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十篇

时间:2024-03-04 18:06:06

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篇1

 

 

随着我国加大对事业单位改革进程的步伐,事业单位加快了走向市场的进程,这意味着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为此,事业单位必须加大体制改革力度,特别是改革原有的会计制度,适时引进企业会计准则,实行企业化管理。需要指出的是,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过程中,事业单位要更新会计管理理念,完善和创新财务、会计内容。

 

一、现有会计制度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市场经济形势下,事业单位现有会计制度已无法适应竞争需要,主要表现为:

 

1、资产核算存在缺陷 事业单位现行会计制度在资产核算方式方面,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只核算账面原值,通过提取修购基金保证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现行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计价、固定资产增加、固定资产转出、固定资产的盘亏、盘盈等会计事项规定详细,对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核算规定不明确,以至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净值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发生价值背离固定资产原值,不反映固定资产的磨损,虚增资产总量,使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状况,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人为降低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盈余,且能真正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事业单位在购建固定资产时,虚增事业成本。

 

2.会计核算基础存在漏洞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常存在一些会计年度内收支项目不配比情况,不能真实完整的反映该单位的经济业务。特别是非经常性费用支出,支出增大,结余减少,使当期收支不配比,计算的结余也不是真正结余。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采购环节和付款环节相分离,使得项目的实施与货款的支付存在时间间隔,按现行会计制度处理,出现比较严重的帐实不符,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经济业务。

 

3.成本核算不完善 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对经营性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成本核算,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进行成本核算。由于不计算成本,难以对非经营性业务进行正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与考核;两种业务不易区分,费用难以合理分摊,造成成本不能准确核算,不利于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不利于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会计管理企业化实施措施

 

对此,事业单位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引进企业化会计管理,具体说来:

 

1、严格会计上岗制度 在不少会计从业人员看来,自己端的就是铁饭碗,因此,部分会计人员学习进取精神不高,导致专业素养不够,以至于在实际工作中会计账目不明确、发票报销管理不严格,没有会计发生时效性,因此就会出现很多理由。针对为此,事业单位在选拔任用会计人员时严格审查,突出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事业单位要定期对会计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学习掌握先进的企业化会计管理制度,并且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加以运用。

 

2、优化会计核算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现有的会计制度中的收付显示出诸多问题,因此,需要适时引进企业会计核算策略。应当看到,企业会计管理制度中的会计核算策略都是权责发生制,其优点是能够准确、真实地反映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企业会计核算策略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经营状况,保证财务中的实际支出和实际收入相等。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向企业化会计制度过渡,就必定要将收付实现制换成权责发生制,以此增强事业单位的财务成本管理,充分实现对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管;在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核算时,要通过权责发生制科学规定固定资产的购买、使用以及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处理。在对固定资产折旧时,选用科学的办法,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遵守法律法规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化会计制度过渡,要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事业单位要择优学习,要结合国家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要求,将二者结合建立属于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从法律角度优化会计管理制度,又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4、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企业化后,要根据自身特点建立适合自己的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要采用企业化的权责发生制,将成本核算作为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重点,依据企业化会计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制度,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成本,保证事业单位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事业单位具体应用中要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主导,以企业化会计管理制度中的权责发生制为具体执行标准。具体实施中要做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企业化会计管理制度相统一,保证事业单位企业化会计制度更加完善。

 

总之,事业单位要积极面向市场,加快改革进程,加大体制改革力度,改革原有的会计制度,适时引进企业会计准则,严格会计上岗制度,优化会计核算,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夯实财务核算基础,实行会计制度企业化管理,从而降低经营成本,确保事业单位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

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篇2

(山东方圆建筑工程检测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0)

摘 要:行政事业单位是政府经济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活动对国家形象、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财政支出管理效益不高、单位会计核算资料不规范、监管不严等问题,虽然国家也颁布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其会计活动进行约束,但是会计制度执行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本文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基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视角,提出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效力的建议,旨在改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水平。

关键词 :企业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意义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0-0192-02

一、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是依据相关国家法律法规,从而制定的规范企业经济活动的一种控制系统,其目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第二,确保资产的完整性。在我国相关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中表明,企业要想健康发展,必须要强化企业内部监督,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就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而言,主要是指管理层与全体工作人员为了保障各项经济活动效率,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从而共同实施的操作流程与管理方法总称。内部控制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的关键部分,对于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现状

(一)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在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缺乏支出计划,支出费用越来越大,国有资产浪费现象严重。在行政事业单位中,会计人员一般不审核资金使用状况,单纯证实是否有领导签字。基于这种状况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制度存在严重的缺陷。从本质上来看,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制度浮于形式,没有具体实施;第二,没有支出计划;第三,资金使用出现超标现象;第四,会计账目繁多,存在假账等现象。

(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控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忽略会计制度设计。诸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与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不相符,没有明确内部会计控制重点,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监督控制;第二,在会计机构设置上,没有进行规范化设计,职工权责混乱,会计工作人员聘用计划中没有考核其会计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

(三)会计核算体系不健全

第一,固定资产会计审核与单位具体资产状况不相符,在固定资产使用阶段,对于价值变动与磨损价值不进行核算,夸大了资产总额;第二,就会计目标而言,行政事业单位现行财务规定信息在使用者范围限定上不够完善,对公众受托责任履行状况没有真实、具体地反映出来;第三,立足于会计核算基础,现行行政事业单位执行收付实现制,但没有按照比例原则来进行,在资产负债状况上没有真实反映;第四,从会计报告机制角度出发,偏向收入支出表以及资产负债表,忽视现金流量表;第五,在预算管理模式与会计课目设置不规范。

三、企业内部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的借鉴意义

(一)企业内部控制原则是会计制度设计关键原则

通常情况下,内部控制体系要执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以及授权批准控制原则,基于财务授权的基础上,运用内部控制方法,从而确保相关业务的正常实施。一般来讲,内部控制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账户控制,二是复式记账控制,三是定额备用控制。在这种状况下,能够实现对业务执行效果的评价,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中,已经成为了会计制度设计的核心要点,在满足内部控制需求的前提下,提高了内部会计控制水平以及效率。

(二)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业务处理关键环节

内部控制作为其中的关键部分,是会计业务处理的核心环节。具体来讲,内部控制已经渗透到了行政事业单位业务处理全过程,在资金预算、处理以及结余等各个环节中发挥着重要的领导地位。充分借鉴与运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将其贯穿于会计业务的各个具体的环节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内部控制方法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有助于强化资金的管理,有效控制资产购置以及资金结余。

