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对白十篇

时间:2023-04-05 00:48:34

蜗居对白

蜗居对白篇1

    关键词:蜗居;接受美学;隐含的读者;召唤结构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135-01

    电视剧《蜗居》自首播以来,仅用四天便创下收视率的新高,它再现了电视剧收视率的奇迹。《蜗居》没有大明星和大制作, 却让观众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亲切感和鲜亮感; 没有惊心动魄的场景和离奇曲折的情节, 却让人体味到久违的真实。剧中主人公为房子问题而苦恼、挣扎, 正反映了当今房价居高不下普通百姓买房面临种种困境的现实,让许多人感同身受,《蜗居》在不经意间火了起来,这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一部电视剧为何能受到广大观众如此的欢迎呢?本文试图以接受美学的视角,从“隐含的读者”“召唤结构”这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解析。

    一、接受美学及其主要观点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反映文论”,是20世纪60年代诞生在在联邦德国的一种美学思潮,它重视读者的接受过程,将文学研究的重点从文本转移到读者的接受。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因此,我们从接受美学中得到的启示是,一部电视剧之所以受到热捧,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电视剧本身的魅力,一是观众的赋予。在本文中,我们就从接受美学的视野来审视《蜗居》,寻找其被受众推崇的原因。

    二、针对“隐含的读者”,找寻看点

    所谓“隐含的读者”是接受美学提出来的概念,是指作者在创作活动中预先构想的接受者,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要了解它的需要,揣摩它的兴趣爱好,设想它可能作出的反应,听从它的劝告和建议,并从而调整和变更自己创作的意图、目标、思路和方法。2009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异常火爆, 全国各地的房价都在不断高涨, 此时电视剧《蜗居》恰缝时宜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非常真实的反应了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 同时当下社会的众多弊病都在剧集中有所展现,如房奴、二奶、贪官,讲的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吸引大众的眼球。《蜗居》通过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来呈现生活的真实,剧中的海萍大学毕业后留在江州某公司做文案工作, 是大城市白领的典型代表,海萍和丈夫节衣缩食过着低品质的生活为的就是要在大城市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美丽的城市高楼林立,却找不到自己的容身之地。”这不仅仅是苏淳的感叹, 也说出了许多正在大都市拼搏奋斗的人们的心声。

    《蜗居》由于真实的再现了生活,才能受到观众的热捧,在房价居高不下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房奴”或在通往“房奴”的路上,剧中人物的辛酸和奋争,使得那些在大都市奋斗的年轻人感同身受,剧中对房奴、二奶、贪官等社会现象的披露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争议,电视剧的创作者们针对社会现实,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找准看点, 将当今这个纷繁社会的复杂与多变、人性的善与恶以及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角色都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出来。剧中主人公海萍的房奴形象以及海萍一家人因为房子的某些遭遇, 观众感到十分熟悉,仿佛主人公就是他们的朋友和亲人。该剧讨好而又讨巧之处就在于它强烈的现实指向性,其广受关注的理由也就在此。《蜗居》这部电视剧深入地挖掘现实题材,真实的再现现实生活,使得该剧在艺术地再现生活本真方面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度,契合了当下观众的审美心理,因而能受到热捧。

    三、 构建召唤结构,引发人们思考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本身具有一个“召唤结构”,它以其不确定性与意义的留白,从而使不同的观众对其具体化时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所以对于一部电视剧而言,观众的理解本身也包含着创造的因素。也就是说,观众之所以能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对作品进行具体化,还在于电视剧本身的艺术内容的丰富性和艺术形象的生动性。《蜗居》在这一点上做的就很到位,它不仅真实地再现了现实生活,吸引大众眼球,同时所反应出当下种种的社会时弊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不仅在它能受到人们的追捧,更重要的在于能够发人深思,获得启示,有所收获。《蜗居》将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应了形形色色的各个阶层,各个角色,从而使得不同喜好的观众都能找到自己的观赏点,因此不同品味不同层次的观众在观看这部电视剧时的感受也不同,对其的理解和诠释也因人而异。这也就是“接受美学”所倡导的“留白”的艺术性。

    综上所述,电视剧《蜗居》的受众主要是大都市的普通白领,创作者们能够敏锐的捕捉到在房价居高不下的今天大城市的普通白领为了拥有一套属于自己房子而苦苦挣扎的心理,将现实生活艺术的反应在剧集中,同时当今中国许多的社会热点问题在剧情中都被淋漓尽致的呈现,从而引发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思考,因此能迅速热播,受到人们的追捧。

蜗居对白篇2

[关键词] 《蜗居》;经典台词;语言运用;修辞

电视剧《蜗居》在2009年岁末播出后,在观众中掀起了令人惊讶的收视热潮,备受追捧并被誉为2009年最好看的电视剧。[1]该剧紧贴社会三大热点问题:房奴、第三者和反腐。触及现代都市人生存条件、事业发展、情感选择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若说所反映社会热门话题是其走红的制胜法宝,那么该剧紧跟时代潮流的台词也是其走红的又一要因。以下本文就从这两方面着手来解析《蜗居》台词成就经典的要因。

发人深省、产生共鸣――《围城》式犀利反讽旁白的运用《蜗居》台词沿袭了作家六六一贯幽默飞扬、鲜活灵动的行文风格,剧中的台词有深度又不乏犀利。作者采用了钱钟书先生《围城》中讲一段故事、机智地评论一段的形式,运用旁白的表达手法,让观众每次看完一段喜怒哀乐之后,能理智地总结一下;或者随着作者的幽默机智而会心一笑,发人深省处又能产生共鸣。例如:

(一)海藻其实很想加一句:我觉得很羞愧。可这句话她说不出口。她为什么羞愧,她自己知道。前几个月,还纯洁清高地站在这儿,大义凛然地将钞票还给人家。可没过几天,又低着头爬过来,抱人家的腿。人啊,既然迟早有一天你都得放下身段,为什么不早点儿做出副哈巴狗的姿态呢?(旁白)

这是郭海藻找宋思明借钱时,前后行为矛盾的对举,语言色彩非常辛辣,引人发笑的同时颇具反讽意味。

(二)海藻突然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50块钱的内衣和500块钱内衣的本质区别是:女人和女色。(旁白)

(三)她明知道会发生什么,她却逃不开。这种奇怪的关系像一块磁铁,让你在正面相对的时候,拼命抗拒;而在背身过后,又期待被拽入磁场。(旁白)

这是郭海藻无法抗拒成熟的宋思明的最形象最贴切的比喻,人物心理活动展露无遗。

就旁白的语言运用表现手法来说,《蜗居》台词展现出的独特反讽意味和丰富想象力以及妙喻珠联、涉笔成趣的特点,某种程度上继承了钱钟书先生才子式彰显智慧及知识的《围城》创作手法,可称得上望其项背。

风趣幽默、机智诙谐――高超修辞手法的运用修辞是一种语言运用的方法,是从表达方式、表达效果的角度去研究语音、词汇、语法运用的,也可称之为修辞格。[2]说话和写作中恰当地使用修辞可以增强言语表达效果。弗洛伊德曾经说过,“如果我们实例中的机智特点不属于它的思想,那么它就一定存在于词语的表达形式之中。”[3]也就是说,一句话所以显得机智而令人发笑,或者是因为这句话表达的思想,或者是因为这句话表达的形式即修辞的技巧,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但无论如何,修辞技巧是形成幽默效果的重要手段。《蜗居》经典台词正是使用了大量精妙的修辞,增强了文本的幽默意味。考究起来,经常使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比喻

大量精妙又别具一格的比喻是《蜗居》经典台词的最大亮点,且多数会引人发笑,这些比喻达到了“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艺术效果,给人以十分深刻鲜明的印象。

1.海萍对刚出生不久的冉冉:“奶粉要进口的,尿布要名牌的。进出都要钱,你整个儿一双向收费,比中国移动还狠啊!” (郭海萍)

