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支预算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6:05:12

收支预算

收支预算范文篇1

年全区财政收支预算业经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下达给你们(各单位预算通知书附后),请认真遵照执行。

一、年部门预算编制原则及重点

根据年全区财政工作指导思想及“保工资、保民生、保稳定”的原则,围绕深化综合预算改革的工作重点,坚持“先重点后一般”的支出保障顺序,规范预算编制程序,完善财政支出标准,逐步使预算分配公开、公平、公正。

二、规范部门非税收入分配办法

规范部门非税收入分配办法,打破谁收谁用、人均公用经费差别较大的格局。参照各执收单位前三年的收入情况,下达年收入任务。执收单位完成收入任务后,给予适当奖励,奖励额度控制在纯收入的10%以内;超过收入任务部分,财政与执收单位按三七分成。对完不成收入任务的单位,扣减相应经费。

三、相关要求

(一)加大工作力度,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年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任务106600万元,比上年增长15%。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110140万元,比上年增长8.9%。各税费征收部门及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要严格实施目标责任制,坚持依法治税,加强协调配合,均衡入库,确保完成全年收入任务。各单位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励行节约,坚决制止奢侈浪费。要强化增收节支措施,确保全年财政收支平衡。

(二)积极深化财政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一是继续实行财政统一发放工资办法;二是将各项非税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坚持“收支两条线”和“票款分离”制度,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相结合的办法安排预算;三是改革财政支出方式,凡是列入政府采购的项目,必须实行政府统一采购;四是深化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在全面实施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基础上,完善各项配套制度,实现真正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收支预算范文篇2

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财政预算改革,全面构筑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体系,财政收支行为严格、规范。但由于多种原因,预算执行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预算的刚性约束力不强,政府收支预算刚一下达,有的部门就提交追加预算支出申请,严重影响预算执行工作的正常进行;有的部门对预算编制前瞻性、全局性、预见性不强,该列入预算盘子的项目没有及时列入;有的部门预算执行严肃性不强,把不应纳入预算的一般性支出项目纳入预算内;有的部门不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严格执行预算支出,把一些专项支出用于一般性支出,违反财经纪律时有发生。遵守财经纪律、执行财务制度、控制各项一般性支出是政务诚信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切实加强财政财务管理工作,强化预算执行的刚性约束力,根据市政府研究的意见,现就严肃预算支出执行纪律通知如下:

一、严格执行政府收支计划确定的支出预算。全市年财政预算收支计划已经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批准,预算中安排的财政支出体现了各级政府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政策要求,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心工作和重点项目,体现了优化结构、有保有压、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预算编制原则。各部门要把严格执行政府收支计划作为一项重要纪律,把执行收支计划与推进部门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严格支出预算执行,严格执行各项政策标准,严格按时间进度和预算进度安排支出,把政府支出预算的成效充分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上。

二、严格控制追加财政支出预算。今后,市政府办公室原则上不再受理部门追加预算支出的请示。对于按政策规定应纳入而未纳入今年财政预算的项目,原则上纳入明年财政预算,如因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或国家政策规定确需当年支出的项目,由部门提出意见,经市政府批准后履行追加支出程序。各部门、各单位一律不得提交追加办公费、会议费、培训费、接待费、差旅费、宣传费、节庆布展费等方面的请示,市政府办公室一律不受理此类请示。

收支预算范文篇3

论文关键词:预算违法行为预算法律责任

一、中国预算法律责任制度的困境

任何法律制度都应包含关于违背其规定义务的责任制度,没有责任制度的”法”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强调法律责任制度的意义在于它能为法的实施提供有效的保障,补偿受到侵害的利益,恢复被破坏的法律关系和法律秩序。作为我国财政预算管理第一部大法的《预算法》也不例外,然而我国现行预算法律责任制度却难以发挥其应有的预警和制约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现行预算法律责任制度存在以下明显不足之处:一是预算违法行为类型的规定过于简单,仅规定了各级政府擅自变更、动用预算款项和隐瞒预算收入等极少数违法行为。致使无法追究我国现今大量存在的其他应当列入预算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二是对预算违法行为仅规定了行政责任一种责任,无法按照预算违法行为的轻重性而给予相当的惩罚。三是预算法律责任的追究机制尚不健全,使很多本应承担的责任由于无法追究而不了了之。因而,只有寻找完善预算责任制度的现实途径和方法,从而落实预算责任相关主体的责任,才能最终实现预算法对政府收支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二、完善我国预算法律责任制度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我国加快向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迈进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求政府依法理财、民主理财,最终实现依法治国。

在现行的预算法律责任制度下,存在着较为普遍而严重的预算违法现象。完善我国预算法律责任制度,能够有效约束预算违法行为,很大程度的避免预算违法现象的发生,加快我国向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进程的迈进。

(二)有助于节约和合理利用公共资源

我国预算编制简单、过于笼统、透明度低,人大对预算的审批和监督流于形式,加之预算主体权力和义务的严重不一致,导致预算变更、调整随意性较大,公共资源的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低下,引入预算法律责任制度能有效控制预算行为的随意性,有助于公共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

(三)有利于从制度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众所周知,责任与权力是生死相依的,有权力就有责任,有多大的权力就伴随有多大的责任。西方有句名谚,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由于我国预算法律责任制度设计的粗糙,致使难以追究我国预算违法主体的法律责任,给腐败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因而只有完善我国预算法律责任制度,填补好制度漏洞,实现预算主体权力和义务的一致,才能最终实现预算法对相关主体的规范和约束作用,最大限度的避免预算违法行为的发生,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三、我国预算法律责任制度的构建

(一)预算违法行为的类型

预算违法行为是指预算法主体实施的、违反预算法律规定的义务且可能导致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作为或不作为。按照我国现行法律的结构模式,在预算法的立法中有必要对预算违法行为进行明确的、类型化的列举。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可借鉴《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规定,将预算违法行为分为以下种类:

1.虚增、虚减预算收入或者预算支出;

2.违反规定编制、批复预算或者决算;

3.违反规定调整预算;

4.违反规定调整预算级次或者预算收支种类;

5.违反规定动用预算预备费或者挪用预算周转金:

6.违反国家关于转移支付管理规定的行为;

7做调查、检查单位故意阻碍调查、检查的行为

8.其他违反国家有关预算管理规定的行为。

(二)法律责任形式的完善

政府只不过是作为人为民理财,因此,国家或政府的一切预算行为都要对人民负责,人民通过代议机关制定法律来规制国家或政府的预算行为,所以,国家或政府也要对法律负责。这就意味着国家或政府没有按照人民的意愿为民理财并造成人民财产的损失,就理所当然地应承担法律责任,而不仅是纪律处分。在这样的理念下如何追究预算责任这一问题宪政国家不管是在立法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已经很成熟。如美国《1974年指挥控制法》就规定应及时拨付使用占据资金,并规定了迟延行为的法律责任,1990年主要财政官员法》规定了预算局的高级官员监控预算实际执行情况的法律义务。以意大利、西班牙等为代表的国家还专门成立了审计法院,对国家财政资金被滥用和贪污的行为坚持制止,并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审计法院有权启动刑事处理程序。而我国现行《预算法》对预算违法行为仅规定了行政责任一种责任,无法按照预算违法行为的轻重性而给予相当的惩罚。

预算行为作为一种典型的经济法行为,其专业性和综合性决定了需要对其进行各种法律调整手段有机结合的综合调整,包括民事的、行政的、刑事的、程序的、褒奖的、社会性的等等各种手段皆可为我所用。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对我国预算法律责任制度予以完善:

第一,引入宪政责任。许多国家都非常注重从宪政的高度对预算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不当的预算行为甚至可能导致政府或其领导人被弹劾、被要求道歉甚至引咎辞职等,而这些正是宪政责任的典型表现。这种从外部对政府预算进行民主化的政治控制,比政府内部法制化的行政控制更为有效和透明。具体到我国,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追究预算违法主体的宪政责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应有权撤销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预算决定,同时应赋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责任政府或其领导人的弹劾权,使其承担与其违法行为相应的宪政责任,而不仅仅是给予其一些行政处罚、行政处分。

第二,规定刑事责任。很明显,既然预算法本质上就是规范政府”花钱”的法律,那么”截流””挪用”等违法行为,就不仅只是一个行政系统内部的”违规”问题,而是地道的违法。在这种情况下,行政官员面临的责任追究,也就不单是行政过错责任,而更主要是法律责任。当这种违法行为已经构成犯罪时,就应由司法机关依照刑事诉讼程序予以追究其刑事责任。近年来我国台湾地区发生的所谓”机要费”、”特别费”案件,其公职人员是否构成违法甚至犯罪,关键就在于这种经费支出行为是否符合预算及相关财政法规范。凡符合财政预算支出目的和支出程序等相关规范者,均构成违法及犯罪的阻却事由,自然不得对其科加相关罪名;相反,如果这类行为违背财政预算支出目的和支出程序等合法要件,则难逃合法性的追问,最终不得不接受刑罚。

收支预算范文篇4

所谓政府收支分类,就是对政府收入和支出进行科学规范的类别和层次划分,以便全面、准确、清晰地反映政府的各项收支活动。以政府收支分类为基础的政府收支科目,是编制政府预决算、组织预算执行以及预算单位进行会计核算的重要依据。政府收支分类及收支科目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背景及重要意义

(一)改革的背景

我国原来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分类,是参照原苏联财政管理模式确定的,是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建设型财政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几十年来,根据不同时期财政经济运行情况和特点,也作过一些小的调整,但基本分类方法和体系一直没有大的改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这套科目体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

首先,原来的收支科目体系存在不少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支出科目不能直观、明晰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不能体现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由于原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是从计划经济时期沿袭下来的,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和生产建设型财政色彩。如排在前六位的主要支出大类分别反映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地质勘探费、科技三项费用、流动资金等支出项目,这与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以及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弥补市场缺陷的职能转变不相适应。我们现在搞公共财政,说通俗一点,就是聚公众之财,办公众之事,预算编制必须讲究公开、透明,让公众看得明白,监督有力,最终让公众满意。但是,按原科目编制的政府预算不能清楚地反映政府履行某项职能究竟花了多少钱。比如,通过原科目,我们看不到完整的教育支出,要想知道一般预算中的教育支出总额,必须将教育事业费支出与行政管理费、科技三项费用、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外交外事支出等科目中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按项目汇总相加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预算确实存在“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的问题。

二是缺少一套完整、统一的支出经济分类体系,不利于做细、做实政府预算。按照国际通行做法,政府支出一般通过两种分类反映。一种是反映政府职能活动的支出功能分类,如教育、农业、国防等;一种是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的支出经济分类,如工资、办公费、会议费等。其中支出经济分类体系是政府预算编制以及单位财务会计核算的重要依据。改革前,我国没有设置一个完整的支出经济分类体系,只是在支出的类、款、项科目之后附设了部分按经济分类的科目,各地根据实际需要也自行加设了部分科目,这些科目类似于国外的支出经济分类。由于设计较粗,涵盖范围有限,口径不一致,给统计分析和财政、财务监管带来了很大不便,不能完全满足做细、做实政府预算的要求。

三是涵盖范围偏窄,不能准确反映政府收支活动全貌。原《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仅反映预算内收支,没有包括应该纳入政府收支范围的预算外收支,给政府收支的全面反映、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等带来较大困难。

四是统计口径与国外有较大差别,不利于宏观分析决策和国际比较交流。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金融统计核算体系都按国际通行标准作了改革。由于各方面原因,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体系一直未作类似调整。受政府收支科目涵盖范围和分类标准的影响,我国财政统计口径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别,给国际比较交流带来不便。为此,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再要求我国尽快进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其次,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推进和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需要。

