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类专业十篇

时间:2023-03-20 20:17:18

机械类专业

机械类专业篇1

转眼间四年的大学生活结束了,然而大多数人对本专业的认识还是不够,学校为了使我们更多了解机电产品、设备,提高对机电工程制造技术的认识,加深机电在工业各领域应用的感性认识,开阔视野,了解相关设备及技术资料,熟悉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特意安排了我们到几个拥有较多类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生产技术较先进的工厂进行参观实习。为期五,六天的生产实习,我们先后去过了邯郸汉阳包装机械有限公司和保定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有限公司。了解这些工厂的生产情况,与本专业有关的各种知识,各厂工人的工作情况等等。亲身感受了所学知识与实际的应用,电子技术在机械制造工业的应用了,精密机械制造在机器制造的应用了,等等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

我通过完成毕业实习过程,结合毕业设计或论文选题深入工厂企业实地参观与调查,达到以下的实习目的在这个基础上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与分析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毕业实习单位状况概述

汉阳(邯郸)包装机械有限公司是韩国汉阳包装机械株式会社[公司总部在韩国仁川,已有30余年的发展历史在华投资的跨国企业。公司全套引进国外技术与管理,汇集优秀人才,全心致力于热收缩设备的研制开发与生产制造,产品有l式、袖筒式、枕式三大系列,160多个品种.产品科技含量高,生产工艺先进,有多种机型为国内首创,国际领先。

1机器人应用和发展前景综述

研制机器人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摆脱繁重劳动或简单的重复劳动,以及替代人到有辐射等危险环境中进行作业,因此机器人最早在汽车制造业和核工业领域得以应用。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领域的焊接、喷漆、搬运、装配、铸造等场合,己经开始大量使用机器人。另外在军事、海洋探测、航天、医疗、农业、林业甚到服务娱乐行业,也都开始使用机器人。

2国内外机器人的主要应用方面

从机器人的用途来分,可以分为两大类:军用机器人和民用机器人。

军用机器人主要用于军事上代替或辅助军队进行作战、侦察、探险等工作。根据不同的作战空间可分为地面军用机器人、空中军用机器人(即无人飞行机)、水下军用机器人和空间军用机器人等。军用机器人的控制方式一般有自主操控式、半自主操控式、遥控式等多种方式。

在民用机器人中,各种生产制造领域中的工业机器人在数量上占绝对多数,成为机器人家族中的主力军;其它各种种类的机器人也开始在不同的领域得到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业机器人是机器人中数量和种类最多的一种机器人,广泛用于工业领域的各行各业。工业机器人一般由机械本体、控制器、伺服驱动系统和检测传感装置等构成,是一种仿人操作、自动控制、可重复编程、能在三维空间完成各种作业的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生产设备。特别适合于多品种、变批量的柔性生产。它对稳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劳动条件和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工业机器人并不是在简单意义上代替人的劳动,而是综合了人的特长和机器特长的一种拟人的电子机械装置,既有人对环境状态的快速反应和分析判断能力,又有机器可长时间持续工作、精确度高、抗恶劣环境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机器的进化过程产物,它是工业以及非产业界的重要生产和服务性设备,也是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不可缺少的自动化设备。

机器人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控制论、机构学、信息和传感技术、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多学科而形成的高新技术,是当代研究十分活跃,应用日益广泛的领域。机器人应用情况,是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工业机器人由操作机(机械本体)、控制器、伺服驱动系统和检测传感装置构成,是一种仿人操作、自动控制、可重复编程、能在三维空间完成各种作业的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生产设备。特别适合于多品种、变批量的柔性生产。它对稳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劳动条件和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机器人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控制论、机构学、信息和传感技术、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多学科而形成的高新技术,是当代研究十分活跃,应用日益广泛的领域。机器人应用情况,是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工业机械手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科技自动化生产设备。工业机械手是工业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特点是可通过编程来完成各种预期的作业任务,在构造和性能上兼有人和机器各自的优点,尤其体现了人的智能和适应性。机械手作业的准确性和各种环境中完成作业的能力,在国民经济各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工业自动化的发展,出现了数控加工中心,它在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数控加工中常见的上下料工序,通常仍采用人工操

作或传统继电器控制的半自动化装置。前者费时费工、效率低;后者因设计复杂,需较多继电器,接线繁杂,易受车体振动干扰,而存在可靠性差、故障多、维修困难等问题。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控制的上下料机械手控制系统动作简便、线路设计合理、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保证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降低了维修率,提高了工作效率。机械手技术涉及到力学、

机械学、电气液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科学领域,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技术。

机械手是一种能自动化定位控制并可重新编程序以变动的多功能机器,它有多个自由度,可用来搬运物体以完成在各个不同环境中工作。在工资水平较低的中国,塑料制品行业尽管仍属于劳动力密集型,机械手的使用已经越来越普及。那些电子和汽车业的欧美跨国公司很早就在它们设在中国的工厂中引进了自动化生产。但现在的变化是那些分布在工业密集的华南、华东沿海地区的中国本土塑料加工厂也开始对机械手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因为他们要面对工人流失率高,以及交带来的挑战。

随着我国工业生产的飞跃发展,自动化程度的迅速提高,实现工件的装卸、转向、输送或操持焊枪、喷枪、板手等工具进行加工、装配等作业的自动化,已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也要求供料机构更加灵活、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自60年代初问世以来,机器人在伴随着科技飞速跃进的几十年的时间里,从理论设计到实际应用领域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机器人应用发展现状国际标准化组织对机器人进行了定义:“机器人是一种具有自动控制的操作和移动功能,能完成各种作业的可编.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股份制民营企业,也是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皮卡专业厂。目前,公司下属有“长城华北汽车有限公司”、“保定市信诚汽车发展有限公司”、“长城内燃机有限公司”、“长城桥业有限公司”、“长城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等控股公司多家,。公司根据特殊行业的要求进行“点菜式”生产,每年近万辆长城皮卡被各地的质量监督、公安、政法、工商、公路、电讯等系统选为公务专用车。

