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4-01-23 17:57:41

论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论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道德教育;教育体系;综合素质

一、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从业人员的道德品格和道德境界往往通过对本职工作的态度具体表现出来。因此,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高职学生而言是相当重要的。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决定:(1)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西方国家价值观念的大量涌入,传统的、单一的价值观已经被多元化、复杂化的价值观所取代。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知识熏陶和教育,使学生具备较为深厚的职业道德修养,为国家培养合格劳动者和建设者,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2)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丰富高职教育教学内容的客观需要。当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动手能力强,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然而,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目前所开设的课程来看,绝大部分学校对职业道德这门必开课程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这是很不妥当的。从事一定的职业就需要相应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不仅包括专业技能素质,也包括职业道德素质,有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不仅是学生职业生涯成功的保证,而且是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企业经营、保证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需要。(3)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敬业的含义就是尊敬、尊崇自己从事的职业。敬业精神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尽职尽责精神。我们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敬业精神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不能在这种竞争中生存下来。因此,高职院校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从现在开始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发展,掌握自身成功的基本规范要求,进而具备与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职业道德。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当前主要应对学生实施以下几个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1)大力开展高职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理想是指从业者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在职业岗位上确定的,未来的奋斗目标,是个人渴望实现的境界,即对未来工作部门、工作种类或专业以及事业成就大小的向往和追求。职业理想是人生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时候,要引导学生将职业理想和理想职业区别开来。理想职业带有强烈的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色彩,它主要从物质待遇、个人愿望的满足、人生目标的实现等方面来考虑,所以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职业理想首先考虑是社会的需要,要求每个同学从国家和民族大局出发选择自己的工作岗位,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此基础上,才能获得个性的满足及全面的发展。(2)大力开展高职学生的责任意识、健全人格与成人成才教育。成人成才的素质要求应从基本要求、责任、任务三个方面来把握,从社会要求和自身人格发展的角度来明确。社会的要求是:做“四有”新人,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好公民,成为投身现代化事业的有用人才。自身人格的健康发展,其最基本的要求是: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学会心理的自我调适,保持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于一个即将或刚进入社会的高职学生来说,成人成才教育的重要任务无疑就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要达到以下四个目标:保持开朗的心境,保持正确的自我认识、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与社会协调一致。(3)大力开展高职学生的择业观念与职业责任教育。高职院校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正确认识客观存在的职业差异,不管自己的具体职业如何,只要自己勤奋工作,能够在本职岗位上做出相应的贡献,都会受到社会的尊敬,并获得相应的物质报酬。现在的高职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在意志力、忍耐性、吃苦耐劳等方面存有明显的不足,因此,要把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教育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把握基本的职业行为规范,包括尽职尽责、主动服务、欢迎批评等三个方面。在职业责任教育中,要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自我评价观念,要从业者发自内心的,真正的“以遵守职业道德为荣,以违背职业道德为耻”的意念。这种自我评价意念的确立,是职业道德规范得以有效推广、执行的保证,也是高职学生岗位成才的重要基础。

参 考 文 献

[1]李新生主编.《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探讨》.中南大学出版社

论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篇2

一、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1.顺应社会发展,对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担负着为未来酒店发展培养出合适的人才的重任,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对于培养兼具业务与道德的优秀酒店管理人才有着重要作用,最终保证和促进酒店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2.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现状,要求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当前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现状,站在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因为学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而且多数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即便是操作技能有所提高,依然避免不了会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存在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在酒店管理专业中,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将该专业定为自己暂时性的选择,认为酒店管理未来前景渺茫,甚至可以说没有前途,对酒店管理工作的选择有着太大的偏见。认为酒店管理工作就是端端盘子、打扫卫生、整理床铺等,对于专业技术的要求并不高。因此,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酒店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错误的思想观念。一些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有着错误的思想观念,他们缺乏创业意识,更多的将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家人身上,在学习中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悲观心态。这种思想观念并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学校为酒店管理培养专业的、优秀的人才,长期以往,这也危害到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

2.服务态度差。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中,服务态度较差,根本没有达到酒店管理行业的要求。这种较差的服务态度主要表现为:冷淡的服务态度,行为懒散怠慢,对待客人的态度不能一视同仁。酒店行业作为一个以服务态度与服务质量为衡量基准的行业,能否对宾客全心全意服务关系到了未来酒店的发展。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更多也关系到了职业道德的问题。

3.缺乏敬岗爱业精神。敬岗爱业体现了人们对所选职业所表现出的一种认同与热爱,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话,是人们职业素质与职业精神的表现。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少热情,工作中一旦发生个人利益与单位利益的冲突现象时,那么不可避免的出现学生会优先考虑个人的利益。由此,高职院校在重视培养学生的技能之余,还要重点加强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工作责任心。

4.诚信度不高。很多毕业生在工作中,通常会忽略顾客的需求,对客户许下难以兑现的承诺,对行业形象和利益造成严重损害。因此在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中,还应当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三、引起学生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1.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缺陷。长久以来,在中国教育行业中,学历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两者通常被混淆,因而,在教学中老师仅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在一些高职院校中,甚至根本未设置职业道德课程,即便是有,也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并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这种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的现象,学生对职业性质、就业形势与政策只能通过学校以外的信息途径。如此,不可避免的形成了学生迥然不同的职业道德。

2.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道德标准的影响。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中,教师是传道授业的人,他们组织和实施具体的教育活动,在学生中间扮演着表率和榜样。但实际教学活动中老师并不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传递给学生一种与职业道德相悖的错误观念,在学生中间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四、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途径

1.不断强化学生专业思想的教育。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上岗之前,他们的择业动机与职业理想,多是专业思想的影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刚入学之际,普遍对该专业的认识不足,甚至带有偏见。“酒店行业低人一等”这些错误的认识,必然业导致引起他们的错误行为。因此学校要对新生加强专业思想教育,纠正学生错误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2.提高非专业任课老师对专业的认识和了解。教学中,非专业课老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认识通常是片面,在授课过程中业很容易影响到学生,因此提高非专业课老师对本专业的认识极为有必要。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酒店行业中,有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这里汇聚了各种思想,倘若学生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那么很容易就被个人主义与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所腐蚀,从而影响价值观与道德观。因此学校在教学中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4.校企合作,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根本起不到作用,为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还需要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所有机会和场所。利用酒店管理的实训基地,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训练。学校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导并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论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篇3