(三)内部控制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力的必然选择

在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中,不断强化内部会计审计工作,积极开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监督工作,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力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完善会计制度设计与评价机制

会计制度设计作为会计管理工作中的关键内容,主要包括会计核算规范以及会计管理中的各个方面。会计制度设计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第一,设计人员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相关的评价结果,从而明确内部控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而开展有效的改进工作;第二,开展定期会计核算监督检查工作,通过详细了解以及掌握会计制度执行状况,从而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会计制度设计在监督指标上,强调会计制度内容的合法性、系统性以及规范性建设,基于符合单位会计核算与管理要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控制作用。

2.健全财务分工制度、授权制度以及核准制度

随着当前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强化合理分工已经成为了实际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讲,要健全财务分工制度、授权制度以及核准制度,设置专人审批机制与监督机制,加强账目凭证的保管,,致使每个财务人员对工作进行自动检查。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处理上要加强授权与核准制度建设,但凡重大资金支出都要依据相关规定程序开展审批工作。

3.强化内部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教育

要不断强化内部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教育,开展财务会计人员会计专业知识与职业道德培训工作,注重财务会计再教育。同时,面对领导会计内部控制意识薄弱的现状,要加强其认识,重视内部会计控制机制,积极营造良好的执行氛围。

4.强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控制、票据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体系

加大会计预算编制管理力度,结合实际财政状况,核定支出额度,细化费用支出的用途,提高预算执行力,避免发生追加预算现象。其次,积极利用网络系统统一管理票据,构建票据缴验制度,定期向相关部门汇报票据使用状况。再者,建立内部控制监督评价体系,考察与评价内部控制情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积极借鉴企业内控制度,加强对内部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激发工作人员的职业潜能,保证各项经济活动的效益,不断规避各种管理风险,有助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

参考文献:

[1] 杨绮.风险熵比率量度资本投资方案风险之研究[J].统计与决策.

[2] 孔令丞,李瑞芬,迟琳娜.基于返回品质量降级的回收再制造策略优化[J].统计与决策.

[3] 蔡绍兴.浅议国有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短板"[J].青年与社会.2012(02)

[4] 田红鹰.西安君乐城堡酒店会议管理经验调查[J].青年与社会.2012(02)

[5] 黄淑兰,陈锋.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影响的利弊及对策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05)

[6] 郭剑花.实际控制人性质慈善捐赠与公司业绩[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2(06)

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篇3

【关键词】企事业 内部控制

伴随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管理制度的逐渐完善,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内部控制不力的企事业单位,会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这样,不仅威胁到企事业单位的资产安全,而且对规范会计行为有弊无利。笔者在下文中将指出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该类问题提出了一些有创新性的建议,希望笔者的建议可以或多或少地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内部控制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它直接影响着企事业单位的运转效率,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笔者将以某高校为例进行说明,并对该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进行研讨。

某高校的科目齐全、特征显著,包括管理、文学、法律、经济、哲学等多类科目。在高等院校中,实施的是以党委为核心的校长责任制。假设该高校有14个管理部门、6各直属部门与1个后勤保障部门;14个管理部门包括国资处理处、后勤管理处、基础处、审计处、财务处、人事处、学生处、教务处、学校办公室。假如该高校实行统一的会计核算政策,实施年度的综合财务计划,将学校的各类收入归入年度预算管理,并在学校内部实施“统一核算、分层次管理”的财务管理机制。那么,财务处是唯一的财务部门,有着常规经济合同和重大经济合同的审查和批复权利,根据学校的预算进行经济合同项目的管理。该学校的开票工作和收费工作是分开进行的,并对发票进行分开管理。另外,该学校实施分层次管理货币资金的审查和批复工作,如有超越权限办理现金业务的,财务人员不予办理。此外,学校还对会计电算化的权利授予管理和安全管理十分重视。

根据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该校的内控工作思路明晰,并且是按照准则进行的。但是,该学校的内控工作还有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没有泾渭分明的分层次控制体制和监督体制

该高校实行的“统一核算、分层次管理”的财务管理机制并不完善,而学校的财务控制环节与财务运作流程还有待健全,各级部门领导层的责任和权利还不够明晰。此外,该学校的内控制度谨严性缺乏,不能使领导层在权衡经济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各类监督工作。当前,许多企事业单位缺少能力强的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工作进行完善,许多内部控制机构的管理工作只是流于形式。这充分表明,企事业单位的内部组织机构的工作效率还有待提升;许多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部门不能发挥其作用,无法切实落实各类管理工作。

(二)没有明晰的会计制度控制体制

该学校未明确会计制度控制体制。从上文的情况来看,该校的内部控制仅限于“会计电算化”、“货币资金”、“费用收取”、“财政开销”与“对外订立经济合同”等五个环节的内容;没有“工程项目”、“预算”、“财产”等内容。由此不难发现,该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够完善。这表明,企事业单位没有对内部控制工作引起重视,一部分领导层过于专断,没有对内部财务环境进行改善。

二、对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科学建议

(一)企事业单位应采用各类措施健全自身的内部控制环境

内控环境优劣与企事业单位的运转是否顺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企事业单位应采用各类有效方法改善自身的内控环境,订立内部控制工作细则,并落实法人体制。在企事业单位中,管理层的内部控制处置办法与单位的内部控制强度有关。此外,应在企事业单位中推行董事会体制和法人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当公司员工有违规操作的嫌疑时,应第一时间做出惩罚。一个完善的内控体系的前提就是完善企业本身的组织结构。

(二)企事业单位应运用电子科技技术,提升单位的内部控制质量

企事业单位应完善领导层激励体制,将领导层的薪金与单位的运营业绩挂钩。如此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让其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人翁”角色,并能提升其对单位的忠诚度。伴随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子信息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企事业单位在内控工作中应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失误形成的损失、才能提升财务工作职员的工作质量、才能为单位的运营活动提供一个可靠的内控网络,从而使企业的内部控制体制跟上时展的潮流。

