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会十篇

时间:2023-03-13 17:57:30

读书报告会

读书报告会篇1

大家下午好!

在这春光明媚美好时节,我们的老朋友-----郭艳梅老师和石淑芳老师应邀再一次莅临我校,为大家分享她们在读书与写作方面的研究成果。让我们全体师生对她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今年,是三门峡市深入实施“书香三门峡”全民阅读活动的起始之年,全市上下通过开展九项活动,着力营造多读书、读好书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崇读尚学的文明风尚,推进文化强市发展战略,切实提升城乡居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实施“四大一高”战略,建设创新开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生态宜居三门峡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其中活动之一就是深入开展全民阅读进校园活动。通过广泛开展经典诵读等读书活动,倡议学校帮助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提高阅读水平,倡导青少年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学习习惯,深入开展书香校园创建。

读书报告会篇2

本书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黄宗智先生所撰写的,这也是我阅读关于该作者的第一本书,与《清代地方政府》、《文化、权力与国家》中关注与地方政府的总体运作与宗族作用相比,其落脚点放在了更为细微的环节,即偏向于中国基层社会司法运行的方面。再进一步说,即民法的实践和表达。

(一)清代法律官方表达的迷雾

正如黄宗智在导言当中所说,本书的出发点试图回答这样几个问题:清代法庭是不是真的很少审理民事纠纷?好人是不是不打官司,而法律诉讼的增多只是由于奸诈之徒和邪恶的衡门骨吏的无中生有,挑唆渔利?再如,县官是不是偏向道德训诫而非法律条文,在审理民事案件时他是否更像一个调停者,而不像一个法官?

作者以一一否定的态度回答了这些问题,并进而提出了“清代法律制度是由背离和矛盾的表达和实践组成的,官方的表达和法律制度的实际运作,既矛盾又统一”①这一中心论点。他认为正是我们单纯的理解官方表达的条文及官方意识理念,因此才会产生这些疑问。那么理解这一论点,首先要搞清楚,这个所谓的官方表达以及实际运作究竟蕴含了怎么的一副画面。

从官方表达来看,构成这副画面的正是书中所提到的国家的两幅面孔,即严父和慈母,这是国家一开始就摆出的自我形象。这个父母官的形象正是中国传统法制深受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影响的一个融合体。在法律制度上融合了儒家思想、法家思想的精华而塑造出一个独特的中国法律体制。

当国家在作为严父出现时,体现在国家官方的表达中便体现为所具有的法家的严肃一面,君主总揽大权,人民没有独立于君权的权利,表现为一套犯禁惩罚的条规中。并将一切儒家社会理想都付诸于作为载体的条文之中,从而成了这个社会最高理想的集中体现。当然这些条文体现在有清一代的律例中也并非完全是理想化的道德说辞,也包含了比较实际的一面。

此外,清政府认为,相对于刑事而言的民事,是中央政府根本就不关心的“细事”,完全不应诉至公堂,民事诉讼不仅不多,而且是不应当有,即使有,也是受了不道德的讼师讼棍的唆使,良民是不应涉讼的。而倘若遇到这样的景象,县官采取调处的方法,也应主要是用道德教化,而不是以法律断案。这种宽容的举措自然离不开其所倡导的儒家思想的影响,这种文化渊源也使中国自古法律制度的实行都有别于西方,而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或者说是某种背离性。使官员在治安管理的过程中有了更大的走展空间。这种教化的宽容带有一种历史的特殊性在其中。展现了儒家理念中仁慈的一面。在基层社会主要体现在县官担任的父母官的角色,特别是在处理案件中“断之以情”的一面。

但是否地方官真的很少过问民事?事实上,黄宗智在本书第四章中便阐明了这一事实,即清代的审判制度是根据法律而频繁地并且有规则的处理民事纠纷。他用巴县、宝坻以及淡新档案,都说明了这一点,在二百二十一件经过庭审的案子中,有一百七十件(占百分之七十七)皆经由知县依据大清律例,对当事双方的一方或另一方作出明确的胜负判决。这种情形在三个县中无一例外。②因此作者认为以律而断的事实实际上是十分明显的。所以本书的第一个贡献就是颠覆了传统意义上对清代官方表达与实践操作一致性的肯定。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清代法律实践过程中不仅大量受理民事案件,而且大都是依律而断的。

(二)清代法律制度的补充:第三领域

此外,作者认为有清一代在解决民事纠纷的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并不只是官方审判,儒家教化思想仍然贯彻其中,只是这个主要的贯彻者交给了民间社会力量,譬如基层自治社会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宗族社会调解体系等,同时,清代这种宽严并济的国家统治政策事实上为社会参与国家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与契机,从而引出了其另一个主要的观点,这就是“第三领域”在司法审判中的存在。

在理想状态的中国传统社会中,作为代表“国家”(或官方) 的州县,虽有囊括一切的职责,但许多领域的实际管理却是交给“社会”来操作的。③这是一个由国家法庭和民间调解相互作用组成的互动空间,介于正式与非正式之间,介于国法与审判,妥协和调解之间的这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社区或宗族的民事调解发挥着主要作用,其为自发的,并得到县官默认并秉承其基本意志的主要民事调解机构。承受政绩考核的县官不可能将精力完全投入纠缠不清而又连续不断的民事诉讼中,因此县官也有受理与否的决断权,而宗族社会中,其自发的运作体系又恰能包容所谓民事的范围,因此,官府有时候更宁愿小事化了,让官司止于调解阶段。这不仅有利于减轻政绩考核的压力,也符合“调之以情”的儒家所倡导的对人民的教化。更何况,民间调解其妥协之上的特点,其“情理法”的运用,最终也是为了在一个朝夕相处,紧密组织起来的社区内维护族人和邻里之间和睦的关系。因此,二者也是存在目的上某方面的统一性的。相信了解这样的前提让我们更易于了解第三领域存在的合理性。

但我们应明确,有相当数量的人仅仅是把告状当做在纠纷中向对方施压的一种手段,而官府所采取的立场则成了达成调解方案的部分底线。但在第六章中,作者也提到了两种不同的调解形式,其文提到相对于宝坻――巴县型而言,在社会分化更高的淡水――新竹型中可能民事调解更为繁复,往往对于官府的判决一再申诉,因此被视为不稳定的因素,有“南省刁黠最多,无情之辞,每出意料之外,据事陈告者不过十之二三。”的说法。当然调解并不总是双方的妥协,如果是非对错显而易见,调解可能像是判决,是对的一方得到明确的“胜诉”但又会对败诉的一方保留一点面子。

那么第三领域的存在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成就了地方的低诉讼率,而这与对腐败诉讼体系的望而却步又有多大程度的关联?从个人而言,我认为作者从已知材料所得出的结论是肯定了第三领域在降低诉讼率的效用的,而对诉讼体系的腐败却作出了反驳,地方事务的管理者们的无能以及衙役胥吏营私舞弊都被认为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反而是有相当数量的人将其作为一种手段来达到妥协的目的。

二、书评

一本好书的诞生,犹如一块石子被投入湖中,总会激起许多波澜,《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也是如此。其出版后所引起的争议不断。再此我将就我感兴趣的几个问题做简单阐述。

(一)“情理――法律”之争

事实上,就清代法律审判准据的研究长期以滋贺秀三和黄宗智为代表。但我认为他们二人的判断都过于绝对。受韦伯“卡迪式”审判的思想的影响,滋贺秀三认为清代法律实践是以“情理法”为准据的,而且是非实定性的,他认为在“国家的法律或许可以比喻为是情理的大海上时而可见的漂浮的冰山。”④ 平心而论,滋贺秀三以欧洲诉讼形态为参照系来为法设定标准并不客观,黄宗智虽然通过他的论述阐明清代法律社会依律而断的事实,纠正了滋贺秀三对于情理法运用的夸大,但由于将法律与情理截然分开,忽视了律例不能涵盖超出且超出律条之外的那些具有普遍性的社会交往原则也陷入了某种狭隘的立场。

