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传说十篇

时间:2023-04-12 15:21:03

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篇1

大明沙利

大明沙利,英语里译为“花之盾”,其主人是传奇的马来勇士汉都亚。相传它是第一把格里斯剑,剑身形状奇特,呈不对称状。汉都亚是苏丹眼中最优秀的海军统帅,受到苏丹赏识而得此宝剑。据说大明沙利具有非凡的法力,它的奇特之处在于没有剑鞘,在汉都亚看来,敌人的身体就是它最好的剑鞘。

汉都亚虽然深受宠爱,可是有关他的谣言也随之而来,苏丹听信谗言下令将他处死。负责执行死刑的宰相曾欠下汉都亚一个人情,于是把他藏了起来。汉惹拔误以为好友惨死,向苏丹起兵叛乱。宰相在最后关头说出真相。苏丹赦免了汉都亚的罪行,但是要他杀死汉惹拔。经过一场艰苦的战斗,汉都亚用大明沙利刺死了汉惹拔,心中万分悲痛。随后他将大明沙利永沉河底。

赫伦汀和奈格灵

赫伦汀和奈格灵是耶阿特英雄贝奥武夫的两把宝剑,它们的来历各不相同。赫伦汀是丹麦大臣安浮斯的祖传宝剑,据说用过此剑的勇士都战无不胜,安浮斯把它借给了贝奥武夫。不料,在贝奥武夫与格伦德尔母亲的战斗中,宝剑根本无法伤害到她。尽管如此,贝奥武夫在归还时依然对它赞赏有加,因为在其它战斗中宝剑都发挥了应有的威力。

史诗中并没有明确指出奈格灵的来历。它是一把精美的上古宝剑,名字由单词“nail(钉)”演变而来。

盖伯尔加之矛

盖伯尔加之矛是爱尔兰神话人物库・丘林的一把独特兵器,由他的情人,也是他独子的生母乌伊芙所赠。据说矛身长满倒钩棘刺,因此又称“千棘刺之枪”。当矛刺中对方时,倒钩棘刺就会伸张开来,只有杀死对方才能将矛拔出。还有一种说法,此矛有七个矛头,每个矛头上各有七个倒钩棘刺。除此之外,传说有两只海怪打架,其中一只受伤而亡,它的骨头被做成了盖伯尔加之矛。

盖伯尔加之矛的用法也很奇特:使用者须用脚趾把它举起来,用力踢出去的同时刺中对方要害。物库・丘林曾用盖伯尔加之矛杀死了养兄费迪亚和在战斗中化名康来的亲生儿子。

如意金箍棒

如意金箍棒是《西游记》中美猴王孙悟空的兵器。它是一根有魔力的铁棒,按照字面意思可译为“如你所愿的束着金箍的铁棒”,大约有6米长。不过如意金箍棒可以随心所欲变化大小,它能从一根细针变成顶天立地的圆柱。

这根8吨重的铁棒不仅能变幻大小,还会分身术,并且能脱离孙悟空自主战斗。孙悟空从东海龙王的水晶宫中得到这件宝贝,一路上用它斩妖除魔,护送手无寸铁的玄奘法师去西天拜佛求经。东海龙王认为如意金箍棒不过是一根普通的铁棒,于是把它赠与孙悟空。相传大禹在治水时用如意金箍棒来测量洪水的深浅,最终水患得以平定。

格拉姆

格拉姆是北欧神话中众多传奇兵器之一,它的主人是伏尔松格家族最有名的英雄和首领――希格尔德。宝剑最初为他的父亲西格蒙德所有,在一次战斗中断成两截。西格蒙德把碎片交给妻子,希望他未出生的儿子将来能重铸宝剑。莱金是希格尔德的养父,他为希格尔德将神剑碎片重造成一把削铁如泥的利器。

莱金要求希格尔德杀死法弗尼尔作为对他的答谢。法弗尼尔是莱金的哥哥,和莱金一样也是个矮人,他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化成恶龙守着受过诅咒的金子。希格尔德首先为自己的父亲报了仇,接着前往法弗尼尔的巢穴屠杀恶龙,并且在奥丁的帮助下赢得胜利。

希格尔德按照莱金的吩咐烤龙心给他吃,他想尝一尝龙心是否烤好,于是伸手去摸龙心。龙血刚一入口,他突然能听懂鸟语。他偷听到附近四只鸟儿的对话,得知莱金为了财宝打算杀死他。希格尔德看到莱金眼露凶光,当场砍下了他的头颅。

黄之死亡

根据中世纪的传说,黄之死亡是赫赫有名的罗马帝王凯撒大帝的兵器。相传它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能够摧毁一切,因此在拉丁语中它的名字意为“黄之死亡”。此剑据说由铁匠之神伏尔甘亲自打造,它最初的主人是特洛伊王子艾尼阿斯,是他的母亲,也就是爱神维纳斯送给他的礼物。宝剑从天而降,恰好落在后来的罗马建城之地,艾尼阿斯发现它时心中有个声音在说“用它去征服世界”。

凯撒在进军不列颠时佩戴的正是这把宝剑,在战场上,英国王子内尼厄斯将其夺走。内尼厄斯得到宝剑后,一时间任何兵器也无法伤害到他。可是没多久,他就因长时间受伤而死。他死之后,这把宝剑也跟随他一起长眠地下。

提尔锋

提尔锋是北欧神话中的另一件神器,由两个分别叫做杜华林和杜林的矮人打造而成。奥丁的后裔斯瓦弗尔拉梅在两个矮人离家后把他们捉走,在天黑之前,他们如果没回到家就会变成石头。他们在国王的强迫下打造兵器,因此在兵器上下了诅咒:只要宝剑出鞘,必有人丧命。此外,它还会造成三个悲剧并且使斯瓦弗尔拉梅走向灭亡。一个名叫亚伦格林的狂战士使诅咒的最后一句话得以应验,他砍掉斯瓦弗尔拉梅的一只手,然后用提尔锋杀死了他。

赫华勒是亚伦格林的孙女,她发誓要成为一名海盗,于是受命找回提尔锋。提尔锋早已成了她父亲的殉葬品,他的坟墓在一个常有鬼魂出没的小岛上。赫华勒没能找到可靠的同伴,只好孤身踏上险程。她不停地召唤父亲的灵魂直到他交出提尔锋。父亲的灵魂警告赫华勒:“提尔锋会让每一个与她关系密切的人丧命。”可是赫华勒没有把诅咒放在心上。最后,赫华勒的儿子被他的兄弟所杀。

沙鲁尔杖

沙鲁尔杖是苏美尔神话中一把会说话的权杖,它的主人是尼努尔塔。沙鲁尔杖除了会说话之外,还能离开尼努尔塔自己飞行,为他搜集情报,给他出谋划策对抗劲敌。它在尼努尔塔手中具有强大的威力,译为“千钧之击”,它还能够盘旋在战场上空向敌人喷射毒液和火焰。

沙鲁尔杖在尼努尔塔与阿萨格的战斗中起了关键作用。阿萨格是一个天地结合而生的恶魔,他十分邪恶,甚至用滚烫的水来煮活鱼。在战斗中,他与群山结合变身石魔对抗尼努尔塔。尼努尔塔虽然在第一次战斗中失败了,但是他利用沙鲁尔杖成功收到父亲恩利尔的战略建议,最终赢得胜利杀死了恶魔。

火蛇

火蛇来自阿兹特克的宗教神话。享受活人祭祀的威济洛波特利是阿兹特克神话中的战神和太阳神,他使用的兵器也叫做火蛇,象征着太阳的光芒。威济洛波特利的母亲在库杰别克山上清扫圣殿时,发现一个长有羽毛的小球并且把它放进腰带中,没想到竟然因此怀孕。威济洛波特利的姐姐――女神科约夏坞琪对母亲怀孕一事非常生气,结果却让威济洛波特利用火蛇杀死。

虽然画中的威济洛波特利手持长矛和蛇,但是这条蛇更象是一个投矛器,也就是我们所知的投射器。威济洛波特利在杀死姐姐时刺穿了她的胸膛,或许阿兹特克人用人心祭祀的传统正是由此而来。

青龙偃月刀

神话传说篇2

1、《女娲补天》,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创世女神女娲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相传女娲抟土造人,并化生万物,使天地不再沉寂;

2、《共工触山》,共工,又称共工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洪水。传说共工素来与颛顼不合,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愤怒地撞上不周山而告终;

3、《后翌射日》,后羿射日是我国古代传说,故事内容大致为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人们难耐高温。后羿力大无比,射掉了九个太阳,剩下现在的一个太阳,使温度适宜人们居住;

4、《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讲述了嫦娥被逼无奈吃下了仙药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

(来源:文章屋网 )

神话传说篇3

《山海经·海外西经》说,刑天与黄帝争位、厮杀,最后被黄帝砍断了头,把他葬在常羊山麓。刑天虽断了头,却仍不泯志。他以乳头为目,以肚脐为口,操盾牌、大斧继续挥舞,与黄帝再决雌雄。

刑天即断首之义。传说他与天帝争神位,断了头,仍然坚持战斗,表现出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今人认为这一敢于反抗上帝的形象,是古代奴隶起义的折射。文化史家或认为刑天本为女性之神,至父系社会乃失去其性别。

《山海经.海外经》:“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晋陶潜《读山海经》诗之九:“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2 曾于法华领大车,剪尾跑蹄皈我佛:南无阿弥陀——牛头

牛头马面都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庙中,均有牛头马面的形象。牛头来源于佛家。牛头又叫阿傍,其形为牛头人身,手持钢叉,力能排山。据《铁城泥犁经》说:阿傍为人时,因不孝父母,死后在阴间为牛头人身,担任巡逻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

3 老鱼跳浪,瘦蛟婆娑;巡行不已,尽职尽责——夜叉

夜叉是佛教中的护法,在印度语里是YACHI,喜欢吃人,但也是护法。可以在佛教的经典中找到: “夜叉”是佛经中的一种鬼神,有“夜叉八大将”、“十六大夜叉将”等名词。崐“夜叉”是本义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轻灵、秘密等意思。“维摩经”崐注:“什曰:‘夜叉有三种:一、在地,二、在空虚,三、天夜叉也。’”现在我崐们说到“夜叉”都是指恶鬼。但在佛经中,有很多夜叉是好的,夜叉八大将的任务崐是“维护众生界”。

所以现在母夜叉又可以叫饿鬼!

夜叉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等。佛教中,北方毗沙门天王即率领夜叉八大将,护众生界。在古印度神话中,夜叉是一种半神,有关其来源,说法不一。据《毗湿奴往世书》所述,夜叉与罗刹同时由大梵天的脚掌中生出,双方通常相互敌对。夜叉与罗刹不同,对人类持友善态度,因而被称为“真诚者”。其形象有时被描述为美貌健壮的青年,有时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

4 贵主还宫,洞庭凝碧;柳生不在,谁会此意?——龙女

龙女是『二十诸天中第十九天之婆竭罗龙王(Sagara-nagaraja)的女儿,聪明伶俐,八岁时偶听文殊菩萨在龙宫说『法华经,豁然觉悟,通达佛法,发菩提心,逐去灵鹫山礼拜佛陀,以龙身成就佛道。

一天,智积菩萨与文殊菩萨研究女人成佛事。文殊菩萨提到龙女能与八岁成就佛法,于剎那间,发菩提心,即成正果之事,智积正大惑不解时,龙女突然显法力,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并向智积稽手。站在旁边的十大弟子之一的,号称『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见如此,不平地说:「汝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妳这么快能证得佛法,真的难以致信,更何况女人身体很赃,根本没有资格成佛)龙女立刻拿出一颗价值三千大世界的宝珠,现给佛陀,佛陀笑咪咪地接了宝珠,龙女问:”佛陀接宝珠快不快?”回答说:”快极了”龙女说:”成佛也是这么快”说完龙女马上变成男相,飞往南方无垢世界去了,龙女成佛后,便在观世音菩萨身旁作了胁持。

5 月出皎兮,劳心悄兮;有意变化,君莫笑兮——狐仙

狐仙,出现在名著《西游记》中。而九尾狐,最早是出现在《山海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山海经·南山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山海经·海外东经》。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一个亦正亦邪的形象(按照正规说法,狐,狸是两种动物,只是人们叫习惯了,统称狐狸,而只有狐有仙气,狸似乎只是是俗物)。

《山海经》中的九尾狐,乃是一个能“食人”的妖兽。到后来的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九尾狐则象徵子孙繁息(见《白虎通德论·封禅篇》)。“食人”之传渐隐,“为瑞”之说渐渐出现。但同样是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解狐为“祆兽也,鬼所乘之”。可见,狐有灵气(妖气),在数千年前,已是公认。

再到后来的唐宋时期,狐已经被人设庙参拜,而且十分流行。唐朝张鷟《朝野佥载》说﹕“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而到了明清,狐的形象就更加丰富了。九尾狐中最著名的妲己形象,就是在那时出现的(《封神演义》),而《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中,狐仙、狐妖的故事更是举不胜举。“妖媚”、“邪气”、“仙灵”、“神秘”、“狡猾”,可以说是中国人想到“狐”后最明显的感觉。