(三)强化外部监督,促使企事业单位完善内控制度

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独立性太差,所以需要财务、税务、审计等外部机构的通力协作,加强交流,形成高效的监督和管理;同时应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功用。财务、审计、国有资产管理、证券管理、银行业管理、保险管理等机构应依法履行责任,并对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实行状况进行监督和考核,引导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同时财务、税收、审计等机构应科学分工,实行岗位职责制度,并定时通报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对于违反了法律或规章的人和部门,应鼓励新闻媒体、网络媒体对其进行曝光处理,形成“敲山震虎”的效果。

(四)企事业单位应提升职员的综合素养

假如职员没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和业务素质,企事业单位就很难实现自身的长远战略规划。所以,企事业单位应利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提升职员的综合素养和业务素质。

1.企事业单位应在其内部实施人力资源策略,切实提升员工的综合素养和业务素质。

2.企事业单位应在其内部打造一个学习型团队,使员工了解企业文化,并融入企业的文化氛围,这也是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并运用一定的手段将内控体制和单位文化整合成一个整体。唯有如此,才能为员工提供一个氛围融洽的工作环境,让员工在此氛围中学习和成长,并做好本职工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的内部控制制度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工作环节。打造高效、科学、有实质作用的内部控制制度,能保障与内控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被严格执行、能保护企事业单位财产的安全、能提升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对于企事业单位来说,应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的探索新办法和新手段,健全内部控制体制。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企事业单位会对内部控制工作会引起高度重视,并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牛龙.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筹划与研究[J].新财经(理论版),2013,(8):316-316.

[2]陈德谱.完善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内部控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7):69-70.

[3]姚小菊.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J].经济视野,2012,(11):75.

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 新会计制度 改革 要点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得到了一系列的变革,会计制度为了更好的满足我国现有经济体制的要求,对其进行改革的需求已经迫在眉睫。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二者也是相互依存的,生产力的发展也会极大的促进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进程。目前我国新会计制度的改革进行较为缓慢,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但是会计制度的改革是为了适应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一、传统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目标模糊

就目前情况看,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对会计目标的定位不够明确,主要是因为会计信息的范围受到了限制以及提供信息的要求也受到了限制。会计制度中对于信息的需求是会计的主要目标,如果会计目标模糊,则会对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系统产生影响,无法完成事业单位要求的任务,降低了事业单位日常的工作效率。

(二)会计核算基础问题

在会计实际核算过程中,以实际的支出作为衡量费用的标准,用以记录日常的开销与费用合计,但这种情况只适应于我国企事业单位的日常会计核算工作。部分经营性的收支业务的核算工作一般会按照权责发生制作为核算依据。权责发生制是指确定收入与费用主要以权力与责任是否发生为标准作为会计的核算基础。

(三)会计科目不规范

由于我国会计工作的普及,会计专业人才的资源相对较少,现有的会计人员也存在专业性不够强的问题,导致在会计科目的设置方面存在着问题。会计科目种类繁多,涉及面较为广泛,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会计科目的设置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会计科目参照标准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有助于事业单位对财务状况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四)会计报告体系不完善

根据实际分析我国部分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我们发现其中普遍存在着问题,基本上是无法反映单位实际的财务状况与资金剩余情况,无法为单位的宏观控制起到促进的作用。这也导致无法详细的对资金流入流出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影响会计核算的真实性。会计报表无法切实的对资金的流动做好记录与核算,使财政的决策无法得到良好的保障。

二、会计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一)适应现行的经济体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现行的会计制度很大程度上已经无法满足事业单位需求,各个行业都出现了众多的会计核算问题,例如资产重组、期货交易等等问题。如果无法切实的做好会计体制的改革,这些存在的问题会导致事业单位财政处理方面的混乱,将会直接影响事业单位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

(二)满足现代化事业单位制度要求

我国传统的会计制度在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无法满足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需求。为了提高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效率与准确性,则必须实行会计制度的改革,拓展新的会计核算领域,以满足现代化企业制度的需求。

(三)便于企业宏观管理

会计制度是保证企业财政稳定运作的主要工具。但是传统的会计制度一直没有得到优化,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与进步。因此,政府需要出台新的会计制度,以便增强我国企事业单位的竞争力,切实的保障企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

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的重点及其难点

(一)搞好调研工作,不断完善新会计制度

任何事物的规定内容都是根据当时的工作状况而制定的,这种状况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新会计制度出现的不适应状况属于正常现象,但是一个优秀的制度是需要不断的适应其工作状态,所以,要不断的完善新会计制度,为会计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会计核算的基础

目前在事业单位推行的财会制度大部分是收付实现制,这种制度虽然可以直观的反映出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状况,但是这方面存在较大的隐患,即反映的信息主要依靠人员的汇报,存在着真实性与全面性的问题,不利于事业单位对财务实际的控制与分析工作进行。

(三)建立稳定的财务报告体系

建立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保证财务信息的收集过程与核算过程的稳定性。改进财务负债表,对事业单位的净资产进行合理的计算,保证财务报表能够直观的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为企业的经济决策能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有利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四)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性

新的会计制度施行下,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原本的会计人员无法满足新会计制度下对会计核算工作的要求,需要对其进行会计的培训工作,以期能尽快掌握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在新的会计制度下,会计核算工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更好的帮助企业在经济决策方面提供详实的数据分析,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为了适应我国现有经济体制的需求,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已经摆上日程,只有对企事业单位传统的会计制度进行改革,才能提高企事业单位的竞争力,从而保障企事业单位的顺利发展。落实好新会计制度的普及,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新的会计制度可以更好的对会计核算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发现与处理,更有利于企事业单位各项日常工作的开展,进一步的提高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水平,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郝佳.浅议我国事业单位的财会制度改革[J].商业文化.2009(02).

[2]张秀.浅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与会计人员的转变[J].现代农业.2010(02).

