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怎么写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6 06:19:13

大学生怎么写论文

大学生怎么写论文篇1

(一)对结果的解释

结合问卷和访谈的数据,我们相对客观地得到了教师对批判性思维倾向的认识。问卷结果显示,教师对批判性思维的分析性、自信心、求知欲和追求真理比较认同,而对其他几个方面,教师则认为它们与批判性思维没有太强的相关性;访谈结果显示,教师对独立的见解、全面看待问题比较认同,其中有“独立的见解”对应“批判性思维的自信心”,“全面看待问题”对应“开放思想”。矛盾的是,问卷得到的结果是教师对批判性思维倾向的认知与Delphi定义差异最大的就是“开放思想”(详见图1),而访谈结果却显示教师认为全面、多角度看问题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表现。根据表1的历史批判性思维倾向表现框架,“全面多角度地看问题”正是历史学科中“开放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产生这样问卷数据与访谈结果不一致的情况,除了取样不充足的原因,还可能是因为教师眼中的“多角度看问题”与“开放思想”的“全面看问题”不具有相同的涵义。

历史特级教师魏勇说:“所谓批判性思维,就是当一个人面对陌生的事件、陌生的信息时,下意识地悬置判断,不轻易肯定,也不轻易否定,而是尽可能地去寻找全面的对称的信息,来和已经掌握的信息进行比对,从而得出一个比较合理的看法。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在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和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时,总是能够习惯性地去寻找足够的证据来支撑我们的看法,并能够站在我们看法的对立面来理解对立面立场的合理性,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 yob其中,“尽可能地去寻找全面的对称的信息”“能够站在我们看法的对立面来理解对立面立场的合理性”与“开放思想”的核心内涵是一致的,这才是具有批判性思维倾向的行为表现。而教师眼中的“多角度”未必存在矛盾与对立的角度,甚至可能只是考试答题中所强调的片面的“多角度”,这种对“开放思想”的理解是不够的。

(二)研究的不足与局限

样本量不足会导致Ranch模型的拟合结果不够稳健。通常来说,样本量在100以上,Ranch模型的拟合结果会比较稳健。这也可能是问卷信度不够高的原因之一。尽管如此,本研究所使用的自编问卷的信度还是在可接受标准之上的。此外,样本量小会使研究结果的推广受到限制,因此,本研究只反映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对批判性思维的认识。

(三)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欲研究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必须将其与现实结合进行探索。现有关于批判性思维培养与教学的文章多为作者的一家之言,或综合他人言论而述之,所提建议未免如空中楼阁,难以落实。因此,未来关于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研究需基于现实教学环境展开,切实了解教师教学的困难之处,再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而不是站在理想的制高点,不切实际地呼吁改革或批评教学现状。

二、结论

目前,高中历史教师对批判性思维倾向的认识虽在总体方向上没有大的偏差,但对其内涵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与狭窄的,主要集中在主见、证据、质疑、求真上,对“开放思想”的认识也严重不足。

三、建议

大学生怎么写论文篇2

[内容]

(江苏兴化唐刘中学华义平)

写作教学的指导需要有“序”,而且需要科学合理化的“序”。这较为科学合理的指导程序究竟是什么?多年来,笔者潜心于这方面的探索与研究,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这样一条新思路,这就是①明确目标②研读领悟③探讨写法④训练操作⑤交流评议⑥指点迷津⑦修改重作⑧总结升华。这一指导程序合乎学生的认识感知规律,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逐步深化提高的认识过程。实践表明,运用这一程序进行写作的指导是行之有效的,它不仅对学生的写作起正确的导向作用,而且可迅速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下面和大家谈谈我在教学时实施这八个步骤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第一步:明确目标在写作训练之前,笔者首先根据这次训练的目的意图及要求,明确地向学生提出这次训练的目标,使学生个个心中有数。当然,目标的设计一要具体,切忌笼统空泛,比如写记叙描写性的文题,不应只是“线索清楚、详略得当”“具体、生动”之类的话;二要有针对性,目标的设计应结合学生实际,充分估计学生在写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有的放矢、重点突破,使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写作训练的目标准了,导向明了,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就不至于盲目地走弯路,也就有了积极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克服学习困难的内在动力。

第二步:研读领悟针对目标要求,布置学生课前广泛阅读与这次训练文体题型同类的文章。其目的有三:一是感知“写什么”,二是丰富积累,三是培养语感。同时指定(印发)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习作二至三篇,要求学生仔细研读领悟,初步了解这类文体的写作特点,注意揣摩其写作思路和结构模式。这一步骤比较重要,它为下一步探讨这类文章的写法,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作了铺垫,是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其阅读的材料则还可供学生在实际写作时模仿与借鉴。

第三步:探讨写法在上述研读领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对这类文章的写法(主要是构思和章法)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比较异同,寻找共性,探求规律,从而逐步形成共识。关于文章的写法问题,古人说“文无定法”,可大体则有。中学生训练的四类文体(记叙、议论、说明、实用)中,应用文有一定的格式自不待言,其他体裁的文章又何尝不是如此?比如,就议论文而言,总的来说通常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展开论述,亦即回答“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这就形成了“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模式。具体到某一题型又有相对的定式,如对一般事理的阐发可采用“引话题亮观点”“正面说反面议”“驳异议明是非”“提办法做总结”(古人称之为“起、承、转、合”)的思路展开,而对一些消极现象的评论则以采用“摆现象”“论危害”“挖根源”“道实质”的构思方法为佳,如此等等。

一般地说,对文章写法的探讨,我们固然应注意审题立意、选材剪裁、语言表达等方面,但更应着眼于文章思路和结构的分析揣摩上,因为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中学生写作的困惑主要有两点: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解决这两个问题,前者易,后者难。而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模式,有助于学生摆脱不知“怎么写”的迷惘,从而合理地谋篇布局,严谨地构思行文。因此,在写作教学指导的过程中,我们不可忽视“写法探讨”这一环节。抓住这一作前指导的环节,很大程度上能解决该“怎么写”的问题,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第五步:交流评议习作初稿拟成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便结合各自的写作实际,在课上或课后作双向交流,分别谈本次写作的心得体会,尤其是主要困惑,及时而准确地反馈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信息。然后在全班筛选、推举出合乎这次写作要求、最能体现这次训练目的和意图的优秀习作(包括教师的“下水文”在内)与具有典型性失误的习作各一组(每一组二至三篇即可),引导学生集体议论,对比剖析,品评优劣。对优秀习作进行赏析,并揭示其成功的底蕴;对另一类习作则分析其典型失误之所在。这里姑且不论以上这一做法有多大好处,只是说它的确一改了过去那种在习作讲评课上通常仅由教师评议讲析的习惯做法,“交流”乃属创新之举,而“评议”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从这一意义上说,这一做法还多少带点“教学民主”的味儿,与传统的做法相比,总算是进步了。

第六步:指点迷津经过上述交流评议,随后重点小结归纳出本次写作训练中出现的典型失误,并进而给学生指点诊治的方法。这样做,其目的在于诫人以谬,让学生引以为鉴,同时“治病于已然”。这一步至关重要,它侧重于解决“不该怎么写”的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对症下药,纠正偏差,从而走出写作的误区。