论文摘要:由于司法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其职业道德就更显得重要。因此在司法会计专业建设当中,必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良好的实践能力。

司法会计,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司法实践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新兴职业,由于其兼具司法和会计两方面的性质,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开办司内法会计专业的院校,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一、我院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一)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作为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应该是贯穿始终的,我院也一直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各种活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基础道德教育并不等同于职业道德,相比而言,后者其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职业需要。目前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并未受到各方重视,也未真正开展起来。尽管我们在专业建设规划中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也在寻求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会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但不可否认的是,该任务的实施已明显滞后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工作,也影响到了司法会计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职业道德教育仍流于形式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无疑是一块主阵地,但是要通过思政课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显然不太现实。WWW.133229.cOm据了解,目前司法会计专业还没有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仅限于思政课堂上。然而,单靠思政课来树立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思政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当然包括一些基本的职业道德的观念,但是由于课时有限,根本无法展开;另一方面,由于思政课教师并不懂专业,也无法从职业角度入手,更加系统深入的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正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以往人们普遍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只是一种知识的传授,它要求学生能牢记职业道德方面的规范和准则,实际上这种缺乏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职业道德教育中,则体现为偏重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传授,缺乏对道德选择能力和解决道德冲突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社会实践这一大课堂,致使学生在遇到一些现象和问题时无所适从。具体到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其表现主要是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职业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和体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其实“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与职业实践相联系的自我完善过程,逐步培养起相应的职业道德情感和职业道德信念,形成相应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品质”。

(四)职业道德教育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其目的最终还是希望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对于职业道德而言,其最终仍然是要依靠学生自我约束,通过内心世界的升华,从而达到行为的规范,而不是简单地凭借某种规定来强制。然而司法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很多学生对职业道德至若惘然,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挣大钱,而不是对司法会计职业深层意义的探究,没有意识到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重要性。

二、加强我院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构想

(一)提升职业道德教育在司法会计专业中的地位

作为高职院校,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固然重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因此,必须重视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将其提升到与司法会计检查、司法会计鉴定等职业技能培养同样重要的地位,既突出了专业的特色,又做好潜在风险的防范。此外,在后面的专业建设中,应加大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特别是相关理论的探讨、理解和融会贯通。

(二)开设司法会计职业道德必修课

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培养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校大学生尚未进入社会,思想相对单纯,在这种环境下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易于收到良好的效果。可以将职业道德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开设,加强司法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论学习。课程内容中可加进有关司法会计职业道德的案例,通过分析讨论,寓枯燥抽象的说教于生动具体的案例剖析中,增加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感性认识,增强教育的效果。还可以与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检察院进行合作,聘请从事司法会计工作的专家,通过司法实践中的真实案例,用专题演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对司法会计职业道德的认知,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强化其法制观念。

(三)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职业道德只有让学生到事务部门这个大课堂中去实践、去锻炼,才能真正被学生领悟并外化为实际的职业行为。因此,应多组织假期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实训、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等方式,让学生在工作的第一线得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客观公正、保守秘密、廉洁自律等职业道德行为的锻炼和养成。相关教师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督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反思和总结,加深职业道德对个人、用人单位和社会重要性的认识。

(四)注重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学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建设了司法会计实训室,可以在此张贴操作流程、专业操守、实训管理规定等内容,建设有职业特色的学习环境。在学院已有警务化管理和大思政格局下,学生已经具有了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遵纪守法意识,也有更充裕的时间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特别是司法会计协会,应该行动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各年级、各班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职业道德知识,践行职业道德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重要载体,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认知职业道德规范。此外,要利用校内网络、广播、刊物等媒体形式大力宣传职业道德教育,积极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提升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于朝.司法会计学(第三版).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

[2]项怀诚.会计职业道德案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龚文龙,黄通菊.论司法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4).

[4]黄通菊.司法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及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3(3).

论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增加投入;创新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082-01

社会上对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也就受到了空前的关注。由于职业道德与现实的紧密相连,虽然我国的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取得一些成绩,但是与当代社会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职业道德教育缺乏人力的保证,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的教师、学生和辅导员都忙于日常事务而相对忽略了学生学习职业道德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将职业道德的教育责任推给用人单位,这就使得职业道德教育流于形式。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财力的保证,学校将职业道德教育经费挪作他用或者干脆没有设置专门经费。职业道德教育观念的滞后也严重影响了教育的成效,社会长期以来认为教育仅是知识的传递,这对教育的看法有失偏颇。人们将职业道德教育也纳入教育的范围,这种不科学的观念影响到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具有模糊性,缺乏计划性。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单一,内容不适用。主要采取直接灌溉的方法,缺乏调查和实践。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力量弱,严重影响到了教学质量。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方式简单,使职业道德教育的时效性降低。

针对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哲学问题,在职业道德教育的改革中我们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加强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投入,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认知。高职院校的党委应该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德育目标,统一部署、协调配合、并检查监督。高职院校的干部、教职工应该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广大教职员工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要制定完善有关规定和政策,明确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因此要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师德建设和业务力量。将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教育的评价体系之中,健全考核和奖励制度,引起学校和教师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保障教育经费的来源和合理利用,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第二,拓展职业道德教育的领域,更新职业道德教育的观念。目前我们更多的强调职业道德是人们在工作当中所遵守和服从的规范,这种典型的定义从道德的规范性和约束力出发,忽视了面对道德问题时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职业道德教育的惯用模式是灌输模式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脱离了实际,单纯强调了德育的社会的价值,忽视了个体的价值,大大降低德育的效果,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德育工作者应该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改变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方式,使学生提高对自身道德的自主意识,将遵守职业道德的教育内化成自己自主自觉的一种活动,把学生的自我教育变成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

