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师十篇

时间:2023-03-16 03:18:14

心理治疗师

心理治疗师篇1

乙方(见习治疗师):_________

为保证见习治疗师见习的顺利进行和见习质量,同时也为了保证带教老师本人及其所在单位的利益,特制订以下见习协议条款:

一、确立见习关系

1.甲方为乙方提供带见习场所和机会,每周提供给乙方的见习和带教时间为_________小时。

2.见习前三周为双向选择期,甲方有权利根据其考察乙方的工作能力和品质的结果同意或不同意双方见习关系;乙方有权利根据其本人的能力特点和专业理论取向等个人特点确立或放弃见习。双向选择期结束后,如果甲乙双方的其中任何一方未明确提出终止见习,则默认双方已经确立见习关系。

3.乙方本人向甲方本人或其所在单位交纳每学期_________元的见习费,此费用在双方确立见习始一月内支付。

4.双方确立见习关系后,乙方中途退出见习,见习费用不与退还。

二、保密

5.乙方应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不向外泄露甲方咨询和带教过程中的信息。在见习期间和其后严格保管有关的记录,录音等有关资料,未经甲方允许不能让他人接触这些资料。

6.乙方应严格保守甲方所在单位的保密信息和资料(包括:心理测试,测评软件,数据,治疗师的家庭电话,电子邮箱,住址等私人信息和其它甲方未明确对外公开的资料)。

7.甲方对在带教和督导过程中乙方的个人隐私和被要求保密的信息保密。

三、对待来访者

8.在见习期间,乙方应该努力保持与来访者之间客观的治疗关系,避免与熟人、亲友、同事等建立治疗关系,不与来访者建立和发展任何工作以外的关系。

9.在见习期间,乙方应尊重来访者,不以任何原因(如:种族,性别,信仰,教育水平,籍贯等)歧视来访者,不利用工作角色牟取私利。

四、职业行为

10.乙方应在甲方的督导下工作,了解自己的能力和职能范围,不做超越自己能力和职责以外的事情。

11.在使用测量工具时,乙方应在甲方相关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全面了解有关测量的目的,内容及局限性,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各种测量工具,并能正确合理地向来访者解释有关的测量结果。

12.乙方在见习期间应遵守甲方所在单位的见习工作时间和空间的规定,不迟到,不早退,未经许可不在见习地点以外的地方做有关心理治疗和咨询的工作,不做损害甲方所在单位声誉和利益的事情。

13.乙方应在甲方的督导下,严格遵守心理咨询和治疗专业委员会和见习所在单位有关专业人员的其他规定。

14.乙方同时应接受_________的领导,如果甲乙双方发生问题或纠纷,由_________予以协调。

五、其他

15.本协议的有效期为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

16.本协议一共三份,在双方签字生效后由甲乙双方以及_________各自保留一份。

心理治疗师篇2

[关键词]教师 心理健康 休闲治疗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155-03

近些年,各类虐童图片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不断刺痛着公众敏感的神经,“太原儿童被老师狂扇七十余下耳光”“广东番禺女童被摔”和“温岭幼儿园虐童事件”的新闻报道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幼师师德的大讨论。遗憾的是,人们对这些事件的讨论更多的是将其定性为当事人个人道德问题和教育机构的监管问题,很少有人认识到当事人的心理问题,以及由此折射出来的相似事件中当事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上述事件表明,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然而,目前国内的心理疾病治疗方法和心理健康防卫方法仍然在沿用一些传统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这些传统的治疗和防卫方法难以有效地治愈心理疾病患者,更难以达到广泛防卫教师心理健康的效果。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采用休闲方法来对心理和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在大部分的心理咨询机构都提供休闲治疗服务,协助教师保持心理健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心理健康

关于心理健康的确切涵义,国内外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界定。心理学家English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进行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力,并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而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K.Menninger认为:“心理健康者应有保持稳定的情绪、敏锐的观察力、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心态。”社会学者Bochm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自身带来快乐。”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给心理健康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由此可见,虽然人们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但都存在一些共同之处,即心理健康是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良好个性、处世能力和自我潜能最大发挥的心理特质结构。

二、休闲治疗

休闲治疗(Therapeutic Recreation)的定义最早是由Davis(1936)提出的“以任何自由的、自愿的以及表达性的活动,用以成为有益身心的辅助治疗”。Davis对休闲治疗的定义对后续研究者有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休闲治疗中的休闲活动必须是有目的性的。正如Austin & Crawford(2001)通过对各学者关于休闲治疗的定义的回顾,总结出“休闲治疗是一种有目的的介入”,但Austin & Crawford(2001)的研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Davis 认为休闲治疗属于辅助治疗的观点,他们的研究认为参与休闲治疗的患者个人身心健康得以改善是有目的的休闲活动介入的结果;不难看出Austin & Crawford认为休闲治疗的关键是产出有益的“休闲体验”,且强调了休闲治疗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而且可以作为独立的病痛治疗方法。与此观点相同的有Frye & Peters(1972)和O'Morrow & Reynolds(1989),他们都认为休闲治疗的核心是让参与休闲治疗者达到其所渴望的休闲体验,并由休闲体验来促进或恢复健康。与上述研究者所下的定义不同,Iso-Ahola(1980)认为休闲治疗的核心是增加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他认为“休闲治疗是透过休闲活动,来增进患者的生活质量”;Malkin&Howe(1993)进一步扩展了Iso-Ahola的观点,他认为“休闲治疗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休闲资源和休闲机会以促进患者的健康和良好的生活”;Carter,Van Aandel and Robb(1995)更是把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休闲治疗的终极目标,他认为“休闲治疗是指藉由特殊的休闲和体验活动或介入以协助有特殊需求的个体维持或增进健康以达到其最佳的生活质量”。此外,Kraus & Shank(1992)认为“休闲治疗服务是指以身心障碍者的特殊需求,设计适合的休闲活动”。Wilhite&Keller(1992)也认为“患者个人的内在需求是休闲治疗的关键所在”,他认为休闲治疗必须是能够帮助患者发展、表达和保持自己选择个人内在所需的休闲生活型态,并在过程中消除或将障碍减到最小。Carter,Van Aandel &Robb(1995)也在其定义中强调了患者个人休闲需求的重要性。Faulkner(1991)认为“休闲治疗是有目的地介入患者的生活,而将休闲活动当作介入的工具,依循休闲治疗主要的目标,使病患透过活动而拥有愉悦的休闲体验”。休闲治疗现已被美国社会群众及医院肯定与接受,已有的许多理论与实证研究证明休闲生活有益于身心健康与适应生活,对于身心障碍者的康复及社会适应有积极的贡献。

三、休闲治疗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

Wilhite&Keller(1992)认为休闲治疗的目标是能够帮助患者发展、表达和保持自己选择个人内在所需的休闲生活型态,并在过程中消除或将心理障碍减到最小 。Austin(1992)亦表示休闲治疗的目标主要是透过休闲活动使患者拥有愉悦的休闲体验,藉此了解病患的生理、心理、情感和社交的需求,并能够增强患者的能力与控制力。Malkin & Howe(1993)认为休闲治疗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游憩资源和游憩机会以促进患者的健康和良好的生活;Carter,Van Aandel and Robb(1995)认为休闲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将休闲活动运用到病人身上,使其不佳的身体状态、负面情感、社会偏差行为等方面有所改善。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估价;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挥。

对比休闲治疗的目标和心理健康标准,不难发现二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一致性:(1)强调有益的情绪表达;(2)强调愉悦的生活态度;(3)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4)强调自身能力和控制力;(5)强调减少负面情感和社会偏差行为;(6)强调健康和良好的生活。由此可见,休闲治疗的目标和心理健康的标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休闲治疗的目标即是让被治疗者达到心理健康的状态。

四、休闲治疗对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一)休闲疗法对教师不健康心理的良好防治效果

国外休闲治疗的先行研究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验证了不同休闲活动对人类心理健康的防治效果。Charlesworth(1964)认为休闲运动具有增进身体健康、促进发育、调节身心、提升工作效率等功能,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休闲运动对于人体病患康复、心理修复、社会制度治疗方面的功能;Jette etal(1988)对中老年人的研究显示运动可以显著提升自决自觉努力程度的认知,并且对其肌肉组织功能、健全心理与健康状态等都有正面的影响;Relf在1992年指出进行园艺活动可以是发展个人情感和促进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园艺活动具有减缓压力、促进身心正向发展的价值;Hass et al(1995)的研究园艺活动对肯定自我存在价值、拓展人际关系有显著作用;Levin(1998)认为利用音乐可让人的情绪得到发散,从而抒绪、净化心灵,达到心理自助的目的;Kerr, Walsh & Marshall(2001)在以焦虑症病患为治疗对象的研究显示以音乐作为辅助之再建构介入模式对于降低焦虑、情绪的调整、以及增进自我形象方面的成效。

国外学者对于休闲治疗的实证研究结论表明,休闲活动对于人类的心理修复、不良情绪的释放、减少内心焦虑等方面有显著的作用。在我国,教师尚未认识到休闲活动对于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产生的有害情绪没有通过适当的休闲活动加以释放,这些有害情绪的不断积累,最终会导致心理和精神疾病,从这个角度不难发现休闲疗法对于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二)休闲治疗在防治教师不健康心理中的优势

休闲治疗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将近50年的发展历程,并且在防治心理和精神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休闲治疗在西方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延伸出了运动治疗、园艺治疗、音乐治疗、游憩治疗、戏剧治疗、舞蹈治疗和游戏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从休闲治疗的形式来看,休闲疗法在防治心理和精神疾病方面有传统医疗所不具备的优势,这些优势包括:

1.休闲治疗的参与性更强。休闲治疗的本质是要求心理和精神病患者参与到有针对性设计的休闲活动中,在休闲的过程中达到改善并修复病患的心理和精神问题的一种治疗方法。休闲治疗本身要求人们参与到具体的休闲活动中来,这些由专业休闲治疗师所设计的休闲活动有较强的参与性,心理病患在接受休闲治疗过程中能够获得美好的休闲体验,在这种愉悦的休闲体验中逐渐来矫正自身的心理问题;休闲治疗的参与性还体现在心理病患可以参与到休闲治疗的休闲活动设计中,心理病患可以在休闲治疗师的帮助下自行选择自己喜欢的休闲活动,改变了传统心理疾病疗法中的心理病患被动接受治疗的缺陷;此外,休闲治疗的参与性强还体现在一旦休闲治疗师为患者制订了休闲活动的计划,心理病患可以自行进行疗程中要求的休闲活动,而不需要有专业人员随时辅助。

2.休闲治疗更有吸引力。休闲疗法与传统的心理疾病疗法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休闲治疗的过程发生在心理病患的休闲体验中,休闲治疗的这一特点促使该治疗方法逐渐成为西方社会心理治疗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治疗方法所设计的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使其具有特别的吸引力;此外,休闲治疗的吸引力还体现在对那些不愿意与人接触的心理疾病患者有更大的吸引力。事实上,很多心理疾病患者都有不愿意与周围的人交流和倾诉的特征,而休闲治疗可以通过设计与植物、音乐、单人运动等形式的休闲活动来避免该类病患的心理顾虑,因此休闲治疗对该类人有更大的吸引力;部分心理疾病患者和有轻微心理问题的人出于保护个人隐私的考虑,不愿意去医院或者心理诊所,休闲治疗可以通过在线咨询的形式为这部分人提供休闲治疗建议,且通过休闲活动的形式进行治疗更具有隐蔽性,更能达到保护其隐私的目的。

3.成本更低。传统的心理疾病治疗方法往往需要患者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这些传统的心理疾病治疗的成本一般都是很高的,就我国目前的教师人均收入水平而言,大多数人承担不起这种负担,因而大部分有轻微心理问题的人都不会进行心理治疗,而大部分深度心理疾病者都是属于这种由于经济原因放弃及时治疗的人。与传统心理疾病治疗方法不同,休闲治疗虽然有较为个别、较为昂贵的治疗方法(比如马术治疗),但大部分的休闲治疗方法(运动治疗、游憩治疗、音乐治疗、园艺治疗)的成本是较低的,心理疾病患者可以通过在线咨询的方式,与休闲治疗师共同决定其要参与的休闲活动或项目,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情况来选择休闲活动方式;另一方面,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休闲成为教师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休闲治疗可以将教师的休闲需求与心理疾病治疗或心理问题疏导合并为一,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达到了节约成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Jenkins R,Lehtinen V,Lahtinen E.Emerging perspectives on mental healt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Promotion,2001,3(01):25-43.

[2]Menninger,K.Whatever became of sin?[M].New York,NY:

Hawthorn Books,Inc,1973:29-43.

[3]Jahoda M.Current concepts of positive mental health[M].New York,Basic Books,1958:11-21.

[4]Davis J G.A procedure for the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lactic acid bacteria[C].Proc.Soc.Agric.Bact,1936.

[5]FRYE V,PETERS M.Therapeutic Recreation, its Theory, Philosophy,and Practice[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1974,53(03):152.

[6]O'Morrow G S.Therapeutic recreation:A helping profession[M].Reston Publishing Company, 1976.

[7]Iso-Ahola S E.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leisure and recreation[M].Charles C.Thomas,1980.

[8]Malkin M J,Howe C Z.Research in therapeutic recreation:

concepts and methods[M].Venture Publishing Inc,1993.

[9]Carter M J,Van Andel G E.Therapeutic recreation:A practical approach[M].Waveland Press,2011.

[10]Kraus R,Shank J.Therapeutic recreation service:principles and practices[M].Wm.C.Brown Publishers,1992.

[11]Wilhite B C,Keller M J.Therapeutic recreation:cases and exercises[M].Venture Publishing Inc,2000.

[12]Faulkner R W.Therapeutic recreation protocol for treatment of substance addictions[M].Venture,1991.

[13]Passmore T.Coverage of Recreational Therapy: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M].American Therapeutic Recreation Association,2010.

[14]Carter M J,Van Andel G E.Therapeutic recreation:A practical approach[M].Waveland Press,2011.

