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产业调研十篇

时间:2024-01-30 17:45:01

环保产业调研

环保产业调研篇1

节能环保产业是继“知识产业”之后的“第五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发展也面领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全球气候变化,节能环保成为潮流;新能源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及绿色低碳技术突破发展,为其提供支撑;国家系列生态文明举措,为其保驾护航;资源紧缩,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产业结构调整,为其腾出发展空间。

2016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四部委联合印发《“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方向。报告又指出,要推进绿色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这将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产生重大的推动。而镇江作为全国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中国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突出绿色制造,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市委市政府从镇江发展出发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的正确选择。

二、镇江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五年来,镇江抢抓机遇、率先行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改革,聚创新,自觉将低碳建设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全市GDP能耗累计下降25.69%,超进度目标42.7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龙头企业缺乏。经多年发展,我市节能环保产业初具规模,但缺少上规模、有特色的知名企业支撑,仅江苏环太集团、绿叶锅炉、乐能股份等数家企业规模较大,其余大多数年销售收入都不高。

二是产业基础薄弱,集聚态势不明显。我市节能环保产业中除了新能源、烟气脱硫脱硝外,环保设备、环保材料、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污水处理工程设计施工、废气处理工程设计施工、环境影响评价、环保技术咨询、清洁生产等业务都不能满足本地企业需求,大量业务被上海、杭州及周边发达地区占领。比如宜兴、扬州等地的环保设备、上海、杭州的环评和工程设计。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受技术制约。我市节能环保企业自身技术开发能力差,总体上仍以低端制造为主,拥有省级技术研究中心的企业数不多。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大致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平,大型燃煤机组脱硝催化剂、高强度抗污染的垃圾渗滤液膜材料和LED照明等部分关键技术与核心元器件仍从欧美和日本引进技术生产。

四是节能环保产业政策相对缺乏,体制机制尚未理顺。2011年12月,江苏把节能环保产业等十大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10月,镇江将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列入《中国制造2025镇江行动纲要》,在发展重点与布局、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明确予以支持。另一方面,由于体制机制尚未理顺,政策集成力度不够,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还面临以下问题:一是投资主体以民营企业为主,国有资本、外资比重较低。二是相关政策不够配套,如在税收政策上,对节能环保企业缺乏优惠,基本按照一般企业标准缴纳25%的所得税。三是节能环保产业科技园区建设不足,缺乏产业园区规划,多为各自为战,未形成聚集效应。四是融资渠道不畅,节能环保企业直接通过上市、发债、排污权交易等渠道筹集的资金规模较小,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特许经营和银行贷款。

三、对镇江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镇江节能减排任务繁重,节能环保产业大有作为。建议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重点工程为依托,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产品档次、服务质量为重点,强机制、抓设施、促创新、重投入、上水平,促进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新兴支柱产业。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强化工业绿色转型发展领导小组建设。继续推进“绿色工厂”创建、绿色项目银企对接、节能工作等,谋划顶层设计,各成员单位切实履职,建立长效联席制度。贯彻落实节能和工业绿色转型的工作任务,协调解决项目资金。

二是完善政策规划。进一步明确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目标定位、结构布局,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围绕“十三五”环境约束性指标的需求,制定满足环保要求、符合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及技术政策,定期产业导向目录。整合工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循环经济等省、市级专项资金,并落实“金屋顶”计划及各类税收优惠政策,扶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三是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瞄准国际国内前沿技术,发挥创新优势,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在污水处理、锅炉改造、再生资源利用、危险废物与土壤污染防治、绿色低碳制造等重点领域,抓紧组织攻克关键共性技术,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节能环保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中试基地。积极推进节能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运用。 

四是扩大投融资渠道。积极利用资本市场,通过创业板上市、发债、担保、项目融资、节能环保产业基金等多种方式吸收社会资本。扩大节能环保产业信贷规模,创新面向节能环保产业的信贷产品和服务。 

五是建设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依托扬中新能源产业园、句容郭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园、镇江新区新能源产业园、丹阳高新区等载体,大力发展光伏、风电、氢能、生物质能、再制造产业等,突破高效清洁能源的制造、传输、使用、管理的核心技术及装备,形成规模化的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生产基地。

环保产业调研篇2

我国的环保产业经过“*”期间的快速发展,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产业布局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全面掌握“*”期间我国环保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进程,制定“*”环保产业的发展规划、方针和政策,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决定联合开展*年全国环保及相关产业基本情况调查。本次调查是继*年、*年和*年三次调查之后,在全国范围开展的又一次大规模的环保及相关产业基本情况调查。

*市的环保产业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产业,通过此次调查要摸清目前*市环保及相关产业的产业结构及规模、产品结构和质量水平,分析研究*市环保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市场供求现状及发展趋势,为加强*市环保及相关产业的行业管理,引导和扶持其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方针、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也为省和国家的环保产业管理机构提供*市环保产业宏观状况的基础数据。

第二节调查的主要内容和步骤

一、调查的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的基准年为*年,调查对象为我市境内正式登记注册的专业或兼业从事环境保护产品和洁净产品的生产经营、环境保护服务、资源综合利用,具有一定规模,独立核算的法人企业或事业单位。

二、调查的步骤

1、动员培训阶段

此次调查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为了保证此次调查工作圆满完成,我们于*年4月20日召开了*市环保产业调查工作布置会,召集了*市范围内的三县一市和六个城区的调查人员,以及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民营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产业调查人员,集中进行了调查工作动员和业务培训,并将我市*年的调查材料按区域分开,分发给各区、县(市)的产业调查人员。针对*市环境保护服务业,在山西省范围内实力较强、规模较大、数量较多,我们又专门收集了*市中介服务机构、环评单位和环境监测站的名单发给调查人员,使调查的基础数据更加完整、详实。

2、实地调查阶段

各有关调查人员在动员和培训后,及时采取不同的方式展开了调查。*区等区、县(市)调查人员,为了使辖区内的企业对调查工作更加重视,逐个到所属企业上门发放调查表,并对有关调查工作和填表的内容进行了讲解。晋源等区、县(市)的调查人员则召集辖区内的企业进行了集中培训。各区、县(市)调查人员积极解答企业在填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市级调查审核人员及时了解并解决各区、县(市)调查人员在调查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各级调查人员的努力和辛勤工作,在收集相关单位信息后,我市的调查人员共联系、走访企业200多家,剔除了规模较小、停产和转产的企业60余家,经审核的有效调查表138份。

3、汇总录入和审核注册阶段

各有关调查人员对审核合格后的调查表数据,在环保产业调查网站上进行企业注册。市级调查审核人员对企业注册信息审核通过后,由各区、县(市)的调查人员在网上录入到产业调查网站上的调查表中,并上报到市级平台。

按要求应当由各受调查企业进行网上注册,录入数据,然后由市级调查审核人员对企业注册信息审核。但由于部分企业的网络建设较为落后、没有上网条件,各有关调查人员就将调查表收回后,帮助企业进行网上录入。我市的阳曲县、娄烦县和古交市也没有上网条件,只好将调查表上交到市环保局,由市级调查审核人员将调查数据直接录入到网上的调查平台中,这样做虽然增加了市级调查审核人员的录入工作量,却使市级调查审核人员对网上注册和上报的过程有了一个深化的过程,更能详尽地解答各区、县(市)的调查人员在注册、登录、填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4、查遗补缺、审核上报阶段

为了减少漏报和误报的现象,我市又从各种渠道搜集环保产业的相关信息,对可能漏报和误报的情况,及时通知所在区域的调查人员补充调查,直至得到完整的调查信息为止。市级调查审核人员在审核中发现问题后,也及时与各区、县(市)的调查人员联系进行改正,或直接与受调查企业联系进行数据更正,进一步保证了调查数据的准确性。

第二章*市环保相关产业的基本现状

*市的环保相关产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经历了从初步的自发性小生产到市场引导的规模化生产的转变,在山西起到了省会城市的“龙头”作用。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环保产业力度的加强,*市的环保产业逐年发展壮大,在*市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加,虽然剔除了规模较小、停产和转产的企业,*年的受调查单位数量和从业人数较上次调查有所下降,但其固定资产和年产值却仍然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近年来,*市加强了对环保产业发展的引导和管理,以科技发展带动环保产业,以科研成果转化和引进新技术、新产品为龙头,*市的环保产业正在逐步朝高科技、高技术方向发展。如:*中绿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在开发研制的“烟尘、二氧化硫自动监测记录仪”的基础上,开发和应用的“*市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网络系统”,被列入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后又被评为“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示范工程”。山西净土实业有限公司开发的“OJX-1型汽车尾气净化器”、*凯博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低温辐射电热膜供暖系统”等,都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这些企业的发展,对*市形成一批集科研开发、应用转化、生产销售为一体,新型科工贸一体化的高科技企业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第三章*市环保相关产业结构与分布

第一节综述

*市本次共调查了138个单位,*年末环保相关产业从业人员总数12,489人,经营用固定资产原值总计314,619.14万元,环保相关产业年工业销售产值为110,572.48万元,人均工业产值为9.17万元,全年环保及相关产业利润总额为21,721.97万元,人均利润为1.8万元,总计上交国家税金3562.17万元。

此次调查的单位中有国有单位74家:从业人员6387人,固定资产202,350.64万元,年收入总额为44,410.06万元,全年利润总额为11,138.28万元;非国有单位64家:从业人6102人,固定资产112,268.5万元,年收入总额为65,508万元,全年利润总额为10,583.69万元。

调查的单位中有事业单位35家:从业人员1511人,年收入总额为10,804.18万元,全年利润总额为1984.71万元;企业单位103家:从业人员10,978人,年收入总额为99,113.88万元,全年利润总额为19,737.26万元。见图3-1: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企业单位数量是事业的近3倍,而其收入和利润额是事业单位的近10倍。

*市环保产业中,从事环境保护产品生产经营的企业有30家,从业人员2654人;从事洁净产品生产经营的14家,从业人员1847人;从事环境保护服务的75家,从业人员3277人;从事资源综合利用的37家,从业人员4641人。其中,专业从事环保相关生产、经营、科研活动的单位有50家;兼业从事的87家,从业总人数12,038人。见图3-2:

*市从事环保服务业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单位,占到*市环保相关产业单位总数的72%,其中从事资源综合利用的单位所占比例为48%,从事环保服务业的单位比例为24%。从事洁净产品生产的只占所有环保产业单位总数的9%,数量较少。见图3-3: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市环保产业中,从事环境保护产品生产的单位,年工业销售产值总计为28,459.32万元,年利润为3128.67万元。从事洁净产品生产的单位年工业销售产值总计13,195.97万元,年利润为1629.02万元。从事环保服务业的单位年服务收入为4619.6万元,利润额为476.02万元。资源综合利用的单位年工业销售产值总计68,697.19万元,利润为14,448.73万元。*市环保产业各行业年销售产值所占比例如图3-4:

从图3-3和图3-4可以看出:*市从事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服务业的单位数量比较多,两者合计所占比重为67.41%。资源综合利用从业人数达到37%,环保服务业从业人数为26%,而资源综合利用的年工业销售产值达到了总量的60%,利润达到了总量的73%,环保服务业的产值为4%,利润只有2.4%左右。

第二节环境保护产品生产经营情况

*市从事环境保护产品生产的单位数量为30家,从业人数总计2654人。其中,从事水污染治理设备生产的单位有9家,年工业销售产值为3975.4万元;从事空气污染治理设备生产的单位有17家,年工业销售产值为11,747.66万元;从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备生产的单位有2家,年工业销售产值为1454万元;从事噪声控制设备、放射性与电磁污染防治设备、监测仪器和其它仪器等八类环保产品生产经营的企业有19家,年工业销售产值为11,282.26万元,见图3-5和图3-6。以上数据表明,从事空气污染治理设备生产的单位数量和年工业销售产值都相对较大,这与*市近年来的环境污染治理重点是相一致的。

第三节资源综合利用情况

山西省在上个世纪作为中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是一个能源大省。*市是山西省的省会城市,煤炭等资源的占有量也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正在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更加注重协调、可持续发展,倡导和推进循环经济,社会各界对资源有效回收利用越来越重视,全市从事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年从事资源综合利用的规模以上企业达到了37家,年工业销售产值达到68,697.19万元,占到*市全部环保产业总销售年产值的60%。全市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企业的年工业销售产值达到7264.89万元,占到总值的11%;废水(液)综合利用的企业年工业销售总产值达到12,575.4万元,占到总值的18%;废气综合利用的企业年工业销售产值达到16,891.3万元,占到总值的25%;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的年工业销售产值为22,023万元,占到总值的32%;另外几项资源综合利用的总工业销售产值为8594.77万元,占到总值的13%。见图3-7:

第四节环境保护服务业情况

*市从事环境保护服务业的企业总计75家,年服务总收入为4619.6万元。其中,从事环境保护技术与产品开发的企业有19家,年服务收入总额为952.5万元;从事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的企业有18家,年工程设计与施工总收入为6305.7万元;从事环境监测服务的企业有32家,年收入总额为1303.3万元;从事环境咨询服务的企业有13家,年收入总额为2745万元;从事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服务的企业有10家,年收入总额为4444.92万元。

从图3-8与图3-9可以看出,从事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的企业数量只占到所有从事服务业企业总数量的20%,其利润却占了40%,而从事环境保护技术与产品开发的企业数量与其相近,利润却只是它的四分之一。由此可见,由于*市环境治理工作抓得比较紧,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需求较大,从事此项工作的企业生存环境较为宽松,企业的利润空间较大。从事环境保护技术与产品开发的企业利润较低,说明*市环保产品生产和环境工程设计、施工中大多采用外来技术,本市科研单位在进行产品和技术开发研究工作时,未能紧密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导致开发出的产品或技术不能够迅速、有效地转化应用,只见投入不见产出,此方面的收入和利润都较低,甚至为零。