第三,明确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和方向性。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是围绕某种教育目标来进行的,任何的教育手段和措施也都是为实现这种教育目标而服务的。职业道德教育也不例外,德育的目标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过去对此问题关注力度不够,教育目标的模糊、空洞容易引起学生的混乱和不理解。在考虑我国德育总目标和职业道德教育特征之后,高职院校应该制定更加规范、明确的目标,以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指导基础。

第四,创新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使教育更具实效性。要及时经常地调试教育的内容,把最新的理论的观念填补到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当中来,使职业道德教育充满时代的气息,时刻关注着时代的变化,对当前出现的新问题给予充分的认真的理解和剖析。另外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要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对于高职学生的不同专业和年纪要施用不同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和课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要突出爱岗敬业的教育,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将其投入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并使其成为一种人生价值观。

第五,拓宽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创新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转变传统的理论灌输的方法,综合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和其他学科教育理念从转变课堂教育方法,增强学生参与性如学生自讲法、角色扮演法等;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社团活动,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发现自己未曾发现的能力或者不足,以此来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运用典型示范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和仿效,如宣传各行业的模范人物、邀请各行业的先进人物来作报告或者讲座,以此来激发学生爱岗敬业、艰苦创业的意识;实施一种实践性、开放性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们走出校园,去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引导结合起来,使学生实现知行统一。

总之,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不会一蹴而就,需要社会将其重视起来,需要高职院校来通过多种的方法和途径,有步骤、有计划的一步步培养,在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当中一步步的验证和发展。随着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进步和发展,高职院校会更多的为社会提供拥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的一线建设人才,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邵长胜.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张丽.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改革对策.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主体间性;法律职业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0-0164-02

一、主体间性法律职业道德教育

法律职业道德是指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员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法律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是伴随着接受法律教育的过程而逐渐形成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不是单纯的让学生背诵法官、检察官等法律职业人的职业道德,而是要揭示出法律职业的行业特点与法律职业道德行为之间的关联,把法律职业道德的思想融入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真正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形成内在的道德确信,才有可能在将来的职业过程中基于内心的确信而表现出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因此,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相比法律知识和技能教育,在师生关系、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主体间性强调关系双方是双主体,均具有主体性,是一种消解主客体对立和主体中心的新主体性哲学。主体间性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主张师生之间在平等、友爱的交流与互动中,在贴近生活和感受法律道德的交往实践中,共同体验法律职业道德的真谛,实现理论的升华。主体间性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强调师生关系从单向走向双向交互,强调教育目标从“以知识为本”走向“以人为本”;强调教育方法从灌输走向对话;强调教育内容从理论走向实践。主体间性法律道德教育具有交互性、平等性、和谐性与共识性,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平等基础上的交往活动,双方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形成对法律职业道德所达成的相互理解,形成师生间的共同认识、共同价值和共同理想[1]。

二、主体间性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师生关系从单向走向双向交互

我国的法学教育,大多延续了传统主体哲学“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在这一思维模式下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师生关系范式主要采取教师单主体式。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从总体上来说是控制大局的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更多的是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学生对教师要绝对服从、遵从师教,无主体性可言。这种师生关系导致在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把学生当成了被动接受法律职业道德知识和影响的对象,把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当作“主体――客体”关系来对待,道德教育过程等同于训练和控制过程[2]。这种教师单主体的教育模式容易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上,更不利于达到入耳入心的教育效果。

另一种教育模式,是学生单主体范式。它是作为“教师中心论”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它尖锐地批判教师中心论无视学生的尊严与自由的做法,认为其形成的是统治与被统治的不平等师生关系,并鲜明提出学生是中心,教育的措施是围绕学生而组织,把老师当作学生建构的“工具”[3]。“学生中心论”单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崇尚物理利益,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物质利益面前显得脆弱而不堪一击,学生的思想难免受到外界不良思潮的影响和左右,这时教师的引领和导航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单纯地强调学生的中心和主体地位是片面的。而且,这种以学生为单方主体的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自我建构,实际上学生并未真正取得主体地位,因为学生这种主体地位无法避免教师的干预和引导的,因而也就无法真正成为法律道德教育的单一主角。

主体间性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强调双主体,教师和学生都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过程的主体,教学资源作为教育中介,是他们共同的客体。这种模式下,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无条件的平等关系,双方相互尊重、共同学习,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实现法律职业道德知识的培养。由于师生之间是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师生在共同探讨和学习法律职业道德理念的时候会出现情感的交流、拉近彼此感情的距离,产生感情的共鸣和认同,这种共鸣和认同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态度,使法律职业道德理念真正地深入学生的内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自身的素质和道德修养也得到提升,这样实现双方共同的进步,也达到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

三、主体间性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目标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传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看重对学生知识的培养,把道德规范化为知识点要求学生进行记忆和背诵。随着对学生能力和素质要求的提高,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也提升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在考核中,将职业道德化为能力考核应用题,判断学生是否选择正确且应对自如。不论是传统法律道德教育还是加强对能力的考核都忽视了人的感情和意志在法律职业道德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仅仅单纯地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忽视了法律道德是作用于人才能真正起作用的,没有加强对学生内心的理解和确认,因此都是一种以“知识”为本的道德教育[4]。

主体间性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宗旨倡导一种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强调法律道德教育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掌握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职业道德规范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学生的心灵生成与成长的过程。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是一种针对学生心灵的教育,确认和培养其法律职业道德自觉性是教育的目标和宗旨。与形成法律人的道德品性相比,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居于次要位置的,“人”才是这场教育中的主体和达成目标的首要方向。了解学生的感情和意志、激发学生对法律职业道德的认同、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与教师和同学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实现心灵的成长,这是主体间性法律职业道德要实现的教育目标。

四、主体间性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方法从输入走向对话

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与其他法学课程一样,大多保持单方面说教、正面灌输的教学方法,结果是教师在讲台上大谈道德理论,可学生在下面却各行其是,久而久之形成了教师不愿讲学生不愿听的尴尬局面。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他们只注重法律职业道德知识的传授或者道德理性的训练,忽视了思想的交互。教师和学生者之间缺乏感情的传递,也造成了彼此并不关心对方讲授多少和接受多少。从理论上看,道德教育想要深入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在情感或态度上认同,就必须使学生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接触实践以获得切身感受。因此,在法律教学传统之上找寻、建立有效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体系更为关键,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独特性也决定了其必须寻求一种不同于法律知识和技能培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要为学生提供情感体验的体会,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认知,将来才能使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推动力,并最终促进学生法律职业道德自觉性。

