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去兮十篇

时间:2023-04-11 10:54:25

归来去兮篇1

侬家贫甚诉长饥。幼稚满庭闱。正坐瓶无储粟,漫求为吏东西。偶然彭泽近邻圻。公秫滑流匙。葛巾劝我求为酒,黄菊怨、冷落东篱。五斗折腰,谁能许事,归去来兮。老圃半榛茨。山田欲蒺藜。念心为形役又奚悲。独惆怅前迷。不谏後方追。觉今来是了,觉昨来非。扁舟轻扬破朝霏。风细漫吹衣。试问征夫前路,晨光小,恨熹微。乃瞻衡宇载奔弛。迎候满荆扉。已荒三径存松菊,喜诸幼、入室相携。有酒盈尊,引觞自酌,庭树遣颜怡。容膝易安栖。南窗寄傲睨。更小园日涉趣尤奇。尽虽设柴门,长是闭斜晖。纵遐观矫首,短策扶持。浮云出岫岂心思。鸟倦亦归飞。翳翳流光将入,孤松抚处凄其。息交绝友堑山溪。世与我相违。驾言复出何求者,旷千载、今欲从谁。亲戚笑谈,琴书觞咏,莫遣俗人知。邂逅又春熙。农人欲载菑。告西畴有事要耘耔。容老子舟车,取意任委蛇。历崎岖窈窕,丘壑随宜。欣欣花木向荣滋。泉水始流澌。万物得时如许,此生休笑吾衰。寓形宇内几何时。岂问去留为。委心任运无多虑,顾皇皇、将欲何之。大化中间,乘流归尽,喜惧莫随伊。富贵本危机。云乡不可期。趁良辰、孤往恣游嬉。独临水登山,舒啸更哦诗。除乐天知命,了复奚疑。

归来去兮篇2

1、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来,表趋向的语助词。兮,语气词。

2、出自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选段: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3、译文:回去吧!田园都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被躯壳所役使,那为什么悲愁失意?我明悟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但明白未发生的事尚可补救。我确实入了迷途,但不算太远,已觉悟如今的选择是正确的,而曾经的行为才是迷途。船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着前进,轻快前行,风轻飘飞舞,吹起了衣袂翩翩。我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恨天亮的太慢。

(来源:文章屋网 )

归来去兮篇3

冬天来了,雪儿飘了,鸟儿睡了,我来了。

没想到我的守望故乡之梦,是在这样的一个萧条的季节,带着一种莫名的惶惑,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

带着走路蹒跚的父亲,背着白发沧桑已经不能语的老娘,在这样的一个秋风凋零的时刻,归来,回家,是八十多岁的老父亲和老娘,心中的一个梦,由于母亲脑梗,多年已经生活不能自理,而父亲也由于身体的原因,已经不能照顾母亲,由于我和几个姐姐都在不同的城市,所以,父母的近几年生活就这样轮流在几个地方漂泊,原来母亲身体还好的时候,提到回家,总是哭个不停,现在,母亲状态已经不太好,对家的思恋也许只能放在心底,但是,从父亲的眼神,话语中,我能体会出他对家的渴望,对故乡的那份牵挂,对几年流浪生活的无奈,尽管,我们做儿女的都把父母照顾的无微不至,但是,我理解叶落归根的伤情,尽管我不愿意在这样一个让人伤感的季节归来。

无论归来还是去兮,能与你的守望是我的祈求,一次又一次的生命抗争,也许是我们的努力感动了上天,母亲的坚强给了我们依恋的希望,尽管,外面北风已经吹起,静静的母亲河有了些许冰封,我和父亲把家里的老屋和院子,打扫的干干净净,升起炉子,屋里暖暖的,四叔来了,婶子,姑姑,哥哥们都来了,父亲露出了好久不见的开心笑容,母亲也仿佛好了许多,是的,无论外面的生活多么安逸,舒适,那一切在父母的眼中,都赶不上这家,这院,这里的亲朋,四邻。

照顾完母亲的间隙,走在运河堰上,漫步在母亲河的岸边,迎着朝露暮霭,看船儿往来穿梭,听渔歌唱晚,心潮不能平静,这是我依恋的故乡,是我儿时做梦的故乡,这里到处留下了我的欢歌笑语,捉鱼的小溪,还是那样清澈,荷塘里的残荷落败,但是,戏水采莲的儿时身影仿佛就在昨天,几个儿时的伙伴也出来相聚,但是,已过不惑之年的朋友们,身上仿佛布满了岁月的沧桑,这里的一切是那样的熟习,仿佛就在昨天。

生活总是充满无奈,尽管姐姐轮流照顾母亲,但是,母亲的身体状况还是时好时坏,她的每一个小小的症状,都让我和姐姐心惊胆战,吃不下饭?吞咽不好?有没有感冒?大小便正常吗?尽管疾病纠缠的母亲无法表达自己的痛苦,但是,我们还是细心地去体会和照料她,看着母亲瘦弱苍老的面孔,我真的体会到人的生命中这也是一种无奈,真的,活着是一种幸福,但是,无法去感知这个世界,不知道去感受那份亲情和关爱,一个人还能坚持多久?