从部门预算改革的角度看,由于政府收支科目改革滞后,财政部门上报人大审议的总预算和部门预算仍然沿用老科目,预算报告和草案中的许多重要数据,如农业、科技、教育等支出分散在各类科目中,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不透明、看不懂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代表和委员们对此反应较为强烈。因此,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推进和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需要。

第三,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对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

早在1999年,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就指出:“要着手进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为细化预算编制、推行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创造有利条件。”全国人大财经委在《关于2003年中央决算的审查报告》中提出:“科学规范的政府预算科目体系,对于加强预算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并建议“抓紧制定和推行新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体系”。全国人大预工委也表示:“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将对今后各级政府职能的调整、建立公共财政制度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这项改革,全国人大将给予充分支持。”

按照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的要求,财政部从1999年底开始启动这项改革的研究工作。于2000年7月形成了改革方案的基本思路。2002年至2004年,改革方案以各种形式反复征求中央各部门、地方财政部门及有关专家的意见,并作修改完善。20*年,选择在交通部等6个中央部门和湖北省等5个省市进行改革模拟试点。20*年11月,财政部就改革试点情况和有关问题分别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和预工委作了专题汇报。2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于20*年元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二)改革的重要意义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创新,它直接关系到财政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关系到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关系到推进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和民主理财,关系到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概括地讲,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这就要求政府不断转变职能,加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建立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有利于促进我国的市场化进程,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更好地发挥对市场和经济的调节作用。

第二,有利于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财政职能的发展方向。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建立新的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体系,能够完整、直观、明晰地反映政府的各项职能活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更好地体现和满足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

第三,有利于促进财政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建立一套完整、统一的支出分类体系,有利于做细、做实政府收支预算,进一步推进和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财政改革,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

第四,有利于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使财政预算的涵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全面反映政府的各项收支活动,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预算,防止部分财政资金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从而有效加强对财政收支的监管,从制度上和源头上预防腐败。

第五,有利于开展国际比较和交流。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能够有效保证财政数据的准确性以及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可比性,有利于财政经济分析与决策,也有利于国际间的比较与交流。

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目标、原则和主要内容

(一)改革的目标

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就是要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总体要求,逐步形成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较为规范合理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为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提高预算透明度、强化财政监督创造有利条件。

(二)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

财政部在设计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的过程中,深入分析了我国原来的预算科目体系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既充分考虑了公共财政、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等财政改革对科目体系的要求,也认真研究了政府收支分类的国际经验,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美国、英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的政府收支分类方法,以及部分转轨国家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情况。主要遵循了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公开透明。确保按照新的收支分类体系编制的预算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既要使财政部门自己说得清楚,也要让社会公众看得明白。

二是中西结合。既要合理借鉴国际经验,实现与国际通行口径的有效衔接和比较,又要充分考虑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尽可能满足各方面的管理需要。

三是便于操作。新的收支分类体系设计在内容和层级上既要充分满足管理的要求,又要尽可能简化,方便实际操作。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

改革后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由“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支出经济分类”三部分组成。

1、收入分类。按照全面、规范、细致地反映政府各项收入的要求,对政府收入进行统一分类。将原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和预算外收入等都统一纳入政府收入分类体系,并按国际通行做法划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等,形成了一个既可继续按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分别编制和执行预算,又可根据需要汇总、分析整个政府收入的分类统计体系。

2、支出功能分类。为清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支出功能分类不再按基建费、行政费、事业费等经费性质设置科目,而是根据政府管理和部门预算的要求,统一按支出功能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类级科目综合反映政府职能活动;款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项政府职能所进行的某一方面工作;项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工作所发生的具体支出事项。新的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能够较为系统、清晰地反映政府支出的功能结构。

3、支出经济分类。按照简便、实用的原则,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在原有支出科目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并设类、款两级科目,类级科目主要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转移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等。款级科目是类级科目的细化,主要满足部门预算编制和单位财务管理等有关方面的要求。全面、明细的支出经济分类是进行政府预算管理、部门财务管理以及政府统计分析的重要手段。

改革完全到位后,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与部门分类编码和基本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相配合,在财政信息管理系统的有力支持下,可对任何一项财政收支进行“多维”定位,清楚地说明政府的钱是怎么来的,做了什么事,花到什么地方,为预算管理、统计分析、宏观决策和财政监督等提供全面、真实、准确的经济信息和决策依据。

三、改革后政府收支分类的主要变化

(一)收入分类的主要变化

主要从范围、方法和结构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1、涵盖范围

旧科目:预算收入(一般、基金),部分保险收入

新科目:增加预算外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更全)

2、分类方法

旧科目:按各种收入简单罗列

新科目:按科学标准和国际惯例划分(有利于管理、统计、分析)

3、分类结构

旧科目:类、款、项3个层次

新科目:类、款、项、目4个层次(更细化)

与原政府预算收入分类相比,新的政府收入分类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拓展了涵盖范围。新分类在原有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和债务预算收入之外,又增加了财政预算外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从而形成了完整、统一的政府收入分类。

二是规范了分类标准。主要是从大的分类框架和分类涵盖范围方面采用了国际通行做法。比如借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收入分类,包括四项:税收、社会缴款、赠予和其他收入。对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它是单设科目反映的。

三是增强了分析功能。由于新的收入分类与国外口径基本一致,进行国际比较分析将更加便利。

(二)支出分类的主要变化

同收入分类一样,支出分类也可以从范围、方法和结构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1、涵盖范围

旧科目:预算支出(一般、基金),部分保险支出

新科目:增加预算外支出和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更全)

2、分类方法

旧科目:类、款、项科目,有按性质分类,也有按功能分类,但职能不全,目级科目按用途分类,反映也不全。

新科目:功能分类按职能,经济分类按用途(全面、科学、标准、规范)

3、分类结构

旧科目:类、款、项三层,另加目级一层

新科目:功能类三层,经济类二层(层次全,分级反映)

与原支出分类科目相比,新的支出分类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支出分类由一维改为多维、由平面转向立体。原来的支出分类体系主要是按经费性质划分和设置的,是一个单一层面的支出体系;新的支出分类体系既包含支出功能分类,又包含支出经济分类,前者主要完整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说明政府究竟做了什么,后者主要明细反映政府支出的具体用途,即政府的钱究竟是怎么花出去的,两者分别从不同侧面、用不同方式反映政府支出活动,立体地展现政府支出活动的全貌。

二是支出功能分类由按性质、按功能的混乱划分改为完全按功能划分。原来的支出功能分类,为便于财政资金的切块分配管理,把政府各项支出笼统地按经费性质进行划分。从政府的角度讲,这种不能集中反映政府职能的支出分类方法,对合理转换政府职能、优化支出结构、完善宏观调控等都是不利的。而改按功能分类,可以有效克服以上弊端,达到集中、直观、清晰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的目的,体现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

三是支出经济分类由零散、不完整改为完整统一、自成体系。原来我们没有单独的支出经济分类,只是在支出的类、款、项科目之后附设了一些目级科目,如基本工资、职工福利费、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业务招待费等,类似于国外的支出经济分类。并且这些目级科目设计较粗,是一个局部的、片面的概念,并不构成一个完整的支出经济分类体系。另外,在实际执行中,部门和地方根据需要又增设了一些节级科目,但由于口径不一致,给统计分析和财政、财务监管都带来很大不便。而新的支出经济分类则是一套完整的、统一的、相对独立的分类体系,可以更好发挥支出经济分类的作用。

(三)支出科目的主要变化

新旧支出科目的主要变化集中体现在功能分类科目上。由于分类标准、科目涵盖内容不同,新的支出功能分类科目与旧支出科目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从旧科目对应到新科目,有的只需按科目内容在新科目中重新定位即可,转换流程为:旧科目—定位—新科目;有的则需要对原科目进行技术处理,转换流程为:旧科目--拆分—归集—定位—新科目。下面,对这两种情况分别进行介绍:

第一类是变化不大,基本上可以直接“对号入座”的支出科目。主要是一些内涵较为明确的专项经费支出科目,这类科目的内容可直接在相关新科目中反映。包括原农林水等事业支出、教科文卫等事业支出、国防支出、公检法司支出、排污费支出、教育费附加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等。

举例说明:

1、农林水等事业支出

原“农业支出”、“林业支出”、“水利支出”,直接对应新科目中“农林水事务支出”下的“农业支出”、“林业支出”、“水利支出”等款级科目。

2、教科文卫等事业支出

原“教育支出”下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款级科目,直接对应新科目中“教育支出”下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款级科目;原“科学支出”下的“基础研究”等项级科目,直接对应新科目中“科学支出”下的“基础研究”等款级、项级科目;原“医疗卫生支出”类级科目,直接对应新科目中“医疗卫生支出”类级科目。原“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类级科目,直接对应新科目中“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下的相关科目。

3、公检法司支出

原“公检法司支出”、“武装警察部队支出”类级科目,直接对应新科目中“公共安全支出”类级科目。

4、排污费支出

原“专项支出”下的“排污费支出”款级科目,直接对应新科目中“环境保护支出”下的“排污费支出”项级科目。

5、教育费附加支出

原“专项支出”下的“教育费附加支出”款级科目,直接对应新科目中“教育支出”下的“教育附加及基金支出”款级科目。

6、社会保障补助支出

原“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下的“社会保险基金补助支出”款级科目,直接对应新科目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下的“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助支出”款级科目;原款级科目“就业补助支出”,直接对应新科目中的“就业补助支出”等款级科目。

另一类是变化较大,不能直接对应,需要根据具体的资金投向或具体项目,对原科目反映的内容进行拆分,然后分别归集、定位的支出科目。主要是一些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和生产建设型财政色彩的科目,如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流动资金、行政管理费等。这些科目拆分归并到相应的新科目后,原来的科目名称自动消失。

举例说明:

1、基本建设支出

原科目中的“基本建设支出”,在新科目中要化整为零,按照资金的具体投向或项目进行拆分,打散以后,分别归集到“一般公共服务”、“教育”、“公共安全”、“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等类级科目中去。在新的支出功能分类中已经不存在基本建设支出科目,为了反映由发改委安排和分配的基本建设支出,在支出经济分类中专门设立了基本建设支出科目。

2、科技三项费用

原科目中,“科技三项费用”类下是按行业分类的,分设了冶金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煤炭工业等科目。新科目中在“科学技术”类下设置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与开发”等科目,原来按行业分类的科技三项费用,要按现在的归口管理情况和相关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应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与开发”等款级科目中去。

四、我市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工作开展情况

经国务院批准,从20*年1月1日起,全国正式启动和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按照财政部和省财政厅的总体要求,我市各级财政和有关部门积极行动,精心组织,稳步实施,确保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分工。为加强组织协调,确保改革顺利进行,成立了*市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具体承担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相关工作。同时,将改革的主要内容、统计口径的变化、改革的组织实施等情况及时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纪委等领导机关汇报,便于各级领导从宏观上协调、加强对改革的领导。

二是统筹规划,认真制订改革实施方案。根据财政部和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我市于20*年4月印发了《*市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实施方案》(武财预[20*]149号),明确了改革的目标、原则及主要内容,对各部门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按照改革实施方案,我市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工作分四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为20*年3月至4月上旬,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第二阶段为20*年4月中旬至4月底,完成动员培训和分部门的预算科目对照工作;第三阶段为20*年5月份,按时间要求完成20*年政府预算的数据转换工作;第四阶段为20*年6月至12月,完成20*年预算执行分月数据转换和20*年政府预算按新科目的编制工作。今年按财政部要求,我们还对20*年预算执行数据进行了转换。

