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8:21:32

定量范文篇1

旅游,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随着其在国民经济中愈加厚重的比例及贡献率而被国内外诸多学者竞争研究,成为一门历久不衰的经典学科领域。然而,最为一门传统的文科类学科,其极富语言逻辑的背后必然同样被赋予文科领域一贯的缺失和不足,即定性研究有余,定量研究不足。因此造成的最直接后果即是理论强大而实践不足,颇有些纸上谈兵的意味。纵观近年来的部级课题申报表,可以看出旅游研究的大致导向,即定性研究之下的量化导向,将不同的学科知识引入旅游研究,如生态知识,社区和谐知识等等,以定性研究掌握大致的研究导向结构,在此指导下,以定量细化研究内容,强化实际指导性,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更富于指导意义和价值。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的刘晓欣、胡晓等人对中国旅游产业关联度的测算及宏观经济的效应分析,文章利用2002年和2007年的中国投入产业表资料对中国旅游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宏观经济效应及其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旅游业有较高的后向产业关联度,对国民经济有较大的拉动作用,且拉动作用正在日益增强。但旅游业内生增长动力严重不足,缘于旅游产业的劳动密集型,其产品主要用于消费,因而具有较强的就业效应和较高的消费效应,与此同时,主要由一次性消费构成又使得这一经济链极具泡沫效应,因而对如何强化刺激作用,规避负面风险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1]。又如朱沁夫、李昭以游客集中指数取代地理集中指数,弥补了前者在衡量游客集中度方面受样本数量多少且没有衡量标准及无法对不同的样本数量进行比较而引发的不足,另辟蹊径,引入完全均匀分布的地理集中指数并且计算与地理集中指数之差,与此同时,利用此差值与地理集中指数进行比较而得出一个较为科学与中庸的结果,弥补了国内于此方面的空白[2]。白凯于2011年对无应答式李克特量表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做出相关检验,其在文章中以我国入境旅游热点城市知名度为研究内容,在研究设计中增加了“无应答”选项,通过大量的调查数据支持,对包含此选项与未包含此选项的选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增加此选项的三点优势。因为得出应在日后将“无应答”选项引入李克特样表,从而弥补了传统的选项卡无法反映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由于受访者缺失关键知识或相关经验而无法做出应答的判断失误[3]。

黄秀娟等借助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利用2003~2008年的数据,对我国森林公园发展的效率进行研究,为我国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运行效率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并测算了31个省区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从全国来看,森林公园的技术效率较高;从个体来看,不同省区森林公园的技术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上海、浙江、广西、广东等省区的技术效率较高;宁夏、内蒙古、安徽等省区的技术效率较低。通过优化投入规模与结构、人员培训等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森林公园整体的技术效率[4]。罗盛锋、黄燕玲等运用结构方程,从情感与认知两个视角构建游客满意度测评模型,运用LISREL及SPSS统计软件进行检验,以桂林山水市井演出“印象?刘三姐”为例,对情感因素对游客体验与满意度的影响进行研究,得出消费前期望与消费后情感及感知价值并无必然联系。同时发现,游客对审美体验与教育体验的感受更强烈地影响他们对产品的体验评价,其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顾客满意度及购后行为的形成过程[5]。王玉梅等应用巴顾兹(Bagozzi)的态度模型,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构建并验证了基于饭店业一线员工感知视角的服务补救绩效预测模型并得出二者间关系的一系列结论[6]。李晓琴,银元参照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提出的驱动力—状态—响应(Driving-Status-Response,DSR)模型,构建低碳景区概念模型。文章指出,低碳旅游景区不能简单等同于节能减排,而应贯彻到涵盖景区发展阶段、资源环境、减排技术、消费经营和政策理念这五大层面上,选取一个全方位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以期为低碳景区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7]。

国外方面,FaizalYahya以印度和新加坡为研究区域,重点通过描述印度自2001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及自由化热潮之后旅游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增长与繁荣及其与周边东南亚国家在基于互惠合作基础之上的竞合关系,在这个自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之后逐渐成为一个国家创收较为稳定的旅游业微妙关系的框架中,着重研究一个国家的政策体系对旅游业发展乃至于国民经济的影响[8]。JenniferBriedenhann于2004年立足于南非地区,在各个国家经过1995年的民主政治改革的基础变化的前提下,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其在乡村旅游发展方面的优势,如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生态环境及村镇旅游的另类不同体不足,诸如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融资环境尚未成熟,政府监管不利等同样制约着南非各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9]。ConstantiaAnastasiadou则是立足于欧洲各国间的基于欧盟共同体相关互惠原则之下的超越国家实体的无国界旅游,阐述出各国之间的政策之于旅游业的影响[10]。

