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区教学研讨活动方案十篇

时间:2024-02-05 17:51:22

片区教学研讨活动方案

片区教学研讨活动方案篇1

一 广泛调研,充分了解实施联片科研存在问题

2012年12月,我们对全县中小学联片科研实施状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对联片教科研态度、内容、问题、效果等方面调查和对学校联片总结分析发现,延庆县实施联片科研还存在着制度不够完善、培训跟进不到位、实施只布置任务缺乏深入研究、管理力度不够、评价不到位等问题。

1.制度不完善

通过调研和深入各片视导了解到各片、校只有实施联片教科研工作制度,没有管理、评价、激励等其他制度,在联片活动中,教师们靠自觉性参加各片活动,由于没有制度的约束,活动的效率和积极性受到影响,所以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

2.管理力度不够

联片科研是一个区域内学校的联合教育教学活动,也是一种新的科研活动,需要在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共同管理下开展,两个管理部门要整合管理资源和相互配合,创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保障联片教科研的更好更快发展。

3.评价不到位

联片科研实施以来,教育管理部门没有针对联片科研制定有效的评价机制,许多学校也只是把对联片科研的评价纳入对教师的业务考核中,评价方式和标准还不明确,一概论之。这种缺乏评价机制和模糊评价的状态对学校和教师参与联片科研活动无法起到积极的作用,对联片科研的长远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调研中发现,各片、校对教师评价只是对每次活动的研讨、填写问卷、反馈本次活动的优劣等,没有认真贯彻落实《延庆县联片教科研管理工作指导意见》和《延庆县联片科研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两个文件精神,将教师参与联片科研活动取得的成绩纳入到评职、晋级、评先等工作中,以致无法激励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4.布置任务多,研究的含量少

教师能力有限,包括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

第一,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教师每天要上课、备课,批改作业、编写教案,处理班级事务,还要填写各种表格,制定相关的工作计划,接受各种检查,为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操劳,如此下来,大多教师已感觉疲惫,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教育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科研活动。

第二,教师的教研能力有待提高。参访教师表示:通过参加培训,自身的教育理念有所更新,研究意识有所增强,但是,由于教育理论知识的相对缺乏、教育研究方法了解不多、教育研究实践经验很少、教科研能力和水平还不够,进行教学研究难度比较大,困难比较多。

5.缺乏专家引领

专家引领实质是专业引领,是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是理论实践关系的重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获得巨大动力。参与联片科研活动的教师都是来自于教育教学一线,所研究的问题也是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他们在研究过程中缺乏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专家给予支持和指导。调查表明,联片科研活动中教师对专家引领的需求是强烈的,而教育研究却严重缺乏专业人员的引领,导致研究的实效性不强,为了提高科研的实效,必须重视和加强专业人员的学术支持和专业引领。

二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联片科研有效实施

针对以上联片科研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以提高联片科研的有效性,促进延庆县教科研工作均衡发展。

1.实施协作区管理,使联片科研规范化、制度化,确保区域科研工作均衡发展

县教委出台了《延庆县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化管理工作指导意见》,把全县中小学划分为协作区,明确各方职责,制定相应制度,以协作区为单位定期组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使联片科研规范化、制度化。

第一,成立协作区,明确职责。(1)成立协作区。综合学校区域分布、教师和生源数量、城乡学校差异等多种因素,依据协作区基本均衡、学校自主与中小教科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分学段选择城区学校和相关区域的川、山区学校分别组成协作区。目前延庆县的20所中学按地理位置就近划为3个协作区,32所中心小学按照城、川、山划分为5个协作区,以协作区为单位开展科研活动。(2)明确职责。一是县教委、教科室的职责。制定延庆县教育科研工作发展规划,延庆县教育科研课题指南;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建立了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评价方法,推出了从课题申报、评审、立项到课题研究初期、中期、后期的检查,再到课题的研究成果的申报、评审、鉴定、验收等一系列制度;县科研室为各协作区建立研究档案,县科研室科研人员分工合作,实行协作区承包制;每年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优秀研究成果评审,召开全县教育科研成果的交流、表彰会。二是牵头学校工作职责。成立协作区工作领导小组,由牵头学校校长任组长,协作区内其他学校校长为成员,牵头校与协作区内成员学校共同探讨本协作区的科研管理工作,制定符合本协作区实际的发展规划、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组织本协作区对教育教学管理及实践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集中研讨,根据各校所需,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研究成果展示、经验交流活动,促进协作区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成立专题研究小组,由牵头校科研主任担任组长,协作区内其他学校的科研主任为成员,定期组织协作区内相同或相近的课题承担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或交流研讨活动,充分发挥好协作区内优秀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建立协作区内研究质量监控体系,稳步提高研究质量,促进协作区科研均衡发展。三是成员校工作职责。主动与牵头校合作,积极支持参与协作区内组织的各项活动,通过教师培训、课题交流研讨活动,不断提高干部教师的管理和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研究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第二,制定了联片科研的有效制度。联片教科研活动开展的如何,要有有效的制度做保证,我们制定了《联片科研管理制度》《联片科研交流研讨制度》《联片科研评价制度》。各协作区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制度,确保联片科研活动规范运行。如小学第五协作区制定了《学期计划研讨制定干部会议制度》《协作区干部、教师交流任职任教制度》《协作区干部联合视导、管理互访制度》《区域优秀教师示范制度》等等。再如为了保证协作区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中学第一协作区制定了《延庆县中学第一协作区教研组长工作职责》《延庆县中学第一协作区学校教研组长工作职责》《延庆县中学第一协作区期中考试命题要求》《延庆县中学第一协作区期中考试分析要求》。有了相应的制度保证,使联片教科研活动的开展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条理化。

第三,定期组织开展研讨活动。协作区每月组织开展一次专题研讨活动,每次研讨活动由牵头校科研主任组织,在牵头学校校长的领导下开展;牵头学校的科研主任负责制定本协作区的活动计划,召集开展本活动区内的科研活动,总结本协作区的科研工作;每次研讨活动要有时间、地点、研究专题、参与研究人员的发言等较为详细的记录(建文件夹保存);每学期要有开展研讨活动的总结(电子稿或文本);每学年进行专题研讨活动交流、表彰。

第四,加强联片科研的评价,促进延庆科研工作均衡发展。联片科研评价,实行捆绑式评价,对每个协作区的活动开展情况、研究成果(解决问题情况)、干部教师研究能力和水平变化情况等方面给予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价。

2.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协作区干部教师研究水平

学校的干部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者和实施者,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为丰富干部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干部教师的研究能力,在校本培训的基础上,经过广泛调研,各协作区根据干部教师的需求,针对不同人员开展多层次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协作区干部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水平;县教委统筹县域内外专家资源,充分发挥专家对我县科研工作的引领作用,适时邀请市、县专家对全县的干部教师进行培训;教育科研处研究人员坚持做好为学校科研工作服务,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和教师的合作,定期到学校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给予分层具体指导,开展适合教师的科研方法培训,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实践中我们采取办班的形式和“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引领教师教科研工作的开展。