第七步:修改重作要求学生重温此次习作训练的目标要求、基本写法、易犯毛病……在进一步明确该与不该“怎么写”的基础上,然后对照自己的习作当堂进行自改,或者互改。对一般习作应作大幅度的修改,乃至重作,以便升格提高;优秀习作则进一步加工润色,以精益求精、锦上添花。笔者则有目的有规律(便于轮番循环,且好、中、差兼顾)地重点抽改(面批)几篇。同时,对学生的批改适当作巡回指导并及时检查、验收,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应当指出,在这一环节上,我们似乎没有尽到对每一位学生的习作进行“精批细改”的义务,但我以为这倒不失为一种可贵的尝试。广大语文教师呼唤作文教学的改革,他们(包括我在内)的最大愿望之一是渴望能从“愚公移山”式的作文批改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因此,只要我们的尝试是切实可行、讲求实效的,那大可不避“偷懒取巧”的嫌疑。

大学生怎么写论文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听说读写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三维目标,以此检测教学效果。但分析整堂语文课,以其外在表现形式来看,始终离不开“听说读写”这四种教学形式。事实上,这四个字做好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就会得到提高。下面笔者从这四个方面加以叙述,以供大家讨论。

第一问:学生听了吗?听了,听得怎样

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听是语文最底层的基本功。虽语文试卷中极少有听力题,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听是多么重要,看电视、开会、与人交流……哪一样能离开听呢?课堂上,听也是举足轻重的。语文知识非一朝一夕所能养成,日积月累,才能知识渊博。听,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也只有认真听讲了,上课才能“言听计从”,有所“作为”。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呢?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学生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课、专心听同学发言。要培养学生听课的兴趣,真正跟上老师的思路。其次还要会听,上课不能仅仅只是记录老师、同学的讲话,沦为记录器的作用。边听边思考,有选择地做笔记,才能有所收获。此外,我要求学生在课余“听书”。听的内容可是课文朗读,还可以是故事、诗歌、小说、新闻等课外的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增长文学等方面的知识,还有利于学会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第二问:学生说了吗?说了,说得怎样

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说是多么重要啊!对一个人的印象,对一个人能力的评判,很大程度上看这个人会不会说,其次,人的表现的欲望、人的自信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讲话能力。他会讲话,他在各种场合就有自信心,他就可以大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他就有可能吸引人的注意。在语文教学上,说也十分重要。对于教师来说,从学生的发言可以判断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字音是否能读正确,课文内容是否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是否丰富等。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呢?说是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化为声音表达出来。心里怎么想的,有时是需要修饰一下才可以说出来的。所以私下里说和在公众场合说是不一样的,口头的表达也不同于书面表达。教师要积极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地说。在课堂里让孩子多开口,可采用“指名讲”,也可采用“自言自语”、“同桌讨论”、“四人小组交流”等形式,大大增加孩子们讲的机会。在讲的过程中,尤其注意让孩子们讲完整的话,讲普通话。老师更要有耐心,不能一听学生发言声音小、不流利,就让学生坐下,这样此种学生将永远失去锻炼的机会。练习说,还可以创设演讲、辩论等说话形式,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辩才。

第三问:学生读了吗?读了,读得怎样

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读,是一个人重要的语文能力。一个连新闻都读不通、读不懂的人,能说他的语文素养高吗?读,还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有效手段,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要加强有效的语言训练。读可以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呢?课内外都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时间。课堂上要因文而异,选择恰当的读书方法。如小学二年级下学期开始,慢慢地就要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只有掌握了读书方法,再花上一定的时间,才能读懂,读出感情来。

第四问:学生写了吗?写了,写得怎样

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基本的技能训练,最终要落实到“写”的层面。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落脚点与最终归宿。从本质上讲,它既是对听、说的积累内化,又是对读的吸收外化。它既有助于学生语言的丰富、思维的发展,又有助于良好语感的形成、语文素养的提升。

什么是写?就是能用书面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反映客观事物的能力。写的内涵较为丰富,包括让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让学生抄写词语,让学生写自己的体会、感想等。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写的能力呢?首先要抓写字的质量,做好精讲多练的同时,不管是作业,还是笔记等,都要严格要求学生写好每一个字。其次才是讲究所写内容的质量。所谓“用笔读书”,就是边读书,边作圈画批注,写随笔,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对于中高年级学生而言)。语文课堂上,哪怕是阅读课,也要安排一定量的写,根据具体文章写自己的体会、感受,甚至小练笔等。课外,可要求学生从写日记,写应用文开始。

大学生怎么写论文篇4

长期以来,中学写作教学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并始终在低谷中徘徊。原因何在?如果站在理性的高度去审视、去思考中学写作教学的现状,我们就会发现,中学写作教学指导程序系统的缺失,严重制约着写作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写作教学的指导需要有“序”,而且需要科学合理化的“序”。这较为科学合理的指导程序究竟是什么?

十几年前,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构建了一种写作指导“八步程序法”。对这一指导程序, 笔者曾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6年第3期)上发表《科学合理化的写作指导程序初探》一文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之后,又进行了多年有益的实践探索。

 

一.模式概述

这写作教学指导程序的八步骤是:

第一步,明确目标。在写作训练之前,首先根据这次训练的目的意图,向学生提出这次训练的目标和要求,使每位学生都心中有数,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第二步,研读领悟。针对目标要求,布置学生课前广泛阅读与这次训练文体及题型同类的文章。同时指定(印发)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习作(主要来自报刊)二至三篇,要求学生仔细研读领悟,初步了解这类文体的写作特点,揣摩其写作思路和结构模式。

 

第三步,探讨写法。在上述研读领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对这类文章的写法(主要是构思和章法)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比较异同,寻找共性,探求规律,从而逐步形成共识。

 

第四步,训练操作。这一步骤的实施,大体分这样几步进行:首先出示文题,接着进行审题指导,然后指导学生编拟提纲,最后师生同作。

第五步,交流评议。习作初稿拟成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便结合各自的写作实际,在课上或课后作双向交流,分别谈本次写作的心得体会,尤其是主要困惑,准确而有效地反馈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信息。然后在全班筛选、推举出合乎这次写作要求、最能体现这次训练目的和意图的优秀习作(包括教师的“下水文”在内)与具有典型性失误的习作各一组(每组二至三篇即可),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对比剖析,品评优劣。对优秀习作进行赏析,并揭示其成功的底蕴;对另一类习作则分析其典型失误之所在。

 

第六步,指点迷津。经过上述交流评议,随后重点小结归纳出本次写作训练中出现的典型失误,并进而给学生指点诊治的方法。

第七步,修改重作。要求学生重温此次习作训练的目标要求、基本写法、易犯毛病等等,在进一步明确该与不该“怎么写”的基础上,对照自己的习作当堂进行自改,或者互改。对一般习作要求作大幅度的修改,乃至重作,以便升格提高;优秀习作则进一步加工润色,以便精益求精、锦上添花。笔者则有目的有规律(便于轮番循环,且好、中、差兼顾)地重点抽改(面批)几篇。同时,对学生的批改适当作巡回指导并及时检查、验收,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第八步,总结升华。最后,在整个训练接近尾声时,要求每位同学对此次写作训练进行认真的回顾和深刻的反思,总结经验,分析得失,强化认识,然后写心得笔记,从理性的高度揭示这类文章的写作规律,并力求形成一定的理论,用以指导今后的写作实践。