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原理,对它有了更深刻地认识。现在的汽车、摩托车等大都采用的是内燃机,内燃机是一种热力发动机,它的特点是通过液体或气体燃料在机器内部燃烧产生热能,然后再转变为机械能提供给汽车,成为汽车前进的动力。就拿我们常见的汽车发动机来说,它是一种四冲程往复活塞式发动机。

二、实习工作心得体会

随然在生产实习的时候曾有过与机械电子相关的工作经验,但在接触到所在单位的具体工作的时候,还是感觉自己缺乏许多实践经验和社会知识。通过短短几天时间的学习,使我慢慢体会到了“学无止境”的深刻道理。也找到了自身的许多缺点,比如上班迟到的问题,闲着没事做等,自己也已经引起了注意,尽量避免在以后的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中出现。

机械类专业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机械制造;教学改革;探索

《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其内容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普遍性,主要包括常见工程材料的性能,机械、机构学原理,各种机械加工方法以及加工质量控制与分析,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等内容。目前,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中,特别强调加强基础应用、扩大知识面以及增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办学思想。《机械制造基础》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该课程的改革正是为了更好的地实现这一目标。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整合

根据本课程的总体目标规划,必须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新教学内容既要满足制造专业的理论教学要求,同时又要补充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内容。这样势必带来在理论教学学时、实践教学学时和教学任务等方面的矛盾。因此,正确解决这一矛盾是教改的主要内容之一。

应重新整合和构建机械制造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框架,同时建立和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不能单独从形式上进行课程内容简单组合,必须把具有实际特点的工程材料性能、机械机构学原理、机械加工方法、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等章节的内容融入到实践教学之中,从而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奠定良好的基础。还必须把国内外最新的科学成果和最新的技术应用纳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使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和方向。

社会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就是向生产实践的一线岗位输送合格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而这种要求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所以在技能教学上,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本身具备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另外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发现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具备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加大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力度,使得学生能够养成一种自行深入生产实践,在实践中加强学习的良好习惯。

采取这种形式的教学内容改革,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特色,避免了与普通高校本科学历教育雷同的教学模式和办学理念,显示了不同的人才培养途径,体现出了高职院校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职业性、技能型、实用性等特点。同时更加明确了《机械制造基础》在机械专业人才培养上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

《机械制造基础》课实践性很强且内容大多枯燥、晦涩。这对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无形之中给专业课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实践证明,教学方法的改进是解决这一个问题的根本途径。

目前,国内教育专家在探讨这一个问题时提出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激励式教学法、引新式教学法、开发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兴趣式教学法等等。这些方法的共同点都是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特点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如工程制图、机械零件和机加工工艺装备等。同时又要求学生具有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出现,传统的加工制造方法被现代工艺所取代。比如仿生学和MEMS微电子机械加工等前沿技术打破了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机械加工制造的观念。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苦练基本功,加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新颖性,加快实践教学的步伐,及时掌握最新的理论研究和发展动态。

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应该说是一种挑战,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这种教学方法提供了可能。多媒体网络的建立为这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大传播教学信息量,更好地体现教学效果的直观性。通过建立虚拟网络实验室,使得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种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和教师“静态”教学转变为一种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和教师“动态”的教学。通过这种交流,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

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估体系

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估体系指标是衡量教改成功的关键因素。考核指标的出发点必须结合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特点,充分体现素质教学和实践能力教学的情况。考核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主要是为了能正确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这里的考核以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强调理论与实际、笔试与口试、平时与集中相互结合的考核评估办法。同时增加创新开拓思维和能力的评估。具体考核方案如下表:

从上面的考核分配权值上看,加大了实践考核的力度,注重平时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方案突出了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的实践教学特点。

总结

根据目前各企业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提出“以拓宽基础、注重实践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为主线,以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为内容,以点带面,进行课程建设”的改革思路。具体内容总结如下(1)整合教学内容,使之能够适应现代机械产品的设计以及制造的要求。(2)以拓宽基础、注重实践为核心,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3)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综合技能为主线,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打破相关课程彼此封闭的学科界限,更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力。(4)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采用讲授、实践操作、讨论和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5)积极开发新实验,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的开放制度,建立虚拟实验室。(6)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姜玲玲.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23(314):44-56.

机械类专业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 机械类专业 教育教学 思路及方法

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知识多且杂,具有概念、名词和原理多,内容抽象,实践性强等特点。而从很多企业机械设备管理与维护岗位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来看,具有扎实的机械基础理论知识,能够快速查找并排除障碍才是该岗位人才操作技能强弱的评判标准。同一些基础文化知识课程不同,由于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该课程仅从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方面已经难度较大,核心关键部分――机械故障诊断与维修更是最大的难点。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总结发现,要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好机械基础知识,进而能够熟练掌握机械设备检查与维修的技能,需要从如下几点做起:

一、精心组织好机械类专业的第一堂课

中职学生基本以初中应往届毕业生为主,他们对机械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机械基础知识无疑是难度较大的内容。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要让学生有兴趣学习你所教的课程,必须首先让学生接受你这个人,对你产生认同感。上第一堂课时,除了要注意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外,还应当注意上课的内容。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本人的经历以及生产实际中的例子,讲述学习课程的作用,给学生介绍与专业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及专业发展前景,使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的重要性及其在未来岗位和社会中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让他们热爱自己所学专业。

