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调查方法十篇

时间:2024-01-15 18:10:51

定量调查方法

定量调查方法篇1

一、抽样调查在服装业的应用

服装市场调查是指对适应服装市场供求变化的诸因素进行系统收集、分析,为企业预测市场发展趋势,掌握供求变化规律以及合理制定营销策略提供依据。其中与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直接和间接相关的因素包括:市场特性和结构不可控因素调查;市场可控因素调查等。不同的抽样方法在服装市场调查中的应用范围不尽相同。

(1)对于全面调查无法解决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某些现象可能需要全面了解情况,但又由于现象自身的特性无法通过全面调查获取资料。此时可使用抽样调查。服装市场中该类现象主要有:①产品质量的破坏性检验例如:服装缝迹的性能试验;服装面料的抗拉、抗皱强度试验。②无限总体的调查例如:为制定服装号型标准而进行的人体测量抽样检查。③包括未来时序的总体调查例如:人口增长与服装需求的关系调查。

(2)对于理论上可作全面调查,实际上难以组织全面调查的现象①有些现象虽属于有限总体,但由于总体范围过大,单位数目过多且过于分散,事实上不可能作全面调查。例如:大量连续作业的某些产品质量的非破坏性检验。②有些现象由于受时间或其他条件的制约,不能组织全面调查。例如:自然灾害造成的服装物资需求情况的调查。

(3)对于时效性要求高、又不需作全面调查的现象例如:服装流行趋势调查。

(4)对于全面调查结果进行检验和修正任何调查都可能存在误差,全面调查也不例外。而且由于全面调查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费用高、参加人员多、汇总传递环节多、调查结果处置不当容易出现差错。因此,可在全面调查之后再进行一次抽样调查,根据抽样调查结果对全面调查结果进行检查和修正,从而提高全面调查的质量。例如:人口普查或经济普查。

(5)对工业生产过程的稳定性进行监测和质量控制世界上许多国家广泛采用的工业产品质量控制系统,如在服装产品成批或大量连续生产过程中,利用抽样调查方法对产品的质量实施动态检测,及时提供有关信息,变事后监督为事中控制,并通过编制质量控制图进行监控。

(6)对于抽样假设的检验抽样调查方法可对总体进行假设检验,以判断这些假设的真伪,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如:一类服装在某一地区销售状况良好,这是否意味着这类服装在其他地区也有很好的销路呢?由于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对服装的接受程度不尽相同,这种程度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确定性。因此,可以利用抽样调查的结果,对接受程度是否存在显著性的统计差异进行检验,以判断该类服装在其他地区销售的可能性,并据此作出是否推广的相关决策。

二、服装市场抽样调查样本容量的确定方法

目前服装市场抽样调查中确定样本容量的方法大致可分为四类[1]:

(1)直接或间接地由调查经费确定样本虽然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依据且过于武断,但它在无法离开财务预算编制的整体环境下确实存在。例如对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企业母子公司关系的研究,需要对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调研,项目总经费为10万元。其中,与样本容量无关的固定费用(包括管理人员的工资、调查表的设计及组织领导、通讯联系等必要的费用)为4万元;平均调查一个样本单位的变动费用为1000—1500元/份,样本调研费用随调查单元数的多少而变动,如调查表的印刷、调查员的差旅费、报酬、礼品费用等,由此可推算出必要的抽样单元数目为40—60家企业。这就要求调查人员寻求多种数据搜集方案并谨慎衡量信息的价值及成本,以及利用有限的资源提供有利于决策的高品质样本选取方案。

(2)根据以往的经验或相似调查确定样本经验型数值在设计调查方案时具有广泛的应用,这种确定方法一方面考虑了抽样误差,另一方面参考以前的调查经验,根据项目内容进行调整。若样本容量不能满足精度要求,则适当地增加样本量以减少调查结果的偏差。

(3)由总体样本的各个子群数目的预期容量确定分类是市场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方法,这一方法是对总体进行分层抽样,总体样本按照不同的特征细分为各个子群,调查人员通过分类发现细分市场,由此确定产品的市场定位等。假定对同一类服装消费人群进行调查,在一定精度与置信度下,只要100个样本量就足够;在期望用性别区分了解消费者市场时,则样本容量可能需要增至200个以上;若进一步希望通过划分年龄层进行调查,则可以将消费者分为:20岁以下,20—30岁,31—40岁等,这时样本容量亦将相应增加。使用这种方法,必须考虑各个子群的样本数目,总体样本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

(4)采用传统的统计方法确定结合应用统计学,利用统计学公式确定样本容量。这种方法科学性强、精确度高,目前在市场调查中已有使用,是确定样本容量的主要方法。由于大部分限制约束条件不便于量化,很多时候只能在估计精度和可供调查使用费用之间进行权衡。通常在这一原则指导下,确定的样本容量表示在最大限度地满足规定精度要求及尽可能节约调查费用的前提下,所抽取到的样本量最少。表1所示在不同受限条件下估计总体均值和估计总体比例的确定方法[2]。对一般的抽样设计,会给定比例估计P的精度,可用4个步骤计算样本容量[4]。(1)计算初始样本容量n1=Z2P(1-P)E2(2)对总体大小进行调整n2=n1NN+n1(3)若抽样设计不是简单随机抽样,则对样本容量进行调整,B是设计效应n3=Bn2设计效应说明简单随机抽样是衡量其他复杂抽样技术效果的标准,通常采用经验法或历史数据法估计,计算时用B表示。当抽样设计为简单随机抽样时,B=1;当抽样设计为分层抽样时,B<1;当抽样设计为整群抽样时,B>1。(4)调整抽样调查不可避免地存在无回答现象,因此,在实际调查中,必须对上述样本容量进行调整[5]。调整后样本量=调整前样本量有效回答率计算时预计回答率用r表示,则最终的样本容量为n=n3r假定:某服装杂志出版商希望调查读者对该杂志的综合满意度。通过邮寄调查,出版商可以联系到所有2500个客户。但由于时间的限制,出版商决定使用简单随机抽样进行电话调查。试确定访问多少个客户合适?分析:使用简单随机抽样,假设可接受的误差E为0.10;调查估计值的置信度为95%,因此Z=1.96;预计回答率r=0.65;由于事先没有关于顾客满意度的比例估计精度P,方差应取最大,即P=0.5。解答:(1)计算初始样本容量:n1=Z2P(1-P)E2=(1.96)2×0.5×0.5(0.10)2=96(2)根据总体大小调整样本容量(这一步针对中小规模的总体进行):n2=n1NN+n1=9625002500+96=92(3)根据抽样的设计效应来调整样本容量:n3=Bn2=n2=92假定采用简单随机抽样设计B=1(4)根据无回答情况进行调整,确定最终的样本容量:n=n3r=920.65=142即至少应访问142个客户。

三、服装市场消费者行为调查的案例分析

(一)调查案例设计

虽然根据公式可以从理论上确定样本容量的上限,但由于实际工作中受费用和时间的限制,使用最大样本量的可能性很小,而且实际调查通常涉及多个目标,需对多个指标的误差进行控制,而不是简单地考虑单一指标。因此,在实际的服装市场研究中,必须综合考虑,采用多种方法来确定样本容量。

(1)调查目的和目标市场的选择本文选取的案例为2007年12月受企业委托参与的男衬衫消费者行为调查[6],旨在了解目标消费者的基本信息、生活消费观念、购买行为及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网络购物特征、品牌忠诚度以及购买率等的影响因素。经过与委托企业多次沟通后,确定对国内16个城市进行问卷和商场调查(见表2)。

(2)样本量的确定现实的市场调查往往有多个目标,对于一些目标单一的调查,调查的样本量可以参照以往的案例或经验,比如50—100个调查样本。由于本次调查对象为男衬衫消费者,目标较单一,划分调查区域后,依据调研经费和时间,采用控制回收总量的方法,每个目标城市回收问卷100份,实际发放问卷1680份,总计有效问卷1600份,回收率为95.23%,调查对象多数为购买衬衫的男性消费者及少部分女性购买者。

(二)调查案例分析和改进设想

(1)置信度

本案的样本容量是考虑时间与经费后的经验型取值方法。但可通过对样本量的置信度验证确定样本量是否合理。如表3所示,抽样误差在3%时,置信度为0.98—0.99,说明调查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具有比较高的精度和信度。

(2)可靠性检验

一般调查区域越大,所需样本量可能越大。本次调查为不同城市消费者调查,且样本量平均分配。为此,使用SPSS软件进行可靠性检验,以确定被调查个体是否能对各城市有较好的代表性。解析的KMO①=0.697,属于中等水平[7],较适合作因素分析。(3)改进设想为了合理、精确地进行抽样调查,在确定不同城市样本量时可依据被调查城市人口数量的差异,采用比例配置法进行样本分配;同时,根据表4对各个城市样本数量进行修正,即在95%的置信度下,抽样误差不超过12%,可满足各个城市调查资料准确且独立的要求。这时的样本总数为1630个(见表5),和原始方案相比略微增加。由此,在不超出经费预算的情况下,可考虑使用修正方案。四、结论

(1)通过服装业文献资料和案例分析,针对服装市场研究的不同内容和抽样调查的特点,进行了服装市场抽样调查的归纳总结。

定量调查方法篇2

【关键词】统计资料收集形式

统计资料收集,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组织形式与科学方法,进行采集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各类信息资料的工作过程。按照获取途径不同,统计资料可分为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原始资料也称为第一手资料,次级资料也称为第二手资料。一般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使用第一手资料,它比第二手资料更加丰富、更加准确。使用第二手资料是因为其收集成本和所花费时间比较节省。

一、统计资料收集的主要形式

统计资料收集的主要形式是统计调查,它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统计调查是根据预定的统计任务,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客观实际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的开始阶段,是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前提。统计调查在整个统计工作中,担负着提供基础资料的任务,是一切统计资料的来源。统计工作的各个环节是紧密衔接、相互依存的。一般情况下,统计研究是从统计调查开始,通过接触实际情况,占有原始资料,取得感性认识,再经过对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提高到理性认识。统计调查工作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整个统计工作成果的质量。统计调查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现场观察法

