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课程十篇

时间:2023-03-17 15:40:19

法学专业课程

法学专业课程篇1

关键词:经济法;实践教学;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工程类专业的办学定位就是独立学院的办学者,也就是决策者从独立学院的现状出发,根据社会对工程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按照定位特征合理确定独立学院工程类专业的发展愿景。工程专业不仅要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还要培养出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那么对工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的法律制度都要有所了解。所以针对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特别开设了经济法课程,传统的法学类课程仅仅局限在书本概念的讲述中,而法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型都很强的科学,我们要从最直观的效用来看就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法律操作、处理实际案件和解决实际问题。那么,经济法课程为了能够满足以上预期效果,独立学院应对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工作。

一、科学谋划

科学谋划就是要求独立学院对各专业学生如何进行实践教学、进行什么样的实践教学以及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进行一个全局性的统筹和谋划,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目标定位明确

经济法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必须符合本校制定的工程类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或者培养方案,即经济法实践教学课程是为了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支撑途径。从经济法实践教学究竟要完成什么样的实践知识、素质和能力,取决于独立学院工程专业是如何定位的。国际型、经济型、复合型的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就决定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每个独立学院可以根据本学院的办学特色,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或者自身优势来定位本校的实践教学目标和侧重点。培养学生各项专业技能,包括:观察、发现和认知法律事实的能力,归纳、概括法律关系及洞悉矛盾焦点的能力,收集、分析、判断和采信证据的能力,准确认定案件性质好案件事实的能力,正确阐释法律和适用法律的能力,能够组织和驾驭组织。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法律语言,看懂法律文书。

(二)资源优势和本校特色

每个独立学院因为历史原因、师资力量、办学规模、办学层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资源优势和办学特色上都可能有一定的差异和不同,因而决定了各个独立院校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不尽相同。各校实践教学学时也要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各校特色,唯有此本校的实践教学才能长期持续开展下去,并逐步形成自身的特色。

(三)教学文件

经济法实践课程教学文件主要包括:校系两级实践教学的基本文件,经济法实践课程与实践环节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与教学日历,实践教师与学生的选拔,实践场所的建设与使用规定,实验或者实训的报告与书面资料,成绩评定与奖惩,物资、设备与经费的配备,合作单位的落实情况,实践教学的组织机构与责任人的落实情况,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措施。

二、周密组织

经济法课程实践课程除了做好科学谋划之外,重要的环节便是周密组织实施。组织实施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之间的联系与衔接

课程间的联系与衔接是指哪些实践课程先开,哪些实践课程后开,哪些实践环节设置更加科学均需要周密部署。周密部署的原则就是:第一,基础理论课程先行开设后,专业实践课程后开设。第二,实践环节一定要安排在基本理论之后。第三,充分考虑师资、资源、学生人数的最佳配置。教师尽量选择双师型教师。

(二)教师配备

实践课的教师质量和数量是经济法课程实践环节顺利展开的重要保障,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成效。在数量上,尽量做到15人一组,配备一个专职或兼职指导教师。

(三)学生的接受程度

学生的接受程度即学生对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是否接受。如果大多数学生对本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相关环节有不同意见,那么学院就要多方面找出原因,修改,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和环节。

三、有效监控

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的监控是一个比较复杂困难的问题,经过实践,目前经验有一定积累,但是还需要将来不停的完善。

(一)建立健全多级监控组织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目前分为校级和系级,但是在具体课程实践教学的监控有时候存在薄弱环节。第一,因为学生人数比较多,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常常出现指导教师顾此失彼的现象,导致实践课程开展起来困难重重。如果监控再标准不统一,或者监控标准低,就失去了实践课程开设的初衷。所以在监控体系中,需要学院主要领导、系部各级领导及本课程实践指导教师,还有就是学生工作负责人、辅导员、班级干部、党积极分子共同努力。让其都了解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组织、质量和效果。如果都能重视起来,经济法实践教学的质量就能基本上有了保障。

(二)建立科学的监控方法

经济法实践教学的监控还要在课程上加强。第一,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在上课前,所有监控或者督导组成员,要认真检查开设课程的准备情况,比如授课计划、教学大纲、实践课程教学文件、学生分组和教师配备。第二,上课过程中的监督。在实践课程中,督导老师要监督指导教师是否在执行实践课程教学计划和任务,配备的教师和参与学生是否指导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观察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实践能力究竟提高到了多大程度。第三,下课后,经济法实践课程的教学资料的保管。课程资料包括有关的书籍、笔记、手册、案例、法规、音频、实践报告以及学生动手参与的有关工程纠纷中的案例、法律原理、法律事务的资料,应保管好这些资料以此来考察学生经济法实践活动的最后的有效性。

(三)奖惩问题的落实

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的好坏要第一时间总结和反思,因为各个系部的实践课程的开展直接关系到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总结的内容主要依据检查和验收情况,对于认真执行教学计划、严格按照教学进程、达到培养目标的指导教师和协助实践课程的开展的学工人员进行必要奖励,对于不遵守组织教学或者教学效果较差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惩处。并且要及时兑现奖惩,才能起到鞭策作用。综上所述,工程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研究是符合独立学院培养目标的,是可以为工程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务能力提高起到巨大帮助作用的。毫无疑问,经济法实践课程将成为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法学专业课程篇2

摘要:目前,非法学专业开设的法律课程主要是经管类专业开设的《经济法》,但由于法学基础课程设置之不足,《经济法》课程设置及内容设计也面临诸多问题。本文结合十八大四中全会《决定》对高校法学教育的要求和创业法律教育的需要,讨论了非法学专业法律教育的课程设置问题,将偏重学科意义的《经济法》调整为更注重应用的《经济法律制度》,并提出了非法学专业法律课程建设的三个不同层次。

http://

关键词 :非法学专业 经济法律制度 课程设计

一、《经济法》与《经济法律制度》

目前,非法学专业开设的法律课程除一般法律基础性课程外,主要是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绝大多数经管类专业将《经济法》作为学科必修课。但从法律学科的分类角度看,《经济法》并非单单是一门法律课程,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受前苏联法学理论的影响,当时的法律界人士曾力主将经济法作为调整我国各类经济关系的基本法。但部分学者不承认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认为它缺乏统一的调整对象与调整方法。1986年《民法通则》的颁布标志着历时7年之久的论争最终以“民法派”的胜利而暂时沉寂。但经济法学并未因此而退出法学的视野,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学学科仍在法学学术领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当前,尽管法学界对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仍未达成统一,但较为一致的认识是,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并以自治为基本理念,但民法的自治难以解决市场的失灵、外部性及公共产品投资问题,因而需要国家权力的监管、调控以及并从新的角度来思考公共产品投资的法律规范形式。由此经济法至少应包括市场监管法、宏观调控法、环境资源法、社会保障法等内容。其所调整的不是私人主体之间的经济行为,而是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的干预与调控。基于此认识,市场主体法如公司法、市场行为法如合同法,以及物权法、侵权法、婚姻家庭法等均属于民法的内容,而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产品质量法、税法、环境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等则常被划归于经济法的体系范畴。

根据上述关于民法与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基本划分,可以说,民法和经济法均调整市场行为,均与经济关系与经济活动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民法侧重于市场主体及其自主决定的经济活动,而经济法则侧重于对市场主体自主决定行为的局限进行政府干预。在很大程度上,民法构成了经济法的基础,因为不了解民法所调整的私主体行为,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公权力干预的正当性。而且,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劳动法与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等被划入经济法体系范畴的单行法,其所涉及的侵权关系、合同关系均以民法上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因此,对于经济法专业的法学本科生而言,民法是必修的基础课程。

由于经济法与市场监管与调控紧密相关,常常被列为经管类专业的必修法律课程,但受专业课程计划的限制,不可能为法律课程留下充分的空间。对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缺乏基础的法律知识背景,他们很难真正理解经济法的真正内涵。即使学到一些“法律知识”,也很难能在实践中准确地运用,实际上不能达到教学目的。

