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行业趋势十篇

时间:2024-01-17 17:17:30

互联网金融行业趋势

互联网金融行业趋势篇1

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特点

互联网金融业务立足于现代经济发展,关注小微客户,在网络虚拟平台中开展灵活多变的金融服务,满足客户的现实需求。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特点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一)低成本

互联网金融业务是在现代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其运行后台具备海量数据、计算迅速、覆盖范围广泛的特点。互联网交易过程中省去了金融中介环节,减少了交易成本,加快了交易效率。大量的数据信息和计算机技术减少了信息处理成本,减低内耗,维护了交易双方的根本利益,使得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壮大起来。

(二)金融产品的实惠性

互联网金融业务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于金融产品的实惠性。通过互联网的智能筛选、数据库综合性处理,将客户分为不同的类别,针对性的推出个性化金融产品,贴近客户的现实需求。金融产品的门槛普遍较低,对客户需求的满足程度比较高,使得长期收益较低的银行客户转向互联网金融。

(三)网络金融便捷、高效

互联网金融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银行金融业务办理形式,提高了客户对资金的利用效率。大量的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第三方支付;发达的互联网技术根据客户的浏览和网络痕迹进行信息处理,及时提供针对性内容;计算机监测系统,交易跟踪体系,快速处理各种交易漏洞,确保网络金融的安全。客户处于时间和便捷程度的考虑,适应了网络金融的处理方式,接受便捷、高效的服务,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四)更新速度快

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带来巨大的动力。不同的经营模式和发展理念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尝试。近些年,淘宝、滴滴打车、美团外卖多种经济活动转移到网络平台上,以其较低的价格和快速的传播速度,迅速打出较大市场。互联网金融业务也随着网络经济内容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可以找到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影子。互联网金融更新速度是银行无法相比的,这也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了机会。

二、银行金融业务的结合点和发展趋势

(一)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结合点

银行在金融领域有着特殊的地位,具备一定的优势。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形式还存在着不足。虽然互联网减少了金融中介对交易的影响,降低了总体的交易成本,但是,虚拟平台无法进行开户业务,资金储备无法完全独立。只有将银行实体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才可以进一步做大、做强电子金融市场,让现代人体会到科技力量带来的便捷服务。

银行的资金雄厚、经营业务广泛,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银行的实体特性,使得银行具有优于互联网的业务处理能力。银行开展的网上银行和电商平台在网络金融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带动了其他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都是在虚拟平台进行的资金转化和流通,虽然达到了交易双方的目的,但是,资金的落脚点在银行。虚拟平台无法彻底摆脱银行,独立运行与金融市场。电子网络平台和银行虽是竞争对手,但是,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一同进退。因此,银行和互联网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将双方的优势和特点结合起来,才可以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二)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

1、P2P业务

P2P业务指的是依靠互联网技术进行网络上借贷双方额的直接交易。网上银行成为交易中介,为交易双方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提供一定的参考内容,避免资金难收,影响金融产业的稳定。P2P模式的审核机制和门槛还需要做详细规划,将信用不良、无偿还能力的部分客户分离出来,保障银行利益。

2、网络第三方支付业务

人们的日常消费逐渐走上网络支付的路线。电子支付手段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在生活中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各种移动扫描设备满足现实电子支付需求;支付宝、掌上银行等多种网络支付软件满足网络电子支付需求。银行需要认清时代的发展需求,建立稳定的第三支付平台,为电子支付提供便捷服务,处理消费和支付的关系,让银行有效的占据电子支付市场。

3、网银

其开展时间高,但是,操作方式比较复杂,需要利用“盾”设备进行网络转账和交易,大大影响了交易的效率。因此,银行需要改变其运行方式,简化操作流程,融入互联网技术,发展出新型网银,让银行客户充分体会到网上银行的便捷性,进一步冲击支付宝在电子支付中的作用。

4、融入电商平台

电商时代给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电商平台是金融行业及其衍生行业的重要支撑点。比如:网络购物、网络红包、网络转账等。银行需要认识到电商在整个互联网金融中的重要性,进而融入电商,为电商提供更多便捷服务,拉近与电商之间的关系,稳定整个互联网的金融秩序,突出银行的地位。

互联网金融行业趋势篇2

摘 要: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这十年以来,P2P行业如同雨后春笋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而2015年12月爆发的E租宝事件却如同一颗炸雷使无数投资者风声鹤唳。本文以P2P平台的运营模式展开,从信用风险;运营风险;欺诈风险和合作风险四个方面分析了借贷平台存在的风险。笔者认为加强金融监管和重塑行业声誉对P2P借贷平台来讲迫在眉睫。最后,我们对五大类型的平台的运营数量,贷款余额等方面结合数据综合分析让投资者真正了解了P2P,并针对P2P的几个宣传陷阱分析提出了理性投资的建议。

关键词:E租宝;P2P借贷;理财;风险;行业监管;理性投资

一、引言

近几年来互联网金融行业正是顺应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欣欣向荣。谁也没有想到,互联网金融会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并且引爆社会热点。在百度的热词搜索中,“互联网金融”却被搜索了3210次,尽管它并不算是新鲜事物,但却以一种锐利之势横扫了一切。各种形态的P2P如雨后春笋般席卷了我们的视野。P2P借贷作为金融脱媒的创新,给互联网金融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2007年6月拍拍贷在上海成立,我国有了第一家P2P借贷公司。2010年部分P2P平台推出了本金的保障承诺和10%以上的年化收益率,P2P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13年借助“互联网金融元年”趋势P2P行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的春天。而在2015年12月3日爆发的“E租宝事件”成为了互联网金融圈的一颗炸雷。曾经号称互联网金融2.0时代的E租宝P2P神话,一夜之间彻底破灭,这也让无数的投资者风声鹤唳。

E租平台在一年半内非法吸取资金500多亿元人民币,受害投资人遍布中国31个省区。那么P2P平台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运营模式能使得“E租宝”有机可乘,非法集资跑路呢?

二、P2P的运营模式

如图1所示是P2P的债权转让模式示意图:

P2P借贷公司与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租赁公司等紧密合作。类金融公司将自己的贷款债权转让给P2P借贷公司,而后由P2P平台将这些债权推荐给投资人。这种模式能够使小贷公司迅速收回资金并且双方获利,顺利进入下一轮的借贷。这种模式周而复始的进行着,P2P借贷公司已经蕴藏着信用风险,刚性兑付风险等一系列的问题。在这个巨大的“黑箱”中,金融产品被任意打包,设计形成复杂化的各种理财产品,投资人并不知道最终借款人是谁,风险到底有多大,且及其容易形成庞氏骗局。

图1

三、P2P借贷平台的风险

1.信用风险

中国的信用环境暂且不够完善,借款人的违约陈本较低。况且P2P行业尚未应用个人征信系统,行业协会也未实现数据的资源共享,如果同一个借款人在不同的P2P公司进行重复借贷,信用风险将会更加恶化。我国只有很少一部分的P2P公司与银行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其他的基本都与第三方合作,因此,如果出现问题,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人才能通过银行撤资。

2.经营风险

由于P2P借贷公司之间激烈的竞争,他们为了满足投资人和借款人的需求偏好,采取了借短贷长的方式来吸引更多的客户。这种期限错配的金融模式一旦出现短期流动资金的供给问题,将会引发整个资金链的断裂。

3.欺诈风险

因为我国的P2P公司都是采用公开募集的方式向投资人招募资金,然后提供给借款人,所以我国的P2P借贷公司从刚开始就可能存在着非法集资的风险。如若平台管理不善,入不敷出将会出现庞氏骗局这种可怕的现象。

