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系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5 23:50:28

建筑工程系论文

建筑工程系论文篇1

摘要:建筑智能化飞快发展,要全方位、全过程对工程项目进行监理,监理人员必须掌握和提高技能,才能做好建筑智能化工程监理工作。关键词:建筑智能监理智能建筑在我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它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建设设备的自动控制,对建筑内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并把设备的监控技术、资源管理和信息服务与建筑要求优化结合,使人们获得一个投资合理、适应、信息安全、高效、舒适、灵活、智能的建筑物变为可能。它使人们的工作效率、管理水平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随着现代智能化建筑的发展,怎样做好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工作,摆在了广大监理人员面前。一、建筑智能系统工程建筑智能系统主要有楼宇自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综合布线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安防报警管理系统、有线广播系统、共用电视无线系统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组成。而强电系统和弱电系统在计算机的有机结合下,实现了系统集成的有机整体,各子系统在中央计算机的控制下有条不紊地工作,实现智能建筑的各种功能。建筑智能系统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技术的综合性应用领域,而且由于用途、规模不同,所需要的功能系统也不同,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含量高,业主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往往采用对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总承包以及总价合同的形式,在很多招标和合同签订中存在缺少对技术方案以及工程量清单的详细描述,概念化内容较多,技术清单部分也只是一个粗框内容的总价。例如:在设备清单中的数量、型号、预算单价许多不准确,甚至不标明或者遗漏。建筑智能化系统从设计到施工集一家承包商,他们在设备选型、设备价格的制定、设备进场时间、工程量的测算往往偏重于自己的利益,主动权无形地转移到承包商手中,加大了业主的风险,智能化施工图纸质量不高,图纸会审不完善,也对工程产生许多不利因素,作为监理人员要维护业主的利益,必须熟悉掌握大量的相关技资料,了解智能化工程及各种设备的市场情况,同工程项目需要进行比较,推荐给业主。为了帮助工程监督、检测从业人员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监理1、协助业主做好招标投标工作招标文件是投标人编制投标文件的依据,评标定标的依据,招标文件内容要力求完整、详尽,用词准确严谨,对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应重点从技术方案上提出要求。主要包括:总体要求;设计标准和规范;系统包括的内容和功能;主要设备、元件及其技术要求;设备清单;安装调试与验收。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评标选择一个合格的、最适合本工程的承包商,使业主得到技术先进、质量可靠、交货准时、价格合理的产品。2、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管理监理人员在审核承包商的施工组织设计与服务承诺时,重点对技术方案;工程进度计划安排;保证系统能正常、安全、有效运行并达到合同约定的技术标准方法与措施;对于系统的所有设备、材料软件等的完整性和保证措施;需配合的具体事项及土建、安装的工作界面划分;用户培训计划;产品保护措施及维修保养服务计划等进行全面审核,主要看其对工程的针对性、合理性和适用性及质量管理体系和保证体系的有效性。3、监理要从维护业主的利益出发,有利于整体建设项目的实施根据监理规范的要求,采取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等形式,对每一个分项工程、分部工程进行认真检查,并对施工中电气管线、设备经常与土建、给排水、消防、暖通、物流、气体等专业发生交叉、错位、碰撞的预控工作落实好。确保各系统安装到位、可靠运行。要求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操作程序作业,对进场各种繁杂的多规格、多型号的施工材料、机械设备进行检验、复试,不合格的清理出场,减少偷工减料、浑水摸鱼等不正常行为,确保工程质量并建立完整、准确、详实的工程资料。4、工程变更工程项目在施工中会因工程的变化产生许多变更,或承包商在施工中发生的材料代用和局部变更,都必须有书面变更通知,业主签署明确的意见,监理如实详尽地记录因工程变更而造成的工程量增减情况和质量确认工作。并根据合同把大量的电子设备、材料、计算机网络设备受市场因素影响的价格做好记录,以控制工程变更价格。三、完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工作随着城市现代化建筑物的增多,建筑智能化的技术等级也在不断提高,技术含量迅猛增加,建筑智能正向数字化,无线网络远程化控制、人性化方向发展,监理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提高监理能力,学习方方面面的技能,把项目参加各方,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和权力,同项目团队的利益相统一,协助解决共同目标与不同利益者目标之间的矛盾,在项目目标的实施和运行过程中取得项目的成功。要实现项目监理目标,监理必须是高效率的。从提高服务质量和降低成本考虑,对人员进行培养和培训,加深专业技术知识、招标投标、概预算、有关法律、法规方面的学习,使监理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强烈的责任心,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提出要求,让其在业余时间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控制进行全面学习,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促进项目目标的实现。提高监理人员素质,完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监理,造就和培养综合性人才,全面提高监理服务质量,全方位、全过程开展监理工作。完成工程项目,把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在设计、施工和操作过程的复杂问题统筹解决。四、结束语质量是建筑的生命,也是企业的生命,良好的监理业绩,精诚的服务态度来自高素质的监理队伍。建设工程需要大量的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既懂经济又懂法律,既掌握理论又善于实践的复合型监理人才,不断进取,为监理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建筑工程系论文篇2

1.1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中GIS系统的利用方法

建筑工程成本管理是整个管理工作的核心,是确保建筑工程达到预期成本的主要控制与管理工作,建筑成本管理主要有成本计划、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等核心部分工作构成,GIS系统可以通过参与建筑工程成本数据的录入和编辑来实现对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功能,通过GIS系统可以使成本计划、预算和实际成本的输入与编辑更加规范化,使传统的分离式大量数据具有可操作和可加工的性质,以便实现建筑成本信息及时地修改、增加和删除。GIS系统可以通过数据库的操作实现对建筑工程成本的查询功能,并且可以形成各种图形和图表,这不但提高了GIS系统的处理和查询能力,也使查询工作更加具有直观性,有利于成本的管制。GIS系统可以通过数据的大量运输实现分析和统计功能,以专题图、直观图表的方式实现对建筑工程成本的客观呈现,有利于施工企业对建筑成本的全面性、专门性把握。GIS系统可以通过数据接口将建筑工程成本信息转化为各种通用的格式,这一特点将会扩大建筑工程成本管理的形式,不但有利于对成本的全面管理,而且有助于实现对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内容和结构上的重新定义与构建。

1.2建筑工程计划控制管理中GIS系统的利用方法

可以将建筑工程施工计划和网络图输入到GIS系统之中,通过GIS系统的加工来明确材料、机械、人工、设备的关系,使建筑工程施工各要素得到有效地调配,这样有助于设计出科学的建筑工程计划,在提高计划控制和管理科学性的同时,确保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和进行。GIS系统可以实现对建筑工程计划数据的查询功能,以此来获得建筑工程各时期、各项目和分段的计划要点,例如可以获得各项工作开始与结束的时间节点,有助于实现对建筑工程工期的控制,并可以随时掌握人员、设备、机械使用和调配的基本情况,做到对建筑工程深层次、全方位的掌握。GIS系统可以自动形成统计报表,实现对工程进度计划的跟踪、检查和管理,特别是GIS系统采用直观的柱状图、饼图、曲线图等方式,实际反映出施工与计划的差距,有利于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控制实际的进度、消耗、成本和质量。GIS系统可以将建筑工程施工计划、施工实际以图文的形式输出,这有利于建筑工程对计划的进一步管理和控制,以GIS系统的差异性应用达到对建筑工程总体的提升。