现场观察法是观察者带有明确目的到观察现场,借助人的视觉、听觉或者录音录像设备,对调查对象进行直接观察而获得信息资料的一种收集方法,又称为直接观察法。其优点,能够保证所收集资料的准确性;其缺点,观察成本较大(耗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较大),由于观察者认识事物的能力不同,并带有主观见解,其结果往往因人而异。采用该种方法则应遵循:客观性、全方位性、深入性、持久性以及遵守纪律与道德等原则。

2.报告法

报告法亦称通讯法。这种方法是被调查者根据统计报表的格式要求,按照隶属关系,逐级向有关部门上报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这种方法是根据《统计法》的规定,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必须对国家履行的一种义务。现行统计报表制度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

3.问卷法

问卷法,是指资料收集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征询意见的资料收集方法。问卷法的优点是:省时、省钱、省力,所得资料便于定量处理与分析,可以避免主观偏见、减少误差,具有很好的匿名性;问卷也有缺点,即:回收率以及资料的质量均难以保证。运用此法在设计问卷时,应注意:所提问题要简短、准确,避免复重提问,提问应避免带有倾向性和诱导性,更不要直接提出具有敏感性或威胁性的问题。

4.访谈法

访谈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方向的运用口头交谈方式向被调查者了解问题的一种统计资料收集方法。它的基本性质是具有显著的目的性、计划性与方向性。该种方法的优点是:被调查对象的回答率大大高于问卷法,适应性强,调查内容机动性大,访谈者对资料收集过程可进行有效控制。其缺点是:访谈成本大,匿名性差,访谈结果与访谈人员的素质、能力及其现场表现直接相关。

5.实验采集法

实验采集法,是指资料收集者,通过实验对比获取统计资料的一种方法。一般作法是,从影响问题的诸多因素中选出一至若干个因素,在设置一定的实验条件下观察其反映,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确定是否大规模推广。

二、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

1.统计报表制度

统计报表制度是我国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的组织方式。它是根据国家的统一规定,按统一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指标内容,统一的报送时间,自上而下逐级提供统计资料的统计报告制度 统计报表制度具备统一性、时效性、全面性、可靠性的特点,可以满足各级管理层次的需要。不足之处:统计资料质量可能受影响;要严格遵守制发报表的程序和审批制度,减少基层单位负担

2.普查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普查一般是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量,但也可以调查某些时期现象的总量,乃至调查一些并非总量的指标。普查涉及面广,指标多,工作量大,时间性强。为了取得准确的统计资料,普查对集中领导和统一行动的要求最高。对一些不可能或不必要进行全面调查,而又需要掌握全面数据时,可以进行抽样调查;对一些分散较广的小单位难于进行全面调查时,适宜采用抽样调查;可以检验全面调查结果的质量普查的具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专门组织的普查机构自上而下的对被调查的对象直接进行登记。比如我国进行的人口普查就采用这种形式,另一种是利用被调查对象的原始记录与核算资料,给调查单位分发一定的调查表,由被调查单位自行填报。如我国在1955年对私营商业及饮食业的普查就采用这种形式。

3.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并用观察结果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式。对一些不可能或不必要进行全面调查,而又需要掌握全面数据时,可以进行抽样调查;对一些分散较广的小单位难于进行全面调查时,适宜采用抽样调查;可以检验全面调查结果的质量。抽样调查与其它非全面调查相比,具有如下特点:1)按照随机原则抽取调查单位;2)以推断总体为目的,而且能够对推断结果的可靠性作出数学上的说明。

4.重点调查

重点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指单位数较少,但某一调查的主要标志值总量方面在总体中占有较大比重。它是在调查对象中,只选择少数重点单位所进行得调查。重点调查的特点是以较少的投入,较快地了解到所要调查现象的基本情况和变化的趋势。能否开展重点调查是由调查任务和调查对象特点所决定的。当调查任务只要求掌握基本情况,而且调查对象中又确实存在重点单位时,方可实施。

5.典型调查

定量调查方法篇3

关键词:森林;调查方式;精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S75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056

森林调查是获取森林资源信息和进行林业各种分析决策的一项基础技术工作,而不同的调查方法获得的森林蓄积量有所差异,为了获得更加较为准确的森林蓄积量,本文总结了几种蓄积量调查方法的精度分析,为林业森林调查打下坚实基础。

1 方形样地的森林调查精度分析

1.1 矩形样地

根据试验地大小随机选择有代表性长30m,宽为15m的矩形样地。标准地面积应该为固定型,一般的面积应该是小班面积8%左右,在标准地中进行调查,首先要统计标准地的株数和单位蓄积量,之后将株数和蓄积量扩大为20倍,最后计算全林每公顷的实际株数和最终的蓄积量。此调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可以适用于不同林相,应用范围广阔,调查精度比较准确,缺点是需要对样地内所有树木进行测量,比较耗时耗力。

以平天山林场为例,由表1可以看出,标准地调查与全林每木调查对比为96.15%,这说明在实际调查中,产生了3.85%的误差,导致这一误差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在调查的林相中,分布不均匀且径级和压线林木对边不对称所造成的。但是在森林调查中规定误差的标准可以为5%以为,所以这种调查方法还是比较准确。此外,由于不同林地的条件有所差异,林相复杂,所以我们所选用的样地也不能完全代表林地中林木的具体情况。

1.2 方形样地

选取林地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正方形样地,其对角线长度为35.21m。每公顷平均设置一个基础样地,调查过程中要统计好样地内的株数和蓄积量,并其扩大18.21倍,即可推出全林的实际株数和每公顷蓄积量。此调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适用于不同林相及林地,其调查精度较高,应用范围较广。但是在具体测量过程中,需要对每个林木进行调查,这样导致用工量很大。但是此方法因为是正方形,要比矩形周长短,在调查中设计的边线误差自然比矩形的误差小,精度比较准确。

以平天山林场的实测资料为例,由表2可以看出,样地周界对的压线木处理上与矩形样地相同。正方形标准地调查与全林每木调查对比为97.1%,虽然比矩形的误差小,但是仍然存在着2.9%的误差。

2 带状样地的森林精度调查分析

带状样地法的试验林面积为20hm2。贯穿全小班,方位角为125°且相互平行的3条样带,用罗盘仪定向,测绳量距,坡度如≥5°需改平,3条样带面积共0.98 hm2。带状样地以平行于某个方向的一定宽度样带抽样。为便于控制,样带宽度一般为5~20米,由表3可知,

带状调查出现出现的误差原因,主要是边线压线木和样本面积测定,因此,可以采取加样带的方法来减少实际测量过程中的误差,适用于面积较大,且林分稀疏的森林中。

3 对不同蓄积精度要求条件下需选择适宜的调查方法

目前,我国森林调查方法可以分为3个类别,调查对象为全国(省)等的森林调查,叫作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也被称为“一类调查”。调查对象为国有林业局(场)、森林保护区或者森林公园等经营的单位,称之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又被叫作“二类调查”。调查对象为企业为了生产而进行的实际调查,称为作业调查,为“三类调查”。

以上3种方法均可满足蓄积量调查精度要求,但其间的工作量差异却很大。对于经营强度不高、经营面积大,同时对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不严格,可以使用带状样地和圆形样地调查方法。而对于商品林经营为主的单位,由于对森林蓄积量的准确性要求较高,可以选用方形样地的调查方法对森林资源进行调查评估。为了保证一定的森林蓄积调查精度,对于天然林应采用样带、样圆调查法,并确保样带或样圆的面积不少于所调查小班面积的10%~20%。

参考文献

[1] 潘正荣.几种常用森林蓄积量调查方法对比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10,35(2) : 9~110.

[2] 史京京,雷渊才,赵天忠. 森林资源抽样调查技术方法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研究,2009,22( 1): 101~108.

定量调查方法篇4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交通行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现代交通运输统计是社会运输统计和国家经济发展整体统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交通行业运输统计的确定必须满足国家统法计对统计基本任务的总体要求。现代交通运输统计的基本任务可以确定为: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先进适用的统计手取,对交通行业提供现代运输服务的相关活动进行统计调查、收集整理、提供统计资料、开展统计分析、行使统计监督,为国家了解交通行业对国民经济和现代运输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制定交通行业和现代运输业发展规划、进行宏观调控和决策提供依据;为交通行业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加强交通现代运输发展的规划建设、运行组织、经营管理各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2统计调查的概念

所谓统计调查就是根据统计研究预定的目的、要求和任务,运用各种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有关现象的各个单位的资料,对客观事物进行登记,取得寡实可靠的原始资料的工作过程。统计调查搜集来的资料有两种:一种是对被调查单位未做任何加工整理的原始资料,又称初级资料;另一种是搜集次级资料,也称间接资料,是指已经经过某个部门或地区加工整理过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统计资料,一切次级资料都是由原始资料加工整理而来。统计调查与了解、查明原因的一般性调查,既有相同之处,更有区别。相同之处表现为,它们都是为了认识、把握客观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而进行的资料和情况的了解、搜集工作。区别表现为:①对象范围不同,统计研究运用大量观察法,需向较多的总体单位做调查,一般性调查的单位较少。②资料性质不同,统计调查以数字资料为主,一般性调查以情况资料为主。

3统计调查方法分类

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和组织方式是统计调查的重要问题。统计调查方法按调查对象可分为如下几类。

3.1普查普查是为了了解某种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状态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普查适用于不必要或不可能经常调查而需要得到全面统计资料的现象。普查是一种大量的、一次性的、专门组织的调查,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调查方法。由于普查涉及面广、对象多,调查的内容和项目就不能太多太复杂,所以,普查项目只能限于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的描述,主要应用于较大范围的对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的调查了解。

3.2统计报表统计报表,是按照一定的表格和要求,自上而下统一布置,自下而上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科统计数据采集的方式。统计报表制度是我国管理部门搜集统计资料的一种主要方式。通过统计报表,可以全面系统地搜集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统计资料,是反映国情国力的主要资料来源。

3.3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并用观察结果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式,适用于不可能或不必要进行全面调查的现象。利用抽样调查资料可以检查、补充、修正全面调查的资料。抽样调查与其他非全面调查相比,具有如下特点:①按照随机原则抽取调查单位;②以推断总体为目的,而且能够对推断结果的可靠性做出数学上的说明。