主体间性道德教育所体现出的是平等对话的方式。所谓的“对话”,是指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上,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在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样都是学习者,是一个对共同感兴趣的领域相互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对话,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学生不再与教师有距离感,也愿意向教师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通过对话,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可以更好了解学生,可以根据学生的内心需要和职业道德认知水平选择最合适的教育资源与学生共享;学生在与教师平等对话的中,也会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并与教师积极的讨论,在共同的思想交锋中,也实现了教师的进步和理论的升华。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对话式教学方法,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

五、主体间性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从理论走向现实

现行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并没有与实践紧密结合,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以所依托的法学基本知识为载体,把需掌握的道德内容知识点化,并划入不同的学科,以寻求知识体系化和学科的支持;学生也通常把法律职业道德概念、特点、当事人的职责、法律责任等道德准则和规范作为知识点进行背诵和记忆,但当考试结束后,往往深入内心的不多。二是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大多是法官、检察官道德行为规范的内容,这些规范性条文往往漠视学生现实的学习及生活状况,甚至是对真实的职业道德生活全貌的肢解和疏离。

主体间性法律道德教育要创建贴近生活、更符合切身感受的课堂,要改变单纯重视知识的积累与考核,改变忽视对学生作为“人的个体”心灵的培育,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法律职业道德的大部分内容与律师与当事人、证人,法官、检察官与当事人及案件参加人之间的关系不可分割,大量的职业道德规范通过法律职业者亲身参与公诉、审判、辩护、会见当事人等法律案件而形成,不像在其他实体法领域更强调法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5]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关注各种媒体,包括关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集中播报和关注的与法律职业道德有关的重要新闻,关注司法体制改革,通过大量的正面先进人物的事迹和反面案例尤其是近期国家反对和打击的丑恶行径,提升学生切身体会和感受的能力,在充满实践氛围的课堂中,体验崇高法律职业道德人生的意义。

六、结论

主体间性法律道德教育是师生主体在充满生活气息的交往互动中探寻道德共识的过程。将主体间性引入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法律道德教育的内涵,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新时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者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参考文献:

[1]蒙冰峰,廉永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应然转向[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

[2]吴岳军.论主体间性哲学视域下的德育师生关系范式[J].教育学术月刊,2011(2).

[3]顾红萍.主体间性道德教育及其模式的建构[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论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篇6

根据调查研究,目前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在目标、内容、方法、环境支持、资源利用等方面均存在系列问题,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择业从业中频繁跳槽、弄虚作假、过分功利化等现象,制约着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和效果。

1.学生职业道德教学内容上的问题

(1)各门相关课程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交叉重复,对象性缺失目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及各专业课程教育中,都有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技巧讲解、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等内容,雷同重复,其间缺乏明确侧重分工与支持配合;同时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面对不同学习阶段,不同环境遭遇、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思想状况的教学对象,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追求整齐划一,没有尊重时空、个体差异,难以获得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提升效果,不能使每一个学生普遍受益。

(2)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滞后陈旧,“泛政治化”倾向明显当前有关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着重宣讲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突出对各职业道德规范条款的注解诠释,充满“应该”“必须”“禁止”“义务”等字眼,意识形态色彩浓厚,忽略了社会职业变化与职业问题层出不穷的现实,缺乏鲜活灵动和回应张力,由于话语权的垄断宰制,让学生误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就是纯粹的政治宣传,产生抵触逆反而不能积极主动融入参与,无法实现教学效果的入脑入心,甚至会造成知行脱节的现象。同时,目前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自身价值取向和思维方法的局限,夸大职业竞争中的“丛林”竞争现象,把职场和官场混为一谈,大肆渲染所谓的“办公室政治”,津津乐道于阴谋诡计、投机取巧、奉迎钻营等不正当手段,背离了职业道德教育的“育人”宗旨,偏离正能量,误导和损坏学生的职业成长。

2.教学方法上,过分强调心理测试、游戏娱乐,走向了表面化与形式化

出于对宏大叙事的解构和迎合讨好学生,在当前的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出现了一定的“去理论化”“去中心化”现象:片面地以心理测试、游戏娱乐来取代课堂讲解,缺乏有力的理论论证和针对性说服,缺乏真正的价值引导与思维启迪,课堂浅薄热闹,学生一乐了之,浅尝辄止,无法内化为自身素质结构,不能外化为行为准则,不能有效地分析解决实际职业问题。

3.职业道德教育的资源环境方面,忽略职业文化营造和职业氛围创造,载体和平台欠缺,信息利用不足

这表现仅限于课堂和校园狭窄空间,利用课本教材进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无法实现职业道德教育与外部社会环境的联动与助益,在校园文化中仅仅陈列人生警句和学习格言,没有更多地展示职业模范与职业成功励志事迹,甚至是职业沉沦警示,没有营造良好的职业文化氛围,学校和教师缺乏职业道德教育的自觉意识,没有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构建综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的丰富载体与活动平台。

二、围绕职业道德教育的质疑和争论厘清

1.“道”“器”之争

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当前高校学生职业教育究竟是传授学生择业、就业、创业的“技术”“方法”,职业准入须知,让学生迅速就业上岗从而创收谋生,还是教给学生更长远的职业“通识”:如职业思维、职业价值观、职业变化应对等,如果忽略了后者,则偏离了“道”即职业本质规律的把握探索,显得目光短浅而市侩功利,容易把职业教育等同于短期职业培训,其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则会趋于弱势,或有意无意地被忽略,甚至被视为无用的举动。

2.“废、存”之争

由于职业环境的不能预知以及人性的复杂,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重大关键职业事件面前,往往会背叛曾经受过的职业道德教育,做出违心甚至违法行动,这种知行脱节的现象让人在感叹惋惜的同时,也会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价值功用及正当性产生质疑,极端者则认为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无用功,远不如在工厂、企业等实际环境中的职工现场教育作用来得快和明显,从而得出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取消的结论。这也是针对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方法、教育资源与教育平台的争论,如果高校职业道德教育能实现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实现学校与外部职业环境的无缝对接,互通有无,完全可以化解这种质疑,从而凝聚共识,增强信心。