针对二者的争论,里赞所提出的观点似乎更具有说服力,他认为理解州县审断的关键既要看州县审断使用了何种依据,更要看州县为何会如此灵活地运用依据。⑤如果把州县审判视为地方官“治理过程”的一部分,那么这种依据就是以化解纠纷,维护地方稳定与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根据具体需要综合、灵活运用具文之法,情理之法,以及经义大法进行纠纷裁断的政务性活动。因此他认为“律例往往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利器罢了”。⑥这里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我们不应当将州县审断以西方理论生搬硬套,而应该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实际,州县审断在当时的社会中可能只是政务而非司法。黄宗智虽然尽力想摆脱西方中心论,但在竭力寻找类似西方司法中依法而断的事实中却又陷入了西方中心论,因此他所参照的也仍是西方诉讼体系。

杨森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影响了欧洲的法国、德国、英国,并且最终扩展到整个欧洲,而西方的史学同样要求摆脱中世纪的宗教色彩,在文艺复兴的浪潮之下追求新的发展、新的突破。本文主要要讲的是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学及其特点,和它对欧洲传统史学的超越和影响。

关键词:文艺复兴 西欧史学 特点 超越 影响

中图分类号:G7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在翻越阿尔比斯山脉和远渡重洋之后,不但影响了欧洲大陆上的法国、德国,还影响到了英国,并且最终扩展到整个欧洲,其影响遍各个领域。当中世纪的大幕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勃兴之下谢幕时,西方开始步入近代,而西方的史学同样要求摆脱中世纪的宗教色彩,在文艺复兴的浪潮之下追求新的发展、新的突破。

一、文艺复兴前的西欧史学。

文艺复兴之前的西欧,基督教笼罩了社会上的一切,宗教与政治结合,政教合一的体制,宗教对人性的束缚和教会的腐败等对西欧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史学也不例外,“古典史学的传统中断了”,基督教神学史观的制约与束缚,使得史学的发展相对而言比较迟缓”②。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史学。

14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与发展,不仅要用火与剑为自己开拓道路,也要用笔和舌为自己的合理性辩护,从意识形态上向封建主义旧文化发起挑战”,这就是文艺复兴,欧洲思想家“冲破了天主教神学的牢笼,抛弃虚妄的、禁锢思想的宗教史观”,批判《圣经》,“狠狠打击一犹太教和教会史为核心”的史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史学家,“从现实出发,把‘人’和‘人的历史’记载下来,撰写出大批的战争史、政治史、建筑艺术史、人物传记以及文化史等等”。③

1、意大利。“以意大利为代表的人文主义史学突破了基督教神学的牢笼,开拓了史学世俗化道路。史学家们用人的观点考察历史,从社会现象的因果联系上来解释过去”、“他们摒弃了基督教史学以上帝为起点历史分期法,代之以前古代――中世纪――近代三个阶段的分期法”, “改变了借历史宣扬教义的治史态度,用实用主义的态度来看待历史,关心史学的社会功能”,并且“历史研究和编撰不复为教会和封建社会上层任务所垄断”。④

2、法国。“16、17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扩展到阿尔比斯山脉以北欧洲地区,宰相西欧诸国辐射过程中,纯粹意义的‘古典学术复兴’特性逐渐消弱,相反,君主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宗教改革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主流形态,人文主义与上述思潮碰撞、重叠、融合后,失去了主体性意义,仅弱化为其中一个元素”,“具体表现在,历史学科学意识的崛起、历史研究与现实政治的结合、疑古精神与文献校勘学的兴盛”⑤。

3、德国。15世纪德国的一些城市建立大学,成为古典研究队伍的集中之地,一部分历史学家开始以新的思路重构德国过去。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对德国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宗教论战中,历史学未能置身事外,导致其仍然在宗教框架内徘徊,德国的历史学仍未摆脱神学。

4、英国。英国离文艺复兴的起源地意大利也相距甚远,文艺复兴的浪潮波及英国较晚,玫瑰战争之后,都铎王朝实现中央集权,英国的文化事业才在国家的倡导和扶植下发展起来。尤其是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成为人文主义者活跃的中心,由于历史原因和文化传统的原因,英国人文主义者对于复兴古希腊罗马的辉煌不太感兴趣,反而更有兴趣致力于英国自己的起源和发展。

三、结语。

在文艺复兴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欧洲史学,是在古希腊罗马的古典史学与中世纪的史学传承与发展,有背道而驰,也有一脉相承,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并且对后世史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1、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史学对古典史学和中世纪史学的超越。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提倡人权,否定神权,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历史学家们把矛头对准基督教史学观中的神本思想,不再以上帝史观作为撰写历史的准绳,重新将“人”摆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心,古典的人本史观经过一次否定之否定后重新回到了历史著作之中。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史学对古典“人”的超越表现在:一、对人的理解,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史家眼里“人并不象古代哲学所刻划的那样根据自己的智力作用在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创造自己的命运,而是像基督教思想所刻画的人,是一种具有激情和冲动的生物”⑦,对“人”的理解实现了超越,大有追求人性永恒的气魄;二、突破命运的“束缚”,人不但可以了解自己的命运,并且可以改变,甚至征服它;三、史学“实用主义”上升到了新的台阶,当史学脱离宗教改变奴隶的命运后并没能正真的遗世独立,时代赋予了它新的作用,政治与历史的紧密结合,使史学的工具化更加严重;四、“世界史”观念的继承和发展,由于地理大发现,人们在文艺复兴时期开始重新的认识世界,世界史的概念更加清晰的展现在历史学者们面前,如波丹在《理解历史的便捷方法》中就指出人类史应以人为主体,他把整个世界史的历史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试图创立以人为中心的关于世界历史进程的新学说。⑧

2、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史学的特点。首先,史学的世俗化。史学的世俗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史学创造不在为宗教垄断,有条件的人,无论你富裕或是平穷、高贵或是低贱,都可以进行历史创作;历史学基本脱离神学(除德国外),不在处于奴隶地位;人本精神渗入史学,神学史学观遭到了抨击,代之的人本主义史学观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次,史学方法及理论的进步。在史料方面,开始注重史料的考证和辨伪;在理论方面,从横向上看“世界史”成为一种时髦的写作方向、区域史流行起来,从纵向上看对于历史的分期开始打破四分法,古代、中世纪、近代史的概念被明确的提出来。最后,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出现新的问题。历史学与政治学的结合使我们看到历史的一部分社会作用,更重要的是历史学与哲学的结合与渗透深深的影响了后世的史学发展。

3、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史学对后世史学的影响。首先,丰富了历史学的内涵。这种丰富包括由理论和技术的两方面。其次,开创了“工具历史学”。纯粹的历史学可以说在任何时代都是不可能的,在文艺复兴之后很多时候历史学是作为工具和手段,而不是作为最后的目的为人们所用。最后,历史哲学的滥觞。培根将哲学和历史放在一起后形成后世历史学上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历史哲学。

注解

①本文简单介绍的是意大利、英国、德国、法国这几个西欧国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情况。

②张广智著:《关于深化西方史学研究的若干问题》,《文史哲》,2006年,第4期,第96页。

③李红著:《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浅析文艺复兴时期萌法的当今哲学、史学和政治学等学科思想》,《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9期,第54页。

④谭英华著:《十六至十七世纪西方历史思想的更新》,出版社、出版日期及年代不详,来源于中国知网,第28-29页。

⑤张井梅著:《嬗变与转型:文艺复兴后期法国史学析论》,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来源于中国知网,第43页。

⑥冯英著:《人文主义历史观对古典人本主义的超越》,《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11月,第20卷,第6期,第58页。

读书报告会篇3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这是继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后,第二次将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在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书香社会”。

相对上万字的政府工作报告来说,仅仅12个字的“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显得很微小。“可千万不要小看这12个字,它将在2015年掀起一股全民阅读的热潮!”3月9日,北京第二书房馆长李岩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透着一脸的兴奋和期待。他说,当3月5日上午在网上看到李克强总理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时,他激动得在朋友圈发表了一条状态:“总理说: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仅仅写进报告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千万个第二书房来落实。”

建设书香社会 为全民阅读推广指明方向

“所谓‘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其实是很多人的共识,但站在国家的高度,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样的影响力和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出版业一直被谨慎的乐观者称作‘不落的夕阳产业’,我想,看到政府这样的大力提倡,看到总书记、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身体力行地倡导阅读,作为出版工作者,我们应该从中收获对出版业的信心。”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的一席话道出了许多出版人的心声。

晓风书屋老板娘朱钰芳曾近距离感受过李克强总理对书店的热情。在与记者的通话中,她盘点了去年全民阅读的亮点:2014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公开场合倡导阅读;3月,“倡导全民阅读”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4月,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指导的“书香中国万里行”活动启动;5月,“百社千校书香童年”阅读活动在全国各地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1000所小学展开;8月,第二十四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和上海书展,使得“炎炎夏日读书凉”……