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篇5

关键词:事业单位;企业化;会计

    随着我国财会制度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进行了改制,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将会直接面对来自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势在必行。由于企业会计制度更利于事业单位竞争和体制改革的要求,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是必然的趋势。根据新的仕业财务通则》规定,改制后的事业单位比照适用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进行会计一核算。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过程中,事业单位原有的一些财务、会计管理理念需要重新认识,有些财务、会计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的可行性

    1、企业会计和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是构成现代会计的两大体系,事业单位会计属于预算会计的一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预算会计的职能也随之相应拓宽和发展,预算单位会计主体地位不断地变化和加强,非盈利组织的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特殊体系,与企业会计的差别逐渐减少,二者有着逐渐趋同的发展方向。

    2、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存在诸多的相同点.首先是两种制度的会计前提相同,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业务活动、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会计核算的原则方面,二者也遵循着大体相同的原则,例如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等;两者在会计要素方面虽然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两者在内容和方法大体一致,例如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六项。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项。各要素的界定、内容及特征相同。另外,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各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以及财务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具有一致性。

    3、随着我国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事业单位从单纯由国家拨付经费收支向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贴、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模式转变,收支项目和内容呈多元化发展,逐渐强调成本核算,注重现金收付与资金使用效率并重。在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在信息质量要求、报表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报告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来看,其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方面的规定也大同小异,各项核算原则、方法基本一致,报表构成也基本相同,所有者权益、利润、净资产和结余实际上是资产和负债以及收入和支出计量的结果,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企业与事业单位不仅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有一致性的理论指导,而且在确认、计量方法上也有一致性的原则。

    二、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资产核算方式方面.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资产核算方式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  折旧,只核算账面原值,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计价、固定资产增加、固定资产转出、固定资产的盘亏、盘盈等会计事项规定了详细的核算方法,但对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核算的规定却不明确。由于不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存在很多问题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净值,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发生价值背离固定资产原值,不反映固定资产的磨损,虚增资产总量,使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状况。由于成本不包括折日费用,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一方面事业单位在购建固定资产时,借记“事业支出一设备购置费”澎专用基金一修购基金”或“专款支出”等科目,这样核算虚增了事业成本;另一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人为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且不能真正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篇6

一、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意义及现状分析

(一)内部审计意义

在企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工作较为重要,是具有高价值的工作,在企事业单位实际运营过程中,内部审计工作是较为独立的工作。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是内部审计人员利用系统与规范的方式,对组织进行改进处理,保证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风险问题,并且对其进行预防与处理,进而提升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效率。传统的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方式存在较多弊端,影响财务会计内部审查与风险分析工作。而内部审计可以有效提升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增强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工作效果。

在企事业单位实际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会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问题,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对审计报告形式进行完善,进而提升管理工作质量;改进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方式,完善内部控制工作流程,进而提升内部控制制度的质量。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可以为企事业单位提出一定的建议与意见,对内部控制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保证提升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质量。二是,企事业单位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加深财务部门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了解,使其可以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下,结合国内外的内部审计工作经验,逐渐完善内部控制工作体系。三是企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可以有效提升经济效益,推动企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提升企事业单位的竞争能力。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在内部审计时,发现组织、管理与生产问题,并且利用报告的形式将其体现出来,使相关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报告的内容,更好地对生产与管理工作制度进行完善,改善生产方式,控制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四是企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审计过程中,可以有效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积极应用先进的管理方式约束经济活动,增强企事业单位的活力,提升发展动力。

(二)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目前企事业单位在内部审计工作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影响企事业单位的发展进程,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是缺乏明确的内部审计职能定位制度。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尚未完善职能定位制度,无法全面开展监督工作,难以落实内部审计工作职责,导致内部审計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降低。部分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认为内部审计工作不重要,无法提升自身的工作积极性,或是一些内部审计管理部门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不能加大职能定位工作力度,难以提升其工作效率。一些内部审计人员甚至滋生了腐败思想,导致内部审计工作面临威胁。同时,一些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被领导的权威所遮掩,无法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效率。

二是缺乏正确的观念。部分企事业单位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认知不足,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部分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认为内部审计工作对自身较为不利,经常会发现自身存在的各类问题。因此,企事业单位对于内部审计工作产生心理上的排斥,无法树立正确的内部审计观念意识。在领导人员排斥内部审计工作的情况下,企事业单位员工也会产生抵触情绪,导致无法配合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内部审计工作受到阻碍。同时,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在得不到企事业单位支持的情况下,很难顺利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无法发挥其监督与审查作用,难以增强内部审计工作效果。

三是缺乏先进的内部审计制度。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无法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主要因为企事业单位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不愿意接受政府的审计指导,导致内部审计人员除了要维护各个部门之间的合法权益外,还要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提出决策性建议,更需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进而提升其工作质量。同时,企事业单位检查监督制度等相对独立,未能全面融合在一起,导致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降低。

四是缺乏高素质人才队伍。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不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不能利用完善的人才队伍建设方式开展相关工作,难以阶段性地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先进技能的培训,无法满足现代化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的人才需求,导致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降低。

二、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对策建议

(一)转变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职能

企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转变内部审计职能,保证可以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与质量。首先,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管理部门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内部审计组织与国家审计机关的宣传作用。内部审计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实践方式开展相关工作,保证每个员工都能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并且配合内部审计人员开展相关审计工作,避免出现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不顺利的现象。其次,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制定内部审计报告,在报告中给予内部审计工作合理的建议与意见。最后,在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中,相关人员仍将财务审计作为主要审计工作体系,需要管理部门树立正确的内部审计观念,科学合理地转变内部审计工作职能,要求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综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二)加强内部审计立法工作力度

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缺乏良好的法律环境,无法利用完善的法律法规规范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行为,保证可以提升其工作效率。企事业单位要与政府部门相互合作,政府部门针对内部审计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内部审计部门在实施审计工作时,可以达到有法可依的目的,科学履行自身职能。同时,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必须要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工作规范流程,主要包括: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行为规范流程、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技术操作规范流程等,保证可以增强内部审计工作效果。另外,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需要完善规章制度,全方位地开展效益监督活动,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有效措施优化管理体系。

(三)完善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环境

在企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完善其内部工作环境,保证可以提升其工作效率,为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营造轻松、愉悦的工作氛围。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需要为内部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保证可以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优化性,提升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为其后续发展创建良好的环境。同时,相关管理人员还要重视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环境的优化,保证可以根据内部審计部门人才素质、内部管理部门的管理模式与内部管理部门经营特点等,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科学利用监控方式与保障机制,进而优化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相关管理体系,提升其工作质量。

(四)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保证可以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养,优化其管理体系。首先,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需要严格制定应聘标准,保证应聘人员专业素质可以满足管理要求,并且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可以更好地投入到企业内部审计活动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其次,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需要根据人才特点与特长等,科学分配内部审计岗位,发挥人才的作用,不断提升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核心竞争能力,达到良好的管理目的。再次,内部审计部门需要阶段性对人才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并且培养人才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满足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需求,保证可以达到相关管理目的。最后,企事业单位必须重点关注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其进行思想政治知识的培训,使其职业道德素质有所提升,逐渐优化自身的工作形式,从企业利益角度出发,提升自身的工作价值,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