 

二.实践反思

这一指导程序引导学生走的是由阅读认知到写作借鉴,再诊断矫治到升格提高之路,比较合乎学生的认识感知规律,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逐步深化提高的认识过程。实践表明,运用这一程序进行写作的指导是行之有效的。

 

首先,每一环节都力求既遵循写作的基本规律,又讲求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如,“读”与“写”的有机结合,诊断、矫治与反思的合理强化,二次训练(重作)的有效提升等等。而且,整个操作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几乎都不可或缺。比如“指点迷津”这一环节,主要是归纳典型失误,指点诊治的方法。这一步至关重要,它侧重于从反思的角度解决“不该怎么写”的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对症下药,纠正偏差,从而走出写作的误区。

 

其次,这一写作指导程序颇具探究性质。它克服了传统意义上的让学生机械吸收写作知识概念和抽象理论的弊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写作的基本规律。虽说文无定法,但并非无规律可循,这一指导程序重视文章写法尤其是构思和章法的探讨,这无疑是探索文章写作规律的一个重要途径。

 

其三,尤为突出的是,这一指导程序突破了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局限。它淡化了老师的“作前指导”,而强化了“作后引导(评讲)”等环节,显然,写作教学的理念先进了,方法优化了。

 

传统的作文教学基本采用的是先“作前指导”再“学生写作”这一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每次写作,在学生尚未进行写作实践之前,教师总要作一番作前指导,而这种指导又往往是灌输式的,或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规定必须“怎么写”;或偏重于构思、章法乃至模式等技法的传授,强调应该“怎么写”。于是“限制”不少,“框框”也多了。对于前者,在没有考虑学生获取写作知识、探索写作规律的求索过程的情况下,便把必须“怎么写”的结论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做法,实际上是“结论先行”,它既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索求知的价值;而后者,则易使学生在写法上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甚至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从而落入“八股”式的怪圈。

 

而淡化“作前指导”,乃至取消它,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自主探索写作的方法和规律,然后在写作实践的基础上着重对学生进行“作后引导”(包括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不仅可一扫上述“作前指导”的诸多弊端,而且可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实践过程中获得写作的“真知”。不仅如此,学生如果实践成功了,会品尝到自主探索的甘甜,而这又往往会转化为步入写作殿堂的内驱力;一旦失败了,则会带着困惑乃至“切肤之痛”进入“愤悱”状态,而渴求问题的解决;这时,如果教师能相机启发引导,指点迷津,那学生对写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就会豁然开朗,并能深刻地领会到写作的要旨,渐入写作的佳境。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逐步认识到这一指导程序及运用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指导流程的导向性问题。但凡写作的指导都具有一定的基于问题解决的导向性。从宏观上看,要解决的,通常是写作所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是解决“写什么”,还是“怎么写”,需要作一个合理的目标定向。一般地说,解决这两个问题,前者易,后者难。而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模式,有助于学生摆脱不知“怎么写”的迷惘,从而合理地谋篇布局,严谨地构思行文。因此,在写作指导的过程中,我们比较重视“写法探讨”这一环节。抓住这一作前指导的环节,很大程度上能解决该“怎么写”的问题,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然而,学生写作的形态总是复杂且变化着的,需要动态地加以考察。就现状而言,目前写作突出的问题却是“写什么”的问题。因为,大多数学生

缺少的依旧是生活,即使有生活,也往往无积累;而有了积累,又常常没有思考。可这一指导流程恰恰弱化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引导。整个写作指导流程,“经院式”的倾向较为明显,而且还仅局限于封闭式的课堂,“生活化”的色彩较淡。尽管“研读领悟”这一环节的实施,让学生通过课前广泛阅读文章也可丰富一些积累,感知“写什么”,但不是解决“写什么”这一问题的根本。阅读固然是写作的基础,而生活才是写作的源泉。学生没有社会阅历,不了解社会,不熟悉生活、缺少生活体验---一句话,没有知识背景和生活积淀,要想写出鲜活的文章是难以想象的。仅靠阅读积累,难以治本。所以我们还需引领学生从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头,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源泉。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治本”。而倘能两者结合,则是标本兼治。此其一。

 

其二,写作的核心要义是思维和语言,其基本导向理应着眼并致力于培养学生写作的思维能力。然而这一指导程序重技巧、轻思维的倾向还较为明显。

比如,“研读领悟”、“探讨写法”等指导环节。如果仅仅是模仿、借鉴技巧,而不学习思维方法;或者只是揣摩写作思路和结构模式,探讨这类文章的写法,为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作铺垫,而不注意感悟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方式,提高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那无疑都是本末倒置。理想写作指导的课堂应该是:老师“带着写作的火种进课堂”,去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二)操作系统的科学性问题。起初,在构建这一指导程序系统时,我们十分重视写作指导细节的完美性,而相对忽视了整个操作程序系统的科学性,尽管这一操作程序比较符合认知规律。实践告诉我们,细节固然决定成败,但前提是整个操作系统具有科学性,一旦系统背离科学,那么,即使细节再完善,也无济于事。系统的科学首先是理念的正确。写作最基本的特质是它的实践性,必须坚持实践的路径取向。实践出真知,写作的真知无疑源于实践。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写作,从写作实践中来到写作实践中去,这是提升、完善写作水平和能力的不二法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否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可这一指导流程最大的缺憾是,整体而言,写作的指导是由阅读认知到模仿借鉴,而不是从学生的写作实际(实情)出发,由写作实践到方法探究。也就是说,写作的指导不是基于学生写作实践的指导,写作的探究也不是基于学生写作实践的探究。换言之,即没有把写作实践放在第一位。虽然,这一指导流程要求学生阅读的目的是探索写作规律,但更是为借鉴模仿服务。这不仅不利于让具有一定写作基础的学生带着写作实践中出现的困惑问题进入探求写作真知的状态,而且易陷入“结论先行”或“理论先导”的误区,从而束缚学生的思维,影响甚至抑制学生的创造发挥,以致走向平庸,难以写出有创意、有个性的习作。事实上,学生的优秀习作大多不是模仿借鉴而是于实践之中动态生成的产物。

 

再者,这一阅读认知又是偏重于“怎么写”的探索,而不是“写什么”的深究,难免有重形式的倾向。其实,“写什么”与“怎么写”是“道”与“术”的问题。“道”重于“术”,因为内容决定形式。更何况,如前所说,过分强调“怎么写”也易使学生误入格式化、技巧化的歧途。学生的写作虽能“入格”,但很难“破格”。当然,引导学生通过“研读领悟”,探索写作方法和技巧,无可厚非,写作不是不要技巧,但写作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

 

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们对这一指导流程进行了重构,即将这八个步骤中的第四步“训练操作”调至“第二步“研读领悟”之前。如是,整个写作指导的流程便进入到由写作实践到认识,最后又回到指导写作实践的科学轨道上来。

 