3.4重点调点调查是专门组织的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在所要调查的总体中,只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重点单位在全部单位中,虽然只占一部分,但它们在所研究的现象的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够反映全部总体的基本情况。重点调查主要采用专门调查的组织形式,有时也可以颁发定期统计报表,由被调查的重点单位填报,定期观察这些重点单位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及其变动。重点调查搜集资料的方法,主要采用以企、事业单位的原始资料为依据的报告法。

3.5典型调查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目的和任务,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取若干个有典型意义或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调查,通过对它们的分析与解剖认识同类事物的本质及发展变化规律,并用以指导和推动总体现象的发展。典型调查可以弥补其他调查方法的不足,为数字资料补充丰富的典型情况。典型调查的具体方法通常有直接观察法、个别访问和开调查会。其中开调查会是最简单易行和比较可靠的方法。这种调查是讨论式的,即由调查者召集若干了解情况的人,按预定的调查提纲,提出问题展开讨论,把调查过程和研究过程结合起来,从中掌握第一手详细材料,达到预期的调查效果。

4现代交通运输统计调查方法选择

上文介绍的各种不同的统计调查方法,各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统计对象日趋复杂,必须用多种统计调查方法,才能搜集到丰富的统计资料;而且任何一种统计调查方法都有它的优越性与局限性,有不同的实施条件,单独采用某一种方法,难以较好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真实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及我国统计工作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的原则,现代交通运输统计宜采用抽样调查与普查相结合的统计调查方法,并辅之以统计报表方法,来获取所需的统计资料。

4.1普查为基础交通行业至今还未对运输进行过全面、深入的统计调查,因此统计部门很有必要对交通行业从事运输的基本单位进行普查,以了解现代交通运输的基本发展情况,并为今后相应的统计推算工作打好基础。如对于交通行业运输基础设施、投入产出、人力资源等,就有必要进行定期普查,了解其基本的发展状况。

定量调查方法篇5

关键词 森林资源;抽样;数量;精度

中图分类号 S757.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173-02

Abstract Sampling survey is still one of the most commonly used methods in forest resource survey.By introducing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the quantity and precision of sampling survey,the parameters were explained and the results wer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which provided reference and help for analysis of the survey results and the accuracy of the survey results.

Key words forest resources;sampling;quantity;precision

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由于林木资源面积大,个体数量多,不可能一一对其进行调查。无论是森林资源一类调查(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中的样地调查、二类调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中的总体蓄积抽样控制以及三类调查中的抽样调查,均是在被调查的森林资源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地,以样地调查的数据来推算整个被要求调查的森林资源的相关数据和因子[1]。

为此,样地调查数量多少和调查是否达到精度要求,成为抽样调查的关键。从理论上说,抽取的样地数量越多,其调查结果误差愈小,精度越高,但样地数量越多,其调查工作量越大、成本愈高、工作效率愈低。因此,需要以最小的样地数量达到相应的精度指标要求。样地调查后,也需利用抽样理论公式计算抽样精度,用以检验抽样调查是否达到规定要求,并以此估算整个被调查的森林资源的区间数值[2]。

1 抽样调查的相关概念

在数理统计中,把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观测和研究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构成总体的每一个基本单位称为单元;在总体中抽取部分单元组成的全体称为样本;对样本进行测定调查即为抽样调查。在森林资源调查中,被要求调查一定面积上的森林资源即为总体,所抽取一定数量的样地便为样本。笔者就用数理统计的参数估计法来论述在一定精度条件下所抽取的样地数量和抽取一定数量样地调查精度的计算[3]。

2 抽样调查样地数量计算方法

森林资源抽样调查一般为不重复抽样(即抽中的样本单元不再放回总体),其调查样地数量的公式为:

式中:n为样地数量,即样本单元数;N为总体单元数,即被调查的森林资源面积除以样地面积;t为可靠性指标(林业可靠性一般为95%,总体遵从正态分布,其指标为1.96);C为变动系数(可通过预备调查获得);E为相对误差,即1-P,P为调查精度[4]。

例如,调查面积为36 hm2的森林资源蓄积量,现随机抽取0.06 hm2的样地10块进行预备调查,各样地调查的蓄积量分别为5.6、8.3、8.9、6.7、7.6、4.3、8.5、8.6、7.9、7.1 m3,若要求调查精度达到90%以上,问至少需调查多少样地?

3 抽样调查精度计算

3.1 抽样调查精度计算公式

以上公式中,P为调查精度;ua为可靠性指标;s为标准差;x为样本平均数;n为所抽取的样地数量(样本单元数);N为总体单元数;Sy=为重复抽样标准误;Sy=为非重复抽样标准误;?驻=ua-Sy为绝对误差限;E=为相对误差限。

从以上公式可看出:抽样调查精度P=1-E;ua作为可靠性指标,如抽取为大样本(即样地数量≥50),按可靠性要求由标准正态分布概率积分表查u值;如为小样本(即样地数量

3.2 实例计算

如上例再行随机抽取了5块0.06 hm2样地进行调查,每个样地蓄积量分别为7.6、7.5、9.4、5.7、7.2 m3,求算:样地平均蓄积量 =7.39 m3/0.06 hm2; 标准差s=1.37 m3/0.06 hm2;由于=0.025

绝对误差限:?驻=uaSy =2.15×0.35=0.75 m3/0.06 hm2

相对误差限:E==0.10=10%

调查精度:P=1-E=1-10%=90%

以此计算总体蓄积量估计值:M=600×7.39=4 434 m3

总体蓄积量的抽样误差限:?驻M=N?驻=600×0.75=450 m3

总体蓄积量的估值区间:M±?驻M=4 434±450 m3

即被调查的36 hm2面积的森林资源,按可靠性95%,调查精度为90%,其蓄积量的估计范围在3 984~4 884 m3之间。

4 计算明确事项

在森林资源抽样调查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林业中常用的抽样有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机械抽样)、分层抽样等,但样地抽取必须是随机的,否则其计算精度不正确;二是在森林资源调查中,被调查的总体因子(单位蓄积量、胸径、树高等)必须遵从正态分布,否则抽样也不具有代表性;三是为确保达到所要求的调查精度,一般在计算样地数量的基础上另行增加样地数量,以保证精度。一般增加2%~3%的数量,如上例再增加15×2%=3块,即抽取18块样地进行调查;四是计算出的调查精度称为“估计精度”,是在一定的“可靠性”下科学估算出的精度,反映了估算的准确程度,而“可靠性”是反映正确程度、可信程度[5]。

5 参考文献

[1] 史京京,雷渊才,赵天忠.森林资源抽样调查技术方法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研究,2009(1):101-108.

[2] 李炳凯.关于森林资源抽样调查中标准误的表述[J].林业资源管理,2007(1):64-65.

[3] 李海峰.森林资源调查监测信息化技术方法探析[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5):233-234.

定量调查方法篇6

【关键词】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方法

一、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概述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是以国有林业局、县级行政区域或森林经营单位,包括国有林场、特定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森林经营单位,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森林资源进行调查,制定总体规划与设计,从而促进森林经营的可持续发展目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主要任务是查清森林、林地和林木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和分布,客观反映调查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综合分析与评价森林资源与经营管理现状,提出对森林资源培养、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建立和补充现有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档案结果,规定森林采伐限度,规范地建立林业工程规划设计和森林资源管理的目的。

二、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方式

1、林业小班区划调查。作为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中外业工作量最大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小班调查,是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统计和经营、管理的基本单位。小班区划宜采用自然区划方法,能有效地制定并补充资源档案,为调查工作提供方便。小班区划条件同时兼顾资源调查和经营管理的需要。

2、当地林业生产方向调查。此项调点针对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经济特色,林业资源产业在本地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结合以前和现有的森林资源经营策略、林业生产经营策略和评估等多个方向的调查与探究。

3、森林资源规划设计的专业调查。专业调查是在二类调查中为完成某一个专项任务而进行的调查,主要有:生长量调查、更新调查、土壤调查、森林病虫害调查、蓄积量调查、制表调查、立地条件调查等。注意与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界线的衔接及处理,如果是小班复位调查,应尽量沿用原有的小班界线。

三.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内容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林业生产条件调查 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经济条件,林业在当地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过去和现在的森林经理状况、生产经营状况和评价等方面的调查。

(2)小班调查 小班调查是森林经理调查中外业工作量最大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各小班地块的林况和地况调查,小班调查方法和步骤的确定,调查簿的编制,资源档案的建立与更新等。

(3)专业调查 专业调查是在二类调查中为完成某一专项任务而进行的调查,主要有:生长量调查、更新调查、土壤调查、森林病虫害调查、出材量调查、制表调查、立地条件调查等。

(4)多资源调查 世界各国对多资源内容的界定不同。如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进行的多资源调查包括森林中全部资源:林木、草地、野生动物、林副产品、水资源、景观资源、渔业资源等。而我国的多资源调查主要指林区内除林木资源及相关条件调查以外的资源调查,主要包括水资源、景观资源、游憩资源、野生动物、经济植物、放牧资源、农业资源、渔业资源等。

四.森林资源规划设计的调查方法

在大面积的森林资源调查过程中,要对小班内每一株树木和林下植物进行调查,不论从时间上,还是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看都是不现实的或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为了全面准确地掌握森林资源状况,既快又要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是必要的,而且经过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并且精度也是可靠的。采用系统样地加角规控制检尺相结合的方法。

4.1临时样地

临时样地布设采用机械布点的方法,每500m设置一块样地,面积为600mz,矩形。在天然林中共设置临时样地54块,对样地内胸径5cm以上的树木全部进行每木检尺。

4.2角规样点

角规点数量按常规方法求算。共设置角规点139个,角规点全部采用控制检尺测树。由于热带天然林单位面积包含的树种多,密度大,通视条件极差,为了使角规绕测包含更多的树种,采用中缺口角规,即角规缺口宽度为2cm。

4.3树木测定

胸径测定:围尺测胸径、皮尺测距离,起测胸径为5cm,对超大径级的树木胸径采用皮尺量测周长,再转化为胸径。

树高测定:树高的测定,由于热带天然林中的树木高大,最高者超过35m,完全采用测高杆测定是不可能,而且林分垂直郁闭,通视条件非常差,地势陡峭,使用测高器也十分困难,因此采用实测+目测的方法,采用测高杆实测,以上部分采用目测,二者之和为全高。

