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经济产业分析十篇

时间:2024-02-21 18:00:48

总部经济产业分析

总部经济产业分析篇1

(①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450007,China;

②Zhengzhou Railway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Zhengzhou 450007,China)

摘要: 文章利用SSM(Shift-Share Method,SSM)模型,以河南省某市2004-2007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对某市三次产业、十大部门的产值进行实证分析,利用分析的结果说明该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并提出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为该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理论依据。

Abstract: In this paper, it analyzes He'nan province anycity's three industries, the output value of ten departments based on SSM(Shift-Share Method, SSM) model. The paper uses the analysis results to indicate the structure problem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hangqiu and puts forward the direction of economic restructuring,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gion's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economic structure.

关键词: SSM模型 经济结构 方向

Key words: SSM model;the structure of the economic;direction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0-0007-02

0引言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SSM数学模型)是西方区域经济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注重实效的方法。它是由美国学者Dunn、Perloff、Lampard和Muth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的。河南作为中部六省的重要份子,其经济发展状况必然是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关注重点。中部崛起已成为我国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笔者试图通过对河南省某市2004、2007年三次产业十大部门的产值利用SSM数学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根据分析结果,找出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的相应对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分析的方法和数据来源

1.1 分析方法本文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SSM)。主要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的大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个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或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还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

该方法的数学模型主要内容是假设区域i经过时间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了变化,设基年区域i经济总规模为bi0。,截止年t经济总规模为bit,并将区域经济划分成n产业部门,分别以bij,0、bij,t(j=1,2,…,n)表示区域i第j产业部门的初始规模与末期规模,并以B0、Bt表示所在大区或全国相应时期的初期与末期的经济总规模,以Bj,0和Bj,t表示所在大区或全国相应时期的初期与末期第j产业部门的规模。区域i第j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内的变化率为rij,且rij=(bij,t- bij,0)/bij,0(j=1,2,…,n),所在大区或全国第j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内的变化率为Rij,且Rij=(Bj,t- Bj,0)/Bj,0(j=1,2,…,n),以所在大区或全国各产业部门所占的份额按(bij,0・Bj,0)/B0将区域各产业部门规模标准化得bij,这样在[0,t]时间段内,区域i第j产业部门的增长量Gij可以分解为Nij,Pij,Dij三个分量。Nij为份额分量,它是第j产业部门所在大区或全国总量按比例分配,区域i的第j产业部门规模所发生的变化,Nij=bij×Rj;Pij为结构偏离分量(或产业结构效应),它是指区域部门比重与所在大区(全国)相应部门比重的差异引起的区域i第j产业部门增长相对于所在大区或全国标准所产生的偏差,该值越大越说明部门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越大,Pij=(bij,0-bij)×Rj;Dij为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它指区域i第j产业部门的增长速度与所在大区或全国相应部门增长速度的差异引起的偏差,该值越大则说明区域i第j产业部门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Dij=bij,0×(rij-Rj);PDij反映第j产业部门总的增长优势。

区域i总的结构转移分量Pi,Pi=Σ(bij,0-bij′)*Rj,总的竞争力转移分量为Di,Di=Σbij,0*(rij-Ri),区域i的增加值对于上一级大尺度区域的相对增长率为L,L=■:■,进而,引入Kj,0=bij,0/Bj,0,Kj,t=bij,t/Bj,t,,分别表示基年和末年所研究区域到参照系同期的比重,则将L分解得到结构效果指数W和竞争力效果U,

W=■:■;

U=■。

由以上各式可知,若P越大,w大于1,这说明区域经济中具有生命力、前景广阔、增长快的产业部门比重大,区域总体经济结构比较好,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大;若D较大,u大于1,则说明区域各产业部门总的增长势头大,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

1.2 数据来源本文的主要数据均来自2005、2008的河南省统计年鉴,计算所需的数据均由笔者整理所得。具体数据如表1,其中bi0为河南某市2004年产值,Bj0为河南省2004年产值,bit为河南某市2007年产值,Bj为河南省2007年产值。B0为2004年河南省总产值。

2SSM模型分析结果

2.1 产业结构的SSM分析本文以河南省作为参照系,分别对河南某市三次产业、十大部门进行经济增长的SSM分析,计算所用的指标取各产业的总产值。计算结果如表1。

总部经济产业分析篇2

关键词: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SSM分析法;灰色预测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9-0084-05

一、引言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1]。随着海洋经济的开发利用,海洋经济已成为近现代经济发展的重点,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拥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18 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海洋经济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3%。环渤海地区依靠独特的地理优势、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便利的交通运输,不断提升自身的海洋经济建设水平,使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 271.76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12 015亿元,成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

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存在着直接、具体的联系,海洋经济的发展壮大直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海洋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为了提升整个区域的经济实力。目前,中国的海洋经济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规模和总量不断壮大,已经形成了13个主要海洋产业群,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2],为区域海洋经济提供了发展平台。在此,笔者重点研究影响海洋经济的12个海洋产业,通过SSM分析法得出环渤海地区结构优劣和竞争力强弱,为更好地发挥海洋经济在环渤海地区经济中的作用提供借鉴。

二、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概况

(一)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区位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地带,位于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位置,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协调南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其向北与俄罗斯、蒙古相连,向东则与日本、韩国相连,向南与中国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相连,向西是中国亚欧铁路大陆桥的起点地区。环渤海经济圈辐射了大连经济圈、沈阳经济圈、京津唐经济圈、胶济经济走廊和胶东经济圈,并一直延伸到内蒙古和山西等省区,各个区域通过便利的交通网相连接。京津唐地区的高科技人才密集,为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渤海、黄海还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为环渤海地区提供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中国海洋经济最新隆起地带。环渤海地区凭借着区位优势成为中国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又一重要经济发展带,为北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二)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特征

为了全面地了解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概况,笔者应用纵横比较法[3]分别从横向上将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与全国海洋经济进行比较,从纵向上将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近几年的发展相对比,进而得出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特点。

1.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在全国的地位。从表1可以看出: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总产值是全国海洋经济总产值的三分之一,说明环渤海地区是中国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第二产业是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对环渤海产值的贡献最大,第一产业相对第二、第三产业来说产值最低。除了产业贡献之外,在海洋经济中环渤海地区还为全国提供了32.97%的就业率,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2. 环渤海地区历年海洋经济增长情况。图2清晰地表示出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2001―2008年的产业发展状况和各年份所占全国海洋产值的比重。总体上看海洋产值不断增加,占全国的比重呈上升趋势。2001―2005年海洋第一、二、三产业产值都处于平稳上升阶段,海洋第一产业是支柱产业。2006年以来,海洋产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一产业的产值急速下降,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迅速上升,尤其是第二产业取代了第一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成为三大产业中产值最多的产业。

三、研究过程

研究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应重点研究海洋产业的发展,殷克东[4]应用熵值法、灰色关联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Kendall一致性检验方法构建了评价海洋产业竞争力的测度模型。谢奉军[5]和刘克利等应用层次分析法研究海洋产业,张耀光[6]等将偏离―份额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分析海洋产业。在此,笔者通过SSM分析法分析未来海洋产业的结构优劣和竞争力状况,通过灰色模型预测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未来发展情况,从而为该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出战略性建议。

(一)研究方法

1. SSM研究分析法。SSM(偏离―份额分析法)是研究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7]最先提出的。运用该方法将需要分析的区域经济与整个国家的经济作比较,得出份额分量(the national growth effect)、结构偏离分量(the industrial mix effect)和竞争力偏离分量(the shift share effect),可比较准确地对该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劣和竞争力强弱进行分析,进而制定出该区域将来的经济发展目标。

SSM的数学模型[6]是:假设某个区域在经历了一段时间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初始期区域的经济总规模为b0,末期为bt。同时,依照一定的原则,把区域经济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分别以bj0,bj,t(t=1,2,...,n)表示研究区域第j个产业部门在初始期和末期的规模,并以B0,Bt表示该区域所参照的上级区域在相应时期初期与末期的总规模,以Bj,0与Bj,t表示在参照区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则有:

(1)区域与参照区域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段内的变化率分别为:

rj= Rj= (j=1,2,…,n)

(2)以所参照的上级区域各产业部门所占的份额按下式将研究区域各产业部门规模标准化可得:

b′j= (j=1,2,…,n)

这样,在[0,t]时段内研究区域第j产业部门的增长量Gj可以分解为份额分量Nj、结构偏离分量Pj和竞争力偏离分量Dj三个分量,表达式依次为:

Gj=Nj+Pj+Dj Nj=b′j×Rj Pj=(bj,0-b′j)Rj

Dj=bj,0×(rj-Rj) Gj=bj,t-bj,0 PDj=Pj+Dj

Gj=bj,t-bj,0=Nj+Pj+Dj

其中,Nj=b′j×Rj Pj=(bj,0-b′j)Rj

Dj=bj,0(rj-Rj)

引入Kj,0= Kj,t= L=/

K为所研究区域j部门在初期与末期占同期所在参照区相应部门的比重,则研究区域对于所在参照区的相对增长率为L。将L分解如下:

L==×

将L分解得到结构效果指数W和区域竞争效果指数u,且0≤L≤1:

W= u=

L=W×u

2. 灰色预测模型。灰色预测特别适用于因素众多、结构复杂、互补性好、涉及面广、层次较高、综合性强的社会经济系统及其主行为特征量的预测,诸如总人口、总产值、总产量、国民收入、消费水平、生产效率等。GM(Grey Dynamic Model)模型是预测、决策和控制的基础,是灰色系统的心脏,能较真实地描述客观事物、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预测未来”本质上是个灰色问题,因为一个未出现的、没有诞生的未来系统,既有已知信息又有未知信息,且处于连续发展的动态变化之中。

GM模型的微分方程为:+aX(1)(t)=u,系数向量a=[a,u]T 方程中X(1)(t)为X(0)(t)的依次累加值,求微分方程的解,得到时间函数:(1)(t+1)=(X(1)(0)-)e-at+,再还原便得到:(0)(t)=(0)(t+1)-(0)(t),这两个方程即为GM(1,1)预测的基本计算公式,本文利用SPSS软件中的GM(1,1)对近十年的各海洋产业数据进行预测。