母亲是我回家守望的最大理由,那些牵挂,那些对妻儿的无奈和遗憾,只能今后弥补,但是,我能和母亲相守多久?我坚信,无论这段岁月是多么的艰难或者还会遇到多少苦痛,我依然会守候你,陪你到老。

归来去兮篇4

关键词:悲剧体认;自我救赎;中国表情;西方话语

生命个体具体的心灵发展有着各自特异的轨迹,但众生灵魂行走路线却贯穿着相同的哲学路径:悲剧体认和体认后的自我救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悲剧体认恒在,故对有效自赎策略的探寻也将贯穿人类历史始终,并最终决定着人类的类生存质量。

一.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宿命悲剧之体认

生命的悲剧性体认普覆于人类文明发展史始终,人文学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触及了此一生存深渊。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持“人之大孽,在其有生”的观点(《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卷),视生命如原罪,焉能不悲怀贯彻一生。海德格尔以人之被抛作为全部学说的立论基点,“在万物(动植物)中也无任何物被特别保护,虽然它们都被放入敞开者中且安然在敞开者中。反之,人作为以自身为意愿者,不仅未被在者整体特别保护,而且人是无保护的。”[1](p.380) 无护佑之人无往不在流浪途中,如何能出离悲剧性体验之网。黑格尔在《美学》中,指明“人的存在,是被限制、有限性的东西,人是被安放在缺乏、不安、痛苦的状态,而常陷于矛盾之中。”[2](p.123)此为源于古希腊文明的西方学人对生命无量悲情的诉说,浸渍于东方文化的炎黄子孙方寸之地亦悲凉无限,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玄畅》云:“然乐极则哀集,至盈必有亏,故曲终则叹发,宴罢则心悲也。”《庄子.知北游》云:“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乐尚未充分体味悲即返归,可见乐只是悲之广大无边乌云的一道窄窄的金边。现代学者张法说:“元人张养浩《山坡羊》云:‘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如果这里兴不包括盛的话,那么就可以补充为:中国文化之心,兴也悲,亡也悲,衰也悲,盛也悲。”[3](p. 181)兴亡盛衰之时代环境无关乎涂黑了的心灵底色,真是无时不悲,无处不悲,无人不悲也。

对于悲剧根源的追索古今中外话语纷纭,于人生持“苦谛”说的佛学以“无明”作为生命痛苦的根源,“无明”即生命体无知无识于自身及世间一切事物“缘起性空”的道理,从而产生了“我执”“法执”之“执障”及贪、嗔、痴等烦恼,造作出种种“业”后承受着“业报”和“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所求不得、烦恼炽盛)。庄子将文明视作了生命的苦难渊薮,人类文明对世间万事万物进行了二元对立之分解,美与丑、智慧与愚钝、成功与失败……分别被定位为好和坏、宝爱和厌弃的两极,好这一极点处之物如若丧失,生命体便以痛苦、绝望、悲伤等负性情绪对之作出反应。可在某种意义上,生命之旅便接连不断的丧失之旅,青春渐行渐远、亲人友人爱人之生离死别、生命交还大化……,如若持二是元对立之观点,生命体怎能不被这串丧失念珠带至接续不断的悲剧性体验之围剿中。生命学家马斯洛将悲剧根源归结为自我实现努力的失败,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处对健康的积极向往,一种希望发展,或希望人的各种潜力都得到实现的冲动。’”[4](p.65)可是各种主客观条件往往与人的自我实现心愿相悖逆,“人们所期望的东西,仅在很少的场合才能如愿以偿;人们所抱定的目的,大部分是彼此冲突和矛盾,或者有的因其本身的实际而根本就办不到,有的因缺乏实现的手段而不能达到”[5](p.37)自我实现路途荆棘遍布坎坷难行,生命体对此怎能不有所感知,怎能不因之心有戚戚焉?哲学家叔本华将生存视作了须终身负荷的原罪,“悲剧的真正意义是一种深刻的认识,认识到悲剧主角所赎的不是他个人特有的罪,而是原罪,亦即生存本身之罪。”[6](p352)如此认知,罪与罚怎能不成为从摇篮走向坟墓的生命过程中始终贯穿的主题,“存在为存在本身赎罪”的生命之旅怎能不是一次悲剧性的心灵苦旅?

如何消解心灵因悲剧性体验而生的抑郁和痛苦,使生命主体鼓荡起充足的信心继续扬帆前行,这是每个人都必须交付答案的生命课题,艺术、哲学、宗教等人文学科说到底都是基于此而诞生、而开展的,“宗教和哲学的历史就是这些答案的历史,就是这些答案的多样性的历史,也是它们在数量上的有限性的历史。”[7](p238)下文将胪列人类思想史上的部分自赎路径。

二.归去来兮,吾归何处——自我救赎之东方表情

在回眸全人类思想资源的过程中,很多学者发现了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明之于弥合冲突构建现代人和谐生命的价值,“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只有当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引导人类前进时,世界历史才找到了它的真正归宿。”[8](p.99)和谐圆融的生命气象斯为儒道释三教文化的共同人格目标,儒者以己道合一之乐登临生命福地,庄子籍“撄宁”逍遥游于无忧天空,禅宗依凭当下顿悟悬崖撒手,从此“日日是好日”。

据《庄子.让王》记载,孔子问颜回“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饼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处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又记:“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直接将道乐偕行的命题提出,但对道何以能致乐的原因并未加以解释,后世学者对此做了一些剖解。冯友兰先生说明了儒者之道的本质即“天人合一”之道,并认为这是中国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冯友兰《新原道》)[9]李泽厚先生进一步说明了天人合一之道必与心体之乐偕行的道理,“因之,‘乐’在中国哲学中实际具有本体的意义,它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成果和表现。就‘天’来说,它是‘生生’,是‘天行健’。就人遵循这种‘天道’说,它是孟子和《中庸》讲的‘诚’,所以,‘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而‘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也就是后来张载讲的‘为天地立心’,给本来冥顽无知的宇宙自然以目的性。它所指向的最高境界即是主观心理上的‘天人合一’,到这境界,‘万物皆备于我’,‘人能至诚则性尽而神可穷矣’,人与整个宇宙自然合一,即所谓尽性知天、穷神达化,从面达到最大快乐的人生极致。”[10](p.315)天人合一时天道地道人道皆为在世者所涵摄,所了然于心,世间已无阻碍,安乐意思怎能不随之产生并伴随生命始终,生命旅途中悲剧性体验从身上洞穿而过,而“乐”恒留,和谐完整的人格结构恒留。