这个比喻很跟得上时代潮流,嬉笑怒骂四味俱全。

2.换了你,你也不离,因为你不舍得把自己蚌壳里忍半生疼痛磨出来的珍珠挂在别人脖子上炫耀。(宋太太)

宋思明爱人谈离婚时的说辞,形象生动。

(二)双关

双关是指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4]这一修辞格的使用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并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举例如下:

1.“有钱能使鬼推磨”,这话一点不假,4万还是“我妈”,6万就成了“咱妈”了!幸好这钱拿回来了,否则估计你嘴里就是“他妈的”了!(苏醇)

这是《蜗居》中相当经典的一句台词,是苏醇对海萍得到钱后态度起伏变化的感慨,苦笑之余,极具嘲讽意味。

2.人情债,肉偿啦。(郭海藻)

这是《蜗居》中最当红的一句台词,也是引起争议最大的台词。这里的人情债“肉偿”指的是女色。

(三)仿拟

仿拟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成语句中的某个语素,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以下同上]这种故意仿拟某种既成形式的修辞手法通常能取得滑稽嘲弄的艺术效果。《蜗居》经典台词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

1.别说生米煮成熟饭,你现在就是生米煮成爆米花,人家要跑照样跑掉。(老李)“爆米花”仿“熟饭”而来。

2.此处不留奶,自有留奶处。(郭海藻)来自熟语“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四)层递

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连用结构相似、内容递升或递降的语句,表达层层递进的事理,这种修辞格叫层递。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句表达效果层层深化,用以加深读者印象或强调某种感情。

1.这男人的占有呢?就像是打仗的阵地,一旦占用了,就是得到了。但用不了多久,就会撤退。而女人的占有,那是细菌的蚕食,蜘蛛网的扩张,棉花糖的膨胀,那是经年累月的,一点一点地直到最后把你完全占了,让你彻头彻尾无法逃避地被吞并掉。(苏淳)

这是苏淳对小贝抱怨自己感情生活的感触。

2.做女人就是得对自己好点,吃好、喝好、玩好,万一一个不小心出了意外,别的女人就用咱省下的钱,住咱积攒的房,睡咱节省用的老公,打咱心疼的娃。你说咱克勤克俭的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一心为家,有什么意思,总有些硕鼠来偷咱积攒下来的粮食,与其别人花,不如我们自己花。(宋太太)

宋太太论及小三儿时,愤恨厌恶之感溢于言表。

(五)换算

写文章有时会用到列数字,但有些数字较抽象、难懂,如果能使之形象化、明确化,就会增强表达效果。这种使数字形象化、明确化的修辞方法,叫做“换算”。换算能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它能把难识的或需要特别强调的数量变得使人易于接受,能把抽象枯燥的数字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举例如下:

海藻:佛说,前世5•0•0•次的回眸,才能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前世1• 0•0•0•次的回眸,才能换来今生的一次有缘相见,你说咱俩现在能躺在床上,能有多少次回眸啊?小贝:咱俩上辈子啥事都没干,就光顾着回头了。(小贝)

面对海藻深情的感慨发问,小贝换算后的回答相当轻松幽默,引人发笑。

(六)曲解

曲解是指对某些词语的意思有意地进行歪曲的解释,以满足一定的需要。运用曲解,或增加轻松愉快的谈话气氛,或达到辛辣嘲讽的艺术效果。正如有1 000个读者,就有1 000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而对事物产生千差万别的看法。《蜗居》台词人物的语言个性凛然,正是借助这种曲解概念的修辞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性和幽默感。举例如下:

1.婚姻是什么?婚姻就是元角分;婚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婚姻就是将美丽的爱情扒开,秀秀里面的疤痕和妊娠纹。(郭海萍)

2.文学?文学就是鱼上的香菜。有鱼香菜才好看。没鱼,一盘香菜你吃得下去吗?(郭海萍)

这是郭海萍在饱经感情、婚姻、生活的磨砺之后,对这些概念的再认识。言语尖酸而犀利,渗透着郭海萍对生活的感触。

(七)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也叫对照,对比可以使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表达得更集中、更加鲜明突出。例如:

原本光鲜亮丽之后,就是衣衫褴褛。国际化大都市,就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焦点都会聚集在镁光灯照射的地方,观众能看到的,只是华美壮丽的一面。可这光线照不到的地方,即便是有灰尘,甚至死耗子,谁又会注意呢?(宋思明)

这句被称为“血淋淋”的经典台词是饱经世故的宋思明对国际化大都市华美与丑陋的深刻认识。

(八)警策

警策是含意深刻并富有哲理性的句子。现代学者陈望道在其《修辞学发凡》中这样解释:“指语简言奇而含意精切动人的,名为警策辞,也称警句,以能像蜜蜂,形体短小而有刺有蜜,为最美妙。文中有了它,往往气势就此一振。”《蜗居》台词中的警策贴近现实生活,反映的是不同人的生存经历感悟,耐人寻味,感慨颇多。

1.人之所以慷慨,是因为拥有的比付出的多。(宋思明)

2.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把新欢变成旧爱,把冲动变成习惯。(郭海藻)

3.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地雷,一不小心就会踩到,和平年代更是如此。(苏淳)

《蜗居》人物对生活的不同感触,话语间充满智慧和哲理,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可能从中联想到自己,这种耐人寻味之处,就是其经典语录的成功所在。幽默之中又可让人体会到潜藏于后的悲剧色彩。

(九)析字

析字是指一种写说中利用汉字特有的条件,通过离合或增损字形的方法来巧妙地表情达意的修辞格。[5]举例如下:

女人有了自己的家就是嫁。(郭海萍)

“嫁”字被离合成“女”和“家”,表意内外兼顾。

结 语

综上所述,《蜗居》台词呈现的语言犀利之中见讽刺、平易之中见哲理、幽默之中而悲喜交加的独特风格,是其被推崇为经典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娴熟地发掘及运用博大精深的语言艺术是缔造影视剧经典的又一法宝。

[参考文献]

[1] 《蜗居》影视娱乐[EB/OL].新浪网:ent.省略/f/v/woju/index.shtml.

[2]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奥地利]弗洛伊德.机智与无意识的关系[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4]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蜗居对白篇3

六六的长篇小说《蜗居》,出版于当今的“影视时代”。作品的艺术成就与《伤逝》并不在一个层级,若不是同名电视剧的拉动,可以肯定地说,知道还有小说《蜗居》的人,只能是一个狭小的群体。基于此,本文就从小说《伤逝》到电视剧《蜗居》谈点只言片语。

《伤逝》是将“五四”运动前后的时代背景加以浓缩,让读者通过人物命运去透视、领会作者的文外之意。《蜗居》是拿当今现实以“”为由加以扩展,把某一群体的尴尬展示给观众。

耐人寻味的是,《伤逝》与《蜗居》,仿佛跨越时代产生了遥相呼应的远程效应,两部作品的人物彼此似曾相识。

《伤逝》中的涓生、子君;《蜗居》中的海萍、海藻、苏淳、小贝。其身份属性,都是青年知识分子,习惯上把这类人称为“小资产阶级”。这群不同时代的被城市边缘化了的打工族“白领”,事实上近乎无资无产。当今一些青年“小资”,就算有车有房,那也是靠银行“按揭”;有点股票,多数人被设局“套牢”。没有人去较真他们与“小资产”是否名实相符,就像“阶级”本是中性词并无褒贬之意,没必要心虚似地换成“阶层”,无非就是某个群体的代表符号,仅此而已。人们观念中的“小资产阶级”,多是就那个群体中人的心态、情趣、言谈、举止有别于其它群体而独具特色,即“小资情调”而言,并不是别的什么带有政治色彩的东西。

由于无资无产,从学校走出来的“小资们”,想在都市落脚,就不得不选择与他们不屑为伍的“小市民”为邻。

《伤逝》中涓生、子君“看了二十多处这才得到可以暂且敷衍的处所。”

