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意识存在的问题十篇

时间:2024-02-05 17:55: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保意识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保意识存在的问题

环保意识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地理教学;环保意识;培养

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三废”排放量逐渐呈现上升趋势。由此环境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关注。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国际社会谋求合与作共同发展的主要内容。地理学科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环保教育也是其主要目的之一。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掌握一般的地理科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环保意识,以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生活健康和谐。

一、教育学生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现行的地理教材,从人类利用资源和环境创造物质财富,到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阐述了自然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活动场所,也为人类的生活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为了追求暂时的财富而不合理的利用资源,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频发。如近年来发生的沙尘暴天气,给每人的生活都带来的极大的不便和危害。我们在教学中不妨就以此现象为主题,来讨论这一天气的成因及其产生的巨大危害,进而分析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来感受环境问题时刻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也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为了保障人类的生命健康,促进我们的生活和谐每个人要树立起“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通过地理教育,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增强对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必得当前人类正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加剧,酸雨增多,臭氧层出现空洞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困扰。这些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要让学生懂得人类是地球大家族中的组成成员之一,和动物,植物一样共同享用地球环境及自然资源,违背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自然界就会用各式各样的自然灾害来惩罚人类。

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结合教材内容,教给有关环境污染治理的方法,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如在讲述水与环境的内容时,要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生成,水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并且要对水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逐步提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各种措施和途径,使学生们知道这些环境问题的产生除自然原因外还有人为因素。从而让学生树立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三、把环保教育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可针对现实生活中突出的环境问题,结合教材进行讨论,激发学生树立研究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知识的浓厚兴趣,并且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将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学生的思想中。如近年内蒙古频繁发生的沙尘暴天气,给每个人的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危害,我们在教学中就以这一环境问题为主题向学生详细地介绍沙尘暴天气的成因及其产生的巨大危害,进而提出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组织学生游览附近的风景名胜,使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升华为热爱大自然,以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工厂、地下河沟、乡村生活区等,当他们看到污浊恶臭的死水、遍地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水、公路上的尘埃,自然就会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在教学时要始终注意基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的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环境问题就是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又使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将环境意识转化为环保行动

环境意识是人与环境的关系所反映出来的社会思想,伦理道德,情感意志等观念形态的总和,它是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崭新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在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的问题作出正确的评价,使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从而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环保意识存在的问题篇2

我国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环境立法工作,时至今日可以说是已经做到了“有法可依”。然而,我国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是“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归根结底也是环境意识的问题。

在“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中,公众对环境状况的感受以及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公众的环境意识、环保知识和环保行为;成人和少年环保意识和比较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得到的结论是我国公众对环境状况恶化的严峻形式缺乏充分认识,对我国环境状况的变化趋势持盲目乐观态度,同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较低;公众的环境知识尚处于较低的层次,环境道德意识较弱,参与环保活动的总体水平比较低。人们对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有一定的认识,然而,只有当环境污染直接侵害到个人利益时才会有较多的人愿意采取行动;调查结果显示,少年的环保意识水平明显高于成人,这个发现对于我们很有启发意义。

要做好青少年对环境保护的工作,首先要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日常在学校内,学校外的观察,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做好宣传工作,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了解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2.搜集有关环境污染的实例,以及被污染的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所带来的烦恼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环境被破坏的程度,从而唤醒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

3.利用各种讲座、培训、竞赛等形式,或通过课堂教育,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4.通过平时一点一滴的小事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捡起一张纸、一个塑料袋等等,从这些小事去训练学生,由学生再去影响大人,影响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环保意识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新形势;环境宣传教育;问题;对策

党的十报告对环境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明确指示,环境问题又将面临新一轮的考验。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是提高公民环境意识的重要手段,有助于鼓励全民积极参与到环保事业中,加强人们的环境意识,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因此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十分有必要。

1.我国环境宣传教育的不足

1.1环境教育投入欠缺

环境教育在学校教育方面出现了较明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缺乏专业师资。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在大部分中小学甚至高等院校的环境教育方面都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任课教师大多是非专业教师,缺乏对环境教育知识的掌握和讲授能力。二是高等院校缺乏环境教育课程设计。很多高等院校的环境课程设计方面都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没有重视环境课的结构安排,只把培养重点放在环境专业的学生上,对于非环境专业的学生不加重视。在培养过程中,不注重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在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中也缺乏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公共课程中也没有开设专门的环境保护教育课,环境教育在学校教育模块已经基本被忽略。

1.2环境保护社会教育薄弱,环境宣教投入不足

30多年来,我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者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向社会各界传播了环保知识、法律法规,提高了广大群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但目前我国环保系统“重监管、轻宣教”的现象仍较为突出,公共财政对环保宣教领域的投入严重不足,环境宣教设施缺乏,机构不健全,宣教网络和能力建设薄弱等诸多问题的存在,这不仅影响全民环境素养的提高,而且制约了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环保宣教领域的投入不足和管理的不规范,造成环保宣教工作难以做大做强;因资金缺乏,一些环境宣传教育的项目和计划不能有效实施,以制度性手段保障环保宣教人员充足到位等宣教能力建设问题已迫在眉睫。

2.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措施

我国环境现状面临的种种考验和历来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在当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环境问题的形势下,应抓住当前机遇,将环境问题解决方案落实到位,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工作力度,参与到实际环保活动中来。