“这些推动全民阅读的成绩,是在去年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精神带动下取得的,而今年又增加了‘建设书香社会’,所以今年的全民阅读活动更值得期待!”朱钰芳说。

的确,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到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倡导全民阅读”,再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全民阅读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赋予全民阅读的内涵也进一步丰富。

“‘建设书香社会’将‘倡导全民阅读’的目标具体化了,也为全民阅读的实现指明了方向。”中共党史出版社社长汪晓军如是说。

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公共服务处处长王亦君告诉记者:“今年,李克强总理再次将‘倡导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又增添了‘建设书香社会’的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全民阅读推广在国家层面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全民阅读推广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文化公共服务不可或缺的内容。”

倡导全民阅读 铺就走向书香社会的坦途

如果说“建设书香社会”是方向,那么“倡导全民阅读”就是路径。如何筑就这条走向精神幸福的康庄大道?记者从一个个点赞声中听到了那些积极参与全民阅读活动的建设者们的思考。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来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第一,做好顶层设计和主题策划,设计全民阅读方案,制定相应的活动标准、实施规范、保障制度和考核办法,建立和完善全民阅读公共服务体系和组织协调机制,统筹服务网络建设,指导开展本地区的全民阅读工作;第二,以典型为抓手推动各项重点工作,以抓好典型活动、典型人物、典型场所、典型机构的推广示范工作为切口,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把各项重点工作落到实处;第三,努力探索全媒体宣传推广方式,重视新闻媒体的宣传推广作用,建立媒体工作小组,组建全民阅读媒体服务平台,积极推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及其栏目,全方位、多角度、大纵深报道全民阅读活动,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王亦君认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不仅要体现在文件重视,更要转化为实际行动。

“阅读,如同衣食住行,应该成为人的基本生存发展需求,成为一种终身持守的自觉习惯。”韩敬群表示,阅读需要提倡,本身已经说明一些问题。“在目前的阶段,全民阅读还需要顶层设计,需要政府引导,希望不久的将来,阅读会成为每一个公民如同举手投足一般的自觉自发行为,而不需要借助外力。”

作为全民阅读的推动者和受益者,出版单位自不待言地要为建设书香社会添砖加瓦。江苏人民出版社总经理徐海表示,出好书是出版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书香社会的实现需要大量的书籍供给。“因此,策划出版大量适应社会各阶层、各年龄、各地区读者的图书是出版人的使命。在强调专业化出版的同时,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大众出版方面,出版普通人喜欢读的书,出版倡导理性、科学和文明的书。”

在汪晓军看来,在建设书香社会的征程中,出版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责无旁贷,须努力作为。“建设书香社会,也为出版业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及环境。而出版产业只要具备了繁荣发展的能力,就会成为建设书香社会的有力支撑。”

社会共同参与让阅读成为国人生活方式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对此,李岩认为,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第二书房从一家扩展到如今的七家,既得益于政策的有力扶持,也源于很多致力于阅读推广的志愿者的鼎力帮助。“我们开在北京西城区的金中都图书馆,除了西城区政府免费提供的店面场地,搬家以及图书上架等几乎全是志愿者帮忙完成的。”

回忆起第二书房的发展历程,李岩期待更多的扶持政策和资金帮助,这样会让更多的阅读服务造福于民。他认为,“推广全民阅读是一项对专业精神、服务精神、牺牲精神要求较高的事业,期待着政府通过建立示范项目,大胆探索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事业的创新路径与合作方式。”

“阅读虽是个人行为,而国家可为建设书香社会提供政策保障,加大图书馆建设、支持实体书店是两个具体措施。”采访中,许多人也表达了相同感受。

晓风书屋作为浙江省以及杭州市重点扶持的民营书店之一,在资金方面也享受到了一定的优惠补贴。朱钰芳表示,晓风书屋今年仍会延续最近两年的“参与构建乌托邦书店”计划,通过倡导阅读,让更多人体会到阅读的美好,“让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感受纸质书的美好,体会实体书店别样的风景,让实体书店成为一座城市的精神地标”。

“只有政府、社会和公民都参与倡导阅读,书香社会才可建成,也将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人才和精神力量。”在徐海看来,阅读让老百姓获得知识和文艺享受,能给全社会减少浮躁、消除戾气,提供正能量。

读书报告会篇4

活动目的:1汇报展示读书的收获,创新表达对作品的理解。

2渲染一种全民读书的氛围。

活动准备:

1老师做发动工作,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2招聘活动主持人两名,由主持人全权负责读书报告会活动的安排

3各学习小组选出一名选手代表本组汇报读书心得,展示读书成果。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致开幕词,读书报告会开始。

二、八位选手依次出场汇报读书成果,每位选手汇报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汇报读某部名著的心得体会。第二部分:观众提问。选手回答阐述自己的看法。双边互动。第三部分:个性创新展示。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三、宣布选手名次,报告会结束。

这次读书报告会举办的很成功,有如下几个亮点:

一、学生自主。“我的地盘我做主”这堂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课从筹备到进行全部是由学生自主参与的。真正体现了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过程和实践探索过程”。整堂课程老师一言未发。而活动进行的有条不紊,精彩纷呈。在准备期间老师只做了一个活动的倡导者,一个热情的支持者,一个朋友般的督促者。在活动课上,老师仅做一个积极的旁观者。学生的精彩表现让老师感到惊喜:给孩子多大天,孩子就有多大的精彩来展示!

二、学生合作。每位选手的个性创新展示,几乎都是小组合作的结晶。用个性新颖而又恰当的方式来全新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有孟颖同学“爱的教育”小品表演,有高杰同学的对联,有郭洪志同学的“狼图腾”双簧表演。在这次活动中,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运用的充分而又精彩,是小组合作让读书报告会活动精彩纷呈!

三、学生质疑。读书报告会中双边互动活动几乎普及到了每位学生。而学生问的问题品味高,很有深度和价值,例如朱华清汇报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心得后,学生提的问题有十多个。例:“你怎样看待保尔这个人的?”;“从中,你学到了什么?”;“看完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启发?”;“书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等等问题,刘坚在汇报完《三国演义》读书心得后,回答的问题有20多个。学生的提问好,让人感动于他们大胆的质疑,积极动脑积极参与的那份精神与热情。

四、学生创新。这次读书报告会的最大亮点莫过于学生的个性创新展示,及展现了学生对作品的独特理解与创新诠释,又体现了学生大方大胆,勇于创新,敢于表现的优秀素质。让读书报告会高潮迭起:有刘坚的三国演义歇后语集锦。有刘珊自己谱曲自己填词自己演唱的个性创作,大方之至颇有明星表演之风范。有朱华清的诗歌创作,让我们体会到钢铁般的一直之伟大;有孟颖的小品表演让我们明白什么叫爱国;有刘琦的西游记现代版小品,让我们在笑声中体会到唐僧的执著;有郭洪志,刘玉广的双簧表演,诙谐搞笑而又耐人深思••••••我参与。我创新。我成功。我快乐。是创新让这次读书报告会让人铭记一生,让读书报告会充满生命力。是创新让这堂活动课“开放而有活力”。

五、学生积累。这次读书报告会让学生获益匪浅,收获多多。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积累,极大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入了一针高效兴奋剂。提供了一种强烈持久的动力。达到了“渲染全民读书的氛围”这个预期的目标。这堂活动课让学生们打开眼界,接触到这么多文学名著。而且又以那么活泼创新的方式呈现唐人过目不忘,真好比是吃了一桌色香味俱全的文化大餐。在丰富学生文学积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语文之路中。这次读书报告会无疑是一道靓丽风景,起到了它良好而又持久的激励作用。

读书报告会篇5

关键词:晚清小说;报刊;小说广告;传播学

中图分类号:F207.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4-0096-04

引言

晚清时期出版技术的飞跃和新式传播媒体的发展,对小说创作和出版发行影响巨大。近年来,随着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借助西方传播学理论来研究晚清小说也成为学术界相关领域的热潮。但是单凭生搬硬套抽象的西方传播学理论,来研究中国晚清的小说,总似隔靴搔痒,不符合中国小说的发展规律。原因是广告传播学中最基本的对象分析法的基础是穷尽文本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分析。由于这种具体分析需要准确地把握数量巨大的、第一手的文本材料,这就导致了虽然晚清小说广告早已进入传播学和文学研究的视野,但是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大部分研究都是蜻蜓点水,真正将晚清小说与广告传播学结合起来的探讨还付之阙如。其中更不乏以偏盖全,断章取义,拿来部分广告文本,为自己的论证服务。①这样的做法,不但割裂了文本的整体内容,更未考虑其时代背景,很难真正恰如其分地把握这些小说广告文本的真实含义,更不用说为小说研究服务了。