[15]Jette M,Sidney K,Campbell J.Effects of a twelve-week walking programme on maximal and submaximal work output indices in sedimentary middle-aged men and women[J].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1988,28(01):59-66.

[16]Relf,P.D.Human issues in horticulture.Hort Technology[J].

心理治疗师篇3

【关键词】 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专业能力;情感能力;横断面调查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4.001

中图分类号:R749.055,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4-0229-06

美国《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原则和行为规范》中指出:心理学工作者必须在其胜任的专业能力范围内从事工作、教育及行为研究,并以其教育、培训、督导或专业经验为基础[1]。中国2007年9月在《心理学报》上发表的《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1版)》中也明确规定:心理师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应基于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在专业界限和个人能力范围之内,以负责任的态度进行工作[2]。

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专业能力一般是指其能够有效地掌握与应用相关临床治疗方法、策略和技术,同时具有广博的人文与社会学知识,以及在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各种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能力[3]。在西方国家,对此要求很严,如从事成人抑郁症治疗者不能接待儿童来访者,除非接受过儿童抑郁症专业培训[4]。

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情感能力一般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接受和自我督导,即治疗师能够认识和承认自己是现实生活中独特而难免有错误的人,知道自己情感方面的优缺点、需要和资源、临床工作的能力以及局限性等[3]。因为心理治疗过程中经常会对治疗师及患者造成强烈的情感震动,如果治疗师不能承受某种情感压力或治疗工作中应尽的责任,则其帮助别人的良好意愿就会差强人意,甚至得不偿失或给患者造成伤害。

本文拟从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两个方面,对心理咨询和治疗师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期了解我国目前从业者能力的基本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按全国的行政区域划分,选择其中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行政区为调查区域(港澳台除外)。在每个行政区所包含的城市中,选择2~3个城市(主要选择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发展比较好的城市)作为主要调查点。每个调查点的负责人主要是课题组成员单位的同行,或同行推荐。按照所调查城市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的开展情况,每个调查点发放调查问卷70~250份。由各调查点的负责人利用学术会议、培训等机会进行调查,并现场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601份,有效率为60.1%。调查对象包含13个省的60个城市,以及两个直辖市(北京、上海)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师,其中:北京 77份,上海 74份,广东104份,东北三省70份,浙江66份,湖南与湖北50份,山东39份,甘肃36份,安徽30份,四川29份,河南与河北26份。调查时间为:2007年10月至2008年6月。

1.2工具

自编心理咨询或治疗伦理问题调查问卷(咨询师版)。该问卷包括三部分:(1)人口学资料及从业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月收入(包括各种来源的收入)、受教育程度、专业背景、工作单位性质、职称,及所接受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培训类型、从事心理咨询或治疗的年限、是否在为从业者作督导、对来访者的心理咨询或治疗平均的治疗疗程等;(2)伦理行为调查,主要包括工作胜任能力、履行心理咨询和治疗设置、知情同意、保密原则、双重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多数题目采用两级评分,即回答“是”或“否”;(3)伦理意识调查,参考Gibson等调查问卷[6]中条目的表述编写而成,该问卷主要包括涉及心理咨询和治疗伦理问题的条目84条,请被调查者判断所属条目的内容是否符合伦理规范,采用“符合”、“不符合”和“不清楚”3项计分(分别计1、2、3分)。本文选用其中有关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的条目22条。

1.3统计方法

进行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 被调查者人口学资料及从业基本情况

被调查者平均年龄(36±10)岁,女性、已婚、本科各约占2/3,绝大多数在公立单位执业,职称分布均匀。见表1。

被调查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中有一半每周的咨询或治疗时间在5小时以下,70%以上的人工作时间在5年以下,接近1/3的人同时在做督导的工作(见表2)。

2.2 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状况分析

多数被调查者有难以胜任专业工作的感觉(76.2%),超过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在执业过程中会有悲伤、害怕等负性情绪体验,并曾接受过心理治疗或督导的帮助,少部分人有过极端抑郁的情绪(24.6%),14.8%的人有过被虐待的经历(其中男性为13.8%,女性为15.7%)(见表3)。

2.3心理咨询和治疗师对于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方面的伦理判断情况分析

对于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的伦理判断,较有争议的条目是“用自我暴露或‘现身说法’来作为治疗技术”和“告诉来访者自己生他(她)的气了”,均有半数左右的人认为符合伦理要求。有26.1%的人认为“因担心被而回避某些来访者” 符合伦理,27.1%的人认为“对患者感到愤怒和失望,并告之患者”符合伦理。其他条目的回答比较一致。对于各条目判断为“不清楚”的人占10%左右(表4)。

2.4 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专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是否有难以胜任治疗的感觉”这一条目与人口学因素、执业基本状况中的各分类项目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单位性质、职称、工作年限、平均每周咨询或治疗时间、有无处方权、是否合并用药处理等均是影响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专业能力的主要因素。其中,女性、20~30岁年龄组、未婚、私人执业、无专业技术、执业年限在2年以下、每周工作5小时以下、无处方权、不合并用药处理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师,难以胜任工作的感觉高于其他同行,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5 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专业能力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有难以胜任的感觉”为因变量,以经过卡方检验有影响的因素,如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单位性质、职称、工作年限、平均每周咨询或治疗时间、有无处方权、是否合并用药处理为自变量,运用Enter法进行逻辑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平均每周咨询或治疗时间对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专业能力影响较大。每周心理咨询和治疗时间越短的被调查者,难以胜任自己的专业的比例越大。模型总预测正确率为76.4%,回归模型的确定性系数为Nagelkerke R2=0.11( “有难以胜任的感觉”编码为1,“无难以胜任的感觉”编码为0)。

3讨论

3.1 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专业能力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在中国所从事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多数被调查者有难以胜任专业工作的感觉(76.2%),而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研究中[4],则少有类似的情况。因为在西方多数国家,心理咨询与治疗师的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且有准入标准,积累了几十年实践的经验,对工作胜任是成为心理咨询与治疗师的最起码要求。然而,中国近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历史发展是不连贯的,真正的起步是近20年,至今仍缺乏大学本科的临床心理学系统规范培训和毕业后继续教育的体系、制度、方式等,虽然近些年随着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各种心理治疗与咨询的培训班层出不穷,但绝大多数都以理论授课为主,缺乏实践操作的演练,尤其缺乏系列、循序渐进的案例示范与实践机会。相当一部分学员在培训过程中觉得有收获,但在以后的实践中却发现,连基本的沟通技能、治疗关系的建立都未掌握,仅凭各自的社交能力与理解来实践,自然力不从心。而且,从本调查的结果每周从业时间在5小时以下的人占51.6%,从业2年以下的人占42.8%可以看出,一半左右的被调查者从业的时间比较短,没有相应的经验积累,这也是是从业者有不胜任感觉的一个重要因素。

3.2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情感能力分析

美国针对心理咨询和治疗师在心理治疗中是否有强烈情感经历曾做过几次全国性调查,发现较常见的情况为:大多数治疗师曾经有过强烈的忧伤和悲痛体验,其中超过一半(61%)的治疗师报告曾患过临床抑郁症;超过29%的人报告曾有自杀意念,4%的人报告曾企图自杀;大约4%的人曾因精神科问题住院治疗[5]。本研究亦发现61.6%的被调查者在执业过程中有过悲伤、害怕等负性情绪体验,少部分人有过极端抑郁的情绪(24.6%)。提示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作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或者是不同的文化背景,负性情感的出现是普遍的,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本研究发现,有66.2%的从业者曾接受过心理治疗或督导的帮助,相对于美国资料(约84%的治疗师曾接受过心理治疗帮助)[5]而言,中国目前该领域的从业者本人接受督导或专业指导的比例仍落后于西方,但已有半数以上者认识到这些问题,并试图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或督导来解决。

3.3 个人经历对情感能力的影响

国外资料显示,几乎1/3的男性治疗师和超过2/3的女性治疗师至少在其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期间曾经历过某种形式的虐待[5]。本研究结果发现14.8%的人(其中男性为13.8%,女性为15.7%)有过被虐待的经历,这一比例显著低于国外的相关报道,可能与东西方对于虐待的理解和界定不同有关,西方国家很注重人权,而我国更注重家庭,“家丑不可外扬”是我们传承下来的文化信念。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讲,一个人以往的经历的总和,通过内化过程,构成了一个人独特的情结和人格,进而会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动机、情感和行为。被虐待或特别的痛苦经历会影响治疗师情感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可能对咨询工作造成影响。不过,至今仍缺乏证据说明有无被虐待史经历的治疗师是否胜任从事咨询工作。

3.4心理咨询和治疗师对能力方面的伦理判断情况

对于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的伦理判断,较有争议的条目是“用自我暴露或‘现身说法’来作为治疗技术”和“告诉来访者自己生他(她)的气了”,本研究发现,认为这两条符合伦理要求者约有一半。而美国Gibson等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分别有92%和83%的美国心理学从业者认为这两条符合伦理要求[6]。国内的张爱莲、钱铭怡等的研究中,判断这两条符合伦理规范分别为75%和58%[7]。这表明,自身的经历是否能在咨询的过程中应用,美国的从业者普遍接受,而中国的从业者则存在较大分歧,在此方面能否用文化差异来解释?还是因为国内对此方面的研究和讨论较少,仍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中只有26%的人认为“因担心被而回避某些来访者”符合伦理,而同样的问题在美国资料中有64%的人认为符合伦理[6],这个数字的差异比较大,说明美国的从业者比较注意自我保护,伦理意识比较明确和鲜明。

3.5 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专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发现进行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时,较多变量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如职称、咨询年限、平均每周咨询或治疗时间等因素都与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专业能力有关。但是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只有每周工作时间上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每周心理咨询和治疗时间越短、从业年限越短者,难以胜任自己的专业的比例越大,这符合心理咨询和治疗这一职业,与人生的经历和阅历,以及实际工作的经验密切相关,同时也提醒我们对初入心理咨询和治疗这一行业的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系统培训,显得必要而迫切。

3.6本研究的局限性

首先,本研究力图反映目前国内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伦理问题的现状,研究伊始对于调查地点和调查对象的选择非常严格按照地区分布和标准取样原则,但实施起来难度很大,有些地区的从业者不太配合调查,且多数是利用学术会议或学习班进行的调查,自愿填写,回收率较低,造成研究对象在地区分布上不均衡;其次,伦理学话题是比较敏感的,因此调查的结果与实际的情况可能会有出入,提示单纯用横断面调查难以全面反映问题,建议应用更深入的研究方法,如质性研究的结果来补充;第三,调查问卷的部分内容是借鉴西方国家的研究成果,个别项目理解较困难,应进一步对调查工具进行修改和完善。

致谢:感谢参与调查的同行们!

参考文献

[1]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Ethical principles of psychologists and code of conduct[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2,57:1060-1073.

[2]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伦理守则制定工作组.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J]. 心理学报,2007,39(5):947-950.

[3]季建林,赵静波.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伦理学问题[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7-44.

[4]Knapp S,Vandecreek L. A principle-based analysis of the 2002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ethics code[J].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Training,2004, 41(3):247-254.

[5]Pope KS,VasquezMJ. Ethics in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 A practical guide, Second Edition[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98, 109-125.

[6]Gibson WT, Pope KS. The Ethics of Counseling: A National Survey of Certified Counseling[J]. J Counsel Dev, 1993,71: 330-336.

心理治疗师篇4

关键词:治疗师,专科医院,心理

引言:随时代的发展,在康复专科医院中,治疗师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着重分析心理治疗师的作用相应的各个方面来分析,还论述了如何改良治疗师现在的模式,更多的实现医院的宗旨----为需要的人提供最好的服务。

现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压力越来越大,慢慢的便成为了心理问题,看现在的精神医院,心理医院大部分都是为治疗心理而开,因为现在人们的心理负担变得越来越重,出现问题越来越多,无乱是老年人还是中年人或者青少年在心里上都有可能出现问题,特别的近年来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与社会的关注,老年人为了看到孩子不照顾自己,媳妇对自己不好,可是不知向谁提,慢慢的便积成疾病;中年人为了自己的家庭,为了一份好的工作或其他的一些因素也会产生很多的心理负担;青少年有的是为了读书,有的是为了谈恋爱而导致心理负担过重……

现在的很多大学生跳楼事件,少女自杀事件等等大部分都是因为心理上受到打击,笔者也目睹一件这样的事,我邻居有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可是当他要高考时,出现了车祸不能参加考试,并且自己又变成了残疾,由于没有人去开导,慢慢的,就因此而变傻了……

所以说要加大对心理病人进行开导,那么康复专科医院中治疗师的作用就少不了。因为,在一般的综合性医院中,医生占主导地位,医生开出医嘱后,由治疗师执行医嘱,因此治疗师不参与管床。而康复专科医院中,治疗师是决定患者治疗效果的主要技术力量,由治疗师参与管床,定治疗计划和方案,对病人全程跟踪是很好的一个模式。医生的责任主要负责给治疗师转介病人和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并由team会议来共同讨论患者的治疗。由治疗师参与管床可以大大减少医生的配备,降低人力成本。

治疗师的作用:

1.直接性;因为治疗师直接与病人接触,很多问题能有一个比较直接的了解,例如,可以直接了解病人的状况,了解病人的心理压力,那样可以方便医生直接来个治疗。首先是医生--治疗师,再而治疗师----病人,接着治疗师---医生,最后治疗师---病人。体现的都是直接性的接触,直接性的护理

2.方便性;由于治疗师是直接型的与病人接触,在专科医院,对医生来说,医生的责任主要负责给治疗师转介病人和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并由team会议来共同讨论患者的治疗。而治疗师是参与直接的管床,医生能通过治疗师反映病人的病情,大大减少医生的配备,降低人力成本。

3.高效性;在专科医院中,治疗师直接了解病人情况,可以说对病人有更好的接触,容易清楚病人的状况,病人也愿意把自己的一些心理话对朝夕面对的治疗师倾诉,所以治疗师能顺利进行心理上的开导,并且会取到高效性的效果。

下面看看治疗师的模式

康复专科治疗师占比较重要的地位,因此要对治疗师工作模式进行安排:

1.协助医生工作,加大管理力度;康复专科医院中,这里只是对心理进行阐述,就是治疗师一方面,帮助病人开解心理矛盾,一方面协助医生治疗病人。

2.治疗师在管床中直接关系到患者。治疗师除了要根据医生的安排给予病人一些建议和给病人相应的照顾。

3.治疗师可以开导患者的心理,患者可以直接的和病人进行联络和病人一起探讨一起讨论。

4.心理治疗师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桥梁,通过医生建议,病人的需求,自己做出相应的回答,并且给患者更好的服务。

如何改良康复专科医院治疗师

治疗师在康复专科医院中参与患者的管床,定治疗计划和方案。治疗师是决定患者治疗效果的只要技术力量,笔者在这里,提出几点对治疗师模式的需求:

1.遵循医院的安排,由于康复专科医院中,治疗师是对病人的全过程跟踪,医院一般都会安排治疗师协助医生帮助病人,治疗师在行医时,遵循医院的安排,例如一些医院采用一对一的全方位开导,作为治疗师就要按照医院的安排对某个病人进行开导,那要有效率,有目的的治疗,对病人有很大的帮助。

2.治疗师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就是说,康复专业对治疗师的招聘,要对他进行严格的考核,因为康复专科医院中,病人的心情是比较复杂的,如果治疗师不能瞬时的开导病人很容易导致病人的心理进一步创伤。

3.治疗师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不仅仅是政治上才能提出,其实在这里,作为一名治疗师要记住病人才是重点,要耐心,不要烦躁,时不时的开他们一些开导,如果治疗师是个霸道没有耐心的人,那么病人很多心理话都不敢说出来,最终达不到治疗的效果。首先,病人的情绪不稳定,说话时不免有些烦,但做为一个称职的治疗师,就要有这份耐心,有这份爱心,就是说坚持以人为本。

4.三体结合,治疗师是医生和病人之间的桥梁,医生通过治疗师给病人看病,病人通过治疗师给医生放映病情,治疗师在这里就要经常对病人进行心理上的开导,因为那样可以更快,更准的知道病人的状况,同时能过及时的向医生反映。

5.康复专科医院,病人康复期最烦恼的就是心理上的问题,所以治疗师要加强的对病人进行开导,笔者认为可以这样,就是治疗师与病人建立友好的关系,以为病人接触最多的除了亲人就是治疗师了,心理治疗师在一定的程度上还是比较有经验的,如果治疗师能和病人建立友好的关系,病人可能会把心里上的一些事情告诉治疗师,那么治疗师就可以进一步对病人进行医疗。

6.引导为主,一些康复病人总是把心里事藏在心上,不容易倾诉,治疗师在压抑治疗上进行的开创性的工作深刻地改变了病人对这种疾病的认识。比如说,一方面,可以给病人相对的反向压力(当然要考虑到病人的实际状况),使病人认识到心理上矛盾的危害,进而适时的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给病人一条明路,通常情况下,病人此时比较听从治疗师的安排。另一方面,可以向病人些实例,通过转换话题,使病人认为世上还是那样的完美,使他们珍惜现状,可以的话,经常和病人了些开心的事。

7.制造矛盾,这里的矛盾不是说治疗师的矛盾,而是,治疗师可以通过问病人一些问题,然后从病人的回答中提出病人前后的矛盾,使病人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基本问题在哪。简单的来说,让病人做自己的治疗师。

8.尊重患者,对患者的隐私要保密,因为患者相信你,才对你进行谈心,如果你不能对他保密,可能对患者带来精神上的打击。

心理治疗师篇5

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的生存状态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光鲜亮丽:“我是一个凡人,看到悲伤的场景会掉泪,看新闻也会愤恨、高兴、惋惜。”由于工作原因,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中所了解到的社会黑暗面及负面信息是普通人的许多倍,他们在疾风暴雨的倾诉中坚强挺立,在长久的尴尬、质疑中保持积极的状态。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个职业是一个危险的职业!这项工作要求治疗师不断付出,竭尽全力。

在网上看到网友的提问:为何心理医生收费如此之高?任何人都会有心理的小问题,随便搜一搜去看心理医生的价格,都是500元一个小时甚至更高,太贵了。心理医生就不能做义诊?

很多人对于几乎不用打针开刀的心理咨询为什么要付费充满疑惑,陪人聊天不是应该免费助人吗?也有的人表示一些理解:咨询师也要吃饭,付出了当然期待回报嘛。确实,心理医生给出的治疗是他生命的时间和热情。但是这种“理解”其实正是表明了他的不理解,不理解在这种付出中对自己的特殊意义。

心理咨询主要采取按时收费的标准,之所以要收费,主要有以下理由:

有利于进入心理治疗状态

可能很多人在选择心理治疗之前,已经接受了身边家人、好友的多次开导、谈心,为什么他们如知己般温和的语言、掏心掏肺的安慰对你没有任何作用――因为你不愿意改变。

愿意给钱――也就相当于愿意为改变自己而做的牺牲,付钱表示愿意牺牲自我的一部分,才能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没有相应的付出,又有怎么能心安理得的收获呢?没有付钱的治疗,心理治疗师没有任何责任,那么效果可想而知,是面对还是逃避,谁能清楚?

.

有利于心理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的心理治疗专业人员太缺乏,而在社会大变革中,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容易恶化。有数据显示,北京患抑郁症的人就有50万,就这一个病在北京一个地方需要多少心理治疗专业人员?国家没有足够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只能由社会自己解决。试想,如果不收费,这个行业能发展吗?这个行业不发展,我们将来碰到的问题比现在还严重。看看现在多少小孩的口头禅都是“郁闷”、“无聊”、“烦”、“寂寞”,就知道问题的严重。

有利于让治疗师精力更加集中

从对来访者负责的角度看,可以让心理治疗专业人员精力更加集中。一般来说,心理治疗除了初次谈话时间比较长外,进入治疗阶段一般是30~50分钟左右,以保证双方的精力都高度集中。如果不收费,来访者往往没有时间观念,而且错误地认为心理治疗专业人员始终都处于最好状态,这样容易影响来访者的诊断和治疗。

有利于防止双方冲突

经常碰到一些人错误地期望自己的心理问题能三五句话解决,也常能感受到他们的质疑,心理治疗专业人员的话就那么值钱吗?

其实不然,真正的心理问题根本不是几句话就能解决的,表面上只是心中的一道坎,但难似万重山。只有按照心理学的科学原理、运用心理学的手段进行解决,成功才有把握。强行跨越,要么过不去,要么摔下去,很少有成功的。

来访者需要认识到心理问题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任何心理问题的解决都难以一蹴而就,必须遵守坚持性原则。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它的解决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有利于平等对话

只有收了来访者的钱,治疗师才由神变成了人,才能提供专业帮助。弗洛伊德也曾经感叹:“若不收钱,治疗师三分钟内会憎恨来访者。”收钱后,治疗师和来访者才能平等对话。如果治疗师感到患者轻视自己或剥削自己,就难以怀着真诚的愿望去帮助来访者。

有利于对心理治疗师的信任

从心理问题本身来看,解决起来很不容易,经常需要一定的时间。比如网络成瘾问题,问题很明显,危害都清楚,解决目标就是戒除,但解决起来很不容易,既需要较长的时间,还需要很大的决心。交费既可以免于时间长了造成对心理治疗专业人员的愧疚,更重要的是整个家庭对戒除网瘾的决心、对心理治疗专业人员的信任。戒除网瘾没有决心不行,没有对心理治疗专业人员的高度信任更不行。

是对治疗师前期投入的回报

从心理治疗专业人员的培养看,一个合格的心理治疗专业人员在一般情况下,既要有扎实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基础、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持续的专业学习,还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估算下来,合格的治疗师先期至少投入10万人民币。我个人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精神需要不断提升,最终心理治疗专业人员将面对的是回答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等哲学命题,因此没有持续的学习和投入去拓展知识、积累知识,怎么能适应这一要求呢?

更容易确定双方角色

从治疗效率来说,来访者和心理治疗专业人员都会更加专心、更有紧迫感,相互更容易进入角色、建立信任、取得效果、提高效率。从实践来看,免费治疗中,心理治疗专业人员经常苦恼于双方角色的混乱,部分来访者把治疗师当成朋友角色,谈话不着边际,难以进入治疗的情景。

有利于约束治疗师的行为

从保护来访者的角度看,正式收费,也是对心理治疗专业人员的行为约束的开始。正式收费的治疗,来访者的隐私既可以得到法律的保护,又可以得到心理治疗业职业道德的约束。这样能让来访者真正得到放松,把自己的问题完全暴露出来。事实上,合格的心理治疗专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约束要比法律的约束力更大,缴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给来访者买了保险。

有利于治疗师自我调节

心理治疗专业人员,说到底,也是人,而非神,我们从保护心理治疗专业人员安全的角度看,心理治疗专业人员必须建立“休息区”。

收费是心理治疗专业人员工作的开始,心理治疗专业人员就是一面棱镜,折射出来访者的问题。一到时间,心理治疗专业人员结束工作回到现实,进行休息、放松、甚至发泄。否则,长期的作息不分,对心理治疗专业人员的身心健康都是有害的。而他们如此付出,又有什么理由得不到回报呢?

心理治疗师篇6

中图分类号:R749.055、R74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6-0381-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6.001

在心理学领域,每一种理论或治疗方法的建立,都依据一种基本的世界观。如,罗杰斯的个人中心理论及治疗方法是依据这样的假设,每个人从根本上讲是好的,都有一种先天的驱力去达到自我实现;弗洛伊德的假设是人们先天寻找快乐和避免痛苦;班杜拉则强调,行为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DBT)是在传统认知行为疗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认知行为治疗方法,由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玛莎•莱恩汉(Marsha M Linehan)博士于20世纪90年代初创立[1]21。辩证行为疗法以辩证法的基本原则为理论基础,强调患者与治疗师之间、理性与感性之间、接受与改变之间的辩证平衡与协调。该疗法的中心方法是社会心理技能训练和治疗策略的应用[1]21。辩证行为疗法的治疗策略与其他心理疗法相比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它始终以哲学辩证法为原则,坚信每个人都能找到解决矛盾冲突中的“合”,都有明智精神。应用该策略能帮助人们学会辩证思维方式,提高全面客观看待事物的能力,最终减少情绪失调和行为异常发生的可能性。辩证行为疗法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辩证法策略、合理化认同策略和“啦啦队”鼓励策略。

1辩证法策略

1.1 进入和应用矛盾状态(entering the paradox)

进入矛盾状态策略的本质是治疗师拒绝向患者作出任何理性解释,患者试图得到逻辑推论也只能与治疗师的沉默、提问或编导似懂非懂的小故事相遇。进入矛盾状态是敦促患者理解现状,慢慢地找到现状中的“合”。

治疗师:“虽然我不认真倾听你的讲述,但是我将会尽力真心地帮助你。”

患者:“什么?太可笑了!你都没有认真听我的叙述,还说要真心帮助我。”

治疗师:“你看,我现在不就是在真心帮助你?”[2]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治疗师的话自相矛盾,一方面他可能不认真倾听患者的表白,显示他不尽心和不打算努力帮助患者;另一方面他表示将要努力工作,尽力解决患者的问题。患者对治疗师的话反应敏感,极力驳斥。这就是治疗师应用矛盾策略将患者带入矛盾状态,从而引起患者的注意和重视。实际上治疗师运用该策略是让患者在面对、抗争以上这些自然矛盾状态时,迫使自己改变僵死或古板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逐渐学会全面地看问题[3]58-60。

1.2 应用隐喻

隐喻(metaphor)是一种象征性语言,隐喻的应用是非直接和更深一层地传达一种观点[4]。一般而言,隐喻包括有推理、逸事、格言、神话故事等。

应用隐喻策略在辩证行为疗法中最有价值的是,隐喻表现出的事情不像真实情况那样容易引起患者的强烈反应,尤其是那些对患者敏感的话题。患者在聆听隐喻时容易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因此,他们会比较放松地专心听讲,而且不会感到治疗师正在说服和教训他们。另外,与正式谈话或演讲相比,隐喻显得更有趣和更容易被听者记住。例如,一位患者不愿意参与角色扮演练习,而这种练习对治疗效果很有帮助,治疗师可以向患者讲述一个小故事:一位牙痛病人到牙科诊所看牙医,但他不愿意张开嘴巴让医生检查。这位牙痛者不与牙医合作,牙医也就不可能找出牙痛的原因,就不可能治好病人的牙痛。当然,治疗师在选择隐喻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个人爱好或症状等因素来选择每个患者最容易接受的隐喻。如,对女性患者,可多选择容易引起情感共鸣的隐喻;对男性患者,可多选择与运动项目或动作相关的隐喻;对青少年患者,选择童话故事、寓言等比较适合;对上了年纪的患者,可多应用历史人物的逸事作隐喻。

1.3 伸展

伸展(extending)策略是指治疗师把患者所表白的意思提升到更严重程度甚至超过患者原本所期望的那样。

患者:“如果你再坚持继续讨论我们的家庭练习,我将马上自杀。”(患者走向窗边威胁治疗师,因为他没有做家庭练习,不想现在讨论家庭练习)

治疗师:“如果这样的话,问题就严重了。我们就不能还坐在这里讨论家庭练习。你的意思是要求我马上护送你到医院急诊室?”

患者:“我不是要去医院,我是不想进行家庭练习讨论,我们可以进行其他训练。”

治疗师:“现在你想自杀,你的生命正处在一种危险之中,我应该将你的生命放在第一位。”

患者:“我不是真想自杀,那可能是对讨论家庭练习的过度反应。”(患者边说便走回自己的位置)[2]

从以上治疗师和患者的对话中,能清楚地看出,患者想把他不愿意讨论家庭练习严重化,如果治疗师不满足他的要求,他就自杀。治疗师伸展或扩展了患者威胁的结果,以至于患者不得不承认自己是过度反应,是夸大问题。最后,治疗师和患者的矛盾达到了平衡。治疗师应用伸展策略的目的是将患者推向不平衡状态,然后提高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能接受治疗。当治疗师感觉患者在操纵他、影响他的工作时,运用伸展策略比较恰当。

1.4 扮演“魔王辩护者”

魔王辩护者(Devil's advocate)出自罗马天主教。在辩证行为疗法中,“扮演魔王辩护者”策略是一种辩论方法,这种辩护术就像老百姓的通俗语――反证法,是治疗师先提出一个命题,其内容与患者陈述自己的那种极端偏激缺陷往往类同;然后治疗师与患者开始进行“辩论”,治疗师扮演“魔王辩护者”反驳患者试图反证治疗师提出的偏激论点。

治疗师:“最近情况不怎么好吗?”

