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传说十篇

时间:2023-03-23 20:59:49

中秋的传说

中秋的传说篇1

第一传说:唐高祖与“祝捷饼”

月饼传说较流行的观点是在唐朝。唐初,东突厥势力强大,李渊太原起兵时曾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以换取北方的相对安定。唐朝建立后,突厥一方面支持薛举、刘武周等割据势力,与唐朝分庭抗礼。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强马壮,不断举兵南下侵扰。为了平定北方外患,唐高祖李渊委任当时著名将领李靖为北征总指挥,反击突厥,最终得胜。

李靖凯旋之日正好是八月十五,恰巧当晚有吐鲁番人向李渊献饼祝捷。李渊其时正与群臣分享李靖胜利的喜讯,看到圆圆的祝捷饼十分高兴,笑对当空,脱口而出“应将胡饼邀蟾蜍”。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应该邀请月亮之神下凡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这可口的胡饼。李渊遂将胡饼分给群臣,君臣一道品尝,赏月。据说,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习俗由此而来,并由宫中传到民间。

第二传说:杨贵妃为“月饼”起名

在早期,人们并不把月饼叫“月饼”,其叫法很多。在唐朝,最流行的叫法自然是胡饼。过去,汉人把生活在中国北方、西方的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等游牧民族,统称为“胡人”,他们特有的日常食用的面饼,被汉人称为“胡饼”。这种饼圆圆的,糖馅、包以果仁等,很好吃。

那么,胡饼又是如何改称月饼的?

有一年中秋节,李隆基和杨贵妃一起吃胡饼赏月,风流成性的李隆基故作风雅,觉得胡饼一名不好听,想改个名字。但起什么名字好呢?一时想不出来。杨贵妃抬头一望,其时高悬空中的一轮圆月,恰如这圆圆的胡饼,遂脱口而出——月饼。李隆基一听,连连拍手叫绝。“月饼”一名,由此叫出来了。

但这个传说似乎不靠谱,有这样的记载,唐僖宗李儇曾在中秋节赐饼给新科进士,当时此饼并不叫月饼。李儇比李隆基晚生177年,可以肯定在唐代,至少在晚唐,月饼仍不叫月饼的。

其实,在宋代,人们也不把月饼叫“月饼”,文人喜欢称之为“金饼”。在宋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尚没有普及,到了元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才变浓,但多称之为“月糕”。一直到明代,“月饼”才正式定名,中秋节吃月饼风俗也广为流行。

第三传说:吃月饼与“杀鞑子”

在元未,天灾人祸连连,民不聊生,蒙古人对中原汉人的统治也更为严厉。为了奴化汉人,有的地方竟然规定,新娘的初夜权要献给主政当地的蒙古人。当时男人娶媳妇是不敢张扬的,不少男女是“偷婚”,以避免被鞑子知道。为防止汉人造反,还不准民间私藏铁器,十户人家才能有一把菜刀。这些奴化政策,激起了汉人的不满,民间反抗情绪强烈,各地都在酝酿起义,相约“杀鞑子”,推翻元政权。当时公开聚会是行不通的,为了传递统一行动的信号,保证隐秘,南方的朱元璋,即后来的明太祖,便选择八月十五吃月饼的机会,将写有起义信号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通过这种传递方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起义势力。

第四传说:嫦娥奔月与“不老药”

嫦娥,原名姮娥,她是神话人物后羿的妻子。到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称“嫦娥”。

中秋的传说篇2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让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成仙。

三天后,后羿外出狩猎,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后翼走后,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便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成了神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知道了白天发生的事。痛不欲生,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就向前走三步。

中秋的传说篇3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 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传说

中秋节故事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即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嫦娥牵挂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了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后羿无可奈何 ,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寄在月宫中眷恋着自己的妻子,百姓们闻知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就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 —— 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颗桂树永远也不会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㡳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 —— 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事刘伯温便想出了一个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字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则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传说之四 —— 玄宗漫游月宫

在唐朝,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游夜宫的传说了。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佳节人团圆

中秋的传说篇4

节日传说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到明清时期几乎与春节同样重要。中秋节有很多传说,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有几个故事。

一是嫦娥奔月故事。传说在远古时代,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人间民不聊生。这时候一个名叫后羿的年轻人出现了,他登上昆仑山的顶峰,张弓搭箭,嗖嗖嗖射落了九个太阳,大地于是变得凉爽,草木开始生长,牲畜也开始繁衍,百姓们不再饱受炎热之苦。后羿为百姓立了大功劳,很多有志向的年轻人都慕名前来投师学艺,有一个名叫蓬蒙的心术不正的人也混了进来。一天,后羿遇见了西天的王母娘娘,王母为感激后羿为百姓作出的贡献,赐给后羿两颗药丸,并告诉他服用以后可以得道成仙。后羿不愿独自成仙,便将王母所赐仙药交由美貌的妻子嫦娥保管。嫦娥将药放进了百宝箱,岂料这件事被蓬蒙知道了,就乘后羿率众打猎时,称病在家,持剑闯入后羿家中,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誓死不给,危急之下拿出仙药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后,身体变得极其轻盈,慢慢地飘向了天空。后羿预感到嫦娥有危险,于是在打猎途中匆匆赶回家。赶到的时候,嫦娥已经飘出了窗口,后羿只来得及扯下了嫦娥的一段衣袖,眼睁睁地看着嫦娥飞向空中,飞离了他和故土,飞到了月亮之上。嫦娥奔月那天刚好是农历的八月十五,从此,每年的这一天,后羿都遥遥望着月亮,回忆与嫦娥生活的点点滴滴。百姓们为嫦娥保护仙药以及后羿的深情所感,每年的八月十五也都在家中摆上瓜果遥拜嫦娥,渐渐形成过中秋节的习俗。

嫦娥奔月故事的另一版本是,后羿造福百姓,被拥立为王。当上了王的后羿开始花天酒地,任意杀戮,不顾人民死活,还偷取了王母娘娘的不死仙药,想长生不老。嫦娥怕后羿长生以后百姓受苦,就偷吃仙药,飞上了月宫。人们感念嫦娥之恩,就在农历八月十五这天设香案祭拜。

嫦娥奔月故事的第三个版本,是说后羿射下九个太阳成为英雄之后,依然过着平凡的日子,也不吃王母娘娘所赐的要成为长生不老仙人的仙药。嫦娥不甘于这样的生活,就趁后羿出门打猎的时候,偷偷吃了丈夫交由她保管的仙药,飞到了天上,变成一只癞蛤蟆,终日在月宫捣药。

三种传说以第一种流传最为广泛,最为大众所接受。

二是吴刚的故事。相传月宫中除了嫦娥,还有一个男人的影子,此人名叫吴刚。吴刚不学无术却妄想成仙,天帝便罚他去砍月宫的桂树,许诺他什么时候将桂树砍倒,什么时候就能成仙。月宫中的桂树高达五百丈,每砍一斧,裂口都可以自行愈合。吴刚日复一日在月宫砍树,成仙的日子却遥遥无期。

中秋的传说篇5

【关键词】理雅各;中国经典;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三传异文;胡传。

【作者简介】罗军凤,文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左传》学

术史及域外左传学的研究。

现今学界对理雅各的研究,一般从整体把握理雅各及其译作的特点,香港浸会大学费乐仁(lauren pfister),以及美国利哈伊大学(lehigh university)吉瑞德(n.j. girardot)等学者在多种语境中论述理雅各的多重身份,尤其从传教士的角度切入讨论理雅各的成就独树一帜。理雅各的英译儒家经典中《四书》《诗经》《礼记》等经典相对引人注目,而对于理雅各《中国经典》(the chinese classics)第五部《春秋附左传》(the ch’un ts’ew with the tso chuen)的研究则是冷门,除了刘家和先生和香港浸会大学合作研究之外,尚无人以此为研究主要方向。刘家和先生主要讨论理雅各对《春秋》及《左传》的基本态度和意义、价值问题[1],在学界有开创之功。但是,仍留下很多研究空间。本文通过考论理雅各翻译《春秋》时所用底本的来源,论述理雅各《中国经典·春秋》与《春秋》三传及其他传注之间的关联。

《春秋》在先秦本以单行本流传,《汉书·艺文志》记载:《春秋古经》十二卷,《经》十一卷,分别指《左传》及《公羊传》《榖梁传》的经文,则至汉代,《春秋》已有古文经与今文经的分别。汉代以后史志目录中所见《春秋》或一卷,或二卷,或十三卷,学者都认为是从《春秋》三传的经文中截取而来。三传各附《春秋》,文字不尽相同。理雅各《中国经典》第五部《春秋》的文本,时而用《公羊》经文,时而用《榖梁》经文,又时而用《左传》经文,《春秋》异文的选取难于捉摸。更有甚者,经文用《公羊》《榖梁》,注释中却批判《公羊》《榖梁》之说,转用《左传》义;或者经文用《左传》,义却取《公羊》《榖梁》,甚至三传并弃,直接阐发意义。理雅各《中国经典·春秋》对《春秋》异文的择取并无衡定的标准,《中国经典·春秋》的底本来源则成为一个有意义的话题。

理雅各《中国经典·春秋》的《前言》(prolegomena)中明确地说:《春秋》文本取自《钦定春秋传说汇纂》,简称“康熙《春秋》”(k’ang-he ch’un ts’ew),并认为:康熙《春秋》的编者(k’ang-he editors)通常支持《左传》的文本,但是偶尔用《公羊》《榖梁》的文本, 如隐公三年“尹氏卒”。编者没有告诉我们三传异文的择取标准和偏好问题[2]。

1960年香港大学出版社的《中国经典》第二版曾经根据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理雅各《勘误表》(a number of errata),对《中国经典》第一版中的错误有所更正,但仍然保留了这个勘误表(errata),被置于目录之后。《中国经典》第五册与众不同的是,在《春秋》经文的勘误后有三行的小字提示,据此可以知道,《中国经典·春秋》第一版的文本错误是比照“康熙《春秋》”加以改正的。

康熙《春秋》不专主一家,从理雅各这个旁观者看来,康熙《春秋》的去取难于理解,如果说这是一个缺少参照体系的一个外来人的正常反应的话,那么,关于《春秋》异文的疑问则完全转向了康熙《春秋》自身,《钦定春秋传说汇纂》是否有所本呢?