4.合作风险

与P2P借贷公司合作的主要是一些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房贷公司等。因此会存在着借款质量风险,担保资质风险,道德风险,收益承诺风险等一系列的问题。最可怕的系统性风险和传染性危机可能就是P2P公司与上述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具有一定的关联,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发生问题。

四、对P2P行业合法规范整改的建议

1.加强金融监管

互联网金融是一把风险和收益并存的双刃剑,而在2014-2015年两年内互金圈P2P行业爆发式的增长使得整个行业鱼龙混杂。正是因为整个行业的监管主体不够明确,借贷平台的本身缺乏完善的进入退出机制,更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监管制度。

互联网金融的服务核心依然应该是消费者,应该是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基础,所以它的创新绝对不能脱离实体经济,更不能没有相应的监管措施。而难的就在于监管层如何才能适度的完成对整个P2P行业的监管。互联网金融是以创新为血脉的,所以,如果监管的过于严格苛刻,就会制造过多的限制,遏制整个行业的发展。但如果监管的太松,又会有很多不合规的平台出现,平台一旦出事,在这个风口浪尖上一定会给整个行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2.重塑行业声誉

互联网金融作为特殊的服务行业,行业的特殊性要求它能够维护投资人,借款人和整个市场的信心。尤其是地推被严格禁止之后,平台声誉将会显得格外重要,任何一条负面新闻都可能会引起整个行业的轩然大波。重塑行业声誉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

P2P行业的声誉并不是一两个平台就能够支撑起来的,它需要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虽然政府在法律上认可了这个行业,但整个行业的声誉和地位还是需要行业不断地完善产品质量和提供优质服务来支撑的。此外还需要强化声誉管理,激发行业人员对P2P行业的认可,是每一位从业者都能成为重塑行业声誉的品牌力量。

(2)主动建立全方位的沟通渠道

P2P行业应该主动加强与投资人,借款人,股东,媒体,政府监管部门等一系列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加强与这些群体的联系,倾听他们提出的意见,一旦出现负面消息或者不利的影响,这将会成为一个横好的沟通,调解渠道。

(3)同业协会促成危机解决

银行之间应建立同业协会,各级银行都有“加强同新闻媒体的沟通,制定新闻处理机制,及时有效的引导社会舆论,维护银行声誉”的责任。所以互联网金融行业也应该在各地设有行业协会,行业协会之之间加强这方面的管理,担负起维护整个行业声誉的责任。

五、P2P借贷投资的全方位解析

在P2P借贷这个新型的巨大大市场里,一部分人抓住时机获得了不少的收益,一部分人却连连亏损,还有一部分人却没有逃脱被骗的命运。那么。投资者到底该如何理性投资呢?

1.平台的选择

投资的第一步就是选择一个好的平台,那么如何判断一个平台是适合投资的呢?我们应该从其规模大小,成立时间,背景等各个方面进行考察和了解,从而分析平台运作的规范性,发展前景和诚信度。

我国的P2P行业主要有如图四所示五大类:风投系,上市公司系,民营系,银行系和国资系。截至2017年2月底,民营系的平台数量有1954家,占整个P2P行业的81.65%,贷款余额为3810.94亿元,占整个行业的31.53%。其次是风投系3448.45亿元。由此可见,民营系和风投系在整个P2P行业占据了半壁江山。

选择P2P平台的标准有很多,但对于不合理的高收益平台,信息不透明的平台和项目投资周期较短的平台我们应该避而远之。

2.注意P2P借贷平台的宣传陷阱

(1)“零风险”陷阱

风险和收益总是成对出现的,存在收益就一定会存在风险,高收益的背后就是高风险,零风险本就是一个假命题。而在P2P的宣传广告中“零风险”却成为了一个热词。从目前跑路的平台情况看,“零风险”的宣传除了误导投资者之外,完全没有实质意义。

(2)100%的本息保障

由于对P2P的监管还不够明确,行业内这样“皇帝的新装”式的谎言已成为一种不成文的潜规则。但大家都应该想这样的一个问题:当P2P借贷平台出现少量的坏帐时,他们可能会采取一定的方法偿还本息砦护自身的声誉,但是如果出现大量坏账,这些借贷公司又该怎么做呢?万一发生跑路的情况又该怎么办呢?

3.理性投资

P2P借贷平台能够成就一个人,却也能毁灭一个人。那么,作为一个理性投资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呢?

(1)明确地位

投资前,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投资,清晰地给自己定位。作为一个投资者,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高收益的背后就是高风险”,我们应该清楚自己投资的目标是什么?是为了合理理财还是通过投资改善生活更或者是想要通过投资一夜暴富?只有认清了自己的地位才能在投资的时候不会乱了阵脚。

(2)专业投资

著名的投资大师格雷厄姆曾说过“投资是在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以确保本金安全为前提,获得适度的投资回报”。专业投资者的投资原则是:严格讲究纪律性;良好的投资心态;合理的资产配置;量力而行,远离杠杆。

参考文献:

互联网金融行业趋势篇3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金融;服务;趋势;对策

移动互联网金融不但凝缩了传统金融行业的精髓以及优势,而且引入了先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是两者结合的产物。相较于传统金融服务,移动互联网金融服务建立在移动设备的基础上,比较典型的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应用设备上的差异,使移动互联网金融业务有诸多明显的特征,其中不但包括透明度强、成本低廉,还包括参与性强、操作简便。正是因为这样的优势,使其得到了快速发展。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分析了移动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对策。

1.移动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发展趋势

1.1金融服务行业壁垒淡化

互联网产业改变了生活、生产方式,在很多领域都硕果累累,诸如网络基础建设、软件应用、信息服务等。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进步,资金、信息优势的积累,互联网产业将改造、改变更多的传统产业。一些和互联网“精神”、“发展趋势”相悖的企业,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和挤压下,要么借助互联网提供的机遇“涅”,要么则走向终结。在互联网产业的推动、支持下,产业之间的壁垒将逐渐消失,产业融合的趋势将不断加强。在这样的情况下,金融服务行业的壁垒将日益淡化,直至融合。

1.2金融服务需求扩大、层次提高

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导致金融服务需求、层次的变化,具体体现在如下两点:其一,高金融资产群体老龄化。现在高金融资产客户群体主要是青壮年人群,而未来这部分群体将变为中年人,这种老龄化的趋势正在悄然而变。为了适应新的金融需求,就需要加强产品研发,对以往的产品加以调整,特别是医疗卫生领域的、互助养老等方面的产品和服务。总的来说,高金融资产群体的老龄化,实际上催生了新的金融服务需求,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范围。其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将不断加强,人们在各方面的需求水平将不断提高。这部分需求是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新的形势下,城市人群越来越多,对银行产品、服务的需求更大、要求更高,尤其是在智能性、移动性等方面。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必须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对数据的关联分析、建立数据分析模型,以推出更高层次的产品,满足用户的需求。而发展到一定程度,移动终端以其便捷、体验性、移动性等特征,在金融服务领域将占据更大的份额。