三是精心组织,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广泛开展宣传培训,从20*年4月起,分财政部门内部、市直各部门和各区三个层次组织多次业务培训。下发有关文件和培训资料,组织有关部门会同财务软件公司进行了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和数据转换软件的研发和测试工作。并组织召开了全市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动员大会,对全市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工作进行了动员和布置。经过动员和培训,为改革工作任务的完成和改革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由于领导重视,方案科学,组织严密,我市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按上级部门的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始终有条不紊地开展,科目数据转换等工作如期完成,并保证全市从今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改革。

五、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涉及的有关问题

(一)关于新科目体系与预算管理方式的衔接问题

这次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虽然牵涉面广,但它只改变资金的反映渠道和统计口径,并不触及单位的资金分配、管理权限和工作流程,不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主要是一项技术性和基础性的改革。为尽快确立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框架,当前不改变预算管理的基本流程和管理模式,不改变预算平衡口径及政府基金、预算外资金、社会保险基金等的管理方式。

(二)关于科目调整带来的口径变化问题

由于改革前后的收支科目名称、口径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尽管改革前后支出科目的名称从字面上看差不多,但包含的内容却大相径庭。因此,新科目的数据与旧科目的数据是不能直接进行比较的。如果要比较,必须对新科目作相应的技术处理。

(三)关于法定支出增长的考核问题

1、法定支出的范围。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农业、教育、科学、卫生、计生等法定支出项目必须高于当年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实际工作中,我市在安排年度预算时,对以上法定支出项目都是按略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进行安排的。

2、改革后法定支出科目口径的变化。改革以前,法定支出增长的计算范围一般只包括旧科目的教育事业费、科学事业费、农业事业费、卫生事业费等。改革后,教育、科学、农业等支出科目不仅包括了原来的事业费,而且包括了原科目中的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管理费、外事费等,涵盖范围加大了,口径发生了变化。

3、新科目下计算法定支出的实际操作。新科目下,法定支出如果按新的大口径支出科目进行考核,客观上会导致基本建设、行政管理费等支出与其他事业费支出混在一起同比例增长的问题,增加行政运行成本,加大财政支出压力。为保证政策的延续性并方便操作,改革后,我们在安排法定支出项目预算时,对新科目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剔除,仍使用原口径安排预算并进行考核。

4、法定支出的计算口径。一般来说,新科目-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其他应剔除的支出=法定支出的旧科目口径。

举例说明:

(1)农林水事务新科目-各款级科目中包含的基本建设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中反映)-各款级科目下的行政运行支出-农业支出款级科目下的新菜地开发基金支出-林业支出款级科目下的林业建设基金支出、育林基金支出-水利支出款级科目下的原经济建设口的各项支出、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支出、水资源费支出-扶贫款级科目-农业综合开发款级科目=原农业支出法定增长口径范围。

(2)教育支出新科目-各款级科目中包含的基本建设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中反映)-各款级科目下的行政运行支出-普通教育支出款级科目下的学前教育支出-教师进修及干部继续教育支出款级科目下的教师进修支出、干部教育支出-教育附加及基金支出=原教育支出法定增长口径范围。

(3)科学技术支出新科目-各款级科目中包含的基本建设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中反映)-各款级科目下的行政运行支出-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原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原科学支出法定增长口径范围。

(4)医疗卫生支出新科目-各款级科目中包含的基本建设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中反映)-各款级科目下的行政运行支出-医疗保障款级科目下的行政单位医疗支出、事业单位医疗支出、公务员医疗补助支出=原卫生支出法定增长口径范围。

(5)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科目下的计划与人口生育事务支出科目-该科目中包含的基本建设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中反映)-行政运行支出=原计生支出法定增长口径范围。

(四)关于支出经济分类如何使用问题

支出经济分类用于反映政府和单位支出的具体用途,它是细化预算编制、组织单位会计管理核算的重要工具。目前财政部暂不作统一要求,估计在今年决算中会要求反映。但提出各地区、各部门可根据现行预算管理的有关要求合理选用科目,湖北省和*市根据工作需要规定细化到类。

(五)关于相关财务会计制度配套问题

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以及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基本建设财务制度等统一由财政部负责统一修订。各地、各部门可在职责范围内根据实际管理需要对其他相关制度作相应调整。

(六)关于科学合理地利用新支出科目的问题

由于改革后支出科目的名称、口径、涵盖范围等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人大代表们在审议预算草案、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决算时,对个别支出功能科目经常提问,如认为环境保护支出科目数额较小,与当前我市加大环境保护投入的实际情况和公共财政的要求不相符合。我们在工作中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对此进行了认真分析。主要原因是,目前环境保护支出科目主要包括环保部门的行政运行经费、环境保护事业费、部分林业支出、排污费支出、以及用于环境保护的基本建设拨款支出等,对原科技三项费用、企业挖潜改造等专项资金中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部分支出项目,如市发改委安排使用的节能专项资金、市科技局安排使用的环保专项资金等,按科目规定分别归集到科学技术支出科目和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科目中,而不是归集到环境保护支出科目,导致环境保护支出科目涵盖范围较窄,数额偏小。此外,污水处理费、绿化费等预算外资金用于环保的支出每年也达数亿元,但由于资金管理体制的原因,无法在环保支出科目中得到体现。

为科学合理地利用新的支出科目,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研究,看看能否在不改变资金的现有管理方式和安排渠道的前提下,在编制下年度支出预算时,将原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中安排的节能和环保等专项资金,以及用于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其他专项资金,统一归集到环境保护支出科目,逐步做大环境保护支出预算,真实地反映市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投入力度。

收支预算范文篇5

一、审计基本情况

年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加大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的审计力度,更加注重国家宏观政策落实和各项财政制度改革推进情况的监督检查和分析研究,为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主要审计了财政厅、地税局组织自治区本级预算执行和税收征管情况;自治区本级8个单位执行部门预算情况;自治区重点投资项目管理审批及实施情况;社会保险基金、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粮食和农资综合直补专项资金、卫生专项资金、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资金、公益金等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以及自治区高校债务情况。

总体看,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自治区各部门、各单位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自治区各项工作部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保持了自治区经济和社会的平稳发展,自治区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总体情况较好。

一是国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二是自治区对下财力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完善,基层财政保障能力大幅度加强。

三是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有力保障了重点项目和民生支出。

四是财税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各项财政改革稳步深化。

对年度预算执行审计发现的问题,有关地区、部门已经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要求,积极进行了整改。具体纠正和整改情况审计厅已于年12月正式向人大常委会汇报。

二、年度自治区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

(一)自治区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情况年财政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方针政策,围绕中心工作,加强财政管理,深化财税改革,努力增收节支,顺利完成了各项任务。总体看,本级财政收支预算完成较好,年初确定各项收支任务得到认真落实。经审计,预算执行和财政管理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1、政府基金预算编制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年初财政厅起草的自治区本级财政预算(草案)中,没有列示文化事业建设费基金预算收入和支出。年文化建设事业费全年实现收入7727万元,上年结余13621万元,当年自治区本级支出4185万元,安排地县1856万元。

2、政府采购管理体制不顺,采购资金滞留较多。年财政厅批复自治区单位政府采购预算8.5亿元,实际支付2.3亿元,年末结余6.2亿元,结余73%。

3、财政厅缺乏地县财政基础数据审核机制,部分地县虚报、多报、重报财政供养人数等基础数据,套取自治区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补助资金等。以上影响了自治区本级财政对下转移支付制度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财政厅已做出部署,按照严格自治区政府基金预算(草案)编制、执行工作,完善自治区本级对下转移支付补助制度。针对上述问题,逐条制定整改措施。

(二)自治区地方税收征管审计情况年,地税系统坚持依法治税,积极推动部门协作牞税收征管工作进一步加强,实现税收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各项税收收入240亿元,完成年度任务115%,同比增收59亿元。但从29户矿业采掘、加工企业审计调查情况来看,税收征管中还存在着重点税源企业税收监管不利,税款流失等突出问题,主要是:审计调查发现阿希金矿、金源矿业、宝地矿业鄯善分公司、八一钢铁有限公司等企业未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城建税6160万元。富蕴县地税局等基层税务局未及时征收金宝矿业、蒙库铁矿等企业所得税、资源税6487万元。雅满苏矿业、科兴煤炭、乌苏四棵树煤炭公司没有按规定计提、申报、预缴企业所得税,欠缴年企业所得税21811万元,欠缴以前年度企业所得税1147万元。以上共计应征未征或少收税款34458万元。

对上述问题,自治区地税局高度重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重点纳税企业税源监控机制,并且已组织部分基层税务部门,对上述企业未申报缴纳的各项税款,及时清理征收入库。

(三)自治区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重点审计了8个自治区部门、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发现一些部门单位在执行部门预算、非税收入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1、部门预算编制不完整12068万元。主要有教育厅等2个单位未按规定将上年结余资金3771万元编入年部门预算。畜牧科学院等3个单位漏编、少编各项收入2533万元。新闻出版局对可预见的“东风工程”和“政策性补贴”项目资金5763万元未编入年初预算,采用年中申批追加预算的方式予以解决,当年追加各项资金预算比例高达93.43%。

2、部门预算执行比较随意,擅自调整支出预算内容。卫生厅、教育厅等5个单位无预算安排支出、擅自调整预算支出项目3863万元。如自治区财政批复卫生厅人员津贴支出预算81万元,卫生厅人员津贴实际支出584万元。

3、自治区体彩中心等7个单位未经批准收费、提高标准、扩大范围收费,使用不合规票据收费等574万元。如体彩中心无依据收取网点终端机有偿使用费202万元。

4、挤占挪用财政资金1032万元。如畜牧科学院及所属单位年违规从科研经费中提取项目管理费、公共发展基金355万元,用于发放各所、中心人员奖金、津贴等。

5、新闻出版局等3个单位报领专项资金4707万元,项目没有实施,长期闲置。如2006—年,财政厅拨付畜牧科学院科技平台建设、仪器设备资金590万元,该项目一直未实施。教育厅、新闻出版局历年已结束项目结余资金4117万元长期闲置。

6、公款私存、应缴未缴税款等1143万元。如体彩中心、卫生出版社、疾控中心违规将运营佣金、专题片制作费存入个人账户、公款私存等885万元。体彩中心代扣中奖人员税款238万元未及时上缴国库。

7、卫生厅等4个单位对外投资、资产管理不合规899万元。如畜牧科研所对外投资账实不符189万元,将价值60万元的进口设备无偿提供给某企业使用多年。

对以上问题,审计厅依照规定进行了处理。应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的,已依法移交有关部门处理;对涉及政策、制度方面的重要问题,向自治区人民政府作了专题报告。目前各部门、单位正在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要求,积极进行整改。

(四)自治区重点投资项目管理审批及实施的审计情况主要审计了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年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立项审批管理情况,自治区42个重点建设项目竣工决算、概预算执行情况。同时还调查了伊犁州、哈密地区2009年中央拉动内需新增投资项目实施情况。

一是重点建设项目立项审批及管理审计情况。

年,发改委下达自治区预算内投资项目计划285个,投资额429905万元,自治区预算内建设项目前期费11510万元牞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计划2473个,投资额2674091万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41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初步设计的审批程序不严格、不规范。如奇台县中葛根水库投资估算7127万元,批复的初步设计概算8583万元,超投资估算20.41%;福海县排水改扩建工程投资估算778万元,批复的初步设计概算959万元,超投资估算23.26%。