这要考虑《钦定春秋传说汇纂》的编纂背景。康熙初年便开设经筵日讲,对于《春秋》一经,基于对宋胡安国的《春秋传》“尊王”观念的认同,康熙帝特别尊崇,经筵日讲中“一以胡传为宗”[3]。康熙《圣祖仁皇帝御制日讲春秋解义序》与胡安国《春秋传·纲领》完全合辙。经筵讲本则历经康

雍正乾隆三朝,在乾隆二年经过修改,方甫付梓,名之曰《日讲春秋解义》。随着清初以来科举考试中胡传穿凿附会之风的愈益浮现,以及民间学界革除胡传的呼声越来越高,清代帝王也注意到了胡传在经义阐发上的附会与妄断,所以最终刊刻之时(乾隆二年),有意识地对它原本“一遵胡传”的做法做了修改。康熙晚年,康熙帝因不满自明以来《五经大全》这等皇家颁布的科举用书专以宋代传注为准,所以主张搜集科举考试中被宋注日益湮没的各家传注,“至于先儒旧说世以不合胡传摈弃弗习者,亦一一采录表章,阐明古学”[4],以使士子探求经书的本来面目[5],《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即针对胡传的一统地位做出反拨,搜采自《春秋》三传以来各家传注达一百三十四家之多,而胡传只是作为其中一种附赘在三传之后,《汇纂》使胡传之外的其他传注走入经义阐释的体系之中,而欲代替明《五经大全》对清代的科举考试发生影响。也可以说康熙《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废除了早年康熙经筵日讲(《日讲春秋解义》)中胡传的一尊地位,是康熙帝自身寻求自我完善、适应新的学术环境的一个缩影。那么,是否《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与《日解春秋解义》完无关联了呢?

《日解春秋解义》与《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二书同为清代内府刊刻,同与康熙帝有关,二者的《春秋》文本都标示了三传异文;虽然《钦定春秋传说汇纂》较《日讲春秋解义》成书要早,但是《日讲春秋解义》是康熙幼年即讲习的经筵旧稿,早已成稿,只是尚未而已,两相对比,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两个文本有直接承系的关系,后者的经文完全承继承了前者。早在《日讲春秋解义》阶段,御用学者就已经标明了三传异文,《汇纂》只不过是直接移录而已。理雅各翻译中国经典《春秋》时,参考了康熙年间的《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但是没有参考康熙帝的《日讲春秋解义》,自然他不知道他眼中不明所以的《春秋》文本渊源有自。到现在,问题焦点集中于《日讲春秋解义》,它的底本又出自哪里? 《日讲春秋解义》每列一条《春秋》经文,都标示三传异文,接着罗列《左传》《公羊》《榖梁》、胡传等四家传说,简称“四传”,其后加以简短的断语。如此简洁明了的模式,清晰地展现出《春秋》经文与《春秋》三传及胡传的关系。与《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中三传异文难于捉摸的状况相比,《日讲春秋解义》中三传异文的取舍直接而明了:大多数情况下,《春秋》经文与胡传一一对应,即胡传采用《公羊》的观点,经文便是《公羊》的经文,反之,胡传若因《左传》而生发义理,《春秋》经文便不取《公羊》、也不取《榖梁》,而是采用《左传》的经文。

《日讲春秋解义》中《春秋》经文与胡传如此紧密关联亦不难理解。《日讲春秋讲义》本来“一遵胡传”,从这一渊源看,它与胡传的联系是天然的。索性将胡传与《日讲春秋解义》对照比勘,可以肯定《日讲春秋解义》的经文即来自宋胡安国的《春秋传》,只不过胡安国的《春秋传》没有标示三传异文而《日讲春秋解义》则明确标示三传异文。这样,关于《中国经典·春秋》的底本就水落石出了:《中国经典·春秋》的底本来自《钦定春秋传说汇纂》,《钦定春秋传说汇纂》的底本是《日讲春秋解义》,而《日解春秋解义》的底本是宋胡安国的《春秋传》(胡传)。《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因为处在这个层递修订的《春秋》版本中的最后一环,所以已经很难看到其经文文字的取舍原则了。笔者试举若干有代表性的三传异文,分别列举《左传》《公羊》《榖梁》、胡传、《日讲春秋解义》之说,以及《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之“案”语、理雅各《中国经典》的相关注释,逐条比对,考察《中国经典·春秋》与《春秋》三传以及其他传注之间的关系。

1.隐公三年:夏四月辛卯尹氏卒。尹,《左》作“君”[6]。

左传:夏,君氏卒,声子也。不言葬,不书姓,为公,故曰君氏。

公羊传:尹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其称尹氏何?贬。曷为贬?讥世卿。世卿非礼也。

榖梁传:尹氏者何也?天子之大夫也。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之也?于天子之崩,为鲁主故,隐而卒之。

胡传:尹氏,天子大夫,世执朝权,为周阶乱,家父所刺……《春秋》于周书“尹氏”“武氏”“仍叔之子”,于鲁书“季友仲”,遂皆志其非礼也。公羊子此说必有所受矣。

日讲春秋解义:尹氏,王朝世卿……尹氏秉钧,为周阶乱,见于家父所刺。考之《左氏传》,世

执王朝之政,《春秋》于其告丧与“立子朝”“以子朝奔楚”皆以氏书,以著世卿之失,为后世戒。“武氏”“仍叔之子”皆此义也。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案欧阳氏修曰:“《公羊》、《榖梁》以‘尹氏’为正卿,《左氏》以‘君氏’为隐母,一以为男子,一以为妇人,得于所传者盖如此,是可尽信乎?”马氏端临曰:“《左传》经文‘君氏卒’,则以为声子,鲁之夫人;《公》、《榖》经文‘尹氏卒’,则以为师尹,周之卿士,然则夫子所书‘夏四月辛卯卒’者,竟为何人乎?”是皆疑而不敢定也,故两存之。

理雅各《中国经典》:“尹氏”所指为何,完全不可知。“尹”,《左传》作“君”,“君氏”意即尊贵的太太,指隐公的母亲。《公羊》和《榖梁》都作“尹”,认为“尹氏”是周王室的某个世卿……另有多种解释,其中最有可能的一种解释是毛奇龄所强烈支持的金履祥的意见,认为“尹氏”其实是郑国的一个大夫,此人在《左传》隐公十一年中另有出现。

笔者按:胡传秉承《公羊》义,所以选用《公羊》的经文。《日讲春秋解义》照搬胡传,只不过表达有所不同。《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不再偏袒《胡传》,所以不取《公羊》;但又不遽定《左传》,“故两存之”,但是《春秋》经文仍如胡传采用《公羊》,可见因袭难改。

《左传》和《公》《榖》皆是一家之言,均不具备压倒性的优势,取代其他。理雅各所支持的解释(毛奇龄)有史实依据:《左传》隐公十一年隐公被弑情节中附带而出的“尹氏”即此“尹氏”。在三传不能自圆其说之际,理雅各这种注重史实依据的解释,谁又能第一眼就表示反对呢?

2.隐公二年:九月,纪履緰来逆女。履緰,《左》作“裂繻”。

左传:九月,纪裂繻来逆女,卿为君逆也。

公羊传:外逆女不书,此何以书?讥。何讥尔?讥始不亲迎也。

榖梁传:逆女亲者也。使大夫,非正也。

胡传:……鲁哀公问:“冕而亲迎,不已重乎?”孔子对曰:“合二姓之好以为宗庙、社稷主,君何谓已重乎?”……夫妇,人伦之本也,逆女必亲,使大夫,非正也……

日讲春秋解义:履緰,纪大夫,伯姬,鲁女,许嫁于纪者也。书“履緰逆女”,讥纪侯之不亲迎也。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在三传之后采众多观点,诸如孔颖达、刘敞、程子、陈傅良、张洽(履緰,纪未赐族之大夫也)、俞皋、齐履谦、程端学之论,迭出新义,不定于一。

理雅各《中国经典》:裂繻是纪国的大夫,“逆女”即为国君迎娶新娘,如果他去鲁国是为自己迎取新娘,则应说“逆某姬”。他来鲁国是国君派谴的,但依照有关婚姻的规定(rule about marriage),他的举动不合于礼。

笔者按:《公羊》和《榖梁》热衷于解释此不合常礼的“大夫逆女”事件中讥讽了谁。胡传综合了《公羊》(讥国君不亲迎)、《榖梁》(讥世卿)之义,取《公》《榖》异文而不用《左传》。《日讲春秋解义》只取《公羊》之义,仍用《公羊》经文。《钦定春秋传说汇纂》集众家之说,其说早已超出《公羊》《榖梁》之外,且不作案语,实际上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同时消解了《公羊》的权威性,已看不出《钦定春秋传说汇纂》此处经文择用《公》《榖》经文的原由。

理雅各没有引用三传,而是参考“婚姻的规定”(rule about marriage),说明《春秋》此条记录了一个不合规定的迎婚仪式,至于《春秋》用“裂繻”还是用“履緰”,他是不以为意的。此处“逆女”与“逆某姬”的规定,理雅各采信的当是毛奇龄《春秋毛氏传》:“逆女者,卿为君来逆女也。《释例》:天子娶则称‘逆后’,卿为君则称‘逆女’,若卿大夫自为娶,则称‘逆某姬’。”[7]毛奇龄征引的杜预《春秋释例》与四库全书本《春秋释例》不同,也与阮刻《十三经注疏》中孔颖达征引的《春秋释例》不同:“天子娶,则称‘逆王后’,卿为君逆,则称‘逆女’,其自为逆,则称所迎之字。”[8]《春秋释例》中并无“逆某姬”之词,唯毛奇龄《春秋毛氏传》中征引《春秋释例》出现了“逆某姬”的字样。毛奇龄引书好改字,在当时即有恶评,理雅各虽未明确说出他的文字依据,而他对毛奇龄的《春秋毛氏传》服佩有加,甚至一度想直接翻译《春秋毛氏传》而不是翻译《左传》[9],从他袭用毛奇龄的讹误可知,此处他一定参考了毛奇龄的《春秋毛氏传》。