第一,开设骨干教师科研培训班。为了提升干部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十二五”时期,延庆县与首师大联合开设了“延庆县骨干教师科研培训班”。期间系统地学习了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开题报告的撰写,调查工具的编制,质、量的分析,研究成果的撰写(论文、述评、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等等。参加学习的干部教师更加明确了科研的工作流程和成果的呈现方式,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提炼问题,提哪些问题等,调动了他们科研的积极性。如有的学员在学习体会中这样写道:“了解到了一些以前从没有知道的内容和好处,了解到在小学进行教科研的意义,认识到课题研究就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有目的、有计划地用科学的态度认识教育现象、提炼教育经验、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创造性实践活动。即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总结工作,找出一套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科学方法。”还有的学员写道:“参加培训后,我不断深入思考:‘以问题为中心’,问题何来?我们可以思考:学校情景中发生了什么问题?从什么意义上讲有问题?这些问题在学校中的重要程度如何?不解决行吗?哪个问题将成为一系列问题的突破口?有哪些方案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哪一个方案是最可行的,也就是最有效的?如何实施这一方案?如何评价实施的结果?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解读、研讨,为校本培训提供了针对性很强的素材,而校本培训的内容、方法、形式等要借助校本研究发展起来。”

第二,走出去。组织我县教师参加市级各部门举办的“教育科研培训活动”。如2012年暑假期间组织中小学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参加华北师大的培训活动。组织延庆县科研主任等领导、带课题的一线教师参加北京教科院、北京教育学会等部门组织的各级培训活动,提升干部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各协作区也不断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活动和走进各个学校交流学习。如带领教师去周边各省及北京市各大名校学习。

第三,请进来。县、协作区聘请各级专家指导干部教师教科研工作。如中学第三协作区聘请北京市教育学院李h教授、伍春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朱文芳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焦宝聪教授、张晓龙、孙晓梅、卢穆稚教授、邵燕楠教授、苏尚峰教授、刘晓玫教授、黄燕宁教授多次莅临学校指导。再如,小学第一协作区的教师聆听了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吴正宪、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张立军、特级教师陈延军、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张春利等知名专家讲座等。

3.引导教师开展有效科研

科研兴校,以科研提升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广大干部教师的共识。为了提升延庆县教育质量,在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中,我们鼓励干部教师“不但做了还要记录下来”,并善于将日常教学经验总结上升为专题总结,引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教育理论,勤于思考问题。通过写教育叙事,让教师把自己身边的教育故事写成叙事文章,提供感性的体验与借鉴。组织教师写教学随笔,随时记录教学中已采取或应采取的教学策略,并在实践中反复尝试。通过教学案例分析,引导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案例,形成对问题的再认识,探寻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通过开展教学反思,唤起教师的改革热情,唤起教师内在的职业生命潜能。反思与研究结合,使教师职业生活充满激情与理性,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专业生活方式。

“十二五”期间,延庆县立项北京市规划办重点课题“农村地区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区域推进的行动研究”课题,以此课题带领各协作区开展课题研究。各协作区根据协作区内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申报了协作区子课题开展研究,县总课题组带领各协作区开展了申报工作的指导、开题报告的撰写和论证、过程性研究的指导、阶段成果的撰写等活动,各协作区更加明确了科研工作流程和科研课题研究步骤,各校根据协作区子课题组织一线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工作,每学期组织交流研讨活动,提升教师科研意识及经验总结能力。

4.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探索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树立“教研和科研相结合”的思想。提倡教师在教研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炼升华,形成理论、规律,上升到科研。与此同时用在科研中掌握的理论、方法、策略来指导教研活动,在教学中验证其真伪与优劣。

努力构建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的主题为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的专题活动方式。各协作区在开展集体教研活动时,灵活运用案例分析、调查研究、实践探索等多种活动方式来提高教研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教师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

片区教学研讨活动方案篇2

目前河西地区共有小学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在这11所学校中,农村校3所,城镇校8所。河西各校的发展道路普遍曲折复杂,既有部门校的接收,又有乡管校的回归,既有规模办学带来的集中合并,又有小学与小学、小学与中学合并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人际关系的协调与整合,干部队伍的调整与配合。但经过一段时期的磨合与发展,都已经逐步进入正轨并进入上升期。

在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到本地区教育发展现状及发展特点,在认真分析各校优势、存在的不足,以及校际间可合作、互补的衔接点后,积极探索有针对性的一体化工作模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体系,构建起了有效的协调互动机制,区域内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1.以校长沙龙为纽带的互通共融策略

河西各校校长大多长期居住、生活、工作在河西,受河西地区传统的朴实无华的民风影响,大家不仅在各自的岗位上埋头苦干,而且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坦诚相待、真情互动,感情融洽、气氛和谐,犹如一个大家庭,但没有家长,只有兄弟姐妹,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由于各校的生源质量、师资水平、办学模式既有差异又各具特色,所以没有谁对谁错、没有硬性的统一和强求,有的是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目的是互通有无、共同提高,在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中建立起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区域内校长交流机制。

2.以教师发展共同体为核心的互助成长策略

长期以来,河西地区受经济、交通、生源等诸多因素制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与本区先进学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随着教育均衡化发展与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的落实,各校在硬件设施上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改善和提高,为教师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关键还是在软件建设,河西地区小学教师发展共同体的成立,为河西地区的教师发展与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和展示的舞台。

在教师发展共同体成立后,共同体成员明确了成员单位的权利和义务,确定了各校联系人,制定了主要活动内容,即以解决实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主,开展联片教研活动,各学科广泛开展课题和教研专题研讨、案例交流、疑难会诊、经验介绍等活动,开阔思路,相互启发;定期组织成员单位进行课堂教学研讨、观摩、交流活动,积极探索课改有效途径和新思路、新方法;各校根据实际发展需求聘请教育专家到校讲座并向成员单位通报,各成员单位自愿参加;联片聘请小教研、教科所专职人员到校进行课题研究及课堂教学指导。同时,主管教学人员就教师职业规划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教学管理在教师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专题进行定期研讨、交流活动。

3.以协作组机制为保障的互惠提升策略

协作组机制使学校的各部门工作都找到了区域内的组织,各项活动的开展使学校各项工作都获得了提升。

片区教学研讨活动方案篇3

园本教研是推进新课改、实施新《纲要>的必由之路。2006年,我区成为国家“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基地区,区项目组根据我区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制定了《沙坪坝区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总体方案,紧紧抓住建园本教研制度、促城乡统筹发展这一主线,确立了以项目园为龙头,辐射带动城乡幼儿教育统筹发展的工作思路。

我园作为项目园,在区项目组的指导下,结合带动片区园本教研实际,制定了《构建片区不同层次幼儿园之间的联动教研机制》子项目方案,力求在负责片区不同层次幼儿园联动教研的过程中,积极带动片区幼儿园教研活动走向常规化、常态化。

二、片区联动教研存在的问题

我园负责联动渝碚路片区、土湾片区2个片区共14所幼儿园,其中,示范园1所,一级园2所,二、三级园11所。片区不同等级幼儿园、公办园民办园之间在保教质量和师资水平上存在明显差距。我园作为项目园,在与片区联动园联动教研中发现,联动教研开展之所以困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园长、教师对园本教研认识不统一。

部分园长没有认识到园本教研对幼儿园发展的持续影响,认为园本教研浪费人力、时问;或是认为园本教研高不可攀,不如做好眼前的事;更有甚者担心老师在园本教研中锻炼了、提高了,自己的幼儿园会留不住好老师,造成师资的流失。