因此,对非法学类专业而言,单纯一门经济法课程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开设更多的法律课程从专业课程规划的角度又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不应受学科意义上经济法调整对象的限制,而应针对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从“经济法律制度”的视角来进行课程设计。相对于“经济法”,“经济法律制度”不仅能够涵摄民法范畴内与市场经济活动相关的内容,从而有助于解决经济法课程前提性法律基础之不足,而且也便于将相关法律制度根据具体的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整合。

二、非法学专业法律教学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即使通过经济法律制度整合民法中有关市场经济行为的法律,单单这一门法律课程仍嫌不足。因为在学习经济法律制度之前,学生需要对法律的一般理论,经济法律制度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经济法律责任所涉及的刑法、行政法以及诉讼法等问题均需有基础性的把握。一般而言,经管类专业的法律课程设置应当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基础课程。基础课程主要介绍法的一般理论、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构造、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社会法及诉讼法所调整的基本社会关系及其基本内容。课程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对我国法律的基本体系与内容有个概括性的了解,并在此基础培养基本的法律思维与法治理念。《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为全民法治观念,要将法治教育纳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从中小学即设立法治知识课程。据此可以肯定的是,基础法律课程将成为高校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

目前,各高校经管类大多仅开设《经济法》一门法律课,很少未开设专门的法律基础课程。尽管思政类课程中涉及法律基础的内容,但其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并不在于基础法律知识的介绍和法律理念的培养,而是将法律作为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手段来对待的,其侧重点在于尊法守法意识的树立,与作为专业类法律课程的基础以及十八大四中全会《决定》的要求相差较远。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基础类课程中的《经济法学》课程的讲授缺乏必要的基础法律知识背景,仍需先行介绍法律的基础知识,从而严重影响了《经济法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二层次即经济法律制度。该课程属于学科基础类课程,其内容主要介绍与市场经济活动相关的法律知识。如果说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认知和理解,经济法律制度的教学目标则应适当增加法律的具体应用能力。

第三层次为专业类课程。这类课程是根据具体专业方向的需要而有针对性地开设的课程。经济法律制度由于涉及到的法律领域十分庞杂,只能侧重于基础,而难以具体和深入。更为深入的内容只能就不同的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另行开设。比如人力资源方向,需要专门开设劳动法,工程管理专业需要开设建筑工程法,物流专业方向需开设物流法规,而对外贸易专业方向则需要进一步了解海商法的专业法律知识。这一层次的法律课程由于是针对具体的专业方向需要而特别开设的,故在教学目标上应更加注重法律知识的具体运用。

上述三个不同层次的法律课程,经济法律制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对于法律基础课程,它已经较为偏向专业需要,是对有关市场经济活动的法律的进一步深入。但相对不同专业方向的特殊需要,它又属于经管类的基础类课程。

三、非法学专业法律课程设计与创业教育之协调

当前,已出版的各类《经济法》教材近百种,但大多数是针对法学专业学生而编写的,虽然部分教材考虑了非法学专业的需要,但并未针对特定专业的自身特点,而是力争“包罗万象”,由各专业根据不同需要自行选择需讲授的内容。由于缺乏明确的针对性,这样的编排内容全面有余,但系统性不足,几乎毫无例外地均是依照单行法律来设章分节。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只能使他们掌握一些零散的经济法律知识,而难以形成体系化的认识,更无需谈法律的具体应用。

为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育部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要求将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编写适用和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尽管法律教育并非创新创业教育之重点,但法律课程建设无疑是创新创业——尤其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迄今为止,法律专业课程设计还未能充分考虑创业教育之需要。

创业法律教育的关键是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法律知识并能将之运用到创业工作中去,而相关的法律知识——企业的设立、公司治理、投资者内部关系、合同的订立与履行、市场经营与竞争等等——几乎均与经济法律制度密切相关,故此完全可以与经济法律制度的课程内容设计统一起来。在此基础上,《经济法律制度》课程的内容设计可考虑以创业过程为线索,将相关的经济法律知识贯穿起来。这样不仅可满足非法学专业尤其是经管类各专业法律课程教学要求,而且有助于法律知识的体系化理解和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综上所述,非法学专业的法律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设计与法学专业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一问题目前并未受到足够的关注。从当前相关教材的内容编排情况看,也大多没有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的专业需求,从而使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一些影响。针对非法学类专业的专业特点,分三个层次进行课程设置,并结合创业教育的需要将《经济法律制度》的教学内容与创业法律教育相结合是必要而且可行的。当然,非法学专业的法律教育问题由于涉及的专业范围相当广泛,不同的专业还需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法律教学方案。

作者简介

王森波,1972—,男,法学博士,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9个习惯让你加速衰老(一)

衰老速度与日常生活方式及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密切相关。

因此,改变错误习惯,就能减缓衰老。美国《男性健康》杂志近期就总结出了“加速衰老的9个错误习惯”。

一:不爱喝水

每天饮水充足能调节消化系统、促进免疫功能。美国《人类神经科学前沿》刊登一项近期研究发现,喝够水甚至能改善情绪状况。在抗衰老方面,喝水的最大好处是滋润肌肤、清洁皮肤。专家建议,每天应喝够6~8杯水。

法学专业课程篇3

关键词:设计素描;工业设计;教学设计

素描是进行现代设计绘画时采用的表达形式,也是产品设计、雕塑、工业设计专业等所有立体设计课程和艺术教学的基础和必修课。一个好的工业设计是设计者按照设计对象运用目的、周边环境、地理位置等,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设计方法、设计风格完成的。在目前的高校专业当中,工业设计已经成为其中的热门专业之一。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同时也为了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在目前的艺术专业学习中,许多内容是和文科以及理工科相互交错的,因此,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一、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不少院校在设计素描教学方面的思路不够开阔,更多的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形式,缺乏具有时代感的特征,无法与时代的发展同步,满足时代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局限性

传统的设计素描理念主要来源于美术绘画,强调素描对象的形体与光影以及材质等方面的刻画,还特别强调它的科学性、准确性以及写实性。近年来,伴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工业设计要求的提高,传统教学观念已无法满足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的需求,从而阻碍了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的发展。

(二)教学大纲陈旧,师资力量薄弱

设计素描不仅注重空间位置的整体性和具体事物的形态特征,还讲究客观事物的结构和透视分析。但在具体的工程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中,却忽略了“工业性”。我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还无法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在教学理念中尚未分清楚工业设计素描和普通美术设计素描两者之间的不同。因此,本文认为,产生这一认知偏差的主要因素在于以下两点:一是教学大纲过于陈旧;二是设计素描的师资力量不强,缺乏对工业设计科学的理解,这就使得学生知识结构脱节,最终导致整个学科课程教学缺乏层次性、专业性。

(三)传授之间的程度差异

在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中,由于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与学生所接收到的内容不能完全融合,即教学效果不显著,从而使得多数学生忽略了设计素描的重要性。其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高校对工业设计素描课程并不重视,从而使其教学缺乏系统性;二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较落后,使得对工业设计素描的创新思维等无法匹配现代工业设计理念,最终使得教学缺乏时代先进性。

二、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改革对策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合理规划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现阶段工业设计对全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学校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多样化的内容。但在课程安排中,要将各个知识内容分化到不同学期。一般而言,工业设计专业包含了人文、地理、科学等知识,学校在安排课程中应当遵循由浅入深和同类划分等原则[2]。素描是大多数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学习过的内容,为了巩固学生的素描知识,在教学中需要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分类设计学期课程,从而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设计素描的知识,同时,规划教学内容也是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首要前提。

(二)结合工业设计需求,明确教学目标

艺术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教师在授课或布置课后任务时,应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创作。设计素描的设计原则既包含了美学与创新,更包含了立足于生活,这也是工业设计的首要前提。只有结合生活创作出来的作品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时代美。同时,在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实现设计素描中理论学习和实践知识掌握一体化的目标。

(三)阶梯式教学,降低传授的差距

高校应在遵循教学的针对性、连贯性等基础上重视工业设计素描课程,并对其进行科学性的组合教学。伴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学校针对一些特定教学内容,引进了阶梯式教学。它的设置理念是将一学期的教学总课时设定为若干个月完成,假设总课时为100课时,教学时段为2个月,那么阶梯式教学就可以设置为一周4天,一天3个课时的教学方式,按照这样的教学课时安排来划分教学阶段。通过循环渐进的方式来加强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与学生所接收到的内容的融合,提高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的效率。

三、结语

随着工业设计市场的扩大,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多。只有不断进行教育改革、教学改革,努力将工业设计与设计素描有效结合,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现代教育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燕.探析工业设计专业的素描课程教学方法[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25(6):146-150.