(五)制定完善的评价机制

企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建设完善的评价机制,保证可以更好地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评价。首先,企事业单位可以鼓励员工进行评价,在相互研究与探讨中,及时发现内部审计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且作出评价信息报告,得出准确的数据信息。其次,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做好咨询活动,保证可以形成完整的工作流程与工作方式,提升咨询工作效率,或是借鉴其他企业工作的先进方式,逐渐提升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另外,企事业单位相关管理部门必须根据实践流程分析,逐渐提升其工作质量。

(六)促进单位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

企事业单位各个部门的员工,都要大力支持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可以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减少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中的各类问题。首先,企事业单位领导部门必须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积极配合内部审计人员的调查与监督,避免出现抵触的现象。同时,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还要为员工树立良好的榜样,保证员工支持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提升企事业单位的整体工作效率。其次,企事业单位必须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针对舞弊审计等问题,制定完善的惩罚制度,加大惩罚力度,发挥各类制度的应有作用,提升其发展效率。最后,企事业单位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全面分析内部审计工作流程,对其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有效的评审,科学识别审计工作风险,建设完善的风险等级评估系统,有效评估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提升其发展效率。

(七)积极创新审计技术

企事业单位必须要重视技术的创新与改进,提升内部审计水平,正确认知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可以促进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首先,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树立先进的技术应用观念,积极应用先进的内部审计技术,并且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发挥先进技术的应用优势。其次,企事业单位必须要提升内部审计技术的应用水平,积累更多的内部审计工作经验,提升交流与合作效率,减少其中存在的问题,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最后,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部门必须要重视各类先进技术的应用,制定完善的技术应用方案,逐渐提升技术应用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增强先进技术应用效果,完善先进技术的应用方案,进而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

三、结语

自我国的内部审计制度建立以来,内部审计工作取得了巨大发展,内部审计日益成为企事业单位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企事业单位进行有效内部控制和监督的重要方式。随着企事业单位精细化管理的深化,需要内部审计深入企事业单位的各种经营管理活动中,为企事业单位管理者进行正确决策和经营管理提供信息,内部审计也越来越成为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事业单位加强对内部审计职能作用和重要性的认识,重新准确定位内部审计,并在企事业单位日常管理中充分挖掘内部审计的潜力,对搞好内部审计工作,提升企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和管理绩效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企事业单位在内部审计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影响企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事业单位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逐渐创新内部审计工作方式,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彩霞.浅议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监督管理的重要性[J].中国市场,2014(25):124-125.

[2]张古军.加强水利系统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思考[J].江苏水利,2012(9):41-43.

[3]王明先.浅析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如何发挥作用[J].中国商论,2016(20):40-41.

[4]张莹.论如何加强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独立性[J].经济研究导刊,2014(21):123-123,312.

[5]刘波.浅析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领域的应用[J].新财经(理论版),2014(1):306-306.

[6]甘宁,罗靖,孙波等.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18):41-43.

[7]王春爱.单位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及治理对策[J].科技视界,2013(35):376-376.

[8]余春忠.关于加强广西农垦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3):144-145.

[9]黄智玲,冯文.农垦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初探[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12):119-121.

[10]钮红梅.现代企业制度下内审为组织增加价值[J].中外企业家,2015(10):143-144.

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企业化;会计

    随着我国财会制度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进行了改制,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将会直接面对来自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势在必行。由于企业会计制度更利于事业单位竞争和体制改革的要求,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是必然的趋势。根据新的仕业财务通则》规定,改制后的事业单位比照适用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进行会计一核算。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过程中,事业单位原有的一些财务、会计管理理念需要重新认识,有些财务、会计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的可行性

    1、企业会计和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是构成现代会计的两大体系,事业单位会计属于预算会计的一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预算会计的职能也随之相应拓宽和发展,预算单位会计主体地位不断地变化和加强,非盈利组织的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特殊体系,与企业会计的差别逐渐减少,二者有着逐渐趋同的发展方向。

    2、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存在诸多的相同点.首先是两种制度的会计前提相同,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业务活动、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会计核算的原则方面,二者也遵循着大体相同的原则,例如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等;两者在会计要素方面虽然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两者在内容和方法大体一致,例如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六项。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项。各要素的界定、内容及特征相同。另外,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各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以及财务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具有一致性。

    3、随着我国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事业单位从单纯由国家拨付经费收支向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贴、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模式转变,收支项目和内容呈多元化发展,逐渐强调成本核算,注重现金收付与资金使用效率并重。在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在信息质量要求、报表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报告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来看,其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方面的规定也大同小异,各项核算原则、方法基本一致,报表构成也基本相同,所有者权益、利润、净资产和结余实际上是资产和负债以及收入和支出计量的结果,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企业与事业单位不仅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有一致性的理论指导,而且在确认、计量方法上也有一致性的原则。

    二、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资产核算方式方面.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资产核算方式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  折旧,只核算账面原值,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计价、固定资产增加、固定资产转出、固定资产的盘亏、盘盈等会计事项规定了详细的核算方法,但对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核算的规定却不明确。由于不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存在很多问题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净值,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发生价值背离固定资产原值,不反映固定资产的磨损,虚增资产总量,使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状况。由于成本不包括折日费用,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一方面事业单位在购建固定资产时,借记“事业支出一设备购置费”澎专用基金一修购基金”或“专款支出”等科目,这样核算虚增了事业成本;另一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人为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且不能真正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2、会计核算基础方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第十六条规定“预算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经常存在一些会计年度内收支项目不配比的情况,导致一些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来核算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该单位的经济业务。如,事业单位在一些非经常性的费用支出方面,在发生费用的时期,支出增大,造成结余减少。使当期收支不配比,

计算的结

[1] [2] 

余也不是真正的结余。尤其是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采购环节和付款环节相分离,使得项目的实施与货款的支付存在一定时间间隔,如按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处理,在采购和支付间隔跨年度时,会出现比较严重的账实不符,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经济业务.

