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土地征收法十篇

时间:2024-01-31 17:52:15

新土地征收法

新土地征收法篇1

兰州新区[1]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自2010年8月起在“兰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国有土地拆迁补偿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土地征收补偿的法律问题研究 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提前补偿安置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政府信息公开诉讼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合同解除制度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占有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设立中公司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电子货币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商业银行破产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关于公司章程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租友合同”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行民交叉案件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基层治理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高校学生管理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债转股实施中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婚约若干法律问题探讨 对农村土地及附着物抵押登记的调查 温州市土地征收法律问题研究 集体土地流转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4.24.

[3]记者田保国先生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政府并没有为失地农民交纳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费用。据老刘介绍:“上保险也可以,前提是个人必须一次交2万元的保险费,我们去哪里搞2万元呢?这不是明显坑人吗?”

[4]对于村民的未来生活出路问题,兰州新区管委会和中川镇政府近期举办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但是由于多数村民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这种就业培训参加的人寥寥无几。据老刘介绍:“我一辈子就会种地,最多也就是打工,现在年纪大了,打工也没人愿意要了,培训也是白培训,浪费时间。”

新土地征收法篇2

关键词:土地征收制度;问题与根源;改革与完善;结论与展望

随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发端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我国土地征收制度在确立后也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已形成了以《宪法》为指导、以《土地管理法》、《物权法》等法律为核心、以《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法规规章为具体操作标准的土地征收法律制度体系。而且,我国土地征收制度在农村经济发展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也的确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土地征收过程中所产生的纠纷和矛盾的愈演愈烈,也使我国现行土地征收制度所存在的问题日益显露。日益严重的农村土地征收纠纷和矛盾,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国的土地征收制度,而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实现制度创新也已刻不容缓。为了契合《物权法》尊重和保护个人财产的精神,特别是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有关《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土地管理法》的再次修订已经成为全国立法工作的重点。国土资源部曾出台修订《土地管理法》的内部征求意见稿,而且,国务院法制办也已于2011年4月正式启动了《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工作。为给《土地管理法》的修订实现制度创新提供有益建议,有必要指出我国现有土地征收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根源,提出改革和完善现行土地征收制度的建议。

一、我国土地征收制度问题与根源

为有利于解决土地征收实践中的纠纷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学界大量从事土地征收制度的深化改革研究,并纷纷指出和分析土地征收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如有学者指出,中国现行征地制度基本架构的最大缺陷是它没有与城乡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建设的成果相衔接。综观对我国土地征收制度存在问题或弊端的研究及其成因的分析,值得庆贺的是,我国学界已经从对现象的描述和分析逐步进入对制度及其根源的透视,并且在制度性缺陷方面还存在某些共识,如公共利益的界定问题、征地程序问题以及征地补偿问题。笔者同样认为,目前造成我国土地征收纠纷不断和矛盾冲突激烈的主要问题就在于,我国现行土地征收制度在征地补偿标准、补偿方式、征地范围、征地程序以及公共利益的确定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制度缺陷存在的根源方面,有学者指出,当前我国征地制度存在的弊端的生成机理则在于土地市场的政府垄断。在笔者看来,关于土地市场的政府垄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民利益的代表机制缺乏监督以及难以有效发挥其意义等问题都比较关键,可以说是直指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深层根源,也应是我国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也就是说,问题和根源已经明晰,我国土地征收制度要实现制度创新就无法回避对其现存问题及其根源的重视。

二、我国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与完善

(一)基于比较法的视角

我国学界对国外征收制度的考察大多是研究和分析世界各主要国家征收制度在公共利益的认定以及征收程序方面的特征上,以期通过这种考察为国内土地征收制度的完善有所启示和提供借鉴。综观国内学者所做的比较法研究,一方面,学界对世界各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征收制度的研究为我国进一步深化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提供了参考。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现有研究成果大多数是拘泥于介绍其他国家的征收制度的基本情况,而对各国征收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以及各国是如何完善相关制度的分析则较少论及,而笔者认为,这恰恰是最具借鉴意义的。

(二)基于国内问题的视角

除此之外,我国现有研究成果大部分是直接针对中国现有制度的问题或改革实践中存在的弊端或缺陷提供相关完善建议。在研究方法上,有的运用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有的运用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还有的从政治哲学或伦理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可以说,我国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研究视野已大为扩展,这值得肯定并应进一步发扬。在观点或建议方面,学界有关论证和分析也已比较深入。比如说,在广为诟病的公共利益的认定上,为了有效控制土地征收的公益属性,防止出现“借公益开发之名行商业开发之实”的做法,可以借鉴法国行政法官所创造的“损益对比分析”审查机制进行判定。也就是说,“公共利益”的认定标准可以通过司法实践来逐步完善。然而,这要求发挥司法能动性和高超的司法技艺,对我国司法实践来说是一大挑战。尽管提出优秀的建议是重要的,但对其可操作性和配套制度的改革研究却更为重要,这关涉到优秀的制度建议能否在中国语境下有效发挥。因此,基于国内问题视角的研究又大多是限于理论层面的。

三、结论与展望

(一)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基本理念

土地征收涉及到复杂的法律关系,因此,在该法律关系中如何确保农民的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在进行相关制度设计时就必须考虑公益与私益的平衡以及公权介入私权的权力监督问题。这无疑是我们研究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重点。在基本理念上,即使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也不能以任意侵害私人利益为前提。针对征地制度存在的现有问题,全国各地也开展了大量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的实践探索。通过调研发现,凡制度改革趋向于对农民利益的关切,其制度改革实践通常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制度设计

新土地征收法篇3

【关键词】物权法;土地征收;补偿

一、对土地征收、征用的概述

土地征收,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目的,以补偿为条件,通过行政机关强制取得他人土地所有权和他物权的行为。即土地征收实质上是对他人土地所有权和他物权的“剥夺”,因此,其必然会造成对他人物权的损害。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收归国有的行政行为。国家行政机关有权依法征用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土地等。

二、我国现行法律制度视野下征收、征用补偿制度的缺失

我国土地征收、征用补偿制度虽然经过多次的法律修订,有关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规定,在宪法、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实施条例、征用土地公告办法、国土资源听证办法、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等法律法规及其他一些规范性文件中作了一些规定。但综观上述的相关规定,我国征地补偿制度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被征收人相应权利的实现。我国虽然在2004年的宪法修改中明确了补偿条款,但是对补偿的原则却没有明确,征地补偿以集体经济组织登记户口,还是以土地承包人为标准进行划分,法律无具体规定;对于农嫁居、入赘婿、新生儿等能否享有分配权,也无明确法律依据。在实践中,各地只能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由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土地补偿分配方案。因征地补偿缺乏具体的法律基础,在处理上随意性较大,从而导致部分被征收土地的村民抵触情绪,以各种理由干扰征地。在补偿范围上,我国是小于其他国家和台湾地区的;在补偿标准上,我国是低于其他国家和台湾地区的。我国的补偿费,无论

是耕地补偿费还是地上附着物补偿费,不仅没有包含土地发展权的价值,甚至连被征收土地的实际的市场价格都没有实现

三、《物权法》的实施对征收、征用补偿制度的益处

《物权法》经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已于2007年10月1日实施。《物权法》把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这三大物权有机统一起来,尤其是对土地征收、征用等土地法律制度的规定,必将对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物权法》强调了土地征收的目的

《宪法》和《土地管理法》都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虽然《宪法》和《土地管理法》都确立了土地征收的公共利益原则,但几乎没有从民事权利的角度考虑对被征收人民事权利的保护,体现的是征地行为的强制性和行政色彩,特别是在实际操作中,“公共利益”的内涵被无限地扩大,从公共设施、公益事业扩大到了包括非公益利益建设在内的所有用地项目,比如有些地方政府随意动用征地权,不管是什么项目,只要有人来要地,就以招商引资、城镇建设的名义随意征地,使征地的规模不断扩大。而《物权法》首次以民事基本法的形式强调征收原因限于公共利益目的,提供了对征地行为提起民事诉讼的可诉依据,违反公共利益目的的征收行为属于侵害权利人物权的行为,随着今后的法律规则的出台,权利人可以期望争取依据《物权法》的规定寻求司法救济。

物权法第42条第2款明确规定:“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依法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等费用,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在《物权法》的立法过程中,有关人士提出了“合理补偿”、“相应补偿”、“按市场价补偿”等建议,但因相应、合理都是不确定的,而且有的地方土地价格甚至还低于《土地管理法》规定。因此,《物权法》在《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完善,明确了土地征收的法定补偿范围,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和社会保障费用,同时强调了“依法足额”补偿,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物权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征收集体土地时“保障被征地农民生活”的补偿原则,从保障人权的角度提出补偿原则,为其他法律规定补偿范围和标准是否合理合法提供了原则性的判断标准,是在以往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方面改革探索和保持政策连续性基础上对征收补偿制度的创新。

(二)《物权法》突出了农民土地利益保护

针对现实生活中征收补偿不到位和侵占补偿费用的行为,《物权法》第42条第4款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贪污、挪用、私分、截留、拖欠征收补偿费等费用”。征收补偿费被拖欠、侵占本应该是由刑法和相关行政法律法规定的问题,但现实中因征收补偿款被贪污、挪用、截留等而引发的群众上访案件屡见不鲜,严重损害了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因此《物权法》对此特别作了规定。同时,《物权法》第34条规定“无权占有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原物。”;第106条规定“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这些规定,对今后未经合法的程序圈占、出让、处分集体土地的行为,都可以受到权利人的依法追偿,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从财产权的方面强化了对农民土地权益的维护。

新土地征收法篇4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征地制度方面新政策法规条文的分析,提出了征地制度改革过程中需要探讨的一些小问题。

【关键词】土地;征收;征用;改革

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土地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改革完善征地制度,如何在征地过程中保障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仍是重中之重。本文试图针对土地制度政策方面的新条文对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土地征收制度新的理念

随着《土地管理法》的不断完善和《物权法》的颁布实施,我国土地征收制度也被赋予新的思考和理念,主要可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修改从真正意义上区别了土地的征收和征用。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征用从定义上讲主要界定为使用权的改变,对所有权的改变没有下强制性的定义,这样一来也就意味着在特殊情况下存在归还土地的可能。这与征地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不太吻合,在以往的征用过程中实际的情况是土地所有权实现了由农民集体所有权向国有土地所有权的改变。而征收主要强调的就是所有权的改变,与实际情况相适应。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都要经过法定程序并且都要依法给予补偿。

第二,土地安置补偿标准的提高。修改后的《土地管理法》大大提高了补偿费用的计算额,且规定一些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弹性空间。

第三,对被征地农民权益的保护更全面化。《物权法》规定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依法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等费用,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相对以前对被征土地农民的生活问题更加重视,对农民权益的保护更加全面。

2征地改革过程中值得思索的几点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土地、房地产市场的日益完善,各项政策法规建设速度也日趋加快,这些都为征地制度的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环境,为开拓一个全新的局面带来了契机,在这个改革创新过程中,提出几点值得注意的小问题:

第一,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与市场机制的衔接。

《土地管理法》中规定要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在我国就广大农村地区而言,即是指农业生产收益。自实施土地承包制以来,广大农村的农业生产基本属于个体小农性质,与二、三产业相比,生产效益明显偏低,这在中西部地区更加突出。按照《土地管理法》对于被征用土地的补偿规定,就产生两个问题,一是为农民被征用土地而支付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偏低,这对农民是不公平的,性质上属于低价剥夺。二是取得被征用土地使用权的法人,在使用权期限内,存在高价转让的可能性。实际上不仅是存在可能性,包括通过划拨得到的土地使用权,也已在土地二级市场上违法出现。因存在低价征用,高价转让的可能性而导致大量发生的土地违法案件,说明对农民被征用土地的补偿,已成为《土地管理法》的一大隐患。

解决此问题可供考虑的选择:依法征收,采用市场机制,按市场价格对失去土地的农民的进行补偿。为此,有的学者提出需要再次修改土地管理法,废除“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的条款,改按土地资源一级市场的基准价格给予农民补偿。地方政府为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可以行使优先购买权。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征用农民依法承包的土地,应在土地资源一级市场以市场化方式——购买取得。与普通投资者的区别是,政府征用优先。这样一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由于农产品价格下跌而导致农民利益受损害。另外,一些利益集团以低价剥夺农民的土地,以此获得超高额利润,这既不符合资源优化配置原则,也不可能对稀缺的土地资源形成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将征地制度与市场机制相衔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二,将实物补偿作为征地补偿方式中的主要构成部分。