此外,从教师的角度看:一些示范园教师因忙于班级事务的管理和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对待园本教研持敷衍态度:一些教师则未能真正理解园本教研与常规教研活动之间的关系,认为园本教研是日常教研活动之外的负担,觉得做好日常教研就足够,园本教研可有可无:而一些民办园教师则觉得做研究太深奥,不如观摩活动直接、轻松,不愿参加园本教研。

(二)人员固定难、时间保证难、计划实施难。

首先,部分民办园为了降低成本,导致保教人员配备不足,加之保教队伍流动性大,无法安排固定人员参与研讨,即使参加了也不能保证参与时间。

其次,制定的联动计划缺乏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分析,没有考虑到联动园及其教师的发展内需,不能吸引联动园。

另外,联动园内也有许多教学教研任务,致使预定的研讨时间、预设的研讨计划常会因各种原因推迟,甚至搁浅。

(三)存在四个方面的偏颇。

重形式、轻实效 教师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活动,消极被动地参与,没有思考到底留下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重表面、轻分析 一是没有抓住教育实践中的真问题;二是教师受自身水平所限,关注更多的是可以照搬现学的东西,没有沉下来思考为什么这样做;三是缺乏专业引领,不能推进联动教研向纵深发展。

重花样、轻内涵 教研方式花哨,表演形式多。看似热闹,其实曲解了“研”的真正内涵,纯粹的为形式服务。

重主导、轻引导 一些业务能力或组织能力较强的教师在联动教研中处于主导地位,这种倾斜式互动导致其他教师在活动中失去了话语权,养成了依赖组织者、崇拜权威。

三、联动式园本教研常态化的尝试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就如何让联动教研走向常规化、常态化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强化园长、教师园本教研角色意识

1,强化园长园本教研第一责任人意识。

首先,我区制定了〈沙坪坝区园本教研制度(试行)〉,明确了园长是园本教研第一责任人,负责项目工作方案的组织实施;其次,我园园长作为片区大组长,通过组织片区园长们学习、交流,以及市、区项目组引导,帮助园长们认识到只有提高教育质量才能赢得生源;园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方式,能保证幼儿园可持续发展;此外,要求园长必须带头参加联动教研活动,园长们从不愿来――来不齐一一常参与,从旁听――谈感受一一给予专业支持,提出合理化建议,逐渐成为联动教研的参与者、支持者;最后,通过私下与园长们推心置腹的交流、沟通,让他们明白“跳槽”是社会大趋势,一个幼儿园办园水平上去了,还会担心师资流失?

2,强化教师参研意识。

我们将教师参研的态度、效果纳入年度考核,并作为评优评先的条件之一。另外,注重引导教师增强对问题的关注,淡化对教师个体的评价,消除教师的心理负担,强化了群体的研究氛围。

(二)积极构建联动机制,促进片区教研均衡发展

构建联动机制是稳定各园关系、凝聚各园力量、促进园本教研持续开展的保证。

1 级联动体系:由项目园园长、业务园长、教研组长、市级骨干教师、市践行《纲要》先导组成员组成树人阳光联动教研核心指导组,分别深入到各组的联动活动中,保证了活动高质、高效。

2 级联动体系:由项目园和一、二、三级幼儿园的园长、业务园长和教研组长组成树人阳光联动教研大组。

3 级联动体系:由一级园与一级园组成树人阳光联动1组,由二、三级园组成树人阳光联动2组。

“3级联动体系”使联动活动的人员、时间、专业引领得以保证。

2,建构“1122”联动模式。

“1122”联动模式使联动教研走向规范、常规。即“1”个联动大组每“1”月开展一次联动教研,“2”个联动小组“2”个月开展一次联动教研。在一大两小教研组联动中,加深了各园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凝聚了片区教研力量。

3,建立“联动教研轮值制”。

“联动教研轮值制”就是在联动大组的统一调控下,由各园的业务园长、教研组长、骨干教师轮流组织联动教研活动、或承担中心发言人。

由于部分幼儿园以前从未开展过教研活动,核心指导组就从如何找问题、如何定计划、如何组织、如何推进教研活动等跟进指导,从观摩――参与――中心发言――独立组织,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也促进了联动园日常教研活动规范。

(三)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教育品质

把差异当资源能实现园与园、师与师之间优势互补、共赢发展。我们充分挖掘各个幼儿园优质的人力、物质和信息资源,相互开放,相互交流,促进片区幼儿园共同提高。

我园“阳光树人教研组”是重庆市学前教研优秀教研组,在带动联动园共同发展的同时,也将我园的教研优势辐射到了全区。我园曾提供多次教研活动现场,如围绕“集体教学活动中目标的适切性与达成”进行了“3级互动跟进式行动研讨”。连续两次的现场研讨,以我园教师作为核心圈,并邀请区示范园教师作为内圈组成员,区园长培训班学员、联动园教师作为外圈组成员,互动研讨,在共研中共进。

(四)研训一体,促进各园造血机能

联动园师资来源广,整体专业水平不高,为了让她们尽快进入研究状态,我们采取了多种联动方式,让她们从“技能提高――理论提升――研以致用”。

1,“实战+反思”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提升。在联动活动中,我们积极引导教师深入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次活动后,鼓励教师积极撰写反思,不断促进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的理性自觉。重庆师范大学幼儿园的“幼儿园美术教学联动现场”,重棉幼儿园的“集体教学中幼儿的回应方式联动现场”等一个个活动现场;“语言活动――太阳公公要照相”、“美术活动――羊羊过‘六一”’等一次次优质活动,让青年教师在反复磨课、试讲中迅速成长为幼儿园业务骨干:让中年教师在研讨、评价中重新燃烧教育激情,成为幼儿园中流砥柱。

2,“讲座+观摩”促进教师理论水平的提升。在各园教师专业技能得以提升的基础上,我们充分利用资源,积极开展读书分享、骨干教师论坛、专题研讨等学习培训,有效丰富了教师专业理论。

3,“专题联动研讨”研以致用。我们积极围绕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开展专题联动研讨,并将研究成果通过图片、文字、音像等形式转化为园本资源,供老师们随时提取。

片区教学研讨活动方案篇4

园本研修是幼儿教师的在职教育,是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绿色通道”。在我园被评为市示范幼儿园以来,为了能充分发挥示范幼儿园的辐射作用,通过自身的影响办好一批幼儿园,促进梧田片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上级领导关心下,我园被瓯海区发展科研中心命名为梧田片区幼儿园园本研修活动基地,承担着三洋、白象、茶山、梧田等四个街道(镇)30多所幼儿园中400多位教师培训的任务。本着“业余、自学为主,重视岗位培训和终身教育学习”的原则,以构建“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的具有个性特点的园本研修体系为目标,认认真真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园本研修活动,为教师的成长和成功铺设方便之路,提高了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纵观幼教现状,优化园本研修,建构一个全方位、多形式、有特色的园本研修体系至关重要。我园通过实践深刻感到:优化园本研修活动,必须强化培训“三重视”。