(二)研究结果

1. SSM分析结果。根据SSM分析法可得表2、表3、图2和图3。

(1)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Shift-share分析。根据表2可知:从产业结构来看,滨海旅游、建筑工程、海洋油气、交通等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增长速度,说明这些产业与全国相比具有增长优势。但造船和海盐落后于全国,存在明显不足。Pj的值越大,说明产业部门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越大。从12个部门结构来看,对环渤海经济总量增长贡献较大的是海洋化工、造船、交通等产业;海水利用占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比重非常小,严重制约了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Dj的值越大,说明区域部门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从表1可知环渤海地区旅游的竞争力最强,海盐和造船与全国相比不具有竞争力。综合分析可得,在增长速度、结构贡献率和竞争力方面均较强的部门是滨海旅游和海洋交通,较弱的海洋产业是海盐产量和海水利用。环渤海地区应根据分析结果深入了解各海洋产业的具体情况,调整产业结构,使海洋产业均衡发展。

(2)总体效果分析。根据shift-share分析表,笔者分别计算出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部门的结构效果指数W、竞争力效果指数U、总的结构偏离分量P以及总的竞争力偏离分量D,借以判断环渤海地区总的结构效果和竞争力(见表3)。

表3数据显示,环渤海地区12个部门的总经济增量(G)很大,且L>1,说明环渤海地区总体海洋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结构偏离分量(P)较大,且W>1,说明环渤海国民经济中朝阳的、增长快的产业部门比重大,在未来海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优势;竞争力偏离分量(D)数值很大,且u>1,说明环渤海地区的海洋部门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综合来看,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在全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3)绘制Shift-share分析图。绘制Shift-share分析图,可以使结论清晰直观,环渤海地区各海洋产业部门所属类型显示明确。如图2所示,首先把坐标系平均分为8个扇面,然后标出环渤海地区11个海洋产业部门在坐标系中所处的位置,大多数海洋产业集中在A类地区,属于部门优势增长产业。图3反映了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部门偏离分量情况,从扇面中可以看出:交通、油气位于扇面1,表示环渤海地区这两种产业基础很好,竞争力很强;建筑工程分布在扇面2中,说明该部门基础较好,竞争力较强;制药和造船位于扇面4中,说明这两个部门是环渤海地区基础差但是发展较快且具有后发优势的部门;海盐位于扇面5中,说明其属于基础较好但竞争力较差的部门,海水利用位于扇面6中,说明该产业是基础很差但发展较快的部门。环渤海地区应根据其所处的不同扇面位置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2. 灰色预测模型分析结果。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涉及因素多、结构比较复杂、综合性较强,对其未来海洋经济的发展预测方法选择需谨慎。张晋清、张耀光[8]应用灰色关联度对海洋产业进行分析,刘思峰[9]在其著作中详细介绍了灰色系统理论的应用。笔者通过灰色预测模型对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进行预测分析,图4反映了通过灰色预测后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的未来发展状况,从总体上看趋势是不断上升的,海洋渔业、旅游、交通等仍占主导地位并推动着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

四、对策建议

(一)构建完整的海洋产业结构

根据以上对环渤海地区海洋各产业部门的具体分析可知:交通运输和滨海旅游等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强势产业,但海盐产量、海水利用等产业仍处于劣势,导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环渤海地区当务之急是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积极调整海洋第二产业,稳定发展海洋第一产业[10],构建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经济产业集群,达到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的目的,最终使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成为全国的“龙头”。

(二)增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

环渤海地区应凭借其丰富的海洋资源、便利的交通运输,加强国内外的经济合作,以中国海洋局、科技部联合的《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2008―2015)》中将环渤海地区定为重点发展区域[11]为契机,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避免海洋资源的低效率运行,提高海水利用效率,提升环渤海海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加强多层次的科技、信息等人才的培养,建立各个省市之间的海洋信息交流平台[12],实现资源共享。

(三)加强各省市政府之间的合作

环渤海地区由三省一市构成,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其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各省市之间必须加强联系,突破产业壁垒,打破区域界限,在政府的领导下发挥各自优势,支持各省市优势海洋产业的联合发展,共同带动劣势产业的发展。积极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发展海洋经济的政策目标,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引进先进的海洋技术,加大海洋产业发展投入力度,共同制定适应区域发展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协调整个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将环渤海地区建设成为全国最发达的海洋经济发展基地。

参考文献:

[1]曹忠祥,任东明.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结构性演进特征分析[J].人文地理,2005,(86).

[2]国家海洋局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09)[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3],张耀光.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布局及沿海经济带构建[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4]殷克东,王晓玲.中国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的联合决策测度模型[J].经济研究参考,2010,(28).

[5]谢奉军,王文祥.基于AHP方法的中部地区主导产业选择[J].决策与统计,2006,(17).

[6]张耀光,韩增林.辽宁省主导海洋产业的确定[J].资源科学,2009,(12).

[7]CREAMER D.Shifts of Manufactring Industries, in Industrial Location and National Resources[M].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43.

[8]张晋清,张耀光.灰色关联度模型在海洋产业分析中的应用――以辽宁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

[9]刘思峰.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

[10]刘洪斌.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与海洋产业结构调整[J].东岳论丛,2003,(1).

[11]陈小弟.中国海洋工程行业最新发展与规划研究报告[EB/OL].,2009-06-08.

[12]孙加韬.中国海洋区域经济格局亟需深度调整[J].开放导报,2010,(3).

Marine Economic Optimization Development Analysis of Bohai Bay Area

Wang Li, Wei Daiping

(Studies Center of Marine Economy and Sustaintial Development,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China)

总部经济产业分析篇3

关键词: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投入产出法;主成分分析法

2010年上海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6872.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9%,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682.14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总量81023.85万吨,比上年增长5.3%;旅客发送总量13431.7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6%。2008年末,上海市共有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在当地法人单位9035个,从业人员54.7万人;资产总额为6272亿元,营业收入4472.3亿元,营业利润98.1亿元。可见,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对上海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为了具体衡量上海经济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依存度,下面将通过定量的分析方法来进行比较测算,以期得到较准确和全面的分析结果。

一、2007年上海经济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依存度

(一)投入产出法的影响力系数

国民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产业部门间存在着既广泛又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因而某一个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的任何变化,都将通过产业关联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一定的波及作用。而利用投入产出法,可以定量地分析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依在、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故本文初步选用投入产出法中的影响力系数,来反映上海经济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依存度。

影响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需求波及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某行业的影响力系数:

Fj=■=■(j=1,2,…,n)

其中bij是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

当某一部门影响力系数大于(小于)1时,表示该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高于(低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即各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的平均值)。影响力系数越大,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7年上海的国民经济中排名第一、二位的为重工业,排名第三、四位以及之后的六、七位都为服务业,这也可以说明在上海经济中,工业对经济的影响还是较大的,同时,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不断增大,反映了上海经济发展转型的情况。其中,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的影响力大于1,高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且排名第五位,可以说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对上海经济的拉动作用是也是非常大的。

(二)主成分分析法

因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而在针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进行分析时,单纯考虑其完全消耗系数所在的行或列的系数都是比较片面的。为了能更综合的评价上海经济对其依存度的大小,下文将各产业部门对其它产业部门的消耗看作样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哪些产业部门对上海经济的推动作用比较显著。

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降维,把众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主成分)。既保留了原来指标所包含的大部分信息,又有利于观察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同时,还可以根据主成分计算各样本的总得分,对它们进行排序。其主要步骤如下:

假设有n个样品,m个变量(指标),构成矩阵

X=x■ x■ … x■x■ x■ … x■┆ ┆ ┆ ┆x■ x■ … x■=(x1,x2,…xm)

1.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x*ij=■ i=1,2,…,n j=1,2,…,m

其中,xj=■■xij,Var(xj)=■■(xij-xj)2;

2.计算样本相关矩阵R

3.求相关矩阵R的特征值,并按大小排列λ1>λ2>…>λm≥0。其相应的特征向量为u1,u2,…,um,由于特征值表示它对应的主成分反映样品信息量的相对大小,定义方差贡献率ai=λ■■λ■,累计方差贡献率bi=■ak;

4.根据规则在所有主成分中选取前t个进行分析,计算样品的各主成分得分yi=uiTX;

5.以方差贡献率ai作为权重,计算各样品的总得分y=■aiyi,比较总得分的大小,对样品进行排序。

在具体应用时,使用SPSS软件来进行主成分分析。由于在投入产出表中的完全消耗系数矩阵中,每行的系数表示各产业部门对某一产业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即可以体现某一产业部门对各产业部门发展的影响和贡献,故本文将完全消耗系数表中行的n个部门看作n个样品,将列的n个部门看n个指标,即bij表示样品j在第i个指标上的取值。而在使用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时,原始数据矩阵中行为样品,列为指标,所以,首先对完全消耗系数矩阵进行转置,然后,使用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如下:

(1)在2007年上海经济中,各产业部门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完全消耗系数的均值排名第5,说明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对上海经济各产业部门的贡献较大,与之前投入产出法中影响力系数的分析结果一致;方差排名为第8,较均值排名有所下降,这说明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作为基础产业,各产业部门对其都有需求。(2)完全变量解释从原42个变量中提炼出14个主成分,它们包含了这42个部门的绝大部分信息,且各自不相关。14个主成分代表了原来的80.43%的信息,且每个主成分的增加对信息量增加影响较均衡,说明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多方面的,并不能通过较小的变量来展示。(3)主成份负荷矩阵旋转的目的是使复杂的矩阵变得简洁,各主成分按其对经济的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序。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主成分1主要包含了建筑、房产及科教文卫、餐饮和邮政等产业的信息,除建筑业属第二产业外,其它都为服务业,说明上海经济结构的转型,同时,也说明房产和建筑业对上海经济的影响较大;主成分2主要包含了第二产业和服务产业;主成分3主要反映了重工业的信息;主成分4则主要反映了科学技术产业的信息,这也体现了上海经济高科技、高知识的发展方向;主成分5则主要反映能源和交通产业的信息,这也正说明交通和能源产业作为上海经济的基础产业的作用,即对经济发展起着保障和先行的作用,而不是作为拉动产业。