除过少数通过上述方式进入研究视野的晚清小说广告,大量的晚清小说的广告文本一直尘封在晚清旧报刊之中,未得到重视。有些晚清报刊在进行影印出版的时候,甚至抽掉了广告页,这些都给晚晴报刊广告文本的研究带来了局限。②只有占有大量的可穷尽的广告文本材料,从整体上系统地对其进行多方面的综合分析,才能有较为客观准确的认识。笔者根据“晚清小说数据库”课题中积累并整理的大量晚清小说广告的第一手文本材料,尝试对晚清小说广告及其相关特征进行探讨。

在广告传播学的视野下,对大量晚清报刊小说广告进行分析分为五个部分,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渠道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③以小说广告为参照,我们可以对晚清小说出版市场、小说家及其小说创作、小说读者以及当时的文化环境等因素及其关系进行探讨。

报刊广告是商家出资,在报刊上为其商品所做的宣传。小说广告、告白则是出版商为其商品也就是小说所做的宣传。小说广告活跃于晚清报刊,可见其作为商品的特征的凸现和张扬。广告传播学中,广告背后的商品,以及广告主、广告受众、传播渠道、社会环境这五个因素是互相制约、相互影响的。

毫无疑问,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小说是精神产品,长期以来,我们并不关注它的商品性。但是作为文学形式的小说,并不像诗词曲赋那样有多种渠道可以传播,尤其是在晚清时期,新式媒体刚刚产生,小说的传播基本依赖于书坊和报馆,依赖于文化市场。晚清文化市场的特征决定了晚清小说的的双重品格―既是精神产品,又是文化商品,其创作、发展、传播、都同时受到文学规律与商品交换法则的制约。④正是因为小说作为一种商品进入了文化市场,才成为小说广告的主角。与此同时,小说作为一种商品,在广告传播学的视野下,它的发展遵循广告传播的原则。对小说广告的分析离不开广告主,即刊刻出版晚清小说的众多书坊、报馆,也离不开广告受众,也就是小说的读者,更离不广告背后的商品,也就是小说及其创作者。作家、书坊、报馆、读者、小说理论、文化环境,这五个要素互相制约,相互影响,推动了晚清小说的发展。以下依次论述:

一、读者

读者是小说商品的消费者,在广告传播学中被称为广告受众。但是广告受众只是小说商品的潜在消费者,并不一定成为小说的读者。把广告受众变为小说的真正读者,乃是小说广告的目标。晚清时期,报刊广告业尚处于发展初期,但商家已经非常注意广告的价值。当时的有识之士认为:“广告之价值与报中之论说、新闻亦相类,亦足以损益报纸之销路也。”⑤晚清报刊杂志上的书籍(尤其是小说书籍)广告非常之多,所谓“近来报纸流行每出一书,长篇广告,灿然满目。”⑥小说广告是小说作者、书坊与读者之间的桥梁,“新出书籍,非广登启事,购者无从知悉。”⑦小说广告使新出小说的情况为读者所知悉,将作者、出版者的写作与出版动向传达给读者,读者可以通过广告去选择适合自己阅读口味的小说。

晚清印刷技术的革新带来了新的传播媒体和方式,同时也改变并扩大了小说的读者群。首先,印刷成本的降低使普通老百姓购买小说成为可能,而石印技术使得绣像、插图本小说进入市场,吸引了大量文化程度粗浅的平民、妇女、儿童读者;其次,书坊通过小说广告,借助新式媒体进行的广泛宣传,大大刺激、创造读者的阅读欲望,使小说市场进一步扩大;第三,在报刊小说广告中的各类促销、降价、打折、买赠广告乃至打击盗版的广告,不但使小说在文化市场的竞争加剧,也使得小说价格在竞争中进一步降低,让利于读者,使更多低收入者阅读小说成为可能;第四,从小说广告可见晚清小说市场盗版之猖獗。盗版固然是阻碍市场有序化进程的因素,但是从读者角度看,盗版也会对小说价格和时人的阅读产生影响。就晚清文化市场而言, 盗版现象是图书畅销与否的晴雨表,小说不畅销,不能获利,一般是不会有盗版书出现的。盗版小说的出现进一步降低了小说的价格,对读者群的扩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后,小说广告不仅能刺激购买,而且还能引导读者的阅读兴趣。但读者并非完全被动,广告必须迎合读者的趣味,才能获得认可,就此而言,“消费者的集体意识又主导了广告的内容。”⑧其他商品如此,小说也不例外。很大程度上,小说广告的热点,乃是读者趣味的体现。报刊广告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翻译小说、侦探小说,也是在文化市场上走红的小说。读者群的扩大必定带来作者群的扩大,出版群的扩大,以及小说市场的繁荣。

二、书坊和报馆

书坊和报馆乃是广告传播学中所谓的广告主,也是小说广告的策划及者。可以说,晚清报刊小说广告栏目就是是书坊和报馆的舞台。小说广告由广告主也就是书坊、报馆,是他们从小说市场获得利润的媒介,也是他们对小说市场需求做出的回应,更是晚清小说市场格局变化的体现。书坊和报馆在报刊上刊登的大量促销广告,降价广告,打折广告,批发广告,甚至买小说赠物、赠洋码的广告,打击盗版广告,不仅反映了晚清时期书坊和报馆丰富多样的小说营销策略和竞争手段,也反映了小说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是小说市场从无序到有序进程的体现。书坊老板面对竞争,不得不降低小说价格,为小说增加插图,绣像,采用各种营销手段,展开广告战,甚至不惜盗版来谋取最大利润。这个竞争过程中,书坊和报馆获得了利润,小说得到了广泛宣传,读者群也得到扩大。

除过在报刊上展开广告战,通过各种手段吸引读者、争夺读者、卖出更多的小说获利之外,书坊和报馆为了更多的利益,也通过广告搜书,征文,来获得好的小说稿源,引导作家创作符合读者趣味、符合市场需求的小说,以求出版更多更好的小说,获得更高利润。这些搜书征文广告,对小说创作影响深远。小说的热销,使得更多商家投资文化市场,新的书坊、报馆不断出现,进一步推动了晚清小说市场的繁荣。从《世界繁华报》、《月月小说》等报馆的宣传广告中可以看到报馆和书坊为了获取读者的认可,依靠广告,进行积极的编读互动,以读者为中心,不断调整其办刊宗旨、经营策略。并将这些变化、改良不断地通过广告的形式报告给读者。他们的成功经营,与其报刊广告宣传的深度、广度、强度分不开。这些报馆和书坊刊登在报刊上的大量宣传广告,成为我们研究其发展脉络的珍贵资料。

三、作家

报刊小说征文广告与晚清小说稿酬制度的建立以及作家职业化过程联系紧密。小说家的创作遵循文学创作的规律,同时也必定关注市场需求、读者品味,以及书坊老板的要求。受市场欢迎的小说家也受出版商的欢迎。小说广告中频繁出现的小说家如王韬、林琴南以及各报馆麾下的报人小说家如包天笑、陈景韩、李伯元等也是读者欢迎的作家。这些作家深谙读者和出版商的需求。他们的创作不是为了藏之名山,而是为了进入市场,换取稿酬。事实上,早在1880年,申报馆就多次在《申报》上刊登“得书酬洋”告白,宣告其报馆为宣鼎的小说《夜雨秋灯续录》付出了30元稿酬,⑨这一广告其实开了小说稿酬制度的先例。此后,各家报馆从最初的收费刊稿,到以物代酬,新书奉赠到善价相偿,乃至最终形成了按千字分类分等付酬的完善的稿酬制度。对晚清报刊征文广告的整体考察,能够清楚地看到晚清稿酬制度从最初的雏形到完善的过程,也能清楚地看到晚清作家队伍职业化的过程。