清人宣颖《南华经〈逍遥游〉》一文对庄学不断破除二元对立获取自由心境说明道:“譬如九层之台,身止到得这一层,便不知上面一层是何气象。便是拈出了《逍遥游》主旨与结构:层层透出,层层透破人生的壁障,获取开放心态,抵达自由高度。”(清宣颖《南华经解》)[11]本真生命自由无忧的澄明之境与目前之我间的壁障何其多也,庄子告诉了世人如何一层层去破除,这便是《庄子.大宗师》所言之治道步骤“外天下——外死生——撄宁”,其终点处的“撄宁”即打破了全部二元对立的状态。上文已谈过庄子已然意识到了二元对立之主观认知是人类的苦难渊薮,针对此苦难根源,他提出了“撄宁”的自赎方略,破对待、空物我、泯主客、齐生死……,一切已无贬褒之分,都化入了浑然整一的混沌之中,不复有褒之誉之极点缺乏和断裂时的痛楚,悲剧性生命体认何可产生?生命自此将自由无碍,成为庄子所言逍遥游于天地两间的至乐之人,“寓形于两间,游而已矣。无小无大,无不自得而止。其行也无所图,其反也无所思,无待也。无待者,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实以立名。小大一致,体于天钧,则无不逍遥矣。”[12](p.1)

佛教中国化后的理论形态禅宗对国人生命智慧多有沾溉,《楞严经》将禅宗的特点用四句偈语揭出:“教外别法,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悟为体道唯一法门,强调人人都可籍当下悟解得到超升,进入光明圆觉的佛光浸沐中,“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惠能《坛经》第三十一节)世间万事万物都可以成为有慧根之人的点醒媒介,所谓“青青翠竹,无非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释静,释筠编《祖堂集》卷三)。当下顿悟后,顿如脱钩之鱼,顿获悬解和救赎,自此“日日是好日”(守坚编《云门匡真禅师广录》),旧世界得以刷新,天地间唱响起生命通脱无忧的欢歌,“得到禅,将使人重返青春,使春花看起来更为美丽,使山间小溪看起来更为清冷透明……当人生变得更为快乐,人以他的世界拥抱全宇宙之时,必须承认悟给我们带来了某种贵重的,具有值得为之努力的价值的东西。”[13](p.104)灵魂自此进入阻碍尽除的自由天宇,不再受惑染烦污,这是禅宗给予人的无上福地,生命在此福地领受着宽快恬适的牧歌韵味。

三.方舟铸就渡尽劫波——自我救赎之西方话语

以上为东方文化之自赎策略,西方语境的人文学者也向人类出具了他们的悟解成果。卡西勒认为“艺术是对自由的表明,对自由的确认。何以故?因为艺术是从有限世界的黑暗与不可解中的解放。”(卡西勒《艺术哲学体验》)[14](p.52)艺术被视为了苦难救赎的良策,艺术何以有此功效,这可从西人对艺术文化功能的解说来观之。西哲多将艺术视作生命的超越之具,并认为在此方面艺术起着类似于宗教的作用,“两者都是达到脱俗的心理状态的手段。艺术与宗教均属于同一世界。”[15](p.54)艺术之超越功能主要体现在艺术对于时空的切换上,“真正的艺术体验,是在物理时间中,逐步抛弃物理时间的精神运动。……当艺术价值垂直地切断纯粹的时间流逝时,却把超越历史作为线索时,时间性便开始向现实世界不同的方向上升了。”[16](p.25)艺术切断了充满着喧哗与骚动的现实时空,营造出另一方满溢着诗意珠光和美学乳汁的艺术时空,灵魂在此艺术场中洗脱尽日久积存的悲苦烦恼等尘污俗染,培植出诗性质地和生命的超越势能,成为“进入诗境的诗人”,诗境中人出离悲剧性体验之网,起身“还乡”“归家”,归入本真境域这一精神家园中。(参 海德格尔 《追忆诗人》)[17](p.96)

“尼采认为,希腊人之所以需要日神,乃是为了美化人生,赋予人生以神性的光辉和美丽的梦境,以抵抗现世的无常性和人生的悲剧性,克服个人的苦恼,用美战胜生命中固有的痛苦。”[18](p.9)将美视作了苦难人生的脱解之具,道理何在呢?人类生命旅程始终相随的伴生物意志欲望被一些哲人认为是人性苦难的最终根源,因此救赎之道就在于将人从意志欲望锁链中解开,这些哲人认为达此目标最快捷的手段便是生命主体的审美观照,在审美观照中被欲望鞭子抽打不已的生命体得以“抛开个人利害关系,抛开主观成分,纯粹客观地观察事物,并且全神贯注于事物上……以前在意志之路上追求而往往失诸交臂的宁静心情便立刻不促而至……这是绝无痛苦的境界,伊壁鸠鲁把它推崇为最高的善神的境界……伊克西翁的飞轮屹然停止。”[6](p.274)现实中物我关系是攫取与攫取物之关系、占有与占有物之关系,斯为利害关系,现实中我是欲望追索之路上焦燥不安仓皇痛苦的意志主体。当审美观照以审美关系取代了现实中的利害关系时,物便成了浸沐在美之圣光中的审美对象,我则被置换为摆脱了意志欲望桎梏的纯粹静观者,我由此获得解救。

游戏在西方语境中具有特殊的文化含义,荷兰文化人类学家胡伊青认为“游戏是生命的一种功能。”(《人:游戏者》)[19](p.9)萨特说:“人一旦领悟到自己是自由的,并希望运用自己的自由……此时他的活动便是游戏。”[20](p.33)席勒将游戏视作了人之为全人的唯一依据,“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21](p.124)以“游戏人生”的方式在世因此被一些西哲视作了是获得最佳生存风味的生存策略,“在《请看这个人》一书中,尼采写道:‘虽然我们面对的课题是十分重大的,但我仍然想不出有比游戏更好的其他方法’”[16](p.69),以游戏来解构生命的沉重,化解悲剧情结,以此轻盈生命,获取快乐人生。“生命在游戏中充分而完满地表现着自己,从而游戏作为最后的目标意味着生命本身有其内在的价值……亚当本来应当满足于在乐园中与大自然游戏,就象上帝游戏于这个外在世界的时间一样,内在的圣人也应该在这个世界所显示出来的上帝的奇迹中,游戏于这个外在的世界,并从所有一切各从其性的造物中开启出神圣的智慧来。当这种游戏变成了严肃认真的事情时,亚当就堕落了。”[20](p.34)非游戏方式在世被看作是生命的堕落,而生命痛苦是生命堕落的必然结果,照此看来,唯一的救赎之道就在于“游戏人生”,以生命正解的游戏方式在世取代歧途式的非游戏方式在世。

以上是东西方文化中自我救赎路径的部分展示,“小园香径独徘徊”,不同的生命智慧、文明承继使生命体有着各自的悟解,为共同走向和谐圆融的生命乐园,彼此间当相互借鉴融通。

参考文献:

[1]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m].北京:新知三联书店,2006.