3.隐公二年:纪子伯、莒子盟于密。伯,《左》作“帛”

左传:子帛,裂繻字。莒鲁有怨,纪侯昏于鲁,使子帛盟莒,结好以和解之。

榖梁传:或曰纪子伯(按:长)莒子而与之盟,或曰年同、爵同,故纪子以伯先也。

公羊传:纪子伯者何?无闻焉尔。

胡传:(“伯”是阙文)……阙疑而慎言其余可矣。必曲为之说则凿矣。

日讲春秋解义:以子系纪,非其爵,以伯系子,无其国,此阙文也。阙文之例有三,有自仲尼削之者,如桓公无王,王不称天之类,以大义削之,而本非阙也。至于旧文脱简,无从考按,而夫子因之,或秦灰之卷帙散亡,经师口授,讹舛莫稽,而后儒又因之,不得不阙者。虽作者之圣述者之明,不能有所増损也。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在《公羊》及胡传之后加集说:啖氏助曰:“《榖梁》云:‘纪子伯、莒子而与之盟,此阙文耳’(按此处有误),云‘伯’之穿凿甚矣。《左氏》云:‘鲁故也。’以子帛为履緰字,故附会耳。程子曰:阙文也。当云‘纪侯某伯、莒子盟于密。’《左氏》附会作‘帛’,杜预以为裂繻之字。《春秋》无大夫在诸侯上者,《公羊》、《榖梁》皆作‘伯’。”家氏铉翁曰:“于蔑,内盟之始也,于密,外盟之始也。内外盟必书,志东迁诸侯无所统一,自相为盟也。”吴氏澄曰:“‘子伯’二字或是‘侯’字之误。”

理雅各《中国经典》:杜预认为子帛是裂繻之字,《公羊》说子伯无闻也,《榖梁》将“伯”当作动词解,认为纪国国君认为自己是个“伯”爵,所以在盟会中排在莒子之前。这当然是荒唐的,纪国本是“子”爵。吴澄(1249-1333)认为“子伯”二字是“侯”之误。按杜预的观点更易为人接受。

笔者按:《左传》用“纪子帛”,《公》《榖》用“纪子伯”。三传的重心在于纪子伯与莒子二人的尊卑排序上。《左传》认为前者是纪国的大夫子帛,胡传不采用这种说法,其实是认为,身为人臣,子帛不应排在莒国之君(莒子)之前。《榖梁传》认为纪国的国君(纪子)年长于莒国的国君,所以排序在前,而《公羊传》不知道排在“莒子”之前的“纪子伯”是谁,故阙疑。胡传即引申《公羊》之义,采用《公羊》之文。《日讲春秋解义》明确指出纪子伯不当是纪国国君,也不当是纪国大夫,故阙疑之,此义不出胡传的范围。《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不录《左传》《榖梁》的说法,集说均不支持《左传》,而且否定了《榖梁》,并提出了另外的可能性(如“子伯”二字当是“侯”字之误),不用《左》《榖》之义,但也没有采用《公羊》。胡传尚能寻觅《春秋》此处异文与《公羊》之间的联系,到了《钦定春秋传说汇纂》,《春秋》经文与《公羊》的关系已无从捉摸。

理雅各支持杜预的说法,将子帛看成是纪国的大夫,不理会盟会中的君臣尊卑之理。所以我们看到《中国经典·春秋》此条,取义于《左传》,但文取《公羊》《榖梁》。《榖梁传》:“伯,长也。”理雅各把“伯”理解为意动用法,“把……当作伯”,这是言语翻译的一个硬伤。

4.隐公二年:无骇帅师入极。骇,《榖梁》作侅。

左传:司空无骇入极,费庈父胜之。

公羊传:无骇者何?展无骇也。何以不氏?贬。曷为贬?疾始灭也。始灭昉于此乎?前此矣。前此则曷为始乎?此托始焉尔。曷为托始焉尔?春秋之始也。此灭也,其言入何?内大恶讳也。

榖梁传:入者,内弗受也。极,国也。苟焉以入人为志者,人亦入之矣。不称氏者,灭同姓,贬也。

胡传:非王命而入人国邑,逞其私意,见诸侯之不臣也,擅兴而征讨,不加焉,见天王之不君也。据事直书义自见矣。

日讲春秋解义:向、极皆国名,入者以兵,造其国都,得之而不居也,其义为逆而不顺。诸侯非奉天子之命不得自相侵伐,其不率者,则大司马九伐之法施焉。今莒、鲁无王命,而擅入人国,天王不能讨,直书其事而义自见矣。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集说:……刘氏敞曰:“《公羊》以谓入者灭也,无骇不氏者,疾始灭也,非也。《春秋》虽为国讳,然皆使其文不害实,今更灭为入,则是文害实也。且无骇不氏,亦非疾始灭也……《榖梁》曰:入者,内弗受也。又曰:不称氏者,灭同姓,贬也。案入则不得谓之灭,而《榖梁》先既以入解之,末又以灭通之,此似《榖梁》作传时自以入者也……

理雅各《中国经典》:无骇是鲁国的官员,王室的一个分支,尚未获得族名。《左传》说他是鲁国的司空,此时他被费庈父所败。

笔者按:

公羊》《榖梁》在无骇不称氏的书法中穿凿褒贬。胡传承《榖梁》义引申而来,却用《公羊》和《左传》的经文。“无侅”和“无骇”指同一人,不牵扯意义的解释,而“无骇”较《榖梁》作“无侅”更常见,所以从常见字体。《日解春秋解义》遵从胡传,而《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中刘敞一说则同时否定了《公羊》和《榖梁》,也不再赞同胡传牵强附会的解释,更难看出其文本出自何处。

理雅各不理会名字未氏的褒贬,而是客观指出“无骇”尚未赐族。《左传》杜注:“无骇不书氏,未赐族。赐族例在(隐公)八年。”[10]理雅各注释《春秋》,不支持《公羊》《榖梁》中善恶褒贬之说,一般相信《左传》的叙事,从史实中寻求《春秋》的意义。“无骇不氏”的观点即采自《左传》杜注。

5.文公三年,晋阳处父帅师伐楚以救江。《公》《榖》无“以”字。

左传:冬,晋以江故告于周。王叔桓公、晋阳处父伐楚以救江,门于方城,遇息公子朱而还。

胡传:其书“以”何?楚尝伐郑矣,齐桓公远结江黄,合九国之师于召陵,然后伐郑之谋罢,又尝围宋矣……故书伐楚以救江,言救江虽善,而所以救之者,非其道矣。

日讲春秋解义:此书伐“以救”何?言救江虽善,而所以救之者非其道也……晋襄……既不能伐楚,又不能救江,畏怯甚矣,故特起伐“以救”之文以罪之。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三传与胡传之后,集孙复、陈傅良、张洽、吴澄、汪克宽、王樵等众人的说法,均不支持胡传的微言大义。后加“案”语:……故晋之罪在于不能存江而伐楚,以救江则未见其罪也。胡传行世已久,先儒多从之,今仍其说而附见此义云。

理雅各《中国经典》:《公》《榖》“救”之前无“以”字。康熙《春秋》的编者在此条中加入了晋国的所作行为,以此反对胡安国以及其他类似的意见。

按:胡安国在《左传》的“以”字中阐发微言大义,不用《公》《榖》略“以”。《日讲》《汇纂》沿袭胡传,而《钦定春秋传说汇纂》所集之例无一支持《胡传》的微言大义,案语直是针对胡传而言,但是编者又明言“胡传行世已久,先儒多从之”,故仍录胡传于前,而《春秋》经文也是由于胡传推行日久,直接录自胡传。

理雅各提及的“晋国的所作行为”,即《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中“案语”中所列举的晋国为救江而做的种种,与胡传所云“晋不能救江”形成反对之势。理雅各只是简单总结了康熙春秋编者的态度—反对胡传,至于正方和反方的具体观点,均未提及。理雅各自己是否定在“以”“与”等单词片语中穿凿微言大义的[11],但是否定归否定,理雅各仍然要介绍康熙《春秋》的编者对科举传统标准—胡传的否定,似要告知读者中国帝王及其御用文人对影响天下读书人的科举考试的看法。《中国经典·春秋》的注释中,胡传被当作“几百年来科举考试的标准”而被重视[12],理雅各似乎不知道在当时胡传已经废除,对科举的影响已经式微。另者,虽然康熙《春秋》之时,胡传仍未废,但康熙《春秋》是一部消除胡传影响的书,理雅各并不措意于此,而是在《中国经典》中,频频提及胡传,有时并未加评论,似乎将它与康熙《春秋》的观点一起,作为认识中国知识界思想的一个手段。而早在乾隆五十七年,清朝就废除了胡传,代之以《左传》,作为《春秋》一经的标准[13],之后又在道光二年由内府刊刻《钦定春秋左传读本》,作为科举考试中《左传》的参考。理雅各《中国经典·春秋》中对清朝《钦定春秋左传读本》并未引用,尽管或许有很多客观的原因,但是忽略这一节,可以说明理雅各对清代儒学的了解及其对中国思想界的了解并不全面。