综上所述,在旅游研究领域,国外学者与国内学者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同。之于国外学者,其研究重点很少放在量化的实际分析上,相反,更注重于社会大环境基础之下的种群关系、社区关系,大至国家政策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导向对于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研究更具人文价值,人际关系理念浓厚;与此相反,国内学者在此方面则是比较注重于量化的分析导向与模式构建,力求其研究的形象化、标准化,这点纵观近年来的部级项目申请结果即可窥探一二。本文作者认为,定性分析规范着研究的基本方向,而定量分析则将变量因素加以量化,使研究结果更加便于推广,二者缺一不可,各司其职。缺失定量分析的定性研究颇有纸上谈兵的味道,而缺失定性分析的定量研究同样是一盘散沙,毫无目的性可言。在旅游研究中,还是应该恰当地将两者结合起来,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定量范文篇2

2009年世界经济经历了困难的一年。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全球的经济产出首次下滑,据IMF统计,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萎缩1.1%。①此外,2009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207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9%。其中,货物出口12017亿美元,下降16.0%;货物进口10056亿美元,下降11.2%。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196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020亿美元。②

根据世贸组织的调查显示,在加入WTO后,中国出口的商品遭到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及其被征收反倾销税、反补贴税的案件比例大幅度上升,1996年至今,中国已经连续成为世界反倾销头号目标国,“对华反倾销狂潮”使我国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损害最大的国家,给中国出口造成数千亿美元的直接损失。因此,加强反倾销对策的研究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对华反倾销实践定量统计与分析

(一)我国商品遭遇反倾销的现状及特点

1.被反倾销调查与制裁的数量均远高于其他WTO成员。WTO统计,1995-2008中国作为出口国共被其他成员反倾销调查677起和制裁479起。这远远高于排第2位的韩国(分别为257起和150起)。立案调查后,被制裁的比例高达71%。

2.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地区)对华反倾销立案数量超过发达国家。目前这类国家和地区对华出口商品的反倾销调查数量占总数的65%以上。

3.金融危机爆发后,对华反倾销在短期内不仅增幅大,而且与反补贴合并调查的案件增多。与2006相比,2008年和2009年中国被反倾销制裁数分别增加了15起和18起,增幅分别近41%和49%。

另外,反倾销与反补贴合并调查的案件也越来越多,并且部分案值大。2009年,美国对我国出口该国的油井钢管、无缝管、铜版纸、磷酸盐等产品进行了10起双反调查,立案频率之高非常罕见。其中,输美遭到反倾销、反补贴的油井钢管,涉案金额约32亿美元(约249.6亿港币),在2009年11月份初步裁定征收36.53%-99.14%的反倾销税。涉案企业不得已放弃美国市场,转向国内市场或开辟新市场。③

4.涉案反倾销商品范围广。我国遭遇反倾销的出口商品覆盖了WTO列出的除动物脂肪及植物油、珍珠、宝石等之外的所有商品大类,这在WTO成员中绝无仅有的。这些商品不仅包含了劳动密集型商品,也包含了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但主要的仍然是传统行业的劳动密集型或者低附加值的商品。

综上所述,我国出口商品多年来遭受反倾销立案的数量最多,受害最大这一基本情况并没有改观,相反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出口商品正面临遭受部分反倾销国短期内集中立案、反倾销与反补贴同时结合使用等新问题,形势十分严峻。

(二)原因

1.国外歧视性的反倾销政策

一些国家对中国采取歧视性政策,对中国适用“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倾销标准,采用不合理的“替代国价格比较”办法来衡量中国产品是否倾销。即以与中国产品没有任何关系的第三国的价格作为判定标准,这种采用“替代国”方法计算倾销幅度的方法,导致我国本来没有倾销的产品被裁定存在倾销,或本来只有轻微倾销的产品被裁定存在高幅度倾销。