通过使用投入产出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对上海经济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储存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作为基础产业,对上海经济的各产业部门都起着基础保障的作用,各产业部门的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发展。

二、上海经济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依存度对比分析

上一节主要是分析了2007年上海经济对交通运输及仓储来的依存度,只能说明问题的一方面,为了更全面地进行了解,下文将比较2002至2007年上海经济中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影响力系数及排名的变化,并将上海市与美国纽约经济中交通运输与仓储业的占比进行对比分析。

(一)2002至2007年上海经济对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的依存度变化

上海市2002及2007年各行业影响力系数对比,2002年上海的经济结构中影响力系数比较高的产业主要是轻工业和部分的重工业,服务业还没有占到主导地位。而2007年,虽然化学工业和金属冶炼仍占第一、二位,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服务业上升迅速,总体而言上海经济已经发展到服务业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从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的影响力来看,无论是2002年还是2007年,其影响力都大于1,高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且排名第四、五位,可以说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对对上海经济的拉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同时,2007年较之2002年,影响力和排名都有所下降,这也与上海经济转型,注重发展服务业、高知识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相符合。因为较之第二产业,服务业对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的需求会更弱。

(二)与纽约对比分析

谋求发展不能闭门造车,只有通过不断的与外界进行比较学习,才能更好了解自身。下面将上海和纽约2001至2010年经济总产值、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产值及所占比进行比较,以更好的认识上海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应该如何发展。

表2中可以看出从2001至2010年,上海市总产值和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值都有大幅度提高。而交通运输业及仓储业在上海市总产值中的比重总体上有所上升,2006年达到最大值,随后有所回落;纽约市总产值和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值总体上稳步增长,同时比重从2001至2010年都维持在1.8%左右,波动幅度微小。

图1中我们将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占上海及纽约总产值比较进行了直接的比较,可以看出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在上海经济中的比重比在纽约经济中的比重明显较高,在纽约经济中的比重维持在1.8%左右。纽约作为超级大国美国的一个国际大都市,其经济结构和模式对上海今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并非要盲目扩大量,而是要注重质,发挥其在经济中基础产业的作用,真正为整体经济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小结与启示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生产过程生产的产品即人或物的位移不具有实物形态,但它增加了其劳动或服务对象的时间效用和空间效用,也附加了其产品的价值,这部分附加的价值是运输收入进而是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总体来看,上海市经济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依存度较大,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对上海市经济的发展起着较大的拉动作用,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牢抓不能放松。同时,我们必须认识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是其它产业的衍生产业,因此是基础产业,而不是支柱产业,在上海经济转型发展之际,对上海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的发展,要更加注重对质的把握,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充分发挥其基础产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起运, 陈璋, 苏汝劼.投入产出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薛毅. 最优化原理与方法[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总部经济产业分析篇4

关键词:优化;投资结构;调整方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4

一、河北省近期投资状况分析

1.投资主体结构

表1 河北省 1993-2010 年固定资产投资主体结构情况表 单位:亿元①②

图1 河北省 1993-2010 年固定资产投资主体结构趋势图

图2 河北省1993-2010年各经济主体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比率图

投资主体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所有不同投资主体的投资额在投资总量中的构成及其数量比例关系。根据不同的经济所有制关系,投资主体可以分为国有经济投资、集体经济投资、个体经济投资以及诸如股份制经济、外商经济、港澳台经济等其他经济投资等。投资主体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投资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影响经济发展。

从表1、图1、图2上可以看出,随着河北省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各投资主体的投资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是各投资主体的投资规模均有大幅提升。在深化改革发展之后,河北省各经济投资主体的投资规模均大幅度提升。现阶段河北省的主要经济主体每年的投资规模都在 1000 亿元以上。

二是国有经济投资主体和集体经济投资主体的投资规模在稳定增长。与其他经济主体相比,国有经济投资主体和集体经济体投资主体的起点是最高的,而且在近几年都保持比较平稳的发展趋势。由于国有经济投资主体中政府投资的大部分是用于改善民生、社会稳定、具有公益性质的行业及基础设施建设,所以政府投资的投资规模一直处在较高的水平。而由于民间投资与外商投资的较大冲击,集体经济投资主体的投资额所占的比例则相对较小,最近几年以来一直稳定在 7.5%左右。

三是民间投资快速增长。个体经济投资主体投资和其他经济投资主体投资在统计之初的1993在经济总量中占有的比例较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二者迅速增长,更是分别在2004年和2006年超越政府投资,成为投资主体中规模最大的两类。并且在此之后,以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为主的民间投资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水平。

2.投资来源结构

不同来源的投资在投资总额所占的比重称之为投资来源结构。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分为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投资及其它投资等几个方面。从 统计之初的1993年至 2010 年,河北省投资各资金来源规模明显提高,特别是自筹资金③,提升速度很快,在各项资金来源总和中占得比重也不断增加,成为河北省投资的主要动力。但是,另一方面,河北省的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三项投资比例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河北省对外资的吸引力较小,且中央及金融机构对河北省投资的支持力度不强,这些都制约着河北省的投资额规模的扩大,进而制约着经济的增长。

3.投资产业结构

图3 河北省 1993-2010年三次产业发展趋势图

图3 河北省 1993-2010年三次产业比重图

表7 2001年-2010年河北省三次产业投资标准差和标准系数

投资产业结构是研究投资结构中最重要的一项。投资产业结构是指固定资产投资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进行流动配置之后形成的数量和比例关系,它反映了社会投资的最终使用方向,同时也反映了社会投资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分布是否合理,是投资结构体系的主体和基础。

河北省近年来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如下:

第一,第二产业投资和第三产业投资构成投资的主体,第一产业投资所占比例较低。河北省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之和基本在95%以上,第一产业比例远小于二三产业所占比例。这说明河北省的三大投资产业结构基本遵循了工业化的比例分配结构,即第一产业比重低,二三产业比重高。

第二,第一产业投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投资比重不断提高。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第一产业投资规模的增长速度远远小于第二三产业投资规模的增长速度。第二、三产业投资的平均增长速度从2000年到2010年平均分别为25.4%、21.1%。而第一产业投资的平均增长速度则为18.3%,远低于第二、第三产业投资的平均增长速度,其中在1996年、2000年时甚至出现负增长。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推出,第一产业投资规模增长速度虽有所上升,但仍慢于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导致其在总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下降。

第三,三大产业投资波动较小。标准差系数是反映统计量变动程度的指标。、其中X是三次产业投资的比重,是X的平均数,是标准差,是标准差系数。通过三次产业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可以推导出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的标准差系数,从而可以比较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的波动性。标准差系数越大,表明此产业投资比重的振荡性越强,产业调整力度越大。从表中的结果可以看出,河北省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的标准差系数都非常小,说明河北省三次产业投资比重变动较小,投资结构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即时调整,缺乏制定即时的、符合现状的优化投资结构政策。相对来说,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的标准差系数由大到小依次排列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这说明相对来说第一产业投资比重的变化最大,而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变动幅度较小,二者的调整力度较低。

二、河北省投资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的进一步实证分析

1.河北省现有投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通过前一部分对河北省经济投资结构现状的研究,我们得出了初步的结论。在此,我们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河北省的经济投资结构做进一步分析,找出河北省投资结构调整的方向,从而对河北省的投资结构做出优化。本文选取了2004-2010年河北省经济数据和国家经济数据。这7年是河北省经济发展快速平稳的时期,也是数据最新的时期,便于我们得出更及时可靠的结果。

经济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具有重要关系,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通过投资规模增加、投资结构变动、投资效率三方面影响经济增长。分离出这三方面的影响,对分析河北省投资结构现状及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构建经济模型来具体研究。

设Y为河北省经济总产值,为河北省第i部门基期经济产值,为河北省第i部门末期经济产值,K为河北省投资总量,为河北省第i部门基期固定投资总量,为河北省第i部门末期固定投资总量,g为河北省经济增长速率。

令,表示第i部门的产出资本比,反映出该部门的投资效率,表示第i部门的固定投资量占投资总量的比重。

对Y进行变形:

①③

g为经济增长速率: ②

将①带入②中得:

对上式进行变形:

其中称为投资额效应,反映的是在假定投资结构和投资效率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投资额规模的增长而带动的经济增长称为投资结构效应,反映的是在假定投资额规模和投资效率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投资结构的改变而导致的经济变动称为投资效率效应,反映的是在假定投资额规模和投资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投资效率的变动而导致的经济变动。

将河北省2004-2010年的经济数据带入模型中,可以得到:

从该表中可以看出,W值每年都是正值,且数值较大,均值可以达到29.06%,说明投资额规模的扩大,是带动投资增长进而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投资额规模扩大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远远超过了投资结构变动和投资效率变动带来的影响。相比之下,U值、V值历年大都是负值,只有很少情况是正值,二者均值也都是负值,说明投资结构的变动和投资效率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很低。和发达省份较大的U值、V值相比,可以很明显看出河北省在投资结构和投资效率尚处在较低的水平。

整体来看,可以分析出,河北省近几年的经济增长主要仍是依赖于投资额的扩大,说明河北省仍然处在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经济增长方式中,经济的发展模式固化,经济发展的质量较低,投资结构亟需调整优化,投资效率需要提升。

2.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下的河北省投资结构调整方式

偏离-份额分析方法是研究投资结构中普遍运用的方法。它把区域经济(本文为河北省的经济)的变化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的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the national growth effect),结构偏离分量(the industrial nix effect)和竞争力偏离分量(the shift share effect),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投资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投资结构调整的原则。

其中,份额分量是指研究的区域经济内某一投资部门按照参照国家所有部门平均发展的标准所应增长的量;结构分量是指研究区域经济内某一投资部门比重与国家所有该部门的差异所引起的增长量,这一分量值越大,则说明所研究的区域这一投资部门的投资效益越好,对该区域的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越强;竞争力分量是指研究区域经济内某一投资部门实际增长速率与国家所有该部门增长率的比较,其数值越大,说明研究区域内这一投资部门相比国家其他区域内的竞争力越强。

偏离-份额分析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将所研究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做出比较研究,来分析区域内投资结构状况与,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是揭示区域投资结构变化原因,确定区域经济未来发展主导方向的普遍方法。