法学专业课程篇4

关键词:地理科学;GIS;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259-02

0 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GIS)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地理信息采集、管理、分析和表现地理空间数据(Geo-spatial data)的系统,实现空间决策支持。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学科,是描述、存储、分析和输出空间信息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另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技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Geospatial Database)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1 GIS与地理教学

既然GIS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与地理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1 GIS课程的特点

(1)GIS是多学科集成、渗透性强的学科。作为一门交叉性强的学科,还需要有厚实的计算机,地理,数学,测绘等学科知识作为铺垫。

(2)GIS是理论性和应用性并重的学科。GIS理论与GIS技术并存,理论需要技术的支撑,技术需要在理论的基础上改进。

(3)GIS具有发展速度快,内容更新快的特点。

GIS经历了实验室GIS、企业化GIS和社会化GIS三个发展阶段,社会化的GIS以广泛提供地理信息服务为其特征,GIS应用和其他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1.2 GIS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科学。由于地球表面具有非均一性、空间变化的复杂性,又由于地表上的事物极其多样,所以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极为复杂。对于地理学家,以下三个问题是最基本的:(1)地理空间中地理现象发生的地点;(2)现象的特征;(3)各种现象之间的空间关系。要回答这些问题,地理学家必须处理各种描述地理现象的地理数据,而这些数据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空间位置。因此,在地理研究中,形成了具有悠久传统历史的空间分析理论与方法,它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有关空间分析的基本观点与方法,成为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依托。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也为地理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并使地理学研究的数学传统得到充分发挥,地理信息系统的产生和发展与地理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1.3 课堂教学内容

对于从未接触地理信息系统理论、技术的地理本科学生来讲,对地理信息系统这门课可以说脑子是空白的。在第一堂课上就要把这个名词给学生讲解清楚,并把地理信息系统的产生由来、发展过程及主要是用来解决和回答那些问题一一给学生介绍明白。

对于地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我们给学生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即建立一条主线,并沿着这条主线进行逐次分解教学。而且还要在讲课过程中穿插更加易懂的实例来进行解释。例依据地理信息系统的内容,我们可以将GIS生产过程简单的用一个示意图来表示。如图1能够较好反映整个地理信息系统的纵横脉络,按照这个框图能够使讲课思路条理清晰,可以引导学生沿着这条主线,明白各部分的内容、目的、联系与区别,正确把握本门课程的结构知识。除了用这样的框图外,还需要引进一个实例来讲解,比如我们要划分旅游景区的是否开放区域,我们可以在框图的基础上,用实例来进行讲解。

1.4 多媒体与传统方式相结合进行课堂教学

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应用确实能为教学提供一些传统教学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减少大量的板书时间,大大增加教学内容,可以使一些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和直观,可以通过图、文、声、像等多种方式同时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官,提高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一方面,现代化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课堂授课时,应根据授课内容,选择多样合理的表达方式,以提高效果。课堂上一味地追求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将课堂讲授内容不加区别地用投影仪显示,时间一长,就会使学生眼睛疲劳、感觉单调乏味;因此,对于需要掌握的推导过程,用传统的手工方法,减缓授课节奏,可以使学生印象更深,效果更佳。另一方面,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易划整为零。课堂上要把握好各类教学手段的使用方法和方式.

对于一些应用模型,算法之类,我们还需要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推导。但是在展示一个GIS的功能应用就可以用多媒体,更加形象生动。

1.5 GIS技术的实际应用

GIS技术的应用,狭义来讲,GIS的软件操作,也是地理课程教学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GIS技术手段解决地理学问题,是地理学研究方法上的一次质的飞跃。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软件技术的发展,GIS已经与其它技术相融合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技术。GIS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理论和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更多的实践学习,培养自己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获取地理信息、运用地理信息、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和研究作技术上的准备,因此GIS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堂实验教学时数应该占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一甚至于一半以上。

实习具体内容有:(1)GIS工具型软件的使用和基本操作练习(可以选择多个软件,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2)空间数据的采集和编辑(针对不同的数据源进行采集);(3)空间数据结构的转换和多源空间数据的融合;(4)属性数据库的建立;(5)简单地理信息查询系统的建立;(6)设计与建立用户界面和简单应用系统(将计算机编程语言与GIS工具软件相结合)。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演示验证实验教学法。也就是理论课的教学和实践课的教学穿行,这种实验教学方法一方面是教师的演示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使用技术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另一方面是学生自己多操作、多运用,验证教师的使用技术,训练最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最终达到熟能生巧。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GIS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的技术方法,熟悉GIS工具软件的使用和操作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GIS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从学生方面

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总是有种恐惧感,觉得这些知识过于晦涩难懂,或者由于太抽象,很难运用于实践,于是忽视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刚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时,由于新鲜感的原因,会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在经过一段时间后,特别是当这门课程理论知识很多,比较抽象难懂时,学生往往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作为一门多种学科交叉的课程,地理信息系统中大量的理论知识涉及了测量学、地图制图学、计算机科学、地理学、管理科学、数学等。大部分理论知识难免枯燥,晦涩难懂。

2.2 对老师而言

现在学校的地理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存在缺陷。地理信息系统的边缘性与交叉性意味着其教学过程离不开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的支撑,GIS的基础理论涉及计算机专业、测量遥感专业和地理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计算机应用是所有从事理工科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在GIS系统开发方面具优势;测绘遥感专业在数据获取、处理、加工和显示方面有测绘和制图的优势,在GIS建立数据库,保证数据质量方面有特色;地理专业在GIS空间分析、综合决策等方面有自己的长处。

地理专业基础课设置体现了地理学综合性与区域性的学科特点,开设了与GIS直接相关的高等数学、统计学、地图学与遥感技术等专业基础课,为GIS课程教学打下前期基础。当前存在的关键问题是这些基础课程安排的课时偏少,实验课时更少,达不到GIS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尤其是计算机专业课程,没有开设基础语言、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基础理论课,很难掌握GIS的基本原理,更本谈不上系统开发。此外,忽视GIS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的衔接,排课先后顺序倒置。

3 教学反思

不同于GIS专业的学生,地理科学本科学生学习GIS似乎是凭空盖楼,不要地基只要高层。因此,我们只能尽最大努力让学生去理解去应用。

3.1 多与学生进行沟通

由于GIS固有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必须进行多方面的沟通,比如,可以采用录象、网络、E-mail、BSS等方式实现师生交流,让教师可以得到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的调整教学方案。用学生更加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

3.2 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启发式教学,这是一种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用通俗简单方法启发学生,让学生建立一定的自信心,不被问题吓倒,不怕失败,并尝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3 重视实验环节

学习地理信息系统课应重视实习环节,可以说实习环节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切实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教学思想,否则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解仅停留在一个感性认识上。

3.4 教学过程多采用形象化的例子

教学过程多采用形象化的例子,这也是教GIS几年来学生最大的期望,特别是针对我们地理科学学生高中学习的文科,大学归到理科以后,对他们来说最大的难点。了解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在教学过程中多用形象化的例子,收到了很大的效果。

3.5 做到及时总结

在教完一届学生后,要将这门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捋顺,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了解学生对本门课反映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为以后教学的改进奠定基础。

4 结语

针对目前GIS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且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特别是适合地理本科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总结经验学习先进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历练。相信地理本科的学生也一样会学好GIS。

参考文献

[1]邬伦,刘瑜,毛善君.GIS专业本科教学探讨――北京大学教学实例[J],地理信息世界,2004,4(2):27-30.