1.3建筑工程项目测量信息管理中GIS系统的利用方法

建筑物浇筑进程数据控制工作中可以利用GIS系统使各个建筑段的月初和月末浇筑高程、累计上升高度、月累计浇筑层数,月浇筑混凝土量等数据得到有效控制,这是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途径与方法。GIS系统可以应用到建筑工程强度统计工作中,对运输设备混凝土月浇筑强度、累积月浇筑强度、月浇筑强度、建筑物累积月浇筑强度等进行严格的控制,做到对工程管理工作的有力保障。GIS系统还可以应用于各月各建筑段上升高程、各月各建筑段浇筑高程、各月各建筑段混凝土浇筑量、混凝土施工系统的不均衡系数的检测上,使建筑工程得到准确的信息支撑和GIS系统保证。

2GIS系统应用于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展望

近20年GIS技术得到了迅速地提升,GIS系统正在不断地完善,这与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有高度的契合,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GIS系统的直观性、高效性将会进一步体现,GIS系统应用于建筑工程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将会逐步加深和扩展。未来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应该通过GIS系统数据库和数形结合方面的优势来进行创新,通过对空间信息、地理信息、属性数据的加工来强化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在空间结构和海量信息的处理能力,使其他类型的系统和技术得到GIS平台的融合,创建出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新模式,构建建筑工程管理的新结构,推进建筑和建筑管理的不断发展。

3结语

建筑工程系论文篇3

【关键词】系统论原理;项目全过程投资控制;要点

建筑工程项目投资是以获取投资收益为主要目的经济行为,由于建筑工程项目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的特点。因此,要提高建筑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水平,需要将投资控制覆盖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而借助系统论原理,能够进一步使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投资控制更加科学合理,从而保障建筑企业及建设单位各项效益的提高。

一、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投资控制的含义及其与系统论原理的关联

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投资控制指的是以保障建筑工程项目预期投资目标为基础,本着成本最优化,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围绕建筑工程项目,通过工程招标、设计方案对比优化、价值工程、限额设计等多种手段,着重在建筑工程项目前期投资决策、投招标、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竣工结算等各个过程开展的费用及成本控制,最终实现建筑工程项目造价有效管控的一种管理模式。

系统论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其主要的原则是整体性、最优化及模型化,而在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中,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控制正是系统论的具体体现。在建筑工程项目全工程投资控制中,引入系统论原理,可以对各个投资环节加以统筹考量,针对具体环节的成本可以有效加以控制,用整体来弥补部分出现的损失,进而促进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投资的科学合理性。

二、建设单位对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的投资控制

1.前期决策环节的投资控制

建筑工程前期决策环节指的是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方案从经济及技术层面加以综合考察及评价,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投资加以估算,从而为建筑工程项目的后续环节投资控制工作提供参考。这一环节中,建设单位要注重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加以审核,遵循科学决策及立项的原则,对建筑工程项目投资的机会及目标加以分析,研究其是否恰当及准确,然后初步对工程项目投资加以估算,最终确定出项目的投资总额度。

2.设计环节的投资控制

建筑工程项目设计环节的投资控制工作,是建筑工程项目整体投资控制的重要一环。在建筑工程项目设计环节,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投资控制要点:第一,完善建筑工程项目设计招标工作,建设单位要摒弃原有的只重招标方案,而轻设计及施工图纸设计的弊端,将工程项目的设计及施工图纸纳入到建筑企业招标竞争中,以形成最优化的投资设计方案。第二,确定建筑工程项目设计限额,将项目设计及投资限额与建筑项目工程量紧密结合,以便避免概算、预算、决算的“三超”现象出现。最后,严格控制建筑施工项目设计变更,在项目设计投资控制中采用动态化管理,引入监理制度,对建筑企业设计方案采取激励措施,提高建设单位投资控制的主动性,优化设计环节的取费方式。

3.招标环节的投资控制

这一环节,建设单位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针对施工设计图纸中的模糊、漏项等内容,及时与工程造价咨询单位进行交流,然后督促设计方及时修改补充。第二,对工程量清单中的重要分项、项目主材单价、新材料及新工艺的单价等加以重点审核,对暂定价清单项目加以控制,编写工程量清单编制说明。第三,借助招标机构,对招标文件及合同加以完善,使其更加严谨,周密,减少工程量误差。

4.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环节的投资控制

建设单位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阶段投资控制上,应注重以下三个要点:第一,依靠工程监理,对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加以全程把关,并对现场加以监管,着重监督审核项目工程量的实施。第二,对施工项目变更加以严格控制,如变更不可避免,要尽早进行处理,以减少损失。第三,做好索赔和反索赔管理。及时收集整理各类施工凭证,注意索赔时限,对索赔额度加以确定。

5.建筑工程项目竣工结算环节的投资控制

作为建设单位投资控制的终端环节,在项目竣工结算上,其要点如下:首先,挑选水平较高的审计单位开展竣工结算审核。其次,整理并分类工程价款资料并及时送审。第三,着重在材料单价、项目变更、项目工程量等方面加强审计,避免出现承包方环节出现各种不合理结算现象,如套高、重复计算、只增不减等。

三、系统论原理下,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投资控制的要点解析

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投资控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各阶段投资控制得以优化时,建筑工程项目整体投资才趋于完整,而在建筑工程竣工后各阶段投资控制又形成了一个新整体,体现出系统论下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投资控制中采用系统论原理作指导时,要注重以下几个要点:

1.应着重建立建筑工程项目投资及造价的模型

通过采用系统论整体与部分之间联动转化的原理,应在建筑工程各阶段对造价影响因素加以分析,建立起建筑工程项目投资及造价模型系统,以便于对各个阶段的投资变化进行协调,及时发现解决各阶段的问题。

2.采用最优化管理方式

系统论原理下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投资控制强调的是建筑项目的整体优化,因此,在对建筑工程各个阶段投资成本进行优化时,应建立在整体最优化的目标下,统筹各阶段的投资优化结果。

3.注重建筑工程项目中间环节的投资控制

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投资控制存在重两端,轻中间的缺陷,而在系统论原理下,建筑项目施工这一中间环节的投资控制是整体投资控制的重要部分,如这一环节出现控制不力现象,会影响项目投资预算的准确实施。因此,要注重强化建筑项目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达到以部分推动整体的投资控制效果。

四、结语

系统论原理与建筑工程投资管理的有效结合,是建筑工程项目投资控制的必然要求,建设单位运用系统论原理开展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投资控制,一方面能够有效保障建筑项目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又能够提高项目投资的科学性、严谨性,从而保障建设单位投资效益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李冬生.系统原理在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投资中的运用[J].科技视界,2013(12):53+60.