(三)程序运用的合理性问题。首先,程序的运用,能否从学生的写作实际出发,因生制宜,是决定写作指导是否有效的关键。就本指导程序而言,主要体现在几个核心环节和细节问题的把握和处理上。比如,对写作教学的目标设定,起初我们的认识仅仅是两点:一要具体,切忌笼统空泛;二要有针对性,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写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有的放矢、重点突破,使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写作训练的目标准了,导向明了,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就不至于盲目、走弯路,也就有了积极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克服学习困难的内在动力。然而,即便如此,在多次写作实践过程中,我们却发现有不少同学难以完成写作任务,写作目标虽有预设但难以达成。究其原因,我们设定的写作目标过于整齐划一,强求一律,没有作分层要求,并不符合这一部分学生的写作实际。尤其是探究目标,因为不是所有学生都具备探究能力的,即使都具备,也存在一个强弱的差别。其实,学生写作水平与能力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对不同层次和潜质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写作目标与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不仅解决共性问题,也解决个性问题。忽视学生写作的个性差异,不能分层要求,让所有学生追求同一写作目标,让不少学生勉为其难而产生一种“被作文”的倾向,是反人文,非理性的。

 

再如,在“训练操作”这一环节上,因受传统写作教学中那种固有的、传承的、保守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我们似乎已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所以仍基本采用封闭型的命题作文形式。这种形式的明显局限性是,由于写作的范围,题材的选择、思想情感的流露以及表现形式等,都有很大的限制性,学生写作就如同“在螺蛳壳里做道场”,不仅思维受束缚,创造潜能不易发挥,而且个性难以张扬。而对同一道作文题,不管学生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认识水准、性格志趣乃至写作时的心境差异如何,都一律要求在特定的空间和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这种不顾及学生写作实际的做法本身就带有较大程度的强制性,因此,学生写作往往处于一种消极被动而非积极主动的压抑状态;久而久之,学生对写作便缺乏兴趣,于是也就渐渐失去了写作的内在动力。因此,我们有必要突破思维定势,变革封闭型的命题作文形式,使写作教学呈开放态势,让学生自主地、有尊严地写作。

 

如何变革?一言以蔽之,即少搞一些命题作文训练,多一些“自由写作”实践,主要是指教师给一个宽松的范围,让学生自拟或自选一个适合自己写作的题目进行写作,将学生的写作定位在“真实的体验”、“灵动的感悟”、“新鲜的表达”上,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用自己的语言,说自己想说的话。同时,尽量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写作的和谐环境,真正做到让学生“写他的自得之见,抒他的自然之情,用他的自由之笔,显他的自在之趣”。

 

写作指导模式的运用是有条件的,除顾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水平与能力)外,还应遵循另一个重要原则,即与教学的内容相适应。写作的教学内容是“教什么”的问题,而这一指导程序属“怎么教”的范畴,是关于操作的方法问题,两者的关系要处理好,也就是说,对所教内容该“怎么教”要有一个合理的灵活的定位,否则,不管模式多么科学、多么合理,也只能变成僵化的东西,成为形而上。

 

例如,写作教学涉及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而写作中需要探究的一些核心问题,有时某节课甚或几节课都难以解决,这就必须向课外延伸,以拓展写作的空间和时间。因此,这一写作流程的实施也不一定局限于课堂。另一方面,为了克服时间的限制,

有时可根据实际需要,用一节课甚或几节课来完成某个教学环节,以便对重点问题的解决作定向突破。

 

经过多年的写作教学实践与探索,我们深感对这一指导程序的运用关键在于灵活、知变通,防止固化和程式化。虽然上述写作教学指导的八个步骤,是密切联系、环环紧扣、相辅相承的,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序列性,但也并非一成不变,其次序可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事实上,倘能灵活运用且知变通,其意义异乎寻常。

 

探索无止境。任何一种程式都不是万能的,更何况用某种固定模式来应对极富精神独创特质的写作。不断探索实践,努力寻求适应写作规律、符合学生写作实际的新的教学模式,提升写作教学的品质和境界,让学生的写作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将是我们的终极追求。

大学生怎么写论文篇5

学生为什么要作文呢?这要用问,多少年来,我不是一直把培养作家当成作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吗?还有,为了将来能够写信、写总结……作文对将来很有用途呀。不过,对学生来讲,这一次又一次的作文,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小学作文教学真的是为了培养作家吗?我开始回忆自己的教学经历。

头脑里,一个过去的我,一个现在的我,开始了激烈的辩论。

这么多年来,我切切实实把培养未来的作家当成了自己的职责。我给他们讲作家的故事,按照作家写作的过程来实施作文教学的过程,我指导他们读小说,写笔记,连观察,连思考,连立意,我做了多少工作呀。这么多年来的工作,也很有成效呀?那么多的学生发表习作,那么多的学生习作获奖。丁立泉、吕春霞、王陆、王璐、王亚萍、刘晓卉、杨小明、刘大元、刘瑞梅,那么多的学生,在作文方面名胜很响的,自己不也是因为这些而小有了一点名气吗?

脑子里面,过去的我站了上风。

不是吧。现在的我开始反驳。你是培养了一些在当时写作很不错的学生。不过,你再看看他们的现在。丁立泉原来就不喜欢写。他素质好不错,但是,没你逼者写,能够出成绩吗?到了初中他就不写了。高中的时候几乎不想学习。后来,怎么样?子承父业,大老板!吕春霞但是不错,初中的时候,作文还得了市里的一等奖。可是现在如何?在给别人打工,做服装。王璐,对了,这么多学生重,就是王璐最后走上了新闻岗位。可是,为了写作,差点误了学业——高二的时候,还没卖力气地写小说。你不觉的她高考成绩受了写的影响吗……

你说,你要培养作家,呵呵,你培养出了几个呀?那么多的学生怎么办?他们对作文如何?

现在的我直指要害。

过去的我不服气——没当作家,但是,我的学生的作文水平是高的,很多学生都讲自己小学阶段的作文基础好,对后来续西有很大的影响。这,不是事实吗?高振玉就是典型!(此时,当年的学生高振玉就在上海一家外企发展。他常讲,他的作文,主要是小学打下的底子,受益很大。——到上海以后,他把我接到了家中,聊了很长时间。)这又怎么说?

现在的我马上还击:这正好说明了:小学作文教学不是为了培养作家,而是为了培养学生较好的写作素质。

……终于,关于“小学作文教学为什么”的讨论,告一段落,过去的我不的不承认:作文,不是为了培养作家。

而我们过去的教学大纲、作文教学研究理论又是怎样的呢?

这一阶段重,我认真地翻看了过去的教学大纲、许多本过去的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的专著。93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的规定:以写记叙文为主。对作文教学的研究专著上面,这样写道:小学一些记叙文为主,也要学习写应用文。不过,对教学过程的研究、对教学方法的探索介绍,都是“以记叙文为例”了。那些叙述是什么内容呢?呵呵,文学。再看一下小学作文刊物,发表的都是些什么呢?呵呵,“少儿准文学作品”。好要说什么呢?过去,我们从理论、到实践,从大纲要求,到教师把握,几乎都放在了“准文学”的记叙文上面。

可是,我们小学阶段培养的学生重,有多少人将来会成为文学家呢?他们更多地需要什么?