第五节洁净产品生产情况

*市的洁净产品生产和经营比较薄弱,从业单位总共有14家,从业人数为1847人,年工业销售产值总计13,195.97万元,年利润为1629.02万元。从业单位数量只占环保企业总量的9.63%,产值只占11%,比重都较低。在洁净产品的生产中,生产有机食品的企业几乎没有,我们只是在调查中发现有两家刚开始从事此方面业务的企业,因其还未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未能纳入此次调查范围。全市从事低毒低害产品生产的有3家企业,年工业销售产值为2418.07万元;从事低排放产品生产的企业有10家,年工业销售产值为10,657.9万元,这主要是近两年提倡的型煤和型煤锅炉生产厂家。而低噪声产品、可生物降解产品、节能产品和节水产品的生产企业数量为零,是一个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协调的空白。

第四章*市环保相关产业发展中

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在*年环保产业调查中,年工业总产值在千万元以上,同时利润在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3家;而在*年的环保产业调查中,年工业总产值超千万,利润超百万的企业已增长为19家。但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差距仍较大,远不能适应*市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且,在*市的环保产业中,产值超千万元、利润却不足百万元的企业也有14家,说明*市企业的科技含量、产品附加值低,致使企业的利润空间较小,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市能源经济的巨大惯性,使得*市的经济没能较好的实现转型,以资源开发和简单利用为特点的粗放型经济仍在继续发展。环保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目前仍处于发育和起步阶段,产业规模小、缺少支柱产品、利润小、效益低,远远不能在经济中独立支撑一个产业的门户;同时还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和缺乏统一的行业管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市环保产业的发展速度。

从总体上看,*市的环保产业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环保产业结构不合理

在环保产业的四大门类中,资源综合利用业构成了环保产业的主体,虽然其单位数量与环保服务业数量相近,但其产值和利润占到*市环保产业总产值和总利润的60%左右,而作为新兴门类的洁净产品生产,无论从单位总数、从业人数、工业总产值等几方面所占比例都较低,这对于*市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急需调整比例协调发展。即使是在资源综合利用业中,也存在布局不合理的方面,例如,对矿产资源开采中的共、伴生资源开发利用,*市还没有从事方面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市的煤炭等矿产资源相当丰富,其中的共、伴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当是一个很有前景的行业,上述行业的生长和发展,对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我们能够充分、有效、合理地利用矿产资源。

二、环保产业规模较小

从环保产业的总体规模看,全市在调查范围内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共137家,从业人员1.2万人,年工业销售产值和环保服务业总收入12.61亿元。而江苏省宜兴市,只是一个县级市,1992年环保产业工业产值就达到13亿元,占到全国环保工业总产值的20%,1995年突破28亿元。*市的环保产业工业产值只达到宜兴市1992年的水平,由此可见,*市环保产业与全国先进城市相比,企业数量少、从业人员少、产业规模小、产值利润小、技术水平低、整体差距大。

三、科研技术开发力度不足

*市从事环境保护技术与产品开发的企业数量,占到环保服务业企业总数的21%,而其收入与利润却不到总量的10%,说明*市的科研技术开发力度严重不足。到目前,*市还没有环保技术开发的专项基金,这与*市在山西省实现率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很不适应的,需要政府加大引导、扶持力度,使环境保护科研开发、技术服务业尽快步入良性循环。

四、环保产业科技附加值低

尽管*市在环境污染治理和管理等方面都有一些科研应用成果,但仍不能适应能源重化工基地环境保护的需求。特别是一些新兴环保领域,缺乏适用性强、质量高的技术。现有的环保产品大部分科技附加值低,缺乏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五、环保产业管理缺乏整体协调

由于环保工作的广泛综合性和环保产业发展的自发性与分散性,与其他行业相比涉及面广,行业的边界不清楚,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分布于机械、能源、化工、建筑和农、林、水、土等,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涉及的主管部门就更多,环保产业在各部门(系统)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因此得不到主管部门应有的重视和关心。

*市的环保产业虽然在全省环保产业中占有的份额较大,但由于这些企事业单位缺乏行业规划的必要指导,产品调整、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以及产品的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和高质量的目标难以实现。

上述问题直接导致了*市的环保产品成本高、质量低,产品无名牌、市场竞争力低等问题。

第五章*市环保相关产业发展

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当前*市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宏观调控,推动环保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任何一门新兴产业在其起步阶段,只有得到政府的扶持和帮助,才能迅速崛起。国外许多国家为了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值得我们借鉴。主要有:财政补贴、减免税政策、低息贷款、折旧优惠、利润留成、奖励制度。我们国家在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上,规定了免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对“三废”综合利用产品给予定期减免产品税和所得税优惠等一系列政策,对环保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市环保产业处于全国落后水平,政府更应加强宏观调控手段,促进其迅速发展。政府对环保产业的发展要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轨道中,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将其列为优先发展领域,通过企业改组、联合和发展企业集团等方式,推动生产要素向环保产业转移;科研主管部门要始终把环保科技纳入科教兴市战略,不断加大环保科研和新产品开发的投入,提高环保产业的科技含量;要逐步调整环保产业的结构和产品结构以及产业布局,使之趋向合理。特别是对那些具有一定经济技术基础、市场看好的企业,要重点予以支持。此外,要建立奖励政策,对发展*市环保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引导,使更多的单位、个人投入到环保产业中,使之不断壮大。

二、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环保产业的整体水平

只有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才能给崭新的环保产业注入活力。因此,要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在环保产业中的比重。

1、加强环保科研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当前山西省环保科研所、*市环保科研设计院、*理工大学、中北大学、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等科研院校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要积极组织他们进行技术攻关与合作。

2、做好环保技术和产品的优化和筛选工作。在加强本市环保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同时,引进、嫁接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产品。

3、实施厂、校、科研单位联姻,把高校、研究单位、企业的各自优势结合起来,形成共同整体优势,既解决技术开发投资不足的困难,也为科技成果尽早转化创造条件,使*市的技术和人才资源更好地发挥其优势,既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的环境治理成效,获得三赢效果。

三、强化环保产业的监督管理,规范环保产业市场秩序

要建立起环保产业单位审查登记制度,动态掌握各单位的技术水平、固定资产、人员素质、生产能力等各方面的情况,对合格单位准许登记,积极支持。对产品质次、不具备生产能力的单位要坚决停产。确实加强对环保产业市场的监督管理,加强产品质量监督,对环保产品进行定期、不定期质量监督检查。

四、推动企业发展环保产业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防治污染的主体。企业在防治污染中,采用了许多实用的、先进的、新颖的技术和装备,取得了很好的环境效益。有能力的企业,应当把已经应用成功的技术和装备实施产业化,发展本企业的环保产品和技术,既可以为企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可以为发展环保产业做出有效的贡献。

五、制定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环保产业的发展规划应纳入环保事业总体发展规划之中,我们应在充分掌握*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资源、能源开发利用情况,结合*市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地方技术优势和环保事业需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尽快制订合理可行的近期和长远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要大力拓展我市环保产业规模,逐步调节产业内部结构,使其从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形成一个实力雄厚、规模可观、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又具地方特色、地方优势、充满活力的新兴产业。

六、实施名牌战略,推动环保产业上规模、上档次。

目前,*市环保产品无名牌、效益低下、市场竞争力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环保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因此,要想加速发展*环保产业,必须扶持和培植骨干企业,以骨干企业为核心,成立环保产业集团,使分散优势变整体优势,对内提供系列化、成套化的环保装备和技术服务,对外可以参与国内、国际环保产业市场竞争,带动环保产业大发展。现阶段全市还缺少这类骨干企业,应在现有的产业单位中挑选一些基础较好的企业,运用环保产业倾斜政策,把符合发展方向的企业,重点培育成骨干企业。

只有名牌产品,才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也才会有较高的效益。因此,在培植骨干企业,加速建立环保产业集团的同时,要实施名牌战略,积极开发和生产名优产品。

七、加大宣传、扶持力度,发展促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

环保产业调研篇3

[关键词]产业转型;环境保护;江西

[中图分类号]F26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4)01―0056―06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何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加强环境保护,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倒逼”产业升级转型,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当今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产业活动作为联系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一条重要纽带,其组合类型、强度的变化在显著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随着环境治理效果越来越受到局限,资源的供给越来越紧缺,环境的自净能力越来越低下,我国产业发展逐渐打破原来“先发展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正逐步由“重工业,轻环保”向“重环保,促发展”转化,意识到环境和经济系统并不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系统,它们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党的十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将生态文明独立成篇,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同志在十报告中指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高度阐述了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即利用“绿色、循环、低碳”环保手段促产业转型升级,利用产业升级进行转型发展,实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二、文献综述

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兹涅茨思维的启发,Grossman GM,Krueger AB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当人均收入增加时,污染指数也随之增加,当人均收入继续增加剑一定水平后,污染指数又随人均收入增加而下降。于是,他们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一概念,即环境质量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长先是逐渐恶化后又逐渐好转,呈现倒“U”形关系。自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概念提出以后,学者采用理论及实证研究方法,主要从两个维度分析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一方面,进一步探析环境保护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另一方面,分析二者互动的影响因素。

对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研究者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1)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探讨如何加强工业污染治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陆箐认为,国际环境规制可以促进及倒逼型产业技术升级。宋丹瑛、张天柱认为,在环境污染问题凸显的背景下,以节能环保为目标,通过实施环境一体化产业政策,强化环境治理、科技研发等综合手段,促使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环境依存度较低的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促进传统产业升级。(2)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角度分析资源环境要素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节能环保优化产业升级。Yanlzny认为,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产业转型就是要在加快发展的工业化过程中,将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产业转变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3)从产业转型升级及环境保护的互动机制方面。Stern认为,低水平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较低,但随着发展加速,土地开发、资源利用及废物产生量大大增加,环境保护的压力加大,然而随着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变化,制度完善、技术提升及环保意识的提高,环境恶化将逐步得到抑制。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必须嵌入到发展的过程当中,而不是让二者独立运行,需实行生态与环境双赢。

综上所述,环境和经济系统并不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系统,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互为因果,二者存在正相关的内在逻辑关系。即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是环境保护的经济原因,环境保护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又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和原因,环境保护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现有文献对产业类型、产业基础、政府规制、技术、法律及制度等各种影响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因素进行了研究,但总体来说还比较零散,而系统研究江西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成果更是少之又少。为此,如何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寻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笔者选择江西省作为研究对象,力求通过因子分析及神经网络的方法,评估当前江西产业转型与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影响江西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制约及促进因素,进而提出促进江西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政策措施一

三、产业转型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测量

通过梳理现有文献中产业转型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测量指标,建立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影响因素测量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应的问卷题项,明确调研对象,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

(一)测量指标

由于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影响因素的研究比较零散,因此测量指标体系建设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质化研究,从江两省产业、企业、政府制度、公众等层面着手,笔者初步设计了“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影响因素测量指标体系”调查表(见表1)。然后,对调查表进行多次反馈讨论论与修改,最终形成了由27个指标组成的调查问卷。

另外,为了测量被调查者对“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绩效现状的认同程度,我们设计了两个指标,用于了解被调查者认同“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绩效的现状。

(二)样本数据的收集

1.问卷设计。问卷的设计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被调查者基本情况介绍,二是29个调查指标。其中,在评价29个调查指标的过程中,每个指标都是以5分制Liketer量表测量。

2.调查样本分析。本轮共发放问卷1千多份,回收调查问卷701份,有效样本661份,有效率为94.3%,达到预期效果。在661份有效问卷中,南昌市获得196份企业的调查样本,赣州市160份,萍乡市106份,景德镇市82份,九江市70份,上饶市47份,见图1。

另外,从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来说,有67位漏填年龄,在594位调查者中,平均年龄37.56岁,年龄总体分布接近正态分布(见图2)。

四、影响因素及其重要性分析

综合上述调研数据,采用因子分析的降维思维,利用SPSS17.0软件对27个指标进行分析,探索关键影响因子及其重要性,并进一步应用BP神经网络分析,深入研究影响“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中关键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

(一)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利用软件SPSS17.0对27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发现KMO值为0.741,Sig=0.000,说明这些指标数据适合于主成分分析。如果某个指标在两个主因子上的相关系数超过0.5,或在每个主因子上的相关系数都低于0.4,则删除该指标。另外,如果没有相互联系的若干指标组成一个主成分时,则需要删除和其他指标没有关系的指标。根据这两个原则,本文先后一共删除了5个指标。然后,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重新选择主成分的个数,运用斜交旋转的方法得出了6个主成分(见表2),它们共同解释了样本总体信息的57.341%。

其中,第一个主成分包括:X1、X2、X3、X4、X5等5个指标,根据指标与第一主成分的载荷系数,可以命名为“产业基础与治污能力(f1)”主成分,它解释了整个样本信息的18.383%。第二个主成分包括:X6、X7、X8、X9与X10等5个指标,根据指标与第二主成分的载荷系数,可以命名为“政府体制机制(f2)”主成分,它解释了整个样本信息的11.799%。第三个主成分包括:X11、X12、X13等3个指标,根据指标与第三主成分的载荷系数,可以命名为“政府支持力度(f3)”主成分,它解释了整个样本信息的8.419%。第四个主成分包括:X14、X15、X16等3个指标,根据指标与第四主成分的载荷系数,可以命名为“企业环保成本(f4)”主成分,它解释了整个样本信息的7.194%,第五个主成分包括:X17、X18、X19等3个指标,根据指标与第五主成分的载荷系数,可以命名为“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f5)”主成分,它解释了整个样本信息的6.095%。第六个主成分包括:X20、X21、X22等3个指标,根据指标与第六主成分的载荷系数,可以命名为“媒体与公众影响力(f6)?主成分,它解释了整个样本信息的5.452%。