[2] 黑格尔.美学 第一卷[m].朱光潜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 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4] 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吕明、陈红雯译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5] 恩格斯. 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6] 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 弗洛姆.为自己的人 [m].北京:三联书店,1988.

[8] 张桂岳等.士思维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9] 冯友兰.新原道[m].北京:三联书店,2007.

[10]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 [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1] 清.宣颖.南华经解 [m].周氏师古堂刊本,1932.

[12] 王夫之.庄子解 [m].北京:中华书局,1964.

[13] 铃木大拙.禅学入门 [m].北京:三联书店,1988.

[14]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15] 克莱夫.茅屋尔.艺术 [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16] 今道友信.关于爱和美的哲学思考 [m].王永丽,周浙平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归来去兮篇5

[关键词]归去来兮辞 疑点 阐微

笔者在《归去来兮辞并序》备课和教学交流中,发现文中的几处疑点。在详细考证诸多资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阐微辨析如下。

疑点一,关于“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征夫”解释为“行人”?

疑点辨析:“征夫”,教材解释为“行人”,笔者以为不妥。陶渊明自彭泽任上弃官归隐,彭泽距柴桑仅百里之遥,难道年届不惑的陶潜不知道回家的路程,竟然要向行人询问?这显然不合情理,解释起来也未免牵强。实际上,这里的“征夫”解释为“同行之人”更合适。“征夫,旧谓远行之人”。陶潜在船上,不时询问同行之人:“到柴桑了吗?路还有多远?”回家的急切心情溢于言表。当然,下文的“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也不失为这种心情的最好诠释:哪怕早一刻看到自己的家门,也成为一种极大的快乐与安慰。

顺便提及的是,明代马轼有一幅《问征夫以前路图》,描绘陶渊明弃官归里,以驴代步,二稚童担书剑随行,歧途中问路,征夫为之指点的画面。于画面意境自然不敢稍加圈点,但笔者妄度:舟中问询是否会更符合靖节本意?这也与上文“舟遥遥以轻”互为应答。

疑点二,关于“僮仆欢迎,稚子候门”。陶渊明既然“耕植”尚“不足以自给”,又何来“僮仆”伺侍?

疑点辨析:陶渊明虽然在“序”中坦言“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但他五度仕宦,归隐之初,家境并未到一贫如洗之地。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他也谈到自己“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尚可“躬耕自资”。只是到了义熙四年,一场火灾将其家园夷为白地,直至晚年绝境,靠乞食借贷度日。实际上,陶潜对自己家贫的夸张说法更多的是彰显―种精神价值的存在,即贫贱不能更移的“道胜”追求和守拙真操。

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畜奴之风极盛,拥有奴婢成百上千者不乏其人。吴国的世家大族“僮仆成军”;西晋时,石崇有“苍头八百人”,苟唏“奴婢将千人”;东晋时陶侃有“家僮千余”,刁逵“奴婢数千”。而“资产不丰的普通民户往往拥有奴婢,有的甚至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因此,陶渊明有“僮仆欢迎”并不奇怪。

疑点三,关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潜自云:“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莫非家人也深得靖节先生生性疏懒之三昧,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尚不知清理荒秽?

疑点辨析:“三径”之意,无须赘述,而“就荒”之语,也并非实指,它是为了突出“松菊”的意象特征。“松”和“菊”是陶渊明理想人格的化身,松的傲岸坚挺、卓然不群让他吟诵不已,“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饮酒》其八),“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辞》)。而主要指向高雅清逸的志趣、悠然忘世的情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饮酒》其七)。

不能忽视的是,《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就有“田园将芜胡不归?”的自诘。其实,田园的荒芜不正是作者因为自己“误落尘网中”从而荒芜了精神家园的自悔自责之辞吗?因此,从象征的意义上说,我们可以这样解读“三径就荒”句: “向往隐逸的精神家园已接近荒芜,可是我傲然不群、高雅清逸的气节尚且保留啊!”

疑点四,关于“门虽设而常关”。陶渊明为什么设门而常关?

疑点辨析:美国的克里斯托弗莫利说:“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其实,门也是中国士大夫群体中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独立的人格,坚贞的操守,是隐逸者的代名词。陶渊明的那种“自甘寂寞,自珍操守,抗拒尘嚣俗流,注重素心默契的士大夫,情怀”则外化为了诗文中厅堂门扉的闭启。也就是说,“门虽设而常关”是陶渊明闭门心态的真实写照。

另外,“门虽设而常关”的原因未尝不可以这样来推求:隐居的生活人迹罕至,门可罗雀, “关门”这个简单的生活行为就成为一种孤独的文化心态。李弥逊的“宿鸟声中自掩门”,杜甫的“蓬门今始为君开”,都可作为印证。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上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2]段幼平论陶渊明诗歌的悲情意识术[J],探索与争鸣(理论月刊),2008(1)

[3]蒋福亚略论魏晋南北朝的奴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5)

[4]蒋福亚长沙走马楼吴简所见奴婢杂议[J]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7(3)

归来去兮篇6

只是,情深不寿,让人徒增伤感,而这,本就是一个关于等待的忧伤故事!

