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十篇

时间:2023-09-12 17:19:22

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篇1

关键词:事业单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差异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地不断加快,各行各业都在抢占先机,谋得更大的发展,每天都会有一些中小企业应运而生,也会有一些企业因为经营不善或者资金周转不灵等因素的影响面临倒闭的风波。对于一个单位来说,固定资产是企业的精髓所在,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非常关键。考虑到企业与事业单位的经营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同,因此在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方面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开展对事业单位与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工作差异性的探究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固定资产定义不同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衡量标准如下:一是使用年限超过一年,而且一般设备的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的价值在1500元以上;二是对于大批同类资产,虽然价值不满足相关要求,但使用年限达到一年以上的也被视为固定资产。相比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定义,企业对固定资产的规定则指的是为了更好地生产与经营管理,企业所持有的在一年以上的资产,至于设备的单位价值,企业并未给出明确地界定。然而从税法角度来分析,企业的固定资产划分标准除了应超过一年使用期限外,还与生产经营密切相关,但对于生产经营有关联的设备等的单位价值并未进行说明,对于生产经营范畴之外的设备等,则做出了价值规定,即要具有两年的使用年限而且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

二、固定资产采购的资金来源

企业大都是从事工业品生产的组织机构,他们也被看作是社会商品的直接生产者与主要经营对象。一般而言,企业通过如下两种方式来筹集资金:一是一些投资商所投入的资金,也可以看成是企业的资本金;二是以借款的方式筹集资金,这属于企业的负债。但不管采取哪种筹资方式,企业都需进行偿还。企业可将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销售的渠道获取到一定的利润,待达到一定资产后即可向偿还债务。事业单位属于非营利性组织机构,其所采购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较多,比如事业经费购买、专项资金购买以及从某企业中获得捐赠等方式。会计记账的科目种类也比较多样化,有专款支出、事业支出等,此外还可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从不同区域所获取的资金,列支的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与企业单位存在一定的差异,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不提折旧的,只需提取部分修购基金用以确保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维护、购买资金补助等工作即可。

三、固定资产的核算方式存在差异

在核算方式上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进行成本核算,而将所取得的资产一次计入支出,若采取核算的话会使得损耗价值在资产的整个使用过程凸显不出来。当购入固定资产后,可将其一并计入事业支出,虚增当年支出数,减少当年则出现结余。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消耗会根据固定资产在生产中的实际使用逐渐耗费而转移的,由于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不会出现折旧现象,若人为因素减少当年的事业支出数,则会造成虚增事业结余,但这种方式很难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有效表现出来,在对事业单位人员进行绩效考评中也很难做到公平,会大大削弱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企业在获取到资金后会将其计入到固定资产中,在后期使用中也会按月计算到成本核算中,从中也充分说明了企业收入与支出相配比的基本原则。企业在得到一定的固定资产后,借记固定资产,贷记付出的银行存款,到第二个月开始采取某一种折旧方式进行计提折旧。这种成本核算方式可为企业进行内部核算,实现固定资产的科学配置提供一定的参考,帮助企业决策者做出科学的决定,促使企业得以良性发展。

四、固定资产折旧方面的不同

对于企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来说,可按照原值、预计净残值以及预计工作量,采取工作量法、年限平均法等方式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一旦企业单位的折旧方式明确,没有正当理由不能随意改变。如需改变,则应上报主管领导,经过综合协商签字确认后,并在会计报告的附注中加以说明,才可采取新的方式进行计算。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来源的绝大多数仍然是借助国家财政的拨付所提供的,因此通常不进行成本核算。有的事业单位虽然采取了相应地方式进行成本核算,但大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会计核算中也不设置累计折旧账户。

五、结语

对于事业单位或企业来说,固定资产在单位资产总额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对企业与事业单位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是确保企事业单位得以良心运转的有效保障。从事会计工作的相关人员有必要明确企业与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过程中存在的差异,以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东梅.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存在若干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4(4).

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篇2

【关键词】企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区别

固定资产是企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资产,固定资产折旧一个重要的资产价值管理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重要的财务、会计问题,因而一直备受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通过对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的差异的分析,从而使会计人员能进一步了解并在日常工作中有所掌握,以不断提高资产价值管理水平。

一、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目的不同

企业一般是以盈利为目的,固定资产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要素,在使用过程中其实物形态会逐步磨损,最终因磨损到一定程度或者因为技术进步等原因而报废。企业通过计提固定资产,实现其价值随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转移到成本费用中去,并通过一定的价值形式得到补偿。事业单位大多具有非盈利性,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或相关财务制度的规定确定是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于事业单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采取“虚提”折旧的创新性处理方法,(“虚提”折旧,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而非计入支出。)这一处理兼顾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双重需要,既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的预算口径,又有利于反映资产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程度发生的价值消耗情况,促进事业单位落实“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和原则,为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会计数据支持。

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范围不同

由于企、事业单位性质不同和固定资产管理方式的不同,企、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范围不同:

1.企业除以下情况外,应对所有固定资产(包括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1)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2)按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

2.事业单位应当对除下列各项资产以外的其他固定资产(包括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1)文物和陈列品;(2)动植物;(3)图书、档案;(4)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如没有相关文件注明价值、且没有活跃交易市场、不能可靠取得公允价值的,应当按照名义金额计量,名义金额即为人民币1元)。

