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合作社管理制度十篇

时间:2024-02-21 17:58:20

农业生产合作社管理制度

农业生产合作社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发展;措施

1.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的形成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功能在于基于农村承包责任制生产制度,将农产品生产、管理与销售实现联合一体化服务,建立适应新农村建设特色的农民合作互助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解决了农村特色农产品生产后难以销售的难题,建立了农民生产方与市场需求方之间的连接桥梁,使农村生产的特色农产品进入市场,提高了农产品的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在农村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有效提高了农村生产力水平,实现农民增收,推进农村生产经营体制的改革创新,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兴农民合作组织,在我国范围内处于推广阶段,各项政策的推广与实施还有一定的进步空间,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工作质量与工作水平直接影响到农村各项生产工作的正常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不能正常开展会对农村领导工作、农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2.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因素

2.1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缺乏重视

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相关管理部门只是注重于合作社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收入增加等经济意义的实现,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工作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意义,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工作规范化建设力度小,财务管理意识观念淡薄,这是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落后的重要原因。

2.2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制度的确定过度依靠范本,财务管理制度与合作社实际经营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导致财务管理工作不能顺利进行,各种政策不能顺利实施。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没有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财务管理人员按照套路照搬范本模式,导致财务工作混乱,财务记录不能将合作社经营情况真实、准确的反映出来,不利于合作社利益的保证以及合作社的未来发展。

2.3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低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工作人员多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专业知识水平低,财务工作经验少,这导致财务工作人员不能有准确领会国家财政政策,不能完全掌握财政管理工作流程与制度,导致财政工作过程中,不能对财政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财政核算以及财政记录混乱,无法发挥财政工作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过程中的作用,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准确性低,对合作社工作开展造成不利影响。

2.4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

财务工作监督机制是对财务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定期或实时检查,以保证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以及财务工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健全的财务监督机制,财务情况没有定期进行公示并接受群众监督。财务人员没有树立明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缺乏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容易造成资金流失、账目混乱等现象,使合作社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3.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措施

3.1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力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对合作社工作开展的影响与重要意义,提高思想认识,加强财务管理力度,将财务管理工作纳入合作社日常工作中,切实保证财务管理制度与政策的落实,引导财务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从根本上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3.2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工作制度

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工作需求,建立与财务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工作制度,明确责任与工作目标,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工作规范化管理。对财务收支管理、财务数据核算以及财务资料的记录与整理等工作流程,细化各工作流程制度,保证各个流程的工作质量,从而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整体水平。

3.3提高财政工作人员职业素质水平

财务工作人员是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主体,对保证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以及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财务工作人员职业素质要从两个方面抓起,第一,在财务人员招聘工作进行严格要求,保证财务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财务基础知识,保证财务工作人员能很快熟悉并掌握财务工作流程。第二,定期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与学习,保证财务工作人员与国家最新财务政策同步,不断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与工作能力,保证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提高财务工作管理水平。

3.4建立健全的财务工作监督机制

应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工作实际开展情况建立健全的财务工作监管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收支等情况进行监管,保证集体资金安全,确保财政管理工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在监管机构对财务工作进行监督的基础上,应将财务收支情况定期进行公示,保障公众对财务工作的知情权与监督权的实现,提高财务工作透明度,保证财务管理工作质量。

4.总结

农民专业合作是将分散的农产品生产与经营方式通过合理的组织手段集中在一起,提高农产品整体竞争力,提高农村生产力与物质水平,对实现我国农村经济建设方式成功转型,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财务管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经济保障,从农村实际发展情况着手,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合理处理各方经济关系,才能确保农村和谐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科]

【参考文献】

[1]洪娟,张在文.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10):31-32.

农业生产合作社管理制度篇2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进一步扶持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使命感

目前,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05个,带动农户22.3万户,社员77500户,占农户总数的8.4%。合作社固定资产总额达6.04亿元,社员人均纯收入超过非社员20%以上。但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区域和行业发展不平衡、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存在着管理机制不健全、组织化程度偏低、融资渠道不畅、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

我市近期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各类专业大户、种养能人、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经纪人等,围绕建设粮油棉麻、肉奶水产、果蔬菌茶、竹木林纸、中草药等5大产业链,组建大户合作型、企业领办型等多种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各类农民专业协会改造成实体经营、利益联结紧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点建设:每个县市区至少办好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点,6个市级示范点,12个县级示范点;示范社标准化生产率达到100%,主要生产资料统一购买率达到80%以上,产品统一销售率达到80%以上。争取到2015年底,实现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到1000家以上,农户覆盖面达到35%以上,社员人均收入超过非社员30%以上。

二、大力扶持,优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环境

(一)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市政府建立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专项资金,各县市区也要相应地设立专项扶持配套资金。专项扶持资金重点用于省、市、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点建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申请农产品质量认证,进行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标准化种养示范基地等。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存量不动、增量倾斜的原则,新增农业补贴适当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并直补到合作社到农户;各级财政部门可适当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给予贴息,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经费纳入财政专项预算。

(二)积极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切实落实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精神,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社员生产的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本社社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社社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农业机耕、排灌、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防治、野生植物保护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牲畜、水产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的业务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办企业从事灌溉、农产品初加工、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所得,按照税法规定免征所得税。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外,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办理工商登记之日起三年内免缴行政事业性收费;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理工商、税务登记和年检年审及有关公布事项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按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收费。

(三)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部纳入农村信用评定范围,提高授信额度;对于获得县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或受到地方政府奖励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适当提高相应的信用资质评级档次。各金融机构要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投放的总量和比重。对符合相关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授信与对合作社成员单体授信结合起来,建立农业贷款绿色通道,采取“宜户则户、宜社则社”的办法,提供信贷优惠和服务便利;积极鼓励各级政府出资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担保基金或风险补偿基金;对资金需求量较大的,可运用政府风险金担保、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保等抵押担保方式给予资金支持;对于遭受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原因导致贷款拖欠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按照商业原则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创新各类符合法律规定和实际需要的农(副)产品订单、保单、仓单等权利和农用生产设备、机械、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以及农房、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等抵(质)押贷款品种,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放贷。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在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保险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所有的集体林地上的森林资源要纳入保险范围,减少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损失。

县市区人民政府可将乡镇区域内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和农户贷款的投放量、不良贷款额度控制量等工作纳入对乡镇的年度考核指标。

(四)保障用地用电。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种植养殖场、农机示范推广用地和农业设施用地等,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按照农业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农产品加工所需的非农建设用地,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优先安排用地计划,及时依法办理用地手续;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初级加工环节的用电,按照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享受涉农电价优惠。

(五)加大项目扶持力度。各类支持农业生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各类专项资金要适当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和承担各类涉农项目;各级政府扶贫开发项目对贫困地区和带动贫困农民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重点支持;有出口实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向商务部门申请办理对外贸易经营备案登记,发展国外市场。

(六)搭建交易平台。要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省内外、国内外农产品交易洽谈会、博览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在城市建立连锁店、直销点;市商务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指导市内各类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搭建对接平台,疏通对接渠道,推进“农超对接”工作进程;农民专业合作社整车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按照有关规定享受道路通行费优惠;有关部门应当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整车鲜活农产品车辆进入城区提供便利。

(七)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开展商标、品牌富社富农工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积极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争创名牌产品和知名商标;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商标+农户”等新型农业产业经营模式,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和农产品优势合作社;要严厉打击侵犯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专用权的违法行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国家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证书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荣誉的,各级人民政府要给予适当奖励。

(八)提供人才支撑。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由各级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实行人事,按规定代办缴纳养老保险金手续,其工作时间可计算为连续工龄;鼓励科研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保留身份和工资待遇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兼职,或从事农业技术开发、技术承包,允许取得相应报酬,其职称评聘、考核任用等与在岗农技人员同等对待;各乡镇农村经营管理站要为辖区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配备辅导员,具体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和产业化经营。

(九)保障合法权益。各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财产,不得非法干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生产经营活动;严禁向农民专业合作社乱集资、乱收费、乱摊派;农民专业合作社违反工商登记管理法规的,除情节严重依法撤销登记或吊销营业执照外,一般以教育、规范为主,不作罚款处理。

三、健全制度,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

(一)规范内部规章制度。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积极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一是要抓好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在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下,实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做到农民参与管理,尊重农民意识,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之路;二是要抓好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制订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实行社务公开,定期向成员公布经营和财务状况。要健全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和积累机制,坚持盈余返还原则,提高合作社的凝聚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发展后劲。

(二)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建立农产品安全生产记录和质量安全台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控制体系和追溯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和组织化程度。

四、加强领导,强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组织与协调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工作责任制,制定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落实工作经费,积极推进。从2011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对在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到位,工作成效落后的,予以通报批评。

农业生产合作社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昌盛无公害蔬菜合作社;经营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

[基金项目] 2011年度广西财经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研究项目“对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效益分析——以南宁市良庆区那马镇昌盛无公害蔬菜合作社为例”(项目编号:2011A08)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李旭珍,广西财经学院经贸学院农村区域发展2009级学生,研究方向:农村经济管理,广西 南宁,530003;鄂尔江,广西财经学院经贸学院农村区域发展2009级学生,研究方向:农村经济管理,广西 南宁,530003;黄艳梅,广西财经学院经贸学院农村区域发展2009级学生,研究方向:农村经济管理,广西 南宁,530003;顾思思,广西财经学院经贸学院农村区域发展2009级学生,研究方向:农村经济管理,广西 南宁,530003;唐春丽,广西财经学院经贸学院农村区域发展2009级学生,研究方向:农村经济管理,广西 南宁,530003;滕明兰,广西财经学院经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农村经济,广西 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8-0047-0005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的互经济组织。

自2007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我国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起来了。据我国农业部经管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50.9万个,实有入社农户3444.1万个(户)①。而截至2010年3月底,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已发展到6495个,出资总额50多亿元,成员总数达到71660人②。但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我国其他省市如浙江、山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相比,还存在许多制约。因此,本文通过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法对广西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南宁市良庆区那马镇昌盛无公害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文献阅览和实地调查,对该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方面进行系统了解和剖析,探讨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措施,以期对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方面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2009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商局出台了《关于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引导支持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出了20条措施。截至2010年3月底,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495户,出资总额50多亿元,成员总数71660人。专业合作社的种类包括蔬菜、水果、茶叶、家禽、养蜂等多个领域,如南宁市良庆区那马镇昌盛无公害蔬菜合作社、田阳县坡洪镇琴华村亿峰养兔专业合作社、北海市涠洲金水井农业观光专业合作社等。