初见

上个世纪的泰国。贫穷无依的女孩遇见温文尔雅的男子,见到了此生最美的月光,找到了心中的太阳。或许真是的是缘分,女孩叫辛珍,月光的意思。男子叫拉维——太阳。那晚,他们坐在地板上,月光倾泻一地,外面传来海浪的声音,拉维在轻声的给辛珍读书,只一晚,彼此便将心交付。

从此,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爽约

十月八日,他们的约定之日,辛珍在这一日感到了他们当年住过的小木屋,却最终等来一场空。拉维没有来,许是被耽搁了,许是压根就忘了。

清晨,辛珍独自离开,背影倔强却又忧伤。

幸而,她身旁还有一个默默守护她的人——林。即便不爱,却也在挣扎后答应了他的求婚。一如当年书中的小乐。爱情,往往要向现实屈服。

归来

次年,十月八日。辛珍仍前往去了海边的小木屋。或许她想,即便那个人不来,去触摸下回忆,仍是好的。但是,他来了。顿时,辛珍方寸大乱。这几年,他不在,而她也过得很好,但这并不代表,他不重要。只是,他来的终究是晚了。

清晨,辛珍仍独自离去,却给他留下了一封信:    “我不想变成小乐,但我已经是小乐了。不管世事如何变幻,希望你能把这一天,这个地方,我们的约定铭记于心。”    至于小乐,那是另一个故事了。

后来    后来,再次见面,拉维送了辛珍一台打字机,辛珍开始写作。她拒绝了那个一直守护她的林,或许有些事情不需要理由,而爱情,永远都是盲目的,它促使辛珍在火车到来的前一秒,开着车,横穿过铁轨,自此,辛珍终于完全臣服于自己的心。来年,拉维却因政治原因被迫躲入森林,辛珍再次与他失去联系。

只是,傻傻的辛珍仍选择了等下去。即便她遭受了某些重创,也只是选择了隐姓埋名的等下去。她每天都在疯狂的写作,因为她不知道她该把对拉维的爱寄托到什么上……    那时的她还不明白:割舍就是得到,残缺即为圆满。

互换

这么些年来,辛珍没有回过海边的小木屋。或许是因为那段记忆太过疼痛,让她不忍触摸。又或许是她还在渴望拉维能奇迹般的出现在小木屋。

她不知道,奇迹的确出现了。政府不再对共产主义做出任何惩罚。拉维从密林中出来,立马前往小木屋,却只看到了辛珍当年散落满地的书稿。他一点一滴的把那些书稿重新打印出来,一心一意的等着辛珍十月八日能回小木屋看看。

他没有等来辛珍,却等来了当年爱慕辛珍的男子林。

最后    辛珍已是有名的作家,而林把拉维修改后的书稿交到了出版社,恰与辛珍同一位编辑。隐居多年的辛珍终于出现,只是拉维已经去世。    生生世世,岁月的忘川,从来没有停止过往来。    辛珍哭了,哭尽了全部的眼泪,或许她这一生的眼泪都为拉维流尽……    影片的最后是辛珍站在海边的回眸一笑,一如当年,却又多了份淡然。那个微笑久久的留于我心上。即使拉维已经去世,即便今后自己是孑然一身。可,那又怎样?这世上任何地方都可以生存,任何去处都是归宿。

或许人生的尽头,不是在山水踏尽之时,亦不是在生命结束之后,而是于看淡一切的那一刻!

辛珍与拉维的爱永远充满着淡淡的忧伤,即使他们相识十几年,在一起的时间却不超过十天。其余时间,便只能用来思念。

“平生不会相思,一旦相思,便害相思。”

归来去兮篇7

同为12月,整整18年后,在参与那场演出的同僚们或如人们所说的“成仙儿”后,或开了酒吧后,或销声匿迹后,或依然弹着对于长了见识审美素质提高后的人们来说根本不摇滚的摇滚乐的时候,他带着专辑回归到对于那场演出仍存有情结的人们的视线,回归得依旧如那个镜头般安静沉稳。

专辑以“雅宝路”命名,80年代那里曾经见证了无数的起伏,波澜,大富大贵,大悲大喜和物是人非,有人卷起风云,有人卷起铺盖。80年代同样是中国流行音乐随经济一同改革开放的起点。同名歌曲的吉他和弦充斥着疏离感,让人联想到了早期的radiohead,有些飘,也有些不属于奢靡世界的眼睛盯着霓虹灯的感觉,不卑不亢的演唱像是在叙述着发生过的种种,这是首很有镜头感的歌曲,歌词表达着怀念,怀念那个地方,但感觉更像是借着那个地方怀念那个年代,也像是以雅宝路作为一个缩影,影射着当今精神发展远落后于物质发展的现状。 《慈善艺术家》开头的贝司引入,吉他跟进和人声很吸引人,歌词比较言之有物,犀利地批判了当今社会一些人假借慈善之名达到某种目的的行径,只是某些编曲细节上个人感觉略显老套,不具匠心,不过这也许是中国音乐从业者的通病。《Fred》在中国是个不错的亮点,可能因为个人比较偏好这种轻松律动节奏感强的歌曲,跳跃感的鼓点中夹杂着贝司线和时而失真分解和弦时而Bernard Butler般妖娆的吉他,歌词是在叙事,直到听到那句“关先生迷路了”,琢磨良久,以为有着何种隐喻,而后才知道Fred的中文名姓关……此曲虽和整张专辑的感觉有些不搭但却是最郎朗上口的作品。《魑魅魍魉》名字显怪,且字生僻鲜有人知,在编曲上没有太让人兴奋的细节,末法年代中运用了尺八,作为佛教法器,尺八与这首诵经般演唱的歌曲衔接得顺其自然,在吉他贝司鼓中游走得并不突兀,别具韵味。《变形记》则比较通俗易通,简单紧凑,节奏感强,不花哨不讨巧,但2分30秒后的变化略感生硬,专辑排位靠后的《燕晗山》很好地为整张专辑收尾,优美恬静。