《蜗居》中的海萍、苏淳寻到“藏在城市中的一个狭窄的里弄里,简陋、破败、晾晒衣服如彩旗般铺展开来的处所。”

涓生和子君,还占有“一所小屋里的两间南屋”,且还有“极其安闲幽静”的舒适感。

海萍和苏淳没撞上好运,“他们居住的屋子是一间十平米左右的老式住房后加的阁楼,卫生间和厨房都是跟邻里共用的。”

两相比较,不知道涓生、子君是应该为自己身处封闭落后的年代而庆幸,还是海萍、苏淳要感叹自己生在与世界接轨的转型期以至于今不如夕。

若作简单的类比,就容易犯“形而上”的错误。值得思考的是:寻找住所的小问题,其中是否隐含着被人忽视的大问题。

时代在发展。时代的列车迅猛向前,载着精神,载着物质。时代的列车还经年不息地载着曾经是以土地刨食的农民进城打工。安身才能立命。蜂涌入城的农民工,以他们人数上的强势,大面积占领“地盘”。于是,逼着那些从学校走出来的知识青年,要么“蜗居”在闹市中的某一角落;要么“蚁居”在城、乡结合部的某个棚户区混扎于“小市民”群体之中。

《伤逝》中的涓生、子君;《蜗居》中的海萍、海藻、苏淳、小贝们,虽隔着时代的“代沟”,却害有一个通病:与城市底层社会的“小市民”在思想上格格不入,无法也不愿意与“小市民”思想沟通更别说在情感上打成一片。

然而一接触到生活实际,“小资们”鄙视的“小市民”习气,却如同镜面反射般的将“小市民”“影像”在他们身上印照得分毫不差。

《伤逝》中子君“因油鸡争食与同院的小官太太暗斗”;《蜗居》中“被邻居抱怨用水太多的海萍,以反指邻居偷用自家的油予以回击”的情节描写,都十分到位地指出了:知识青年“小资们”精神上的制高点,一旦被行为挪走了支撑,居于制高点上的“自优感”必然会落入市俗的酱缸,结果是不能脱俗。

《伤逝》和《蜗居》都反映了知识青年“小资”的男女结合。不同时代的两部作品中的人物,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证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小资”们步入结婚或同居过的“二人世界”之后,只要他们还没有跻进所谓“中产阶级”的行列,还混扎于底层“小市民”之中仍处于“蜗居”或“蚁居”的生存状态,其“小资”情调的瑕疵,在柴米油盐面前将无处遁形。生活的苦水,犹如漂白溶液般不停地侵蚀他们理想的斑烂色彩,最终只能留下一片惨白。

《伤逝》中的涓生、子君“吃了筹钱,筹来吃饭”。子君为打发寂聊养的油鸡和小狗“阿随”,涓生“经多次的抗议和摧逼,油鸡们也逐渐成为肴馔……”“‘阿随’终于用包袱蒙了头,由我带到西郊去放掉了”……

《蜗居》中的海萍、苏淳为一块钱可以吵得不可开交。为省钱,海萍反对苏淳抽烟,将苏淳的一包烟训斥着扔出窗外,苏淳居然急忙跑出去又捡回来。海藻向男友小贝提起借钱给姐姐时,小贝摊牌式的言道:“将来也要钱,结婚、买房,还要养小宝宝 ”……

也难怪,依海萍的估算,都市最基本的生活成本,需日进四百元。可以想见,生存的压力近乎于令人窒息。

有人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殊不知,当压力变成动力之后,被动力作用的物体一定要有可供转换为功率的场。就像蒸汽机的锅炉和厨房用具高压锅。如果锅炉的压力不能作用于蒸汽机;压力锅的压力不能作用于锅内的食物,又无安全阀减压,其结果,压力形成的动力就只能作用于锅炉或压力锅本身――爆炸。

人的生存道理又何尝不是如此。

《伤逝》中的涓生在失业后,为寻求新的工作处处碰壁,以至求告无门。出于他和子君二人“新的出路的开劈,新的生活的再造,免得一同灭亡”的考虑,涓生痛下决断,以“因为我不爱你了”为借口,结束了二人的同居生活。

《蜗居》中“胸无大志”的小贝与价值观发生裂变的海藻,本是两支缠绕在一起的浮萍,有“爱”却无根基。在各自生存法则的引导下,海藻与人有染之后,小贝答应原谅她,却又不以结婚去付诸行动。海藻为自己的“出轨”行为深感愧疚承诺了断孽缘,却继续与宋世明保持接触。你无法找到这一对同居一室的“恋人”有为对方考虑的丝毫行为表现。“分手”是小贝自尊心遭致极度伤害后的无奈之举,“分手”也是海藻期盼已久求之不得的结果。

回过头来看《伤逝》中的涓生、子君的“分手”。“只是盐和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却集在一处了,旁边还有几十枚铜元。这是我们两人生活的全部,现在她就郑重地将这留给我一个人,在不言中,教我藉此去维持较久的生活”。这是涓生看到“分手”之后的子君所作的最后安排。这段静物素描似的文字叙述,读之令人动容。

涓生和子君似的“分手”,在“跟着感觉走”,“潇洒一回就死”,“大不了从头再来”的浮躁时代,已难有所见。

《蜗居》中的小贝与海藻分手了。

分手后的海藻可以专心致志地做“二奶”。

分手后的小贝很快身边又出现了另一个女孩。

《伤逝》中的涓生、子君分手了。

分手后的子君,死了。怎么死的?郁抑成疾不治而亡?被逼嫁人寻了短见?总之,作者没有交待。

其实,子君是有活路的,而且可以活得很“体面”。这里不妨设想一下:

因为与人同居过,做正房夫人可能难度大点,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做阔老、大亨的姨太太。这有十足的把握。知识女性做姨太太在当时也是一种时尚。

不要名份,做达官显贵的“外室”,也就是今天的“二奶”。

不管设想中的哪种选择,子君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绝无问题。兴许子君还念旧情,运用钱势资助涓生或是借用权势提携涓生,让涓生脱出苦海修成正果,去享用“成功人士”的殊荣。

这里,我无意诋毁和诬罔子君,只是从《蜗居》中海萍的“成功”经历中受到某种启发后的妄断。

《蜗居》中的海萍,经过所谓的奋力打拼,获得了最好的结局――做“成功人士”。

然而,很可惜,海萍在打拼征途上的每一次闯关获胜,无疑都是以牺牲自己妹妹换取的。

丈夫借高利贷的还款;被逼离职的峰回路转;丈夫身陷囹圄的取保侯审;为增收可以不加班去教“老外学生”,“老外学生”还带来了“小外学生”;海萍夫妇居然以捉襟见肘的经济条件办起了“海萍中文学校”。

把这些事与海萍的“成功”联系起来,便不难看出:“成功人士”海萍的“成功”历程,与妹妹海藻成功地从“业余二奶”到“专业二奶”的过程,如影相随。

别以为海萍一直在喋喋不休地告诫妹妹海藻,那不过是障眼法。《蜗居》中的好些台词,乍一听,蛮深刻的,仔细一琢磨,全是悖论。

《伤逝》中的涓生,虽活着,虽没有成功,但他却在严酷的现实重压之下,领悟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极为深邃的哲理:“只是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生活的第一着便是求生”。“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活路。”

“别的人生要义”指什么?为奋斗者开的活路如何走?作者不作交待,他让读者从作品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在寻找的过程中达到顿悟。

《蜗居》编排了一个有看点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事理却简单直白的长篇故事。虽然不惜笔墨反映现实生活多个层面的实际情况,揭示社会底层人物的艰难处境,但它没有也不可能给人提供破解问题的答案。

《伤逝》却以知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为主题,人物命运与时代紧密相扣,用含蓄的手法,凝重的笔调,简约的描述颇具深度的反映了一个时代真实。