目前普遍的征地补偿即为货币补偿,征地补偿标准提高后,货币补偿在保障失地农民短期的生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从长期着眼,存在着许多不稳定的因素。从实际情况来说,对农民进行安置存在较多的困难,因为农民一般受教育水平比较低,要进行其他工作的培训安置的话,对安置双方可能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这种状况下,可适当考虑实物补偿方式。实物补偿包括留地补偿和替代地补偿两种方式。留地补偿是在征地时,为了保障被征地农民进行生产、生活,支持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安排的建设用地。替代地补偿是指考虑到失去土地的农民有可能在领取土地补偿费后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时,以国有宜农土地作为替代地补偿,以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对于重点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效益周期长收益稳定的特点,可发放一定数量的土地债券作为土地补偿费,或在征收土地对替代地实行土地入股的方法以保障农民的长期生活保障问题,或通过调节土地收益再分配建立征地农民安置保障基金,彻底解决征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第三,着手建立切实代表农民利益表达的团体,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新土地征收法篇5

关键词:农村;土地征收;问题;对策

一、我国农村土地征收的现状及问题

农村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以公共利益为需要,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权限将集体所有土地转化为国家所有土地,并依法给予被征地的农村集体和个人合理补偿和妥善安置的法律行为。土地征收行为是一个平衡公共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的行为,国家在征收农村土地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性,做到法理与情理的结合。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征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法律规定不完备,农地征收制度不健全

1. 宪法规定的内在悖论

根据《宪法》第10条的规定,城市土地全部属于国家所有,可能属于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禁止流通;土地所有权改变的唯一途径就是征收;征收是国家行为,且必须以公共利益为需要。这就表示城市要想扩张,就只能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而征收的集体土地又不能用于商业开发。然而现代化城市已经不可能没有商业开发。因此,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宪法》第10条形成了一个内在的悖论。对于这一悖论,政府只是简单地将城市化等同于公共利益,从而违反了宪法自身关于公益征收原则的规定。

2. 补偿标准偏低

《土地管理法》关于征收补偿标准的规定,虽历经多次修改,标准有所提高,但土地补偿费与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这一标准仍然偏低。首先,它远远不能补偿土地所有人的全部损失。其次,作为一种补偿标准,它也极不合理。再次,它不仅损害了农民的集体利益,而且实实在在的损害了单个农民的利益。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远不如失地之前。最后,对比征收之后的国有土地出让金收益,征收补偿微不足道。

3. 土地增值收益归公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54、55条的规定,一般情况下,建设单位要使用国有土地,原则上应先缴纳土地出让金等费用。然而“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30%上缴中央财政,70%留给有关政府”的规定,虽然后面有“留给有关政府的资金都专项用于耕地开发”的规定,但既没有监督措施,也没有任何追究违反法律责任的规定,从实际运作来看,这一规定无异于一纸空文。

(二)农地征收程序不规范,权力滥用严重,腐败频发

1. 征收过滥、浪费严重

在我国,征收过滥的问题几乎一直与征地制度相伴而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历的两次开发区热,大量土地被圈占,其中43%的开发区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多征少用、征而不用的现象十分突出,大量土地抛荒浪费。

2. 补偿过少,分配不公

补偿过少表现为:法定补偿标准偏低;在原本较低的标准幅度内,实际补偿又就低不就高;补偿数额占土地实际价值的比例过低;有限的补偿款不能及时发放到农民手中。在我国,土地征收后,国家取得的收益比村集体获得的补偿还要多。

3. 权力滥用,腐败频发

在农地征收过程中,违规操作十分普遍,广泛存在着越权审批、违法审批、先征后批、征而不批、征而不用、征地不公告、账目不公开等违法违规操作现象。有些地方乡镇政府甚至为规避法律,以租。由于缺乏有力监管,与土地征收相关的腐败案件频频发生。

(三)思想观念落后,法律意识不强

1. 政府功能定位不明,缺乏服务意识

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竞争性、法制性要求国家的公权力不能过多干涉私人的交互领域,私权利的保障与公权力的制约是现代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此外,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轻视农民权益的保护,认为为了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利益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从而导致其作风浓厚,缺乏服务意识。

2. 社会观念落后,身份歧视严重

僵化的户籍制度将农民从职业变成一种身份。城乡二元结构的管理体制使农民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逐渐沦为二等公民,这是社会价值观畸形发展的一种非常态现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三农”问题是我国发展的根本问题,任何人都无理由歧视农民。

3. 乡村农民原子化,维权意识淡薄

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原子化的农民根本不可能与国家机器相抗衡;即使暂时结合起来,也更容易被分化。最近几年,因为土地征收问题上访的农民越来越多,但仍有许多农民面对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因慑于公权力的威严而不敢反抗,只能忍气吞声,维权意识不够强烈。

二、对我国农村土地征收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1.《宪法》第10条的再解释或修正

针对现行宪法的悖论性规定,政府将城市化解释为公共利益显然不合理。因为,“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从逻辑学角度来看,此为一个典型的陈述句,没有使用模态词,因此不是行为调节规范,而是确认规范。其中的城市当然不能包括“将来不断发展之后的城市”,亦即并不存在约束未来的目的。而且中国的工商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是现代化必由之路,这一过程要充分维护并增进农民的利益。因此,根据文义解释、目的解释和社会学解释,结合规范的性质,在《宪法》修正之前,应当对《宪法》第10条中城市的含义作缩小解释,将其限定于“已经存在的、现有规模的城市”。

2. 制定新的土地征收补偿标准

十报告指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改革土地征收制度,提高广大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这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保护农民权益,解决我国农村目前上访最为集中的土地问题。我国必须制定新的土地征收补偿标准,把农民的财产性补偿和安置补偿分开处理。一方面,对于财产性补偿进行现金补偿,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动态补偿标准;另一方面,将安置补偿多样化,可以通过就业、培训、留地、入股、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等多种方式实现。现行补偿标准规定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新的标准主要在补偿安置结构上给予调整,将财产性补偿和安置补偿分离,确保农民充分享受到土地增值收益。财产性补偿主要通过货币支付来实现,将原来按照耕地产量进行补偿、安置的计算办法,改为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动态条件,制定动态补偿标准,这就很大程度提高了农民在土地征收中的财产性收益。

3. 完善我国《物权法》有关规定,保障农民土地增值收益

物权法应当统一整合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权,当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不是本农民或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时,承认其用益物权的法律地位。对于非因公益性建设需要使用农民集体土地的,应当赋予集体土地所有者应有的处分权能,允许他们作为市场主体进入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一级市场进行土地使用权交易,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民事合同确定供需地双方的权利义务。

(二)严格农地征收程序与监管

1. 建立土地征收部门对征收是否符合公共利益需要的认定程序,以防过滥征地

对公共利益的认定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而不能由行政机关任意裁量。若土地征收部门认定建设单位申请事项符合公共利益的需要,则应当提前书面通知拟被征地人,给予其一定的异议期。在法定期限内,被征地人对需用地人申请事项符合公共利益有异议的,可向法院,由法院依法做出裁决。

2. 完善土地征收部门对被征收土地范围的确定程序

土地征收部门依据法律规定,若认定用地人的申请符合公共利益的需要后,则应当正式通知用地人和被征地人,就双方土地征收事项举行听证。土地征收部门在听取当事人双方的意见后的基础上,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自己调查收集的证据,决定是否批准用地人的申请以及征地数量、范围等事项。此外,还应完善土地征收听证程序,并将其作为土地征收的必经程序。

3. 健全土地收益的分配与监管机制

部分学者建议,被征收土地的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所有,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归其原有者所有。省级人民政府应制定统一的征收土地费用分配和监督使用办法。被征收土地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将征收土地补偿费的收支与分配情况,向本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公布,接受监督。禁止一切侵占、挪用被征收土地的单位和个人的征地补偿费的行为。

(三)转变观念,提高法律意识

1. 土地征收部门要转变职能,提高服务意识

在征收土地过程中,政府应处于中立地位,即政府在征收土地过程中处于中间立场,应该不偏不倚。同时,建议理清政府在三级土地市场中的职责和扮演的角色。通常来说,一级土地市场就是政府垄断;二、三级土地市场是在市场规律主导下,由政府监管的土地市场。一级土地市场中,政府直接与被征地农民发生关系,这就要求政府应注重被征地农民的利益诉求,更好地履行其服务职能,不应简单地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进行强制征地,避免与被征地农民发生冲突、矛盾,而应更多地考虑被征地农民的土地补偿、就业、安置、社会保障等问题,推进征地工作顺利开展。

2. 打破身份歧视,提高全民道德素质

政府要下决心打破歧视待遇,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第一,建议调整、改革户籍制度,减少或消除社会成员因户籍制度所带来的各种不平等待遇。第二,建议国家将国民收入分配特别是文化教育、卫生医疗、交通电讯、水电设施等公共服务方面向农村和农民进行政策性倾斜。尤其应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第三,建议建立、健全农村社保制度,使农民都能享受卫生医疗保健,看得起病, 解决农村人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第四,建议中央加大对农村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第五,建议在全社会提倡道德教育,纠正人们扭曲的价值观,提倡人人平等。

3. 增强基层民众的凝聚力,提高农民的维权意识

要克服农民“原子化”的现状,增强农民群体凝聚力,提高法律意识。一方面,政府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在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大力宣传《宪法》、《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农民对有关土地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了解,使农民知道自己的权利义务,明确自己享有哪些利益,同时还应为农民建立相应的申诉渠道,鼓励农民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农民要主动学习法律法规,自觉学法、守法、护法、用法,提高法律意识与维权意识,使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再受到侵害。同时农民在维权时也要注意采用合法合理的方式,不能暴力抗法、恶意欺诈,要依法办事、诚实信用。

参考文献:

[1]陈小君等.农村土地问题立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2]刘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3]王才亮.农村征地拆迁纠纷处理实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4]于建嵘.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农地制度改革路径与思考[J].东南学术,2007(03).

新土地征收法篇6

各国的土地税制,是一个包括许多税种的复杂体系,既有中央税,也有地方税;既有财产税,也有所得税;既有个人税,也有法人税。此外,还与遗产税、继承税、赠与税相联系。总的来说,各国的土地税制是以土地为课税对象的税收制度。土地包括农业用地、住宅用地、经营用地、林地等。各国的土地税制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1)土地保有课税;(2)土地有偿转移和增值课税;(3)土地取得和无偿转移课税。

一、土地保育课制的国际比较

土地保有税是一定时期或一定时点上对个人或法人所拥有的土地资源课征的税。课征土地保有税的目的在于平抑地价上涨,确保土地保有的负担公平,降低土地作为资产保有的有利性。由于国情不同,各国对土地保有课税的范围、税种设置、计税依据、税率设计以及征收管理等,差别很大,特别是许多国家的土地税是作为地方税税种,即使在一国之内,各地方之间也不一样。

(一)课税范围

各国对土地税的课税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1)广义的土地税,把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均包括在土地税之内。(2)狭义的土地税,只是单指对土地的课税。

(二)税种设置

各国对土地保有课税的税种设置,基本上可分为两种情况:

1.合并在其他财产税中征收

由于土地与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都属于财产的存量,目前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这些财产合并在一个税种中征收,合并征收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合并在一般财产税内征收,一般财产税是对有选择的几类财产综合课征的一种税。如美国、新加坡等的一般财产税,把土地等不动产和动产合并征收。

(2)合并在不动产税内征收。由于土地是一种主要的不动产,如加拿大、法国、英国、荷兰等,都把土地归入不动产税内征收。加拿大不动产税的税基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土地,另一部分是建筑物和其他不动产。法国不动产税的征收对象分为已建筑土地税和未建筑土地税。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差饷税相当于不动产税,对拥有土地、房屋、其他建筑物等不动产的所有人课征。

(3)合并在财产净值税内征收。财产净值税的课税对象是纳税人拥有的全部财产的净值。财产净值是从财产总额中扣除纳税人债务后的余额。印度、挪威、秘鲁、墨西哥等国,都把土地合并在财产净值税中征收。

(4)合并在房地产税中征收。房地产税是土地税和房屋税的总称。因为房屋往往附着于土地之上,密不可分,有些国家和地区将土地与房屋合并在房地产税中征收,如泰国对房屋及其占用的土地征收房地产税;巴西对城镇土地连同上面的房屋建筑物征收城市房地产税。