患者:“是的,我的生活越来越糟,没有一件事是顺利的。”

治疗师:“说的也是,你的确越来越糟。我认为,自从你参加心理治疗以来,你几乎没有任何好的进展,因为你并不在乎心理治疗。”

患者:“你说错了!谁说我不在乎心理治疗?谁说我没有好的进展?我认为自己是很认真对待心理治疗,也很努力与治疗师合作。我感到自己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事情也顺利多了。”[3]32

很明显,该治疗师故意扮演“魔王辩护者”向患者提出一个极端的观点让患者去反驳他。此时,治疗师的目的是让患者在反驳中承认自己有所好转和愿意重视心理治疗。

应用这种策略时需注意以下几点[3]32:(1)治疗师必须留意患者本身的实际不合理行为和相应的信念;(2)治疗师必须一本正经的样子,但是表达观点的风格又似乎要显得不是很有经验;(3)对患者的反对要表现出亲切和有逻辑的回应才能对患者有帮助;(4)辩论中,治疗师的位置应是足够有理由展示“真实”情况,但要给患者留有余地和机会反驳;(5)治疗师需掌握什么时候该非常严肃,什么时候该缓解紧张气氛,什么时候该继续下去,什么时候该停止等。

1.5 从柠檬中提取柠檬汁

从“柠檬中提取柠檬汁”(making lemonade out of lemons)指的是从坏事中获得好事或者从痛苦的经历中发现有益的东西[2]。柠檬象征着辛酸与痛苦,柠檬汁象征着甘甜与快乐。酸与痛的生活中蕴藏着活得快乐的机会。当面临逆境时,如果人们能换个角度看问题,他们会发现眼前的逆境和痛苦正好能使你获得一种机会去得到快乐。

在辩证行为疗法中,如果治疗师能合理应用这种策略,将对患者有很大的帮助,例如:

患者:“昨天我被老板炒鱿鱼了,我感到非常沮丧。”

治疗师:“你有没有想过不上班的好处?”

患者:“有什么好处?”

治疗师:“正好你有了一些时间做你自己喜欢做的事,正好你能专心接受技能训练。一旦你获得更多更好的社会技能,你就有机会找到更好更理想的工作。”[2]

玛莎•莱恩汉博士指出,治疗师在使用这项策略之前应当清楚患者会相信他,真正了解治疗师实际上是在真心帮助他。当然,治疗师在应用该策略时,口气不要太一本正经,略带点幽默更为合适。

1.6 允许自然变化

根据辩证法的基本原则,自然界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辩证行为疗法强调允许治疗过程中事物的自然改变(allowing natural change)。比如,治疗时间、治疗场所、治疗内容的可能改变以及不同的治疗师可能提出不同的治疗方案等等。治疗师应用允许自然改变策略能培养和增强患者适应外界变化、适应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的能力。

患者:“……房东催我搬出去,因为我总是拖欠房租。……房租好贵,每年都在涨价。……我搬出去住哪儿?这真要我的命。……”

治疗师:“被房东要求搬出去是正常和合理的事,因为你老欠他的房租,如果换上别的人这样,房东也会同样要求他搬出去。每个人都有搬迁经历,我也搬迁过几次家,不要认为搬家都是件坏事。”[2]

治疗师应用该策略的目的不是教导患者学会容忍痛苦,而是让他知道人生的变化是一种自然过程,每个人都会经历的。

1.7 引发“灵智思维”活动

这是辩证法策略中最重要的一种策略。莱恩汉博士将人的基本思维状态分为3种:理性思维状态、感性思维状态和灵智思维状态(Linehan ,1993a)。他认为灵智思维是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整合,但又不完全同于其他两种思维。灵智思维把理性思维中的逻辑性和感性思维中的敏感性融合起来形成一种沉着、平静的思维状态。

其实每个人面对生活中的问题都有灵智思维出现的可能性,只是人们没去挖掘自己的潜力而已。尤其是许多人格障碍患者,由于长期生活在非合理化认同的环境里,加上自身感性思维过于强烈,他们很难相信自己有能力获得灵智思维。从他们的陈述中,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描述:“我是个无用的人,我不能控制自己……”“我感到自己又胖又丑,没有哪个人愿意看一个大懒虫……我是一个失败者……”。面对这些陈述,治疗师首先应当让他们平静下来,然后引发他们的“灵智思维”活动。治疗师可以这样说:“是这样的,我并不在乎你的感觉和信念是什么,我只在乎你是否知道你的真实的好的一面。你真正知道你自己吗?你的真实的好的一面是什么?”通过这样的交谈方式,治疗师让患者懂得和相信每个人都有灵智精神。同时,治疗师鼓励他自己发现自己的灵智精神――自己好的一面。

辩证法策略的应用能帮助患者学会辩证思维方式和找到解决矛盾冲突中的“合”。由于有时患者会误解这些策略,他们认为治疗师在跟患者玩游戏或开玩笑,认为治疗师对治疗不负责任。因此,治疗师在应用这些策略的同时,必须做到非常重视患者,对他们要真诚,要承诺自己对他们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治疗师必须始终保持这样一种态度:赞赏患者表现出的任何极端观点或不同意见,对患者不能责备。另外,治疗师不能独自地或武断地给患者所谓的真理和标准答案,只能是和患者一起去寻求处理问题的办法,逐渐达到治疗中的辩证平衡。

2合理化认同策略

合理化认同是辩证行为疗法区别于其他传统认知行为疗法的试金石[3]47。合理化认同策略的基本任务包括:(1)帮助患者观察和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情绪、思想和行为;(2)治疗师与患者交谈,要有同情心;(3)治疗师让患者明白自己的情绪、信念、期望以及外显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在当时或现在的情绪下都是合情合理的。

合理化认同策略一般包括3种类型:情绪、行为和认知的合理化认同[5],这3种类型的具体方法基本相同,下面以情绪和行为合理化认同策略的例子来具体说明。

2.1 情绪合理化认同策略

应用该策略的目的是帮助患者认清事件发生过程、认清当时自己的真实情绪反应,减少自我指责。同时,让患者学习正确地情绪表达方式,正确地认识自我情绪。

患者:“他(指法官)不让我说话。当我说话时,他以蔑视的眼光看着我,我当时真想吐口水到他的脸上,还想用他的领带勒死他。”

治疗师:“听起来好像当时你对那位法官非常愤怒,因为他没有将你的女儿判给你,你太想你的女儿了。”

患者:“是的,你说的一点没错。”

治疗师:“我非常理解你当时的情绪反应。换任何人如果遇到你同样的情况,也许也有同样的情绪反应,这是正常现象。” [3]32[5]

该治疗师与患者进行这段谈话之后,将帮助患者准确认定自己当时的感受。此外,治疗师还教导患者如何学会容忍痛苦、接受现实来控制自己的情绪。

2.2 行为合理化认同策略

行为合理化认同策略可以随时应用在辩证行为疗法之中。该策略的基本点是让患者明白,在特定情况下,人们出现的一些行为反应是自然的,可以被理解的。治疗师的任务是寻找出行为反应的某种合理性,帮助患者承认或接受当时的行为反应。最后,治疗师应用问题行为解决策略再帮助患者纠正或解决这些行为。

患者:“我又开始暴饮暴食和用泻药,上周就有4~6次之多,我感到自己又胖又丑。……我恨自己的暴饮暴食和用泻药行为。”

治疗师:“我理解你的这些行为。在我们国家,很多女青年有过你这样的经历,她们感到有压力时,就以吃东西来减压,但又害怕长胖,所以又用泻药。”[3]32[5]

在治疗过程中什么时候使用合理化认同策略,什么时候不能使用,或者一旦使用该什么时候停止等,均需要治疗师根据每一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掌握。与其他策略一样,合理化认同策略的应用必须有目的性。比如,(1)当患者情况过于激动以至于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为了让患者冷静下来,治疗师必须使用此策略;(2)为了发展患者非评判的自我观察能力和非轻视的自我描述能力;(3)为了准确知道患者目前的生活状况或生活经历。

3 “啦啦队”鼓励策略

在进行体育比赛时,竞争的双方都有一个啦啦队助阵,为本队加油。啦啦队由一群活泼的青年男女组成,其中主要以女性为主,鼓励本队队员奋力拼搏,争取胜利。除了体育比赛以外,啦啦队形式早已作为一种行为策略深入到了其他行业中,如商业营销、企业管理和政治竞选等。

在辩证行为疗法中,“啦啦队”鼓励是建立患者的自信心和发掘明智精神去战胜问题的必须的策略[6]。“啦啦队”策略的妙诀是使患者充分表现他们的能力,并给予他们这样一个希望:他们的能力能得到提高或扩大(Lineha,1993)。治疗师在应用“啦啦队”策略时最常用的关键词如“我相信你”“你能够做到”,鼓励患者尽最大努力去配合治疗以达到目标。

患者:“没有哪个人愿意看一个大懒虫。我就是一个大懒虫,我是一个失败者。”

治疗师: (1)“你是一个好人。我认为你已在尽你最大努力与治疗师合作。你做得很好。”(2)“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只要他努力了,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他都能成为胜者,所以你也能成为胜者。”(3)“你少年时期曾是‘女老大’,这说明你很聪明,有一定的领导才能。另外,你告诉我,你到书店读有关如何当好家长的书,这表明你真心想去做一个好母亲,想克服自己的困难。其实,你内心渴望寻找有价值的生活。我相信,总有一天你能够战胜你现有的困难和问题,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4)“现在我与你已成为一个团队的队员,让我们互相鼓励去达到我们的目标。任何时候,你有任何问题,请尽快告诉我,我会尽力帮助和支持你。请相信我会时刻在你的身边。”[5]

从治疗师与患者的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治疗师的第1句话表明他相信患者正在努力做到最好;第2句话表明他鼓励她有希望成功战胜困难;第3句话表明他正在帮助她发现自己的潜在能力,帮助她建立自信心;第4句话表明治疗师随时可以向她提供帮助,让她有一种安全感。

在辩证行为疗法中,“啦啦队”策略可以应用在任何不同的治疗阶段。不过,当患者已经学会相信自己和合理化认同自己之后,此策略的使用可适当减少,因为不适当或过多使用此策略又可能成为一种非合理化认同方式,从而给患者带来无助的感觉。

4 小结

从以上策略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辩证行为疗法与其他心理治疗的根本区别在于:辩证行为疗法强调了人的心理及行为的正常和异常的辩证关系;强调了接受和改变的辩证平衡;强调了合理化认同情绪、行为和认知;强调了个体通过掌握社会心理技能之后,靠自己去改变自己的不适宜行为,而不是靠心理治疗师来改变等。由于辩证行为疗法面临的对象大多为情绪问题者,所以该疗法更强调策略的应用[1]311。合理地应用了策略,治疗师才能顺利地为患者进行社会心理技能训练,帮助他们解决情绪问题。

目前,许多研究结果证明辩证行为疗法是治疗边缘人格障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2,7-8]。这主要是因为边缘人格障碍的行为特征就是缺乏辩证观念的结果[5]。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只看到问题的局部或者看到矛盾问题的对立双方,他们不能够找到矛盾问题中的“合”,即中间的平衡点。辩证行为疗法就是要帮助患者找到矛盾冲突的两极性,然后再寻找两个极性之间的平衡点,让患者从矛盾中学会解决矛盾。目前该疗法的应用范围正逐渐扩大,在治疗其他精神疾病,如抑郁症、进食障碍、焦虑症、人格障碍以及物质依赖(吸毒、酗酒)等都有明显效果。

参考文献

[1]袁弘,王蕾.辩证行为疗法与情绪调整[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2]Linehan MM.Cognitive-behavioral treatment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M].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1993:59-69.

[3]BarlowDH.Clinical Handbook of Psychological Disorders:A Step -by-step Treatment Manual.Third Edition [M].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2001.

[4]Brodsky BS.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for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J].Psychiatr Ann,2002,(32):6.

[5]Linehan MM.Skills Training Manual for Treating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M]. 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1993:113-120.

[6]Mascolo MF,Kurtw F.The Co-development of Self and Socio-Moral Emotions During the Toddler Years[M].The Guilford Press,2006:68.