除了上述这些,教师对于专业相关课程的知识内容、结构以及该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联系应当给学生一个简单的说明和分析,减轻学生对于该课程的畏惧心理,让学生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学习方向。总之,通过第一堂课(或两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觉得作为教师的你知识渊博,跟着你能够学有所成,同时让学生对你产生亲近感,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和信心。

二、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机械基础知识很多内容枯燥乏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笔者认为,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要通过使学生感到很新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当将本学科的很多内容进行动态的演示,如果缺乏教具和相关设备,也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而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声、像、文、图并茂的教学信息,增强了教学的艺术效果,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教具仪器,如挂图、实物、动画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加强实操教学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机械类专业课程不但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光理论不实践,学生是难以掌握知识的。如果光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掌握,倒不如找到相应的材料,让学生去观察,去锯割,去打磨,学生会在观察、锯割、打磨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材料的不同金属特性。

机械类专业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其中之一就是从事机械设备维修的能力。笔者认为,中职学校最好能有机械拆装车间,装备一些由企业淘汰下来的生产设备以及一些常用的机械部件,安排学生对实际部件进行装拆,学生会在装拆过程中感受到这些部件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及使用与维护方面的知识。学生清楚机械的工作原理后,还可以对设备制造一些故障,指导学生进行维修。通过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除了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其动手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学习机械类专业,就好比建造一栋楼房,建立了知识体系就好比立好了框架。在教学过程中,不必要求学生对所有知识点都能记住,只要能熟悉,提到某个内容,能迅速地找到在教材中的位置就行了,在新课上完后,学生对整本教材的内容体系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再帮助学生进行归纳,逐一完善。在此过程中,需要科学的方法,并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重点。

(一)利用科学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机械设备机具、设备、零件的修理方法是机械类专业的难关,其大的困难还是在于实训技能的难以实现,因为它不仅需要大量的设备、设施,还需要大量设备的零件耗损、破损作为实习的代价。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根据学校机具设备的情况,将课题分类进行:第一,设备、零部件充足,比较容易实现内容,可采取集中训练方法。第二,设备零部件相对较少,难以实现内容,可采用分组、分别轮换实习方法。第三,制作课件的模式进行演示练习,如铆接、矫正、弯曲,按课件的修理工艺在模板上进行演示,也能达到训练目的。

(二)遵循教学原则和规律完成教学目标

澜骺蒲У慕萄г则和教学规律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教师与学生一同参与到教学中来,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方可顺利完成培养目标。笔者认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实习手段,如在实习中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技术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机械维修中最令人头痛的硬件依存问题,使机械维修实习具有适当的柔性,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在实习中体现自己的构思。

机械类专业篇4

【摘要】职校机械类专业的教学,从人才素质与能力体系的构建开始,根据不同的专业岗位特点,把握不同课程的精髓,根据不同的专业岗位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岗位教学方法与技巧。它们有着共同的特征,又有着自己的个性。

【关键词】职校 机械类专业 教学

职校机械类专业的教学,根据不同的专业岗位特点,把握不同课程的精髓,机械类专业一般采用项目教学法或任务驱动法,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岗位教学方法与技巧,有着更高的教学效果。

一、职校机械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素|与能力体系的构建

(一)根据行业需求,应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行业素质

职校机械类专业主要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根据不同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行业岗位进行分析,根据行业岗位特征,各类从业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和行业素质,包括以下内容:基本素质。基本素质指的是热爱祖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良好的人文素质及心理素质,特别强调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全面发展的要求。行业素质。行业素质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素质要求,不同行业的岗位特征和职业特点是不同的,通过对机械行业各职业岗位工作进行总结分析,行业素质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读图及绘图的能力;工艺编制及分析能力;对加工设备及加工机理的认知能力;机构分析及结构设计能力;工程材料知识;检验能力及加工误差分析能力;计算机语言工具使用能力;专业操作能力;设备维护保养;故障检测与排除能力;科技英语能力;现代生产组织管理的能力m、自主学习能力n、自主创新能力等。

(二)职校教学特征分析,构建人才能力培养

基于职业教育对象特征和目标需求,以及机械类专业的课程特点,机械类职业教育的教和学是一个复杂的双向关系,他们在教学进程中的作用是动态变化的。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一下几个阶段:授课前的准备阶段、授课过程阶段、学生内化阶段以及升华阶段。准备阶段。教师依据相关的原则和专业底蕴及其自身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课程实施的出事高度,为教学内容提前准备教学模型或教学补充资料。正式授课阶段。教师充分发挥其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采用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等各种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到教学活动中,对于有实践性的内容,充分利用设备设施和机械模型,更直观具体地将内容通过载体呈现。学生内化阶段、升华阶段,学生通过课后练习对已经理解了知识或能力的内涵,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或通过课后网络学习或网络联系教师。教师可通过评价、归纳、总结、展望的手段,利用自身的丰富经验和知识,帮助学生反思和成长,进一步提升本课程内容对其他内容或学科的辐射作用、支撑强度。

二、把握课程的精髓,以行业岗位为主,实施适合的教学方法

(一)分析课程,把握课程的精髓

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对学习者的未来,定位其宏观的人才类型,课程目标则是面对人才在未来社会中的职业定位。课程目标要比人才培养目标更具体化、职业化。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下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职校教育,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动手实操能力,将整合每门课程内容,课程的内容逐步向广泛性、综合性、辅、实用性方面发展,加大实践环节而缩小理论课时的需要,要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将理论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转化为实践技能。课程整合为多个项目或任务,调整理论和技能并重,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只有成体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更好地解决生活和生产的实际问题,日常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带领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着重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思想和方法体系。