以上用例集中于隐公二年与三年,因为这些异文在各家论述的重心,理雅各对此的抉择更容易看出它对《春秋》三传异文的态度。总结以上用例可知,在胡传中,文字的选取决定于意义的取舍,在三传之中,取某义,即用其对应的经文。如果用公羊义,则断无用《左传》经文的理,反之,用《左传》经文,却不见得采用了《左传》的义理。胡传因为没有摘录《春秋》三传,所以并不能清晰地看到其文本的渊源,《日讲春秋解义》因为罗列三传与胡传,并加以评论,所以能较为清晰地看到胡传的文字取舍,以及《解义》与胡传意义上的渊源。一般情况下,《日讲春秋解义》作为经筵旧稿,初期是与胡传同一步调的,康熙末年在修《汇纂》时虽云欲对其刊正,具体的刊正已无从得知,但是刊正的

幅度,还是可以大抵看到的。《解义》大体上更接近胡传,与胡传大多保持一致,但是《汇纂》则不一定了。《日讲春秋解义》颇能看清胡传所自出,而《汇纂》一则因为搜集众家之说,不容易看清文本所出,二则主动消除了胡传的一尊地位,所以更不容易看出其文本出自胡传。

理雅各认为“康熙《春秋》”偏信《左传》,这也是误解。《钦定春秋传说汇纂》虽然对胡传有主观性颇强的修正意愿,但是仍使用相沿已久的胡传作底本,其解释《春秋》时仍不自觉地受胡安国的影响,主《公羊》《榖梁》义。在胡安国看来,“传《春秋》者三家,《左氏》叙事见本末,《公羊》《榖梁》辞辩而义精,学经以传为案,则当阅《左氏》,玩辞以义为主”[14]。胡氏《春秋传》毫无疑义以“义”为主脑,采用《公羊传》《榖梁传》之义颇多。即便采用《左传》的文字,随后生发的微言大义的却超出《左传》的叙事之外。例如例5,用《左传》的“以”字阐发晋国有罪无罪;又如桓公十一年“公与姜氏遂如齐”,用《左传》经文,比《公羊》《榖梁》多出一个“与”字,《汇纂》集胡传及叶梦得、赵鹏飞、吴澄、吴克宽等人的议论,纷纷在“与”字中穿凿微言大义。以阐释《春秋》微言大义为主的中国帝王注疏体系中,《春秋》的义理由《公羊》《榖梁》的义理支撑,《左传》的叙事性作为基本要素存在于注疏之中,而不是作为重要元素,所谓“康熙《春秋》”偏重《左传》,并不是事实。只有在乾隆五十七年废除胡传之后,才真正废除胡传在《春秋》一经中的主导性作用,至道光二年颁发的《钦定春秋左传读本》,则完全以《左传》之事解经。至于理雅各本人,认为《春秋》是史书,简单的叙事中陈述事实而已,没有许多褒贬之说(如例2),《左传》的叙事不仅是基础,更是获解《春秋》叙事的重要元素(如例1、例3、例4),意义如果不能获得史事的支持,那种高远玄妙,是理氏所不能理解,也不能赞同的,但是出于了解《春秋》中影响颇为深远的封建帝王以及帝王身边学者群体的观点,仍会誉录康熙《春秋》编者的意见(如例5)。

理雅各采用的《春秋》文本,综采三传,原本认为《春秋》三传均来自于孔子,都能从某一侧面获取孔子之义[15],理雅各的《春秋》经文综合三传异文,或许有理雅各于三传中发覆孔子真义的追求,但在实际翻译中,理雅各却怀疑《公羊》《榖梁》是否能能达成圣人的《春秋》之义,他根本不赞同《公羊》《榖梁》的解经方法,认为它们“难以接受”[16] “荒唐”,而偏向于肯定提供了大量的历史细节的《左传》[17]。理雅各不是在《春秋》中寻找褒贬之义,而是借助《春秋》传注在《中国经典·春秋》的简短文字中寻找史实。奉行《公》《榖》之义、畅言褒贬的康熙《春秋》的编者遭受了来自译者的诸多质疑与不满。《中国经典·春秋》中为数众多的 “康熙《春秋》编者”(k’ang-he editors)的字样,或扬或抑,标示着理雅各对中国儒学的批判性意见。至于《中国经典·春秋》与康熙《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为代表的清代帝王之学的更深层关系,容笔者另撰文讨论。

(本文系教育部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英语世界中〈左传〉的翻译与研究》研究成果,项目号:09yjc751069;西安交通大学学科交叉项目《儒家经典在英语世界中的传播》研究成果,项目号:08140026)

注释:

中秋的传说篇6

至董仲舒则以阴阳学说对秋冬嫁娶之说进一步加以解释阐发,其《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云:“天之道,向秋冬而阴来,向春夏而阴去,是故古之人霜降而迎女,冰泮而杀内。”王肃因之,《孔子家语·本命》篇云:“群生闲藏乎阴,而为化育之始,阴为冬也,冬藏物而为化育始。故圣人因时以合偶男女,穷天数也。霜降而妇功成,嫁娶者行焉。季秋霜降嫁娶者始于此。诗云‘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也。冰泮而农桑起,婚礼而杀于此;泮,散也。正月农事起,蚕者采桑,婚礼始杀,言未正也。……诗云‘士如归妻,迨冰未泮',言如欲使妻归,当及冰未泮散之盛时也。”可见,王肃除了用阴阳学说解释以外,还从妇功农事方面加以论证。孔颖达总结上述诸说云:“《邶风》云:‘士如归妻,迨冰未泮。'知迎妻之礼当在冰泮之前。荀卿书云‘霜降逆女,冰泮杀内,霜降,九月也;冰泮,二月也。然则荀卿之意,自九月至于正月于礼皆可为昏。荀在焚书之前,必当有所凭据。毛公亲事荀卿,故亦以为秋冬。《家语》云群生闭藏为阴而为化育之始。故圣人以合男女,穷天数也。霜降而妇功成,嫁娶者行焉;冰泮而农业起,昏礼杀于此。又云冬合男女,春颁爵位。《家语》出自孔家,毛氏或见其事,故依用焉。WWw.133229.coM”(1)[377]诸家均以秋冬为婚礼之期,且均似言而有据,是有道理的。古人最重农业生产,春、夏、秋之季农事正忙,而霜降以后,正所谓“十月涤场”农事已毕,方可办婚事。是婚始于农事毕,止于农事起,此说应比较古老。而《卫风·氓》之“秋以为期”与《邶风·匏有苦叶》之“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即为婚期在秋、冬的明证。

郑玄则提出以仲春为婚礼之期的观点,其《周礼·地官·媒氏》注曰:“仲春阴阳交以成昏礼,顺天时也。……无故谓无丧祸之变也。有丧祸者娶得用非中春之月。《丧记》曰:己虽小功,既卒哭可以冠子娶妻。”班固与郑玄同,并同样用阴阳学说作解。其《白虎通义·嫁娶》篇云:“嫁娶必以春者,春,天地交通,万物始生,阴阳交接之时也。”显然班固、郑玄均把《周礼》所载的仲春之会看作是嫁娶之时。并认为,周代的嫁娶季节依礼而行只在仲春,除非有丧葬之故,否则不可改变。由于郑玄坚持嫁娶季节在仲春,所以他把《周礼》的仲春之会也看作是举行婚礼,可能有误。依笔者之见,《周礼》的“仲春之会”是周代社会礼与俗互相结合的产物,不是男女举行婚礼之期,而是一种特殊的婚恋习俗,是男女的婚恋之期,是当时的青年男女在仲春时节可以自由选择配偶的一种婚恋礼俗。(2)[53—59]但是,在先秦文献中又确实存在春季行嫁娶之礼的记载。如下文将举《诗经》“二南”中的例子,而《春秋》、《左传》所载春季逆女之例更多,这到底该如何看待呢?

由于主张上述二说者在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均能从儒家经典中找到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由此而来,后人或持毛传之说,或步班固、郑玄后尘,两派学者千百年来始终争论不休。当然,也有与二者意见不同的,如《管子·幼官》在列四时之事时,就说在春秋两季都可以有“合男女”的情况;而晋束皙则提出上古嫁娶无春秋为期的规定,而是四时皆宜。唐代杜佑亦赞成束氏之说,云:“婚姻之义,在于贤淑,四时通用,协于情礼。安可以秋冬之节方为合好之期?先贤以时月为限,恐非至当。束氏之说,畅于礼矣。”(3)[59]

对此问题,当代著名学者李炳海先生则提出了较为独特的论断。他根据不同部族、地域文化的特点,参照《春秋》、《左传》所记载的某些嫁娶事实,提出先秦时代的嫁娶季节分为两个不同的系统:“一是晋地系统,迎娶时间在春季;一是周、齐、鲁系统,迎娶季节在秋、冬至初春。前者是按夏历计算,后者是按周历行事。杨伯峻先生指出:‘以《传》文考之,晋即行夏时者。'事实的确如此。至于周、齐、鲁,基本是按周历行事,有时也兼用夏历、殷历为参照。尽管如此,晋地和周、齐、鲁在迎娶时月上的差异仍然是明显的,一为春季,一以秋冬为主,两个系统不相混淆。”(4)[337]提出先秦嫁娶季节存在两大系统并行之说。并认为先秦文献记载中关于嫁娶季节的这种时月差异是不同地域产生的夏文化与商、周文化差异的体现。同时还强调指出束皙与杜佑所说先秦嫁娶不限时月,四季通常的说法是“用后代的婚俗习惯去推逆先秦的嫁娶时月,无助于问题的解决”。(5)[27]从不同部族、地域文化色彩的角度来分析各自在嫁娶时月上的不同习俗,其独特的视角确实令人耳目为之一新。以至于其后再无人对此问题提出异议。

然而,针对上述观点在先秦嫁娶季节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我们通过《诗经》中的有关记载,并结合《春秋》、《左传》等史书进行了认真地考查,得出了周人嫁娶四季皆宜的结论。证明束皙与杜佑的观点是正确的。