心理治疗师篇7

中图分类号:R749.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6-0407-02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6.004

Empathy 在国内,在发展心理学和美学领域,常常被翻译为移情,而在临床心理学领域常常被翻译为共情、神入、通情、同感、移情、同理心、设身处地的着想等。本文从以下角度讨论empathy的翻译。

1字源

从字源的角度来说,empathy早期意义是将自己的感受投向他体,而此后逐步发展为着重于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理解(参见本期许又新、赵旭东文章)。

2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内涵

在美学领域,常将empathy翻译为移情。移情意味着一个人把自己内在的感情无意识地投射到一个审美对象或审美活动中。这个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作为审美的对象,物是没有感情的,物的感情是人投射上去的。在美学概念的移情中,主体把情感、生命力灌注、移置到对象上去,使客观物象有了生命力,有了感情 [1]。

中国儒家文化中,孔子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卫灵公篇》。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而不能只顾自己利益,不顾他人感受[2]。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就是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3]。”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儒学中,恻隐之心是儒学中最重要的仁的基础。而这里的恻隐之心显然说的就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empathy。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共情就是对应于另一个人的一种情绪反应。在24个月大的时候,婴儿有时就会去关心或安慰别人。要做到这一点,他们需要知道别人的情绪状态[4]。而婴儿的共情能力的发展是基于母婴连接。亲子和母婴的互动(也就是依恋关系)被认为是共情发展的关键因素。有研究表明虐待孩子的父母亲本身往往就有共情缺陷,而经历了童年期虐待的人则会出现共情缺陷的问题 [5]。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共情在人类行为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6]。共情与亲社会行为相联系,但也与行为相关[7]。认知共情可以提高社会功能[8]。使得人们能立即和预测他人的行为,能够促进交流和社会经验。而情绪共情,可激发人对亲属、伴侣和同盟者的利他行为[7-8]。 情绪共情可能可以强化道德发展[9],是道德发展的基础。它提供了在亲子之间形成社会连接的基础[10]并可能促进团队凝聚力的形成。互助行为是社会合作形成的首要条件。

在临床心理学中,共情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心理治疗是基于治疗关系的治疗,而共情则是治疗关系建立的基础。而共情缺陷,是很多心理障碍的主要症状之一。与共情缺陷有关的心理障碍包括人格障碍、攻击、分裂样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孤独症、Williams 综合征、Asperger综合征、精神分裂症、抑郁等[11]。

3在临床心理学中的维度或成分

在治疗关系中,笔者认为治疗师对来访者的共情,包括有以下主要成分:(1)治疗师本身的共情能力。共情能力包括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情绪共情很大程度上是由治疗师本人的经历所决定的。如果治疗师本人成长在一个比较好的依恋关系中,则可以发展出较好的共情能力,以及清晰的自我界限。一个本身发展受限者,例如存在病理性的自恋的治疗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不通过治疗,即所谓的自我体验,这部分能力是很难做到对来访者有很好的共情的。顺便说一句,在这种情况下,缺乏情绪共情能力的治疗师,往往会试图用认知共情来替代,即用复杂的理论、术语和分析而不是感受和体验来与来访者交流,当然,这样的交流往往是无效的――除了一开始引发来访者的崇敬和依赖之外。(2)认知共情。心理治疗中的认知共情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源于治疗师的人生经验,因此,年龄比较大,人生阅历比较丰富的治疗师,能更好地做到共情。也正因为此,会有很多“民俗心理学家”。另一方面是来源于治疗师所经受的治疗训练、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临床心理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发展理论,丰富实践,以使得“科学心理学家”们区别于“民俗心理学家”。应该讲,在过去一百多年中,以弗洛伊德,罗杰斯,贝克及其后继者为代表的科学心理学家们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并没有完全摆脱基于个人经验的影响。认知共情的一个比较简单的层面是所谓站在对方立场上看问题,而更为深入的层面是对人性的理解和认识。(3)情绪共情。心理治疗中的情绪共情主要源自于作为一个人的治疗师对另一个人的来访者的感受和体验。这里至少包括两个来源,一是来源于治疗师对来访者的感受,即治疗师感受到来访者的情绪反应。治疗师感受来访者的能力,既取决于治疗师的成长经历,即特质共情,也取决于治疗师当时的情绪状态,即状态共情。我们常说的使治疗师处在空杯状态也是这个意思。另一个来源是治疗师的反移情。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对来访者的反应,也是治疗师与来访者人与人之间互动的结果,从动力的观点来看,也是来访者的感受、情绪,甚至经历在无意识中传递的结果。治疗师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反移情来理解来访者的感受、情绪甚至经历。

总之,有效而有治疗作用的共情应该是基于治疗师兼具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情绪共情使得我们能体会到来访者的感受,甚至产生有节制和界限的共鸣,更多的是对其状态的共情,而认知共情使得我们能深入理解来访者的感受,是对其人格,特质的共情。有效的、有治疗作用的共情使得来访者感到被理解,被接纳,不再孤独,感到温暖和安全。正如新生的婴儿被母亲共情而能得到最好的照料一样,是心理治疗中最重要的治疗因素。

4 小结

有经验的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都会同意这一点,即对病人情感的理解和感同身受是最能赢得病人信任和建立关系的最有效途径。因此,“情”字反映了empathy核心的特质;而“共”的意义是两个人之间的互动。在心理学中,特别是临床心理学中,治疗师和病人之间的互动才是治疗的实质,而“共”则最好地揭示这一实质。

由此可见,empathy一词,在美学和心理学中,意义是非常不同的,无需同样的翻译,在美学中,也许投情、移情是一个比较好的翻译,但不适用于心理学;而就心理学而言,共情是更恰当翻译,最好地解释了这一人类共有的心理现象,共情反映出了心理治疗的实质。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傅佩荣.四书心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3]罗伯特•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M].4版.苏彦婕,等,译.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316-317.

[4]Farrow T,WoodruffP.Empathy in mental illnes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5]HaganFE .Introduction to criminology:theories,methods,and criminal behavior [M].5th ed. CA:Wadsworth,2002.

[6]Smith A.Cognitive empathy and emotional empathy in human behavior and evolution[J].Psychol Record,2006,56:3-21.

[7]Davis M.Empathy:A social psychological approach[M].Boulder,CO:Westview Press,1996.

[8]Darwin C.The descent of man [M].2nd ed. London:John Murray,1922.

[9]Plutchik R.Evolutionary bases of empathy[M] ∥ Eisenberg N,Strayer J,eds.Empathy and its development.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38-46.

[10]Wiehe VR.Empathy and narcissism in a sample of child abuse perpetrators and a comparisonsample of foster parents[J].Child Abuse Negl,2003,27:541-555.

心理治疗师篇8

明年,中国第一批具有资格证书的音乐治疗师即将诞生,对于这个看上去“玄妙”和“奢侈”的治疗,你了解多少呢?

体验音乐治疗

5把沙发,10多平方米的房间,角落的书橱里散放着几本时尚健康杂志,台灯发散柔和的光,桌上的香熏台飘来淡淡香味?只有一台测量血压?心率的仪器,透露出这里是一间治疗室?

斜靠在柔软的沙发上,微微闭上眼睛,舒缓的音乐声响起来,是New Age的曲子?“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你的双脚,感觉双脚放松?放松,双脚不能动了?不能动了?”音乐治疗师贺晓燕轻轻吟着?

治疗室里有3名体验者?除了参与体验的记者,一位是赵女士,她几年前患上乳腺肿瘤,做过手术,最近她感觉睡眠不好,如果不服用安眠药物,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因为睡眠不好,她的身体情况也不是太好?赵女士的女儿陪着母亲来做音乐治疗,贺晓燕邀请她也参加体验,事实上,在心理治疗领域,家庭成员与患者一起治疗,是常见的方式,音乐治疗中同样主张治疗对象的家属一同参加?

双脚?小腿?大腿?腰背部?胸腹部?头颈部?双臂?双手……贺晓燕提示一步一步放松全身,她的声音与音乐混合在一起,围绕在身体周围?刚开始时,记者还不太能按照治疗师的提示,完成某一个部位的放松,过了一段时间,可能因为环境太过舒适,身体变得失去知觉,人像是陷进了沙发里?

转换到了另一首曲子,音乐引导想象的过程开始了?音乐很清新,很悠扬,有鸟鸣,可以感觉到大自然在靠近?“想象一下,你来到了一片开阔的草原,草原上有河流?有鲜花,有飞鸟,你走在草原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贺晓燕的声音似乎越来越轻,我的思绪有些散乱,并没有跟着她的提示在草原上漫步,仿佛熟睡之前混沌?飘忽的感觉?直到音乐转换成明快的旋律,贺晓燕的声音再次响起,她要我们慢慢张开眼睛,记者这才从半梦半醒中回过神来?

“能不能说一说,刚才你能想象到什么?”音乐停止,贺晓燕问赵女士?“我想起来去内蒙古旅游时的情景,我好像看到草原上有小兔子?小鹿在跑,天上有鸟在飞?”赵女士慢慢地回想着,她讲不出更多的情景,跟记者一样,她说有一段时间昏昏沉沉的,几乎要睡着了?赵女士的女儿描述说:“很舒服,很放松?”

有音乐的治疗过程持续了大约30分钟,结束以后,护士走进来为体验者测量血压?心率?与治疗之前测量的数据相比,3名体验者的血压?心率都有明显的下降,这是音乐放松治疗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效果――身体的深度放松状态?贺晓燕介绍说,在国外一些治疗诊所,医生会对接受音乐治疗的人做更加详细的检查,比如化验血液中各种参数的变化,检查结果是,音乐治疗可以降低人体内肾上腺素水平?增加免疫球蛋白数量?

这就是音乐治疗?这种在治疗师引导下进入游离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状态,然后自由发挥想象,让自己的身体得到深度放松的方式,是音乐治疗中最常见和浅层次的治疗?很少有人说自己不喜欢音乐,但我们很少追究为什么音乐会带来愉悦?在音乐治疗师看来,音乐是一剂良方,在特殊的操控之下,音乐就像药物,可以“治疗”心理?情绪疾病?

刚刚做完治疗的赵女士说,她打算继续尝试这个新鲜的治疗方式,希望改善自己的失眠症?虽然对音乐治疗没有太多深入的了解,但赵女士还是对它充满好感,起码,45分钟的治疗以后,她感觉很放松?“这种治疗没有什么副作用,就像中医,我比较能接受?”

音乐也是药

北京高天音乐心理健康研究中心,是中国建立最早的专业音乐治疗研究和治疗机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学副教授高天每小时的治疗费是500元,每次治疗2小时?就是这样高昂的费用,还是有很多病人排队预约?对于很多人来说,“音乐治疗”是一个似懂非懂的东西?按照美国著名音乐治疗学家K.Bruscia的定义,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帮助者达到健康的目的?

发展到今天,音乐治疗已经有众多的流派和治疗方式,除了聆听?冥想这些容易被人理解的方式外,还有乐器演奏?演唱等等?

这个学科诞生于上世纪中期的美国,到目前为止,美国大约有4000名国家注册的音乐治疗师在精神病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医院?儿童医院?特殊教育学校和各种心理诊所工作?

就像抗生素的发明与战争息息相关一样,音乐治疗诞生的历史上,也流传着关于战争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的一所野战医院里,受伤士兵接受手术后,感染概率很高,感染的死亡率也很高?医生们猜测,如此高的感染率,与战地医院恶劣的环境有关,伤兵们在医院情绪糟糕,常常叫骂不止?一个医生想出办法,用留声机播放士兵们熟悉的家乡歌曲,他们的情绪很快稳定下来?在这以后,医生们发现播放音乐还能收到意外的成果――病人术后感染率和死亡率都大大下降,甚至手术后的愈合期也明显缩短?这个发现受到美国国防部的重视,播放音乐的办法被推广到其他的野战医院,战争结束后,很多医院开始雇用音乐家来参与治疗工作?

不过,仅仅看临床上的神奇表现,还不能说明音乐在解决心理?精神疾病上,能发挥稳定的作用,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它还需要更多严格的实验来证明疗效?

周平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专业的硕士,她的毕业论文是研究音乐冥想对缓解化疗期间副反应的作用?对于肿瘤病人来说,接受化疗是无奈的选择,化疗的副作用常常让病人非常痛苦,很多国外的实践证明,音乐治疗对缓解病人的化疗痛苦具有明显的效果,周平对30名接受化疗的肿瘤病人进行了实验,以印证音乐治疗的效果?

实验结束以后,周平发现,与没有接受音乐治疗的另一组病人相比,接受音乐治疗的病人化疗后24小时内的呕吐反应并没有明显减轻,但是化疗之前和化疗24小时后的呕吐反应,接受治疗的病人和没有接受音乐治疗的病人差别很大?经过音乐治疗以后,病人恶心呕吐的感觉减轻了很多?这个结果在意料之中,化疗后24小时内,药物对病人消化道的损害,造成了病人的呕吐,而化疗前和24小时后的恶心呕吐,与病人紧张?恐惧?焦虑等等精神因素相关,音乐治疗对缓解他们的情绪不良,发挥了神奇的作用?

不仅如此,实验还证明,音乐治疗让这些实验病人的焦虑?疼痛都有明显减轻,他们的睡眠状态也在接受治疗后改善很多?周平介绍说,缓解肿瘤化疗病人的精神焦虑,只是音乐治疗庞大的适应症中的一项?

新职业萌动

“现在,音乐治疗专业是音乐学院最热门的专业之一?”2002年周平报考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的硕士研究生时,了解这个专业的人还很少,但今非昔比,对音乐治疗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每年专业考试时,报名人数总是要超过老师们的预计,“从早上考到晚上都考不完?”高天说?上世纪80年代,高天最初听到有关音乐治疗的信息是报纸上刊登的“趣闻”,比如音乐能让奶牛产更多的奶,20年过去,中国人开始越来越多地了解音乐治疗的真实面目?

周平正在为上海音乐学院筹备开设音乐治疗专业做一些准备工作,到目前为止,除了中央音乐学院拥有音乐治疗专业本科和硕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外,很多大学开始关注这个专业,并计划开设音乐治疗的专业教育,上海音乐学院也可能在不久以后招收音乐治疗专业本科生?

专业教育的红火,预示着音乐治疗师职业让人乐观的就业前景?贺晓燕医生最近正在啃着大部头:《异常心理学》?《基础乐理》?《人体解剖生理学》?《中外音乐简史及作品赏析》……这些都是国内第一次音乐治疗师资格认证考试――初级音乐治疗师认证考试的参考教材?如果通过年底举行的考试,贺晓燕就将拿到音乐治疗师资格证,成为中国第一批正式的音乐治疗师?

贺晓燕从小在上海市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学胡,内分泌科硕士毕业以后,在瑞金医院做了6年临床医生,贺晓燕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的志趣――音乐治疗?在医学院学习时,贺晓燕就听说了音乐治疗师这个职业,并对这个专业充满了兴趣?“那时候想,也许要到自己退休,才有可能学习音乐治疗,做一个音乐治疗师?”当时,音乐治疗在国内还鲜为人知?贺晓燕没有想到,音乐治疗在近几年迅速地被人们接受,她也有机会很快实现理想?她目前供职的机构,专门为肿瘤病人提供治疗和各种服务,正好为她学习的音乐治疗提供了用武之地?

