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01:51:39

蜗居

蜗居范文篇1

一、《蜗居》爆热的发展过程

《蜗居》热的表象是各大媒介的纷纷介入,有效吸引了受众对剧情的广泛关注:

第一阶段,《蜗居》首先在各大网站论坛区火爆起来,成为持续讨论的热点话题。在天涯虚拟社区,《蜗居》是成为“聚焦”的头版头条;在新浪微博,《蜗居》久居热门话题不下;在中国高校最重要的网络社群之一水木社区,掀起了持久不退的《蜗居》热潮,一部电视剧引起如此的连锁反应,在水木社区上还是头一遭。第二阶段,随着《蜗居》热现象在网络中的持续,一些主流媒体开始介入话题。一些节目以对话访谈的形式,进一步反映了《蜗居》拍摄背景、拍摄目的和其他信息。专家们则凭借对社会时事和百姓生活的密切关注,通过深刻而又有针对性的评论,进一步打动受众心理,迅速地在普遍大众中产生强烈的反响。

第三阶段,《蜗居》热现象不仅成为国内焦点话题,甚至引起海外媒体的关注。日本网站RecordChina在一篇名为《租房不会幸福吗八成中国人以为幸福=有房》的报道中,转述了中国媒体由《蜗居》热播所做的关于“幸福和屋子的关系”调查。这篇报道被日文雅虎网站全文转载后,引起了日本网民参与讨论的兴趣;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在“中国实时报”栏目中除了报道《蜗居》在中国遭遇热捧之外,还意味深长地引述了中国房地产研究机构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最新报告。[2

第四阶段,2009年底,在国内各地召开的“人大”、“政协”会议上,《蜗居》、房奴和房价成为代表们热议的话题。甚至有些代表见面还会相互问一句是否看了《蜗居》?不仅如此,一些代表甚至还提出解决《蜗居》的建议。许多代表和委员解释他们之所以如此关注《蜗居》,是因为其反映的“房价问题”本身就是民生问题,关注《蜗居》,其实就是关注民生。

二、《蜗居》爆热的传播学解读

《蜗居》这部生活题材剧,以都市“房奴”话题为切入点,讲述一对年轻夫妇为买一套城市房子而经历的艰辛故事,展现了都市人面临诱惑时作出的不同选择。尽管针对《蜗居》的各种热议声中不乏褒贬,但有一点几乎是一致的,那就是该剧对现实的关注引起了强烈的认同感。

(一)传播者

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起点,也是传播活动的中心之一。传播者控制着传播内容,传播什么,怎样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传播的效果。《蜗居》导演滕华涛和编剧六六擅长从家长里短、琐碎现实的婚姻矛盾切入,将小人物悲欣交集的世界层层剖开,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特征。这一次,他们致力于将宏观主题的大写意建立在对微观生活描摹的基础上,试图通过三对男女的故事,围绕“江州”过山车般疯涨的房价,裹挟着房地产界的官商勾结、包二奶、钉子户、蚁族、白领房奴等热门的社会问题,真实再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一些问题,把如何更好地关注社会民生,促进社会发展的问题推到银屏前。编剧在写剧中人物的时候没有受到框框、概念束缚,比如说小三一定要写成什么样的,贪官一定要写成什么样。正如六六回应质疑不应该塑造这样一个魅力超强的贪官形象时所说,我不想写一个愚弄百姓的故事,好人就是好人,长得高大、健美、英俊,坏蛋就是坏蛋,长得猥琐、奸诈、可嫌。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的人就是多样化的,人无完人,好人也有缺点,坏人也有优点。这样的人物形象处理反而更贴近实际,让受众觉得真实、有吸引力。

(二)传播内容

传播内容是传播的中心环节,是传播致效的最重要因素。《蜗居》之所以能够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独具特色的传播内容功不可没。

1.剧情讽刺现实在房价飙升的今天,买房挑动着人的兴奋点,也给很多人的生活带来压力。《蜗居》围绕当今最热的房奴题材,聚焦热门社会问题,将现代人的生存现状赤裸裸的摆上了荧屏,很容易引发观众们的强烈共鸣。尤其是该剧详细刻画了主要人物的情感变化以及种种无奈,以嬉笑怒骂的故事情节、巨大反差的戏剧人生直接刺痛观众和生活的神经,最终随着悲惨的结局化成一声叹息。残酷的剧情引发了观众对理想与现实、对爱情与现实的深刻反省与思考,如此的警戒作用比直接批判的手法更具有教育意义。

2.故事内容平实《蜗居》之所以引来许多观众的共鸣,是因为它不是故事,而是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现实的残酷直击心灵深处。该剧不仅拍出了数以万计的房奴们的辛酸、艰辛,而且细腻地捕捉到一个外乡人在大城市求生的各种细节,柴米油盐琐碎日子中的平淡。观众看到的不是海萍、海藻,而是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朋友。可以说,每一个月月还房贷、出门坐公交、中午吃盒饭的人,都能从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对此,青年学者廉思认为,《蜗居》呈现的才是现在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真实的生存状态。廉思的团队通过对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历时2年的调研发现,仅北京地区保守估计就有10万以上的“蚁族”(即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集群体),其中10%的“蚁族”毕业于211重点大学。

3.演员表演到位剧中演员表演十分到位,深刻描写了一群被命运牵着走而无时无刻不在费力挣扎的人们,展示了生活的诸多无奈,激起了观众的心理共鸣。比如,海清饰演的海萍将那种为生活所逼的“小泼妇”面貌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在看望久别的女儿时,高兴的把孩子的脚丫放进嘴里咬,在得知丈夫为支付首付而借了高利贷之后,痛不欲生的拿手狠命地抽自己嘴巴等几处情节表演得非常逼真;李念饰演海藻让人又爱又恨,她弱小的翅膀难以承担这个社会赋予她的沉重负担,而擅于逃避现实她却选择了一个错误的羽翼,那种既让人疼惜又让人恨的小女人神情征服了无数观众;文章饰演的“小贝”感情受创后的那种凄楚无助,近乎疯狂的自虐,迷离的眼神都很传神,很到位。应该说这个角色比其在《奋斗》中扮演的幽默、乖巧的向南更胜一筹,同时也比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中扮演的那个拥有阳光般笑容的卓越更富人情味。