大学生怎么写论文篇6

这样看来多读书对提高语文水平的决定性作用不容置疑的,关键在于你是怎样阅读的。若是随意翻阅,而不是细细咀嚼,那么,就不能获取足够的“营养”,即使阅读量再大,也不能成为“知识的巨人”“行动的强者”。只有重视良好习惯的养成,采取有效的阅读方法,优化阅读,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才能提高阅读质量,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语文能力。下面就谈谈在实践中总结的几点办法。

一、养成“三问”习惯

1.问写了什么

如读记叙文,就应了解文章记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如何,表达了什么思想。读说明文,就应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文章给我们什么知识。读议论文,就应了解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用了哪些论据,是怎样论证的,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等。这一问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问怎样写

如,记叙文的记人叙事是怎样安排线索、顺序、详略的,是怎样描写人物和环境的。说明文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事物(事理),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按什么顺序说明,语言风格是生动还是平实。议论文是怎样提出论点,怎样证明论点,怎样安排结构的等。这时,对文章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文章内容的把握上,而且还要进一步理解这些内容凭借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对文章表达形式的理解。

3.问为什么要这样写

在阅读中探讨文章为什么这样立意构思,为什么这样布局谋篇,为什么这样遣词造句等,以便寻根究底。如,《春》最后三个比喻句按什么顺序安排?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如,《孔乙己》中结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为什么既说“大约”又说“的确”。学生若能这样多问,就能深层次地理解课文。知其所以然,是较高层次的理解。这又进一步要求把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考虑,探索作者之所以这样写的原因。

通过三问,由表及里、由里返表、依次递进的深入思考,可以达到透彻理解课文的目的。

二、务必研读重点段落

阅读文章既要把握文章的有机整体,又要对文章的结构、关键语段作细致、深入剖析。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文章都有重点段落,这样的段落,一般都是描写精彩、层次清晰、论证有力、说明生动,研读这样的段落是迅速提高表达水平的一种有手段。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脱险”部分,心理描写和语言、动作描写结合在一起,把作者“害怕―有了信心―信心大增―心里产生巨大的成就感”的心理变化过程刻画得非常精彩。认真研读对学心理、语言、动作描写结合在一起的写法是极有好处的。

三、积极处理疑难问题

学生在阅读中经常会遇到许多不懂或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如,生疏的词语、未闻的典故、难理解的句子。这些虽然不大影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但若不深究,就只能使自己的知识水平保持在原来的层面上,难以得到提高。正确的做法是:见到生字、词要查字典,难理解的句段要反复推敲领会,不懂的典故要翻资料或请教别人。这样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汇量就会大大丰富,同时其知识面也会扩大。

四、敢于交流阅读感受

德国美学家姚斯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这样由于知识经验、个性气质不同,学生的认知、体验、感悟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去阅读,并让学生有一个敢于交流的空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还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务必打破“一言谈”模式,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阅读课文必须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阅读课堂上不能滥竽充数,不能完全依赖老师和同学,应强化“自主阅读”的意识,课外阅读就更不用强调了。

五、重积累别轻运用

读书应做有心人,学生应善于收集有用的资料。重视积累似被大多数人所认可,但要其坚持就很难了,至于运用更是常常忘记。因此,老师应和学生一起经常检查学生的积累、督促学生把积累到的尽可能地用起来。如,经常把一些警句、精彩语段摘录下来,分类整理,有空就翻阅,有些文章甚至整篇背下,日积月累,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千万记得经常将积累到的这些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这样既给自己的文章增了光添了彩,也巩固了知识。也可以仿写优秀的文章、语段,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大学生怎么写论文篇7

小川:我会写自己在外貌方面特别的地方,比如别人曾经给我起的外号;还可以写爸爸妈妈怎么看我外貌上的不足之处。

小蓬:我是学生,学习生活总是大事,我会写自己在学习上有没有比别人强的地方,内容可以在具体的事例中展开。还可以选择班级活动方面的材料,写写自己的特长,比如在文艺表演中很受同学的欢迎。

小钟:我会写自己与同学的交往。写自己对同学的诚心诚意,愿意在一些地方吃亏,因为我们是朋友。我还喜欢看书,我会写自己的读书生活与感受,我对世界各地的事情都很感兴趣。

郭老师:大家都抓住了“特点”,很好。在具体写作时,怎么写我的特点?这并不同于写个人简介,而是可以看做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自我推销”,目的在于展示自己,结交朋友。这就需要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自己的做法、自己的思考而表现出来。努力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将自己的特点从抽象的形容词变成深入人心的具体事例。

小川:就当做是向别人介绍我自己的性格和爱好——要借助“特点”作为突破口来说话……

小钟:选取表现性格特点的事例也很重要,这个事例要能反映出你所要表达的那个“特点”,而这个“特点”也应该是鲜明的,与众不同。

郭老师:说得好。大家都在积极思考“我的特点”,这样就很好——我觉得,咱们的作文学习就应该促使大家多思考自己的生活。这样的思考本身比得到一个结论更重要。

芊芊:我是个很普通的小学生,长得很普通,名字也很普通。我该怎么写出自己的特点呢?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特点怎么办?

郭老师回复:平日里父母是怎么向其他人描述你的?他们对你有什么希望吗?那么你又有什么样的想法与感受?这些都可以写——这就是你一颗“平常”的心的感受,就是你的特点。你抓住这一点来写,恰好很阳光地反映了小小少年的最自然的一个特点,对吗?你试试看。

大学生怎么写论文篇8

但是这个问题很现实,又让人笑不出来――你去问语文教师,就会发现他们多数人都对此感到困惑,有些甚至直言不讳:根本搞不清楚到底该教什么,别人怎么做我也跟着怎么做。

中小学写作教学的基本现状是随大流:中考作文题看着高考作文题,初、高中的作文教学看着升学考的作文题,教师和学生都看着高分作文卷,讲着,写着,模仿着。“应该教什么?”谁知道!

不只是教师们说不清,就是课程标准也语焉不详。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还是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目标说得都很含糊,让人不得要领。

搞不清楚的主要有这样一些基本问题:写作是什么?该学写实用文还是该学写文学作品?该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培养什么样的能力?该怎样教学生写作文?――差不多都是写作教学最基本的东西。

可笑又让人笑不出来,这就是中国中小学写作教学的现状――也是放在语文教育者面前极为严峻的问题。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来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

在这里,我想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

一、写作是什么?教学写作,该学写实用文还是该学写文学作品?