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数理原理以及本文所要分析的投资结构问题,构建了一个经济模型:

设河北省产值为f,全国的总产值为F。2004-2010年是全国和河北经济发展平稳快速的一段时间,我们以2004年为基期,用0表示,2010年为末期,用t表示。则表示河北省第i产业部门(i=1、2、3)基期的产值,表示河北省第i产业部门末期的产值,表示全国第i产业部门基期的产值,表示全国第i产业部门末期的产值。

则河北省第i产业部门的产值增加率为:

全国第i产业部门的产值增加率为:

以全国第i产业部门所占全国所有经济部门总和的比重为权重将河北省各产业值标准化:

设该时期内河北省第i部门的产值增长量,则

将分解为三个量、、:

反映了全国第i个经济部门产值的平均增长,是河北省第i产业部门按全国的平均增长率所产生的变化量,称为份额分量。>0,说明该产业部门属于增长性产业部门,数值越大增长率越高;

是指河北省第i产业部门比重与全国相应部门比重的差异导致的差值,它假定河北省该部门的增长速度同全国平均水平一样,排除了区域增长速度与全国的平均速度差异,单独分析部门结构对产值增长的影响,称为结构分量。此值越大,则该产业部门对经济总体增长影响越大。

指河北省第i个产业部门产值增长速度与全国相应部门产值增长速度的差别导致的差值,称为区域分量,其值越大,则河北省该产业部门相对于全国的竞争力越大。与之和为总偏离量,反映了河北省第i产业部门的增长优势。

将所有部门同时考虑,则河北省所有部门产值增长总和为

设河北省经济总产值增长率相对于全国的增长率为L,即区域相对增长率指数,

将L分解

对L变型得

继续分解得

上式中,W和U分别表示河北省的结构效果指数和区域竞争指数将河北省2004-2010年经济数据与全国2004-2010年经济数据带入上述模型当中:

表8 2004-2010年河北省三次产业偏离-份额分析 (单位:亿元)

表9 2004-2010年河北省经济增长率分解表

总体来看,相对增长率L

从三次产业各情况分开来看:三次产业的份额分量从大到小依次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与河北省目前的现有投资结构相符,说明河北省三次产业的份额分配与全国情况相符。

河北省的第一产业结构分量偏离与区域结构偏离均为正值,说明河北省的第一产业发展情况较好,无论是现有发展水平、整体竞争力、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还是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水平。

第二产业在河北省的经济总量中占有最重要的比重,是河北省第一大产业,这也可以从第二产业较高的结构分量偏离值中看出。但是,这并不等于河北省的第二产业水平较高、具有竞争力。从第二产业的区域分量偏离中,其区域分量值为负,且其值较低,说明河北省的第二产业整体份量虽然较重,整体规模大,但是其并不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缺乏经济竞争力。河北省需要在保持第二产业规模的基础上,加快转型升级、调结构、转方式的步伐,提高其内在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提炼优势内部产业,真正将第二产业从规模大变成水平高。

第三产业则是河北省相对弱势的产业,其结构分量与区域分量都为负值,且负值较大,总偏离量负值非常大,这表明,河北省的第三产业无论是在河北省内所占的投资结构比重,还是相比于全国其他地方的竞争力水平,都是比较低的,缺乏经济竞争力。河北省要改善投资结构,需在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拓展发展内涵和发展质量上做好文章。

上述分析可以说明,河北省经济总量大,但总体水平并不高,结构不合理,投资结构在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三次产业发展不平衡、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较低、强势产业总量大但缺乏高水平的竞争力等。

三、优化河北省投资结构的建议

1.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第二产业是河北省的支柱产业,在总经济中所占比例最大。但从实证研究中可以看出,河北省的第二产业是大产业,但不是强产业,总体产值规模大,但是技术水平不高,利润低,效益差,竞争力并不强,存在投资效率不高和“偏重”、“偏低”的现象以及单位能耗高,污染大等突出问题。因此河北省必须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强化工业强势部门,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是吸收了现代最新科学技术并将之产业化的成果,代表了整个第二产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增加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特别是引入战略新兴产业的投资,促使其发展壮大,对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有巨大的引导作用。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特点是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研发、引进和产业化都需要庞大的投资资金的支持。所以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关键,这需要给予高科技产业足够的资本支持。

2.加大对第三产业投资的力度,全面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第三产业是现代化社会的重要产业,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河北省的第三产业无论是从总体发展规模还是发展阶段或是发展质量上都处在较低的水平。提高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是优化河北省产业结构的重要措施,对提高河北省整体经济水平和经济质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协调第三产业整体结构。河北省第三产业难以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第三产业个体规模过小④,这从根本上制约着河北省第三产业总体竞争力。因此,河北省需要科学规划、合理调整第三产业,积极引导经营者实现规模化经营,把第三产业做大做强,从而优化整个投资结构。

二是加强优化第三产业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优化第三产业内结构。针对具有比较高的发展效率的新兴服务业,政府需要通过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如在金融信贷、企业税收等方面给予其必要的优惠,使这些效率较高的产业迅速发展、扩大规模,进而带动整个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优化升级。对于其他经济效益处在较低水平,但社会总体需求和市场发展空间较大的新兴第三产业,政府应通过引导和服务,促进这类产业内部创新,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实现总体规模的充分扩张,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改善经济效益,最终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注释:

①“其他投资”包括联营经济投资、股份制经济投资、港澳台商投资、外商投资等多种投资。

②该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③自筹资金既包括一般意义的企业资金累积,还包括出于合资方投资、内部集资、财政信用、省市县自筹等资金。

④李林杰.河北省第三产业投资结构的实证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5).

参考文献:

[1]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统计年鉴(1990-2010)[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9-2010)[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

[3]戴玉林.投资结构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3,9,21-35,213-219.

[4]李杰.投资结构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204-210.

[5]张亚彬.投资结构调整中政府作用研究[J].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2003,6.

[6]张永开.区域产业投资结构优化与河北省实证分析[J].河北工业大学,2002,1.

[7]王晓辉.我国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6.

[8]李博.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分析与政府宏观管理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6).

[9]赵晓辉.河北省农业投资效益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08,5.

[10]范德成,王晓辉.我国产业投资结构问题分析与优化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9(3):84-86.

[11]范忠伟.中国三次产业投资的动态结构效益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216-219.

[12]龚仰军.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3]牟陶.重庆市产业投资结构分析及优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6.

[14]李林杰.河北省第三产业投资结构的实证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15]翟韶川.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探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

[16]石仲玉.基于因子分析的各省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9(2).

总部经济产业分析篇5

关键词: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法;经济增长;辽宁沿海经济带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166-05

2009年7月,国务院原则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标志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进入了国家发展战略中,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率先实现全面振兴增添了新动力。“十一五”时期,辽宁沿海经济带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及产业之间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差异进行实证分析,为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一、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

辽宁沿海经济带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与日本、韩国、朝鲜隔海邻江相望,邻近俄罗斯、蒙古,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该区域内有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六个沿海城市,陆域面积5.6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 920公里,海域面积约6.8万平方公里。“十一五”期间,该区域生产总值由2006的4 737.3亿元增加到2010的9 255.9亿元,年均增长14.3%,占辽宁省比重为50.6%,比2006年提高0.6个百分点,该区域已经成为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10.7∶50.2:39.2调整为2010年的8.9∶52.5∶38.6,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第三产业呈现小幅下降的趋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1 000元。

从辽宁沿海经济带内部发展看,呈现出以下特点:

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大连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核心城市的地位不断加强,2010年经济总量占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比重达到55.7%,比2006年提高1.5个百分点,同期,锦州、营口、丹东所占比重基本不变,盘锦提高2.8个百分点,葫芦岛下降1.6个百分点。从人均指标看,各区域发展存在较大差异。2010年大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4 013元,盘锦、营口、丹东、锦州、葫芦岛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78 897元、 41 404元、30 247元、29 548元、18 850元,大连人均生产总值为葫芦岛的4.5倍(见表1)。

2.产业发展呈现出逐步优化的趋势,成为六市的共同特征(见下页表2)。 “十一五”期间,六市中第一产业比重均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除盘锦市之外,其余五市均不断提升,第三产业比重除锦州和葫芦岛市有明显提高之外,其余四市呈现出下降趋势。

3.城市间的产业结构存在较大的相似性(见下页表3)。2010年六市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似性基本上都在95%以上,即使是相似性略差的盘锦和葫芦岛、盘锦和大连之间的相似性也分别达94.5%和92.%,这充分说明沿海经济带城市之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较为严重,迫切需要差异化的产业定位,各区域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二、偏离—份额分析理论框架及数据处理

1.SSM的基本原理。偏离—份额分析法(即SSM)是由美国学者Dunn,Perloff,Muth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是揭示区域与城市部门结构变化原因,确定未来发展主导方向的有效方法。SSM以其所在大区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刻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2.SSM的数学模型。假设区域i在经历了时间[o,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初始期区域i的经济规模为bi,0,末期经济规模为bi,t。同时,把区域i的经济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分别以bij,0,bij,t(t=1,2,...,n)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初始期和末期的规模。并以B0,Bt表示i区域所在大区相应时期的规模,以Bj,0与Bj,t表示在大区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

区域经济增长Gij=Nij+Pij+Dij

Nij=bij,0*(■),Nij称为份额分量,是指i区域j部门按所在大区的平均增长率发展所产生的变化量。

Pij=bij,0*(■-■),Pij称为结构偏离分量,是指区域部门比重与所在大区相应部门比重的差异,导致i区域j部门增长相对于大区标准所产生的偏差。

Dij=bij,0*(■-■),Dij称为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指i区域j部门增长速度与大区相应部门增长速度的差别引起的偏差,反映区域j部门相对竞争能力。

PDij称为区域部门优势(Pij和Dij之和),反映区域i第j部门总的增长优势。

Gij=bij,t-bij,0

i区域经济总量Gi=Ni+Pi+Di,

其中Ni=■Nij,Pi=■Pij,Di=■Dij

因此,i区域经济的经济增量可表示为:

Gi=■bij,0*(■)+■bij,0*(■-■)+■bij,0*(■-■)