法学专业课程篇5

The Understanding of Teaching Method Reform

about Medical Professional Courses

MAO Huajie, WANG Xiaochun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Medicine,Xiangya Medical Schoo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13)

Abstract Medical professional class has its particularity.We need to combine with clinical to reform teaching method according to its characteristics that fully mobilizing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think and analyze problems independently and enhancing students mastery of knowledge and self cognitive ability, so 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It will receive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 by adopting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interactive, heuristic, experiential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method.

Key words medical; professional courses; teaching method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传统的讲授方式是老师要以教材为主“解惑授业”,因而大学课堂教学行为较单一,课堂气氛较沉闷,只注重知识从老师向学生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社会环境迅速变化的大背景下,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是大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

1 开展多种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开展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利用的学习过程,就是鼓励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积极发散思维的过程,而不是单一的老师向学生的灌输过程。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开展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不仅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培养学生对社会各种问题的综合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创造力,使他们成为身心健康的人才。因为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占有主体地位,其课堂活跃程度将直接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所以需要依据能否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来选择采取哪种教学方法。医学检验专业旨在培养品德高尚、基础扎实、技能熟练、素质全面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要求掌握医学检验技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与之关联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相关知识;掌握先进医学检验技术,具备初步的医学检验专业能力。所以,在专业课教学中要突出与临床紧密结合。

1.1 课堂教学

首先授课老师在课堂上按学科专业授课,在讲授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联合应用,这其中包括互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实践性教学法等一些常常单一应用的方法。在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时,教师应首先对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采用难易度适中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联合多种教学方法使枯燥、抽象的专业课程的讲授变为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督促教师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从而提高讲授技能。

例如: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按蛋白质代谢、糖代谢、脂类代谢分类,然后按疾病的生物化学结合临床检测项目展开;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细菌的生化反应、医院感染的监测、细菌、病毒等内容与临床疾病及检测相结合。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调动课堂气氛,一般可以采用案例分析课与研讨课的方式,学生可以高效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消化,学生通过课后进一步的自学并阅读相关文献来完成学习内容。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授课内容将难以实施,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基础,让学生放松心情尽情表达、探讨,更能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巩固所学知识。教学过程遵循参与性和主动性原则,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料都是围绕怎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而设量采取的,在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以及锻炼自我认知的能力。

1.2 留课后思考题或讨论题

留课后思考题或讨论题主要是针对专业课阶段进行的,所选题目是对所学课程的巩固与深化。主要是让学生与教师进行讨论,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及知识面。

1.3 讨论课

讨论课应与课堂教学的大纲相关联,参加人数一般不超过30人,学生和教师自由地、直接地交流,其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形式可以是学生按照自己感兴趣内容制作PPT报告;可以是学生提问,老师与学生一起参与讨论;也可以是老师给出病例,学生需要根据所给资料进行分析,给出可能的诊断,还需要进一步做哪些相关检查等。通过开展讨论课学生可以自由结合、充分讨论、表现自我,获得广泛的知识,并养成自主学习、综合思考的能力。

2 “教学、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在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教学方法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专业性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医学生既要学文化、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操作和技能,那么究竟我们应将学生置于什么样的教学环境之中,才有可能产生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最明智且最有效的做法是尽可能地让学生置身于所学专业的职业环境中去,接触、了解、熟悉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正是营造了这样一种课堂氛围,使学生经历了实践、认识到再实践、再认识内在联系密切螺旋式上升提高过程。所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不再划分理论课和实验课,而是变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融于一体的课程教学,课程由同一教师主讲,直接采用实验室教学或医院教学的教学方式,以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高效地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专业技能。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学单位必须具备与相关专业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实验环境。医学实验中心应具有足够的设备,例如:笔记本电脑、多媒体投影仪、自动生化分析仪、荧光及普通PCR仪,显微镜、无菌操作台,临床基础检验和血液检验的教学图片等,从设备上为一体化的教学提供可能,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达到理论与实践相交替提供保障,满足一人一岗的要求。要实施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检验医学相关的理论功底,同时要求上课教师具备扎实的科研和实验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具备将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的能力。对教师的要求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具有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综合能力及科研能力,否则教师很难根据教学方案进行扩展,且难以控制教学过程,无法真正做到有问必答,融会贯通。为了增强教师的实验操作能力,教研室专门制定了相应的教师培养计划,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项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到各大三甲医院检验科进行专业实践技能的培训学习,同时也采取了“请进来”的模式,努力引进医院的优秀技术员到学校做实验环节课程指导教师,协助开展一体化教学的教师进行相关技术实践教学。通过一体化教学,学生在检验科实际工作中对医学检验相关知识的运用及实验操作能力都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实践证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是符合医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的,是一种适应医学教育发展的较为成功的教学方法。

政府、社会、学校、医院(企业)等应重视医学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应通过多种形式加大经费投入。如院系可以向学校提交申请书并就实验中心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经学校审核通过,专门给院系在购置仪器设备的款项上拨款。另一方面,学校和医院(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深层次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如可利用学生在医院检验科见习的机会进行现场教学;医院检验科在购买新的仪器设备后可以捐献一些不再用的检验仪器设备给学校实验室。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一边学一边做,真正实现了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的相互转化。

3 教学活动的探究性原则

教学活动的探究性原则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是由于传统的“传授型”教学方法使得其慢慢淡化了。所谓医学专业的探究性教学,是指从医疗大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相应的培养计划和开设的课程,选择并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富有创造性地主动学习。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显的至关重要,教育工作者应该重新认识探究性原则的重要性。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学活动的探究性原则重新得以重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历史,这样的变化反映了教育工作者对教育规律的研究是不断深化的,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教学活动的探究性包含了多个层面的内容,包括观察现象、找出问题、通过阅读书籍或浏览网上资源对已知的定论进行全面了解,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根据实验数据对现有的结论作出系统评价,利用一些工具开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解释,结合现有结论进行预测并确定假设,考虑是否有更加合适的解释,定期进行结果的交流。

中南大学自2012年开始规定上课教师必须是副教授以上职称,这正是体现了探究性教学的要求,即要求我校的年轻教师不能再像从前一样按照一成不变的教材来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求教师通过继续学习和努力科研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深刻了解相关学科的前沿发展水平,努力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快推进探究性教学模式,大力开展创新性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经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一定会引起深刻的教育变革,特别是教育管理观念的转变,这种改变还会对教学领域以外的多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教育工作者大胆地去改革和实践,新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必将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展望

法学专业课程篇6

《经济法》课程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应被忽视;任课教师应当在《经济法》课程第一堂课上对学生强调《经济法》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对《经济法》课程有清晰的认识。《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会计各类资格考试的内容为基础,并与其他的课程如《税法》、《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相衔接。

关键词:

三本院校;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

一、《经济法》课程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被忽视

《经济法》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首先,《经济法》课程是会计专业各类考试的必考课程之一。从学生选择会计专业开始,就注定了与《经济法》课程一生相伴;《经济法》课程贯穿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生涯的始终,《经济法》课程能决定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生涯的高度。会计专业的资格考试,从低到高,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中级会计师考试、高级会计师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这五个层次中,目前有四个层次需要考试《经济法》课程,即: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中级会计师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经济法》课程是必考科目,只是在不同层次的考试中,名称不一样而已。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名称为《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在初级会计师考试中,名称为《经济法基础》;在中级会计师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名称为《经济法》。由此可见,《经济法》课程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经济法》课程能决定会计职业人员的执业质量。会计职业的特点决定了会计职业是“在刀尖上跳舞”的职业,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会计岗位是社会上所有单位不可或缺的工作岗位,会计人员每天在与数字、金钱打交道。很多单位存在的违法乱纪现象,均需要通过会计岗位进行账面上的“合法化处理”。众多会计从业人员,或者迫于单位领导的压力、或者出于法律观念淡薄,或提供虚假的会计证明、或疏于履行该有的监督之责,使得违法乱纪行为屡屡得逞。因此,会计岗位的特殊性要求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具有娴熟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法律观念。从某种程度上讲,经济法律知识能决定会计职业人员的执业质量和职业生涯。与《经济法》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情形是:《经济法》课程的重要性却被实实在在地忽视了。《经济法》课程重要性被忽视的体现就是课时的缩减。笔者曾在多个三本院校做过调研,《经济法》课程的课时被缩减是众多三本院校会计专业共存的现象。

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一)任课教师须在《经济法》课程的第一堂课上对学生强调该课程的重要性虽然每所三本院校均会在新生入学后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但是入学专业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众多三本院校将《经济法》课程开设在第三学期或者第四学期。经过一年多的大学生活,学生已经开始思考自己的专业出路、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很多学生也已经参加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甚至有的学生已经开始筹划初级会计师以及中级会计师的备考事宜。此时再对学生强调《经济法》课程的重要性,相信学生会有切身的体会。更有甚者,不用任课教师强调,学生自己也会明白哪些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笔者从事三本院校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工作已经5年有余。在笔者的《经济法》课堂上经常有学生带着初级会计师考试的复习资料,并在课间休息时间向任课教师咨询不懂的题目或者知识点。因此,任课教师在第一堂课上强调《经济法》课程的重要性,要比在入学专业教育时强调《经济法》课程的重要性,其效果更加明显。

(二)任课教师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经济法》课程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该课程没有兴趣,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笔者曾经在武昌工学院和武汉工商学院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经济法》课程的看法惊人的一致:《经济法》课程理论高深、内容枯燥,没有学习的兴趣。学生对《经济法》课程产生如此误解,责任在于任课教师。任课教师讲授的内容空洞,如何让学生产生兴趣?任课教师单一的教学方法,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任课教师自己没有理解知识,又如何让学生理解知识?又如何向学生传授法律条文如何应用?有的任课教师上课就是念PPT,以至于学生戏言:《经济法》老师就是念经,《经济法》课程就是催眠。其实不然,法律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经济法亦然。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经济法也应该很精彩才对。因此,作为《经济法》课程的任课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是第一要务;运用自己的知识魅力、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让学生对《经济法》课程产生兴趣则是《经济法》课程任课教师的迫切现实。

三、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讲授内容需要厘清

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中级会计师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经济法》课程的考试内容各有不同、各有侧重。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中主要涉及的法律制度有:会计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财政法规制度等。在初级会计师考试的《经济法基础》中主要涉及的法律制度有:经济法概述;劳动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等。在中级会计师考试的《经济法》课程中主要涉及的法律制度有:经济法概述;公司法律制度;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证券法律制度;票据法律制度;商业银行法律制度;保险法律制度;外汇管理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担保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其他法律制度,如专利法律制度、商标法律制度等。在注册会计师考试的《经济法》课程中主要涉及的法律制度有:经济法概述;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物权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公司法律制度;证券法律制度;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票据与支付法律制度;企业国有资产法律制度;反垄断法律制度;涉外经济法律制度等。三本院校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会计资格考试的内容为基础,与其保持一定的衔接。鉴于会计专业已经专门开设有《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税法》等课程,《经济法》课程的讲授内容就无需再涉及财经法规、税法的内容;《经济法》课程应以经济法概述、企业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劳动法律制度、票据法律制度等为主要内容,适当兼顾初级会计师考试《经济法基础》以及中级会计师考试《经济法》的内容,以培养初级会计师为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陆中宝.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教学研究———以南京工程学院会计专业为例.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法学专业课程篇7

关键词:油气储运;专业课;教学创新

作者简介:吕爱华(1981-),女,江苏海安人,常州大学江苏省油气储运技术重点实验室,讲师;郭文敏(1978-),男,河北张家口人,常州大学江苏省油气储运技术重点实验室,讲师。(江苏 常州 21301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101-02

油气储运工程是以解决油气从井口到炼厂或用户之间的油气预处理、运输、储存等工艺技术问题和油气储运设施的设计、建造与维护等工程技术问题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1]在我国油气管网的大规模建设、油气产品仓储业的大规模发展以及国内油气工业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的背景下,培养高素质油气储运专业人才刻不容缓。专业作为工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专业课程教学质量高低对油气储运专业人才素质的培养有着关键性作用。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与实践结合三方面提出了有助于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教学质量提高的方法,并论证只有将有助于专业课教学质量提高的方法共同实施,相互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的教学质量。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更新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教学内容选取时,教材是纲,不能偏离。但以往的工科专业课教学中,课程教学内容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教材,很容易形成“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造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局限性,致使沉闷的教学氛围。有调查显示,本科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中最需改进的地方之一就是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2,3]且专业课与基础理论课相比,更注重学术的实用性和发展性。随着油气储运业的发展,油气储运专业领域不断扩展,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和技术难题也不断在变化。早期油气储运工程重点业务范围多集中在矿场集输系统、原油长输管道系统和成品油库销售系统中。如今随着国家原油储备库的大量建设、成品油管网的迅速形成和天然气工业的大发展,油气储运专业领域重点业务范围在原有基础上拓宽至上游的大型油品储备系统以及下游的成品油管道、天然气管道和城市燃气管网。[1]因此,在组织专业课教学内容时,必须打破教材体系框架,注重课程知识的横向应用,突出专业工程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随着油气储运专业领域不断拓宽,相应的技术问题也不断增多。因此,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还具有鲜明的学术前沿性和探究性,决定了教师除了讲授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外,必须及时将课程有关的最新动态和科研成果等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如增加专题报告等,[4]让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前沿,追踪学科发展动向。但专业前沿内容具有一定探索性,会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此在更新教学内容时,应对前沿内容加以合理精选。同时为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前沿内容应立足国内现状适当超前,不宜太过超前。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专业课教学的一个主要手段。讲课是一门艺术,想要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第一步就是讲课前要精心备课。教师的备课不光是要备教学内容,还要了解学生、讲究教学方法。在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调动有赖于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和有机配合。

1.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等方式,带动学生对课程内容展开思考、判断和解答,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3-5]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相比教师单一讲授教学法,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大众化教育的推行,专业课面临学时减少的现状,因此启发式教学方法应用时应体现出高效性。高效性实现的手段一是要恰当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时机,如:当上课开始,可通过启发式教学复习前面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上节课教学内容,使其迅速进入这节课学习状态;上课接近结束时,可通过启发式教学总结本次课程知识点,帮助学生整理新知识的框架,理清学生的学习思路;在课堂中,可通过启发式教学阐述新内容,使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二是根据教学大纲对新内容有选择性的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如其中的重点、难点内容。

2.结合工程案例展开教学

国家石油储备库、油气管网等油气储运工程的大量建设和发展,需要培养相当数量的油气储运专业人才来完成这一系列储运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这就要求油气储运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具备较强的工程应用和管理能力。在专业课教学中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就是教师结合工程案例讲授课程内容,将授课内容生动化、实践化、工程化,从而引导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剖析具体的油气储运工程问题,培养学生在油气储运学科方面的素养,掌握有效解决工程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专业课“油库设计与管理”中,总图布置原则是油库总图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决定油库总图布置是否合理的纲要性条件,但是它是一些条文性的语言描述,不可能用一些具体的定理或公式表达,不同的工程状况所表现出来的油库总图布置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很多学生反映掌握起来有困难。此时,通过对已建的具有不同收发油方式、不同地形的多个油库进行总图布置案例对比讲解,从对比讲解中反映出油库总图布置的原则以及其应用时的具体表现形式。通过这样的案例结合授课法,学生对总图布置原则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结合工程案例授课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到油气储运领域热点难点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效果增强。