(5)合并在其他税种中征收。日本的土地保有税由地价税、固定资产税、城市规划税和特别土地保有税等4个税种组成,其中固定资产税和城市规划税2个税种是对土地与其他不动产合并征收的税种。固定资产税,是把土地、房屋及折旧资产等固定资产作为课税对象,其中土地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城市规划税是为了确保城市、特别是城市规划事业所需资金而课征的税。课税对象是位于被指定为城市规划区域内的市街化区域内的土地和房屋。法定纳税人是此类土地和房屋的所有者。城市规划税与其他土地保有税的区别在于,它是专门用于城市规划事业或土地规划整理事业开支的目的税。而固定资产税和特别土地保有税则属于普通税。

2.单独设置土地保有税税种,分别课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把土地保有单列税种征收的国家和地区大约有30个,所用税种名称也多种多样。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的巴西,一直征收土地税,包括对农业土地征收的农村土地税,对城市土地及房屋建筑物征收的城市财产税。印度的州政府对农业耕地征收土地税。我国台湾地区有地价税,还有荒地税、空地税、不在地主税(即土地所有人离开土地所在地达到一定期限),这些税都是带惩罚性质的特殊性土地税,都是以地价税为基础加增若干倍征收的,而非经常性的土地税。泰国对所有土地征收地方发展税。韩国征收综合土地税。新西兰的土地税,是对非农业用地征收,由土地所有者缴纳。日本的土地保有税税种,除合并在其他税种中征收的固定资产税和都市规划税外,还有单列税种征收的地价税(国税)和特别土地保有税(地方税)。

(三)计税依据

各国土地税的计税依据,基本上可以分为从量计征和从价计征两种。

从量计征的土地税,是按土地的面积、土地生产物的产量课征。这种从量计征的土地税,因为计征简便,税额确实,在古代曾被普遍采用。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级差地租的扩大,如果再按土地面积或生产物的产量征收,不但有失公平,且不合理。所以,近代各国已少采用,以从价计征取而代之。

从价计征的土地税,是以土地的价值或价格为课税标准所课征的土地税。1873年首先由加拿大始征,后来各国相继仿行。从价计征的关键是土地的计价。各国的土地计价方法不尽相同,大多数国家是根据土地的估价课征,也有少数国家按年度租金价值课征。美国的土地税一般是根据专门机构确定的“估定价”为标准课征。德国的应税财产价值也是根据“估价法”确定。瑞典财产净值税中土地等不动产的净值由官方评估确定。我国台湾地区的土地估价由地方政府负责实施,包括每年公告一次的“公告现值”和每3年公告一次的“公告地价”,税务机关按“公告现值”征收土地增值税,按“公告地价”征收地价税。日本作为国税征收的“地价税”,对土地的价额是以征税期的“时价”计算的。作为市町村征收的“特别土地保有税”(保有部分)的课税标准为该土地的取得价格。

(四)税率设计

各国土地税税率的形式较多,总的来说,有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两种。有少数国家对农业土地实行从量定额课征。

美国、德国、日本等多数经济发达国家,对土地课税一般采用比例税率。美国的税率由各地方政府逐年自行规定。德国对个人和公司分别适用0.5%和0.6%的比例税率。日本的地价税税率为0.3%,特别土地保有税税率为1.4%。新西兰的土地税税率为2%。

许多国家和地区,根据以下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税率:

1.根据土地用途不同,采用不同税率。

有些国家和地区,对不同用途的土地采用不同税率,农业用地低于城市用地,工业用地低于商业用地,住宅用地低于营业用地,宗教、社会福利、教育、体育用地低于其他用途的土地。如我国台湾地区地价税税率,分为一般税率和优惠税率两种,对限额内的自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施保留地和公有土地均实行优惠税率。公共设施保留地税率为1%,公有土地税率为1.5%。菲律宾、牙买加、利比里亚等国,也按土地的不同用途采用不同税率。

2.根据土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采用不同税率。

美国包括土地在内的一般财产税的税率,各州都不一样,一般在3%-10%之间。大城市如纽约、芝加哥等地的税率比其他地区要高。丹麦依土地位置的不同,将税率定为l%——5.5%,首都哥本哈根的税率最高。

3.根据土地开发程度不同,采用不同税率。

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不动产税税率,原则上是17%,新开辟地区为11%,但对供应不过滤水的地区为16%,无水道的地区为15%,新开辟区为9%。新加坡为了适应经济开发政策的需要,原将全国地区分为发达地区、半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3类,采用不同的税率,分别为36%、18%和12%。从1984年起修改为全国23%的统一税率。

4.对空地或闲置土地,采用较高税率。

如日本对闲置土地的所有人征收特别土地保有税。奥地利征收闲置土地价值税。我国台湾地区对私有空地(所谓空地是指已完成道路、排水及电力设施,而仍未依规定建筑,或虽已建筑但建筑改良物价值不及所占基地申报地价15%的土地)按该宗土地地价税的3——5倍征收。对空地或闲置土地课征较高税率,目的是为了促进土地的有效利用。

发展中国家的土地税多数采用累进税率,这主要是因为累进税率对限制私人占有土地数量有重要意义,在土地公有情况下,可防止土地盲目占用和浪费土地资源,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如巴西的农村土地税实行22个级次(从0.2%——3.5%不等)的累进税率。泰国的土地发展税税率按土地中间价值大小,课以一定税额,分34个级次。我国台湾地区的地价税税率,按地价总额和土地用途不同,分别适用基本税率、累进税率和特别税率:凡地价总额未超过累进起点地价的,适用10%的基本税率;超过累进起点地价的,按超倍累进税率征收;对某些用途的土地如名胜古迹占地,适用10%的特别税率。韩国综合土地税税率比较复杂,分为一般税率、特别税率和个别税率3类:一般税率适用于法律规定的作为一般课税对象的土地,一般税率和特别税率都设有9个级别,最低级次的税率分别为0.2%和0.3%,最高级次的税率分别为5%和2%;个别税率的应税土地为旱田、水田、果园和森林,税率为0.1%;工厂厂址、牧场、电力公司用地、土地开发公司出售、出租的土地,税率为0.3%;高尔夫球场、别墅、娱乐用高档设施用地的税率为0.5%。

(五)征收管理

土地课税的征收管理权限,多数国家归地方政府,只有少数国家的少数税种作为中央税或中央、地方共享税。土地课税由于作为课税对象的土地其位置固定不变,不会发生税基的地区转移,而且税源分散和纳税面宽等特点,由地方征管便于掌握和控制税源。所以许多实行分税制的国家,都把土地课税归入地方税体系。如美国,土地课税是财产税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财产税则是美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我国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把直接涉及土地课税的税种划归地方税体系。日本现行土地税制,除1992年1月1日起开征的地价税属于国税,由国税局负责征收外,其余有关土地保有税种的收入分别归道府县和市町村地方预算,属于道府县的有固定资产税和不动产取得税,属于市町村的有特别土地保有税、都市规划税,土地税在日本地方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巴西涉及土地的征税,实行联邦、州和市3级划分税种分别征收的体制,3级政府都有相应的征收管理权限:土地税(农村土地)归联邦政府征收,收入的80%归当地政府;动产税(城市土地)归市政府征收;不动产转让税归州政府征收。

二、土地有偿转移和增值课税的国际比较

对土地所有者的土地增值额课征的税,称作土地增值税。土地增值可分为土地有偿转让增值和土地定期增值两种。前者是土地买卖或交易时的价格超过其原来入账时价格的增值部分;后者是指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土地因地价上涨而形成的增值部分。在土地的增值中,有一部分是土地的自然增值(指这部分土地增值并非是土地所有者私人劳动或投资得到的,而完全是由于社会发展、土地需求的增长而形成的),这部分增值有人主张应该全部归公,以体现财富的公平分配,并限制土地投机,抑制土地兼并。土地是一种资本资产,对资本资产的增值所课征的税,实质上是属于资本利得税的范畴。

(一)课税范围

土地增值税的课税范围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包括对土地及建筑物增值的课税,如我国现行的土地增值税和意大利的不动产增值税。另一种是只对土地的增值课税,如我国台湾地区的土地增值税和韩国的土地超额增值税。

土地增值税的课税对象是土地的增值额,一般包括土地转让时发生的增值额和土地非转移定期发生的涨价形成的增值额。德国、英国、日本原先实行过的土地增值税,对以上两种情况下的增值都课税。意大利现行的不动产增值税的课税对象,也包括这两个部分的增值额。我国和日本等国的现行土地增值税只对土地转移时发生的增值课税。韩国的土地超额增值税,只对纳税人拥有的闲置土地或非营业用地的增值征税。在日本,对个人和法人的土地转让收入,分别课征:对个人的土地转让收入课征的税种,由个人所得税、个人事业税和个人居民税3个税种构成;对法人的土地转让收入税,由法人税、法人事业税和法人居民税3个税种构成。

(二)课征方式

许多国家对土地转让或定期增值的收入,同其他收入一样征收个人所得税和法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的课税方式,可分为两种:

1.综合征收。就是把土地增值收入归并到一般财产收益中,统一征收所得税。美国、英国等国的土地转让收入并入个人或法人的综合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和法人税。加拿大将土地转让收入的四分之三计入所得,进行综合征税。法国对持有期只有2年以内的短期土地转让收入与其他收入一起合并征税;超过5年的长期土地转让收入用五分五乘方式征税。

2.单独征收。就是把土地增值收入从所得税中分离出来,单独课征。日本对个人的土地转让收入的课税,核心是单独计算,分离课税,对法人的土地转让收入,在1991年以前,是并入法人的全部事业年度收入课征普通法人税的,在1991年的土地税制改革中,进一步强化了对法人土地转让收入的课征,对超短期土地转让收入按67.5%的税率实行分离课税,不再与其他法人税综合计算,从而使法人企业在其他收入出现赤字时,无法用土地转让收入予以弥补。德国、意大利两国,除非投机买卖,原则上不征税。

(三)计税基础

土地增值税的计税基础是土地的增值额。土地有偿转移的增值额是土地的售价减去其原价(原来购入价或取得使用权的支付价)和各项成本费用以后的余额。我国台湾地区以每年政府公布一次的“土地公告现值”为计税基础,纳税人按公告现值的80%——120%申报纳税。对不发生转移的土地,定期估价一次,按增加价值课税,允许扣除为增值而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

(四)税率设计

土地增值税的税率,基本上分为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两种。

1.比例税率。

韩国的土地超额增值税,实行单一的比例税率。日本、法国等对土地转让收入的税率,因土地持有期长短而设计高低不同的差另比例税率,土地持有期长的实行轻税率,短的实行高税率。如日本,对个人的土地转让,分为长期转让、短期转让和超短期转让3种,“长期转让”是指自获得土地所有权至出让土地的时间超过5年的;“短期转让”是指持有的时间2一5年的;“超短期转让”是指土地拥有期在2年以下的。对这3种长短不同转让收入分别实行10%——20%、40%和50%的不同税率,以抑制土地投机,合理分配土地的增值。日本对法人土地转让收入除征收普通法人税外,另征附加税,如从1973年起,对法人的土地转让收入,在普通法人税以外,对拥有期在5年以下的短期转让收入,加征20%的法人税。1987年规定,对土地拥有期2年以下的超短期土地转让收入,加征10%——30%的附加税。1991年,对5年以上的长期转让收入,也实行了加征10%的附加税制度。

2.累进税率。

有些国家和地区按照土地价格增长幅度采用累进税率征收。当土地转移时,不论土地面积大小,涨价数额多少,一律以超过原价倍数累进课征。如我国台湾地区现行土地增值税税率,按土地涨价倍数实行3级超额累,进税率,具体计算为:土地涨价总额超过原规。定地价或前次转移时申报现值但未达100%者,就其涨价总额按税率40%征收;超过100%而未达200%者,就其超过部分按50%的税率征收;超过200%以上者,就其超过部分按60%的税率征收。在计征土地增值税时,对以前转移时申报的土地现值,都按物价指数进行调整,以体现税负公平。意大利的不动产增值税是将房地产从买入到转让时的价格上涨部分作为征税对象,按照价格增长幅度采用累进税制,按3%——30%的税率征收。价格上涨部分是指地价超过基准价格的部分(具体征税标准和税率见表1)。

表1:

─────────────────────┬───────────────

│征税标准│税率│

├─────────────────────┼───────────────┤

│20%部分│3%——5%│

│20%——50%部分│5%——10%│

│超过基50%——100%部分│10%——15%│

│准价格100%——150%部分│15%——20%│

│150%——200%部分│20——25%│

│200%以上部分│25%——30%│

─────────────────────┴───────────────

三、土地取得和无偿转移课税的国际比较

土地取得税是对个人或法人在通过购买、接受赠与或继承财产等方式取得土地时课征的税,分为因购买、交换等有偿转移取得土地时课征的税和因接受赠与或继承遗产等元偿转移取得土地时课征的税两种情况。