2、8个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未进行招投标。如自治区党校分校教学综合楼、新疆实验中学教学楼等项目投资均在1000万元以上,勘察设计都未进行公开招投标。

3、14个项目未经审批先开工后申请立项。如年自治区监狱管理局应急指挥系统建设项目及所属12个监狱信息化建设项目未经审批先开工建设,年才申请立项落实建设资金。

4、32个政府投资的经营性项目未明确出资方式。如各级财政投入新疆三企工贸有限公司、巩留县安康热力有限公司、轮台县华隆农林业开发有限公司、精河县红润枸杞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4913万元牞国有资产的法人所有者权益都不明确。

5、部分重点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不够科学和充分。如畜牧科学院部分牧草种子基地、产业化项目,项目投资共计1729万元,由于可行性论证脱离实际情况,致使投资项目的大部分内容及设施闲置,影响了项目及时建成、使用和效益的发挥。

二是重点建设项目竣工决算、概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主要审计了42个重点建设项目,审计投资额46.30亿元。由于部分项目设计质量不高,项目管理工作不到位,建设单位内控制度薄弱等原因,致使项目建设中出现一些突出的问题:

1、10个项目由无资质、超资质单位设计、施工、监理和招标,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如奎赛公路项目委托无招标资质单位进行碎石招投标;和布克赛尔县政府投资项目违法转包给无资质单位施工,涉及合同金额1982万元。

2、35个项目招投标程序不规范、未招投标确定施工单位。如连霍公路、部分农村公路项目由不应中标单位中标,涉及合同金额20626万元。喀什至红其拉甫公路二期改建等25个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及监理未招投标,涉及合同金额81753万元。

3、13个项目存在挤占、挪用建设资金27240万元。如水利厅下属管理局挤占水利枢纽工程项目资金6468万元用于建设住宅楼、设立投资公司。

4、5个项目出借资金4036万元。如乌鲁木齐市交通局出借给施工单位工程款2441万元,同时该局4个农村公路项目存在质量问题。和布克赛尔县城建局违规给县建安公司出借资金331万元。

收支预算范文篇6

1.1我国收支分类预算会计制度的发展经历阶段

我国收支分类预算会计的发展过程主要分为建立初期、改革开放前的不稳定阶段、改革开放初期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探索阶段和全面变迁展开阶段,每个时期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发展不景气,生产力不先进,失业率逐年上升,收入和支出严重不平衡。其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军政费用开支巨大。第二,财政收入增加缓慢,收不抵支。第三,财政收支脱节,较为分散,不利于中央集中统一管理。第四,财政入不敷出,物价急剧上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建立一套科学的预算会计制度已迫在眉睫。由此,财政预算会计制度初步形成。在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建立了会计预算制度的同时,也建立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个期间,我国还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同时,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基础也逐渐建立。这种多种工业共同发展局面的建立,使得预算制度在此阶段的发展处于不稳定阶段。改革开放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的工作重心已转入到了经济建设中来,从而将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顺利铺开。经济体制的转变,意味着我国预算模式的改变,标志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已从计划经济型转变为市场经济型。这个阶段也是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探索阶段,主要分为以下几步:第一步是以“八字方针”为指导的国民经济的初步调整;第二步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三步是“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阶段,从而再次调整国民经济。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增长,以及会计预算制度的不断成熟,我国的会计预算制度到了全面展开阶段。会计预算制度在经历了漫长的探索阶段后,不断的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以及不断借鉴国外的发展理念,会计预算制度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预算、平衡财政支出、收入平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2收支两条线管理的重要性

收支两条线管理是针对中央部门和单位进行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款和罚没收入,等等,归属于政府非税收入与其发生的支出脱钩,这些收入要全部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而支出则需要按标准核定的资金管理方式,通过财政根据各单位所履行的社会职能进行拨款,各级执收执罚单位和部门进行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严格要求了执收、执法部门依法行政和公正执法,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治理腐败问题。

2预算会计制度的未来发展走向

预算会计是一种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其核心是预算管理。主要的职责是核算和监督中央与地方预算,也是负责管理事业行政单位收支预算执行的会计,属于我国两大类会计核算体系之一。预算会计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方面是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预算会计制度仍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我国政府职能转换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对预算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下的预算会计无法在短期内满足这种需求;第二,没有及时与国际接轨,不能借鉴最新的国际经验;第三,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建立的步骤、方案和实施中的具体措施不够明确;第四,预算会计制度建立中会引发权责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在预算会计以后的发展中逐步解决。

3收支分类的预算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中的作用及发展

预算会计是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最基本的工作,其主要作用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管理和考核。如果没有预算会计,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考核工作将举步维艰。

3.1预算会计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行政事业单位进行预算时,需经法律批准,事业单位财政或财务收支计划一旦有了法律效力,就要对其严格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预算时需实施两方面内容,第一方面是收入,经济预算收入的获取或收取;第二方面是支出,即预算支出的拨付或使用。这两方面内容的负责人都是预算会计。负责财政收取的部门有财政部门、税收部门和国库,而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最终职责是监督和管理税款是否按期缴纳至国库。另外,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需要严格按照批准单位预算取得和使用财政资金。财政总预算会计主要负责监督和管理单位使用所取得的财政资金。综上所述,预算会计不但在监督预算收入的收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控制预算支出的拨付和使用等方面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3.2预算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考核方面起到加强的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除具有最基本的行使管理职能外,还具有开展业务活动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还承担起对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社会福利和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受托责任。预算会计是执行事业单位预算的重要参与者,它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和预算能力,使得预算会计在贯彻实施政府的财政或财务政策、执行政府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部门无法替代的。

3.3收支分类预算会计发展历程

收支分类预算会计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封建社会的“官厅会计”,该阶段起始于公元前11世纪,结束于清王朝灭亡;第二个阶段称为“政府会计”,这个阶段主要是在民国年间,国民党政府将地方和中央各级政府机关的会计称为政府会计,它是北洋军阀和民国时期财务会计的总称。政府会计主要分为四类:分别为岁入会计、岁出会计、收支会计及综合会计。其中,岁入会计的职能是对国家预算年度内的收入进行预算;而岁出会计则是对国家预算年度内的一切支出进行预算。收支会计主要负责管理经费现金的收入、支出和结余,等等;综合会计是主管机关的会计,主要核算财政资金的收、支、余、超和资金调度。第三个阶段属于预算会计阶段,该阶段起始于新中国成立,这个阶段的预算会计体系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这个阶段经历的主要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和第一个“一五”计划时期、“”时期、1962———1965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等各个时期。

3.4收支分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目的与措施

对我国预算会计制度进行调整时,需要遵循以下三方面基本原则。第一个原则是与预算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原则,第二个原则是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步骤相适应的原则,第三个原则是与预算执行、预算列报口径一致的原则。在严格遵守以上原则的基础上,为了让我国的会计预算与国际接轨以及符合我国的发展基本国情,从而让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管理水平与人员技术条件相匹配,需要对我国的会计预算进行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第一点是改变科目设置,对支出功能分类中的明细科目进行具体设置,从而增加“财政专户返还收入”的总账科目,这样的科目设置,使核算单位增加了非即税收征收管理局的事业活动收入。第二点是科目级次的变化,对事业单位支出类科目可以按照“支出经济分类”的“类”和“款”进行核算,这样将“款”级科目作为最终的核算级次,更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财政的管理。第三点是运用“应缴预算款”和“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通过科目级次之分和具体收费项目进行明细核算,能直观地反应出项目的征收情况,更有利于预算会计进行预算工作。第四点是收入类科目“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二级科目的设置。通过这些科目的设置,有利于预算会计对明细的核算。

4结语

收支预算范文篇7

一、基本原则

(一)合法合规。局馆预算及“三公”经费公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积极稳妥。局馆预算及“三公”经费公开实行统筹规划、统一安排,分步骤、分层次、分内容,不断推进预算信息的透明公开。

(三)清晰易懂。局馆预算及“三公”经费公开内容要真实准确,通俗易懂,便于社会公众获取。向社会公开的预算范围、内容,与报送县人大审查的部门预算范围和内容保持一致。

二、公开内容

(一)局馆预算情况说明。包括单位的基本情况、人员及车辆情况、主要职责、年度主要工作任务及目标预算收支编制依据和预算收支情况等内容。

(二)局馆年度收支预算总体及明细情况。包括2014年单位收支预算总表、2014年公共预算拨款支出明细表及2014年“三公”经费公开表。

(三)按照党政机关厉行节约的规定及上级要求,2014局(馆)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已按照财发[2014]13号文精神压缩,并严格执行。

按照财政部规定,“三公”经费包括因公出国(境)费用、公务用车费、公务接待费,公开内容所涉及表格,由县财政局统一制定。

三、公开的形式和公开时间

2014年3月31日前,局馆通过县政府网站或局馆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开预算及“三公”经费。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局(馆)要认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部门预算公开的相关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实施部门预算及“三公”经费公开工作。为切实加强对预算编制与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局(馆)成立以局(馆)长为组长、副局(馆)长、为副组长的预算公开领导小组。按照《保密法》的有关规定,完善预算公开保密审查机制,规范审查程序,落实审查责任。

(二)建立预算约束机制。要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基础信息库,加强局(馆)结转结余资金管理;严格预算执行管理,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严格控制会议、车辆和公务接待等一般性支出,切实保障重要支出。

(三)认真编制预算说明文本。要精心准备,在注重预算数据编制科学性和可比性的基础上,认真撰写局(馆)预算说明文本。预算说明文本对本部门承担的职责职能要充分予以反映,对开支数额较大的支出要有相关说明,体现部门支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四)妥善应对舆论。要注意收集社会各界对预算公开的需要及反应,积极应对,妥善处理部门预算及“三公”经费公开后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第二篇

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厉行节约的规定和县上有关要求,我局2014年度预算及“三公”经费支出在上年实际支出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压缩,现向社会公布,特制定以下方案。

一、基本情况及单位职责。

1、基本情况:我局原为参公管理的县政府直属事业机构,2010年政府机构改革,与发展和改革局合并,编制仍沿用原有12个事业编制。现有在岗干部职工12人、有离休干部1人、退休干部6人,另有差额预算退休人员5人。

2、单位职责:全县国有粮食企业改制后,我局现行主要职责是:

(1)、贯彻执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按照各级政府粮食流通和粮食储备政策研究,制定全县粮食宏观调控、总量平衡的中长期规划,并组织实施。

(2)、建立和完善县级粮油储备,监督指导企业做好各级储备粮安全储存。

(3)、依法开展粮食行政执法,开展粮食市场监督检查,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

(4)、做好粮食流通统计信息工作,建立粮油价格检测预报预警系统,制定县级粮食应急预案,并负责应急演练和应急处置。

(5)、审定粮食收购、批发业务准入资格,建立和规范粮食交易市场。

(6)、指导和督促全县各类粮食企业开展粮食、油料收购工作,做到敞开收购,不打白条,不压级压价,不克扣群众来,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7)、做好军粮、救灾粮等政策性粮食供应工作。

(8)、负责建设、管理和使用好全县国有粮食基础设施,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9)、指导局属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10)、支持全县各类粮食企业做大做强,抓好升级转型,加快产业发展。

二、2013年决算收支情况。

2013年收入总额115.05万元,全部为公共预算拨款。

2013年支出总额132.42万元,其中:基本支出128.92万元,其中:1、人员经费支出100.67万元;2、日常公用经费支出2.40万元;3、日常业务支出4.80万元。其中项目支出3.50万元,系粮食供需平衡调查和粮食流通市场监督检查专项经费。