一、 重视培训内容与主题的选择

园本研修内容的选定直接影响到园本研修的实效。我们在强调教师的知识更新与教师学习新的教育教学技能、引导教师学会学习与反思的目标下,研修内容都是通过细心考虑、精心选择。比如:在园本研修活动中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学习和贯彻,注重先从自学、外出学习、专家讲座等理论学习到理论考试,再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撰写心得体会、进行教学设计活动、上研讨课、集中交流讨论、课后分析和反思等,边学边研,鼓励教师共同参与、多问、多议、多讲,积极思考,从而加深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理解,使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

研修活动的主题内容,有区获奖教学优质课、区教育教学能手汇报教学、课题研究教学展示、幼儿园故事教学研讨、教研组活动展示、温州童谣教学研讨、环境教育专题讲座、教学活动反思讲座等,并结合教师提出的对新《纲要》、新课程的质疑和困惑及在实践中比较突出的难点问题,使大家在学习、讨论、质疑中不断交流,获得感性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上课、听课与评课。

二、重视培训形式的多样化

(一)与周边幼儿园交流式的联片园本研修形式

联片园本研修使幼儿园之间共同合作,相互开放,相互交流。我们立足于幼儿园开展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不同幼儿园的潜力和资源,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谋求共同发展。案例:期间,三洋中心幼儿园与三洋沙河幼儿园、梧田二幼与梧田大风车幼儿园、茶山中心幼儿园与我们幼儿园等彼此合作。具体情况是,我们幼儿园由于受资金和场地限制,条件有限,而个体、民办幼儿园有条件、有意识,也有必要开展研修活动,因此在我们研修基地的带领下,象红娘一样,牵线搭桥,促成几个幼儿园的合作研修活动。值得一提的是三洋片的三洋中心幼儿园与三洋沙河幼儿园以及茶山中心幼儿园,在没有开展园本研修以前,从没有对外开过课,也根本不敢想,不敢做,但在我们的引导、牵线下,第二年就开始尝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次合作后,又主动进行了合作,使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他们的尝试具有重要意义。此类活动形式是瓯海其它片研修基地没有尝试过的,过去他们的活动是分工式合作,而我们是结对式的合作。“众人拾柴火焰高”,联片研修活动,起到了牵引作用、惯性作用和感染作用,促进了片区的交流与资源共享,实现了教研重心下移,体现了城乡教学互助,发挥了教师的长处,有效地缩小了幼儿园之间的差距。同时,为个体幼儿园为主的农村教研活动探索了一条新路,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

(二)上级组织、基地承办的合作式研修形式

园本研修形式的活动内容主要是专家培训。针对专家、名师与一线教师之间普遍存在的单向线形关系、教师缺乏主体意识和能动性的状况,为引导教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学习最前沿的教育理论,我们多次邀请专家、学者、特级教师开讲座、指导,帮助大家了解她们丰富的幼教经验和超前的幼教意识。一方面可以促进了教师的教育思想发生深刻变化,另一方面能够提高教师的教育与研究能力。

案例:我园研修活动基地在2006年3月26日举行了幼儿园环境创设专题讲座暨教研组活动展示,此次活动是梧田中心校和我园园本研修基地以合作的形式进行的园本研修活动。由梧田中心校组织,他们出场地,我们承办,分别出部分资金。2006年5月12日的幼儿园环境教育主题学习活动,由教育局学前教育科组织,我们承办,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资深幼教管理专家阎水金教授与上海特级园长、特级教师郑惠苹园长进行专题讲座。此次活动资金由教育局承担,活动程序由我们安排。

以上可以看出,上级组织、基地承办的合作式研修形式,有效地分担了场地与资金的问题。

(三)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的园本研修活动

教研组活动是园本研修中的主要培训模式。新《纲要》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作为幼儿园,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教研,教研的主要成员是教师。教师在教研组活动中参与的时间比较充分,机会较多,教师的身份是主动的,比较愿意提出想法和观点,可使教师在其中成为积极主动的受训者。

1、连环跟进式教研

教研活动中,由同一位教师接连上课,每次上课都进行深入的观察、分析、比较,并提出改进建议,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提高教师的教学行为水平。 比如:新教师易乐乐,她对小班故事《小动物爱唱歌》活动就上了多次,从第一次的老师讲、幼儿听的传统模式,到后来的幼儿积极参加活动,每一次的教学效果比上次都有进步。实践说明,大部分老师对幼儿的故事教学都比较传统,所以,我们就抓住这个问题,开展幼儿故事教学研讨的教研组活动展示,通过不同模式教学活动的比较,改变了教师传统教学的观念,提高了教师的对故事教学的设计能力。

2、“一课三研”式的园本研修

“幼儿园计算不同方案教学”的活动是我们第一次尝试性的一个“一课三研”活动,“一研”是邀请瓯海区教师发展中心的徐老师作《幼儿园主题活动背景下的整合教育》的知识讲座;“二研”是知识讲座的实践活动,使教师深刻理解整合教育思想,并能使理论联系实际,带着如何进行幼儿园主题活动背景下的计算整合教育教学这个问题进行选课题、设计课题――《春姑娘来了》(幼儿园主题活动背景下的数学整合教育)和《数字王国》(以游戏为主的传统的分科教学);“三研”是两种不同方案的计算教学《春姑娘来了》和《数字王国》的教学展示、说课和评课。

通过“幼儿园计算不同方案教学”的“一课三研”活动,进行伙伴合作、专业引领,学会互动式研讨,有效地激发了教师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了教师间团结合作和互相信任、支持的工作氛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实践表明, 教研组是开展园本研修的实体,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依托,能帮助教师明确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在发现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改善实践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地改善教师的实践行为,提高了教师素质。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我们教师辛勤付出的同时,换来的是丰硕的果实:2005年度幼儿园中班组教研组被评为温州市优秀教研组、备课组。

(四)以竞赛活动为载体进行园本研修活动

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比如:教师优质课活动评比、环境创设评比、半日活动设计大赛、教师广播操比赛以及新《纲要》知识测试等,激发教师参加园本培训的内驱动力,达到“以赛促研,以研促学”的目的。我们根据评比活动,让区教育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区优质课、幼儿园优质课获得者进行汇报教学,为大家提供解剖、分析与研讨的案例,并邀请幼教专家作点评分析,使执教者与评析者、教师与专家完全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彻底地、坦诚地进行对话,起到骨干引领、专家引领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近几年,我园每位老师的论文在区级以上获奖率达到100%,其中获省级论文2篇、市级论文6篇、区级30多篇。

(五)以课题研究为切入口进行园本研修活动

园本研修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是以“研”促“教”、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保教质量有效途径。为强化“教科研兴园,教科研兴师”的意识,体现教科研特色,我园选择有关课题研究作为园本研修的内容之一。如:我园结合区级课题《小班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区级课题《幼儿园主题活动背景下计算的整合教育教学新模式探究》、《小班幼儿早期阅读与听读识字研究》和市级课题《四―五岁象征期幼儿绘画活动的指导策略》开展了园本研修课题教学展示活动,结合区级课题《幼儿园主题活动背景下计算的整合教育教学新模式探究》进行了园本研修《幼儿园整合教育新模式探究》知识讲座和计算整合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的“一课三研”活动。特别是2006年6月份我园结合园本课程进行的的童谣的教学研讨活动。研讨会是生动活泼的温州童谣《正月初一头》、《问姓谣》、《吃馄饨》等温州童谣的教学展示,活动由于是结合现在的关于温州方言热的现状而进行的,引发了参研教师热烈的讨论。