2.1发展经济,壮大物质基础

环境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社会经济发展的高低对环境意识有直接影响。通常来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意识呈正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就表现得越明显,环保意识就越强。据相关调查显示[2],我国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对当地民众的环保意识产生影响,各地区环境意识有较大差异,经济水平较发达、居民收入较高的地区人们环保意识相对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城市有较大差别。总的来说,城市居民较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较高。因此,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也造成居民环境意识的差距,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发展社会生产力,壮大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每个城市,均衡发展。

2.2加大对环境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

结合各中小学及相关院校的具体情况,加大对环境教育的资金投入,完善配套设施;学校重新调整教师结构,合理安排环境专业师资队伍进行授课,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面向非专业学生增加更多的环境教育课程,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兴趣爱好,树立学生环保意识;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环境人才为主要目的,综合开展环境教育工作。把环境教育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规范环境教育资金的管理;各级环保宣传教育部门要积极扩宽资金投入渠道,努力争取各类专项资金的投入;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鼓励志愿者、民间团体、协会、企业资本投入环保宣教活动,扩大社会资源进入环保宣教的途径,多渠道增加社会融资;各级政府财政安排的挖潜改造资金、环保专项资金、科技宣传资金应向环保宣教倾斜,引导和带动多渠道资金投入。

2.3完善相应法律法规,设立多重组织机构

我国法律部门对于环境保护的立法还存在较多漏洞[3],相关环境保护机构也存在不足,机构的设置数量较少;应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制度和相关法规,结合我国具体情况立法,对于违反法律对环境造成威胁的行为予以惩罚;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增加专业机构的设立,根据各大城市的具体需要求进行设立,聘请专业的环境研究人员进行监督和宣传教育工作,促进当地公民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事业的发展。环保管理部门应给予环境宣教专职人员每年1次以上的省级以上的专业培训机会,以便他们可以系统的学习并掌握环境宣传教育技能;基层环境宣教部门要通过采取自我学习、知识竞赛等方式,提高宣教人员工作水平;争先创优,深化与主流媒体的合作,积极围绕环保中心工作,策划优秀选题,批评曝光环境违法行为,掌握话语权、提升环保宣教的影响力。

2.4动员全民参与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公众的环境意识是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面向全体民众的工作,需要公民更好地参与到宣传教育工作中来。具体做法如在各社区、学校进行评比活动;可以利用当地媒体进行政策宣传,使环境意识深入人心,引导公民在实际行动中注意环保问题,从细节方面做起,对环保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与行动。

2.5加强政务公开,推动政府与民众的互动

政府对民众的影响力较强,增加政府在环保工作方面的公开信息,进一步推动政务公开,使广大民众参与到政府开展的环保活动中,加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提高政府在当地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使政府具有更大的号召力,组织民众更好地参与到环保工作,在民众之中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使全体公民积极配合政府工作,环境宣传教育才能顺利开展,取得满意的成效。

2.6促进公众环境保护方式的多样化

时代在发展,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逐渐增强,对于一些陈旧的宣传教育方式也应当有所更新。在宣传手段方面增加新意,注入有创新内涵的环保意识;多开展公众感兴趣的活动,吸引公众注意力,从实际生活中寻找创意,贴近公民生活。特别是在世界环境日当天,举办大型宣传教育活动对树立民众环保意识就显得十分见效。

3.结语

在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原来越多的背景下,环境问题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也成为当下重要的研究课题。做好环境教育宣传工作,对人们树立高度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重大意义。只有通过对人们进行观念方面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环保意识,进一步维护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实现更好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姚燕.新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实践[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04)

环保意识存在的问题篇4

一、高中地理课堂开展环保意识培养的可行性

之所以要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开展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主要是因为高中地理教材和地理知识都对环保意识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新课程改革之后,高中地理知识的课程体系有所改善,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更多地包含了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主要问题,比如说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重要的是在地理知识中重视传递人地关系和谐的理念,而不再单单强调要学习地理知识,这样的教材安排为我们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开展环保意识的培养奠定了重要的教材基础,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在人文地理知识中包含了很多智育内容,这些智育内容比如经济、能源、社会等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解决方式,就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地理教学中包含着德育内容,在涉及自然资源和能源的相关知识时,教材中都会给学生一定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当前资源和能源危机已然威胁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因为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环境的承受能力存在一定限制,如果自然环境不能够承受这个压力就会给人类自己带来很大的伤害。这样的德育内容就会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并用这种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行为习惯上体现环保意识。

二、高中地理课堂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策略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存在着一定的优越性,但是从以往的实践来看,效果并不好。所以,我们需要重新选择有效的环保意识培养策略。

1.充分利用教材内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有关环保内容,这给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方向,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内容。尤其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当前丰富的信息资源,从而丰富环境保护教育的实质内容。这样,在教材与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就有可能会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等。比如在学习地球存在的宇宙环境时,教师先向学生展示其普遍性和特殊性,再介绍地球特征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能够给人类提供最好的生活环境,我们要珍惜自然给予我们的美好生活环境,要树立环保意识,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2.适当选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多个角度来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环保意识的培养不同于一般知识的讲授,它需要教师克服教材和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以提高效果。比如可以进行案例教学,把生活中有关环境的内容展示到学生面前,最好是能够找到对比性强的案例,这样学生就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不同的环保观念和方式对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影响是不同的,在当前经济发展条件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就要树立全新的环保意识。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知识拓展等活动。比如教师可以选择地震、泥石流、海啸等自然灾害材料并提出相关问题:这些自然灾害的常见现象如何?我们应当如何避免?这些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针对这些原因我们该采取何种行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会从多个角度来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也就会自主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3.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环保行为习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学生在环保实践活动中,还会找到这种行为的意义,从而推动他们增强环保意识。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实际组织学生参加某些环保实践活动。

当前,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状况来看,环保问题已经不单单影响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更重要的是威胁到我国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在全球倡导环保的新时代,我国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也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并积极践行环保行为,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虞卫国.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管理[J].青海教育,2004(7).