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的特点为:一是产生时间比较迟,发展速度快。国外和我国经济发达的其他省份,很早就开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生产,而广西南宁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07年才成立,但截至2010年3月底,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发展到6495户,且种类几乎涵盖到种植和养殖各个方面。二是合作社规模普遍较小,组织化程度较低。几乎是在一个村或者一个镇成立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的生产经营管理内容简单,大多数只是从分散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形式上组合到一起生产和购销,抗市场风险能力较低。三是经济效益作用不明显,加入合作社和不加入合作社的经济收入差别不大,农民入社率还比较低。四是管理者技能、素质不高,经营理念比较保守。五是内部制度不健全,组织结构不够科学,财务、生产等方面不够规范。

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介绍

(一)那马镇基本情况介绍

那马镇位于南宁市南面,距市中心20公里,土地总面积1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l万亩,其中水田2.36万亩。那马镇区位优势明显,处在大西南出海通道的咽喉,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南防铁路、南北二级公路、桂海高速公路自北向南贯穿全境。境内有宁村火车站,高速公路出入口与二级公路连接,交通十分便利;有八尺江、思灵江两条河流,有广西四大水库之一的大王滩水库,境内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那马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年平均气温为21.8℃,适应各种亚热带植物生长。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甘蔗、蔬菜、西瓜、木薯等①。

(二)昌盛无公害蔬菜合作社基本情况介绍

南宁市良庆区那马镇昌盛无公害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8月,是南宁第一家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生产无公害蔬菜及净菜配送为主,目前已有成员1321户,占地6600平方米,蔬菜交易场所4500平方米,净菜包装车间500平方米,农业生产资料仓库220平方米,真空预冷设备一套,保鲜冷库275立方米,蔬菜配送车辆一辆。菜基地年产3.2万吨,总产值4560万元。

几年来在各级政府及农业、科技等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该社实施按季节、按市场需求连片开发种植的模式,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2万亩,其中获得自治区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65万亩,国家农业部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18个。合作社的无公害蔬菜已经注册了“妈妈菜”商标,有19个品种已通过了国家无公害产品认证,与周边12所学校和南宁市18家利客隆连锁超市建立了连锁配送关系。从2004年开始基地被两会一节领导小组连年定为南博会蔬菜特供基地②,荣获“2010~2011年度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③。

三、对昌盛无公害蔬菜合作社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组织结构情况

南宁市良庆区那马镇昌盛无公害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2007年成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那马社区、共和村委、莲山村委等六个村区,目前已有成员1321户。该合作社实际上属于外地老板承包经营,管理层设有会长1人、副会长2人,经纪人10名、技术人员3名。合作社承包老板掌控合作社全局,生产、物流、销售均涉及,但重在物流和销售方面;会长和副会长主要负责合作社的基本运营、召集社员培训、安排生产管理等方面;经纪人掌握市场销售动态和提供订单情况,是市场与合作社的桥梁;技术人员主要负责指导社员的生产和蔬菜收获、产品检测和监督、协助开展技术培训班等。那马镇共和村全村共有农户800多户,现加入合作社共有100多户,村民入社率约为10%。当地农户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生产(主要是种菜)、外出务工、个体经营三方面,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6300多元,在当地处于中上水平。

(二)生产管理情况

1.统一标准生产。该合作社明确规定会员要服从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采购、统一标准”的安排,不服从者不得加入合作社或者要求退社,并且在入社时社员要和村民签订加入和遵守合作社相关规定的协议,但没有说明社员中途退社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另外,由于该合作社的定位是“无公害蔬菜”,所以合作社要求入社农户生产必须使用有机肥料和有机农药,使用肥料和农药的量、时间按照合作社技术员的通知执行。生产投入一般几百元一亩(不同的蔬菜生产成本和受益不一样),如白菜的种植不计算人工费在内,每亩每季只需投入800元左右。

2.订单农业模式生产。合作社推行订单农业,即合作社根据当年所获订单规划当年所应种植的蔬菜品种、数量,参考往年种植情况安排哪些土地生产哪些蔬菜品种,社员根据合作社的规划安排种植,生产的品种主要有白菜、青椒、萝卜、西瓜、菜心、生菜、大葱等。

3.价格保护和生产材料预付制度。合作社对社员按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即平时销售价格据市场定,如果市场价低于最低保护价则按最低保护价收购。同时,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可享受生产材料预付制度,即农户种蔬菜时从合作社领取种子、化肥、农药不需马上付款,可以卖菜获得经济利益后再付,解决了社员的生产资金困难。

(三)营销管理情况

1.营销模式。由于该合作社是实行订单生产,所以合作社经纪人要跑市场和从市场中获得需求信息、签订订单,并把这些需求反馈到合作社管理人员手中,然后合作社根据这些订单的种类、数量等要求安排社员的种植任务,根据订单分配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即“经纪人收集需求信息和订单反馈到合作社管理人员处根据需求情况规划土地、分配种植任务分配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模式。到了订单约定的收购蔬菜时间,一种方式是购买者直接预约和上门收购,社员收割所种蔬菜等产品卖出;另一种方式是社员按照要求收蔬菜后由合作社承包老板收购和统一运输卖出,即“根据订单和约定的时间社员按照要求收菜合作社承包老板包装、运输购买者”。另外,合作社建有蔬菜存储中心,约1000平方米,但蔬菜一般是当天收获当天销售,只对其进行简单的清理和外膜包装。

2.销售渠道。该合作社出售蔬菜有直接渠道也有间接渠道,直接渠道表现在直接销售到当地的学校、饭店,间接渠道表现在销售到超市、蔬菜批发商等。

3.销售方向。该合作社生产的蔬菜主要销往的地方是广西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和湖南省、广东省,合作单位主要是学校、超市、农贸市场和饭店。

(四)利益分配情况

该合作社承包老板承担蔬菜包装、物流等费用,管理层其他人员按月拿固定工资和分红,而农户只有出卖自己生产蔬菜所得的收入,一般没有分红。市场风险由合作社承包老板独自承担,会员种菜有最低保护价,市场价低于最低保护价时按最低保护价收购会员所产蔬菜,市场价高于最低保护价时,按市场价收购会员所产蔬菜,即当市场价格低于最低保护价时所产生的损失由承包老板承担,社员收获蔬菜后的后期利润也只由合作社承包老板自己拥有。

(五)当地政府支持情况

根据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视和支持,南宁市政府、当地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了相关的财政扶持力度和优惠政策,如在税收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具免征增值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在资金上给予补贴;在技术上组织培训、指导;在蔬菜运输过程中予以绿色通道,等等。

四、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2007年8月5日广西新闻网显示,南宁市良庆区那马镇昌盛无公害蔬菜合作社作为广西最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南宁那马镇成立。但不可否认的是,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就该合作社的调查、整理材料反馈,以经营管理的角度与广西其他合作社的的对比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组织内部结构设置不科学,利益联结不紧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相关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成立成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但是在南宁市良庆区那马镇昌盛无公害蔬菜合作社仍缺少科学成文的内部管理制度、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层人员基本由村委担任,其他社员难以参与到合作社的自主管理当中,容易挫伤社员的积极性。从利益联结机制来看,该合作社基本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基本没有以“土地入股”和“分红”形式,不能真正地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社员和合作社之间只是一种简单的合作关系。

(二)产业链未形成,生产利润被转移

对于广西而言,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提高的健康生活需求,无公害蔬菜市场还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所以该合作社的营销方向算是比较广的,销到了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甚至还有区外市场——湖南和广东,涉及农贸市场、超市、饭店、学校等。但是,该合作社的营销方式却很简单,其采取“订单农业”的方式与企业签订了合约,职能仅仅是局限于组织农民进行生产,所得的利润仅是种植所获的受益,分享不了产品在流通、加工等领域中所带来的利益。所以,实际上真正的利润被转移到了承包该合作社和下订单的商家,农民的利润微乎其微。

(三)管理制度不科学,运营方式较单一

该合作社的章程不够科学,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该合作社中的农户入社、退社制度是非常自由的,几乎没有约束机制,农户如果想加入合作社只需申请、写明欲入社的土地面积、签订合同即可,社员可以随时提出退社要求。另外,该合作社的管理虽然是由当地人员进行管理,但是实际掌权者实为承包的老板,所以其并不是真正的服务农民、服务农村,而是以谋取投资人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合作组织。

(四)加入合作社增收不明显,村民入社率低

在与菜农的交流中得知:2012年的蔬菜总量较少,价格行情较好,如每斤白菜市场批发价就能卖到1元,一亩地大约能产8000斤(今年包菜长得不太好,好的时候每亩每季能收获1万多斤)。这表明菜农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就能收入8000元,除去生产资料等几百元的投入,净收入(含农民自身参加生产的劳动费用)能达到7000多元以上。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加与不加入合作社对菜农的经济收益影响不大,甚至可能加入合作社的经济收益还不如未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收入。故到目前为止,共和村800多户农民加入该合作社的仅有100户左右,入社率约为9%。

五、完善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的建议

参考我国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践,根据对该合作社的调查和分析,为了使之更好更快地发展,更能起到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当地经济的作用,同时也是针对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经营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合理性建议。

(一)完善合作社经营管理制度,建立有效利益联结机制

经营管理制度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采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具体化描述,约束和规范企业所有部门及成员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合理、合法,符合企业当前发展要求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可以显著提升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农民专业合作社虽不能也不必完全企业式经营,但作为一个组织就必须具有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来约束,这样才能使各项工作有据可依,使各项工作开展得有规划性。同时,在参考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法律来开展本合作社的活动和规划时,也应立足本地实际,融入当地农民可接受的经营管理条例。如农户的入社、退社制度,参照其他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约和赔偿制度,也要根据当地农民的心理和经济情况来制定更利于被接受和不易违约的制度。另外,可以通过尝试农户入股、年度或季度分红方式,把社员的利益与合作社的利益联系起来,充分调动社员参与合作社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决策和思考。