整张专辑的基调还算平稳,没有大起大落,佛教意味有些浓③,不知是兴之所至还是故意为之,也有着归去来兮那样感觉有些矫情的作品,好在周凤岭不愧在音乐圈磨砺多年,对自己作品的把握,无论是作词作曲还是编曲,都显游刃有余。听罢,有些飘,有些像在梦中的吟唱,有些像诵经,有些饮酒后的微醺,有些想起了窦唯的《黑梦》。

注 解

①1994年12月17日晚上8点,中国内地挑选窦唯、张楚、何勇、唐朝等摇滚乐队在香港红磡体育馆正式开演, 用最直接的方式将中国内地摇滚乐呈现在香港听众面前。

归来去兮篇8

探访方式:徒步

时间:3~4天

探访目标:云南梅里登山大本营

梅里雪山,位于云南迪庆藏区德钦县境内,为云南与的界山,主峰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被誉为雪山之神是云南第一高峰峰形有如一座雄壮高耸的金字塔时隐时现的云海更为雪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美丽却又莫测的梅里雪山至今仍是一座处女峰从20世纪初至今的历次登山活动无不是以失败告终,尤以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的山难最为惨痛。然而不管曾经的悲剧给多少人造成了永远不能弥合的伤口,吓退了多少轻狂的企图,山谷依然平静,冷眼看着四季走过不管不顾地继续万亿年前一样的生活。现在在梅里雪山下各个旅馆和寺庙中常能见到藏族同胞呼吁禁止攀登雪山的倡议书行文简洁,话语犀利,其中却实有深意。

线路特色:

梅里主峰卡瓦格博的高耸挺拔之美以及在宗教中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旅行者和登山者更因为早年那场无法回避的山难,使得梅里登山大本营成了很多人造访的景点。三面环山的大本营位于梅里主峰南侧海拔3650米看不到主峰。如今这里恢复了夏季牧场的本色,间或有牧民将需要配种的牛群赶上来。在宁静平和的时间里十几年前的灾难已经在岁月里逐渐走远而大本营也成为徒步路线上的一个点。

行程安排:

D1:飞来寺-西当村-南宗垭口-雨崩

从飞来寺坐车到西当村,徒步六公里到西当温泉开始上山。山路一开始就给了个下马威很有点小五台的意思,一直都是大坡度爬升海拔从1900米上升到3900米没有任何缓冲感觉自己就是岸边挣扎的鱼般胸闷气短。

路途艰难风光却极美。高高的杉树上挂着松萝,树脚有安静的野花还有奔跑的溪流。光线从树缝中洒下来远远传来马帮的铃铛和吆喝声常常转过一个弯就迎面撞上雄伟的雪山。路上有两处休息的地方,有热水炉子、方便面。一路都有采松茸的当地人所以不用担心迷路还可以讨个松茸切片烤了吃。跟着他们到达经幡飘扬的南宗垭口这里是手机最后有信号的地方也是骑骡马的终点。过垭口之后有段缓坡之后一路下山沿着村民顺木材下山的小道一直往下转过最后一个弯就能看见右侧的雨崩上村。

雨崩分为上村和下村只有30户人家。到了山脚下左边是去下村的路途经著名的徒步者之家客栈右边是去上村的路,需上坡下坡,最后过一条穿过路面的小溪,就到了村长家。

D2:雨崩上村-登山大本营-冰湖-徒步者之家

跟着散养的猪仔,在稀泥路上腾挪着出村,路过白塔,进入一片平坦的草甸,远处是青稞田包围的藏家木屋,隐约可见的炊烟有种恬淡的气息。从客栈出发几乎全在原始森林里行走,越往深处走,树木越高越密。半小时之后过一条雪山融水形成的小溪向右真正的爬升开始了。中午时分到达垭口坡下片开阔的地方就是1991年曾经发生梅里雪山山难的中日登山队大本营(海拔3900米)。几间木头房子孤零零地立在一小片草地上一座木屋上有块木牌写着大本营三个字。雪崩发生时的气浪将大片树木掀倒满眼残留的树根和倒地的树干似乎仍然在诉说山难发生时的惊心动魄。来到这里心绪别样复杂30万吨积雪17个鲜活的生命还有后来者纷纷扰扰的评论这些东西像是横亘在梅里与世人之间的阴云,浓重压抑,似乎冥冥中早有安排。

这里可以休息吃饭。即将建成客栈的木屋对面,有护林人的小屋,低矮黢黑的屋梁上挂着不知名的动物护林的猎人汉语说得不好,加手语可以比划着点菜。正吃饭问暴雨骤至又转瞬消散一道微亮的光打在前方的雪山上山顶顷刻间金光灿烂,金光慢慢下移雪山的面孔露得越来越多轮廓越来越亮,简直快要窒息了。

沿大本营右边的岔路可以上到冰湖,如果运气好的话,碰到当地人在那里放牧可以要一点新鲜的牦牛奶喝。森林幽静道路更曲折基本上是在山脊上艰难行进有一段路要跳大石头,小心避免跌倒没多久又是一条陡直上山路无数次迂回之后终于登上一座小山坡,立刻被眼前壮观的景色惊得目瞪口呆,对面就是神女峰的窈窕丰姿山顶上的积雪化作无数条小溪汇成山底一泓碧水鲜绿莹润。俯瞰冰湖你会自觉放低音量雪山湖水蓝天,白云这里是卡瓦格博的灵魂栖息地。

D3:徒步者之家-雨崩下村-神瀑-飞来寺

去往下雨崩的路全是下坡路顺着坡势一路飞奔不远就有一个马场,沿右边的路下到小桥,然后到对岸沿,米宽的小路进入下村,穿村而出见到草地上的一座小小庙宇,直行约一个小时后开始上升。一路上经过无数经幡、玛尼堆。越往里走周围的经幡越密,树梢和岩石上堆满藏民们供奉的各种信物。