2.中小企业竞争无序

长期以来,我国出口的大宗商品多是劳动密集型或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产品附加值小,在国际市场上一直处于过度竞争态势。受短期利益的驱动,不少企业为达到多出口,工作重点往往不是放在如何加大新产品的开发以及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上,而是采用竟相降价的方法,以低价强占国际市场,扰乱了正常的外贸出口秩序,从而很容易为外国倾销指控制造借口。④

3.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首先,世界贸易下滑导致反倾销剧增。据WTO统计,2009年世界贸易总额较之2008年,下滑了12%,是二战结束以来最大跌幅。各国政府为了减少失业,缓和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纷纷采取贸易保护措施限制国外商品输入。反倾销因其是被WTO允许的合法的贸易救济手段从而被各国作为贸易保护措施的首选。

其次,中国外贸率先止跌回升,使其出口商品成为国外反倾销的主要目标。鉴于中国外贸出口的基数非常庞大,中国外贸的率先复苏,逐月增加的出口对复苏缓慢的国家进口竞争行业造成了压力。这促使我出口商品主要市场和一些新开发市场国家的贸易保守势力和竞争对手对政府施压,以我出口增加造成产业损害为名,要求进行贸易救济。

4.出口贸易结构不合理

出口贸易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1)出口市场集中。美国、欧盟一直占据我国对外出口额的前两位,我国一度是美国最大的商品输入国,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2)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我国目前主要出口商品依然是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家具、钢材以及消费电子产品及配件等。这些商品中,除了化学产品外,其他都在国外对我反倾销的前五大类商品内,而这些商品也是WTO统计的反倾销主要商品。

三、对策

我国作为世界重要出口大国,外贸依存度已经高达60%,我国GDP的40%左右由出口拉动,制定出相应对策,促进我国出口健康发展,对我国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继续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在国外反倾销措施中,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定位是造成定案的关键性技术措施,也是他们对转轨型国家实施反倾销的借口。尽管我国已经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但在实际运行中,政府对企业的干预仍存在,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仍没有建立。因此,只有进行深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摘掉“非市场经济国家”帽子,才能改变西方国家的看法,取消其对中国的一些歧视性做法。

(二)进一步完善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

1.提高反倾销法律的质量

以前我国没有反倾销法律制度。1994年的颁布《对外贸易法》对反倾销问题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此后,我国有陆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关于中国出口产品在国外发生反倾销的应诉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以下简称《反倾销条例》)、《关于处罚低价出口行为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行政性反倾销法规,初步改变了反倾销应诉无法可依的局面。然而我国《反倾销条例》为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这种行政法规效力毕竟不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颁布的法律。鉴此,我国应该在现行《反倾销条例》的基础上,加快研究和制定一部经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反倾销法律,并紧密结合我国贸易形势的发展变化,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反倾销法律体系。

2.完善配套法规

我国除了出台专门的反倾销法律,还应该考虑到法律法规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我国对《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外贸易法》和《关于处罚低价出口行为的暂行规定》等法条也要做相应的修改。如,在《关于处罚低价出口行为的暂行规定》中就要充分补充对低价倾销产品的企业的法律责任和制裁措施。而在完善《价格法》时,就要调整关于价格调节基金制度的规定。

⑤(三)积极主动应诉

我国的企业要学会积极应对,齐心合力,化被动为主动,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争取最大限度减少因反倾销带来的危害。然而目前我国反倾销应诉的法规主要有2001年外经贸部的《出口产品反倾销应诉规定》和2001年国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前者只是对应对反倾销作了“原则性规定,而应对反倾销的主体、有关主体的权利义务,以及应对外国反倾销程序基本属于空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活动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正常进行;后者经过2004年的修订,但在结构价格规定、关联交易价格规定、相似产品、国内产业等方面定义仍不够明确。

笔者建议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反倾销应诉奖惩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应诉。

首先,建立反倾销应诉基金,用于有组织地开展反倾销应诉和为企业提供国际市场信息,以解决反倾销应诉费用巨大,单个企业难以承受的困难,终止国外的反倾销诉讼;其次,要执行“谁应诉,谁受益”的原则,对积极应诉和胜诉的企业,通过采用出口许可证、海关审价以及其他手段给予补贴和奖励,对不应诉或在应诉中表现消极的企业给予处罚,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