建筑工程系论文篇4

1实践先行―共同的生存诉求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建造活动都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然而,随着从无意向到有意向的转化,建筑的作用也从最初的纯物理功能演化为具有意义载体的功能,它不仅要具有基本的物质功能,也就是遮蔽功能,还要经常被要求具备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和哲学功能。在情感功能方面,令人感觉或亲切柔美、或庄严肃穆、或富丽堂皇、或清素典雅……在社会功能方面,建筑也经常成为显示主人身份和等级,同时还会起到防御、教化、规训等作用(如城墙、寺庙、讲堂和监狱);在哲学功能上,建筑的形制经常要与宇宙和天象联系起来,反映了人的宇宙观。正是这些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和哲学功能的需求,才推动了设计或者意向的发展,从而诞生了专业的建造师(在中国是匠师)。反过来,建筑师又在实践中提炼诸多设计手法和技巧,结合自然条件、地域特征以及形而上的意识形态,从而形成法式或规制。但是,这些法式仍不能被称作理论,因为它们仍然还只停留在经验阶段,没有经过抽象和推理,没有形成理性认识,更没有演绎。

2理论产生―不同的生成背景

西方的早期建筑理论,得益于包括古典理性主义哲学和数学在内的古希腊文明的整体支撑,并拥有古罗马帝国大量宏伟建筑活动的实践支持。最早的建筑理论,要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军事工程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这本书被埋没了很久,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才被人发现。这本书的内容涉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建筑构图原理、西方古典建筑形制、建筑环境控制、建筑材料、市政设施、建筑师的培养等等。自文艺复兴到19世纪,西方相继出现了阿尔伯蒂(意大利)、布隆台(法国)、拉斯金(英国)等许多建筑家的理论着作。总体来讲,18世纪以前的理论,是以数学和欧几里德几何学为基础的,理论家们继承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认为宇宙万物被一种数学法则所控制,他们盛赞人体比例和黄金分割的美妙,从中推演出万物所应遵循的比例,而建筑作为宇宙的模型,也应该遵循这些比例。这些理论,往往是个人观点和心得,主观性较强,理论本身所涉及的内容也往往局限于形式法则,对于建筑结构、建筑环境以及建筑人性化研究几乎都没有涉及,所以对于实践的指导也很有局限性,通常适用于大型宗教和行政建筑的规划布局和立面形式,并不关心内部空间和人的行为及心理。另一方面,大量的民用建筑,在没有系统理论的指导下依然自发自觉地进行,并创造了建筑历史的主体。18世纪以后,随着近代自然科学和欧洲启蒙运动的推进,学术领域乃至整个社会崇尚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这些影响到建筑理论,也将近代科学技术理性主义包容进来。到20世纪(尤其是中期),西方建筑理论家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工程学、语言学等多学科先进成就进行跨学科结合,从而建立一了系统的现代建筑学理论体系,使建筑理论的体系化超脱了个人而成为一种群体活动,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全球性的。

中国古代建筑的思维活动,是在与欧洲古代文明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地理和历史背景下进行的。中国是一个农业立国的国家,与收获相关的节气与天象成为原始文化的核心,同时,与收获相关的水利管理及地理因素推动了中央集权的政治进程。在此基础上,中国的建筑理论与西方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范畴、体系与机制。在中国文化的宏观定位下,一方面,“天生神物,圣人则之”“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对于成器以为天下利的百工给予表面上的尊重;另一方面,出于对整体世界的把握需要,将人类的社会与思维活动分为五个方面:“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张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即将无形的观念把握与有形的器物制作这两种活动分割开来,并与社会身份相联系。从而设计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与维系社会等级相关的思维活动纳入到礼制及典章范围,称为“道”,与有形的器物制作相关的思维活动被纳人“工”的范围,称为“器”,道与器的巨大鸿沟,加上后来的“治人”与“治于人”的对立,使得中国的建筑匠师长期未能完成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设计与施工、建筑于结构的专业划分。即便如此,中国古代建筑活动中也依然产生了少量的具有理论萌芽的建筑技术书籍。最早,也是最系统的应当数北宋时期由王安石主持编写的,由政府颁布的建筑预算定额(也兼有施工手册之用)―《营造法式》,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书中资料主要来自历代工匠相传经久可行之法。这本书不仅对北宋末年京城的宫廷建筑有直接影响,南宋时,还因在苏州重刊而影响江南一带。

3当代建筑理论

当代建筑理论包括四个方面:基本理论(如本体论、价值论、创作论……)、应用理论(设计原理、方法论、工具论……)、跨学科理论(如建筑史学、建筑教育学、建筑社会学、建筑行为学、建筑心理学……)以及建筑评论等。基本理论属于建筑哲学范畴,反映了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用理论是有关设计方法的学问,它是伴随着传统无意识设计到有意识设计而诞生;建筑历史与理论是研究建筑发展历程与动因的理论体系,主要涉及技术、文化与艺术等因素;建筑设计原理是专门研究具体建筑类型的设计原则与范式的学科,也是直接指导建筑实践的理论层面。当代建筑理论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建筑哲学思想与跨学科理论两大范畴进行,因为这两大范畴对建筑创作的科学化和人性化有密切关系,同时也表明了建筑师对于建筑创作的态度。

建筑工程系论文篇5

关键词:建筑设计;图像;图像表达

1 建筑图像便于人们观看建筑方案的形象,并对其形成判断

建筑图像本身作为应用技术与设计艺术的结合物,是一个涵盖广泛的研究课题。有研究者正致力于建筑工程方面的图像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在保证信息传递完整和准确的前提下,让建筑设计、工程投标及施工等过程更顺畅,让不同知识背景的人都能对建筑图像形成直观和准确地判断。

1.1 图像表达和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

广义上,图像就是所有具有视觉效果的画面,它包括:纸介质上的、底片或照片上的、电视、投影仪或计算机屏幕上的。国际图像艺术推广机构对图像处理流程的阐述是:图像处理是对图像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使其满足视觉、心理以及其他要求的技术。图像处理是信号处理在图像域上的一个应用。大多数的图像是以数字形式存储,因而图像处理很多情况下指数字图像处理。

1.2 建筑工程图是工程项目建设的技术依据和重要的技术资料。

建筑工程图是以投影原理为基础,按国家规定的制图标准,把已经建成或尚未建成的建筑工程的形状、大小等准确地表达在平面上的图样,并同时标明工程所用的材料以及生产、安装等的要求。它是工程项目建设的技术依据和重要的技术资料。建筑工程图包括方案设计图、各类施工图和工程竣工图。由于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的任务要求不同,各类图纸所表达的内容、深度和方式也有差别。方案设计图主要是为征求建设单位的意见和供有关领导部门审批服务;施工图是施工单位组织施工的依据;竣工图是工程完工后按实际建造情况绘制的图样,作为技术档案保存起来,以便于需要的时候随时查阅。

2 建筑设计领域图像表达形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最近几年,未来主义的建筑设计大师们在建筑视觉方面的影响表现得异常耀眼,无论是库哈斯设计的中国央视新大楼、安德鲁斯主笔的中国国家大剧院、还是扎哈・哈迪德“操刀”的意大利卡利亚里现代艺术博物馆等,都充分展示了设计师们对传统建筑形式的突破,并创造出一些全新的建筑图像表达形式。从他们的设计图像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建筑空间的非物质属性和对文化符号的构筑。

2.1 以“图像”和“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播系统构筑了我们新的视觉生态环境

以视觉为中心的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符号传播系统发起挑战。图像化造型是一个显著的特征,这种造型和符号所追求的是引发受众的深层次对文化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想象。库哈斯伦等人执教的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A)在现代世界新的文化形态作为他们作品的主题与造型方面有着很好的尝试。

因此,信息化的后工业社会中,文化的表现与传播形式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现代传播科技构筑了全新的文化传播系统,以“图像”和“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播系统构筑了我们新的视觉生态环境。