四、小说理论

小说广告之于晚清小说理论的建构意义重大。首先,无论是报刊上的征文广告,还是销售广告,几乎都充当了小说理论启蒙教科书,对小说创作的方向进行了规范和引导。小说的题材、体裁,小说的技巧、语言风格、主题等在广告中无不得到强调。从最早的出现于《申报》的征文广告――傅兰雅的“求著时新小说启”开始,征文广告就充当了小说理论的教科书。征文广告对小说的题材、体裁、语言等都有详细要求。晚清早期的翻译小说、侦探小说等的销售广告中,也纷纷向读者阐述这些小说的概念,这些理论借助反复出现在报刊上的广告小说,在晚清小说的读者和作者中得到了普及和强化。

其次,小说广告对晚清小说篇幅的调控作用明显。晚清小说,通常首先在报刊连载,然后再出版单行本,如果篇幅过长或过短,必定会减弱其在小说市场上的竞争力,所以各家书局的征文启事中对篇幅都有要求:新小说社要求“十数回以上”(1902),商务印书馆要求字数在两万以上(1904),月月小说社则推出了三个标准,或“长篇不得逾五万字,短篇不得逾五千字”(1907),或“每部以十二、十六回为率”(1908),或“每部十六回或二十回为合格”(1908)。《时报》根据报刊连载长篇小说周期过长,容易导致读者厌倦的情况,根据读者需求,还特别刊载多起征文广告,征求适合一次性刊载的短篇小说,并且将征文广告和其刊载的短篇小说同时刊出,有意鼓励作者模仿、创作类似题材,⑩这类广告对短篇小说的发展有很大的助推意义。

最后,小说广告对小说题材的分类成为晚清小说广告中的一道独特风景。出现在晚清小说广告中的小说种类繁多。有历史小说、政治小说、科学小说、社会小说、翻译小说、侦探小说等近200个名目。众多题材、门类的小说在晚清小说市场上繁荣昌盛,争奇斗艳。这些题材也根据时局的变迁而变化。根据对1902年至1908年晚清征文启事的统计, 1902年,征求“提倡新学,开发国民”之小说;1904年,征求教育、历史、社会、实业小说;1906年,征求科学、理想、哲理、教育小说;1907年,征求家庭、社会、教育、科学、理想、侦探、军事小说;1908年,征求历史、家庭、教育、军事、政治、写情、滑稽小说。很显然,书局征文所倡导的晚清小说题材,是从严肃的救国、强国、教育题材,向消闲的家庭、写情、滑稽题材逐渐转移的。客观地讲,晚清色情、黑幕小说猖獗,和小说广告的宣传不无关系。晚清末期,大小报刊上铺天盖地的黑幕、广告,以其煽动性的修辞策略和叙述方式,刺激、暗示、引导着读者,对这一势态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否定小说广告对小说发展的推动作用。因为,在此之前,小说广告对小说发展曾起到的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无可否认。小说广告对小说发展的影响,绝不能简单地用推进或者阻碍来概括。

五、文化环境

晚清的文化环境、文化政策,以及社会舆论对小说的影响也借助广告得到实践。清初中央政府接连令禁小说,曾导致半个世纪的创作萧条。到了晚清时期,政府禁毁力量已经大大削弱,这是小说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书坊主受利益驱使,和政府周旋,利用上海租界优势,大量刊印小说,更促进了小说的繁荣;同时,各家书房和报馆都非常重视广告的传播功能,其广告不单单传递商品信息,往往还兼而包含了各自的小说理念和文化价值观。晚清最早的征文广告,1895年傅兰雅刊载在申报上的《求著时新小说启》 宣布其宗旨是征求“愿本国兴盛者,撰著新趣小说,变易风俗,怯除积弊”;1902年,梁启超主持的新小说报社在多家报刊同时刊发了题为“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的广告,宣告其办刊宗旨:“专在借小说家言,以发起国民政治思想,激励其爱国精神”;此后出现在报刊上的小说广告,如改良小说社、小说林社、鸿文书局、新新小说社、有正书局等的广告无不强调小说的启蒙和教化功能。翻开报刊小说广告栏,其间充斤着关于启蒙、强国、改良、教化等语汇。这些论述由有识之士、趋新人士提出,被出版商攀附和挪用,用以展现小说的重要性,小说与改良 、启蒙、文明、强国的关系,激发读者的消费需求。实际上,这些小说广告中的宣传往往只是一种噱头,小说内容并不见得和这些宣传一致,有时甚至明显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但是这种修辞策略与叙述方式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环境,是时人集体心态的表达。而广告“通过改变和强化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来达到其特定的传播效果” 的强大功能,必定使这些观念,借助于新式传播媒体,逐渐成为思维定式和创作实践,悄无声息地渗透于当时的报人圈和作家群体,在其小说创作及读者的阅读中得以实践。

当然,从小说广告的视角对晚清小说活动进行探讨,就不得不考虑到广告的真实性。广告作为商家为自己产品进行的宣传,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真实可信。和今天的广告一样,晚清时期的小说广告,也常有“挂羊头卖狗肉”之举,需要对其一分为二地看待。特别是辛亥革命前夕,文化界也掀起了启蒙创新的浪潮,1907年成立的竞立小说社、1908年成立的改良小说社、以及1909年成立的群学社,都在报刊广告版留下了众多宣传创新、改良的小说广告。其宣传广告,大都使用最通俗、生动的语言,力求最大程度地鼓动读者,吸引读者,争取读者。这些广告往往篇幅巨大,语言激进,气势宏大。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书局宣传广告当属改良小说社的广告。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十日(1908年8月6日)《申报》刊载《改良小说社之开办缘由及收稿广告》称旧小说乃“淫盗之媒介、神仙鬼怪之迷信,流弊滋多,似不适于今日”,“本社同人有鉴于此,以去非存是之心,因势利导之计,改良社会主义惩劝”。广告之后,附有已经开始印刷的小说书目:《飞行之怪物》、《新电话》、《断肠草》(一名《苏州现形记》)、《新列国志》、《女侠传》、《电幻奇谈》、《宦海升沉记》、《新儿女英雄》、《最近商界现形记》、《怪室案》、《最近女界现形记》、《醋鸳鸯》、《最近学堂现形记》、《醉生梦死》、《最近志士现形记》等。改良小说社的宣传不仅仅在《申报》上展开,在《神州日报》、《时报》这两家重要日报上也同时展开。但是从其出售的书目看,丝毫没有体现出改良社会的意味 ,倒是其创刊宗旨中反对的“淫盗之媒介、神仙鬼怪之迷信”之类的小说居多。

再看宣统三年二月初五日(1911年3月7日)《申报》刊载“上海改良小说社辛亥年新出版小说广告”: “本社为开通风气、改良社会起见,发行新小说不下百数十种,久已脍炙人口。兹同人精益求精,不惜巨资,选购诸大小说家最近之杰构,大凡不外历史小说、社会小说、滑稽小说、侦探小说,以及艳情、侠情、哀情、言情诸小说,而其内容尤以官界、学界、商界、伶界、妓界之风流佳话、游戏文章唤醒一切痴迷同超孽海为主。至其用笔之工、构思之巧,写情写景、绘影绘声,无不跃然纸上,真说部大观也。今将最新出版三种,并早经出版各书目分别列下。”广告之后所列新出三种为绘图《官场离婚案》一册二角五分,绘图《珠江艳史》一册三角,《上海暗杀案》一册二角。其所宣称的“开通风气、改良社会”的宗旨,和其征求小说的标准――“艳情、侠情、哀情、言情诸小说,而其内容尤以官界、学界、商界、伶界、妓界之风流佳话、游戏文章”似乎南辕北辙,而其出版小说的书目中更是满目皆是伶界、妓界等香艳题材,如此前后矛盾,不禁令人哑然失笑。但是如此前后矛盾、谎话连篇的小说广告,却堂而皇之地在晚清报刊上接连刊载。不仅仅是改良小说社刊载如此广告,这种书籍广告、小说广告,在晚清报刊上比比皆是。如商务印书馆、文明书局、小说林社、月月小说社的小说出版广告都有类似的修辞。仔细分析,在晚清小说广告中,很多广告辞都经不住多少推敲,但是却以铺天盖地之势,每天出现在报刊上,堂而皇之地“挂羊头卖狗肉”,向读者撒谎。但是小说广告内容的不“真实”,恰恰反映了社会心态的“真实”性,是我们研究晚清小说的宝贵材料。