环保意识存在的问题篇5

一、目标任务

针对本人在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方面存在的思想认识有偏差,担当精神不够;从严治党监督责任作风方面存在的表率作用发挥不好,履职方式单一,发现问题能力不强;基础党组织建设作风方面存在的宗旨观念不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充分,学习贯彻上级精神不及时;社会治安和群发群治作风方面存在的化解矛盾解决纠纷办法不多,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高的热点难点问题回应不及时;安全生产作风方面存在的思想上不够重视,存在“不会出事,出不了大事”等麻痹思想,工作上存在懒散现象;环境保护作风方面存在的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思想;脱贫攻坚方面存在的思想认识不够,对扶贫工作热情不高,不熟悉政府的扶贫政策,没有做好政策宣传和引导;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风方面存在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服务意识有待加强,主动服务性不强等突出问题进行整改。

二、整改措施

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方面: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自身担当意识。整改期限为立即整改,长期坚持。

从严治党监督责任作风方面:加强党风廉政教育,提高廉政意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整改期限为立即整改,长期坚持。

基础党组织建设作风方面:认真贯彻学习上级精神,做到党的政策执行到位,党的制度落实到位,增强宗旨观念。整改期限为立即整改,长期坚持。

社会治安和群发群治作风方面:增强主动服务意识,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提升执法水平。整改期限为立即整改,长期坚持。

安全生产作风方面:增强安全生产红线意识,严格安全监管执法。整改期限为立即整改,长期坚持。

环境保护作风方面: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方面做到两手都要硬。整改期限为立即整改,长期坚持。

脱贫攻坚方面:加强扶贫意识,认真学习各项扶贫政策,做好宣传与引导工作。整改期限为立即整改,长期坚持。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风方面:积极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思想上增强服务意识及主动性。整改期限为立即整改,长期坚持。

三、公开承诺

我承诺,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严格落实各项整改措施,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

 

环保意识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环境工程管理;现状问题;改进对策

一、环境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摆脱贫困、发展经济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步阶段的首要任务,而发展初期大多是依靠资源为主的粗放方式,例如依赖矿产资源的初级产品形式或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劳动密集方式。这种发展方式对技术要求低,产品主要靠价格取胜,其附加值和利润率都不高,增加环保支出会降低产品竞争力,所以会产生较严重的环境问题。完成原始积累以后,随着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才有更好条件发展低污染、高附加值产品。尽管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种更可取的发展方式,但在一定阶段内特别是工业化初期并不容易实现的,反映在环境工程管理方面,政府更重视GDP增长,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较少,环境监管也不严格,很多企业配置的环保设施不达标,或者即使能达标平常也很少运行。

(二)环境工程管理体系不完善与环境改善需求之间的不协调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对环境治理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于2015年1月付诸实施,这部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环保法带给人们许多希望,但是从上半年处罚的案件数量来看,远达不到人们预期的那么多,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体制、机制、制度等方面的问题不是通过一部法律的实施就能全部化解。改善环境需要严格执法,这样才能促使企业在环保方面增加投入,但是缺少公众广泛的参与,政府执法效率也难以大幅度提升。环境工程管理涉及到工程建设到运行、维护的全过程,在环评阶段就存在许多问题,例如重大环境因素评估不完善,刚性的硬指标不足,软性指标太多,这为工程日后变样走形预留借口。在工程建设阶段,缺乏严格控制和监督,工程质量存在很多问题。环境工程应与主体工程同时验收,但是不少工程主体验收投产了,环境工程还没有提出申请,即使执行了“三同时”制度,验收时也有意压低生产负荷。在工程运行阶段,与环境监察人员玩“猫捉老鼠游戏”,检查时环保设施运行,人一走设施也停运了。

(三)公众环境意识弱

目前,我国环境教育的投入与经济发展速度不成比例,国民整体素质偏低,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尽管有不少人会抱怨环境差,雾霭天气多,但对于自身造成的环境问题却视而不见,例如乱丢垃圾、乱排污水、砍伐森林、捕食野味等。实际上环境问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知索取而不懂得保护,造就了环境污染的现状,而环境污染又导致宝贵的自然资源丧失,以致自然环境愈发难以满足人的需求。

二、加强城市环境工程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完善相关环境立法

影响公众环境意识的因素极其复杂,各种历史和现实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当前公众环境意识水平较低的现实。加强环境教育是提升公众环境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环境教育可以让人们认识到人类生存离不开环境,而环境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摧毁了环境人类也将无法生存,还要让人们明白保护环境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只有全社会都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才能更有效地推动环境工程管理工作。加强公众参与和发展环保团体是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公众参与有利于提高公众对身边环境事务的关注程度,发展非官方环保团体容易获得公众的信任与传媒的支持,扩大群众基础和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在环境立法方面,尽管颁发实施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如《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等,但没有形成相互链接的整体体系,甚至各部法律之间还存在冲突,例如环评法默许“先建后批”,新环保法则不允许这种情况出现。因此,需要不断完善环境法律体系,强化可操作性,使环境工程管理有据可依。