(二)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实施适合的教学方法

职业教育理念和内涵强调是能力性、实践性,职业性课程的模式是强调与工作结合、与职业结合,课程的组织结构主要是强调灵活性、多样性,课程的规模:趋向小型化。根据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课程分析整合,精心制定为五个项目(项目一:平面图形画法、项目二:组合体三视图、项目三:机件的表达方式、项目四:零件图画法、项目五:识读机械图样)。项目教学法,对授课教师来说,课前准备阶段工作比传统教学工作更多,更耗时间和精力,课内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机械制图采用项目教学法,以相应的模型、零件为载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学习、完成项目后进行项目成果评估。

三、小结

职校机械类专业的教学,根据不同的专业岗位特点,把握不同课程的特点,选择具有合适、针对性的岗位教学方法与技巧,有着更高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机械类专业篇5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科竞赛;创新实践基地

0.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进步,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面也随之有了很大的进步。高校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进行相关的教学,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组织学生进行实践[1],从而为社会培养了很多的高素质的人才。本文是针对高校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主要从学校方面的管理与评价的机制和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为主要内容进行分析。下面就针对高校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1.创新管理机制及评价机制分析

对于培养机械类专业人才,首先,高校应该创新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在前期以对所有的学生实行统一的基础知识的教学[2],后期以分方向发展为管理机制,通过学生个性化的选择,通过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实现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也充分的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不断的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另外,高校还应该创新评价机制。通过设立不同的奖学金类型,像:学业奖学金,社会实践奖学金以及创新实践奖学金等等。通过不断的创新评价机制,进而改变只是采用单一的理论成绩模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改变传统评价机制阻碍学生个性发展的现状。传统评价机制的创新在课堂的连接上会逐渐的淡化,而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会越来越突出,从而激励学生去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探索。

2.为学生搭建创新实践的平台

2.1建立科技创新实践基地

高校应该为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建立专门的科技创新实践的基地。为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生提供相应的条件。在科技创新的实践基地中应该设置多种实验室,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建立机械工程实验室和数控实验室等等[3]。这些实验室都应该以工程训练中心的资源为依托,从而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师研究的科研项目,实验室设备的改造,学科竞赛和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自拟项目等等,从而为学生不断的提供充足的个性学习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平台,提供全面的学习资源和交流机会等。高校建立的各种科技创新实践的基地应该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在学生中选择优秀的学生为本科生的科研助理,并且通过广泛的技术性的培训和学术型的讲座,从而充分的发挥实践基地的辐射性作用,进而引导大学生不断的参与到科技创新的实践活动中来。并且应该建立不同梯队的科研助理,形成一种由指导教师—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所组成的合作型学习的模式,进而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充分的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一批批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机械类专业人才,不断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2推进机械类专业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

高校应该充分的开展大学生的创新实验计划的项目,从而不断的探索和建立以课题和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并且应该倡导以机械类专业的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实验的改革[4]。以学校遴选作为基础,并且以学校所承担的一些以国家教育部资助的项目作为载体,选拔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生,选择一些创意新颖的课题,进行申报,不断的申报各种国际级、省级、校级的科研项目,组织学生进行科研。并且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研的整个过程进行训练,从立项开始,到中期的检查,再到经费管理,到撰写论文和科学总结报告,最后结项的整个过程。

2.3开展多种机械专业学科竞赛

高校应该充分的开展多种机械类专业的学科竞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校应该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一种这样的观念,就是进行积极的组织竞赛,从而把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方式,并且将所组织的竞赛作为一项重点的教学活动进行,将其组织的过程一定要具体化。应该明确相关的职责,各项竞赛应该实行有高校的教学主管部门进行主管,并且相关的教学单位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和管理,进行积极的配合。另外,在开展多种机械专业的学科竞赛的时候,应该充分的利用好学校的创新实践基地。创新实践基地能够为竞赛提供相应的场所和仪器的设备,能够为学生配备高水平的教师进行整个竞赛过程的指导[5]。学校还应该不断的丰富竞赛的项目,从而吸引学生的兴趣,积极踊跃的报名参加竞赛。学校应该不断的完善教师参赛和学生参赛的激励政策,不断的提高教师和学生参赛的积极性。

2.4校企充分合作,实施“企业讲师团”教学

高校为了能够培养出更为优秀的机械专业的人才,可以与企业进行充分的合作,实施企业讲师团的教学模式。采用这种模式主要是,由于各个高校在扩招后,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社会上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而,高校应该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积极的引入企业的教学资源,进而将企业的实际需要加入到教学的内容当中。学校与企业一起进行机械类人才的培养方案,参与教学与评价机制的建立。参与机械工程实践教学工作,参与高校的实习基地和合作基地的建设,参与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工作,参与教育咨询的工作,参与校企合作的组织以及实施[6]。参与机械工程实训式的教学培养和组织工作。参与高校的教学实践改革,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进行相关的指导。并且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进而开展实战式的实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通过企业讲师团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能够充分的增加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使在技术更新方面、在知识的更新方面和人才的需求类型更新方面的信息相对比较封闭的高校,能够更好的了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进而成为在教学中重点实施的内容。

3.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高校机械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相关方面的探讨。通过具体的培养专业人才模式的分析,我们了解到,高校在培养机械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点,根据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的相关要求,完善学校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不断的通过理论的加深,实践的广泛开展以及运用多种实践教学的模式进行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校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积累经验,完善教学过程,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并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孟丽涛,李光辉.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A].黄炎培与中国职业教育——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成果集萃,2009.

[2]雷俊霞.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3]吕勇,高全杰,李友荣,王志刚.提高机械工程专业实习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07(02).