五.林业遥感技术发展前景

5.1遥感技术由粗放向精准化方向发展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航天遥感已在森林资源综合监测、资源调查方面广泛应用。由于RS分辨率大幅度提高,波谱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星载和机载成像雷达的出现,使RS具备多功能、多时相、全天候能力。近年来分辨率更高的高光谱RS以及IKONOS可实现对林班、小班乃至单木的更加监测精准。可监测每一棵树木的RS技术当属地面近景数字摄影测量,特别是数码像机配合共线方程自动解算及制图分析测树系统将是森林精确监测的有效高新技术,这种无像控制点的近景数字摄影系统在德国、中国均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将有可能代替多年来沿用的固定样地实测调查技术。

5.2森林资源遥感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建立适合栅格-矢量结构一体化,适合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可实现网络通信的森林监测数据库系统,已是当务之急。如美国20世纪80年代建立了东部森林清查数据库EWDB和西部森林清查数据库WWDB,加拿大也建立森林清查数据库CFRDS。

5.3智能化分类软件研发

高分辨率卫星数据为目标地物的识别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但是,以灰度为基础的遥感信息分类与提取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取得的成就有限,在森林资源遥感技术应用中,必须研发以结构信息为主的智能化分类软件,才能进一步提高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精度和效率。

5.4技术集成及综合应用

以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面近景摄影测量为信息源,配合少量的地面测树仪器,如全站仪、电子经纬仪、GPS电子罗盘、电子测高仪、激光测高仪等,结合样地调查,实现地面、航空、航天多层次数据通讯和信息集成,可以建成内业处理与分析功能强大的业务运行系统,提高遥感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在我国林业调查工作中,林相图是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主要成果之一,它的时效性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传统的林相图更新工作中,由于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是每10年进行一次,所以林相图也是10年更新一次,而且主要依靠手工更新,既费时费力,精度也难达到要求。比较手工制作的二维林相图和计算机制作的二维林相图,手工制作的二维林相图存在线条粗细不均、小班着色不匀、颜色存在花糊、小班套印不准、图面层次不够分明等现象,图面总体上不够美观,而计算机制作的二维林相图则不存在这些现象,所以计算机制作的二维林相图比手工制作的二维林相图更美观。

参考文献:

定量调查方法篇7

作为国际公认的刑事司法准则之一的审前调查制度,在考评犯罪并予以刑罚借鉴中的地位日趋明显,其有利于促进刑罚效益的最优实现,被认为是量刑科学化、合理化的体现,是犯罪人处遇个别化的出发点[1]。我们虽不应盲目追崇所谓国际领域先进的司法制度,但理当遵循法治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国际司法的一般趋向,来审视审前调查制度的合理性,并为我国司法实践借鉴推广。

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处理中,审前调查制度已成为当今各国少年刑法中的通行制度,具有特殊的意义。尽管我国对这种制度没有实现立法化,不过在相关的司法解释中对这方面内容有所涉及。如2001年4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21条指出:“开庭审理前,控辩双方可以分别就未成年被告人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以及实施被指控的犯罪前后的表现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制作书面材料提交合议庭,必要时,人民法院也可以委托有关社会团体组织就上述情况进行调查或者自行进行调查。”值得关注的是,用司法解释这样的规范法律文件形式来确立审前调查制度在我国尚属首次。当前司法实践中常见的不同形式的审前调查报告、审前调查笔录等,已在客观上对刑罚裁量有一定影响作用,而对于审前调查制度的生命力如何体现,无疑还要作进一步的思考。

一、审前调查制度的一般解释

审前调查制度,被我国许多学者称作社会调查制度或者人格调查制度,是指在法院判决前,由专门机构或者个人对行为人的个人情况、犯罪背景等进行专门调查,并对其人身危险性进行系统的评估,然后将调查与评估报告提交法院,供法院在量刑时参考的一种制度。审前调查报告,即为审判前的调查报告,鉴于我国定罪量刑的程序没有分开,那么审前调查报告自然应当包括足以影响犯罪事实认定和影响量刑适用的因素;当然,审前调查以刑罚个别化原则为理论基础,既有利于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也有利于保护犯罪人人权,其实质归宿与量刑调查无异。从应然角度看,审前调查涵盖入罪认定和量刑适用两方面的内容;从实然角度看,我国目前的刑事诉讼模式将犯罪和刑罚紧密结合,以品格证据质疑犯罪构成的可能性前提并不存在,审前调查则与量刑前的调查无异。从美国的量刑前调查制度来看,审前调查报告包括犯罪人情况报告和犯罪行为情况报告两方面的内容:以前的犯罪和少年违法情况、犯罪行为的描述、被告人职业和工作历史、教育背景和其他相关资料,被害人是否对其有伤害、可能适用的量刑指南条款等。可以说,现代的量刑前调查,既是缓刑的重要依据,更是整个量刑考虑的重要依据;我国的审前调查本身就被广泛用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尤其能在对未成年人刑罚处置的轻缓化上发挥特殊的功效。

审前调查制度的必要性,在刑罚原则的理论中也呈现了其必要的价值。未成年犯罪人“教育为主”的处遇理念已被各国法律制度认同,随之引发的未成年犯再社会化的命题也是针对未成年人社会化进程的谬误而来,而贯穿于整个刑事诉讼活动的刑罚个别化原则更是教育和再社会化理念演绎的结果,同时也是实现教育刑及再社会化理念的必由之路。审前调查制度正是配合实现刑罚个别化原则的重要支撑。现代犯罪和刑罚的新观念认为:犯罪原因既有社会原因也包括自身的原因,刑罚责任上有社会的责任也有个人的责任,各国的刑事政策上普遍表现为一般预防与个别预防并重。其中,刑罚的个别预防要求刑罚的个别化,要求刑罚应当与罪犯的个人情况相一致,法官在适用刑罚时,不仅要充分考虑行为人所犯罪行的严重程度,也要适当考虑其人身危险性大小。从我国刑法和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看,立法精神和司法运作来看实际上已体现了刑罚个别化的意蕴;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别处遇,正是刑罚个别化原则的具体展开。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审前调查制度,存在的价值可见一斑。

二、审前调查报告的审前形成

2006年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公、检、司四家单位出台了《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告人审前调查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审前调查的主体、职责、调查的内容、方法、程序等作出了详细规定。2010年4月,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还专门会同江苏省司法厅就《办法》的修订进行了座谈,对主要问题深层次地予以剖析。

(一)法院对调查机构的选择确定问题

《办法》对调查主体明确为未成年被告人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社区矫正机构。此规定对本地籍贯的未成年被告人开展审前调查没有丝毫影响,但对于外地籍未成年被告人的调查问题,矛盾比较突出。外地籍未成年被告人除流动作案的人员,多为随父母来到本地工作、生活的,随父母来本地的租住地容易变化难以确定经常居住地,选择社区矫正机构来调查就形成了困扰;属流动人员的又要其户籍所在地出具调查证明。调查机构是否健全、调查人员是否专业、调查结果是否到位,都存在一定的忧患。

(二)审前调查评价结论的客观性问题

《办法》要求审前调查由县(市、区)的社区矫正机构统一扎口,乡镇街道社区矫正工作机构负责具体调查,并形成书面调查评价报告和两级量刑建议。这些结论意见的作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因而这些人员的政治素质、政策水平、社会经验以及基本的法律知识水平等方面的情况对其所作出的调查结论影响甚大。然而,基层司法所及其所属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政治素质、法律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在精力上、时间上、业务能力、敬业精神上往往不能适应《办法》要求的相对专业化的需要。有的调查机构和人员根本未经认真、全面的调查而简单、草率地作出结论;有的为减轻其今后需承担对矫正人员进行矫治的工作负担,不加区分,故意作出不宜适用非监禁刑的结论;更有甚者,某些地区极个别调查人员还可能与被调查未成年被告人的家长在是否适用非监禁刑的评价上存在金钱交易的嫌疑。审前调查结论的客观性受到质疑,将直接影响到法院对未成年被告人的恰当量刑。

(三)委托审前调查制约法院正常审理节奏的问题

一般而言,法院审理刑事案件简易程序审限为20日,普通程序为45日。按照《办法》的规定,对依法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并具有管制、缓刑条件的,法院应当在案件受理后3日内向相关社区矫正机构发出委托调查函,对适用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分别在接到委托调查函的5个和7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评价报告并提交委托法院。在等待调查报告回复的漫长过程中,案件审理的期限却日日缩短,从业绩考核以及对未成年人全面负责的层面说,都是回避不了的难题。

(四)审前调查报告结论当庭接受质询的问题

《办法》规定,人民法院要对调查评价报告当庭质询的,应在开庭前三日将开庭时间、地点通知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收到开庭通知后,应当指定调查人员出庭并做好出庭准备工作。同时《办法》也对调查人员出庭接受质询的程序作出了规定。作为法院量刑参考依据的调查评价报告,虽不属于证据的范畴,但法院应当对其客观性进行审查,而作出结论的人员当庭接受诉讼参与人的质询,无疑是一种最好的审查方式。但调查人员当庭接受质询却很难进行实际操作。一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受官本位观念影响,一般不愿当庭接受质询;二是外地调查人员因路途遥远等客观因素不能到庭接受质询;三是受审理期限的限制,有时开庭审理时审前调查评价报告尚未提交委托法院;四是调查人员出于对自己人身安全的考虑,不同意当庭接受质询。再因《办法》规定可以当庭对调查评价报告进行质询,在当事人或其人、辩护人向法院申请后,法院通知后调查人员实际未到庭,反而陷于被动。

(五)法院判决结果与调查报告结论不一致的问题

法院基于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全面审理,根据案件事实、对照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依法定罪量刑,这是对案件审理的职权和职责。但作为量刑参考的审前调查报告结论有时与法院拟作出的量刑结果不尽一致,由此可能带来的一些现实后果以及对法官的无形风险也不可避免。如调查报告结论建议适用监禁刑,法官作出了相反结论适用非监禁刑的,在刑罚执行时社区矫正机构的态度暂且不论,一旦该未成年被告人在缓刑考验期内重新犯罪或有其他违法行为,社区矫正机构可能将责任转嫁于法官。如调查报告结论建议适用非监禁刑,法官依法判处监禁刑的,则可能会引发被告人亲属无理纠缠的现象,给承办法官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压力。