(一)有偿转移取得土地时的课税

韩国对购置不动产所取得的土地设立不动产购置税,按所购项目价值2%的标准税率课征,或按购置不动产的年度分期付款额的比例征收。

日本的土地取得税制除了赠与税和继承税外,还有不动产取得税和特别土地保有税(取得部分)。不动产取得税是由都道府县对取得土地和房屋等不动产的个人和法人课征的税,不论有偿、无偿包括买卖、交换、赠与、捐赠、实物出资、填地等原始取得或继承取得的土地与房屋,都是不动产取得税的征税对象。土地取得税的免征点是10万日元,征税标准是购买时的价格,标准税率为4%。学校、特定医疗法人、道路等一定用途购置的土地不征税。特别土地保有税(取得部分)由市町村征收,目的是抑制土地投机性取得和促进已取得土地的有效利用,内容包括保有课税和取得课税两个部分。

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国都设有“登记许可税”,在土地所有权转移书立登记凭证时,按土地的转让价格计算纳税。有些国家和地区对土地等不动产在产权发生转移变动时,就当事人双方订立的契约,对不动产取得人征收契税或印花税。契税和印花税表面上是对契约征税,实际上是对不动产取得者课征的税收。

(二)无偿转移取得土地时的课税

对土地等财产无偿转移时课征的税,称为财产转移税,包括遗产税、继承税和赠与税。广义的遗产税包括对财产继承者继承的财产课征的税和对死者遗留的财产课征的税。赠与税是对财产所有者生前赠与他人的财产课征的税,是遗产税的补充税种。遗产税和赠与税的配合方式,各国的做法不同,包括两个税种课征制度的配合和两个税种税率的配合

1.两个税种课征制度的配合。国际上通常有3种方式:(1)单一税制,即在遗产税、继承税和赠与税3种税中,只设立其中一个税种,如新加坡、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在财产转让税制中只有一个遗产税,而没有继承税和赠与税;英国是将一部分生前赠与财产归入遗产额中课征遗产税,不单设赠与税;伊朗、冰岛、马来西亚只设继承税,未征收赠与税;加纳,秘鲁只征收赠与税,不征收遗产税。(2)分设两税,并行征收,这种方式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用,如美国既征遗产税同时又征赠与税;日本、德国、法国、瑞典等国均实行继承税和赠与税相结合的制度。(3)分设两税,交叉合并课征,即对生前赠与财产除按年或按次课征赠与税外,在财产所有人死亡后,均将生前赠与总额(或受赠总额)并入遗产总额(或继承总额)中一并课税,原先已纳的赠与税额准予扣除,如意大利、新西兰等采用这种方式。

2.税率的配合方式,有两税分设税率和两税合一税率两种做法,如美国联邦的遗产税和赠与税,适用统一的超额累进税率;英国的遗产继承税,从1988——1989年度起,税率由超额累进税率改为统一的比例税率;德国按被继承人与继承人或受遗赠人、赠与人与被赠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设计税率,实行超额累进税率;日本对继承税和赠与税分别设计税率表,都采用超额累进税率。

主要参考资料:

(1)尾崎护(日)《日本等工业化国家的税制》(中国税务出版社1995年11月出版)。

(2)孙执中主编《战后日本税制》(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3月出版)。

(3)《税务研究》1998年1——12期。

新土地征收法篇7

新中国建立以来,长期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形态,以及二元结构(国家所有与集体所有)的土地制度,由此构成了农民权利实现和保障的不够理想的基本环境。土地作为最重要的不动产,是一种缺乏供给弹性的非常特殊的稀缺资源,高度关注、有效保护农民的土地权利,乃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由于二元结构的土地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处于教条死板、法治程度不高的状态(例如过去一律不得转让土地使用权而严重制约了经济改革),一方面又存在城市化进程中行政权力和商业利益通过土地征收征用不断加剧蚕食农民土地权利的趋势,因此如何重构科学有效的农民土地权利保护机制,就成为当下深化改革、加强法治的一项重要任务。*年修宪和施行《行政许可法》,*年出台《物权法》,这些重大的法制举措对于重新审视我国土地征收征用制度和农民土地权利保护机制提供了一个契机,对于完善我国的财产制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此略作探讨,就教于大方。

一、土地征收征用概念与相近概念辨析

法律保障公民和法人的财产权不受侵犯,非经权利人同意不得被强制转让其财产权,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也被解读为物权的绝对性原则。物权的绝对性原则的贯彻,是由刑法上侵犯财产罪的刑事责任制度和民法上侵犯财产权的侵权责任制度予以保障的。而一般的征收和征用,是国家强行取得公民和法人的财产权或者强行使用公民和法人的财产的制度,属于物权绝对性原则的一种例外规则。征收是国家强制取得公民和法人财产权的行为,稍有不慎即可造成对公民和法人合法财产的严重侵害,因此必须由法律严格规定征收的法定条件。各国法律所规定的征收的法定条件有三项:一是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二是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三是必须予以公正补偿。征用的实质是以国家的名义强行使用公民和法人的财产。所谓强行使用,就是不必得到权利人的同意,在国家有使用的必要时直接使用。例如,在战争状态时,征用公民和法人的房屋、土地,作为军队驻扎或修建军营之用;在发生严重自然灾害时,征用公民和法人的机动车辆运输救灾物资。这使得强行使用公民和法人的财产的行为具有了正当性。征用的对象,包括动产和不动产,这与征收的对象限于不动产是不同的。在危机应对结束或者财产使用完毕之后,如果被征用的财产还存在,应当将原物返还给被征用人,如果原物已经毁损,则应当照价赔偿,这与征收制度的一律给予补偿有所不同。可见,修改后的我国《宪法》第13条在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第1款)的同时,还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第3款),这符合现代财产法治精神。就我国行政法学而言,对于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通说认为是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一对概念。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凭借国家行政权,根据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向行政相对人强制地、无偿地征集一定数额金钱或实物的具体行政行为,主要包括课征税赋和收缴费用。其特征包括法定性(例如《税收征收管理法》第3条、第33条对此作了明确规定),强制性(例如《税收征收管理法》第38条规定了限期缴纳、纳税担保与税收保全措施等,第40条则规定了逾期仍未缴纳的税收机关可以采取的一系列强制执行措施),无偿性(指行政相对人的财产一经国家征收,所有权就单向流转,无需向被征收主体偿付报酬)。行政征用则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定程序强制征用相对人财产或劳务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征用与行政征收的区别主要在于:(1)从法律后果看,行政征用的结果是行政主体暂时取得了被征用方财产的使用权,不发生财产所有权的转移,而行政征收的结果是财产所有权从相对人转归国家;(2)从行为的标的看,行政征用的标的除财物外还可能包括劳务,而行政征收的标的一般仅限于财物;(3)从能否取得补偿来看,行政征用一般应是有偿的,行政主体应当给予被征用方以相应的经济补偿,而行政征收是无偿的。我国过去的立法对征收、征用不加区分地使用,不恰当地把政府强制取得公民和法人的财产所有权的行为也称为“征用”,按此理解的土地征收和土地征用,其实不属于上述的行政征收,而应是行政征用的一种情况,因为都要给予补偿。但在我国以前的法律和实践中,人们并未严格区分土地征收与土地征用,土地征收往往淹没于土地征用概念中(如《土地管理法》和有关立法的规定)。综观当代法治国家的土地立法和理论,国家针对土地权利人的土地征用与土地征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土地管理实践中,征地行为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指国家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定程序强制改变土地所有权归属而给予合理补偿,此谓土地征收;二是土地所有权不变,只是国家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强制使用他人土地并给予补偿,待法定事由或法定期限过后仍将土地归还原土地权利人,此谓土地征用。在这个意义上,我国在*年宪法修正案前形成的、立法规定的土地征用,实质上多是改变所有权的土地征收。*年修宪时将这两种情况作了区分,宪法修正案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是修改后的宪法为正确处理私有财产保护和公共利益需要、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而更明确建立的我国征收、征用制度。随即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于*年8月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决定》作出重要修改:(1)第2条第4款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2)将第43条第2款、第45条、第46条、第47条、第49条、第51条、第78条、第79条中的“征用”修改为“征收”。这样,通过立法缩小土地征用的原有范围,使其更符合字面意义,有助于防止因法律概念模糊而导致对征地侵权。概念的演进,表明国家更加重视公民财产权利保护。

二、中国土地征收征用实践的现实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许多地方掀起了以兴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为名义的轰轰烈烈的“圈地运动”,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收用于非农建设,农民集体土地加剧流失,大量失地农民生存状况急剧恶化。据统计,每年我国因土地征收征用约近30余万农民失去土地,农民土地权益损失近20000亿元。在众多的上访案件中,近三分之一的案件是由土地征收征用而引发的。农村集体土地在征收征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非常多,有些行为已严重违背了土地征收征用的基本原则和立法本意。由违法的土地征收征用而侵犯农民权益的主要问题是:1.滥用征地权力,征用范围过宽。我国自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以来,许多地方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对征地权的行使乐此不疲,往往通过建立开发区、科技园区向投资单位提供优惠政策,而土地使用费往往作为其优惠条件之一。尽管现行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征用审批权由国务院及省级人民政府行使,但各级地方政府仍拥有一定的权力,加之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在征地申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弄虚作假的行为。由于立法上对于土地征收、征用的公益性界定不清,一些地方政府机关任意解释“社会公益性”,随意将商业用地和经营用地纳入公共利益范畴而频繁、大量征地以致侵害农民权益的现象大量出现。2.征地程序不完善,缺乏透明度。由于“两公告一登记”(征地方案公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补偿登记)、公众参与土地决策等程序不完善,征地过程中缺乏民主性,不倾听广大农民意见,加之一些地方政府机关习惯于暗箱操作,致使本来就比较粗疏的征地程序制度难以得到认真执行。3.征地补偿费用不合理、不到位。对于农民而言,政府机关以十分低廉的补偿费就买断了他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丧失土地就意味着丧失了生存的基础。在补偿费本来就很少的情况下,加上集体经济组织大多不够规范,土地补偿费常常被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少数人控制,最后能到农民手中的寥寥无几,补偿很不到位。而且一些农民将补偿金投入比较生疏的其他行业后,一旦失败也失去生活的基础。4.安置途径简单化,未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保体系。当前多数地区采取一次性发放安置补偿费,让农民自谋职业的安置方法。对于很多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就业技能及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民来说,在当下严峻的劳动就业形势下明显处于弱势地位,难以谋求新的职业。而且许多地方的失地农民并未获得必要的医疗、养老保险、失业保障等社会保障,于是成了“种地无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员。5.对非法占地行为的处罚过轻、监管不力。对于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情况缺乏有效监管,土地征而不用、多征少用的现象,在一些地方比较明显,这也是引起农民对征地行为不满的原因之一。已查处的大量违法批地占地案件,往往是未批先征、未批先用。即使被举报查处,也常以“生米煮成熟饭”为由争取事后补办手续,最终实现征地占地的“合法化”。据调查,全国每年发现违法占用土地案件数万件,但最后被追究法律责任(给予行政处分、给予行政处罚、移送司法机关)的仅为千分之几。加之对征地纠纷的处理、征地执行等,法律规定远不完善,土地权利主体特别是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时,缺乏及时有效的法律救济,难免产生愤懑怨恨对立情绪。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三:一是在长期的二元社会结构下,至今存在歧视、轻视、忽视农民的现象,缺乏自觉维护农民权益的观念。我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哺育工业发展,几十年我国农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一直处在较低的社会位阶,农民的要求和呼声未能受到足够重视。二是理论与实际有偏差。我国法律承认土地有两种所有权,却长期不允许自由买卖,而现实生活中两种所有权又在不断转换,而且通过这种转换贡献出巨额的土地级差收益,成为官员出政绩和商家投机的强烈冲动,制度设计的欠缺为低价征地高价出让留出空间。三是征地立法远不完善,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土地征收征用法》,立法现状与征地管理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满足不了农村土地变迁的客观要求。

三、中国土地征收征用制度的完善路径

从土地征收征用制度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在完善我国土地征收征用制度的进程中应遵循十分珍惜土地、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保证国家建设用地的原则,妥善安置被征地单位和农民的原则,谁使用土地谁补偿的原则。具体的对策建议是:

1.规范征用农民集体土地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征地规模。必须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明确界定政府土地征用权和征用范围。对违规征用农民集体土地的,要限期复耕或恢复原用途。还要严格限定公益性用地范围,土地征用权只能为公共利益的需要而行使。继续抓好各类开发区的清理整顿工作,解决好拖欠、截留、挪用农民的征地补偿费问题。要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其它非公益性用地,应当主要依靠盘活城市土地存量市场以及开放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市场来解决。

2.深化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探索符合国情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征地办法。为了切实保护农民的财产权益,也为了建立我国完善的土地市场,要完善土地征用法律法规和具体的配套措施,尤其是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今后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公平补偿的原则,这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通过改革征、供地双轨制,让农民有权参加与买方平等协商土地价格的谈判,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让农民分取部分土地出让金,真正实现法律赋予农民的对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

3.改进征地补偿费的分配方法,保证及时足额发放到位。鉴于集体经济组织承担着许多公共性社会经济职能,因此,在征地过程中应划出或置换部分土地、资产,分配征地补偿费时,应合理地确定土地征用补偿费集体留成比例,为集体经济组织保留部分财产。由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城市规划要求,兴办第二、三产业,发展集体经济,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与生活问题,并为以后农村社区向城镇社区过渡创造条件。

4.妥善安置失地农民,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并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失地农民权益的保护对策,逐步建立“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的新模式,实现土地征用与劳动力安置、建立社会失业和养老保险制度同步进行,并着眼于对失地农民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为他们提供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渠道,通过促进农民就业等方式,逐步建立维护失地农民利益的长效机制。这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新土地征收法篇8

关键词:农民;土地权利;征地;征地补偿

中图分类号:D9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098-04

世界各国经验证明,每一轮“圈地风”刮来,受到最大损害的便是农民和耕地。中国的“圈地风”近年来也呈愈演愈烈之势。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比较尖锐,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越来越大,但现实情况却是随着工业用地与城镇用地的扩展,现行农民的土地权益被随意剥夺的现象十分严重,政府以低价从农民手中征地,以高价出售,拿走巨额利润发展城镇,大批农民被迫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导致农民失地又失业。而征地方对农民的补偿又太少,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难以维持日后生计,这样容易形成社会问题,造成大批“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根据我国现行宪法和法律,农民是以集体作为主体享有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20世纪70年代末的经济改革是有农民对土地权利的变革引发的,农村从体制转变为家庭承包责任制。事实证明,进行土地承包到户的改革所激发的农民生产积极性和生产力的提高非常巨大。然而,改革至今,集体所有制的土地制度也带来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土地征收过程中对农民利益的侵害。应该承认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对土地等农民财产采取一定的征收措施是必要的,这也是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在征收过程中保障农民对其土地所拥有的权利,也是我们必须关注的环节。2004年现行宪法修改确立了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以及国家为公共利益需要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的制度。对于农民财产权来说,宪法的这些规定无疑为农民所拥有的土地权利和附着在土地上的私有房产和作物等,提供了根本法上的保障。然而对于如何进行补偿以及以何标准进行补偿的问题,法律却未做明确的规定[1]。

一、现行农村征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征地分为土地征收和土地征用两种。2004年修正后的现行宪法第十条,严格了区分土地征收与征用,该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事实上,土地征收与土地征用虽具有相似性,但并非同一概念。两者的相似性在于土地征收和土地征用都是国家以公权力强制地对他人土地权利予以剥夺,使得他人的土地权利因征收或征用而消灭或终止。一般认为,土地征收为国家根据公共利益需要而行使公权力,以补偿为条件,强制取得他人的土地所有权,他人的土地所有权因国家的征收而消灭。如他人的土地所有权并不消灭,则不能谓之征收。就土地征用而言,则是国家因公共事业的需要,以给予补偿为条件,对他人土地所有权以外的土地他项权利为利用,待特定公共事业目的完成时,仍将土地归还原土地所有人。他人的土地所有权并不因国家的征用行为而消灭。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的征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指土地征收方面的问题。

(一)我国征地制度的实质是农村集体土地低价国有化

综观各国经验,为了公共利益,各国政府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征地制度,主要区别在于征地范围和征地价格不同。与其他国家一样,我国也实行征地制度,但我国征地制度的实质是农村集体土地低价国有化。一方面,我国法律规定:为了公共利益,国家可依法征收集体土地;另一方面,我国法律又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使用建设用地,必须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农村集体土地(包括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必须通过征收后才能转为国有建设用地。也就是说,不管是公益性目的还是商业性目的,都必须先征收为国有,只有一种情况例外,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利用自己的土地直接兴办或与他人联营兴办企业用于公共公益事业和农民建房。由于法律未能明确界定公共利益范围,各级政府都一公共利益为名,征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而且征地标准低。除中国以外,世界上只有新加坡将工业、商业和住宅用地也纳入征地范围,其他国家都对征地范围做出了严格或详细规定[2]。

(二)我国农村征地补偿低,集体和农民利益受损严重

在我国,政府征收农村集体土地,需要支付补偿费用。补偿标准不按土地市场价格,而按农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倍数计算,并规定最高限额。征收耕地要支付土地补偿费,国家专门制定了耕地补偿费标准(见表1)。征收其他土地也要支付补偿费用,具体标准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制订。征收城市郊区菜地时,还需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判断征地补偿的高低,可用两种方法:一是将征地前与征地后的农民所得进行对比;二是将集体和农民得到的征地补偿费与政府土地出让纯收益进行对比。目前,我国现行农村征地补偿费与农民从土地上取得的收益相比,集体和农民所得的征地补偿低;与政府取得的土地收入相比,集体和农民所得的征地补偿也低。

国务院2004年10月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和国土资源部2004年11月的《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对被征用的农地做了较为详尽的补偿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省级国土资源部门有义务协同相同部门制定省域内农地的最低统一年产标准。这类似于国外的官方地价,是客观性的标准。第二,征地补偿及安置补助费是以该“统一年产值”的最低三十倍计算,如果不能保障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准,可以提高倍数进行补偿。第三,对被征地农民视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农业生产安置、重新择业安置、异地移民安置。第四,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将相关情况书面告知被征地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并应告知当事人对拟征土地的补偿标准和安置途径有申请听证的权利。第五,土地补偿费应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合理分配。这些规定对前述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但是着两个法律文件位阶和效力相对较低,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土地权利的保护问题。

二、征地过程中农民土地权利受损的原因

(一)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虚位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其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所在,而我国目前的农村土地权属不明,《土地管理法》第十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但是,农民与集体是一种什么关系,作为集体主人的农民如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行使所有权?我国法律规定农民不享有土地所有权,但是农民和土地具有天然的血缘关系。虽然按照现行法律制度规定,包括土地在内的集体资产属农村社区集体公有,但是土地仍然是绝大多数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所在。尽管被征收土地的农民的就业和安置以市场为导向而有多种途径有其可行性,但并不能否认土地是绝大多数农民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作为社会保障的替代物,为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在农村的失业保险功能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在大多数地区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已经解体或者名存实亡,农民缺乏行使集体所有权的组织形式和程序,而农民对其人又缺乏监督机制,故而集体所有往往易于演化为少数所有、权利所有[3]。

(二)“公共利益”模糊化,征地范围不明确

实践中以经济建设作为“公共利益需要”而征收土地,使原土地所有人(农村集体组织)的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十分严重。许多农民不满意政府从农民手里征地后,卖给房地产商,房地产商再转手赚巨额钱财。我国宪法规定为了公共利益“依法”征收,本无不妥。但是法律未对“公共利益的需要”作出明确的阐释和界定,而对公益性(及其合理限度)的判定权力主要集中于领导人员,人民的意见实际得不到注意。许多被冠以公益之名的项目,其公益因素十分有限。例如,一些单位用于商业性经营的楼堂馆所,以财政拨款为建设资金,以国家建设名义征收土地。这种状况表明,宪法规定的公共利益要件实际上已经非常模糊了[4]。

(三)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

目前,在我国农村征地过程中,对征地补偿应当依据何种原则进行,规定并不明确,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补偿收益主体不明确,征地的补偿费用标准太低,并且往往不能直接补偿给农民。由于行使征地的主体过多,省、市、县各级政府在征地过程中普遍存在化整为零、越权审批现象,补偿截留现象严重。并且,征地补偿方式单一,安置责任不明确,补偿程序不完善。另外,我国实践中对非法剥夺和合法征地的行为,缺乏有效的司法救济。有一句著名的法谚:“无救济即无权利。”[5]就是说,如果没有一种制度保证受到侵犯的权利能够通过司法渠道来获得补救,那么这项权利就并不存在。所以,给农民的土地权利以制度保障尤为关键。

三、征地中农民土地权利法律保护的完善

法制缺陷,政府权力的滥用和“集体”概念的模糊性结合起来使农民变成了征地这种新形式的圈地运动的牺牲品。“没有正当程序,政府权力的滥用就不会遇到经济障碍,一切法定权利都将因其不可操作性而变得毫无意义”[6]。法律制度的缺陷已使得新形势下的农业发展及农民权利保护陷入了困境,并可能酝酿社会危机潜流,在倡导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义法治国家的背景下,寻求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护农民的土地权利,已是中国共产党及社会各界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法制建设的内在要求。为此,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完善法律对农民权利的保护:

(一)重塑农民权利主体的独立品格

国家一些关于土地权利的法律窒息了农民发展的主体动力,农民的经济贫困仅仅是促使我们关注农民问题的表象,农民问题的实质从法律角度看则是权利贫困问题。因此,保护农民权利,就需要从内在来激励农民的主动性、创造性,树立起具有个体自立的权利意识的个体品格,保障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资格和权利,推行农村基层民主和村民自治。在征地过程中保护农民土地权利方面,核心是明确农民在征地时的主要地位及市场化的补偿。农村土地所有权属集体,因此在日常的管理中,让乡、村代为行使管理权利似无不妥。但是,在“征地”这一重大时刻,则应作特别限制,应赋予农民特别“抗辩权”,即征地合同应由征地方与农民直接签定,征地合同非经农民签字不得生效,即此时不应再通过“”方式来进行[7]。征地款应直接支付给农户,赋予农民对土地征收的法律决定权。

(二)界定“公共利益”,明确征地范围

我国农村的征地制度,产生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近30年来,虽然所有制结构已发生根本变化,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但农村征地制度未能及时做出调整,改革严重滞后,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民经济主要有全民(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构成。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利润全部上缴国家,国家征收的集体土地不管是直接用于工商业还是公益事业建设,最后都形成国家利益。国家征收集体土地后,一般无偿划拨给用地单位使用。所以,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征收集体土地,不论用作哪种用途,最终都形成公共利益。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发展和国有企业利改税制度的施行,国家征收集体土地再出让给用地单位,由此产生的利益一部分归国家所有,一部分归用地单位所有,征收农村集体土地用于发展工商业不宜再视为为了公共目的。在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情况下,征收农村集体土地用于发展工商业仍然被地方政府视为公共目的。今后,地方政府只能将进一步转变,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将逐步减少,这为明确界定土地的公益性用途和商业性用途提供了可能,政府征收土地将主要用于公益性用途;商业性用地应由市场供应,国家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两大供应主体[8]。

(三)完善征地补偿制度

1.统一辖区范围内的征地安置补偿政策

目前各地在其辖区范围内不同行政区之间的征地补偿安置政策普遍存在着征地补偿费的支付使用方式、不同年龄段的安置待遇、参加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政策差异。同时,行政区划变动以后,不同行政区之间政策不一,难免引发“攀比心理”与群众上访。因此,各地辖区范围内的征收补偿政策应尽量统一起来。

2.适当提高征地补偿标准

现行的征地补偿办法和补偿标准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已经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特别是一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征地补偿标准过低,远远不能满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为此,应充分考虑土地作为财产的市场价格以及农民失去土地后的就业保障和社会保障等各种因素,确定与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征地补偿项目和补偿标准,进一步尊重和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利,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3.积极探索多途径安置保障办法

对城镇规划区外的征地,可采取农业生产安置方式。村集体的机动地和土地开发整理后的新增耕地以及其他农户同意调出的承包地,都可以做为安置用地;对城镇规划区内的具备开发经营条件的地方,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允许农民选择留地安置办法,以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和生活保障问题;对有稳定性收益的建设项目用地,允许农村集体土地入股或租赁,获取长期性土地收益;加强对劳动年龄段内被征地人员的劳动技能培训,帮助引导其实现再就业;对选择自谋职业的失地农民,提供小额贷款、减免税收、免交管理费用等优惠政策,支持他们自主创业;结合撤村建居工作,推行社区集体资产的股份合作化经营,帮助被征地农民开辟资产经营收入渠道;通过村集体资产的量化或土地补偿费的分配,采取个人出资为主,辅之以政府适当补贴的办法引导鼓励被征地农民参加大病医疗保险[9]。