3.效果评价之争

如何评价高校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好坏?权属归谁(学校、教师、企业)?如何识别学生职业道德问题并及时反馈矫正?部分高校单纯依靠学生测试成绩,学校和教师控制评价权属,评判时机主要是平时或期末特定时段,助长了职业道德教育的短期化。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评价应该高度关注过程性、诊断性,积极引入企业和第三方评价,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和准确及时,发挥甄别解决问题,促进发展提升的功能。上述争论、质疑,伴随着并促进了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反思与成长,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昭示了下一步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重点与举措。

三、坚持理论宏“道”和问题导向,多管齐下,帮助学生创造丰富多彩、幸福愉悦的职业人生

1.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必须的理论要求

职业道德教育只有摒弃“注经式”讲解,透过现象探索本质与规律,用理论征服学生,展现理论魅力,才能做到高屋建瓴,永具覆盖面和应用性。

(1)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理论职业应该满足人们生理生存、安全、归属、交往、自我实现等多层次需要,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知、情、意、信、行协调统一的“职业人”。这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的轨道和方向,制约着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内容的选取与优化。职业道德教育不能只培养功利实用、唯薪金和物质待遇至上、营营役役的对象,必须培育融职业知识观念、职业心理情感在内,具有奉献责任担当,敢于攻坚克难,具有强烈的职业热爱,具有坚定职业信仰,决不轻言放弃的良好职业素养的职业人,实现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单位,个人与他人以及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这样的职业人,不会感受到压抑与孤立,不容易产生疲劳奔波的异化感,从而成为幸福愉悦的人,成为积极行动,阳光向上的人。

(2)职业道德要素理论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如果仅仅局限于技术传授与注意事项的讲解,则人为降低了职业道德教育的高度与规格,基于国家社会长远需要,职业道德要素应该包括诚信、责任、协作与创新四个方面,做好这些,职业人才能真正实现组织发展与个人提升的完美结合,从而在为组织、企业、公司做贡献的前提下,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上述要素体现了职业存在发展的必需,体现了职业人安身立命的普遍素质,既是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对象的永恒追求,也是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精华所在,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且只能围绕并服务于这些内容,使它们得到充分实现。

(3)职业角色理论在职业中,由于岗位、任务的分工,每个从业者都长久或临时扮演着特定的职业角色,当前诸多的职业冲突甚至对抗,均来源于职业角色的不适应、职业角色的混乱、职业角色扮演与角色期待的差距。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基于更高的高度对学生分析各种职业角色的特性、要求,权利义务内容,通过真实模拟和角色扮演,使学生身临其境,热情参与,“在场”体验感悟,职业角色理论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环境载体塑造、职业道德教育的平等民主方法探索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4)职业对象分层理论除了一般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宣讲外,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应该依据不同的学生个体、群体而因材施教,分层推进。大学新生、大学实习生、大学毕业生等不同群体对职业的认知存在差异,均有不同的“最近发展区”,职业道德教育宜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而实施个性化教育。职业对象分层坚持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整体推进的原则,要求对新生注重职业规划社会性、合理性引导,实习生注重职业岗位的责任养成和职业知识习得,而对毕业生则着重对择业、创业关系,职业协作、职业诚信等教育,这也要求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必须是系统配套、持续不断的工程,不能毕其功于役,必须根据对象实际,分阶段,有步骤、有规划地实施,各种阶段、不同时空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该相互促进,相互作用。

(5)心理学、管理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吸纳利用当前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广泛吸纳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如心理学的职业倾向测试、职业问题诊断测试,管理学的组织行为与领导管理,政治环境变动对职业人选择决策和职业行为的制约,职业道德教育也需要深厚的伦理学支撑,提高自身的可操作性与现实回应力。这样,职业道德教育不是盛气凌人、闭门造车和浅表应声,才能实现自身的融通自足,赢得认可与信服。

2.实现“学生”具象化,明确与落实“学生”职业道德要求,为学生后续职业人生打下基础

学生群体和职业岗位人群似乎界限森严的不同,导致高校职业道德教育没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寻求学生与职业人之间的契合通约点,把学生作为“职业人”的组成部分,着重明确与阐述学生阶段应该遵循践行的职业道德如知足感恩、诚信友爱、热心公益、立志高远、豪迈大气、务实创新等各种品质,通过考试诚信、交友诚信、贷款诚信、消费节俭、志愿服务等各方面,通过学生职业协会团体,把志同道合、情趣相投与职业本质规律探索、职业共同话语凝练、潜在职业人脉资源整合、专业核心技能培育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为学生走向未来职业岗位架起桥梁,顺利实现走向社会的过渡与跨越,从而自如从容地进入并适应以后的职业生涯。

3.勇于直面和辩证剖析各种职业问题现象

高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中可广泛引入介绍各种职业现象和职业问题如求职应聘、下岗跳槽、团队合作、职业晋升、职业倦怠、食品安全、职业诈骗、劳资纠纷、职业与专业的不对口等,帮助学生摒弃浮躁心态和雇佣意识,养成善于分析利弊得失,分析目前与长远,权衡公私、义利、进退、仁富等两难的辩证思维素质,指导学生锤炼感恩、谦让、奉献、坚持的优秀职业品质,勇于化解矛盾冲突,澄清疑惑,缓解压力,厚积薄发,最终获取成功。

4.实施专题研究和主题活动,强化参与体验,锤炼职业素质

论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231-02

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是经济建设文化领域改革和发展的切实要求,而且是公民道德素质提高,全面自由发展的现实途径。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探讨,有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但是,由于受各种原因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

一、当前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知与行脱节

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还是注重学生对具体行为规范的掌握,忽视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突出的表现是大学生过分注重对道德规范知识的掌握,而对道德的选择能力与解决道德冲突能力十分匮乏,因而出现了知与行脱节。大学生往往是只说不做,或者说得多而做的少。