(二)拉长产业链,让社员分享农产品增值利润

仅仅充当中介角色和组织农民进行生产,把农产品的附加值几乎都让利给了合作社承包老板,对于农民的增收效益不明显。只有通过拉长产业链,把产前、产中、产后结合起来,特别是把产后加工、物流方面的附加值留在农民手中,如把土豆加工成淀粉、罐头,把白菜做成菜干、酸菜等。这样可以增加合作社与市场的谈判筹码,同时也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也就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拉长产业链还能解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吸引年轻农村劳动力和高文化高素质人才的任职管理。通过拉长产业链,增加入社农户的经济收入,也有利于带动和吸引未入社农户加入合作社。

(三)提高经营管理者素质,更新经营管理理念

经营管理者是一个组织至关重要的角色,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就难以引导合作社的健康快速发展。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自身要积极地通过阅读各种读物、参加培训班、参观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社较好的经营管理方法,更新经营管理理念,再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和加强合作社的发展。当地政府也应在鼓励建立和扶持合作社的过程中积极组织高质量和适应性较强的培训和宣传,让大家知道这样的合作组织所起的作用、经营管理的方法、入社的益处、可能包含的风险、可以掌握的新型生产技术等方面。通过科学地安排和系统地培训,提高农民的认识和生产能力,直接或间接促使农民加入合作社和增加农民的收入,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合作社应适度引进专业人才和专家进行指导,如通过聘请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到合作社工作、聘请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开展讲座等方式促进合作社的发展。

农业生产合作社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农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国务院原副总理回良玉曾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党领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推进现在农业建设的有效组织形式"。[1]自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的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法律地位,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辅助支持政策,使得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2010年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到35多万家。但是,由于我国农业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人民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了解不深,导致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

1、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历来,我国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相比其他产业有一定的差距,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之初,地方政府不管在政策还是资金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视程度都不够,这就导致一些地方有条件发展合作社,却因资金缺乏或者政府政策不支持而滞后。

2、经营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存在为数不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是注重建立却轻视管理,内部经营管理和运行机制不规范。很多合作社有规章制度,有办公场所,但是只是一种形式,形同虚设;还存在一部分只是为了实现政府的组建指标而仓促建立的。很多地方政府不同部门针对同一个方面的制度存在明显差异,制度混乱,使得农民不知该听从哪个。

3、专业人员的缺乏。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上存在着人才的"三少",即合作社中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人才少之又少;政府相关指导部门中懂法律、懂政策、会监管的指导人员少;理论深厚、善于把国际先进经验和我国特殊国情融会贯通、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人员少。

4、合作内容层面低。与发达国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自身向着农产品加工领域延伸,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纵向一体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向比较,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层次还很低,仍停留在初级产品的生产流通领域。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目前主要起中介和联结作用,其本身并没有设计农产品的加工、延长农业产业的链条和实现农产品价值的增加。[2]

5、金融机构服务滞后。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问题非常严峻,合作社资金主要来自合作社成员的资金。目前农村的金融现状如下:一是支持农村经济方面的金融力度不够。农业银行主要负责粮棉的收购贷款,在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的方面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徽;二是金融机构"嫌贫爱富"。大部分农民贷款金额较小,这就导致银行交易成本相对较高,而且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的还贷能力存在一定的质疑。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新时期的发展思路

虽然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专业社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发展合作社是完善农村经济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实选择和必然要求。因此,为了新时期合作社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并结合合作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宣传。加强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使农民充分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合作社实施的意义以及将会带来的好处,以此来增强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同感和入社的积极性。

2、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章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出台,但这部法律的有关规定是原则性的,与现有的法律也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合作社法律法规,制定地方实施细则,因地制宜地推动合作社的发展。出了国家层面的立法,还要建立健全与合作社有关的组织章程、管理制度、风险调节机制相关的法律法规,将农民合作社的建立、发展和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促进合作社的健康发展。[3]

3、加大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政支持。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实力不强,自我积累能力较弱,给予合作社资金支持就是直接扶持农民、农业、农村。国家非常重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支持,从2003年开始,中央就拨出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2003-2007年累计投入5.15亿元,2008年达到了3.3亿元。大多数的省(区、市)都在预算中安排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专项资金。据不完全统计,2004-2008年,各省的财政专项扶持资金达到了13亿元。接下来,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资金持续化、制度化,并对资金的数额加以明确规定,制定完善的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制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资金真正用到应该用的地方。

4、加强人才培养和吸纳专业人才。各地应该制定相关的制度法规,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成员进行业务培训,使他们熟悉合作社有关的理论和相关政策,以便减少他们在经营管理决策方面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使农民更好的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政府部门要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鼓励大中院校学生和农业技术人员到合作社中任职,提高合作社的文化素质水平。

5、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关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合作社各主管部门的职责,使他们各司其职,确保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准确及时的提供政策指导和咨询、农产品的价格信息和市场供求信息等;积极举办和参与农产品展销会、会等活动,特别是参加农博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6、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各地政府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比如开办讲座、办学习班等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教育,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素质,使农民真正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三有"--有文化、有技术、有素质的新农民。

注释:

[1]资芯,龙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载《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第34期

农业生产合作社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农业合作社;经济管理;思路

鉴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农民群体却因为不善于进行经济管理,在现代市场经济大潮中往往处于弱势的地位,从而让农业合作社再次引起关注,并且受到了高层领导的充分重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就在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具有的服务职能。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进一步提升了农业合作社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提升了农民群体在现代市场经济之中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但我国的农业合作社尚有不足之处,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措施研究分析推进农业合作社经济管理的主要思路。

一、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农业经济全面改变了以往全体民众都在吃大锅饭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的生产方式,从而形成了以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经济生产经营管理机制,将所有的田地均分至每家每户,农民群众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耕作,而且还需做到自负盈亏。这一生产经营方式有效地提升广大农民群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广大农户提供了相应的激励体系,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升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实力,同时这也是当时确保我国的粮食产量能够持续提升与农民群体收入不断增加的重要因素。但是,当时间推进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由于我国加入到了世界贸易组织,农业生产也展现出产业化的新趋势,这一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的农业生产形式出现了大量让人觉得始料未及的新状况:一是个体的农户在变化多端的市场面前无法做到妥善地应对,因而也就不具备强大的抵御风险之能力。二是市场经济当中的买、卖双方之间的信息并不对等,农产品的价格总体偏低,竞争力也比较差,农民群众自然也就很难得到对其有利的化肥、种子以及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与此同时,个别农民只有能力卖出初级的农产品,也就在根本上无法对农产品实施加工,更谈不上进行流通了。三是个别农户的生产形式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升农产品在生产上的成本,而且影响到了生产的效率,无法全面发挥出农业经济所具有的巨大效应。同时还应当考虑到我国农业的基础相当薄弱,农业方面的科技信息流通途径不够畅通,因此,如今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影响到了现代农业生产力取得新的提升。在此状况下,健全的农业合作社经济管理的思路即可对以上问题进行改进。农业合作社经济管理能够运用更多的途径来收集农业科技方面的信息,并且为具有需要的农民群体提供其所需要的咨询与帮助,并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切实避免农民群众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盲目行为。

二、推进农业合作社经济管理发展的几点思路

(一)充分树立政府在农业合作社中的地位以及作用

农业合作社虽然属于自治型的农民经济组织,但它同时还是弱势的组织,难以离开政府及其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之中,政府就需要在思想观念上、在制度制定上进行更加主动地鼓励以及扶持,从而做到切实理顺政府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要依据农业合作社自办与自治、自主收益之原则,确保政府对农业合作社之建立以及运转无法实施过度地干涉或者是变相的干涉。在政府应当采取的角色定位之中,可归结成,政府既不可强化对于农业合作社实施行政领导以及控制,从而避免发展成粗暴的干涉人员。然而,政府也不应当放任自流,而是应当为农业合作社的更好发展营造出相应的发展情境以及各类优惠的条件,从而成为农业合作社的服务者以及帮扶者。一是政府要在积极提供各类经济上的政策优惠。我国政府部门要依法在财政管理、税收管理以及价格、信贷等多个方面对农业合作社施行一些有必要的经济优惠措施。其一是要形成农业合作社的新型税收机制,落实低税或者免税等政策。比如,对于农业合作社予以免征相应的所得税以及营业税等。其二是提供一部分低息贷款或者一部分贴息贷款。其三是提供无偿性补贴以及奖励。对于符合我国产业经济政策的农业合作社投资开发等项目,政府部门应当运用营运设施设备来提供相应的无偿补贴,并且对于农业合作社的运行评定达标者予以一定的奖励。其四是低价提供生产资料或者提供相应的价格补贴。其五是设置由财政部门积极支持的农业合作社发展基金,主要是用在农业合作社在组织成本上的补助,而且可以持续实施国际交流。其六是对农业合作社所接受到的社会捐款项目予以免除缴纳所得税的优惠政策规。其七是相关农业项目由政府优先由农业合作社来承担或者全面吸收农业合作社参与其中。比如,农业综合开发方面的项目、扶贫方面的项目、技术推广方面的项目、环境以及生态保护方面的项目等均应尽可能地交给农业合作社加以实施。其八是要设置中立化的平台,从而作为农业合作社的重要组织机构,拓展政府与农业合作社间相互沟通联系的途径,并且立足于这一途径为农业合作社免费提供相应的经济政策以及市场方面的信息。与此同时,要组织或者协调农业合作社的专业工作人员实施短期的培训,而农业合作社在实践之中的各类信息还可及时地向政府加以反馈,从而促使政府在宏观调控上加以调整,并且实施政策方面的全面调整。

(二)积极宣传农业科技强化农业经济管理教育

科技可以说是第一生产力。广大农民群众要想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必须要依靠于科技,而农业合作社的更大发展还是需要科技。如今,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教育还不够乐观,农村地区的教育资金缺口非常大,大量高校毕业生已经全面脱离了农业一线。所以,政府要教育投资中注重于农业经济管理教育,切实提升农村基础教育方面的投入,强化对高等院校毕业生加以管理以及引导。要致力于创设出更好的农业经济管理教育外部情境。很好的外部情境对于农业合作社是不是能够高效运行与发展一样变得十分重要。政府要全面禁止所有的个人或者组织为农业合作社寻找摊派。因为农业合作社为弱者的联合体,立足于通过横向或者纵向联合,能够提升其在市场之中所具有的竞争性地位,进而为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垄断。