定量范文篇3

摘要:目前高师体育院系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评价结果处理不细、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不完善等不足,为了提高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效果,必须构建评价主体、评价指标体系多元化,定性与定量、平时教学检查与学期集中评价综合一体的“多元定性定量”一体化评价体系和方法。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指在系统地、科学地和全面地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教学环节信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标准和方法,对教学环节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川。通过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能较准确衡量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帮助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水平进而整体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指导督促作用。因此,如何科学、公正、合理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推动和深化教学改革,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然而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系统工程,受到诸多因素和条件的制约与影响,本文通过对目前高师体育院系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多元定性定量”一体化评价改革构想,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1目前高师体育院系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高师体育院系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进行了艰苦的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

1。1教学评价结果处理不细,没达到评价的预期目的

正确的评价导向,可以促进教学改革,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和促进教师的健康发展,但目前评价结果反馈调控作用效果并不好。由于没有对评价数据进行认真统计分析和研究,根本无法从评价数据中掌握教师教学的真实情况。教师也只知道自己的总排名,不清楚自己教学具体存在那些不足,应做那些改进,不知道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管理部门因不知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无法对教师提出具体改进的要求。这种评价不仅对教师教学起不到检查督促作用,反而会导致教师对评价目的意义的曲解,在师生中形成不良的导向。例如,有些教师为得高分排名靠前,片面讨好学生,迎合学生的“口味”,“违心”地改变教学计划,教学只重表面热闹,不重实质内涵,上课对学生要求不严,课后不布置作业。这种不惜放松对学生的要求,降低学生学习考核评价标准的做法,使教学评价不仅失去了作用,而且带来相反的结果。

1。2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不够科学和完善

1。2。1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师范性

高师体育院系是以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为主要任务的,所以教师教学应重视学生体育教育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就应突出师范性特点,有考查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体育教育专业能力的指标。然而现有评价指标有关教师创新教育能力,如引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教学能力的指标几乎都没有,只能凭印象评价任课教师。这种评价缺乏客观性,可信度低,不利于引导教师钻研体育教育科学,开发创新教学手段方法,不利于学生体育教育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1。2。2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高师体育院系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不能全面反映教师的实际教学质量。教学评价主要以课堂授课质量为主,而教师大量参与的课外体育训练、体育竞赛、裁判、毕业论文设计、教育实习等实践课教学、隐性课教学质量的评价很少或没有,需要进一步充实。从目前指标体系涉及的内容上分析,主要是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表现和效果,如内容表述、层次结构、板书质量、教学手段方法、仪表态度等,涉及如何评价教师实施创新教育能力的指标比较少,反映教师教学设计思想的指标更少,实际操作时主观性比较大。

1。2。3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性不强

大多数体育院系教学评价只设计了理论课和技术课两种评价表,而不同特点的课程教学要求不同,有些课程相对抽象,有些课程理论性强,有些课程的实践性强等,不同特点的课程所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加区别或区别甚微,缺乏针对性是不科学的。统一的指标体系,无法对不同特点、不同类型课程的课堂教学作出客观评价,不能很好地体现不同课程的教学特点,导致评价结果的准确度和可信度低。比如基础理论课与实验课、专业技术课与公共体育课采用相同的评价指标来评价,其可比性是不能让人信服的。即使在得分一致的情况下,实际教学质量也未必相同。

1。2。4评价指标体系操作性不强

指标是一种具体化的评价准则,指标越具体越容易操作。但目前我们的评价指标大多比较笼统,不够具体,很难量化,往往只是一个大体印象,需要评价者主观把握·如:教学态度、教书育人,评价时很难准确量化,特别是学生识别、评判能力差,更难把握,不易准确评分,造成评价水分大,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2高师体育院系教师教学质量“多元定性定量”一体化评价改革构想

针对高师体育院系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现阶段存在问题,借鉴国内其他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成功经验,结合高师体育院系教师教学特点,我们提出构建“多元定性定量”一体化评价体系的构想。即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多元化,定性与定量、平时教学检查与学期集中评价综合为一体,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整体、全面的评价与调控。