我们认为《诗经》“二南”是西周王朝直接管辖地区的诗歌(6)[20-27],其对周人嫁娶时月上的记载也必然会反映出周代婚礼的嫁娶时间礼俗。所以对此作了考察。而研究结果表明,“二南”中所反映的周人嫁娶时期,既有春季,也有秋、冬。从而证明单纯说春季或者单纯强调秋、冬为周人的婚礼之期,都是错误的。分析如下:

(一)春季嫁女

现代多数学者认为《周南·桃夭》反映了周人在春季举行婚礼的习俗。持这种说法的人往往以“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作为判断的根据,如说:“这一方面用艳丽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一方面比喻其出嫁的时间。诗中虽没有言及春天姑娘出嫁,但我们知道,只有在春天桃树才能枝叶繁茂,开出鲜艳的花朵,说明这位女子是在春天出嫁。‘桃之夭夭'为嫁娶之时。”(7)[236]我认为这样的联想是不实际的,因为《桃夭》共有三章,第一章言“灼灼其花”,第二章言“有蕡其实”,第三章言“其叶蓁蓁”,有花有实,而且叶子茂盛,显然只是以桃树比喻新娘既美貌如花,又会子孙满堂,是对新婚女子的祝愿之词,婚期在何时,均可适用。故与女子春天出嫁无关,不能以此作为判断嫁娶季节的根据。

然而,在“二南”中也确实反映了周人有在春季嫁女的内容。《鹊巢》云:“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毛传:“鸠,鸤鸠。……鸤鸠不自为巢,居鹊之成巢。”郑玄笺云:“鹊之作巢,冬至架之,至春乃成。犹国君积行累功,故以兴焉。兴者,鸤鸠因鹊成巢而居有之,而有均一之德,犹国君夫人来嫁居君子之室。”鹊作成巢而鸠来居是在春季,用以兴“之子于归”的季节,显然这嫁娶之时亦在春季。

《何彼襛矣》云“何彼襛矣,唐棣之华。曷不肃雍,王姬之车”,又说“何彼襛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这是描述王姬出嫁的场面,正直唐棣之花艳丽盛开的季节,王姬乘着雍容华贵的车子出嫁了。唐棣之花既如桃花,又似李花,桃、李之花均在春季开放,所以说明这是春光明媚的季节。

以上二诗均属《召南》,在陕之西,非为晋地,而是宗周所在,以丰、镐(即今西安、咸阳)为中心。表明周人嫁娶本即可以在春季进行。并不是只有晋地,即李炳海先生所谓的夏文化才有的习俗。

(二)秋冬娶女

在“二南”中,同样记载了秋、冬娶女的习俗。表明在秋、冬季节举行婚礼亦是周人的基本习俗。

《汉广》云“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又云:“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以刈楚、刈蒌为薪起兴“之子于归”,说明婚礼之期是在秋、冬季节。

《逸周书·文传》说:“山林非时不登斤斧,以成草木之长。”《荀子·王制》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又说:“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管子·八观》:“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礼记·王制》:“林麓川泽以时入而不禁。”《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草木以时伐焉。”《礼记·月令》中有孟春之月“禁止伐木”,仲春之月“毋焚山林”,孟夏之月“毋伐大树”,季夏之月“毋有砍伐”等记载。七十年代出土的云梦秦简《田律》中有“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唯不幸死而伐绾(棺)享(槨)者,是不用时”的条文,这是说,除了因不幸死亡需要木材做棺材的以外,一律禁止在春天砍伐山林。《管子·轻重己》云:春尽而夏始,天子令毋斩大木,毋斩大山,毋戮大渊,“灭三大而国有害也,天子之夏禁也。”《礼记·月令》季秋之月,“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仲冬之月,“日至短,则伐木,取竹箭”。《礼记·王制》:“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也就是说,当时对伐薪的季节有明确的规定,一般说来,只有在深秋以后才允许砍伐林木。而在春、夏两季,由于草木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所以不可以随便砍伐。

这说明,在《诗经》中每以嫁娶之时出现伐薪事象,一方面因为婚礼时要点燃火把,而火把是束薪而成的;另一方面就因为正当入山伐薪的季节是嫁娶之时,因此在诗人心中也自然地把伐薪与娶女联系在了一起。说明周人的嫁娶季节也可以是秋、冬二季。

《汉广》属《周南》,在陕之东,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成周所在。成周为殷商遗民的集中地区。如金景芳先生所言:“周公克殷后,对于殷民的处理,一大部分殷余民分给了新建的宋,《史记·宋微子世家》说:‘微子故能仁贤,乃代五庚,故殷之余民甚戴爱之'。《左传》定公四年则记载了在封鲁、封卫时,也都分给了一部分殷民。剩下的多半就是所谓‘多士'了,他们在原来的殷政权下应是有深厚基础的权门、势族,这些人则被迁于成周。《尚书·多士》就是为处理这部分所谓‘殷顽民'而的软硬兼施的文告。”(8)[121]从周公对“殷民”的处理,可以看出他们都集中在宋、鲁、卫三国与西周东都即“周南”一带。因此,《周南》地区人们在秋、冬季节举行婚礼的习俗,是克殷后的商、周文化融合的产物,说明商人与周人在嫁娶季节方面都有秋、冬娶女的习俗。不存在周文化与商文化的地域性差异问题。

“二南”所载的这两种情况表明,古人关于先秦嫁娶季节或只在春季或只在秋、冬的说法都是不全面的。同时,由于属于周族活动的核心区域“召南”亦有春季举行婚礼的记载,从而也可以证明李炳海先生关于“晋地和周、齐、鲁在迎娶时月上的差异仍然是明显的,一为春季,一以秋冬为主,两个系统不相混淆”的观点,也是不成立的。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我们把《春秋》、《左传》中关于嫁娶内容的记载作了统计,并将统计结果列表如下: 《春秋》、《左传》所载春秋时代嫁娶季节统计表:

鲁公世系编年 嫁娶季节与事件 所载之书 鲁公 在位之年 季节 事件 隐公 二年 春 莒子娶于向。 《左传》 秋 九月,纪裂繻来逆女 。 《春秋》 九月,纪裂繻来逆女,卿为君逆也。 《左传》 七年 春 七年春,王三月,叔姬归于纪。 《春秋》 八年 夏 四月甲辰,郑公子忽如陈逆妇妫。辛亥,以妫氏归。 《左传》 桓公 三年 秋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公子翚如齐逆女。 《春秋》 秋,公子翚如齐逆女。 《左传》 八年 冬 冬十月……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 《春秋》 冬,……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 《左传》 九年 春 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 《春秋》 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 《左传》 庄公 元年 夏 夏,单伯送王姬。秋,筑王姬之馆于外。冬十月乙亥,……王姬归于齐。 《春秋》 十一年 冬 冬,王姬归于齐。 《春秋》 冬,齐侯来逆共姬。 《左传》 十八年 春 虢公、晋侯、郑伯使原庄公逆王后于陈。 《左传》 十九年 秋 公子结媵陈人之妇于鄄,遂及齐侯、宋公盟。 《春秋》 二十四年 夏 夏,公如齐逆女,秋,公至自齐。八月丁丑,夫人姜氏入。 《春秋》 秋,哀姜至。公使宗妇觌,用币,非礼也。 《左传》 二十五年 夏 六月辛未朔,……伯姬归于杞。秋,大水…… 《春秋》 二十七年 冬 冬,杞伯姬来。莒庆来逆叔姬。 《春秋》 僖公 五年 夏 夏,公孙兹如牟。 《春秋》 夏,公孙兹如牟,娶焉。 《左传》 十五年 秋 九月……季姬归于鄫。 《春秋》 十七年 夏 晋大子圉为质于秦,秦归河东而妻之。 《左传》 二十五年 夏 夏四月癸酉,卫侯毁卒。宋荡伯姬来逆妇。 《春秋》 文公 四年 夏 夏,逆妇姜于齐。 《春秋》 逆妇姜于齐,卿不行,非礼也。 《左传》 六年 夏 夏,季文子聘于陈,且娶焉。 《左传》 宣公 元年 春 公子遂如齐逆女。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 《春秋》 公子遂如齐逆女,尊君命也。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 《左传》 五年 秋 秋九月,齐高固来逆叔姬。 《春秋》 秋九月,齐高固来逆女,自为也。故书曰: “逆叔姬。”即自逆也。 《左传》 六年 冬 冬,召桓公逆王后于齐。 《左传》 成公 五年 夏 夏,晋荀首如齐逆女。 《左传》 八年 春 声伯如莒,逆也。 《左传》 九年 春 二月伯姬归于宋。 《春秋》 二月伯姬归于宋。 《左传》 十四年 秋 秋,叔孙侨如如齐逆女。 《春秋》 秋,宣伯如齐逆女。 《左传》 襄公 十二年 冬 秦嬴归于楚。楚司马子庚聘于秦,为夫人宁,礼也。 《左传》 十五年 春 春,……刘夏逆王后于齐。 《春秋》 官师从单靖公逆王后于齐。 《左传》 二十二年 冬 十二月,郑游贩将归晋,未出竟,遭逆妻者,夺之,以馆于邑。 《左传》 二十六年 冬 卫人归卫姬于晋。 《左传》 昭公 元年 春 楚公子围聘于郑,且娶于公孙段氏,……正月乙未,入,逆而出。 《左传》 二年 夏 夏四月,韩须如齐逆女。 《左传》 三年 夏 五月……晋韩起如齐逆女。 《左传》 五年 春 使与令尹子荡如晋逆女。 《左传》 九年 夏 夏四月……晋荀盈如齐逆女,还,六月卒于戏阳。 《左传》 哀公 八年 秋 九月,臧宾如如齐莅盟,齐闾丘明来莅盟,且逆季姬以归。 《左传》

由于《春秋》、《左传》记事,均以鲁公世系编年,年分四季,季以系月,一年四季分明,时间顺序非常清楚。故据上表统计,春秋时代人们进行嫁娶的季节已一目了然。说明当时人们在一年四季之中皆可以举行婚礼,并没有春季或秋冬的规定。也没有两个系统并行之说。如上表所记春秋时代的嫁娶事件共有37次,其中在春季举行的有10次,夏季13次,秋季7次,冬季7次。事实是不但一年四季皆可举行婚礼,而且在夏季举行的次数又最多。