这类现象的存在并非偶然。这些广告中的表述绝非凭空的作伪,而是广告主在充分考虑了社会心态情况与实际的市场需要来精心构制的,“盖商人非借用新学,则其名不尊。” 这些情况展现的是当时商业经营的特色,是其时社会心态的反映。这些小说广告中的修辞策略与叙述方式,只是一种噱头。这种修辞方式的背后,体现了广告主,也就是书局老板的意图。一方面,他们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不得不认同“淫盗之媒介、神仙鬼怪之迷信”的小说有害社会,转而宣扬改良小说“开通风气、改良社会”,以取得社会舆论的支持,同时提升自身的文化形象,尽量减少来自舆论方面的压力。从这些小说广告的叙述结构与修辞方式来看,它们在情节编织上非常严密,都在努力营造一种“使命感”、“真实性”,向顾客表明其小说出版的崇高动机,将读者的消费需求转移到爱国、强国这样的崇高话题上,强调这些商品是顾客的“真实”需求,以及顾客阅读其小说之行为的高尚性与所造成的理想效果;另一方面,却又积极迎合读者搜奇猎艳的阅读心理,推出好销易卖的伶界、妓界等香艳小说。小说广告的叙述方式是不是经得住推敲,并不是广告受众(读者)关注的焦点,重要的是广告主(书局老板)出于商业利益考虑的营销策略。借助“改良、启蒙”的社会舆论,将小说销售出去,获得最大利润才是其真正追求。

至于小说广告中涉及小说的内容、价格、促销方式等的具体内容,基本真实可信。当然也有少数书局在广告中称其胡乱拼凑的绘图本小说“插图精美”,“特请名家绘得”;还有书局将市面上已有的小说换个名字出版,在广告中宣称新的小说,介绍给读者,例如万选楼就曾将《红楼梦》改名《金玉缘》出版;更有书局将一部小说拆成两部出版,在广告中谎称下半部是该书的“续书”,例如,文宜书局将一部20万字的《大明奇侠传》割裂成了两部分,第一部分称为《大明奇侠传》,后一部分改称《大明奇侠后传》,稍后出版。 但这样以侵害读者利益为目的的广告,毕竟是少数。所以,对广告内容真实性的判断,需根据相关因素,综合考量。

结语

总之,从研究角度看,晚清时期尚属报刊广告发展的初期阶段,对广告的界定宽泛,分类模糊,不仅其他商业广告如此,小说广告也是如此,这一现象使得当时的小说广告具有更为丰富的内容。而小说对报刊特别是对报刊广告的依赖,使得小说从创作到销售、阅读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广告的参与。在晚清报刊的小说广告中,包含着小说内容、梗概、介绍,以及小说创作、出版、销售、阅读各个层面的信息, 也包含了小说作家、出版商、评论家以及读者各个方面的信息。在广告传播学的视野下,对这些小说广告进行分析,可以揭示上述小说创作出版阅读各个环节的诸多特征、联系及其对小说发展的意义。当然,以上探讨,仅仅是围绕小说广告对晚清小说发展的一些初步的分析,更多有价值的探索,尚待学界进一步的努力。

注 释:

①如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9卷) 刊载的《晚清报载小说广告和小说界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称“晚清报载新小说广告主要包括征文广告和销售广告”,“而且还参与了晚清小说界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文章认为小说广告本身参与了小说界革命的兴起与发展。这两个主题对于浩如烟海的晚清小说广告的作用和影响的概括,显然有点以偏概全。

②一些期刊在影印时,影印者居然把报刊的广告部分插页抽掉了,如《东方杂志》、《万国公报》、《警钟日报》、《新小说》、《月月小说》、《新新小说》、《绣像小说》等等,这些杂志中都 有大量书籍广告插页,影印时却被去掉了。

③反映在晚清小说研究中,控制分析是通过广告对广告主,也就是出版小说的晚清书局和报馆的分析;内容分析则是指通过小说广告的内容对晚清小说的营销方式、创作理论 等的分析;而受众分析则是指对小说广告与读者的互动间接对小说读者的分析;效果分析则是指小说广告以及小说传播分析。参考文言所著《文学传播学引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④参考陈大康教授在“小说文献与小说史国际研讨会”上的演讲《“小说史”的体例与重写》,见2004-11-07《解放日报》。

⑤心一:《说广告》(续),《神州日报》1907年6月5日。

⑥孙毓修:《图书馆》,《教育杂志》第1年第12期,宣统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1910年1月6日)。

⑦姚公鹤:《上海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36页。

⑧黄克武:《从申报医药广告看民初上海的医疗文化与社会生活》,《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7期下,第141-144、191-194页。

读书报告会篇6

一、汇报内容。按照暑假学校下发的读书方案的要求,汇报必读书目,如《昆虫记》《红星照耀中国》《平凡的世界》等等,也可以是自己所读的其他书籍。

二、汇报学生。开学周的周四的七八节课八、九年级召开班级的读书汇报会,每班推举一名同学参加全校的读书汇报会。

三、观众安排:八年十三班、八年十四班、八年十七班、八年十八的全体同学们作为本次汇报活动的观众来倾听、参与。

四、汇报时间和地点:2019年8月30日下午1点半——3点。六楼报告厅。

五、担任本次活动的评委有:

贾艳春老师、陆璐老师、廉霞老师。

担任本次活动录分员的是:赵淑芳老师。

六、评分标准及评奖办法:

评委分报告内容、语言表达、形象风度、综合印象四部分对报告选手进行评分。

满分为10分。评委打分汇总后取平均分,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若出现同分,则精确到后三位,依次类推。

1.报告内容:4分。要求报告内容原创。要主题鲜明、深刻,格调积极向上,语言自然流畅,富有真情实感。

2.语言表达:3分。要求脱稿报告,声音洪亮,口齿清晰,普通话标准,语速适当,表达流畅,激情昂扬。讲究报告技巧,动作恰当。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超时1分钟扣1分,依此类推。

3.形象风度:2分。要求衣着整洁,仪态端庄大方,举止自然、得体,体现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上下场致意、答谢。

4.综合印象:1分。由评委根据报告选手的临场表现作出综合报告素质的评价。

报告选手上台后只需介绍自己的序号及题目,不允许透露班级及姓名。

读书报告会篇7

关键词:二维码;广告;图书;精准营销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性能日新月异。在移动增值服务领域,依靠手机技术的新应用不断涌现,二维码技术就是其中之一。手机二维码服务能对出版商提供给受众的传统图书业务流程进行有效的改善并降低成本,同时还能统计分析读者消费行为数据,为出版商改进营销提供依据。所以,从营销的角度来看,未来手机将成为广告的重要终端载体,手机二维码也将在图书营销的数字化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一、二维码是一种关联工具

二维码连接现实和虚拟,连接传统媒体和移动互联网。户外广告有空间的限制,报刊广告有版面的约束,广播电视广告则有时间的考虑,而二维码广告却完全可以忽略时空的制约,同时还可以为平面媒体、增值服务商和企业,提供一个与用户随时随地沟通的方式。让消费者在对产品或服务最感兴趣的时候,用手机即时、快速地浏览网页上的所有内容。所以,二维码作为一种跨媒体通道,使传统媒体和网络通过手机扫描的二维码技术连接起来,使传统媒体的广告内容在有限的现实空间里暂时“隐身”,在无限的虚拟空间里得到延伸,并以多媒体的形式灵活展现。

2012年3月1日,国内首则二维码电视广告出现,观众可以使用手机扫描广告片中的二维码,参与网络活动。继央视一套之外,央视三套、央视新闻频道、央视八套以及各大网络视频网站等也相继播出该二维码广告。至此,二维码被广泛应用到企业网站链接、个人定位服务、影视娱乐宣传、包装附加信息、报网互动服务、增值业务链接等领域。同时,不经意间二维码应用在图书营销领域悄然兴起。