四、结论

中国人口的大部分是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因此农民问题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极重要的问题,不论是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还是在西部偏远落后的山区。中国农民由于其自身经济状况、文化素质、地缘条件等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往往处于社会底层,那么农民怎样来保护自己的权利便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农民天生是同土地打交道的,土地权利是农民最基本的权利,然而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和社会现实中,农民对这应该是最有感情的东西却在法律上难以体验到相关权利给他们带来的利益。农民和其他公民的不同之处在于,农民是生活在农村并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职业的公民。因此,农民对于农村土地的依赖完全不同于非农公民,土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农民维持生计的保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重要的政策就是给农民土地经营权以长期的保障。

土地征收就是利益的一次重新分配,立法者通过征收补偿条款来协调和平衡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冲突的结果是政府必须有充分的理由证明公共利益具有高于个人利益的宪法价值,并给予财产权人公平的补偿。因此,土地征收是依靠国家公权力的强制性,迫使财产权人服从,从而剥夺其财产的认识和做法都是非常片面的。土地征收的唯一合法正当理由是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成立与否才是国家可以合法的强行的取得他人的私有财产的决定因素。土地征收与其说国家作为征收权人与被征收人之间是一种行政管理关系,还不如说国家作为征收权人与土地权利人之间的一种公平有偿的利益置换的关系,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置换的效果应是双方互利,实现共赢[10]。

土地对农民有着保障功能、收入功能、就业功能和福利功能,是农民的最主要和最根本的财产,而土地权利则是其财产权中最重要的组成。古罗马法谚云:“无财产即无人格”,如果农民的土地权利得不到保障,那农民的人格也就失去了基础。在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各种建设占用农民土地必须给予应有的补偿,不能损害农民土地权利。征地应当有利于富裕农民,而不是造成大量农民失地失业;应当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而不是扩大社会不公。切实保障农户的土地承包权,引导农民在自愿、依法、有偿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土地规模经营;完善征地制度,确保补偿充分,过程公平、公开;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的可行途径,修改强制性征地的规则和办法,充分实现土地作为财产的潜在价值,使城乡土地资源按照同地、同价、同权的原则,进入统一、公开、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土地交易市场,促进农地与城市土地更有效利用,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制度和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崔皓旭,赵承寿.农民权利的宪法保护[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02).

〔2〕王正立,张迎新.国外土地征用范围问题[J].国土资源情报,2006(09).

〔3〕罗光宇,张永亮.农民权益保护的法律缺失[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03).

〔4〕洪朝辉.论中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贫困[J].当代中国研究,2005(01).

〔5〕〔6〕莫纪宏.论人权的司法救济[J].法商研究,2006(5).

〔7〕程宗璋.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权利及保护机制综述[J],法商研究,2007.

〔8〕廖洪乐.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稳定与完善[J].农业经济导刊,2008(03).

新土地征收法篇9

[关键词]土地征用;农民土地权益;土地收益分配

[中图分类号]F301.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3.02.015

农民是以土地为生产资料的社会群体。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了土地公有制,形成了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制度。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国有土地是有限的,很难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征用集体土地就成为满足社会对建设用地需求的主要来源。集体土地被征用之后,农民失去了土地,进而失去了生存资料和就业保障基础。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确保失地农民权益,已成为征地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于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收益分配问题的研究,王德起[1]认为要建立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就要明晰国家与集体(企业)、农村集体与农户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姜开琴[2]提出应根据增值收益产生的不同情况在国家、集体、农民之间进行合理分配;黄俊阳[3]、李萌等[4]认为,应通过明晰产权、规范征用程序以及完善土地补偿制度等措施来维护集体土地农民权益。上述研究指出了我国目前土地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并提出一些完善的建议,但对于如何保障农民集体的土地权益及具体保障措施,并未提出系统的制度方面的意见。

本文主要从土地收益分配的本质出发,分析土地制度中各项权益之间的关系及现有土地收益分配的格局,发现现有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创新我国土地权益分配制度,改变土地收益分配不合理的现状,以维护农民的权益。

一、农村土地制度及其权益关系

土地制度是反映人与人、人与土地之间关系的重要制度,它既是一种经济制度又是一种法律制度,是土地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是构成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的基础载体,它是农村生产力进步的主要中介,是农村经济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实行家庭经营的方式,农村土地制度的实质是农民与集体、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关系问题。

农民的土地权益是指农民围绕土地经营所应该享有的民利与物质利益的总称。民利赋予农民享有、占有与农村土地相关的一切政治、经济权利;物质利益是指农民拥有土地权利带来的各种经济利益收入。农民集体土地权利是由各种权利组成的土地权利束,它包括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承包经营权、规划权、发展权等。集体土地所有权是所有权利的基础,指劳动群众集体组织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占有、使用、处分自己所有土地的权利。农民及其集体享有的土地所有权益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征用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变更收益,一是集体出让使用权的所有权让渡权能收益。在土地使用权上,我国实行两权分离的政策,即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农民享有使用权,集体拥有所有权。土地使用权隶属所有权,使用权是所有权在现实中的展现和延伸。

土地收益权是使用权的目的,只有有效享有土地收益权,使用权才有意义。收益权指土地使用者依据自己在一定时期内对土地的占有权、使用权等权能而获得收益的权利,以及土地产权主体依法转让自己的土地权能而获得相应收益的权利。由于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土地收益有不同的享有主体,我国目前主要有三大收益主体:国家、集体和农户。处分权是指对土地的使用、流转等的权利,随着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而产生。收益权和处分权是这两种权利的派生权利,按照法律的规定,这些派生权利既可以与所有权合为一体,也可以独立存在。我国土地权能的分离性使得其各项权利在转移和使用过程中带来不同的收益,不同的权能主体参与土地收益分配就产生了土地收益的分配问题。

二、土地征用中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收益的现实格局 土地征用实际上是国家向土地权益人购买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等诸项权利所构成的权利束变动的过程。农村土地征用实质是把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变为国家所有,并依法给予被征地的集体和个人一定补偿的行为。农村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资料,承载着农民经济、政治、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多方面的权益和保障。土地被征用后,农民不仅失去了土地的使用权,而且失去了劳动就业的权利和社会保障权等相关权利。由于现行的集体土地征用法律和政策规定等制度的缺陷,农民的土地权益受到严重损害,在失去土地的同时也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依靠,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无业游民。农民的土地权益受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民及集体所有权、收益权等土地权利被侵犯,另一方面是农民及集体得不到应有的征地补偿份额。

1.农民集体土地权利被侵占

土地征用是国家或政府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强制转移非国家所有的土地所有权,并给予补偿的一种行政行为。然而法律对“公共利益”的界定不是特别明确,加之土地作为一种资源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就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征用土地,这实际上是一种为卖地而征地的行为。这些举动多是补偿不到位,严重侵害了农民的集体土地权益。有资料显示,我国基层政府财政收入的30%~40%是由土地出让金中获取的,而土地出让金的80%是由征用农民土地中获取。[5]我国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但由于法律界定的多重性及集体经济组织的不可确定性,实际操作中存在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缺位的情况,致使各级利益主体大肆攫取土地收益,而作为集体土地的实际主人的农民却被边缘化或被排除在所有权主体之外。农民及集体的基础权利缺失,致使相关的权利无法得到保护。

2.农村土地征用补偿分配现状

根据法律规定,农民的土地被征用之后应获得相应的补偿费和安置费,然而农民获得的补偿只是土地经营收益的补偿,土地后期的增值收益则被无偿占有,政府和用地单位分享了土地增值收益,农民集体被排除在土地增值收益的群体之外,因此农民获得的补偿费用非常低。李萌等[4]统计认为,目前土地征用补偿费用的分配格局大致为:政府占60%~70%,村级组织占25%~30%,农民仅占5%~10%,农民作为集体土地的主体,其土地收益大部分被掠夺。任辉等[6]对农村土地非农用化过程中的土地收益分配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政府与农民的土地收益比例平均为91,虽然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条件不同,但是农民与政府的土地收益分配比例存在巨大差异。沈飞等[7]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土地征用过程中政府与农村集体的土地收益比例为171,农民、集体与政府之间的土地收益分配严重失衡。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土地征用的规模越来越大。据相关资料统计,1978―2009年被征地农民已高达8 700多万,近10年每年征用集体土地的数量近20万公顷,被征地农民新增400万左右,这种情况可能还将持续10年左右。[8]目前一些地方甚至兴起了圈地运动,大量耕地被占用。在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缺陷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土地征用不仅对农民的利益构成危胁,也使粮食安全难以保障,因此必须对现有的土地制度进行完善和改革,逐步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

三、我国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土地征用制度始建于计划经济时期,未能充分考虑到土地征用中各方利益的有效平衡,忽视了对农民利益的充分保障。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公共利益”内容模糊

土地制度只是原则性地规定了集体土地征用必须符合法定的“公共利益”,但具体什么是符合公共利益并没有作明确规定,导致现实中许多假借“公共利益”之名侵犯农民利益现象的发生。

2.农村土地产权模糊不清,补偿收益主体不明

我国现有的土地产权内部结构混乱,各项权能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土地法》赋予了农民集体对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地位,但是谁代表集体没有明确的规定。缺乏具体的收益对象使得集体的收益流失,农民个体就得不到应有的收益分配。另外,权利主体之间的关系不明,当土地补偿款发放时,各个主体各享其成,就产生了“乡扣”、“村留”的现象,导致农民实得的补偿款少之又少。

3.征地补偿范围过窄,相关权利补偿不足

关于土地征用补偿范围,《土地管理法》规定我国的土地征用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等费用。从表面上看这些规定涵盖了土地征用造成的所有损失,然而土地的权益不仅包括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还包括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发展权等,这些权利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缺乏相应的补偿标准。

4.土地征用缺乏被征用人参与程序

目前我国的土地征用项目审批过程完全是政府行为,从方案的提出到项目征地批准,都是政府核准并实施,其程序基本上是内部程序,透明度和公示性不够,农民对土地被征用事前并不知情,只有当土地被征用的通知下达后才获悉,对土地被征用没有话语权和表决权。

四、创新我国农村土地权益分配制度的建议 现有的土地制度尽管对土地流转有比较全面的规定,但是针对农村土地征用的条件和具体补偿标准比较模糊,缺乏相应的细则解释,忽视了农民集体的长远利益,致使现实征用过程中利益分配失衡。因此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必须改革现有的土地制度,建立新的收益分配格局。

建立新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要坚持公平合理的分配原则,把征用土地的补偿费用和土地增值收益在农民、集体和国家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并通过设立农民听证会对土地征用和土地收益管理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确保土地征用有序进行。同时注意土地征用资金专款专用,建立土地专业银行对土地征用资金进行管理,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不受侵害。

1.分配制度建立的原则

(1)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立法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也应进入市场,参与到资源配置的市场中,土地的征用补偿价格可以参照市场价来进行确定。同时,土地收益要兼顾国家和农民个人的利益,使收益在农民集体与政府之间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以人为本,尊重农民的权益。任何制度的建立都是为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制度的改革要确保农民的权益能够实现。目前,农民的权益被严重侵犯,完善土地制度就要充分保障农民的参与权、收益权、监督权以及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坚持宏观管理调控的原则。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创新时,应考虑国家对土地、国家对农民的宏观管理和调控能力。土地规划利用要综观全局,着眼长远,只有这样才能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保护现有耕地面积,确保粮食安全。

2.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的构成

(1)建立以农民集体为受益主体的分配格局。要使农民集体成为集体土地收益的分配主体,就要明确谁来代表集体行使权力,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我国法律规定农村集体土地归集体所有,由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委员会行使所有权,而集体经济组织有乡、村、组三级集体经济组织,主体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致使农民人人有权,而实际人人无权。应该明确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不是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因为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属于基层政治组织,法律规定集体土地所有权是经济组织,两者有本质差别,应该把土地所有权归属于农民。村民可以以组为单位进行选举,选出代表人来自己行使权力并表达自己的意愿,并实行任期制,报乡土地管理所登记,从而使土地所有权及其收益落实到农户并受民众的监督。村民也可以通过组织化的形式建立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单位和收益主体来参与土地权益分配。集体经济组织实体化之后,土地收益就在农民集体与政府之间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