(三)强化农业合作社内部经济管理

要注重于建立农业合作社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要完善农业合作社的民主管理以及监督等机制,通过相同的一人一票制可以让组织成员的关系更加紧密;要高度重视与培养、引进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提升组织成员的综合素质,从而让一部分能人以及能够较为突出人士能够得到全面的培训,这样一来就能促使经济管理能力较为突出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够脱颖而出,进而为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形成更为强大的经济管理核心。当前市场经济竞争的实质是人才上的激烈竞争,农业合作社作为十分重要的市场主体之一,为了能够在市场之中更好地参与到竞争之中,一定要有具备较高的经济管理能力的人才加以运作与管理。在此基础上,还应当积极引入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从而为农业合作社提供更好的经济管理能力支撑;要致力于改进农业合作社的整体结构,从而保障农业合作社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形成集中了生产、储存、物流、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的农业合作社,从而推动农业合作社中的各位成员之间能够实施更加紧密的合作,在合作社与企业相互间、合作社和合作社相互间、农民和合作社相互间进行紧密联系的农业经济合作体系,切实降低其中的中间环节,实现农产品种植、物流以及销售等环节能够更好地适应于现代市场环境以及市场需求,并且控制成本与提高经济能力,从而切实将农业合作社做大与做强。当然,农业合作社还应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农业合作社的先进经验。比如,西班牙蒙德拉贡农业合作社就直接引入了社员群体持股机制,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农业合作社之中的社员的主动性。又如,新西兰恒天然乳品专业合作社引进了非社员投资人,极大地提升了本合作社的资金能力,并且还能够参与到世界乳制品业的并购之中;印度的一些乳品专业合作社则立足于开发现代电子商务,应用现代网络营销方式来控制对外销售的成本,致力于吸引80后、90后客户,进一步提升其经济竞争力。西方国家的以上合作事例均可以为我国的农业合作社多元化提供相应的借鉴。

(四)全面应用各类经济资源来实施农业合作社经济管理

如今,我国所拥有的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于我国的传统经济合作组织,也就是供销社十分健全。供销社可以说是我国当前市场营销体系之中网点最为全面、覆盖范围最广的销售实体。有资料显示,我国的供销社系统经营网络已经涵盖了全国的1/3以上的行政村,而终端的销售网点则达到80多万,每年的销售额超过了万亿。历经多年发展,各类供销社持续深化机制上的改革,采用建设现代企业集团、开发连锁经营模式等新型流通方式,能够让供销社的总体资源以及群体上的优势得到相应的强化以及展现。与此同时,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之下,供销社已形成更加健全的专业化农产品网络服务体系。而新型的农业合作社则是由农民群体自发地加以成立,从而做到接近于基层农民、机制更多灵活、市场化程度更加高的优势。一旦能够将两种资源予以紧密联系,而新型农业合作社则可依托供销社目前所掌握的资源来发掘自身。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推进农业合作社经济管理的目标是在健全农业合作社重要地位的基础上,明确政府所具有的职责以及地位,提升农民群体的组织化程度,并且在较为分散的农户和现代市场间形成彼此联系与相互协调之关系。立足于实施农业合作社经济管理,从而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体控制市场风险与获得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效应。这就需要持续加以深入探究,通过全面总结经济管理的经验,切实调整经济管理的策略与方法,才能持续健全完善农业合作社,从而真正维护好我国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

作者:王芳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参考文献:

[1]宋波.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立法刍议[J].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8)

[2]李长健,冯果.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立法若干问题研究[J].法学评论,2005(4)

农业生产合作社管理制度篇6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引导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壮大生产经营规模,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产品安全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全面提高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水平,努力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组织载体。

(二)总体目标。围绕蔬菜产业发展,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年全县发展优秀蔬菜专业合作社8个,做到经营规模大、质量安全优、品牌效益好、竞争能力强、服务措施全、带动农户多、社会效果好,从而更好地带动全县的蔬菜发展。

二、主要内容

紧紧围绕“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的目标,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合作社组织制度,完善运行机制,加强品牌建设,强化服务功能,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示范社建设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加强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成员民主管理水平。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办社,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为范本,民主制订本社章程,确定合作内容、利益分配、民利等内容。通过开展这一行动,切实提高成员民主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

(二)加强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健全生产记录制度,统一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统一农业投入品采购供应,统一产品和基地认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广泛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相关技术规程的培训,加强生产信息监管,使成员的标准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三)加强品牌化建设,建立健全良好规范的信用管理制度,提高合作社市场竞争能力。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或使用注册商标,开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和地理标志产品等相关认证。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产品市场、超市等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大农超对接力度,积极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有关农交会、农展会等营销活动,逐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通过开展这一活动,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保障措施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主要用于支持示范合作社。通过开展评选优秀示范合作社和项目资金竞争立项活动,主要支持农业标准化建设和科技推广,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农产品加工、仓储、销售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产品包装、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农业机械、农产品运输设置购置,信息服务,人才引进和信贷贴息等。

(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的有关规定,认真落实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三)开展培训教育。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做好农村经纪人“阳光工程”培训,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门人才。

(四)做好信息服务工作。大力开展合作社宣传推介工作,及时收集和合作社农产品价格、市场供求、科技服务等信息,主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搞好服务。积极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加大农超对接力度,支持和鼓励合作社与大型超市、物流或配送中心、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销售网络。

四、组织实施

农业生产合作社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175-02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在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形式下,农民面对市场出售农产品、购买生产资料、寻求技术服务,由于量小而且分散,产品售价相对低,生产资料购买价格相对高,享受技术服务相对难,使农民进一步发展生产受到限制,增收困难。因此,农民以合作的方式,生产、销售同样的产品,联 合采购生产资料和技术服务,甚至自己发展一些初级的加工生产,通过合作来形成相对大的生产经营规模,加强自己讨价还价的能力,提高产品销售价格,降低生产 资料采购价格,更方便地获得技术服务,从而增加自己的收入,就是一个现实的选择。

一、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及特点

1.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领域逐步扩大。在产业分布上,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以往粮、棉、油的生产种植为主,逐步发展为蔬菜种植、经济作物种植、果木种植、花卉种植、畜牧和水产养殖、农业采摘等多个领域。在产销服务上,从单一的生产中间环节,逐步拓展为系列化全程服务领域。

2.营销形式多种多样。有“公司+农户”、“协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形式,通过订单或协议,实现内联农户、外接市场。各合作社充分发挥信息灵、机制活、反应敏捷等优势开拓市场,使农副产品流通由本地市场向外地市场拓展,销售渠道不断扩大。

二、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合作社内部管理不完善。由于农业合作社的产权不清晰,利益分配制度不健全,在合作经济组织盈余返还上,容易产生矛盾,引发不稳定因素。在财务管理上,农业合作社没有专门的财务制度和规范,只能参照有关企业财务制度运行,加上有关人员缺乏系统的财务知识,财务管理和风险防范问题迫在眉睫。农业合作社大都过多地强调对社员的收益分配,而未留足公积金、公益金及风险基金,影响了合作社的长远发展。在分配方式上,一些合作社过多地强调按股分红,而不是以利润返还为主,甚至一些地方的合作社根本无利润返还这一环节,使得合作社“按交易额进行盈余返还”的基本原则未得到很好地贯彻。

2.政府相关部门对农业合作社支持力度不够。由于理论宣传不够,目前的合作社,协会型的多,经济合作型的少。随着农民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合作认识的提高,要求演进为合作社的迫切性已经很强,而政府相关部门却缺乏好的引导。甚至有些地方政府部门认为合作社是农民个人的事,政府不应该管,所以就采取“无为”的态度。

3.资金欠缺。合作社和其他盈利性企业一样,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增加对自有资金的需求。合作社筹集资金往往受到自身的限制,这是因为:

(1)依靠本社社员范围集资或政府基金扶持以及贴息贷款的制约,维持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社员退社的影响。合作组织实行加入自愿,退出自由,而当社员退社时,可以要求合作组织退回其股金。合作组织的股金与波动的社员人数相结合使合作社的股金成为处于变动之中。

三、如何正确引导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

1.加强领导和协调,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和协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不能认为是农民自己的事,应组织工商、财政、农业、国土、税务、金融等部门相互协调,从政策上支持引导农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

2.加大宣传力度,抓好典型示范作用。

对于广大农民来说,空谈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好处和意义,还不如解剖几个运作成功的合作社。我们将合作社成功的经营、运作、管理模式介绍给农民兄弟,增强他们成立、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心,把政府的良好愿望变成农民弟兄的迫切要求,真正做到“民办、民管、民受益”。

3.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提高合作社运作水平。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对其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而培训则是深化认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政府应对有关机关和各乡镇农业部门主管领导、合作社负责人,以及每个合作社的骨干成员,分期分批进行有计划的培训。这样既培训了一大批具有合作理念、懂得如何指导合作社发展的领导干部,又培养了一大批具体管理经验的合作社负责人和参与合作社的农户,通过他们的切身体验和传播,使更多的基层干部和农民了解什么是专业合作社,为什么要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怎样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

4.健全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合作制的内在特征包含以下两点:一是民主的管理制度,二是按劳分配、按交易额、按土地流转量和按股金分红的分配制度。只有以民主管理的形式来规范合作社才能保证社员的利益。从目前合作社的一般情况来看,基本上是由大户、经纪人、技术能手、上游产品的提供者或乡村干部来控制,基本上没有社员代表大会和监事会等代表社员利益的机构,即使有也形同虚设。因此防范这种状况出现的根本制度保障在于民主管理制度的真正实施。

四、发展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对策

1.各级 政府要大力支持合作社的发展。

政府对农村合作社的引导和帮助不仅体现在必要的财政资金投入和金融优惠上,更要体现在对合作社法律地位的确认和保护,宏观管理与协调、机构的设置及对合作社所需人才的培养和造就等多方面。要充分发挥各新闻媒体的作用,宣传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及内涵,梳理、归类、汇编和宣传税收优惠扶持政策。要把宣传、贯彻和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摆到政府工作突出的位置,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真正作为深化农村改革、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件大事来抓。要坚持把农民自愿、农民受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坚持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基本原则不动摇;坚持多主体、多形式创办领办;根据产业特色和品种布局,鼓励打破行政区域界限,跨区域发展;扶持先进典型,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2.要健全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

要因地制宜、逐步建立起规范的运作机制。第一,要健全组织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合作社的运行制度、管理方式、财务会计制度等,使合作社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要逐步建立起利益分配机制,以此为基础,提升合作社的凝聚力。第三,要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完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制度,将社务、财务公开,真正置于社员的有效监督之下。