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不同

企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折旧方法。我国会计准则中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合法。其中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合法又可叫做加速折旧法。该方法主要是固定资产在使用初期为企业带来多的利润时多计提折旧,使用后期随着设备的老化、技术落后为企业带来利润时减少时折旧也应该减少,从而加速投资回收的同时减少内在风险。

事业单位一般采用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四、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额不同

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等于固定资产原值减去预计净残值,对于企业的固定资产发生减值准备的,在计提减值准备后,在剩余的使用寿命内根据调整后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即固定资产账面余额扣减累计折旧和减值准备后的金额)和预计净残值重新计算折旧额。对于企业因更新改造等原因而调整固定资产价值的,应当根据调整后价值,预计尚可使用年限和净残值,按选用的折旧方法计提折旧。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应折旧额为其成本,计提固定资产不考虑预计净残值。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因改建、扩建或修缮等原因而延长其使用年限的,应当按照重新确定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及重新确定的折旧年限,重新计算折旧额。

五、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核算不同

根据现行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记账基础为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的记账基础一般为收付实现制,因记账基础的不同,企、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核算处理方法存在着不同。

企业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在本期增加的固定资产本期不提折旧而是从下月开始;本期减少的固定资产本期仍然计提折旧,对于企业一些已经可以使用或者进入可以使用状态时(没有办理决算手续的)的固定资产,必须按照估计价值计提折旧;当交付使用后再按实际成本对原来估计价值进行调节,但原来计提的折旧不需调整。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不论能否继续使用,均不再提取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也不再补提折旧。

计提的折旧应当记入“累计折旧”科目,并根据用途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比如计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其他业务成本等。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借:制造费用(基本生产车间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额)

管理费用(管理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或未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额)

销售费用(销售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额)

其他业务成本(经营租出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额)

贷:累计折旧

事业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从下月起不提折旧,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无论能否继续使用,均不再计提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也不再补提折旧。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可以继续使用的,应当继续使用,规范管理。

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贷:累计折旧

除上述差别外,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和核算还存在着一些细节性的差异,随着企、事业会计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两者间的差别将会逐步减少,但因企、事业单位存在一些本质上的区别,故两者在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和核算上不可能完全相同。

参考文献:

[1]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篇3

关键词:公路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方式

为加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在加强公路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同时,必须强化固定资产安全性的事前、事中、事后监控。

一、公路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特点

作为公路施工企业,其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路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具有价值高、使用周期长、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公路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使用地点分散、盘点工作量大、固定资产经常发生转移时在账面上不能及时反映、信息反映不及时等现象。公路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实行公司总部、工程队到各个工地共三个层次的分级管理体制。各单位的固定资产实行财务部门、安全机械部门、使用部门共同管理的办法。各级单位对自身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负责,上级单位对下级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具有审批、指导、监督、检查的权力。网络化管理,不断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水平从而真正实现财务管理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

二、加强固定资产会计管理的建议

(1)增强管理意识,提高业务技能。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思想中存在着重钱不重物的观念,形成资金管理准确到位(账款相符),而物资管理松懈失控(账实、账账不符)的不正常局面。加之缺乏有效的内部牵制机制,在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中,存在着制度落实不彻底,各部门工作配合不得力的现象,这些种种不重视财产物资管理的行为和做法,直接影响了站所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造成财务监督不力,管理失控,进而影响到整个单位的财务状况。要解决以上问题首先从提高人员政治和技术素质着手,加强物质管理部门负责人及管理人员经济管理和会计专业知识培训,定期进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学习,及时掌握现行国家财经政策和财政财务制度,不断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综合管理素质和业务政策水平。其次要制订岗位职责制,强化监督检查和制度落实,对考核内容责任到人,未按时完成或所负责的项目考核不达标实行一票否决,年度考核为不及格。再者,要提高管理手段,建立起包括固定资产核算在内的全方位、多功能、高效率的网络化管理系统.财产物资逐步实行网络化管理。

(2)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日常使用保管控制。固定资产日常管理,遵循“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界定使用责任。财会部门是固定资产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资资产投资规模和总体调控。完善固定资产的卡片管理与规范会计核算,审核资产购建维修,处置计划。参与固定资产的验收、清理盘点,监督和检查资产使用情况使固定资产管理与内部会计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是固定资产各项业务的终端,负责合理确定固定资产计划需求,妥善使用和保管领用的固定资产,接受财会部门和安全机械部门的监督检查。领用固定资产要完善各项领用手续。根据设备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工作负荷,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建立设备使用定期报告制度,定期反馈设备状况及使用情况。建立固定资产定期清查盘点制度。发现盈亏、损毁应及时查明原因提出处理意见,经审核批准后,调整账、卡记录,保证账、卡、物相符。建立固定资产投保制度,防范和控制固定资产的意外风险。属于过失责任事故造成的应当给予过失人以必要的经济、行政处罚,作损失或其他处理;属于违法的应当依法严肃处理清点多出来的固定资产,应补记入账。在单位不需用的固定资产。应及时研究处理,合理流动,防止积压。在清查过程中必须做到账账核对、账实核对。

(3)定期清产核资,及时进行处理。固定资产是国家的财富,是各单位的家业,必须严格地爱护与管理。首先,要进行完全彻底地清点并做到每年清点一次。清点时以财产管理部门为主,由财务会计部门,资产使用部门和职工代表参加。清点结果要写出清查报告报告单位负责人,固定资产如有缺少或缺损,要查明原因,属于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造成的在总结经验教训后,由单位负责人批准、上报上级部门批准核销。