4.文本通俗经典

有网友收集罗列了该剧100句脍炙人口的经典台词,大到对政治权谋、经济形势的精辟分析和见地,小到日常生活里引经据典的逗趣调情,这些都足以让观众仔细回味。比如,宋思明对海藻说:“原本在光鲜亮丽的背后,就是褴褛衣衫。国际大都市就像是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把焦点放在镁光灯照射的地方,观众所看到的,就是华美壮丽绚烂澎湃。对于光线照不到的角落,即便里面有灰尘,甚至有死耗子,谁会注意呢?”苏淳告诉妻子海萍,自己从父母那借了6万块钱买房子时,海萍大喜过望,苏淳有感而发:“有钱能使鬼推磨,这话一点不假,4万还是‘你妈’,6万就成了‘咱妈’了!幸好这钱拿回来了,否则估计你嘴里就是他妈的了!”海萍对刚出生不久的冉冉说:“奶粉要进口的,一罐奶粉一百多;尿布要名牌的,一包尿片一百多。进出都要钱,你整个儿一双向收费,比中国移动还狠啊!”……这些台词现实感强烈,很容易引起受众的认同。

(三)传播形式

在传播方式上,《蜗居》通过两面提示和情感性说服等方式淡化了说教意味,契合了电视传播观念“由平面宣传理念趋向立体传播理念的传播思维,由趋同思维趋向另类思维,个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趋势。[3在信息提示上,霍夫兰认为,对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受众来说,两面理的信息会引起更多的态度变化。该片从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以前电视中对于此类事件一贯的标准劝服方式,进入了平衡开放的“两面提示”劝服。比如,面对妹妹和两个男人之间的情感的反复纠葛,海萍有时默默认可,有时强烈反对,有时不闻不问,有时则偏执独断。这些表现深刻地刻画出了角色心中价值观念的激烈碰撞,真实再现现实生活中普通市民复杂的内心世界。在诉求方式上,《蜗居》没有运用大量的标准化台词来引导价值选择,更多的是运用生活化的语言和场景来规劝观众。比如,海萍在和妹妹谈心时说,“其实很多时候我是有原则的,我不想抄近道,我更不想投机取巧,但是每当我看到那些不如我的人,因为插队比我先拿到票,那些不如我的人,因为放弃了原则,而省了十几年的奋斗,我真的不服气,有的时候我都在怀疑,我这份儿坚持到底是对还是不对?”一般来说,情感型劝服比理智型劝服更加有效。正如施拉姆所言,动感情的呼吁较之逻辑的呼吁可能导致态度的改变。在结论的得出方面,霍夫兰认为,让受众自己得出结论,会导致更多的态度变化。该片的目标受众是有一定文化修养的观众,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观看得出自己的结论。《蜗居》最后一集中,宋思明得知自己的孩子没有了,海藻的子宫也被摘除后,在绝望中选择了自我了断,临死前忏悔的话语和场景,都给观众以巨大震撼与警惕。

(四)受众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蜗居》的热播与其较好地满足了受众的多种心理需求有关。首先,满足了受众的“娱乐渴求心理”。传播学者D.麦奎尔等人通过调查认为,电视剧可以提供消遣和娱乐,能够帮助人们“逃避”日常生活的压力和负担,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即“心绪转换效用”。现代人在工作中承受着压力和挑战容易使其疲惫和无奈。《蜗居》真实再现“拟态生活空间”,运用生活化的气息和经典的对白,使得受众可以寻找到一丝情感上的慰藉,在“悲与喜”的情感波动过程中,达到“心绪转换效果”。其次,满足了受众的“社会文化心理”。社会文化心理是经过遗传积淀下来的传统的思维模式、生活经验、审美心理等原始心理印迹的集合,在人们的审美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近年来,国内很多电视剧的创作不是从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出发,而是什么赚钱拍什么,什么流行拍什么,题材的单一化极易使观众产生收视上的疲劳。当前在历史剧、涉案剧和言情剧等占据荧屏的情况下,都市生活剧《蜗居》的出现,弥补了国内电视剧市场的空缺,满足了大众对真、善、美最基本社会道德的心理渴望,自然也就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眼球。再次,满足了受众的“偶像消费心理”。“培养分析”理论认为,电视已经成为人们获得信息和寻求娱乐的主要媒介渠道之一,并强调电视媒介在形成“共同意识”中的这种巨大作用。在长期以来青春偶像剧的文化影响下,广大受众,特别是年轻人,对于剧中的俊男靓女总是不由自主地产生追捧心理。《蜗居》的女主演青春靓丽,充满活力,尤其是时而流露出的迷茫的眼神更是令年青受众痴狂。在某种程度上,《蜗居》流行与剧中充满青春的元素是分不开的。

三、关于几点争议的思考

《蜗居》的流行在某种意义上与其引发的争议也是分不开的。比如,有评论指出电视剧《蜗居》是“靠性,靠荤段子,靠官场腐败,靠炒作来吸引眼球”,随后这些话便在网上、网下引起强烈争论和热烈讨论,进一步促进了该剧全国持续火热。下面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关于“负面角色宋思明得到认同的争议”的思考