对于这种情况,李炳海先生认为晋国的几次夏季逆女,是指周历的夏季,如果按夏历计算则仍然是春季,而对鲁国夏季逆女的情况则解释为“可能有特殊原因,属于例外”(9)[336-337]。显然这种解释亦难以成立。理由如下:

其一,《春秋》、《左传》记录史实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顺序排列的,如《春秋》隐公元年《经》云:“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祭伯来。公子益师卒。”《传》也是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记载了春正月、三月与夏四月,秋七月、八月,冬十月、十二月发生的历史事件。其他各年均是如此,季节、月份的时间先后顺序非常清晰,所以根据其中所记春、夏、秋、冬四季的嫁娶事实,完全可以证明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就是四季皆可嫁娶的,与实行周历还是实行夏历无关。

其二,对于《春秋》、《左传》的历法,前人早有研究。清人陈泗源云:“唐一行谓《经》从鲁历,《传》或从各国所记之日,故不同。因以知列国各自有历,亦是。今考之周、鲁历,朔率先一日。晋、郑、齐、楚之《传》所述多夏政。”又云:“《传》言夏五月壬辰晦齐灵公卒,而《经》书秋七月辛卯。杜氏云‘从,赴也。'今依历推之,则五月晦乃癸巳而非壬辰。六月甲午朔而非癸巳。癸巳朔在八月,相去两月,若曲变其法以从壬辰晦,则与襄二十年之十月丙辰朔又不合矣。窃疑春秋时有用周正者,亦有用夏正者,其各国所书日月不尽合于鲁,故《经》、《传》多不合。月每差两月,日每差一日,齐之夏五月即鲁之秋七月,辛卯与壬辰亦差一日也。”(10)[47,52]其说至确。如《左传·僖公九年》云:“冬十月,里克杀奚齐于次。书曰:‘杀其君之子。'未葬也。荀息将死之,人曰:‘不如立卓子而辅之。'荀息立公子卓以葬。十一月,里克杀公子卓于朝,荀息死之。”而《春秋》记载里克杀公子卓于朝,则在僖公十年,云:“十年春王正月,公如齐。狄灭温,温子奔卫。晋里克弑其君卓及其大夫荀息。”记载同一事件,而年月不同。即因《春秋》从鲁历,行周正。而《左传》从晋国所记,行夏正。周正正月正是夏历上一年的十一月,故《左传》僖公九年冬十一月发生的事情,在《春秋》中就为僖公十年春正月发生的事了。因此杨伯峻注曰:“《经》在今年者,《传》仍晋史用夏正。”(11)

正由于《春秋》经、传所使用的历法不同,即“《经》从鲁历,《传》或从各国所记之日”,所以《左传》所记晋国的几次夏季逆女事实,应该是按照晋国本国的历法记载的,晋国实行夏历,如成公五年夏晋荀首如齐逆女,昭公二年夏四月晋韩须如齐逆女,昭公三年夏五月晋韩起如齐逆女,昭公九年夏四月晋荀盈如齐逆女。四次事件发生的时间都是夏历的四、五月间,并不是如李炳海先生所说为“周历的四、五月间,周历建子,它的四、五月正值夏历的二、三月。”即使真如李先生所说,这四次事件所说的夏季是周历的春季,也并不影响周人嫁娶四季皆宜的结论。因为夏季的时间改变,其它各季的时间同样随之改变,四季依然是分明的。因此李先生关于先秦嫁娶时月分为春季与秋冬两个系统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周人一年四季皆可嫁娶。一般说来,由于周人仲春有会男女之礼俗,青年男女往往在这时自主或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约成婚姻,名曰成婚,而秋冬至初春正是农闲时节,所以结婚就以在这时为多,亦有在夏季的。如《左传》记载,桓公三年春与齐侯会于嬴,并约定成婚,秋季即由公子翚如齐逆女。昭公三年春齐侯使晏婴请少姜之继室于晋,春季成婚则夏五月晋韩起如齐逆女。也有夏季成婚,冬季迎娶的,如《左传·宣公六年》载,夏,周定王使子服求后于齐,冬即命卿士召桓公逆王后于齐。而据《春秋》记载,杞伯姬则在僖公三十一年冬季来鲁国为儿子成婚。可见,春秋时期不但结婚四季皆宜,成婚亦四季皆宜的。因此,我们认为周人的嫁娶并没有季节规定的制约,但是,虽然四季皆可结婚,由于受到农业生产的影响,人们往往喜欢在农闲时节举行婚礼,所以也就有了“霜降逆女,冰泮杀内”或“秋以为期”与“士如归妻,迨冰未泮”这些秋冬结婚内容的记载。然而荀子所说“霜降逆女”,并没有说其它季节就不可以结婚。“冰泮杀内”,杀者,减也。是说春季来临前,内御要减,故荀子下文云“十日一御”。所以李炳海先生说:“杀内即停止纳入。内,同纳。”(12)[335]解释亦误。因此,人们根据生产的需要喜欢在秋、冬季节举行婚礼,这应该属于农业社会的民俗内容,与礼制的规定无关。

参考文献:

(1)孔颖达.《毛诗正义》[a].《十三经注疏》[c].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版.377页

(2)吴晓峰.《〈诗经〉“二南”礼俗研究》[m].武汉出版社,2006年4月版.53—59页

(3)杜佑.《通典》[m].卷五十九

(4)李炳海.《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337页

(5)李炳海.《先秦时期的嫁娶季节与〈诗经〉相关多品的物类事象》[j].《河南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27页

(6)同(2)20—27页

(7)王巍.《诗经民俗文化阐释》[m].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236页

(8)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121页

(9)李炳海.《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336-337页

(10)[清]陈泗源.《春秋长历》[a].王先谦.《清经解续编》[m].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一册.卷四十七、卷五十二

中秋的传说篇7

学界对《说苑》和《晏子春秋》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存有疑问,如有学者指出,同为刘向所整理的《说苑》和《晏子春秋》,两者不仅有许多章内容互见,而且文字上多有相同①,他据此提出的两个问题,“《战国策》、《荀子》不也是刘向所编吗?为什么确定为《说苑》所引章数的比例竟这么少?刘向习《谷梁》,为什么《说苑》与其互见章数竟这么少?”②笔者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利用新出土的相关文献,对《说苑》和《晏子春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从出土文献看《晏子春秋》的流传

阜阳双古堆相关简牍和河北定县汉简《儒家者言》有内容能见于今本《晏子春秋》。这些内容又能见于其他传世文献如《说苑》、《韩诗外传》等,将此相关内容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晏子春秋》的成书以及古本《晏子春秋》与今本《晏子春秋》之间的关系问题。下面是两种出土文献与今本《晏子春秋》相关内容的比较情况。

(一)阜阳简牍与《晏子春秋》相关内容比较

阜阳汉墓二号木牍③能与今本《晏子春秋》对应的篇章共有两处,分别是序号为第19章题“景公为台=成”④与第28章题“齐景公饮酒而乐”。虽然木牍损坏严重,但这两个章题的位置还是比较明确的,而且相距较远,与前后章题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从章次顺序和对应情况来看,二号牍所反映的古书和《晏子春秋》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可能是其古本。但是通过所涉及章题内容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在文献流传过程中的某些关联之处。

我们先来看第一则“景公为台=成”。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两者之间不仅内容差别不大,而且在各本的分篇中,都是归到了“谏”一类。从二号牍与《说苑》相关内容的比较中可以看出,这个故事到汉初的时候,应该说已经基本成熟定型了,《说苑》和《晏子春秋》此处所载相似度极高,很有可能同出一源。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则材料“齐景公饮酒而乐”。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同一件事情,《晏子春秋》却有两种不同的记载。将之与各本比较,可发现《外篇》所载和《韩诗》及《新序》所载应出于同一系统。其事情的起因相同,《外篇》和《新序》都有梁丘子这个人物,《韩诗》删去的原因正是前文所述的与主题无关的主动简省,《内篇谏上》则与之有一定差异,但应亦有所本。单从这个故事的记载上看,我们无法判断哪个版本是最为接近原貌。同一个文献里出现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记载,笔者认为,结合第四章第三节将要提到的传抄本在古书成书中的作用,很有可能反映出古本《晏子春秋》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抄本⑤,使得这个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发生讹误,最终形成了两个版本。因为总的来看,虽然这一章题能与多个传世文献对应,但人物上始终都没有出现变动,其故事的主要要素亦有相近之处,说明其来源为记载晏子言行的古《晏子春秋》的可能性极大。吴则虞指出“此篇与景公饮酒命晏子去礼晏子谏章相合,记者略异其辞耳。其事又见韩诗九,盖外传袭晏子以说相鼠之诗。”⑥认为是《韩诗》抄《晏子》的,实际上我们来看今本《晏子春秋》出现了两个有些类似故事的记载,恰好说明了这极有可能是刘向在整理《晏子春秋》时中对同一故事出现不同版本的一种处理手段,在难以判断高下难以割舍的情况下,他选择了两个都保留,因此就出现了两组故事类似却都保留的情况⑦。

而在“说”类简里关于《晏子春秋》的记载仅见一例,即第二章“齐侯问于晏子曰忠”,各本详见附录“说”类简部分二。通过比较各本可以发现,除了《吕氏春秋》明显属于另外一种系统之外,其他四者的出入都不大,但彼此之间却总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此材料亦反映出一种文本互见与优劣互见并存,《晏子春秋》有些记载所载和《说苑》一致,如都称为“裂地”,而有些记载又和《新序》相符,如都作“君有难弗死”。值得注意的是,《晏子春秋》所载虽和《说苑》、《新序》之间互有出入,但是在许多地方却保有自己的特色,如仅《晏子春秋》作“诈伪”和“谋而不从”,这都说明这几种文献之间互相影响但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来源,因此才会形成如此既有大同却有小异的独特局面。