三、重视培训过程的实效性

让教师在园本研修中主动参与、共同学习,体验到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快乐,园本研修的过程是关键。我园在园本研修的过程中比较注意研修活动的实效性。

1、组织保证

园本研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幼儿园的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办园水平提高。要优化园本研修,健全组织是最有力的保证,建立组织也是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体现。为此,我园成立了以园长担任主要负责人、教研组长组成的园本研修领导小组,并建立培训制度,使得园本研修组织机构呈现网络管理,培训成员做到职责分明。让园本研修在千头万绪的幼儿园工作中有条不紊地开展。

2、倡导互动

为贯彻、体现《纲要》的精神,我园在园本研修中尊重教师人格、相信教师的潜能、鼓励教师探究,促使她们在培训中感悟到主动学习的真谛,增强自身反思实践的能力;我们注重采取专家与教师、园长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互动的形式,倡导教师多向交流――讲困惑、讲心得,让每个教师参与评课,让教师在浓烈的研讨氛围中、在思想碰撞中产生顿悟,促使教师学得活、用得活。

活动中并不都是讲好听的,事实是这样,我们片区的每个幼儿园参与活动的老师都积极发表意见,有时为一个问题讨论得也很激烈。

3、考核激励

完整的园本研修活动,考核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考核的过程既是对园本研修结果的检验,更是对园本研修实施情况的调控。在园本研修中,我园注重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坚持平时考核和终结考核相结合,奖金与分数相结合,激发了教师主动学习与培训。

4、建立教师个人成长档案

我园教师都建立个人成长档案,把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思想表现、业务素质和课堂教育教学能力作为个案加以分析研究,引导教师在学习、反思、实践中不断发展自我,从而提高教师整体的专业化水平。

片区教学研讨活动方案篇5

一、统一规划、规范流程、充分发挥教研片区联动作用

1、注重教研的导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来推动县片区教研采用专题教研模式。县级教研项目在每学期初就向全县各校公布,片区教研专题由基层学校和教研员下发调研后共同确定,具体实施计划并报我部备查。

2、规范教研流程,明确“备、说、听、评、总结”各个教研环节的整体要求,并及时做好教研记录,教材收集、整理、经验推广工作,强调在教研前一周将教研材料提交学科教研员,认真研究后,提出意见,再把材料返还各学校,参加教研的老师进行修改完善。今年3月16日—22日我们在全县分6个片区,对以上流程进行观摩性的教研,收到良好的效果,此次活动共有7个学科的专题、168名教师讲课,并评出28节优质课参加市级“进取杯、开拓杯”的赛课,有18人获一等奖,二小的李玉梅老师获语文学科特等奖。

3、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教研网络建设。建设县中心教研组—片区校际教研组—中心学校教研组—乡(镇)片区校际教研组—各小学各级教研网络,拓展课改研讨的横向联系,为农村教师提供研讨的平台,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智慧共用,成果共生。

二、关注基层,全体参与,切实强化服务组织协调

课改以来,我们明确提出,教研员应牢固树立面向基层,坚持下乡下校,随堂听评课,参加片区教研和培训授课,深入调查研究。一是教研员挂钩片区,基层教师结对指导,通过随堂听课和参与集体备课,交流研讨活动呈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分析原因,寻求对策。二是阶段性检查评估与指导,今年4月10日— 5月15日,对全县小学教学工作进行督查,教研员进校入课堂,不仅听评课和检查教师的案头工作,还开展实证教研,业务领导评课,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学校及教师业务水平,培训、反思等方面的情况,并与学校领导教师交流、协商,适时进行指导,从而掌握课改工作最真实的第一手材料。

三、突出重点,关注“三课”,多方促进教学方式改进。

“三课”是指课堂、课例、课题(专题)。

1、重建课堂教学常规,认真组织教师学习《课标》、《教学理论》和《宾县中小学课堂教学常规》,一是淡化“教案”强化“设计”,以开放的心态和方式进行教学,二是尊重个性,今年10月我们组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从下到上全体参与,全县小学每科围绕2个专题进行个性设计,资源共享,最后形成典型课例360篇。并汇编成册。

2、倡导新的教学模式,一是要明确目标,研读课标。二是突出互动。三是要求承认差异,关注发展。对此今年3月13日在进修三楼专题召开宾县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研讨会,会上有二小赵艳阳和李玉梅老师作文进行了工作汇报,教研员点评总结,全县240名三、四年级教师听课。

3、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送教下乡活动

       9月20日组织二小学青年教师张冰、李玉梅和金环宇3名教师到满井中心校送教,三名教师不仅上示范课,而且与中心小学教师面对面进行交流,互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四、创设平台,交流互动,研培一体、努力实现练兵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1、学科教师教材、教法及专题讲座培训,今年2月22日—25日积极组织语文、数学、外语三科骨干教师参与,哈市阳光助教宾县专场活动,近450人参加了培训,对今后的课改产生深刻的影响,9月3日—4日聘请省语委办专家到宾县进行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教学培训活动,会上有指导,评课,有互动与交流,全县近200名教师接受培训。

2、是对在全县教师业务测试不达标的教师进行集体培训,今年8月17日—20日小学语文、数学、外语三科近260人参加了3天学科知识培训,为课改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3、是积极组织小学各学科教学能力的评比工作,通过“仿真课教学”“理论测试”评出小学学科教学能手40名

4、幼儿教师参加市岗位练兵展示活动获得大丰收。进修校获优秀组织奖,有6名参赛教师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

四、 网上互动初步形式。

     今年6月15日—16日小学数学,7月10日—11日小学语文通过“uc”培训的形式展示“专题”岗位练兵现场互动活动,数学有8名教师,语文五小学9名教师参加现场论坛活动,受到省市教研员及专家的好评。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研活动组织形式单调,不少基层学校的教研只是停留在听课              评课,缺乏鲜明的主题和有针对性的内容。

    二、学校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滞后,还未能形成对校本教研工作有效的管理与激励机制。

    三、理论上的超编,实际上的缺员,导致部分教师课时负担过重,不少农村学校中低年级教师“包班”现象相当严重,没有时间开展或参加教研活动。

    四、作为校本教研主体的教师,对校本教研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不清楚,学习、认识不到位,被动参与,应付了事,考核要求的反思、案例等文本材料,相当部分是网上下载文章。

    五、学校间发展不平衡,教研水平差异大,出现“县城强,农村弱;大校强,小校弱;中心小学强,基层完小弱;青年教师强,中老年教师弱”情况。

     今后的工作思路

    一、要继续建立健全校本教研管理制度,建立考核评价管理及激励机     制,激发教师参与校本研修及岗位练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要创新校本教研活动模式、拓展研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活跃          研讨氛围、营造教研文化。

    三、要进一步强化培训,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骨干教研队伍,充分发挥各学科中心教研组和特聘教研员的作用,提高校本教研层次。