1.3金融产品服务定价市场化

这里所说的金融产品服务定价市场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其一,汇率市场化不断成熟。出境旅行、投资、留学等更为便利,跨境结算的需求将不断增加。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企业客户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在对外投资、分支机构设立上也将更为积极,这些都标志着汇率市场化进程提速。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还主要停留在满足内需上,而随着汇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国际化水平将不断提高,国际计算业务将成为盈利的关键。而移动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发展,能够有效地降低境外网点设立成本,更好地为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相应的服务,提高银行的经营、服务效率。其二,利率市场化不断成熟。从近年的情况来看,我国的金融行业的经济增速,已经超过了实体经济。但是产品、服务的同质性较强,竞争激烈。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相关政策的出台,利率限制将逐渐放松,存款保险制度将不断完善。在这样的发展驱使下,商业银行当前“重规模、轻效益”的经营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必须要推出中间业务产品以及更为高端的金融服务。而这些产品、服务大都建立在移动互联网的基础上。

2.商业银行应对移动互联网金融服务趋势的发展对策

2.1提高对移动互联网金融的重视程度

商业银行要发展必须要看到大的趋势、走向,移动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应该引起商业银行的注意。商业银行领导应该从战略上认识到移动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性,时刻关注产业布局,提高自身的敏感性和反应速度。以往,商业银行将互联网金融服务看作是自身业务的拓展途径。以电子银行业务为例,商业银行看重的是该业务对人力资源的释放作用。因为该业务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率,这才引起了银行的关注。商业银行大多利用新渠道来进行传统业务的迁移,而不能利用这些渠道进行创新,研发新产品、服务,这使得其发展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商业银行还不能改变这种思维方式,必将自承恶果。

2.2挖掘潜在业务增长点和盈利点

商业银行要发展,眼光必须要放长远,不能局限于当前的“形势”,而应该预测未来十年,甚至数十年的产品、服务的趋势,并深挖、改造,推出更多新业务、产品、服务,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业内惊奇,而随着越来越多新技术的出现,产品、服务的模式将发生深层次的变革。以手机银行为例,该业务的发展和成熟,实际上建立在智能快速普及的基础上。手机银行的发展,不但有效地拓展了商业银行的业务,也进一步优化了商业银行的功能和内容。而试想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服务平台又将发生怎样的改变呢?商业银行需要挖掘的业务增长点很多,盈利的角度和思维也十分多样,只有看得远,才能走得远。

2.3开展互利共赢的产业合作

依靠移动互联网金融平台,社会公众可以享受到更为多元的金融服务。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商业银行的竞争者们正在加速开辟新业务、新赢利点,以便在竞争中取得主导权。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支付结算领域的尝试。它们通过提供更为智能的金融服务,弱化了客户对银行产品、服务的需求,凸显出自身产品、服务的有效性,对银行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为此,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时刻关注市场走向,掌握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动向以及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并且在确保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加强和这些主体的交流与合作,不断积累在互联网金融上的经验,逐步提升自身的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实现互利共赢。在支付结算领域,新产品屡见不鲜,业务类型也更为多元,结算行为更加复杂。在这样当前情况下,客户对支付流程再造的需求就会逐渐凸显出来。为了实现自身在支付结算领域的突破,商业银行可以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享相关数据,以便更好地分析、评估客户的资金流特征、支付偏好、结算需求等,以更好地优化支付流程,为客户创造更为便捷、高端的客户体验。在投资融资领域,由于金融脱媒进程不断加快,客户的投融资渠道越来越多,在产品与服务的选择上,从注重考量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程度。为了拓展自身的融资业务,商业银行应该掌握市场的发展趋势,了解网络融资公司等机构的运行状况,并建立和这些结构的合作,以便从他们身上获取更多的数据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信息的评估、分析,建立健全自身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以便争取到更多的中小企业客户,为其研发更多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在与移动金融服务方合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并购等方式,将竞争对手整合成自身的力量,这样不但可以更好地掌握客户资源,还可以提高信息共享程度,更好地促进相关业务的开展。

2.4推进内外部系统的有效联通

为了更好地提高移动互联网金融服务水平,就需要从满足客户智能化、移动化的金融业务需求出发。而要满足客户这样的需求,就需要加强对各类商业智能技术的研究和创新。这种研究和创新建立在内外部系统有效联通的基础上,只有实现有效、智能的联通,才能更好地精准的推送相关的信息,保持对客户需求的敏感度,有效地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开展精准的市场营销。具体来说,要推进内外部系统的有效联通,就需要集中力量,构建移动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商业银行当前的业务系统诸多,运营管理较为复杂,交易数据量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实现业务间的融合存在很大的难度。但是在从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来看,对不同业务数据进行整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只有在统一的系统中,才能更好地进行客户关系维护,把握客户的需求,搜集更为多元的交易信息,以便发现更好地销售机会。这样一方面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在未来十年,商业银行应该加快内部数据仓库建设,借助大数据技术、通信网络,提高自身的信息存储、处理、联通、分析、共享等方面的能力,依靠这些信息数据的分析结果,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有效地开展与合作伙伴的战略合作。

2.5深入感知金融市场需求信息

掌握市场需求信息,是提品、服务的基础,为此,商业银行一方面应该尽量采集、汇总客户办理业务中表露的需求信息,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金融生态系统信息数据的分析。只有了解到真实、可靠的需求信息、数据,才能更好地进行决策优化,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在未来十年,新兴信息技术,诸如语音识别、大数据技术、物联网等将快速发展起来,商业银行应加强对这些技术的应用水平,提高与客户的交互水平,掌握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并通过有效地分类,关注潜在的客户。此外,人口城市化、老龄化车孤独不断提高,移动金融、社区应用等正快速发展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在金融生态系统中将会产生更多的潜在客户需求。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商业银行的小微金融支付业务存在诸多的竞争,其中不但有电信运营商的用户识别竞争,第三方支付机构支付工具的竞争,还包括移动互联网公司客户资源的竞争。总之,商业银行为了适应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构建完善的移动金融服务体系,深入感知金融市场需求信息,及时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凸显银行的渠道优势、技术优势。

2.6提升银行的数据分析能力

为了构建引动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新型数据挖掘技术的了解,不断提高自身的数据分析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借助这些数据,完善自身的决策支持系统,优化业务流程以及知识获取流程。商业银行在运营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存在某些“痕迹”、“规律”的,但是这些“内涵式”的“痕迹”、“规律”都隐藏在大量的数据深层。要分析出这些有用的东西,就需要利用数据仓库。商业银行需要利用成熟的数据挖掘技术,筛选、分析银行的业务数据,将无用的数据剔除,选择那些对业务开展有用的数据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为决策系统提供数据源。在利用成熟数据挖掘技术的基础上,银行的业务部门要与技术部门保持合作,及时总结最新的实践经验,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保证知识库信息建立与管理过程中维持决策推理机制运行的准确性。

2.7打造移动金融产品创新团队

为了更好地适应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工作。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互联网行业存在大量高科技人才,且保持激烈的竞争。银行出于成本控制的考虑,引入的高科技人才比较少,这使得商业银行难以具备与互联网企业想匹配的科技水平,在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在互联网行业集中了大量的产品研发人才,且素质较高,而商业银行在这方面比较薄弱,为了适应移动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应该挖掘和培养更多的移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人才。

互联网金融行业趋势篇4

尽管此前争议不断,但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确实实现了飞速的发展,在监管新规之后,以海外互联网金融发展路径与趋势作参照,可以对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多层次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构建成型

自2015年以来,与互联网金融行业相关的全国性政策共出台11项,地方性政策共出台7项。在此期间,不断有平台清盘退出,违规业务被暂停,夸大、虚假宣传被叫停,平台开始自查自检,积极落实产品登记、信息披露,积极推进资金存管等,监管政策日渐严厉。