(4)由于公路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大,种类多,各项管理工作仅靠传统的手工管理、手工统计已远不适应工作要求,必须实现管理工作的电算化,即建立起包括计划管理和核算管理等功能齐备的信息系统将固定资产的购建、决算处工、报废、核算等各项业务全部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加以反映,按施工企业财务制度规定的固定资产分类使用年限,分类计提折旧,并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卡片,实现固定资产的电子化管理与实时监控。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将有助于管理部门实时掌握固定资产信息,提高管理工作的时效性、透明度和效果。关于固定资产的分类、公共性固定资产的确认、按部件计价以及减值等问题是当前公路施工企业固定资产会计中亟待解决的、也是国家制定交通运输业会计核算办法时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可以预计随着交通行业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国家的投融资政策的完善,政府与企业职能的进一步明确,交通行业固定资产的会计问题将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三、强化固定资产的安全性监控

(1)加强事前监控。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通过经费计划的控制,充分利用单位现有的资产,调剂合理使用和再利用现有的闲置资产,使固定资产综合利用率提高,防止盲目重复购置而造成设备购置大材小用现象,浪费资源和资金。还可以实行变无偿为有偿,克服在资产使用上存在的大锅饭思想,避免固定资产无偿使用而造成设备维护不力、资源浪费、损公肥私等现象,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2)加强事中监控。一是健全固定资产保管制度,做到购置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保证账与实物一致。二是规范固定资产日常核算,健全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卡片等资料,做到账卡、账账、账实相符。三是建立固定资产使用人责任制度,确保固定资产按规定用途合理使用。四是采用定期全面清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及时掌握资产盘盈、盘亏情况,并按规定程序及时进行账务处理。五是对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的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对随意侵占、挪用、非法交易以及损坏、窃取、流失固定资产的违纪违法和失职等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对造成严重损失的还应追究法律责任。

(3)加强事后监控。建立固定资产核销制度,对报废、调出、变价处理、依法转让的固定资产要严格履行报批审核程序,如实进行资产核销账务处理,对残值收入和转让收入要及时入账,不得坐支,不得挪作他用。

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企业化;会计

    随着我国财会制度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进行了改制,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将会直接面对来自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势在必行。由于企业会计制度更利于事业单位竞争和体制改革的要求,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是必然的趋势。根据新的仕业财务通则》规定,改制后的事业单位比照适用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进行会计一核算。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过程中,事业单位原有的一些财务、会计管理理念需要重新认识,有些财务、会计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的可行性

    1、企业会计和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是构成现代会计的两大体系,事业单位会计属于预算会计的一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预算会计的职能也随之相应拓宽和发展,预算单位会计主体地位不断地变化和加强,非盈利组织的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特殊体系,与企业会计的差别逐渐减少,二者有着逐渐趋同的发展方向。

    2、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存在诸多的相同点.首先是两种制度的会计前提相同,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业务活动、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会计核算的原则方面,二者也遵循着大体相同的原则,例如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等;两者在会计要素方面虽然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两者在内容和方法大体一致,例如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六项。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项。各要素的界定、内容及特征相同。另外,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各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以及财务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具有一致性。

    3、随着我国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事业单位从单纯由国家拨付经费收支向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贴、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模式转变,收支项目和内容呈多元化发展,逐渐强调成本核算,注重现金收付与资金使用效率并重。在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在信息质量要求、报表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报告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来看,其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方面的规定也大同小异,各项核算原则、方法基本一致,报表构成也基本相同,所有者权益、利润、净资产和结余实际上是资产和负债以及收入和支出计量的结果,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企业与事业单位不仅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有一致性的理论指导,而且在确认、计量方法上也有一致性的原则。

    二、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资产核算方式方面.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资产核算方式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  折旧,只核算账面原值,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计价、固定资产增加、固定资产转出、固定资产的盘亏、盘盈等会计事项规定了详细的核算方法,但对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核算的规定却不明确。由于不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存在很多问题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净值,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发生价值背离固定资产原值,不反映固定资产的磨损,虚增资产总量,使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状况。由于成本不包括折日费用,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一方面事业单位在购建固定资产时,借记“事业支出一设备购置费”澎专用基金一修购基金”或“专款支出”等科目,这样核算虚增了事业成本;另一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人为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且不能真正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2、会计核算基础方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第十六条规定“预算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经常存在一些会计年度内收支项目不配比的情况,导致一些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来核算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该单位的经济业务。如,事业单位在一些非经常性的费用支出方面,在发生费用的时期,支出增大,造成结余减少。使当期收支不配比,计算的结余也不是真正的结余。尤其是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采购环节和付款环节相分离,使得项目的实施与货款的支付存在一定时间间隔,如按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处理,在采购和支付间隔跨年度时,会出现比较严重的账实不符,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经济业务.