6 来历不明,土长土生;傍着牛哥,冥界逞雄——马面

有资料说佛教最初只有牛头,传入中国时,由于民间最讲对称、成双,才又配上了马面。但也有资料说马面也称马面罗刹,同样来自佛家。但本人在查阅资料中,并未发现印度神话中有马面作为冥府差役的说法。密宗中到是有“马面明王”的形象,但那是密宗佛教中的一位大神,相传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和冥府差役相距甚远。

7 云路万里,百邪不侵;西域来此,建旗羽林——辟邪

貔貅,粤音读作“皮休”。相传貔貅是一种凶猛瑞兽,而这种猛兽分有雌性及雄性,雄性名为“貔”,雌性名为“貅”,但现在流传下来都没有分为雌雄的了。在古时这种瑞兽是分为一角或两角的,一角称为“天禄”,两角称为“辟邪”,后来再没有分一角或两角,多以一角造型为主。

在南方,一般人是喜欢称这种瑞兽为“貔貅”,而在北方则依然称为“辟邪”。致于“天禄”则较为少人用以称这类瑞兽,还有些人将它称为“怪兽”或“四不像”等。

辟邪是一种瑞兽,和龙、麒麟一样皆不存在於现世间。在传说中;曾帮助黄帝打败蚩尤,古代除舞龙、舞狮外,亦有舞貔貅。在道教「请神宝诰文中,谓有一神只名讳为「先天辖落灵官王天君,在上天除负有雷神之职,更统有百万「貔貅神将,负责天上巡视工作,类似人间纠察工作,飞腾云雾,号令雷霆,降雨开睛,穿山破石捉妖精,收瘟摄毒伏群魔,防备妖魔鬼怪、瘟疫、鬼魅扰乱天庭。

在汉书“西域传”上有一段记载:“乌戈山离国有桃拔、狮子、尿牛”。孟康注日:“桃拔,一日符拔,似鹿尾长,独角者称为天鹿,两角者称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了。

传说貔貅是龙生九子的第九子.能腾云驾雾,号令雷霆,降雨开晴.相传有辟邪挡煞,镇宅之威力.龙生九子,神通不一。其子貔貅,胜父千倍,长大嘴,貌似金蟾,披鳞,甲形如麒麟,取而兽之优,有嘴无屁股,吞万物而不泻。可招八方财,可聚宝,只进不出,神通特异。传貔貅因为触犯天条,玉皇大帝罚他只许吃不许拉。所以貔貅是以财为食的,纳食四方之财,肚子是个聚财囊,同时催官运。

8 百箭攒心,心尤未死;毅魄归来,两狼泣下——七郎

杨家将事迹深脍人口,民间戏曲常引为教忠寓孝的题材。例如双笼会描写辽王设计邀约宋帝相商国事,杨业恐其中有诈,遂命长子假扮宋帝赴约,八子护驾同行,结果大郎、二郎、三郎牺牲,四郎和八郎为辽公主所擒而招为驸马,五郎出家为僧,杨业与六郎七郎突出重围,暂驻雁门关,因无粮无援,乃派七郎至大营求救,潘仁美欲报私仇,趁机灌醉七郎,绑于芭蕉树上,乱箭射死。杨业命六郎寻弟,自己逃至苏武庙,见庙前立有李陵碑,忠奸并立,感触良深,遂撞碑而死。后来杨门只剩一家孤寡十三人,由畲太君领阵御敌,传为一时美谈。

后七郎传为阴界专管孤魂野鬼之人

9 都江堰下,千古英风。二郎在此,波澜不惊——二郎

中国民俗中,关于二郎神出身的说法挺多,通常有治水的李冰之子、晋的邓遐、隋的赵昱———这三位都是以斩蛟出名。而称灌口二郎神和劈山救母另一个版本中那个二郎神,也是《封神榜》中的主角、《西游记》中客串的三只眼杨戬……

二郎神是我国神话中第一得力之战神,其能力与悟空比,不相上下,在天界对悟空的第二次大围剿时,就是他追得悟空四处逃窜。由于他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战神,民间对其恭敬之盛,可说是数一数二。

只是后来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中,将关云长说得神乎其神,既忠且勇,遂渐渐地代替了二郎的民间地位。而明代以前,那位置可是二郎神的。

神话传说篇4

关键词:女儿国神话传说;体系;搓日阿补征服女儿国

中图分类号:B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163-04

一、女儿国神话传说的三个体系

世界上关于女儿国的神话及传说流传极广,影响巨大,目前人们仍习惯于将女儿国神话传说认定为两个体系,即以亚马孙传说为中心的西方女儿国体系和以中国女儿国神话传说为代表的东方女儿国体系,笔者认为除了东西方两个女儿国体系外,排除地域因素,印度女儿国神话传说应当单列一个体系,因其特点十分鲜明,因此,女儿国神话传说应当有三个体系,下文从繁殖方式、女性形象特点、对待男婴的方式来分述这三个女儿国神话传说体系。

(一)繁殖方式

西方女儿国神话传说的特点是以生育为目的的有性繁殖。亚马孙部落是纯女性部落,荷马曾用浓重的笔墨描述了亚马孙女战士的英姿,她们为了射箭,将自己的右烧掉。关于她们的繁殖方式,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说亚马孙居住的地方,有一种水,喝了就可以妊娠;第二种说法是她们为了生育后代,同一些过路的商人或俘虏,以及那里常见的怪物生子,①人们认为第二种说法似乎合情合理。王孝廉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还介绍了第三种方式,即一年一度的“交易”,也就是亚马孙女子用金币交换“男性的种子”,也就是每年定期与雅典士兵交媾,②所以,亚马孙部落的女子们不好性,但是为了生育后代,培养女战士,常常掳掠买卖一些男子,并与他们交媾,生下男孩就杀掉或送还父亲,生下女孩就培养成部落成员。总之,她们与男子的交往,目的就是生育,而且是生育女孩,这也可以为稍后产生的一则亚马孙故事所证明,这则故事描述了女王塔勒斯里斯与亚力山大大帝共渡13个日夜,为的是求得一女。这是个虚构的故事,而这恰恰说明,亚马孙女国传说“有性繁殖”的故事内核在流传中并未改变。

印度女儿国神话传说的繁殖方式是有性繁殖,但与西方女儿国的有性繁殖不同,它还有女子不拒绝性、追求性的一面,《大唐西域记》中载有两则印度女儿国神话传说,能够分别说明这两点。第一则是关于西大女国的由来,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讲述南印度某国公主嫁人途中为狮子王所劫,并产下一儿一女,后儿携母、妹逃走,狮子王为此侵扰国人,此男受国王所托杀死狮父,虽有功但不为世人所容,因此,国王分两船将此一男一女逐入海中,任其生死,后来,男子成立了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女子为鬼魅所得,生育群女,就是西大女国。③可见,西大女国是女子与鬼神,生育群女而来,是有性繁殖。

第二则是罗刹女国传说,南印度一名为大铁城之地,居民皆为罗刹女,是一个罗刹女国,她们常抢劫来往商人,满足之后,就吃掉他们。以僧伽罗为首的商人来到此地,罗刹化为美女商队,商人们与罗刹女各各相配,各育一子。后罗刹女厌倦了他们,将他们囚禁起来以待慢慢食用。天马的毛可以帮助他们出逃,但有一禁忌:不得四顾不舍。当商人们飞上天后,罗刹女携子前来,责其抛妻舍子,并再次他们,商人们犹豫不决,纷纷落下,只有僧伽罗一人逃离此地。④这则故事里的罗刹女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抢劫来往商人,且与商人生下后代,商人们被天马解救升空,她们又展现自己的媚态再次将商人引诱下来,罗刹女王因为没有把僧伽罗引诱回来,而遭到众罗刹女的责难:“汝无智能,为夫所弃,既寡艺能,宜勿居此”,被驱逐出城。可见,罗刹女国的女子以为第一欲求。当然,这则故事里的僧伽罗其实就是释迦如来,这本是一则佛本生故事,因此罗刹女的引诱也就成了宗教说教的素材。

印度女儿国神话传说的有性繁殖和不拒绝性的特点在《马可波罗行纪》中的“男人岛和女人岛”的记载中可以得到证实,该记载提到每年三、四、五三个月,男人岛的诸男子会前往女人岛,“在此三月中与诸女欢处”。这与印度传统文化相关,也与印度传统的沙特恩节习俗相关。印度教认为是自然的、神圣的,甚至平凡男女认为可以让人变成神,所以,在印度,人们推崇,崇拜生殖;“沙特恩节”本身是古罗马在每年冬至农事结束后,为了纪念沙特恩神而举行的群众性盛宴和狂欢,节日里盛行性关系的绝对自由,这个习俗在印度的很多部落里盛行,⑤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印度女儿国神话传说中的女子不拒绝性的特点了。

东方女儿国神话传说的繁殖方式是无性繁殖,属于感生妊娠,根据感生源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感水而孕型、感风而孕型、窥井而孕型三类。

感水而孕的女儿国神话传说记载颇多,仅举两例:《梁书・东夷传》:“扶桑东千余里有女国,容貌端正,色甚洁白,身体有毛,发长委地。至二三月,竞入水则壬(妊),六七月产子。女人胸前无乳,项后生毛,根白,毛中有汁,以乳子,一百日能行,三四年则成人矣。见人惊避,偏畏丈夫”;《山海经・海外西经》:“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水周之。一曰,居一门中。”郭璞做注解释女子国中有黄池,妇人入浴,出来后就怀孕了,如果生了男孩,三岁就死掉。

感风而孕的记载有:宋代赵汝适《诸蕃志》:“又东南有女人国水常东流数年水一泛涨……其国女人遇南风盛发裸而感风即生女也。”日本女儿国神话传说中也盛传感风而孕的故事,传说在东京泫南方海上的八丈岛有个女儿国,每年南风吹来时,女子便在阳光下站立,迎风受孕。另外,日本虾夷族的女儿国神话中相传岛上的女人因东风吹打身体而受孕。

窥井而孕的传说有:《后汉书・东夷列传》:“又说海中有女国,无男人。或传其国有神井,窥之即生子”;南宋末年建州崇安人(今属福建)陈元靓撰《事林广记》记女人国:“女人国居东北海角与奚部小如者部抵界。其国无男,每视井即生也。”

(二)女性形象特点

亚马孙传说中的女儿国成员被称为女战士,自称是战神阿瑞斯(Ares)的后代,英勇能战是她们的标签。亚马孙(Amazon)一词在希腊语中有“缺少”的意思,“a”是“缺少”的意思“mazo”是“”的意思,据说,她们为了射箭而把右乳烧掉,亚马孙女战士骁勇善战、对来自于男性的威胁常采取对面迎击的办法,她们用武力对抗男性,但不拒绝男性,她们为了生育后代,主动去俘虏男性、抢劫男性,用金币来买“男性的种子”,她们象男性选美一样,挑选那些身体健壮、长相英俊的男子去匹配,困此,亚马孙的女子们个个都美丽而健康,她们的一生都在与男性作斗争,她们让男性既爱又恨,相传阿喀硫斯在杀死女王彭忒西勒亚后,竟然抑制不住自己的爱慕之心,与彭忒西勒亚的尸体发生了关系。

东方女儿国神话传说中的女性形象是柔美温顺的,她们对来自男性的威胁采取妥协退缩的方式,“见人惊避,偏畏丈夫”,她们拒绝男性,居于某处海岛,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在她们的生活里没有征战。传说中的她们“容貌端正,色甚洁白,”给人以圣洁之感,产子后用项后之毛沁乳以乳子,哺乳孩子的方式充满了神秘性。她们拒绝男性,以感水、感风、窥井等感生方式孕育后代。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东方女儿国的海上女公民天生具有一种幽闺心理,这种幽闺心理恰恰反映了女性在退出历史舞台、跌落为第二性后,东方女性对男性威胁的退缩妥协,这种“缺席与缄默”与西方女性的反映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印度女儿国的传说在女性形象上颇为复杂,她们兼具混血或人妖混血,她们具有美貌的外形、诱人的媚态,却有一颗吃人的心,她们十分好性,追求,罗刹女国的女子虽然以人肉血为食物,但她们首先呈现出的特点是性淫,中文《大藏经》中对罗刹女进行了这样的描述:“虽有是色,然是淫鬼,非是真人,惟人肉血以为饮食”,⑥她们在印度的宗教文化里只是检验佛教徒修行程度的工具而已,这显然是印度传统中对女性的一种歧视。

(三)对待男婴的方式

亚马孙女儿国重女轻男,她们仇视男性,如果生下男孩,通常有三种处理方式:抛弃、送还父亲、弄残后变成奴隶。这是对男性的一种极端态度,这种态度使得亚马孙的女子以与男性斗争为终生目的。亚马孙女子对男婴的处理方式是血腥的,非人道的。