2.2 当前建筑工程领域在图像表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为加强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国家出台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等法规制度。这些制度通过对各类建筑施工图等图纸进行审查等形式,来保证建筑设计过程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审查合格才能准许施工,能有效保障建筑建成后的使用不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健康、环保,以及其他公共利益等造成损失。

除施工图外,建筑图还有其他多种形式,手绘建筑表现图就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手绘建筑表现图是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建筑及室内装饰等设计行业中应用较广的一种图像表现方式。它的目的主要是设计师用来表达设计意图,客观上也是设计师与客户进行项目沟通的桥梁。因此手绘建筑表现图既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门借助图像传达设计思维的语言,正因为如此,其在现今设计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建筑业的增长速度很快,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建筑图像表达方面主要体现在:其一,无论是设计和施工方,还是客户方,存在着刻意压缩前期推敲设计方案,不求图像表达的准确和美观问题,过于追求建设工期的现象,其中一些建筑施工图在绘制过程中由于欠考虑或赶工期等原因存在一些问题,给设计方、施工方,乃至使用方等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其二,红火的建筑行业也形成了投标环节激烈竞争的局面,部分建筑设计从业人员急功近利,片面强调建筑图像很“炫”的视觉效果,而忽视了深究建筑图像的准确性等问题。

2.3 建筑工程行业亟须建立一套图像表现规范,视觉形象统一的模式

在中国,建筑工程图图像表现研究的应用领域,还未形成具体模式,同类研究更是寥寥无几。过去,建筑设计的过程就被看成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过程,建筑图像对于建筑师而言就好比战士的宝剑一样重要。那个时候建筑图像主要是通过草图表现出来的。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推进,科技发展的浪潮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在计算机日益发达的今天,很多建筑师逐渐地关注各种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对图像表达的培养。

建筑工程等行业亟须建立一套图像表现规范,视觉形象统一的模式。使过于专业化的工程图,通过技术与视觉艺术化处理,在保证信息传递完整和准确的前提下,让建筑设计、投标及施工等过程交流更顺畅,让不同知识背景的人都能对工程图形成直观和准确的判断。

3 建筑工程图像表达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在建筑设计中,方案图、透视图以及施工图等的绘制是整个设计过程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些阶段,设计者和图像绘制着密切配合,将头脑中创意构思出的建筑形象逐步由抽象到具象,模糊到清晰,并在位置、尺寸形状上落实出来。这些绘制建筑图的阶段,应该调动设计师的专业知识,在空间组织上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物的用途,满足使用方的功能使用要求;在建筑形象上要配合功能定位,既落落大方,又独具美感,牢牢把握住建筑实用性和艺术性的要求。

3.1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组织建筑设计图纸,是建筑工程图像表达研究的保障

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设计一般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依组织实施的流程分别为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

三个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方案设计阶段主要任务是建筑方案的宏观定性;初步设计阶段主要任务是方案设计的进一步深化,是各专业对方案的宏观定性;施工图设计阶段主要任务是施工图设计的主要阶段,是各专业对(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工程实施的具体量化。

国家有关建筑工程的规范针对建筑施工的表达主要分两个部分,即文字部分和图形部分。文字部分包括:封面与目录、建筑设计说明、建筑施工用料表、门窗表、节能及日照计算书;图形部分包括有:总平面图、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大样详图等。

无论所设计的什么类型的建筑,无论建筑规模大小,均严格按照以上规定组织建筑设计图纸制作,并开展图纸的图像表达制作。这是进行建筑工程图像表达研究的规范性保障。

3.2 充分汲取国内外建筑图像表达研究的最新成果,跨学科进行研究是建筑工程图像表达研究的主要思路

通过前文对国内外建筑图像表达方面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络对具有典型性和类比型的图像进行试读;对繁杂、复样的表达形式与手法进行概括;对不同应用领域、不同面向的图像,从媒介形式与材料技法的角度进行阐述与分析。以上方式可以采用文献归纳法、图像分析法、综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

同时,研究者还可以充分利用当代艺术、现代建筑理论、计算机数字媒体技术、建筑工程制图等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和互融研究成果,来论述建筑工程投标领域图像表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综合研究的方法避免线性研究的局限。利用计算机软件及图像交互技术,借鉴现当代实验建筑绘画的某些表现手法,进行一系列建筑工程图像设计实践,尝试建立基本的实验模式。

3.3 确定研究范围,重点及创新点

对建筑图像的表达研究,首先必须力求准确定义建筑图像的表达形式,站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把建筑设计、投标及施工等环节中各种复杂的、综合的图像视觉关系,通过直观且相对规范的方式表达出来,以起到指导工程实践的作用。研究者宜直接参与到建筑设计工程实践中,跟踪和调研研究成果的优点和不足,及时调整研究内容。

(1)研究范围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部分:其一,建筑图像运用于非构件性符号。它在建筑空间中本身就是一个完整信息载体,发挥着所含信息的传播作用,是以一个单独个体的形式出现的。其二,建筑图像作为功能性构件。它与空间的其他部分共同组成了整体,以此种形式传达空间中所包含的信息。其三,建筑图像运用于建筑结构形态。将图形设计中的构成原理应用于建筑结构形态,使建筑结构具备了图形的因素。

(2)研究的重点。其一,充分调研行业及企业,了解评审专家、设计师、施工人员等对建筑图像表达的看法,总结和归纳建筑设计、投标及施工等对图像表达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二,对国内外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绘制的建筑设计图,在色彩渲染等方面的最新成果进行分析研究;其三,借助设计学科基本理论,分析建筑设计方案图的图像表现在视觉形象构成、图形结构要素等方面的基本模式;其四,相关建筑设计工程投标的标书文件对建筑图像中涉及的材料视觉、触觉等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研究,初步形成研究成果。

(3)研究方式及创新。研究中,可以充分利用当代艺术、现代建筑理论、计算机数字媒体技术、建筑工程制图等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和互融研究成果,来论述建筑工程投标领域图像表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综合研究的方法避免线性研究的局限。

并且,利用计算机软件及图像交互技术,借鉴现当代实验建筑绘画的某些表现手法,进行一系列建筑工程图像设计实践,尝试建立基本的实验模式。

突出应用领域的创新是课题研究的根本课题,重点解决应用层面的几个问题,如工程投标图集过于枯燥,图像不够美观的问题,使建筑工程图的图像表现更加直观;解决工程设计团队与施工团队间沟通不顺畅的问题,使建筑工程图的图像表现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1] 李顺.图像处理技术在建筑视图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 朱建国.论土建工程图表达能力的培养[J].高等建筑教育,2013(06).