 、成本核算方面.目前,在事业单位体系中,经营性事业单位存在经营性业务,而两者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进行核算。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对经营性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成本核算,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进行成本核算。由于不计算成本,难以对非经营性业务进行正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与考核。另外,实际工作中由于两种业务不易区分,使得费用难以合理分摊,造成成本不能准确核算。这不仅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不利于国家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经营性事业单位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更有利于节约资金和提高运行效率。

    三、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进措施

    、设置合理、统一的会计科目。在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过渡阶段,从会计核算的规范要求来看,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将会向两边分化经营性事业单位中,事业型的单位其会计核算规范将进一步向预算会计靠拢,而具有施工性质、需要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或者部门将向企业会计靠拢。在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可以对国家拨付的事业费管理采取事业单位财务准则进行核算,事业单位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应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要求,结合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特点,采用新会计制度中通用的科目。对于不能够反映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但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又十分重要的科目,则可以统一另行设置。根据拨付资金的性质,通过设置二级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如,“所有者权益类”科目中,没有能够确切地反映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的科目,则可以根据其资金来源的特点,设置一个科目“实收资金”,以反映一个事业单位实际收到的各种资金。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事业公积”科目,属于“所有者权益类’翎于反映事业单位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的,用来发展本单位建设的自有资金。以及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外,还可以加一个“事业费用”科目,以核算某些事业单位在发展本单位的事业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

    、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应当根据企业会讨一制度建立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在固定资产的构建、使用、处置方面进行设置,选择合适的固定资产折旧办法,并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使得会计核算能正确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根据不同情况,在转制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中列支折旧费用,对不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可只提折旧不列支出。具体做法是,在每一个财务年度末填报决算表时,要认真填列一份详细地反映固定资产增减情况报表,并根据年末固定资产实际折旧总额,填报第一年度的预算报表,申列折旧基金计划,申报预算拨款中取得折旧基金,并列入专款专用的科目,以备后用。在需要更新固定资产时,同样需报请上级主管单位批准,经审查核实确需要更新时,方可从折旧基金中支付使用.

    、构建合理的成本核算模式.针对如何构建合理的成本核算模式,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一些业务出于管理要求和成本核算的考虑,比较适应权责发生制的,可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适度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有利于加强成本控制,体现事业单位业务活动运营效果,实现计划、预算、控制和报告的一体化。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兼顾国家拨付事业费的管理仍采用事业单位财务准则进行核算,建立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区分经营性收入和财政收入。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初期的会计核算中,采用以企业财务准则为主,事业单位财务准则为辅的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即在总账和报表中采用企业财务准则反映,事业经费采用事业单位财务准则以附表和辅助说明的方式进行反映。

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会计制度;管理方式;探究

事业单位作为政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财会制度得到了不断的改革,在这种形势下,事业单位的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要改革自身的财务会计制度,向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进行转变,因此,本文就对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积极寻找适合事业单位进行会计管理的方式,希望可以为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提供一些借鉴经验,以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转变的可行性

现代社会的会计体系由事业单位和企业会计共同构成,对于事业单位而言,会计是预算会计的一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财政改革也得到不断的深入,预算会计的相应职能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拓宽,预算单位会计的主体地位日渐加强,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的差别正在缩小,两者的发展方向逐渐趋同。

随着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的会计制度相同点也越来越多,首先,它们的会计前提一致,包括会计的主体、货币计量、经营业务活动等;核算原则相同,遵循的原则大致一致,像真实性、相关性原则等;两者在会计要素方面存在相应的差异性,事业单位要素主要是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企业则包括资产、负债、收入、成本费用等;两者之间的要素界定、相关内容和特征一致,同时,在会计科目的设置、核算内容、财务分析法的应用上也大致相同。

现阶段,随着我国财政制度的改革,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也发生了转变,从开始的由国家拨付经费收支向定额、核定收支、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模式转变,收支项目发展呈多元化趋势,开始注重成本核算,强调资金使用效率、现金支付等;由此看来,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具相似性,从计量原则、报表要求、信息质量的要求等方面观察,两者对资产、收支等方面的规定也基本一致,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都大同小异。

二、存在的不足

1.资产核算方式存在的不足

在事业单位中,会计制度资产核算方式:对于固定资产而言,不计提折旧,只是对账面原值进行相应的核算,通常情况下,凭借提取修购基金的方式,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得到有效的更新和维护;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增加、计价、转出及固定资产的盘盈、盘亏等会计事项作出了一系列相应的规定,但是,对于规定资产在使用中价值损耗的方法却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由于一般情况下不反映净值,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净值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出现价值背离固定资产原值的现象,不反映固定资产的磨损等,这样就会造成净资产指标无法反映单位资产的实际情况,成本核算时,没有考虑折旧费,造成成本核算缺乏一定的完整性;虚增事业成本,单位在购建固定资产的时候,借记专款支出等科目,进而使事业成本得到虚增;不计入折旧,降低收入成本,但不能实现会计配比原则。

2.成本核算存在的不足

现阶段,在事业单位体系中,经营性的事业单位自然有经营性的业务,但在进行核算的时候,两者往往采用的是不同的核算基础。事业单位对经营性业务的核算方法是权责发生制;对于非经营性业务不进行成本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由于对非经营性业务不计算成本,所以,就无法对非经营业务进行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和考核;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将这两种业务进行准确的区分,造成费用很难进行合理的分摊,进而致使不能准确核算成本。这样的话,对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不利于国家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甚至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3.会计核算基础存在的不足

会计准则规定了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要采用收付实现制,经营性业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在这种规定下,事业单位往往出现年度内收支项目不配比的问题,使得单位的核算方法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不能有效的反映该事业单位的实际经济业务状况,例如:当在不经常产生费用的方面发生费用时,增加了支出,进而使结余降低,造成当期收支不配比,计算的结余也非实际的结余。特别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政府进行采购,造成采购和付款的环节相分离,使得采购和支付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若按照现行的会计制度进行相应的处理,那么,采购和支付的间隔越长,就会出现越严重的账实不符现象,尤其是间隔跨年度,不能有效的反映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情况。