(二)加强环境立法,规范工程管理

解决环境污染除了加强治污,还需要发展经济,必须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其内容包括合理利用资源、节约循环利用资源、采用清洁能源、发展绿色产业等,这些应该通过立法进行推进。发展经济是我们绕不开的道路,但关键是如何发展,这既需要政策引导,更需要法律约束。目前,我国法律体系还不完善,除了以治理为主的环保法,也制定了一些促进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如《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问题是这些法律之间没有形成主次清晰、链接完整的体系,也就是说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法律的刚性框架作用不充分,这必然影响环境工程的应用。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运行、维护过程中,不能严格履行程序,质量不能有效保障,皆与法律体系不完善有关,因此健全法律、规范环境工程管理是今后一段时期必须加强的。

(三)推动信息公开,增加公众参与

环境工程既然是解决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设施,就与公众利益有着直接关系,充分的公众参与和监督是避免工程走样的重要保障,因此应推动信息公开。有些人会认为公众参与会影响效率,因为我国公众环境意识不强,意见难统一,但这取决于信息公开的时机以及信息是否准确,很多项目是在决策之后才公布信息,公众根本不了解决策过程,利用现时信息网络的便捷,信息公开已不存在技术障碍,关键是项目决策方愿不愿意公开。另外,也要扩大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城市环境工程作用及建设、运行方式。

(四)完善重大因素评估,切实改善治理实效

重大环境因素的评估应成为环境工程的前置程序,也就是说不经过重大环境因素的评估,工程项目不允许开工建设。为了建立重大环境因素的评估体系,要结合工程目标和现实环境,通过科学测算将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例如某些工程虽然重大环境因素合规合法,但是工程本身存在不确定性,因此评估指标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置。评估指标的制定可选择两种方法,一是适应现有的环境政策及相关规定进行制定;二是针对实际环境条件和重大环境因素进行制定。显然后一种方法与环境结合的更紧密,有利于环境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现行法律及相关规定不够完善,所以在制定重大环境因素评估指标时不仅要考虑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还要结合实际情况。

三、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是严重的环境污染也影响了全国许多地区,因此环境工程建设就成为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解决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合理发展问题,只有尽量减小对环境的影响,经济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同样城市环境工程管理也要秉持这样的理念,使环境工程造福于城市人民。

参考文献:

[1]韩超,胡浩然.节能减排、环境规制与技术进步融合路径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15(7):22-29.

[2]乔琦,李林子,李艳萍.韩国绿色增长法律体系浅析[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4,4(4):263-268.

环保意识存在的问题篇7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是推动我县环保系统进一步思想解放、改进工作作风和创新工作机制的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为正确把握环境保护工作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把科学发展观理念贯穿于环境监察工作的始终,切实在工作实践中

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指导和推进我县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近期,围绕 “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主题,我局全体干部职工走访了****矿业有限公司(勐马铁合金厂)等部分重点企业结合生态县创建、节能减排等工作进行了相关调研。

一、基本情况

**县**矿业有限公司是在云南省“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针指引下,积极推进“电矿联营”的政策措施,通过引入外来资金,在**县成立的民营企业。公司位于勐马镇帕亮村,占地面积62243平方米,法定代表人贾珩。公司以铁合金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为主,兼营矿产品和黑色金属材料。20xx年5月公司新建铁合金厂一期工程建成投产,生产硅铁、高碳猛铁、锰硅合金等铁合金产品。公司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设计安装9000kva和12500kva矿热电炉各一台,总容量21500kva。同时建设环保除尘系统,供电系统、水循环利用系统及机电维修、化验分析、原料处理等附属设施。公司现有职工80人,其中,管理人员8人;吸收本县内农民工18人,安置残疾就业人员7人。

该项目已列入**县20xx—2020年县经济发展规划,具有年产锰系列铁合金2.6万吨的生产能力,年产值2亿元,年实现利润931万元,上缴税金2137万元。公司建设工程完成后,每年可消耗锰矿石8万吨,焦炭2万吨、石灰石3万吨、电力1.3亿kw.h;年进出厂主要物资吞吐量将达23吨。

通过强有力的监管手段,我县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达到了县委、县政府“确保环境污染好于周边地区,确保不发生大的环境污染事故”的目标。通过实施严密、严格、严肃的执法监管,促进我县地方政府和企业在环境治理工作中的多方面重大转变和提升,此次调研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由“被动治理”为“积极治理”的环境保护意识的转变: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高度重视环境管理,思想意识由以往的只重视经济效益向经济环保并重转变,一些企业主由以往一问三不知的环保“门外汉”逐步成为行业污染治理方面的行家里手,通过完善治污设施、生产技术改进、资源综合利用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取得“减污增效”的实际效果。在治污设施提标升级改造中不再是以往的“被动治理、消极观望”,而是积极寻方案、找技术、舍得投入,“重企业经济效益、轻环保社会效益”的老观念有了重大转变。

(二)企业“软件硬件升级”发展的内部环境有了较大转变:

企业生产过程中“跑冒滴漏”,现场环境“脏乱差“的现场已不多见,在完善污染治理设施的同时,厂容环境也得到长足的提升:物流堆放有序,沟渠保洁,雨污分流等细节显示出企业在污染防治硬件方面有了较大转变,制度标语上墙,台帐资料完整、专人定岗定位等措施也显示了企业在管理软件方面有了较大提升,企业内部生产环境较以往有了较大转变。