3.设置自主设计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油气储运主干专业课,如“油气管道设计与管理”、“油库设计与管理”等,涉及大量工艺、设备和装置,要真正掌握这些内容,需要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这些工艺、设备和装置的设计、制造和安装过程中去。但受条件所限,后两者学生通常只能以实习方式简单参与。为了得到好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效果,让学生参与设计环节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这些主干课程课堂学习后,均设置课程设计环节,安排一定深度的以工艺设计或部分设备设计为主的设计工作让学生自主完成,从而配合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过程就是学生主动了解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产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实践表明,这种方式增加了学生对专业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专业课教学的主要方式,对于油气储运这种工程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专业课课堂教学要体现出与工程实际紧密关联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工艺仿真软件等展示或模拟工程实际工艺、设备等,达到理论与实际在课堂教学中紧密结合的授课效果。此外,对于油气储运所有专业课程均设置网络课堂,建立网络课堂群,其中除了设置课程基本授课资源外,还添加一些课程相关的前沿性专业知识,并且以除了传统形式外的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如视频、模拟动画、图片等,让学生可以通过合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复习课堂学习内容,补充课堂学习内容,拓宽专业知识面,加强专业学习深度,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能动性。但要注意的是现代教学手段有其局限性,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作用。教师要清楚认清多媒体等多种现代教学方式只是教师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的工具和手段。[6]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反应,适当、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

三、强化实践环节,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出真知,专业课知识的真正掌握最终还要结合实践。

1.配置课程实验

为了加深学生对油气储运专业课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专业课实验环节设置必不可少。其一,实验教学是专业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可使同学们从实际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让其开拓思维,更加感性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其二,是学生获得实际技能,增强就业、创业能力,构建全面能力结构的主要途径之一。实验课的开展方式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加强实验的设计性、综合性和思考性,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深度,逐步使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可见,实验课的设置对于专业课教学和工科学生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

2.与实践环节相互促进

通过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等油气储运实习环节,学生看到在课堂教学中提及的实际生产场所、工艺以及设备等,从而自动将抽象的课程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场景或画面。同时,通过自己的现场操作,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运用已有专业课知识来解决,最终做到专业课知识的真正理解和熟练掌握。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效果,需巧妙安排专业课和实践环节开设时间。以生产实习为例,若实习安排在专业课之前,学生对专业课知识一无所知,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实习就会走马观花,留不下印象,更不会引发有效思考。这样的实习不但不会对专业课教学起到促进作用,还会引起学生对实习环节的厌烦。若将实习安排在专业课程结束之后开展,在专业课授课之间,学生缺乏专业实践体会,对知识点雾里看花,授课效果可想而知。可见,将生产实习等此类生产实践环节穿插在专业课中间时段开展,既能加深学生对前期内容的印象,也能激起学生的进一步求知欲,并在实习和下一步学习中找到答案,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效果。

四、推进立体化专业课教学改革

专业课教学活动是一个多角度的体系化活动,不光要讲究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还要理论联系实际。只有保持教学的实践性以及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实用性,对教学手段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改进,才会有效激起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带动学生主动将专业课知识与实践联系在一起,促进知识的消化吸收,从而有效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

可见,要提高油气储运专业课教学质量,既要满足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同时也要随着专业的发展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并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以上方面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单纯提高某一方面,都很难使得教学质量有很大提高。对未来的油气储运专业课教学而言,只有在继续完善专业课理论教学技巧同时,不断与实践教学体系交叉结合,形成立体化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专业课的教学质量以及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彰显油气储运学科教育与人才培养方式的先进性和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1]梅云新.未来我国油气储运的科技问题[J].油气储运,

2005,24(6):4-9.

[2]李浪.高校课堂教学现状与教学效果提高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31(6):132-134.

[3]杨晨光,张宝敏.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在何方[N].中国教育报,

2010-10-30.

[4]季诚钧,何菊芳,卢双坡.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0,(5):17-20.

法学专业课程篇8

关键词:工商管理;课程教学;新经济;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11.152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

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而浮动,在相对热门的专业中,人才的整体竞争优势凭借人才的素质而凸显,学校要在工商管理专业就业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上以及课程教学上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与传统的课程教学安排不同的是,改革的教学课程方法更多的突出学生自身的重要性,借助互联网工具,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能够感知到理论的来源及其重要性。

1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工商管理专业是将经济学与管理学相互联系的学科,从知识概念上来说,工商管理抽象出实际生活中的经济发展变化及其管理规律。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经济的管理重要性可以从有条不紊的经济秩序中所附带的经济价值体现。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传统工商管理课程教学以课堂为中心,填鸭式教育理念一直延伸到高校教育中,理论的教育充斥着课堂教学中。学生接受来自教师的理论知识,完全依托有限的经验建构起乌托邦,这样的情况将学生实际处理事务的能力遮蔽甚至是磨蚀。教师授课时间较多,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就受到压榨,学科间的理论以及学科类问题体系的串联模糊了学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在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中无法实现获益,自己的创新性意识没能够得到培养。传统的课程教学效果的考察仍以闭卷考试的形式出现在期末总结中,这种教育形式延续着中学阶段的模式,迫使学生在背记中掌握知识,灵活的运用知识机会较少。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以制定的教材作为参照,课程考察也以教材为依据,在这种指挥棒的指引下,学生依赖课程的一家之言,不能够实现概念定义的多维度思考。学生的自习能力较差更是助长了对其他教材的排斥。学生唯教师为权威,唯教材为方向导致学生批判反思的能力较差。

2改革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策略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在采用多媒体技术后,课堂教学效率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要保证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的革新需要在教育理念、教育思维、教育方法上有多样化的尝试创新,只有多管齐下,才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1引入专题讲授教学方式

工商管理专业涉及到的内容广泛,在复杂的经济生活联系中寻找恰当的突破点进行教学授课对于提高授课质量很重要。引入专题讲授教学方式是在原有的教材章节灌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它的特征就是广博。首先专题讲授要求具备同一类型相关知识的积累,这就摆脱了学生对教材的依赖,教师依据教材来诠释的局面。为了听懂教学内容,学生就会主动地查阅相关的知识,从而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相互联系中,教师与学生的联想与联系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2.2借助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不是传统的被动式的案例教学,由教师来提供案例进行讲授将限制授课内容的多元化、思考路径的多样化。在这里,新的案例教学由学生进行主动的搜集,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进行授课交流,这就将课程教学的单一化转化为多极化,学生主动搜集案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讲解就会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借助案例教学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际生活的对接。

2.3改变课程考核方式

在改变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教学效果,只顾及教学形式上的方法而不考虑教学效果就会造成教育的失效。传统的教育考核方式将理论知识教条化,凸显不了知识的动态化,而改革后的课程考核方式将提高学生灵活应变的能力,考核内容将不拘泥于课堂上试卷的考察,还要关注学生实践中的田野调查以及实证研究。课程考核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3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反思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从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着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不仅关注学生的行还关注学生的思,两者的结合为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提供多种可取的思路。

3.1以学生为本位

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将提高学生的市场价值。教学安排与设计将以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来进行。学生处于求知的阶段,作为组织内部的人,学生将受到组织管理体制的约束,也就是说,学校课程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本位就要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立足于社会发展以及市场需求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综合素质。

3.2课程内外的结合

课程内外结合是改革后的课程教学方法的重要特征。首先是课程本身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课程理论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将课程外部环境与课程的内部联系相互结合,外部影响其发生与发展将改变其内部的课程教学安排的变化。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中,要借鉴外国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经验。

4结语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要注重学校教学实际情况,在与市场对接的过程中把握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从外部体系建构上完善相关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学生为导向实现校企合作,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术挂钩,完善教学课程改革后的评价体系,在不断的改革后根据反馈情况积极地加以改变。

参考文献:

[1]乔传福,秦昌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研究——基于课程设置的角度[J].消费导刊,2009,(2).