综上,从我省的实践情况及我们所了解的其他省市的情况看,我国目前的审前调查报告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报告名称不统一,如审前调查报告、社会调查报告、社会调查情况等;二是调查对象不完全,一般只适用于未成年人,如丰台区法院等个别法院才有对未成年人的探索;三是调查目的不宽泛,更多是为了考虑适用缓刑的效果,便于非监禁刑犯进入社区矫正,对可能判处实刑的调视程度不够;四是调查的主体不确定,有检察、审判机关直接调查的,有基层司法所调查的,也有社区矫正机构或者委托社会调查员进行调查;五是调查内容不规范,一般涉及家庭背景、个性特点、案件情况、自我认识,除了北京门头沟法院引入社区评价、苏州平江法院考虑帮教条件外,对于没有明文规定的酒精史、药物史(吸毒史)和心理诊断等影响量刑的因素极少评判。为使审前调查报告更具有实践操作性,就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统一的论述。

1.调查报告的名称

在我国有着各种名称的审前调查报告。判决前的调查报告,对于法官决定是否适用缓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这一制度,急需上升到立法高度进行规范化。[1]按照我国目前的状况,应当说,有什么样的制度名称,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报告形式。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九条规定,既要查明犯罪事实,又要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教育,让其认识自身的犯罪原因及其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这就要求少年法庭需要掌握未成年被告人性格特点、家庭情况、平时表现、社会交往、成长经历及其在诉讼中的表现。[2]如此看来,最高法院李兵所提出的“未成年被告人个体情况调查报告”名称是能够被借鉴和贴近实际的。

2.调查报告的对象

既然未成年人是需要被特别保护和关注的对象,虽然我国的审前调查制度在立法上未有强制,但司法解释对审前调查已作出授权,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广泛运用审前调查报告,就符合了法治发展的一般规律,也符合国际通行的做法。待审前调查制度已经日臻完善时,再在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推广,现有形势下的审前调查,应当对未成年被告人一律适用,对成年被告人鼓励适用。

3.调查报告的调查主体

依据现有规定和做法,调查报告来源于司法机关、社区矫正机构、有关社会团体、社会调查员等多种渠道,究竟由谁来承担审前调查的主体,也存在一定争议。如有学者主张,调查报告的主体应该是法官。从法理上来说,调查结论对于量刑具有重大影响,委托他人调查难以确保其结论的真实性。法官作为刑罚裁量的主体,为保证量刑适当,应当对犯罪人的个人情况亲自调查,这种调查本身就是形成量刑结果的过程。[3]但司法机关直接担任社会调查主体有不少弊端:如在侦查环节的警官同时承担社会调查任务的,其对犯罪主观的判断容易误导调查报告的内容;如检察官,社会调查制度要求其积极介入涉案未成年人的生活环境甚至内心世界,查明其中能够影响法官定罪量刑的情节,这些要求似乎与其指控犯罪的首要职责不相协调。[4]调查过程的“先入为主”、“先定后审”的弊端,则有可能对法官公正判决产生影响。而由辩方担当社会调查主体,调查内容可能有失偏颇,调查报告极易沦为脱罪的工具。由社会团体组织进行未成年被告人个体情况的调查,是各国审理少年刑案采用的常见形式。[5]社工等社会团体组织人员,不仅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具有亲和力,且相对独立于各方当事人,所做社会调查报告更具客观性,还可弥补司法资源紧张等缺陷,是人民参与司法的具体表现。[6]所以,我们建议从立案起,调查工作就应伴随刑事诉讼的展开而启动,这样可以减少批捕、的案件数量,也有利于提高审判的效率。

我们不妨参照一些法院尝试的由未成年人保护组织聘请的社会调查员(审前调查员)来进行审前调查的做法。在案件移送到法院审理前已经先行形成调查报告,而法官在具体案件审理时再根据未成年人的悔罪表现等充分利用自由裁量的特点,也反映出对审前调查报告科学、客观性的认可。另外,如果在未成年人犯罪案发进入刑事诉讼阶段,调查活动就能伴随辩护权的行使,无疑也是对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的体现和尊重。社会调查员全面直接参与调查,选拔时应要求其具有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背景,并掌握一定的审前调查技能,如面谈与沟通的技巧、制作和分析人格调查量表、撰写分析透彻的调查与评估报告等,再适当地对其进行培训。为保证调查结论的科学性,在必要时,还应委托专业机构及人员对涉案未成年人进行医学、心理学及精神病学等方面的鉴定。这样做既解决了困惑我们的审限问题,也解决了调查员的出庭问题,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调查报告的质量。在逐渐建立完善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后,调查报告的正确使用也有益于教育、说服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人,使法官真正摆脱外界的干扰、专心办案。

4.调查报告的具体内容

目前,审前调查报告中均涉及家庭背景、个人特点(包括个人经历、生理、心理特征)、案件情况、自我认识、社区评价、帮教条件六个内容:

(1)个人情况和性格特征。

个人情况包括具体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生活经历,以及案发前的身份和社会经济地位。性格特征上要注意是否有生理和心理疾病(包括精神病)、是否有吸毒、酗酒、、网瘾等不良表现,是否同具有不良表现的人进行交往等。

(2)犯罪情节和个人表现。

犯罪情节包括犯罪的起因、同被害人的关系、被害人是否有过错,以及犯罪的目的、动机、手段,等等。个人表现包括平时的一贯表现、有无违法犯罪的前科或其他不良行为、犯罪后的认罪、悔罪态度等。

(3)家庭背景和教育环境。

家庭背景包括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父母的个性与和睦情况、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情况等。尤其要注意,涉案未成年人的家庭是否正常完整、父母自身的言行情况和对孩子是否存在管教不当等情况。教育环境包括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校的管理秩序和全面教育情况等。

(4)生活环境和帮教条件。

生活环境包括家庭迁移的情况、所在社区的治安秩序、邻里关系等。帮教条件包括社区矫正机构的完善、矫正人员的配备、矫正措施的得当等。

三、审前调查报告的审判运用

长期以来,定罪量刑捆绑在一起成为习惯的方式,在立法没有修改、现行诉讼程序不改变的前提下,审前调查报告在对未成年被告人的刑罚处罚上,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如何较好地把握审前调查报告,是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谦抑刑罚的法律精神、并得以实现量刑均衡的重要环节。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1条第二款规定:“对未成年罪犯量刑应当依照刑法第61条的规定,并充分考虑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初次犯罪、犯罪后的悔罪表现、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等因素。”同时,随着近年来非监禁刑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的扩大适用以及社区矫正等非监禁处遇方式的发展,是否选择非监禁刑,以及选择何种非监禁处遇方式,均依赖于审前调查对涉罪未成年人个体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因此,在量刑阶段突出审前调查报告的作用,对于对涉罪未成年人实施个性化矫治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调查报告仅作为量刑的参考

在审判实践中,审前调查报告主要反映导致未成年被告人犯被指控罪行的主观与客观因素,是少年法庭据以查明未成年被告人犯罪动机的重要依据。有人认为,根据调查报告本身的内容及其作用,从理论上而言,调查报告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具有英美法系证据规则中品格证据的属性。[1]传统观念认为,证据必须与犯罪事实联系在一起,也就意味着证据只能作为认定犯罪事实的部分,从庭审程序上说属于犯罪事实的调查,只限于根据犯罪构成来判断定罪与否。在这样一个程序中,牵涉到大量的被告人品格的信息。而这些品格事实是在定罪即判断被告人犯罪事实是否成立时所禁止的。例如有关被告人平时自私、爱占便宜的品格证据,不应作为被告人犯盗窃罪的根据。是否构成犯罪或者构成何种犯罪,都应严格按照犯罪构成要件来加以判断,不能以不良品格“入罪”,同样也不能以良好品格“出罪”。只有当被告人的品格证据能够证明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能够证明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其他犯罪事实,相关证据涉及品格问题,或者使用品格证据对污点证人证言的可靠性进行质证等情况下才能使用品格证据。[2]由于审前调查报告中涉及的内容有很多是与犯罪无关的,但是又影响量刑的,而这些量刑情节如被告人的品格和习惯,容易在事实问题的判断上造成事实认定者的偏见。有学者提出将量刑程序从定罪程序中分离出来,保障法官既不会因为与犯罪无关的事实影响自由心证,又能适当量刑的前提。进入量刑程序、量刑听证时,应当提交包括了与犯罪无关的信息的量刑调查报告。[1]伴随时间的推移,定罪程序与量刑程序相分离的模式正被试行并有逐渐推广的趋势,审前调查制度将更大程度地为世人关注。

(二)审前调查报告在庭审程序中的出示

2001年4月12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若干规定》第二十一条中指出了调查报告的提交者为控辩双方、必要时由法院委托或自行调查。为此,在司法实践中出现各类的调查报告,有关其认识和在法庭审理时的出示时间、方式、效果,都不尽一致。更有呼吁社会调查报告从理论上应当视为证据的观点,[2]但同时又提出调查报告只能作为量刑的依据,不能作为定罪的根据。如果从证据角度来说,只能在法庭对犯罪事实调查时出示,且一般均为与诉讼程序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提供,这种方式的市场比较广阔,值得深思。

根据最高法院三五改革纲要的要求,量刑程序要相对独立,由此,审前调查报告作为影响刑罚裁量的重要因素,在未成年刑事案件审理的量刑程序中即大有作为。我们通过对当前一些定罪程序、量刑程序相分离的庭审观摩,清晰知晓庭审调查的事实部分已经由单纯整体的犯罪事实转变至定罪部分的事实和量刑部分的事实。在定罪程序中,法庭调查的仅限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什么样的犯罪;譬如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都纳入量刑事实部分加以调查,列举证据,在这里审前调查报告便可以自然作为左右量刑的因素之一,从幕后走向台前,在法庭调查阶段作为量刑事实出示,接受控辩双方的质询,对审前调查报告的判断也由法官的自由心证转变为审判程序的合法环节。出示审前调查报告时,可以参照个别法院引入“适合成年人”出庭一般,鼓励社会调查员参与庭审,作为一个类似专家证人的社会工作者,其仅对其调查报告所载未成年被告人成长经历和生长环境的客观、真实负责。在法庭辩论阶段控辩双方可据此作为从重、从轻的量刑辩论,从程序和实体上都能达到一种平衡。从效果上看,既阐明了未成年被告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和今后应注意的问题,也足以揭示了犯罪行为给社会造成的危害,更符合案结事了、息诉罢访的诉讼要求。