新浪网上一项6447人参加的调查显示,当被问到“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你处于海藻这样一个角色,你会选择宋思明还是小贝”时,46.2%的人选择了宋思明,远远超过选择小贝的22.2%。“针对这一结果,部分学者表示,该剧社会价值低俗、负面。实际上,这种现象并不值得大惊小怪。笔者认为:首先,这个数据并不代表这些女孩一定是看中了宋思明的权势和地位。《剧中》的宋思明不仅仅有一定的经济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他睿智幽默,做事谨慎,深沉冷静,机敏过人,明智果敢,深谋远虑。他重感情,有担当,遇事从容、淡定、不逃避,无论对情人还是对妻儿都负责到底。这也是很多普通男人身上不具备的优点。其次,是大量青年观众受到偶像剧和媒体舆论的影响。伴随“8O后”一代成长的偶像剧里,男主角很多都是这样的形象:成熟、浪漫、多金。剧中的宋思明英俊沉稳、风度翩翩、浪漫有情调,无疑十分符合这样的条件。

(二)关于“剧中台词低俗的争议”的思考

一些观众质疑台词太露骨,甚至说该部电视剧有“涉黄”的嫌疑。笔者认为:首先,《蜗居》中所谓的“荤段子”,都是在特定的剧情中发生的,没有做作之嫌,也无伤大雅,只是由于网民和媒介为了炒作,才不断拿其中的“荤段子”说事儿。事实上,这里的所谓“荤段子”在其他电视剧情中都有出现过,这一次被进行放大处理了。其次,该剧并没有涉及性描写。只要看过《蜗居》,便知道剧里只涉及婚外情。再说婚外情,现在连新闻都不算了。《蜗居》只是将这些社会现实搬进电视剧,以艺术化的形式予以揭露和批判。最后,评论一部作品最重要的标准,就是播放了以后对观众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大家看了以后都去像海藻一样地生活,或者像宋思明一样地生活,这才是有问题。但是,如果对受众来说主要是缓解心理压力,并可能对以前的生活做一个重新的反思的话,那么对构建和谐社会还是非常有益的。

(三)关于“正面角色海萍是‘虚伪的坚强女人’的争议”的思考

蜗居范文篇2

关键词现实生活;人性;房子

引言

小说《蜗居》是女作家六六的一部情感作品,借买房故事吐露了当前都市人群面临的普遍困惑,不仅是来自房子、工作的物质压力,更多的是婚姻、情感上的精神压力,都市白领情感上的苦闷焦灼在夫妻情、母女情、姐妹情、恋人情、婚外情中都得到了透彻的展现和诠释,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善与恶。小说内容涉及贪污腐败、房奴、婚外恋等当下最值得人们关注的话题,通过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小说真实地塑造了丰富多元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众多角色中,每个人都展示出现实社会中复杂的人性。从文学的符号功能来看,作品的描述只是一个符号的形式,这个形式所代表的还有一个隐藏深刻的内涵。《蜗居》中所描写的房子问题、腐败现象、情感纠结等情节都是现代都市生活的细节和外延,在这些问题的背后体现了中国都市化进程中都市人的心理特征,揭示了各阶层人物的生存状态。从时代影响的角度来说,《蜗居》可以说是新世纪文学第一个十年中里程碑式的著作。

一、房奴的枷锁

(一)房子中看人性

人性就是人的本质,马克思曾给出定义:“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承载着社会关系的外衣,势必要把人性复杂化,因为人是一种能动之物,他可以通过到自然界中去选择和寻找幸福,也可以通过自身能动本能,创造和毁灭幸福。蜗居时代的人们就是在这种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一步步地走入自己挖掘的都市坟墓。这种矛盾和冲突蜗居在房子的外壳下,因为房子把不同阶层、不同性别的人通过直白赤裸的利益关系联系在一起。

(二)海萍和苏淳房奴情结中的现实人性

故事发生在繁华的大都市上海,一座灯红酒绿、开放发达的城市。在好强的海萍眼里,家乡的风景和这里的繁华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丰富多彩的现代都市生活吸引了海萍的眼球,这种致命的吸引力对海萍来说是不可逃脱的。这不仅关系到自己这一代人的生活质量,更关系到下一代的成长环境。所以海萍在复旦大学毕业后毅然决定留在这个喧嚣的大都市。一座城市表面的繁华背后也隐藏了许多人的落魄和艰难,要想真正融入到这个都市文化圈中去,首先必须在这片土地上安一个家,安居才能乐业,海萍当初像无数怀着梦想的年轻人一样,加入现代都市中房奴的行列中来。梦想被残酷的现实一次次无情地打击着,现实的压力又一次次催生着梦想,周而复始,人性就在来来回回中分崩离析。从而我们看到一个不得不为生计奔波的海萍,慢慢沦落成一个怨妇。苏淳是软弱的,他并不比海萍差,毕业于名牌大学,为人老实憨厚,收入还是海萍的两倍,但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在于房子。都市文化圈中的人们脑中渗透一种浓厚的房子理念,苏淳也不例外。苏淳在海萍不断膨胀的买房欲望中变得更加懦弱,为了房子苏淳一次次铤而走险。第一次是借高利贷,第二次是画图挣外快,把自己送进监狱。为了房子,苏淳在海萍的专制压迫下变得软弱、无能。

(三)房子夹缝里海藻的性格矛盾

这么多复杂的角色中,海藻无疑是最能展现人性矛盾的人物之一。海藻大学毕业,是一个简单善良的女孩。从父母违反计划生育让她来到这个世界开始,海藻知道自己是多余的,因为姐姐海萍的坚决而留下了她。从此,姐妹的关系比手足更甚。由姐姐买房这个导火线,从而使海藻从一个单纯善良的小女孩变为一个无助堕落的小情人,再蜕变成一个伤痕累累的单身母亲。人性的矛盾冲突不断升级。其中的引火线就是房子,是房子这个物质载体让海藻感悟到了房子的双重含义:它既是安生立命的场所,又是埋葬爱情的坟墓。恰巧在这个时候,宋思明不失时机地出现在海藻的身边。这个功成名就的中年男人成熟儒雅,呼风唤雨的气质足以让任何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叹服,何况是年轻的海藻。从而宋思明永远束缚住了海藻的灵魂,海藻真正爱上了这种镜中花水中月的虚幻感情,心甘情愿地投入宋思明的怀抱,而可怜的小贝依然拼命地为房子打拼,为海藻和自己美好的未来打拼,然而他却永远失去了他心爱的海藻。人性的能动性看似在追求幸福,只是因为她走错了道,在一条不归路上越走越远。