3.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合作社竞争力。

当前,市场经济已经进人品牌竞争时代,品牌战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品牌的建设不仅使合作社或某一个地区有益,还可带动一个区域的相关产业,使千家万户的农民集体受益。合作社主要是销售农产品,连续性很强,做的好、可以长时间受益;农产品生产有规模、有质量、有品牌,才有市场竞争力。要积极引导合作社扩大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途径,打造自己的品牌;要注重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及加工品,加强品牌的统一标识,利用媒体、展销会等促销手段,做大做强,不断增强合作社的竞争能力。

4.多渠道融资切实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社员内部部集资在组织内部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将成员手中的资金集中起来。筹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生产资料,也可以用劳务出资,还可以将其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折算成资金等。外部融资、 巨额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应靠国家的财政投资和优惠的金融政策来实现。

5.全面提高合作社成员的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

农民的文化水平低,素质不高,是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通过现有的各种途径,积极创新各种形式,加强对合作社成员的学习、教育和培训,以提高他们文化知识水平和学习新技术、运用新技术的能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健康发展,政府部门必须化管理为服务,必须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不收费、不年检,不罚款,不验资,推动而不强迫,扶持而不干预,参与而不包办,献策而不决策,在资金、税收、信贷、经营等方面给予支持和照顾,同时引导农民围绕本地的特色产品、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兴办,运用经济手段和优惠政策推动、扶持合作社发展,使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市场逐步“无缝对接”,将合作社打造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引领农民闯市场,实现共同致富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韩俊等.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广东合作经济,2006(4)。

农业生产合作社管理制度篇8

本文从农村信用社实习的过程出发,通过对实习过程中接触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现状进行分析,归结出现在农村信用社存在的主要风险的类型,在此基础上对其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探索,并与国外农村.信用社的现状进行比较,然后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或减少风险的主要措施,最终达到提高信用社抵抗风险的能力的目的,提出一些对农村信用社发展前景的展望,以为结束。关键词: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对策

目录

第一章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现状--------------------(4页-8页)

第一节金融业经营风险的内容.---------------------(4页-5页)

第二节农村信用社经营的特殊性.--------------------(5页-6页)

第三节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6页-8页)

第二章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8页-10页)

第一节金融市场定位的模糊性------------------------(8页)

第二节服务对象的特殊性----------------------------(8页-9页)

第三节管理体制的波动性---------------------------(9页-10页)

第四节业务的分散性---------------------------------(10页)

第五节员工的认知水平的局限性-----------------------(10页)

第三章国际农村金融业的比较借鉴------------------(10页-12页)

第一节管理体制上,可以借鉴德国的“金字塔”模式----(11页)

第二节在国家对信用社的支持体系上可以借鉴美国-----(11页)

第三节农村信用社的保险体系可以借鉴美国-----------(11页)

第四节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和收入结构上可以借鉴日本---(12页)

第四章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的对策分析---------------(12页-14页)

第一节国家政策的倾斜-----------------------------(12页)

第二节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12页)

第三节建立农村信用评价体系-----------------------(13页)

第四节深化改革,完善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13页)

第五节信用社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13页)

第六节加强信用社的管理---------------------------(13页-14页)

第七节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14页)

前言

我国经济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前发展,但是近年来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等的影响,它的发展速度受到了阻碍,为了扩大内需,我们从很多方面对许多经济现象进行了研究,但是很少有人认识到农村在我国经济中占的重要地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必须意识到农村的发展是我国扩大内需的主要方面,而相应的应该意识到必须研究主要为农业提供生产资金的农村信用社,只有农村信用社的健康,稳定发展,才.能为农产提供所需的大量资金。因此研究如何使信用社高效工作成了一个关键问题。由于体制、环境等原因,农村信用社存在着较大的风险,这严重阻碍了其正常工作,因此有必要对其深入的研究,否则小则影响一家信用社的效益,大则影响整个农村信用社的声誉。本文中我就农村信用社存在的体制风险,管理风险,信用风险等进行了研究,基本上较清楚的阐述了信用社的风险问题,但是,由于本身知识的缺乏,理论体系欠缺,因此,不能完整的分析信用社可能存在的所有风险,而且对其中的环境风险等的研究还有待深化,希望能对信用社的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着人民的温饱问题,更是农民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关键所在.我国农业的发展面临的一个瓶颈问题就是资金的投入不足,以前国家对农业的扶持采取的是直接扶持的形式,即直接对农产品价格实行补贴等,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已经无法再大量的直接对农村投入,而是转变为间接的对农村投入资金。农村信用社作为有偿投入的机构正是发挥着这个作用——即把原来国家的直接的无偿的投入转变为现在信用社的间接的有偿的对农村投入。但是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定位不清,管理体制不健全,经营环境差,服务对象比较特殊等原因农村信用社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经营风险,多种风险的存在阻碍了农村信用社发挥其提供间接有偿投入的作用,只有通过化解农村信用社的作用,才能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我拟就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的种类,原因等进行分析,并相应的研究防范化解农村信用社风险的措施,以便对农村信用社更好的发挥其服务农村的作用有一定的帮助.

1、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现状

1.1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内容.

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指的是对金融机构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而造成的该金融机构的预期状况与实际可能出现的偏差.它包括:

1.1.1经营环境风险。经营环境风险指的是由于经营环境的变动而给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

1.1.2国家政策风险。国家政策风险指的是国家政策的变化,体制的变动等因素,给金融机构带来的经营上的困难,从而带来的风险.

1.1.3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每个金融机构都会碰上的风险,指的是借款人,债券发行人或金融交易双方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履约致使金融机构投资人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它涉及贷款的存放,表外业务,衍生金融工具等金融业务,如果金融机构不能按照足额收回金融合同约定的现金流,那么对金融机构而言就面临着信用风险。

1.1.4经营机制风险。指的是由于金融机构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以及组织机构体系,没有解决好产权关系等原因而危害该金融机构良性发展的风险.

1.1.5管理风险。主要是指金融机构不依法经营以及无效的内部控制而产生的危害该金融机构良性发展的风险。

1.1.6流动性风险。指的是金融机构掌握的可以用于即时支付的流动性资产不足以满足存款提现的要求,从而使金融机构丧失清偿能力的可能性.

1.1.7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由于金融机构的业务人员在业务经营中渎职或失职而造成该机构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1.2农村信用社经营的特殊性。

农村信用社作为一个特殊的金融机构,在许多方面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有着自己的特征。

1.2.1独立法人制。这应是农村信用 社区别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主要方面.虽然在过去,包括在96年之前归农行领导时,农村信用社一直沿用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的管理方法,但这既不利于信用社的自主经营,也不利于坚持合作制原则。现在对农村信用社进行合作制改革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使基层社成为真正独立的法人组织的过程,即只有坚持基层社的独立法人制,才能真正坚持合作制原则,才能真正体现信用社的特殊性。

1.2.2合作体制。农村信用社的合作体制和独立法人制度一样是农村信用社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在50年的发展历程中,他的定位不是很明确,但是农村信用社坚持走合作制的形式不管是从其自身的发展上还是从其为三农服务的性质上,都有其存在的基础。因此,合作体制作为农村信用社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应该给予确定的.

1.2.3经营规模小。农村信用社经营的大多为小额信用贷款,额度一般较小,总量和其他的金融机构相比也是远远不及.其资本金要求和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也是比较小的。经营规模小也决定了他在承受风险上面的能力就相对较弱,因此,农村信用社的风险也相对比较重要必须认真对其分析。

1.2.4人员素质低。一是业务素质低,一些职工从来不去了解当地的经济优势,农业的特点和当地党政对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在贷款的投放上把握不准.二是管理者水平低下,业务不精,却独断专行,粗放经营,造成大量资金沉淀。三是职业基本素质低下。

1.2.5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三农”。农业是高风险,低收益的产业,我国的农业更是如此,它具有规模小,零星分散,技术含量低,易受环境及市场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极大,因此极不稳定,相应的也使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远高于其他金融机构.

1.3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

风险是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收益的不确定性。因此考虑风险,必须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信用社而言,按照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的可以将农村信用社的风险

具体分为如下的类型:

1.3.1体制风险。体制风险是由于管理体制的错位,造成的政策传导,管理方式,方法的错位而造成的信用社经营的风险,农村信用社自成立以来,要求按照合作制的原则去经营和管理,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信用社并没有真正实现合作制这一最初目标和原则,而实际上行使的是相当于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这种名义上的合作制实际上的“准银行”,必然造成政策传导,管理方式,方法上的错位,从而导致风险的积聚。而且农村信用社的“准国家金融机构”的形式承递了旧的计划管理体制下各金融机构存在的弊端和问题。特别是管理体制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管理体制的每一次变化均对信用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实质上也就是现在信用社的体制风险的积聚过程。近年来,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增加,财务状况恶化,表面看来的历年风险积累的暴露,而实际上深层次的原因是友谊管理体制的错为所造成的,因此信用社必须首先考虑的风险就是体制风险,它是研究农村信用社各种风险的基础,只有深入的研究体制风险,才能使信用社得以安全稳健的经营。

1.3.2经营环境风险。经营环境风险是由于经营环境,国家政策等因素,给信用社造成的经营上的困难所带来的风险。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政策引导着信用社资金的投放方向。即国家政策扶持某项农业项目的发展,信用社的资金也相应的会投向那个方向,这样国家政策环境的变化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就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产生较大的风险。从微观上看,农村信用社面临的经营环境的风险越来越突出,一是地方的政府部门对其贷款业务不恰当的行政干预更加突出:二是在为社员服务的同时,农村信用社还要服务的另一群体是小的乡镇企业,这些企业是最不稳定,行为最不规范的群体,他们的恶意逃废债务的现象较为严重;三是信用社受体制,经营实力和人才的制约,在运用新技术,发展新业务方面严重滞后,使其难以留住发展壮大起来的优良客户;四是少数信用社发生支付的危机,使信用社信誉下降,业务发展面临新的困难。