(2)明确土地收益分配的内容。土地增值收益属于集体土地权益的一部分,如果农民集体一直被排除在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之外,土地被征用后只是得到部分的土地补偿款,则不足以弥补失去土地带来的损失。土地发展权是基于土地所有权而从使用权和收益权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土地权益,是土地所有权人或土地使用权人通过改变土地现有用途而额外获取收益的权利。因此应该确立农民是土地发展权的权益享受主体之一,使农民集体有权利享受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

(3)建立公正的土地征用听证制度。明确了农民集体的收益主体地位和享有的权利,要确保其权益得到真正实现就应使农民参与到土地征用的过程中来。农民集体是土地的主人,征用集体的土地应该征求农民的意见,土地如何被利用也应考虑农民及附近市民的意见,综合各方的观点和利益才进行土地征用,从而避免因强制征用引发矛盾。土地征用听证制度中的参与者应以农民为主体,市民、专家和媒体都有一定份额,以确保听证制度的公开、公正、公平。

(4)设置土地专业银行监督管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用途的变化,土地资金项目增多,因此可以建立土地专业发展银行来负责与土地征用有关的资金管理。这既有利于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权益,又方便国家对土地资源的宏观管理,减去了中间环节,节省了人力物力,也可防止农民利益被侵害。在专业银行中,土地征用专款专用,保障流通渠道的简便,方便农民使用资金。国家在指定的银行进行款项拨付,可以实行一次付款,分次补发,既满足农民投资的需要,又使农民有一定的生活保障。同时,政府在每年发放补偿费用时应考虑当年的通货膨胀率,如果通货彭胀率有大幅度的提高就应相应地提高补偿费用,以此弥补货币贬值带给农民的直接损失,确保农民权益得到切实维护。

[参考文献]

[1]王德起.论我国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建设[J].农业管理科学,1997(2):21.

[2]姜开琴.征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分析[J].农业经济,2004(10):14.

[3]黄俊阳.农民集体的土地收益权保护[J].学术论坛,2008(2):151.

[4]李萌,黄丽军,毛德华.论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失地农民权益的保护[J].现代商贸工业,2011(19):47.

[5]李念,甘杨.集体土地征收的失序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6(1):51.

[6]任辉,吴群.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收益分配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1,28(3):41.

新土地征收法篇10

关键词:辽宁沿海经济带;土地征收补偿方式;土地征收安置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1)04-0122-07

一、辽宁沿海经济带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法律规范的适用

在我国,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目的或公共利益需要,依照法律程序强制性地取得集体所有土地,并依法给予征收补偿与安置的行为。征收土地是一种国家行为,是法律授予政府专有的权力,除了国家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征收土地。在土地征收制度中土地征收补偿与土地征收安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土地征收补偿是因国家征收土地而对土地所有权人和地上附着物及青苗所有者的一种补偿。土地征收安置是指因土地征收对失去土地的农业人口采取补偿措施,实际上就是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辽宁沿海经济带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法律制度是由国家土地征收与补偿制度、辽宁土地征收与补偿地方法规规章以及辽宁沿海经济带涉及地区土地征收政策三部分组成。

1.国家土地征收与补偿制度

我国现行的土地征收制度主要由以下法律规范构成:

(1)《宪法》及相关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

2004年修正的《宪法》确定了土地征收必须符合公共利益目的并依法给予补偿的原则。《宪法》中第十条三、四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条宪法修正案对土地征收征用史无前例地确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对土地征收提供了最具权威的依据,同时对中国的土地制度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根据《宪法》制定的关于土地征收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利国物权法》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将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中的相关条款对农村承包土地被依法征收时其补偿费用分配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

(2)行政法规及部委规章

最主要的土地征收补偿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部委规章主要是国土资源部制定了《关于完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查报批工作的意见》、《征用土地公告办法》、《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制定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源听证规定》等。

2.辽宁土地征收与补偿地方法规规章

辽宁土地征收与补偿地方法规规章主要有:辽政办发[2005]22号《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实施意见》、辽政办发[2004]27号《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征地补偿安置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通知》、2005年《辽宁省人民政府批转省交通厅等部门关于全省高速公路建设征地动迁补偿实施方案的通知》、辽政办发[2005]81号《辽宁省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暂行办法》、辽国土资发[2005]109号《辽宁省国土资源听证规定》、辽政办发[2007]85号《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辽宁省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裁决办法的通知》、辽政办发[2007]5号《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和调控的实施意见》、辽政办发[2010]2号《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标准的通知》等。

3.辽宁沿海经济带涉及地区的土地征收补偿政策

辽宁沿海经济带涉及的地区都有本地区的土地征收补偿政策,例如《大连市征收集体土地程序》、《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征地征海补偿安置暂行办法》、《营口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实施办法》、《葫芦岛市征地补偿安置暂行办法》、《葫芦岛市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裁决办法》和《关于推进丹东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等。

二、辽宁沿海经济带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辽宁沿海经济带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辽宁省人民政府领导以及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不能否认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中土地征收还存在着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国家相关制度层面的问题,有的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土地征收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国家相关制度层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在征收目的上,存在“公共利益”没有科学界定、土地征收实际操作超出“公共利益”范畴、土地征收缺少征收目的审查机制、缺乏公益性征收和商业性征收的科学区别等问题。(2)在土地征收程序上,则存在相关立法比较简单、粗糙,许多具体的制度设计存在漏洞,缺乏对被征收人的保护等问题。(3)在土地征收补偿方面,存在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偏低、征收补偿金额确定不合理、土地征收补偿方式单一、土地征收补偿范围偏窄等问题。

辽宁沿海经济带土地征收实践问题表现如下:

1.征地范围缺乏明确、具体、科学的规划

资料显示,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中不少建设项目都初步规划了开发面积,同时规划出了起步面积,比如: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规划开发面积129.7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50平方公里;营口沿海产业基地总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20平方公里、丹东产业园区总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起步区规划面积18.6平方公里;大连庄河花园口工业园区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15平方公里……但具体规划尚未确定或尚未完全确定。征地范围缺乏明确具体规划,一是会导致政府及相关部门土地征收活动没有目的性,甚至会出现越权批地、违反占地、滥征土地情形;二是会造成被征地农民对征地各方面准备不足,对失地后的生计缺乏从长计议及事先规划。农民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最后的保障,失地农民依靠土地生存、发展的权利就会丧失。在这种条件下,农民与地方政府的矛盾往往易于激化[1]。农民利益受损最终会给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不仅征地范围不明确不具体,土地征收规划也缺乏应有的科学性。某个园区一大片肥沃的耕地正在变成建设用地,而在该片耕地的不远处,却有一座低矮的但面积应当很大的荒山;另外一园区的建设工地,一座荒山正在被开发,土石被矿用车一车一车拉走,据当地农民说这座山对预防台风、防止海啸作用巨大。

2.土地征收程序不规范

辽宁沿海经济带土地征收程序不规范主要有以下表现:

首先,土地征收公告不规范。体现在:(1)不进行征地公告或只进行征地公告,不进行征地、补偿与安置公告。(2)公告内容上不完整、信息不详细,未列明补偿的标准和总额、土地权利人、公告期限等。(3)公告程序不规范,有的未在规定时间和地点进行公告。有的公告仅在村委会公告栏里张贴,未在村民小组所在地张贴;有的公告张贴由村干部代劳,出现张贴不及时、不到位甚至未张贴的情况;有的公告时间短,有关村民小组或被征地农户未能看到,导致许多被征地农民在被通知领取补偿费时才知道土地被征收。有的政府部门的网站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征用土地方案公告”,几个字虽然存在但没有形成链接,没有具体内容。还有在某政府的“政务公开动态栏目”中,几乎所有的栏目都标明“此栏目正在建设中”。

其次,征地听证流于形式。《国土资源听证规定》第十九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主管部门在报批之前,应当书面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1)拟定拟征地项目的补偿标准和安置方案的。(2)拟定非农业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方案的。不少地方政府依职权所进行的听证活动更多情况下是被动开展。但已申请听证的,具体到土地征收补偿活动和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方案的听证几乎没有。某地政府网站上对当地仅有的一次听证狂加宣传,但据不愿公开姓名的一位内部人士透露:“这次听证也就是走过场而已,并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听证工作流于形式,原因有二:一是政府相关部门的服务意识淡薄;二是农民法律意识差。应当去申请听证的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方案,却因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村民或者其他权利人未在规定时限内申请而不能开展。

3.补偿与安置依据不科学、标准不统一

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安置补助费为该耕地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6倍。每公顷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15倍……辽宁沿海经济带征地补偿与安置依据受国家土地管理法的影响,也存在补偿与安置依据不科学以及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比如有的城市征地补偿与安置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的前3年平均年产值“6―10倍”、“4―6倍”……有的地方征地补偿与安置则不考虑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直接规定具体数额:即域内农业户口的人员享受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每人8万元……有的地方政府征地补偿与安置采取的是“一事一议”,什么事怎么议则无从知晓……不管是“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还是“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6倍”,按照目前农产品的价格计算,农民获得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无论如何也高不到哪里去。不仅如此,如果前3年低产,农民因此获得的补偿会更少;如果前3年因大灾而绝收,失地农民将不能获得任何补偿。因此以产值论补偿不仅不科学,实际操作也是个问题[2]。

还有,同样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用地,但各地补偿范围、补偿标准、安置方式等区别很大。有的地方是将土地分成水田2万元/亩(城市规划区内2.4万元/亩);旱田1.6万元/亩(城市规划区内2.4万元/亩);建设用地1.1万元/亩;林地、沟渠、坑塘水面、养殖水面、苇田各1万元/亩;滩涂0.3万元/亩;荒山、空闲地、荒滩、荒沟和未利用地0.16万元/亩……而有的地方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按人均耕地情况和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确定安置补助费:1亩(含1亩)以上补助8―11倍;0.5亩(含0.5亩)至1亩,补助11―13倍;0.3亩(含0.3亩)至0.5亩,补助13―15倍;0.3亩以下,补助15―20倍……

4.安置主体单一、安置方式缺乏灵活性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工作基本上由用地单位承担,一般情况下,被征地农民被直接安排到企业中工作。但是,随着征地制度、供地制度和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在征地过程中用地企业不再承担安置农民的任务,而是由地方政府统一承担被征地农民的安置任务[3]。政府一方面承受着对外招商引资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又要承担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的重任,政府负担十分沉重。辽宁沿海经济带征地也存在这个问题,有的政府在内外巨大压力下,对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工作力不从心,很多具体工作都是被动、消极开展的。

辽宁沿海经济带征地补偿安置方式基本上是以“费”为表现形式的货币补偿,补偿安置方式缺乏应有的灵活性。地方政府这样做的主要原因:一是与国家法律规范保持一致;二是这种方式简单易行,只要将前3年平均年产值计算出来,乘上相应的倍数即可。没有更多地考虑土地资源节约利用,没有更好地考虑被征地农民的实际需求,更没有很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

三、完善辽宁沿海经济带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制度的对策

(一)完善辽宁沿海经济带土地征收补偿与安置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众所周知,一个制度的制定与完善都是需要一定时日的。现行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制度严重滞后,已经影响到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建设。在国家相关制度修改出台前,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土地征收补偿与安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促发展”与“保民生”并举

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不仅可以促进辽宁全面振兴,还可以带动东北地区实现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也为我国参与东北亚经济竞争打下战略基础。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改革征地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因此,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应遵循“促发展”与“保民生”并举原则。

2.“依法办事”与“科学发展”相协调

如前所述,现行法律规范在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方面的规定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还要依靠法律规范的制定、修改。从立法程序上看,一部法律规范的出台,需要长时间理论上的论证及实践中的调研、分析、验证。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不可能等到国家法律制度调整之后再付诸实施。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将“科学发展观”引入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用地征收活动,既依照现行法律规范办事,同时又坚持科学发展。

3.“节约建设资金”与“集约建设用地”并重

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需要投入、引进巨额建设资金。要保证重点重大的项目建设,节约建设资金尤为重要。采取货币以外的多种补偿、安置手段更能起到节约建设资金的目的。因此,要提倡对被征地农民进行统一安置,提倡多主体安置。这样既可以节约使用安置费用,还可以达到集约建设用地的目的。