[2]李蓓蓓.浅谈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模式[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

[3]周萍.从课程体系建设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

法学专业课程篇9

【关键词】 工科本科;课堂教学;模块化;教学法

普通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勇创新,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经常性地进行教学改革,这已是公认的作法。工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是多方面的,通过对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深入分析,可以很清晰的发现,在信息资源丰富、教学硬件改善的今天,影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因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已经聚焦在人的因素,这既包括教与学的两主体——教师和学生,也包括这两主体的态度与技法。基于这一认识,在提倡启发式、反对满堂灌的基础上,我们通过研究和实践,对专业课程的教学组织进行了探讨,提出对具体课程的教学规划,应该遵循教师导引、学生为主、多维度切入、多模块组成的组织方式,应用更丰富的教学手段于课堂教学,注重精讲多练,兴趣引导、对症下药、案例培训,把教学的注意力转移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

一、课程模块化教学原则

在“宽口径,重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课程的教学课时受到压缩,如何保证专业课的教学质量?这就要在教学思想上拿捏本质,体现于教学组织的基本原则中。工科院校本科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其一为学习的能力,即自我完备的能力;其二为专业素养的培养,即奠定专业知识基础。因此,能为有效实现教学思想的各类教学方法,都有条件成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我们称之为教学模块,而各个教学模块的应用,应该按照具体课程的特点,予以组织,实施原则即为:宏观定目标,微观用模块,整体规划,细节灵活。

二、授课模块的组成

在传统的专业课教学中,讲授是绝对的主角,而教学改革实践中,授课的组成模块呈现多种多样的特点,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讲授模块

教师讲授,担负课程重点知识内容的快速传达和要点领悟,授课中,教师首先要对该课程在专业体系中的定位把握准确,对课程本身有深度的了解,即能深入浅出地带领学生游走于知识的海洋,而又紧贴专业的脉络。授课内容基于教材又要高于书本,随着技术的发展适当地进行调整,达到推陈出新的效果,添加在生产实践中广为使用的新内容,注意内引外联,将各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体现在由教师主导的授课环节中,激发学生学习该专业课程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情况及方向。讲授模块的手段可以包括各种成熟的授课方法,在教师讲授的同时,穿插板书推导与总结、多媒体课件演示、PPT讲解、实验示范等。板书的推演、总结,层次分明、逻辑性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多媒体课件增加趣味性,动画对机理表达直观;PPT带来大量的信息,链接向进一步学习的知识线索;实验示范拉近学生和实践的距离,消除神秘感,为课后的学习扫清障碍。

2、互动模块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精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为20~30分钟,这说明由教师一味地宣讲,受众走神是在所难免的。提高授课效果,促进集中精力,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有效利用课堂时间的方法。互动模块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学生的听课反馈,帮助教师适时的调整授课的节奏。互动模块的引入,主要是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改变一贯的被动角色,让思想活跃起来,从提问/回答,到小组讨论,再到知识点的学生试讲,再到热点问题的师生、生生间的辩论,形成多元参与的课堂环境,增强课堂中探讨、研究的分量,实现“自我完备”锻炼。而研讨可以确切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有机会与老师进行思想碰撞,有利于培养扎实的专业知识科研精神,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3、实践模块

工科是“应用科学和技术的原理,结合实际经验来解决问题”,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应该始终非常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力图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专业课程已经涉及专业应用领域,有条件在教学中将工程应用的实例,有机地与课程教学的不同层次相结合,转化为实践性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感到所学知识的适用性,体会掌握知识的紧迫感。现阶段的学生,最为关注的是“学”与“用”两者的关联,实践搭起的桥梁正可以沟通“学”与“用”。在课堂中,引入实践模块,有助于学生对课程定位的准确把握,增强课程的指向性,并将应用技能逐步掌握。在课堂实践模块中设立的任务,亦成为课后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的种子,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渴求知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一名独立的研究者。

4、准备模块

所谓“准备模块”,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明确体现对学生参与课程的指向性内容,包括重点预习的布置、互动信息的延伸链接、实践题目的注解、阶段性考核的安排等,也包括学习小组的组织、实践手段的筹备等与模块化教学相关的教学条件安排。通过准备模块,为学生提供进入教室的听课指南,为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奠定基础,才能将有限的学时,转化为高效的课堂授课。

5、考核模块

考核作为教学模块单独提出,成为专业课程多模块化教学之一,是基于近年来教学实践中的研究。传统课堂教学中,平时成绩就包括课堂随机考核,然而,在课时压缩、师生比例增大的现状下,考核抽样相对缩小了频数,影响了平时成绩的客观性,更重要的是在专业课领域,能力的培养要远远胜过单纯成绩的关注;另一方面,在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中发现,应试教育与“快餐文化”的共同影响,让学生重视了成绩这个结果,而忽视了获得知识的过程,长于获取成绩的技法,而忽视夯实专业基础的一层层细节,所以注重平时监控的考核模块,首要目标是配合其他模块,特别是对实践与准备模块的督促,将对学生的评价,引向平时能力的培养;其次,调整由于对“高分低能”培养模式的矫枉过正,而螺线上升为重拾对考核的理解,借由学生对分数的关注,化为督促学生在重视能力培养道路上的动力。实践模块内容的选定,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精力,利用丰厚的专业积淀,精心的甄别,选择适应具体对象的实例网,在相互关联中,逐层匹配到学习对象中去。

三、模块化教学法的组织

教学组织的具体形式是多元化的,要结合具体专业课程、适应教师与学生互动特点,进行不同的组织。就模块化教学法本身而言,核心强调的是调动各种手段,有机地应用于专业课课堂教学中,扭转“先教后学、被动接受、作业代练、考试评价”的现状,把学习兴趣和融入体验作为专业课程教学的动力。因此,各个模块在教学中的运用,不是固定僵化的选择,而是形成理念,在授课的不同阶段,根据需要精准的添加和取舍。以我们在“计算机原理”课程的应用为例,计算机与嵌入式领域的基本知识点,是结合当今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而展开的,通过准备模块,以关键词为链接,让学生在课前查阅广泛的资料,形成自己的认识,再由教师进行精讲、明晰;而指令学习,则以简述为主,让实践模块担负责任,在程序设计练习中,在课堂互动中,去逐渐准确把握其内容和使用技法;进入功能性学习后,则通过前期的准备模块(包括教学软件和硬件),顺利的进入小组实践与竞赛中,以考核为激励,将课程本身前后连贯起来,也在实践中认识到单一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位置,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结语

课堂教学改革是不断进行的研究,总结与坚持已经获得的成果是根本,调整和创新是保持教学品质的新鲜血液,模块化教学法是适应工科专业在专业课教学中的一种理念,它的创新在于敦促教师建立还课堂于学生的认识,让教师成为课堂的驾驭者与监控者,控制着方向与节奏,而让学生自由的徜徉于知识的海洋而又能安全的抵达彼岸。

【参考文献】

[1] 眭平.基于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13.08.

[2] 郭英起.应用型工科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06.

[3] 李新市.高等学校多元课堂授课若干问题探讨.科技信息,2009.03.