Z。I构建“多元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评价内容标准

2。1。1构建“多元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高师体育院系教师教学依据课程可分基础理论课、实验课、专业技术课、公共体育课等四种不同教学类型,因此,必须分别制定与之相适用的学生评价表、专家和同行评价表、院系领导评价表和教师自我评价表等“多元分类”教学质量量化评价表和教学质量定性评价表‘不同评价人员应有不同的评价内容和标准:教学督导专家和同行以评教师的教学态度、业务能力与教学水平为主;学生以评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课程学习效果价值为主;教师自评是以评价自己的教学活动为主;院系领导评价主要从学科发展、课程建设、教学规范要求、各项教学任务完成质量来评价。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表应围绕各自评价侧重点制定评价内容指标体系,并将各指标的内容变换成具体的、针对性强的、可操作的量化指标。尤其是学生评价表更应该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将评价的每个指标明确、清晰、易于操作。如学生评价表可将课程学习价值量化为:通过学习,我获得了事实性的知识(专业术语、运动知识、方法);通过学习,我学会了基本原理、一般性概念和理沦;通过学习我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学习我学会了在专业领域中如何获取新知识等四个量化评价题项给学生选择,简洁、明了、好判断。

2。1。2完善评价内容标准

一是评价项目应突出师范性。要将教师培养学生体育教育教学能力、指导课余体育训练和锻炼能力、组织运动竞赛和裁判能力、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以及普通话能力等项目列入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以强化教师自身能力和对学生专业教学能力素质的培养。二是评价标准要符合现代教学发展的新要求。今天的教师不仅能用传统教学方法,还要会采用现代教学先进手段;不仅要有传统的教学思想,还要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和思想,能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采用新颖的具有吸引力的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式教学、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可将该内容作为加分项纳人评分标准。三是评价体系要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的能力和素质例如,增加精品课程、科研课题、教学成果奖、科研成果等项目的申报、立项与获奖加分因素。四是评价范围应涵盖课堂外的实践教学。如评价体系应包括课余体育训练和锻炼、运动竞赛和裁判、毕业论文设计、教育实习等教学活动内容;五是新开课程应适当提高评价权重系数,以鼓励教师多开新课促进体育教育快速发展。

2。2建立“多元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主体

要通过建立教学督导组、学生信息反馈网、院系领导教学检查、听课、任课教师自我评价等“多元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主体,使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多主体参与、贯穿教学全过程,以确保教学评价全面、公正、准

2。2。1建立专家教学督导组,全程跟踪、全面了解教师教学情况

专家和同行评价的主要优势在于对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比较了解,并且具有相同的教学经历,因而他们对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是否新颖,教材处理是否合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妥当,教学组织是否成功具有很大的发言权l“J因此,专家评价有利于发现教学中深层次的问题,同行相互评价有助于互相学习,从他人的讲课中获得好的授课经验或吸取一些教训,可避免授课教师本人难以发现的不足和缺陷。同样专家和同行评价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听课次数有限,对教学整个过程难全面了解;二是由于评价的结果和教师利益相关,所以同行之间有时存在“名益”之争;三是同行一定程度上存在“文人相轻”现象;四是专家有时会受被评教师的职称、学术地位以及个人感情等因素影响,导致评价的可信度降低。因此,我们要想办法发挥专家和同行评价的优势,克服不足。如可从离退休老教师中聘请资格老、名望高、教学能力强、作风正派和责任性强的老教师担任督导专家。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根据教学督导工作需要定期召开学生、教师座谈会,在实习、教案、教学日历、作业、试卷以及学生出勤率、教材选用等方面开展专项检查。全面了解情况,期末做好全学期教学督导检查汇总材料。这样既能有效督促教师强化责任心,提高教学质量,又能为学期准确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2。2健全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信息反馈网络,及时准确的反馈教学信息