蜗居对白篇4

而我以为,最能代表2009年中国年轻人生存状态的是两个词:“蜗居”和“蚁族”。

最近观看了争议颇多的电视剧《蜗居》。即便是外国人,我也感觉,电视剧里的角色与我身边中国朋友的真实故事很贴近。郭家姐妹也好,苏淳也好,小贝也好,哪怕宋思明,都是在大城市里赚钱、买房、养家、奋斗的每一个行色匆匆的人。

我也阅读了北大国关学院廉思师兄主编的《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这是“80后”团队对于“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统计分析等立体型方法进行的一场社会调查。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书。据我所知,很多外国媒体已经到小月河、唐家岭、土井村等“蚁域”去做采访了。

“蜗居”也好,“蚁族”也好,同样是被造出来的词语,都非常生动地反映出以“80后”为主的中国年轻一代既有目标又充满困惑、既努力奋斗又充满无奈地“混”在大城市的实况。

实际上,“蜗居”和“蚁族”都是非常令我佩服的。“蚁族”很勇敢,他们在城市边缘恶劣的环境里忍耐生活,心里怀揣着有朝一日融入城市的美好愿望。“蜗居”则是为了“首付”这个简单的“信仰”,哪怕每天来回花几个小时挤公交,暂住在又小又破的房子里。

他们心中更大的信仰,其实应该是对未来成功和幸福的强烈渴望吧。

谁都知道,在中国的大城市谋生并不是一个舒适的选择,但是,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散发出的诱惑又是难以抗拒的――每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厦似乎都在说,这个城市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虽然你现在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不安,但总有一天你也会成功的。

那日本怎么样呢?在东京这样的城市,年轻人也有一样的困惑和无奈吗?

在首都东京,也有许多所谓的“大学毕业低收入聚居群体”,大学毕业生居住的地方实际上也都是“蜗居”。东京有大量“1K”,即“卧室+厨房+卫生间”的小房子,面积是30―50平米。有一个人住的,也有与女友或老婆同住的。总之,日本年轻人的住房一般也是很局促很“蜗居”。

而日本人从未发明过类似“蜗居”或“蚁族”等词语。原因不是日本人不如中国人聪明,应该是社会环境不同。为什么“蜗居”和“蚁族”在日本没有问题化呢?

其实,中国“80后”非得住“蜗居”、做“蚁族”的主要原因无非就是为了两件事:房子与婚姻。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中国年轻男女的思维是,只有有房子,才能结婚,不离不弃,相互牵制。“没有自己的房子就娶不了老婆,没面子”――这是中国多数男人的精神困境。

在日本,把婚姻和房子挂钩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没有一个人是大学一毕业就想要买房的。住在“1K”小屋里踏踏实实地工作10年左右,把钱攒到有信心之后,才打算去买房。也很少有日本年轻女孩子把男人有没有房子作为嫁人的标准。日本人在结婚时一般都会委婉地问一句:“你能跟着我辛苦一辈子吗?”

蜗居对白篇5

习惯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一旦习惯了拥挤,就会失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即使蜗居也要宠爱自己,蜗居并不代表着生活质量的降低。更何况有时候只要花一点点钱,多动一点“小心思”,即便是蜗居小房,也能变得很美好。本期“智享生活”。小编就教大家一点改造蜗居房的“小心机”,掌握了这几点,自己动手也能改造小窝。抱怨蜗居生活苦没用,着手去创造才是真的。

墙壁:往上一钉 随处可“收”

蜗居的小房间也许没有很多家具,但只要是房间,无论如何都会有四面墙。墙上那么多空间怎能不好好利用呢?其实墙壁有着超乎我们想象的收纳功能。

墙壁其实没有什么收纳技巧,但管它书架还是壁橱,一律往上钉就好。

镜子也可以钉墙上。或者可以直接买一个收纳柜式的镜子,将所有饰品都装到里面。

蜗居房一般面积都很小,放不下很大的斗柜,那么嵌入式的壁柜也是非常实用的一类家具,绝对的小户型必备。当然,事先一定要跟房东商量好。

下班回来还要利用时间好好充实自己,毕竟只有不断提高自己,升职加薪才是跳出蜗居生活的根本方法。如此这般的话,房间没有桌子怎么行?选择一些折叠式书桌、餐桌,不用的时候可以收起来,简易方便。

还有可收起的床,白天是橱柜,晚上放下来就能睡觉。

墙角:挂起来才温馨

有墙壁就一定会有拐角,这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绝好空间,利用对了的话瞬间又会增加很多储物空间。

学习的话不可无书,选择立在墙角的置物架,不占地方、可行性高。无论是放书还是放杂物,都能在不占空间的同时,起到很好的收纳作用。

有听说过“上墙”原则吗?如果没有空间放置物架,那么就让搁板上墙。梳妆台或者书桌安置在拐角处,不仅能对墙角物尽其用,同时又拓展了桌面的面积。房间虽然小,但生活品质绝不能将就。

节省空间的终极妙招:将墙角和壁橱结合起来。当然,掏空之前要先确定是承重墙才能这么做。

小面积的房间也可能放不下床头柜一类的家具,但又需要一些放在床边随时可以拿到的东西。因此,可以做成墙角置物板,储物功能强大又不占地方。

悬挂式的衣架加上一小块隔板,也能在房间里打造一个简易的小型衣橱。

隔断:一面可移动的墙

如果你的房角稍大一点,那么就可以试着做一些隔断,小小一个隔断就可以将屋内空间划分得清晰明了。麻雀虽小,五脏也要俱全。

书柜做隔断,轻松将客厅和卧室分隔开来。

相信很多蜗居的妹子并不在意没有公共空间,而是更在意没有大衣橱。其实很简单,只需要在房间挂一个帘子,就可以帮助你在屋里打造一个私密空间。几平米也能享受一个私人衣橱。

放一个小屏风,在起到隔断作用的同时,看起来也很文艺、温馨。

谁说屏风一定要布的,小空间用玻璃的会显得整个空间更加通透开阔。

门:不只是开合那么简单

没错,就是门。蜗居里每一平方米的空间都是你用“血汗钱”换来的。一丝一毫都要利用上,更何况是能起大作用的门。

在门楣上方加一个置物架,放置一些平时不常用的杂物。

门口还可以藏一个储物柜。

直接将门DIY成小货架。

床:除了铺盖卷,还有别的

即使空间再小也不能少了床,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床这件蜗居生活的第一必需品上下足工夫。

如果是小空间,那么榻榻米会是很好的选择。揭开面板,杂物通通可以往里面扔,非常省空间。

也可以做成床下抽屉,更加方便。

床沿边的“小心机”也不要放过,可以放点书或者杂物。

类似榻榻米,将床垫高,利用纵向延伸的空间。床的整体空间都有储物功能。

做成整体柜式床也不错,可以把房间里上上下下的空间全都利用起来。

蜗居对白篇6

[关键词]《蜗居》;人生;爱情;追求与失落;精神方向;现代性困惑

《蜗居》播出后,反响不小,褒贬争议,沸沸扬扬,尤其是海萍、海藻姐妹的生活故事,给观众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普遍感慨。哲学常识告诉我们,没有问题,就不会有思想的基本起点。《蜗居》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呢?我沿着海萍姐妹俩的生活道路体味人物的精神境界,隐隐地感觉到一种精神的现代性困惑,循着这个起点,我开始思考那些栖息在蜗居里的追求与失落……

郭海萍和丈夫苏淳都是来自小城镇的名牌大学毕业生,他们把都市的梦想和追求的热望寄托在脚下的这个生机勃勃的大城市里,辛苦遭逢,居无定所。从热恋、结婚、生孩子,到为谋求一个立足栖身的属于自己的房子而几近煎熬的惨淡经营,身心始终漂泊在一个个租来的“蜗居”里饱受折磨。久而久之,青春的理想与浪漫在逼仄的空间里如同被时光淡化的记忆一样黯然失色,最初的心灵目标和现实渴望演变为从蜗居里逃生般的脱身欲求。这是现实的窘困,也是未来期待的焦虑,当这种窘困与焦虑逐渐酿化成某种心灵失落的时候,以往那种宁静的心态和看不见前景的理想随之瓦解,那些超越生活本身的精神向往再也无法继续温暖心灵,人生变得实际,精神目标随之变得茫然。尤其是海萍,蜗居里的消磨潜移默化,使她多年在文化浸润中形成的优雅和洒脱悄然消失,举止言行变得日益情绪化,怨恚和牢骚随口而出……仅就生活层面上的某些印象,很难区别她与楼道里那些琐碎狭隘的大妈们有什么不同。苏淳也曾劝慰海萍别去计较楼道里的闲言碎语,可海萍心中的生活愿景与现实窘困的巨大反差导致的烦躁不排除,蜗居里无处不在的感觉碰撞将如何避免?这是主观与客观的冲突,是“存在”与存在的难题。卡西尔说:“人总是倾向于把自己的生活小圈子看做是世界的中心,……然而,人必须放弃这种虚假的幻想,放弃这种坐井观天的思考方式和判断方式。” ①否则,当环境的囿限演化为心灵的压抑时,灵魂该在哪里栖身?