显然,在这六个主成分中,“产业基础与治污能力(f1)”、“政府体制机制(f2)”,“企业环保成本(f4)”三个因素依然制约着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之问的良性互动,而“政府支持力度(f3)”、“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f5)”和“媒体与公众影响力(f6)”三个因素对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促进作用比较显著。

根据6个主成分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发现:除了自身之间的关系,“产业基础与治污能力(f1)”与“政府体制机制(f2)”,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大,但是也只有0.430,这说明6个主成分之间相关程度较小,因此不能相互替代(见表3)。

(二)影响因素重要性的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

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影响因素在影响“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本文进一步应用BP神经网络进行分析

本文把6个主成分数据作为输入层数据,而把“江西工业化与环境质量关系现状(y1)”与“江西产业转型与环境质量关系现状(y2)”两个指标数据进行主成分的因子分析得到的数据作为输出层数据处理,这样就可以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反映影响因素与“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互动”结果之间的非线性复杂关系

本文使用的BP神经网络模型包括输入层、隐藏层以及输出层。其中,输入层包括6个输入变量,即“产业基础与治污能力(f1)”、“政府体制机制(f2)”、“政府支持力度(13)”、“企业环保成本(f4)”、“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f15)”与“媒体与公众影响力(f6)”等6个主成分;输出层包括1个输出变量,即y1与y2结合而成的“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互动现状(y)”;隐藏层包括13个结点输出层与隐藏层的激活函数都采用双正切函数(见表4):

本文有效地把640个分析样本中的308个样本应用于神经网络模型训练,占整个样本比例的48.1%,203个样本应用神经网络模型测试,以防止模型过度训练,占整个样本比例的31.7%,129个样本(保持样本)应用于神经网络的评价,以评价训练后的模型的预测能力,占整个样本比例的20.2%。神经网络模型训练的优化算法采用了调整的共轭梯度法。

对于标准化的输入与输出数据来说,一般认为,相对错误值小于1时则表明神经网络模型训练拟合结果良好。从训练、测试与坚持的三个方面来说,平均整体相对错误都小于1,其中,训练样本的相对错误为0.787,测试样本的相对错误为0.783,保持样本的相对错误为0.755,因此神经网络模型训练达到良好结果。

另外,从预测的效果来看,如果预测值与实际值所组成的平面点集中在对角连线上的点越多,则表示拟合效果就会越好,同时,反映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效果越好。从图3来看,大部分平面点确实集中在对角线的附近,因此神经网络模型拟合效果较好。但是,当y的实际值较小时,预测值一般存在偏大的情况,当y的实际值较大时,预测值一般存在偏小的情况。另外,从拟合的残差图看,大部分点在中线附近,因此拟合效果较好(见图4)。

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模型的敏感度分析,计算每个因素对“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互动”影响程度的重要性。结果发现,6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等级(见图5)。首先,“政府体制机制(f2)”对“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互动”影响程度最大,标准化的相对重要程度为100%,为影响程度的第一个等级;其次,“企业环保成本(f4)”对“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互动”影响程度非常大,标准化的相对重要程度为64%,为影响程度的第二个等级;最后,“产业基础与治污能力(f1)”、“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f5)”与“媒体与公众影响力(f6)”、“政府支持力度(f3)”对“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互动”影响程度相对较小,标准化的相对重要程度分别为35.4%、33.6%、29%与19.3%,为影响程度的第三个等级。如果结合影响因素的正反作用特点,可以发现:对“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互动”制约因素的影响程度,明显超过促进因素的影响程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局面就难以形成,这就会造成“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互动”的局面就可能越来越被动。因此,关注并消除“政府体制机制(12)”与“企业环保成本(f4)”在“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互动”中的不利影响,应该是当务之急。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结论

第一,从影响因素看。江西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主要影响因素为:产业基础与治污能力、政府体制机制、政府支持力度、企业环保成本、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媒体与公众影响力等六个因素。其中,受制约最大的因素为政府体制机制及企业环保成本,其次为产业基础与治污能力、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媒体与公众影响力、政府支持力度等因素。这就表明,政府受自身体制、绩效考核、部门归属等约束,对产业转型升级或环境保护单一指标的政策导向是有效的,而政策效应对产业转型升级及环境保护二者同时产生整体政策正溢出效益比较难。同时,由于目前企业受环保成本及环保门槛的限制,因此通过产业环保纵向一体化,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

第二,从产业角度看。江西省产业基础与治污能力明显制约着江西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这表明江西工业规模小,总量不足,产业基础设施薄弱,主导产业为高污染和高能耗产业,产业转型主要是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的转型,导致环境保护压力大,转型升级困难。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虽然对江西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有正面促进作用,但江西省产业入园率、集群化及高级化水平较低,产业之间未形成良好的共生机制。

第三,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环保资金的投入不足、排放权交易机制缺乏等限制资源优化升级,导致产业的低端锁定。虽然公众环保意识和政府支持有益于环保工作的推进,但对“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互动”影响程度相对较小,表明政府虽然一直在推进环保教育与宣传,但公众仅仅起事后的监督作用,对于整体的产业推进及系统的环境保护参与权不够,节能减排项目研发资金容易获得政府的支持,但支持力度不够。总体来看,江西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水平比较低,未能摆脱做大经济总量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青山绿水相互矛盾的不利局面。

(二)启示

第一,改革完善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以改革政府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建立横向职能分工、纵向层级通畅的产业及环境协调管理组织协调体系,突破两大系统的耦合限制,围绕绿色GDP试点、功能分区分类考核体制、建立科学的政绩观等方面不断深化改革,改革财政、税收、金融、土地、技术政策,形成有利于“环保产业化、产业环保化”的政策体系,建立开放的信息与反馈制度,完善排放交易机制、引入公众监督机制,形成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

环保产业调研篇4

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发展和进步,但也将人类引入了资源能源逐渐枯竭与环境日益破坏的困境。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高速时刻,重工业、化工业等高能耗产业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阶段,,各地为了GPT的增长盲目上项目的乱象,导致一系列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面对我国越来越恶化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消耗。2012年8月6日,国务院以国发〔2012〕40号印发《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该《规划》分现状与形势,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主要任务,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保障措施,规划实施6部分。该《规划》明确表示要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改善生态环境。面对越来越恶劣的自然环境,节能减排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是解决我国人口需求、资源与环境之间矛盾的必然选择。该《规划》的制定为缓解我国环境压力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法规落实的情况怎么样、面对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何实现减排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双赢是一个艰难的话题。在此背景下结合《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进行研究分析,为改善环境做出一定的理论分析,为决策者提供理论指导。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通过中国知网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查阅相关法律法规,了解研究现状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落实情况,对相关资料关文献进行收集、比较、分析、综合并从中提炼出新的事实与资料,完善研究方法和策略。

2.2专家访谈法

对周围有关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专家进行访谈,了解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最新进展情况,走访环保部门对节能减排和维护环境的监督和引导现状进行了解,根据走访加深对研究内容的深刻认识。

2.3实地访谈法

走访周围工业单位,收集有关企业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所采取的行动,对企业一线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听取他们对于节能减排的认识。走访普通市民,征求他们对环境和减排的看法意见。

3结果与分析

3.1国内研究现状

节能减排贯穿于社会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目前中国正处经济飞速发展时期,工业发展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命脉,如何在保持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是目前科研工作者和管理部门的主要课题之一,

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体系指标的界定上,节能减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体系研究上,如王彦彭(我国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研究,《煤炭经济研究》2009.2) 提出构建中国节能减排评价体系,建立中国特色节能减排与生态环境保护理论。具体来说主要从工业、能源消耗、效率、能源结构、污染物排放、污染物治理、工农业用水、环境质量出发进行评价;王传瑜(港口企业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水运工程》2010.11) 采用综合评价法从节能管理机制建设、节能技术应用评价、节能减排运营考核三个角度出发,构建港口企业节能减排评价体系,解决对当前港口企业各部门环节评价体系各异,没有统一的行业评价体系,无法全面落实节能减排促进环境发展的局面;樊耀东(电信运营业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研究《电信科学》2008.5)通过研究发现电信运营业能源消耗情况,认为电信设备运行能源消耗以生产用电和汽油为主,污染物以CO2、空调氟利昂、基站蓄电池和电子废物为主,在此研究基础上构建了电信运营业节能减排指标体系;国内有关生态环境评价的文献较多,但也主要局限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只有了同一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李静等(整合上海中心城区闲置划拨工业用地推动生产业功能区发展规划策略探讨――以上海市漕河泾开发区东区升级改造规划为例《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0.10)将城市化发展体系引入城市生态环境的评价系统中,从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水平及生态环境建设三个方面构建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份分析法计算出城市生态环境及城市化发展程度的综合指数,应用系统相对状态发展度模型。综合以上研究现状,本研究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工业减排和环境发展为切入点,探索一定区域内工业节能减排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既是对以往总体研究的细化,又能突出重点,抓住问题的要害,试图在理论上对节能减排促进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进行进一步阐述。

3.2有关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调查

3.1.1厂表3-2结果显示,在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方面,政府部门和企业都能认真落实,从调查层面上来看效果比较好,在没有落实的原应调查上发现主要是生产技术落后高能耗企业,而且基本上集中在小规模企业上。但是从环境继续恶化和调查结果上来看,有些情况并不相符,实际走访发现有些企业虽然在国家要求下进行了一定的技术改造,但是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在实际操作中并不一致使用技改项目。如有些企业具有污水处理设备,但是很少运行,常常直接就把污水排出生产企业。

4结论和建议

4.1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虽然进行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措施,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不同地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基础、人文特点等差异较大,但追求经济发展的压力、竞争的环境却大同小异,但面临的形势仍然相当严峻。

4.2节能减排与促进发展并不完全矛盾,节能减排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反过来生态环境的发展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关键是要协调处理好,找到二者的合理平衡点,淘汰落后产能,关停高耗能、高排放企业,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发展风电、核电、水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动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

4.3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深入开展节能环保专项执法检查,加大对节能减排工作执法力度,改变以罚代管的管理思路,把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作为企业发展的高压线,已经触犯坚决严惩。

4.4加大科技创新和科研资金投入,加大环保科技攻关力度,加强区域污染防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研发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终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4.5必须用硬措施完成节能减排硬任务。要强化责任,要加大问责力度。严格执法,对非法偷排、超标排放、逃避监测行为和监管失职渎职重拳打击,对相关企业、单位和责任人严惩不贷。发现问题一查到底,决不放过。

参考文献

[1]赵宏志 关键.绿色经济发展和管理[M]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彦彭 我国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研究[J] 煤炭经济研究2009.2

环保产业调研篇5

关键词: 计划行为理论;环保;消费行为决策;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 H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17)03-0026-11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1703010

[JZ][HT4ZDX]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国家生态环境也正面临严峻挑战。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已成影响我国深化“一带一路”、制约发展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障碍。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政策对于国家乃至世界都至关重要。因而,现阶段是遏制生态恶化的关键时刻[1],国家应积极探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2]“十三五”期间,国家提出绿色发展的新定位,期望通过高效利用能源、清洁生产,实现绿色GDP。同时,随着国民环保意识的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购买环保产品,我国环保产业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3]然而,由于环保产业具有典型的利他性质,以及投资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使得环保产业融资较为困难。虽然国家每年对环保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额的财政投入,且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了18%,但仍不能满足环境治理的需求。[4]相较于其他产业,环保产业所处的产业链相对较短,价值增值传递无法延伸。[5]且我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的融资效率呈连年下降的趋势,已经严重的影响了环保企业的正常发展。[6]因此,政府深刻认识到加快创新环保产业的投融资机制,拓宽当前融的资渠道,探索出一种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的新型融资方式势在必行。[7]

正是基于上述背景,2016年8月国家七部委在联合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环保产业中,从而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资。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不仅有助于加快我国经济向绿色化转型,也有利于促进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在产能过剩、杠杆高企的背景下,2017年是国家大力实施供给侧改革的攻坚之年。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符合供给侧改革促消费的政策理念。而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一方面靠监管手段倒逼环保发展,另一方面则要靠资金推动环保发展。2016年10月11日财政部在的《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深入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各地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切实做好环境保护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推进工作,通过研发环保融资产品,建立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发展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来吸收社会资金降低政府部门的融资成本与风险。除此之外,由于我国社会资本对公益性项目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还需考虑叠加外部效应提升吸引力。

鉴于具有良好的社会属性,其公益金资助公共领域不太理想的产品[8],可成为弥补国家对社会福利事业缺乏资金投入的理性选择。[9]并且这种无需支付股息和债息、不具有强制性的方式,拥有良好的市场潜力。[10-13]近年来,已有学者提出通过发行环保来募集环保建设资金,吸收社会资金进入环境保护领域,以此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14]由过往对环保展开的研究可知,早在上世纪末就提出了环保的概念。[15]随后,学者们对环保发行的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认为发行环保有利于传播环保理念,为环保事业筹措资金。[16]不过,当前研究更多聚焦环保本身的概念、性质等方面,对环保购买行为的研究较为少见,但有P消费者环保类产品消费决策的研究很多。国外主要从产品的宣传效果[17]、消费者掌握的产品知识[18-19]、产品的原产地[20]等方面进行研究。而国内对于环保类产品的消费行为决策的探究主要集中在消费者的生活方式[21-22]、环保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23-24]、环保类产品购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25]