三、SSM的实证分析

1.三次产业部门分析。本文选择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内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和葫芦岛六市为研究对象,数据选取各城市三次产业增加值,以2006年为基期,2010年为报告期,通过样本数据进行偏离—份额处理,具体结果如下(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沿海经济带内第一产业的结构分量均为负值,竞争力分量有正有负,总偏离分量为负值,说明该区域内第一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滞后于该区域整体发展水平。从竞争力偏离分量看,大连、丹东、营口的第一产业竞争力要优于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均为正值,竞争偏离分量仅有盘锦和葫芦岛为负值,其余均为正值,说明该区域内第二产业结构优化程度较高,对区域发展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大连、锦州、营口、丹东的第二产业竞争力要强于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均为负值,说明第三产业结构有待继续优化。从竞争力偏离分量看,大连、丹东、锦州、葫芦岛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滞后于区域整体水平,而营口和葫芦岛两市第三产发展速度较快。同时,从表4中可发现,沿海经济带内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份额分量远远大于第一产业的份额分量,并且第二产业的份额分量略高于第三产业,说明沿海经济带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

根据上述三次产业的偏离份额分析,进一步分析研究沿海经济带各城市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见表5)。

从表5发现,沿海经济带六城市发展快慢不一,营口市发展最快,五年间增长1.19倍,大连其次,增长了1.01倍,葫芦岛市发展最慢,仅增长0.53倍。从区域份额分量看,丹东、锦州、盘锦、葫芦岛四个城市的份额分量均大于其总的经济增量,说明其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存在问题,其发展更多地依赖沿海经济带发展的带动;大连和营口两城市的份额分量小于其总的经济增量,其发展除了依赖于区域整体的带动,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竞争力不断提升的结果。从结构偏离分量看,大连、营口、盘锦三个城市的结构偏离分量为正,说明其产业结构中,发展速度快于区域整体的产业规模比重大于滞后于区域整体发展的产业规模,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丹东、锦州、葫芦岛三个城市的结构偏离分量均为负值,说明这三个城市发展速度快于区域整体发展速度的产业规模小,因此,对各城市整体发展不利。从竞争力偏离分量看,大连、营口、锦州三个城市的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值,说明其产业比区域整体同类产业发展速度要快,更具有优势,而其他三个城市的竞争力偏离分量为负值,在区域发展中明显处于劣势。

2.作图分析。为了便于对各辽宁沿海经济带内各区域进行比较,了解份额偏离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均较大的区域,绘制区域优势分析图和区域偏离分量分析图。分析图把平面直角坐标系分成8个扇面,然后标出各区域在坐标系中所处的位置,根据所在不同扇面的区域划分为几种类型,以判别区域总体结构及竞争力优劣,从而确定具有竞争力的区域。(1)区域优势分析图。以区域优势PDij 为横坐标,以份额分量Nij为纵坐标。8个扇面反映区域增长优势的类型:扇面1、2为原基础好,增长较快的区域;扇面4为基础较好但地位处于下降的区域;扇面5为基础较好但增长较慢的区域。从图1中看出辽宁沿海经济带内,大连和营口集中在S1和S2扇面中,说明两市的发展快于辽宁沿海经济带;丹东和锦州处在S4扇面中,说明两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也较快,但在区域中的地位呈下降趋势;盘锦和葫芦岛处在S5扇面中,说明两市的基础较好,发展速度慢于沿海经济带。(2)区域偏离分量分析图。以竞争偏离分量 Dij为横坐标,以结构偏离分量Pij为纵坐标,图上各点反映区域竞争力状况。从图2可看出,大连、营口处于扇面S1中,说明两市在区域发展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丹东处于扇面S4中,说明该市基础较好,但整体竞争力处于下降趋势;盘锦处于扇面S5中,说明该市基础较好,但整体竞争力弱;锦州处于扇面S6中,说明该市基础较差,整体竞争力很弱;葫芦岛处于扇面S7中,说明该市基础较差,整体竞争力非常弱。

总体看,大连和营口两市的产业结构和自身竞争力要高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其他城市,其产业发展更具有优势,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中更能起到带动发展的作用,这也与“十一五”期间,两市不论在经济总量还是发展速度都处于领先的态势是吻合的。

四、对策与建议

1.加快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产业优化和升级。辽宁沿海经济带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二产业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仍将占有主要地位,要充分发挥在装备、石化、造船、冶金等领域的优势地位,加快技术升级步伐;要进一步降低第一产业比重;加快提升第三产业比重,重点发展港航物流、金融保险、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推动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向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方向演进。

2.提升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合作水平。要借助辽宁沿海经济带(6+1)城市经济联合体的平台,加快推动区域之间基础设施互通共享,促进区域内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加强区域内优势产业对接,引导区域产业结构有序调整,实现优势互补。

3.加强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主要经济区的合作。要进一步加强与沈阳经济区、长吉图、哈大齐等主要经济区的联系和沟通,在产业、资金、技术等领域实现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实现互利共赢合作。

参考文献:

[1] 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张耀光,韩增林,刘锴,等.辽宁省主导海洋产业的确定[J].资源科学,2009,(12).

[3] 马慧强,韩增林.山西省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J].北方经贸,2009,(8):28-30.

[4] 何龙娟,肖敏,吴殿廷.“十五”期间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SS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424-425.

[5] 安中轩,徐春华,常艳.西部大开发前后西南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比较研究——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J].成都理工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0-41.

Analysisi of Differenc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Liaoning Coastal Economic Zone Based on Shift-Share Method

GU Zai-bang 1,2

(1.Urbon and Environmental College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2.Dalian Municip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Dalian 116012,China)

总部经济产业分析篇6

关键词:偏离份额法;产业结构;竞争力分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055-03

沈阳作为东北地区的核心城市,经济发展基础深厚,是东北地区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但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开发战略的有序进行和进一步深化,沈阳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其产业结构和竞争力遇到了一些瓶颈问题。而针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会对沈阳市的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如何根据自身的资源状况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带动辽宁乃至东北地区振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应用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沈阳市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一、产业结构概述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它不但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增强区域经济实力,提高区域产业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满足区域不断增长的社会发展需求[1]。因此,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主要围绕产业结构合理性展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区域资源( 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 是否充分利用;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是否协调。

二、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原理及方法

(一)概述

SSM分析法全称为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缩写为SSM),SSM模型最初是由美国学者Daniel B.Creamer提出,后经Dunn等学者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SSM模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是揭示区域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确定产业未来发展主导方向的有效方法。

(二)基本原理

SSM分析法将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地区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3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以此来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对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进行评价,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三)数学模型的构建[2]

假设区域i在经历了时间[0,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基期(初始年0)区域i的经济总规模为bi0,末期(截止年t)经济总规模为bit。同时把区域经济分成n个产业部门,分别bij,0,bij,t(j=1,2,3,,n)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初始期与末期的规模,并以B0,Bt表示所在大区或全国相应时期的初期与末期的经济总规模,以Bj,0和Bj,t表示所在大区或全国相应时期的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1)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内的变化率为:rij= ( bij,t-bij,0) /bij,0,( j = 1,2,…,n) (2)参照区域 j 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内的变化率为:Rj=( Bj,t- Bj,0) /Bj,0,( j = 1,2,,n) (3)以参照区域各产业部门所占的份额为标准按下式将区域 i 各产业部门规模标准化得到b'ij= bi,0×Bj.0/ B0,( j = 1,2,,n)(4)在[0,t]时间段内,区域 i 的 j 产业部门的增长量为 Gij=bij,t-bij,0,并将 Gij进一步分解为份额分量 Nij、结构偏离分量 Pij、竞争力偏离分量Dij 3个分量,即 Gij= Nij+ Pij+Dij,式中:Nij= b'ij× Rj,Pij= ( bij,0-b'ij)× Rj,Dij= bij,0×( rij-Rj)。(5)引入Kj,0=bij,0/Bj,0、Kj,t=bij,t/Bj,t分别为i区域j部门在初期与末期占同期全国或所在大区相应部门的比重,则 i 区域对于全国或所在区域的相对增长率为:L= ( bj,t/bj,0)( Bt/B0)(6)由定义 bi,0=■bij,0 bi,t=■bij,t B0=■Bj,0,Bt =■Bj,t将 Kj,0= bij,0/ Bj,0和Kj,t= bij,t/ Bj,t代入上式 L = WU将 L分解得到的两部分分别定义为结构效果指数W和区域竞争效果指数u,即 w=■Kj,0Bj,t/■Kj,0Bj,0÷■Bj,t/■Bj,0 u=■Kj,tBj,t/ ■Kj,0Bj,0( Kj,0= bij,0/ Bj,0和Kj,t= bij,t/ Bj,t)

三、实证分析

(一)计算结果及其输出

本文以2007—2011年沈阳市三次产业产值为依据展开研究,原始数据来源于《辽宁省统计年鉴》和《沈阳市统计年鉴》。设2007年为基期(初始年)的经济总规模(用GDP表示)为 bij,0,2011年为末期(截至年t)的经济总规模为 bij,t。同时,按照三次产业的划分,分别以bij,0、bij,t表示三次产业在初期与末期的规模,并以 B0、Bt表示所在大区(辽宁省)相对应时期初期与末期的经济总规模,以 Bj,0与表示Bij,t显示辽宁省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3]。

将原始数据代入偏离-份额分析法数据模型中,计算得出沈阳市三次产业以辽宁省为标准区(表1.表2)偏离份额分析结果:

(二)SSM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1.沈阳市第一产业结构分析。2007—2011年,沈阳市第一产业由国民经济增长带动效应带来的产值增长缓慢,由产业结构效应带来的产值增长速度很快,而且增长值很大,而由区域竞争能力差异带来的产值波动较大,呈现正负交替现象,这充分说明沈阳市第一产业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时大时小,但相对于全省仍然不具有竞争力。

2.沈阳市第二产业结构分析。2007—2011年,沈阳市第二产业由国民经济增长带动效应和由产业结构效应带来的产值呈较快增长态势;而由区域竞争能力差异带来的产值增长在2009年达到最高点即275.62亿元,但随后逐年下降。这充分说明沈阳市第二产业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越来越大,虽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有所下滑。