后来他们举债购屋,通过按揭的形式终于走出蜗居,搬进了自己的大房子,如愿以偿。可那房子是他们“自己”的吗?初始的欣喜过去之后,心情依然无法释然。听听故事结尾时海萍以过来人的口吻对妹妹海藻那段长长的自白,精明的谋划中展示了沉重的负担,沾沾自喜中透着隐隐的忧患:未来的生活还是需要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现实的压力似乎更大,只不过换了一种说法:交房租改为还房贷。从“湿窝”挪到了“潮窝”,这并不是一次潇洒的转身,身后的艰辛尚未抖落干净,面对的前景依然令人感到沉重。当这一切都过去之后,此生老矣。想想高考时的励志、读大学时的雄心和刚刚留在大城市时的憧憬,一缕缕的郁闷牵扯得心情隐隐惆怅,不由你不震颤、不感慨、不思绪纷纭。

我忽然想到一个类似寓言的故事:一个记者遇到一个小孩在山野放羊,问他:干啥呢?小孩说:放羊。又问:放羊干啥?又答:挣钱。如此继续:挣钱干啥?盖房。盖房干啥?娶媳妇。娶媳妇干啥?生娃。生娃干啥?放羊!思想的重心刹那间失衡,这就是生活的轮回吗?如此这般,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思想似乎掉进一个迷惘的“怪圈”,越转越晕。终于找到一个宽慰的理由,海萍毕竟不同于山野牧童,她的思想层次和生活境界远非一个生活底层的放羊娃能比。可海萍不是也不止一次地说过为了孩子也要买个大房子吗?那么,住在大房子里的孩子,未来会怎样呢?读书、上大学、留在大城市。到那时,随着视野的开阔和生活期待的膨胀,妈妈的大房子在孩子眼里也许已经破旧得又成“蜗居”,又该如何?依照海萍的路数,也许新一轮的艰难将重演。思考再次变得沉重,究其根底,海萍的精神境界与牧羊孩子只是形式上的差距,没有本质的不同。这个想法让我震惊:一个名牌大学的高材生,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经过规范训练的专业能力,有良好的素质和青春的活力,在短短的几年里竟然“沦落”成一个平庸的“白领”。有人称之为“蚁族”,每天在与自己专业无关的从业环境里忙忙碌碌,时时为担心被城市边缘化的恐惧所困扰,那些由多年教育培养成的自身资源优势,只剩下一张没有实际意义的华丽标签,人生陷入到现实生活的种种纠缠中艰难跋涉。海萍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让我们看到,当生活守望被一个个无法回避的生存目标具体化的时候,心灵再也无暇顾及自然人性以外的精神追求了,精神家园开始荒芜。也许海萍活得不空虚,每天不低于四百元的开支压力像鞭子一样驱赶着她在生活的磨道中忘我地盘旋,她被“充实”着,但是未必快乐着。如此处境,人的价值取向该是如何呢?现代社会的无数现实提醒我们,个人的发展不可能继续躺在时代的列车上高枕无忧了,那么,面临困境的人生状态该守望怎样的精神追求呢?困惑由此而生发。海萍的故事让人亲近得如同在看我们自己,种种感受告诉我们,这不是一个寓言。

与海萍不同,妹妹海藻鬼使神差地通过一条捷径走出“蜗居”,代价是从此沦落为职业“二奶”。更不同的是海藻对“蜗居”并不像海萍那样深恶痛绝,她与小贝在“蜗居”里的生活有滋有味,因此并不急于离开“蜗居”。她是由于单纯与欲望合谋,才掉入贪官宋思明的感情陷阱,走出“蜗居”,是对自己过去人生的否定。与海萍相比,这是一次华丽的转身,前面是富饶的物质世界,充满诱惑;但这也是一次纵马悬崖般的人生冒险,从此生活的变数将无法自主。从为了姐姐买房子开口向宋思明借钱,到接受宋思明贪污受贿得来的赃款馈赠;从最初的忐忐忑忑半推半就的出轨,到背着小贝一次次地,直至成为宋思明的禁脔而沉溺于“二奶”,整个过程,不能说是海藻刻意追求的,但是蹒跚来路上的每一个足迹都清楚地标示,通往悬崖的路,每一步都是海藻自己走出来的。海藻的命运结局向我们提示一个不容忽视的警惕:当现实窘迫与心态扭曲在某种欲望的期待中重合的时候,感情在道德层面上的出轨将很难避免,心灵的免疫随着欲望的满足和诱惑的扩张而衰减,主体变得身不由己,心不由己,感情变得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在一种惴惴不安的得过且过中随波逐流,于是人生的变故不知去向。作品细腻地向我们展示了这一过程,无所顾忌地扣问着现实生活中那些思考的灵魂,可是我们听到怎样的回声呢?看看网上那些凌乱纷杂的热议,精神的困惑无处不在。

最初我们看到的海藻是单纯的,姐姐海萍是她的精神依靠,也是她发愤追随的目标。终于,在妈妈絮絮叨叨的鼓励中,她以抱着课本入眠的刻苦精神尾随姐姐来到同样的大城市,同样的大学。遗憾的是海萍的生活处境和精神状态所带给她的影响不能说是阳光上进的,包括海萍那些无微不至的关照。同样的生活背景和彼此映照的境遇,使她的视野在精神层面上没法超越姐姐的局限。况且海萍对妹妹关于个人奋斗的激励、未来生活的引导以及对具体生活境遇的指指点点,让人觉得似乎缺少一种眼光,一种胸襟,或者说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缺少一种超越苦难的精神方向。人可以不浪漫,但人生不能没有情怀。否则,人生将有可能被异化――主体创造了生活,却为生活所奴役,甚至连爱情这样美好的情感都可能为生存的恐惧所摧毁。海萍在议论爱情时说:男人若真爱一个女人,先拍上一摞票子,再奉上一幢房子,将来即使没有男人,心失落了,你的身体还有着落。这样的爱情观毋庸评价,心都失落了,身体的着落还和爱有关吗?海藻曾目睹了这种“窘迫夫妻”的难堪。大学刚毕业时,她借住在姐姐的“蜗居”里,一帘之隔的生活不便所带来的尴尬她不会忘记,尽管当时她很俏皮地说:“你们随便啊,我把耳朵捂上,就当我不存在好了。”这种黑色幽默听来洒脱,但是,她永远也无法消除心中的阴影。于是,当潜意识里那种身心窘困的失意遇到令人想入非非的现实诱惑时,精神的追求随之堕落成简单的感望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这时,她遇到一个中年男人的体面偷袭,道德防线瞬间失守。后面的事不言而喻,陷落的身心在物欲的驱使下顺乎于一种难舍难分的惯性而越滑越远,直至灾难的尽头。