[4]邢预恩,张根保.机械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0,(04).

机械类专业篇6

关键词: 专业核心能力 课程开发 工作过程 机械类

专业核心能力是学生掌握的具有独特的和不易模仿的专业能力,是本专业所特有的针对社会专业领域的能够履行岗位职责的实际能力[1]。专业核心能力既是一种专业能力,又是一种实际工作能力,此能力可为学生今后的事业发展提供主要能量,是学生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与发展新事业的源泉。

专业核心能力是学生在校期间形成的某些职业特定的能力,该能力对学生促进就业和以后在工作过程中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任何专业,都需要对该专业的核心能力进行凝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并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中,从而提高专业与岗位的适应性。对老师而言,在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有助于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对学生而言,在校期间,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不断提高对专业核心能力的领悟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就业后更快地适应岗位需求,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可以从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建设出发,选择和专业核心能力及就业岗位密切相关的课程,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编写或购买适合生产实际的教材,建立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教学体系,不仅提高理论教学水平,同时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1.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教学开发现状

1.1高等教育单一的培养模式与大众化需求的冲突。

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属于大众化教育阶段,在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准备不足,大众化教育的直接结果是学生数量的增加,而不是教学质量的提高。一味地追求精英化教学的结果是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2]。多年来,我国延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这种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通过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忽略实践环节和工程训练,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一些本科院校曾试图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以推动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但由于我国的国情,全面引进国外的教学模式存在一些困难,一些教学改革限于宏观和局部,导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偏差。

1.2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学生专业核心能力欠缺,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50%的毕业生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但也有45%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3]。企业员工的专业素质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和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理解符合企业发展的人才规格。

此外,通过市场调研发现,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存在无法适应的现象,很多大学生毕业后认为很多课程和知识在工作中没起到太大的作用,在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一些实际动手能力在大学中没有得到培养;而企业引进一些大学生,在工作前需对其培训,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有时也未到达预期的效果,甚至一些学生培训完就离职。由此可见,在培养学生理论学习的同时,应加大实践环节,做到理实一体化,当然也不能矫枉过正。

1.3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无法满足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需求。

机械类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较强实践技能,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应用、产品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4]。但是,一些本科院校没有能够建立起适应应用型本科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没有体现出专业核心能力,实践内容陈旧,都是一些展示性、验证性实验,缺乏创新性、设计性的实验,与实际生产严重脱轨,无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

1.4课程设置内容重叠,一些课程偏离生产实际。

目前,机械类专业的课程种类繁多,五花八门,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计划制订时,只考虑自身利益,没有从职业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出发,一些课程的部分章节内容重叠,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部分教材比较陈旧,没有顺应时展,一些内容是十多年以前的内容,没有及时更新;一些教材只注重理论知识,“纸上谈判”,严重脱离生产实际,不符合时展的要求。

2.建立基于核心能力的课程开发

现在使用的教材都是使用“规划教材”,学科性太强,教材拘泥于学科,课程设置与专业技术发展不同步。必须根据区域经济特点,结合学校实际,考虑职业性和专业技术的发展,到企业收集资料,与企业合作开发多媒体教材,开发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实验实训,合理地整合教材以达到课程整合目的,深化教学改革。

把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适应社会、满足企业、符合岗位要求等方面,并且要根据社会的用人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培养的重点,避免一味追求先进、高新的技术。当社会需要先进的高新技术时,学校则应创造条件努力培养高新技术应用人才,如果社会仍大量需要传统工艺人才,学校则应坚持培养传统工艺人才,避免为了追求先进而放弃传统工艺人才的培养。

机械类专业学生毕业后面对的主要岗位群有: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自动化设备与生产线的维护,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机电设备的营销,现代化设备的安装、维护与管理等。从职业岗位群出发,明确支撑其职业或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后,对专业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精炼和整合课程内容,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导向,构建机械设计、数控加工编程、CAD/CAM和机械加工工艺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均含有课程设计及实训课程。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教学实施过程如下图所示。

打破陈旧观念,重新定位课程体系,建立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邀请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师进行座谈,参与课程开发,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置进行讨论,合理编排教学内容,采用体现专业核心能力特点的工学结合式教材。

加大课程内容改革力度,对《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按照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整合内容,减少学时。此外,对一些课程的局部内容进行增减,有所侧重。

参考文献:

[1]高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59-61.

[2]黄道业.基于CDIO的机械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常州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6):102-105.

[3]蒋健行,雷承宝.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72-76.

机械类专业篇7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基础课 教学模式 学习方法 心态 创造力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是摆在每一名职业学校教育者面前的共同课题。机械类专业基础课是专业课教学和实习的基础,学好这些专业基础课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实践都有很大帮助,因此,帮助学生学好机械类专业基础课是摆在我们专业基础课老师面前的首要任务。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专业基础课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笔者认为主要从“教”和“学”两方面入手。

一、教

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个好的老师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不断创新的教学意识。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不断提高教学基本功外,还应根据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1.通过制作模具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在大多数的机械类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中,有许多概念理论的教学需要借助于形象思维来进行。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应该善于引导学生以形象思维手段来理解和把握一些概念和理论,就会收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机械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在讲解铰链四杆机构的相关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硬纸板和图钉等简单的工具,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制作教具,让同学们都动手操作一下,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加强感性认识,对曲柄和摇杆的定义和工作状态一目了然,也理解了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等比较抽象的概念。