1.3.3管理风险。管理风险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不善,不依法合规经营给各种违法行为提供了机会,从而产生的危害信用社良性发展的风险。管理风险在各家金融机构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但是在农村信用社管理风险的表现更加突出,更为明显。农村信用社的管理风险主要包括经营管理的风险以及内部控制的风险:经营管理的风险是指由于长期受粗放式经营思想的影响,使信用社往往偏重于业务发展的速度,轻视了业务发展的效益,注重了量的扩张,而轻视了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机构的急剧扩张,擅自设立分支机构;直接从事或者变相从事高息揽存和高息贷款等活动;违反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规定,超比例,超限制,超负荷经营,形成严重的资产负债结构错配和资产总量规模的恶性扩张的局面,导致大量不良资产的增加,风险高度集中,资产流动性丧失和到期债务不能支付等大量发生;从事帐外经营,逃避监管和监督,设立“小金库”,非法谋取小团体的利益和个人利益,有的甚至借此转移风险,恶意经营等。内部控制风险是由于内部的监督控制上的不足而产生的风险。人民银行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原则要求各金融机构建立一线岗位双人双职、双责为基础的第一道监控防线,建立以相关部门,相关岗位互相监督的工作秩序为第二道防线,建立以内部监督部门对各岗位,各部门各项业务全面实施监督反馈的第三道防线。但由于信用社三道防线都很薄弱,首先是第一道防线因大多数信用社缺乏完善的复核制度和双人会签制度而显得很脆弱,第二道防线因信用社没有按内控的要求设立互为独立的相互监督的职能部门以及职责不清而显得形同虚设,第三道防线也因为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稽核部门不超脱,未能切实发挥作用,因此,不能及时有效的防范操作风险。

1.3.4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由于借款人,债券发行人或金融交易双方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履约致使金融机构投资人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它涉及贷款的存放,表外业务,衍生金融工具等金融业务,如果金融机构不能按照足额收回金融合同约定的现金流,那么对金融机构而言就面临着信用风险,对信用社而言,主要是其发放的贷款无法收回而带来的风险。因为农民的经营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为严重,从而使其无法偿还贷款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信用风险更加突出,必须重点加以注意,切实采取措施来减少和化解信用风险。

1.3.5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农村信用社掌握的可以用于即时支付的流动性资产不足以满足存款提现的要求,从而使农村信用社丧失清偿能力的可能性。农村信用社现在的贷款投放模式一般是春夏发放,秋冬回收,因此在春耕时节和夏末时资金频频告急,在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2月却有大量资金闲置不能产生效益,造成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与流动性风险偏高交替存在。作为一个金融机构,保持其合理的流动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是金融机构能够安全稳健经营的保证,农村信用社更是如此。

2、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的原因剖析

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的种类多样,其形成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的,是各种因素长期以来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的因素: 既有与一般金融机构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性。根据我国信用社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在对各类经营风险进行分析后,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的成因可以归纳为如下的几个方面。

2.1金融市场定位的模糊性。

农村信用社虽然被称为合作金融组织,但是在50年的发展历程中,其性质和社会定位一直都不十分明确,并不断发生变化,在建国后,信用社的初创时期,它具有的是合作社的性质,但以后发展的每个阶段,信用社都不具有合作性质,而是一种准商业银行的形式。1996年由于农行的承担能力减弱,农村信用社与其脱钩后,农村信用社按照合作制重新进行了规范,但国家有关部门以及人民银行在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管理和监管上,又基本上混同于一般商业银行,没有真正把它作为金融机构来对待,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及人民银行将农村信用社看作是准国家金融机构,要求其承担各项政策性业务和工作任务.如国家对农村信用色历年开办的保值储蓄所支付的贴补利息一直不给予补偿,要求农村信用社支持服务“三农”,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在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和社会定位上的模糊性,不仅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的不确定性,而且假定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

2.2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根据国务院和人民银行的要求,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对象主要为“三农”。农业是高风险,低收益的弱势产业,各国大都通过采取优惠政策来扶持农业的发展.我国的农业更是如此,它以小家庭为主要生产单位,具有规模小,零星分散,技术含量低,易受自然环境及市场因素的影响,极不稳定的特点(这里的自然因素当然指的就是农民靠天吃饭市场风险指的是谷贱伤农的现象),特别是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极大,几乎每一次大的自然灾害都会造成大批的贷款人因财产,生产严重损失而难以偿还农村信用社的贷款,由于我过奶奶工业保险机制尚未健全,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往往被转嫁给农村信用社承担,使得农村信用社面临的经营环境风险往往高于其他金融组织,另外的原因是由于国家政策变化所造成的,因为农村信用社受国家政策左右而存在的风险,这需要农村信用社在执行政策时要考虑到本地的实际情况来辨别其是否可行,不要只会盲目的去执行国家政策。

2.3管理体制的波动性.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的波动性造成了现在信用社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导致了许多风险的发生.

2.3.1管理体制仍存在缺陷。我国的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随着农村体制的变化而经历了多次变革.但是至今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仍然不到位.产权制度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内控制度不落实,县以上又没有建立行业管理组织,使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长期处于改革和动荡之中,给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理水平的提高,四是在机构人员,资产,财务等方面留下了许多新的包袱和风险.

2.3.2管理制度的安排存在缺陷.一是我国的多次变革给农村信用社留下了承重的历史包袱,加剧了道德风险的发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量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规模小,污染大,效益差的乡镇企业纷纷被破产,改组和兼并,有的地方和部门更借机逃、废债,造成农村信用社大量债权悬空和资产的损失,二是受地方党政领导行政干涉,农村信用社法人单位在基层,各级负责人的党政关系也在当地,地方党政领导为了地方利益和自身的“政绩”,经常以行政干预方式指令贷款,形成农村信用社资产者根本拿不出符合条件的可用于抵押的物品,加上现在抵押物登记要到县城,费用昂贵,手续繁多,借款人多不愿办理,造成大量贷款没有抵押担保,有的即使办理了担保手续,也形同虚设实际上等同与信用贷款.农村信用社的债权难以保障.

2.3.3监管约束的软弱不足。一是现阶段尽管大部分农村信用社按照合作制原则建立了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三会”制度,但是由于产权关系扭曲,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多数农村信用社的民主管理难以落实,二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县以上行业管理机构缺位,形成管理上的断层,人民银行虽然暂时承担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职责,但是受管理常常顾此失彼.

2.4业务的分散性.

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经营和其他的金融机构相比存在着分散的特点.这使的其经营管理的成本增加,也不便于监督管理.一是资金的分散性.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农村信用社吸收的存款为农民们的零星存款,各项存款中定期存款较多,而且信用社一般经营的为小额农村信用贷款,营业资金分散到千家万户.经营管理的费用较大.其库存现金占压,运钞费用开支,资金结算以及各项运营成本

均高于其他金融机构,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二是机构的分散性,农村信用社是基层的法人组织,因此它的经营网点比较多,而且分散于各个乡镇,这也使人民银行对它的监管难以实现,因此增加了管理的成本。如果在农村经济结构有所发展的时期,农村信用社可以利用这个特性来开展全面的服务,但是就现在的现状来说这只能造成其管理上的困难,而不能带来什么好处。

2.5员工的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农村信用社和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员工的责任心和素质都较差.一是员工的责任心不强,一些信贷员重贷轻收,造成许多呆滞呆帐,如广东百色地区,在各大队的信用社合为乡一级的信用社后,一些信用社人员的心也从村屯定在乡镇,长期与群众脱离,造成许多信贷资金无法收回.二是员工个人素质的低下,有些员工从来不去了解当地的经济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的特点和当地党政对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在贷款的投放上把握不准.三是职业道德水平低下.一些信贷人员不坚持原则,借助审批权限以贷谋私,政策观念淡漠,或者为了个人私欲,利用手中的信贷职权,造成信贷资产质量不高,有的形成了“两代贷款”,导致了不良资产的大量产生。四是由于安全意识淡薄,职工的安全意识缺乏,夜间值班守库等不按时到位或者擅自离岗等,都给信用社留下风险的隐患。

3、国外农村信用社的比较借鉴

合作金融组织作为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过去还是在现在,都在各国的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有别于商业金融和政策金融的,独具特色的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重要金融组织形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合作金融已经趋向规范化,合作金融的特殊性质,已经为世人所公认,各国对合作金融组织都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加以扶持.国际合作联盟将合作金融的原则概括为:自愿参加,一人一票,民主参与管理,社区服务,不以赢利为唯一目的.同时各国又根据具体的特色形成了不同的模式.

我国合作金融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1951年—1959年,农村信用社组建和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农村信用社基本保持了合作社的性质,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1959—1980年,受以及左的思想的影响,成为基层社队的附属物,成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筹集和分配资金的一个重要渠道,三是1980—1996年,农村信用社在农业银行的领导和管理事实上为国家银行附属的准银行国家金融机构,其合作性质进一步淡化.四是1996年—现在,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接替农行对信用社直接监管,并承担了行业管理职责.使农村信用社成为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管理体制上,产业化程度上,信贷规模等上面要通过接见国外的模式结合我国的特色进行改进.

3.1管理体制上,可以借鉴德国的“金字塔”模式。

德国的“金字塔”模式的主要特点:一是以基层信用社或信用组织为基础,自下而上逐级参股,形成了信用社—联合社—地区合作银行—中央合作银行的完整的合作金融管理;二是自上而下的服务和审计监督体系。中央合作银行及时合作金融系统的资金调剂和清算中心,为基层社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同时又受中央银行的委托,负责对信用社机构的审计和监督;三是商业化经营和社区既相互融合,又相互分离。中央银行同时是商业银行,但其分支机构与基层信用社机构各成系统,分别管理。

3.2在国家对信用 社的支持体系上可以借鉴美国。

美国是依然坚持合作金融组织的基本特点和性质的国家之一,国家和政府仍然维持了对合作金融组织的优惠扶持政策,例如,美国的信用社既不缴纳存款准备金,也不用交税。我国应借鉴美国,对信用社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以便其能更好的服务三农。

3.3农村信用社的保险体系可以借鉴美国。

美国的信用社保险体系是全方位服务的信用社保险体系及互保体系。我国农村信用社的高风险性使其未来业务的发展迫切需要从根本上有一个保证。美国的保险体系就发挥了这样的作用,我国应借鉴以便使我国的信用社能够降低其经营的风险。

3.4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和收入结构上可以借鉴日本。

我国和日本都是土地面积不足的国家,因此有必要借鉴日本的农村经营体系。日本的农村信用社的基础大多是产业化程度很高的农业和比较合理的收入结构,在这方面要进行借鉴就要扩大资金的来源,以使农村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农业就会有直接投资的能力,我国的农村信用社才能利用现在业务网点比较广的特点形成一个富有生机的农村金融体系。

4、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的对策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农村信用社,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在经过与国外的比较后,我们已经有了发展的目标,以及经营的方向.因此结合农村信用社的现代特征后,应该意识到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就是研究如何解决农村信用社现存的风险问题,而降低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的关键就是及早识别,防范和控制各种经营风险,因此必须针对信用社风险产生的原因具体分析后提出防范风险的具体有

效的措施,从而减少信用社的损失。

4.1国家政策的倾斜。

农村信用社要发挥其服务三农的作用,需要有资金的投入,而对于只能吸纳零星的农民存款的信用社而言,就需要国家给与一定的帮助.不仅仅是要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投入——是指人民银行的再贷款,更主要的是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例如,像美国那样:信用社既不缴纳存款准备金,也不用交税。我国应借鉴美国,对信用社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以便其能更好的服务三农.