在现行法律基础上结合互联网金融特点的立法工作正在积极推动之中,将进一步明确互联网金融的交易主体责任、监管对象、监管范围和监管原则。

与互联网金融发展相关的基础性立法工作、技术标准制定工作也将积极配套推进,如个人征信体系、个人信用体系、电子签名等基础性法律,支付技术、客户识别技术、身份验证技术等互联网金融技术部门规章和国家标准制定,以及互联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立法工作等,将为互联网金融交易提供相应的技术和法律支撑。

在此基础上,国家明确了以一行三会为主导、中央与地方相配合的监管责任主体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为主导的行业自律主体,构建多层次的中国特色互联网监管体系。

随着监管政策的趋严和监管体系的构建,伪互联网金融平台、投机者、搅局者以及不具备从事互联网金融行业能力的平台都将被淘汰,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更趋于理性、规范、健康、有序的发展。整个行业将明显呈现发展速度放缓、收益率下降、竞争加剧、进一步分化整合等特征。

新规之后,风险控制能力较强、成本控制能力优、创新性强及资本实力更为雄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将可能出现较行业平均水平更高的发展速度。加之,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关键期,完善现代化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各行业规范化发展,因此,互联网金融走向规范化不仅是行业发展要求,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

金融科技成为互联网金融

核心创新力

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步入规范化发展,在监管套利消失的背景下,没有技术壁垒的公司将丧失生存能力,科技将成为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动力,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hnology,简称Fintech,,亦译作科技金融)有望成为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核心创新力。

金融科技,很大程度上是指通过大数据、风控模型、人工智能、机器深度学习等互联网尖端技术来进行金融服务的底层架构和要件组合,最终形成一套既能够辅助目前主流的传统金融业务逻辑,又能够产生自己独特的互联网金融服务生态的一种技术性很强的金融方式。目前国内只有少数的集成化、矩阵化的大平台才拥有真正金融科技化的数据、产品和运营能力,包括阿里、京东、网易等。

在众多的金融科技创新中,大数据或将成为互联网金融行业核心资源。互联网金融下一个风口,其实是在大数据和以数据化、智能化、机器学习技术为依托的,以互联网渠道和技术为嫁接的一种全新的业务风控和产业链整合模式。

所谓大数据,是一种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几大特征的数据集合。大数据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渠道入口、产品风控等方面。

首先,大数据技术可广泛应用于获取电商、中小微企业等各行业供应链数据,以助于开拓各类行业资产获取渠道,开展对电商平台用户、中小微企业供应商的融资业务。

其次,大数据可完善征信系统和提高金融机构风控能力。大数据征信的发展,可夯实金融服务基础和降低金融风险,并同时也能降低交易成本,将互联网金融交易成本低的优势进一步放大。

最后,依赖于大数据技术,使平台为人们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成为可能,极大地开阔人们投融资渠道,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提升经济活力。因此,大数据化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大数据也当之无愧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核心资源。

金融场景化或为互联网

金融发力点

随着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基础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基于衣、食、住、行的各类消费场景都将被互联网金融覆盖,互联网金融和人们生产生活进一步融合。金融场景化不单是互联网金融改变生活的直接体现,更是互联网金融资产资金的重要获取源。尽管目前阿里、腾讯、京东等电商巨头在场景消费展开了激烈竞争,然而,尚无一家巨头占据主导地位,互联网金融平台在场景化蓝海中依然有巨大机会。

互联网金融场景化,是资金端与资产端的共同场景化。从资金端来看,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将更加注重为用户在特定场景下提供专业、便捷的增值服务,以期引导和吸引更多投资者。从资产端来看,消费场景化为行业带来大量的优质资产,而在互联网金融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平台发力掌握一些如社交、购物关键场景,提高用户粘性,是其实现资产端扩张的明智之举。因此,在未来互联网金融行业将主要发力于场景化消费金融蓝海。

在向场景化趋势演变的过程中,P2P将呈现出小额普惠特点。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发展普惠金融和多业态的中小微金融组织的思想,以及暂行办法对网络借贷平台的定位和针对借款人借款上限的规定,未来网贷平台将主要服务个人经营者和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扮演好传统金融的补充者角色,最大限度的发挥其金融普惠性。从另一方面来看,借款上限的规定,也有利于网贷平台加强风险防控,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农村市场有望被激活

农村地区一直以来是传统金融体系比较薄弱的区域。互联网金融依赖技术、服务成本、服务效率等方面的优势,在此领域较传统金融机构更具竞争力,能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金融服务。我国农村地区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农村地区人们已开始接受和使用互联网金融服务,因此,互联网金融开垦农村金融实现金融普惠,发展共享经济,大势所趋。值得一提的是,农村征信体系建设是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一项复杂的、势在必行的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互联网金融一路走来,从野蛮生长到监管规范,越来越多的行业正在与互联网金融相融合,正在感受到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金融不仅将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还能为其提供新动力,创造新机遇,成为中国金融领域重要组成部分。

互联网金融行业趋势篇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特点;发展

一、引言

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网上银行、移动支付、手机银行等新兴金融业务在我国迅猛发展,这些创新的金融服务方式共同组成了一种新的金融模式,即互联网金融。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的服务范围扩大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范围,促进了金融交易结构的创新,提高了金融业务的服务效率。

二、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互联网金融是指通过网上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完成资金融通、信息中介和支付等目的的一种新兴金融。马云认为,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业务的行为称为互联网金融,而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开展的业务称为金融互联网。侯维栋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对金融业务进行深刻变革后产生的一种新兴的金融业态。万建华则认为,互联网金融不仅仅是融资,还包括支付和各类金融产品,互联网金融应定义为第三种金融模式。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互联网金融是信息时代的一种金融模式。吴晓灵提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加工传递金融信息,办理金融业务,构建渠道,完成资金的融通。我们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搜索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特点

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的操作简洁迅速、交易成本更低、覆盖面更广、透明度更强,加快了金融业务的创新。

1.服务效率高

业务交易扁平化,覆盖范围广,服务效率高。随着平板电脑、手机的普及,互联网金融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实现终端金融交易的同时进行,交易流程相对简化且操作简单,减少了业务链条,客户可以随时享用金融服务。同时互联网金融通过网络技术,能将高度分散化的企业、个人等信息进行系统集中处理,而后将相关产品信息快速反馈给客户,可实现互联网金融的自由发展。

2.发展创新快

业务运行网络化,运行边际成本低,发展创新快。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可以在开放透明的交易平成金融交易,无需通过传统的中介、无交易成本。同时,随着交易平台规模的提升,交易平台对用户的价值会随着使用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也就是互联网金融平台边际成本呈现递减趋势并趋近于零。由于大数据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保持竞争的优势,利用信息传递的便捷性,互联网金融也能快速有效地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变化进行产品创新。

四、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

通过对国内学者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发现对于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尚且不多、意见分歧较大。刘亮称,未来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呈现出移动化、电商化、(去金融中介化)的主要特征。张子春认为,当前互联网金融各项业务中以网络借贷为主,预估互联网银行、互联网保险、互联网证券投资基金销售将在未来与网络借贷一样,在互联网金融服务业务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杨洋认为互联网金融业务未来将以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P2P、众筹融资为发展方向,并有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支付业务、存贷款业务、证券业务。但对此朱晋川持有不同意见,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取决于传统金融体制的创新力度、互联网企业的运营状况、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力度、相关部门的监管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因此无法准确把握其发展路径及最终形式。

总体而言,与现今我国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实践相比较,有关其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分析则显得较为滞后,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尚未从对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定义、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影响等问题上移步到下一层次,且已有的研究结论指向性并不统一,各方学者的共识远少于分歧争论。在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运营模式方面,大多数学者在参照美国等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先驱国家资料基础上,结合我国传统金融机制背景,尝试对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特殊发展模式进行界定分析。可以肯定的是,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几乎都源自于国外,在与国内传统金融业态的大背景相融合之后,进行过一系列的创新改革,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因此,尽管中外互联网金融的基本原理相一致,由于中外互联网的发展背景、有利条件、制约因素等方面差异巨大,造就出我国互联网金融独特的发展历程及现有模式。

五、结语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的广泛普及,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来实现支付、融资、理财等目的的新兴金融模式应运而生,并且在近年得到了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势头较猛,未来势必成为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金融自由化的一股重要力量,并对我国金融中心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袁博,李永刚,张逸龙等.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28(12):66-70.