(四)房子引起的人性矛盾

其实房子的意义从古至今没有变过:挡风遮雨、提供安全感。《蜗居》是将现代人对房子“只要拥有,别无所求”的切腹之痛展现无疑。作者六六从房子写起,写出了一个时期都市人生活的悲欢点。房子像一把冰冷的刀,剖开了现实生活的另一个层面,切开了一个无房家庭在整个社会中的无奈。为了买房,姐姐海萍由淑女变成了悍妇,为了帮助姐姐凑钱,妹妹亲手毁了与男友的单纯恋情,最终沦成“职业二奶”,主人公被生活抛向了无形掌控的轨道,这一切都统摄在房子这样一个无形的城堡中。姐妹二人都在为房子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每当和房子靠近一步,她们便以为和幸福近了一步,但在拥有房子的一瞬间,却发现所有的幸福感轰然坍塌。在房奴的挣扎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现代人的困惑和无奈,更是作者对现代社会价值理念控制的人性的思考。

二、物欲中的人性

(一)《蜗居》中的人性感受

《蜗居》让人看了一遍之后,都会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样的作品在现今有什么意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人们关注的社会焦点和热点越来越多元化。雷达在《文学活着》中说道:“说社会的热点决定文学的热点是一点也没错的,当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追求、人际关系的准则对生活的理解,特别是紧紧地控制着人们的意识和精神的东西改变了以后,文学的观念、功能、审美时尚、主题选择、接受方式就没法不改变了。”看完《蜗居》,我们又会觉得心底隐隐地痛,这正是创作者从人性的角度讲述了这种现实的残酷。

(二)海萍和苏淳之间的个性互补

海萍和苏淳之间,海萍总是处于强势地位,苏淳完全是被海萍管制和束缚的。苏淳这样的性格似乎注定要娶海萍这样的女人,或许是更合适,海萍这样的女人自然会选择苏淳这样的男人。从现实层面去看时,我们会认为是苏淳的不求上进,但从心理层面去看,海萍在潜意识里要找的就是这样一个男人,因为只有苏淳这样的男人在一起才不会损伤海萍内心的优越感,他的不求上进是被海萍限制了的。从深层心理来说,只有当海萍内心得到成长时,才会允许苏淳可以有自己的个性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来看,两人其实是一个平衡体,任何一方的失衡都可能会造成关系的破裂,因为对他们两夫妻来说,在心理上是各取所需而已,对方的存在体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所幸的是两个人的改变几乎是同步的,如果只是一个人变化,或许这份关系就因失衡而无法继续维持。

(三)小贝和海藻之间的人性距离

小贝一直是个天真的男孩,在他的想法中,结婚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其他的可以不在范围之内,这或许与小贝是独生子女有关。他从小就体验着这么简单的关系,把它看得这么单纯和简单,因而他在竞争面前是无力的,因为那不是他熟悉的模式。虽然从道德层面来看海藻的行为会被很多人看作是一种背叛,但在心理层面来说,小贝遇到的是一种关系上的竞争和挑战,情感的排他性是一方面,而关系的竞争性却是更深层次的。显然小贝是无法满足海藻内心里所需要,所追求的。海藻一直都是生活在一个没有自我的内心世界里,在她生活的二十多年中,她一直都压抑着自我的发展。她的内心里有一种对“被需要”的极度渴望,因为只有别人需要她,才会让她的自我觉得有存在的价值,宋思明的出现极度满足了海藻内心的那份渴望,所有的一切都似乎证明她是那么有价值和被需要。当海藻从宋思明那里拿走给姐姐应急的钱时,她心里平衡了,交易来得如此简单坦然,双方各取所需。海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因为她这样做不仅仅是满足了自己的虚荣,更是为帮助姐姐摆脱窘境。姐妹情夹杂着婚外情,让海藻越来越迷失在人性善恶的边缘。从小说中为数不多的几场情欲描写中,我们很自然地感受到不同性格的海藻,渐渐沦落到迷失了自我,这也是海藻不同阶段必需的心路历程。孙告科在《颂祷与自诉》中说:“典型形象,既要描写人的横向的现实社会关系,又要描写纵向的文化关系,还要挖掘人的心灵这口‘深井’。”海藻从开始的单纯可爱的女大学生到最后甘做别人的情人,这反映了一个人心路历程的发展,揭露了人性堕落沦陷的过程,海藻遵从着自己的心,以人性最原始的心理变化对待着身边发生的一切,结果是凄凉惨烈的,却又是发人深省的。只是不知在现实社会中,有多少人像海藻一样,忍受善与恶的艰难抉择,在不断的诱惑和迷茫中让自己的心越走越远。

三、追问人性的意义

(一)《蜗居》里透射出的人性欲望

1、心理结构的层次

精神分析学派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自我是自己可以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它要求自我按照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2、《蜗居》中的人性冲突

在《蜗居》中投射出各个阶层内心的冲突、欲望和价值观等,展现出他们内心里存在的不同的自己。这部小说虽然以房子、房奴为焦点,但是更为深刻的内涵是揭示了各个阶层人复杂的人性以及他们在蜗居时代的所追求的价值意义和人生理念。所有的情节的发展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和引申的,其中还掺杂着许多感情纠结,而情感实际上是代表了内心的欲望而已。作者一方面赋予了小说人物所具有的一些优点,但却同时让这些人物有时陷入到了被道德批判的境地,这样的处理也反映出作者内心的矛盾冲突,似乎她也一方面希望可以表现得成熟和理想,但内心的超我却不能接受自己可以那么地成熟和理想,当有这样的欲望时会得到人性的惩罚,似乎只有这样才可以获得内心的安定一样。公务员之家:

(二)《蜗居》中现实的残酷性和理想的价值性

真实的现实往往可能是残酷的,而当这种残酷的现实又那么真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或许会比现实更加的残酷。我们要从现实的角度去评价这部小说,去了解和分析他们不同的需求,从而去发觉我们自己现实世界里追逐的需求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三)《蜗居》中人性的需求与追寻的意义

1、人的需求层次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级。这使我们能够从追求中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生命的高度,是混同于其他低级生命,还是处于超出众人的较高境界。

2、《蜗居》中追求的人生意义

当然,包括《蜗居》所有角色在内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要达到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求”这一最高人生目标是有一定困难的,但这不能成为将自己庸俗化的借口,我们应该也能够有超出物质欲望的最高层次的追求,在生命前行的过程中,我们要时时追问自己的人生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以灵魂拷问的方式为生命之舟保驾护航。

结语

照着《蜗居》这面生活镜子,我们看到了自己的生活,也许不如意,也许清贫,也许有些无奈,人生是有底线的,道德是有标准的。我们要在底线和标准的范围内追逐我们所需要的。否则,换来的只是人性的惩罚与背叛。我们可以从《蜗居》中发觉一些人生的真谛和追求,了解我们现实社会中复杂的人性。人性可能被我们内心的超我战胜了,胜利过一回,但只是哭苦了人性,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还需要重新去寻求孕育的基地,那便又是一次见不到的苦旅。

参考文献

【1】六六.蜗居【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2】雷达.文学活着【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3】王绯.女性与阅读期待【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蜗居范文篇3

又是一年春来到,“两会”在众人期待的呼声中,拉开了它的帷幕。“两会”是政治的“风向标”,经济的“晴雨表”,更加是老百姓的“暖心剂”。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委员们带来了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提案、议题。“两会”,承载着老百姓的期待,与民生紧密相连。

作为一个21世纪的现代大学生,关注国际信息,了解国内民情是必要的。在2009年实施各种方针政策度过金融危机,稳定增长的契机下,此次的“两会”意义显得更为重大。

2009年的一个名词就是“蜗居”,作为在校大学生,虽然没有深切体会“蜗居”的生活,但也有点感同身受。在全国房价“涨声一片”的情况下,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今年控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增长提出四点意见,此前还表态“本届政府一定能够将房价控制在合理价位”的承诺,如一系列的如房贷从紧,二套房贷首付4成,改革土地批租制度等,更是给了民众莫大的鼓舞和信心。

通过学习,更加深了对“两会”重要思想的理解和认识。“两会”重要思想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总结我们党八十多年历史经验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对于会议决定中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和新举措及下一步改革要涉及到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能反映国家的基本情况,急民之所急,真正解决问题。同时“两会”也对科技提出了期望,每一次的金融危机后都有一场技术革命,这也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提出了要求,不仅是要努力的学习知识,更要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推动社会的进步!

蜗居范文篇4

文学,最初是与人类的生存和劳动结合在一起的,那时文学的话语权属于每一个言说者。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文学在走向成熟与精致的同时,也开始脱离大众走向贵族化、神圣化,由平民的“众声喧哗”变成象牙塔中个人的“曲高和寡”,以一种代表上层阶级的权力话语的高姿态存在着。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文学都为社会上层阶级所专有,处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圈层”内,和普通人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而进入后工业社会以来,文学逐渐从过去狭小的天地中扩张出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成为消费品,加上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文学应运而生,文学重新回归通俗化、大众化。大话文学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产生的。网络文学以网络为依托,聚集了众多创作者,其中不乏能代表民间话语权的普通作者,他们所写所述都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表达的都是对当下现实的关注,从这个程度上来说,网络文学走的是回归民间本位路线。它“借助先进的电子技术航船,抵达的却是‘返祖’的文化港湾———文学话语权回归民间。”[1]而在网络文学众多的类型中,大话文学是网络文学回归民间的突出代表,因为大话文学具有强烈的通俗意识,它面向的是大众,取悦的是大众,收获的也是大众的点击率和支持率。其平凡世俗的内容,庸俗浅显的思想,通俗易懂的语言,十分典型地表现出民间文学所具有的通俗意识和对现实的深度关注。大话文学的重要特点就是崇拜平庸,它用戏仿、拼贴、混杂等方式对传统或现存的经典话语秩序以及这种话语秩序背后支撑的美学秩序、道德秩序、文化秩序等进行戏弄和颠覆。[2]而大话文学之所以对“经典”进行解构,是因为,一般而言,经典总是占统治地位的集团、阶级或阶层的文化趣味、道德规范的体现,是现存秩序的维护者,它维护的是特定时代统治阶级的利益。因而,价值取向上的民间立场,使网络对于神圣、崇高的东西一般都采取戏弄和讥嘲的态度,带有鲜明的反本质主义的倾向。

纵观大话文学的创作,大都是对传统经典文本的颠覆,创作者将这些经典文本作为自己创作的摹本,在此基础上加之以现实的气息、世俗的调侃,以通俗易懂的诙谐语言述说当代人的情感,表达当代人的思维与价值观,可谓“借古人酒杯,浇今人块垒”。在众多遭到恶搞的文学经典中,《西游记》首当其冲,网络上先后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大话西游”,《悟空传》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个版本。《西游记》原著弘扬的是师徒四人团结一致、历尽艰难到西天取经的道德理想主义主题,而《悟空传》的主题则正如小说题目所标识的是“感悟虚空”。小说揭示的是现代人在没有神话、拒绝英雄的时代所产生的矛盾不安。[4]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却颠覆了传统的唐僧师徒形象,师徒四人不再是西天取经的圣徒,而是现实世界中的功利主义者,他们之间完全没有了师徒的道德伦理,而是平起平坐、互相攻击,甚至与妖精调情,充满了世俗的颓废和快乐。除了《悟空传》,还有许多以《西游记》为摹本进行戏仿的作品,如《唐僧日记》以另类搞笑的语言去解析唐僧思想的另类,言行的出轨,调侃世故,诙谐可笑。《八戒日记》以八戒的眼光,用日记体的形式,用调侃的语言和许多黑色幽默生动地刻画出温柔而体贴、多情而善解人意的八戒;贪图享受、妖冶而虚伪的唐僧;怀才不遇、自命不凡的孙悟空;贪婪而逆来顺受的沙僧形象。这些作品无论主题、人物塑造,还是结构、语言都是对经典文本的彻底颠覆,一扫其以往的神圣光环,而代之以凡俗的思想与趣味,充满了时代的气息。除了追求凡俗平庸的通俗、平等的话语权,大话文学还具有深刻的现实批判性。