三、会计管理方式探究

1.将会计科目进行统一设置

在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化改革过程中,事业型单位中的会计核算规范逐渐向预算会计接近,像要进行企业化管理的部门、一些带有施工性质的单位等则向着企业会计靠拢;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化管理之后,对于国家拨付的事业费管理,要凭借财务准则进行核算,事业单位设置会计科目时,应该按照新会计制度的相关要求执行,并考虑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化管理的特征,可采用新会计制度中比较通用的科目;对于不能反映单位财务活动的,且在事业单位中又很重要的科目,可统一另设置;将国家拨付资金的性质作为依据,设置二级明细科目,并进行核算,例如:在所有者权益类科目中,没有反映资金来源的科目,这时,可依据资金来源的特点,设置一个实收资金的科目,以反映事业单位实收的各类资金,同时,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设置一个事业公积科目,用来发展事业单位建设的自有资金,这也是属于所有者权益类科目中的部分;另外,在事业单位的财务费和管理费用外,可增设一个事业费用科目,可以有效对各个事业单位发展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控制和掌握。

2.构建成本核算模式

其实,对于事业单位而言,构建合理的成本核算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会计核算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但单位内的部分业务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可能考虑到成本核算和管理方面等内容,发现该类业务更适合权责发生制,其核算基础课选择权责发生制,对于事业单位来说,适当的采用该核算基础,可有效强化成本控制,实现计划、预算和控制的一体化目标,从而有效的体现事业单位运营的成果;将权责发生制作为核算的基础,但兼顾国家拨付事业费的事业单位依然采用财务准则,进行相关的核算;事业单位要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将财政收入和经营性收入进行严格的区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初步阶段,可采用企业财务准则和事业单位财务准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例如:对于总账和报表可采用企业财务准则,事业经费则采用事业单位的财务准则。

3.加强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

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化管理后,很多事业单位的职工对于这种新的管理模式不适应,财务意识不到位,还是侧重于对资金、增量和财务的合规性管理,往往忽略了对资产、存量、资产绩效等的管理,造成财务数据失真问题,因此,事业单位要及时对本单位的职工,尤其是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将财务人员的知识进行更新,提高他们的会计核算水平,强化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促使其更加规范化。

4.建立科学核算方式

事业单位企业化不是一句话的事,需要落实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事业单位应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建立新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对固定资产的构建、处置、构建等进行合理的设置,优选最佳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并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设置累计折旧科目,有利于正确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耗损状况;在事业单位成本核算中,列支折旧费用,不实行成本核算的单位,只提折旧,不列支出,具体做法就是在每个财务年度末,填决算表时,填一份比较详细的固定资产增减情况表,要根据年末固定资产折旧的实际总额,填报第一年的预算报表,并将折旧基金计划进行申列,将预算拨款中获得的折旧基金,纳入专款专用的科目,并保存、备用;当固定资产需要更新时,必须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经上级部门审查核实后,确认需要更新时,就从折旧基金中支付使用。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以密切和市场的关系,促进自身稳定、健康发展。事业单位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推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想让事业单位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长足发展,就要转变会计管理方式,从设置科目、构建成本核算模式、建立科学核算方式着手,促进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哈成杰.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后的会计管理方式探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0(03)

[2]张丽娟.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后的会计管理方式探讨[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01)

[3]张志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后的会计管理方式探讨[J].今日科苑,2011(16)

[4]李亚.事业单位企业化会计管理方式分析[J].商,2012(06)

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篇9

对于会计的工作性质而言,在整个工作的过程中,主要记录着事业单位全面性、系统性的资金状况,这种制度形式是对事业单位的有效性监督,其记录的内容可以充分反映单位的预算情况。在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发展的过程中,基本的经济体系逐渐得到了一定的改革,因此,要想在整个过程中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就应该优化基本的会计核算制度形式,使事业单位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目标,从而在根本意义上完善事业单位的核算制度形式。与此同时,在现阶段经济形式的建立及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逐渐建立起与社会发展形式相适应的制度形式,完善基本的核算制度,不断探索会计核算制度的基本方式,从而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充分性的保证,使企业在整个社会变化的过程实现经济化的发展。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的基础内容相对较多

对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工作内容而言,存在着很多基础性的工作形式,这种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的核算内容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其主要的问题形式可以充分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事业单位中的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着一些不规范性的内容形式,在基础事物的处理过程中,也没有制定基础性的内容形式,从而导致在事业单位的管理过程中会出现工作内容不能得到统一的现象,为整个事业单位的基础性工作带来一定制约性的发展因素。其次,在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的处理过程中,存在真很多票据报销的现象,这种问题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的资金运营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会计核算中的基础性问题

在会计核算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其基础性的内容形式主要是指收付实现制以及权责的发生制度。对于收付实现制的制度形式而言,是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制度使用的基础,其主要的含义主要是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将全部的现金收入作为基本的收入形式,将全部的资金消耗作为内容的耗费,从而实现一种基本的会计核算形式,这种制度形式的基本特点主要是人工成本相对较低,而且也可以通过直观性的内容形式反映出实际的情况。但是,在现阶段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环境出现多样化的发展形式,收付实现制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形式,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及时适应整个时代的发展,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适应单位的收入及支出并没有按月进行核算,而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的,从而在根本意义上导致出现收支不均衡的现象,如果在整个核算的过程中出现较为严重的情况,还会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制约性的影响。

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改进基础

(一)与核算的基础内容充分结合

在现阶段事业单位核算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实践的收付实现制在一些情况下不能充分显示出企业的真实发展现状,而责权制度形式的建立会将设备的使用过程及相关费用计入会计账簿中,而这种形式就可以将基本的信息情况真实的反应出来。但是,在整个内容使用的过程中,也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收付实现制,而是根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将不同的收入资金及相关内容进行合理性的分配,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充分性的保证。与此同时,责权制的制度形式主要会体现在非现金的业务形式中,例如,企业在借贷或是放贷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关利息以及拖欠的工作等。而且,在会计核算制度的建立过程中,也应该充分的实现透明化的财务管理形式,分别设置实际应收的账务形式,使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核算制度的建立得到全面性的发展。

(二)逐渐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化素质

在事业单位的建立及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将基本的核算制度责任到人,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支综合性的发展队伍,优化企业人员的管理,通过这种制度形式的建立,可以为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建立提供充分性的保证,因此,在现阶段事业单位的建立过程中,要想提高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的整体素质,就应该优化基本的管理形式,充分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事业单位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逐渐完善内部人员的控制问题,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化标准,所招聘的会计从业人员应该是专业化的技术人员,对于刚招聘的专业人员应该进行上岗培训,严格的控制会计核算专业人员的招聘制度形式,从而在根本意义上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素养;其次,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定期进行人员的培训,使会计核算人员可以及时适应整个时代的变化,强化其基本的道德建设,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责任心。