二、存在问题

调研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我县的环保执法环境进一步优化,绝大多数企业主的环保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群众对环保工作的满意度逐步提升。这些进步与环保部门近年来所做的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是分不开的。但在肯定监管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到环境监管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不足,亟需在今后工作中着力解决:

(一)、工作成效与当前严竣的环保形势尚有差距。在应对上级部门的各类检查中,我们还不能做到信心十足胸有成竹,究其根源还在于我们的工作仍存在许多薄弱的环节,例如在对一些小企业的监管方面工作还存在不细不实的情况,在上级部门的执法督查中还是有仓促应对突击应对的情况,包括在企业治理工艺的细节方面我们执法人员在自行检查中并未及时发现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上级部门检查中却暴露出来,往往成为通报的焦点。

(二)、业务能力有待加强,服务水平还待提高。各次检查中也暴露出我们部分监察人员缺乏查实查细的钻劲和韧劲,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在推进环保整改的执行力方面有所欠缺。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重监管,轻服务”的现象还明显存在,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指导企业完善治理技术、

攻克治理技术方面的疑点难点问题的方面,能力还显得薄弱。

(三)、地区间的监管差异明显,不平衡性还很突出。总体看来我市东部沿太湖地区企业环境意识普遍好于西南部地 区企业,重点企业环境意识普遍好于小型企业。调研中也反映出部分企业仍存在环保法制意识淡薄和安于现状的心理,少数化工企业存在生产与治污不够协调的问题还很突出。原因之一是治污设施投入和运行成本较高,加之受到今年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受利益驱动,有些企业治污设施配备不全或运转不正常,治污设施成为应付环保检查的摆设;原因之二是环保执法工作存在疏漏之处,仍存在诸多盲点死角,执法工作的不平衡性导致有些局部区域环境污染较重,群众投诉反响较大。

三、几点建议

针对我们目前面临的环境形势,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群众利益观,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法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和落实,在今后一段时期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科学发展意识,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要通过发展来解决经济与环境保护问题,通过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来促进发展,走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之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稳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行清洁生产,促进企业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对决定转产、搬迁的开发区化工企业,要做好督查工作,确保企业按进度转产或搬迁。

环保意识存在的问题篇8

关键词:环境价值取向;生态环境教育;大学生准创业者

0引言

21世纪以来,我国企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在企业经济得到蓬勃发展的同时,其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由此,国家提出了生态创业,但未得到企业的重视,生态环境问题依旧泛滥。同时,为了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了“双创”口号,并实施了诸多的创业政策。高校大学生抓住这一机遇,纷纷开始创业,逐渐成为了创业大潮中的主力军。然而,如果不从创业的主力军大学生准创业者入手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地球的环境会变得面目全非。那么如何从大学生准创业者角度出发探索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呢?纵观文献研究,相关学者提出了准创业者,即有创业想法、准备创业的人或在学校或国家的支持下入驻创业孵化基地的相关大学生,这一概念。但却未有从准创业者的角度出发,探索解决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国外的相关学者引入了教育这一工具,阐述了教育对于引导创业者环境价值取向的作用。[1]Emily认为拥有高等教育学位的人保护环境的价值取向会更明显。[2]Edgerton根据研究结果表明受过更高教育的人更有可能参与支持环保工作的推进,并通过推理得出教育作为一种手段,它会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结论。[3]Dunlap研究表明,年轻的、受过良好教育且政治自由的成年人更有可能是持有环保支持者。然而,在国内,鲜有关于生态创业教育的研究。因此,本文从生态创业教育角度出发,探析我国当前生态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促进我国准创业者的生态创业教育,提升准创业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1生态创业教育的作用

1.1提高创业者的生态创业意识

生态创业是一种可以解决环境问题的创业方式,它的重要性得到了相关学者的证实。[4]Murphy根据生态现代化理论指出“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问题,它是未来工业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阻力”。[5]Klimova和Zltek认为生态创业很重要,生态创新将会是未来公司和国家的竞争优势。因此,我们需要找到生态创业的新技术来保护环境,并确保有足够的资源,以填补当前人口和后代的需求。虽然,生态创业的重要性得到了论证,许多国家提出了“生态创业”,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态污染问题。但在利益的驱使下,创业者们仍会做出破坏环境的行为,其生态创业意识不够强烈。生态创业教育作为一种育人工具,它可以通过不断地给创业者传授生态创业知识,使创业者逐渐提高自身的生态创业意识。

1.2引导大学生准创业者的环境价值取向

生态创业教育是一种注重培养创业者或准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社会活动。对大学生准创业者实行生态创业教育有利于加强他们的生态创业意识,同时也利于引导他们的环境价值取向,即在面对或处理保护环境与保护环境相矛盾的问题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

2生态创业教育研究

上文,笔者阐述了生态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通过知网文献检索发现,我国有关生态创业教育的研究几乎为零。针对此现状,我们该如何去加强我国的生态创业教育呢?因此,本文对与生态创业教育有关的环境教育和创业教育以及创业者的生态创业意识进行分析,进而为加强我国生态创业教育提出相关的建议。