片区教学研讨活动方案篇6

一、聚焦问题,追根溯源

联片教研作为校本教研的一条新路子,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在教研中专业引领缺乏的现状,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意识和教研积极性,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在开展联片教研以来,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需要加强或解决的问题。从目前一些地方开展的情况分析,联片教研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组织机构存在缺陷。联片教研重要的组织机构就是校际联合体,但这种校际联合体是一种松散型结构,工作效率比单个学校的效率低。如在教研组层面上,教师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不能及时得到其他学校教师的支持。因此,各校应进一步加强对联片教研活动的管理,尊重和保护教师的专业自主,为教师的教研活动提供支持,及时为教师排忧解难。

2.专业引领需加强。校本教研活动开展以来,虽然得到了教研员或一些专家的大力支持,但从整体上看,教师需要得到更多的专业引领。其中主要的原因仍是教师的专业素质偏低,自我培养能力欠缺。因此需要充分利用专家的指导资源,从他们身上教师可以得到更多的有效引领和科学指导,从而促进专业成长。

3.教研活动需统筹安排。联片教研活动的开展经常会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发生冲突,也相应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因此联片教研要与校本教研有机结合,需要学校统筹安排和协调,避免时间上的矛盾和加重教师的负担,切实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水平。

二、掌握原则,胸有成竹

联片教研打破了校际的壁垒,为校与校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它可以使各校优秀教师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让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投身教研,营造浓郁的教研氛围,进而提升教师的教研水平。为了更好地开展联片教研,我们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1.活动的针对性。教研活动内容的生成由“自上而下”变为“自下而上”。教研活动能否适应教师的需要是衡量教研活动质量的重要指标。教研活动只有对教师有实际的帮助,才能有效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联片教研活动内容的确定应该依据一线教师的需要,研究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因此,应针对普遍的、突出的、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排查、整理、筛选后确定教研活动的研究主题。

2.形式的多样性。为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教研活动形式就要由过去的“你讲我听”的单一讲座形式丰富为对话、参与、沙龙、论坛等多样式。开展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家之间的互动研讨活动,使教师变被动为主动。鼓励更多的教师对教学行为分析与反思,激发他们在自审、反思基础上的自评,倡导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探讨的学术氛围,使更多的教师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

3.评价的多元性。没有评价会导致校本教研的形式化,使教师对教研只关注任务的完成而不关注质量的高低。只有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机制、激励机制、导向机制和保障机制,才能尊重和保护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团队学习氛围,凭借着群体间持续不断的互动学习与实践,实现教师个体与群体的共同发展。因此,有效的多元化评价制度不仅关注结果,更重要的是要注重过程。同时,评价还要注意在关注教师个体的同时关注群体的发展,建立在校本教研基础上的联片教研,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鼓励他们发挥集体的智慧,形成合作优势,增强内聚力。

三、健全组织,有条不紊

参与联片教研的学校应认识到,必须建立联片教研的组织机构。参与联片教研的学校要基于平等、协作、互助的关系和共同的目标,自主形成联片教研的三级组织机构。

1.领导机构。校长是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各校校长应重视此项工作。联片教研领导小组由各校校长组成,其主要工作是确定联片教研的工作方向,对实际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对外联系教研员或专家来指导工作,开发共享资源。工作方法是定期召开校长联席会议,研究工作,落实任务。

2.协调机构。教导主任是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执行人。由各校教导主任集体参与的协作小组主要负责校本教研工作的协调组织工作,制订工作计划,收集、了解、掌握和整理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情况和意见,负责向各校校长汇报工作。

3.教研组。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要改变教师在教学研究中各自为政和孤立无援的状态,成立由一线教师组成的片区学科中心教研组是校本教研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的需要。教研组的活动主要研究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共同困难和问题,交流教育教学经验,组织专家指导活动,集体备课、听课、议课等。

四、扎实推进,有的放矢

联片教研是以校为本的合作教研,是对原有行政性教研组织的补充。要坚持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本,构建多元开放的教研平台,发挥各校开展校本教研的主动性,保证每次活动的质量,通过制度保证、活动启动、典型带动,实现学校和教师跨越式的发展。

1.组长学校。学年初,组织片区学校整体策划全学年联片教研研讨活动的方案,并确定各学科的研究主题。根据活动方案和主题组织实施,确保活动质量,做好资料积累工作。统筹每一次活动,促进片区学校优势学科资源的互补,确保每次研讨活动的合理安排和及时通知。

2.承办学校。一是选择研讨主题,围绕各学科研讨的主题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二是选择上课教师,与培养学科骨干教师队伍相结合,确保研讨课的价值。三是组织研讨活动,将研讨的主题、内容等事先以文本或邮件形式告知参与学校,并按照“四个一”套餐教研活动形式,做好活动的组织和安排。“四个一”即一个来自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研究专题,一节能反映专题研究思想、解决专题中的一个问题的教学研究课,一次由联片学科教研组与专家围绕专题,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度进行的研讨,一次由专家负责开办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讲座

片区教学研讨活动方案篇7

关键词:片区合作;义务教育;教育差距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随着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宏伟目标的基本实现,推进义务教育的工作重心,要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片区合作、捆绑发展是教育部提出的发展新思路,也是新形势下教育追求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片区合作,捆绑发展的含义

“十二五”期间,京口区教育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建设更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建设苏南一流教育强区”。为此,从2012年秋季开始,全区深度推进名校引领下的“捆绑式片区合作”模式,即把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划分为六个片区,每个片区包含一个强校、一个中等学校和一个薄弱学校,组成一个“共同体”,在年段、学科上对接交流、开展活动,由教研室参与片区改造的督促、管理和考核,实现资源共享,促进薄弱学校在理念、管理、质量上的同步提高。

二、片区合作,捆绑发展的意义

实行片区合作,其根本目的是要打破体制界限,对现有办学资源进行重组整合、开展实质性的对口帮扶等,通过师资统一调配、课程统一安排、教学统一管理、教研统一要求、考核统一评价等,多渠道探索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实行以优带弱,促进片区内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片区合作,捆绑发展的内涵

片区合作、捆绑发展的目标是逐步从“差距合作”走向“差异合作”,从而初步形成“一校一特”的格局。其合作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协作管理

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牵头学校充分挖掘潜力、主动发挥带动作用。可以由牵头学校校长兼任捆绑片区学校的顾问,可以派出中层干部或后备干部到捆绑片区学校支教、挂职,也可以举办片区内校级干部和中层干部沙龙等方式,对相对薄弱学校的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和科学指导,不断提高片区内学校的管理水平。

2.学

为实现片区内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共同提高,一是片区内学校共同研发“教学案”教学模式。也就是说,按学科特点,老师定期到一所学校进行研讨、备课,形成统一的教学案。任课老师回去后,针对班级实际情况再作个性化的修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依托片区内“名师工作室”,组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上学科示范课、研讨课。三是片区内学校相互举办专题讲座、学术沙龙、听课评课等活动,使片区内学校在教育教学多方面互相切磋、共同提高。

3.资源共享

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可以体现出一个区域、一座城市的公平性和发展潜力。一是教学资源共享。如教学设施、图书资料、教学资料、教研成果、备课教案、课堂教学、命题试卷等。二是教学活动共享,如“教学案”教学模式、片区内教科研协作、毕业班质量监控等。三是优课共享。统筹组织片区内各校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开展以网络教研、教学观摩、同课异构、课例分析、优质课评选为主题的教师教学和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带动片内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四是师资共享。可以输出骨干教师,实施强力渗透;可以建立校际间师徒结对制度,“一帮一”结对;也可以互派教师,促进校与校之间师资的合理流动、相对均衡。