(二)缺少人性化

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的,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是老师讲,学生听、记笔记,期末时考试作为学生的结业成绩。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大学生虽然掌握了系统的职业道德知识,但职业道德教育内化的效果不够理想。

(三)与社会联系不够紧密

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分为一般职业道德教育与行业职业道德教育两个层次,前者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共同职业道德教育,后者是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目前的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一般职业道德”教育,对“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很少涉及。“行业职业道德”是与社会的实际紧密相连的,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由于学校不注重“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因此,大学生的参加工作后所表现出的职业道德修养很难适应社会的实际。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

在教学内容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加之教学方法是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灌输的近代教学方式。也叫“满堂灌、注入式、一刀切”的同步教学模式。它的特点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听,教师用“一刀切”的讲代替全班学生的学,要求每个学生的学习速度与教师讲的速度同步,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教师讲完了学生也就学完了。在评价方式上,主要体现在重知识考查,轻能力和行为评价;重任课教师的个人评价,轻视其他各科教师的综合评价;重笔试评价,轻视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重教育者评价等方面。

(五)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形成学校特色和优势的根本,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学校要想建设好职业道德教育课,就必须有充足的师资力量,发展就很难保证教学的质量。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师资是很薄弱的。主要表现在师资队伍整体学历不高,有很多教师是由行政或后勤分流过来的,临时承担该课程教学。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师资是很薄弱的。

二、解决对策

(一)学科教育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它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课教学与各科教学。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仅仅依靠职业道德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各科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因为在各门学科的发展中总是体现了某种道德和职业道德精神。在各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挖掘和提炼各门学科中的职业道德因素,对大学生教学职业道德教育。

(二)注重良好行为的养成

大学生在职业道德课教学中所掌握的有关职业道德知识是理性的、抽象的,没有内化成自己的内在品质,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职业道德行为,这种途径就是实习。在实习中,大学生通过运用理论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三)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

针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陈旧问题,专门设计具有前瞻性与实用性教学内容与方法。

1.教学中引入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它是企业职业道德的有效载体,企业职业道德往往通过企业文化表现出来。而企业职业道德是指调整该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企业内部职工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从伦理关系的角度,以善与恶、公与私、荣与辱、诚实与虚伪等道德范畴为标准来评价和规范企业。教学中引入企业文化,可以丰富与发展现有的职业道德教育理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者认为职业道德课就是一门纯理论课程,不存在社会实践的问题。其实不然,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完全可以把学生带到工厂,通过参观、实习等方式让大学生了解与掌握企业具体的职业道德要求。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

首先,要对现有的师资队伍教学专业培训,以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师资的整体水平;其次,加大职业道德教育资培养经费的投入,定期安排职业道德教师外出学习与研讨,从而及时更新教师头脑中的知识与理念;第三,引进高学历的专业教师,从而带动原有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论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职业道德;形式创新

中等职业学校中的财会专业能为社会输送大量的财会人才,需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指导其明确在具体的财会工作中应遵循哪些具体的制度和规则。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及特点

在中职学校财会专业教育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基础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道德是指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职业规范和道德要求,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具体职业中的体现。包括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品德及职业责任等方面,是具体行业对社会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生活中如“医者仁心”、“工人力量”、“为人师表”等等词语都是对职业道德的诠释。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从业者个人和所在行业以致社会的进步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职业道德具有职业性、实践性、继承性等特点。

1.职业性

职业道德的内容是与具体的职业活动相关的,每一种行业都有其特定的职业道德,某一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本职业从业人员的责任与义务,在特定的职业范围内发挥作用。

2.实践性

职业道德通过从业者的职业活动体现出来,职业道德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重在行动,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树立起来。

3.社会公共性

各类的职业道德虽然都体现着该行业的特点,但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大体目标都是相通的,各行业的职业道德应当有相通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追求。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应该是每个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有了社会公共性,职业道德才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二、中职学校财会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及方法单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教学法愈发显出其弊端来,照本宣科的单向知识传授模式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小。职业道德教育课在大多数中职学校都存在着共同的难题,即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材内容上往往都是大段概念理论,学生没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欲望,而学生主动性的丧失进而影响到教师的积极性,产生应付心态,这样的缺乏互动的灌输式教学是难以达到既定目标的。具体到财会专业来说,财经法规有大量的概念和原理,显得较为抽象,如会计、税收、结算、财政等各方面都有复杂的法规和条例,会计职业道德也包括职业理想、工作责任、工作纪律等复杂的构成因素,若只按《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的灌输教学,没有鲜活案例,没有思考启发,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对教材内容难以理解,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就更难做到身体力行。更进一步说,《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主要是相关法律、法规和对会计职业道德概念特性的分析,仅凭对法律条文的熟知并不意味着对财会行业职业道德的理解,在财会专业领域工作中,经常会需要会计人员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实践认知,如果在校期间没有对职业道德进行深刻的领悟,从业后就难以坚守职业道德。

2.教师缺乏重视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群体中,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只有极少部分,大多数是财经院校的毕业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中会更多地关注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和会计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认识不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由于财会专业学生的考试居多,如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职称考试、会计电算化考试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以应试为导向,从而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考查。

3.评价方式简单

当前中职学校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考核评价方式仍是以卷面考试为主,缺乏多样性,卷面考试结果只能反映出学生对理论的识记程度,无法反映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个人理解和实践能力。而评价主体则是教师个体,缺乏来自各方面的综合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这也会造成评价结果的片面化,所以评价结果与学生对职业道德理解情况之间有较大偏差。学生在从业之后要面对行业和社会评价的时候,其标准往往更倾向与实践能力,这种评价标准的转化会造成学生的心理落差,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三、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策略

1.改革课程设置,强化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

中职学校财会专业的教学中,要对职业道德教育给予足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认识财会专业的行业使命和行业道德。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有长远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如把职业道德教育相关课程列为核心课程,在向学生传输职业道德内容的同时,注重培养其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在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统计等课程中,增加道德内容,通过实际案例中出现的道德冲突,分析职业道德在实践中的运用,帮助学生培养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准。在课程实施进度上,增加职业道德教育的时间跨度,不能仅仅通过一学期的法律和职业道德教育课就结束教育进程,因为职业道德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要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影响,如从《基础会计》开始,就对财会类从业人员的权利、责任以及应具备的各项素质进行渗透式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寓于整个教育阶段,才能保证学生长期的接受到职业道德相关知识。另外,也要对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长期的评价和反馈模式,将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技能、自我认识、职业发展规划等项列入考评标准,采取综合评价形式,在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各领域强化正确职业道德观念。