三、2014年预算编制情况。

2014年,我们本着厉行节约、压缩支出的原则,对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压缩,年度预算总支出1150505.00元,其中:基本支出1120505.00元,项目支出3.00万元,基本支出包括:1、人员经费支出1066505.00元;2、日常公用经费支出1.80万元;3、日常业务费支出3.60万元。项目支出包括粮食供需平衡调查经费1.50万元和粮食流通市场监督检查专项经费1.50万元。

四、2014年“三公”经费预算情况。

2014年,我局有关要求,在上年决算的基础上,对“三公”经费总体压缩率为13.5%,其中:公务用车费预算3.30万元,较上年决算压缩10%,公务接待费预算1.25万元,压缩20%,因公出国经费和会议费为零预算。

五、2014年预算及“三公”经费公布形式和时间。

1、公布形式:按照县财政局统一要求公开内容和格式在县发展和改革局门户网站上公布。

2、公布时间:2014年4月1日。

第三篇

按照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县财政局、县监察局《关于印发县部门预算及三公经费公开实施方案的通知》(财发[2013]27号)文件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公开的意义:实行部门预算及“三公”经费公开是推进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是打造“阳光政府”的具体体现。做好预算公开工作,有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有助于建设高效廉洁政府,提高政府执行能力和办事效率;有助于促进依法理财、民主理财,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有助于提升预算管理水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公开的原则:(一)合法合规;(二)积极稳妥;(三)清晰易懂。

三、公开内容:

(一)单位基本情况:县物价局人员及重要资产情况如下表:(二)、工作职责:根据编发【2002】59号文件规定,本部门主要职责是:

1、贯彻执行中、省、市有关物价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2、按照物价管理权限,监督执行省以上人民政府制定的商品价格。

3、协调各类商品价格及收费在执行中出现争议和纠纷,按照法律、条例规定的程序和权限查处价格违法案件。

4、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收费工作的方针、政策,监督执行市以上人民政府制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收费标准;负责全县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

5、负责为省、市物价部门成本审核、调价提供数据。

6、负责为国家、省、市物价部门担负商品价格、服务收费、监测及农产品成本收益调查,为政府制定价格提供基础性资料。

7、按照管理权限负责审核涉价、涉费成本,价格听证工作。

8、接受司法机关刑事、经济案件中所涉及的各类有形、无形资产的物品及服务进行价值鉴定和价格认证。

9、负责全县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的征收、投放、使用。

(三)、2014年预算编制情况:

1、收入预算

2014年部门财政预算拨款收入782157元。

2、支出预算

2014年全年支出预算782157元,其中人员经费支出665357元,日常公用经费支出16200元,日常业务费30600元,项目支出70000元。

(1)、2014年部门基本支出根据基础信息数据按照规定的标准及范围据实测算,计712157元。

(2)、2014年部门项目支出预算安排情况说明

根据物价局行政事业发展目标,结合财力可能,2013年安排项目支出70000元,具体项目情况说明如下:

A:价格监测分析工作项目30000元,主要依据《价格法》,每周两次上报省局粮油、副食品、农资商品价格。按全年监测次数测算,项目资金需要财政拨款,可以及时监测市场价格动态,为政府价格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B:价格鉴证项目40000元,主要依据《价格法》,开展涉案物品的价格评估、认证。按全年评估案件数测算,项目资金需财政拨款,为司法办案提供价格依据,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

(四)、公开形式:2014年4月底前通过县政府网站或县发展和改革局网站向社会公开预算及“三公”经费。

第四篇

按照县财政对部门预算公开的要求,为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合理配置资金,提高有效使用效率,结合我局实际工作,现将本局预算公开实施方案制定如下:

一、公开的原则:

我局预算公开本着遵循财经政策的法律法规原则,从实际出发,突出本部门预算特点,简洁明了,讲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公开的内容明确具体,真实可信,坚持事前、事中、事后公开相结合,便于群众知情,接受群众对本部门预算工作的监督。

二、公开内容:

㈠主要职责

1、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分析县内外经济形势,提出全县国民经济发展、价格总水平调控和优化重大经济结构的目标,提出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政策的建议,拟定相关规范性文件。

2、研究分析全县经济形势和发展态势,进行宏观经济的预测、预警,研究涉及经济安全的重要问题,提出宏观调控政策建议,综合协调经济社会发展。

3、负责汇总和分析全县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情况,研究分析和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拟订并组织实施促进产业发展的相关规范性文件。

4、研究全县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组织拟订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协调有关专项经济体制改革方案;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改革开放促进发展的建议,指导和推进总体经济体制改革;会同有关部门搞好重要专项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衔接。

5、提出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体规模、生产力布局、技术改革、投资管理、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等;组织和管理县重大项目稽查工作;负责全县重点项目计划的编制和监督检查、协调和服务工作;安排全县财政性建设资金,指导和监督国外贷款建设资金的使用,指导和监督政策性贷款的使用方向;研究提出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的战略、总量平衡和结果优化的目标;安排县财政拨款的建设项目和重大建设项目、重大外资项目;负责全县重大项目利用国外贷款和国内融资工作;指导协调全县招投标工作。

6、推进全县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负责协调第一、二、三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并衔接平衡相关发展规划和重大政策,做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衔接平衡;协调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负责能源行业管理,拟订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协调生态建设、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重大问题,综合协调环保产业和清洁生产促进有关工作。

7、承担西部大开发工作。提出以工代赈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组织以工代赈项目的安排实施,负责以工代赈项目和代赈资金的管理。负责苏陕对口扶贫协作与经济合作。

8、承担重要商品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的责任,管理县级粮食储备。

9、参与拟订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民政等发展政策,协调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

10、研究国民经济动员与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的关系,协调相关重大问题,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动员有关工作。

11、贯彻执行国家物价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定并组织实施我县价格及收费相关规范性文件;综合分析全县价格及收费政策的执行效果,监督价格及收费政策的执行,监控物价总水平,制定和调整县管重要商品价格和重要收费标准。

12、承办县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㈡、基本情况

由局机关本级和2个下属单位组成,人员及重要资产情况如下表:㈢、2014年预算和“三公经费”公开

1、收入预算

2014年县财政拨款预算收入192.04万元。

2、支出预算

2014年全年支出预算192.04万元,其中人员经费支出166.34万元,公用经费10.7万元,项目支出15万元。

3、“三公经费”预算

按照中省市县公车管理、公务接待、会议费管理的规定要求,为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公务经费的有效使用,结合我局实际,本着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原则,本年度“三公经费”支出预算30.74万元,其中公务接待费16.64万元,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10.9万元,会议费3.2万元。

三、公开形式:本年度预算在政府和县发改局网站公开。

第五篇

一、部门主要职责

1、宣传和贯彻执行中、省、市有关工业、中小企业、商贸流通工作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研究拟订全县工业、中小企业、商贸流通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并组织实施。2、负责监测、分析、研究全县工业、中小企业和商贸流通行业运行态势,根据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提出我县经济调控措施。3、负责所属企业体制改革工作,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各种经济成份的企业实行宏观管理和指导,规范企业运作;指导企业的管理和城镇集体手工业联合社的工作。4、指导全县的工业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出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调整方案,拟定全县名牌战略规划和措施并组织实施,扶持名牌产品发展。5、指导全县企业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工作;指导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组织协调工业环境保护和环保产业发展。6、抓好重要商品的行业监管,负责组织实施生猪屠宰、酒类流通、煤炭、成品油、直销、特许经营、蚕茧收购、再生资源等重要商品的行业监管。7、负责全县餐饮、住宿、洗浴、美容美发、照相、洗染等服务行业的规划指导。8、培育发展城乡市场体系,抓好县城集贸市场规划、建设和管理,做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和绿色市场建设工作。9、负责全县重要消费品和重要生产资料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报送工作。10、负责协调解决企业融资担保和非公经济工作。帮助企业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发展中的问题。11、负责本系统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改革、发展、稳定工作。12、承办县政府交办的其它事项。

二、部门及所属单位基本情况

局机关及所属2个事业单位人员情况表:

三、2014年部门收支预算总体情况

(一)收入预算

2014年财政预算收入为5731023元。

其中:1、经贸局预算收入为5395938元。

2、手联社预算收入为158342元。

3、汇融担保中心预算收入为176743元。

(二)支出预算

2014年全年支出预算:基本支出5581023元,项目支出150000元。

(三)“三公”经费情况:

2014年公务用车预算费用6.3万元,公务接待预算费用7.6万元。

第六篇

做好我单位预算及“三公”经费公开工作,提升预算管理水平,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省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预算信息公开工作的指导意见》及《市财政局关于市级预算信息公开的意见》和县有关部门文件精神,结合我单位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意义

实行部门预算及“三公”经费公开是推进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是打造“阳光政府”的具体体现。做好预算公开工作,有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有助于建设高效廉洁政府,提高政府执行能力和办事效率;有助于促进依法理财、民主理财,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有助于提升预算管理水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基本原则

(一)合法合规。单位预算及“三公”经费公开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积极稳妥。单位预算及“三公”经费公开应当统筹规划,统一安排,分步骤、分层次、分内容,不断推进预算信息的透明公开。

(三)清晰易懂。部门预算及“三公”经费公开内容应当真实准确、通俗易懂,便于社会公众获取。向社会公开的部门预算范围、内容,应与报送人大审查的部门预算范围和内容保持一致。

三、公开内容

(一)部门主要职责

县司法局承担着全县贯彻执行国家司法行政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研究拟定全县司法行政工作的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的职责。并对我县普法教育、基层司法所建设、人民调解、基层法律服务、社区矫正、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等工作进行管理、指导和组织实施。

(二)部门及所属单位基本情况

本部门由机关本级和1个下属单位组成,人员及重要资产情况如下表:

(三)2014年经费保障

2014年我局主要工作任务及目标是: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宣传教育;抓好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和人民调解工作,使民事纠纷调解率达100%,调成率达95%以上;狠抓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和“”人员回访帮教,建立安置帮教基地;抓好社区矫正工作;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全年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50件,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妇女、农民工、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免费法律援助,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抓好公证、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管理;抓好基层司法所的建设和管理;积极争取落实司法业务用房建设项目。

(四)2014年部门收支预算总体情况

1.收入预算

2014年局机关收入预算173.6万元,其中人员经费拨款145.4万元,公用经费拨款16.2万元,项目经费拨款12万元,共计173.6万元,均为一般财政预算拨款;法律援助中心收入预算17.8万元,其中人员经费拨款16.4万元,公用经费拨款1.4万元,共计17.8万元,均为一般财政预算拨款。

2.支出预算

2014年司法局机关全年支出预算173.6万元,其中基本支出161.6万元,项目支出12万元;法律援助中心全年支出预算17.8万元,其中基本支出17.8万元。

(1)2014年部门基本支出根据基础信息数据按照规定的标准及范围据实测算,司法局机关为161.6万元,法律援助中心为17.8万元。

(2)2014年部门项目支出预算安排情况说明。

司法局机关项目支出合计12万元

A:人民调解“以案定补”。根据陕财办政【2008】59号,汉发【2010】7号及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纪要,建立人民调解“以案定补”资金,县级财政补助及奖励5万元。

B: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经费项目。①根据陕司通【2012】9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基础信息录入和落实手机定位监控措施的通知》精神,我县已于2011年5月31日前将所有社区矫正对象全部纳入“司法e通”进行管理;②管理人员41名,均产生购机成本及话费。上述两项功能使用费约7万元。

四、公开形式和公开时间

2014年3月31日前,我单位通过单位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开2014年经费预算及“三公”经费。