贺晓燕的音乐治疗室开设在上海瑞金医院门诊20楼上的“安美抗癌资讯中心”内,这里除了为癌症患者及家属提供全面服务以外,还开设了很多国际同步的自然疗法工作坊,吸引了不少有兴趣的人士来参加?从今年8月开放以来,仅音乐治疗就已经接待了100多名体验者?目前常规开展的音乐治疗主题叫做“音乐精神减压放松”,治疗对象是“身处压力环境的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癌症患者及家属”,每次治疗收费是20元,其中5元将捐赠给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研究室主任张新凯,也致力于推动音乐治疗专业在中国的发展?张新凯表示,像精神卫生中心这样的机构也希望引进音乐治疗师?

浦鹰是上海四平中学的教师,同时也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在工作中,经常要面对青少年心理?情绪问题?出于兴趣,他参加了音乐治疗培训,他认为,学习音乐治疗技术,是为自己的工作增添一个有用的工具,就算不能成为专业的音乐治疗师,也会对心理治疗工作有所帮助?

在很多西方国家,音乐治疗师是一个成熟的行业?高天曾经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精神病院工作,这家医院有1000多名病人,拥有6名正式的音乐治疗师?高天介绍,在美国很多综合性医院,一个由主治医师领导的治疗团队里常常会有音乐治疗师,甚至在一些医院的外科手术室,也配备音乐治疗师,为手术中的病人进行音乐治疗缓解疼痛,而音乐用于分娩镇痛也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技术?美国的音乐治疗师,一般的年收入大约是4万-5万美元,属于“白领”?

接受度还有限

到目前为止,国内经过正规学习的音乐治疗师并不多?除了像贺晓燕一样接受培训并参加考试获得证书,学校教育也是音乐治疗师的诞生之地?周平的本行是小提琴,但她的理想不是做一名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本科毕业以后,周平报考了音乐治疗专业硕士研究生?包括她在内,全国已经毕业的音乐治疗专业硕士大约只有10名?2008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专业第一批本科生即将毕业,一共也只有15名?

高天介绍,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音乐治疗,音乐治疗师将成为一种受人欢迎的新职业?

在中国,精神科医院和特殊机构比综合性医院更早接受音乐治疗的应用?国内很多精神科医院都开设音乐治疗室,只不过音乐治疗师的专业能力,参差不齐?

张刃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专业的硕士,现在在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工作,他专注于音乐治疗在边缘人格?青少年人格发展障碍上的应用,他也正在为此投入大量的精力?张刃轮流去监狱?强制戒毒所?劳教所工作,为这些特殊环境里的人群进行音乐治疗?

在监狱里,张刃会针对囚犯不同的需要,开设不同的治疗项目?“比如有一批犯人即将刑满释放,他们马上要回归社会?但是,对他们来说,即将面对外面的世界,可能会恐惧?焦虑,无所适从,还有一些人,可能心中残留着仇恨,出狱后要发泄和报复?”张刃说?如果仅仅是普通的谈话,囚犯往往不愿意袒露心声,而借助音乐治疗的特殊技巧,治疗师可以让他们说出的真实想法?在了解了他们的想法后,治疗师可以针对问题,对他们进行情绪或者认知上的引导?“监狱很欢迎我去工作?”张刃说?监狱管理者认为,通过音乐治疗的调节,可以预防犯人因为情绪问题爆发突发事件?

心理治疗师篇9

关键词:音乐治疗;基本方法;操作

中图分类号:J611.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3.02.019

近年来,人们对“音乐治疗”一词已不那么陌生了。音乐治疗作为是一门新兴的,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边缘交叉学科,其以音乐为媒介,对人的心理、生理进行疏导。随着音乐治疗的发展,其理论和方法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人们越来越渴望想深入地了解音乐治疗,了解它的治疗方法。在此,笔者就这一问题给大家作一个较为详细地介绍。

目前常用的音乐治疗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分别是接受式音乐治疗(receptive music therapy)、再创造式音乐治疗(recreative music therapy )和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improvisational music therapy)[1]。

接受式音乐治疗

接受式音乐治疗又称为聆听式音乐治疗,主要通过聆听特定的音乐调整来访者的身心,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有脑电波研究发现正面、积极的音乐情绪可以激活人大脑的深层反应,如丘脑、豆状核等区域。由于上述脑区包含多巴胺能神经元,其分泌的多巴胺作为脑内重要的神经递质,参与了运动、认知、情感、正性强化、以及促进内分泌调节正向平衡等多种生理活动。[2]

接受式音乐治疗的主要手段为音乐治疗师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音乐进行干预式聆听,让来访者通过聆听音乐所感受到的各种刺激来调整自己的认识和心理,其遵循心理暗示原理,在音乐治疗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各国文化传统不同,音乐治疗发展处于不同阶段,应该运用不同的聆听技术,常用的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有歌曲讨论、音乐回忆、音乐同步和音乐想象等。

1.歌曲讨论

歌曲讨论是接受式音乐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多用于集体心理治疗中。它最主要的方法是把人们集中在一起以欣赏音乐的形式对来访者进行心理治疗,也就是让来访者们在欣赏完一首音乐后,结合音乐以及歌词带给自己的感觉进行讨论而引发的一种心理干预。歌曲讨论中音乐的选定由来访者自己提供,其要求必须是来访者现阶段相对较为喜欢的歌曲。因为,音乐体验反映心理状态。准确的音乐体验能帮助人们准确地认识和了解自己,从而调整自己的心理,达到身心和谐。

歌曲讨论一般以十人为宜,在歌曲讨论活动中,大家围坐在一起,每个人将自己现阶段喜欢的音乐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并与大家一起来讨论欣赏音乐后的感受,其间,音乐治疗师会鼓励大家去感受和思考,引导大家去理解和发现,但不会去做出任何消极评价。当然,在活动最后,治疗师会根据每个参与者做一个相对客观且带引导性的总结,帮助参与者更全面、更理性、更客观地了解和认识自己。

进行歌曲讨论的目的不是为了要让大家去欣赏音乐,而在于引发小组成员间的语言和情感交流,并帮助其认识和了解自己,使来访者正确识别和判断自己思维和行为的正确性及合理性。如案例2010017,参与者A①给大家放了她一直以来非常喜欢的一首歌曲—《向天再借五百年》。大家讨论觉得这首歌曲给人一种振奋人心的感觉,同时也有一种无奈。A在听到大家对这首音乐的讨论后,非常激动,突然领悟到了自己为什么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听这首歌曲的真正原因。因为,在生活中,她就是一个非常有抱负的人,但却因为自己的家庭(如孩子还小需要她照顾,家里也有很多琐碎的事情需要她处理)使她不能有很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去做她想做的事。所以,一直以来,她都陷在这种矛盾当中,无法自拔②。

同时,由于治疗对象对某一种音乐风格、形式,或某一首歌曲或乐曲的喜爱和认同往往反映出他深层次心理需要或人格构成特点,治疗师便可通过深入分析、体验和探讨歌曲或音乐,了解和发现治疗对象的深层次心理需要和问题,从而对其进行有目的性的心理辅导和治疗。如2010006,参与者B给大家播放了周杰伦的《台》并告诉大家其实一直以来她都非常不喜欢周杰伦的歌,可不知道为什么,第一次听到《台》她就非常喜欢,每每听到这首音乐都会让她有一种亲切舒服的感觉。当治疗师问她与父母关系如何时,她告诉治疗师,她与母亲关系不好,却和父亲无话不谈。这让治疗师了解到这位参与者在情感上存在缺失,因为《台》的音乐会给人一种祥和的感觉,对等的节拍好像是母亲的心跳,温柔的旋律给人安全和温暖。这为后来音乐治疗师对这位来访者进行音乐治疗提供了方向③。

由于歌曲讨论的形式和方法相对简单,因此,它既可以用于较浅支持层次的心理干预,即引导治疗对象简单地讨论所欣赏音乐的体验;也可以用于认知层次上的心理干预,即引导治疗对象对歌曲中表达的思想观念进行讨论,从而达到认识和改变错误认知的目的。当然,歌曲讨论也可以用于对更深层次精神分析的心理干预中,通过对音乐体验的讨论来发掘治疗对象的潜意识的情感矛盾,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2.音乐回忆

在人类社会中,音乐渗透于我们社会的各个领域,每个人在生活的特殊或重要年代里往往有其特定的音乐回忆。如:一首抗战歌曲可以引发一位经历过抗战时期的老人对战争年代的回忆;一首《小芳》可以引起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的共鸣,引入到对自己当时那一段青葱往事的回忆之中……

音乐回忆的目的是引发治疗对象由音乐所伴随的情感和回忆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音乐的特点决定了使用音乐回忆方法的可行性。脑电波研究也发现,适当音乐的介入,可以使人大脑中的双侧海马被激活(如图)[3],从而发挥记忆功能,将瞬时的音乐信息组织成一个整体,或使音乐信息和有关过去事件的复杂背景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在听到不同特点和风格的音乐时能回忆起相应的事件,从而在认知和情感上产生共鸣。[4]

在音乐回忆治疗方式中,治疗师会要求治疗对象选择一首或数首歌曲、乐曲在小组中播放(这些歌曲或乐曲都是治疗对象在自己生活经历别喜欢或有着特别意义的)。

(大脑部位被音乐激活图)④

音乐回忆既适用于集体音乐治疗,又适用于个体音乐治疗。在集体治疗中运用音乐回忆,可以使小组成员相互倾诉往事,宣泄情绪,从而相互支持和安抚,以达到促进相互理解和沟通情感的目的。如:有一次,受一个单位的委托,治疗师为其单位员工做一系列关于团结人心的培训。在做完调查后,发现该单位员工经常会因为一些琐碎的小事而争吵,人际关系不是非常和谐。同时还发现,其大部分员工来自农村,有着相近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于是,治疗师将他(她)们聚集在一起,选择一些农村体裁的音乐,希望能唤起她们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为此,治疗师播放了《谁不说俺家乡好》、《外来妺》、《欢天喜地》、《越来越好》、《开门红》、《欢乐中国年》等歌曲,大家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回忆着自己的家乡及成长经历,慢慢地聊起来,聊着聊着,她们发现大家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共同点越来越多,话题也越来越多,彼此之间的陌生感渐渐没有了,好感渐渐产生,场上的气氛也越来越融洽。这时治疗师抓住这种气氛,再给大家播放了《朋友》、《相亲相爱》等歌曲,在音乐背景的熏陶下,大家的情绪越来越高涨。这时,治疗师要求大家做一个活动,即跟自己曾经有过冲突的人说一句话。突然,一个员工走到另一个员工面前,拉着对方的手说:“昨天是我太急躁了,说话太冲了,希望你原谅。”对方也赶忙说:“我也不好,不该因为一点小事就跟你急的,也请你原谅。”此话一说,全场鼓起了热烈的掌声。

在个体治疗中,治疗师可以通过治疗对象的音乐回忆来达到了解和熟悉治疗对象生活历史和情感事件的目的,从而为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方向。如:对于一些因身体原因而导致生活不便的人来说,适当地播放一些音乐可以使他们重燃自信和生活的勇气。某音乐治疗师曾经做义工的养老院里有这样一位老人C,他在一次工作中不小心丢了双腿,残废了。如今年事已高,行动很不方便,而且一遇到变天,伤口处就会奇痒难耐,这让老人家非常自卑,而子女对他的不管不问更让他很悲观,甚至有自杀倾向。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不得不二十四小时照顾着老人。治疗师在与老人进行交谈后,了解到老人家曾经是一名军人,参加过抗美援朝战役。针对这,以后每次去养老院治疗师都会给老人播放一些战争体裁的音乐,如《游击队之歌》、《我是一个兵》、《到革命后方去》等,老人家在刚开始听音乐时,只是随着音乐的进行身体有些摆动,随着音乐不断地播放,他也开始跟着音乐唱起来,有时甚至还坐在轮椅上跳动起来,情绪逐渐高涨,笑容也慢慢回到他的脸上了。经过一段时间,听养老院的工作人员说,老人家也开始和其它的老人说话和交流了。老人家告诉治疗师,这些音乐让他想到了以前的美好时光,他是一名军人,要对得起军人这个称号,就算有再多的困难,他也会克服⑤。这是音乐治疗一个很生动的事例。

3.音乐同步

音乐同步是指治疗师使用录制好的音乐或即兴演奏音乐来与治疗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同步。其原理是当治疗对象与音乐产生共鸣后,逐渐地改变音乐,使治疗对象的生理、心理和情绪状态向预期的方向引导,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例如,治疗师在给有焦虑的治疗对象进行心理指导时,可以先给治疗对象播放或演奏一段与他的情绪状态相一致的音乐,当治疗对象的情绪与音乐的情绪发生共鸣后再逐渐改变音乐的表现。也就是可以先使用节奏欢快、亢奋,情绪积极的音乐,待治疗对象与音乐产生共鸣后,然后使用节奏较为明快,情绪较为积极的音乐,再使用情绪较为抒情的音乐,最后使用优美抒情的音乐。当然,对于抑郁治疗对象而言,其音乐的安排应选择与此相反的顺序。但需要提醒地是在音乐同步中所使用的音乐是治疗师在对治疗对象进行深入了解后,根据治疗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制作的音乐。

我们都知道音乐对人情绪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只要能真正做到音乐与人的同步,就可以使人随着音乐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但在这里必须注意,在音乐选择上一定要符合治疗对象的审美要求,也就是音乐必须是治疗对象所喜爱的,至少也得是他所能接受的。否则起不到音乐回忆的治疗效果。当然,在这里我们还必须要注意个案性,也就是由于治疗对象生活经历的特殊性所造成的对音乐特异性。例如有一位治疗对象D在童年时期,父母经常吵架,而每次父母吵架时为了不惊动邻居就会在家里大声量地播放很欢快的音乐。因而,每当听到欢快的音乐时,她都会莫名地有一种心烦意乱的感觉⑥。所以,治疗师在给治疗对象选择音乐前,一定要尽可能多的对治疗对象进行了解,从而尽可能地避免治疗对象由于生活经历而产生的音乐特异性。