综合以往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关于环保类产品消费行为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以往研究主要侧重于探究消费者价值观、态度、信念等内在因素对于消费行为决策的影响,而有关社会责任、舆论氛围等主观规范对环保类产品的消费行为决策影响的研究较少。[26]鉴于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对北京市居民环保的购买决策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并重点将社会责任放入到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决策的研究中,拓展研究的边界,加深对消费决策的理解。此外,期望研究结论可为政府相关部门发行环保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理论模型与基本假设

国内外关于消费者消费行为决策机制的研究主要采用规范激活理论、新生态范式理论、环境稀缺理论、价值观理论、VBN理论以及计划行为理论。其中,计划行为理论的应用最为广泛,该理论可以追溯到1963年Fishbein[27]提出的多属性态度理论,即行为的态度决定行为的意向,预期的行为结果和结果评估又决定了行为的态度。后来Ajzen和Fishbein[28]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理论,实际行为直接决定于行为意向,而行为意向受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的影响。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很多学者发现个人对于自身行为的控制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并不能由个人意志完全决定,理理论的使用往往受到很大的限制。[29]随后,由多属性态度理论和理理论的结合产生了计划行为理论。自该理论提出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健康传播、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领域来预测个体行为。尤其在行为研究领域,学者们运用计划行为理论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包括中小企业创新行为[30]、网购消费行为[31]、绿色消费行为[32]等。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非个人意志可完全控制的行为不仅受到行为意向的影响,还受到个人实际控制条件的间接影响;只有在实际控制条件充分的情况下,个人的行为意向才能直接决定实际行为;个人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以及知觉行为控制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相关,且共同决定行为意向;行为信念、规范信念和控制信念这三种个人信念分别是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以及知觉行为控制的认知与情绪基础。[33]其中,个人信念是个体对执行某具体行为的认知,消费者对所需决策事物的认知度越深,进行该项具体行为决策的可能性越大。米松华[34]的研究表明,消费者的环境认知越高,越会主动进行环保行为,且认知能力每提高一个单位,对环境保护的贡献为25. 5%。行为态度是个人对具体某项行为的偏好及评价,消费者对所需决策事物的评价越积极,其进行该项行为决策的可能性就越大。知觉行为控制个体执行某具体行为的难易程度。主观规范是个人在决策具体行为时所感受到的外界压力,消费者的主观规范是在进行行为决策时所受到来自周围的推力或压力。[35]朱启荣[36]经研究发现,加大环保补贴力度和政府监管力度会对消费者进行环保消费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为适应我国特定场景,提升研究我国环保消费者的消费影响机制的适用性,本研究将计划行为理论模型进行扩展:个人信念由环境认知和认知构成,个人的环境认知和认知分别影响经济导向、社会导向以及心理导向,并共同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决策。其中,经济导向是指消费者由于自身经济条件限制而选择购买环保的可能性和容易程度,是环保购买者的知觉行为控制;社会导向是指消费者在思考是否购买环保时所感知到的社会责任,是社会环境对环保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心理导向是指消费者对环保的喜好程度;行为决策是指消费者购买环保的倾向。[37]这一理论模型如下图所示。11个假设:

环境认知是指消费者对我国当前严重环境形势的了解以及自身自X承担环保责任的程度。对我国环境现状较为了解,并意识到自身环保责任的消费者,往往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愿意为改善环境、建设环保事业出一份力;环境认知水平高的消费者更偏向于对环保产品进行投资来获取利益,由于我国环保产品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环境认知较高的投资者通常会选择这种新兴产业进行投资来取得竞争优势;对环境认识较为深刻的消费者,一般对环境保护所衍生出的相关领域感兴趣。[38]所以,对于环境的认知可能会影响消费者在决策前的主观判断。

假设一(H1):环境认识对社会导向存在正向影响。

假设二(H2):环境认识对经济导向存在正向影响。

假设三(H3):环境认识对心理导向存在正向影响。

认知是指消费者对这种融资方式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公益金的认识程度。通常对公益金的用途有所了解的消费者会更愿意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支持社会的公益事业;对比较了解的消费者通常希望可以借助这一优势来提高自己的中奖几率,从而获得额外收入;认识程度高的消费者往往是属于喜欢刺激性挑战的群体普遍具有冒险精神,喜欢以小博大。以购买为娱乐方式的消费者会比一般消费者对的认识程度更高;对认识程度高的消费者更偏好于靠运气做事。[13]所以,认知可能会影响消费者在决策前的主观判断。

假设四(H4):认知对社会导向存在正向影响。

假设五(H5):认知对经济导向存在正向影响。

假设六(H6):认知对心理导向存在正向影响。

社会导向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消费者是否愿意承担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是否支持国家社会公益及环保事业的发展。通常情况下,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支持公益,支持环保的消费者会愿意支付一定的环保费用。所以,消费者所受社会主观规范的约束往往会影响其最终的行为决策;经济导向重点关注消费者是否想要通过中奖来获得额外收入。现实生活中,喜欢享受中奖所带来的愉悦的消费者有更强的购买意愿。偏好于以小博大方式来获取收入的消费者比起其他消费者在上会有更大的花销;心理导向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消费者对事物感兴趣的程度、是否有喜欢碰运气的处事作风以及是否有寻求刺激的行为偏好。对环保事业比较关注、喜欢碰运气的消费者会比其他消费者有更强烈的购买意愿;拥有较多环保知识和愿意承担环保责任的消费者会积极支付一定的环保费用,对于国家发展环保事业持有乐观态度的消费者会愿意购买环保产品。消费者感知周围生态环境对自身影响的程度越大,越容易支付一定的环保费用;对行业、公益金提取方式及运作流程较为了解或容易受周围彩民影响的消费者会更可能购买环保。所以,环境认知、认知、社会导向、经济导向和心理导向可能会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决策。

假设七(H7):社会导向对行为决策存在正向影响。

假设八(H8):经济导向对行为决策存在正向影响。

假设九(H9):心理导向对行为决策存在正向影响。

假设十(H10):环境认知对行为决策存在正向影响。

假设十一(H11):认知对行为决策存在正向影响。

[JZ][HT4ZDX]

三、研究设计

[BT4](一)问卷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为了得到信度和效度都比较高的测量工具,所有的变量都尽可能依据有出处的文献或者已经实施的调查问卷题项。没有合适的参考依据则根据已有文献对概念的定义以及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编制。初始问卷设计完成后,向本领域的5位专家就问卷的提问设计、结构安排、概念释义等展开讨论,根据讨论的结果对问卷中具体的题目进行了修正和表述上的优化。随后,选择北京林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的35位学生进行了便利抽样的预调查,且被调查者均有消费的经历。基于预调查的结果,对提问比较模糊、容易误解的题目进行了修改,并删除了可靠性分析中得分较低的题目,在此基础上形成最终的调查问卷。

问卷一共确定了7个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月收入、居住地和婚姻状况;21个自变量(影响因素),包括认知方面:环境、态度、认识程度、公益金认识程度、个人环境态度、社会环境态度、环境影响程度、个人环境认识、环保理念普及、承担环保责任、支持环保事业、环保投入太少、支持社会公益、承担社会责任,动机方面:兴趣、刺激、娱乐、碰碰运气、以小博大、中奖和赚钱;2个因变量,环保费用支付意愿和环保购买意愿;4个行为识别题项,包括经历、年龄、频率和花销;2个推广方式选择题项,包括发行方式和方式。除基本人口统计学特征、行为识别题、推广方式选择题外,其它指标均采用了李克特五点量表法设计问卷选项。

[BT4](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要采取街头调查和定点调查两种问卷收集方式。关于样本数量的选择,一些学者直接从问卷调查的属性来界定正式样本人数,如Creswell[39]提出正式的问卷调查原则上样本的数量需要大于350,才能保证问卷的信度。结合以往研究问卷发放的数量,如刘秀红[13]调查济南市生态购买意愿,共发放问卷240份;范坤[40]调查南京市体育消费者行为特征,共发放问卷87份;吴贞选[41]调查广州市品牌个性感知对意愿的影响,共发放450份;鉴于文章使用SEM进行验证分析,样本数与观察变量数的比例至少为1:10至1:15之间[42],问卷共29个变量,以及北京市常住人口总数高于上述三个地域,最终确定发放问卷1000份。问卷的调查时间为2015年1月至2015年4月,剔除无效作答和信息不全的问卷,累计回收824份,回收率为824%。其中定点调查主要针对北京市部分站现场彩民的调查,街头调查则通过对北京市部分重点公共场所,如图书馆、电影院、商场等展开的调查。

[BT4](三)样本描述

问卷主要收集了被调查对象的以下基本特征: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收入、居住地以及婚姻状况,经由SPSS240计算所得描述性统计分析内容如下:

所示,此次调查人口统计特征分布较为科学,能真实的反应调查区域对象的基本情况。其中,年龄段呈现了正态分布,这与购买的消费者特征基本相似,以中青年群体为主。职业方面以公司员工、公职/事业单位、在校学生为主要目标群体。学历方面大学/大专及以上的人数占到了74%,考虑到北京市受教育年限比较长,调查对象所呈现的高学历原则上可以接受。收入方面以介于1000~3500、3500~5000、5000~8000为主,更加倾向于低收入群体,这与购买者投机的心理有很大的联系。居住地方面,由于调查地点主要集中在城区,因而居住在城市的人口比重较高。婚姻方面,未婚与已婚比例基本一致,还有部分离异或丧偶的被调查对象。

[BT4](四)指标选取

将问卷中最初设定的21个初始变量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多次尝试对变量进行判别,剔除了态度、社会环境态度、个人环境认识和h保投入这4在各公因子上负荷小于0.5和公共因子包含变量小于3个的变量以提高数据效度,最终保留了剩余的17个变量。基于因子变量的最大载荷,公共因子应当尽量体现因子所包含的所有内容并对公共因子命名。因子一环境认知有四个观测变量,其中包括环保理念普及、承担环保责任、个人环境态度和环境影响程度;因子二心理导向有三个观测变量,其中包括娱乐、刺激、兴趣和碰运气;因子三经济导向有三个变量,其中包括赚钱、中奖和以小博大;因子四认知有三个观测变量,其中包括认识程度、公益金认识程度和环境;因子五社会导向有三个观测变量,其中包括承担社会责任、支持社会公益和支持环保事业。结合因子分析结果和调查问卷指标,选择进入结构方程模型的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五)模型构建与分析

基于以下思路构建环保消费者行为决策影响机制的初始概念模型:首先,进入初始模型的潜在变量为通过因子分析得到的五个维度的影响变量和行为决策变量;其次,参考相关文献及计划行为理论,对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设定;最后,运用Amos240对模型进行拟合,最终形成初始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

经适配度检验发现,初始模型与观察数据之间无法适配,模型需要进一步依照理论依据和经验数据进行修正,将不合理的和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的路径剔除。在初始模型中,认知与行为决策、环境认知与经济导向、心理导向与行为决策和经济导向与行为决策路径系数均为负数,说明以上变量两两之间没有显著的关系,首先应当将这些路径剔除。在对参数进行修正的过程中,根据模型修改指数表修正残差的协方差和理论所需进行修正,尽可能每次只修正一个参数,每修正一个参数进行一次模型检验,并按照最大修正指标值确定的修正模型顺序展开后续的修正工作。

可知,消费者的环境认知与社会导向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即假设一成立。拥有较深的环保理念和勇于承担环保责任的态度会使消费者更愿意支持环保事业,更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消费者的环境认知与经济导向之间不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即假设二不成立。消费者的环境认知与心理导向之间不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即假设三不成立。消费者的认知与社会导向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即假设四成立。消费者对的关注程度越高,对运作流程的了解越多,对公益金的认识程度越深,越希望为社会公益事业做贡献。消费者的认知与经济导向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即假设五成立。对的了解程度越深,消费者越希望自己通过中奖来获利。消费者的认知与心理导向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即假设六成立。周围购买的人越多,消费者会更容易有购买的倾向。消费者的社会导向与行为决策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即假设七成立。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消费者更愿意支付一定的环保费来支持国家环保事业。消费者的经济导向与行为决策之间不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即假设八不成立。消费者的心理导向与行为决策之间具有不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即假设九不成立。消费者的环境认知与行为决策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即假设十成立。消费者受生态环境影响越大,越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就会越容易产生环保的购买意愿。消费者的认知与行为决策之间不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即假设十一不成立。

四、结论与讨论

[BT4](一)研究结论

在总结已有环保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出发点,构建了消费者环保消费行为决策研究模型,并采用结构方程的分析方法对上文中所提的一系列假设进行验证,主要结论如下:

本文设定的环境认知中4个观测变量(环保理念普及、承担环保责任、消费者环保态度、环境影响程度)全部对消费者的环境认知有积极影响作用。具体来说,环保理念普及和环境影响程度对环境认知的影响程度最为显著。也就是说,受生态环境影响越大、环保理念普及程度越深的消费者对环境了解越多。认知中3个观测变量(认识程度、公益金认识程度、环境)全部对消费者的认知有积极影响作用。其中,认识程度和公益金J识程度对认知的影响程度最为显著。也就是说,对本身及其所提公益金的了解越多的消费者越会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心理导向中4个观测变量(娱乐、刺激、兴趣、碰碰运气)全部对消费者的心理导向有积极影响作用。其中,刺激、碰碰运气这两个因素对心理导向的影响程度最为显著,兴趣对心理导向的影响程度相对薄弱。也就是说,大多数的受访者都是趋于追求所带来的刺激以及想碰碰运气,真正由于对本身感兴趣而购买的消费者所占整体比例偏少。经济导向中3个观测变量(赚钱、中奖、以小博大)全部对消费者的经济导向有积极影响作用。其中,以小博大对经济导向的影响程度最为显著。也就是说,喜欢以小博大这种冒险创收方式的消费者往往会在行为决策上优先考虑经济问题。社会导向中3个观测变量(承担社会责任、支持社会公益、支持环保事业)全部对消费者的社会导向有积极影响作用。其中,承担社会责任对社会导向的影响程度最为显著。也就是说,越愿意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消费者越会在行为决策上优先考虑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确定了环保消费者消费行为决策的五个构成因子(环境认知、认知、经济导向、社会导向、心理导向)之间相互影响关系。通过因子分析得出环境认知和认知是经济导向、社会导向以及心理导向的先行因子。也就是说,对于事物的认知越多,越容易产生相关行为的各种思维判断。