4.2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程度。

我国的农民的收入的来源有六成左右是非农业的收入,只有四成左右是农业的收入,因此我国必须尽快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程度。农民是一个弱势的群体,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考虑建立一些农业产业经济组织,作为农民利益的代表,去进行谈判,等活动,这样的话,经营上的链条得到延长,农民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农村信用社的利益也可以得到一定的保障。农业的产业化程度的提高不仅关系着农村信用社的环境风险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提高信用社的业务的规模.一是要坚持稳定农产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它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的制度基础.二是要鼓励各类企业和组织投资农·业,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在农村有直接投资的能力后,促进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的发展.

4.3建立农村信用评价体系。

信用社防范信用风险要从具体的业务着手去谈。在坚持服务三农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贷款的风险度,一是对额度小的农产贷款采取农产联保的方式,简化信用社的操作手续,降低小额贷款的风险二是对符合发放条件的农户进行授信,发给小额信用贷款证,并通过在信用社发放贷款时对农产进行信用等级评定,通过对其历次贷款情况以及其家庭经济情况等给予打分,进而在贷款额度,期限上对农户进行区分对待,从而尽可能的减少信用风险。

4.4深化改革,完善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

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转轨,过渡时期越长,所形成的制度安排和管理上的真空、漏洞就越多,就越容易发生新的道德风险,所支付.的改革成本和潜在的经营风险就必然更大。因此,必须深化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尽快完善其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当前特别重要的是要明确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和定位,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与组织体系。通过明晰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与约束相结合。并形成责权利对等,激励风险收益相对称的经营机

4.5信用社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信用社应该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以便增强防范风险的能力:一是与社员的关系,真正发挥“三会”(社员代表会、理事会、监事会)的作用,扩大股金份额对社会贷款要有量的占比规定和利率上的差额。二是与市(县)联社的关系,这对矛盾的核心是县联社对信用社的行政管理上,如果实行以县联社为法人核算单位,将可以对整个全县的信用社资金等通盘管理调度。三是与人民银行的关系,人民银行依法对信用社的机构设置、网点撤并、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利率政策执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实施监管是有必要的。在微观上讲,信用社对小额贷款的额度可适当放宽,提高农民应对风险的能力,从而减少自身的风险。

4.6加强信用社的管理。

要从内外两方面入手,即从加强金融监管与强化内控管理两方面入手,加强对信用社的管理以减少管理上的风险。

4.6.1强化金融监管。一要完善金融监管责任制,落实监管责任。二是完善对农村信用社金融监管机制和手段,提高监管工作效率和质量。三要强化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及早发现风险并进行处理。四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识别并处置支付风险。督促信用社深化改革,提高资本充足率,以增强自身抗风险的能力。

4.6.2强化内控管理。一是建立目标经营责任制,在对农村信用社现有的历史包袱和经营风险状况进行全面清理核实后,可以实行新老划断,分别考核,严格奖惩,防止新的道德风险,二是要深化用工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三是完善内控机制,建立各部门,各岗位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加强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查,从制度上控制风险的发生。四是完善审贷分离制度,实行风险责任追究制,堵住风险源头。

4.7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

一是抓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农村信用社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事业心,责任心,端正服务态度,服务宗旨,提高对改革农村信用体制的认识,增强紧迫感。二是开展员工培训,可以采取自学,岗位培训、脱产学习等形式进行。三是对原有的员工实行末位淘汰制,对新进的人员实行招聘制,以改善员工素质的比例结构。四是对信用社各级领导实行严格的任期目标责任制,真正作到能者上,庸者下。持办成农民群众的合作金融组织,在此基础上,通过吸引其他金融组织的加入,为较大规模的产业提供服务,并由此为农民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经过合理的发展后,可以考虑扩大股金份额,吸纳较大的工业企业入股,来扩大盈利的空间。并不断的采取措施防范和减少风险的发生,这样的发展下去,我想农业以及农村信,用社都会有长足的发展,相应的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经济实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殷家富《信用社风险特征分析》

农业生产合作社管理制度篇9

1 以点带面

2008年至今,全市以不同形式共举办农民专业合作培训,培训人员 500人次,主要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进行培训。走出去,就是组织有意办社的人员实地参观学习合作社的运作。同时邀请市农经站有关领导以及各县合作社典型代表亲临云县传授合作社创办和发展的经验,并在全 利用广播、报刊进行多方面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通过典型示范推动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

2.机制推动

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组织形式机制灵活,管理民主,与农民利益联系紧密,聚集各种资源发展优势突出等特点,被广大农民所认识和接受。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经济法人确定,给渴求富裕、希望发展的农民以较好的时机,农民以饱满的热情,迫切的希望兴办和参加合作社,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反映。

3 协调发展

政府出台政策为合作社发展保驾护航,工商部门简化手续为合作社开办变更提供方便。县农经站组织培训,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财政部门拨付专项资金并为合作社提供担保,信用社提供资金解决农民无钱办社贷款难问题。税务、供销、质量技术监督、农业等部门主动提供服务,形成了部门联动、协作服务的局面。

二、主要特点

1 方式多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形式:一是纯种植业农民组成的合作社,主要由农业规模经营大户或农业龙头企业牵头,与农民合伙兴办合作社。二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创办的农民合作组织。三是村组干部带头领办的合作组织。四是农民技术人才牵头组织创办的农民合作组织。

2合作社组织建设内容产业化。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当地已形成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开展专业性生产经营活动。形成区域产业化,有利促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区域布局优化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3 合作开放化。近年来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打破农村区域专业等的局限,形成了跨乡镇、跨行业的合作社,消除了地方分割和行业、部门垄断,实现了跨地区、跨行业的资源优化配置。

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不平衡。 一是乡镇与乡镇发展不平衡。从总体情况看,爱华镇、茶房乡、涌宝镇、幸福镇、晓街乡发展相对较快,其他乡镇发展十分缓慢。二是运作质量差,第一产业比重大。全市合作社运行质量和发展水平较高的少,而大部分发展滞后门围绕特色农产品建立的合作社比重大,占90%以上,而二三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少。三是合作社组建规模不平衡。相对大的规模型合作社比较少,仅占总数的2%.而绝大多数合作社社员出资额小,合作领域宁,服务功能弱,辐射带动力不强。

2自身建设不规范。一是决策机制不规范。发起人既是社长又是理事长,一人控制合作社,决策不民主,合作社社员难以参与决策和管理,合作社缺乏凝聚力。二是利益分配机制不规范。没有利润返还机制和必要的监督机制,利益联合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三是管理机制不规范。有的合作社章程、理事会制度、监事会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虽然建立,但大部分都不按照规章制度运行,有的合作社仅是为申报项目和贷款而建立,导致合作社办社宗旨与实际操作两个样,随意性较大。四是实力不强,带动力弱。现有合作社总体规模小。大部分合作社社员人数20人,多数在村组或本乡镇范围内组建,服务功能较弱,组织化程度较低,带动力有限。五是产品单一。全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生产单一的农产品为主,受自然因素、市场因素影响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弱,对农民缺乏足够吸引力。六是技术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和社员的联系比较松散,对农户的带动力弱。

3 人才、技术、信息缺乏。一是各部门缺乏懂农民专业合作社知识的专业人才,合作社缺乏有实践经验、合作理念和掌握市场信息的带头人,农民缺乏合作意识。二是合作社的产品为农业初级产品,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难以深度开发农产品的附加值。三是由于思想保守,合作社之间的信息交流较少,供求信息渠道比较单一,影响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4 缺乏发展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部分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自我积累不足,资产规模小,绝大多数没有抵押物,贷款困难,从而严重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扩大再生产。

四、几点建议

1 领导重视。统筹兼顾,总揽全局,促进地区产业的均衡有序发展。同时要重点突出培养产业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着力扶持新兴领域有发展潜力、市场前景可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2 加强指导和监督。按照“积极扶持、正确引导、规范管理、逐步完善”的总体思路,农民专业合作社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合作社规范性建设的指导和监督,以规范化建设为突破口,以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目标,建管齐下,质量并重,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协助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实行社务公开、财务公开。

3 建立农业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农业网络和管理职能,牵线搭桥,使 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联合,与外地同产业合作社结成对子,壮大内部生产规模和实力,延伸外部产业链条,进一步增加产业内涵和产值,同时引进懂管理的技术人员定期授课,加强农产品科技成果的转化。

4整合支农资金,扩大融资渠道。首先按照“用途不改,集中使用”的原则,要在每年用于农业、林业、畜牧等各项涉农专项资金中划拨出一部分,专用于扶持典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生产经营。其次要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信用社信息沟通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信用社要给予合作社信贷倾斜。

5.做好协调和督促指导。农业农经部门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新任务,协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上而下建立一套具可操作性管理机制,以便更好地为合作社提业定位、经营策略、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具体指导。同时要理顺农经部门体制,将事业性质单位调整为行政单位,确保有效指导和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业生产合作社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湖口县;农业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湖口县总体农业发展状况

(一)湖口县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湖口县位于江西省北部,在东经116`8′~116`25′,北纬29`30′~29`51′之间。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是江西省北方门户,素有“江湖锁月,水陆通津”之称。全县土地总面积669.33平方公里,大部分在海拔50米以下,约占80%,虽属鄱阳湖冲积平原区,实为丘陵地带,山丘起伏,水域宽广,耕地多为梯田梯地。山地面积占23.3%。地形结构东南群山环抱,西北江湖环绕,中部小丘垄埂起伏,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全县总人口为27万,其中农业人口为22.10万人,占总人口的77.4%,高于全国农业人口比重10.7个百分点。