建筑工程系论文篇6

关键词:建筑施工,智能化建筑,楼宇智能化

 

引言

在国内建筑智能化虽然不能算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由于对它的认识和研究不足,系统集成商在技术上的不足导致了智能化项目施工不规范,发展中仍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影响着建筑智能化的健康发展。论文参考网。工程施工是设计成果的体现,也是设计作品成败的关键。如何将设计和施工这两者融合在一起,是当前智能建筑行业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作为建筑领域的智能化系统集成商,要注重的是综合技术实力及总包服务管理等方面。以下主要介绍了智能建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1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较大的设计单位没有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资质,有的具有资质的设计院又缺少智能化系统设计技术人才,对智能化系统设计不重视,将很多设计的技术问题遗留给集成商或施工单位,造成了智能化系统设计不合理,设计质量低等问题,例如系统集成性差、监控点、信息点配置不合理、设备配置方面技术性能差、控制精度低、综合布线不规范等。

建筑智能化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缺乏专业的施工队伍。目前,很多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系统的工程都是由系统集成商来承担。论文参考网。但有大部分集成商除有几名不懂工程管理只负责智能化各个系统调试的技术人员外,基本上没有什么施工力量。承接工程后将安装工程转包或分包给其他单位或群体施工,而这些施工单位又不懂什么技术,其结果就是工程质量差甚至不合格,工程存在很多质量隐患,可能会给开发商或业主造成.很大损失。目前,在建筑智能化专业施工队伍问题上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智能系统的系统集成商虽有少数的智能系统调试的技术人员,但这些技术人员大多数对工程管理缺乏了解,加之缺少基本的施工力量,难以承担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施工。

(2)大多数施工单位虽然有一定的项目管理人员但又缺少建筑智能化系统专业技术人才,对建筑智能化缺乏综合的实施能力。

(3)政府主管部门对建筑智能化专业施工队伍没有完善管理制度,只有搞好行业管理,建立完善的施工资质审批、审查制度,才能依法治理建筑智能化专业施工队伍的混乱状况。

另外诸如管理和审批体制不协调,加之有些行业不合理的规定,使之有些系统单独设置,造成建筑智能化整体功能不完善,达不到整体智能化的效果;建筑智能化的配套产品绝大多数是进口产品,国内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还很少,且有些产品技术性能差,集成化不良,使各系统不能相互协调动作,难以达到理想的智能化效果;虽然工程实行监理制,但国内的大多监理公司缺乏智能建筑智能系统工程专业监理人员,使工程质量难以得到有效地控制;由于物业管理或业主部分缺乏对建筑智能化管理的技术管理人才,对己投入运行的设备管理不善、维护不良而使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等问题是国内建筑智能化工程实施中较为普遍的问题。论文参考网。

2建筑智能化工程实施问题的解决办法

为使建我省的筑智能化健康有序地发展,针对工程实施中的问题要研究相应的对策,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制度,使建筑智能化纳入法治和规范化的轨道。

(1)由政府建设相关主管部门组织牵头,建立由有关部门和行业参加的建筑智能化施工技术培训机构,加强对建筑智能化的知识和技术教育,以扩大建筑智能化的设计、施工、监理和维护的技术队伍。建立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综合实力比较强的建筑智能化技术、经济咨询机构。

(2)政府要建立健全智能.建筑的管理体系,完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系统集成商、工程监理单位及专业咨询机构的资质审批、审查制度和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审批制度及工程验收制度。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行业对建筑智能化进行政府统一分工管理,并制订相应的法规和管理办法,使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据国家颁布的有关建筑智能化的分类和分级规定来制订和修改设计标准、工程验收标准及设计、施工规范,使建筑智能化的设计、施工、监理和工程验收都有据可查。

(3)建筑智能化的系统集成商是建筑智能化不可缺少的一支力量,为规范建筑智能化的管理体制,政府应对系统集成商进行良好的行业管理,对其进行监督、检查,使集成商的经营行为合法化、规范化。建筑智能化的施工过程中将由多专业、多工种、多个施工单位的配合协调。因此,该阶段必须进行优化施工管理,以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优化施工管理,首先必须选择信誉好、重质量、技术力量强的施工单位承担工程的施工,采用科学的施工方法组织施工。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施工规范和设计施工,应将试验检查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工程监理单位应严格按施工规范、设计和监理工作程序做好工序和质量控制、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的质量把关工作。

(4)系统集成商应该充实自己的技术实力,培养一些优秀的项目管理人员,能够真正的做到对项目的顺利实施,安全,质量及工期等方面的严格控制。培养一些优秀的技术人才,时刻关注行业的发展,对新产品新技术不断学习,使得能够把智能化的新技术从理论变为实践,更好的应用到建筑智能化的项目当中去。系统集成商还应当提高自己的总包服务管理的水平,大多数的系统集成商没有足够的施工力量,也不适合建立庞大的施工队伍,总包服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就体现了系统集成商的真正实力,很多大型的系统集成企业都是把工程分系统、分项目的包干给其他的企业,如何保证施工质量,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就是体现企业实力的重要因素。

3 结论

系统集成商必须具备足够的技术力量,包括对产品性能和工艺水平的把握能力。只有在自身技术实力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基于客户的需求提出先进全面的解决方案,并选择适合用户需要的设备产品。未来的智能建筑系统服务商应该重视IT技术的应用给客户带来的价值。从国内众多大型工程的服务经验来看,大型综合智能化项目建设,不仅需要满足客户提出的要求,还需要服务商帮助挖掘更多对智能化应用的需求,需要服务商以整体规划意识为指导去发现并满足这些需求。只有这样,智能建筑系统服务商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吴栋,葛宝荣.关于智能建筑楼宇自控系统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6):165

[2]王浩,魏旻.智能建筑控制网络安全探讨[J].建设科技,2010,(01):74-75

[3]文方,孙敏.集散型楼宇自控系统的实现[J].科技广场,2010,(01):159-161

[4]张久.新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2):159

[5]朱占琴,李学革.对智能建筑系统建设、构成的探讨[J].民营科技,2010,(01):207

[6]谢后贤.建筑智能化系统安全技术实施[J].建设科技,2010,(01):73

建筑工程系论文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教学;理论与实践

引 言

随着素质教学改革的深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才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土木工程专业中《建筑工程施工》这门课程更加要注重其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主要是由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的。目前,《建筑工程施工》教学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制约着教学水平的提高,本文将对《建筑工程施工》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展开探讨。

一、《建筑工程施工》的特点

《建筑工程施工》是土木工程专业学习中较为重要的基础课程,属于必修课,主要是对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施工组织、施工工艺与方法、施工材料等方面的学习,其课程有着自身的特点,如:专业性、实践性与综合性等,其专业性主要表现在其课程中有较多土木工程专业的理论知识;其实践性表现在课程涉及了众多的建筑工程施工的实践总结,其内容中涵盖了建筑工程施工中典型的施工工艺与实践操作过程等;其综合性主要表现在其课程涉及了力学、测量、材料、地基与管理等诸多方面的课程,教学的内容较为广泛,要求教师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1]。

二、《建筑工程施工》教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施工》教学中结合理论与实践是十分重要的,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其教学过程中,其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为社会与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符合素质教学的需求,符合教学发展的需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不仅能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还能够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从而促进学生专业技能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同时,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需要其教学不断创新,注重理论与实践,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保证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对建筑行业中新工艺、新技能、新材料的了解,从而促进土木工程专业的持续发展。

三、《建筑工程施工》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建筑工程施工》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是由于其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其课堂教学与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学实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施工过程与施工方法等仅是利用语言进行描述,缺少必要的教学影像与教具,学生通过语言描述不能形成感性的认识,虽然在教学中,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施工知识,但课堂缺乏活力;同时,教学要求严重制约着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仅有的教学影像也被延期播放,在播放时,教师缺乏指导,导致学生未能对施工中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学习与掌握;教学安排不科学,课时较少,在教学中,对建筑工程施工的流程不能全方位的讲述,导致学生对施工未能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2]。

四、《建筑工程施工》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对策

(一)提高教学中对理论与实践的认识

在《建筑工程施工》教学中,要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将二者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二者的结合符合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需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其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并在实践中,将其进行有效的巩固,使学生达到全方位的掌握与吸收;在实践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指导,让学生明确施工中具体的流程、工艺与材料等,通过实践,促进学生操作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更新教学手段,保证理论教学