确定了环保消费者消费行为决策的两个构成因子(环境认知、社会导向)对行为决策有正向影响关系。其中,社会导向对环保消费者消费行为决策的影响系数最高(0689),其次是环境认知对其行为决定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0415),对于环保购买与否主要取决于人们受社会导向的影响程度。因此,发行环保的关键是要突出其为国家做贡献的社会价值,以便吸引公众积极购买。

[BT4](二)理论贡献与启示

第一,本文深入探究了环保消费者消费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得出消费者的社会导向以及环境认知程度对其购买环保类产品的行为决策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其中,环境认知程度高、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消费者而更愿意购买环保。以往对的发行一般通过提高的中奖率、中奖金额来强化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但这种营销行为不能吸引消费者长期购买环保。基于所得结论可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促进消费者形成日常购买习惯,需要在进行环保的宣传中强调其对于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明确环保正确、独特的社会价值主张,让消费者意识到自身所需承担的环境保护责任。

第二,环保的发行,不仅需要相关部门严格的监管,保证环保购买的公平公正,保证抽奖环节的公开透明,提高公民对环保的信任度。同时需要丰富相应的玩法,增加消费的趣味性,并进行合理的价值引导,让消费者在社会使命感的影响下,科学、理性地进行环保购买活动。

第三,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国早日解决环保产业融资困难这一瓶颈的突破,对绿色政策金融体系的构建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所带动的环保领域基础设施的投资收益率偏低,未来引入资本的规模和持续性存在不确定性,环保的发行能够科学分担政府投资中的风险。此外,环保类PPP项目因其经营周期较长,容易受到外界不可抗力的影响,从而使项目运营存在风险,以环保进行融资可对质押担保、资金回流以及期限不匹配等波动起到一定缓冲作用。

[BT4](三)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研究结果支持了作者的部分观点,也为研究环保消费者消费行为决策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但文章仍然存在一些局限,希望可在未来的研究中得到解决。第一,本研究的样本范围仅限于北京地区,所得结果带有区域特点,希望今后可以进行全国范围的数据收集,得出更具普适性的研究结论。第二,文章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由于前人对本领域的实证研究较少,有关环保消费者消费行为决策影响因素的调查量表较为单薄。今后可借鉴环保基金、环保债券等融资产品的影响因素,丰富环保研究量表的维度。第三,文章主要研究消费者的主观因素对其环保消费行为决策的影响,并没有考虑到外部客观因素的作用。在未来研究中可加入政府政策及推广宣传等因素对消费者环保消费行为决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HURN B J. The Challenges Facing International HRM in An Increasingly Globalized Environment [J].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Training, 2014, 46(7):371-378.

[2]HAN G, QIAO Z, HOU B, et al. Chin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bjectives by the Year 2000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 1991, 18(8-10):180-192.

[3]PICKETT-BAKER J,OZAKI R. Pro-environmental Products: Marketing Influence on Consumer Purchase Decision [J].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2008, 25(5):281-293.

[4]张锐,肖彬,曹芳萍.中国环保发行的可行性探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4):190-194.

[5]曹芳萍,张锐,吴文清.后工业化时代的环境(土壤)修复产业投融资机制创新研究[J].生态经济,2014(10):42-45,76.

[6]张强,贺立.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研究[J].求索,2013(4):30-32.

[7]宋宇,李红.浅谈我国环境保护资金筹措[J].东北水利水电,2006(2):69-70.

[8]MOIR R. Multiple Public Goods and Lottery Fund Raising. In Experiments Investigating Fundraising and Charitable Contributors. Published online: 09 Mar 2015:121-142.

[9]YAN P,ZHANG Z. Exploration and Think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Lottery Market in County Area of Suzhou [J]. Open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2016(4):686-695.

[10][ZK(#]耿欣.论作为环境保护的筹资方式[J].经济研究参考,2005(66):30-35.

[11]罗一斌,梁贵红.我国“低碳”发行的可行性分析[J].管理世界,2012(12):173-174.

[12]邓凌.生态:基于环保意识变迁角度的可行性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2):122-123.

[13]刘秀红.生态的购买意愿分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14]邓凌,温作民.探索低碳经济背景下环保资金筹措的新方式――生态[J].商场现代化,2010(33):80-81.

[15]刘成玉.发行环保,支持环保事业[J].生态经济,2000(6):36-38.

[16]陈飞.发行环保解决资金困境[N].中国矿业报,2012-03-08(B07).

[17]Thomas A. Arcury. Environmental Attitude and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J]. Human Organization, 1990, 49(4):300-304.

[18]BOXSTAEL S.V., DEVLIEGHERE F, BERKVENS D, et al. Understanding and Attitude Regarding the Shelf life Labels and Dates on Pre-packed Food Products by Belgian Consumers [J]. Food Control, 2014, 37(1):85-92.

[19]PARK CS,SRINIVASANV. A Survey-based Method for Measuring and Understanding Brand Equity and Its Extendibility [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4, 31(2):271-288.

[20]BARR S. Factors Influencing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s-A U.K. Case Study of Household Waste Management [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007, 8(3):19-35.

[21]徐蓓.低碳经济下中国中产阶级消费观念的重构[J].企业经济,2011(12):51-57.

[22]宋亚非,于倩楠.消费者特征和绿色食品认知程度对购买行为的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2012,349(12) :11-17.

[23]陈洁,王方华.感知价值对不同商品类别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的差异[J].系统管理学报,2012,21(6):802-810.

[24]苏凇,孙川,陈荣.文化价值观、消费者感知价值和买决策风格:基于中国城市化差异的比较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3,16(1):102-109.

[25]林锟,陈辉云.我国绿色消费的阻碍因素分析和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26(8):155-158.

[26]李杨.基于规范激活理论的消费者环保型产品购买意愿形成机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27]FISHBEIN M. An Investigation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Beliefs about An Object and the Attitude Toward that Object [J]. Human Relations, 1963, 16(3):233-239.

[28]AJZEN I,FISHBEIN M. Attitudinal and Normative Variables as Predictors of Specific Behavior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3, 27(1):41-57.

[29]陈怀中,刘霞.浅述计划行为理论及其变量内涵的新发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10):286.

[30]李柏洲,徐广玉,苏屹.中小企业合作创新行为形成机理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解释架构[J].科学学研究,2014(5):777-786,697.

[31]张辉,白长虹,李储凤.消费者网络购物意向分析――理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的比较[J].软科学,2011(9):130-135.

[32]WANG Y,WANG C. Do Psychological Factors Affect Green Food and Beverage Behavior? An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 British Food Journal, 2016, 118(9): 2171-2199.

[33]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cocesses, 1991, 50(2):179-211.

[34]米松华.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35]侯博,应瑞瑶.分散农户农药残留认知的省际比较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2):101-106.

[36]朱启荣.城郊农户处理农作物秸秆方式的意愿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5):103-109.

[37]段文婷,江光荣.计划行为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8(2):315-320.

[38]王颖,李英.基于感知风险和涉入程度的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3,32(5):863-872.

[39]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40]范坤.南京市体育消费者行为特征分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环保产业调研篇6

通过对工大环保、北方、城林等重点环保企业的调研走访及对综合利用等行业的初步统计,全市环保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预计上半年产值可达到50亿元。环保产业的技术和产品系列已经成型,消烟除尘有大小布袋除尘、电除尘、复合式除尘等系列产品,建成了新鼎除尘产品生产基地;水处理的技术已完全能满足我市各种废水处理的需求;节能建材和清洁能源配套发展,可实现清洁能源的供暖,形成配套产业群;几个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技术和产品已经形成,须加大推广和产业化、规模化建设。

二、环保园区建设进展情况

国家环保科技产业园已完成50万平方米征地工作,园区的主路已开工建设,一批建设项目正展开全面的前期工作,已完成了六个项目的科研报告。已有红光等13家企业办理了入院的全部程序,红光已形成规模(产值超过1000万元),美国中瑞诚公司拟在园区建设工业集群正在办理注册工作,高保温建材、太阳能电池、太阳锅炉、纳米涂料等十几个产业化项目正准备入园建设,同时园区的管理体制、扶持政策、建设模式、标准等园区发展机制逐步健全,全面推进园区建设的工作将展开。

表面处理工业园建设项目已完成项目建议书、污水综合处理资源化利用部分可研的编制和论证工作,并就项目选址问题到平房、香坊、道外等区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对土地、税收、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对比分析,提出了项目选址意见;多次组织召开由政府部门、社团组织、电镀企业参加的研讨会,共商表面处理工业园建设项目有关体制、规模、投资方面的事宜,现已基本达成一致,目前项目已报市发改委等部门立项。

三、四个产业群建设

今年我办重点推进环保新材料、环保能源等产业集群建设。

1.作为农业循环经济的一个产业链,我们培育了哈尔滨海燕沼气池建设有限公司,即把养殖业的废物生产沼气和有机肥,一家一户型,每立方米沼气池投资仅需150元,一户100立方米可供暖和日常做饭、照明用,只需投资1.5万元,市农村能源办大力推广,并可生产沼肥用于农业生产绿色食品。

2.节能建材以顶豪新型建筑材料研发制造厂、沃德实业总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开发生产以粉煤灰、农作物秸秆、阻燃纸为原料的各类新型复合保温板得到快速发展。顶豪新型复合保温板被建设部评为二οο五年全国建设行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被黑龙江省建设厅评为黑龙江省建设推广技术,该项目已协议进入园区建厂生产,投产后产值可达1亿元。

3.清洁能源重点推进风力发电、太阳能电池、太阳锅炉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现哈电站集团的1.2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已批量生产,克罗拉的太阳能电池准备在园区建设产业化基地;三金公司的电动汽车研制已进入中试阶段,拟在园区建设电动汽车工业园,这个项目将成为重大的新能源项目;积极推广热泵空调项目,正帮助企业选址。

完成了固体废物交换平台建设,完善了我办的管理服务体系,为产废、利废企业提供了快捷的信息渠道。

四、新技术、新产品示范推广工作

开发、引进、推广环保新技术、新产品几十项,组织企业申报各类项目8项。组织城林公司对北京绿创的隔声窗进行了调研,认为其推广的价值不大,城林公司开发了系列隔声窗产品,现已进入小批量成产的能力;已进了天津的医院废水处理成套设备和技术,组织推广应用;引进了意大利克莱门特的热泵技术正在选址搞示范工程;引进了利用秸秆成产中密度板和秸秆气化成套设备,由中瑞诚公司在园区建产业化基地。以工大环保股份、城林、顶豪、北方公司为首的我市环保产业龙头企业已经形成规模;重点推广医疗废水膜处理技术、环保燃料、降解制品、隔声门窗、养殖业污染治理及综合利用等高科技项目的产业化,规模及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扩大。

五、产业协会工作

为加强协会的服务功能,建立了哈尔滨市环保产业网,开辟了产业协会专栏;同时,还创立了会员单位信息管理系统,每天向会员发送一条重要信息,收到较好的效果。上半年协会共组织企业参加“哈尔滨韩国招商引资项目洽谈会”、“俄罗斯远东科学院科技项目对接会”、“中国首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成果国际展览会”、“第xx届哈洽会高新技术展”等各类展会、洽谈会7次,并开展了环保产品认定和优质环保工程评选活动,进一步拓展了协会的工作领域。