纵观各大论坛上的“大话文学”,很多都是有感而发,是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评判,不是简单的恶搞。“我爸是李刚”这句话在2010下半年风靡网络,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句话的来由———2010年10月16日晚,河北保定某公安分局副局长李刚的儿子李启铭驾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被学生和保安拦下后,不但没有关心伤者,甚至态度冷漠,嚣张放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酒后肇事,还口出狂言,这引起了网友的极大愤慨与关注。猫扑网最先发起了名为“‘我爸是李刚’”的造句大赛”的活动,参与者迅速过万。其中有王翰版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见女友把命催,醉驾撞人咱不怕,李刚就是我老爸。”[5]有李白版的“举头望明月,我爸是李刚。低头思故乡,怎知是铁窗。”[6]“只要我爸是李刚,天生我材必有用。”

钻石版的“撞人恒久远,李刚永流传。”[8]等等。这些造句通过改造经典诗句或广告语来表达网友对犯罪分子的谴责以及对社会不公平的愤怒,成为人们申张正义的另类手法。在网络普及的今天,不同地方的人们可以同时看新闻,也可以一起就某个新闻话题进行讨论。在网民对新闻话题的评论中,也有许多关于当代社会问题的“大话评论”,在反映社会实际问题上具有相当的深度。如在2010年10月28日《北京大兴限制村民出租房屋加剧流动人口租房难》评论中有这样一首《沁园春》:神州大地,万人蜗居,亿人盼房。望市内郊外,空楼大厦,售楼中心,炒房滔滔。祖孙三代,倾尽所有,难与房价试比高。须钞票,清储蓄贷款,分外心焦。楼价如此虚高,逼无数白领竞折腰。昔秦皇汉武,闻所未闻;唐宗宋祖,紧捏钱包。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好蜗居蒙古包。俱往矣,数天价楼盘,还看今朝。这位评论者不采用常见的就事议事的评论方式,而是通过戏仿的名诗《沁园春》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形式新颖,内容深刻,十分引人注目。中国当代社会中的“住房难”问题在这首《沁园春》中得到极为生动的描述。除了刻画当代人努力赚钱买房的艰辛形象外,诗中还将“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历史伟人也恶搞了一番。看似大逆不道,惹人发笑,仔细读来却令人倍感心酸,笑中带泪。偌大一个中国,社会一片升平,然而却是“万人蜗居”!这背后隐藏的社会矛盾,引人深思。

大话文学是一种草根文化、民间文化,尽管它肆意冒犯经典,让人们觉得难以接受,但是它对正义的追求和弘扬、对生命的关爱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说明它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深广的民间情怀,它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民间本位的大话创作不仅解构了权力话语的霸权真理性,使话语言说由一元向多元扩展,更将文学从一种极其空泛的状态解放出来,让其回归凡俗,真正成为人民的文学。正如欧阳有权先生说的那样,它可能会导致文学形而上审美意味的缺失和文化精英立场的“沦陷”,但却关注芸芸众生本真的生存状态,满足社会公众交流和表意的欲望,给创作自由和自由创作以技术支撑,实现文学的广场狂欢和心灵对话,从本体上拓展文学的发展空间,激发出社会底层的艺术活力。

蜗居范文篇5

关键词:高房价;居民消费;经济增长率

2009年上半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走势令人惊异。3月份以前依然延续着2008年年末的疲弱,之后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房屋销售面积迅速增长,房价快速飙升,尤其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主要城市房价节节攀升,引起业内业外一片惊呼。国家统计局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数据显示,1-6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3410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7%。商品房销售额15800亿元,同比增长53.0%。

房价的高涨,一方面带来了土地开发的热情,带来投资的上升,拉动了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却如一把双刃剑,成为制约城市居民消费的障碍,给我国当前最为急迫的启动内需带来负面影响。因为高房价使大多数购房者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只能省吃俭用,压缩消费,从而造成严重的内需不足。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认为,房价持续增高压抑了其他方面的消费。

5月底央行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了城镇储户问卷调查,6月12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居民购房意愿低位徘徊,超过6成居民认为当前房价“高,难以接受”。47%的城镇居民在安排支出时选择“更多地储蓄”,此比例比上季提高9.5个百分点,升至历史最高仅有15.1%的城镇居民选择“更多地消费”,比上季下降14.6个百分点,降至历史最低。

是何因素造成房价居高不下的呢?