[2]谢平,邹传伟,曾刚等.积极关注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及发展――基于货币金融理论视角[J] 银行家,2012,26(12):11-12.

[3]张松,史经伟,雷鼎等.互联网金融下的操作风险管理探究[J].新金融,2013,28(9):33-36.

[4]王春梅,王丽娟,徐英等.刘士余对话王建宙:当金融遇到互联网[J].财经国家周刊,2013,28(16):28-30.

互联网金融行业趋势篇6

【关键词】消费金融 互联网消费金融 现状及特点 趋势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进程的推进,加上产能过剩的加深,经济增长进入疲软状态,投资和贸易已无法刺激当前低迷的经济,备受青睐的消费将会成为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驱动力,不管从政策层面还是社会发展需求层面,消费需求将为我国经济转型和高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消费金融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互联网科技与金融产品的结合在市场中逐渐占据重要的地位,由于互联网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么,互联网消费金融将会助力消费金融成为下一个经济增长的主战场。本文以阐述当前我国消费金融现状及特点出发,以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为依据来预测消费金融的发展趋势。

一、消费金融的界定

目前,由于学术界对消费金融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对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对其所描述的活动不一,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消费金融指的是与消费相关的金融活动,主要指与短期消费直接有关的融资活动[1]。广义的消费金融指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代表,向消费者发放消费贷款的现代金融服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房贷、车贷、信用卡、其他消费贷款。

随着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消费金融范围更广,更加多元化,笔者认为,消费金融是指金融机构通过多元化、多渠道的信贷模式,以更为便捷、简单的方式向消费者发放消费贷款,以满足消费者的跨期消费需求,来刺激当期消费市场,扩大消费品需求的现代化金融服务。

二、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现状

金融危机过后,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两辆马车――投资和出口明显乏力,中央“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刺激内需,消费拉动GDP增长,因此,培养消费力、发展消费经济就成为发展消费经济的切入点。自2012年以来,社会消费稳定增长,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当前,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的特点如下:

(1)市场发展空间大,发展速度快。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显示,2015年末,中国居民消费部门信贷余额18.9万亿,同比增长23.3%,成加速上升趋势。下图为我国2011~2015年消费信贷总额趋势图。

自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开始,高速的经济驱动带来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消费将成为头架马车带动经济的增长,消费升级将会进一步加快。有数据表明,当一国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消费就会进入高速增长期。据统计,2015年我国人均GDP约8000美元,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人均3.7万美元相比,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随我国经济的转型,人均收入的逐步提高,以及消费倾向和观念的转变,消费金融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发展和增长空间。

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随着消费群体的变化,居民消费从以往的住房和汽车消费,逐渐向商品消费倾斜,个人信用卡贷款截止2014年已经达到信用贷款的25%,预期未来占比还会增加。

(2)个人消费占比所占比例逐步增加,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信用卡授信贷款总额达7万亿左右,同比增长约26%,期末应偿信贷余额约3万亿,同比增长约32%。随人均收入的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改善,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消费观念的改变,居民消费将逐步向商品消费转移[2]。

(二)消费金融在商业银行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脱媒的加速,以及近几年GDP增速放缓,经济下滑明显,商业银行存贷紧缩,因此,在消费贷款方面推出很多消费金融产品,在业务端可以看出,主要是信用卡和消费贷款为主;根据央行《2015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截止2015年9月,信用卡发行量达到5亿张,前3季度信用卡授信总额为6.71万亿元,同比增长26%,环比增长5%,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2.92万亿元,同比增长33%,信用卡卡均授信额度1.63万元,授信使用率43.54%。消费金融规模逐渐扩大,居民消费贷款从2007至今增长近6倍,平均增速不断提高,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机构的升级,给金融服务市场带来了巨大的空间[4]。

同时,银行消费金融产品趋于多样化,业务更加便捷化,群体化,多元化,比如有:健身、美容、医疗等的分期付款等。服务渠道多样化、网络化趋势明显,借助互网平台,推出“互联网+”的消费金融产品,来极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虽然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产品逐步多元化、多样化,但还是有较明显的产品结构不均衡,银行消费信贷中,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占比约80%。同时,银行消费金融还出现区域性差异,经济地区差异导致消费金融市场需求不对称,沿海地区明显消费金融发展快于西部地区。

(三)互联网金融加速了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大数据的崛起,互联网进入金融领域,利用其线上优势,以及大量的数据优势,能够针对范围更广的消费群体,极大的促进了消费金融的发展,近期数据可见,尤其在商品消费方面,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

(1)蚂蚁金服的“花呗”“借呗”。这两款产品是蚂蚁金融推出的,以交易简便、快捷以及支付率高深受消费者青睐。其中花呗,已经接入淘宝和天猫等40多家等购物、生活、电商类平台,以支付宝用户为主。(2)微众银行。腾讯旗下的微众银行定位是互联网小额贷款,目前已开放人群1000万,累计投放超过100亿,余额超过50亿;微众银行贷款额度较大,其群体对象定位非常准确,以白领阶层为主。(3)京东白条。京东白条是京东推出的先消费、后付款的消费金融产品,其以电商平台为依托,向体系外场景拓展。2015年前三季度京东白条分期余额约53亿,白条在京东GMV的渗透率为4.3%,白条分期手续费率0.5%~1%,平均年化收益率为9%。(4)分期乐。分期乐是大学生分期购物的在线商城及金融服务提供商,提供分期购物和现金消费服务。分期乐是一种细分消费人群的金融产品,目前覆盖全国30多个省,250座城市,并在40座城市设立了自提点。分期乐主要资金来源于桔子理财,标的比较分散,目前桔子理财每月交易额接近10亿元,累计成交超过60亿[3]。

(四)垂直型金融业务的崛起

随着金融行业牌照门槛的降低,很多龙头企业利用自身在客户、数据、资金等各方面的优势来发展垂直金融业务。(1)链家金融。链家金融是地产中介业务的链家,针对购房者在购房过程中的资金需求,推出了一系列的金融产品。同时,链家还推出了自家理财平台,在2015年链家金融累计发放信贷金额超过350亿,其中一半资金来源于链家理财平台。(2)途牛金融。途牛金融是一款互联网+旅游+金融的产品,它是由在线旅游龙头公司途牛成立的。借助互联网平台及途牛的旅游资源,推出旅游分期付款等。(3)易鑫资本。它是由易车、腾讯、京东注资的互联网汽车金融。

三、消费金融的发展趋势分析

通过上面对消费金融市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同时,由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公司以及垂直行业三大主体对市场数据的争夺,这将是未来消费金融市龅闹髁鞣⒄骨魇疲我认为中国消费市场在未来的发展中以下加点发展趋势强劲:

(一)消费金融机构联合经营

消费金融的核心在于资金、风控和市场这三方面,很多金融机构只满足其中一两个,因此,要满足广阔的市场,低成本的资金和稳健的风险管理,各类金融机构的联合经营是必然趋势,2015年以来,多家大型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相比资金短板,场景和大数据优势很强的不可替代性,所以,未来拥有场景优势和科技优势的企业,将是联营的最优组合[5]。

(二)消费金融行业互联网化加深

互联网对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将从消费金融产品、消费金融风险管理、以及服务模式着三方面进行互联网化。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逐步渗透到传统的金融行业,比如,证券、基金、保险、银行等,这也是传统金融换联网化的必然要求;其次,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在逐渐的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快捷、简便、智能化已经离不开我们的生活;最后,对于互联网的发展,将来很多数据都可数据化、可被记录,这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所在。

(三)流通性企业将成为消费金融产业链的核心

根据目前国内的大型互联网金融企业京东、天猫,以及国际企业美国运通、日本乐天的发展案例来看,消费流通性企业将成为产业链的核心。消费流通企业在产业链上的优势主要在了解客户和掌握交易;了解用户主要发生在流通企业,这样流通企业就能更好的把握用户对产品的类型偏好、价格偏好等一些数字化的信息;其次,流通企业还掌握了交易,对产品、物流等信息的掌握,进一步明确贷款资金的用途。

(四)大数据将成为风险控制的核心资源

随着互联网在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风险指数也会水涨船高,因此,风险控制将成为重中之重,未来的消费金融行业,大数据+风险模型将会是控制风险的核心所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可以对消费群体进行捕捉分析,提高服务质量;也可以运用大数据对市场进行分析定位,分析历史数据找到投资机会,减少成本。

(五)垂直分层次发展

随着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垂直化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这种垂直分层次发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行业垂直化发展,因为消费金融涉及的行业多种多样,不同行业的发展产业链各不相同,因此,领域的细分垂直化发展是未来消费金融企业发展的重要模式;第二,消费群体的细分,只有对不同消费群体进行细分和定位,这样就更准确把握消费者的综合需求,也可以降低营运风险。

(六)完善信用体系建设

消费金融行业是以消费信贷为基础的,因此信用风险将会成为阻碍行业发展重要风险之一。我国目前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主要是以政府和央行为主导,但是数据掌握在不同的机构手上,使得很多企业缺乏数据,从而出现风险和收益不匹配,数据大多都掌握在互联网企业手中,只有政府将数据互联网化,成立专门的数据处理和征信机构,实现数据的共享,这样才能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江、廖理、张金宝.消费金融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2010年:5-27.

[2]张学江.我国消费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及政策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10(11):35-43.

[3]许清林.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前景分析[J].社会科学(全文版),2016,(02):14-24.

[4]李德.中国消费金融现状和发展前景[J].西部金融,2016(10):4-8.

互联网金融行业趋势篇7

从“众星捧月”到“跌下神坛”

尽管早在90年代,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即可寻迹,但真正开始被国人关注是在2013年。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余额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涌现让公众、金融业和政府开始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在改善金融服务方面和提升理财投资收益的巨大潜力,并一度被寄予推动中国金融业改革的厚望:传统的金融业们,躺着赚钱的日子已经过去,狼来了!

随后,P2P网贷平台大量涌现,众筹也成为各行各业都在讨论和尝试的热词,传统金融业和互联网公司纷纷涉足互联网金融服务,2014年互联网金融进入了“野蛮生长”时期。

2015年,P2P网贷业务由蓬勃发展演变为风险不断爆发,由此影响到互联网金融业的整体发展态势,互联网金融由年初的政策鼓励、自身“野蛮生长”演变为受到严格监管、自身发展受创。

泛亚、E租宝等恶性跑路事件更是让公众一时谈“互联网金融”而色变,将互联网金融等同于非法集资,开始质疑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业内企业提到互联网金融也很恐慌,对互联网金融避之而不及,改名叫网络金融、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快速地被“妖魔化”。

而实际上,作为金融领域的新业态,与西方“Fintech”相呼应的互联网金融不只以P2P、众筹为代表,而是以电子银行为起点,包括互联网银行、互联网保险、互联网证券、互联网基金、互联网消费金融、互联网支付、互联网借贷、互联网征信、互联网风控等将近十多种类型和模式的广泛领域。

从“回归常态”走向“规范发展”

作为一项金融创新,政府部门也一直紧密关注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成长和变化,相关监管部门对互联网金融所持态度经历了由默许、观望、风险预警、调研座谈到发文监管的转变过程。

2015年互联网金融“基本法”《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于此同时,相关自律组织相继建立,业内外对互联网金融的讨论更加深入,公众的态度也趋于理性,互联网金融开始逐步摆脱“野蛮生长”的局面,其发展模式趋向稳定与成熟,回归到“常态化”成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概念需要冷静看待,创新不能脱离金融产品的本质,不能过于简单、盲目地把互联网的作用无限扩大,就像余额宝提供了基金产品销售渠道一样,互联网金融公司应该聚焦利用互联网交易成本低、传播信息快的特点,把重心放在满足金融产品交易的环节上。

蚂蚁金服集团研究院副院长李振华认为,伪金融平台之所以有人投资,与目前市场供应的金融产品结构有关,普通大众能够投资的金融产品供不应求。互联网金融公司应在创新产品上下功夫,在合规的前提下满足用户需求。

2016年8月,银监会等四部委联合《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P2P网贷行业迎来一轮大洗牌,2016年成为互联网金融的“规范整治元年”。专家指出,互联网金融从技术创新起步,历经产品创新、平台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之后,正亟待制度创新和监管创新。

在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院院长黄震教授看来,当前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已经呈现出金融、科技和法律相融合的趋势。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风险治理,要坚持提升其互联网思维和手段,推动其规范化发展。

黄震认为,在互联网金融加剧混业经营情况下,将来监管应当统合监管,立法必须突破权力主导和机构监管的传统思维,防止行政权力在中间的滥用,而是要以权利保障作为互联网金融立法与监管的基本宗旨,金融监管者的主要任务是平衡互联网金融经营者和金融消费者的权利与义务,只有这样,互联网金融才能真正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谁是下一个蓝海?

规范化发展正在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业态更深层次的变革,科技金融、场景金融、区块链、资产证券化等新模式及新技术不断涌现,在第三方支付、网贷、众筹之后,互联网金融的下一个蓝海会在哪里?