路边有休息站,提供热水和方便面,到这里距离神瀑还有四分之一的路程。草甸上开满各色小花牛羊悠闲溪流欢唱。不远处,神女缅茨姆峰悠然耸立。爬上一段陡坡就能见到藏民们年年神往的神瀑了。雨崩神瀑在卡瓦格博主峰南侧瀑布沿百米悬崖倾泻而下。夏日骄阳烤得冰雪融化万千匹白练顺岩壁下垂,赶上阳光返照,会有数道彩虹隐约出现在瀑布深处。当地传说神瀑水可以洗清身体和内心所有的肮脏而在水下若有彩虹绕身就将心想事成,真的冲进去,瀑水冰冷刺骨,神奇的是再怎么湿也不会因此感冒。

返回雨崩下村后,可以雇马返回西当,当晚可返回飞来寺住宿。

交通:

从飞来寺去雨崩可以包车,若等班车只有下午三点才有。从西当温泉到南宗垭口,可以租马马费105元。从雨崩上村到大本营,马费100元。这里不讲价,马也不能挑,都是村长统一安排的。

食宿:

雨崩村里可以住农家,几乎家家都能住,条件也都差不多一般20元/床位。不需要帐篷但因为有跳蚤,最好自带睡袋。下村的神瀑客栈是离神瀑最近的住宿点。

上下雨崩之间的徒步者之家是背包客聚集地晚上有昏暗的电灯有菜式固定的炒菜但卖完即止还有自酿的山葡萄酒入口微甜但后劲很大。最奢侈的菜是炖土鸡,70元一只需要预订。也有热水器,但太阳下山以后就不能用了。

户外探险提示:

1、进山之后,如果第二天计划先去雨崩神瀑,建议住雨崩下村。如果第二天计划去大本营和冰湖,建议住雨崩上村,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扣体力。

2、从雨崩上村出发去大本营的路比较难走,建议找向导。

3、雨崩里面吃的选择很少。进上村之前和徒步者之家有简易商店,不过请注意当地几乎没有保质期的概念。最好自带些零食。

4、农家的客房一般在二楼,上下楼梯比较陡,需自备头灯手电;厕所一般在后院最里面的角落,都是吊脚楼式,周围草丛里有种小虫咬了会过敏;洗澡就是在露天院子里,都是太阳能,女孩子可以采用分期分批洗的方式。

归来去兮篇9

“无论你飞得多高多远,回家,总是快乐的!我们知道,回来的只是少数,大多数还没有回来;没有回来的,应该回来了!”2011年6月29日上午,大连星海世博广场,在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开幕式上,辽宁省省长陈政高在致开幕辞时振臂一呼,发出了对海外人才的热情召唤。

这是大连海归创业周的第11届,但看起来陈政高仍像第一次一样热情洋溢。

“我建议海外学子们要看清一个基本事实,这就是世界发展的主要拉动力在中国,商业机会在中国,创业机会也在中国,外国人都络绎不绝地来到了中国,各位海外学子还犹豫什么、徘徊什么?我还建议海外学子们要多唱两首歌,一首歌是《我的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一首歌是《故乡的云》:‘归来吧,归来吧,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吧,我已厌倦漂泊!’”

归来的方式:从海归到海鸥

“现在除了海归以外,还有 “海鸥”,就是进行跨国环流的留学生群体。与海归相比,并没有彻底回到中国,或者说即使留在国内也经常往来于中国和海外之间。这个群体越来越大,我估计可能不下十万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海外人才创业导师、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现在海归回来创业是一种路,海鸥也是一种路,条条道路通罗马。

在大连海归创业周上,有2800多名海外人才回来探路,有的决定当海归,有的则选择成为“海鸥”。

热播电影《建党伟业》显示,在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初的13名代表当中有8名是海归。中国的每一次发展、提升、超越,都离不开海归人才的参与。然而,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端人才正在大量流失,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自清代官派“留学幼童”以来,截至2010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90.54万人,共有63.22万(接近三分之一)的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到2011年底,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将会达到225万,归国留学人员将接近80万。预计在2012年,海归将超过百万。

与此同时,一部分中国人正在选择成为美国公民、新加坡公民、加拿大公民、澳大利亚公民。新一轮移民潮,暗潮汹涌。国内最火的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在2011年举办了澳大利亚专场和美国专场,专门为在海外的中国人寻觅结婚对象。

自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80%去了美国,在北京大学,这一比例则为76%。留美人员中,近九成的中国科学与工程博士都会选择留在美国工作,孜孜不倦地走着“在美留学――找到工作――获得签证――申请绿卡――入籍美国”的模式。《纽约时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在美国拿到科学和工程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到2009年仍然留在美国的比例以中国内地比例最高,达91%,第二名是印度,只有81%,中国台湾地区是43%。因此,美国的《科学》杂志把清华、北大比作“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

与此同时,还有更大量的人才通过技术、投资等形式移民到了海外。王辉耀认为,如今的中国,正处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升级的阶段,中国的外汇储备、经济总量都已经非常庞大,不缺乏资金和硬件,但是缺乏人才。

因此,中国已经到了必须遏制本国人才流失、主动吸引与争夺外籍顶尖人才的阶段。

归来的路径:第三波回国潮的舞台

回,还是不回?在进行人生的关键抉择时,究竟是务实更重要,还是爱国情操更重要?许多“海归”、“海待”都有自己的答案,其中许多因素,难以明言。

转型期的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够吸引高端人才回国创新、创业?这是决策者必须解答的问题。

“我们在研究人才发展的战略过程当中,发现高层次人才匮乏,这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顶尖人才、拔尖人才、领军人才紧缺。”在2011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部长论坛上,人力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提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是中国目前最需要的人才。

作为国家目前最高层次的引才计划,“”是吸引人才回国的重要战略。从2008年至今,已经有五批高端人才入选该计划,共计1100多人。而由此延伸形成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人才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以及由此带动的全国对人才培养、引进、评估、使用的热潮,正显现政府着手解决这一问题的努力。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则认为,中国需要的人才既包括本土培养的人才,也包括出国深造的留学人才,还包括愿意到中国共谋发展的外籍人才。