3.沈阳市第三产业结构分析。2007—2011年,沈阳市第三产业由国民经济增长带动效应和由产业结构效应带来的产值呈持续增长态势。但在区域竞争能力差异带来的产值增长方面呈现强弱交替的现象。这说明沈阳市第三产业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有反复,并且幅度很大。

4.沈阳市三次产业结构综合分析。由表(2)显示的结果表明:2007—2011年,L 所表示的相对增长率在2007年达到最大,而后逐渐出现下降的趋势。W所表示的结果效应指数基本上都等于1,U所表示的区域总体竞争力效果指数都大于1,P所表示的区域总体产业结构效应,其值都在逐年增加。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区域中朝阳的、经济增长快的部门占的比重较大,区域总体经济结构较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而D所表示的区域总体竞争能力在2008年达到最大,而后在逐年下降。这表明由区域竞争能力差异带来的产值增长的影响在逐年降低,区域竞争能力在下降。但G所表示的总经济增长量在逐年增加,即从2007年的1 137.0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 831.57亿元。因此,从总体上说沈阳市三次产业结构相对辽宁省较为合理,但从前面对沈阳市三次产业的分类分析中可以看出,沈阳市第一产业不具竞争力,第二产业竞争力下降较多,第三产业竞争力虽然很强,但也有反复,并且幅度较大。这说明沈阳市产业结构总体发展趋势良好,但还有较大的调整空间。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沈阳市产业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其三次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会影响产业内部的调整和优化,同时也会对产业结构的升级造成影响,导致产业缺乏竞争力。而产业缺乏竞争力则会直接影响到沈阳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所以有必要对沈阳市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一)优化调整第一产业结构

农业的稳定发展是沈阳市经济增长的基础,但如今农业技术进步的贡献在减弱,产出效益在降低,这就需要不断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合理配置第一产业内部的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的资源,按照市场导向原则、比较优势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还应该强调科技兴农,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健康农业。

(二)升级和改善第二产业结构

工业是拉动沈阳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而且工业在第二产业中占有重要成分。沈阳市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背景下,应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工业结构升级和推进工业化道路上。近几年,沈阳市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贡献率相对较高,但其提高是以对劳动力吸纳能力不断减弱为代价的,这就需要工业产业在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要注意提高劳动力吸纳能力;通过延长产业链,并向第三产业延伸的方式来提高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在工业生产中引入更多的先进技术,提升第二产业的竞争力[4-5]。

(三)大力发展和提升第三产业结构

沈阳市作为辽宁省的省会,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第三产业不仅在经济发展带动力方面潜力无限,最重要的因素是第三产业是解决就业的有效法宝。沈阳市必须借助自身特有的资源优势和国家政策的倾斜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使沈阳市的第三产业由传统的低端领域走向以信息化为支撑的中高端领域。打造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服务系统,简化审批程序,提供各项优惠政策[6]。政府要为私营企业的发展营造舒适的发展环境,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最终实现第三产业竞争力的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 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 王大虎,李建磊,金浩.偏离—份额法在廊坊市产业结构与竞争力分析中的应用[J].河北大学学报,2007,(2):34-38.

[4] 关伟.辽宁沿海经济带成长中的经济与环境协调问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423-428.

[5] 杨伟,凌起.基于SSM的泉州市工业结构研究[J].经济地理,2003,(4):534-537.

[6]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石家庄产业结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336-337.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ution in Shenyang city based on the SSM

ZHAO Tian-yu

(City and environment Colleg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总部经济产业分析篇7

关键词:新疆;农林牧渔业;投入产出

一、引言

新疆地处中国大西北地区,地缘广阔,人口相对稀少。新疆具有发展大农林牧渔业的自然环境优势,但新疆农林牧渔业尤其是特色农林牧渔业尚未形成规模效益,以初级产品为主的新疆农林牧渔业无力支撑新疆农林牧渔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农林牧渔业现代化的进程。农村人口占新疆人口约70%,而农村少数民族人口更占到少数民族人口比重的90%左右,农林牧渔业产业化经营不仅对促进农林牧渔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加快农林牧渔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新疆农林牧渔业发展战略定位、优化农林牧渔业格局,尤其对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应用投入产出相关理论和常用系数对新疆农林牧渔业的地位和发展特点等指标进行了研究。

二、投入产出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方法。它由美国w.里昂惕夫于1936年最早提出。其中投入指进行一项活动的消耗。如生产过程的消耗包括本系统内各部门产品的消耗(中间投入)和初始投入要素的消耗(最初投入)。产出是指进行一项活动的结果。如生产活动的结果是为本系统各部分生产的产品(物质产品和劳务)。投入产出分析是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来实现的,它作为分析的核心工具,体现了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技术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关系。

中国自从1973年第一张投入产出表诞生以来已经陆陆续续编制了九张表。近年来,尤其是1997年来中国每五年编制一张表,最新的表是2007年投入产出表于2010年发表面市。新疆的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发表也是如此。2002年和2007年全国和新疆的投入产出表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将农林牧渔业划分为单独一个部门,位列42部门的第一部门。本文以2007年(2002年投入产出表为辅助)全国和新疆投入产出表对比可以对新疆农林牧渔业进行投入产出分析。

(一)总体分析

2007年新疆农林牧渔业总产出/投入10 634 621.95 万元占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出(488 930 000 万元)的2.18%,占当年全疆总产出(81 580 022.96 万元)的13.04%。从总量看新疆农林牧渔业在全国的份额不算大,但比2002年足足增长了4 877 893.95万元,增加近1倍,年平均增速高达13.06%,比全国的增长率高出近2个百分点,增长潜力比较大。

(二)产业关联性分析

由于生产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的供需关系,所以产业关联体现在产业部门之间所存在的相互提供产品、服务等的经济技术联系。产业关联分析体现出部门之间的依存关系,它主要针对各产业部门对其他部门产品的供给以及为保证生产所需其他行业部门产品数量的分析。主要的分析指标有:

1.直接消耗系数:aij=i=1,2,……n;j=1,2,……n

xij是j部门产品生产对i部门产品的消耗量,qj指j部门某时间段的总产出。直接消耗系数指j部门生产过程当中消耗i部门产品的消耗量,反映两部门之间的直接技术经济联系,数值越大说明联系越紧密。

根据2007年新疆投入产出表42部门直接消耗系数表,把国民经济分成三个行业,第一行业只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行业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并提供物质资料制造的行业,包括一级分类编码02的煤炭开发和洗选业开始一直到26号的建筑业,第三行业以非物质生产部门稳住的,包括除第一、二产业外其他所有产业。若按三次产业分类,得到农林牧渔业对三次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见表1)。

表1

若按42部门细分,农林牧渔业对表2中的三个产业直接消耗系数最大。

表2

综合以上两表,新疆农林牧渔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程度最大,超过了八成。而对第二产业中纺织业和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的依赖程度尤其大。众所周知,新疆的第一产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两个产业的产出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出的九成以上(见新疆135部门投入产出表),而种植业中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又是占绝对比例的,产出的粮食棉花一部分用做食品加工及烟草加工,另一部分就作为纺织业的原材料而使用。畜牧业的产品大多用来食品加工。所以,第一,农林牧渔业的发展特别依赖于本地纺织业和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的发展,往大里说就是依赖于本地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二,农林牧渔业对自身的依赖程度也达到了15%,位列42行业部门第三,同样不可小视;第三,农林牧渔业对第三产业的依赖主要是交通运输业和住宿餐饮业,其他十三个行业的依赖程度为零。

以上的数据和分析说明作为新疆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业的发展总体上说最依赖第二产业的发展,但是就各个部门来说仅对三个部门的依赖程度高,所以农林牧渔业的发展,纺织业、食品制造烟草加工业和交通运输餐饮住宿业就要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

2.完全消耗系数

完全消耗系数是指某一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需要直接和间接消耗(即完全消耗)各部门的产品或服务数量。完全消耗系数揭示了部门之间的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它更全面更深刻地反映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同直接消耗系数分析类似,若按三次产业,新疆农林牧渔业对三次产业直接消耗系数(见表3)。

表3

按42部门产业划分农林牧渔业对以下行业完全消耗系数排名靠前(见表4)。

表4

由于完全消耗是直接消耗基础上加上所有间接消耗而成的,所以完全消耗系数要大于直接消耗系数,在排列大小方面也继承了直接消耗系数的排名。农林牧渔业对第二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仍然最大,由于加上了间接消耗,所以消耗系数大于1。但是自己分析42部门产业消耗排序有变化,对住宿餐饮业完全消耗系数超过了对自身的完全消耗系数,这一方面说明住宿餐饮业在国民经济中被其他行业以来的间接效应强,更说明了农林牧渔业对餐饮业的间接消耗远远超过了对其的直接消耗。

3.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

中间需求率:di=(i=1,2,…,n)指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为保证生产对i部门产品的中间需求量占i部门产品总需求量的比重。中间需求率越高,说明该产业越具有提供中间产品的特性,可以看出其所提供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

中间投入率:tj=(i=1,2,…,n)指j部门中间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根据投入产出表的数据,新疆农林牧渔业中间使用3 853 691.57 万元,最终使用6 894 795.77 万元,分别占总产出的36.24%和64.83%,中间需求率36.24%;中间投入4 347 441.95 万元,增加值6 287 180万元,分别占总投入的48.88%和59.12%,中间投入率48.88%。新疆农林牧渔业的中间使用率达到了36.24%,说明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出中有近四成的产品用于中间使用,也就是说农林牧渔业生产总额有四成提供给其他所有部门作为生产而使用。在最终使用中有55.82%销往其他省份,24.35%销往国外,仅有两成的产品被区内居民和政府消费。这说明新疆农林牧渔业产出相对于区内是过剩的,八成产品销往外地,产出潜力很强。新疆农林牧渔业的增加值率近60%。其中增加的劳动者报酬占总增加值的96.21%,占全行业总劳动报酬的33.13%,也是其他所有行业中劳动报酬综合最高的。这说明该产业在2007年还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最有效力的行业。(三)产业波及性分析

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调整的过程中,一个产业部门的变化会引起与其直接关联部门的变化,然后又引起了这个直接联系部门的间接联系部门的变化,以此一直连锁反应下去,直到这种影响力的消失,这就是产业的波及性。产业波及性主要通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分析。