(二)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土地征收地方法律规范建设

1.制定统一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土地征收补偿政策

辽宁省政府曾经为了落实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等法律、法规,了辽政发[2004]27号《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征地补偿安置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通知》。2006年4月20日为了给辽宁全省铁路建设征地动迁补偿活动保驾护航,经辽宁省政府同意,省发展改革委了《关于全省铁路建设征地动迁补偿实施方案》。为了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辽宁省政府更应当尽快出台《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征地动迁补偿实施方案》,以结束各地土地征收政策各自为政、补偿安置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2.加快片区综合地价的实施工作,尽快建立配套政策

国土资源部曾在2004年、2005年研究制定了《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及《关于开展制定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工作的通知》,要求省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省域内各县(市)耕地的最低统一年产值标准,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制定统一年产值标准可考虑被征收耕地的类型、质量、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农产品价格、农用地等级等因素。有条件的地区,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可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省域内各县(市)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实行征地补偿……虽然辽宁的相关工作进展速度比较缓慢,但令人欣慰的是《辽宁省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标准》终于在2010年1月7日实施。但片区综合地价的实施工作在土地征收实践中由于缺乏具体操作规程,加之个别地方政府在没有明确的操作规程下对新制度小心谨慎,实施工作进展缓慢。因此辽宁应尽快建立实施片区综合地价的配套政策,尽快做到统一年产值、同地同价。

(三)借鉴国内外经验,完善辽宁沿海经济带土地征收补偿制度

1.借鉴国内其他省份先进经验与先进做法

(1)借鉴上海市适时调整、同地同价的土地征收补偿政策。上海市之所以能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发展,没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保驾护航恐怕难以实现。上海市土地征收补偿经验值得借鉴的方面,一是政府能够根据城市建设需要适时调整修改士地征收补偿政策。上海市的土地征收制度或政策在2006年、2007年以及2008年都有重大调整,一方面提高和维护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被征地农民利益,另一方面又极大促进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二是相同区域实现了同地同价。上海市新的征地土地补偿费标准,是将全市14个有集体土地的区县划分为31个区片、14个等级标准。在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充分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多种因素统筹考虑、综合平衡;相同区域实行同地同价。

(2)借鉴北京市协议确定征地安置补偿费的做法。北京市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最值得称道和借鉴的是协议确定征地补偿费。2004年7月1日起实施的《北京市建设征地补偿安置办法》第四条明确规定:“本市征地补偿安置工作坚持公开的原则,征地补偿费由征地双方依法协商确定。”同时在第十条有规定“征地单位与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应当在不低于本市征地补偿费最低保护标准的基础上,协商签订书面征地补偿安置协议。协议应当包括补偿方式、补偿款金额及支付方式、安置人员数量及安置方式、青苗及土地附着物补偿、违约责任和纠纷处理方式等内容”。北京市的这种做法,既符合相关法律规范的精神,又符合民意,客观、公平。

(3)借鉴安徽灵活多样“留地安置方式”。安徽六安市“留地安置方式”灵活多样、操作性强。安徽六安市留地安置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及具体操作程序:一是股份开发式安置形式,即利用区位优势明显的商业地段的留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组织开发,按照自愿的原则,将土地征用补偿费折合为股份,按股分红,由失地农民经营,或吸引外来户经营。二是市场租赁式安置,即利用商业地段的村留地,由村牵头统一开发,建设专业市场,安排失地农民租赁经营,或吸引外来户租赁经营。三是实体租赁式安置,即利用沿街沿路的村留地,由村组出面兴办仓储、运输、停车修理等服务业实体,对外租赁经营。四是村办企业式安置,即利用原有的村留地,兴办村集体加工企业,安置失地农民就业,实行租赁经营。

(4)借鉴“大望京”与“北坞村”征地补偿模式。 被专家誉为“奇迹”的大望京村拆迁腾退中,以按规定时间自愿签署腾退补偿协议、无一例强拆和上访的完美表现创造了北京地区拆迁历史的新纪录。总结这个历时53天完成的拆迁“奇迹”,其中的四大成功经验也让人们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大望京”模式有了更多了解:一是政策集成,制定人性化的腾退补偿规定;二是进行征地储备和规划建设;三是保障农民利益,转居转工,进入城保;四是在拆迁腾退过程政府进一步加强该地区的产业优化。

“北坞村模式”则不同,和大望京比起来北坞村人多地少,除了少量的教育和商业用地以外,剩下的差不多都是宅基地。但北坞村的城市化过程中能够根据本村的特点独树一帜:第一,确保农民上楼利益。在原宅基地面积 1∶1 置换安置楼房建筑面积的同时,根据房屋装修、内部设施的不同以每平米 3000―4000元现金补贴标准发放给被拆迁村民。第二,多方筹集资金进行旧村拆除、回迁楼建设、商品房建设、酒店项目建设、租赁房建设等5项工程。第三,工程建设的启动资金由市区两级政府出资和镇政府出资解决,市政基础设施由市区两级政府投资建设。第四,酒店、租赁房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投资性项目,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借款、贷款方式解决。第五,实行以农民为主体的商品房开发。成立北坞村新村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承担开发建设任务,全部建设不以营利为目的,降低资金成本[4]。辽宁沿海经济带也应因地制宜,制定出灵活多样、既能保障沿海经济带的顺利建设又能保护失地农民切身利益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或政策。

2.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土地征收补偿制度都比较完善,这些国家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值得借鉴的主要是:(1)土地征收制度有完善的法律支撑。无论各国实行何种性质的经济制度,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产权都是一项基本的宪法原则。美国作为一个判例法系的国家虽没有独立的土地征收法,但将1970年的“土地征收政策法”提升为法律,也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英国的立法也有独立的土地征收法,1965年《强制购买法》、1981年《土地征收法》;日本1951年就颁布了《士地征用法》。(2)土地征收目的和范围较明确。世界各国都把土地征收的目的限定于公共目的或公共利益,即只有出于公共利益的情况下,国家或政府才有可能启用土地征收权。总体来看,在大多数国家,土地征收的主要“公共利益”通常包括交通建设、公共建筑、军用目的、、公共辅助设施公园、运动场建设等6个方向的用途。(3)土地征收制度的补偿标准和范围较合理。虽然各国的补偿标准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土地征收法或相关法律均有这样的规定:所有的土地所有人、承租人和占用者因土地被征收都有得到充分、合理、及时补偿的权利。(4)土地征收制度的程序较完备。除去申请、调查等活动外,国外土地征收程序大致包括三个步骤:(1)征收土地的公告或通知程序;(2)被征收土地权利人参与土地征收过程的透明程序;(3)申诉程序。

(四)完善辽宁沿海经济带土地征收制度

1.明确辽宁沿海经济带土地征收目的

辽宁沿海经济带土地征收,其目的是为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提升北方沿海地区发展水平,有效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促进东北地区与环渤海地区相互融合,形成全国沿海地区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土地征收要与其他目的建设的占用土地相区别。严禁其他建设项目也打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旗号征收土地。

2.科学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征地范围

首先,要确定辽宁沿海经济带征地范围的原则。辽宁沿海经济带征地范围是要遵守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同时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其次,要科学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征地范围。在辽宁沿海经济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要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同时必须节约使用土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利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最后,严格执行辽宁沿海经济带征地规划。为了确保辽宁沿海经济带顺利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

3.严格规定辽宁沿海经济带土地征收程序

首先,辽宁沿海经济带土地征收程序,必须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的下列程序进行:(1)拟定征收土地方案。(2)审查报批。(3)征收土地方案公告。(4)制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5)公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并组织实施。(6)清理土地和实施征收土地。其次,要完善土地征收与补偿公告程序。辽宁沿海经济带土地征收与补偿的公告,要区分为征收土地公告与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这两种公告在公告时间、内容、形式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最后,要强化征地听证程序。为了规范国土资源管理活动,促进依法行政,提高辽宁沿海经济带国土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相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土资源听证规定》和《辽宁省国土资源听证规定》有关规定,依职权或者依当事人的申请组织听证的。要健全听证代表选择机制、建立听证主持人选拔制度、规范听证程序的基本内容、合理配置信息披露的权利义务、创新多种形式的听证方法。

4.完善辽宁沿海经济带土地征收补偿与安置方式

第一,完善辽宁沿海经济带土地征收补偿方式。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土地征收对集体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补偿,可采取下列补偿方式:(1)货币补偿。在沿海经济带建设土地征收补偿方式中,货币补偿不可或缺。货币补偿有方便快捷、简单易行之优势。在不宜采取其他补偿方式的情况下,可采取货币补偿。如果实行货币补偿,要坚持“补偿标准以法定为主,适当增加为辅”、同时要“保证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证”原则。(2)土地置换。这里的土地置换是指以符合辽宁沿海经济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要求,以土地“占一补一”为前提条件,政府从集体经济组织取得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用地,同时通过异地调整将适量的国有土地置换给集体经济组织。一句话就是拿国有土地换集体土地。尽管目前土地置换这种补偿制度在法律上没有规定,但从法理上不存在任何障碍,只是在具体操作环节上需要研究。目前有一点可以肯定,土地置换必须是在土地置换方均自愿协商的前提下方能进行。(3)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作价入股。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中涉及需要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政府在与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协商后,不采取将土地征收为国有方式,而土地还是农民集体所有,允许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以将拟建设需要的土地作价入股,投入到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中。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人从辽宁沿海经济带项目中,按其股份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土地所有权作价入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失去土地的农民长期受益,将失地农民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捆绑”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一荣共荣,一损俱损,进而更好地做到和谐发展。(4)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人在征得所有权人同意后将依法享有的土地使用权入股到具体的建设项目中来。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与上述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作价入股的区别在于:首先,前者是以依法享有的集体土地使用权入股,后者是以集体所有权入股;其次,前者投资主体是具体的集体土地使用权人,后者是农民集体经济组织。这种补偿方式特别适用于下面三种主体:一是设立在征地范围内的企业;二是入股后能自行解决居住问题的宅基地使用权人;三是入股后能另谋职业解决生计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

第二,完善丰富辽宁沿海经济带土地征收安置方式。辽宁沿海经济带在安置方式上可以从单一的货币安置向多元化安置方式转变。(1)货币安置。货币安置是指在沿海经济带建设土地征收过程中,通过向安置对象支付货币安置补助费由其自谋职业解决生计的一种安置方式。如果采取货币安置方式,一定要帮助农民从长计议使用安置费。中国农民受自身的因素与传统习惯的影响,更多着眼于现在,对未来缺乏应有的规划。如果将来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凸显,政府又不能及时采取应有的措施,农民窘迫的生存状况可能会与轰轰烈烈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成果反差过大,社会矛盾有可能激化。(2)创业与就业安置。鼓励具备创业条件的安置对象在经济带中创业,鼓励不具备创业条件但有劳动技能的安置对象在经济带中就业。(3)留地安置。留地安置是指政府在被征收土地上划出一部分土地留给被征地农民自由支配,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组织开发,按照自愿的原则,用于发展第二、三产业。这种安置方式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壮大集体经济,使被征地农民长期受益,充分调动被征地农民的积极性[5]。(4)征地安置费用入股。需要安置的人员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和使用。这种情况下可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投资人入股;如果不需要统一安置的,安置补助费发放给被安置人员个人的,则可以以农民个人作为投资人入股。同时也应当鼓励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内的企业以这种形式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使农民获取长期、稳定的收益。(5)直接投资项目建设。直接投资项目建设是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在征得村民同意后还可以直接将征地安置费用投资具体建设项目,直接创办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投资创办的实体最好是利用本地资源进行深加工项目。这样既可以使本地资源物尽其用,直接创造产值,还可以大量地吸纳被征地农民就业,提高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6)移地异地安置。沿海经济带建设中如果在本地区确实无法为失地的农民提供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在充分征求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意见的前提下,可由政府统一组织,实行异地安置[6]。

综上,辽宁沿海经济带土地征收补偿应当紧紧依托国家现有法律规范,本着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兼顾项目建设和失地农民利益原则,建立符合辽宁沿海经济带实际需要的特色化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解决土地征收制度及征收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沿海经济布局做出辽宁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玉福.对“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土地征收补偿问题的几点思考[DB/OL]. chinalaw. gov. cn/ article/ dfxx/ zffzyj20081200126548. shtml.

[2] 张庆华.中国土地法操作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33.

[3] 钟京涛.征地补偿法律适用与疑难解释[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162.

[4] 北京晚报.53天的“大望京奇迹” [DB/OL]. news. sina. com. cn/o/ 20091209/ 152016744428s. shtm.

[5] 周晓峰.六安市区留地安置形式的特点及好处[DB/OL]. lrn. cn/zjtg/divineLand/t20080107_1864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