互联网金融连续三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且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百姓日常生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黄震指出,随着互联网和金融等领域的技术的更新迭代,金融消费者的权利意识的觉醒,消费者的知情权、交易权、话语权、结社权和表决权随着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普及、互联网金融创新技术或商业模式发展和生态构建开始发生变化,“这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

在发展互联网金融方面,中国拥有巨大的用户市场。 根据国家互联网金融技术平台的监测数据,截至2016年8月底,已检测到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达到8490家,互联网金融活跃用户达到6.18亿户。随着网民数量的提升,互联网金融的用户需求将进一步释放。

日前的互联网金融蓝皮书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6)》指出,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步入规范化发展,在监管套利消失的背景下,没有技术壁垒的公司将丧失生存能力,科技将成为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动力,金融科技将成为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趋势,场景金融是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

“未来中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发展方向是以银行为核心的传统金融互联网,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就是有金融牌照的大数据公司。”报告执行主编、中科金财董事长朱烨东表示。

李振华则认为,未来新的金融体系应该是大众金融、普惠金融、消费型金融,更多服务于普通用户、长尾用户,而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使普惠金融成为可能。

互联网金融行业趋势篇8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况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当下互联网金融话题炙手可热,社会各界对互联网金融各抒己见、自成一说,尚未作出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定义。在比较之下,作者认为较为全面的一个定义援引自罗明雄、唐颖、刘勇的著作《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一系列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实现资金融通的一种新兴金融服务模式。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渗透到传统金融业态,对原有的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及衍生出来的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具备互联网理念和精神的金融业态及金融服务模式统称为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时间不长,但发展非常迅猛,当前已经对传统金融业产成巨大影响,而且影响会日益纵深化,任何传统金融单位即便是行业老大都丝毫不敢忽视和小觑这股浪潮的存在,小则成立新部门如电子商务部、互联网金融部、多元创新中心,大则成立互联网金融事业部以及专门的子公司来应对这一趋势,并企图在其中取得突破性发展。

纵观互联网金融当前的发展现状,尽管各方均对这一领域虎视眈眈并且也做出了有益尝试,但整体上看业务模式处于初级形态,互联网金融业务并未全面爆发。目前以金融单位和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机构处于最前沿,他们多采取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方式共同开展业务,创新业务形态,引领互联网金融大潮。最为突出代表的例如阿里巴巴联合天弘基金推出余额宝,一经上线,引发业内不小的地震;阿里巴巴联合平安、太平洋等大保险公司推出车险,也为网民投保提供了巨大便利。但透过表面从深层看,当前这些业务形态还比较简单,本质上还是传统金融产品的互联网化,余额宝是货币基金的互联网化,网上车险也是传统车险的网络销售而已,相对内涵丰富、想象无限的互联网金融来说,还有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

谈到将来的发展趋势,需要重点搞清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这两个概念,这两者不是同一概念,前者是互联网金融的最初发展形式,形象地做个比喻,金融互联网只不过是将互联网和金融这两个事物摆放在一起,发生的是物理变化,事物之前的形态还清晰可辨;而真正的互联网金融是将互联网和金融这两个事物融化在 一起,发生的是化学变化,产生的是浑然一体、焕然一新的新事物。当前的互联网金融更多地还是初级的形态,金融机构大多还是将互联网作为一个产品宣传或者销售的渠道。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深入发展,互联网的开放、自由、创新的精神与传统金融在多个领域、多个业务层面进行碰撞,一方面会带动传统金融业务的变革与发展,另一方面会催生出新的业务形态,从金融互联网过渡到真正的互联网金融。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保险产品创新

保险作为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在互联网金融的大潮之下也经历着巨大的变革。这一变革在保险产品的变化上表现的最为突出。传统保险产品从险种上可以归纳为车险、财产险、意外险、健康险和寿险五大类,产品费率及产品形态受保监会严格监管,销售渠道以渠道为主,导致各保险公司产品大同小异,无法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产品创新受到很大抑制。在互联网金融浪潮的冲击下,保险产品创新得到了释放和发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保险产品适应网络销售的需要做出改变,即互联网化的传统保险产品;另一方面是互联网和金融融合创新产生新的险种,即互联网专属保险产品。

互联网化的传统保险产品。互联网化的保险产品是指为满足网络营销的需要而将原有的产品形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变,实现网上销售的保险产品。传统保险产品互联网化的创新过程概括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一种是将保险责任拆分化,使保险责任清晰易懂,投保操作更加简单,比如将综合意外险拆分为航空意外险、旅行意外险等,同时保险期间可以自由选择,投保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搭配选择。第二种种是将投保过程实时互动化,通过后台的系统对接,客户在网上填写投保单后保险公司实时反馈核保结果,投保更加快捷和透明。第三种是保险产品理财化,将保险产品特别是万能和分红寿险包装为理财产品,突出产品收益,满足客户互联网理财的需求。

目前互联网化的保险产品基本已经覆盖所有险种,其中意外险、车险以及理财型寿险如万能险、分红险互联网化做的最为成功。健康险相对复杂,医学术语较多、界定困难,网络销售还不普遍,当前网上销售的大部分只是针对单一疾病而设计的险种。

互联网专属保险产品。互联网专属保险产品是互联网和保险融合而产生的新险种,是传统保险所没有的,互联网也不再仅是一个渠道功能,它是更高层次的金融创新,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互联网专属保险产品才是将来的发展亮点和趋势所在,它没有固定的样式,有无限拓展的空间。比如华泰保险针对淘宝网推出的运费险,为买家退换货的运费提供保障;阳光保险推出的网游险,承保的是游戏里的虚拟财产,实现虚拟财产保险的破冰;再比如安联财险联合阿里推出的中秋赏月险,对中秋节赏月的天气承保。

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与传统保险相结合,必然会创新出更多异彩纷呈的互联网专属保险产品,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这将是互联网金融最有发展和最值得期待的地方。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营销模式的创新

营销模式是指把商品通过某种方式或手段,送达至消费者的过程,完成“制造流转消费者售后跟进”这样一个完整的环节,是在营销过程中的各种方式、手段的总称。

保险公司传统营销模式以保险人和银保渠道为主。保险人不是保险公司的员工,与保险公司签订的是合同,人员流动频繁、综合素质较低,销售保险过程中误导问题严重,导致保险人口碑较差,客户对其存在严重的不信任,销售越发困难。而银保渠道要仰仗强势的银行,完全听命于银行的安排,渠道竞争激烈、渠道费用水涨船高,销售业绩却日益下降。这两种营销模式在当前看来虽然贡献了主要的保费收入,但是利润空间不断萎缩,增长幅度越来越小,难以持续发展。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正好为解决保险公司的营销困境提供了可行办法,期初是仅把互联网作为一个销售渠道,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深入发展,其优越性日益彰显,保险公司已把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今后的主力发展方向,提升到公司的战略层面。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保险产品的创新必然要求营销模式进行相应创新,一方面传统保险产品不断向互联网进行迁移销售,另一方面互联网专属保险产品日益涌现,这样必然促使营销模式进行相应创新。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营销模式创新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在产品定位、组合销售方面做好网络营销。首先,在选择外部网络渠道时,要使产品定位和网站客户群定位相一致。

在保险产品的互联网销售过程中,特别要考虑网站的定位,有选择地上线保险产品。不同网站的客户群定位是不一样的,其客户群的年龄、性别、产品需求、消费层次都有明显差异,保险产品在网络营销中,要使其产品的目标客户群和网站的客户群定位相一致,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在汽车类网站销售车险、母婴类网站销售儿童意外险或疾病险、旅行类网站销售交通工具意外险就是很好的选择。

其次,优化客户体验,为保险产品的组合销售提供便捷。

客户的需求往往不是单一的,对客户相关需求的挖掘和展示,既优化了客户购物体验,又有效提升了销售率。例如某旅行网站在销售机票的同时,提供航空意外险和航班延误险的购买入口,客户根据自己需要,只要将产品前面的复选框勾选上即实现了组合产品购买,整个流程非常人性化。

充分利用互联网数据,做好二次营销。互联网即意味着信息化,这为数据分析、数据营销提供了便利。保险不同于其他产品销售,即使是利用外部渠道带来的客户,客户信息也是一应俱全,这为客户二次营销提供了充分的便利,同时也有利于摆脱对外部渠道的依赖。保险是终身需要的产品,意外险、健康险、教育金、养老险、财产险等,需要根据自身年龄、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的变化不断调整补充,即使险种一样,保障额度也可以再增加,所以理论上说任何一个客户身上都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待挖掘的空间。况且通过二次营销留住一个客户的成本远低于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同时也会有效提高客户的忠诚度。所以保险公司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化手段,对客户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充分做好客户的二次营销工作显得弥足珍贵。