(二)《儒家者言》与今本《晏子春秋》的比较

定县简中有两章与晏子有关的内容,一章记“崔杼弑庄公威胁晏子”,一章记“晏子聘于鲁孔子赞其知礼”⑧。就前者的内容而言,所能与之对应的传世文献很多,不仅能见于今本《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庄公不用晏子晏子致邑而退后有崔氏之祸第二”,还能见于《吕氏春秋・知分》、《韩诗》卷二、《新序・义勇》等文献。

河北定县新出土的《儒家者言》虽然残破较多,但在此部分还是能看出其主要情节,大体上还是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经过比照我们可以发现,《儒家者言》此章与《韩诗》卷二及《新序・义勇》比较接近,此简文与《韩诗》可能存在因袭关系或是出于同一来源,《新序》后出,说明其有可能是因袭这两者或与这两者相近的材料。《吕氏春秋》记载有可能是在删减“庄公不用晏子晏子致邑而退后有崔氏之祸第二”章而成。而今本《晏子春秋》在此地方与竹简有一定的差别。早在简本《儒家者言》出土之前,高亨已经把今本《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庄公不用晏子晏子致邑而退后有崔氏之祸第二”章与相关文献作了对照,他认为:“《晏子》所记与《左传》大意相合;《吕氏春秋》就有漏洞了……是根据《晏子》而加删减而成;《韩诗》卷二录《晏子》和《吕氏春秋》,又加删减;刘向《新序・义勇篇》全用《韩诗》,仅换了无关紧要的几个字。”⑨从出土文献与相关传世文献的比较来看,高亨之说有可取之处。

另一则“晏子聘于鲁孔子赞其知礼”一事又见今本《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和《韩诗》卷四。从这三者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从残存的定县简文来看,简文与《韩诗》内容更为接近,它们或者存在因袭关系,或是可能有其共同的材料来源,但都与今本《晏子春秋》所记差别较大,说明这是两种不同的传本传下来的。另外,1977年阜阳双古堆西汉墓出土的一号木牍中,有标号为第四十三章题的“晏子聘于鲁”,整理者推测其具体内容大概与八角廊汉简所记相去不远⑩,而从内容上看,这一判断大致不差。

二、从出土文献与看《说苑》与《晏子春秋》的关系

总结相关出土文献与《晏子春秋》之间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晏子春秋》与上述各传世文献之间出现的差异并非后来讹误所致,而皆有所本。这一点和《家语》在一定程度上有类似之处,即虽然和各本有交错互见之处,但其来源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各个传世文献相关记载之间的相似性又表明,这种关于晏子的记载在先秦时期是非常多的,因此,早期关于晏子的传说可能存在着多个版本B11。这些版本也必然会经历古书成书的过程,它们中间有些逐渐结集,最终成书,形成古本《晏子》书的多个版本,有些则编入了另外的集子中,成为另外的古书的来源B12,今本《晏子春秋》只是这些版本流传的最终结果之一。考虑到晏子的影响力,其书流传应该是有一定家法的B13,这和古本《说苑》又有所区别。因此《晏子春秋》有可能较早地开始结集,在汉初已经形成了相对成型的“书”,所以司马迁能看到古本《晏子春秋》也就不足为奇了。而这种古本和传抄本一样,分合无定。而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的晏子轶事之所以能见于今本《晏子春秋》,可能是以下两种原因所致:一是在司马迁的时代《晏子春秋》并无定本,司马迁所看到的本子里没有这两件事,但另外的古本则有这样记载,而刘向后来收集到了这种本子,将相关内容收进了他所整理的《晏子春秋》;一是司马迁记载的这两件事本来就不属于古本《晏子春秋》的内容,而是以类似阜阳简牍这样的单篇形式存在的,刘向在后来整理《晏子春秋》时收集了许多这类材料,将这两件事情也收进了《晏子春秋》。和《说苑》一样,刘向的定本一出,古本《晏子春秋》的影响力大为降低,渐渐的就失传了。

因此,《晏子春秋》一书的来源应该很早,郑良树关于其可能“产生于春秋末年”的推论是有一定道理的,而该书是“由多人多时多地集体参与编写”B14的观点,从现有材料来看也可能较其他说法更为准确。《说苑》和《晏子春秋》都经过刘向的整理,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两者可能存在各自不同的版本源头。但是即便如此,两者之间仍然有文本互见与优劣互见并存出现,证明在文献结集的早期,这种各本之间互相传抄,相互渗透的情况是非常常见的。

至此,我们可以回过头来解释开头谢明仁所提出来的问题。虽然各本多有互见,但是各有所源,有一定的独立性,有些文献和《说苑》性质差别可能较大,因此《说苑》引的少。《晏子春秋》之所以被引的多,是因为前文提到的《晏子春秋》版本众多,有的在早期就已经归为《说苑》的早期材料汇编了,比如阜阳简牍和定县简里就都有《晏子春秋》,所以两者互见比例高。《梁》与这些文献类型有一定差别,本来交集就少,互见少就不足为奇了。而刘向的工作之一就是“去其复重者”,与相关文献产生交集的章数就更少了。

注解

① 据谢明仁统计,《晏子春秋》与《说苑》有45章互见,其中有42章为《说苑》本自《晏子春秋》,参见谢明仁《刘向说苑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38页。

② 据谢明仁统计,《荀子》与《说苑》有41章互见,仅7章所《说苑》所本,《战国策》的这两个数字则为22和6。参见谢明仁《刘向说苑研究》,第142页。

③ 阜阳简牍的相关情况可参见阜阳汉简整理组:《阜阳汉简简介》,载于《文物》,1982年第4期。

④ 本文所引阜阳简牍内容均参考自韩自强:《阜阳汉简研究(附:章题、章题及相关竹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⑤ 这一点在司马迁的记载里也可以看出来,《史记・管晏列传》有载:(晏子)“至其书,世多有之”。

⑥ 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中华书局,1962年,第431页。

⑦ 这样的例子在《说苑》中也可以见到,如“说”类简第八章“晋平公问于叔向”,同一事《说苑》和《新序》就都有记载,二者之间有一定出入。

⑧ 《河北定县40号汉墓发掘简报》及《儒字者言释文》,《文物》,1981年第8期。

⑨ 高亨《晏子春秋的写作年代》一文,收录于其著作《文史述林》,中华书局,1980年,第394页。

⑩ 韩自强:《阜阳汉简〈周易〉(研究附:〈儒家者言〉章题、〈春秋事语〉章题及相关竹简)》。

B11 刘娇认为,在刘向编订《晏子春秋》之前,社会上已经有多种记载晏子事迹的书籍流传,关于晏子的零散材料也不在少数,它们为刘向编订《晏子春秋》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参见刘娇博士论文第371页。

B12 比如《说苑》、《新序》和《韩诗》,都有不少不见于《晏子春秋》的晏子言行记载。

B13 郑良树认为《晏子春秋》的雏形“产生于春秋末年”,而该书是“由多人多时多地集体参与编写的”。从前文比较的情况和古书成书的过程来看,郑氏此论当是。参见郑良树:《论的编写及成书过程》一文,收录于其著作《诸子著作年代考》,第36页。

中秋的传说篇8

2019年中秋节主题班会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中秋节的有关知识。

2、介绍有关中秋节的传奇故事。

教学过程:

一、齐读班会的主题,交流对主题的理解:

(中秋节是月亮最圆的时候,是团圆的日子,我们心里也会喜洋洋、甜滋滋的)

二、中秋知识竞猜:

1、中秋节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我们能正确说出是哪三个节日吗?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2、中秋节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有许多习俗,我们知道些什么习俗都可以说出来哦,看谁说的多?

(拜月娘、赏月、吃毛豆芋艿、吃月饼等等)

三、故事引趣:

1、师引:

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人团圆”,那是一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现在就让老师来给你们介绍一下: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2、学生扮演嫦娥姑娘来介绍其他中秋节的习俗

好,听了老师给你们讲的故事,你们一定意犹未尽吧。现在我们请嫦娥姑娘来给我们介绍中秋节有趣的传统习俗。

拜月娘

拜土地公

3、继续介绍关于中秋节的神话故事

好,听了嫦娥姑娘的给我们的介绍,老师觉得中秋节真是个非常有意义的传统节日啊。它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呢。(看时间待定)

月中玉兔

吴刚伐挂树

4、介绍中秋节的水果

柚子

四、联系班级实际,讨论中秋节的活动方案

1、讨论:我们班有些是留守生,中秋节在家里,不能和爸爸妈妈团聚。明天就是中秋节了,我们有什么想法吗?

大家想过没有,中秋节怎么过?

2、同学之间交流

4、同学交流

五、小结

同学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又为我们班级如何过明天的中秋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老师感到好开心!

2019年中秋节主题班会二

介绍中秋节的来历,了解中国各地过中秋的风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

活动过程:

中队长导入: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国家把这个节日定为法定节日,休息一天。从而可以看出,中国逐渐对传统文化和民俗越来越重视。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中秋佳节,一起来感受中秋佳节。

一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1、 中秋节的由来

(1)中队长:队员们?每当天气晴朗的夜晚,天空上有什么?月亮像什么?(有月亮。月亮像玉盘、像圆饼。)

(2)出示圆形月饼,让学生比较。

老师:月亮在最圆的时候是什么日子?(每个月的十五日左右。)

(3)说中秋节的由来。

老师:谁知道中秋节的来历?

(4)小结:队员们都说得很好,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时候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所以也叫团圆节。它起源于魏晋时期,在唐朝初年成为我们国家固定的节日,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传统节日。中秋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刚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每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是秋报的遗俗。

2、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1)中队长引: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人团圆”,那是一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日。

中队长:有谁能来讲讲有关中秋节的传说,中秋节的起源及一些民间故事?