为了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理论教学,要不断更新其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主动进行学习。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方法要不断变化,使其更加丰富,并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教学的教学水平,顺利的实现《建筑工程施工》的教学。其中教学手段的更新,可以积极利用先进的、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从而降低理论教学的难度、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理论知识都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比较困难,学生的学习难度较高,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将提高教学效果,并保证其教学质量。当教师讲解具有较大难度的内容时,可以将具体的内容通过幻灯片进行播放,要求幻灯片要简洁、明了,使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其理论知识,进而形成系统的、完善的知识体系;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教师要对短片中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通过短片,对理论知识能够更加深刻的记忆。通过上述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将能够更好的传递其理论知识,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实践教学

《建筑工程施工》教学中要注重实践教学,主要是由于其教学内容源于生活实践,是对施工实践的总结,将其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学科的现实意义,并通过学习,才能对其知识进行有效的应用,进而促进专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教学能够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使其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活动,从而增强其专业技能,使其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建筑工程施工》这一门课程具有加强的实践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与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资源,为教学提供必要的实践设施与实践场所,从而展开高效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丰富其实践,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为学生联系实践的场所,将学生带入施工现场,使学生对施工流程、施工工艺、施工方法、施工材料等方面形成更加真实的体验。在施工现场,教师需要为学生进行指导,让其了解基坑、钢筋的连接、混凝土的浇注与其他施工等;同时,教学要鼓励学生自身进行实践体验,通过实践学习与观摩,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最终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3]。

总 结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施工》教学要注重两方面内容,即:理论与实践,主要是由于课程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同时结合理论与实践进行教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但目前,《建筑工程施工》教学中存在问题,制约着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文中对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对策,相信,通过二者的进一步结合,将促进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常莲,宫广娟.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核心课程行动导向教学实施载体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2013,12(06):37-38.

建筑工程系论文篇8

关键词 BIM 房屋建筑学 课程设计

房屋建筑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包括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的建筑设计以及建筑构造,课堂讲授以民用建筑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为主。[1]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土建类非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的第一次独立建筑设计,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建筑的实践认知能力为目标,使学生独立运用理论知识及使用技术标准、设计规范等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2]如何通过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建筑素养,巩固房屋建筑学课程与制图课程所学知识,为后续专业课学校打好基础,成为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1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现状

课程设计作为房屋建筑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既是学生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理论的全面体现,同时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建筑设计理论、了解建筑设计步骤、学习建筑设计规范的重要环节。[3]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基本都开设在大二上学期或下学期,任务为绘制一栋房屋的完整建筑施工图,是工程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房屋建筑学课程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各高校课程设计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虽然综合了之前的制图类课程内容,但与后续课程关联小。设计采用手工绘图或者先用CAD绘图再手工描图的模式,工作量大,耗时长,很多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去思考、钻研设计内容。尤其在选题一致的情况下,设计缺乏深度和新意,雷同率高,还有学生直接从网上下载图纸试图蒙混过关。

(2)教师指导工作量大。随着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土建类专业招生火爆,一个标准班的学生有40人,一名教师至少要指导两个班的学生。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师至少要对每个学生的建筑平面方案、建筑立面、建筑剖面进行三次指导,这么多的指导工作让教师分身乏术,力不从心。

(3)设计时间安排不合理。课程设计的时间有两种安排,一种是在房屋建筑学理论课程结束后,在期末专门安排一周时间让学生在指定教室进行设计绘图。此时期末考试临近,学生应考压力大,难以集中精力进行课程设计,教师也无法一周全天守在教室监督学生。另一种是设与房屋建筑学同步,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己寻找教室或者在宿舍里进行绘图,教师在授课间隙对设计进行指导。这种安排模式的缺点是教师指导时间无法保证,很多学生等到最后要上交图纸前再赶工,设计质量低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的兴起,为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改革带来了新的方向。

2 结合BIM的课程设计改革探索

2.1 BIM概况

BIM是通过三维数字技术,建立集成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对工程项目全过程数据进行详尽表达。[4]BIM技术将传统绘制二维施工图的过程,变为建立三维立体模型的同时生成二维图纸,软件使用者在交互界面的每一个操作都能直接在二维图纸和三维模型上同步体现,设计完成的建筑模型再结合时间的概念,构成4D模型对工程进行综合管理。[5]我国高等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将BIM技术融入课程的教学改革,现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在将课程中书面文字转换为生动立体的可交互式施工现场模拟场景,[6]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可视化的三维立体建筑信息模型对建筑设计过程及施工现场环境产生直接深刻的感性认识。[7]

2.2 结合BIM技术在课程设计教学

将BIM技术融入教学体系后,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因为紧跟制图类理论课程,开设时间早,作为学生第一次运用BIM技术进行完整建筑设计的实训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枢纽作用,其在课程体系中位置如图1所示。

在开始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学习时,先安排学生按照毕业设计要求选题,然后在课程设计中完成毕业设计的建筑设计部分。课程设计先使用BIM建模软件Revit绘制建筑方案,经教师指导后绘制三维建筑模型,然后根据三维模型生成的二维图形,结合制图规范的要求修改为标准的施工图,打印出来作为作业上交。

课程设计在房屋建筑学理论课程中平面设计内容讲解完毕后的第6周开始,设计过程采取机房集中指导与学生业余时间绘图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教师需要每周在机房指导2节课,其余时间开放机房让学生自行学习,进度安排如表1所示。

布置设计任务后,将机房在课余时间开放8周,变为设计教室。教师每周在固定的时间去机房检查学生阶段成果,对学生个人疑问进行单独指导,对在设计中普遍存在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落实。设计时间在第6周-13周,各门课程都还没有结束,学生没有备考压力。教师指导时间充裕。

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中建立的BIM模型,在结构设计课程上作为进行手算和计算机分析的依据,之后再根据结构计算结果补充BIM模型的配筋,调整建筑设计不合理的地方。BIM模型还可以被土木工程施工中使用的管理软件Navisworks及工程经济学课程上使用鲁班、广联达等造价软件直接读取,用于检查模型构件是否存在碰撞冲突的情况,模拟施工进度,自动生成工程量,进而以此为基础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和造价文件。

3 结语

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中引入BIM软件Revit,使课程设计与BIM系列软件在课程体系的应用教学紧密联系到一起。作为设计成果的建筑模型可以用于后续专业课程和毕业设计,让他们更加重视课程设计。新颖的设计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符合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值得在未来的教学改革中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 廖荣.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5):99-101.

[2] 王秀珍,刘丹.浅析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中的管理控制――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95-97.

[3 安巧霞,孙三民.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下旬),2016(11):109-110.

[4] 齐岳,张俊华,赵文军.结合BIM技术的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6):147-149.