(三)审前调查报告的量刑评析

由于通过审前调查所获得的有关该被告人的品性、能力、性格等人格特征正是其人身危险性的表征,因此,审前调查是获知犯罪人人身危险性,进而实现刑罚个别化的重要途径。人身危险性“表现为犯罪可能性或犯罪以后再次犯罪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是以行为人的犯罪倾向性和人格为基础的”,[3]对于不同的犯罪人,因其个人情况不同适用不同的刑罚,要实现立法上的制刑个别化、量刑个别化和行刑个别化。

审前调查能够影响量刑的具体因素非常多,在此无法用所谓量刑基准来简单说明。我们这样认为,一是要查清楚犯罪原因,看是否有从宽或者从严处罚的理由。这些原因在犯罪学上整体概括为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的原因及在个案中被害人的原因。二是要查清楚适合何种处罚进行教育改造的条件,才能达到教育改造和保障人权的双重目的,而与此相关的条件包括:自身生理、心理特征、工作技能,悔罪表现、家庭环境、社区环境、社会评价和容忍度。以上内容有些既是从宽或者从重处罚时需要考虑的理由,也是是否适合某种刑罚的理由,有交叉的地方,是两者同时要考虑的因素。

在审前调查制度被落实、具有相当经验的社会调查员公正获取客观资料,经法庭质证后由高素养的开明法官自由裁量,是能够借助法庭审理教在场者信服,还可以借助文书制作让公众者认可的。

四、结语

定量调查方法篇8

关键词: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质量控制

1引言

二类调查是指以森林经营管理单位或行政区域为调查总体,查清森林、林木和林地资源的种类、分布、数量和质量,客观反映调查区域森林经营管理状况,为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开展林业区划规划、指导森林经营管理等需要进行的调查活动.[1]。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森林生态的重视,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已不仅仅为林业生产经营提供指导,并且可直接提供生态环境质量数据、反映生态建设成果,还可作为政府长期林业生态工作绩效提供依据。二类调查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应用的能力,其质量控制是调查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2组织管理

在我国,大部分省(市)都在国家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基础上制定的符合本省(市)情况的操作细则,在技术上全省统一了标准。随着当今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我国大部分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都通过各总体(县、森工局、林场为主)二类调查数据汇总,形成了统一的成果矢量和属性数据库。为满足省级质量管理和技术统一上的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更有利于保证成果的质量:一是由省级森林资源监测中心进行技术指导;二是由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承担单位组织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队伍完成外业调查、内业整理和成果编制;三是由省级森林资源监测中心负责数据统计;四是由省级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和承担单位联合组织,负责内外业质量检查工作,并聘请相关专家进行成果评审。通过上述的组织管理方既通过省级监管最大程度的统一了技术方法,又通过外业调查和统计人员的分离减少了人为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干扰。

3队伍组建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工作特性决定了其对调查队伍和人员专业素质要求高。一般来说,二类调查外业要求能及的小班都需现地调查核实,深入小班调查各项因子,其劳动强度大;内业需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将调查成果矢量化、数字化并编制制件,其技术要求高,故二类调查工作需专业的技术队伍和人员承担。国家林业局和各省市林业厅(局)也对专业队伍的资质级别和业务范围有明确的规定,根据《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资格认证管理办法》,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等级分为甲、乙、丙、丁4级,甲级又分为两个档次。其中具备甲、乙、丙级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是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事业单位;丁级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只能在所有单位或者所在县内承担营造林设计与验收、采伐作业设计与验收、简易经营方案编制等直接为林农或者基层林业单位服务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

由二类调查承担单位聘请的具丙级及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单位组建联合调查队伍是比较可靠的和可行的。联合调查队伍由调查规划设计资质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承担单位技术人员、本地护林员组成。其中内外业工作基本由聘请队伍完成;协调、交通、食宿等工作由承担单位人员负责;护林员负责权属、边界、造林、年龄等调查因子的核实。以湖南省为例,湖南省目前共拥有资质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192个,其中甲级4个,乙级27个,丙级78个,丁级83个,基本上所有市县级行政单位和大型国有林场都具备丙级及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单位,所有林地都实行了护林员管理责任制,一般来说护林员对其巡护范围内的林地情况非常熟悉,联合调查队伍组建是可行的。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聘请非本地具丙级及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单位进行调查有利于防止人为因素影响调查结果,在管理上将会更加顺畅。

4技术准备

技术准备主要分调查内容和方法两方面。从质量控制上来说,调查内容越少越能减少工作量,参考资料越准确丰富,越容易保证质量。一般二类调查内容来源于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本省最近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操作细则和本省前期森林资源调查操作细则,还可结合本省、本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调查的目的。一般来说随着二类调查要求的提高其内容越来越多,并且很多内容进行过专项调查,如果部分调查内容能在前人专项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核实,从调查内容上可有效提高调查的质量。提前准备好前期二类调查、一类清查、行政界线、地形图、遥感影像、公益林区划、林地落界、林权制度改革、石漠化调查、荒漠化调查、沙化调查、湿地调查等资料,可在调查内容上减轻调查工作量。另外,根据调查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形成工作预案也能有效减少工作中不必要的麻烦。使用一些适用的调查方法和技术能大大减少外业工作量,有效提高调查内容的精度和质量。以下几种调查方法或技术手段能有效减少调查工作量和提高调查质量。

4.1使用连续小班区划方法

连续小班区划方法包含有连续、修改和补充三层意思。

(1)连续。对上期区划小班界线进行核对,无法找到明显错误的小班界线就保留。

(2)修改。通过核对,发现有明显错误的小班界线就进行修改,不应划开或可以合并就合并。

(3)补充。通过核对,发现地类或林分类型在间隔期内已发生变化,并达到了划分小班条件的就补充区划.[2]。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进行过森林资源二调查、林权制度改革和林地落界等工作,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使用连续小班区划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并且此种区划方法不仅减少了工作量,还有利于二期数据进行对比。

4.2采用先区划后调查验证的调查方法

在有多次二类调查,专项调查准确,并且遥感影像分辨率较高的基础上,先通过内业地理信息系统区划的小班界线出错概率应该较小。故二类调查采用内业先进行小班区划,外业进行小班界线验证和小班属性因子填写的调查方法是可行的。在先区划时可以根据已有的资料形成一套内业图形库和属性库,外业调查时使用内业图形库进行核实修正而不提供内业属性库,外业调查后通过两套图形库和属性库的对比,可剔除调查队员因人为因素对调查质量造成的影响。

4.3广泛使用3S技术

目前3S技术在林业中应用非常广泛,从外业调查区划的GPS、PDA(掌上电脑)、IPAD(平板电脑)、遥感影像到内业的各类型软件系统都有3S的应用。当前3S系统的软硬件在外业调查中有集成的趋势,如使用IPAD可将导航、调查数据采集、照片拍摄、地理信息系统查询等功能集成,不久的将来也能集成测距、测高的相关功能,能减少外业所带工具数量,并能做到数据采集后进行及时检查,有效减轻外业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随着3S技术的深入使用和林业相关软件程序员的增加,使用掌上电脑或平板电脑进行外业调查和数据采集变得易行,也使得内业数据整理和查询变得简单,在二类调查中使用此类技术其质量也会有较大的提高。

4.4蓄积抽样控制使用森林资源一类清查数据

无论采取随机、机械、分层或其它的抽样方法,布设圆形、方形、带状或角规样地,都是根据样地样木测定的结果计算样地蓄积。森林资源一类清查布设的样地所测得的样地样木数据非常准确,只需通过二元材积式重新计算材积即可得准确的蓄积,可满足二类调查中抽样控制样地的需求。使用森林资源一类清查数据,可有效减少二类调查外业蓄积抽样控制样地工作量。

5物资准备

良好充足的物资支持对整个调查质量水平的提高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二类调查物资准备可分调查设备物资和后勤设备物资。调查设备物资直接对调查结果起重要作用,虽然老的一些设备如罗盘、皮尺、围尺、角规、外业手图、卡片等还在使用,但也有新的数码相机、测高测距仪、数据采集器等设备在使用。外业调查要尽量使用重量较轻、简单实用、坚实耐用、能提高工作效率的调查设备物资。当前数据采集器较为广泛,好的数据采集器不仅能节省调查时间,减少野外负重和劳动强度,提高调查队员数据采集质量,而且有利于整个调查质量的提升。后勤设备物资对于保障调查队员体力和人身安全也意义重大。调查设备物资和后勤设备物资种类多达二三十种,在外业服装或背包中各个工具物资的位置通过规划统一进行整合,不仅能反映调查队员专业素质形象,还能有效提高工具物资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6培训

培训是质量控制重要的一环,培训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调查结果,故提高培训质量也间接提高了整个调查的质量。培训需达到统一思想认识、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调查方法,使调查队员取得调查能力的目的。培训内容应全面包括基础理论、技术标准、调查方法、工作流程、仪器使用、规章制度、安全事项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培训形式一般采取室内理论知识学习、分组野外操作演练、内外业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有效提高培训的质量。室内理论学习着重于林业基本概念、林业基础知识、林业调查方法的学习,具体来说主要为操作细则上的内容。野外操作演练主要培训调查队员野外样地调查操作要领、调查方法和注意事项等。野外操作演练时需将操作内容在细节上找到相应的标准,做到操作有充分依据。培训后期安排分组讨论,将理论知识学习和野外操作演练中遇到的疑难情况进行透彻的分析和解释,能使培训人员不仅知道如何操作,理会为何这样操作,以有利于培养调查队员形成及时处理简单问题的能力。考核应根据理论学习和野外操作演练分别进行,所有调查队员要做到通过能力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的,野外调查工组长可依据培训考核结果、技术职称、工作经验进行评选。在培训中质量管理和动员讲话,也能有效提高调查队员工作热情和责任心,有利于后续调查工作的开展。