县域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热量丰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4℃,积温在5,358.7~5,402.1℃,常年无霜期258.8天;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442.5毫米;日照充足,全年实际日照平均为1,983.8小时,日照率为45%。

全县水域广阔,水质肥美,水产得天独厚。全县有水域面积28.5万亩,其中可养水面8.01万亩,而且水质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含量高,属富营养型或营养型水体。经济水产种类有100余种,大宗鱼类有:鳙、鲢、青、草、鳊、鲶、鲤、鲫等;甲类有:龟、鳖、虾、河蚌、田螺;特色水产有银鱼、鲥鱼、螃蟹等。有林业用地59.85万亩,森林覆盖率18.1%,生物资源557科2,392种。用材林以杉、松、檫、竹为主,油桐、油茶为经济林主要树种。传统农产品为水稻、棉花、小麦、油菜、芝麻、黄豆等,其中水梨、鲜鱼、螃蟹、中药材、油茶为该县特色农副产品。

(二)湖口县农业产业发展状况。湖口县是一个农业小县,而农业是一项弱质产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较强,一旦大涝大旱,农业效益就大幅度下滑。生产资料较少也是农业发展空间不足的另一个原因,该县人多地少,人均不足1亩耕地,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多。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农业科学技术落后,生产的产品市场化程度低。

近几年,湖口县坚持把主攻工业摆在首位,使全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的同时,随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的农业产业化的推行,湖口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较为明显。200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8.84亿元,比2005年增长12.3%,平均递增3.9%。湖口县立足本地生态气候资源,突出区域特色,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优先发展九江水梨、水产及中药材、油菜、大棚蔬菜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形成“2+3”产业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即主攻“九江水梨、水产”,大力发展“中药材、油菜、大棚蔬菜”)。同时,优先发展粮食、棉花、油菜、生猪等大宗农产品。农业的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水平全面提高。

二、湖口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一)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基本现状。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湖口县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加强指导和服务,加大扶持力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

1、发展速度快。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实施。到2009年10月底,湖口县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74家,成员累计1,960人,带动非成员农户10,000多户。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规模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3家。如富民生猪生产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规模达到了全县生猪生产的80%,九普药材生产专业合作社统领了全县药材生产的90%,并发展到了邻县都昌,通力渔业专业合作社吸纳了全县40%以上的渔民。同时,服务功能越来越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成立之初为成员提供培训、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增加到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技术操作规程,统一规划更新、改造和发展,统一加工、贮藏和销售,有的专业合作社申报无公害或绿色生产基地和产品品牌,承担了农业生产基地项目,如舜德茶果专业合作社承担了九江水梨开发项目,马影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了油菜生产基地项目等。

2、发展领域逐步拓宽。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水果、水产、药材、茶叶、蔬菜、花卉、粮食、棉花、油料、养猪、林木、农产品流通、农机服务、农业庄园旅游等多个产业和领域,其中水果专业合作社(九江水梨、柑橘)14个,渔业专业合作社6个,特种水产品(黄鳝)专业合作社4个,药材生产专业合作社1个,茶叶专业合作社4个,蔬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9个,花卉专业合作社4个,棉花专业合作社10个,油菜专业合作社4个,养猪专业合作社10个,林木专业合作社3个,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社3个,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1个,农业庄园旅游专业合作社1个。

3、经营实力逐渐壮大。目前,全县合作社中耕种的农作物总面积3.7万亩,农作物产品总产量5.8万吨;合作社养殖的畜禽产品产量24.5万吨;合作社中水产养殖总面积2.7万亩,水产品总产量45.6万吨;合作社中生产的林产品总产量0.28万吨。全县合作社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总值2.2亿元,农资统一供应率在60%以上的合作社27家。全县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1.94亿元,产品统一销售率在50%以上的合作社23家,拥有加工实体的合作社16家。年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合作社14家,约占合作社总数的19%。如湖口通力渔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3月,当时只有108个会员户,现在增加了新社员500多个,全县40%以上的渔民加入。2007年实现产值380多万元,2008年将实现产值1,260万元,2009年养殖总面积达到3,300亩左右,预计实现产值1,800多万元。合作社的主要产品是糟鱼、螃蟹、龙虾、银鱼等湖口特有水产品。除供应本地市场外,还远销九江、南昌、武汉、杭州、上海等地。

4、整合优势资源。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遍及全县所有的乡镇场和80%以上的行政村,90%以上的种养大户,都加入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4,800万元,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约1.5亿元。同时,在创办合作社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创办专业合作社积极性高,有一定技术专长和组织能力的带头人,其中有32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经过市级以上培训,具有一定的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知识。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涵盖了本县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多个领域,与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实现了有效对接,形成了“多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利益交织联结模式。如湖口通力渔业专业合作社等全县8家水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大家食品”、“东坡实业”两家水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了对接,形成了“多对多”的联结模式;舜德屏峰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全县9家棉花生产专业合作社与“银星棉业”实现了对接,县粮油、蔬菜、畜禽、水产、水果等45家大宗农副产品生产专业合作社与鄱阳湖大市场实现了对接,形成了“多对一”的联结模式;九普药材生产专业合作社与“钟山药业”、“九普药业”实现了对接,形成了“一对多”的联结模式,农业企业与合作社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和抱团发展的生动格局。

5、标准化生产意识增强。全县已实施生产质量标准的合作社10家,约占合作社总数的13.5%。已建立生产记录档案的合作社24家,约占合作社总数的33%。已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合作社13家,约占合作社总数的18%。目前,全县合作社拥有注册商标数8个,其中著名商标2个;拥有使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9个,其中种植业产品2个、畜牧业产品2个、水产业产品5个;绿色和有机食品8个,其中种植业产品1个、畜牧业产品1个、水产业产品6个;名牌农产品1个;中华一绝老字号1个。如九普药材生产专业合作社已成为一家集种植、生产、加工于一体的标准化专业合作社,已种植中药材面积达8,000多亩,入社会员500多户,年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成长为一家中型农民专业合作社。

6、内部管理逐步规范。全县合作社中,规章制度健全、内部管理民主、利益联结紧密、运行质量较高的合作社16家,约占总数的22%;财务管理方面,已实行会计核算的28家,约占总数的38%;已提取公积金的30家,约占总数的40%;可分配盈余已按交易量(额)返还的23家,约占总数的43%;剩余盈余已分配的23家,约占总数的31%。先后有1家被评为省级先进社,1家被评为市级示范社、2家被评为市级先进社。

转贴于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湖口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时间不长,总的来看,仍处于发展的起步和初始阶段。

(一)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是照套农业部门提供的样本章程制定的,没有结合本社的特点形成自己的章程;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会或监事会不管事,财务会计制度和管理制度不健全,产权不明晰,没有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和必要的管理制度,没有财务会计人员,没有建立账目;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办公场所,成了理事长一人的“皮包公司”;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管理中没有开理事会,在重大决策上没有按《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召开成员大会或代表大会,而是由合作社创办者一人说了算,按一般企业化运作方式对合作社进行管理,一般社员不同意见得不到尊重,不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民主管理的原则。

(二)联结不紧密,服务功能弱。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成员的服务只起到了专业协会的作用,主要是为成员提供有效服务,而成员从专业合作社得到的效益十分有限,合作社对成员的作用不明显。并且存在利益分配不合理,如有的合作社以批发价共同采购原材料,然后以略低于市场零售价卖给社员,价格差形成的利润却没有按使用量重新返还给社员;再如,向社员收购农产品统一对外销售所取得的经营利润,也没有按收购量再次返还给社员。股金分红与交易量分配比例大多都没有按照法律规定执行,社员利益得不到合理保障。

(三)规模偏小,实力不强。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湖口县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农民在多种经济待遇上处于不利地位。农业经济发展总体上需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缩小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以获取足够的发展动力。但目前尚未有足够的实力做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因此,大部分合作社在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方面力量不足,在对接龙头企业方面实力不强,在承担国家建设项目方面条件不优,在创建品牌方面成效较低。

(四)融资困难,资金不足。据调查分析,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生产经营资金1.2亿元以上,而自有资金不足5,000万元,资金缺口很大,如果加上扩大生产建设基地,组织加工、开拓市场等扩大再生产项目所需要的资金,缺口更大,而目前金融部门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货款几乎为零。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与政策引导相结合。湖口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发展较快,但目前入社农户只有1万多户,相对全县5.2万农户来说比例很小。要加大宣传力度,激发全县广大农民参与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热情。要加大项目扶持力度。凡是国家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可以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或与乡村其他经营组织共同实施,努力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培养成支农项目建设的实施主体。要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县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培训、指导管理工作,补助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无公害产品、有机食品、绿色产品,创立优质品牌和注册商标等项目。要尽快落实金融支持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旺季和扩大经营服务项目上给予资金支持,并落实货款优惠利率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加工、流通服务等经营项目应给予足额的税收优惠。

(二)规范化管理与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相结合。目前,湖口县2/3以上的合作社运作还不规范,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良莠不齐,混淆视听,有的合作社有名无实,与专业合作社“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相符,一半以上的合作社没有实行会计审核制度,抓规范化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社工作的重点。我们要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健全章程制度,完善运行机制,明晰产权关系,重点要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和盈余分配机制,强化财务公开和审核制度,规范内部管理,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规范、稳定发展。

(三)品牌建设与机制完善相结合。当前,湖口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此既要加快发展,又要提升发展的质量,不能一味地追求规模,而要将品牌建设和机制相结合,形成“外塑形象、内强素质”的发展格局。开展无公害产品、有机食品、绿色产品认证,打造一批农产品和合作社的知名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上,要推广“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保证企业原料供给和农民收益,降低市场风险,实现多方共赢。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建立自愿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

(四)延伸产业链条与拓展农业功能相结合。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建立原材料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应能享受贷款贴息。政府用于促进农业发展尤其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资金,要优先安排给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要克服农业功能单一化,以生态产业、旅游休闲产业、农业文化产业等新的产业形态拓展农业,以特色农产品、农业景观及其他旅游资源为依托,将传统农业与二三产业联结起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领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于永超.县域经济发展论纲[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5.

[2]湖口县农业工作报告(2005-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