东方女儿国的传说中男婴当然也不能生存于女儿国国度时在,但对男婴的处理方式体现出一种柔性,男婴因一种无法解释的原因,无法生存下去,三岁就死掉了,“若生男子,三年而死”的自然法则使得东方女儿国在处理男婴的问题上避免了血腥色彩,丝毫未损东方女性与生俱来的温柔个性。

印度女儿国神话传说中并没有直接提出如何对待男婴的问题,西大女国的故事中,只提到女子与鬼神育有群女,罗刹女国的故事虽然提到了每个罗刹女各生下一个儿子,但并未指出如何处理这些男婴。对男婴不置可否的态度本身也是一种态度,这说明印度女儿国神话传说的主旨并不在于女儿国本身,而在于女儿国对于男性、对于宗教、对于教徒是一种考验,正如《出曜经》卷二十一《如来品》之二中的“罗刹鬼”的故事里,将女儿国比喻为人生苦海。

总之,西方女儿国神话传说带有人文色彩,东方女儿国神话较多神秘色彩,印度女儿国神话带有宗教色彩,它们可能是同源的,也可能不是,但它们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带有不同的文化色彩,是不同文化背景下想象的产物。

二、彝族女儿国神话《搓日阿补征服女儿国》

我国少数民族有关女儿国的神话传说留存下来的并不多,目前最完整的也是独立成篇的是彝族的《搓日阿补征服女儿国》。⑦其主要内容是搓日阿补立志改变“男子出嫁,女子娶亲”的规矩,为此他爬山涉水,来到女儿国,在猎神的帮助下最终征服了女儿国。这则女儿国神话兼具了三个女儿国神话传说体系的特点,这与其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相关。

(一)繁殖方式:东方女儿国繁殖方式――无性繁殖

这则神话的受孕方式是感风而孕。

搓日阿补的母亲是在高山上迎风受孕而生下搓日阿补的,起初女儿国的女子们也都是在山头上迎风站立便能怀孕,这是典型的东方女儿国体系的无性生殖方式。这则神话里的无性生殖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那就是女儿国的女子迎风受孕的功能失灵以后,国王对搓日阿补说:“如果你能生下个孩子来我就认输”,于是,搓日阿补从肋下取出一只被打死的猴子。这其实是中国古老的无性生殖的另一个侧面,即男子国的无性生殖。中国神话传说中不仅有女儿国的无性生殖,也有男子国的无性生殖,《山海经》卷七《海外西经》中载:“丈夫国在维鸟北,其为人衣冠带剑。”郭璞做注解释丈夫国的由来,说殷帝太戊让一个叫王孟的人去采药,王孟从西王母处到此,由于没有粮食,不能再往前走,食木实、衣木皮,终身无妻但却生了二子,此二子是从王孟的身体的某个部位冒出,⑧生子后王孟即死。众所周知,《圣经》中夏娃就是从亚当的肋间所出,但所出者并非其后代,而是妻子,而且,男子国中的男性肋间生子是侧重解释其后代由何而来,显然要与女儿国的后代繁衍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系统来考虑,所以,“男子国”的男子无性生殖是隶属于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无性生殖体系的。从这一角度来看,搓日阿补从肋间拿出一只猴子,应当属于这一体系的。

有的学者认为这个神话中也存在有性而孕的生殖方式,认为:“除女子迎风受孕之外,还特别提到了与被抢来的男子同房”,⑨同房不假,但并未提到育有子女,与其将与被抢来的男子同房理解为一种生殖方式,不如将其理解为女儿国的女子好性更为妥当。

“感风而孕”在斯蒂・汤普森的母题索引524里提到中国汉族、日本、美洲印第安人、Celebes岛、芬兰神话、叙事诗和故事等都有感风受孕的情节。感风而孕在东方女儿国神话传说体系中更是一种独特的受孕方式,东方女儿国之所以会有这样独特的生育想象,首先与远古人类的原始思维有关,即原始人类共有的一种交感巫术思维,学者们对这方面的论述颇多,本文不再重复。其次,感风而孕与东方古代“农业种植”相关,“是古代人在农业上因东风而产生的‘生殖思想”,⑩这是东方农耕文化的思维方式。北半球的农作物,“生必于南风,收必于南风”,东方人习惯以时令的变化、四季的变化来解释自然界的生殖现象,风在农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诗经・邶风》中有“凯风自南”,凯风就是南风,又有“南风谓之凯风,乐夏之长养”、“南风长养,万物喜乐”之说,可见,南风是助长养之风。风在我国古代本身也与生殖直接相关,《说文解字》有“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风与生殖的种种关系在原始“物我同一”思维下,自然就会被联想到生殖上去,风既然可以助农业作物长养,自然也会助人长养,既然可以生虫,自然也可以生人,于是感风而孕的生育想象就产生了。

风与气相关,气在东方的传统思维里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气被认为是万物之根源,这不仅是道家的自然观,在彝族等少数民族的观念里也有相同的认识,彝族史诗《查姆》:“雾露飘渺太空间,雾露里有地,雾露里有天,雾露里变气育万物,万物生长天地间。”气有各种形态,有风、雾、露、云、霞、烟等,气可以化育万物,气动则风生,风可化成生命,感风而孕也就可以理解了。

《搓日阿补征服女儿国》所流传的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一带属于农耕经济文化,他们在高山河谷间生产劳作,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彝族的女儿国神话的感生情节是在农耕文化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生成的,有着明显的东方女儿国神话传说的受孕特点。

(二)女性形象:兼具西方女儿国和印度女儿国形象特点

首先,彝族女儿国神话中的女子个个年轻漂亮,身体健壮、身材高大、凶猛异常,这与亚马孙部落的女战士十分相像,她们都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她们对男性都十分仇视,她们到处抓男人,同房后便将他们杀死,亚马孙部落的女战士也有掳掠邻近部落男子合媾后将其杀掉的习俗。

其次,与印度女儿国神话传说中的女子形象相类似,彝族女儿国神话中的女子也是好性的,对待男子是凶残的,他们到处抓男子与她们同房,同样的,罗刹女在对旧的男伴失去兴趣后就把他们关起来留着慢慢食用。她们好性的一面在神话中更为明显的表现之处是女儿国国王安排姑娘们轮流与他同房,这让人不由地想到杂剧《西游记》中师徒来到女国,女子们见到他们,流露出强烈的望,诸女捉番孙、猪、沙,最终还让猪八戒、沙僧破了戒。

彝族女儿国神话中的女子形象一反传统东方女性温柔顺从的形象特点,她们高大健壮、战斗力极强,极力地与男性做斗争,这与亚马孙部落的女战士十分相似,她们都具有英雄的气质。这种气质何以在彝族女儿国神话和亚马孙女儿国神话传说中出现,这要考虑两者产生的共同的时代背景,人类历史曾经出现过一个英雄时代,英雄时代会产生英雄史诗和神话,荷马史诗中塑造了诸多英雄,也包括英勇的亚马孙女战士,无独有偶,彝族也曾经历过短暂的英雄时代,出现了诸如《阿鲁举热》、《黑七腊白》、《铜鼓王》等英雄史诗,英雄史诗里的女性大多以刚强、坚韧的性格示人,所以彝族女儿国里的女人带有了与生俱来的刚强气质。但是,她们的这种刚强气质与亚马孙女战士的英雄气质并不相同,亚马孙女战士是战斗英雄气质,而彝族女儿国的女人们更多的是野性的刚强气质,这大概是因为亚马孙女战士经历的英雄时代漫长而又艰苦有关。此外,还有一个独特的原因,彝族女儿国神话里的女子形象强壮高大也是古代西南地区女子们的一个真实写照,西南地区的农业种植,女性承担的劳动有时比男性还要多,她们在生产生活中的付出多于男性,女儿国神话的现实基础是母系制社会,西南地区存在过母系制社会早已被人类学所证实,直到现在都存在摩梭母系社会,母系制社会里的女性掌握着经济和生活的主导权,所以,她们的高大强健形象特性逐渐突显出来。

彝族女儿国神话里的女子不拒绝性,追求性,到处去抓男子同房,这与神话里塑造女儿国女子的强大形象相吻合,在男性女性的对抗斗争中,对人身的占有和侵害是最能显示自身强大的一个方面,该神话的主题就是作为男性的搓日阿补征服女性的过程,人类历史上男女两性的争斗十分的惨烈和漫长,女性沦为第二性之前的挣扎也是十分用力的,所以,这则神话里的女性以追求性,侵占男性身体显示自身的强大也体现出了古老的彝族母系制社会的最后挣扎。另外,彝族和其他许多少数民族与汉族在婚恋观念上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少数民族的婚恋观念相对开放,彝族少女在举行了成人礼后就可以自由地社交、交朋友、找情人。所以,彝族女儿国神话中对女子追求性的一面毫不讳言。

(三)对待男婴的方式:类而不同于西方女儿国体系――残暴的人为灭绝

彝族女儿国的女子生下后代,只留女孩,男婴则被煮着吃掉。这种处理男婴的方式,是一种人为的残暴的方式,与亚马孙女国对待男婴的方式相类,但亚马逊女国处理男婴的方式虽然也是人为抛弃,但并没有“煮食”。“食人”是这则神话在一开始就交待的时人存在的一种风俗,搓日阿补长大后,古搓日就让儿子“把妈妈吃掉”后“再去嫁人”,可见,“食人风”不只针对男婴,还包括老人。

彝族女儿国里煮食男婴,是“食人风”的一个体现,世界民族志的资料显示,食人在人类进化发展过程中曾普遍存在过,在亚、非、欧等地区广泛存在过,是一种远古的劣俗,被食者常常是老人和婴幼儿,这在这则神话里分别都有体现,这大概是因为在女儿国神话产生的时代,当地食物匮乏,部落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吃掉老人和小孩的一种反映。至于煮食男婴而不煮食女婴恰恰又回到了男女两性在人类历史上的争斗这一点上来,母系制下男婴的地位远不如女婴,这在亚马孙女儿国神话传说里也有体现。

综合以上几点,可以看出,这则彝族的女儿国神话兼具西方、印度、东方女儿国体系的特点,既体现了其东方文化的底蕴又体现了该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传统文化的特点。推及而来,任何一个民族的女儿国神话都有自己产生的文化渊源,它们有的可能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更多的会植根于本民族文化或浸染本民族文化。

注 释:

①[日]斋藤森宏.女儿国“亚马孙”[J]文化译丛,1984,(2):42.

②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与传说[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7.227-230.

③④原文参见《大唐西域记》卷第十一“僧伽罗国”条,玄奘撰,辩机编次,芮传明译注.大唐西域记[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589,593.

⑤[芬兰]E.A.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史[M].商务印书馆,2002. 28-29.

⑥《大藏经》,第53册,第1015页.

⑦《搓日阿补征服女儿国》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一带,现收录于李子贤主编:《云南少数民族神话选》,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⑧[日]中野美代子.西游记的秘密[M].中华书局,2002.269.按:这是中野美代子对郭璞注“从形中出”所做出的解释。另:也有曰“从背间出”,版本不同所致。

⑨李子贤.东西方女儿国神话之比较研究[J]思想战线,1986,(6).