法学专业课程篇10

浙江省中职财会新课程于2015年秋季在各中职学校全面实施,新课程实施后,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方案、课堂教学方法等。本文以省课改核心课程和学生情况为研究对象,提出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和思考。

一、中职财会课改核心课程简介

本次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各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与本专业领域相适应的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严谨规范的工作作风,能在经营管理第一线中从事企业单位出纳、工资核算、仓库管理等会计及其相关岗位的操作性工作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课改首先推出课程《走进会计》,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入门教育读本,通过本课程四模块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悉会计职场环境、认识会计岗位职责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认识供应、生产、销售会计核算流程,并能进行自身的会计职业生涯规划。后续的课程(如《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编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与核对》)都以实践操作为导向、培养专业学习能力、形成一定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思想,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这也正是新教材的变化所在。

新课程中还设置了岗位方向的课程,如《出纳实务》、《工资核算》、《仓库管理》、《纳税申报》等,更有针对性的培养一部分的就业人才的课程。

二、新课程实施后中职教师面临的困惑

新课程在各中职学校实施已经一年了,根据杭州、宁波、温州等地的中职会计教师反馈的情况看,新课程《走进会计》、《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与核对》、《会计报表编制》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

1、教学内容的选择

课改之前中职财会专业课《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的教学是在多年的教学是比较成熟的,专业教师都拥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体系。新课程中,已经将知识规划为模块学习,很内容已经重新编排,教师也就出现无从下手,不知从何教起的困惑。根深蒂固的想象着以前怎么教,学生该怎么学,对于新课程内容感到很迷茫,对于教学方法就更是如此。比如,对于新课程《走进会计》很多专业老师反映,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程度来教,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想结合《基础会计》进行教学,殊不知,《走进会计》是入门教材,即使很多专业术语学生暂时不懂,但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进入了解感知层面,并没有像《基础会计》那样理论化,所以采用的教学方法尽可能的活泼化,能让学生自主的参与课堂来强化专业知识。

2、教学目标的制定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不能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对于不同层次要求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缺乏了解,对自己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在旧课程体系中尽管教师有板有眼地按照教学大纲来设计教学内容和进度,使学生们尽可能掌握较多的理论基础知识,却忽略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有些学生学习《基础会计》一年后仍然不会编制会计分录;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很多学生缺乏对学习的目标的正确认识,随遇而安,甚至有一些学生认为,进入中职学校就是为了找工作,然而工作是否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持无所谓态度,也并未对以后的发展有明确的认识,加之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效果不佳。新课程体系越发如此,在对教学内容不熟悉和对教学方法不确定的前提下,教学目标更加不明确,对教学的重难点也难以把握。

3、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中职财会专业课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还是只重视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依靠的是传统的黑板和简单的课件,有时为了应付上一堂公开课才准备采用新方法教学,这种单向灌输模式缺乏对学生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的足够考虑。单一、低效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缺乏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的精神喜悦,不仅没有使学生学会科学思维方式、提高学习兴趣,反而费时费力甚至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如今,会计专业已经实行课改,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尊重学生的成长意愿,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可塑性变化,如何让会计课程脱离单一的教学方法还有待研究思考,试验研究出创新的教学方法也是我们当下的新任务。

4、教学资源的开发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受观念和条件的限制,老师们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的思路还没有完全打开,教学方法较少,途径也比较窄。一般情况下,都是校内的资源用的比较多,校外的资源用的比较少;物的资源用的比较多,人的资源用的比较少。在全新教材的新课改的现实下,教学资源是少之又少,教学时间又紧迫,很多教师又重新回到《基础会计》的课程,对新课程的教学资源有了一定的限制。比如,《走进会计》的教学中,模块任务要求学生下企业去进行调研学习,但是在真正的教学中很难做到,第一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第二考虑到企业的招待限制等等;再如,《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的教学中,虽然课程中已经涉及了一些跟实践相结合的原始凭证,但是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的相关的原始凭证,课程的练习训练较少。

5、教学的评价方式

传统职业教学评价体系过分地强调甄别和选拔,过多地关注对书本知识和单项技能掌握的评价,过于重视终结性评价,即采用试卷考试与测验的方法。就如选择性课改前教学的评价方式就是通过各类考试来进行衡量,有富阳区的统考,有杭州市教研室组织的杭州市会考,通过这类考试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课改后,要求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小组评价以及社会与企业的多元主体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素质的提高程度,分别可以采用学分认定评价法、活动过程评价方法、展示评价方法等方法进行。在具体实施时,由于对课改在实施阶段、各学校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不统一,每个老师对新的课程内容的不熟悉,导致教学的评价与新课程宗旨不相符。

三、中职财会新课程教学方法运用及思考

新课改形式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形象的体验教学,加强学生的实操能力,毕业后专业对口找工作的比率上升。会计专业对基础知识要求比较高,对专业技能要求高,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那么,如何围绕选择性核心思路,把握课程内容?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的教学方法?

1、头脑风暴教学法

这是一种发挥集体创造精神的有效方法,学生可以无任何约束地发表个人的想法,甚至可以异想天开,教师对其正确性或准确性不做任何评价。一般情况下,头脑风暴教学法与小组合作学习是相互进行的,它注重让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学习,学生在活动中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很好的?椭?了同学间的团队协作精神,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激发了学习兴趣、启发了思维、体验了学习的过程。

(课堂实例1)以《走进会计》模块一为例

主持人:在经济发展的社会,如今找工作已经是毕业生面临的最大问题,很多人是为了找工作而找工作,也不在意专业的对口性,但我认为我们求学多年,学了一门技术,目的就是想找一份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的工作,如果纯粹为了找工作而工作的话,那我们的学习生涯又有何意义呢,今天我们就在听听每一组成员的想法,请大家畅所欲言,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讨论,毕业后你们的理想工作是什么?

组1:我们组大多数(5个)同学的想法是先把会计从业资格证考出,出去找一个大中型企业的出纳,学徒也没有关系,只要能找一个跟专业相关的工作慢慢学习,因为人都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的,即使我们找的工作仅仅是一个小出纳,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工作努力认真,得到领导的认可,升职也是很短的时间的事情。个别同学一直来对画画很感兴趣,因此她们希望能一直画下去,以后可以开办培训班,甚至办自己的画展。......

如此方式,学生完全没有限制的思考着自己的人生,不受家人和老师的束缚,在自己的同学中给自己定下最初的目标,使得他们有动力往前进,不失为一个好的方式。但是由于此种方式要有大胆发言之人和主持人的训练,可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无法掌控,会出现好的很好,差的会影响整堂课的进度和质量。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针对一些具体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包括了计划、实施和检查的全过程,从制定计划到实施计划、实现目标直至成果展示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因此它很好的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学目的明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的过程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能力培养。

在此案例中,拍摄视频是学校领导与合作企业联合拍摄,拍摄的内容为企业实景交易内容,耗费时间长,成本较大,这也是采用这种资料教学的最大的难题。但是视频内容的场景的真实性,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对自己的前景充满着希望。

3、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剧情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扮演剧中的人物,进入角色,体验角色生活,学生们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它通过设定一个最接近现场状况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分别扮演某种角色并借助角色的演练来理解角色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主动面对现实和接近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新课改教材是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因此采用这种方法是最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通过学生对人物的展现,更直观的发现了一些会计职业道德中的不良做法,学生切身体验,也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但是要事先安排情景剧的内容,学生还需要进行多次训练彩排,如果都采用这样的学习方式,虽然兴趣提高了,效率提升了,但是由于平时耗费的时间过长,效果又很难控制,学生也会产生疲劳,因此,这种方式不宜常用。

4、展示法

展示技术是职业活动导向教学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教学技术,是行为引导教学方法的一个组成部分。让学生在班级和小组中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不仅了解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展示了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展示了情感和态度,体验了对知识学习的乐趣。展示形式的评价促进学生知识内化,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它主要是配合其他教学方法,用于考核评价学生。

新课改形式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水平,就如学生第一次站上讲台进行展示时,不敢看下面的同学,声音也不够响亮,只是作为一项任务把它完成,经过多次训练后,学生现在站在讲台上已经是游刃有余了。这就达到了课程改革培养学生能力想要的效果。但是由于此种方式需要花大量的课后时间去完成这个任务,花费的时间较长,不容易把控教学进度。

5、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把职业活动中的真实情境通过典型化处理,形成可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对这个具体案例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个案例进行讨论和研究,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通过励志的优秀的案例,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宗旨不是传授最终的真理,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讨论和思考,去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真正重视的是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但采用此种方法,教学目标一旦确定,案例选择就成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教师要选用与教学目标相应的并可以联系实践的案例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