写作是为着特定的目的运用材料去实现预期效果的书面表达,任何写作概莫能外;现实中的写作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用来处理实际问题的实用性写作,一种是用来承载审美认识成果的文学作品写作。教学写作,既不应该学写实用文,也不应该学写文学作品,而应该学习实用性和审美性的书面表达。理由如下:

生活中人们写作,无非是满足两种需要:处理现实问题,满足物质生活需要;表达审美感受,满足精神生活需要。基础教育中的写作教学是学习写作的基础知识、培养写作的基本能力,为进一步的发展打基础的,它既离不开生活中的写作,又不是生活中的写作,而有自己的特殊性。

将实用文写作引入基础教育的教学写作是不适宜的。实用写作的面非常广,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写作,用途万殊,形式各别,以非常有限的教学时间,去学习五花八门的实用写作,不仅时间不允许,就是从语文科的教学目标来看,也不能将实用写作引入中小学的写作教学。

将文学作品写作引入基础教育的教学写作同样是不适宜的。文学创作也是专业写作,四种基本体裁各自又可以分为许多小类,每个小类又有若干更细的分支,在基础教育阶段,以极为有限的教学时间,让中小学生去学习这么专业的写作,给他们定下这么狭窄的发展方向,显然是不妥当的。

但是,任何写作都是具体的,都有特定的用途,特定的表达环境,特定的表达目的,特定的读者对象,特定的效果预期和评价标准,它不可能是抽象的写作,不是文学的就是实用的,而不可能超越两者之外。学生写作学习也如此。这就发生了问题,写作教学既不能把学习文学写作和实用写作作为自己的基本任务,而实际上,只要写文章,不是写的文学作品就是写的实用文章,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这就需要我们换个角度来看问题。无论哪类文章,我们都可以把它看成是书面表达。无论哪类文学作品,表达的都是作者的审美认识、审美感受,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审美表达;不是表达审美感受、审美认识的文章,是实际应用中的文字,我们都可以将它们归入实用表达。这两类表达,总称为书面表达――基础教育的写作教学,学的应该是书面表达,实用的书面表达和审美的书面表达,两者不可偏废。

实用表达对学习、工作、生活的意义显而易见。人际交往很大一部分是由书面表达实现的。每一个行当、每一项工作都有用文字表达进行交往的需要,在现代社会,没有这种交往,没有这种交往的能力,是很难想象的。在人们使用文字进行的交际中,审美表达占的只是小部分,更多的是实用表达。培养学生具备实用表达的基本能力,是现代语文教育必须的工作,写作教学应当下大力气培养这种书面表达能力,将它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之一,这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但是,学习实用表达是一回事,学习实用文体的写作又是一回事。前者是语文学习,后者是专业写作学习;基础教育的写作教学应当指导学生学习实用性质的书面表达以满足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但不是去教学生怎样写科技论文、怎样写公文及其他应用文章。

审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是人对理想、对进步的追求,对真、善、美的崇尚和向往在认识活动中的表现,是人的精神支柱和向上的动力。学习对生活的审美,培养审美能力,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审美表达,是审美活动的继续和总结,是审美交流的主要方式。但是,学习审美表达是一回事,学习文学创作又是一回事。前者是生活内容,后者是专业学习;基础教育的写作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学习审美活动,学习将自己的审美认识、审美感受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不是去教学生怎样写诗歌、小说和剧本。

二、该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培养什么样的能力?该怎么教?

教构思、行文和自我修改的基础知识,培养构思、行文和自我修改的基本能力,教的主要方法是从思维的角度进行引导。理由如下:

无论是哪类书面表达,都可以从构思、行文、修改三个环节去考察其写作过程,都可以从构思能力、行文能力、修改能力角度去考察其写作的基本能力。如果从这三个环节去考察,无论是审美表达还是实用表达,其基本方法是一致的,其基本能力也是相同的。抓住书面表达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能力,就为今后的专业写作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避开了专业写作的特殊性,体现了基础教育写作教学的宗旨。问题是怎样处理审美表达和实用表达的兼顾。

文学创作和各行各业的应用写作属于不同领域的写作,由于有各自的适应背景,它们在书面形式上有很大不同。但是,它们最根本的区别,不在文章形式,而在思维类型。从本质上说,文学创作所运用的,是审美思维,其主要特征是用主观的眼光去观照所写的事物,将它理想化,赋予感彩,甚至将它变形,使之符合主观愿望或理想化,在多数情况下允许虚构、合理想象,以符合人的“自由意志”。与这种思维特点相应,其语言是情感化的,高度个性化的,诗化的,有明显的模糊性、不确定性、主观性、形式多样性,讲求形式美,是“艺术语言”。总而言之,是务虚。实用写作所运用的,是实用思维,其主要特征是用客观的物理的眼光去观照所表达的对象,不能将其任意变形,而应尽量贴近实际,不能随便想象,不允许虚构,应当合乎逻辑。与这种思维特点相应,其语言讲求准确、明确,一般以平实为主,更多用的所谓“科技语言”。总而言之,是责实。

这两种写作各自的特点很明显,以致我们从文面很容易看出一种文字到底属于何种表达。尽管如此,但它们都属于书面表达,从本质上看有相同的东西――

首先,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实用文写作,都存在着构思问题,而且构思的基本思想方法是一致的。文学作品是形象思维,用以展开思考的都是形象材料,材料也千差万别,但是,构思的基本问题,都是“想表现什么”“用什么表现”“怎样表现”,概莫能外,整个构思阶段所有的思考,都围绕着这三个问题转。这三个问题想清楚了,觉得妥当了,构思工作便基本上完成了。立意的确定,材料的选择、剪裁,谋篇布局,全都在这三个基本问题的主导下展开,在这三个基本问题的联系中形成有机的结构体――作品的框架。看起来形式上差别很大的诗歌和剧本,构思所用的材料有这样那样的差别,浮上脑际的意象看起来截然不同,但是思考的基本问题却无二致。不管构思多么有创造性,也不管想象有多么奇特,怎样思绪万千、跌宕腾挪、费尽周章,在思考材料是充足的这个前提下,最终决定构思成败的,还是要归结到在纷繁的材料中理出头绪,形成最有价值的审美认识,然后充分利用最合适的材料,删汰无用材料和不合意的构想,勾画出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轮廓。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是解决这三个基本问题的思考能力和运用材料形成有机结构的能力――构思能力。

实用写作其应用面广大,简直是个海洋,而且各种用途的文字形态各异,小到一纸数十字的便条,大到百万字的皇皇巨著。就这些写作的用途来说,几乎每个生活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需要,有与之相应的各式文字;就写作的诉求目的而言,有告知的,有解释的,有申诉的,有论证的,有劝告的,不一而足;所用的材料,有事实的,有看法的,有数据的,各各不同;所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的,有描写的,有解说的,有论说的,交叉运用。不管有多少差异,将构思时所考虑的基本问题加以归纳,也还是这三个:“你想达到什么目的”“该写些什么”“怎样写”。所有材料的有用性,都得用这三条逐一去衡量,在这三个基本问题的框架内,梳理出材料间的关系,根据表达需要,整合出一个合乎需要的结构系统,作为行文的蓝本,指导整个行文和修改。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依然是解决这三个基本问题的思考力和运用材料形成有机结构的能力――构思能力。

这两个写作领域的构思活动,不仅存在于行文之前,也存在于行文、修改之中,凡在写作过程中有新的考虑,哪怕是对局部有所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可能需要对整个构想进行修整,否则就会造成整体的不协调、不统一。而这些调整的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那三个老问题:在“为什么写”主导下的“写什么”和“怎么写”的思考。

既然我们可以把文学创作和实用写作所牵扯到的林林总总的构思现象全部归结到这三个基本问题上来,将它作为核心,那么,同样,我们也可以从这三个基本问题出发,将对书面表达的思考触角伸向任何文章的写作,不管是审美表达还是实用表达,凡是构思涉及的所有问题,我们都可以放到这个框架内来思考,用基本相同的思想方法去解决,将之辐射向审美表达和实用表达。这样,我们就能把这三个问题作为一切写作构思的基本问题,放到基础教育的写作教学中去,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而把培养学生解决这些基本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以面对和满足生活、工作、学习中书面表达的基本需要。