学生评价的主要优势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对教师教学质量全程监控的过程。他们最了解教师平常状态下的教学态度,敬业精神,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最有发言权。学生与教师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他们较少受授课教师的职称、年龄、性别、职务、以往奖惩记录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评价更客观准确。但学生评价也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多数学生对教学质量评价工作还处于被动状态,他们只是将“评价教师授课质量”作为学校布置的一项任务来完成,没有主动关心教师教学质量的积极性;二是有部分学生在评价时不够严肃认真。如给所有教师打相同的分数或对要求严格的教师打一个较低的“报复分”,而给要求不严、课后不布置作业的教师打较高的“感情分”。三是学生教学评价受学生基础水平和对课程兴趣以及课程学习难易程度的影响。如对一些技术性强、对学生就业影响大的些专业技术课学生往往会给出较高的评分。而对一些比较难学的基础理论课,则往往会给较低的评分。特别是公共体育课一般都是评分较低的。因此,学生评价不加强引导往往导致评价结果出现各种偏差。我们可成立以班长、学习委员为主要成员的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小组,加强对学生评价的组织和引导。学生信息员应广泛收集其他同学的意见和要求,全面了解本院(或系)、班教学各方面的情况,定期填报《学生信息员反馈意见表》。教学秘书要及时收集、了解学生对教学的信息,及时准确地向教学学院领导汇报,同时做好信息存档

2。2。3完善并坚持院系领导教学检查、听课制,为教学评价起示范作用

院系领导属于基层领导,所以对每位老师的知识结构、特点和教学特长与不足,教学是否严格要求以及遵守教学纪律情况等都很清楚,并且多数院系领导都是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因此,领导评价能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增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意识,这是领导评价的优势,但是,由于学科专业的高度分化,院系领导不可能对各个学科都很熟悉。特别是“双肩挑”的院系领导既要承担繁杂的行政管理工作,又要完成本身的教学工作,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系统、全面地听课,这也会影响评课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因此,我们要建立完善并坚持院系领导教学检查、听课制度。院系领导应尽可能多地深人教学第一线听课、检查,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信息和师生的反映,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同时,掌握教师教学的第一手资料,为准确评价教学质量既做到心中有数又起到示范作用。

2。2。4引导任课教师客观评价自己,切实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师自我评价是对学生评价、同事评价、领导评价等评价方式的重要补充,是“以人为本”评价理念最直接的体现,体现了被评者在教师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自我评价与学生评价、同事评价、领导评价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达到分析自己、认识自我,发现教学中优点和不足,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sJ。但教师在评价自己时往往缺乏客观性,多数教师摆脱不了功利的影响,在对自己教学水平评价时,其判断的祛码必然会向自己倾斜,常常会抬高自己。所以我们既要重视教师自我评价又要引导教师客观评价自己,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通过教学评价切实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3落实“多元定性定量”一体化评价的实施办法

2。3。1做好教学质量评价前的动员工作,端正认识,统一思想

为使评价工作取得好成效,必须加强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相互沟通。评价前要给学生和老师讲清评价的目的和意义,使被评价的教师放下思想包袱,正确对待评价,通过评价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正确理解评价指标体系,掌握评价方法,为教师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消除部分教师可能存在的抵触情绪和有些学生的厌烦心理,使广大教师学生真心投人到教学评价活动之中去。

2。3。2“多元定性定量”相结合进行评价,避免评价的片面性

定性评价:一是召开座谈会。座谈会一般由院系分管教学的领导主持,院教学秘书、年级辅导员组织召集学生干部和平时到课率高,学习认真的同学参加。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如实反映教学现状,诸如好在哪些方面、还有哪些不足等等。二是各班分别对本学期上课老师认真填写教学质量定性评价表。评价内容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方法、效果、教书育以及学生综合评定意见等五方面。并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评定等级,同时,各班评出本学年最受欢迎的三位教师。定量评价:学生、专家和同行、院系领导和教师自己等运用操作化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量化打分,由教学秘书进行科学统计处理后以具体分数来评价划分教师教学质量的等级。“多元定性定量”相结合:把定性评价的结果与定量给出的分数和平时领导、督导专家教学检查和学生信息员反馈的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对教师全部工作进行多指标、全方位综合判断给出最后结果。当任课教师对评价结果有异议时,可通过查阅相关材料和复听课等方式进行复评,避免不公正、不合理的评价。

2。3。3确定合理评价时机,确保获得准确信息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时间的确定关系到信息获得准确与否,如果评价时间确定的不合理会直接影响到教师本人的教学心态,更影响到学生对教师评判的客观性(41,评价过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所体现的质量特征尚未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对所评价内容难于理解和把握,从而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评价过晚,则因学生迫于期末考试等方面的压力,管理人员难以进行有效组织;若在考试结束后组织,则评价结果最易受到教师授课课程考试成绩的影响‘因此,最佳的评价时机应是课程进度的中后期〔5〕。这是因为一方面整个学科已结束,对教师的教学了解的比较全面,另一方面即使评判完其结果并不能马上反馈给教师,不会影响到教师对试卷的评阅