作家柳青有一段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路口,事业上的岔路口,生活上的岔路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②路遥把这段话作为《题记》写在他的中篇小说《人生》的扉页上,给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提出了人生的真诚忠告。不知道现在的青年还有多少人能理解这样的醒世恒言,不过海藻的确是没有这样的警惕,致使她在人生的岔路口上狠狠地跌了一跤,这一跤,跌惨了。怪谁呢?尽管海萍总是在设计海藻的人生,并且时时给她以影响,但海藻的堕落不能说都是海萍的责任。在人生发展过程中,个人的修为很重要,放松了对自身的思想约束和行为检点,在欲望与诱惑任何一点上的放纵和率性,都会导致不可想象的恶果。单纯不是失误理由,随意的性情只能给自然人性的膨胀敞开缺口。海藻在宋思明引诱下的投怀送抱,正是从这样的缺口撕开了道德的防线,降低了人格的品位。宋思明既不放弃妻子,又要享受海藻的温情。“左拥右抱”的事实,可以看出他对海藻的渴望只是他龌龊的占有欲的外化,与爱无关。这种包养与被包养的关系,彼此间的吸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彼此的消遣,那种牵肠挂肚的朝思暮想,不过是对释放本能欲望的渴盼和贪恋,那种寂寞与饥渴中的相思,其目标指向的实质内容是对贪乐的思念,而不是心灵的恩爱。某些人对这个问题的误解,不是困惑,是混淆,满足自然人性的贪欲上升不到精神层面的爱情追求。海藻妈妈说得对,与其说宋思明喜欢海藻,不如说他是在享受手里权利带给他的荣耀;海藻爱的也不是宋这个人,而是宋那个光环照耀下的一种对所欲所求无不点头的畅快。一语中的,他们彼此的期待正是他们彼此的需要。这是堕落的根本起点。

故事结尾,海藻在出国前交出了宋思明送给她的赃款,海萍的中文学校也挂牌开张,似乎这一切都过去了。故事结束了,但是对于姐妹俩的人生,这不是最终的结局。人虽然离开了“蜗居”,但长长的未来如果没有精神的方向,人生未必能走出心灵的“蜗居”。思想的忧虑还不仅如此,假如她们不能对人生的意义这最基本的生活目标有所领悟的话,新的磨难也许在下一个岔道口将再次和她们遭遇,那时将如何呢?遗憾的是我们在剧中没有看到这样的反思,是创作者自身的困惑,还是把思索的空间留给观众,不得而知。不过,思想的肤浅将大大降低作品的整体价值,从这一点说,《蜗居》不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尽管它给我们提供了引起社会反响的丰富剧情,但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注释:

①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蜗居对白篇7

江苏省常熟市谢桥小学 六(3) 薛雯钰

指导老师:黄惠娟 215523

有一只蜗牛,它的名字叫小贝,它十分骄傲,很看不起人。有一次,一只小蜗牛不小心撞了它一下,小贝就立刻对那小蜗牛指指点点,反之,它撞了别人却振振有辞。所以啊,蜗牛村的人一个也不喜欢它。它知道后,很伤心,悄悄地离开了蜗牛村,四处流浪。

路上,它碰到了一只花蝴蝶,小贝说:“蝴蝶姐姐,你真漂亮。”可是花蝴蝶白了她一眼,说:“哪里来的丑家伙,快走开!”小贝听了伤心极了,想想自己以前也是这样对别人的,很愧疚,从此,它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尊重别人,讲究文明。

傍晚,小贝爬进草丛,把身子卷进壳里,睡着了。深晚,它被一阵救火声给吵醒了,连忙睁开眼一看,原来,花丛着火了。刚才几个小男孩玩火,不小心烧着了草丛,只见一群小蚂蚁去救火了,可是但靠一群小蚂蚁的力量是不行的,小贝便也去了。经过三个小时的奋战,大家总算把家园保住了。过后,大家都来感谢小贝这个外来者的好心帮助,于是小贝在这里很受大家的尊重。

蜗居对白篇8

多年前,如果某对夫妻离婚了,但不离家,原因或许是为了瞒着孩子,不想让孩子受到伤害;或者是夫妻二人一时冲动离了婚,还抱有复婚的念头同住一个屋檐下。如今,在80后的离婚群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他们有的离婚不离家,原因只是迫于高房价,都不愿意放弃现有的这套住房,有网友称之为“蜗婚族”。在某论坛中,有网友发帖称《俺是比“蜗居族”更惨的80后“蜗婚族”》,帖子主人公称虽然两人离婚了,但是仍然“蜗居”在一起,仍旧一起还贷款,并且把房子平均分成两部分,卧室一人一间。此帖引起更多80后的感叹,有人感言,在高房价的压力下离婚也离得不彻底;也有人感叹:我们不怕做“蚁族”,不怕“蜗居”,怕的是不清不白的“蜗婚”。

案例:“蜗婚”后,“三人同行”尴尬多

27岁的崔静和吴华本是令大家羡慕的一对。大学时,两人相恋,毕业后双双来到广州,一个在政府机关上班,一个在外企工作。前年结婚时,本身并不富裕的4位老人为他们凑齐首付买了一套婚房。小日子本来过得还挺舒服,没多久崔静怀孕了,可是在为谁带孩子的问题上产生了矛盾。在意见没达到一致的情况下,崔静一怒之下去医院做了流产,这下吴华愤怒了,两人矛盾升级,最终以离婚收场。

可是,面对这套总价120万元的房子,两人最终无法协调。“我们两个谁也没有多余的钱去买一套新的,也没有付给对方一半房款的能力,也不愿意去租房,因此我们选择了离婚不离家。”两个房间,一人住一间,吴华基本在外面吃饭,厨房大多数时间归崔静使用,刚离婚时,两人基本相安无事。

“没想到有一天我下班回来,有个女人在我家厨房做饭,一刹那,我的无名之火涌上来,尽管我知道我们已离婚,我无权干涉他的私生活,可是,在属于我的房子里见到这样的事,我还是失控了,找我的前夫大吵了一次。”问题并没有解决,吴华照样带那个女人回家,出于报复,崔静下班后也常常带朋友来家里,家里时常弥漫着挑衅、激战的气氛。“我也不想再这样尴尬下去了,可是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这样的生活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崔静向记者道出了心中的苦恼。

支招:定好规则,避免新矛盾

专家指出:离婚不离家,双方还在同一屋檐下,衣食住行有诸多连接,可能会导致在经济上、生活空间上有很多瓜葛。这种状态同样会导致在感情上的“不完全离婚”状态,尤其是对被动离婚、感情上还没完全走出来的那一方,这种状态会让他或她久久进入不了已离婚的状态,还停留在妻子或者丈夫的角色里。

“蜗婚”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对双方再恋、再婚都造成了影响,在这种复杂的状态下,新的恋爱的信任关系不容易建立。而看到前妻或者前夫有新的异,一方也可能会有不平衡的心态和举动。

蜗居对白篇9

沿着河道蜿蜒曲折,在两山脚底下缓缓流淌。或稀疏,或密集,一些矮小的砖房子,和石头房子,也有木质房椽安静地陪着这河,陪着这山。这就是古镇。我们从远方,丢下老祖宗来寻访的古镇。那些房子,大多都已经只剩下残垣断壁,多数都已经被野生的杂草木爬满墙壁,有的残垣断壁围成的屋基里成了居住在这里的住户们的菜园。说是居民们,其实也不多,偶尔见得一家,屋瓦齐全,门前有饮水和用电设备,或者晾晒有小物件。这里安静的只有淅淅沥沥的雨声和我们路过的脚步声。比较那些整修和重建的古镇吧,这里应该是以破败不堪演说古镇的古味了。连那个打着“打造一流旅游景区”横幅的溶洞旁边,也随处可见破败不堪的景象,它们衬托着观光电梯的现代与昂贵。