(一)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恶化的投资环境

受经济危机影响,政府加大信贷和直接投资来东实体经济,但是由于外部环境恶化,各个产业基本进入产能过剩的境地,实体经济的恶化使得扩大生产,加大投资危险性增大,于是很多资金进入周期短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来套利,于是出现高房价和股市高涨的现象。

(二)地方或是国家严重依赖房地产业的体制性因素

中国的经济主要是投资和消费和出口,现在出口萎靡,连续数月下降,国内市场严重的产能够过剩,消费市场狭小,于是导致国家将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带动水泥,钢铁,建材,冶金都行业的发展,解决大量人口就业。

而地方政府,由于长期的依赖与房地产业的发展,这是体制性的问题,政府收入严重依赖土地出让,几乎占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大半,于是及时政府有意调整房地产业,也是徒劳。地方政府从信贷和土地招投标,购房补贴上扶持“摇钱树”房地产业,而其自身通过减少土地拍卖数量和速度,从而牟利。

(三)各地商业银行公然违抗央行的放贷政策,而且由于中国特殊的经济结构,导致银行一方面放松放贷政策为房地产伤提供购房贷款,另一方面由于暴利,银行乐于向房地产商贷款,于是房地产商及时面临世界性的房价衰退,也能猪坚强。

在一个成熟的社会中,中产阶层应该是缓解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稳定阀”,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中国,已经不仅仅是普通老百姓买不起房子,对中等收入人群来说,买一套合心意的房子也很不容易。即便是成功买上了房子,每个月的月供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当上了‘房奴’就意味着,不敢炒老板的鱿鱼,更不能被老板炒鱿鱼;无力再继续学习进修;不能去旅游、不敢生孩子;工作压力大,心理压力更大。”一位自称月收入5000多元的白领感慨地说。

专家指出,房价的快速上涨,让普通老百姓增加了生活压力,不少家庭为了在自己心仪的城市有一个栖身之地,耗尽了所有的积蓄,从小康之家变得债台高筑,“房奴”们被每月的高额房贷压得喘不过气来,只好缩减本来用于其他方面的消费和投资支出,导致购买力被严重透支。“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高房价不仅影响到了那些成为‘房奴’的人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老百姓在其他方面的消费,比如旅游、培训等,进而影响到这些行业的发展。现在的房价连中产阶级都难以承受,可以说,高房价正在透支中国消费的未来。”曹建海说。国家统计局在网站上刊发的一篇文章称,房价飞涨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居民消费的障碍,给我国当前最为急迫的启动内需带来负面影响。从楼市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来看,高房价的挤出效应影响到了居民日常生活和消费行为,已经成为制约消费启动最大阻力。

近日,央行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了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居民购房意愿低位徘徊,超过6成居民认为当前房价“高,难以接受”。47%的城镇居民在安排支出时选择“更多地储蓄”,此比例比上季提高9.5个百分点,升至历史最高。美国《时代》周刊前两天发表了一篇名为《房地产为何成了最令中国头疼的事》的文章,其实房地产对中国老百姓的影响绝非是“头痛”二字就能概况的,美国人怎么也不会理解为什么在中国房价如此之高却依然无法阻止不断爆发的刚性需求,为什么在中国三代六个家庭宁肯紧衣缩食,不下饭馆,不去旅游也非要支持一个小家庭结婚买房子。

但有了房子不一定就有了生活的幸福,房子并是感情的助推器,更不是婚姻的入场券,最近电视剧《蜗居》正是对这一现状的真实写照,我们都会想想,为了房子,我们到底能牺牲些什么?可以忍受天天开水煮白菜,可以一年不买新衣,可以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但如果为了那几十平方米,牺牲了生活、牺牲了爱情、牺牲了最根本的价值观,那宽敞的房子还能称之为家吗?生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几十平方米是否就是幸福的根源?

蜗居范文篇6

大家上午好!“连日大雾随风去,又见瑞雪降古城”。在这个清新、爽朗又吉祥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先生、女士的乔迁庆典。他们夫妻二人通过多年的努力、不懈的打拼,完成了旧房向新楼的升级过渡,从此永远结束了《蜗居》时代,为年的圆满收获,画上了一个沉甸甸的句号。作为先生工作中的同事、合作多年的搭档,我代表两家向前来祝贺的亲友、来宾致以诚挚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在夫妻购买和乔迁新居的过程中,得到了单位领导、同志及其亲友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支持,也提供了种种的方便,在这里一并致谢!

先生克勤克俭,善于持家,又兼有精明的投资理念。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危机中,洞察出辽阳房价不断上涨的潜在商机,果断投资,既实现了旧房向新楼的战略转移,又刷新了保植升值理财创意。用切身的实践,再次为哲学中“物极必反”的论点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那就是——“只有大赔(裴),才能大挣”。同时也颠覆了《三国演义》中:“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败家台词,升华成“裴郎妙算家安下,挣了升值白住房”治家策略。也就是说“名裴(赔)而实不赔”。下面就请这个“名裴实挣”,“表里不一”、“韬光养晦”的投资家裴春宇先生,发表他的乔迁感言。大家鼓掌欢迎!

讲话(略)

女儿讲话(略)

蜗居范文篇7

搬到这个名为“世纪新村”的小区仅仅半年多时间。生活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社区里,我真是如沐春风,感慨万千……

1980年以前,我家一直住在农村。房前是一片蒿草地,屋后是一方臭水塘。小院里蚊蚋飞舞,臭气熏人,尤其是盛夏,风丝全无,屋里屋外像整蒸笼一样,天天生活在“桑拿”中,全家人真是苦不堪言。

1982年,做了多年生意的父亲用积攒下的钱在县城买了两间家属房,全家这才从“蒸笼”中搬出来。梦想着从此可以进入天堂的家人,来到县城后便失望了:家属房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不仅小得像鸽笼,而且还漏雨。每逢雨天,家人不论在上班还是在做生意,都得匆匆忙忙赶回家,搬盆举钵,接雨水。屋顶漏雨倒在其次,最让我和姐姐尴尬的是:家属房只有两间:厨房和卧室。作为四口之家,实在是不方便。父亲没办法,只好在厨房里搭了两张简易的木板床,拉上了布帘——这里白天是厨房,晚上便是我和姐姐下榻的卧室。于是,我和姐姐与油盐酱醋共同生活了四年多。姐姐考上大学后,父亲又在县城的东郊买了所平房。新家一共三间房,院落宽敞、洁净,家人很中意,我更高兴:平生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专间”!雪白的墙壁,清晰的有线电视,宽阔的客厅,平坦的甬路……这一切都让我心醉神驰,我暗想:大概这就是所谓的人间天堂吧!