五、加强组织领导

为做好该项预算信息公开工作,加强预算公开工作指导力度,我单位经研究,决定成立预算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六、建立工作机制

以单位预算及“三公”经费公开为契机,细化项目支出预算编制,加强我单位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完整性;严格预算执行管理,落实预算执行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完善部门预算执行信息反馈制度,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完善单位财经制度,为预算公开奠定坚实基础。

第七篇

为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升预算编制与执行透明度,加强财务支出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共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县财政局、县监察局《关于印发县部门预算及三公经费公开实施方案的通知》(财发【2013】27号)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本着有利于依法理财、民主理财,按照“合法合规、积极稳妥、清晰易懂”的原则,积极实施我局“三公”经费及部门预算公开工作,自觉接受有关方面和社会的监督。

二、公开内容

(一)单位基本情况及主要职责

根据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县城乡规划建设局职能配置、人员编制和内设机构规定的通知》,及中共县县委《关于印发〈县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发【2010】9号文件规定,本部门是主管全县城乡规划、建设的县政府组成部门,规格为正科级建制,主要职责如下:

1、执行县以上人民政府关于城乡规划、工程建设、建筑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2、结合本县实际,依法研究制定实施行业管理政策、办法和措施,制定城乡建设发展的规划、中长期计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3、组织编制和管理县域城镇建设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改造开发区规划等;负责县域范围内各项建设项目选址、定点和规划设计审查工作指导、审查各建制镇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4、组织编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组织实施城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及市政工程建设。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审批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初步设计和概算调整,监督、检查工程质量。

5、负责对城乡规划、建设工程、建筑业、建筑企业行业管理,指导全县小城镇建设。

6、负责城市燃气、公交线路、市政公用事业等市政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监督检查。

7、负责工程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建筑制品、建筑装饰业的行业管理;负责全县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建设招投标及建筑市场管理工作;监督管理全县建设工程招投标及建筑市场管理工作;监督管理全县建设工程质量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负责墙体材料革新及建筑节能、建筑行业劳保统筹工作。

8、指导和管理全县城乡工业和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工作。归口管理全县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工作,负责归口管理全县测绘市场,组织实施城市测量。

9、管理和指导全县城建档案工作。负责城市规划区内各类建设项目建设资料的收集、管理、建档和建设项目竣工备案工作。

10、负责本系统、下属单位“两个文明“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工作,负责局属事业单位的组织、人事、劳动工资、社会保险业务管理。负责城市规划、建筑行业专业技术初级职称评定报批工作。

11、完成县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二)内设机构及人员编制

我局内设机构5个,分别为:办公室、规划建设管理科、建筑管理科、政策法规科、行政监察室。

下属事业单位11个,分别为:县城区建设管理站,县村镇建设管理站,县建筑设计室、县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县城乡建设规划设计室、县建筑工程招投标管理办公室、县市政工程管理处、县城市建设开发公司、县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财务审计室、县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委员会办公室、县地震办公室。

按照2010年《县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在县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加挂县人民防空办公室、县地震局牌子。

2014年我局及下属事业单位(不含城建开发公司、建筑设计室)纳入县财政综合预算人员207人,其中在职183人,离退休及遗属24人。

(三)2014年预算编制概况

1、非税收入任务

2014年,根据县财政局下达的非税收入任务,我局及下属单位共需完成810万元非税收入,其中墙改基金70万元,人防工程异地建设费120万元,全额上交县财政专户。

2、收入预算

依据2014年县财政局下达的预算,我局全年预算收入为14720614元(不含城建开发公司、建筑设计室),全部为本级财政预算安排资金。

(四)支出预算

2014年全年支出预算14720614元,其中基本支出11440614元,项目支出3080000元,非税成本支出200000元。

1、2014年部门基本支出预算根据部门实有人数按照有关标准测算为11440614元,其中人员经费支出10657614元,日常公用经费309600元,日常业务费473400元。

2、项目支出预算3080000元,其中市政维修材料购置、市政排水管网清淤费350000元,路灯电费2300000元,人防工作经费320000元,国家地震智能监测站运行维护经费60000元,农村清洁工程办公经费50000元。

三、公开形式和时间

2014年3月31日前,通过我局门户网站载体,公开2014年部门预算及“三公”经费预算。

四、工作措施

收支预算范文篇8

所谓政府收支分类,就是对政府收入和支出进行科学规范的类别和层次划分,以便全面、准确、清晰地反映政府的各项收支活动。以政府收支分类为基础的政府收支科目,是编制政府预决算、组织预算执行以及预算单位进行会计核算的重要依据。政府收支分类及收支科目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背景及重要意义

(一)改革的背景

我国原来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分类,是参照原苏联财政管理模式确定的,是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建设型财政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几十年来,根据不同时期财政经济运行情况和特点,也作过一些小的调整,但基本分类方法和体系一直没有大的改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这套科目体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

首先,原来的收支科目体系存在不少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支出科目不能直观、明晰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不能体现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由于原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是从计划经济时期沿袭下来的,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和生产建设型财政色彩。如排在前六位的主要支出大类分别反映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地质勘探费、科技三项费用、流动资金等支出项目,这与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以及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弥补市场缺陷的职能转变不相适应。我们现在搞公共财政,说通俗一点,就是聚公众之财,办公众之事,预算编制必须讲究公开、透明,让公众看得明白,监督有力,最终让公众满意。但是,按原科目编制的政府预算不能清楚地反映政府履行某项职能究竟花了多少钱。比如,通过原科目,我们看不到完整的教育支出,要想知道一般预算中的教育支出总额,必须将教育事业费支出与行政管理费、科技三项费用、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外交外事支出等科目中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按项目汇总相加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预算确实存在“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的问题。

二是缺少一套完整、统一的支出经济分类体系,不利于做细、做实政府预算。按照国际通行做法,政府支出一般通过两种分类反映。一种是反映政府职能活动的支出功能分类,如教育、农业、国防等;一种是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的支出经济分类,如工资、办公费、会议费等。其中支出经济分类体系是政府预算编制以及单位财务会计核算的重要依据。改革前,我国没有设置一个完整的支出经济分类体系,只是在支出的类、款、项科目之后附设了部分按经济分类的科目,各地根据实际需要也自行加设了部分科目,这些科目类似于国外的支出经济分类。由于设计较粗,涵盖范围有限,口径不一致,给统计分析和财政、财务监管带来了很大不便,不能完全满足做细、做实政府预算的要求。

三是涵盖范围偏窄,不能准确反映政府收支活动全貌。原《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仅反映预算内收支,没有包括应该纳入政府收支范围的预算外收支,给政府收支的全面反映、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等带来较大困难。

四是统计口径与国外有较大差别,不利于宏观分析决策和国际比较交流。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金融统计核算体系都按国际通行标准作了改革。由于各方面原因,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体系一直未作类似调整。受政府收支科目涵盖范围和分类标准的影响,我国财政统计口径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别,给国际比较交流带来不便。为此,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再要求我国尽快进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其次,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推进和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需要。

从部门预算改革的角度看,由于政府收支科目改革滞后,财政部门上报人大审议的总预算和部门预算仍然沿用老科目,预算报告和草案中的许多重要数据,如农业、科技、教育等支出分散在各类科目中,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不透明、看不懂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代表和委员们对此反应较为强烈。因此,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推进和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需要。

第三,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对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

早在1999年,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就指出:“要着手进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为细化预算编制、推行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创造有利条件。”全国人大财经委在《关于2003年中央决算的审查报告》中提出:“科学规范的政府预算科目体系,对于加强预算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并建议“抓紧制定和推行新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体系”。全国人大预工委也表示:“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将对今后各级政府职能的调整、建立公共财政制度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这项改革,全国人大将给予充分支持。”

按照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的要求,财政部从1999年底开始启动这项改革的研究工作。于2000年7月形成了改革方案的基本思路。2002年至2004年,改革方案以各种形式反复征求中央各部门、地方财政部门及有关专家的意见,并作修改完善。20*年,选择在交通部等6个中央部门和湖北省等5个省市进行改革模拟试点。20*年11月,财政部就改革试点情况和有关问题分别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和预工委作了专题汇报。2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于20*年元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二)改革的重要意义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创新,它直接关系到财政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关系到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关系到推进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和民主理财,关系到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概括地讲,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这就要求政府不断转变职能,加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建立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有利于促进我国的市场化进程,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更好地发挥对市场和经济的调节作用。

第二,有利于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财政职能的发展方向。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建立新的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体系,能够完整、直观、明晰地反映政府的各项职能活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更好地体现和满足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

第三,有利于促进财政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建立一套完整、统一的支出分类体系,有利于做细、做实政府收支预算,进一步推进和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财政改革,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

第四,有利于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使财政预算的涵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全面反映政府的各项收支活动,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预算,防止部分财政资金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从而有效加强对财政收支的监管,从制度上和源头上预防腐败。

第五,有利于开展国际比较和交流。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能够有效保证财政数据的准确性以及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可比性,有利于财政经济分析与决策,也有利于国际间的比较与交流。

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目标、原则和主要内容

(一)改革的目标

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就是要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总体要求,逐步形成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较为规范合理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为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提高预算透明度、强化财政监督创造有利条件。

(二)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

财政部在设计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的过程中,深入分析了我国原来的预算科目体系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既充分考虑了公共财政、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等财政改革对科目体系的要求,也认真研究了政府收支分类的国际经验,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美国、英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的政府收支分类方法,以及部分转轨国家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情况。主要遵循了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公开透明。确保按照新的收支分类体系编制的预算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既要使财政部门自己说得清楚,也要让社会公众看得明白。

二是中西结合。既要合理借鉴国际经验,实现与国际通行口径的有效衔接和比较,又要充分考虑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尽可能满足各方面的管理需要。

三是便于操作。新的收支分类体系设计在内容和层级上既要充分满足管理的要求,又要尽可能简化,方便实际操作。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

改革后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由“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支出经济分类”三部分组成。

1、收入分类。按照全面、规范、细致地反映政府各项收入的要求,对政府收入进行统一分类。将原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和预算外收入等都统一纳入政府收入分类体系,并按国际通行做法划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等,形成了一个既可继续按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分别编制和执行预算,又可根据需要汇总、分析整个政府收入的分类统计体系。

2、支出功能分类。为清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支出功能分类不再按基建费、行政费、事业费等经费性质设置科目,而是根据政府管理和部门预算的要求,统一按支出功能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类级科目综合反映政府职能活动;款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项政府职能所进行的某一方面工作;项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工作所发生的具体支出事项。新的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能够较为系统、清晰地反映政府支出的功能结构。

3、支出经济分类。按照简便、实用的原则,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在原有支出科目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并设类、款两级科目,类级科目主要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转移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等。款级科目是类级科目的细化,主要满足部门预算编制和单位财务管理等有关方面的要求。全面、明细的支出经济分类是进行政府预算管理、部门财务管理以及政府统计分析的重要手段。

改革完全到位后,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与部门分类编码和基本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相配合,在财政信息管理系统的有力支持下,可对任何一项财政收支进行“多维”定位,清楚地说明政府的钱是怎么来的,做了什么事,花到什么地方,为预算管理、统计分析、宏观决策和财政监督等提供全面、真实、准确的经济信息和决策依据。

三、改革后政府收支分类的主要变化

(一)收入分类的主要变化

主要从范围、方法和结构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1、涵盖范围

旧科目:预算收入(一般、基金),部分保险收入

新科目:增加预算外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更全)

2、分类方法

旧科目:按各种收入简单罗列

新科目:按科学标准和国际惯例划分(有利于管理、统计、分析)