2.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满足学生全方位感知信息的需求,使教学生动活泼,学生认识深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在机械制图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抽象的视图变得直观,使课堂教学获得最大的效率。例如,在组合体截交线和相贯线的投影作图时,很多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老师可在授课时利用Solidworks制作出三维立体模型帮助学生加深感性认识,并通过旋转观察增加直观性和趣味性,还可由模型直接转换成三视图,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视图的形成和三视图投影规律。在标注组合体尺寸和零件图技术要求时,学生的标注容易出现错误,教师可在上课时同步用AutoCAD标注,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完善作图并纠正常见的标注错误;在识读装配图时,可用AutoCAD将装配图中的零件图先画好,再将零件图按装配的顺序拼装成一张装配图,直观地向学生展示装配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零件图与装配图的不同作用。

3.深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

实践是知识的源泉,实践性教学对于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起重要的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造就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义不容辞。因此,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生产实际。在机械制造工艺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课堂转移到实习车间,通过各种机床的运转来理解各种机床的设备组成和工作原理、不同零件的加工过程;在机械基础的教学中,在讲解带传动和齿轮传动时,也可将机床开动,让学生观察运动的传递过程;在金属工艺学的教学中,可以在实验室里理解热处理的过程;在刀具的教学中可以带学生到砂轮间,理解刀具角度的定义……这些实践教学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实践知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这个行业。在进行这些实践教学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学

教学是双方面的,只老师教得好,学生不想学或不会学,一样没有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 。

1.帮助学生摆正心态,积极参与教学,让学生肯学

技工院校的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中考或高考成绩不理想才不得不选择读技校,因此有些学生一开始很排斥学习,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对未来很迷茫。对这类学生可以讲一些身边的实例,比如学校的优秀毕业生,让学生理解行行出状元,做一名优秀的蓝领同样十分光荣。在学习过程中也不断鼓励他们建立合理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并不断为此努力,让学生从不想学到想学,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力的源泉,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也就是说,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它能推动人们去追求某种知识或从事某种活动。

对于一个刚初中或高中毕业的学生而言,根本不知道自己适合哪个专业,他们选择机械专业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有的是中考或高考成绩不理想又不想过早地步入社会;有的是在父母的决定下才选择了这个专业;有的是随大流,看见有好多同学报了机械这个专业,因此就报了这个专业。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学生是因为对机械有兴趣才学的,但这类学生毕竟占少数。作为一个教育者来说,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他们的情绪,让他们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我们要让他们知道社会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就是因为机械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老师可以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机械基础中的四杆机构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比如公共汽车车门装置、吊车、渣土车等等,还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生活中的实例,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会学

学习方法是成功的必要因素,有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等于成功了一半,但并不是说有好的学习方法就一定会成功,好的方法还需要结合自身的努力,因为好的学习方法不可能在真空中习得,它是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来进行的。

大多数技工学校的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专业基础课,很多学生会沿用中学的传统学习方法来学习,在学习一些概念性较强的课程时会像学政治、历史课一样的死背概念。这些方法都是很不科学的,往往学生记得快,忘得也快,对所学知识没有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老师可以指导学生用一些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总结、归纳和对比。比如机械制造工艺这门课,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几种机床的相关知识总结整理成卡片,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性地记忆相关概念。另外,大多数的专业基础课之间都存在着知识的联系和重叠,老师可以指导学生以课题的形式将所学的课程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机械类专业篇8

摘要:针对一体化教学改革需求,本文从实际培养方式方法入手,对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尤其是从院校到院校类的一体化教师培养途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 :机械类专业 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师 教学工厂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定位越来越准确,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工业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量增大的同时,对职业技能及素养要求也更高。由此对应的技工类院校的教育教学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传统的技工教育模式和理念已经呈现疲态,开始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因此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的一体化教学体系成为必然,对应于一体化教学的一体化教师培养便显得尤为突出,技工学校的教师从传统模式向一体化教师的转变就显得更加关键和紧迫。

一、一体化教学改革状况

一体化教学改革目前已经成为国内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方向,国家出台了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各个院校都在一体化课改上形成高度一致的认同和重视,积极探寻新方法,实现现代技工教育方法的新突破。各个职业院校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一体化教学改革,其中有些改革发起的较早的学校,已经形成规模,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一体化课改方案,并且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些院校还处于摸索、学习、逐步推进的改革阶段。笔者所在学院目前也在积极探寻和推进一体化课改,并在机械类专业全面推开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一体化教师的标准和机械类专业一体化教师培养的需求

一体化教师的标准与要求:理想中的一体化教师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下,根据教学项目的要求将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技能教学和企业生产管理融于一体,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专业技能训练,能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有机整合。同时根据一体化教师按应达到的基本条件、胜任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的能力要求,将一体化教师按照教学能力分为三级、二级、一级三个等级,标准依次递进,高级别能力要求涵盖低级别能力要求。

全国各大职业类院校都在积极推进一体化课改,尤其是学院机械专业有较好的基础,在实现典型工作任务提取的对象上更容易和真实地实现,以任务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更加容易实现,目前机械类课程多数都进行了一体化课改。随之而来的是对传统的单纯理论型或者单纯的实操型教师的需求量将慢慢缩减,对一体化教师的需求量快速增大,目前笔者学院机械类教师要求90%以上为一体化教师。

三、培养途径研究

院校在进行一体化课改的进程中,一个棘手的难点就是一体化教师的培养问题。各个学校教师的来源有不同的途径,综合起来教师的引进大概有两个途径:从院校毕业后直接通过招聘等形式引进到学校的教师,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被引进到学校的教师。而对应的需要培训的层次又会因为在职在岗的不同分为大概三个类别:院校新引入到院校的一体化教师培养,企业新引入到院校的一体化教师培养,院校现有的在职教师的一体化教师培养。而在这三类中由于从院校新引入到院校的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企业经历几近空白,培训的急迫程度最高,培养的难度最大,笔者着重对这类教师的培养途径进行研究。