神话传说篇5

Ahuizotl(水猴)中美洲神话中的食人水怪,半人半猴,尾部长有一只手,用于攫取水边的人,尤其喜食人的眼、齿和指甲。有时会用自己的哭声把人引到水边,将人抓住。Aitvaras(鸡龙)立陶宛传说中的“财神”,在室内时像一只公鸡,到了室外则幻化为龙的模样。它在某户人家定居下来后通常不会轻易离开,常会给这户人家带来飞来横财,但由于这些钱财大多是偷来的,因此也会给这家人平添很多麻烦。你可以从魔鬼处购买鸡龙,代价是必须像浮士德那样交出自己的灵魂。芬兰传说中的恶龙(Ajatar)与它有着相同的渊源,不过这条恶龙并不会给人带来什么财富,只会生育毒蛇,制造瘟疫和疾病。Al(埃尔)在古波斯人的传说中,埃尔是半人半兽怪,浑身上下披满毛发,拥有野猪的獠牙,钢铁般坚硬的爪和齿,眼睛象两团烈火,通常居住在沼泽地中,喜食新生的婴儿。在阿富汗传说中,Al是一些长发飘飘的女妖,指甲很长,喜食尸体上的腐肉。Alan(亚伦)菲律宾传说中淘气的半人半鸟怪,居住在森林中,脚趾长在手上,手指长在脚上,常常倒挂于枝端。它们对人很友好,在菲律宾传说中曾经抚养过一些很有名的英雄。Alcmene(阿尔克墨涅)底比斯国王安菲特律翁之妻,被宙斯诱奸后生下大力神赫勒克里斯。阿尔克墨涅精通织布,曾向雅典娜挑战织布技巧,因落败而自杀,雅典娜将其灵魂转生为蜘蛛,上半身为女人,下半身为蜘蛛,像蜘蛛一样长有八只脚,生活在一张巨大的蜘蛛网内不停地织布。传说她会寄生在人的脑中,吞噬人的意志。Ammut(阿穆特)古埃及的鳄头狮身怪,后半身似河马,喜食腐肉。传说中它是死而复生的埃及之王奥西里斯(Osiris,在绘画中表现为手持节杖和鞭坐在王位上)的手下,奥西里斯也是古埃及传说中的冥世之王,所有亡灵都必须经冥世法庭的审判,奥西里斯佩带王冠坐在宝座上,宝座旁是Ammut以及由42位冥神组成的陪审团,法庭中央放着一个大秤,秤的一边放上真理之羽,另一边放上受审者的心,被判定有罪的亡灵将成为Ammut的口中餐。Amphisbana(双头蜥)希腊语“Amphisbana”的意思是“双管齐下”,双头蜥的两个头并非长在一起,而是身体前后两端各一个,并且拥有两双闪闪发光的眼睛。古罗马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普林尼曾经记录了这种怪物的药用,据说活的双头蜥可以保护孕妇,死的双头蜥可以治疗风湿病。Argus Panoptes(百眼巨人)希腊语“Argus”的意思是“明亮的”、“明察秋毫的”,之所以被赋予这个名字,是因为它拥有一百只眼睛,这些眼睛遍布浑身上下,即便在睡着的时候,也有两只眼始终警惕地睁着。可怕的厄喀德那(见Echinda)就是在熟睡的时候被百眼巨人杀死的,但百眼巨人最终也被赫尔墨斯所杀,赫尔墨斯诱其入睡并割下他的头颅,宙斯之妻赫拉把他的眼睛剜出,安在孔雀的尾部,所以孔雀才会有如此美丽的尾巴。百眼巨人的故事在奥维德的《变形记》第一卷中有记载。Atlas(阿特拉斯)希腊神话中双肩撑天的巨人,巨人族被神族征服后,神族命普罗米修斯造人,命阿特拉斯巨人负天。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奉命前往圣园偷金苹果的时候,普罗米修斯建议他派阿特拉斯去完成这个任务,于是赫拉克勒斯答应在阿特拉斯离开的这段时间里亲自负天,没想到阿特拉斯在摘得金苹果后不愿再从赫拉克勒斯的肩上把青天接过来,赫拉克勒斯只好用计脱身。埃及神话中代表灵魂的人头鸟身怪。古埃及人对死亡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将人分为Ka和Ba两个部分:Ka的意思是“双倍的”,代表人的肉体;Ba则是一只人头鸟身怪,代表不朽的灵魂。埃及人之所以制作木乃伊就是因为他们相信在3000年以后,死者的这两个部分将会重新结合并获得新生。Bahamut(巴哈姆特)Behemoth(贝希摩斯,见下)的复数形式“Bahamoh”在流传到阿拉伯之后被误写为“Bahamut”,关于它的传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迁。巴哈姆特的传说代表着阿拉伯人的宇宙观,巴哈姆特形似巨鱼,飘浮在一片没有泡沫的汪洋大海上,在它的背上是一头巨牛,牛背上扛着一座红宝石山,山上有一天使,天使头上是六重地狱,地狱之上是地球,地球上面是七重天堂。在巴哈姆特的身下是一望无际的海洋,海洋下面是黑暗的深渊,再下面是火的海洋,最下面爬着一条巨蛇,如果不是因为惧怕真主阿拉,这条蛇会把所有的创造物都吞入肚中。Bahamut是如此之大,人的视线根本无法达到,《天方夜谭》第496夜的故事说,耶稣在看过巴哈姆特之后,曾经昏倒在地三天三夜不省人事。Banshee(女巫)“Banshee”在爱尔兰盖尔语中被称为“bean sidhe”(参见bean-nighe),意思是“拥有超能力的女人”,通常被刻画为一位鼻梁塌陷、头发杂乱、眼袋深陷的老妇形象,披着一副破烂不堪的白色披肩,在将死之人的门外大声哭号,她的双眼也因不断啼哭而成为红色。女巫通常只光顾一些历史悠久的家族,每个家族都有各自的女巫。Barbegazi(冰胡子)传说出没于法国和瑞士山区中的害羞的小精灵,Gnome的一个分支,居住在山顶处自己开凿的山洞或隧道里。“Barbegazi”这个名字来源于法语的“Barbe glacee”,意思是“被冻住的胡子”。冰胡子在夏天的时候会“夏眠”,当气温降至零度以下时才会出现。它们的双脚非常大,可以当作雪鞋,防止自己陷入厚厚的雪中,又可以当作滑雪板,还可以用作铲子来挖隧道。它们喜欢驾驭雪崩,对人类很友好,在雪崩即将发生时会发出警告,同时会帮助那些被雪崩困住的人,把他们从雪里挖出来。Basilisk(毒蜥、鸡蛇)毒蜥同龙、独角兽、巨人一样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种怪物,曾经出现在大量史料之中。“Basilisk”这个单词来自希腊语“Basiliskos”,意思是“小国王”。最先对这种怪物作详细描述的是古罗马科学家普林尼,他的著作《自然史》收录了古代关于毒蜥的60多处记载(大多源自古希腊),其中第13卷的描述比较细致,普林尼先是介绍了另一种可以用目光杀人的怪物卡托布莱帕斯(见Catoblepas),然后才开始介绍毒蜥:“……毒蜥拥有相同的能力,它产于昔兰尼加省(注:古利比亚东北临地中海的地区,公元前7世纪为希腊人统治,公元前1世纪成为罗马的一个省),长约12英寸,头部有亮白色斑点,像皇冠。它在面对其它蛇类时毫不惧怕,会发出嘶嘶的威胁声以吓退来敌。它不像蛇那样蜿蜒而行,而是隆起身体中部前行。毒蜥不但可以通过接触还可以通过气息杀死或烧焦草木、击碎岩石,对于其它动物它同样毫不手软,曾经有人骑在马背上用长矛刺杀了一只毒蜥,结果毒素很快沿着长矛传染到那个人的身上,而它的马最后也倒地身亡。尽管这种生物非常致命,但许多国王还是希望能在它死后得到它的标本。毒蜥的毒液是自然界中最毒的一种东西。”古希腊人之所以用“国王”来命名毒蜥,原因大约有三:一、它们的头部有白色斑点,像皇冠一样;二、古埃及学者赫拉波罗在他的著作中曾经记载:“希腊人称之为‘Basilisk’的生物在埃及被称为‘Quraion’,埃及人用金子铸造这种生物的样子,并放在神的头顶”,显而易见,毒蜥在古埃及人的眼中是神圣和高贵的象征,在人面狮身像的额头上就雕有一条类似眼镜蛇的标记;三、毒蜥通常出没于沙漠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喜欢居住在沙漠里,而是因为它的目光和气息具有如此大的破坏力,以至于它所居住的地方难逃沙化的厄运,因此“毒蜥”成为“暴君”的代名词,希腊语“Basileus”的意思是“异邦的国王”,“Basiliskos”的意思是“小暴君”,这些词都含有贬义。因不恰当的行为而导致恶果的故事中也常出现毒蜥的形象,例如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和《荷马史诗》。许多人认为毒蜥实际上是埃及眼镜蛇,它们的头部有白色斑点,而且剧毒无比,可以喷射毒液致人死地,而且在攻击前会把头高高仰起,这些特征经过人们的传言而被大大夸大。据说毒蜥的皮可以驱走蛇和蜘蛛,在阿波罗(太阳神)神庙和黛安娜(月神和狩猎女神)神庙的门口曾经挂有毒蜥的皮,用于驱走蛇、蜘蛛以及黑暗的生命。文艺复兴时期的炼金术中记载说用毒蜥的灰摩擦银子可以点银为金。希腊神话中曾经提到毒蜥来自蛇发女妖美杜莎的鲜血,美杜莎被珀尔修斯杀死后它的鲜血落在人间成为毒蜥,因此毒蜥可以用目光杀人。杀死毒蜥的方法有三种:一、像珀尔修斯那样使用镜子;二、根据公元前3世纪时的记载,黄鼠狼是毒蜥的天敌,把毒蜥丢入黄鼠狼的洞里,黄鼠狼会用臭气将毒蜥熏死;三、根据克劳迪亚斯·艾伊连在《动物习性》(公元1世纪)中的记载,公鸡的叫声可以杀死毒蜥,这是人们第一次将公鸡与毒蜥联系在一起。此后关于毒蜥的传说开始渐渐发生了变化。在罗马帝国毁灭之后,传说中的毒蜥已不再是一种剧毒的蛇,劳伦斯·布莱纳曾经解释过这一变迁:“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与非洲之间无法再保持经常的联系,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这片大陆上的传说变得越来越离谱,中世纪时期的欧洲人开始把毒蜥想象成一种浑身长满羽毛的怪物。”此时的毒蜥开始“本土化”,由非洲特产变为一种随处可见的生物,据说英格兰曾经遍布毒蜥。传说中毒蜥的产生很特别,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旧约圣经》的“以赛亚书”中:“他们敲碎蝰蛇的蛋,编织蜘蛛的网。吞下蛋的人在击碎风之卵后将在里面发现一条毒蜥。”此后的圣经著作中也有不少记载,但都不一致,甚至会出现相反的情况。现在广为人知的关于毒蜥诞生的传说出现在亚历山大·奈卡姆写于公元12世纪80年代的一本书中,不过并未收入“毒蜥”而是归在了“公鸡”这一节里,它是由蟾蜍孵化而成的,上半身为鸡,下半身为蛇,“它的蛋必须生在天狼星的日子里,受精于7岁的公鸡。这种蛋很容易辨认:它并非普通的卵形,而是球形,没有外壳,而是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皮。而且这个蛋必须由蟾蜍孵化,这样就会孵化出这种剧毒无比的怪物——一条拥有蟾蜍和公鸡的特性的蛇。”与此同时,“Cockatrice”(鸡蛇)这一称呼开始等同于“Basilisk”,在中世纪时期的绘画、纹章、雕刻、建筑(作为教堂的装饰物)中大量出现,它拥有公鸡的头和腿,蛇的尾巴,身体像鸟,但却没有覆盖羽毛,而是覆盖着蛇的鳞片。有趣的是,尽管鸡蛇大量出现在艺术品之中,但关于它的故事却少之又少,也许是因为它用目光杀人的威力太过强大,无法在文学作品中找到合适的地位(美杜莎也只是用目光把人变成石头)。在现代的奇幻小说中可以找到一些关于鸡蛇的内容,史克威尔公司的经典游戏《最终幻想》系列里也有它的踪迹。Bean-nighe(洗衣鬼)女巫(Banshee)的另一称呼,意思是“洗衣妇”,出现在爱尔兰、苏格兰和布列塔尼的传说中,之所以被称为“洗衣妇”,是因为人们常常看见她在河边洗一些染血的外套。她的脚象鸭、鹅一样有蹼,在苏格兰高地的传说中,只有将死的人才会看到她,如果在她找上自己之前先看见她,人就可以逃过一劫,如果在她找上门之后才发现她,那么将必死无疑。Behemoth(贝希摩斯)旧约《约伯记》所记载的巨兽,其中15至18节写道:“这就是我所创造的贝希摩斯,它像牛一样吃草,它的力量集中在腰部,集中在肚脐附近的腹部。它的尾巴如杉木般挺直,肌肉如石头般结实,骨骼如铜铁般坚硬。”第23节写道:“它不慌不忙地吸干了一整条河流,如果它愿意,它完全可以把整个约旦吞入嘴中。”许多学者认为贝希摩斯实际上是以河马为原型,因为从记载中可以看出,它生活在水里,食草,而且嘴巴很大,也有人认为贝希摩斯是一种类似大象的生物。从词源上讲,“behemoth”这个单词是希伯莱文“b'hemah”的复数形式,“b'hemah”的意 思是“野兽”,可以用来表示所有巨大、笨重和未知的动物。贝希摩斯常与另一种怪物利维坦(见Leviathan)联系在一起,关于利维坦的记载紧跟在《约伯记》中记载贝希摩斯的下一章。在《旧约圣经》的外典“以色列书”第六章中曾经记载,上帝在创造天地的第五天创造了山和海,第六天用粘土创造了贝希摩斯和利维坦,当世界末日降临的时候,贝希摩斯、利维坦和栖枝(见Ziz)将一起成为圣洁者的食物。伊诺克的预言书也曾把这两种怪物放在一起进行描述:“两个怪物将在那一天被分开,雌的被称为利维坦,它居住在喷泉的深渊之中;雄的被称为贝希摩斯,它占据了整个丹代恩沙漠。”中世纪传说中的贝希摩斯变成了司黑暗的恶魔,有人认为它是撒旦的化身。Beholder(巨眼怪)奇幻小说中的怪物,飘浮于空中的一类巨大的球状生物,模样丑陋,有一张大嘴,身体中央有一只眼,周围分布着许多小眼,杀伤力极强。Bendith(班迪斯)威尔士传说中的小妖精,这些长相丑陋的怪物很可能是小魔女(见Faerie)和小妖精(见Goblin)的“杂交品种”。它们喜欢将儿童劫走,换成自己的子女(Crimbil),被救回的孩子通常不会记得任何事情,只记得一些甜美的音乐。Black Annis(黑安妮丝)居住在苏格兰高地的沼泽地或山坡上的食人巫婆,蓝色皮肤,独眼,又老又丑,常常坐在山洞外的一堆白骨上,如果无人可吃,就会抓一些羊或鹿回来充饥。Bodach(伯达克)在苏格兰盖尔语里,“Bodach”的意思是“老人”,这种精灵会从烟囱钻进屋里,偷走那些毫无防备的小孩或吓唬他们,在它进屋之后小孩便开始作噩梦。据说伯达克只骚扰那些淘气的孩子,为了防止它从烟囱钻进来,可以在壁炉里撒上盐,因为伯达克讨厌从盐上走过。另外还有两个差不多的怪物,也是源自苏格兰,一个是波吉(Bogie),这种小精灵通常躲在碗柜和衣橱里,喜欢黑暗,喜欢恶作剧,会变形,例如变成一大堆灰尘。