2.1高校环境教育体系问题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1973年8月的第一次全国保护会议开启了我国环境教育事业,之后相关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环境保护专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的环境教育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环境教育体系。但在环境教育方面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专业型环境教育与普及型环境教育失衡的问题。[6]此外,我国高校普及型环境教育的发展较为缓慢,表现为:社团活动、环境宣传和专题讲座是学校环境教育的三大主要形式;高校中环境类选修课数量偏少;环境类选修课以自然科学类课程占大多数等。从上述文献研究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普及型环境教育仍然存在体制不完善、教育模式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同时这也是导致我国大学生的环境素养不高,环保意识不强烈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准创业者的生态创业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应当完善环境教育体系,促进生态创业教育,从而加强准创业者的生态创业意识。

2.2高校创业教育体系问题分析

为了缓和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总理于2014年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从此我国迎来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潮,自主创业逐渐成为众多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在创业时代背景下,创业教育必然成为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之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有利于提升我国大学生创业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然而,我国创业教育相对其他国家而言起步较晚,存在学科基础薄弱、思想认识不到位、教育内容创新度低等众多问题。此外,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这导致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普遍低下、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且存在对创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认识不到位的问题。[7]在这样的创业教育体系下推行生态创业教育无疑是会受到阻碍的。因此,应当完善创业教育体系,促进生态教育的推行。

2.3广大创业者与大学生准创业的生态创业意识低

上文中,笔者阐述了生态创业教育有提高创业者生态创业意识的作用。然而,生态创业教育的培训对象是广大创业者,其实施与推行需要得到广大创业者的支持。如果社会中广大的创业者生态创业意识低,领悟不了政府或高校推行生态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那么生态创业教育的推行也将务必受阻。因此,当前广大创业者与大学生准创业者生态创业意识低也是影响生态创业教育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

3建议与对策

在前文,笔者阐述了生态创业对解决环境问题的作用以及生态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通过文献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当前存在与生态创业教育有关的环境教育和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广大的创业者与大学生准创业者生态创业意识低的问题。因此,本文从完善环境教育体系以及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创业者以及大学生准创业者生态创业意识角度出发,并基于政府、高校、准创业者自身三个层面提出解决生态创业教育实施问题的相关建议。

3.1完善高校环境教育与创业教育体系

①从政府层面。1)政府应制定完善环境教育与创业教育体系政策,为促进生态创业教育做铺垫。2)政府也应加快制定行之有效的鼓励高校完善环境教育体系与创业教育体系的激励政策,提高高校完善两个体系的积极性。②从高校层面。依据国家出台的相关环境教育和创业教育政策,及时调整学校教学方针,并做到真正落实。③从创业者与大学生准创业者个人层面。创业者应积极配合政府,并参与生态创业课程培训。大学生准创业者作为高校的一员也应认真学习好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学校针对大学生开设的环境保护课程和生态创业课程。

3.2提高创业者与大学生准创业者生态创业意识

3.2.1从政府层面①政府应在提高创业者与准创业者的生态创业意识方面起引导作用。政府应制定相应的生态创业优惠政策以及生态创业奖励政策来提高创业者与准创业者的生态创业意识。②政府也应加强发挥媒体电视、网络、广播等现代传媒工具在宣传生态创业上的作用,通过广泛宣传生态创业的知识,加强创业者以及大学生准创业者对生态创业的了解,从而重视生态创业。3.2.2从高校层面①高校应增设生态创业方面的课程和讲座,对大学生进行生态创业教育,通过深入介绍和宣传生态创业知识,加强大学生生态创业意识的提高,并助其树立正确的创业观。②开设有关生态创业楷模的讲座或交流会,发挥榜样对大学生准创业者的引领作用。3.2.3从创业者与大学生准创业者个人层面①主动参与学校或社会组织的创业类活动和讲座,培养自己的生态创业意识和生态创业精神,拓展社交圈子,拓展信息获取的渠道,建立和拓展自己的社交网络,及时抓住机遇。②时时关注国家热点新闻时事、生态创业支持政策,分析创业导向的发展趋势,洞察宏观环境和市场现状的变化,将自己个人的创业与当前吸引全球性眼球的生态环境的现况联系起来,树立生态创业的理念。③组建创业团队时,应该寻找有相同生态创业目标和理念的人,同时相互之间专业知识或者创业技能上具有互补性,既可以使团队内部默契团结,又能够满足优势互补。

4结论

本文针对当前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实施生态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对当前我国生态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最后,针对与生态创业教育有关的环境教育和创业教育以及创业者与大学生准创业者的生态创业意识存在的问题出发,分别从政府、高校以及创业者与大学生准创业者个人三个层面出发提出了完善环境教育与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创业者与大学生准创业者生态创业意识的措施,进而推进实施生态创业教育,以解决我国当前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EmilyA.Grant.ANEXAMINATIONOFENVIRONMENTALORIENTATION,BEHAVIORSANDPERCEIVEDBARRIERSINRELATIONSHIPTOSOCIALSTRUCTURALVARIABLES.JournalofEnvironmentalEducation.2011,3:10-19.

[2]Edgerton,E.,McKechnie,J.,&Dunleavy,K.Behavioraldeterminantsofhouseholdparticipationinahomecompostingscheme.EnvironmentandBehavior,2008(2),18.

[3]Dunlap,R.E.&Jones,R.E.(Environmentalconcern:Conceptualandmeasurementissues.2002,HandbookofEnvironmental

[4]Murphy,J..Ecologicalmodernization,Geoforum,2000,31:1-8.

[5]Klimova,V.&Zltek,V.Ecoinnovationsasaresultofcompaniesinnovationsactivities.2011.

[6]印卫东.我国高校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研究.