    3、成本核算方面.目前,在事业单位体系中,经营性事业单位存在经营性业务,而两者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进行核算。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对经营性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成本核算,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进行成本核算。由于不计算成本,难以对非经营性业务进行正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与考核。另外,实际工作中由于两种业务不易区分,使得费用难以合理分摊,造成成本不能准确核算。这不仅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不利于国家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经营性事业单位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更有利于节约资金和提高运行效率。

    三、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进措施

    1、设置合理、统一的会计科目。在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过渡阶段,从会计核算的规范要求来看,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将会向两边分化经营性事业单位中,事业型的单位其会计核算规范将进一步向预算会计靠拢,而具有施工性质、需要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或者部门将向企业会计靠拢。在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可以对国家拨付的事业费管理采取事业单位财务准则进行核算,事业单位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应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要求,结合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特点,采用新会计制度中通用的科目。对于不能够反映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但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又十分重要的科目,则可以统一另行设置。根据拨付资金的性质,通过设置二级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如,“所有者权益类”科目中,没有能够确切地反映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的科目,则可以根据其资金来源的特点,设置一个科目“实收资金”,以反映一个事业单位实际收到的各种资金。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事业公积”科目,属于“所有者权益类’翎于反映事业单位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的,用来发展本单位建设的自有资金。以及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外,还可以加一个“事业费用”科目,以核算某些事业单位在发展本单位的事业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

    2、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应当根据企业会讨一制度建立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在固定资产的构建、使用、处置方面进行设置,选择合适的固定资产折旧办法,并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使得会计核算能正确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根据不同情况,在转制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中列支折旧费用,对不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可只提折旧不列支出。具体做法是,在每一个财务年度末填报决算表时,要认真填列一份详细地反映固定资产增减情况报表,并根据年末固定资产实际折旧总额,填报第一年度的预算报表,申列折旧基金计划,申报预算拨款中取得折旧基金,并列入专款专用的科目,以备后用。在需要更新固定资产时,同样需报请上级主管单位批准,经审查核实确需要更新时,方可从折旧基金中支付使用.

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篇5

 

 

随着我国加大对事业单位改革进程的步伐,事业单位加快了走向市场的进程,这意味着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为此,事业单位必须加大体制改革力度,特别是改革原有的会计制度,适时引进企业会计准则,实行企业化管理。需要指出的是,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过程中,事业单位要更新会计管理理念,完善和创新财务、会计内容。

 

一、现有会计制度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市场经济形势下,事业单位现有会计制度已无法适应竞争需要,主要表现为:

 

1、资产核算存在缺陷 事业单位现行会计制度在资产核算方式方面,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只核算账面原值,通过提取修购基金保证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现行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计价、固定资产增加、固定资产转出、固定资产的盘亏、盘盈等会计事项规定详细,对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核算规定不明确,以至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净值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发生价值背离固定资产原值,不反映固定资产的磨损,虚增资产总量,使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状况,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人为降低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盈余,且能真正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事业单位在购建固定资产时,虚增事业成本。

 

2.会计核算基础存在漏洞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常存在一些会计年度内收支项目不配比情况,不能真实完整的反映该单位的经济业务。特别是非经常性费用支出,支出增大,结余减少,使当期收支不配比,计算的结余也不是真正结余。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采购环节和付款环节相分离,使得项目的实施与货款的支付存在时间间隔,按现行会计制度处理,出现比较严重的帐实不符,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经济业务。

 

3.成本核算不完善 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对经营性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成本核算,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进行成本核算。由于不计算成本,难以对非经营性业务进行正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与考核;两种业务不易区分,费用难以合理分摊,造成成本不能准确核算,不利于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不利于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会计管理企业化实施措施

 

对此,事业单位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引进企业化会计管理,具体说来:

 

1、严格会计上岗制度 在不少会计从业人员看来,自己端的就是铁饭碗,因此,部分会计人员学习进取精神不高,导致专业素养不够,以至于在实际工作中会计账目不明确、发票报销管理不严格,没有会计发生时效性,因此就会出现很多理由。针对为此,事业单位在选拔任用会计人员时严格审查,突出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事业单位要定期对会计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学习掌握先进的企业化会计管理制度,并且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加以运用。

 

2、优化会计核算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现有的会计制度中的收付显示出诸多问题,因此,需要适时引进企业会计核算策略。应当看到,企业会计管理制度中的会计核算策略都是权责发生制,其优点是能够准确、真实地反映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企业会计核算策略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经营状况,保证财务中的实际支出和实际收入相等。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向企业化会计制度过渡,就必定要将收付实现制换成权责发生制,以此增强事业单位的财务成本管理,充分实现对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管;在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核算时,要通过权责发生制科学规定固定资产的购买、使用以及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处理。在对固定资产折旧时,选用科学的办法,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遵守法律法规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化会计制度过渡,要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事业单位要择优学习,要结合国家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要求,将二者结合建立属于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从法律角度优化会计管理制度,又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4、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企业化后,要根据自身特点建立适合自己的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要采用企业化的权责发生制,将成本核算作为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重点,依据企业化会计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制度,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成本,保证事业单位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事业单位具体应用中要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主导,以企业化会计管理制度中的权责发生制为具体执行标准。具体实施中要做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企业化会计管理制度相统一,保证事业单位企业化会计制度更加完善。

 

总之,事业单位要积极面向市场,加快改革进程,加大体制改革力度,改革原有的会计制度,适时引进企业会计准则,严格会计上岗制度,优化会计核算,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夯实财务核算基础,实行会计制度企业化管理,从而降低经营成本,确保事业单位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