2.形成多元化的职业道德教育形式

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应当创新,创立“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在职业道德教学中穿插鲜活的案例,在案例的选择上要侧重于专业知识与实际情况的联系,尤其要注重当前社会发生的各种热点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讨论主动思考,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或是安排“企业人员进课堂”、社会调查、岗前培训、定期讲座等教育形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职业道德教育,安排学生进行各种职业道德宣传活动、组织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知识问答竞赛和辩论赛等,使学生的职业道德在各种活动中得到提高。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和树立阶段,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学校要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在校内营造舆论导向,比如广播、校园网、图书馆、板报等等,营造一个整体化的职业道德教育环境,使学生在和意识上都能耳濡目染。

3.校企合作式职业道德教育

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教材相相比于实际生活具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主要是因为实际生活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人们的认知观念在不断更新,因而仅通过学校的教育不足以满足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而企业中真实的工作环境,能给予学生较为真切的职业道德目标和要求。校企合作共同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在多次的实训中学生会遇到课本中没有提到的实际问题,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们积极表达自己在实操过程中的问题以及看法,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使得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知识又能够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的训练操作中运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以后的从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校企合作式职业道德教育更注重实践性和方式的多样性,因此对于财会专业来说尤为合适。这种方式可以使得职业道德教育更有针对性,由学生向会计从业人员的角色转换也会更加平滑。然而财会专业又有其自身特殊性,与一些劳动密集型工作不同的是,该专业对从业人员的严谨性、保密性要求较高,这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是难以达到的,加上企业本身具有逐利趋向,因此财会专业大规模的实习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校企双方应当尽量创新合作方式。比如选派部分优秀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同时派教师去指导实习,学生在单位实习中可以获得实际操作能力与工作经验,教师在企业通过与技术人员的交流以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也能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更贴近实际。再如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制定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规划与课程设置等事项、校企双方共同聘用优秀的企业员工作为学校德育部门的兼职教师、由企业参与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评估工作等等。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从不同的方面着手,对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学生进行全面的职业道德教育,以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对学生、学校以及社会都有不可小觑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对中职学校财会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自身特点、存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并找出改善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才能促进职业道德教育实现质的飞跃,真正培养出兼具扎实的职业技术与良好的职业素养的综合型人才。

作者:方晶 单位:肇庆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刘益辛.浅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道德教育[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2):21-22.

[2]刘安信.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J].大观周刊,2011,(40):90-90.

[3]李耘.对加强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南昌高专学报,2012,27(1):143-144.

[4]沈超.以课程教学为载体,加强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3,(26):69-69.

[5]吴慧.浅谈加强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途径[J].咸宁学院学报,2011,31(4):80-81.

[6]贾梅卿.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科技风,2015,(12):227-227.

论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辅导员;对策

近年来,国家医疗卫生体系改革不断深入,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事业及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要求也不断提高[1],同时我国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使得医疗卫生事业后备人才紧缺,而其职业道德教育状况也直接影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发展。《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也强调指出:“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2]。医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并逐步完善的关键时期,如何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使医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医学院校辅导员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蚌埠医学院为例,对目前医学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

1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医疗卫生体制商业化、市场化不断深入改革的过程中,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断面临多元化的严峻挑战。医患关系日益紧张、药品回扣、收受红包等社会现状,使医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发生深刻的变化:对职业道德认识模糊,价值取向功利化、世俗化,缺乏职业情感和职业责任感。这要求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坚持从医疗一线出发,形成由浅入深的教育体系。而目前我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教育成效不显著。

1.1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平衡

医学专业具有知识系统、课程繁多的特点,我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偏重专业知识教育,人文课程比重较轻,一些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为限选课,任课教师和学生重视度不够。过于注重专业知识教育,轻视职业道德等人文教育,将造成医学生人文素质缺失,不能从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视角看待病人,影响卫生事业的长久发展。

1.2重视理论教育,轻视实践结合

目前我校也逐渐认识到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着手进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如在全科医学专业设立“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但整体上,仍偏重于职业道德的理论教育,缺乏平台进行职业道德的实践。流于形式的理论教育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从内心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做到职业道德言行一致。

1.3思政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混淆,教育手段单一

目前医学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多采用课堂教学及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课堂教学多重视理论,同实际结合较少,缺乏现实性,说服力不够,成效较差。思想政治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但不能全完替代医德这种特殊的职业道德教育[3]。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偏重于政治原则等方面,往往会忽视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缺乏创新的手段和方式[4]。单纯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寄希望于辅导员思政教育与“两课”等思政课程,手段单一,效果欠佳。

1.4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连续性、时效性

由于目前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多依托思想政治教育,无法使学生产生对职业的责任感和道德感,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得职业道德教育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缺乏深度和广度。加之对临床实习期间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重视力度不够,而临床实习期对学生职业道德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使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连续性和时效性。

2医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工作的对策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基于教育和医疗卫生现状,多管齐下,因材施教。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新模式。

2.1深化课程改革,完善人文教育

医学教育培养的是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这要求他们身心健康、富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因此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5],达到医学专业培养与人文教育课程一体化。同时建议开设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在职业道德观念、职业价值观、职业情感等方面进行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

2.2丰富教育手段,实现教育路径多元化

鉴于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手段单一的现状,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育手段,实现教育路径多元化非常必要。通过PPT展示、实际案例等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在讨论中加深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促进其伦理思维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医德观[6]。此外,还可以通过情景剧等形式,使学生设身处地观察现实,积极思考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组织青年志愿服务队到孤儿院、老人院进行义诊、医疗知识宣讲等爱心活动,到临床进行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践,在多元化的教育中加深职业道德的理解和学习。