环保意识存在的问题篇9

关键词:环境;污染;意识;制度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251-1

环境建设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良好的自然和城市环境不但能够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基本的自然生存条件,而且能够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达到净化心灵的作用。新时期,我国提出了和谐发展观的崭新理念,这是符合时代需求的,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在当今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遭受巨大的破坏,许多环境问题凸显,而由于缺乏科学的方法,环境保护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索。

1 当前环境破坏带来的问题和环境建设的不足

当前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1 空气质量不断下降

空气质量与人们的生存息息相关,随着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我国许多地区的自然植被越来越少,而工厂生产废气、人们日常生活排放废气、汽车尾气的无限制排放,都给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带来了沉重的负荷。另一方面,城市绿化面积不断减少,而玻璃建筑、空调等的增加,都使得我们生活环境的气温逐年升高,空气中有毒成分的含量明显超标,现在我们都普遍感到,在城市中很难呼吸到以往清新的空气,取之而来的则是难以忍受的汽油味道、烟尘气味、刺激性排放气,人们因为空气质量下降所承负的身体疾病已经成为了当前阻碍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大因素。

1.2 水体和垃圾污染较严重

与空气质量下降类似,我国水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废水的无规则排放,加之我国许多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建设尚不完善,废水不能得到很好的自然净化。工业废水的处理更是不容乐观,由于缺乏有效的污水处理系统,监管部门的不力,加之企业利益至上的经营理念,频频看到有关工业废水直接排入饮用水源河流的报道,这种恶意人为的水污染在当前水体污染中占有很大比重。

1.3 人们环保意识薄弱

恶化的环境问题,很大原因是因为公众的环保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环境问题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和生存带来的危害。许多人心中仍然有这种想法:环境保护是国家的事情,和我自己没有关系,还有些人认为环境污染既然无法避免,就可以先污染后治理,殊不知这种思想是行不通的,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

2 提高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对策

加强环保建设,可以从意识层面、法律层面和管理层面等角度入手:

2.1 增强环保意识,提倡全民环保教育

意识决定行为,要想让全民主动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首先就要强化环保意识,宣传环保知识,这主要可以通过借助学校教育、社区教育进行,在各级学校开设环保课程,向学生讲授环保知识,在社区进行环保知识定期宣传,结合黑板报、小区报和小区广播等手段,营造环保氛围。环保意识和知识宣传活动中,公共媒体要承担起应用的责任,政府可以采取积极干预手段,在地方媒体进行环保知识宣传,倡导良好的环保道德和健康的环保行为,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和谐生态观。

2.2 建立健全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

因为环保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经济利益存在直接的矛盾点,因此单凭企业实体的自觉自为很难实现对环境的保护,这就提示我们必须建立环保的法律体系,健全有关的惩处条例,对存在环境污染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惩,这涉及到惩罚程度的问题,以往许多污染罚款的普遍做法虽然有效果,但是对于有些企业来讲,无异于隔靴搔痒,具有高额利润的企业很乐于接收简单的罚款处理而不愿对污染处理进行更多的投资金投入。所以,出台这样的法律法规,不但要在力度上加大,更应该坚决贯彻执行,作为立法,必须对环保监管有明确的规定,只有这样立法才有实质意义。

2.3 建立具体的环境管理运行体制

有了法律作为保障,就需要具体单位和个人进行贯彻落实,这就要建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对具体的排污、净化、转化等环节有详细的操作过程。这种环保体制可以从层次上进行明确,地方政府、企业实体、个人在环保中所承担的责任要落实到位。在这一过程中,除污能力关系到环保效果,因此我们还要加大对环保科研的投入力度,不但要注重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还要建立地区性的环保研究合作体,实现资源的共享,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工作,以实现环保措施的优化。

2.4 作为一种公众行为,政府要有意识地塑造环保文化

如目前一些城市都开始建设带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而其核心部分之一就是城市环境的建设。在尽量遵循地域自然环境特色的基础上将环保意识融入到城市建设的每个环节中,小到每条街道,每排路灯,大到每座公园,每片小区,都结合自然景观进行打造和传承。城市文化建设作为环境保护的一项有力措施能在人们心中会形成一种道德底线,达到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引导。除了地域自然景观,城市环境还可以通过建筑风格加以体现,如主张将现代化小区和小桥流水进行有机结合,实现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环保意识存在的问题篇10

生态权:农民的基本生存权

生态权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在所处系统中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农民的基本生存权。农民的生态权是农民在农村生态系统中对生态安全、生态利益、生态选择、生态保护、生态发展等所拥有的各项权利总和。农民生存在农村生态系统中,是农村生态系统的拥有者、使用者、经营者和维护者,农民的衣、食、住、行都依赖于农村生态系统,生态权是农民在农村生存的基础,是农民最基本的权利,农民没有生态权,农民就不可能进行农业生产,农民的生态权遭受破坏,农民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

农民的生态权是农民享受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利的基础,是农民的基本****衍生的权利,农民在农村生态系统中生存,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一个连接点,只有享有对生态系统的安全监督权、利益享受权、生态保护权、生态发展权和选择生态系统的权利,才能够在自己的生态系统中生存与发展下去。

农民生态权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有其一,生态安全权。生态安全权是农民生态权的第一权利,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农业生态系统中间,农民的一切都必须依靠生态系统供给,生态安全是农民最重要的生态权。其二,生态利益权。生态利益权是农民对所处生态系统利益的享有权,是农民生存的物质基础所在。其三是生态选择权。农民对生态系统的依赖程度很高,生态系统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存状况,因此,在合法的途径和条件下,农民应该有对自己生态系统的选择权利,就是农民自己为了生存,可以选择哪个生态系统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其四,生态保护权。农民应该拥有对自己生态系统进行保护的权利,有权跟破坏自己生态系统的一切行为作斗争,有权对破坏自己生态系统的行为请求赔偿或补偿。