1.影响力系数

tj=(j=1,2,…,n)其中bij是j部门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列向量之和,它可以称j部门的影响力系数。但是对单个影响力系数的分析的经济学意义并不大,必须与其他行业和社会平均影响力相比较来分析,所以tj在bij的基础上除以社会平均影响力系数bij,实现该行业与全社会平均水平的比较。

根据2007年新疆投入产出表,该年新疆农林牧渔业影响力系数为0.95301799,该年全社会平均影响力系数为1.43050287 ,=0.66621187 <1 ,说明农林牧渔业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影响力没有达到国民经济的平均影响力,后相关程度不高,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较弱,要促进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对农林牧渔业进行需求刺激不能很好的对全疆经济得到有效的增长。为此也能说明农林牧渔业已经不是新疆的主导产业了。

2.感应度系数

ei=(i=1,2,…,n)其中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第i行之和,反映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对i部门的产品的完全需求;是列昂惕夫逆矩阵行和平均值,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1单位最终使用对各部门产品完全需求均值。根据2007新疆投入产出表,农林牧渔的感应度系数ei=2.479598>1,感应度水平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是其他部门增加最终产品不可缺少的产业,有很强的前向相关性。新疆农林牧渔业为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资料,其他行业的发展要依赖于农林牧渔业充分供给才能实现,所以农林牧渔业可能成为制约新疆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计算分析,可以证明新疆的农林牧渔业及第一产业已经不再是新疆的主导产业,通过刺激其需求实现对整个社会经济增长已不再有效,但是社会其他各个部门的经济增长仍然十分依赖于该行业所提供的产品。从这个社会效用来看,新疆农林牧渔业仍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对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有积极的作用。该行业生产的产品绝大多数用来提供出口,对增加本区收入有一定的作用。就全国来看,新疆的农林牧渔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例和增长潜力还是很大的,作为基础性行业能很好的为其他行业的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所以在十二五期间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兼顾农林牧渔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钟契夫,陈锡康,刘起运.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

[2]何其祥.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总部经济产业分析篇8

关键词:沿海省市;辽宁省;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

一、前言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区域健康发展的前提,从区域经济理论出发,产业发展在区域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通过对微观经济的组合演变对区域经济发展变化起着直观重要的作用。产业结构的协调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区域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要求。

辽宁省作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建国初期为全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世纪90年代以来,辽宁省的经济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总体竞争力上却逐渐落后与部分发展较快的沿海省份,尤其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方面进展不大。如今,辽宁省面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的双重机遇,研究省内产业结构的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明确与其他迅速发展的沿海省的产业结构方面的差距,将有助于辽宁省抓住机遇,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使全省的经济能够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偏离-份额模型的建立

本文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11个沿海省份的产业结构进行量化分析。偏离-份额分析法(简称SSM),是由美国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的,1980年代初Dunn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SSM分析法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区或全国为参考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并据此解释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该模型假设区域i在经历了时间[0,t]之后,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都已发生变化。假定区域i在基年和末年的经济总量分别为bi,0和bi,t,并用bij,0和bij,t分别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的基年和末年的产值;用B0和Bt分别表示所在大区或全国的初期和末期的经济总量,并用Bj,0和Bj,t代表所在大区或全国在初期和末期时第j个产业的产值。

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变化率为:

所在大区或全国j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变化率为:

以所在大区或全国各产业部门的份额按下式将区域各产业部门的产值标准化得到:

在[0,t]时间段内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的增长量Gij可以分解为Nij、Pij、Dij三个分量,用公式表示为:

Gij=Nij+Pij+Dij

Nij=b′ij.Rj

Pij=(bij,0-b′ij).Rj

Dij=bij,0·(rij-Rj)

PDij=Pij+Dij

其中Nij为份额分量,表示标准化的j产业部门按所在大区或全国的平均增长率增长所带来的变化量,反映所在大区或全国该行业的发展对区域该行业发展的拉动作用。

Pij为结构偏离分量,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比重与所在大区或全国相应部门比重的差异引起的偏差,反映了部门结构对增长的影响和贡献。Pij为正且越大,说明j部门结构素质越好,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越大;反之,说明部门结构素质较差。

Dij为竞争力偏离分量,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增长速度与所在大区或全国的相应部门增长速度的差别引起的偏差,反应区域第j个产业部门相对竞争能力。Dij为正且越大,说明j部门的竞争力越强,对经济增长产生的积极作用越大;反之,说明j产业部门优势不明显,在竞争中处于弱势。

区域i的总经济增量Gi可以写为以下形式:

Gi=Ni+Pi+Di

三、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本文选取我国11个沿海省市进行产业结构分析,以探索辽宁省在沿海省份中的竞争力,这里以2005年为基期,2009年为末期,以全国为参考系,查阅相关统计年鉴,运用上述模型公式计算得到11个沿海省市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结果表(见表1),并经过进一步的整理得到产业结构聚类分析表(见表2)以及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明细结果表(见表3)。

(一)区域间产业结构偏离份额的比较

1、从经济增长总量来看,考察期内各沿海省市的的国内生产总值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广东省、江苏省和山东省的经济增长总量最多,分别为17116.02亿元、16151.64亿元和15379.76亿元,表明这些省份经济整体规模较大;相比之下,海南省的经济增长总量最小,仅为759.64亿元。辽宁省的经济增长总量为7203.48亿元,位于11个沿海省市中的第6位,处于中间位置。

2、份额分量表示标准化的产业部门按全国的平均增长率增长所带来的变化量,反应全国发展对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在我国11个沿海省市中,河北省、上海市、浙江省、山东省和东省的份额分量大于经济增长总量,说明这些省市的经济增长主要靠全国的经济增长的拉动,是全国经济发展效应作用的结果。辽宁省的份额分量为6783.12亿元,占经济增长总量的94.16%,在所11个沿海省市中位于第9位,说明全国的经济增长对辽宁省的拉动作用一般。

3、结构偏离分量忽略了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与全国的差异,而单独考虑区域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分析结果来看,广东省和上海市的正向偏离值最大,表明这两个区域的整体产业结构良好;相比之下,河北省和广西省的产业结构较差,影响了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辽宁省的结构偏离分量为17.24亿元,表明辽宁省与全国的产业结构趋同,产业结构比较合理。

4、竞争力偏离分量反映的是区域产业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体现区域未来的发展趋势。河北省、上海市、浙江省、山东省以及广东省的竞争力偏离分量为负值,分别为-1260.01亿元、-2254.19亿元、-2052.45亿元、-265.31亿元和-2265.45亿元。其中广东省、山东省和浙江省的经济增长总量均位于前5位,说明我国沿海经济规模较大区域的竞争力普遍偏弱,其增长主要依赖于全国经济发展的拉动以及区域目前良好的产业基础。辽宁省的竞争力偏离分量为402.95亿元,位于11个沿海省市中的第3位,说明辽宁省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总体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5、依据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以及总偏离分量值得正负性可以将11个沿海省市进行聚类分析(见表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出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劣程度以及经济发展的类型。分析结果显示出我国沿海省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地理集聚,即相邻省市往往更容易具有相近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类型。如天津市和辽宁省同属于产业基础好,竞争力强的优势地区,福建省、广西省和海南省都具有产业基础差,但竞争力强的特征。由此可见,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转贴于

(二)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

1、从第一产业来看,辽宁省该产业的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以及竞争力偏离分量分别为495.06亿元、-26.08亿元和63.51亿元,说明辽宁省第一产业的发展主要源于全国效应的拉动。从结构偏离分量方面来看,河北省和广西省占有优势,第一产业发展基础良好,而在竞争力偏离分量上,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占有绝对优势。以全国为背景来看,辽宁省第一产业基础较差,竞争力优势也不明显,但是以11个沿海省市为背景来看,辽宁省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及竞争力偏离分量分居第四位和三位,说明在沿海各省份中辽宁省的第一产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辽宁省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尤其是近年来加大农业技术投入,实施精品农业发展战略,大力完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副食品生产基地,这些措施都促进了辽宁省第一产业的平稳较快发展。

2、从第二产业来看,辽宁省该产业的份额分量处于中等水平,与第一位的广东省差距较大;结构偏离分量为24.48亿元,位于第七位;竞争力偏离分量为568.78,位于第二位,与第一位的广西省差距甚小。说明辽宁省第二产业虽然发展基础一般,但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由于历史原因,重工业一直是辽宁经济的主体,其重化工业并没有经历以轻工业为中心的漫长转变,而是借助非经济因素跳过以轻工业为主的阶段,工业结构体现出“轻工业过轻,重工业过重”的局面。然而,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以及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国内外具有先进技术的产业的转移使辽宁省的产业链逐步完善,尤其是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争日益增强。在结构偏离分量上,江苏省和山东省具有明显的优势,其次是浙江省和广东省。在竞争力偏离分量上,上海市、浙江省和广东省的负向偏离值较大,说明这些省市的第二产业处于衰落阶段。

3、从第三产业来看,辽宁省该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全国该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分居第八位和第七位,可见辽宁省的第三产业发展尚未成熟。辽宁省一直以来以第二产业为发展的中心,忽略了产业的优化和升级,而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将决定区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竞争力的强弱,可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将成为辽宁省未来发展的重点。上海市和广东省的结构偏离分量位于前两位,分别为944.82亿元和736.95亿元;相比之下,山东省的结构偏离分量为-1267.45亿元,劣势比较明显。在竞争力偏离分量上,江苏省、天津市和山东省的正向偏离值较大,产业升级趋势明显。

4、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11个沿海省市在产业结构发展阶段上具有一定的差别。上海市和广东省的第三产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江苏省、山东省等的第二产业基础良好,实力雄厚,并呈现出向第三产业发展的趋势;河北省则以第一产业为主导产业,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缓慢。辽宁省目前的发展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一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而第三产业尚未成熟。可见,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将成为辽宁省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四、结论

2005年以来,我国多数沿海省市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全国性的经济增长仍然是带动区域发展的主要力量。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第二、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加,而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产业结构升级趋势比较明显,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对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其中多数沿海省市处于工业化的后期,竞争优势明显,工业经济的增长内含着产业技术的升级。把第二产业做强做大,以及向第三产业的过渡将成为多数沿海省市未来发展的趋势。

经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调整,辽宁省的产业结构在整体上得到优化,尤其是大量外资的引入促进了第二产业内部的技术升级,使传统优势产业重新焕发活力。但是,由于第二产业固有的优势以及政策上的倾斜,使得辽宁省经济形成了对第二产业的过分依赖,陷入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的“优势陷阱”,从而使得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上落后与一些先发省市。在未来的发展中,辽宁省应该巩固第二产业优势地位,同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一方面以高新技术武装传统产业,利用既有优势提高产出附加值,从而提高整个区域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抓住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机遇,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技术转移,以沿海地区为突破口,实现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从而带动区域整体的产业结构升级。

参考文献

1、孔宪丽,梁云芳.东三省工业结构及相对优势变动的实证分析——兼论辽宁新型工业化战略规划[J].发展战略,2006(9).