1.参与各类人社部、省、市级一体化培训班

人社部通过对专业教师进行专业认知能力、教学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示范性高端培训,为快速培养出一批专业化、高素质、高技能的一体化教师队伍提供了前提保障。参与人社部组织的一体化教师培训和各类省市机构举办的师资培训,可以面对面向视野开阔的专家学者学习,可以直接与个体差异较大的同行进行交流互动,学习如何更加完美地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把握课堂尺度;通过案例教学与专家的独特视角剖析,学习一体化教学的各个步骤如何在课堂中贯穿和发挥良好效果;最终通过培训使这些一体化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能够对一体化教学有完整的、系统的认识,能够有效利用教学资源,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合理实施一体化教学环节,最终从专业教师向全面的一体化教师发展。

2.企业锻炼,跟岗学习

根据技工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要求,对应技工院校专业教师必须熟知其所授专业知识在企业工作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同时要对企业生产的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非常了解,因此进行企业实践活动是获取这方面信息的最好途径,在企业进行锻炼和学习也是补充、更新教师知识的有效途径。学院目前在教师培训中效果比较好的有两种:一是利用寒暑假时间教师进企业锻炼学习;二是引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模式,注重校企合作中进行一体化教师培养。

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现场观摩、交流研讨、顶岗锻炼、专题学习等方式开展现代师徒制学习,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在企业这个前沿阵地现场学习、拓展视野、丰富专业知识。通过利用寒暑假的企业锻炼和学习,教师亲眼所见,亲身参与,能够快速了解和掌握企业当今的先进理念和工艺知识,更新自身知识。并在参与过程中可以提取更多新鲜的素材,为典型工作任务积累更多更新鲜的载体。在此过程中,理论教学教师可以快速有效地增长实践经验,为进行一体化奠定基础。

引入“教学工厂”模式,在校内按照工厂真实场景模拟建设教学工厂,可以将教师、学生、企业三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足不出户即可感受到工厂的氛围,以工厂的真实产品作为典型工作任务,依据任务来制定学习任务和内容,做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扮演一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通过接单、设计、生产、过程控制、检测、出货等环节设计教学,实施和组织自己的课堂,让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按照一个准职业人要求自己,现场参与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锻炼和丰富实践经验和一体化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能力,对一体化教学开展和一体化教师培养是个双重的促进。

3.参与各类教研教改

参与教研教改活动,教师间可以学习和交流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结合实际教学工作深化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通过开展经验交流,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培养教师教学能力,还能在交流中突破固有教育教学理念,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视野,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

4.技能竞赛大比武,重塑知识结构

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可以加强知识与技术交流,学习同行先进技术和经验,展示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成果,推动职业培训和人才培养。无论是世界技能大赛还是全国数控技能大赛,都对团队和选手在理论知识、设计、加工、装配、工量具使用、检测等方面专业知识提出严格的要求,在集训过程中本身就是对教师知识结构和理论、实操能力的再造。通过选拔学院教师和学生参与世界技能大赛和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按照大赛的标准要求训练教师与学生选手,学习其他院校的先进做法,借鉴企业先进工艺,邀请专家教授进行指导,这对教师团队是一种回炉与历练。在学院师生选手每次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和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收获了教师团队的巨大进步,通过学习与培训培养出一批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一体化教师团队,并通过这些教师的影响和辐射,带动其他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学习与进步。

四、培养效果与结论

机械类专业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机械专业;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G258.9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5-0000-02

Vocational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eaching Explore

Shan Shirui,Zhang Xiaowei

(Xuch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Electr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Xuchang461000,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basic types of teaching models and theories related to education were analyzed based 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dapte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chanical courses---a teaching model of teaching based on the work process,that most of the teaching model important education is based on constructivism theory of learning theory and introduces flexibility in teaching practice to apply the theory of the main ideas.

Key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Machinery major;Teaching model;Based on the work process

一、高职机械类专业应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

通常教学模式包括三种主要类型:教师导向教学模式、学生导向教学模式、社会互动教学模式。

传统的高等教育常常采用教师导向的教学模式。在这类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环境的要求比较低,教学效率比较高,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对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则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本身。其缺点也十分明显,这类学习模式常常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没有反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

与教师导向教学模式相对应的是学生导向教学模式,其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主体、是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的地位将由传统模式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识主体。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优点是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其较为明显的缺陷表现为教学效率较低,学生花费了很多时间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学习,而得到的信息(知识容量)相对较少。

通过以上两种教学模式的对比,结合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在高职机械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宜推行“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下,通过具体的任务掌握知识、技能,做到学以致用。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专家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开发的一整套的包括理念、哲学的指导思想、教育学的理念、具体的操作方法等等。职业教育提出的指导思想就是工学结合,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根本特点。工作过程的核心要素包括:劳动者、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和产品等。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并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下完成预期的工作成果,直到工作过程结束。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应使学生能够获得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程序性知识、职业技能和相关的职业体验,以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为目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以工作范围为课程内容的组织边界、以工作过程为课程内容的组织逻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以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为课程的实施原则。这是一种以“三个一致”为特征的课程组织模式,即: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充分体现出高职教育特征[3]。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在机械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无疑是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最为重要的理论支撑。如何结合机械专业课程的特点、教学条件以及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灵活运用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成为一个及现实又迫切的问题。以下是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的具体思路。

(一)在近似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下进行学习

无论是真实反映客观世界的知识、从社会生活中获得的知识,或者是自己对客观世界的总的认识,个人的经验都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实践经验或者社会经验都是构建知识的最基本的因素。个人的经验是思想活动(获得知识)的基本过程。另外可信的经验又会大大地促进知识的获得。例如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操作千分尺时,一种情形是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比如在加工一个齿轮轴的过程中)使用千分尺进行测量,另一种情形是让学生使用千分尺测量任意一个物体时,不难看出在第一种情形学生更容易获得准确的、切实可行知识。