除了那些古镇的“房子”,便是连绵不断的山脉,高的,矮的,尖锐的,圆润的,半山笼纱的,雾霭山顶的,一直在车窗外,在头顶上方。行走在公路上,很长一段河上,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座索桥,不宽,搭到对面的山腰上。过去,便能入山道行走。我有小心翼翼走过索道一次,在岩下的山道上,有见到一种叫“地蛊磘儿”的虫子留下的痕迹。干燥的岩洞里,岩沙干净,一些很圆溜溜的小沙窝窝,便是它们存在的迹象。蹲下身子,我拿了根草枝轻轻刨那些小窝窝。同行的有人也知道这虫子,比我还先开始刨沙。只是更多的人并不知道它们。而我,便记起了母亲,小时候跟她去拜神的大岩洞里,很多这个虫子,每次,母亲烧香敬神时,我就在刨虫儿,很是有乐趣,以至于后来成了一种记忆。成年后,这是第二次见到这样的地儿。第一次是小女儿三岁那年在宜昌三游洞,江边的半山腰山道上岩石下。那一次,丫头,她爹,都和我一起刨过。可惜,都没见到“地蛊磘儿”。这次,依旧没见到,蹲下身子刨虫,是能惹出那段记忆来的。因为母亲即将老去,能够一家子同行的日子也不会再有,感伤还是会有的,只是无法说出口。

车里,有个奇特的三岁小男孩儿。车子在盘山的公路上行驶,他总会经常说:“蜗牛,山上有蜗牛。”他父亲说,他其实是害怕蜗牛的。我笑着说,于我而言,蜗牛是个美丽的词语。

蜗牛很美,是出自小时候那首歌,蜗牛与黄鹂。喜欢它的旋律,喜欢它的歌词,喜欢 歌儿唱得清新,还有歌里那只蜗牛,背着重重的壳,慢慢往葡萄树上爬。喜欢蜗牛淡淡的,不在乎黄鹂的笑,还坚持说,葡萄成熟的时候是它爬上去的时候。

后来,蜗牛成了父亲的回忆。夏天,午饭过后一家人大多在家歇凉,父亲会出去捡蜗牛。因为那个季节,家养的鸭子散放出去会殃及农田里的稻谷了,所以必须圈养,于是鸭子们的吃食便只有粮食了。一则,父亲舍不得喂粮食给鸭子,二则想鸭子们多生蛋?于是父亲便开始常出去捡蜗牛回来喂鸭子。一个塑料口袋,一顶草帽,一双胶鞋,父亲出得门去,回来一定会有足够鸭子们吃两天的蜗牛。时间一长,鸭子们一见父亲提着塑料袋靠近养鸭圈圈的时候都欢喜得嘎嘎欢叫。父亲也便会笑眯眯的撒下一颗颗蜗牛。落日的余辉映照着父亲,人影和树影都在院坝里,静静的,守着吃食的鸭群。明早,窝里能捡到大大的鸭蛋的希望,慈祥的写在父亲的脸上,是那么富足。于是,蜗牛也是美美的了。

那些清贫的日子里,因为有父亲沉默寡言的辛勤劳作,我家四姊妹远比别家的姑娘贵气。突然想起当年刚进大城市上学时,被同学的城里老板说我不像农村人,而像满身书卷气质的小家碧玉的话,我想,那必定是父亲一脸的古铜色为我遮挡出了一张白皙的脸面的缘故。那时候虽不因为是农村人儿觉着自卑,但被夸气质好,仍是很高兴的,于是也生出许多对父亲的感激来。父亲是个福薄的人。嫁出我这个小女儿没过几年,他便走了。离开后的梦里,我还时常见到父亲,依旧辛苦劳作在田间,依旧疲倦枯瘦。每每梦醒,心里总是要难受好几日。

清明前夕,梦见父亲了。穿了新潮的,湖蓝色的防寒服,一脸的笑容,身体也很健康。清晨起床,我便向老母亲说起了这个好梦:父亲应该在那个世界里过的很好了。顺便也告诉母亲,清明有出行计划,不回去拜父亲了。

远远的,走在巫溪古镇,走在巫溪的山里。一声声“蜗牛”,却老让我想起父亲来。也真是不明白,清明这天,总是雨兮兮的。时隔多年,是早已不会在雨里断魂伤心父亲的离去的了,但想念却是真实的。

蜗居对白篇10

常常自问:何为励志?励志是奋发图强的精神,亦或者是信誓旦旦的理想?但其实看来,励志非这些只字片语可以描述。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高一励志的作文600字,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高一励志的作文600字1一

灰蒙蒙的早晨,细而凉的雨丝夹杂着似有似无的雪片,气温比昨天更低了。

他来到学校。原本还时有窃笑声的早读课现在沉闷得令人烦躁,因为今天是发月考成绩单的日子。

“唉。”他轻叹了一口气。“本来也是考完试后的风流浪子,现在却这般凄惶。”他眯缝着眼,看着桌上的成绩单,再找不出什么搪塞的理由。从上往下看了许久,从下往上倒是轻松地找到了自己的名字。

“唉。”他又叹了口气。他理想的名次,对现在的他而言,真是遥不可及的远方。

那次凄惶的考试已经过去两个月了。

“是是,他现在是变了不少。好,谢谢老师,谢谢老师。”妈妈在跟老师打电话,老师和父母都惊讶于他的改变。

他从书堆里抬起头来,眨了眨酸涩的眼睛。手边的茶已经从浓喝到淡,几乎没什么味道了,可他却能喝得越来越清醒。他又把头埋进书里。等到今天的任务全部完成了,已经是深夜了。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只有闹钟的滴答声和窗外不时驶过的车的声音。他站在窗前,凝视着窗外的夜色。

楼下是一条马路,深夜时分,马路上一个人也没有,只有一盏盏路灯默立在路的两侧。路渐渐蜿蜒伸向远方,百米开外路的拐弯处,路灯犹如一盏盏小灯笼,静静地悬挂在空中。再往远方看,路灯小如芝麻,但仍释放着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的微光,配合着安静如泓的夜色,显得整个世界温婉、甜蜜而美好。

他凝望着远方的路灯,眼里满是感动与向往。沉思了片刻,他拉上了窗帘,倒头就睡。城市在夜色里安眠,空气中微微有桂花的清香。

明天会是个好天气。

考试又到来了。

他坐在考场里,嘴唇微抿,略显得坐不住。半是因为兴奋,半是因为担心。为了保证待会儿考试有个好状态,他强迫自己闭上眼睛养养神。朦朦胧胧间,他似乎想起了以前的事情。那还是在他初中的时候,他随着父母来到了那个远方的城市,来到那所闻名全国的高校。他在那所高校的门前默默许下愿望,希望有朝一日能来到这里,以学生的身份。于是,他的整个初中都以此为目标,并得以升入当地最好的高中。再过几个月,就是他踏入高中的终极考场的日子了。

“不管那么多,先把眼前的事做好。”他心想着。

“叮叮叮”——打铃了,考试开始。这场考试是语文。他顺利地写完了之前的题目,看向作文。片刻思考后,他提笔写道,“不管生活怎样对你,你总得把自己活成一个励志故事,而这个故事的主题就是追寻远方。”

他感到自己的生命不再拘泥于眼前,而是如遥路力马般驰向无边的草原。手中的笔即是他的缰绳,他是一只掌握着自己的缰绳的骏马。他已经不在乎最后的结果。他相信天道酬勤。

事实也的确如此。

没有什么励志故事。

因为远方并非遥不可及。

高一励志的作文600字2随着年岁增长,越来越喜欢幻想,我知道这不太正常,但有了想法如果不说出来心里就憋得慌。

多想做一只蜗牛!这个念头,在脑海中一闪现就永远停留,再也驱赶不走。

遥想小时候,家居山里头,最常见到的动物就有蜗牛。那时候,见蜗牛爬行慢悠悠,稍有风吹草动就缩尾缩首,总是背负着壳行走……便心生不屑,甚至觉得难以忍受。现在才明白,那时自己是多么浅陋。

其实,蜗牛,在很多方面堪为人类的楷模。

蜗牛,总是沉稳宁静从容不迫气定神闲,而不心浮气躁心慌意乱心猿意马,从不会急急忙忙如丧家之犬,慌慌张张似漏网之鱼;任凭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在喧嚣浮躁的世界,这样的心境,这样的气度,多么难能可贵!