7前期质量控制

前期质量控制是指在外业前期调查中将遇到和发现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将解决办法通知到调查总体的各个工组,以预防类似质量问题的产生,以进一步提高调查质量。做好了前期质量控制工作,是保障后续外业调查质量最重要的措施。发现质量隐患、解决问题,预防质量事故是前期质量控制的三个重要环节。前期质量控制首先需要做到的是要成立外业前期检查组,检查组做到对所有外业调查各工组的全覆盖,对工作进行指导性检查,必要时进行跟班作业。指导检查工作不仅仅涉及从外业调查小班区划和属性因子填写两方面,内业图形处理、数据逻辑检查也是需要检查指导的内容。指导检查工作需从调查整个流程进行检查以全面的发现问题。针对外业发现的问题能现场解决的就现场解决,不能现场解决的检查组技术组协商后再将解决方案反馈给调查工组,针对发现的典型问题和普遍问题需要进行提炼,将共性问题或需要强调的方面传达到每个调查工组,预防已经发现的质量问题再次出现。二类调查前期质量指导性在外业开展时即展开此项工作,大部分二类调查外业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和疏漏经过细致的前期质量指导性检查都能发现,如能在前期质量控制中解决好这些问题,预防类似问题的发生,将更有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对整个后续工作的质量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8中后期质量检查

8.1小班到位情况检查

小班到位情况曾经是质量检查中的难点,随着GPS轨迹记录的简单化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兼容性不断加强,使用轨迹检查调查队员到位情况十分有效。将调查队员外业轨迹叠加控制样地位置或小班数据可非常直观的看出外业调查队员的到位情况。

8.2小班区划和属性因子检查

小班区划和属性因子检查是检查中的最重的环节,小班区划和因子填写是调查中基础和核心的环节,其出现的问题严重影响调查质量。小班区划和因子检查需从外业、内业、整体、局部四方面进行把握。外业检查主要检查小班区划的准确性,核对其是否按区划原则进行区划,样方布设是否妥当,各项小班因子是否符合小班实际情况;内业检查主要核实小班区划是否满足资源调查和经营管理需要的基本条件,是否合理,并可与参考数据进行对照,小班因子是否具有逻辑方面的错误;为防止因个人理解、水平差异造成调查队员或工组间小班区划或因子填写差异较大,需从整体上把握小班区划细节,进行拓扑检查,属性因子前后期或各工组间对比核实对比;针对局部调查地区林相复杂,小班破碎的地区进行重点把握和检查,确保调查无疏漏情况。

8.3蓄积控制样地检查

蓄积控制样地检查较为简单,主要检查外业蓄积控制样地设置是否正确,蓄积因子调查是否正确。

8.4对内外质量进行评定

检查工作量一般来说,小班外业质量检查需达到所有外业调查工组工作量的5%,内业质量检查需做到全查验收。内外业质量检查应细化到各项调查内容的具体因子,如需要对检查的各项内容的因子进行细化并制定评分标准,按评分标准采取倒扣分法对内外业质量进行评定。对于发现不合格情况需扩大范围进行检查,外业检查中若出现不合格情况,应再扩大抽取该工组外业调查成果,再发现不合格的情况,应采取严格的质量管理措施。内业检查验收发现不合格情况,应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合格率可根据外业检查合格率和内业检查合格率取综合合格率。

中后期质量检查可起把握整体调查质量水平,发现解决调查中存在的问题,督促调查队员重视调质量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调查的质量水平。

2012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9成果验收

二类调查的外业调查和内业检查验收结束后,通过数据汇总整理、统计后可编制成果文本,相关图件。成果验收是二类调查中最后的环节,一般分二步走:一是调查单位首先将成果资料形成征求意见稿后交承担单位或林业主管部门审定,便于发现和解决调查单位在调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解决中间存在的问题。二是将审定修改后的资料再组织专家评审通过专家评审,进一步发现和解决二类调查、成果编制中存在的问题。经过上面两个环节对二类调查成果质量的把关,二类调查成果在质量上将能满足调查的需求。

从二类调查流程上进行系统全面的质量控制,应有可靠成熟技术方法和设备,并且从组织管理采取能有效的措施,规范质量管理,能有效提高二类调查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定量调查方法篇9

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等五部门关于做好县级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关于进一步做好县级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工作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全市县级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现就做好全县粮食产量抽样调查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县级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粮食是国家经济、社会和政治安全的基础,是实施宏观调控和改善民生的基本保障。准确的粮食产量数据是党委、政府制定粮食产业政策的依据,对促进粮食稳产增产、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部的统一安排,从年起在粮食生产县(区)建立新的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制度,这是国家对粮食产量调查制度进行的重大改革,通过建立县级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实现对县级主要粮食作物的直接调查、直接上报、直接推算,及时、准确地反映县级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收获情况,为制定粮食政策和对粮食生产的分级管理服务。

二、明确县级粮食产量抽样调查的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制度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粮食产量核算方式由原来层层上报的统计方法改变为建立以县为总体的抽样调查制度,国家统计局市级调查队组织区县统计调查部门直接到现场划地块抽样,根据实割实测数据推算;二是市、县汇总数据由原来的市、县统计部门负责改变为由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负责直接汇总推算,经国家统计局核准后,由调查总队反馈给市级调查队,市级调查队再反馈到各区县统计部门;三是反馈到市、县的粮食产量数据是对粮食生产市、县中央财政奖励和补助政策执行的主要依据。

我县粮食生产乡镇(街道)共12个,根据新的调查方案抽中样本村分布11个乡镇,分别为。

按照调查制度规定,由省调查总队抽取我县调查样本村20个(见附件1),每村抽选调查地块3至5个,每个调查地块按照权重比例,最少不低于10亩,每村聘用辅助调查员至少一名。辅助调查员每年度要对本村农作物的春播、夏播、夏收、秋收、秋冬播的面积及产量等进行全方位监测,对农业生产经营者和生产经营单位开展调查。调查内容是主要粮食作物和小品种粮食作物两部分。对小麦、玉米主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采用两阶段抽样、实割实测的抽样调查方法开展调查;对甘薯、稻谷、大豆的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采用重点调查的方法,直接选择重点农户进行入户测量调查;对其他小品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采用以预代实的调查方法,进行评估测算。各乡镇(街道)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调查内容和方法做好每一品种、每一粮食生产季节的粮食产量调查工作,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调查、独立上报,确保数据质量。

定量调查方法篇10

文章基于商业调查中供应链管理发展情况的基础数据,对企业调查对象进行轮换,并通过统计估计方法实现对轮换偏差进行处理,发现通过轮换后的调研精度显著性提高,足以证实定期抽样调查通过样本轮换能够防止样本老化带来的系统性偏误,并基于实际调查工作中保证样本轮换工作环节的有序展开,提出了进一步的启示与思考。

关键词:

抽样调查;样本轮换;统计估计;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从内部管理转向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供应环节和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研究,目的旨在进一步降低企业运营的成本与满足客户的需要。供应链管理的对象为生产——销售链上的主体,有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从对象上看,处于上游的供应商需要通过供应链下游对象的需求反馈来不断提高供应链服务;从管理部门来看,通过企业对其所在供应链服务评价的调查,将有助于通过发现供应链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供应链服务质量、降低供应链成本与提高效率。相关部门为了解当地企业供应链发展情况,采用商业模式实施抽样调查,定期组织调查进行企业供应链绩效评价。由于在当地展开的供应链管理定期调查,为了实现科学的统计研究以及对供应链管理获取更广泛的实际评价,在抽取企业样本时要正确合理地进行样本轮换。本文基于对供应链管理水平的调查分析,对企业调查对象进行轮换,并通过统计估计方法实现对轮换偏差进行处理,发现通过轮换后的调研精度显著性提高,足以证实定期抽样调查通过样本轮换能够防止样本老化带来的系统性偏误。

1关于样本轮换

所谓样本轮换,就是在连续调查过程中,每隔一定时期部分的或全部的轮换样本单位。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防止样本老化,即抽取样本对总体代表性逐渐降低,提高抽样效果。样本轮换是连续性抽样调查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间题,尤其是供应链管理研究方面,无论是出于供应链上中下游环节企业的经营范围和规模都不同,对供应链管理评价的重点也有差异,因此,出于对供应链发展情况的全面掌握,需要定期对供应链评价调查的抽样对象进行样本轮换。在连续性样本轮换调查中,一般存在单水平轮换(one-levelrotation)和多水平轮换(multi-levelrotation)两种轮换方法。但是,实际中很多轮换样本调查一般都使用不同的轮换模式,而不同的轮换模式又导致了连续性抽样估计方法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实际中很多连续性轮换样本调查存在着轮换模式设计不合理,抽样估计方法不科学等问题,这些都将导致调查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出调查总体的连续变化特征,从而影响到时序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对于以上因素引起的抽样轮换偏误问题,学术界并未有统一的有效估计方法,但目前可用最优线性无偏估计法来加以处理。无论是政府部门的大型劳动力抽样调查,还是商业调查中针对行业发展的定期抽样分析,抽样样本老化的问题不可避免,在轮换方法的设计日渐成熟的条件下,通过对样本轮换偏误的统计处理实现对轮换抽样方法科学性的进一步论证。

2抽样调查的样本轮换模型构造

本文针对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调查而言,模型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对调查数据指标化的熵值赋权用以对影响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的指标进行定性赋权,并作为样本轮换后指标重要性的比对基础;二是对抽样调查的样本轮换模型。其中,轮换率的计算实质上是对换出、入调查对象的计算;而轮换统计估计则是通过换出入调查对象前后回归分析,并通过最优无偏估计量实现换出后精度的提高。现将两模型计算步骤列举如下

2.1熵值法计算步骤(1)指标矩阵标准化针对本文的xm´n指标矩阵,m表示选择的企业样本对象的个数也即指标矩阵的行数;n表示各个指标的个数也即指标矩阵的列数。(2)计算指标的熵值,说明了对于供应链管理总体评价的因素重要程度。但此时的熵值并不是直接权重,仍需要进一步转换。(3)计算指标的权重