2。3。4实行教考分离制,杜绝不真实的成绩影响评价结果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应综合考虑学生考试成绩进行评定。学生考试成绩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而教考分离是防止虚假成绩、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应配合教学质量评价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搞好题库建设工作,尽量实行教考分离,杜绝感情分,既激发学生学习竞争的动力,又保证教学评价公平公正。

定量范文篇4

关键词:五味保肝丸;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五味子甲素

五味保肝丸由五味子、丹参等中药组成,是我院传统中药自制制剂(鲁卫药制字Z02080175),具有敛阴、活血、降酶功效,用于乙型肝炎、转氨酶升高等病症,临床应用近30年,疗效确切。为控制该制剂质量,除常规检测项目外,实验研究五味子、丹参两味药的薄层色谱法鉴别方法,以及该制剂主要药效成分五味子甲素含量范围,为该制剂质量控制指标提供定性定量实验依据。

1主要仪器、试剂与药材

1.1主要仪器

Agilent11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JA2003型电子分析天平(上海),KQ100型超声波清洗器(昆山)。

1.2主要试剂

五味子甲素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甲醇为色谱纯(美国),水为重蒸馏水,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1.3主要药材

五味保肝丸由本院制剂室提供,其他实验用药材取自本院中药库,经鉴定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chinensis(Turcz.)Bail的干燥成熟果实,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miltiorrhizaBge.干燥根及根茎。阴性对照品实验时现制。

2薄层色谱定性鉴别

2.1五味子定性鉴别

取五味保肝丸2g,研碎,加氯仿30ml,超声提取30min,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氯仿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缺五味子的处方比例量的其他药材细粉2g,按上述方法,制成五味子阴性对照液。再取五味子甲素对照品,加氯仿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五味子阴性对照液无此斑点。

2.2丹参定性鉴别

取五味保肝丸3g,研碎,加乙醚20ml,超声处理10min,过滤,滤液挥干,残渣加甲醇1ml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缺丹参的处方比例量的其他药材细粉2g,按上述方法,制成丹参阴性对照液;再取丹参酮ⅡA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3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1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日光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丹参阴性对照液无此斑点。

3五味子甲素含量测定

3.1色谱条件

色谱柱:AgilentODS柱(4.6mm×150mm,5μm)。柱温:30℃,流动相:甲醇-水(80:20),流速:1.5ml/min,检测波长:250nm。理论板数按五味子甲素计应不低于3000,五味子甲素峰与相邻峰分离度符合要求。

3.2对照品溶液制备

精密称取减压干燥至恒重的五味子甲素对照品6.32mg,加甲醇使溶解,并定容至25ml;制成浓度为0.2528mg/ml的对照品溶液。

3.3样品液制备

取五味保肝丸适量,粉碎过四号筛,置硅胶于干燥器中干燥24h后备用。取样品粉末约2g,精密称定,置150ml具塞三角烧瓶中,准确加入氯仿50ml,称重,超声提取40min,水浴温度45℃。提取液放至室温,再称定重量,用氯仿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10ml,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甲醇分次溶解定溶于10ml容量瓶中,得样品液。

3.4阴性对照溶液制备

取不含五味子的处方比例量的其他药材细粉,照“2.3”项方法制成阴性对照溶液。

3.5系统适应性试验

按“2.1”项下条件,将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和阴性对照溶液分别进样10μl进行测定,结果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色谱图在相应的保留时间处均有最大吸收峰,供试品溶液相邻峰无干扰;阴性样品色谱图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保留时间处无色谱峰出现,表明该制剂中其他组分对五味子甲素的测定无干扰。

3.6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量取“2.2”步对照品溶液2ml,加甲醇定容10ml。分别准确吸取上述溶液2.5、5.0、10.0、15.0、20.0、30.0μl依次进样,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以峰面积积分值为纵坐标,五味子甲素进样量(μg)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五味子甲素Y=2643.253X-3.756,r=0.9999(n=5),线性范围0.1264~1.5168μg。