其次,任何文章的写作都需要把构思变为具体的表达文字――行文。审美表达和实用表达在行文上各有特点,但是,其基本能力、基本原则和基本的思想方法却是一致的。

先是行文焦点和行文思路的设定,围绕着焦点和思路展开行文的能力。构思不可能具体到每一个局部的表达细节,表达细节的斟酌是行文的事。只有保证每个表达环节都能沿着总体构思的方向发展,才能实现构思的表达目的,有时候,一个细小的环节,甚至一两个关联词语,都能诱使作者改变行文的方向,鬼使神差,将表达引向歧途而不自觉。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实用写作,无论是形象性表达还是抽象性表达,能够认清表达焦点,设定合理的行文思路,都是行文的基本功夫,是有效表达的重要前提。具有这种行文意识和处理具体行文事宜的实际能力,是一个人的写作素养和书面表达能力的集中表现。具备这种意识和能力,是一切专业写作的重要基础,是从事文学写作和实用写作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与此相关,还有行文的控和放的意识和能力,也就是苏轼所说的“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的本事。行文之能保证构思的落实,主要表现在它表达构思所设想的必须说的东西,不说或少说与构思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东西。必须说的,就得放开来说,说具体,说透彻,有时还得说痛快;关系不大的,就得控制住自己的笔绝不能多说,没有关系的就绝不涉及。都是得说的,各种内容该说到哪个份上才够、就够,都有一个需要掌握的分寸,不能少,也不能多。这是行文时量的把握和控制。还有用语轻重的控制、情感色彩的控制、态度显隐的控制、身份与用语口气相应的控制、表述详略的控制、具体与概括程度的控制,等等,都需要认真把握,以使行文得体。处理这些问题的原则――围绕着表达目的,适当处理说什么、怎么说,文学创作的行文必须遵循,实用文的写作也应该恪守,这是一切文章写作的共性。具备了这些行文能力,就既能胜任审美表达,也能胜任实用表达;缺少这些能力,文学作品写不好,实用文也不会像样。

最后,是对自己的文章的修改。不管是文学创作还是实用写作,修改自己文章的能力,始终是写作能力的集中体现。人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对自己所写文字进行修改的。能够判断自己的书面表达是否恰当并作出适当的调整使之合用,这需要条件。首要条件是,写作必须处于自觉状态,即明确地了解自己的表达目的、用途特点、读者情况、想收到什么样的阅读效果――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以及怎样做才能实现这个目标。还有一个条件是,有能力对自己表达的现实情况作出判断,即自己所写的是什么状况、能反映什么、不能反映什么、读者会有什么反应――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有可能对自己表达的优劣作出判断,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自己进行修改――懂得“怎么做”。

说修改,最重要的是对篇的表达判断和调整。判断整篇的基本情况是否符合表达意图,应该就其基本内容和基本思路所形成的整体的表达力作出判断:这种内容,这种基本结构,实际上反映了什么?和自己预想的效果有没有距离?如果有距离,有多大的距离?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调整,怎样调整,才能切合自己的表达意图?只有对这些情况作出明确的判断,才能进行有效的修改。

然后是段落的修改。先得进行各部分内容恰当性的查验,判断其总体内容是否为整个表达之必需,分量是否适当;接着看主要内容是否已经说清楚,重点是否突出,结构是否合理,所用材料是否充足,表现力有多大,其分支内容是否适当。在此基础上,对不满意的地方作出调整。这种检查修改,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既有基本思路的也有具体表达的,既有材料的也有语言走向的。无论是文学写作还是实用写作,无论是哪种体裁的文章,其基本方法是一致的。由于是对自己的表达作出判断和修正,难度较对别人的为大。但正是这种判断和修改,才反映出一个人书面表达的基本功底。

对表述语言的检查和修改是表层功夫,任何文章写作都得做这项工作,其重要性和共性自不待言,兹不多述。

上述的在解决构思、行文和修改的问题时,我们抓住的都是“想”的问题――思维的法则、思维的方法问题;从思维的角度理清这些问题的内部关系,从思维的角度引导学生去认识这些问题的要害所在,从思维的角度去理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从思维的角度去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思维的角度去带挈学生懂得写作的基本知识,培养构思、行文和修改的基本能力――也就是“该怎么教”的问题。

三、结论

世界上所有的写作分为实用写作和文学写作两类,这两类写作各有特点,从实质上说是实用书面表达和审美书面表达,都是书面表达,其方法和能力需求上存在着一致性。

实用表达和审美表达都可以从写作流程上分为构思、行文、修改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的写作活动中,其思维状态和具体方法尽管各有特点,但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所需要的能力也都基本相同――构思能力,行文能力,修改能力。它们是一切写作最基本的能力。

写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想的问题,构思、行文、修改的能力从本质上说是思维能力,实用表达和审美表达的最大差异也是思维的差异,培养书面表达能力的核心在培养相应的思维能力。

大学生怎么写论文篇9

这次“下水”示范,是分天进行的,从选材、列提纲、成文、到修改分五天进行。

1.星期一:选材(大约用5分钟时间)。

“同学们,星期天我遇到了一件事,真是作文的好材料啊!”

星期天,我们几个同学去看望中学时期的刘老师。他病情很重,然而,令人感动的是,刘老师忍着病痛,为他的学生出了一份物理练习题。他还惦记着他的学生呢。

我默默地想,这不是很好的作文题材吗?抽时间我一定把它写出来,来表达对刘老师的敬佩之情。“同学们,这个题材有意义吗?它用什么题目好呢?同学们愿意帮老师拟好题目吗?”学生议论纷纷:

――《我敬佩的一个人》

――《刘老师真好》

……“感谢同学们帮老师拟好了题目!”

2.星期二:列提纲(大约用5分钟时间)。

“同学们,昨天我失眠了。作文材料、题目都有了,这件事总在脑子里转,于是,我索性起来,列出了提纲。”

令人感动的事

开头: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去医院看望刘老师。

中间部分:

(1)路上,大家回忆着刘老师几十年来呕心沥血的种种表现。(略写)

(2)病房中,看到刘老师憔悴的面容,我们都流下了眼泪。(略写)

(3)临别时,我们发现刘老师枕下还压着一份物理练习题呢。(详写)

结尾:晚上,我难以入睡,脑海中时时再现白天的情景,心情十分激动。

“我这样安排结构合理吗?详略得当吗?结尾能突出中心吗?”通过对话,学生体会到:认真列好提纲,写起来便胸有成竹了。

3.星期三:开头(大约用5分钟时间)。

“同学们,对照提纲,昨天我写好了开头:

星期天上午,我们几个同学约好去医院看望我们中学时期的刘老师,天色阴沉沉的,秋风吹来,有些凉意,我们的心情和天气一样,大家都在想:刘老师还不到五十岁,孩子正上大二,万一病情恶化可怎么办呢?

从篇幅上看,这开头怎么样呢?”