二、二维码――图书精准营销的新生代

工程师们改变世界,广告人重组人们对世界的感觉,二维码则促成了图书精准营销的实现。

1.图书精准营销的新思路与新平台

2012年被业界称为图书二维码的爆发年,但当时读者的二维码阅读习惯尚未形成。两年后的今天,我国二维码市场已脱离最基本的用户认知阶段,开始进入全面普及阶段,随着平台、技术、理念、读者的更为成熟,图书市场再一次掀起了二维码热潮。同时,基于二维码的移动电子商务也开始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在出版领域,《骑车游北京》是较早印制二维码的书。《创业邦》是第一批启用扫码订阅的期刊。儿童英语学习点读书Just For Fun也大量采用了二维码,用以链接英语视频网站,给读者提供方便。除图书外,二维码在报纸杂志中也大受欢迎。《故事会》的“动感地带”栏目就基于二维码技术,读者可以通过它来获得全新的试听体验。一些传统报纸上的广告也印上了二维码,读者如果对某个广告感兴趣,可以用手机直接扫码进入相关网页,了解或参与商业活动。

所以,作为记录信息的新一代条码技术,二维码开辟了提供多样而丰富信息的捷径。手机网络作为新兴的广告业传播媒介,打破了所有媒体界限,是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整合的新的营销平台。而手机与二维码的结合,使数字化营销具有了精准、方便、信息量大的优势。

2.图书精准营销的体系保证和手段

图书是标准化商品,比较适合应用二维码。对读者而言,可以在线下环境中通过二维码识别功能轻松地了解一本书,了解优惠活动的参与细则,或者与朋友分享图书信息,还可以通过二维码快速实现对图书的分类或同类书的导读,并能带来更多的互动体验。比如通过二维码链接到网络,对图书内容进行网上评价、转发、推荐给好友或者与好友交流阅读体会,实现线上线下的即时互动,还可以通过其进行移动支付,带来图书行业的O2O革新;对出版商来说,二维码作为一种介质让纸质图书具备了网络属性,把传统图书从以前静止的书本,转化为动态的、多角度的、全方位结合的产品,实现了单一产品的多元化表现,带来更多内容的延展,拉近了出版商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融合了线下与线上的体验。

图书二维码营销可以精准地定位受众。管理大师普拉哈拉德在《消费者王朝:与消费者共创价值》一书中说,我们正在进入一种“自下而上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消费者会钟情那些他们能参与其中的企业。如此一来,通过这种可以自主选择、具有互动性的广告形式,带给消费者全新的感觉,形成某种生理和心理的独特体验,便可与品牌建立“神经连接”,它是未来价值创造的关键。在当今这样一个受众碎片化、细分化的信息传播时代,手机二维码营销正在以其精准的受众定位博得出版商的青睐。当读者对某一内容或图书感兴趣时, 可以通过手机对二维码的扫描直接跳入相关内容或图书的网络页面,和作者或出版商在线对话。

二维码营销手段的另一个优势是可以监控营销的效果,从而为之后的营销策略提供借鉴。出版商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图书广告中设置不同的二维码,由此判断不同内容的读者市场状况,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及广告定位。手机二维码也可以精确地跟踪和分析每一家媒体、每一个访问者的记录,包括访问者手机机型、访问时间、地点、访问方式以及访问总量等,为企业选择最优媒体、最优广告位、最优投放时段等作出精确参考。此外,出版商还可以按照读者的兴趣、需求、地理位置等作出多方面细分,实现完全按效果付费的“精准营销”。

3.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出版行业目标

据统计,一张报纸碳的消耗是170克,一条短信是0.000003克,后者是前者的5600万分之一,这就是低碳的消耗,它的节约是惊人的。比如,商家通过报纸、网站、传单等媒体发放优惠券吸引消费者,但普通优惠券分发下去后大多数都被消费者丢弃了,有数据显示,纸质优惠券只有不到1%被使用。而手机二维码作为“凭证”,当受众有消费需求时,只需用手机下载二维码电子优惠券,就可以用来作为积分兑换凭证、礼品领用凭证、优惠凭证、售后服务凭证,等等。如果消费者进入网站输入自己的手机号码,系统会自动从数据库中找到该用户所对应的二维码电子卡凭证并下载到用户的手机上。所以,手机二维码广告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很快就被企业和广告主所青睐,当然图书行业也不例外。

剑桥大学出版社总裁潘仕勋曾指出,目前的阅读正进入一个数码依赖的时代,读者更乐意通过手机或者iPad等方式进行阅读。所以出版商和作者必须在图书的格式上作文章。二维码及时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对二维码编译识读,可将图书内容以视频、音频、动画以及插图等形式活灵活现地传递给读者,让读者通过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随时随地阅读到更多有关图书的精彩内容。不难看出,二维码技术延伸了传统图书内容,代替了光盘等物理载体,节约成本,与读者在线互动,满足读者的深度阅读需要,为读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阅读通道,实现了电子书与传统图书的无缝链接。并且,这种低碳环保的形式也是将传统出版物数字化的一个捷径。

总之,截至目前,有的图书二维码实现了数字阅读的功能,有的二维码则实现了销售功能,即指向网络书店的购买链接,完成消费者的购买需求,有的则是实现了相关产品广告的推荐与链接功能。但目前整个图书行业中二维码的使用和起到的商业作用还是有限的,如果能全面铺开的话,图书上的二维码应用可产生一个非常大的市场,除了可以实现“低碳”之外,其在应用推广、关联销售、联合定制等方面都会有巨大的潜力。所以,二维码技术和传统图书的合作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趋势。传统图书需要通过某种桥梁让自己进入移动互联网的生态链,电子图书是一个标识,二维码同样是最佳选择。

三、“陷阱”与“跳板”

时下,二维码的应用更多的还只是作为一个工具。而且只是少数图书带有二维码广告,很容易被忽视掉。如果大多数的图书上都印有二维码,而且消费者也养成拍码的习惯,那么二维码在图书领域的使用就会变得普遍和快捷。另外一个问题是,由于二维码技术已经发展得很成熟,“门槛”较低,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搜索一款二维码生成器,按照自己的意愿制作二维码。也曾有通过二维码传播病毒的事件发生,以致很多用户在一些不确定的图书上看到二维码也不敢轻易拍码。但现在不用担心了,因为有相应的在线工具可以帮助受众找到隐藏在简短网站链接背后的长链接,为手机用户提供安全的二维码扫描应用,而且能够给用户提供一份安全报告,告知用户潜在的网页是否安全。

另外,图书上添加二维码,虽然能带来图书内容的延展,并能满足读者多样的阅读需求,但如果使用不当,同样会引起读者反感。比如将二维码用作商业用途,在其链接中加入大量的广告,就成了在图书中变相植入广告。目前这类广告植入的二维码并不少见,一些旅游书上的二维码成为了景区酒店推广、饮食推荐、门票优惠信息等广告宣传平台。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会破坏读者的文字阅读体验,招来读者反感,还会让图书附加了更多的商业气息。所以,除了报纸杂志上的传统广告外,在图书中植入这种二维码广告须慎重。同时,作为传统与网络的结合体,图书与二维码的融合尚处于起步阶段,这种技术的应用正在逐渐被读者习惯和接受,因此出版商更应该尊重读者,从读者的需求和阅读体验出发,广告的植入应更自然、更易于让人接受。

数字化时代,任何行业都是在更为透明的环境下接受消费者的评判和检阅的。社会监督也更多元、更复杂。相信有“超媒体观”的行业会更加成功,也能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四、变的是渠道,不变的是内容

技术改变世界,二维码的图书精准营销方式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使人类进入一个崭新的全媒体阅读时代,为出版业创造更多的机会。自从2006年8月1日中国移动推出手机二维码应用开始,很多大公司如IBM、沃尔沃、雪铁龙、麦当劳等开始应用二维码为它们的产品和服务做广告。在出版领域,目前已有《精品购物指南》《北京晚报》等媒体使用二维码。《骑车游北京》一书使用了数十个二维码,涉及视频、文字、图片,读者和作者的论坛交互、肢体语言视频说明、景点导游、车型展示等,是中国第一本二维码互动骑行图书。可以预见,随着移动运营商的大力推动,未来图书市场的这种跨媒体的二维码应用将会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并终将呈爆炸式增长,为读者、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超媒体”体验。

如今的数字化时代,获取关注、吸引眼球变得越来越容易,但美誉度依然是稀缺资源。技术不再是问题,到达读者不再困难,传播互动也随时随地都可以实现。但悖论依然存在:赢得关注并不代表建立了读者忠诚度,点击率提高不代表获得了读者的认可。信息和热点速生速灭的传播环境下,图书营销的可持续性反而遭遇挑战。事实证明,在出版商与读者之间,基于情感联接而建立起来的关系更为牢固。好的内容和创意是不变的,变的只是形态和渠道。因此,图书的二维码应用最终将不再只是手段,而是一个平台。越是成功的图书营销越是拥有开放的架构,不仅仅允许读者参与,更鼓励读者积极参与。