进入“”的评选过程非常严格,必须通过三道程序,经各部门、平台和人才工作小组层层评审。在范围上,则包括长期人才、短期人才、青年人才、人文社科人才等方方面面的领军人物。值得注意的是,在该计划中,华裔外籍人士比例高达70%。

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的根本,一是政策,二是环境。

在政策上,“”包括四大方面:一是准入政策:由于进入该计划的人士绝大部分是外籍,政府对这些人才及其家属和子女发放中国绿卡,对愿意加入中国国籍的,按照国家有关政策优先、尽快办理。二是优待政策:对于进入计划的人士,在医疗、子女就学、住房上给予特殊政策,包括一次性安家补助、子女入学便利等一系列优待。三是重用政策:提供事业平台,让进入该计划的人士有机会参与国家重大咨询、研究项目,并且给予荣誉称号。四是来去自由:鼓励国际化人才继续加强和国际方面的合作。

有了好的政策,目前政府需要着力打造的是软环境。

东北人薛杨现在还是“美国人”。他在拿到美国绿卡、在美国成家立业后,放弃了当时薪水丰厚的工作,卖掉了在美国的房子作为创业基金,回到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创办了一家开展全球医疗信息共享业务的公司。

作为国家“”第三批入选者,薛杨在2009年经过中组部的层层审查、筛选,成为国家特聘专家。2011年5月份,他再次去位于北京的中央党校进行了定期培训,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亲自上课说:“近代三次回国浪潮中,第一批回来的人是,第二批回国的是钱学森,第三批就是你们。祖国需要你们,你们重任在肩。”

归来的选择:创业与就业

回国之路有千万条,有人进外企做技术,有人进高校当老师。而创业,是最有雄心的一批“海归”的选择。

“当我们在任何时候认真思考和谈论创业这两个字的时候,都是很激动人心的一件事情。因为创业所包含的人生价值和内涵太多,是我们每个人都愿意遵从的一件事情,但是创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是很大的。”夏颖奇,北京海外学人中心首席顾问、中关村论坛协会秘书长这样描述他对创业的理解:“要创业成功,首先你要是一个能人,其次,你还是一个运气好的人。”

王辉耀在调查了国内300位海归创业最成功的人士后总结发现,创业成功者有几个共同特点:第一,学历都比较高。48%的创业成功人士都是博士,35%是硕士,还有10%左右是学士。第二,一般都有五年以上的海外的工作经验。第三,在高科技领域,创业成功者较多。第四,拥有三个人以上的、志同道合的团队。第五,在资金方面,有一定风险投资的支持。第六,创业成功者,从北美回来的比较多。第七,35岁左右是他们回国的平均创业年龄,同时,创业者年龄正在向低龄化发展。

薛杨对《小康》记者坦言,刚刚回国创业时的最大困难是与政府打交道。“从纯做技术的人向企业家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与本土文化很难融合。创业初期,根本不知道应该与政府沟通。后来发现,与政府良好沟通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把东西研究出来,与把东西卖出去,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同样持有美国绿卡、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创业者张群认为,在创业方面,国家提供的政策、资金等硬环境非常好,远远超过了他回国前的预期,但是,在软环境方面,还需要改进:“我从美国回来后,想要恢复原来的北京户口,需要提供许许多多的证明,非常艰难。”

谈到自己当年的创业动机,几位已经功成名就的“海归”企业家都不约而同地说到了一点:一种强烈证明自己的冲动。

在日本留学三年、目前经营一家船舶设备公司的企业家孙文强说:“我年轻的时候坐在去日本的船上一直在想,为什么中国的船不能用中国的设备?当时的遗憾,纯粹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学成后,我感到自己其实是一个当事者。作为当事者,我有责任证明自己、同时也证明中国的能力。所以,我回来了。”

为什么回来?在2011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部长论坛上,科技部副部长王志刚说:“人类心理上的最高满足是被人认同、尊重。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可以写三句话,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综合成四个字:事业聚才。事业是实现人生价值最本质的东西。人生在世几十年,总是要做几件事。等到年老以后,能够给大家讲故事的,肯定是事业最辉煌之时。其他的赚钱技巧、哥俩好,都可以讲,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做的这件事情摆在人类、国家、民族,摆在我这个领域里,确实是响当当的,是自己可以为自己自豪的。”

归来去兮篇10

如今再来,有了一种物是人非之感。离去的,消失了;走进的,陌生了。但深海依然安详、宁静。

明知还有许多事需要完成,却任性地将它们抛弃。

告别了昔日的喧嚣,在这里,我选择卸下心灵的面具。也许是因为现实中没有桃花源,只能在心中为自己留下一丝空间。也或许是不想看那逐渐清晰的虚伪,因无奈而可怜地逃避。

冬已至,愿站在寒风中,享受那刺骨的疼痛,也不呆立在人群里听那滔滔不绝的胡言乱语。一切,不过是形式而已。所有的话语不过是麻痹人的思想。是非对错又有谁可说清?惟有寂寞,走过生生死死。

就这样,继续下去,没有原因,没有结果,留下的只是痕迹,越来越淡,淡到连自己也不清楚了……

苍白的文字,无法描述一个复杂的心情;软弱的语言,也难以勾勒出百变的生活。梦将继续做下去,直到所有都已结束。

“谁带给我一阵欢乐

难道死亡是痛苦

谁不信

春天死了

来的不是夏日

母亲生我

在世上必增加一座坟墓”

“这次是我真的决定离开

远离那些许久不懂的悲哀

想让你忘却愁绪忘记关怀

放开这纷纷扰扰自由自在

那次是你不经意的离开

成为我这许久不变的悲哀

于是淡漠了繁华无法再开怀

于是我守着寂寞不能回来

涌起落落余辉任你采摘

留住刹那永远为你开

那次是你不经意的离开

成为我这许久不变的悲哀

于是淡漠了繁华只为你开怀

要陪你远离寂寞自由自在”

“逝者已前灭生者不可留

如何还相续寂寞历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