2.3优化校园文化,弘扬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医学院校由于自身专业的局限,校园文化相对单一。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于医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优化校园文化,加强人文背景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宣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将医学生价值观、道德观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形式和内容相统一。定期举办与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主题活动,如:主题班会等,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时时刻刻能感受到职业道德的文化氛围。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广播、展板、论坛、微博等平台大力宣传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以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影响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思想。

2.4加强实习期职业道德教育,实现教育实践性、时效性和持续性

临床实习阶段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接触社会,服务患者,强化医德意识,确立医德信念的关键时期,在临床实践中加强道德认知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开展“医德床边教学”,对提升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实效性和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后,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面对不同的病患及家属,加上社会矛盾的现实性,医学生会出现不同的道德焦虑,其人生观、价值观会出现反复和自我怀疑,通过在临床实习实践中临床带教老师及辅导员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感受到不同人群的职业道德教育,加深其对职业道德的思考,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时效性和持续性。

2.5明确医学生专业目的,完善自我评估体系

受社会经济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很多学生逐渐迷失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忽视了职业道德的意义。而首先明确自己的专业目的,自己为什么学医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意义重大。调研显示,部分学生选择医学专业有如下几种原因:一是生活中出现亲友或亲近人员疾病缠身或因病去世等事件;二是家中有人从事医疗行业,从小受其影响;三是通过一些重大事件,如:非典等,被医护人员的行为感动[7],四是自己对医学专业没有什么认识,只是按照家人意愿填报的志愿等。基于以上情况,辅导员应该通过主题班会讨论、主题板报展示、个别谈心等形式,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目的,通过自我反省、评估,发现问题,并帮助其改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道德。

2.6提升教师和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水平

高校在提升教学水平,改革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形式,增强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医德教育基地之外,要重点提升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水平,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是学生思想的重要引领者,其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影响。实施“双证书辅导员培养培训计划”,要求专职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等专项培训有助于提高辅导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育人的能力[8],通过定期培训、考核,从源头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实施自上而下的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虽然目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受到方方面面的不良影响,面临严峻挑战,但作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一员,相信通过深入的改革和建设,一定可以坚守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阵地,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源源不断输送职业道德素质良好的优秀医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英.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3(24):115-116.

[2]王金火.关于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2011,28(34):460.

[3]包利荣,袁强,马重阳,等.新医改背景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5):14-15.

[4]廖生武,李涛.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29(9):692-694.

[5]李文晓.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3):21-23.

[6]曾翠清.创新教学方式加强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11):43-44.

[7]方爱珍,王维民,李红,等.探索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途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S2):132-134.

论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篇10

论文摘要:绝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第一要求并非知识和技能,而是职业道德方面的水准,他们总是将人品、敬业,责任感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因此探索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从我们对用人单位进行的多次调研来看,绝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第一要求并非知识和技能,而是职业道德方面的水准,职业道德素质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第一质量。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否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和发挥应有的作用,既要看其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看其对待工作的态度、责任心及是否减实守信。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应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探索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尤为重要。那么新时期如何在教学中能更好的融入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基本具备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从而缩短学生到员工之间的差距,能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1 人才培养目标中,突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教育重要特征是鲜明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它侧重培养工艺型、操作型、应用型的中、高级技能人才。与此相适应职业学校德育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抓好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并把素质考核纳入学生的成绩考核之内,考核方式可以分为教师评定,学生巨评,以及结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任务完成的情况,实训操作是否符合行业规范等,教育学生断进取、勇于创新;火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学校德育应紧紧抓住职业性这一鲜明特色,以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专业意识、技术道德意识为丰要任务。 

2 课堂教学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 

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先从课堂理论教学人手,逐步向养成教育和实践教学过渡,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及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学会自我职业生涯设计,根据市场需求择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十会实践,使学生能学用结合,知行统一一,并将职业道德知识内化为信念,将职业道德信念外化为行动。在实践中,可采用:一一年级以公共职业道德的基础理论教学为主,同时辅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职业道德的启蒙教育,重点讲述职业道德规范及职业生规划与设计的相关内容;在学生中开展“职业生设计大赛”,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认识自我,确立职业目标。二年级以行业职业道德内容为基本出发点,讲授内容以个案教学为主,可开设职业指导与求职面试技巧方面的选修课,举办以所学专业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座谈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三年级是以下企业亲身体验和结合实习实训为主的职业道德实践教学,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进行座谈,开设以“就业与创业”为主题的讲座,增强学生的职业情感,指导学生顺利就业。 

3 注重在日常管理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素质包括很多方面,团队合作,交流沟通,抗挫折能力的培养都在职业道德教育的范畴之内。这些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单靠说教就能达到的,学校要营造一个文明、卫生、优美、高雅的学习生活环境,通过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勤工俭学,开展“文明小区建设”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品德;通过“文明班级”、“星级宿舍”的评比培养学生讲文明、讲卫生的习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大赛”、专业技能比赛等,提供给学生施展才华的平台,从而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其次,在公共场所设置职业道德教育的格言、警句牌等,在校园网上开辟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网站或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中开辟职业道德教育专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用“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把择业观、职业理想等根植在广大学生的心中。 

4 校企合作,共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行业要求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学生只有在职业实践中感受、体会和锻炼,才能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加强实习、实训,既是职业学校专业实习训练的需要,也是职业道德养成过程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在实训教学中更多的引入企业的管理元素,按照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做到实习车间和工厂合,学生和员工合,教师与师傅合一,从根本上让学生在校就接触到企业的文化氛围。实践证明,坚持职业道德教育的“职业性”、坚持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做统一”,摒弃“坐而论道”,让学生在职业实践中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同,增强道德选择能力,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

5 提升教师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形成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

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而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一是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二是建立专业课教师定期下企业挂职锻炼制度,以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体验性和实效性;三是从企业中聘请相关专家或从生产一线挑选品质高尚、有经验的师傅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充实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力量;四是树。立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为全校教职工学习的楷模,同时挑选部分优秀教师有组织地开展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的科研工作,以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并逐步成为德育学科的带头人。此外,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完善师德的考核、奖惩机制和建屯有效的监督机制,建立“优秀教师”报告会制度,使“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成为每个教职工的自觉行动。

6 多方合作,就业教育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