(三)强化会计核算制度的监督

在事业单位的建立及发展的过程中,会计核算的制度形式缺乏一定的真实性,因此,在制度优化的过程中,会出现核算制度不合理、监管制度不健全的形式,当这种现象出现时,就会为整个核算制度的建立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现阶段企业的建立及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强化财政制度的监管,优化基本制度的审核模式,严厉制止核算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而对于企业中有关的部门而言,在制度的建立的过程中,应该建立健全的法律形式,并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规范化的处理,在整个制度处理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保证会计法的全面落实,从而使会计法律形式在整个核算的过程中得到充分性的体现。与此同时,在企业制度优化的过程中,应该将个人工作的效率与企业的经济形式充分的融合,在这种制度形式的建立过程中,可以改变以往员工的工作状态,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激发员工的凝聚力,而且也可以给予会计核算人员相关的责任形式,制定规范化的单位收支管理规范,从而引导会计核算人员进行全面性的学习,逐渐接受基本的工作形式,将工作内容落实到每个工作的环节,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充分性的保证。因此,通过监督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规范企业员工的工作形式,保证会计核算制度的稳定性发展。

四、结束语

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篇10

关键词:行政部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原有内容和发展历程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服从于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规则。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本身的会计工作具有会计工作的基本形式。但由于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本身具有的特殊性,行政部门会计核算制度形成了自身的特征。我国的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工作制度,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为适应新的形势的要求正在不断进行调整,并最终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建设趋势。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应当始终秉承“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根据我国行政和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的要求和形势逐步调整。

(一)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基本会计核算制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建立之前,我国的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是基本一致的。因此,我们将改革之前的行政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统称为行政事业会计核算制度。

在改革之前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进行资金的周转,主要靠国家财政进行相关款项的划拨作为资金流入,而资金流出过程也基本不需要考虑成本和盈亏状况,只需要在国家预算工作框架范围内,进行资金的报领和使用即可完成。此时由于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职责划分不够明确,功能作用相互交叉,人员编制区别相对模糊,因此两者采用的会计核算方式基本相似。一些需要企业化经营的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过程当中由于缺少独立核算的意识,并采用行政机关的会计处理模式,不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过程当中,往往存在相关机制体制改革滞后,或改革不完善的现象。财务核算制度本身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极大地限制了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适应能力。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过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直接推进了我国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的分离和改革。1998年之后,国家逐步进行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改革过程。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对事业单位与行政部门的会计核算进行了根本性的区别。行政部门本身急需要用财政活划拨款项的报领使用核算制度,而事业单位逐步进行企业化改制,将应当进行企业化经营进入市场化程序的部门转变为企业以此增强事业单位的活力,促进社会事业发展。这一时期事业单位开始逐步建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会计核算制度。会计核算过程当中开始侧重考虑成本和收益因素,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逐步向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靠拢。但是事业单位会计改革过程本身牵扯的范围较广,不同的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方向不同,因此具体措施和内容也将产生显著的差别。部分没有转为企业的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应当继续参考行政机关的会计核算模式来制定会计核算制度。

二、行政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现状

经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洗礼,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制度和内容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根据国家财政部门的统一安排,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已经具有了相对规范而有相互独立的制度安排。行政部门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的现状,可以通过与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对比进行说明。

(一)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制度的现状

我国各级行政部门根据国家财政部门的统一部署,采用针对行政单位的会计核算准则。该准则的基本内容涵盖基本的会计核算内容,准则中要求行政单位的会计核算要根据会计要素的经济内涵,设立相对应的会计科目,采用借贷记账法进行会计核算。会计核算当中采用的会计假设及一般原则与企业会计大致相同。

由于行政单位本身具有的资金流入,直接来自国家预算和资金支出,不考虑成本因素而注重社会性因素的原因,我国行政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也具有相对于企业会计而言的自身特征。首先,行政部门会计在进行会计核算当中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以便于中央统一预算对资金的落实情况,进行详细的监督和管理。其次,在会计要素的设置当中,一般企业会计主要包含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基本要素。而在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的会计核算当中,主要要素项目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等要素。其中会计要素的不同反应了政府会计工作当中,没有利润分配环节、不涉及所有者权益问题和注重财政使用的公益性的特征。最后,在其中的汇总表当中,相对企业会计而言,政府的会计核算本身不考虑经济效益问题,只检查资金的流入和流出的情况,并以决算的形式向上级管理部门进行汇报。政府的会计核算制度本身需要服从于政府机关的工作性质。我国的国家机关作为人民意志的执行者而存在,政府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过程和会计核算过程,以为人民服务为基本目标,应当始终同企业的会计核算过程加以区别。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的现状

我国的事业单位与政府相类似,更加考虑企业生产经营的社会效益。但由于经过对事业单位的逐步改革过程,我国的部分事业单位已经开始进行企业化经营,进行盈利性项目的运作。因此,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会具有相对于行政本门会计而言与企业会计更多的接近性。

首先,在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的设定上,事业单位会计和行政部门会计基本保持一致。事业单位由于大多数与国拨项目,因此并不设立所有者权益一项。主要会计科目依照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等项目进行划分。

事业单位的基本会计核算制度的原则当中,具有更加类似于企业的会计内容。由于部分事业单位已经进行企业化经营,因此需要使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对市场运行状况的快速变动进行及时的适应。但是在不进行生产经营,不追求经济效益的部分,事业单位依然采用和行政部门相同的会计计量原则进行会计核算。在会计报表的编制过程中,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单位自身的实际状况,将经营项目和单纯的社会工作项目进行分类处理。

由于事业单位本身具有的介于企业和行政档位之间的会计核算制度,因此,事业单位应当将自身的经营或服务项目进行明确划分。应当属于经营性项目的应当采用企业式会计核算模式,具有较强社会性的社会服务项目,应当采用与行政部门相类似的会计核算制度,采用与行政部门相类似的会计核算制度本身是突出事业单位的公益性的重要体现。由于不能直接转化为企业的事业单位不是以牟利为目的经济单位,采用企业式的会计核算和其他经营管理制度会直接影响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玲玲.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J].财经界,2010第3期

[2]郑敬枝.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现状与完善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