另一个是波加特(Boggart),波加特常穿着一身破烂肮脏的衣服,头发茅草般凌乱,不但喜欢恶作剧,还喜欢制造灾祸,而且一旦落户就没有办法把它彻底赶走,即便搬家,它也会藏在家具里一同被带到新房子里。Bottle Imp(瓶中怪)类似于阿拉丁神灯里的那个巨人,同样拥有令主人梦想成真的本领。据说持有神瓶/神灯的人在死后会被打入地狱,因此神瓶/神灯的主人总是千方百计想故意丢掉它,但它每次都会自己回来。消除神瓶/神灯的唯一办法是把它贱卖掉。Brownie(棕精灵)苏格兰传说中善良的小精灵,淘气鬼(见Hobgoblin)的一种。“Brown”是棕色的意思,之所以被称为“Brownie”是因为这种小精灵总是穿着一身棕色的破衣服。它们的脸又小又平,鼻孔也很小,但头发却很长,喜欢独居,有时也成群出现。与其它的许多淘气鬼一样,棕精灵不大喜欢搞恶作剧,它们希望与人和谐相处,如果你对它们好的话,它们就会帮你做家务,但你不能给它们报酬,一给报酬它们就会永远消失,你只能通过其它方式回报它们,例如在它们可能经过的地方故意留一些食物(例如它们最爱喝的牛奶)。如果棕精灵受到侮辱的话(它们有时候很容易受到伤害),就会离开你并带走你的好运;如果受到的伤害很大,它们就会转变为上面所说的波加特(Boggart),不断给你制造麻烦。有人认为棕精灵实际上是新石器时代一个失踪的种族,因受到外力的侵略而被迫逃入地下,也有人认为它们是古罗马家庭守护神拉尔(Lar)的后代。Burak(布拉卡)阿拉伯先知、伊斯兰教创立者穆罕默德的战马,拥有人的面孔和声音、驴的耳朵、马的身体、孔雀的翅膀和尾巴,眼睛如蓝宝石般湛蓝,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穆罕默德每晚都会骑着它游历天堂人马(Centaur) 半人半马怪,出自希腊神话,通常上半身为人下半身为马。 擅用武器多为弓箭或长枪。 Cerberus 希腊罗马神话中地狱守门犬,有三个头,亡者通常拿食物餵它才得通过,不然即被它吞食。在北欧神话亦出现。 Chimera 在叙事诗、神话、美术画中常出现的喷火生物,狮头、羊身、蛇尾, 出自于希腊神话,致命攻击是喷火。 鸡蛇(Cockatrice) 「鸡蛇,据说由公鸡蛋孵出,有鸡的头、胸、翅,蛇身蛇尾, 有瞪视人即让人石化或致死之能力。 Cyclops 独眼巨人,出自希腊神话,西西里岛的巨人。擅于锻造。 恶魔(Daemon) 希腊神话中介于神与人之间的半人族,亦称做恶魔。 龙(Dragon) 众所周知,就是龙。龙几乎在所有传说中都有,只是扮演的地位不同。 在游戏中多是以西方龙的形象为主,喜爱财宝,有四足两翼。 可以看看朱学恒写的对龙蛮详尽的介绍。 Drake 原意为「公野鸭,这里指的是体型较小的龙。说它是小龙太抬举它了,它长得非常像蜥蜴,也是两足两翼,很明显就可以看得出它与前两者的不同,体型较两足飞龙还小。说它会飞还不如说是用滑翔的。 Doppelganger 生灵,有点类似灵魂出窍,通常只有本人才看得见。此字源自德语,在游戏中时常是变形怪的意思,会模仿队伍中的队友而混进队伍中。 Dryad 森林女神,通常指树精。 Dullahan 无头骑士,不死怪物,身前为高贵之骑士,中世纪有死前将 头斩下之习惯,故其姿多为身著铠甲,一手抱著头(著头盔)。 矮人(Dwarf) 矮人,是种身裁短小但四肢体格都很发达的种族。 大部份的矮人对权力都没有欲望,对财宝的兴趣则大得多。 这也是为什麼大多数的侏儒都是矿工打扮。除此之外,侏儒是 很有力的伙伴,是攻击力很强的战士。 矮人的来源是由北欧神话 "Duerger"而来,身高大约一公尺, 均留长胡,重族群,对于武器制作有不可告人之魔力,是优秀的工匠。 曾为北欧神话中诸神铸造兵器。 值得一提的是,矮人似乎跟 半兽人(Orc)及地精(Goblin)族有很深的仇恨。 元素灵(Elemental) 有时也翻为「精灵,其实应为「元素。关于它的形态也是说法不一。 有大有小。 也有说法是体型很大的。每一只都有一种属性,也就代表了一种元素。 精灵(Elf) 精灵,关于它的形容也大不相同,在魔戒之王和日本RPG游戏中,精灵是种类似人,耳朵长而漂亮美丽的种族。在一些德国或西方传说中,精灵是淘气的小生物,居住在森林或洞穴中,喜好作弄人。 但大多只是好玩,没有恶意。 也有很多人将其译为「妖精,但要小心与 Elemental混淆。 Faerie 小仙子或译做仙灵,体型很小很小,只比昆虫大一点。体色透明,有著蝴蝶般的小翅膀。 通常生活在森林。有时亦作 Fairy、Faery 。 Gargoyle 石像鬼,中古世纪教堂或大建筑屋顶上常看到的怪雕像,有恶魔之姿,有些有角,为一般人对恶魔的形像。流传黑魔法师常常将生命灌入雕像中使它有行动能力,弱点是畏光。 烟怪(Gasmonster) 烟怪,全身为一团黑烟,会散发腐臭令人窒息的气体,没有实体。 Giant 巨人的通称。 Golem 「巨像,来源为十六世纪希伯来传说,意指无生命的假人。 多为石造或青铜制的巨人,灌入魔力后可行动,但无思考力。 Gorgon <一>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妖,具有石化能力。 <二>牛形的怪物,身上覆有青铜麟片,会石化、喷火, 是种凶暴的怪兽。 Ghost 鬼,幽灵,又作 Ghast, Gust,在西方鬼的形态通常是触摸不到, 飘忽的幽魂。 食尸鬼(Ghoul) 食尸鬼,回教国家中流传的盗墓食尸的恶鬼。 Gnome 传说在地下守护财宝的小鬼怪。 地精(Goblin) 地精,「小妖精、「恶怪,指的都是这种小小的种族。 很淘气也很邪恶,因为体型不大,单独时无法造成很大的破坏, 只是很讨厌,长得就像淘气的小鬼。 Gremlin 小妖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传说破坏飞机引擎的小怪物。 Griffin 跟 Griffon一词通用,出于希腊神话,狮鹫兽之意。是种正义感很强的生物。 人面鸟(Harpy) 鸟身女妖,希腊神话中有著女人头及身体,而有鸟翼及鸟爪的贪婪怪物。 Hellhound 冥府的守卫犬。 ----see also Cerberus Hobgoblin 大地精,英格兰传说中的大小恶鬼。 Imp 魔精,来源似乎为德国传说。对于它的长像有很多种描述,而且都不相同。 一般是种体型很小的魔鬼,大约只有人的1/2到1/4高, 有翼,擅长偷袭,很多时候为邪恶的魔物或魔法师的信差或监视器。 为一般魔法阵呼叫出的小恶魔,只会初级咒文及幻术。 夜魔(Incubus) 「夜魔,或译梦魔,会侵犯沉睡中的女人的恶魔。来自于中世纪 西方传说,一般出现为美男子之姿,会吸取女人精气。 Jinn 灵魔,回教中的神怪,如神灯巨灵,又作 Jinni、Djinn...等。 Kelpie 苏格兰传说中的水鬼,有马的外形,会让人溺死,或警告将溺死的人,全身裹著海藻kelp,通常住在河边。 Kobold 狗头人,德国传说中的小鬼,邪恶、粗暴,为一般游戏中常出现 的低等怪物。通常佩有皮衣、剑、盾。 Kraken 挪威海妖,代表海之怒的巨大生物。有巨大的触手,会把船只拖入海底,象徵著海之怒。有不少文献显示了它的存在,曾有人目击它,声称约有15公尺以上。有人推测可能为大王乌或章鱼。 Leprachaun 爱尔兰传说中的小精灵,长得像小矮人,会帮人作鞋子, 被抓到就会说出宝藏所在。 巫妖(Lich) 巫妖,不死系怪物中的超高级生物,为尸体所化, 智慧高,魔法亦强,多住在地下城中。 Manticore 人面狮身兽,有龙或蝎子的尾巴,听到它的吼声会致命。 人鱼(Mermaid) 人鱼族,上半身为人下半身为鱼。通常指女性美人鱼,男性又称 Merman。 宝箱怪(Mimic) 游戏的怪物,为食人壶或食人箱,伪装与宝箱相同,躲在箱或壶中 攻击贪心的冒险者。 牛头人(Minotaur) 牛头人,源自于希腊神话,强壮的怪物。 木乃伊(Mummy) 木乃伊,乾尸,原为埃及的习俗,全身包满绷带的乾尸,带有诅咒。 梦魇(Nightmare) 梦魇,通常为黑色马状的恶魔,中古世纪人相信恶梦之来由 是由这种恶魔所造成。 Nixie 德国神话中的女水妖,金发美女,形似人鱼。 Nymph 水妖精,美丽的水中女神,水精灵的代表,司掌水元素。 食人魔(Ogre) 食人魔,巨魔,为童话中的食人巨妖,兽人状,出现在童话「穿长靴的猫中, 是很凶暴的生物。Ogress为女性。 ----see also Orc 兽人(Orc) 似乎跟 Orge 一词混用,J.R.R.Tolkien也将 Orc和 Goblin 混用。 原意为「逆戟鲸,同时也是「海怪之意。一般游戏中则译为「半兽人。 为人形,但有猪的外表,凶残邪恶,天性暴力,攻击力非常可怕。 Pegasus 飞马,天马,通常为有翼的白马。 不死鸟(Phoenix) 凤凰,不死鸟,火之鸟,长生鸟,有金羽,东西方都有传说的圣兽。 Pixie 或作Pixy,英国西南部传说中爱恶作剧的小精灵。 Poltergeist 来自于德语,会吵闹的鬼。 Salamander 火蜥蜴,为火精灵的代表,为中古时四元素地、水、火、风中 司掌火的精灵。 Serpent 原为圣经创世纪中出现的巨大蛇形恶魔,一般指巨大的海蛇, 海中怪物,或称海龙。一般枪炮对它无效。 Skeleton 骷髅,不死怪物的典型,相当于剑士,攻击性很强, 虽没有智力但行动很敏捷,生前多为士兵。 Sleipnir 出自北欧神话,奔驰于天界与地狱之间的八足马。原为 奥丁大神的爱马。 史莱姆(Slime) 史莱姆,RPG怪物的基本,为烂泥般的低等怪物。 Specter 邪鬼,姿态类似死神。 Sphinx 狮身人面,通常为女人身、有翼,出自希腊神话。埃及的狮身人面像 亦为同一种族,为太阳神的守护者。 Sprite 妖精,小精灵的通称。 ----see also Elf Stalker 生活在暗中的恶灵,行动迟缓但悄而无声。 Succubus 「夜魔,或译梦魔,会与睡眠中男子性交之女恶魔。来自于中世纪 西方传说,一般出现为女子魅惑之姿,有翼有尾,会吸取男人精气。 通常视为春梦之映射。 西尔芙(Sylph) 西尔芙,空气的精灵,风元素的代表,通常以少女形态出现, 身体为半透明,有薄翼,司掌风。 Talos 希腊神话中的青铜巨人,刀枪不入,弱点在脚跟的栓子。 Tiamat 塔亚玛特邪龙,巴比伦神话中的怪物,传说一半为蛇一半为鸟, 世界开创时即存在的怪物。 泰旦(Titan) 希腊神话中天与地所生的巨人族,生于现在诸神之前。 Troll 食人妖,为RPG中常见的巨人种族,来源为北欧神话中 居住于洞穴或地下之巨人。身披兽皮,见到阳光即变为石头, 拥有极强的恢复力,如果不使用强酸或是火焰则无法将之彻底杀死。 Undine 水中的女精灵,传说要与凡人结婚才能得到灵魂和孩子。 水精的一种,非常美丽,长发上泛著水珠的美姿常常让看到 她们的男子陷入恋爱的魔法中。她们非常重感情,会因为嫉妒而 杀死情敌或自杀。 独角兽(Unicorn) 独角兽,出现于西方神话,形似马而有一角,通常为纯白色。 附带一提,这个字也是「一角鲸之意。 吸血鬼(Vampire) 吸血鬼,耳熟能详的西方怪物,高级的不死怪物。 Will-O'-The-Wisp 「鬼火,对鬼火的产生有很多种说法,在科学方面是磷火, 在灵学方面则是灵魂或怨气。又称Ignis-fatuus,妖精之火。 Wraith 死灵。 Wyvern 是英格兰国家徽章上常出现的生物,具有两足两翼,长得很类似龙,一般译为「双足翼龙。体型较龙小,尾巴有刺。 Wurm 中文常译作「巨龙,其实它跟龙没有什麼关系,只能算是大的蛇罢了。 没有脚,体型巨大,身上覆满鳞片,有些长得也类似龙, 没有翼,不会飞,只能在地上滚来滚去。 Yeti 「雪猿,或译雪男,生活在冰雪环境下的一种灵长类, 高约三公尺,全身覆盖著白色体毛,最著名者为出没于喜马 拉雅山之雪人。 Zombie 僵尸,不死怪物中最低等的,咒术师施咒于尸体上使之复活的怪物, 没有智力,行动迟缓,但杀不死。元素灵(Elemental) 有时也翻为「精灵,其实应为「元素。关于它的形态也是说法不一。 有大有小。 也有说法是体型很大的。每一只都有一种属性,也就代表了一种元素。 Faerie 小仙子或译做仙灵,体型很小很小,只比昆虫大一点。体色透明,有著蝴蝶般的小翅膀。 通常生活在森林。有时亦作 Fairy、Faery 。 Gargoyle 石像鬼,中古世纪教堂或大建筑屋顶上常看到的怪雕像,有恶魔之姿,有些有角,为一般人对恶魔的形像。流传黑魔法师常常将生命灌入雕像中使它有行动能力,弱点是畏光。 烟怪(Gasmonster) 烟怪,全身为一团黑烟,会散发腐臭令人窒息的气体,没有实体。 Will-O'-The-Wisp 「鬼火,对鬼火的产生有很多种说法,在科学方面是磷火, 在灵学方面则是灵魂或怨气。又称Ignis-fatuus,妖精之火。 Wraith 死灵。 Wyvern 是英格兰国家徽章上常出现的生物,具有两足两翼,长得很类似龙,一般译为「双足翼龙。体型较龙小,尾巴有刺。 Wurm 中文常译作「巨龙,其实它跟龙没有什麼关系,只能算是大的蛇罢了。 没有脚,体型巨大,身上覆满鳞片,有些长得也类似龙, 没有翼,不会飞,只能在地上滚来滚去。 Yeti 「雪猿,或译雪男,生活在冰雪环境下的一种灵长类, 高约三公尺,全身覆盖著白色体毛,最著名者为出没于喜马 拉雅山之雪人。 Zombie 僵尸,不死怪物中最低等的,咒术师施咒于尸体上使之复活的怪物, 没有智力,行动迟缓,但杀不死。食尸鬼 食尸鬼(英语:ghoul/阿拉伯语:?????; al-ghūl)是阿拉伯传说中的怪物, 在阿拉伯,食尸鬼是一种住在沙漠中的能变化成动物的变身恶魔,尤其是变成食腐的鬣狗(hy?na)。它们属于邪恶反叛的精灵,主要居住在沙漠里。有的时候它们也会在坟墓、旷野或有人刚刚死去的地方游荡,他们会劫掠墓地,以死者的血肉或者是幼儿为食,亦会将旅人诱至沙漠荒地中杀害并吞噬。 所以,在文明未开化的时候,任何一个哪怕是最勇敢的阿拉伯武士也不敢在夜色降临后的阿拉伯野外过夜,他们相信入夜后就会有食尸鬼在寻找和杀死人类。