4.音乐想象

所谓音乐想像,是指治疗对象在治疗师的诱导下进入放松状态,从而能在为其特别编制的音乐背景里产生自发的自由想象。它的原理与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的心理疗法有类似之处,即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观点,以心理动力学理论为基础,认为病人的心理障碍是由于压抑在“潜意识”中某些幼年时期所受的精神创伤所致。通过内省的方式,用自由联想的方法将这些痛苦的体验挖掘出来,让焦虑的情绪得到发泄;并对病人所提供的谈话内容进行分析解释,使病人领悟,从而改变原行为模式,重建自己的人格,达到治疗目的。

音乐治疗下的自由想象并非无意义,因为这种想象往往与治疗对象深层的内心世界和潜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想象通常是生动的视觉联想,有时也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反映。因此,在进行音乐想象治疗时,治疗对象必须得在专业的音乐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如:安全岛的建立就是来访者在治疗师的引导下,通过音乐想象建立起来的。所谓“安全岛”,简单地说就是一个自己感觉最安全、最舒适的地方。这个地方可以在你内心深处,也可以是你曾经到过的地方(如家中的沙发、床,户外的丛林、海岛等曾经让自己安心惬意的地方),甚至可以是任何一个你能想象的地方。当一个人碰到灾难、突如其来的事故或情感挫折时,脑海里可以不断回想自己身处安全岛时的心情,想象自己并没有在经历痛苦,而是身处在一个保护性的、充满爱意的、安全的地方,焦虑、惊慌、压抑等情绪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来访者首先在治疗师的引导下进入放松状态,接着治疗师会播放一些相对抒情的音乐作为背景并引导来访者想象自己来到自己觉得最美丽、最舒服、最安全的地方,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放松与减压,这样安全岛的建立就完成了。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安全岛建立的过程中,专业音乐治疗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也是安全岛建立成败的关键。安全岛的建立可以使来访者找到一处心灵的港湾,达到放松心情的目的。安全岛技术实质上是一种用想象法改善自己情绪的心理学技术。当压力造成负面情绪时,找到一个内心的世外桃源的地方暂避一时。这是音乐治疗中常用的一种心理放松技术。

在个体音乐治疗中,治疗师与治疗对象在音乐想象的过程中应保持语言交流,这样可以让治疗师随时了解和掌握治疗对象想象的内容和当时的情绪状态,及时做好对治疗对象的想象引导和推动,以助于治疗的展开。对于集体治疗中的音乐想象,治疗师与治疗对象所进行语言交流是在治疗对象听完音乐后,自己向治疗师告之其想象的内容,双方共同探讨想象内容意义,帮助治疗对象了解自我,体验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治疗师绝不会对治疗对象的音乐想象作出任何对错评价,相反会鼓励他们尽可能的想象。因此,治疗对象可以没有任何负担地说出自己的真实内心感受。

需要强调的是,接受式音乐治疗中所选用的所有音乐都是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来定的,没有固定的音乐。是治疗师在对来访者进行各方面、全面了解后,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而选定的。

再创造式音乐治疗

与接受式音乐治疗不同,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强调来访者的参与性,而非仅仅要求治疗对象聆听音乐,它利用特定的音乐变化与感情变化的复杂对应关系,让来访者参与一些音乐活动,使他们投身入音乐表演及创作工作中,感受音乐,并通过歌曲欣赏和音乐想象等方法及原理,使其自身心理能在音乐活动中被同化和感染,从而达到其身心和谐。[5]

再创造式音乐治疗的常用方法有两种,分别是演奏演唱法和音乐技能法[6]。无论是演奏演唱法和音乐技能法,都是在训练来访者学习音乐的前提下来达到治疗的作用,让来访者将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音乐宣泄出来[7]。

采用演奏演唱法治疗时,对治疗对象没有过多音乐知识和技能上的要求。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对象只需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依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去想象、去体验。演奏演唱法的再创造式音乐治疗特别适合帮助他人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诱导人际自信。在该类音乐治疗活动中,来访者在音乐治疗师的引导下,经由他律(音乐活动中注意观察周围人的反映)、自律(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音乐活动的沉浸)、融合(通过观察自身,逐步理解,融入周围人的音乐活动,并渐变成一种自觉的团体意识)各个阶段的体验,来访者们便能够开始逐渐融入集体生活,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增强其自尊心及自信心,正确自我评价,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音乐技能法可采用以音乐学习为目的治疗形式,也可以采用不以音乐学习为目的治疗形式。以音乐为目的时,治疗的中心集中在音乐行为的结果上,治疗对象需要克服自身的生理或心理障碍,努力学习音乐技能,最终获得音乐上的成功。学习音乐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愉悦体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治疗对象要不断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获得成功。它可以使治疗对象增强学习动机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最终把自己在学习音乐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经验泛化到日常生活中去。例如曾经有这样一个少年,因为有生理缺陷而严重自卑,当音乐疗师发现其有很好的音乐天赋时,决定教授其演奏乐器。经过一年多的学习,该少年成为一名出色的乐器演奏者,多次在校内外的演出中大获成功,还成功举办了个人独奏音乐会,成为同学们崇拜的对象,从此摆脱了心理自卑,恢复了健康心理。

音乐技能学习通常以个体治疗的方式进行,而演奏演唱虽然可以用于个体治疗,但更多地运用于集体治疗之中。如当今非常流行的合唱音乐治疗就是一种演奏演唱法音乐治疗。在所有参加合唱的人员中,对其歌唱技术没有硬性的要求,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参加,至于唱歌技能可以在活动中不断学习。合唱活动是一项集体活动,需要每一位参与者的相互理解与配合才能完成。进行合唱音乐治疗的真正目的并不仅仅是教参与者学习歌唱技能,而是以合唱活动为媒介和平台帮助参与者认识自我,重塑自我,建立自信,协调人际关系,从而达到身心愉悦、健康的目的。曾经有这样一位参与者E,她刚来合唱队时非常霸道,不懂与人相处。在起初参加合唱排练时,因为大家都不太熟,所以对她都还很客气,也尽量容忍和包容她。可对于自己的“刺”,她却一点也不觉得。这样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大伙开始慢慢地不能容忍和接受她的无理与傲慢,开始排斥她,为难她。最后甚至合唱时没人愿意与她搭档。而对于大家对她的这些,开始她总是将原因归结于别人,自己无所谓。可时间一长,她越来越被团队所排挤。渐渐地,她意识到这样下去是不行的。于是,她开始审视自己(她在家是独生女,从小就像一位公主一样倍受家人的关心和呵护。由于人长得漂亮,再加上学习成绩一直非常好,学业和工作都很顺利,甚至连交往的男朋友也是将她捧在手心。因此,使她养成了跋扈、娇惯、自私的个性。在和他人相处时,她从不去在乎别人会怎么想,只要自己高兴就好已经成为她待人处事的一种习惯。其实,她自己也知道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存在问题。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她才会参加我们的合唱团,希望能改变自己),调整自己的位置,学着放低自己的姿态,与他人相交往,体谅、迁就和包容他人。渐渐地,大家也开始慢慢重新接受她,她又再次“回到”合唱这个大集体中⑦。

合唱音乐治疗产生作用的原理就在于音乐有着强大的潜力量, 它可以影响人的情感,使人的情绪波动;它可以沟通人际关系增进社会交往;它可以帮助自我实现,促进人格的完善。 音乐对人的作用实际上在于行为上的改变。可以说,音乐治疗是一门行为科学,它可以激发人的情绪并改变人的行为;可以满足人的情感需要和审美要求,并获得良好的行为方式, 这些正是音乐治疗的目的。[8]

当然,合唱音乐治疗也可以帮助他人自信心的建立。曾经有这样一位合唱团团员F,他在一家外资企业上班,由于性格内向,表达能力差以及工作魄力不强,虽然非常有能力却在工作中总觉得很自卑。为了调整自己,他向自己挑战,来到我们的合唱团。起初也是放不开,不好意思唱歌,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治疗师发现他的歌唱得很不错。于是将他安排在男高音声部,并安排他担任男声声部的声部长一职。起初他总是不好意思与别人讲,更不好意思给别人分配工作和合唱任务。有些调皮的队员甚至有些“欺负”他。但在一次合唱训练中,治疗师要求每个队员单独把歌曲演唱一遍,当他唱完时,队员们都用非常佩服的眼光看向他,他终于用自己的实力向大家证明了他的能力。在那以后,大家都非常配合他的工作,这使他的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工作中也越来越得心应手,更加放得开。最后成为合唱队的队长,带领大家进行训练和比赛。他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人也变得越来越自信。而这种自信也体现到了他自己的工作上,在工作中越来越有主见,有魄力⑧。

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

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在欧美国家非常普遍,在有些欧洲国家,音乐经治疗甚至就是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它所采用的乐器大多较为简单,以奥尔夫乐器为主,这些乐器为不需要经过训练就可以演奏的节奏性、旋律性打击乐器,如各种鼓、铃鼓、木琴、三角铁、铝板等,来访者可以在不需要任何学习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喜好演奏各种节奏,而治疗师多数情况下会用钢琴或吉他参与其演奏。

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的原理是人们对和谐音乐的体会及对不和谐音乐的趋避。我们都知道旋律是音乐的基础,是人们接受音乐的主要形式。研究表明,人有大脑颞叶上回负责旋律的识别和再认,同时也能辨别和谐与不和谐旋律之间进行转换,从而使人寻找和体验和谐音乐。[9]

即兴演奏可分为有标题性演奏和无标题性演奏两种。所谓有标题性的即兴演奏是指由治疗师或治疗对象先确定一个主题,然后参与者按照各自对主题的理解和思路进行演奏。所谓无标题的即兴演奏是指参与者在完全无主题的前提下自由演奏。即兴演奏的过程一般为和谐—杂乱—和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保持时间的长短由整个治疗小组的人际关系状态来决定。因为,每一个成员,在刚开始的合奏中都会保持自己应有的社交礼貌,会克制自己的个性而表现其友好的一面,在演奏时较为克制自己的冲动和表现欲,注意与其他人的配合,使音乐听起来会相对和谐。然而这种平衡只是暂时的,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个人的特点和个性以及人际关系矛盾会逐渐显露出来,音乐就会慢慢变得杂乱无章,难听刺耳。而这种矛盾、不和谐的音乐效果又是每一个成员不愿意听到的,于是在大家都无法继续忍受后,成员们又会因为要改变这种杂乱无章的音乐效果而不得不改变自己,以适应他人,最后达到再一次的和谐。值得注意的是,在每次合奏完之后,治疗师都要引导治疗对象们进行讨论,让每个人都说出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和对他人演奏的感觉。这样每个人在小组活动中的行为表现都能直接、及时的反馈。这是学习适应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最好的机会和环境。因为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评价,可以使每个人了解自己,学会在这样的环境中怎样准确自己的位置;从而学会如何改变自己不当的社会行为,而学会与别人和谐相处。而治疗师在理解的基础上会对治疗对象的情感进行分析指导,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随着音乐治疗在心理治疗领域中的不断深入,“音乐处方”概念也越来越多,实际上,音乐治疗中没有所谓的“音乐处方”之说。我们经常性地看到一些处方性的音乐,如减压音乐、抗抑郁音乐、解困音乐等。而我个人认为音乐治疗虽然也属于治疗领域,但他与其它治疗截然不同。由于音乐治疗的特点和所受对象的特异性决定了在音乐治疗领域是没有所谓绝对的“音乐处方”的。我们都知道,由于人的性格、性别、地区、心情、经历和成长环境的不一,欣赏同一音乐时的感受是不同的。例如,同样在欣赏《春节序曲》,长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音乐会使他联想到人们在过年时吃年夜饭、发压岁钱的情景,而长年生活在农村的人,在欣赏这首音乐时会让他感觉到的是过年家家户户放炮竹、贴窗花、打年糕、窜门子的情景。即便是同一个人,由于心情不一,在欣赏音乐时的感受也会不一样。例如同样在欣赏贝多芬的《月光》,当他处在刚刚进入热恋期时,他会觉得这首音乐好美、好抒情;而当他刚刚失去恋人时听这首音乐,会使他觉得凄凉、悲惨。这其实就是音乐带给人的与众不同。因此,选择音乐进行音乐治疗时不可能像我们平时病了到医院去看病一样,感冒了吃感冒药,胃痛了吃胃痛的药。而是要根据来访者的性格、心情、经历、成长环境等特点以及来访者当时的具体情况来有针对性的选择音乐。

音乐的特性决定了音乐治疗的与众不同和神秘,音乐治疗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和方法在帮助解决人类心理领域的各种问题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作者说明: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十一五”(2009年)学科共建项目《陈铭志〈序曲与赋格曲集〉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09WX275。

注释:

①出于对病人隐私的保护,本文都略去真实姓名,在病例卷宗号可以复查。

②A的病例卷宗2010017号。

③B的病例卷宗2010006号。

④本图引自马前锋的博士论文《音由心生,乐者药也》,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⑤C的病例卷宗2011021号。

⑥D的病例卷宗2011019号。

⑦E的病例卷宗2011025号。

⑧F的病例卷宗2012004号。

[参考文献]

[1]高天.音乐治疗学基础理论[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p152.

[2]侯建成,刘昌.国外有关音乐活动的脑机制的研究概述—兼及“莫扎特效应”[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2).

[3]马前锋.音由心生,乐者药也[D].华东师范大学,2008.

[4]侯建成,董奇.音乐认知:脑与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及其教育启示[J].黄钟,2010(2).

[5]张爱玲.浅谈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对中学生抑郁症的影响[J].心理健康教育,2011(11).

[6]高天.音乐治疗学基础理论[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p157.

[7]樊作澍.音乐治疗的方法(四)[J].心理与健康,1995(3).