生态权:新农村生态环境的保障

 农民生态权是农民权益的基础,是农民生存发展的保证,同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农村自然生态和谐,没有生态权,农村的自然和谐环境就得不到保障。因此,它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是新农村建设主体权利保障的要求。农民是农村生态建设和维护的主体,是农村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系统对其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农民生活在农村生态系统中,他们的权利衍生于生态权,没有生态权,他们就不能生存,其他权利也不再存在。保障农民的权利,必须有生态权作为根据和基础。农民居住在农村社会,农村的生态环境是他们最大和最亲近的环境,生态变迁会影响农民的生存、发展,他们对所处的环境理当可以主张权利,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有建设社会主义生态和谐的新农村之权利,有维护新农村生态平衡的力量。

 2、是构建和谐生态农村的保证。生态和谐是生态平衡的重要特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之一。生态和谐是农民的夙愿,特别是在我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人与自然的的关系日益显得紧张,环境污染、人口问题、资源紧张、粮食短缺等问题严重存在,这些问题很大程度都与农村生态有关。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城镇化的发展,是城市环境恶化向农村的转嫁,这种转嫁使农村生态环境更加恶化。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和谐的建设。因此,给农民以生态权,是农民有权利抵制城市生态恶化的挤压,能够使农村和谐协调发展,为构建农村生态和谐提供权利保证。

3、为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问题提供长效机制。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农村生态问题不是农民本身造成的,也不是农民自己引起的,而是农民生态权缺失引起的。农民是农村生态保护的主体,也是生态环境的受益者,但是,由于我国农民至今生态权缺失,农民不能拥有保护农村生态的权利,眼见生态环境被破坏却无能为力。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权在国家,环境保护局代表国家行使生态保护权,环保局本身的权威有限,在加上其对农村的监管有限,还有许多破坏农村生态的行为都以城市建设为名,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项目。因此,使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力量不足。只有赋予农民强有力的生态权,农民有权利保护自己的生态环境,才能抵制来自各方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才能建立起解决农村生态问题的长效机制。

4、为维护农村生态平衡增强主体力量。生态平衡是新农村建设的环境基础,生态平衡不是政府单方的事情,也不是政府单方面能够解决的问题,它是生态系统中所有组分的事情,也是整个社会的大事。维护生态平衡要调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要动员全社会人员参与。农村生态的平衡是整个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因为农村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大本营。当前,我国主要在环境保护基础上促进生态平衡,进而保护生态系统,没有赋予社会广泛的生态保护权利,这就造成了生态保护的主体力量弱小的局面。特别是在农村,农民还没有保护生态平衡的主体资格,没有形成主体力量。因此,只有赋予农民保护生态的权利,使他们成为保护生态的主人,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生态保护的主体力量。

切实保障农民生态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创新环境保护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现行环境保护体制是一种国家本位主义的环境保护理念,把环境保护的权利通归国家所有,造成公民保护环境的权利缺位。农民对侵犯自己生态权的行为缺乏保护的主体根据,因此,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时,自己没有保护的力量。这种理念认为,环境保护是国家的重大事情,只能由国家统一行使保护职权。这种理念对我国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也收到了显着的效果。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破坏主体的日益多样化,仅仅由国家保护的机制也日益出现缺陷。因此,必须创新环境保护的理念,赋予公民自力保护环境的权利,让社会所有公民形成环境保护的合力。创新农村环境保护的理念,赋予农民环境保护的权利,使农民能够对自己的环境权利进行自力保护,维护农村生态环境健康发展,是保障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这也是农民环境意识日益增强的要求,还是国际环境保护的发展趋势。

2、增强农民保护生态的主体意识。我国过去在地大物博的环境观念下,形成了一种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意识,特别是在农村,节约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远远不够,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被错误的资源观隐没。在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增强农民保护生态的主体意识,特别是农民生态权利意识,是我国新农村环境建设中的首要问题。生态权是现代社会里日益重要的权利,对于当代农民,生态更加重要。我国农民保护生态权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但是自主保护意识不够强。生态权是一项随着生态危机而发展和凸显的权利,在以往的社会发展中,因为生态危机不严重,农村生态环境良好,农民的生态权也没有觉醒。随着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农业生产日益被生态危机影响,农民才意识到自己的生态权利的重要性。我国农民要求生态权的主体意识正在逐渐增强,生态维权意识急剧上升,有农民和政府要生态权的,有农民不准企业上马的,不准企业开工的,但是,自主保护的能力和力度还是不够,不能有效的维护自己的生态权。

3,完善农民生态权保护的法律,为农民生态权提供保障。我国现行的生态保护法律几乎都存在于环境保护法律之中,可是环境保护法律还只是恢复性的保护,没有建设性和超前性的生态保护。对于农民自主保护自己所处的生态环境还缺乏法律保障。近年来各种在农村的项目开发、工业事故等造成的农村环境问题,农民没有相观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自我保护,只能由国家进行行政处罚,并且对造成的损失进行索赔也缺乏相关依据。因此,我国应该完善农村生态保护的有关法律,明确赋予农民自力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权利,为农民生态权的行使提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