两年后,我也考上了大学,离开了新家。我在外求学的四年中,父亲卖掉东郊的平房,在县城中心区买了一栋三层小楼:三室一厅,一厨一卫,89平方米。躺在松软的席梦思床上,我心里陶醉得要死:真是上有天堂,下有楼房啊!

蜗居范文篇8

今年全国“两会”已落下帷幕,但来自于“两会”期间围绕着人们关切的政治民主、民生冷暖和经济社会建议等诸多参政议政之声,依然“绕梁三日,余音不绝”。期间,不乏代表委员们直抒胸臆式的真情道白与表达,也有来自于官方代表委员的真情呼应;既有来自民间草根,通过种种渠道的“远程参与”,也有直接现身会议现场的代表委员们与会外民众的互动与呼应;有媒体的“追风”采访,更有代表委员“回避采访”时跑步敬礼的尴尬……

这些,实际上都是两会民主政治氛围的热烈体现,也是民众日益关注民主政治和社会经济建设的高度体现。这是一份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弥足珍贵的民主政治生活场景,这也是一份执政者与基层民众的“我呼你应”,这更是一份澎湃的热情,这份热情不应因“两会”闭幕而淡出。

毋庸置疑,全国“两会”时间短暂,即便代表委员充分代表民意的声音可以借助“两会”平台得到无限放大,也能最大限度引起有关方面关注,但很显然解决问题不是一两次全国性会议就能解决的,有些问题实际上也不能完全指望在会议上解决。譬如:被代表委员热议的国民收入分配问题,以及高房价、教育、医疗改革和官员财产申报等话题,更需要在“两会”上达成共识之后,通过今后一段时间内的调节与调控,以及大量的相关配套性制度和法律制度的跟进才能有望解决。

因此,“两会”上的参政议政热情是必须的,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两会闭幕之后的民众参政议政热情和代表委员们在会上的职责职能的发挥,在某些方面比会议之内更重要。温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令人印象深刻,也是一份坦诚和期待,但从人民有权监督政府到真正无距离、无隔阂而又有条件的监督政府,并非一蹴而就,这也是总理真诚提到“创造条件”四字的深情内涵。一些与民众利益攸关的忧切之事,诸如农民工的“融城”之难、高房价下的“蜗居”之痛、高校毕业生的“蚁族”之苦,到“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等几个“老大难”……也不是短短的“两会”十数天,就能够消弭的。

这同样都需要广大代表委员在会后持续地予以关注,更需要广大社会民众通过种种途径参与。具体而言,就需要将两会上的民众参政议政热情向会外其他领域延伸。代表委员们应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在“两会”之后继续努力推进相关制度的构筑与完善,需要坚持不懈地继续深入关注民生,更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制度力量,督促和监督政府落实好已在两会上达到的诸多法律性、制度性共识。社会民众参与国家建议的热情,不应仅仅体现在对“两会”的关注上,在会外的更广阔空间、时间里,公民个人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丰沛伟力,这更需要每一个公民充分发挥身为公民的“自由、尊严与价值”。

蜗居范文篇9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在当今一个知识信息高度集中化的时代,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可在激烈的竞争中有立足之地。在学习上,她积极主动,勤奋刻苦,学习态度端正,课上积极配合老师,课下主动学习,经常去图书馆看一些课外书,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她除了自己学习外,还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学习上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争取与大家共同进步,在班级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通过努力,她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08-2009年大一上学期及下学期均获“专业奖学金一等”。现在她已经通过了国家英语四级考试,还在准备六级的考试。

她在课余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她积极主动参加学校学院举行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也锻炼了自己。大一上学期参加了诗歌朗诵,趣味运动会等。下学期参与了学院大型团体操的表演,为学院争得了荣誉,也锻炼了自己。课余生活的充实,给她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她深知蜗居温室的雏鸡永远不能领略蓝天的清澈与纯净,只有志存高远的雄鹰才能振翅翱翔鹰击长空。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要胸怀博大,视野开阔,始终牢固树立为祖国和人民而奋斗的理想,并坚韧不拔地为实现这种理想而奋斗。只有在这种为了实现远大理想的不懈奋斗中,聪明才智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生命价值才能更加完美地展现出来。在思想上,她有着较高的觉悟。对于自身各方面有着充分的认识和思考,有着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并对于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能够有足够的勇气迎难而上,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热爱祖国、热爱党,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是非观念,平时处处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要求进步,并有强烈的向党组织靠拢的意愿。2008-2009年被评为“优秀团员”,“入党积极分子”。大一上学期参加党章知识竞赛,并获“最佳选手”称号。

蜗居范文篇10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人大代表来自于人民,就是要肩负责任感和使命感,情为民系、利为民谋,认真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积极参政、议政、主政。同样,政协委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责。正如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新闻发言人赵启正所说:“政协最大的权力就是话语权。”提案和发言是政协委员表达话语权的重要载体,委员们带来的提案来源于民意,又集中了民意,是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具体形式。

回眸2009年,我们看到,全国人大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依法行使职权,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收到围绕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居民住房、安全生产等方面问题的提案1900余件,这些提案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促进了相关问题的解决,在“促和谐、保稳定、惠民生”灯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展望2010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改变重速度、重数量,轻质量、轻效益和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积弊,迫在眉睫,这就需要代表委员继续集思广益,出实招、谋计划。此外诸如居高不下的房价问题,也有待解决。日前,××*与网民在线交流,谈到房价问题时就表示,“我也知道所谓‘蜗居’的滋味”,并称小时候一家五口人只有9平方米的住房。”总理还表示,“本届政府任期内能把这件事情管好,使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使房价能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价位”。我们期待,在今年的两会上,在遏制过高房价上,代表委员能够积极表达,提出可行的解决之道。

可以预见的是,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怀百姓之心,谋民生之利的代表、委员,一定不负人民重托,敢言、能言、善言,建言献策,积极履行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