2.2基于估计量的轮换率计算本文对基于简单随机抽样的最优轮换率计算,主要是通过回归分析得到的最优估计量调整计算得出,计算步骤如下:基于简单随机抽样的最优轮换率计算,本文将通过回归分析得到的参数予以实现:从最优估计量出发的关于轮换样本数与轮换率的计算,只是从估计量的方差角度出发,并没有考虑到调查费用的约束以及其他的相关因素。一般来说,如果考虑调查费用约束,实际采用的样本轮换率会低于最优统计量计算出的比率。如针对本文研究的商业调查供应链,对于调查对象的企业来说,由于其经营范围和规模差异大,轮换变化频率较大。但是,由于商业统计调查的预算约束,对供应链管理情况调研的企业抽样调查中,样本轮换率宜定为1/3至1/4为佳。

3实例

3.1数据来源与描述统计为了解当地企业供应链发展情况,抽样调查定期组织对200户企业供应链绩效评价。由于在当地展开的供应链管理定期调查,为了实现科学的统计研究以及对供应链管理获取更广泛的实际评价,在抽取样本企业时要正确合理地进行样本轮换。从上述基于调查问卷的供应链管理来看,企业对供应链管理总体评价水平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说明调查范围内的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有待通过上述因素的梳理改善供应链管理。进一步,在研究供应链管理中的因素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贡献时,采用了熵值赋权,原理为指标之间的差异越大权重越小。根据熵值赋权得到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的各因素权重如表2所示。根据熵值法得到的观察指标权重主要集中于供应链的外部上下游厂商与客户的管理,占到总体评价权重的一半以上(0.617);尤其是下游客户管理指标在供应链管理评价占比达到0.357,对供应链管理综合评价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在一方面印证了基于实际调查表明的当地供应链管理处于较低水平,又进一步指出导致提高供应链管理绩效的主要因素,即要通过下游客户销售回笼的价值流转加速检验与反馈出供应链管理的整体绩效水平;另一方面也为基于调查分析供应链管理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奠定了对比的基础,即量化测度的供应链影响因素与定性分析的供应链因素重要程度是否具备一致性。

3.2最优轮换率与参数估计根据前后两期关键指标——供应链管理综合评价指标,计算出ρ前后两期调查主要指标的相关系数为:再由公式(8)计算出最优轮换率为0.5426,按照四舍五入的标准,将最优轮换率确定为0.5,即连续定期调查的对象通过随机抽样方式换出一半。按照实际调查研究中的调查费用以及其他因素的约束,有时候无法按照基于回归估计量计算出的轮换率进行,因此根据供应链管理调查实际情况获得的数据,计算出轮换比率对应表,以便因实际情况而调整轮换比率,方便实际调查工作的展开。为进一步论证抽样轮换前后的结果对比差异,对是否进行过抽样轮换的因素影响进行回归分析,对比结果如表5所示:从上述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轮换前后供应链管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是不同的,不仅仅是对供应链影响因素变量的大小差距,甚至连影响方向都有差异,这一方面说明样本轮换对抽样调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防止样本老化对研究问题的解释产生系统性偏误;另一方面根据实际情况来看,通过对影响因素的改进是能够改善供应链管理绩效,因此供应链影响因素对供应链管理的评价是呈正相关关系,由此认定样本轮换前的结果因样本老化而导致对现实情况的分析产生了系统性偏误。根据方程总体的残差平方和来看,轮换后的方程估计量残差平方和明显地要小于轮换前的值,由此,可以从整体方程的估计效果进一步判断出本文所研究的供应链管理调查数据经过样本轮换后的效果要优于未轮换前的分析结果,从统计量化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样本轮换作为纠正样本老化具有显著效果;根据样本轮换后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响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指标对供应链综合评价指标有显著的正相关作用,通过改善供应链管理的各个模块,实现供应链管理的科学化与流程化,就能从本质上提高供应链管理绩效,从而由企业反馈出对供应链管理绩效的综合评价水平会相应提高。为印证描述分析中,基于调查数据的定性描述中影响供应链管理的权重,将样本轮换后基于回归分析的供应链管理影响因素指标进行标准化后与其进行对比,对比结果如表6所示:根据以上轮换后的定性定量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从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即影响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并未发生变化,这就充分说明了抽样调查的样本轮换后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分析都能够说明该地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情况以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地方提供促进供应链管理的政策都能提供比较可靠的论据,即对抽样轮换是对抽样调查中的样本老化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可以对轮换后的数据进一步采取量化方法挖掘供应链管理绩效的信息。

3.3因子分析在通过了样本轮换后,对200个企业对象的上述供应链管理绩效指标进行因子分析,采用SPSS20.0,进行因子分析对观测指标进行提炼,用以发现影响企业供应链管理绩效影响因素的分类。这是基于可供分析的调查数据进一步挖掘,将来自于调查数据可能因人为设定的指标存在相关性或重合信息进行再精炼。可以看出,公因子1主要为影响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的外因,是由下游客户管理和供应商管理组成;公因子2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包括了生产流程管理和信息流管理。两大类公因子的提取以及调查指标的自然归类充分说明了供应链管理的意义所在,通过对生产经营的流程化控制与信息集成实现内控管理效率的外生化,促使实物流与价值流的高效周转为供应链上的企业实现更大的价值。

4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本文通过对供应链管理发展情况的实际商业调查为基础,以样本轮换对企业调查对象进行了抽样处理,研究结果发现抽样调查的轮换进行前后差异很大,即样本老化现象已经在定期的抽样调查中出现,为了克服样本老化对抽样调查结果导致的系统性偏误,而影响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样本轮换实际上是来自微观主体的调查工作必要的处理环节,需要进行科学的设计安排与组织进行。关于样本轮换的分析研究,拟提出未来进一步的改进方向:(1)需要进一步探索轮换统计处理技术,科学构造统计估计量。样本轮换设计在国外的理论与实际讨论得比较多,但是对于样本轮换存在的偏误问题却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统计估计。本文以企业为对象进行的微观主体调查,所采用的估计量和估计方法为一般性处理方法,属于连续的单水平轮换处理,国内外的大型劳动力调查研究基本上采用此类方法,但是对于企业来说,连续的多水平方法可能更为适合,就需要专门为企业的连续多水平样本轮换再设计构造出更为科学的统计估计量。因为,比较家庭住户调查与企业调查,二者的差异性很大,可以根据对企业的定期调查搜集历史资料,探索构造一种充分利用历史资料的基于样本轮换技术的抽样调查估计方法,配合更加行之有效的轮换技术,从而进一步提高基于企业调查对象的抽样调查估计精度。(2)在制度层面探索一种统计调查方法,以确保样本轮换的顺利进行。对于定期抽样调查而言,将定期抽样调查形成为抽样调查工作制度更容易保证抽样调查科学地展开。本文以基于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调查为例,对于企业来说,供应链管理绩效的提高有助于其自身成本的节约,流程化从而管理效率提高,并且也助于了解我国供应链发展情况,无论是商业调查还是相关政府部门所需,在一定程度上如果能够保证将供应链调查持续进行下去,就应当将样本轮换的调查制度科学设计与安排,从而通过抽样调查科学化保证调查质量的提高,为供应链调查结果的使用方提供更为可靠的分析结果。如果是定期商业调查,组织调查的单位和人员需要熟悉设计好的轮换调查方法,最好以工作制度的模式安排实施,以保证定期调查工作的展开是建立在长效而连续的样本框基础之上;如果进一步形成了相关政府部门对供应链发展情况进行定期调查,那么最好是建立行之有效的统计上报系统,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对样本老化的样本轮换处理,同时不断更新减少样本轮换偏误的统计估计量算法设计,科学地实现抽样轮换并保证统计估计结果精确度的提高。(3)从基层调查统计人员的素质抓起,以实现样本轮换工作的切实推行。除了抽样调查工作本身的制度化安排与内容上的科学化设计,抽样调查工作的实施更需要基层调查统计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的规范性与准确性予以保证。因为抽样调查样本框中出入样本的轮换,实际上是由调查工作人员对工作的落实对调查的执行来实现的,而样本轮换工作是一个需要细致与严谨工作态度的工作环节,这就要求执行样本轮换过程中,调查人员首先具备对自身工作岗位和职责的认同感,不能够马虎行事,而应该以执行与完成样本轮换工作流程为统计调查工作的职责。这需要一方面从基层调查统计人员的业务素养抓起,定期进行样本轮换等抽样统计调研工作的岗位培训、制度培训,提高其专业化程度的培养,以提高统计调查的质量;另一方面,需要传达到位调查统计研究的重要性,落实调查统计工作的责任,促使基层统计调查工作人员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维护样本框的调查工作,鼓励其进行有效的调研以发现抽样统计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探索样本老化的频率,从调查工作的各个方面减少主观性偏差对抽样调查结果带来的人为偏误。

参考文献:

[1]SenAR.SuccessiveSamplingWithpAuxiliaryVariables[J].TheAnnalsofMathematicalStatistics,1972(43).

[2]biningInformationinSurveySamplingByModifiedRegression[J].ProceedingsofTheSectiononSurveyResearchMethods,AmericanStatisticalAssociation,1996(91).

[3]FullerWA.,RaoJNK.ARegressionCompositeEstimatorwithApplicationtoTheCanadianLaborForceSurvey[J].SurveyMethodology,2001,(27).

[4]GambinoJG,KennedyB,SinghMP.RegressionCompositeEstimationforTheCanadianLaborForceSurvey:EvaluationandImplementation[J].SurveyMethodology,2001,(27).

[5]SinghAC,KennedyB,WuS.RegressionCompositeEstimationforTheCanadianLaborForceSurveyWithARotatingPanelDesign[J].SurveyMethodology,2001,(27).

[6]赵俊康.考虑偏差时的样本轮换问题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4).

[7]侯志强,吴启富.二级单元调查六次时的一种两层次样本轮换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9,(9).

[8]刘建平,陈光慧.多水平样本轮换调查及其组合估计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9,(7).

[9]方国斌.网络抽样调查样本轮换的理论与应用[J].统计与决策,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