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篇6

关键词:固定资产 日常财务 控制

固定资产财务日常管理并不完全是财务部门的主要工作,它涵盖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但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日常管理有其特殊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意义。这些意义表现在:第一,通过财务部门所产生的关于固定资产核算和基础数据,建立企业内部固定资产管理体制;第二,建立以财务部门为主要参与部门的固定资产日常财务管理制度等。

一、固定资产的特点

1、专用性强,技术含量高

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劳动资料,一般都直接参与企业产品的生产和劳务的提供,是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手段。这些资产不易改变用途,因而出售困难,变现能力差。可正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不可逆转性和资产的专用性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必须科学谨慎,否则当资产闲置时,由于盘活困难,会增加企业整体资金运营的难度,降低整体资产的使用效益。

2、收益能力高、风险较大

一般认为,固定资产具有其他资产不可比拟的创造财富的能力。固定资产的固定性不仅表现在其他实务形态的长期不变,还表现为它所内含的技术形态的相对固定,进而使其用途较为固定。固定资产在产生巨额收益的同时,也隐含着较大的风险。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创新几乎成了财富的代名词,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产品的更新换代也越来越频繁;市场需求也在千变万化,固定资产的这些固定性就会与市场的多变性产生矛盾。在以科技为竞争焦点的经济中遭到淘汰的可能性就会相应增大,企业的生产方向、生产规模随市场需求必须不断调整,企业必然会经常地出现一些不再需用的闲置资产。

3、价值双重存在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随着固定资产价值的转移,其价值的一部分脱离实物形态,转化为多种形态的营运资金,如存货、应收账款等,而其余部分则继续存在于实物形态之中,直到固定资产丧失其全部功能。固定资产在全部使用年限中,束缚在实物形态上的价值逐年减少,而脱离实物形态并最终转化为货币形态的资金逐年增加。固定资产报废时,垫支在固定资产上的资金应该事先全部价值的补偿,并需要在实物形态上进行全部更新。使用中固定资产价值的双重存在这一事实告诉我们,由于企业的各种固定资产折旧程度不同,实物更新时间不同,人们就可以在某些固定资产需要更新以前,用原有归固定资产所提折旧去构建新的固定资产,而用新获得的固定资产折旧去进行旧固定资产的更新。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日常财务控制的原则

1、正确预测固定资产的需要量

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主要劳动资料,其数量多、价值大。企业应该根据生产经营的方向和规模及现有设备的生产能力等因素,采用科学的方法正确预测各类固定资产的需要量,为搞好固定资产管理打好基础,也为合理地安排企业资金结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合理确认固定资产的价值

企业取得的固定资产,必须按照一定的计价标准确定其价值。在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时,要严格划清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界限,还应该以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正确区分固定资产和在建功能项目间的关系,并要求对于已经办理竣工手续的在建功能及时转入固定资产。

3、加强固定资产实物管理

企业要建立和健全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制度,严格固定资产的投资、验收、拨出、出售和清理报废等手续;还要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保护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做好固定资产的维修与保养工作,以提高其完好率;充分挖掘现有固定资产的潜力。

4、正确计提折旧

提取折旧实际是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收回,提取的折旧转入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后,通过营业收入收回了现金,收回投资。为了确保固定资产及时更新,需要严格控制这部分资金的再投资状况。

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日常财务控制的措施

1、固定资产归口分级管理

归口分级管理是一种在会计核算体系完善的基础上建立的资产实物管理责任管理体制。企业通常包括若干经营管理层次,各经营管理层次又设立若干职能机构或职能人员。厂部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最上层,是企业行政指挥和经营决策的中心,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权力应该集中在最上层。对车间、班组、仓库、后勤等内部单位要赋予一定的固定资产管理权限,从而建立固定资产分级刮泥责任制。企业的各项固定资产要按内容、性质归口各职能部门负责管理,然后,按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分解为各部门、单位、个人的责任指标,由财务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定期考核各职能部门、各责任单位的固定资产使用保管情况,奖优罚劣。这样,才能调动企业内部各单位、个人当家理财,管好用好固定资产的积极性。归口分级随着不用的企业组织和生产经营对象而不同。

2、固定资产制度管理

企业财务部门时固定资产管理的综合部门,它应该全面组织和切实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保管和有效使用。财务部门应该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方法,规定各类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维修更新的手续,协助有关单位执行。按现行制度规定执行固定资产的标准。凡属符合固定资产标准的都应该及时入账,并按照固定提取折旧,不允许存在帐外固定资产。

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篇7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的可行性

1、企业会计和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是构成现代会计的两大体系,事业单位会计属于预算会计的一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预算会计的职能也随之相应拓宽和发展,预算单位会计主体地位不断地变化和加强,非盈利组织的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特殊体系,与企业会计的差别逐渐减少,二者有着逐渐趋同的发展方向。

2、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存在诸多的相同点.首先是两种制度的会计前提相同,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业务活动、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会计核算的原则方面,二者也遵循着大体相同的原则,例如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等;两者在会计要素方面虽然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两者在内容和方法大体一致,例如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六项。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项。各要素的界定、内容及特征相同。另外,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各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以及财务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具有一致性。

3、随着我国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事业单位从单纯由国家拨付经费收支向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贴、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模式转变,收支项目和内容呈多元化发展,逐渐强调成本核算,注重现金收付与资金使用效率并重。在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在信息质量要求、报表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报告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来看,其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方面的规定也大同小异,各项核算原则、方法基本一致,报表构成也基本相同,所有者权益、利润、净资产和结余实际上是资产和负债以及收入和支出计量的结果,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企业与事业单位不仅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有一致性的理论指导,而且在确认、计量方法上也有一致性的原则。

