结合语境加以分析。(1)表达劝勉鼓励之意,如“人家回家吃饭了你也玩,人家吃完了出来你还在玩,你都没有中场休息的啊?”(摘自六六《蜗居》),例用“人家”作对比来强调对听话人的不满,并有劝勉听话人向“人家”学习之意。(2)调侃玩笑戏谑之意,如“我自从跟了你,没过上一天好日子。人家丈夫都有车,我没有,人家丈夫都有小秘,我没有,你这老婆是怎么当的?”(丈夫对妻子说)(摘自六六《蜗居》)。丈夫用“人家”作对比,用调侃的语气与妻子开玩笑。

二 第三人称代词

当交谈双方涉及到的对象是定指的,“人家”相当于第三人称代词专指某个人或某些人,相当于“他”或“他们”,因为用人家带有说话人的目的,能明确表达说话人的语气和用意,而换成“他”“他们”就没有这种修辞效果了。如“我问朋友借的,人家不收利息,你先把高利贷还了,有了多余的再还人家。”(摘自六六《蜗居》)

另外,由于语境的不同,使用“人家”的表达效果有几种情况:(1)表明说话者认为“人家”的指称对象与自己或听话人,或与听说双方都要严格划清界限。如“我今天不答应你把钱给他们,是因为我不希望你搅进人家的家事里。”(2)有“抬高作用”,“人家”可表现被指称者具有的某种属性,多是积极的,常常带有羡慕或嫉妒的意味。如“我们哪算中产阶级?人家中产阶级最少要税缴到30%的那种吧?”(摘自六六《蜗居》)。(3)强调对被指称者要按照人情事理办事。如“如果人家姑娘要求买房子,你拿什么补贴你儿子?”(摘自六六《蜗居》)(4)表示对“人家”指称对象的同情。如“无论怎样,你都不该打人家小明。”

三 “人家”指代第一人称

“人家”转指第一人称,带有亲切俏皮的意味,语境中通常没有交谈双方之外的第三方。同样“人家”用于第一人称,也是为了表达一种修辞效果,显示说话者的心态情绪,及其与谈话对象的关系。如(1)原来是你啊,差点没把人家吓死。(2)张三:“这么贵的东西,还买吗?”女友:“要买嘛,人家喜欢嘛。”例(1)表示一种亲热、俏皮的意味;例(2)表示撒娇的意味。

四 “人家”指代第二人称

这种用法出现得很少,但这种现象也确实存在,而且起到了很好的修辞效果。对这一点杜道流论述得很透彻。他认为“人家”用作第二人称时有以下几种修辞作用:(1)表示说话人内心的忧伤,如“刚才听得小弟弟说,你有了很好的太太,还有了可爱的孩子了,像我这样一个游丝似的系在人间的人,何必再来破坏人家的幸福呢?”这反映了说话人的怨尤、失落和怅惘的心情。如果将“人家”改成“你”,表现的则是说话人的豁达大度。(2)表示讽刺,如“人家是大官,咱老百姓高攀不上。”冯梅冷冷地回道。

从杜道流先生的分析中可看出,当用“人家”指代第二人称时,实际上是说话人进行了一次心理转换,故意把听话人当第三人称来讨论,这样避免直面对方,好像在谈论两人之外的第三人,表面好像是在说一个和对方无关的人,这样更容易表达说话人的感情。我们认为“人家”指称第二人称时,语境中大多只有说话人和听话人两方,而不存在第三方。

我们从指称和修辞语用的角度对指代词“人家”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指代词“人家”有非常广泛的指称功能。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灵活,指称功能经常发生转变,可以指称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且可作旁指代词。恰当地使用“人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