环保产业调研篇7

一、引言 战后日本经济历经了快速复苏、经济崛起、产业结构升级等重大发展与变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日本在产业发展、结构升级上取得的成功曾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学者们从各种角度探讨日本经济模式的成功之道,如日本企业经营模式研究、日本型产业竞争力研究、日本型雇佣、日本型金融、日本型政治文化、日本的IT业及服务业等,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日本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因素,试图解析日本战后经济崛起的成因。另外,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探讨如何加强工业污染治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较多,而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角度分析资源和环境要素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如何通过节能环保优化产业升级的研究却很少。对于日本战后由于经济迅猛发展及其偏重型产业结构而导致的公害事件及环境污染这一人们关注的话题亦是如此。事实上,战后日本产业的发展、结构升级背后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这条主线密不可分。本文重点围绕产业结构升级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日本在1970年前后,面对产业结构偏重,环境污染问题凸显的背景下,以节能环保为目标,通过实施环境一体化产业政策、投资结构、能源结构、贸易结构,强化环境治理、科技研发等综合手段,促使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环境依存度较低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升级。通过分析日本节能环保促进产业升级的成功经验,提出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是产业升级重要的外部因素,探讨如何使资源、环境变压力为动力,通过环境保护优化产业升级。日本经验对现阶段我国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特点及6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带来的困境 战后日本历经了经济复苏(1945-1955年)、经济高速成长(1956-1973年)、经济低速增长(1974-1990年)、经济全球化(90年代以来)等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伴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发生巨变,与此同时资源利用与环境质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从产业结构和资源环境的特点划分,以1973年为转折点,大体可分为“重工业、轻环保,重环保、促发展”前后两个阶段。1973年前期(经济复苏期及经济高速成长期),日本以煤炭、钢铁、石化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重化工产业,有效的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由于对环境问题的漠视,为日后的产业结构过重、工业污染引发的大规模环境问题埋下了隐患。 1.“重厚长大型”产业结构的形成 战后日本为了快速回复国家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制定了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政策,形成了日本70年代工业化、重型化的“重厚长大型”产业结构。战后日本首先制定实施了“重点生产方式”(也称“倾斜生产方式”,1947年)的产业复兴政策,通过资金倾斜、价格倾斜、物资倾斜等手段重点扶持煤炭和钢铁等生产能源与原材料的基础工业部门,目的在于快速利用国内资源,迅速重启工业化、拉动经济发展。这一时期出台的政策有《钢铁工业和煤炭工业的合理化政策纲要》(1950年8月)、《关于我国产业合理化的方针政策》(1951年2月)、《企业合理化促进法》(1953年3月)等,运用财政投资、海运利息补贴、外汇配额等方式确立了煤炭和钢铁产业的基础地位。50年代后半期,日本政府在《新长期经济计划》和《国民收人倍增计划》中确立了“推进重化学工业化”为60年代产业政策的中心目标。除煤炭、钢铁以外,重点支持的产业增加了石油化工、造船和现代纺织产业。产业政策成功的促进了日本工业发展,50年代中期日本国民经济年增长率超过10%,工矿产业年均增长达到20%。尤其是重化工业发展迅猛,从1955-1960年日本重化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由44.6%提升到56.4%,制造业年均增长17.5%,钢铁工业19.9%、有色金属19%、机械工业28.5%,而纺织和食品加工业为9.7%和5.7%。1970年重化工所占比例已经达到62.1%。出口贸易结构发生巨变,1956年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位造船和船舶出口国,钢铁出口超出了棉纺织品,位居出口商品首位。但由于此时对环境问题的漠视,为日后的产业结构过重、工业污染引发的大规模环境问题埋下了隐患。 2.重型化产业结构导致资源环境问题凸显 伴随着工业的快速复苏到来的是环境污染。震惊世界的公害中就有四例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日本。战后初期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约占40%~50%,由于没有良好的减排措施,50年代各大工业城市的煤烟型大气污染已经非常严重。但当时人们对环境污染意识不同今日,大阪曾因被誉为“烟都”而自诩,北九洲市洞海湾的“七色海”现象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人们搁置。60年代末,日本大城市河流已经受到普遍污染。以东京为例,1969年在东京21个河口取样调查,发现17处溶解氧值不到5ppm,其中8个河口断面低于2ppm。这与同一时期其它发达国家大城市河流水样调查结果(莱茵河,劳比特市,1969年5.1ppm;塞纳河,巴黎,1971年3.5ppm)相比水质差距较大。这一时期日本主要城市的大气污染也不容乐观。能源结构发生改变,以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二氧化硫以及飘尘污染问题日益加剧。东京与大阪市内二氧化硫的浓度年平均值达到0.062ppm和0.083ppm(1968年)。公害事件的爆发是日本民众开始真正关注环境污染问题的导火索。如熊本县新日本氮肥株式会社和新泻县昭和电器株式会社排放含有甲基汞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造成附近居民患病的“水俣病”事件;三井金属矿山株式会社排放含有镉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造成附近居民患病的“痛痛病”事件;四日市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因排放含有二氧化硫及其它重金属微粒的工业废气造成附近居民患呼吸系统疾病的“四日气喘”事件等。 三、日本资源、环境促进产业升级的要因分析 多数学者认为直接导致日本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是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使日本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造成的结果,这是一条不争的事实。然而,除了能源危机之外,环境领域内长时间形成的“公害危机”同样促使日本对产业政策做出重大调整。以1973年为转折点,“节约资源、环境保护”成为日本产业结构调整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产业相关政策、环境政策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因此日本通过实施环境一体化产业政策、提高高耗能衰退产业的精深加工度、调整投资比重、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强化环境立法、增强科技体系支撑等综合体系,来减轻以至摆脱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全面推进产业结构升级。#p#分页标题#e# 1.产业政策的“环境治理优先”主义与“前瞻性” “环境治理优先主义”是日本政策的重要特点,无论在产业政策还是环保政策中都能得以印证。70年代日本政府以石油危机为契机,主动把资源、环境与产业发展目标相结合,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获得了显著成效。在1973年版的《通商白书》中,日本政府指出,由于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以及大规模的环境污染,日本必须从自身产业结构入手,向省能源、省资源型、环境依存度低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变。为解决环境污染带来的“增长的代价”和“外部不经济”问题,日本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整政策。通过制定一些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政策逐步取代以产业化本身为目标的产业政策。在1974年出台的《产业结构长远规划》中明确提出积极推进节能、低污染型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四大方针:①为实现国民“真正的富足”,打好产业基础,建设福利型、生活保障型产业结构;②大力节省资源、能源,建设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型产业结构;③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④促进国际协调,建设适应国际经济变化的国内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此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成为产业结构调整主要目标。 在环保政策的制定中同样体现出“环境治理优先主义”。通常环境目标的设定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相适应或相匹配,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环境目标往往从属于经济目标。日本在最初制定《公害对策基本法》时,因顾虑环境政策会过分限制工业发展,涵盖了所谓与经济协调的条款,而这些条款在1970年修改时被删除。最主要的原因是“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应该确保人类处于优先地位”的观点占据了上风。正是由于删除了与经济协调的条款,使得日本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在政策层面上处于相等地位,甚至优于经济发展。因此,强有力的环境政策实施力度确保了环境优化产业升级的效果。 日本的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这也归结于日本产业政策的前瞻性。1973年的石油危机为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画上句号,随后产业结构也发生重大改变。但事实上早在石油危机爆发前日本已经开始逐步调整产业结构,促使产业结构向高度化、知识密集化转变。在实行以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政策期间,日本已经开始实施产业高度化政策。1956年为促进日本电子产业发展,颁布了《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并成立了日本电子工业振兴协会,目的在于研制与IBM650抗衡的电子计算机设备。1971年,日本以《特定电子工业及特定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代替了《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扶持产业内容扩充了电子管、半导体等成品和半成品。这就为70年代产业结构调整和几十年后日本电子产业排列世界前茅奠定了前期基础。1971年,日本“产业构造审议会”在答《70年代通商产业政策》中明确指出需要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政策,标志日本产业结构政策中心由重化工业型的产业转换为知识密集型产业。这些政策都是政府在重工业加速发展时期主动提出,用来积极引导产业结构升级。 2.改善工艺、延长传统产业加工链、减少资源消耗 环境污染较重的传统产业,对资源依附也相对较大,公害防治的推进使传统产业经营状况遭遇挑战。日本通过改善工艺、开发新技术、延伸传统产业加工链条、促进产品精深加工来减少资源消耗,达到环保要求,同时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向附加价值高、终端消费产业发展。在改善工艺、开发新技术方面,例如水泥的“新型干法窑”技术研发、提高钢铁产业连续铸造率等,减少资源浪费。在延伸传统产业加工链方面,以钢铁产业为例,1973年产量为100计算,73年前和73年后的各种产品产量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73年以前各种钢铁产品的产量都保持着快速且均衡的增长趋势,涨幅大体一致。73年以后产品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在生铁、粗钢等基础性材料的产量趋于稳定并呈现缓慢下滑情况下,附加价值相对较高的镀锌板产量加速增长(如图1所示)。这表明日本在满足社会生产和建设的基本原材料的同时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向精加工、深加工发展,促进高附加值产品生产。 3.调整投资比重、加大公害防治投资力度 调整投资比重是政府调整产业结构的手段之一。政府通过逐步增加公害防治投资、物流投资、非制造业部门投资进而调整产业结构。在强化法规条例约束前提下,日本逐年增加公害防治投资金额,积极鼓励民间企业投资。1970年企业公害防治投资同比增长25.8%,1971年比1970年增加了87.1%,其中环保研发投资是最主要投资方向。例如,机械加工、食品等行业的环保研究相关投资在总投资中一直占领绝对优势,甚至超过了扩大生产力的投资份额,从1975-1978年一直保持25%的增速。基础建材相关行业及造船行业的环保研究投资比例在1978年达到了15.9%,成为公害防治投资项目中的首位。而环保设备投资占总体公害防治投资比重也逐年增加,1971年约为10.2%。 4.调整能源结构、从能源供给阶段强调节能环保 日本能源大部分依靠国外进口,石油便是主要进口产品之一。70年代前日本能源政策核心在于全力保障价格低廉且长期稳定的能源供给体系。从70年代以后,日本国内越来越重视能源消费造成的大规模环境污染,因此从能源供给阶段开始注重“低污染、无公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措施有以下三点:①保障“低污染、无公害”能源供给,提高无公害能源消费比重;②重点推进节能技术、能源加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③促进能源本土加工、提高进口深加工能源比重。日本采取逐步增加使用含硫量较低的原油、增设直接或间接脱硫装置、推广无公害能源从而降低能源的硫氧化物排放。首先,日本针对原油产地进行筛选,能源贸易对象由能够长期稳定的提供廉价石油产地国,增加了西非、印度尼西亚等含硫浓度较低的原油产国,并逐步扩大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往来,从原油进口上降低含硫量。其次,增加国内的电厂、矿场的脱硫设备,加强脱硫设备的研制开发。最后,开发世界领先的新型无公害能源。节能技术、能源加工技术是日本重点推行政策之一。天然气作为无公害能源,列入了开发推广项目。当时天然气运输困难,成本较高,日本政府积极鼓励降低液化天然气运输成本的相关技术的研发。#p#分页标题#e# 5.调整出口贸易结构,解决资源环境问题 日本的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密切相关,长期以来日本依靠扩大出口贸易,拉动经济增长。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主要依赖重化工产品不断扩大出口贸易,1961年重化工产品占出口比重43.7%,至1972年上升到77%,已经超过了当时的西德和美国。日本政府意识到调整产业结构,应首先着手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出口产品由重化工产品向知识密集型产品转型,进而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日本主动调整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从1970-1983年,在世界贸易商品需求度上升最快的10种商品中,日本的出口增长速度高于世界需求上升速度的商品就有6种,其中电器医疗器械、办公自动化设备居于首位。尤其进入80年代,家电、通信仪器、电子仪器、电力设备、运输设备、普通机械等出口增长幅度占据领先地位,而其附加值的增速也远高于其它产品,带动了国内经济发展。这些产业具有耗能少、附加价值高等特点,是摆脱能源制约、切实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可以说70年代末到80年代前期,日本通过转变贸易结构引领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6.强化环境立法,推动企业改善工艺、节能减排 60年代至70年代日本制定了大量的环境相关法律,由基本法到各项配套法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环境立法体系,主要目的是为了治理重工业污染与保护自然环境。配套法律涵盖了大气、水质、噪声、振动、恶臭、土壤等多项环境介质领域。法律中不仅规定了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政策,也规定了责任承担制度,如企业对其排放的有毒污染物造成人体健康损害时应进行补偿。这些法律有效的推动了企业防污、治污行动,加快了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开展技术研发的步伐。对企业环境标准的严格监管,促使日本传统产业内部技术设备不断进步与更新,节能减排技术普遍运用到重化工产业的各个生产环节。以钢铁产业为例,通过节能求生存,采取了节能技术、工艺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并举的节能措施,在技术节能、工艺改造方面,通过工序的连续化和连续铸造等提高电炉炼钢比重,改善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转换效率等方式实现节能目标。80年代普及大型废热回收设备(CDQ、TRT等),此后又加强了对废热的回收和提高设备的效率;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以新日铁为例,从1979-1993年,通过四次关停并转等措施淘汰落后产能,实现集约化的节能生产。这些措施的实施终于使吨钢能耗快速下降,以1973年为100计算,1975年为98,1980为89,1985年为80。根据调查,到2003年,将日本吨钢能耗作为100计算,综合钢铁企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国际比较是:韩国为105,美国为120,欧盟为110,中国为150。 7.强化科技支撑体系、促进产业高端化 科技引进和技术研发是支撑日本产业升级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实施了由“引进知识密集型产业”政策到“创造型知识密集产业”政策的转变,实现了日本产业高端化的进程。60年代开始日本重点实施“引进知识密集型产业”政策,无论是引进海外技术的数量还是金额都不断上升。1960年共引进外国技术588件,到了1973年达到了顶峰共计2450件,增长了3倍;支付的金额也从9400万美元增加到了7.51亿美元。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虽然引进技术数量略有减少,但支付金额却不断扩大。80年代开始,日本向“创造型知识密集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政策的重心体现在“科技、技术”方面,提出了“科技立国”的战略口号,其中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是“科技立国”的重要组成。90年代后,又提出《新技术立国》(1994年)和《科学技术创造立国》(1995年)等方针政策。主要内容与技术政策紧密相关,主动推广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从而进一步促进日本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新环保节能技术的研发,不仅使日本积累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同时也为日本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更多商机,促进了日本产业高端化。例如节能型变压器的推广和电动汽车产业迅猛发展,都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日本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关键是在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高新产业为基础的同时,把节能环保的目标充分体现在能源政策、贸易政策、投资政策、科技政策等方面,运用综合手段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四、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产业结构升级与环境质量改善日本以环境治理优先为主义,充分利用节能减排倒逼机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不仅成功的推动了产业结构快速升级,同时使国内的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自70年代中期,日本的三次产业结构开始稳步调整,第二产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1970年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47%、47%,到1985年则为41%、56%(如图2所示)。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1960年,日本原材料产业占整体国民生产总值4.7%,比组装加工业高近一倍,是典型的重工业结构。之后原材料加工业持续壮大,但其增长速度已经明显低于组装加工业。以1973年石油危机为拐点,原材料产业开始下滑,组装加工业迅速提高,1975年原材料产业仍占制造业总额的36.7%,位居首位,到85年下降到30.2%,取而代之的是组装加工业,占制造业比例由26.6%上升到40%(如图3所示)。这表明日本的产业结构已完成由重化工业到知识密集型工业的转变,汽车、机械、家电、半导体等组装加工业已成为制造业的主导。这一时期日本三次产业结构的升级,带来了产业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整体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产业部门能源消耗比重逐年下降,1960年产业部门能源消耗占全国能源消耗比重的66.3%,到1985年下降到52.3%,1995年则为47.3%。大气质量明显见好,硫氧化物(主要指二氧化硫)的年平均浓度显著下降,根据环境厅15个普通大气监测局监测数据表明,1965年硫氧化物年平均浓度是0.057ppm,1975年下降到0.021ppm,1985年则达到0.011ppm。日本全国水质达标率逐年上升,1975年全国水质达标率为59.6%,1990年则上升至73.1%(如图2所示)。 五、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日本在产业政策制定、能源结构调整、贸易结构调整、投资比重、科技研发等方面都以节能环保作为主要目标,统筹规划,对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日本由过重型产业结构成功过渡到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这些都为我国提供了预警和借鉴作用。#p#分页标题#e# 1.环保与经济目标齐头并举、建立产业与环境政策综合决策体制 彻底摆脱“经济增长优先、环境治理在后”的局面,以提高环境质量为目标,制定各项产业相关政策。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类的幸福,这就包括为人类创造自然和谐的生存环境。无论经济发展目标还是环境管理目标,都应围绕这一宗旨设定。因此,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加强环境保护实施力度,节能环保与经济发展齐头并举。在产业政策制定过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规划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推进节能环保型产业政策。强调环境部门与经济部门的会审机制制度化———从环境角度审议经济政策和从经济角度审议环境政策。利用环境保护的倒逼机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使环境保护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强大外力。 2.促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针对传统产业,一方面压缩过剩产能,加快工艺技术改造,促进节能减排;另一方面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产品高附加值化。通过加强项目引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控制传统产业的过剩产能,积极倡导产品的深加工、精细加工,鼓励节约型、环保型企业代替过去的粗放型企业。同时,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广信息技术应用,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新型产业。 3.调整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 调整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改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逐步削减我国煤炭消费比重,加快新能源开发,推进水电、核电建设,积极有序做好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转化利用,推进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发展智能电网,扩大油气战略储备,提高我国清洁能源与非化石能源比重。 4.增强科技投资、提高创新能力 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在于产业创新,以环境保护为目标,创新发展新兴产业、环保产业,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科技是创新的基础,日本经验告诉我们,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利用其后发优势,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在渐进创新模式下实现本土创新,科技发展。加强产学研三方联合攻关,突出企业在应用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大力发展节能技术和高科技产业,努力完成从资本密集型的“工业化结构”向技术密集型的“后工业化结构”转换,最终实现技术要素代替资源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支柱地位。目前,我国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不足1%,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为了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提高我国工业竞争力,政府应加大科技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我国支持战略性新型产业、节能减排科技研发的投融资政策。