二、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资产核算方式方面.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资产核算方式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只核算账面原值,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计价、固定资产增加、固定资产转出、固定资产的盘亏、盘盈等会计事项规定了详细的核算方法,但对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核算的规定却不明确。由于不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存在很多问题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净值,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发生价值背离固定资产原值,不反映固定资产的磨损,虚增资产总量,使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状况。由于成本不包括折日费用,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一方面事业单位在购建固定资产时,借记“事业支出一设备购置费”澎专用基金一修购基金”或“专款支出”等科目,这样核算虚增了事业成本;另一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人为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且不能真正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2、会计核算基础方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第十六条规定“预算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经常存在一些会计年度内收支项目不配比的情况,导致一些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来核算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该单位的经济业务。如,事业单位在一些非经常性的费用支出方面,在发生费用的时期,支出增大,造成结余减少。使当期收支不配比,计算的结余也不是真正的结余。尤其是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采购环节和付款环节相分离,使得项目的实施与货款的支付存在一定时间间隔,如按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处理,在采购和支付间隔跨年度时,会出现比较严重的账实不符,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经济业务.

3、成本核算方面.目前,在事业单位体系中,经营性事业单位存在经营性业务,而两者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进行核算。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对经营性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成本核算,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进行成本核算。由于不计算成本,难以对非经营性业务进行正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与考核。另外,实际工作中由于两种业务不易区分,使得费用难以合理分摊,造成成本不能准确核算。这不仅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不利于国家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经营性事业单位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更有利于节约资金和提高运行效率。

三、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进措施

1、设置合理、统一的会计科目。在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过渡阶段,从会计核算的规范要求来看,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将会向两边分化经营性事业单位中,事业型的单位其会计核算规范将进一步向预算会计靠拢,而具有施工性质、需要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或者部门将向企业会计靠拢。在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可以对国家拨付的事业费管理采取事业单位财务准则进行核算,事业单位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应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要求,结合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特点,采用新会计制度中通用的科目。对于不能够反映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但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又十分重要的科目,则可以统一另行设置。根据拨付资金的性质,通过设置二级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如,“所有者权益类”科目中,没有能够确切地反映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的科目,则可以根据其资金来源的特点,设置一个科目“实收资金”,以反映一个事业单位实际收到的各种资金。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事业公积”科目,属于“所有者权益类’翎于反映事业单位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的,用来发展本单位建设的自有资金。以及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外,还可以加一个“事业费用”科目,以核算某些事业单位在发展本单位的事业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

2、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应当根据企业会讨一制度建立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在固定资产的构建、使用、处置方面进行设置,选择合适的固定资产折旧办法,并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使得会计核算能正确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根据不同情况,在转制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中列支折旧费用,对不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可只提折旧不列支出。具体做法是,在每一个财务年度末填报决算表时,要认真填列一份详细地反映固定资产增减情况报表,并根据年末固定资产实际折旧总额,填报第一年度的预算报表,申列折旧基金计划,申报预算拨款中取得折旧基金,并列入专款专用的科目,以备后用。在需要更新固定资产时,同样需报请上级主管单位批准,经审查核实确需要更新时,方可从折旧基金中支付使用.

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改进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财会制度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进行了改制,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将会直接面对来自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事业单位要走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势在必行。根据新的《企业财务通则》规定,改制后的事业单位比照适用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进行会计核算。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过程中,事业单位原有的一些财务、会计管理理念需要重新认识,有些财务、会计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一、会计制度转变的可行性

第一,企业会计和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是构成现代会计的两大体系,事业单位会计属于预算会计的一种,预算会计的职能也随之相应拓宽和发展,预算单位会计主体地位不断的变化和加强,非盈利组织的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特殊体系,与企业会计的差别逐渐减少,二者有着逐渐趋同的发展方向。

第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存在诸多的相同点,首先是两种制度的会计前提相同,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业务活动、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会计核算的原则方面,二者也遵循着大体相同的原则,例如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等;两者在会计要素方面虽然有着一定的差异,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项。各要素的界定、内容及特征相同。另外,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各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以及财务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具有一致性。

第三,随着我国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事业单位从单纯由国家拨付经费收支向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贴、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模式转变,收支项目和内容呈多元化发展,逐渐强调成本核算,注重现金收付与资

金使用效率并重。所以,企业与事业单位不仅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有一致性的理论指导,而且在确认、计量方法上也有一致性的原则。

二、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资产核算方式方面

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资产核算方式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只核算账面原值,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计价、固定资产增加、固定资产转出、固定资产的盘亏、盘盈等会计事项规定了详细的核算方法,但对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核算的规定却不明确。一方面,事业单位在购建固定资产时,借记“事业支出―设备购置费”或“专用基金―修购基金”或“专款支出”等科目,这样核算虚增了事业成本;另一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人为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且不能真正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2会计核算基础方面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第十六条规定“预算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经常存在一些会计年度内收支项目不配比的情况,导致一些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来核算,不能真实完整的反映该单位的经济业务。尤其是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采购环节和付款环节相分离,使得项目的实施与货款的支付存在一定时间间隔,如按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处理,在采购和支付间隔跨年度时,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帐实不符,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经济业务。