[5] 李久林.大型施工总承包工程BIM技术研究与引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建筑工程系论文篇9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质量,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质量,是指建筑工程应当具备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体现。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不仅关系到项目投资能否成功,更为重要的是,建成后的项目直接参与到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去,还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工程管理的众多方面中,质量管理是关键和核心。作为实现产品质量最后一个关键环节的建筑施工企业,如何通过对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科学管理来确保工程产品的优良质量,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一、建立运行质量保证体系和各项工程质量管理规章制度,促进施工质量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为了有章可循地进行质量管理,很好的利用IS09000 族标准来进行是现代建筑企业的基本要求。IS09000 族标准,它强调要素管理,突出了《质量手册》这纲领性文件和程序文件及业务证书的质量保证体系作用。项目经理要严格按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要求,做好质量控制。并要建立“质量奖罚条例”;“质量分析制度”;“质量检查制度”;“用户回访制度”;“全面实行优质优价和分项工程质量控制的规定”;“消灭质量通病措施”等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博士论文,房屋建筑。并把功夫下在落实上,追求实际效果。项目经理部建立一整套质量控制规章制度,旨在严密对人的控制,通过提高人的工作质量来提高工程实体质量。对施工材料控制,主要是严格施工原材料、预制构件等质量检查,对施工机具控制,就是正确选择、使用、管理和保养好机械设备,方法控制,是指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等;环境控制,主要是对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的了解和掌握。

二、重视采购工作,保证原材料的质量

工程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房建工程的质量,如果没有高品质的原材料,就不可能建造出优质工程。从材料计划的编制、采购到进场后的验收、复检等,每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规定和控制。项目部必须严格按采购程序的要求执行,最好从指定的合格物资供应厂商名册中选择厂家进行采购,并f敞好进货检验记录。对“三无产品”坚决不能验 制投入库,以杜绝不合格原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危及工程质量。

要保证工程优质,那么凡承建的工程必须把住“四关”,即采购关、检测关、运输保险关和使用关。因此在建筑材料选择方面我们尤其要把好采购关。博士论文,房屋建筑。

1、首先要优选采保人员,并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材料质量鉴别水平。采购员应挑选那些诚实守信,事业心强,并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担任。

2、掌握信息,优选送货厂家。广泛调查,全面掌握质量、价格、供货能力的信息,选择国家认证许可证、有一定技术和资金保证的供货商或厂家,去自由市场采购,则应选购有产品合格证、有厂址下落,有社会信誉的产品。这样既可控制材料质量,又可降材料成本。

针对建材市场产品良莠混杂情况,还要对建材、构配件和设备实行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施工项目所有主材要严格按设计要求选材,要有符合规范要求的质保书,对进场材料除按规定进行必要的检测外,对质保书项目不全的产品,应进行分析、检测、鉴定。

三、加强施工现场的监督和控制

1、监督检查工程施工机械设备、试验仪器、测量仪器是否齐备,是否处于完好状态。

2、监督检查各级质量保证体系是否健全,运转是否正常;主要工程技术人员和监理人员是否到位, 有无更换现象; 工程款是否挪用, 是否有转包和未经业主许可的分包现象; 是否文明施工、安全施工。博士论文,房屋建筑。

3、对工程质量隐患和不合格工程及时提出监督意见, 并认真监督检查施工单位对质监通知的落实情况。施工单位要重视和落实监督工程师通知中所提出的问题, 及时将整改后的书面信息反馈质监站。

4、按照《建设工程监理规范》、《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旁站监理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对项目进行综合检查、专项检查和巡视检查。按照相关规定, 作好项目三个关键阶段专项检查。

5、建立工程质量监督档案, 把工程质量抽检情况、不合格工程整改情况、隐蔽工程的质量情况、大的工程设计变更情况及有关照片存档。监督过程中的检查资料是建筑工程质量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建立质量目标责任制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 应强调建立施工现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落实质量责任制确定工程项目的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和施工管理负责人。该体系由质量检验和工序管理两个方面组成。质量检验包括对原材料、半成品、设备的检验, 工序检验和竣工单位工程质量检验。工序管理主要是建立质量管理点, 消化工艺文件, 严格工艺规律, 进行工艺分析, 管好人、机、料、法、环境诸因素中的主要性要素, 开展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 做好质量控制的三个环节即施工准备控制、施工过程控制、竣工验收控制。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中, 应强调质量目标责任制, 使参加施工的全体人员都有质量保证职责, 任何质量工作都有标准和专人管理。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必须贯彻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这里所讲的“责”是指保证质量的职责。博士论文,房屋建筑。应当以职论责或岗位论责。“权”是指完成质量控制任务所需要的权限, 它是实现质量承包责任的保证。“利”是指完成质量职责后根据成绩给予的报酬和激励。如发生工程质量事故, 造成浪费、返工、修补等, 给用户或下一道工序造成损失的, 要给予惩罚。“利”必须落实, 奖励能激发进一步提高质量的积极性。

(2) 质量承包必须有明确的对象和目标。责任目标可以文字表达, 也可以定量表达。

(3) 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所有人员, 不论是哪个岗位,均应承担质量保证任务, 尤其是项目经理, 必须承担质量保证责任。

(4) 质量承包的内容随工程的进展而变化, 考核标准也随之变化, 从而使保证工程质量的工作水平随着质量控制的展开呈逐渐提高的趋势。

(5) 各质量目标责任人的责任目标应互相关联, 形成体系。做到自检、互检、交接检和专检。

(6) 质量目标责任制要征求执行人的意见, 然后由质量管理人员同目标责任人签订责任状。

五、结束语

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命安全、财产的损失和正常的生活秩序。博士论文,房屋建筑。所以一定要严格把好施工质量关。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有效地进行质量管理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博士论文,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关键在于针对不同类型的房屋建筑特点,制定切实有效的质量监督、管理计划,并通过建立项目部这一级的质量管理、监督、检测体系最终达到项目工程质量控制目标。

参考文献:

1、邓忠良:《加强施工控制管理预防房屋渗透问题》,广西城镇建设,2003。

2、全裕利:《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建筑工程系论文篇10

关键词:智能建筑设计 创新分析

Abstract: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s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and information society, it is the er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refore,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is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concept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is chang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high technology, intelligent building is the product of traditional building and new technology combination, is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informationization and economy internationalization emerge as the times require. Implementation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modern science, it perfectly reflects the architectural ar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actors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design concept to design influence, this innovative analysis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design.

Key words: analysis of innovative design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21世纪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同时又是生态文明时代。因此,建筑智能化是21世纪建筑的长远发展方向。智能建筑的概念是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但是,它还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国际上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在我国,GB T/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给出了智能建筑的定义。所谓智能建筑,它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他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

1智能建筑的设计理念

智能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师在建筑规划的基础上,运用建筑技术和现有的各种资源,结合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使用者的要求和智能设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完成建筑物的平面布局和空间构筑。同时,智能建筑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系统工程,在其不同的工作阶段,无论是建筑的前期策划、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技术设计的深化阶段都始终贯穿着合理性、人文性这些理念。工业社会改变以来,智能建筑发展构成了社会经济进步的重要因素。但在发展过程中对社会资源的严重消耗,又使之成为当代能源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因此,智能建筑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切。

2智能建筑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2.1 智能建筑设计系统性

智能建筑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控制网络技术,把构成智能建筑的各主要子系统的各个分离的设备、功能和信息等集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的和协调的系统之中,使该资源达到充分的信息共享,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硬件设备的重复投入,实现真正意义的统一、实用、高效、便利、可靠、低耗等目的。因此,智能建筑的设计应由具有智能建筑设计资质总承包单位的设计院来承担,从智能建筑的需求目标出发,充分考虑资金的合理性,研究分析技术设计、产品、信息、环境、政策等方面的可行性,制定出智能化系统总体构想。设计中始终执行国家、行业、地方的设计标准,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坚持技术先进成熟、经济合理、实用可靠,系统设计和设备选型符合标准,且要求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能给集成商创造一个良好的建筑平台环境。