线上线下相结合,变革人管理方式。保险产品的网络销售相对传统的人销售模式优势明显,随着具有深度网络习惯的中青年一代逐渐成为保险的主力客户群,人销售模式正加快退居次要地位,虽然不会完全消失,但是人员缩减是大势所趋,加之当前的人模式为世人诟病,这一模式越发难以为继,上述问题都迫使保险公司对保险人模式进行变革。

另一方面,网络销售虽然发展迅猛、具有巨大优越性,但是对一些复杂险种还是有心无力,这为传统人提供了生存空间。保险公司可以将互联网线上的便捷高效与人线下的专属服务相结合,在复杂险种投保、特殊情形下的投保、核保和理赔服务上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而且可以借此机会对人管理方式做出变革,优胜劣汰,竞争上岗,选择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营销员吸纳为公司正式员工,纳入公司正规管理,让这部分人转化为保险网络销售的线下服务队伍,为互联网营销做有力的后台支持。

充分发挥官网的服务功能,让服务吸引客户、留住客户。最近的保险网销数据统计显示,外部网络渠道占据绝大部分销售份额,而保险公司自己官网的销售却少的可怜。从客户的角度来看,外部网络渠道类似线下的商超,消费者可以在充分地甄选比较之后再购买;而各保险公司官网则相当于品牌专卖店,品种单一,首次购买的客户一般不会直奔专卖店,但在需要售后服务时会首先想到专属品牌,服务做得好会促使客户下次摈弃商超直奔专卖店。所以官网首先要突出其服务功能,借助官网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保单验真、查询,报案理赔、客户节活动、信息公告等方面做好客户服务工作,使客户认可这一品牌,提高其忠诚度,将客户逐步从外部渠道引流到官网上购买。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前期良好服务的铺垫就没有后期的成功销售。

互联网金融行业趋势篇9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指依托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来实现资金融通、支付、结算和信息中介、理财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不同于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的新兴金融融资模式。包括第三方支付、P2P网贷、阿里小贷、网络保险、大数据金融服务、众筹等一系列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借助互联网的优势不断推陈出新、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领域不得不提“三马合作”,2012年平安、腾讯、阿里巴巴在上海合资设立互联网金融公司,平安的“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 的综合金融服务、腾讯的微信理财及大数据信息价值、阿里巴巴的余额宝都掀起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金融创新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金融发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改变着人们的消费理财方式。《中国互联网金融报告(2014)》指出,2013年互联网支付占比迅速扩大至31.2%,以银联商务为主的银联派支付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比最大为39.8%,以支付宝和财付通为主的互联网巨头派占28.9%;截至2014年7月,国内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已经达到269家,不同服务牌照总数共计超过500张。从余额宝运营至今来看,虽然近期年化收益率降到5%以下,但总的来看,仍高于商业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根据支付宝和天弘基金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13年6月13日上市至2013年年底,余额宝客户数已经达到4303万人,资金规模1853亿元,累计收益约为17.9亿元。

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竞相推出,带动了互联网保险的发展,推出互联网保险的业务经营的公司从2011的28家迅速增加到2013年的60家,年均的增长率达到46%;保费的规模由32亿增长至2013年的291亿元,总体的增幅达到810%,平均年增长为202%,投保的客户增长率为566%,即由2011年的816万人扩大到2013年的5437万人。根据易观国际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总金额绝对值呈高速增长趋势,且增长率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态势。预计到2014年末交易总规模可达到10万亿元左右。

三、商业银行相对互联网金融的SWOT分析

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商业银行经营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阐述商业银行的优势、劣势、挑战、机遇,构建了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分析矩阵。

由此来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发展而言,既有有力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如何趋利避害,对机遇加以运用盘活转化为竞争优势,对挑战加以应对规避降低到最小。

四、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策略选择

1.学习效仿型策略

指传统商业银行除了在保持原有经营手段和方式的前提下,依托自身所拥有的内在优势条件,开发诸如微信银行、微博银行、网络贷款等服务。以中信银行为例,中信银行自2013年10 月上线运营的“POS 商户网络贷款”,截至 当年年末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累计放款额已经超过15亿元,而截至2013年年末中信银行个人网银客户已经超过1000万个,移动银行客户数超过340万户个,网络银行交易量超过33万亿元。可见,在大数据时代引领下,通过网络贷款这种全新的小微企业在线融资服务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传统小微企业融资模式手续复杂、信息不对称、成本过高等问题。

2.特色经营型策略

商业银行面对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和挤压,在发挥既有优势的基础上纷纷加强产品创新和经营转型,围绕经营特色和产品特色吸引客户。一是?展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等业务,将传统业务网络化、移动化;二是加快了自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依托社区型互联网金融平台在提升客户价值的同时,开展自身金融业务;三是建立直销银行,加强与电商企业的合作,推出互联网金融产品。

互联网金融行业趋势篇10

1月19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的指导支持下,由互联网金融千人会、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和北京亦庄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等协办的“2014第二届互联网金融全球峰会”将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邀请到了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副秘书长王素珍、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副会长衣锡群、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霍学文等互联网金融业主管领导、监管机构代表参会,以及以玖富CEO孙雷为代表的近百位互联网金融企业高管与会。 在这个大趋势下,如何思考和布局移动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战略、个人理财的移动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风险控制的大数据实践,是本次论坛的主要交流和探讨内容。

在这场移动互联网与金融的碰撞中,针对如何通向万亿移动新金融市场,新金融的赢家究竟是谁,其中又蕴含着什么样的机会、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等诸多问题,现场众多专家一致认为,2014年,互联网金融的移动化、社交化、产业化趋势将更加明显,移动互联网金融全速起航的时代已经到来。移动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强劲,借助大数据和移动市场整合,金融改革、移动理财、移动支付等多种形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涌入,对传统金融和互联网行业进行整合和颠覆,移动互联网作为一个渠道,已经从信息层面切入到交易层面,成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战场。

玖富CEO孙雷结合自己的海外游学心得,探讨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全新机遇,是“互联网金融的下一个战场”。孙雷说:“移动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的新兴领域。进入2015年,全社会加速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4G快速的发展加速传统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转变,互联网金融加速向移动互联网金融拓展不可逆转。玖富自2014年就布局移动互联网金融领域,确立了以移动互联网金融为核心的战略,将互联网金融的下一个制高点定位在移动金融,并孵化了悟空理财、wecash、分期GO、小金票、蜡笔畅学和叮当钱包等移动互联网金融平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悟空理财自9月18日上线以来,以“悟空速度”迅速成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焦点。连续创下了首日成交破100万、第20天累计成交破1亿、第80天粉丝用户破100万、上线100天举办国内首场互联网金融粉丝节悟空“空粉节“的奇迹。2015年玖富将借助大数据和移动市场的整合,将移动互联网作为一个渠道,继续致力于打造更为简单极致的操作与移动随行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改变投资者对创新金融的认知。“

据悉,互联网金融千人会汇集了全世界所有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业态、模式,成功举办中国第一次互联网金融全球峰会、中国第一次移动金融大会。展望未来,我们坚定地认为未来十年将是产业互联网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融合发展的大时代,互联网+金融+产业,将在中国产生更多的世界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