3成本核算方面目前在事业单位体系中,经营性事业单位存在经营性业务,而两者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进行核算。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对经营性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成本核算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进行成本核算。这不仅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不利于国家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经营性事业单位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更有利于节约资金和提高运行效率。

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进措施

1设置合理、统一的会计科目

在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过渡阶段,从会计核算的规范要求来看,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将会向两边分化经营性事业单位中,事业型的单位其会计核算规范将进一步向预算会计靠拢,而具有施工性质、需要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或者部门将向企业会计靠拢。对于不能够反映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但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又十分重要的科目,则可以统一另行设置。根据拨付资金的性质,通过设置二级明细科目进行核算。以及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外,还可以加一个“事业费用”科目,以核算某些事业单位在发展本单位的事业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

2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

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建立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在固定资产的构建、使用、处置方面进行设置,选择合适的固定资产折旧办法,并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使得会计核算能正确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在需要更新固定资产时,同样需报请上级主管单位批准,经审查核实确需要更新时,方可从折旧基金中支付使用。

3构建合理的成本核算模式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一些业务出于管理要求和成本核算的考虑,比较适应权责发生制的,可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适度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有利于加强成本控制,体现事业单位业务活动运营效果,实现计划、预算、控制和报告的一体化。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初期的会计核算中,采用以企业财务准则为主,事业单位财务准则为辅的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即在总账和报表中采用企业财务准则反映,事业经费采用事业单位财务准则以附表和辅助说明的方式进行反映。

参考文献:

[1]林 杰:事业单位转制中会计核算的几个问题[J],财会通讯,2004,6.

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篇9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企业 转制 会计核算 成本核算

虽然现在的事业单位会计有向企业单位会计靠拢的趋势,二者之间的差别也在缩小。但是由于目前阶段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仍然以预算会计为主。现阶段,由于企业会计适合我国某些科研事业单位的发展,有利于其进行竞争和体制改革,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向企业单位会计转变是大势所趋。事业单位在转变的过程中,对原来的一些财务、会计管理方法都要进行重新认识。下面我们将先从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上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究事业单位在转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会计解决方案。

一、 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待转制的事业单位,国家规定在一定年度内保证对事业单位的拨款费用不变,但是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处理时,统一使用企业的会计制度进行核算。这就带来了事业单位转制过程中的会计管理和会计核算等方面的问题。

(一) 会计核算的基础问题

由于前期的事业单位会计实行的一般都是收付实现制,但是在经营性收入方面采用的多为权责发生制。这种会计制度总的来说对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控制带来的很大的不便。并不能满足事业单位在反映国家事业经费、行政事业性收费、预算外资金拨付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并不能按照事业单位的实际经营来安排资金的使用情况。比如在收付实现制会计制度下,企业某些年度的支出增大,某些年度的支出减小时,会造成事业单位的收支项目的不配比。

(二) 成本核算方面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对非经营性业务不计成本。对经营性业务采用的是完全成本法。这样在进行成本核算时,由于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的是不计成本的核算,这样就很难对事业单位的这些活动进行正确的绩效考核。同时对经营性业务采用的完全成本核算,也不能够准确地核算成本和收益。在进行成本和收益的分配上,很容易产生各职能部门的责任混乱,不利于事业单位的管理,并且这样的核算方法更加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相对于企业会计核算来说,效益方面存在着缺陷。

(三) 资产核算方式存在着问题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方式,对于固定资产方面只核算账面原值,没有进行必要的折旧处理。这样在固定资产的核算上,不能准确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同时在经营性的事业单位中,这种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盈利能力。由于没有计提折旧,虚增了事业单位的盈余,一旦大型的设备被淘汰需要进行更换时事业单位当年度内的盈余波动会比较大,这样就不能真正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这也是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的重大区别之一,这些内部存在的情况使得转制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急待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

二、 事业单位转制企业会计方法处理上的解决方案

根据《企业财务通则》,对于企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要实行权属分明、财务关系明确、符合法人治理结构要求和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有别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企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在资金的筹集、资产的运行、成本的控制、收益的分配等财务管理方法上要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制度。

(一) 企业单位会计科目的归类与设置

进行事业单位转制企业的事业单位,由于国家还应承拨付一定年度的款项。这样事业单位转制后的企业对这笔款项的管理仍然可以采用事业单位财务准则来进行管理,通过对这部分资金用途的分类,独立设置二级明细分类科目来进行核算。达到专款资金专用的目的。而对于其他项目的资金,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设置详细的二级分类科目来进行核算。在一定的时期内允许两种会计科目归类同时存在,但是达到一定年限这后,事业单位转型成熟了,企业应该完全遵照企业的会计准则来科学地设置二分类科目进行会计核算。

(二) 构建合理的成本核算模式

由于转制后的企业国家存在一定的补助拨款,这部分的政府补助应该确认为递延收入,要平均分配到受补助的项目中去,结合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计入当期的损益。应该分下面两种情况分别进行核算。一是,用于补偿企业以后年度的相关收益或者损失的,要确认为递延收益,准确确认计入费用的分期时间,计入当期损益。二是,用于补偿企业以前年度亏损的,要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样就能够在转制企业全面推行成本控制方法,实行成本的定额管理,全员管理和企业经营的全过程管理。同时转制企业由于要自负盈亏,在企业内部应该建立科学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要严格区分经营性收入和财政性收入,采用企业会计准则为主,一定时期内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辅助实行的会计核算。