2.2 智能建筑设计优化

智能建筑优化设计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合理化手段。设计方案既要保持系统的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又要优化配置并尽可能的减少业主的投资成本。技术经济性应是优化设计首要考虑的问题。系统集成商必须对建筑物功能本身有充分的理解,才可能做出符合该建筑实际情况的具体实施优化方案;必须对安装工艺有丰富的经验,才能符合国家标准,才能通过质监部门的验收;必须掌握控制、通讯、计算机等主要的技术和产品性能,才能达到二次集成的目的。

由于智能建筑系统的快速发展使得系统设计与系统实施的时间差造成系统设计的不合理因素大大增加,所以,系统集成商在投标时和中标后,必须根据总体设计方提供的系统设计施工图和招标文件,在满足相应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技术的发展和自身产品的特点,对系统设计进行优化和调整,得出符合标书要求的既先进又最经济的方案,在符合技术规格书要求的前提下按/低价者得的原则评价。中标后的系统集成商应在总体设计方的指导下,根据系统设计施工图和具体的产品自行或委托设计方再进行优化设计,并经总体设计方同意后批准实施。

2.3智能建筑设计原则

建筑巨大的物质消耗在对建筑合理性提出要求的同时,也对智能建筑设计提出了合理性的要求,使智能建筑设计在经济条件的制约下进行。但是,建筑可以通过有效的设计方法,在建筑的总体布局、空间组合和技术选择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以有限的经济条件达到建筑的建设要求,或在限定的经济条件下创造出较多的使用价值。因此.全面地分析建筑消耗、合理平衡建设成本和消费成本是提高建筑合理性的关键。

还要从现实经济条件出发,对技术设置进行恰当的选择,有机协调建筑诸要素,提高综合效益。这些构成了智能建筑设计合理性理念的基本内涵。此外,由于建设可用资源的有限性,这就要求智能建筑设计师对建设投资进行合理的分配和高效利用,同时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在智能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善于把技术问题语经济指标相结合,通过经济分析和经济比较以及效果评价等手段,来正确认识和处理先进技术与经济合理之间的相互关系。智能建筑设计师只要能把控制好工程造价的观念渗透到设计阶段的每个环节之中,全面评估先进技术的经济合理性,又能实事求是的在经济合理的基础上大胆运用先进技术,就有可能真正达到智能建筑设计的经济目标。

2.4 智能建筑设计经济的合理性

要认识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对建筑经济效益的含义应从两方面加以理解:其一,指建设资金投入的经济回报;其二,指在建筑全寿命过程中对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智能建筑设计合理性是在“适用、经济,安全、美观”的原则要求下,用较少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或在相同劳动消耗下,获取最佳使用效果。良好的经济回报是建筑发展得以不断延续的必要条件,而社会资源的优化和高效利用则是建筑发展由粗放型转入集约化、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两方面内涵是相辅相成的。

从智能建筑设计工作实践来看,影响智能建筑设计经济合理性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设计思想陈旧设计中的错、漏、补,使工程造价出现“三超”现象,即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

②华而不实的建筑创作,忽视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现在某些智能建筑设计师在设计中只是一昧贪大求洋,片面追求新、奇、特与豪华高档,而不考虑建筑的适用与经济。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的脱节。目前的许多关于设计方法和程序的理论均是停留在抽象的文字逻辑推理,缺乏对实际设计经验的观察总结;缺乏由设计理论到设计实践的具体有效实施途径,得不到设计方法和具体案例的验证,使设计理论失去了指导设计实践的意义。专业的室内设计师与学习室内设计的学生的层面不同,关注的对象不同其工作方式也会不同,设计方法重要,设计实践课程更重要,室内建筑空间设计专业本身是实用性很强的专业,最适用的设计方法只有在设计实践中产生。

③工程技术与经济观念相分离。有些智能建筑设计师缺乏经济观念,导致设计思想保守,认为降低投资成本是业主的事,是财务人员的职责,与己无关。如此,智能建筑设计的经济合理性就很难做到。

④相关政府部门对设计的审查、监督不到位。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是智能建筑工程建设的灵魂,是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环节,同时又是节约建设投资合理配置资源、发挥建设工程综合效益的重要阶段。但毋容置疑也有些勘察设计单位由于管理、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出现了一些劣质设计,不仅有损于城乡形象,甚至造成了不少恶性质量事故。防止因工程设计而造成的智能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加强对设计的管理,已成为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政府主管部门对智能建筑设计的宏观控制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对设计,更应该对建筑物进行全面监督,由专门机构负责。且应重点审查;(1)是否登记注册;(2)手续是否齐全,是否有勘察文件;(3)必须要有会签与兼审;(4)是否通过设计招投标。

还要发挥社会特别是新闻媒体舆论的监督至关重要,对不符合要求的设计,违章设计在查处的同时及时曝光。

2.5 智能建筑设计结合自然因素

智能建筑设计中与自然气候、地形、地貌、地质等因素相结合,常常会使方案的建构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使用中的能耗、物耗。如今,“设计结合自然”、“设计结合气候”已成为智能建筑设计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一个单纯从技术合理化角度出发,而忽视社会人文要素的建筑方案是很难得到使用者认可的,甚至与其经济实用性的基本前提都是相背离的。评判体系的偏差。最佳方案和最佳作品的标准是什么?无论是我们的室内建筑装饰行业,还是我们的室内建筑装饰设计教育,甚至我们的用户仍然是停留在外在表现形式的好与坏上。经常遇见这样的情况,一个设计师在对自己的设计作品如何评价和陈述时,一脸茫然,只是说这样好看这样时尚,更有很多的中标优秀设计方案看起来很美丽却在实施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这是因为缺乏对设计对象和现场状况的足够了解而不得不修改变更方案。以至于认为电脑表现效果图的作用就是用来骗业主和为了设计中标而做,这种现象已经是这个行业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这与整个室内建筑设计行业的项目招投标程序特点有关。同样不能幸免的是我们的设计教育,专业教师纯美术化的评判标准也无意中误导了我们的学生,使他们的设计价值观念和设计工作方法在读书环境和就业环境的两个不同的环境中相互矛盾;这与我们的教师专业素养有关,与我们的设计教育对此理解的程度和认知程度有关。

4 结语

智能建筑是人、信息和工作环境的智慧结合,是建立在建筑设计、行为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社会工程学、系统工程学、人类工程学等各类理论学科之上的交叉应用。

智能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在不同的工作阶段,无论是建筑的前期策划、方案构思、还是方案设计以及技术深化的阶段,始终都贯穿着合理性的理念。这就要求智能建筑设计师必须从当今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出发。

智能建筑是传统建筑工程和新兴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为了适应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需要应运而生的。智能建筑的实现是现代高科技的结晶,它完美地体现了建筑艺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智能建筑的最终受益者应该是在其中生活、工作的人。发达国家的智能建筑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单纯的高新技术产品的简单化,而是采用高新技术来实现人的需求、改善和提高人工环境的品质,更好地为人服务。我国智能建筑虽起步晚,但发展迅猛,呈现了巨大的市场潜力,我国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实践,总结、提高,为实现建筑智能化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智能建筑已经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主要趋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智能建筑一定能发展兴盛起来,成为未来时代建筑的标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