蜗牛,一生都在旅行,却很悠闲,有着闲适的心境,慢慢走,欣赏沿途的风景,而不是匆匆赶到某个景点,摆几个姿势,拍几张照片,以弄“到此一游”的矫情。

蜗牛,总是脚踏实地,在自己走过的地方都留下闪光的足迹。踏踏实实而不好高骛远,即便走着艰难的行程,也没有失足的危险。

蜗牛,自知柔软的躯体需要保护,于是随时带着坚硬的外壳,一壳烟雨任平生。它小心翼翼谨小慎微,是那么珍惜生命,也从来不会因为遇到坎坷、挫折就自残甚至自尽,虽柔弱却坚韧。

蜗牛,知道安居才能乐业,随身带着房屋,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为居所发愁。而且,蜗牛总是有多大的个头就住多大的房子,绝不会不切实际的去谋求大房子、大豪宅,甚至空置许多房屋而使之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难道它明白,房子只是栖身之所,没有必要为了大房子而终身为奴?

蜗牛,生性平和,和谐相处,不争斗,不扯皮,从不以大欺小,以强欺弱,从不拉帮结派,党同伐异,谁见过蜗牛大打出手头破血流?

蜗牛从不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同类的痛苦之上,它们安安静静生活,从不制造噪音让邻居不得安宁,谁听见过蜗牛在半夜高唱:“我是只生活在西班牙的斗牛……”

蜗牛特立独行,总是走自己的路,既不想成为权威去教导同类,也不盲从,不迷信权威;从不窥视同类的隐私,不屑于道听途说,从不散布、相信流言蜚语、小道消息。

蜗牛长有触须,但从不溜须。它们把特长和心思都用在正道上,从不会巴结吹捧,溜须拍马。

蜗牛温文尔雅,不抽烟,不酗酒,不,不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是“慎独”的榜样。蜗牛从不自诩文明而干反文明的事。

蜗牛,亲近自然,吃绿色食品,自助餐,吃多少,取多少,从不浪费一丝一毫,而且,没有对越是稀少濒临灭绝的生灵越是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去品尝一口的恶劣怪癖;它们生活简单而朴素,没有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从不制造出堆积如山的或不可降解的垃圾,不会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过着非常环保的“低碳生活”。它们没有肆无忌惮的消耗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它们为子孙后代留有后路,留有活路。

蜗牛,总是匍匐爬行,可谓低姿态,却能成就高境界,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的,除了雄鹰,就是你呀,蜗牛!这是多少生灵难以企及的高度!

高一励志的作文600字3时光如一列正在急速奔驰的火车匆匆从我的身旁经过。转眼间,快乐、紧张又充实的初三生活到了。

初三的生活五彩缤纷。有的人感到快乐;有的人感到紧张;有的人感到彷徨,初三一个让人畏惧的字眼。有很多人不愿意上初三因为他们接受不了初三的快节奏,是生活中的懦弱者胆怯者。的确,初三的生活是艰苦的,但它可以帮助我们收获明年六月的果实。

刚进入初三,多少有一些不适应。没有一个认识的同学,全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这时,我会想到妈妈。想到妈妈的体贴与温柔,想到妈妈的期望,想到妈妈的……所以,在我心里萌生出了一种想法,那就是—我要坚强,我要永不言败,我要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初三;我要在初三许下誓言,勤奋学习,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事。初三的时间很紧,没有自习课,导致老师留得作业完不成,但我要说:“时间是靠人争取的。”利用课间,午休,吃饭的时候晚五分钟再打,这些不都是我们做作业的时间吗?我们要把握住初三的每一分、每一秒,充满信心迎接明年的六月。

我要励志初三。初二没有好好把握,但我相信我一定能好好把握初三。因为我真正明白了:人的一生要有所作为,有所贡献。我现在能贡献的就是勤奋与刻苦。暑假通过爬山让我们明白了:没有一步步地攀登哪有将美好的景色收于眼下的激动没有一步步地攀登,哪有站在山顶发出呐喊的豪迈……总之,没有努力就没有收获,收获是用自己的努力来换取的。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从现在做起,勤奋、刻苦、守时。中考时做一个信都的风流人物。

高一励志的作文600字4街上车水马龙,喧嚣不己,转角处有一宝地宁静如水,让人忘记一切烦恼,收获满满的好心情,继续前行,是哪里呢?就是那家书店。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那家书店,那家给我力量,励志的书店。

夏日午后,车水马龙、喧嚣不己,我烦燥的边走边踢路边的小石子。脑海中又浮现出:英语试卷。鲜红的低分,刺了我的眼。更刺了我的心,终于熬到放学,父母让我自己回家。思绪被一阵风铃声拉了回来了。

原来不知何时我已经到一家书店门口,我推门而入,一阵花香入鼻,我随手拿了一本书,书名叫《别灰心,相信自己》,翻开看书中的序言深刻易懂。大致意思是:马总有失前蹄的时候,同样人也一样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困难,总有失败失手的时候。许多人在这种情况下会自暴自弃,但是当我们失败时不应自暴自弃,应该咬紧牙关挺过去,别灰心,总结经验,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因为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这一段序言敲醒了我,我没有停止,抱着期待接着往下翻。书中的主人公好几次把事情搞坏被老板扫地出门,几次面试失败后,他失去了信心,在河边想跳河。是一个老人救回了他,并对他进行了开导,他豁然开朗,坚持不懈。终得成功,我深受鼓舞!读得津津有味,其中令我最难忘的就是老者对主人公说的那一句话: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挫折,别灰心,相信自己!读完这本书,我豁然开朗,回家后父母只是骂了几句。到校后,我奋力学习英语,学期末英语也有所提升了。

感谢那家书店,感谢那本书。

书店外喧嚣,书店里宁静,可以让人用心审视一切烦恼,鼓舞我们对自己说:加油,相信自己可以!继续上路前进!

书店一处可以励志的地方。

高一励志的作文600字5夜晚,总是喜欢抬头仰望繁星星罗棋布的苍穹;透过那一方天空,仿佛能看见一颗在黑暗中的花子正悄悄萌芽,生长……

早晨,当第一缕朝阳照亮天空,从窗口里闯进来,我又将踏着自行车上学了。“叮铃铃,”一阵悠扬的下课铃声唤醒了正在读书的学子们,大家踱着散漫的步伐,排着队—跑操时间到了。我笑眯眯地站着,然而,生活总是捉弄于人,在人防不胜防的时候,出其不意地伤害了人。小敏说道:“唉呀!你的头发怎么剪成这样?”顿时,周围七八双眼睛朝我看来,我尴尬极了,嘴边微微上扬的弧度耷拉下来,心中一股闷气憋得我呼吸不过来。小敏若无其事地继续跑着步。

盯着她的后背,我突然想落泪。难道你不知道言语是一把双刃剑,伤害你我。你这么说怎么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呀!我心中呐喊道。抬头吸了吸鼻子。哪知,一片美景不经意地跳入我的眼帘;天空既不是深蓝的,也不是接近灰白的蓝;而是仿佛被水晶镶嵌,天空下,飘着几朵白云,优雅而从客。温润的阳光为“水晶”镀上一层暖黄色。

心中蓦然一片惬意,这只是其他人一句不经意的话语,何必耿耿于怀呢?人生,终究是自己走下去,何必太过在意他人的片言只语呢?

心,豁然开朗;此时此刻,我思起了另一件事。那曾经让我熬过了痛苦,忧愁的一天。

我生病了,可是妈妈不在家,我只好吃了药躺在床上休息。头发热,疼着,我心中不知道多么渴望妈妈能回来,哪怕给我一句安慰也好呀。可是,并不是事事都能如意。我就这么熬过了一天。疼痛紧紧捆住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动弹。我有点埋怨妈妈。每次夜里,都向天空苦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