心理治疗师篇10

〔关键词〕认知催眠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5-0007-04

认知催眠疗法(CH),又被称为认知行为催眠疗法(CBH),是认知行为疗法与催眠疗法的结合,在认知催眠疗法中,认知行为疗法是主体,催眠术在其中发挥辅助作用。至今,催眠运用于认知行为治疗的历史已经超过五十年,近十年认知催眠疗法更是迅速发展,相关研究成果纷纷涌现。

一、认知催眠疗法的理论来源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认知、情绪和行为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其中有可逆性的因果关系存在。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通过改变认知来改变行为。而催眠疗法主要是通过使用暗示、与潜意识沟通的方式来达到治疗目的。这两种疗法能够有机结合并很好地应用于心理治疗之中,源于它们具有理论上的互补性和实践中的结合点。

(一)理论上的互补性

理论上的互补性是认知行为疗法与催眠疗法相结合的一个理论来源。催眠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相结合,能够取长补短,增强治疗效果。任何一种疗法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都会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而不同疗法结合运用,效果就可能比使用单一疗法更好。在认知行为疗法中加入催眠疗法,可以拓宽治疗师的关注领域、发挥催眠的辅助效果。

1.拓宽关注领域

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催眠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所关注的主体并不相同。认知行为疗法关注的主体是意识,而催眠更关注无意识。

行为疗法认为人们持有的一系列针对自己价值的消极想法是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这些消极的想法不总是能够被意识到的,有些存在于潜意识中。潜意识中的消极想法会在一些引发压力的情境中凸显出来。认知行为疗法从创立起,就特别强调使用逻辑与推理来解决情绪问题,强调理性、逻辑,关注的主体是意识领域,并不直接关注无意识领域。因此,认知行为疗法不能直接对潜意识中的消极信念进行认知重组,而主要是通过推理和苏格拉底式对话来达到认知重组的目的。在这一点上,催眠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不同。催眠疗法关注的是无意识,需要与无意识对话,专注于无意识的重组或是重建,因此更具直接性,但却忽视了有意识的认知重组。无意识作为催眠疗法关注的主体,与大脑右半球的机制有关。在弗洛伊德看来,无意识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长久以来,认知行为治疗对无意识的关注是相当不足的。认知催眠疗法改变了认知行为治疗只关注意识的范式,增加了对无意识领域的关注。这种综合性的疗法实现了治疗中对意识与无意识的全面考虑,拓宽了治疗师的关注领域,扩展了治疗师的思路,有益于心理治疗的效果。

2.发挥催眠的辅助效果

虽然催眠最初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治疗之中,而且很多研究表明催眠治疗有效果好、见效快的特点,但是催眠治疗缺乏心理治疗和行为改变的核心理论基础,而且包含众多技术,因此不可能成为主流的心理治疗流派。于是,催眠现在只是作为其他疗法的辅助手段使用。而认知行为疗法具备比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和与此相关的治疗技术,因此与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催眠治疗就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催眠术可以在其中发挥辅助作用。例如,消极的自我概念往往形成于个体的幼年时期,在个体的无语言阶段和前语言阶段就已经形成了,往往表现为消极的意象。通过加入催眠术,治疗师可以引发并改变患者的消极意象,这种非语言的方式对于改变个体非语言阶段形成的认知结构更为有效。Kirsch等人(1995)对18项研究进行元分析发现,在针对多种心理疾病的治疗中,催眠可以作为认知行为治疗的有效辅助手段,使患者的改变量更多。在对演讲焦虑的研究中发现,使用催眠术作为认知行为治疗的辅助手段,可以更加快速地降低演讲中的焦虑情绪。可见,催眠作为治疗的辅助手段,可以起到增强治疗效果的作用。

因此,这两种疗法理论上的互补性,使得结合后的综合疗法能够拓宽治疗的关注领域,发挥催眠的辅助作用。认知催眠疗法既能关注到患者的意识领域,又能关注无意识领域,可以在意识层面和无意识层面直接进行认知重组。这两种层面的认知重组又可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达到目标。

(二)实践中的结合点

认知行为疗法与催眠疗法在治疗过程中也具有一些共同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已有研究者发现催眠术可以较容易地与认知疗法整合在一起。(1)包含相同的技术。催眠很容易用于放松、引导想象、系统性脱敏和认知重建的过程中。引导意象和放松是催眠与认知行为疗法常用的技术,甚至典型的催眠引导语与放松训练的引导语都十分相似。因此,在认知行为治疗中使用这些技术的时候就可以轻易加入催眠术来达到目标。(2)催眠和认知行为疗法都涉及到认知过程(主要包括思考、想象、期望和态度)。那么在治疗过程中涉及到认知过程时,就可以自然地加入催眠术。(3)包含相同的治疗目标。自我催眠中的消极自我催眠(NSH)实质上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是一种无意识的消极论断,包括注定失败的心理意象。催眠治疗要把消极的自我暗示变成积极的自我暗示。在认知行为治疗中,Ellis(1962)称这种消极的自我催眠现象为非理性的自我对话;Beck(Beck & Emery,1985)称之为自动思维;Nolen-Hoeksema(1991)称为消极的反思或是沉思。认知行为治疗师的工作目标就是改变这些不理智的、阻碍个人发展的观念,同时建立与此相反的合理的、有助于个人发展的观念。在这一点上,催眠与认知行为疗法的目标是相同的。

二、认知催眠疗法在心理治疗中的优势

已有研究显示,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与认知行为疗法相比,认知催眠疗法在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它能快速缓解情绪、减少患者的阻抗、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和提高治疗的效率。

(一)快速缓解情绪

催眠疗法本身就具有见效快的特点。催眠师与来访者在无意识层面上进行的沟通往往会加快治疗的进程。在心理治疗中,催眠术可以直接在潜意识层面修改、重组那些造成心理问题的关于自我的消极信念,这样能够更迅速地改善患者的情绪。

在抑郁情绪治疗的研究中发现,认知催眠组被试的情绪改变速度更快(Alladin,1989)。在焦虑症的治疗中也发现了同样的结果,认知催眠疗法能更快地降低了患者在演讲中的焦虑情绪。在李献、陈浩的研究中,研究者把61名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第一组应用道家认知疗法,第二组应用催眠疗法,第三组应用道家认知疗法结合催眠疗法。结果发现,道家认知催眠疗法结合了两种疗法的优势,起效快,而且远期效果好。

(二)减少患者阻抗

阻抗对于任何流派的心理治疗师来说都不陌生。在治疗过程中,总是会出现患者对治疗师说“你说的我都懂,但是我就是做不到”。这其实就是治疗受到了患者无意识的阻抗。治疗师如果不能及时识别并妥当处理阻抗,那么往往会造成治疗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

认知行为疗法的重要目标就是要重建个体的认知结构。但是达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一方面,深层的认知结构是在个体的生命早期——无语言阶段和前语言阶段就已经形成的。患者长时间以来一直对它深信不疑。另一方面,与对外在行为和态度的干预相比,对包括认同、自我概念在内的认知图式的干预,将会激起患者更强烈的阻抗。催眠大师Milton Erickson认为,催眠一定会减少阻抗。在意识被催眠的状况下,患者的心理阻抗会大大降低。此时,患者能更加客观、开放地面对自己,减少阻抗。治疗师同来访者的无意识进行沟通,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增强患者改变自己的信心

认知催眠疗法能够增强来访者改变自己的信心。(1)激发潜能。由于长久以来与疾病抗争未果,患者已经产生深深的无助感,甚至有些患者产生了绝望感。这种消极的心态非常不利于治疗的推进。在深度催眠的状态下,患者可以容易地、深刻地感受到意念控制身体的体验,比如人桥。这种体验有可能让患者产生信心,发现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潜能,这能够让他们相信自己具有改变现状的能力。此外,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也往往会无意识地根据自己以往的失败经验,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到一些事情。但是催眠状态下的体验能够激发患者产生超越自我的勇气与信心。(2)成功体验利于打破恶性循环。患者长久深陷于消极的认知情绪行为模式之中,并深深体会到那种难以控制自己、难以摆脱现状的痛苦。治疗师们假设,患者可以对后催眠暗示做出不需要意识努力的、自动的、自发的反应。那么自我增强的催眠后暗示就可以大大增加患者改变的可能。一旦患者发生了积极的改变,打破长久以来的恶性循环,这将大大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而这种信心、期望又将有益于心理治疗。这种成功的体验使患者更容易迈上改变自我的征程,建立良性循环。(3)增进积极情绪体验。催眠中的积极暗示,能够让患者比较容易体验到放松、愉快、自信等积极的情绪。这些积极情绪的体验将会让患者对治疗、对生活的态度更加积极。

(四)提高治疗的效率

在相同的治疗时间下,使用认知催眠疗法的患者,治疗效果更明显。Kirsch等人(1995)对18项研究的元分析中还发现,使用CBT加入催眠的效果确实好于单独使用CBT。接受认知行为催眠治疗的每个病人,与只接受认知行为疗法的病人相比,改变量至少多出70%。这种优势在治疗肥胖以及长期追踪的研究别明显。在Alladin等人对抑郁症治疗结果的统计分析中显示,在抑郁、焦虑、绝望三个维度上,CH组与CBT组相比,差异量分别达到6%、5%和8%。而治疗结束后的12个月后,治疗效果差异依然存在。研究发现催眠能显著增强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焦虑的效果。接受认知催眠疗法治疗的患者,焦虑减少得更多。认知催眠疗法可以显著减少患者在即兴演讲中的恐惧情绪,更多地减少纤维肌疼痛患者的心理痛苦程度和疼痛的强度,降低治疗之后暴食症患者的暴食频率。

Taylor和Ingleton(2003)对8个癌症病人使用认知催眠疗法进行了连续12次的心理干预后,对面谈资料进行质的分析得出,认知催眠疗法对癌症病人的干预十分有效。催眠中的放松训练、引导意象,可以用于减轻化疗的副作用,帮助病人适应疾病,减少痛苦和焦虑,改善免疫机能,从而使患者能够充满希望地与病魔作战。在治疗多重人格障碍中,也可以考虑使用催眠认知疗法。多重人格障碍是一种自我催眠障碍。认知催眠疗法可以重组人格中的歪曲认知。在治疗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善于表达的子人格,治疗师可以利用多重人格障碍病人易被催眠的特点,通过催眠引出意象,再通过与意象的互动来达到修改认知结构的目的。Steven Jay Lynn等人通过分析,认为认知行为催眠疗法是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有效手段。

三、对认知催眠疗法的争议及未来研究方向

认知催眠疗法已经广泛应于心理治疗当中,但是这种综合疗法的效果是否优于认知行为疗法,研究者们莫衷一是。

许多研究者认为,催眠术确实能够增强认知行为治疗的效果。但是目前只有少数研究比较了认知催眠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差异,而且其中大多数研究存在方法上的缺陷,比如样本太小、缺少控制组、测量工具的客观性不足等。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来比较催眠认知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差异的研究较少。因此得出的结果难以令人信服。

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两种疗法并不存在效果方面的差异,即使认知催眠疗法优于认知行为疗法,其效果的差异也非常有限。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1)在治疗过程中,两种疗法的相似程度高。在治疗中催眠技术并非作为一种独立的疗法,而仅仅是作为辅助手段加入,两种疗法的治疗流程几乎完全相同。这种高度的相似性也限制了两种疗法的效果差异范围。(2)催眠治疗的效果依赖于治疗师的催眠技术和患者对催眠的态度与期望。而患者对催眠的态度和期望并不相同,因此,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仍然不能确定认知催眠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相比是否存在绝对优势。

然而尽管如此,它依然具有研究和应用的价值。认知催眠疗法并非是要一定比其他疗法更有效才有临床意义。比如,现有的药物和心理疗法对一些抑郁症患者没有明显的疗效。但是认知催眠疗法是一种对广大抑郁症患者适用的心理疗法。这种综合疗法的出现,使治疗师和患者有了更多、更适宜的选择。目前,在我国认知催眠疗法的研究尚属尝试阶段。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比较少。杨德森等人提出的道家认知催眠疗法,在认知催眠疗法中融入了我国传统道家文化,是一次心理疗法本土化的探索。研究者制定出一套标准的治疗操作流程,并应于大学生神经质人格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总之,要进一步发展认知催眠疗法,一方面需要研究者们根据理论基础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认知催眠疗法可能在心理治疗中具有的优势,然后利用严谨的实验研究来检验假设,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治疗的实施流程,不断探索能够发挥认知催眠治疗优势的策略。另一方面希望广大研究者能够以认知催眠疗法为范例,积极探索与其他疗法的结合使用。既然每种疗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那么在具有完备的理论依据实践可行性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谨慎的尝试。当治疗师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不同的心理疗法时,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达到治疗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黄薛冰,张亚林,杨德森.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干预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15(4): 243.

[2]李献,陈浩.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结合催眠疗法治疗焦虑症[J]. 医药杂志,2009(01):6-7.

[3]吴承红,邰启扬.75例个案催眠治疗的实证研究[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03): 38-41.

[8]杨德森,张亚林,肖水源,周亮,朱金富.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介绍[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02): 152-154.

[5]Antoni Castel,Rosalia Cascón,Anna Padrol,José Sala,& Maria Rull .Multicomponent 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With Hypno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Fibromyalgia: Long-Term Outcome[J] .The Journal of Pain,2012,13(3): 255-265.

[6]Assen Alladin & Alisha Alibhai. Cognitive Hypnotherapy for Depressio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ypnosis,2007,55(2):147-166.

[7]Assen Alladin.Evidence-based cognitive hypnotherapy for depression[J]. Contemporary Hypnosis,2009(26):245-262.

[8]Assen Alladin.Cognitive Hypnotherapy-Twenty Years Later[J].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Hypnosis,2012,54(4): 247-248.

[9]Assen Alladin .Cognitive Hypnotherapy: A New Vision and Strategy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J].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Hypnosis,2012 ,54(4):249-262.

[10]Bliss,EL.. Spontaneous self-hypnosisin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J].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1984,7(1):135-148.

[11]DisordersWilliam L. Golden Cognitive Hypnotherapy for Anxiety Disorders[J].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Hypnosis,2012,54(4): 263-274.

[12]E.Thomas Dowd.Cognitive Therapy And Hypnotherapy:A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Approach[J]. Journal of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Psychotherapies,2012,12(1):10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