环保产业调研篇8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效应;生态环境影响指数

一、引言

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通过产业进行传导,产业结构在人类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之间发挥重要桥梁纽带作用[1]。当前阶段,调整产业结构已经成为各地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如若不能准确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将导致地区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乃至不可逆性破坏。特别在国家大力倡导生态经济建设,努力提升生态文明水平背景下,如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值得深入研究。广西作为我国西南沿边少数民族省区,产业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近些年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化战略,二产比重有了显著提升,三次产业结构形态由2001年的“三二一”(25.2∶35.5∶39.3)调整为2015年的“二三一”(15.27∶45.79∶38.94),全区生产总值也从2001年的2231.19亿元以年均15.51%的增速增长到2015年的16803.12亿元。然而,还需看到,近些年钢铁、石化、有色等资源型工业产值占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一直保持在70%左右,多数工业企业仍旧沿袭以往相对粗放的发展模式,农业领域也更多依赖农药化肥的使用得以实现产出的稳定增长。如此也对广西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据广西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研究结果显示,2011—2014年广西各区市城市空气质量、主要河流水质、近岸海域水质均有一定程度下降,广西环境承载力已接近或达到上限,环境污染问题可能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集中爆发,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的难度加大[2]。为此,如何选准广西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实现广西经济的“弯道超车”,又能避免产业结构调整对其生态环境的破坏,将是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定量测评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效应将为广西选准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提供决策参考。

二、文献综述

研究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效应问题对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参考价值,自然也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的重点领域。纵观现有研究成果,较多的学者就农业[3-5]、工业[6-8]、建筑业[9-10]、服务业[11-13]等某一类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也有学者针对更加细分的林业[14]、渔业[15]、畜牧业[16]、采矿业[17]、制药业[18]、旅游业[19-20]等单一产业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探讨。还有部分学者系统考察了特定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效应问题,如彭建等(2005)[21]开创性地将产业生态环境影响系数引入到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中,之后众多学者借鉴彭建的方法分别对甘肃省[22]、青海省[23]、四川省[24]、江西省[25]等区域进行了实证研究;此外,韩峰等(2010)[26]运用转移份额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湖南省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测算,李芳等(2011)[27]运用广义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法对新疆产业结构变迁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已有研究成果为本文系统探讨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效应问题提供了有益参考,下文将根据广西产业结构特征,在梳理广西产业类型基础上,参考彭建等构建的产业生态环境影响系数方法,全面系统考察广西产业结构调整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进一步丰富现有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效应问题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文借鉴彭建(2005)[21]、赵雪雁(2007)[22]等将生态环境影响系数引入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方法,构建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influenceindexofindustrialstructureonnaturalenvironment,简称IIISNE)对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评价。具体评价过程如下:IIISNEt=∑ni=1IISit*IEi其中,IIISNEt表示第t年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IISit表示第t年广西第i产业增加值占区域生产总值(GDP)的比重;IEi表示广西第i产业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IIISNE反映广西产业结构调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该值越大,说明广西产业结构调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大,产业发展对环境的破坏越强;反之则弱。

(二)数据来源

本文中各产业相关原始数据均直接摘自《广西统计年鉴》(2002—2015)、《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网站2012—2015年各年份季度、月度进度数据,少部分数据由统计公报中公布的同比增长率等数据推算,个别缺失数据采用线性插入法补齐。

四、实证分析

(一)产业分类及不同产业生态环境影响系数赋值

产业发展的过程是各类资源要素投入再造的过程,不同产业的发展由于其投入要素、资源消耗、产业组织方式、产出形态等的不同势必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对产业进行合理分类并对不同产业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赋值将为有效评价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效应提供有益基础。1.已有的产业分类与产业生态环境影响系数赋值。从产业分类来看,多数学者都沿用彭建等(2005)[21]提出的分类方法,将第一产业中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分别单独列出,第二产业细分为轻工业、重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中将对生态环境具有较大影响的运输业单独列出,其余则归为其他产业,总体把所有产业细分为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及其他产业九大类目。也有学者在彭建等(2005)[21]提出的分类方法上略作改动,如乌敦、李百岁(2009)[29]略去了运输业类目,袁杭松、陈来(2010)[30]将工业视为整体,不进一步细分。从产业生态环境影响系数赋值来看,首先在赋值区间上基本都选用[0,5],只有袁杭松、陈来(2010)[30]将赋值区间扩展为[0,100];其次在具体产业生态环境影响系数赋值方面,各学者对农业(种植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赋值基本一致,但对林业、畜牧业等其他产业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看法各不相同(见表1)。2.本文产业分类与产业生态环境影响系数赋值。对产业进行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对不同产业进行环境影响系数赋值,那么产业分类的依据也必然是不同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本文产业分类以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前提,在彭建等提出的产业分类标准上进行改进,依据广西实际,将广西第二产业细分为采矿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其他制造业、建筑业。原因是本文认为轻重工业的传统划分过于笼统,很难区分轻重工业各细分产业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的差异。但是包含煤炭开采和洗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黑/有色金属矿采选等在内的采矿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却直观而深刻;包含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在内的六大高耗能行业①又是典型的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的资源性产业,这些产业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对环境的影响巨大。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广西所有产业细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采矿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其他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其他产业共10个细分产业。依据每类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每个产业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进行赋值(见表2),赋值区间依然选用[0,5],产业发展对广西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程度越深,则赋值越高(越接近5),反之则赋值低(越接近0)所有产业中对广西生态环境影响最大的当属第二产业,其中六大高能耗行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大,环境影响系数最高,赋值为5;其次是采矿业,直接对山体、地表、水源等产生直接破坏,环境影响系数赋值为4.5;其他制造业和建筑业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依次为4和3。对于第一产业,第一产业整体对环境的影响小于第二产业,其中第一产业中种植业对生态的破坏最大,其系数记为3;畜牧业和渔业对环境影响仅次于种植业,且畜牧业和渔业其实是两种不同的养殖形态,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相当只是主体不同,因此畜牧业和渔业的环境影响系数均赋为2;林业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改善功能,但是目前广西林业树种结构单一,人造林普遍,对生态多样性损坏严重,因此林业赋值为1。运输业的发展如同一个个流动的工厂,不断向环境中排放废气,而且运输业发展带来的道路新建与扩建工程给环境也造成很大压力,因此运输业赋值为4。第三产业中的其他产业对环境的影响较小,但也都大于林业的影响,因此赋值1.5。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指数计算

确定了产业分类及每类产业的环境影响系数后,再计算每类产业在广西生产总值即全区GDP中所占的比重,表3显示了2001—2015年广西10大类产业的比重。再将不同产业占GDP的比重与其生态环境系数相乘,并进行求和运算,得到表4所示的广西不同产业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及综合指数。

(三)结果分析

对表4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1.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总体呈现上升态势,表明广西产业结构调整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持续增加,广西当前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还在加剧环境污染。图1显示了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变化趋势,2001—2015年,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从2.75增长到3.01,绝对数值增长0.27,年均增长0.67%。此外,该实证结果与曹光辉等(2006)[31]和赵新华等(2011)[32]年对我国及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正向关系的研究结论一致。就当前广西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做大做强经济总量的过程中势必以生态环境为代价。2.广西产业结构调整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加重主要源于六大高耗能行业和其他制造业比重上升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剧,二者已经成为加剧广西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产业。虽然广西的工业起步较晚,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广西各类资源型产业、现代制造业也得到大力发展。具体而言,2001—2015年,广西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从141.35亿元增加到2461.60亿元,年均增长22.64%,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从6.34%增加到14.65%,上升了8个百分点;而除六大高耗能产业以外的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从16.97%上升到22.28%(见表3)。由于六大高耗能产业和其他制造业的环境影响系数较大,这些产业产值比重的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促使六大高耗能行业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对综合指数的贡献从11.53%上升到2015年的24.30%,其他制造业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对综合指数的贡献从24.71%上升到29.56%,2015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和其他制造业对广西总体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达到53.86%(见图2)。此外,建筑业比重的略微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对广西生态环境的影响。3.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及交通运输业增加值比重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恶化速度。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从2001年的2.75以年均增长0.67%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的3.01,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但速度相对较慢,主要源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及交通运输业增加值比重在15年间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详细分析发现,2001—2015年,广西种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3.94下降到8.80%,在所有产业中下降幅度最大;畜牧业、交通运输业和渔业分别下降了3.30、2.06和1.48个百分点,这些产业占GDP比重的下降有效降低了广西产业结构调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速度,产业比重的下降促使种植业、交通运输业、畜牧业和渔业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对综合指数的贡献从2001年的15.22%、9.62%、4.83%、2.34%分别下降到2015年的8.76%、6.04%、2.21%和1.15%(见图2),否则广西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生态环境污染将更加严峻。

五、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广西不同产业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运用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来对21世纪以来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动态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总体呈现上升态势,表明广西产业结构调整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持续增加,广西当前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还在加剧环境污染;(2)广西产业结构调整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加重主要源于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加速发展和其他制造业比重的提升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剧,二者已经成为广西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产业;(3)广西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及交通运输业增加值比重的相对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恶化速度。