4.共同发展

片区合作,不仅要把片区内的管理方式、教育资源、教学模式进行简单地“糅合”,更重要的是在促进本片区学校之间紧密合作、真心合作,充分发挥片区内的各校优势,还要实行捆绑发展,有力地促进片区合作的深入开展,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区域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一样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样好”的目标。

5.捆绑考核

片区合作,不仅要把建议管理方式、教育资源、师资等“捆绑”起来,而且还要将考核指标也一并“捆绑”。为促进各片区之间的紧密合作,充分发挥片长学校的作用,京口区教育局在《京口区中小学管理考核方案》中明确规定,片区内合作学校实行捆绑式考评。各片区制订了质量监控方案,可从学生的学业成绩、身体素质、良好习惯等方面,关注片区内各学校学生的发展。

四、片区合作,捆绑发展的成效

捆绑式发展模式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高新教育整体高位均衡发展”等方面形成综合效应。京口区试行片区合作近一年来,成效明显。片区内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得到改善,学校管理水平获得了提升;区内教研方式、教师课堂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得到了进一步变革,整体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校际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片区合作管理模式促进了学校均衡度进一步提高。

片区教学研讨活动方案篇8

地理的许多知识,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学生看得见,易体会。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把地理知识有机地移植到生活中去,用身边的例子挖掘教材中的地理规律,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各种现象,开动脑筋,勤思考。地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用地理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世界,使他们不仅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应用,从而切实体会地理的应用价值。

【案例选择】

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是密切生活的,而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的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内容。这一节中很多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都能够经常接触到。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学生认为很普通,但未必能掌握其规律。怎样才能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工业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让学生感兴趣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两个片断。

【案例片断】

片断1:观看视频:2012年9月25日中国首艘航母平台“辽宁舰”入列后今日(10月12日)首航。标志着中国航母研发、技术储备和人员等训练计划进展顺利,中国的航母之路也按部就班,不受内外杂音干扰。未来中国航母将装上舰载机这个“牙齿”,并组建数艘航母编队,成为真正的蓝水海军。虽然“辽宁舰”首航不能和当前的东海南海局势联想太多,但对于美日和南海个别跳梁小丑而言,还是会有不小震慑味道!

10月12日中国首航母辽宁号自9月25日交付后首次离港出航,时间超过半个月,10月30日辽宁号驶入大连港停靠,这也让中国的军迷们大为振奋。

思考1:制造航母的工厂应考虑什么的区位因素?

2:中国制造航母的工厂应建在什么地方比较合适?

一小段视频导入,激起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了解的欲望。让学生小组合作寻找,发现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而不是生硬告知,培养学生探讨问题的能力。

片断2:学生角色扮演;(企业家)区位因素考虑。

学生角色扮演很投入,上课氛围很好。

教师转承:我们选择厂址时最好成本最低而获利最高,各种条件都好,但这种地方不多或不存在,所以切合实际,考虑工厂选址,应找出一种或几种主要区位因素即主导因素。从而引入五种不同导向型工业。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活动,我课后有一些个人体会,感触颇深。

1.案例要来源于实际,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生活中时时有地理,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学习和掌握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开拓视野,而且能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生活的自理能力,最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因此,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片区教学研讨活动方案篇9

关键词:学科指导组 小学英语 片区教研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195

我区从1993年秋季起在各中心校五、六年级开设小学英语课程。2003年新区成立后实行教育资源整合,响应《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中提到的“从小学起逐步按地区统一开设外语课”, 全区68所小学从三年级起全面开设英语课程。但由于师资配备比较薄弱教师,转岗教师的英语专业素养相对较低,给我区小学英语的教育教学质量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为进一步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我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使我区的小学英语教学发展能尽快赶上全市小学英语的发展水平,我们成立了小学英语学科指导小组。指导组在教科院小学英语教研员的组织下有条不紊地开展有针对性的片区教研活动,以促进我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我区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1 师徒结对,建立帮扶机制

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全面优化。两年来,我区五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与五位小学英语学科指导组成员结成“一对一”的师徒关系,着重落实“一选拔、二辐射、三培训”工作。

“一选拔”是分别从每个镇区的完小中精心选拔一位责任心重上进心强的英语专职教师作为徒弟,并签订师徒协议,以确保在两年的师徒结对活动中能有较大的长进。我区共有五所中心校和三所直属校,全区68所小学,158名英语教师,其中专职教师23名,而专职专业的教师只有16名。被选拔中的老师肩负着“二级导师”的责任。

“二带动”是指师徒结对要起到两个带动作用,一是带动徒弟所属片区的英语专兼职教师的专业成长;二是带动全区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培训”即抓好三项内容的培训,一是对农村校英语教师进行英语基础知识培训,包括语音基础知识、语法基础知识、课堂组织用语等。我区转岗英语教师有140多名,大部分教师虽然经过转岗培训,但其语音面貌仍然欠佳,更不用谈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制定的培训级别不能过高;二是针对新更换的小学英语PEP课本进行教材培训,帮助教师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合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三是培训教师如何规范撰写小学英语教学设计。在市区两级的教学视导中,发现英语教师的教案存在众多版本,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尚不明确。因此,从规范入手,要求制定的目标要涵盖五个维度的内容:语言知识目标、语言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学习策略目标和文化意识目标;每个目标的默认主语均为学生,目标应具体可操作、可评价,不出现诸如“掌握”等词的模糊目标描述。

2 片区联动,规范教研组建设

2.1 规范管理

从制度层面规范教研组活动,做到“三个确保”,即:确保英语教师每周三下午不排课,按时参加片区教研活动;确保每位教师每周研讨都有书面反思;确保每次活动都有既定的主题。根据自身实际,要求各教研组切实抓好《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研究,苦练内功,提高业务素质。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决不走过场。一周一次的备课活动要重点研讨下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各备课组为单位各推出一节示范课,要求课前合作完成教学设计,授课结束后,再进行集体反思,交流得失。各教研组再根据一些共性问题,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着眼共同进步。

2.2 创新机制

教研实践告诉我们,教研工作总是借助一定的活动形式,依靠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人员予以落实的。在校长推动,教师主动、导师促动的前提下,健全教研网络是搞好教研活动的组织保证。我们搭建了“市学科指导组活动――区级骨干教师中心组――片区教研组”三级教研网络。由市教科院教研员主管学科指导组的工作,区教研员负责指导组活动和区级研讨的开展,由结对教师协助片区教研组长组织片区教研工作。这种三级教研网络,保证了教研组的组织功能,又能充分发挥每个教师主体的积极性,三级活动互递信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教研活动的作用。