(三) 构建合理的资产核算方式

转制事业单位应该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建立固定资产的构建、使用、处理制度。要对固定资产选择确定的计提折旧的方法。一旦确定了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就不能改变,要严格按照实行,不能够随意的改变。所以在选择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时,要进行慎重的考虑,全面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要设置“累计折旧”科目,真实地记录和反应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根据不同情况,在转制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中要按照企业核算方法列支折旧费用,如果一些事业单位并不要进行成本核算的,就没有必要列支折旧了,但是一定还得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参考文献:

[1]林杰. 事业单位转制中会计核算的几个问题. 财会通讯, 2004年第6期

[2]刁凤云. 行政事业单位转制中的账务处理. 财会通讯, 2004年第6期

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篇10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随着改革和发展的深入,教育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薄弱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限制了教育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如何科学有效地做好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对提高教育事业单位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增强竞争力极其重要。加强和改善教育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对于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固定资产,保障和促进教育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多起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管理惯性,固定资产的管理上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影响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加强对教育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管理系统,是促进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总体目标的实现和需要。

1、管理制度不健全,账实不符,造成国有资产潜在流失。第一,单位固定资产不按财务规定核算。有总账,无明细账、无卡片账,管账与管物脱节,形成单位资产存量不实,账实不符,账卡不符。第二,会计核算不规范。增加资产只作经费支出,不能及时、正确地账务处理,不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使其资产直接在帐外,失去控制。第三,接受捐赠的资产、抵账的资产,未及时办理入账手续,无法认定其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不能真实反映资产总量。

2、不履行《政府采购法》,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一些事业单位将非经营性资产进行经营活动,将国有资产低价出租、出借、出包,不公开、不透明、不招标、不竞争,个人从中得利,损害国家利益。单位在购置大批固定资产时,有法不依,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办理,不搞市场调查,私下交易,人情交易,以高出市场同类商品价格购进,使国家蒙受较大损失。

3、未按财务规定程序处置固定资产,造成资产流失。教育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大,按规定国有资产处置应向主管部门或同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并履行审批手续,但事实上仍有部分单位未办理报批手续,存在随意出售、核销现象。

4、责任人管理机制不到位。从目前固定资产的管理看,单位对设置资产管理部门的意识淡薄,重购置,轻管理,管理资产未做到彻底落实,单位保管固定资产的负责人,责任意识薄弱,对管理固定资产工作不重视,这就不能够保证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5、监督机制不健全。在实际工作中,单位的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激励机制,造成国有资产账物分离,账物不符。

二、 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外部环境的影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是导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外部因素。《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对企业的核算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分别就企业的每一项业务都进行了详细的核算规定,并且伴随着法律的完善,审计准则也在不断的更新,客观上促进了企业会计的核算的细化。

2、管理层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管理重视不够。由于历史的原因,尽管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作为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的影子仍旧残留在如今的管理体制当中,其管理和使用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有关人员的足够的重视。

3、管理者、使用者的权责划分不明。由于这种责任划分不明确,在现有制度中使用者本人往往对固定资产不承担任何责任,这种管理模式长期下来自然会形成的意识上不够重视或重视不足。

4、内部控制制度本身不够完善。由于事业单位本身是诞生在计划经济时代,所以计划经济的烙印不可避免的残留在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当中,影响着在市场经济外部环境作用下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对国有资产的概念理解偏差和不完整,必然会导致报废不及时、财务核销与资产报废不同步的现象出现。这就要求健全内部控制程序,按照资产的管理程序完成对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盘点、报废等等。

三、优化教育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办法

1、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牢固树立依法管理国有资产的意识。各级教育事业单位应当严格遵守并规范执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固定资产的购置应坚决执行政府采购制度,节约使用国家资金,固定资产报废、调拨、变卖,坚持按规定程序申报、审批。提高管理人员的法制意识,明确落实资产的管理责任,增强并牢固树立依法管理国有资产的意识。

2、完善资产管理机制。完成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工作必须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以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机制必须受到政府相关领导的重视与认可,可以建立教育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责任机制,实行单位主要领导为全面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使用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三级管理责任制。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

3、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规范账务处理。会计人员要加强业务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坚持会计人员持证上岗,杜绝无证上岗现象;严格执行有关财经法规,规范和完善账务处理,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4、建立与办公自动化系统相连接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块。会计信息系统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必将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桌面走向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构建和应用能及时、迅速地获取单位管理运行及实时变动的情况,使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进行办公业务操作处理,做到有效地处理和利用信息。固定资产管理软件模块通常仅在财务部门进行核算,为核算型软件,但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导致会计信息系统向财务业务集成阶段发展。

5、加强固定资产的盘点及处置工作。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必须认真落实,从制度、时间、人手抓起,对发现的账实不符、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及时处理,应建立切实可行的预算单位盘点、处置机制,并严格执行,落实到人。积极处理好闲置固定资产,引入资产评估程序。

教育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教育事业单位履行职能、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加强教育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有利于完善资产管理体制,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设施的利用率。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应该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系、实物资产管理系、财务核算体系等环节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克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全面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杜文鑫.如何提高水利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水平.财经界(学术版),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