(二)建议

环保产业调研篇9

企业,是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需求的神圣使命。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企业队伍做后盾,就不可能成为真正强大的国家。进入21世纪,尤其是加入WTO之后,中国企业将面临着国际国内经营环境的深刻变化,如:经济全球化;高度信息化;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性的产品过剩、价格滑坡;全球范围的环境保护运动及绿色消费运动的兴起;等等。因此可以说,市场营销已经成为决定中国企业命运的重要因素,甚至有人提出:营销就是企业的灵魂和未来。由此可见,认真探索和研究中国企业在新世纪市场营销的发展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中国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中应该重视的问题。一、认真做好市场调查和研究现代企业管理的重心在于经营,而经营的重点在于决策。市场信息是一切经营管理决策的基础和前提。为了能使消费者得到高品质的服务和最大程度的满意,企业每做出一个决定都需要各种信息,任何好的产品和营销计划都需要以全面的对消费者需求的了解为前提。企业还需要有关竞争者、经销商和其它市场因素的充分信息,因此,每个企业都需要做好市场调查和研究工作。市场调研的范围极为广泛,从研究市场机会和市场份额,到评价顾客满意程度和购买行为以及研究产品定价、分销渠道和促销活动等。企业可以用自己的调研部门来进行市场调研,也可以借助其它专门的市场调研公司来进行。国外许多著名的大公司都设有专门的营销调研部门,专门从事市场调查和研究,为公司的经营决策提供市场信息和依据。然而,目前的中国企业在市场调研方面的状况却非常令人吃惊。有关专家指出:中国最知名企业中的相当多数至今仍没有进行系统、深入、定期和专业的市场调研工作,没有专职市场调研部门和专项市场调研预算的企业也比比皆是,花几百万元、几十万元甚至几万元委托专业市场调研公司进行指导性的市场调查的企业屈指可数,对竞争对手的信息了解也是道听途说。企业领导和市场营销主管要么是对市场调研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要么是相信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判断,要么就是根本不知道还需要专门的市场调研这回事。因此,当许多企业投入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的广告促销费时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不知道有多少钱白白浪费掉了,浪费在哪里更是心里没底。更有甚者,当诸如目标市场、产品定位、价格策略等重大经营决策出现失误,甚至企业因此而垮掉的时候,企业领导最终也未必清楚自己究竟错在哪里。由此可见,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在新的市场营销环境下,一个不重视市场调研工作的企业,其生产经营不可能取得成功,中国企业必须充分而深刻地认识市场调查和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大市场调研的力度和预算经费,把市场调研工作始终做为企业一切经营管理活动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二、逐步实现产品绿色化产品绿色化,是指使产品成为绿色产品,从产品的设计、生产、运输、销售等各个方面全面实现绿色化。从广义上讲,产品绿色化包含了三层含义,即:生产环境绿色化;生产过程绿色化;产品本身绿色化。实现产品的绿色化,一般主要有以下途径:1、节约能源和资源。目前,由于过度开采,世界各地的自然资源大量消耗甚至枯竭,因此,节约资源和能源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及有远见的企业家的共识。在国外,一种“非木材纸”正在大力推行,成为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典范。2、不使用有害化学物质。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危害,这就需要企业在产品的设计、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尽量不使用有害化学物质。目前,国外一家公司已经开发出一种不用化学药水冲洗而通过普通日光就能显示出照片的胶卷,这种产品既能节约资源,又能保护环境。3、开发替代品或新产品。对那些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产品,企业应尽早研制和寻找替代品,或者开发新型的产品。以电池为例,传统的碱性电池中含有有害物质铅和汞,这种电池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害,当消费者使用完毕丢弃于垃圾中时又会严重破坏环境。长此以往,我们的地下无异于埋伏着成千上万的“定时炸弹”。因此,环境保护需要企业开发一种新型的无污染的电池。目前,一种新型的、高性能无污染的绿色电池已经研制成功,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除此以外,产品绿色化的途径还有很多很多,有待于企业和科研人员的进一步研制和开发利用。实现产品绿色化,企业除了要掌握先进的绿色生产技术以外,还应从内部管理入手,这就是绿色管理问题。所谓绿色管理,就是将环境保护观念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从上层决策到基层实施,从机构设置到人员培训,从产品设计到生产的全过程,从决策者到全体职工处处树立环保观念,使企业及其产品适应环保时代的需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产品绿色化管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逐步强化绿色观念。企业应把环境保护纳入长远的发展战略和决策,对全体职工进行环保知识培训,强化绿色观念和绿色意识。2、强化生产全过程的环境管理,推行清洁生产。目前,国外一些企业最新提出了“清洁生产”的观念,这种观念要求企业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尽量使原材料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最有效地利用能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最少;尽量使用无毒无害、低毒低害的原料;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高新技术设备等。我国企业也应尽快跟上这一时代步伐。3、从“末端治理”转向“污染预防”。传统的环境保护工作是从政府制定法规开始,限定排放标准等,这种管理模式被称作“末端治理”,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污染的再治理意味着废物搬家,忽视了处理废物中的第二次污染问题;废物处理费用不断上升;企业形成一种“先排放污染再控制”或者“达标排放”的心态,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最佳管理。因此,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转向以预防为主,提出了“污染预防”政策,要求企业由控制和清理废物改为预防污染,这是环境保护观念及策略的重大进步。4、积极参与环境污染的治理,树立企业绿色形象。企业应积极参与社会环境污染的整顿治理工作,以实际行动在社会和广大公众面前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从而使企业与公众保持良好的关系,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三、建立健全营销组织和营销队伍1、建立一套正规的营销组织。在这个组织中,营销总经理应具备相应的营销才能和管理才能;能制定出比较科学和切实可行的年度营销计划;明确总部与下属分部的责权利;保持营销政策的稳定性,政策一旦出台,就该按政策办事,至少在一年内保持不变,让销售人员完全安心地搞好销售工作。2、选拔和培训优秀的推销人员。培训内容主要应包括:了解企业的历史与现状;企业的主要产品及其生产过程;消费者的不同类型、购买动机及购买习惯;竞争对手及竞争策略;推销技巧;等等。3、对销售人员进行科学的管理。包括给予推销员的酬金、鼓励、评估等。推销员的大部分时间都要走南闯北,离开家人独立工作,压力很大,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体力,因此,企业应给予推销员较高的酬金和经常性的鼓励。其中,鼓励的方式可以是:给予荣誉、奖品、奖金、旅游机会等。这样可以促使推销人员更加积极地工作。此外,营销组织还应对推销员定期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如:年度销售额的完成情况;对企业产品、客户、竞争对手的了解情况;个人素质及工作积极性和遵守纪律情况;下一年度销售计划的制定情况等。通过这种正式的评估和建设性反馈意见,可以鼓励和帮助推销人员更好地工作。

环保产业调研篇10

本次研究调查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

1.1文献整理和理论研究

通过对河北省农户参与低碳新农村建设相关理论的研究,确定本次调研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向,并对研究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框架设计。

1.2进行预调研

在保定周边地区,团队成员运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随机选取若干农户进行调查。调研结束后,记录和修改问卷中出现的问题。

1.3正式调研

考虑到河北省各地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以及低碳新农村建设现状各异等因素,团队成员在保定、石家庄、邢台三个城市中,选取了若干经济发展水平与低碳新农村建设水平分别处于不同阶段的行政村落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为河北省农村地区18岁以上的居民;调查内容主要为低碳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制约因素两大方面,其中,制约因素分别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访谈63人,发放问卷368份,收回问卷362份,剔除无效问卷11份,共收回有效问卷351份,回收比例为95.4%。

2低碳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及现状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能耗、排放和污染等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生态环境面临很大挑战。目前,低碳城市建设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工业方面,节能减排,绿色生产;生活方面,提倡低碳生活,采用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活方式。但低碳新农村建设的受重视程度较低于低碳城市建设,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农民低碳发展意识不足等问题,使得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发展模式长期存在。这种落后的发展模式,使得农村资源日渐枯竭,农村环境日趋恶化。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根本问题,低碳城市建设为低碳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模板。在低碳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等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低碳模式下,快速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保护和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发展理念是评价低碳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标准。在低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能源的开发利用、农业生产、农村工业化以及农民生活方式等方面,都要注重这一理念标准。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河北省农村的低碳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大力推广生态农业,通过轮作耕种、秸秆还田等多种生产方式,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增加产量。部分行政村落大力发展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满足农户需求的同时,降低了碳排放量,保护了自然环境。同时,专业集群的特色农业和农村旅游业也在河北农村地区得到积极建设和发展[3]。但河北的低碳新农村建设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亟待完善,如低碳建设较晚、低碳进程落后等因素,使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落后地区,仍然普遍存在土地利用浪费、生产生活碳排放量较高等问题。

3低碳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

3.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户收入增长缓慢

河北省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第二三产业先天不足、后天缓慢;农业经营模式多为粗放式经营,农业总产值的增加主要依靠耕地面积的扩大;产业集约化和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生产力较落后。河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抵御外界风险能力较差,而华北地区又是虫害、寒潮、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多发区,因此,每年造成的农业损失严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4-6]。同时,由于农村地区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农业专业生产和研发能力较弱,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产品的附加价值不高。另外,河北省农产品的供给层次较为单调,主要为粮食作物,难以在市场上取得比较优势,市场占有率较低,农户收入增长缓慢。这些经济发展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低碳新农村建设。

3.2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河北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一方面,受城市地区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大量高污染产业从城市转移至农村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引发了农村地区大量的环境问题,例如土地的严重污染、水源致病率的提高、物种多样化的大幅减少等;另一方面,农村建设缺乏远见,仅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过度开发资源,滥用化肥农药,就地排放污染水源。这种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的发展,使农村环境污染愈加严重,低碳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政府对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农村地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缺乏重视,缺少专业的环境治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环境管理效率低下。同时,由于农村环境治理缺乏经验,多套用城市环境治理措施,“以一法治两案”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模式上都存在障碍。由于环境治理属于公益性事业,资金消耗大,收益的回报期长、见效慢,农村地方政府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另外,农村地区执法整治力度较弱,环境监管力量不足,缺少健全的行政机构进行严厉治理。

3.3农户受传统生活观念束缚,低碳意识薄弱

农户传统的生活观念根深蒂固,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及其思想观念很难被改变。大多数农户并没有考虑到传统生活方式带来的后果,低碳意识薄弱。例如,当前河北省农村有国家实行的低碳家电下乡政策,但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农村低碳消费需求不足[7]。在低碳经济推广和运行过程中,河北省农村的高碳生活方式成为低碳建设的一大制约因素,由于农村自身粗放型的生活方式而导致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农户生活能源结构单一,除了普遍使用煤炭以外,还存在一些直接燃烧薪柴的方式,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河北省农村的使用率很低。此外,在部分农村地区,露天堆放的草堆柴垛、路边的粪堆以及垃圾堆随处可见,这“三堆”便反映出农户薄弱的低碳意识和环保意识。

3.4低碳新理念在农户中的宣传力度不足

在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城市和农村的“二元低碳”现象。在城市,低碳政策被很好地落实和执行,低碳城市建设进程突飞猛进;但在农村,政府的宣传和知识普及不够深入、全面,宣传方式简单、宣传力度小、宣传面窄,这使得农民对低碳知识不够了解,低碳意识较薄弱[8]。实际上,河北省的低碳农村建设是积极主动的。但由于政策未能及时宣传到农村中去,很多优惠机制没有被农民了解,低碳农村的建设进程受到阻碍。在宣传方式上,大多数农民通过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来了解低碳环保知识,宣传方式相对单一,无法满足当前农民对低碳新农村知识的需求。

4低碳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对策

4.1提高农村的城市化水平

大力发展河北省的农村经济,有利于小乡镇企业的相对集中和健康发展,满足富裕农民进城创业的愿望,可以极大地调动农户的积极性,促进小乡镇企业的相对集中,提高乡镇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推动河北省传统农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就是加快传统农区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又为农村土地逐步向种地能手集中、发展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可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同时,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户的收入将进一步增加。更重要的是,农户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也会随之改变,将会有助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促进城乡市场的繁荣。在上述前提下,提高农村的城市化水平将间接影响农户的生活模式和生活理念,低碳理念将更加深入到农户的思想中,对于更好地推进农村低碳化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2以政府为主导,优化财政

在低碳新农村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河北农村的经济体系应向低碳经济方向转型,政府需要在财政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丰富河北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在这项工作中,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在低碳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加强行政管理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建设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为低碳新农村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丰富河北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帮助农户打破自身限制,实现家庭收入来源的多样化,提高生活质量。政府加大财政预算支出,对农户采取低碳消费补贴政策,鼓励农户购买更换节能设备,促进节能环保产品的使用,让清洁能源走进农户的家中。

4.3加大低碳理念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户低碳新生活的意识

农户是农村生产活动中的主体,更是低碳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者与参与者,他们对待低碳新生活的态度是建设低碳新农村的关键。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户传统生活观念根深蒂固,低碳意识不够强烈,若想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户这种传统的生活观念,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加强低碳理念的宣传力度。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农户更多专注于低碳新生活带来的切身利益,一旦自身利益有所损害,他们将拒绝做出改变。因此政府应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切实从农户利益出发,加大对各个地区的宣讲力度,让宣讲走进基层,使农户深入了解低碳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进程。丰富宣讲内容,在宣讲中突显出优惠机制,让农户从根本上意识到低碳经济的益处,进而强化农户心中的低碳理念,调动农户参与低碳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强农户自信心和环保责任感。

4.4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完善环保法制

目前我国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制还不够健全,没有专门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尤其是土壤污染、生态补偿等方面还存在法律空白。在低碳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部分农户环保意识淡薄只注重眼前利益、一些执法部门管理混乱,这些现象需要相关的法律去约束去规范,但农村法律法规的建设不能满足现代低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求,不能为相关的政策提供完整的法律保障甚至会损坏农户的合理利益。因此,切实保护农户合理利益并有效制约农户不合理的行为,充分考虑农户的参与诉求以及低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求,出台具体的低碳新农村建设的法律法规,填补农村环保方面法制的空白,推进低碳新农村建设的法制化进程。

作者:菅浩翔 徐田 安晨林 赵丽敏 许雨飞 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建发.我国建设低碳农村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640-5642.

[2]高成全,赵玉凤.基于农民意愿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农业经济,2015(2):61-62.

[3]于瑞卿,刘倩.河北省农户参与低碳新农村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J].经贸实践,2015(14):5-6.

[4]刘倩,马宇博,于瑞卿,等.农户参与低碳新农村建设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河北省464户农民的调查数据[J].经济研究参考,2016(40):75-80.

[5]王祥峰,杨萍,李明辉,等.低碳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1):138-140.

[6]武玉安.基于低碳经济的新农村建设发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