通过讨论,学生明白:开门见山的开头最常见,用短短的几句话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交代清楚就行了。

4.星期四:中间部分(大约用10分钟时间)。

“同学们,昨天我完成了文章中间部分,你们还愿意听吗?”我读完,让学生讨论:这一部分为什么写得这样具体?为什么发现枕下练习题这一情节要着力详写呢?通过讨论,学生悟到:文章的一般写法,开头交代情况,结尾表达感想,中间部分是记叙事情经过的,所以要写得具体,对表达中心作用最大的情节,要不惜笔墨地详写。

5.星期五第一节作文课:结尾(大约用5分钟时间)。

“同学们,结尾段也写出来了,你们想知道我是如何结尾的吗?

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脑海里时时浮现出刘老师那憔悴的面容,那病态的身躯,以及枕下那份沉甸甸的练习题,想着想着,眼前仿佛出现了家乡满山遍野盛开着的野,刘老师正置身于花海之中,他不正是家乡山野里的一束野吗?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一结尾怎么样呢?”

通过讨论,学生明白:描写式的结尾,既生动又含蓄,既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又能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6.星期五第二节作文课:修改(大约用半节课时间)。

“同学们,我的这篇文章,从选材、列提纲、到逐段写出来,你们都清楚了,觉得写得怎么样呢?请同学们帮老师修改一下好吗?”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指出,路上回忆刘老师的表现写得平淡;有的说:医院里刘老师枕下练习题的情节写得还不够详细,应写出在场每个人的感受。……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明白了“文不厌改”这一道理,对“为什么要修改?”“应该怎样修改?”都有所领悟。

以上我所展示的“下水”过程,需要说明的是,从选材、列提纲、成文、到修改,应在备课时一气呵成地完成,以便在进行上述步骤时,做到步步心中有数,同时要求学生在写作中也应一气呵成地完成。

本次教学因为学生没有直接动笔写作,所以看不到直接的教学效果。然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学生在以后写作中,收获还是显而易见的:作文的积极性提高了,对“列提纲、修改文章”两个步骤相当重视了,作文水平有了不同层次的提高。可以看得出:他们从我的这次“下水”活动中,悟到了一些作文的真本领。

通过这次“下水”,我有深刻的体会。

1.我变以往“教师写范文―教师念范文―学生听范文”的单边活动为师生互动,把学生放在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主动意识,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2.老教育家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一书中谈道:“教师善读善写,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故教师不断提高其水平,实为要图。”叶老一再提倡的“教师要下水”,我们一直是比较重视的,或片段,或全篇,经常把练笔的结果摆在学生面前,这样做,当然是有一定效果的,但将动笔的全过程解剖于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内,获得的收益会更多。

3.只是在课堂上大力提倡“文不厌改”的道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课文的水平再高,作者的修改过程学生是无法了解的。这好似徒弟向厨师学烹调,只在餐桌上品尝菜肴是不行的,作文教学其理亦然。

大学生怎么写论文篇10

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作文真那么难吗?我们来看看叶至善先生回忆他父亲叶圣陶先生是怎样教他作文的。

叶老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仅要求其子女每天要读些书,至于读点什么,悉听尊便。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纳凉时,叶老端坐在庭院的藤椅上,让孩子把当天写的东西朗读给他听。叶老倾听着孩子朗读,从不轻易说“写得好”与“写得不好”之类的话,比较多的是“我懂了”和“我不懂”。如若叶老说:“这是什么意思呀?我不懂。”其子女就得调遣词语或重新组织句子,尽力让父亲听得明白。直至叶老说:“噢,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懂了”时,再继续读下去。叶至善先生小时候就是这样学会作文的。

叶老教子作文,看似平常,实则意味深长,细细想来,对我们今天的作文教学还是颇有启示的:启示1,自由生活,自在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启示2,“懂”是标准,“读”为手段,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启示3,宽严有度,持之以恒,是写好作文的保障。

[魏星点评]

贾萍老师,你举的关于叶老的例子,对作文教学很有启发!作文教学不能降低到一些技法上,怎么开头,怎么结尾等,而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把感受深的记下来。作文的标准是文通句顺,恰当的表情达意,不能强化“小大人化”的倾向。当前关于作文的标准,存在着“三高”,立意要求高,文采要求高,起点要求高,结果让学生望而生畏。你在作文教学方面的见解很好,希望你能深入研究下去。

苏州市金阊区阳光城实验小学范畴老师:

第一,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和社会人群真实现状,不是人人都能写好作文的,但是,我们可以促使所有人不那么讨厌作文,甚至喜欢提起笔来随便写写。不论怎样,想方设法让学生不讨厌,是作文教学的头等大事。

第二,对于作文后进生,甚至到了“必须每一句都教他怎么写”的程度。那么,教师采用鼓励借鉴法——我会让实在不会写的学生,到全班的作文本中挑出他最喜欢的(也包括我推荐的)几本,拿回去念念,念完了还给我,回去仿照着写。除了不允许直接抄,后进生可以凭记忆去模仿,写到一半卡壳了,再到我这儿拿了优秀作文读读,回去再模仿。就这么一来二去的,能写出来,能写完就好,至于与优秀作文之间有多少雷同,完全没关系。最后,我鼓励、再鼓励艰难写完的后进生。

第三,作文技法训练直接明了。作文技巧与手法,尽量嚼嚼烂,简单说说清,让学生明白是关键。比如构段,告诉学生,这篇文章就分五段:总起、总结,中间就举三个事例。

第四,课内外阅读量与提高作文水平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大多数人基本上不用思考就能判定这句话是错的。但是有多年经验的教师就能体会到:爱读书的孩子不一定擅写作;擅写作的孩子不一是爱读书。这绝对是真的,不信我也没办法。爱读书与擅写作之间存在逻辑关系只有一条——读书能积累语言,熟练语感,从而提升写作技巧。但“只要多读书,就能写好作文”却是非必然的。影响作文水平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愿意写,怎样让学生写完后有成就感,怎样让学生把写作当成内发的一种需求。只有顺着这条线走,再辅以大量阅读,才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刘荃点评]

范老师的观点我赞同。作文技法不要搞得那么复杂,有时往往说者有趣,而听者乏味。在教学时,我们不能机械地灌输方法,可以呈现精心挑选的若干范文,为儿童创设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阅读感受、思考辨析、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悟写法,然后把领会到的方法积极地付诸于习作实践。

[孙景华点评]

范老师关于作文教学的思考比较深刻。第一,作文教学不是培养学生人人都能成为作家,甚至也不一定要求人人都能“写好作文”。但是,应该让学生人人“会作文”,这里的“会作文”,是指学生走向社会,应该具备基本的书面表达、交流的能力。第二,小学生作文应该提倡模仿,特别是“后进生”更应该引导从模仿开始,逐步提高,范老师的经验值得借鉴。第三,我同意范老师“‘只要多读书,就能写好作文’却是非必然的”观点,但是我认为,不多读书,就一定不能写出好作文。

安徽省全椒县孤山小学贾家忠老师:

我们农村学生能乐于主动阅读的很少,加之留守儿童较多,监护人大多只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安全,很少有关心孩子是否进行课外阅读的。实际上,孩子回家玩耍、看电视的偏多,极少有同学去读读优秀的课外读物。这样,多数学生就没有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