生讲。

(2)指名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

(3、队员介绍中秋节的习俗

二、 中秋佳节话月饼

品尝月饼,感受月饼的香甜。

中队长:你们每年是怎样过中秋的呢?(队员讲出各种贺中秋的民俗活动)

引出——吃月饼、送月饼

2、举办月饼宴

中队长:中秋节,为什么要和家人一起吃月饼?往年你和谁一起吃月饼?(吃月饼表示团圆;和家里人一起吃;还和好朋友一起吃。)

三、中队辅导员总结

中秋的传说篇9

2019年小学生中秋节主题班会范文

主题:《我和月亮手拉手》

一,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1, 通过收集资料,了解有关中秋节的传说,风俗及有关的诗词等.

技能目标:

1,以个人或合作的形式进行活动交流,促进同学们主动参与,与人合作的技能.

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中秋节的有关内容,了解社会,风土人情,引领孩子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

培养孩子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热爱生活,乐于参与,勤于动手,学会与人相处,分工合作,体会活动带来的快乐.

二,活动设计意图

生动,活泼的活动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本学期我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在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成长的快乐.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家家庆团圆,孩子们倍感快乐,对他们的影响很大.虽然年年都过中秋节,但是孩子们对这个节日了解得并不深.开学初,正值中秋节来临,因此,我们班级便选择了"中秋节"这一节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希望通过中秋节的各种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民族的传统节日并体验生活.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一份快乐.

主题班会设计为三大板块.第一班块征询孩子们的意见,设计了一个有关中秋节的知识竞赛,通过这个板块的活动,让孩子对中秋节的传统文化有个比较系统的了解.为了引起孩子们的兴趣,竞赛题由他们自己找资料并出题.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引导孩子想办法多途径的去搜集有关节日的来历,习俗的资料,第二,学生在出竞赛题的过程中,必定会去仔细研究这些资料,筛选资料,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在很自然的常态下初步掌握了信息处理的能力,同时感受到学习知识带来的快乐.第二板块是让学生自由合作,选择以不同的方式来庆祝佳节.虽然我班学生刚升入二年级,但就我平时的了解,孩子们平时有不少兴趣爱好,琴棋书画的小能手也有不少,针对这一特点,我为孩子们在主题活动中搭设了一个展示才能的平台,让他们用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充分展示学生的收获和才华,同时为每一个孩子的主动发展提供一个锻炼的机会和舞台.让孩子们在交流本领的过程中感受活动带来的快乐.第三板块是传递节日的快乐和祝福.让学生伴随着动听的音乐,一边品尝着甜甜的月饼,一边相互赠送着自制的节日贺卡,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再次感受传统节日带来的快乐.

活 动 过 程

时间

活动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约10分钟

中秋节知识竞赛

主持竞赛

参与知识竞赛

根据前一阶段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资料,开展知识竞赛,一来通过竞赛检查学生对中秋节的知识了解程度,二来活跃气氛.

约20分钟

师生以不同的方式庆祝中秋节

1,策划,组织,指导

2,古诗吟唱《但愿人长久》

1,《我给月亮写封信》

2,古诗吟诵《月亮组诗》

3,古诗吟唱《静夜思》

4,古筝《登月交辉》

5,《口琴,器乐联奏-----月亮船》

6,书法展示《月圆,人圆,梦圆》

7,泥塑展示《奇特的月饼》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独特的方式来歌月,颂月,庆祝传统节日,感受节日的气氛,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一方面搭设平台,全面展示学生的才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功,并在交流本领的过程中感受快乐.

约5分钟

传递祝福,感受祝福

活动小结

1,品尝月饼

2,赠送中秋贺卡

品尝中秋特有的食品,了解月饼的品种,增强民族的自豪感.通过赠送自制的贺卡,向他人传递祝福的心意,再次感受节日的快乐.

2019年小学生中秋节主题班会范文

教学要求:

1、了解中秋节的有关知识。

2、介绍有关中秋节的传奇故事。

3、针对住宿生的特点,寻找共度佳节的合理方案。

教学过程:

一、齐读班会的主题,交流对主题的理解:

(中秋节是月亮最圆的时候,是团圆的日子,我们心里也会喜洋洋、甜滋滋的)

二、中秋知识竞猜:

1、中秋节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我们能正确说出是哪三个节日吗?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2、中秋节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有许多习俗,我们知道些什么习俗都可以说出来哦,看谁说的多?

(拜月娘、赏月、吃毛豆芋艿、吃月饼等等)

三、故事引趣:

1、师引:

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人团圆”,那是一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现在就让老师来给你们介绍一下: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2、学生扮演嫦娥姑娘来介绍其他中秋节的习俗

好,听了老师给你们讲的故事,你们一定意犹未尽吧。现在我们请嫦娥姑娘来给我们介绍中秋节有趣的传统习俗。

拜月娘

拜土地公

3、继续介绍关于中秋节的神话故事

好,听了嫦娥姑娘的给我们的介绍,老师觉得中秋节真是个非常有意义的传统节日啊。它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呢。(看时间待定)

月中玉兔

吴刚伐挂树

4、介绍中秋节的水果

柚子

四、联系班级实际,讨论中秋节的活动方案

1、讨论:我们都是住宿生,中秋节也在学校里,不能和爸爸妈妈团聚。不过,虽然我们不能在自己的小家庭里和爸爸妈妈一起过中秋节,但是我们在三(1)班这个大集体中,和我们的同学老师一起过的中秋节,也是很有意义的。明天就是中秋节了,我们有什么想法吗?

大家想过没有,中秋节怎么过?

2、同学之间交流

3、关于外籍生

我们三(1)班的特点之一就是,我们班有几个外籍生,他们的爸爸妈妈不在上海,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我们该对他们做点什么?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全班每一个同学都爱他们。他们的亲人不在自己的身边,可是我们同学都在他们身边,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

4、同学交流

五、小结

同学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又为我们班级如何过明天的中秋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老师感到好开心!看来,我们三(1)班是一个完整的大家庭,就像中秋节的月亮一样圆圆整整,大家永远齐心协力,共同出谋划策做好每一件事!

2019年小学生中秋节主题班会范文

活动目的:

介绍中秋节的来历,了解中国各地过中秋的风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

活动过程:

中队长导入: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国家把这个节日定为法定节日,休息一天。从而可以看出,中国逐渐对传统文化和民俗越来越重视。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中秋佳节,一起来感受中秋佳节。

一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1、 中秋节的由来

(1)中队长:队员们?每当天气晴朗的夜晚,天空上有什么?月亮像什么?(有月亮。月亮像玉盘、像圆饼。)

(2)出示圆形月饼,让学生比较。

老师:月亮在最圆的时候是什么日子?(每个月的十五日左右。)

(3)说中秋节的由来。

老师:谁知道中秋节的来历?

(4)小结:队员们都说得很好,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时候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所以也叫团圆节。它起源于魏晋时期,在唐朝初年成为我们国家固定的节日,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传统节日。中秋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刚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每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是秋报的遗俗。

2、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1)中队长引: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人团圆”,那是一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日。

中队长:有谁能来讲讲有关中秋节的传说,中秋节的起源及一些民间故事?

生讲。

(2)指名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

(3、队员介绍中秋节的习俗

二、 中秋佳节话月饼

品尝月饼,感受月饼的香甜。

中队长:你们每年是怎样过中秋的呢?(队员讲出各种贺中秋的民俗活动)

引出——吃月饼、送月饼

2、举办月饼宴

中队长:中秋节,为什么要和家人一起吃月饼?往年你和谁一起吃月饼?(吃月饼表示团圆;和家里人一起吃;还和好朋友一起吃。)

三、中队辅导员总结

中秋的传说篇10

2022年9月10日是中秋节,农历日期为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传统佳节,寓意团圆,同时也是国家法定节假日,加上中秋节这一天月亮正圆,因此人们会在这一天赏月、追月、吃月饼等。

2022-2030年的中秋节时间

2022年中秋节是几月几日∶9月10日农历八月十五星期六

2023年中秋节是几月几日∶9月29日农历八月十五星期五

2024年中秋节是几月几日∶9月17日农历八月十五星期二

2025年中秋节是几月几日∶10月06日农历八月十五星期一

2026年中秋节是几月几日∶9月25日农历八月十五星期五

2027年中秋节是几月几日∶9月15日农历八月十五星期三

2028年中秋节是几月几日∶10月3日农历八月十五星期二

2029年中秋节是几月几日∶9月22日农历八月十五星期六

2030年中秋节是几月几日∶9月12日农历八月十五星期四

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最早出现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也提到中秋有拜月的活动,但并无说明是八月的哪一天。

唐朝以后,中秋节成为君王赏赐群臣的节日。明清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传统节日。《正德江宁县志》载:“中秋夜,南京人必赏月,合家赏月称为‘庆团圆’,团坐聚饮称为‘圆月’,出游待市称为‘走月’”。

中秋节为什么要赏月

“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周时已有秋分祀月之说,秦汉前后有中秋敬老的活动,还赐以糍粑饼。赏月、祭月、敬老习俗汇合起来,经过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增益,就成了后世的中秋习俗。。中秋赏月的流行,李隆基起了绝大的促进作用。

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这个佳话故事越传越美好,民间自此盛行过中秋节。

中秋节除了吃月饼,还可以吃什么

中秋吃月饼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风俗。诗人兼美食家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那么,中秋节除了吃月饼,还可以吃什么?

中秋节的时候,到处都是桂花飘香,而在这个时候,用桂花做成的桂花鸭可谓说是中秋节美食中必不可少的。

在台湾,流行在中秋节吃芋头。有俗语说:“吃米粉芋,有好头路”。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剥鬼而食之,大有钟植驱鬼的气概,可敬。

则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是食口螺的最佳时节。中秋吃南瓜在江南这块比较盛行,中秋正值南瓜丰收之时,此时的南瓜不但个头最大,而且味道醇厚香甜。

2022中秋节高速收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