神话传说篇6

关键词:民间故事;小红帽;过度阐释;反对阐释

一、前人的研究成果与小红帽案例分析

阐释自产生以来就与神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阐释学是以赫尔墨斯这个神话人物加以命名,它的产生也是为了是神话等这样一些古老的文本适合现代的需要。阐释最早产生于古典古代晚期的文化中,那时神话的影响力和可信度已经被科学启蒙所带来的一种理性唯物的现实主义的世界观所瓦解,越来越难得到人们的注意。为了不让这样的一些古老珍贵并且在历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的文本从此堙没,阐释则成为了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它往往使得这样一些古老的文本在今天仍然具有存在价值。我想在此文中举两个非常著名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第一个是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所提到的塞壬与奥德修斯的故事。阿多诺将塞壬的歌声比作艺术的引诱,而奥德修斯则被当做是资本家。他一方面充分享受着艺术的魅力,而另一方面则靠着劳动人民将自己绑起来不会陷入其中。

另一个例子也是众所周知,那就是弗洛伊德从俄狄浦斯这一出悲剧当中得出的恋母情结这一理论。弗洛伊德对俄狄浦斯这一古老悲剧加以阐释得出了普遍的恋母情结这一理论。

这样杰出的例子还有许多,他们都证明了阐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读方式,它可以在我们认为已经被充分理解的文本中发掘出新的内容。在这里,我们就以格林童话中的著名故事――《小红帽》为例来分析阐释对于一个文本的解读,尤其是转换性解读。

小红帽的故事情节想必大家都已经十分熟悉,但是估计没有谁会想到,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在今天已经成为了一个讨论的热点,不仅有其理论研究专著(《百变小红帽》),也有关于这个故事的艺术再创作,许多学者都从自己的领域出发,来对这则历久弥新的民间故事进行阐释解读。

这个故事产生之初往往是对小孩的一种善意的警告与劝诫,让他们听父母的叮嘱,不要因为贪玩而耽误重要的事情,不要随便相信陌生人的话等。而这种朴素的本初含义随着时间的流逝具有了许多别的意蕴。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阐释解读中,小红帽往往代表年轻女性对性的一种渴望和追求,是为了满足自己个人的需要才会甘愿被狼欺骗,因此在美国性开放时代,小红帽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变成了身材惹火的单身美女,在故事中她在草地里的玩耍也被当做了对男人的一种引诱。而在女权主义者的阐释解读中,小红帽故事表现的是当今社会下女性保卫自身权利的运动。在男权文化下童话的女主角往往要经历孤单、屈辱以及许多磨难的考验,最终才能得到一个如意郎君的疼爱……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小红帽这个故事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竞技场,在这里人类学家、心理分析学家、女权主义者、神秘主义者等对这个故事作出了自己的阐释和解读。面对着这样一种情况,我们不禁要问“这样一些阐释与解读是不是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呢”

二、过度阐释中的转换性阐释与潜文本阅读

按照苏珊桑塔格的说法,“阐释是以修补翻新的方式保留那些被认为太珍贵以至不可舍弃的古老文本的极端策略”,要使过去古老的文本在今天还能被认为有其存在价值与意义,最简便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这样一些古老文本中的要素转换成为我们熟悉的事物,这样的做法会导致为阐释而阐释。过度的阐释将过去文本当中的某些因素放在当今社会进行浅层的比附,并不具有多大的价值。

这样的转换性阐释往往会造成忽视文本而去盲目挖掘文本中的潜文本。因为转换性阐释将文本中的许多因素都加以转换,在这样的一些阐释者看来,几乎所有的文本都成为了一部密码本,上面显而易见的东西并不具有太多的价值,真正有价值的潜文本躲藏在文本之后。这样的做法使得我们习以为常的文本阅读忽然变成了一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潜文本的寻找与再现。而在所有的文学当中,神话与民间传说往往最为古老,许多作品的产生背景,作者、发源地等等都已不可考,因此,它们往往会被转换性的阐释所钟爱,会在其中挖掘出很多的微言大义中来。在苏珊・桑塔格看来,过度阐释仅仅是改写和重估死去的过去的一种手段,是从死去的过去逃脱的一种手段

三、在新的环境下如何反对过度阐释

神话与许多民间传说,它们都产生与人类文明的原始阶段,它所反映的是原始文明时人类的心理特征,并不会包含如此多的现代意义。而盲目将古老文本做无休止且漫无边际的过度阐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透明是艺术――也是批评――中最高、最具解放性的价值”。正如苏珊桑塔格在她的著名论文《反对阐释》中所说的那样:

“我们的任务不是在艺术作品中去发现大量的内容,也不是从已经清楚明了的作品中榨取更多的内容。我们的任务是削弱内容,从而使我们能够看到作品本身。

现今所有艺术评论的目标,是应该使艺术作品――以及我们自身的体验――对我们来说更真实,而不是更不真实。批评的功能应该是显示它如何是这样,甚至是它本来就是这样,而不是显示它意味着什么。”

参考文献:

[1]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2]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神话传说篇7

关键词: 神话传说; 旅游景观审美; 华山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166-02

一、神话传说与旅游景观审美的研究背景

(一)神话传说的概念

学术界对神话传说的概念至今尚未有统一阐述。心理学家把神话视为原始心理、原型观念或原型动机的沉积,其功用是对宇宙下意识或无意识予以解释和诠释。神话研究人员认为:“古代的神话传说是人类精神最深刻的成就之一,是天才的创作智慧所产生的充满灵感之作,这种创作智慧为深邃的宇宙领悟开了方便之门”。马克思认为,神话是“人民在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1]

神话传说从内容上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在不具备自然科学常识的前提下,古人对日月运行、风霜雨雪、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所创造出来解释宇宙神秘和万物来源的故事;第二,在人人皆有的求娱乐心理前提下,依附特定的历史事实或人物、地点所创造出的奇诡有趣、入情入理的故事。神话传说是人类精神的衍生物,是千百万劳动人民在现实的生活中所提炼、展示出来的智慧结晶和精神文明,凝结着人类前行和发展的历史,是具有艺术意味的审美对象。严格的说,神话与传说是不同的,但两者在旅游景观审美中的作用并没有明确的区分,本文为研究方便,统称为神话传说。

(二)旅游审美与神话传说的关系

在现代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会亲领身受以旅游景观、自然山水为时空背景的神话传说及其特殊的氛围与意境。杭州西湖许仙与白娘子的爱情传奇、哭倒万里长城的孟姜女、西岳华山的巨灵神与沉香劈山救母等美丽的神话传说依附于山水景物,运用想象、幻化、神话的表现手法,描写自然的神秘,叙述景物的产生以及名称的来源,使人们回味起大自然原始的神秘力量,将超自然的、人文的神奇与活力灌注到静态的旅游景观之中,从而构成动态的、富有文化情感和精神内涵的景观形象。

从旅游审美角度出发,旅游景观是一个相对狭义的称谓,是具有审美信息、空间形式和时间立体性的外在观赏实体。审美信息的因子包括审美形态、审美价值、审美特征等。空间形式是指人类所能触及的范围内,所有具有旅游价值的立体综合体。时间立体性是指积淀和凝结在旅游审美对象中的文化内容。神话传说由于历史性、传承性、集体性、文化性等特征,属于旅游景观的时间立体性范畴,是旅游景观特殊的审美因子。

当今,大众旅游日趋蓬勃与稳定,涉及旅游景观审美的学术研究已见成果。但神话传说作为特殊的旅游景观审美因子在旅游审美中的研究中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华山景区的神话传说为例,系统的论述神话传说在旅游景观审美中的作用,对旅游景观或景区的审美体验起到借鉴的作用。

二、华山景区神话传说审美特征分析

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古称西岳。据东汉班固《白虎通义》记载:“西岳为华山者,华之为言获也。言万物成熟可得获也。”故曰华山。华山的得名还有另外一种传说,华山顶上有一大池,生长千叶莲花,因而得名。据此韩愈诗云:“太华峰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藕如船”。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有华山“其高五千仞,削成而四方,远而望之,又若花状。”古代“花”与“华”相通,也就是说,华山远望,山形如花,故称之华山,这是目前最令人信服的一种说法。

“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山以“险”著称于世,山势峻峭,其优美的神话传说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大千世界的万般众生相,使每个旅游者都可以从中发掘出切合自身文化品位的内容,从而生发出带有鲜明个性特点的美感反映。众多的神话传说经历了岁月的洗礼而广为传颂,给华山灌注了生气和活力。华山的神话传说有两个审美特征:

(一)历史悠久,涉及广泛

据统计,华山的景观涉及神话传说的有30余处,相关的人物包括神仙、道士、皇帝、百姓、文化名人等,其中的巨灵神、三圣母、沉香、二郎神、太上老君等属于虚构型的神话传说。古代人民出于对自然的敬畏和神秘,而感觉到人类的渺小,于是在自然之上幻化、虚构出具有超凡力量、意志和智慧的神灵,寄托着人类美好、朴素的情感、追求和理想,表达了人们征服自然渴望,从而弥补自己对自然的屈从心理。神话传说涉及的历史人物有秦穆公、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陈抟老祖、宋太祖、李白、韩愈等,这些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物其奇闻轶事和华山胜迹融为一体,虚实难辨,给华山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赋予了传奇色彩,使华山更加扑朔迷离,在实际游览的过程中体验到奇幻而倾慕的感受。