2.3 共享资源

教师在教研过程中的创意不应是个人的资源,而应成为教学研究的资源共享。在活动中,我们或采取互动式教学研究,或采取开放式经验交流 ,大家畅所欲言,将自己在实践中最得意的做法展示出来,谈自己的尝试和体会。大家互通信息、互相交流、相互切磋、分享经验,充分发挥个体特长和团队精神,在分工协作、互动共生中创造优秀的教研成果。我们还申请了区小学英语教学公共邮箱,共享集体备课的教案和教学心得;建立了学科指导组成员QQ群,鼓励结对教师积极主动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反思问题、研究问题,并和知道老师切磋问题。通过现代化的手段,使学科指导组的师徒联系更加密切,使片区内和片区间的教师交流研讨更加频繁。

3 我们的思考

片区教学研讨活动方案篇10

一、从问题入手,解剖现状

活动区不是新话题,历年来,除结构区、图书区等几个传统的区域在使用外,很多班级的活动区域形同虚设,或成为幼儿学习工具的陈列台或玩具的展示台,幼儿的游戏无法有效开展。因此,我们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为《指南》)为指引,引领教师一起查找实践中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深层原因。采用园本教研集体研讨的方式,集中大家在一起,通过解读收集到的班级活动区图片,分组讨论,找问题,查原因。

(一)活动区存在的问题

经过各小组认真讨论,发现活动区创设中的主要问题有:

1.空间利用不合理,无法提供孩子操作的台面;

2.材料摆放混乱,材料混搭,影响操作;

3.材料可操作性不强,幼儿玩不起来,不符合幼儿特点。

(二)问题原因

1.教育观念陈旧: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一直重视集体教育活动轻视游戏活动,没有花太多心思去准备。

2.专业能力不够:游戏组织与实施的能力欠缺,尤其对游戏材料的设计感到无助,缺乏理论支撑,没有新意和创意。

3.专业引领缺乏:园本教研没有组织专门的专题培训,对活动区质量的高低没有专业的评价标准。

二、开展循序渐进式的指导

从解决教师观念入手,由教研现场走进活动现场,由共性问题到个性问题,采用循序渐进、从浅入深的指导方式,帮助教师们去解决材料设计和投放、场地优化布局、环境中的艺术环衬等问题,完成从理念到行动的华丽蜕变。

(一)参与式培训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结合《指南》,大胆提出了《区域环境,不说话的老师》的观点,强调了游戏材料本身蕴含的操作价值。

培训中,结合图片和实例,让教师去解读目前投放材料上的操作性。比如:美工区,老师只投放了笔,这算游戏材料吗?娃娃家,仅仅一张床、几个娃娃,孩子能玩起来吗?数学区,几张光碟摆放在那里,暗示孩子什么?面对这样司空见惯的环境,老师们愕然。“如果你是孩子,看到这样的材料,你喜欢去玩吗?”“当看到这一捆小塑料棒,3岁的孩子会怎么玩?4岁的孩子又怎么玩,5岁的孩子呢?”在这样一个个紧逼式的追问中,老师们开始尝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材料。猛然意识到:材料,是孩子游戏的生命。

继而,又提出材料的三种结构,帮助教师专业理解不同结构材料的价值。开放式的非结构、低结构材料,封闭式的高结构材料,现场组织教师结合本班实际,进行材料分析,班级材料中哪些材料多哪些材料少?在自由的氛围中,教师们放开自己的思维,站在3~6岁孩子认知水平上,去解析材料,慢慢对“材料是否会诱发幼儿的游戏行为”“幼儿生活的一切空间都能成为游戏的空间”等问题有了清晰的理解。

培训深入浅出,环环相扣。参与式的专题培训,刷新了每个教师心底的陈旧观念,摒弃了固执己见,用新的眼光去学习和领会《指南》中对活动区游戏的建议和目标,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二)重新规划,优化空间和材料

针对培训后的要求,各班组长带领团队成员,重新商讨班级活动区规划,用新的理念去布局创设活动区。在空间布置上,老师们有动静分开的区域规划意识,将阅读区、扮演区和表演区安排到寝室,将相对喧闹的演奏区放到了走廊上;在材料设计上,针对5~6岁孩子对事物的探究兴趣和任务意识,大班教师设计了高结构的益智材料;针对3~4岁幼儿喜欢模仿学习的特点,小班老师设计了非结构和低结构材料。考虑幼儿活动时没有操作台,很多老师将桌子利用起来,贴上图片和照片、文字标签等,为每种游戏提供固定的游戏场所。经过这一系列的调整和改变,活动区不再是一个“死区”,它有了生命力。

(三)现场指导,支持协作

我走进了教室,走进每个班的活动现场,发现很多班重视益智区、表演区、阅读区、数学区、美工区材料设计和使用,建构区、生活区、种植区存在被漠视的现象。于是在和班级教师面对面交流中,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能否在建构区创设“让玩具站起来”“如何拼接成球形”等问题情景;在种植区,能否设计探究实验的问题比如“喝五彩颜料,它们的叶子和根会变色吗?”让孩子学会记录“观察叶子的形态,观察根须的不同”等;在生活区,能否提供练习勺子、筷子,叠毛巾叠衣服等生活能力的游戏训练。这些点拨给予了老师们很好的引导,他们开始尝试着去改变这几个区域材料。

(四)再次培训,解决材料“套餐式”配备和“环衬”艺术性问题

在指导过程中,又发现孩子们在操作使用材料时出现麻烦。“老师,我需要一根小棒。”“老师,我没有纸。”材料的不配套,降低孩子在玩耍中的兴致,导致有些区域无人进入。借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国园长的做法,进行一次“套餐式材料配备”的专题培训。观看视频、图片,然后以灵灵班制作的“钓鱼”为游戏案例,来设计材料的套餐配备。

按照年龄段分组进行设计并交流。最后各组汇总,提出了四个套方案。

套餐一:练习手眼协调――钓鱼,提供的套餐材料有:钓竿、鱼、一个放鱼的小桶或者小盘;

套餐二:练习小肌肉――喂鱼,提供的材料是:制作一个张大嘴巴的动物、许多小鱼、勺子和筷子;

套餐三:数的学习――数鱼,提供的材料有:圆点卡片和装卡片的盘子、一个装鱼的盘子、数字卡片;

套餐四:发展语言――小猫钓鱼,提供材料有:圆盘上摆放简单的背景图、投放故事的卡片(有序列标示的)、文字卡片――猫猫、妈妈、鱼、蝴蝶。一套材料,多种配方,不同玩法,实现功能最大化。

以案例为切入口,引导教师学会设计游戏材料。套餐式的材料配备解放了教师同时又使孩子们在游戏时也更加专注和投入。

三、现场观摩,综合评比

经过反复调整和改变,各班活动区环境进入成熟阶段。为了让老师们的付出得到应有的评价和认同,幼儿园专门成立了评委组,进行观摩评比。四个教研组长和我一起,分别观摩了10个班的区域游戏,按照材料、空间布局、适宜年龄特点、兴趣度四个标准去评价活动质量,边观摩边交流,评比的过程也变成帮助教师成长的过程。同时拍下很多活动实录,为下一阶段的培训做资料储备。

四、反思感悟

从活动区创设的指导和管理的策略研究中,我有几点感悟:

(一)共同实践的过程,就是共同成长的过程。无论是教师,还是孩子,包括我自己,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历练和成长。

(二)管理者的认识深度决定班级教师实践的高度。我对活动区游戏的忽视直接影响教师的认识,把他们局限在管理者的意识里。改变教师首先要改变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