2、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总部经济产业分析篇9

辽宁中部城市群是以沈阳为中心,由半径在150公里的范围内的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等城市组成,在辽宁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国以来,经过国家的大力投入和建设,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议的下达以及辽宁中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辽宁中部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但在新形势下,建设辽宁中部城市群及其矿业城市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如何认识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及竞争力状况?如何发挥中部城市群的群体优势、规避劣势?

本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采用shift-share分析法,依托2000~2007年辽宁统计数据,通过对模型分量的计算和分析,以确定城市群及矿业城市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合理化程度和产业竞争力状况等。

二、辽宁中部城市群产业竞争力的shift-share分析

(一)数学模型。假设被研究区域为A,选择A所在的较大区域B(通常包括A在内的整个国家或某个具有参照价值的地区)作为参照系,选择一个考察期作为产业结构变迁的时间背景,一般选择5~10年。将区域内经济部门总量在考察期内的变动(SS)分解为三个分量:份额分量(NS),结构偏离分量(IM)和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RS)。

基本的变量和公式:

IM=(b-b′)R(1)

RS=b(r-R)(2)

SS=NS+IM+RS(3)

IR=IM+RS(4)

W=[(K•B)/(K•B)]/(B/B)(5)

U=(K•B)/(K•B)(6)

W表示区域经济结构效应指数。其值大于1,说明区域经济中朝阳的、增长快的产业部门占有较大的比重,区域经济结构总体较好。U表示区域竞争效应指数,其值大于1,说明区域产业部门总的增长势头大,具有很强的竞争力。K表示期初地区i的第j产业部门经济总量占参照区相应产业的比例;K表示期末地区i的j产业部门经济总量占参照区相应产业的比例。

(二)实证分析。按照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选择三大产业、四大部门共计七大类别(由于统计资料有限,这里选择7大类别进行SSA增量分析),分别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选择的时间对比定基点为2000年,即为产业结构的基本数,计算到2007年发展的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

1、总体效果分析。分析指标结果:W=1.008;U=1.082;IM=1346.18;RS=362.48。

表明经过2001~2007年的产业调整,三大产业结构指数W大于1,说明辽宁中部城市群国民经济结构合理,经过7年时间的发展,辽宁中部城市群总体经济结构合理,总体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占据了50%以上的份额;再看其竞争指数U大于1,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总体竞争力偏离分量值均较小,仅为总产值的14%,说明发展较快的部门正在崛起,但增长幅度不明显。总的来说,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有一定提高,竞争能力不强,但逐步提升。

2、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分析。选择的时间对比定基点为2000年,分别将2001年、…、2007年等年份的三大产业产值代入模型,分别计算各个分量值。

分析指标结果:

2001年:W=1.00866;U=0.97819

2002年:W=1.00767;U=0.98709

2003年:W=1.00856;U=1.00940

2004年:W=1.00907;U=1.03716

2005年:W=1.01063;U=1.08158

2006年:W=1.00815;U=1.15429

2007年:W=1.00482;U=1.08266

将研究的时间点逐年向前推,以2000年的产值为基点,分别用2007年、2006年、…、2001年的三大产业产值与2000年的产值作为模型中各变量的期末数据,代入模型进行分析,将分别得出如上所示的数据。可以看出,经过2000~2001年的发展,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三大产业结构指数大于1,表明结构合理,但是区域竞争指数小于1,表明产业竞争力差,这说明2000~2001年间经济增长过程中,辽宁中部城市群三大产业的增长速度慢于辽宁三大产业的增长速度。其经济含义也非常明确: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产业竞争力在此期间要比其他地区更差,这也是辽宁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外部表现。在2001之后的几年,区域竞争指数连续上升,到2004年达到了最大,到2007年又出现了小幅度下降,而结构指数变动不大。

三、结论

辽宁中部城市群产业结构在向合理化方向发展,产业竞争力逐步增强。辽宁中部城市群产业结构中的朝阳产业比值较大,在整个辽宁省地区,占据了核心地位。为进一步发展,辽宁中部城市群地区应放眼周边。以整个东北大区背景来看,辽宁中部城市群应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东风,轻装上阵,激活城市经济活力。要进一步利用东北地区重工业体系比较健全,上下游工业配套能力强,具有足够的技术、知识和人才储备的比较优势,实施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和能力联合,综合发挥中心城市和矿业城市的资源存量作用,带动经济增量,把辽宁中部城市群建设成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

辽宁中部城市群由沈阳等7座城市构成,目前面临着产业竞争力提升和产业结构转型的问题。分析结果表明,各产业类别的可比产值SS均为正,为增长型产业。其中,IM值和NS值占了较大比重,RS值所占比重较小,表明中部城市群在产业结构上占有集群优势,总体的产业竞争力不强,但工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产业竞争力显著。结构指数W历年大于1、竞争指数U为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大,表明其产业结构演进总的趋势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逐步提高,产业竞争力缓慢增强。

总的来说,辽宁中部城市群应以整个东北大区背景来看,借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建立完善的上下游接续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内部城市利用城市群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降低矿业主导作用,发展多元化产业能力;避免来自城市群经济衰退带来的连带影响,建立自身的预警措施,实施后城市化建设、培养中小企业、稳步技术创新。总之,中部城市群经济聚合能力的增强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总部经济产业分析篇10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德州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以当年价格计算,德州市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截止到2006年,GDP总量已经达到1003.38亿元。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越来越成为进一步经济发展的障碍。

一、模型的建立

本文主要从总量(GDP)的角度出发,对产业结构变化进行分析,揭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的规律性。本文借用钱纳里和塞尔昆的模型,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出发,对德州市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回归方程为:

其中,(2)式表示经济结构的收入弹性。若观察期内人均收入是增加的,的估计为正表示该部门比重上升,为负表示该部门比重下降;反之则反之。(3)式表示经济结构的人口弹性。的估计值表示总人口增加1%,该部门比重上升(为正)或下降(为负)的百分点。

二、 实证分析

1.生产结构变化的趋势分析

用(1)式对德州市1978―2006年期间生产结构数据进行估计,解释变量是人均GDP(以1978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和人口总数。估计的结构为:

其中x1,x2,x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的GDP所占比重。由以上结果可以知道,任何一个解释变量不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都是显著的。

回归结果说明,第一产业GDP比重的收入弹性是,表明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第一产业部门生产比重下降,且下降速度逐渐加快;人口弹性为1.058,表明如果收入水平不变,人口增长1%,则第一产业GDP比重上升1.058%。这是因为人口的增长从而劳动力的增长,意味着乡村劳动力的大量增加,从而推动GDP的增长。一般来说,随着体制的不断变革,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第一产业部门剩余劳动力向第二和第三产业部门转移,随之促使第一产业生产比重的下降。这说明了德州市第一产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其层次与水平不高。第二产业GDP比重的收入弹性是,表明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第二产业部门生产比重逐步提高,人口弹性为-2.486,这说明在第二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人口增长对其发展产生了减缓效应。第三产业GDP比重的收入弹性是,人口弹性为1.892,这说明第三产业生产比重随着人口增长而大幅上升但上升速度又被人均收入增长产生的相反效应所减缓。

2.就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分析

再利用(1)式对1978―2006年德州市就业结构进行回归分析,估计结构为:

其中,n1,n2,n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部门就业比重,从拟合结果系数看,估计值在统计上是显著的。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德州市在1978―2006年期间,第一产业部门就业比重的收入弹性为人口弹性为0.203,表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随着人均收入提高而下降,下降速度随着人口增长而趋缓。第二、三产业部门就业比重的收入弹性分别是和,人口弹性分别是2.327和1.125,说明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上升速度因人均收入增长和人口增长而减缓。而第三产业上升速度因人均收入增长趋缓同时随人口增长而上升。

从实际情况来看,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转变,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得到释放,由于存在边际递减规律,因而就业比重在第一产业中的下降速度由快到慢进而趋于平稳;在第二、三产业的上升趋势也是由快到慢,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大量下岗职工转移到第三产业中,导致第二产业部门就业比重进入平稳期;此消彼长,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自然而然不断上升。

三、 经济增长的部门因素分析

上述研究是从总量的角度出发,对产业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的规律性。在总量增长与结构变动的关系中,分析的视角是从总量增长看结构变动的趋势,认为经济的增长必然带动产业结构的变换。这里我们略去资本、劳动力和科技进步等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仅对产业结构变动,引起各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作用的相应变化进行分析。为了分析和度量这种变化,引入一个经济增长的部门分解模型:

其中, 表示GDP增长率; 表示三次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增长率; 表示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份额。(6)式即是一个经济增长的产业部门分解模型,它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加权和, 对德州市1978―2002年期间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GDP增长的部门贡献进行测定。数据按不变价格计算,回归结果是:

从上述回归的结果看,统计检验的结果是非常显著的。模型系数之和:

0.266+0.491+0.238=0.995≈1

这表明,从经济意义上讲,总体经济增长是各产业经济增长的加权和。据此可知,我国1978―2002年期间,第一产业部门GDP弹性为26.6%,即第一产业部门生产年增长率对于整个GDP中年增长率的贡献为26.6%,说明第一产业部门增长1%,将带来GDP总额增加26.6%。同理,第二、第三产业部门GDP年增长率对于整个GDP年增长率的贡献分别为49.1%和23.8%。由此可见,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不足,产业结构远没有达到现代产业结构水平。

作者单位:德州学院经管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