(二)人伦教化,影响深远

华山的神话传说源于生活,是对古代劳动人民传统美德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其大部分具有“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作用。神话传说通过男女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慈母孝子之间的亲情、帝王将相、天地神灵的仁民爱物之德、隐士名人的超脱飘逸之风等来倡导人伦教化的道德之美。《水经注》中记载:“河神巨灵,手掰脚踏,开而为两,今掌足之遗址仍存。”巨灵神的丰功伟绩历代歌颂,“华山仙掌”成为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明代《三才图会・华山图考》曰:“北行为西峰,石隙二尺,直下,相传沉香子斧劈之”。我国妇孺皆晓的神话故事《宝莲灯》里沉香劈山救母就是在此发生的,在民间广为传颂,华山也因此名扬四海。

三、华山神话传说在景观审美原理中的作用

(一)审美距离

瑞士美学家布劳认为,距离是一种审美原理,是审美悟性的一种特征。最广义的审美价值没有距离和间隔是不能成立的。审美距离分为心理距离和空间距离。神话传说是人类精神的深刻成就和智慧展现,大多依附于自然山水、风景名胜之上,是无形的;其审美距离具有间接性,客观存在的景观成为两者之间的中介体,使得神话传说的审美距离具有特殊性。游人攀登至华山险境“老君犁沟”时,蹬道惊险,直上云霄。使人产生难以预料的危险、恐惧和紧张。但此处的传说“李耳来华山,见此无路,便提铁犁、套青牛一头,一夜犁沟以通此路”却可以成为浓郁的趣味和轻松的源泉。幻化的传说可以暂时摆脱险境带给旅游者的畏惧感,而将险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体验、征服,此称为审美心理距离。深壑千仞的苍龙岭“唐代韩愈登山至此,豪气丧尽,捶胸痛哭,恐不能返,投下绝命书”的传说在审美心理距离中也发挥了同样的作用。华山东峰东南方有一孤峰,其上有小亭翼然而立,此处隔绝于世,云雾飘绕,发生于此的“宋太祖赵匡胤输棋卖华山”的传说在审美空间距离的前提下,使本来远离尘世的小亭更富传奇和神秘感。神话传说对提高旅游者的美感层次、改变旅游者的美感态度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审美节奏

“节奏”原为音乐术语,在旅游审美活动中,旅游节奏的适当与否,对旅游者的体能、心境和情趣都有直接的影响。旅游者在游览华山的过程中,各处的景观或以听觉形象传达于心,或以视觉形象作用于心,给人或压抑、或沉重、或愉悦、或敬畏的节奏美感。这种审美的节奏如果与旅游者的心理和生理节奏同步运动,就会带给人们心理和生理的轻松和舒适;但如果心理和生理节奏与旅游者的生理和心理节奏失衡,会带给人们紧张和烦乱。华山以险著称的景观比比皆是,五里关、百尺峡、老君犁沟、猢狲愁、檫耳崖、苍龙岭、长空栈道、鹞子翻身等处艰险崎岖,地势险恶,高强度、长时间的高度紧张使游客生理和心理节奏失衡,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痛感。但各个险要景点的神话传说具有深刻的文化和丰富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解除了游客的紧张心理,摒弃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单调、恐惧,在险峰中获得了征服和愉悦的双重审美感受。

四、华山神话传说在景观审美层次中的作用

旅游景观的审美随着旅游主体的情感和心理的波动而具有不同的阶段和层次。李泽厚根据内在自然人化的总原则,将美感分为“悦目悦耳”、“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等三个层次。[2]

(一)融入“山名水灵,悦目悦耳”的名山胜境

随着现代物质生活的丰富,自然山水、旅游景观的审美活动在人们整个精神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破万卷书,行万里路”现代人挣脱生活的枷锁与书本的限制,在广阔的大自然中,放松心身、开阔视野、怡情冶性、耳目一新。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历代劳动者的智慧创造出惊人卓绝、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成为旅游景观中的“仙”和“龙”。这些“仙”和“龙”给旅游景观笼罩着神秘莫测、超凡脱俗的神性光环,带给旅游者审美的震撼,成为名山胜景的画龙点睛之作。初到华山,旅游者融入奇险峻拔的山峰之中,聆听动听的神话传说故事,获得视、听上的感受。

(二)陶醉“情景交融,悦心悦意”的审美意境

审美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术语,是指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和经过提炼、加工的客观形象融为一体后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往往融入了旅游审美主体的情感,情与景交融在一起。[3]例如,华山中峰又称“玉女峰”,《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七回记载:“弄玉吹箫双跨凤,赵盾背秦立灵公”。情笃意和的箫史、弄玉乘龙跨凤双双腾空而去,游客的情感受到爱情的感染,触发想象,引起“飘飘欲仙,欲乘风而去”的情思以及对纯真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将对景观的欣赏净化为相对纯然的精神体验。玉女洗头盆、沉香劈山处、老君挂犁处、韩退之投书处等传说使旅游主体从有限的、偶然的、具体的景观形象中领悟到无限的、必然的、本质的意味,陶醉在“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意境里,给旅游主体留下难以磨灭的的旅游经历。

(三)升华“妙悟天开,悦志悦神”的精神境界

悦志悦神的精神境界是一种在崇高感的基础上寻求超越与无限,是一种高级而深刻的审美体验。人们对生活中遇到的烦恼、挫折、沮丧等都希望能够在超自然的力量中得到实现。旅游者在游览华山的过程中,感受在不同历史时空中对神仙的仰慕、对爱情的向往、对真善美的渴望、对人生的顿悟带给人们的精神超脱,净化旅游者的心灵,完全脱离世俗、烦恼,达到纯粹的时空和道德超越,升华到“妙悟天开”的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神话传说篇8

论文关键词:仡佬族 神话传说 生态伦理思想

“仡佬仡佬,开荒辟草”。仡佬族作为贵州土地的开拓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为悠远古老的濮、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仡佬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用民族语言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歌、童话、寓言、谚语、谜语等。尤其是神话和传说,仡佬人通过它解释万物,总结经验,传授历史,辨别是非,表达愿望。在不断的传承中,神话传说逐步被深化,战胜自然的神灵,开荒辟草的仡佬先民,惩恶扬善的英雄人物,无不被颂扬,并成为了仡佬人的理想追求。

仡佬族神话传说可分为五类:开天辟地、战胜自然、与其他民族的斗争、发明创造和伦理训诫。在这些神话传说中处处闪烁着哲学的光芒,蕴涵着仡佬族民族精神。仡佬人认为天地万物均是神物所造,对生存环境,仡佬先民有惊叹、有恐惧,更多的是敬畏和警觉。他们祈求神力战胜它,然而也警示同族人必须尊崇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反映出仡佬人与自然万物共同诞生、共同生存的整体生态观,因而形成了仡佬族自己独特的生态伦理思想。袁鼎生等主编的《生态审美学》将生态美分为自然生态美、社会生态美、自然社会系统生态美。自然生态美指生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所产生的美,社会生态美指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环境之间及社会环境各因素之间的和谐关系美,自然社会系统生态美指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所产生的美。我们对仡佬族神话传说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其生态伦理思想可归纳为三类:重生意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和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

一、重生意识

仡佬族认为自然万物一切皆有生命,所有生命皆是神物所造。因此,对大自然生命必须万分崇敬,对个体生命必须珍视,这是他们对世界朴素的认识。

仡佬人的生命观里先有天地万物再有人类。在开天辟地神话中记载了天地日月是神物所造。关于人类的起源,据说是经几翻几复发展到第四曹才得以延续下来的。第一曹人是天神用泥巴捏的,第二曹是天神用草扎的,第三曹是天上星宿投生来的,后来才有兄妹成婚制人烟。前三曹造人的神话反映了仡佬族源于自然的人类起源观。万物的形成更是形象生动,《布什密制地》闭讲述布什密制地就像人的身体:肉就是遍坡遍地的泥巴,脑壳就是高高低低的坡头,头发汗毛就是漫山遍野的树木和草,眼睛就是大大小小的消水坑,嘴是山洞,手和脚是分枝分岔的山坡,肚皮就是那些龙潭,肠子就是弯弯曲曲的江河,骨头就是又重又硬的石头,肋巴骨就是那又高又大的大岩另一则神话《巨人由禄》也讲述了万物的生成,同汉族盘古开天地神话相似。《巨人由禄》讲述巨人由禄死后身体变成了万物。这两则神话,《布什密制地》记载了自然万物像人一样五脏六腑齐全,《巨人由禄》记载了万物由巨人由禄的身体转化形成。尽管故事显得怪异而又浪漫大胆,但它表达了在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人对生命的重视。自然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并由其生活方式而影响其文化精神。因此,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生活方式制约着人的意识形态,从根本上决定了仡佬族神话发展的基调。建立在原始落后的农耕经济上的神话,使他们相信,万物有灵,万物都有存在的理由和条件。

万物皆有生命,它们的生命就像人类的生命一样不可亵渎,崇敬自然生命也就是珍视个体生命。在懵懂之初,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自然生命在某种程度上还高于个体生命,因此仡佬人对自然万物生命无比敬畏。有人说,敬畏是文明起源的触角,人类对于生存恐惧的思索才促使古人逐渐从野蛮走向文明。仡佬人在长期生产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自然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对自然之道不断探索。

仡佬族这种重视生命的意识一直贯穿于仡佬族神话传说中,贯穿于仡佬族文化精神中。首先体现在对自然万物生命的敬畏。仡佬族先民固有天地、日月、万物由一种超自然力量支配和主宰的“神创论”看法,使其对创造万物的神物由衷膜拜。山神就是仡佬族最鼎力膜拜的神,并成为诸多神的化身。每年“三月三”仡佬人集体隆重祭祀,称作“仡佬节”。关于山神,据《兄弟赶山》网记载,天神敖伟封“仙体凡人身”的仡佬九兄弟为地盘官,掌管人间事,后赶山壮烈牺牲,“敖伟表彰其功绩:生前他们管底盘,死后追封为山神。敖伟追封时,恰是三月三。敖伟封了代代传,从古至今才祭山。”祭山活动非常隆重,不但要准备丰富的供品,而且在祭山神前十六天先推空磨三转,以此“空空”之声惊动山神准备受祭,然后在祭师的组织下唱念“三月二到了,三月三来了,我们齐来敬山神!敖伟天神,列为山神,地盘业主,请来喝酒喽!”并跪求山神保佑全寨安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除祭山神外,每年七、八月“吃新”还祭专主土地的土地神,土地神有八兄弟,分别是天宫土地神、天门土地神、山关土地神、桥梁土地神、龙王土地神、秧苗土地神、寨门土地神和家中土地神。祭拜土地神以求年年有收益,岁岁得安宁。

仡佬族人相信万物有灵,认为天地山川、风云雷雨、日月星辰、金石草木、五谷种子皆有神,他们把成败得失归功于自然物,把难于把握的自然变化和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动植物人格化。他们按照自己的想象对自然进行创造,供奉和祈祷,以求神灵的庇佑和保护。而对自然万物生命的敬畏随时间的流变、认识的深化进而对自然实体崇拜,正如黑格尔所言,抽象的无形象的自然力量到较具体的、形象已较明确的自然力量,因此,崇拜的对象也就具体、明晰化了。具体表现为:

(一)“竹”图腾。两千多年前,仡佬先民建立了“夜郎国”。关于夜郎王,《后汉书·南蛮西夷列传》记载,“初,有女子浣于(逐)水,有二节大竹流之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竹”,仡佬语音“仡佬”,因而称作仡佬族。从此,竹便成为仡佬族的标志,生命出于竹,死归宿于竹,再度投生的起点也是竹。在不断的与外族的斗争中,仡佬族人民更表现出竹的性格:谦虚不自弃,忍让不忍辱,坚忍不拔的精神。

(二)敬牛王。每年十月初一,仡佬族都要过“牛王节”祭祀牛恩人。仡佬是多难的民族,多次被侵几尽灭亡。据说有一次曾被外族围侵,正在危难之时,仡佬首领家的老牛“哞哞哞”把全寨人引进山洞里终于躲避了灾难。正所谓“仡家一头牛,性命在里头”,从此,仡佬族没有打牛、吃牛肉的习惯,把牛敬奉为“王”。并且每年十月初一用鸡、糯米粑、酒等喂牛,以敬奉牛王,敬慰耕牛终年辛劳。“牛王节”这天还将糯米粑挂在牛角上,牵牛到水塘边照影吃糍粑,年青人对歌欢愉,表示替牛祝寿。