(二)学习应当在社会实践的不断检验中进行

社会实践与学习过程的相互影响会使学生得到与实际相适应的技能和知识,同时也会使学生获得自我适应社会实际的有效方法。另外,个人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可能与他原有的知识不相符合,甚至互相矛盾。因此,决不能希望通过课堂的描述,就能让学习者客观理解他所接受的信息。必须提供与“现实生产场景”交互作用的经历,学习者才能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判断、理解”完成对知识、技能的意义建构。例如当一个机械专业的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时,学生必须掌握该领域的专业术语、有效开展工作的实际技能等。能否胜任实际的工作环境就成为判定学生实习过程是否成功的标准。

(三)学习内容和技能要求应当适应学生实际水平

学生所学的内容和技能必须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目标相适应。如果所学的的知识和技能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应得好,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高职院校就读教的学生类型呈现多样化的态势,他们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研究分析不同类型高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特点,创造条件使学生从事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和实践学习过程,容易使他们得到对以后工作有用的感情体验、社会知识以及宝贵经验,从而提高他们适应工作的能力。

(四)应当及时地对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行阶段性的评估,从而使下一阶段的学习更有针对性

知识的获得和理解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受到学生此前知识水平的影响很大。同时知识的获得和理解力的提高又不是可以直接看得到的,只能从学生处理问题的行为过程当中进行判断。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取得的效果、达到的水平,教师需要不断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估。这样的评估对指导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和实践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学生在学习焊接的过程中,第一次焊接的焊缝总是不平整的,不是深了就是浅了,并且到处都是焊渣。只有经过老师和学生不断对所焊的物体进行评估,总结,经过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进,学生才能最终掌握焊接技术。

(五)要鼓励学生培养自我调节、自我发现和了解自身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就在于它强调学习者在获得知识和选择学习目标时的主动性。这个主动的学习活动融入了学生思想上自我处理、行动上自我组织,包括学生自己调节认知活动、接受知识,从现有的知识发现新的内涵,对自己现有的知识结构有清楚的认识。例如在学生就业以后,企业希望我们的毕业生不仅仅具有该岗位的入门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求毕业生应能够胜任协作完成的工作,能够解释工作岗位的综合要求,能够独力完成工作并对所做的工作做出评价。

教学模式具有多样性,同一种教学模式下又有多种不同的具体形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只局限于某种教学形式,应当深刻理解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背后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原理,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机械类专业篇10

关键词:汽车类专业;机械制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C-0048-02

职业院校汽车类专业的机械制图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课程所形成的“图样识读与绘制”能力是开展本专业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中需要掌握看图能力、绘图能力等,培养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学生通过学习《汽车机械制图》能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职业素养,培养认真的工作态度,提高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一、职业院校汽车类专业机械制图教学现状

(一)教材内容单一,不能满足企业用工要求

目前,各类职业院校开设的汽车机械制图课程采用的是传统教材,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单一机械式训练。这种以教授为主的传统授课形式,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以本为本,并没有切实针对职业岗位中典型工作任务,理论知识偏多,与企业实际运用相关的环节较少。经过正规学校教育和通过非常严格的培训考核后,大部分学生都可以顺利看懂图样却不能理解实际操作,汽车制造等企业对用人的最基本要求都没办法满足。

(二)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当前,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是以教材为指导,教师为主体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做习题的讲练形式,辅以多媒体、教具等手段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缺点就是不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机械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只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大,有些基础不好的学生干脆就放弃了。

二、对职业院校汽车类专业机械制图教学的建议

(二)编写汽车类专业的特色教材

首先,依照专业特点,坚持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充分满足一体化教学的要求,以技能知识为中心,把相关的理论基础融合进去,编写具有专业特色的教材。其次,为了满足“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学校应与企业联合,研制出一套真正理论和实际紧密贴合的教学课本。此外,应结合汽车类专业对《汽车机械制图》课程的具体要求,在课程设置中合理安排教学课时。

在课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在未来的工作学习中对图样有一个顺利的认识过程,简单的零件图及装配图应当做到认识无障碍。为了学生更好地完成岗位工作,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必须遵循实用性原则。为了体现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特色,汽车类专业应当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构建一个以能力为核心、项目为主体,双系交融、全面发展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二)改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

实现中等职业学校汽车专业机械制图课程改革,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对教学手段进行更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中应当融入实践环节,要求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安排学生去企业实习,现场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课堂上遗留的问题。

当下,现代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技术,例如:多媒体、视频、语音、模拟等工具,在课堂进行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增设学生讨论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变单纯的授课者为任务的参与者、合作者,与学生共同完成任务。要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创新,构建“教、学合一”“学、做合一”的教学关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教学模式。

(三)修订评价标准,增强学生自信心

对于很多学生而言,考试成绩并不能代表一个学生的全部能力,尤其是实践性很强的机械制图课程,学生的真实情况并不能从简单的一张试卷分析出来。我们应当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际的学习态度,以教师的评估为主要方向,通过学生互评最后取一个中间数值作为学生的考核成绩。这种评分标准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合理的评估标准应该贯穿到各类院校的每个专业之中,评估的种类也应该多种多样,因为单一的评估方式很容易失去评估的价值,应向多样化发展。评估标准也应该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要不然评估也很容易走向歧途,成为一纸空文。不仅没有实现新的考核评估的目标,还会进一步降低教学的质量。正确而合理的评价标准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