3、分类结构

旧科目:类、款、项3个层次

新科目:类、款、项、目4个层次(更细化)

与原政府预算收入分类相比,新的政府收入分类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拓展了涵盖范围。新分类在原有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和债务预算收入之外,又增加了财政预算外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从而形成了完整、统一的政府收入分类。

二是规范了分类标准。主要是从大的分类框架和分类涵盖范围方面采用了国际通行做法。比如借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收入分类,包括四项:税收、社会缴款、赠予和其他收入。对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它是单设科目反映的。

三是增强了分析功能。由于新的收入分类与国外口径基本一致,进行国际比较分析将更加便利。

(二)支出分类的主要变化

同收入分类一样,支出分类也可以从范围、方法和结构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1、涵盖范围

旧科目:预算支出(一般、基金),部分保险支出

新科目:增加预算外支出和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更全)

2、分类方法

旧科目:类、款、项科目,有按性质分类,也有按功能分类,但职能不全,目级科目按用途分类,反映也不全。

新科目:功能分类按职能,经济分类按用途(全面、科学、标准、规范)

3、分类结构

旧科目:类、款、项三层,另加目级一层

新科目:功能类三层,经济类二层(层次全,分级反映)

与原支出分类科目相比,新的支出分类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支出分类由一维改为多维、由平面转向立体。原来的支出分类体系主要是按经费性质划分和设置的,是一个单一层面的支出体系;新的支出分类体系既包含支出功能分类,又包含支出经济分类,前者主要完整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说明政府究竟做了什么,后者主要明细反映政府支出的具体用途,即政府的钱究竟是怎么花出去的,两者分别从不同侧面、用不同方式反映政府支出活动,立体地展现政府支出活动的全貌。

二是支出功能分类由按性质、按功能的混乱划分改为完全按功能划分。原来的支出功能分类,为便于财政资金的切块分配管理,把政府各项支出笼统地按经费性质进行划分。从政府的角度讲,这种不能集中反映政府职能的支出分类方法,对合理转换政府职能、优化支出结构、完善宏观调控等都是不利的。而改按功能分类,可以有效克服以上弊端,达到集中、直观、清晰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的目的,体现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

三是支出经济分类由零散、不完整改为完整统一、自成体系。原来我们没有单独的支出经济分类,只是在支出的类、款、项科目之后附设了一些目级科目,如基本工资、职工福利费、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业务招待费等,类似于国外的支出经济分类。并且这些目级科目设计较粗,是一个局部的、片面的概念,并不构成一个完整的支出经济分类体系。另外,在实际执行中,部门和地方根据需要又增设了一些节级科目,但由于口径不一致,给统计分析和财政、财务监管都带来很大不便。而新的支出经济分类则是一套完整的、统一的、相对独立的分类体系,可以更好发挥支出经济分类的作用。

(三)支出科目的主要变化

新旧支出科目的主要变化集中体现在功能分类科目上。由于分类标准、科目涵盖内容不同,新的支出功能分类科目与旧支出科目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从旧科目对应到新科目,有的只需按科目内容在新科目中重新定位即可,转换流程为:旧科目—定位—新科目;有的则需要对原科目进行技术处理,转换流程为:旧科目--拆分—归集—定位—新科目。下面,对这两种情况分别进行介绍:

第一类是变化不大,基本上可以直接“对号入座”的支出科目。主要是一些内涵较为明确的专项经费支出科目,这类科目的内容可直接在相关新科目中反映。包括原农林水等事业支出、教科文卫等事业支出、国防支出、公检法司支出、排污费支出、教育费附加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等。

举例说明:

1、农林水等事业支出

原“农业支出”、“林业支出”、“水利支出”,直接对应新科目中“农林水事务支出”下的“农业支出”、“林业支出”、“水利支出”等款级科目。

2、教科文卫等事业支出

原“教育支出”下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款级科目,直接对应新科目中“教育支出”下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款级科目;原“科学支出”下的“基础研究”等项级科目,直接对应新科目中“科学支出”下的“基础研究”等款级、项级科目;原“医疗卫生支出”类级科目,直接对应新科目中“医疗卫生支出”类级科目。原“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类级科目,直接对应新科目中“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下的相关科目。

3、公检法司支出

原“公检法司支出”、“武装警察部队支出”类级科目,直接对应新科目中“公共安全支出”类级科目。

4、排污费支出

原“专项支出”下的“排污费支出”款级科目,直接对应新科目中“环境保护支出”下的“排污费支出”项级科目。

5、教育费附加支出

原“专项支出”下的“教育费附加支出”款级科目,直接对应新科目中“教育支出”下的“教育附加及基金支出”款级科目。

6、社会保障补助支出

原“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下的“社会保险基金补助支出”款级科目,直接对应新科目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下的“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助支出”款级科目;原款级科目“就业补助支出”,直接对应新科目中的“就业补助支出”等款级科目。

另一类是变化较大,不能直接对应,需要根据具体的资金投向或具体项目,对原科目反映的内容进行拆分,然后分别归集、定位的支出科目。主要是一些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和生产建设型财政色彩的科目,如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流动资金、行政管理费等。这些科目拆分归并到相应的新科目后,原来的科目名称自动消失。

举例说明:

1、基本建设支出

原科目中的“基本建设支出”,在新科目中要化整为零,按照资金的具体投向或项目进行拆分,打散以后,分别归集到“一般公共服务”、“教育”、“公共安全”、“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等类级科目中去。在新的支出功能分类中已经不存在基本建设支出科目,为了反映由发改委安排和分配的基本建设支出,在支出经济分类中专门设立了基本建设支出科目。

2、科技三项费用

原科目中,“科技三项费用”类下是按行业分类的,分设了冶金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煤炭工业等科目。新科目中在“科学技术”类下设置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与开发”等科目,原来按行业分类的科技三项费用,要按现在的归口管理情况和相关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应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与开发”等款级科目中去。

四、我市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工作开展情况

经国务院批准,从20*年1月1日起,全国正式启动和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按照财政部和省财政厅的总体要求,我市各级财政和有关部门积极行动,精心组织,稳步实施,确保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分工。为加强组织协调,确保改革顺利进行,成立了*市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具体承担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相关工作。同时,将改革的主要内容、统计口径的变化、改革的组织实施等情况及时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纪委等领导机关汇报,便于各级领导从宏观上协调、加强对改革的领导。

二是统筹规划,认真制订改革实施方案。根据财政部和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我市于20*年4月印发了《*市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实施方案》(武财预[20*]149号),明确了改革的目标、原则及主要内容,对各部门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按照改革实施方案,我市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工作分四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为20*年3月至4月上旬,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第二阶段为20*年4月中旬至4月底,完成动员培训和分部门的预算科目对照工作;第三阶段为20*年5月份,按时间要求完成20*年政府预算的数据转换工作;第四阶段为20*年6月至12月,完成20*年预算执行分月数据转换和20*年政府预算按新科目的编制工作。今年按财政部要求,我们还对20*年预算执行数据进行了转换。

三是精心组织,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广泛开展宣传培训,从20*年4月起,分财政部门内部、市直各部门和各区三个层次组织多次业务培训。下发有关文件和培训资料,组织有关部门会同财务软件公司进行了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和数据转换软件的研发和测试工作。并组织召开了全市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动员大会,对全市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工作进行了动员和布置。经过动员和培训,为改革工作任务的完成和改革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由于领导重视,方案科学,组织严密,我市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按上级部门的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始终有条不紊地开展,科目数据转换等工作如期完成,并保证全市从今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改革。

五、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涉及的有关问题

(一)关于新科目体系与预算管理方式的衔接问题

这次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虽然牵涉面广,但它只改变资金的反映渠道和统计口径,并不触及单位的资金分配、管理权限和工作流程,不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主要是一项技术性和基础性的改革。为尽快确立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框架,当前不改变预算管理的基本流程和管理模式,不改变预算平衡口径及政府基金、预算外资金、社会保险基金等的管理方式。

(二)关于科目调整带来的口径变化问题

由于改革前后的收支科目名称、口径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尽管改革前后支出科目的名称从字面上看差不多,但包含的内容却大相径庭。因此,新科目的数据与旧科目的数据是不能直接进行比较的。如果要比较,必须对新科目作相应的技术处理。

(三)关于法定支出增长的考核问题

1、法定支出的范围。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农业、教育、科学、卫生、计生等法定支出项目必须高于当年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实际工作中,我市在安排年度预算时,对以上法定支出项目都是按略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进行安排的。

2、改革后法定支出科目口径的变化。改革以前,法定支出增长的计算范围一般只包括旧科目的教育事业费、科学事业费、农业事业费、卫生事业费等。改革后,教育、科学、农业等支出科目不仅包括了原来的事业费,而且包括了原科目中的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管理费、外事费等,涵盖范围加大了,口径发生了变化。

3、新科目下计算法定支出的实际操作。新科目下,法定支出如果按新的大口径支出科目进行考核,客观上会导致基本建设、行政管理费等支出与其他事业费支出混在一起同比例增长的问题,增加行政运行成本,加大财政支出压力。为保证政策的延续性并方便操作,改革后,我们在安排法定支出项目预算时,对新科目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剔除,仍使用原口径安排预算并进行考核。

4、法定支出的计算口径。一般来说,新科目-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其他应剔除的支出=法定支出的旧科目口径。

举例说明:

(1)农林水事务新科目-各款级科目中包含的基本建设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中反映)-各款级科目下的行政运行支出-农业支出款级科目下的新菜地开发基金支出-林业支出款级科目下的林业建设基金支出、育林基金支出-水利支出款级科目下的原经济建设口的各项支出、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支出、水资源费支出-扶贫款级科目-农业综合开发款级科目=原农业支出法定增长口径范围。

(2)教育支出新科目-各款级科目中包含的基本建设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中反映)-各款级科目下的行政运行支出-普通教育支出款级科目下的学前教育支出-教师进修及干部继续教育支出款级科目下的教师进修支出、干部教育支出-教育附加及基金支出=原教育支出法定增长口径范围。

(3)科学技术支出新科目-各款级科目中包含的基本建设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中反映)-各款级科目下的行政运行支出-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原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原科学支出法定增长口径范围。

(4)医疗卫生支出新科目-各款级科目中包含的基本建设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中反映)-各款级科目下的行政运行支出-医疗保障款级科目下的行政单位医疗支出、事业单位医疗支出、公务员医疗补助支出=原卫生支出法定增长口径范围。

(5)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科目下的计划与人口生育事务支出科目-该科目中包含的基本建设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中反映)-行政运行支出=原计生支出法定增长口径范围。

(四)关于支出经济分类如何使用问题

支出经济分类用于反映政府和单位支出的具体用途,它是细化预算编制、组织单位会计管理核算的重要工具。目前财政部暂不作统一要求,估计在今年决算中会要求反映。但提出各地区、各部门可根据现行预算管理的有关要求合理选用科目,湖北省和*市根据工作需要规定细化到类。

(五)关于相关财务会计制度配套问题

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以及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基本建设财务制度等统一由财政部负责统一修订。各地、各部门可在职责范围内根据实际管理需要对其他相关制度作相应调整。