(三)敬树神。仡佬人还把树看作是神,每个仡佬族村寨总有大神树,通常为银杏树。每年八月十五仡佬族要过“拜树节”,他们身着新装,置上酒肉祭树以祈安宁、兴旺。古树还寄托着仡家人的许多情感。瓮安县的相思杉诉说着满珠、敖哥凄美的爱情故事,他们死后变成两股青烟,随着长出了两株杉树,每当明月初升的时候,从树梢上就会唱出动人的歌声,仡佬人把它称作“鸳鸯树”(《相思杉》)。正安、道真等县有拜古树为“保爷”,以保佑孩子“易养成人”(《树干爹》)。还有为纪念先生栽桂花树命名“启蒙树”(《启蒙树》)。

总之,仡佬族对山神、土地神的祭祀,对竹、牛、树等自然实体的多神崇拜,反映了仡佬人对自然万物生物的崇敬,对个体生命的珍视,对生命延续的渴望。

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基于仡佬族的重生意识,因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仡佬族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敌对和奴役的关系,而是一种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们与自然万物共同生存与发展,很多时候自然还成为仡佬人生命的保护神。因此,在与自然不顺应时,仡佬人便采取一系列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把自然视为是有神性和灵性的生命圣灵并加以崇拜敬畏和祭祀,使自己与自然达到某种协调关系。

(一)生命的保护神。

在人类的起源神话故事中,诸多植物和动物都是仡佬先民的保护神。《人皇制人》记载:洪水滔天,兄妹俩在一个白胡子老公公(实是天神)的指引下分别躲在葫芦和扣空的梧桐树里逃难。兄妹俩照老公公的吩咐一人拿一个鸡蛋放于腋下,等鸡崽孵出来后就打开葫芦和梧桐树(传说人不知天地,鸡知道天地,它知洪水何时消)。结果哥哥落于平地,妹妹挂在悬崖上。后在岩鹰的帮助下,岩鹰驮着妹妹到山脚,兄妹相见成婚。仡佬祖先就是因为葫芦、梧桐树、鸡和岩鹰的搭救才得以保住性命,延续子孙。这类神话反映出山林树木作为仡佬族赖以生存的家园,在他们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和人类自身的生存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因此在仡佬族传统文化中被赋予神圣的色彩。

(二)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破坏环境遭惩罚。

“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山旮旯”。仡佬族的住房一直和山石树木相伴,最早是石居,然后“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日干栏。干栏大小,随其家口之树”(《魏书》)干栏式巢居。这种依山而建,房前屋后植树栽竹的习惯一直沿袭至今。再加上仡佬族一直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因此对自然的依赖非常明显,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破坏自然遭惩罚的观念代代相传。《洪水潮天》就记载了远古时代为何发洪水家园被毁的原因:有一天,雷公看见人间糟蹋粮食,于是下凡来进行惩罚教育,没想到遭到暗算,还差点被吃掉。雷公一怒之下就发起洪水,只有对他友善的兄妹俩被留下来。

仡佬人不但意识到自然的重要性,还非常注重保护自然环境。许多神话传说借助其教化功能传递着生态保护观念:《围腰坟》讲述一对青年恋人杏子、岩旺抵制寨主迫害,逃婚的故事。他们的遗腹子担任州官后去寻父亲死的崖洞,发现父亲葬于洞里的大坟下,传说是洞里的蚂蚁被杏子的泪水感动,衔黄泥垒起来的。于是州官告示:严禁伤害野生动物,大搞封山育林。《栽树修桥惩恶人》记载阴阳先生命令栽九百九十棵柏香树,搭一座“凉桥”,惩宋恶霸的故事。除传说故事的相传说教,仡佬族还通过一些活动来贯彻执行,比如过“吃新节”,还检查处理乡规民约的执行情况,对破坏寨子安宁、偷砍树木的人进行处罚和教育。

三、和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

仡佬人为了生存、发展,面对恶劣的环境,靠打制粗糙工具与自然抗争,获取生存的权力;同时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以自然神灵为精神,崇敬自然生命、珍视个体生命。随着民族的发展,仡佬人在他们的生活中开始直观到人的伟大的自由创造力量,他们歌颂那些争取民族解放和进步而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赞美智慧、力量和献身的精神,倡导和谐的婚姻家庭观,从而产生欢愉的感情。仡佬人在对人的创造的积极肯定的过程中形成一定尺度、标准和面貌的社会道德价值观,这些主要通过仡佬族神话传说的伦理训诫表现出来。它是仡佬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是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它深刻地蕴涵着依照一定原则来规范行为的深刻道理,包括人的情感、意志、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一)崇尚勤劳勇敢的精神。

一个民族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和抗击邪恶势力的斗争中,勤勤恳恳,勇于拼搏,敢于斗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住在石旮旮的仡佬族由于一直尽受歧视屈辱,因此形成了勤劳和勇敢的民族性格和伦理精神。在仡佬族神话传说和古歌中,不厌其烦地讲述仡佬先民开荒辟草的故事,反复复歌颂他们的丰功伟绩。

“当抱原来无人烟,开荒辟草是告佬”(《兄弟赶山》)、“敖伟天神,列位祖先,地盘业主。现在我们地方好,全靠你们的业绩。坡是你们赶来的,山是你们留下的。你们开辟的地盘,宽广抵天边。我们享你们开的田地,享你们开的大河,享你们砌的城墙,享你们建的仓房,享你们修的瓦房,子孙后代用不完,千秋万代不用买。”(《祭山神》)

仡佬祖先创下如此基业,为感恩先辈,后代用敬祭祖先的活动来悼念祖先。在仡佬人的观念中,他们认为生时为人,死则为鬼,灵魂不灭。祖先的灵魂会暗中助后人,因而虔诚地祭祀祖先,就成为人们重要的道德义务。于是,在堂屋或灶房帖“古老先人,地盘业主”的字幅祭祀。“吃新节”便是隆重的祭祖活动,人们把祭祀物品置于神树前,挂在树枝上,由祭师主持唱念丰收吃新不忘老祖宗开荒之功。到底开荒的老祖宗“地盘业主”是谁,是阿仰兄妹?是告佬九兄弟?是竹王?各地有各地的传说,他们均是仡佬先祖,而且他们都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勤劳勇敢多智慧,机灵能干有作为。”(《泡桐歌》)这是老祖宗具备的优良品质,不畏劳苦,开荒造田。仡佬族过“牛王节”也正反映了仡佬人崇尚勤劳的社会心理。仡佬人还敬“宝王菩萨”祈求荫佑,祭祀时念祷词:“人家有年我无年,提起猪头要现钱,若得宝王来保佑,朝朝日日当过年。”嗡纪念其开采丹砂之功。

仡佬族祭祖先、祭牛王、祭宝王,一方面是歌颂祖先的丰功伟绩,以此怀念;另一方面也是缅怀后人要勤劳勇敢,不畏劳苦,艰苦创业。

(二)原始集体主义道德观。

仡佬族神话传说中塑造了众多的英雄人物,他们多具非凡的本领,担负起全民族的理想愿望。有率领众人历经艰辛捉阿风怪的阿利(《阿利捉风》),有为凿岩修渠与财主作斗争而壮烈牺牲石鹅大姐(《石鹅坪》),有舍己救人的神医韩婆(《韩婆岭》),有揭竿而起抵御外族强暴浴血奋战被困成仙的田先玉(《田先玉》),还有誓死保家园的奇才晟打浦(《晟打浦的传说》)等。他们不畏强暴,惩恶扬善;为了集体,牺牲个人的原始集体主义道德观正是仡佬族得以发展的核心因素。

(三)和谐的婚姻家庭观。

神话传说篇9

自古以来,冬虫夏草一直被作为我国中药宝库中的一宝,得到重视与应用,并与人参、鹿茸一起被称为中国三大补品。

冬虫夏草出产在我国西南高寒地区,藏胞称之为“牙什托根布”,其名较早见于吴仪洛《本草从新》(1757年)和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在明、清两记体小说中,更是充满了对其传奇性的描述:“冬虫夏草,一物也。冬则为虫,夏则为草,虫形似蚕,色微黄,草形似韭,叶较细。入夏,虫以头入地,尾自成草,杂错于蔓草间,不知其为虫也;交冬,草渐萎黄,乃出地蠕蠕而动,其尾犹簌簌然带草而行。盖随气化转移,理有然者。”冬虫夏草的那种神秘莫测的生活习性,无疑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其实冬虫夏草又叫虫草或冬虫草(藏语:压扎梗布),是虫和草结合在一起长成的一种奇特的东西,冬天是虫子,夏天从虫子里长出草来。虫是虫草蝙蝠蛾的幼虫,草是一种虫草真菌。怎么长出来的呢?夏季,虫子将卵产于草丛的花叶上,随叶片落到地面。经过一个月左右孵化变成幼虫,便钻入潮湿松软的土层。土层里有一种虫草真菌的子囊孢子,它只侵袭那些肥壮、发育良好的幼虫。幼虫受到孢子侵袭后钻入地面浅层,孢子在幼虫体内生长,幼虫的内脏就慢慢消失了,虫体变成充满菌丝的一个躯壳,埋藏在土层里。经过一个冬天,到第二年春天来临,菌丝开始生长,到夏天时长出地面,长成一根小草,这样,幼虫的躯壳与小草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的外形像一条头部长了草茎(子座)的蚕虫体(真菌幼虫复合体)。草茎呈深黄色,虫体呈红棕色或深褐色。草茎长度2至8厘米。虫体长度3至6厘米,直径0.3至0.7厘米,表面有密集的环纹,体下有8对足,中间4对足较明显;质脆易折断,断面为乳白色或黄白色纤维状;有如同草菇、香菇的香气;味淡或微甜,有黏性。

关于冬虫夏草的药用价值,古代医籍及笔记中皆有论述,《本草纲目拾遗》谓:“羌俗采为上药,功与人参同。”《桔园小识》说:“以酒浸数枚啖之,治腰膝间痛楚,有益肾之功……或云,与雄鸭同煮食,宜老人。”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平,入肺、肾经。有补肾助阳,止血化痰之功,适用于肾气亏虚所致的阳痿、遗精、腰膝酸软以及肺气亏虚或肺肾两虚所致的久咳、虚喘、痨嗽、咯血等症。

孙悟空神话形象的由来

文/清伟

一是鲁迅认为孙悟空形象应当来自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淮泗水怪无支祁。大禹治淮水时,无支祁不光跳出来作怪,还搞得风雷齐作、木石俱鸣。大禹很恼怒,他不仅召集群神,并且请来神兽夔龙作为援军,这才擒获了无支祁。而无支祁虽被抓,但还是击搏跳腾,谁也管束不住。于是大禹用大铁索锁住了它的脖颈,拿金铃穿在它的鼻子上,把它镇压在淮阴龟山脚下,从此淮水才平静地流入东海。

鲁迅认为小说中的孙悟空与无支祁在多处地方惊人相似:无支祁最后被大禹锁在龟山下,孙悟空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无支祁形若猿猴,孙悟空本来就是猴像,其“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之状亦无异。

神话传说篇10

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文中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书作者罗贯中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正是这离奇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心,致使此书成为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猪八戒-贪财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保护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经,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书中写唐僧师徒经理了八十一个磨难有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惭愧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因为我去做了,而且坚持到了最后。

那四本厚厚的名著,是每个自诩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的人必须修读的。我自然不能免俗,刀光剑影,勾心斗角,爱恨缠绵,都不适合此时阅读,于是再次翻开了《西游记》,进入了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受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语言;有人干脆把它当作道德修养小说或政治寓言。但在我看来,它什么都不是,它只是“游戏之作”,是一个单纯的神话世界。我在读这本小说时常常有一种共鸣感,想必这是我内心深处对于自由的欲望在呼喊吧! 一、自由 在经历了又一个个性受制约的学期后,孙悟空这个形象完全激发了我内心潜在的,但根深蒂固的向往——对彻底的自由的向往。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优麒麟辖,不优凤凰管,又不优人间王位所拘束”,闯龙宫,闹冥司,在花果山自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他的一切斗争也都是为了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我一种寻找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总之,我觉得现代人对于自己的生存状态,尤其是精神方面较为安于现状,缺乏一种开拓进取,寻找更大自由的精神。 二、神话 如今也是一个远离神话的时代。日常生活过于现实,使充满幻想的事物遭到排斥。神话绝非幼稚的产物,它有深邃的哲学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谢林在他的名著《艺术哲学》中说:“神话乃是各种艺术的必要条件的原始质料。《西游记》是中国神话小说的颠峰,也是神话文化的至高境界,然后中国的神话文化渐渐没落了,神话不被人重视,连《西游记》也少有人问津,只有孩子们会被孙悟空征服,于是也只有孩子们抱有对未来浪漫的、梦幻般的希望。” 三、英雄 “英雄”有许多不同解释。《辞海》中说英雄是杰出的人物,曹操说英雄要有包容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胸。我认为,英雄是那些顽强地掌握自己命运,并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人。孙悟空无疑是英雄的典型,他为了自由,为了自己的尊严,不怕与一切进行斗争。正因为这种对抗的差距悬殊,发自内心而拼尽全力的抗争才显得悲壮。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勇士才能凸现出其英雄本色。 复读《西游记》,让我觉得其不属于一般名著的特点。我相信,也希望它永 远向大家展示着“自由、神话、英雄”三个主题,给大家带来激励和源自内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