读书报告会篇8

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想探究的问题。请你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话题,收集相关信息,并利用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研究,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根据手中的调查资料,撰写一份简单的研究报告。

【习作指导】

老师: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想探究的问题,如我们家生活环境的变化,本班同学近视情况的调查及其原因的分析,同学们最喜欢看的课外书或者最经常写的错别字及其原因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有的同学通过上网搜索、查找书报、找长辈了解过去的情况,自己寻找身边的素材等途径进行研究。做完了研究工作,还要进行归纳整理,写出研究报告。这次习作,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研究报告吧!首先让我们回读一下《奇怪的东南风》和《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这两篇研究报告,说说什么是研究报告。

小丫:通过回读这两篇研究报告,我发现了研究报告在表达形式上有它的独特之处,像调查过程用表格式填写,方法简便,语言比较简练,内容归类清楚。

毛豆:我也发现了,研究报告的撰写有一个大体的结构,如《奇怪的东南风》这份研究报告是由“调查研究的原因、调查研究的方法、调查研究的结论、应对办法”这四部分组成;《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这个研究报告是由“问题的提出、调查方法、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结论”四部分组成。

老师:同学们的发现真了不起,老师也发现了:这两篇研究报告,作者都是围绕问题先深入地调查研究,然后再搜集资料,最后在分析处理资料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得出结论的。同学们在写自己的研究报告时,可以好好借鉴一下。

小丫:我明白了,要想写好研究报告,得先理清写作思路,清楚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写研究报告?写研究报告的目的在于对自己发现探究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形成自己的观点。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观察社会,发现问题,选择好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大胆地进行研究和探索。

毛豆:老师,我已经选好的话题——调查一下同学们课外的阅读状况,那么下一步该如何做呢?

老师:确定好选题后,要学会拟定调查的提纲。可以就你调查的话题想一想,你想了解这个话题的哪些方面的问题?

毛豆:听您这么一说,我真是茅塞顿开呀!我可以先设计这样几个问题:a.你对课外阅读感兴趣吗,为什么?b.你通常阅读哪些课外书?c.你通常在什么时间阅读课外书籍?d.你进行课外阅读是自己主动进行的还是被家长逼的?……

老师:你的思路清楚了。调查结束后,要学会整理资料,并从资料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难把握的。

读书报告会篇9

一、让书卷香无处不飘散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环境又影响着一个人的阅读状态。我们以校园文化为重点,将文化建设的触角伸向每个角落,努力让书香弥漫生活时空。

1.校园,一道百读不厌的风景。我校十分重视校园书香文化的创设,设计精巧的阅读长廊、玲珑雅致的三昧亭、庄严肃穆的沐风园以及新建的开放式阅读广场。图书大楼――启思楼全天候开放,专门设置管理员负责购书、荐书、开展书评活动,走廊、墙壁上张贴着师生的阅读心语。每班精心设计了班级小书吧,并在每一期的墙报上专门开辟阅读角,宣传、介绍新书或阅读体会。

2.家庭,一个温馨的文化港湾。我们通过发《告家长书》、编印有关材料、家访等形式,改变家长观念。每年的读书节,我们邀请家长到校参观校园书香景点、观摩读书活动。并开展创建“书香家庭”的活动,“亲子共同读好书”“小,小藏书家”将书香气息带给每一个家庭。

3.社区,一方丰厚的精神土壤。北厍历史上名人辈出,有曾为皇帝医病的徐氏家族,爱国诗人柳亚子,革命烈士张应春等。我们用他们的故事和诗文编印了校本教材《百花园》,此外,我们还利用社区内藏书丰富的午梦堂纪念馆,作为我校的课外阅读基地,学生在此学习前贤精神,传承地方文化。

二、让书卷味时时流转

勤于读书,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大阅读教育需要“与书为伴”的教师,我们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树立终身读书的意识,扎扎实实多读一些好书。

1.读书,事业的需要。学校为教师读书提出九字方针:读专著,赏名著,诵经典。教师们从教育专著中获得了专业成长的养料,从中外名著中得到了提升精神文化品位的动力,从经典回味中完善了人格,丰富了文学修养。

2.日记,成长的足迹。新课程呼唤教师的反思行为,学校对教师提出“四勤”:勤读、勤做、勤恩、勤写。有几位教师还在全国最大的教育网站“教育在线”结合自身教育生活撰写了教育日记专栏。

3.沙龙,思想的舞台。读书沙龙是教师们普遍喜欢的学习方式。现场气氛热烈,不管教龄长短,沙龙使教师们的教育青春永驻心头。

三、让好书籍日日相伴

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让学生从小多读书,读好书,会使他们终身受益。让学生天天与经典为伴,日日与大师为友,等于每天都在阅读中国,阅读世界,阅读人生。

1.自主式读写扬个性。为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教师自编配套的读书笔记《小蜜蜂》, 由“日积月累”“每周一记”“一周阅读盘点”等五部分组成,学生精心包装,绘制插图。在每年一届的红领巾读书节中,师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阅读。学校还将《中华经典诵读本》作为学生的必背书目,内容根据难易分成六个星级。

2.读书报告会重交流。读书报告会是学生展示读书成果、交流读书收获的最好形式,同时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我们要求各班每月组织一次读书报告会,形式有新书介绍、表演再创作、读书知识竞赛等,每次活动尽量保证全员参与,学生们相互启迪,共同提高。

读书报告会篇10

党的十文件及学习辅导读物首发式,近日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举行。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副署长蒋建国出席首发式并致辞,总署党组成员、副署长、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主持首发式,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鲁炜等出席首发式。

蒋建国同志在致辞中说,做好党的十文件及学习辅导读物的出版发行工作,是出版发行界的重要职责和光荣使命。为了满足全社会学习党的十文件的需要,、新闻出版总署提前安排,及早部署,认真制定了党的十文件及学习辅导读物出版发行工作方案。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民族出版社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落实相关工作,第一时间出版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国共产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文件汇编》《十报告辅导读本》《十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十修正案学习问答》等图书以及这些图书的民文版。这些出版单位出版的党的十文件及学习辅导读物权威、准确,对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蒋建国同志指出,为了向全社会推介党的十文件及学习辅导读物,努力营造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的浓厚氛围,全国各大城市新华书店都将设立专柜,展示展销党的十文件及学习辅导读物和有关重点图书,举办形式多样的阅读服务活动。他要求各出版发行单位,要努力做好党的十文件及学习辅导读物的出版发行工作,为在全党全国迅速形成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的热潮作出更大贡献。

蒋建国同志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出版发行工作在宣传党的主张和团结教育人民群众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不仅在建党的同时就筹备建立人民出版社,而且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大多做过出版发行工作。党的十是在重要关节点和接力点上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大会,出版发行行业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接再厉,努力工作,在加大征订、保证供应、服务上门、深入人心上下工夫,进一步做好党的十文件及学习辅导读物的出版发行工作。同时,他希望北京发行集团今后要继续深化改革,特别是要适应全球化、网络化趋势,在转变服务、转型升级、转企改制等方面狠下工夫,真正把北京发行集团打造成为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现代企业集团。

中央宣讲团十精神首场报告会在京举行

11月27日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总政治部、北京市委联合举办的中央宣讲团党的十精神首场报告会,27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作了报告。

为推动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的热潮,根据中央要求,会同中央有关部门组成了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中央宣讲团。中央宣讲团在京举行首场宣讲报告会后,于11月28日起赴全国各地宣讲。

十文件及辅导读物首印3000余万册

截至11月21日,以汉文、蒙文,藏文、哈文、维文、朝文、彝文等7种文字出版的十文件和辅导读物首印合计3011万册,预计总印数将超过十七大时相关图书的总印数,达到4000万册以上。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到长江出版传媒集团视察

近日,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在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张良成、副局长马莉等陪同下,到长江出版传媒集团调研。长江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孙永平,总裁刘志田,总经理周艺平,副总裁李勇、周百义,副总经理邱菊生等参加了接待活动。

座谈中,邬书林非常关心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未来的发展问题,提出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过程中,要结合湖北传统出版的优势,做好产业转型的战略布局,并深入研究和发展数字出版,走出单靠教材教辅利润支撑发展的产业格局。

总署报刊司司长王国庆陪同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