(六)关于科学合理地利用新支出科目的问题

由于改革后支出科目的名称、口径、涵盖范围等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人大代表们在审议预算草案、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决算时,对个别支出功能科目经常提问,如认为环境保护支出科目数额较小,与当前我市加大环境保护投入的实际情况和公共财政的要求不相符合。我们在工作中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对此进行了认真分析。主要原因是,目前环境保护支出科目主要包括环保部门的行政运行经费、环境保护事业费、部分林业支出、排污费支出、以及用于环境保护的基本建设拨款支出等,对原科技三项费用、企业挖潜改造等专项资金中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部分支出项目,如市发改委安排使用的节能专项资金、市科技局安排使用的环保专项资金等,按科目规定分别归集到科学技术支出科目和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科目中,而不是归集到环境保护支出科目,导致环境保护支出科目涵盖范围较窄,数额偏小。此外,污水处理费、绿化费等预算外资金用于环保的支出每年也达数亿元,但由于资金管理体制的原因,无法在环保支出科目中得到体现。

为科学合理地利用新的支出科目,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研究,看看能否在不改变资金的现有管理方式和安排渠道的前提下,在编制下年度支出预算时,将原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中安排的节能和环保等专项资金,以及用于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其他专项资金,统一归集到环境保护支出科目,逐步做大环境保护支出预算,真实地反映市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投入力度。

收支预算范文篇9

关键词:政府;收支分类;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

一、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重要意义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了改进与完善:一是完善了收入内容,在预算内收入的基础上,增加预算外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二是充分考虑政府职能特点,改革支出功能分类体系。三是根据政府支出的具体用途,规范支出经济分类体系。具体意义表现如下。

(一)有利于财政资金运转效率的提高和财政监督工作的开展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更有利于其各项收支活动的全面反映,不但能够使财政支出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而且还能使财政调控力度的把握更加合理,对财政资金运转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还为财政监督、统计分析、预算管理等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透明的经济信息,有利于政府采购及部门预算等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深化,为社会各界监督政府预算提供了充足的保障,使腐败问题的发生得到了有效遏制。

(二)有利于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构建起了更加完善且能够与国际接轨的财政统计分析体系,这为与其他国家在财政管理上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在政府收支分类尚未改革以前,我国的政府收支体系与国际惯例不相适应,这不仅不利于国家财政经济分析与决策工作的开展,而且也无法实现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更是无从谈起。而随着改革的实施,新收支分类体系较之以往更加科学、规范,过去的种种不足之处都得到了弥补和解决,这对于我国在宏观财政管理上更好地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有助于政治体制的完善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深化,政府的职能及财政收支结构与以往相比都发生巨大的变化。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其基于透明的原则,以公共财政的要求为依据,对各级科目进行设置,使收支分类更加科学、全面、细致。通过改革之后的科目编制出来的预算可以更为清晰地反映出政府收支的具体方向,从而使政府各项职能活动的开展更加透明,这为政治体制的完善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负债核算问题

在财政负债核算方面,“暂存款”、“借入款”、“与上级往来”是财政负债会计核算的主要科目。对于“借入款”会计科目而言,主要核算政府向社会举债的债务,而无法反映政府欠发工资、担保借款、国有企业潜亏、社会保障支出缺口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导致披露的财政负债规模与实际负债规模严重不符,低估了政府的负债压力。

(二)财政资产核算问题

在财政资产核算方面,根据相关规定将发放贷款和收回贷款的本息分别确认为“一般预算支出”、“一般预算收入”,这种核算方式无法如实反映政府债权在贷款发放与收回中的变动情况,导致公共财政资源被虚减;政府资产核算中没有涉及政府对外投资形成的国有资本金,以及缴存国际金融组织的股本,只将对外投资确认为预算支出,而没有对投资活动中的产权变动进行如实反映;在转让、出售国有资产时,只将其取得的款项确认为预算收入,在核算信息中无法反映资产的减少情况。由于财政资产核算内容不全面,从而造成国有股权的运营状况无法得到全面反映,难以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可靠依据。

(三)预算外资金核算问题

在对预算外资金核算问题进行分析前,必须明确其具体范围,即未包含在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范围内的资金均为预算外资金,由于这部分资金是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以外的,所以对它的规范都是由《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会计核算制度》来进行。现阶段,预算外资金已经被纳入到了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当中,它与一般预算资金在预算编制上基本趋同,在这一前提下,财政资金仍以体外的方式进行循环,不仅不利于资金的统筹安排和使用,而且还会导致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与各预算单位的会计报表所反映出来的资金口径存在差异。除此之外,对社保基金的核算不统一,使得财政部门无法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出社保基金的运作情况及增值,这极不利于社保基金的规范管理。

三、改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背景下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的建议

(一)改进资产类会计核算

在资产类核算中,要进一步扩大核算内容,增设“政府股权投资”、“贷款”科目,以反映政府在股权投资、发放贷款中的股权与债权变动情况;将原本的“待处理财政周转金”替换为“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用于核算政府无法收回的贷款、周转金等。

(二)改进负债类会计核算

在负债类核算中,增设“应付款”,用以对财政部门按照权责发生制核算个别事项而确认的当期支出;在财务报告中重点披露隐性负债和或有负债的相关信息,包括债务担保、行政赔偿未决诉讼、国有企业潜亏等。

(三)改进净资产类会计核算

在净资产会计核算中,增设“预算外结余”、“社会保险基金结余”科目,对预算外资金和社会保险基金的结余进行核算。同时,在资产负债表中设置预算、基金预算、专用基金、预算外以及社会保险基金这五项结余的期初数栏;增设“政府投资基金”,在政府以产权的形式投资股权时,既要遵循收付实现制按照原有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核算,同时还要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用“政府投资基金”科目进行核算;增设“政府贷款基金”和“政府偿债基金”,用于核算贷款、借入款、应付款等内容。当无法收回政府贷款时,要按照无法收回的贷款金额对“政府贷款基金”中的金额进行冲减。

(四)改进收入类会计核算

由于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对收支科目的划分不详细,从而使得由此反映出来的会计信息不够具体。因此,应对收入类会计核算进行改进。具体内容如下:增设“债务预算收入”,用以对政府在境内和境外举借债务所得的收入进行核算,如政府向社会借款时,根据收付实现制,借“国库存款”,贷“债务预算收入”;增设“预算外收入”,用以对政府预算外资金收入的核算;增设“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用以对与社保相关的收入进行核算。此外,对“调入资金”的核算范围进行扩大,用以对各类财政资金间的调拨进行核算,具体包括政府性基金转移、财力性转移支付、返还性以及预算外转移等收入。

(五)改进支出类会计核算

在支出类核算中,增设以下科目:“债务预算支出”、“社会保险基金支出”以及“预算外支出”,并对“调出资金”的核算范围进行扩大,将现行《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会计核算制度》中的“政府调剂支出”取消。“调出资金”应当能够对各类财政资金之间的调拨进行核算。如从财政预算外资金中调入一般预算内资金时,可借“调出资金”,贷“财政专户存款”。

四、结语

在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背景下,财政总预算的会计核算体系必须进行相应改进,在解决原会计核算体系问题的同时,使财政总预算会计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各级政府预算执行情况,为政府收支分类方案的实施提供基础数据,从而进一步强化财政监督职能。

作者:江云 单位:昆明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收支预算范文篇10

一、编制原则

(一)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各街道办事处要统筹预算内外财力,并考虑经济发展总公司的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各项支出,做到以收定支,确保街道办事处收支平衡。

(二)坚持统筹兼顾,确保运转的原则。各街道办事处要统筹兼顾各项工作,合理安排经济发展和社区建设的各项事业经费,确保街道办事处的正常运转。

(三)坚持深化改革,规范操作的原则。各街道办事处要不断探索预算安排和预算管理的新办法,规范预算支出的标准和程序,确保街道办事处预算管理上新的台阶。

二、编制口径

(一)收入预算的编制

街道应把对应于部门预算支出的一切收入,不管预算内外和来源渠道,一律全额反映,实行预算内外统筹安排。

1、财政补助收入:主要包括街道财政管理体制内核定的基本支出和完成区政府下达的财政收入目标任务应得的工作奖励及其他通过预算内安排的经费。

2、上级补助收入:即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性补助收入,主要包括各条线下拨的专项经费,如计划生育、老龄事务、残疾人事业、“参与式”预算项目收入等专项经费。

3、非税收入:主要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如停车费收入、消杀费收入、利息收入等。所有非税收入都应按规定上缴财政专户。为支持街道办事处事业发展,缴入财政专户的收入全额返还。

4、转移支付收入:按照支出预算与街道财政管理体制中核定的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和非税收入合计数的差额确定。转移支付收入原则上由总公司每月初5日前按1/12缴存区财政指定专户。一季度由于支出比较集中,可以适当增加转移支付比例。

(二)支出预算的编制

支出预算包括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其他支出。

1、基本支出:指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按照各项政策规定填报,商品和服务支出视资金情况根据实际需要安排经费。

(1)工资福利支出:核算各项基本工资、津贴、奖金、社会保险缴费、补贴等,人员包括在职人员(含离岗退养人员)、临时聘用人员。在职人员以核定编制70人和领导实有人数为依据,按各类编制进行经费测算。临时聘用人员按不超过上年人数,其工资原则上不超过区有关文件规定标准。

(2)对个人家庭补助支出:核算国家、省市规定的离退休人员经费、提租补贴、住房公积金、购房补贴、其他补贴等。

(3)商品和服务支出(事业经费支出):事业经费支出按照区规定的项目、市或区有关标准结合街道办事处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编制。

(4)商品服务支出(公用经费支出):指维持街道办事处正常运转所必须的基本支出。包括人员定额经费和车辆定额经费。

人员定额经费包括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邮电费、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招待费、福利费、维修费及其他如工会费、党团活动费、绿化费、环境卫生费等。由各街道办事处根据前二年实际支出情况,并考虑变动因素确定人年均标准编制。预算编制中凡涉及政府采购的,均须列入政府采购预算,未编入政府采购预算的,不得实行政府采购,确须采购的,应按规定程序追加办理。

车辆定额经费根据实有的公务用车按小汽车3.1万元/年的标准进行编制。实行公车改革的交通补贴按区公车改革的有关文件规定进行编制。

2、项目支出。包括日常专项支出和重要项目支出。各街道办事处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工作要求和重点项目以及自身的发展需要,按照优先次序,确定年度项目。招商引企及协护税工作经费和业务招待费列入日常专项支出管理。

专项支出编制时,由各部门提出日常专项经费预算数,经领导审核作为年初预算数,年初安排时原则上作为预留经费。

三、编制程序

预算编制的总体程序为各街道办事处按规定编制,经济发展总公司认可,街道党工委集体研究,报区财政审核,区政府核准。在编制过程中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以保证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具体要求如下:

(一)2008年10月10日前,区财政完成部门预算编制的布置和培训工作。

(二)2008年11月15日前,各街道办事处根据财政收支预算编制的要求,编制本街道办事处的预算草案。各街道办事处编制的预算草案要与经济发展总公司进行衔接,尤其是转移支付的额度要通过经济发展总公司认可。经认定的街道办事处的预算草案报经街道党工委集体研究同意。

(三)2008年11月25日前,经街道党工委研究同意的街道办事处的预算草案,报区财政审核、区政府批准。2008年12月31日前,经批准的街道办事处的预算下达到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经济发展总公司。

四、编制要求

各街道办事处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收支平衡和保证重点支出的关系。严格按照以收定支的原则,坚持预算内外财力“总量控制,收支平衡”。通过核定基本支出补助,合理安排项目支出,确保重点项目的实施。

(二)财政投入和资金使用效益的关系。各街道办事处编制预算时应从实际出发,把财政资金安排到最需要资金的地方,使其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预算编制和执行监督管理的关系。预算编制部门要认真监督预算的执行,收集整理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为完善部门预算编制积累经验,促进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执行要求

(一)建立收入征管机制。各街道办事处要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