3.7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2.2”步对照品溶液(浓度为0.2528mg/ml)2μl,按“2.1”色谱条件连续进样5次,测定峰面积RSD为1.42%(n=5)。精密度良好。

3.8稳定性考察

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浓度为0.2528mg/ml)2μl,分别于配制后0、2、4、8、16、24h进样,测定面积的RSD为1.81%,表明供试品溶液在24h内稳定。

3.9重复性试验

精密称定研细的同一批(090901)样品粉末2.0g共5份,按“2.3”项方法制备5份样品溶液,各吸取10μl进样,测定面积的RSD值为0.99%(n=5)。表明方法重复性较好。

3.10加样回收率实验

精密量取已知含量五味子样品液(五味子甲素浓度为0.04136μg/μl)5.0ml6份,分别精密加入浓度为0.2528mg/ml的对照品溶液0.25、0.5、1.0、1.5、2.0、2.5ml,并分别用甲醇定溶至10.0ml。分别进样10μl,测定,并计算回收率。结果见表1。表1加样回收测定结果

3.11样品含量测定结果

取5批五味保肝丸(降酶丸)样品,批号分别是:100312、100427、100604、100712、100802,按“2.3”步方法分别制备样品液,并进样,测定,计算,5批样品五味子甲素含量分别为0.3075、0.3121、0.2976、0.2684、0.2713mg/g。按5批样品含量测定结果,暂定降酶丸中五味子甲素含量不低于0.250mg/g。

4讨论

五味保肝丸的主要药效成分为五味子,其主要有效成分为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中国药典》以五味子甲素含量作为五味子药材质量的评价指标[1],因此,以五味子甲素含量作为该制剂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指标是可行的。

五味子甲素为脂溶性成分,能溶于乙醇、甲醇,极易溶于苯、氯仿、乙醚。因此,在提取样品中一般都采用乙醚、氯仿、石油醚等有机溶剂超声提取后,挥干有机溶剂,残渣加甲醇定容来制备样品溶液。本实验采用氯仿超声提取,甲醇定容来制备样品溶液,五味子甲素加样回收率为97.64%,RSD=1.41%(n=6),效果满意。

HTLC法测定五味子及其制剂中有效成分常用的流动相多用不同比例的甲醇-水[2~4],也有用乙腈-水[5,6],乙腈-甲醇-水[7]和甲醇-四氢呋喃-水[8]。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选用甲醇-水(80:20),供试品溶液相邻峰分离度能满足实验要求。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曹红,刘云.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蚁肝丸中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乙素的含量.药物分析杂志,1997,17(4):238-240.

[3]沙瑞国,袁海龙,李仙义,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肝泰胶囊中五味子甲素的含量.时珍国医国药,2001,12(5):398-399.

[4]张大富,王玮.RP2HPLC色谱法测定降糖颗粒中五味子甲素、乙素的含量.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4):150-151.

[5]傅黎春.降酶丸质量标准研究.广州医药,2000,31(2):78-79.

[6]夏新华,邹龙.宝乐静颗粒剂质量标准的研究.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0,6(3):8-10.

定量范文篇5

一、预算绩效评价是促进政府财务行为规范的重要保障

预算绩效评价作为财政领域的一项重要的管理创新,是指制定一系列科学、合理、多层次的绩效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定性的对比分析,来考察指标的实际完成情况,从而对预算绩效进行的间接评价。这种多层次的绩效指标体系设置为:关键绩效指标系列,用以确定项目计划的优先配置顺序;业绩表现衡量指标系列,用以控制项目计划的有效执行;绩效测评指标系列,用以综合衡量项目计划的完成效果。

预算绩效指标是规范政府财务行为的重要保障:一方面,预算绩效评价大大拓展了财政管理的空间。绩效指标是对政府行为效果的具体化,它通过层层分解、细化、落实到财政收支安排和执行的各个环节、要素和个人,全面真实地反映一段时期政府活动的范围、规模和方向,政府财政将由只管下达预算指标和决算审批,拓展到对资金的具体运行和效果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和全方位控制。这样,政府理财活动越来越向深度管理的方向延伸,政府每一项收支活动的开展、每一系列工作计划的实施都会受到来自于绩效评价层层深入的控制,从而有效地消除了财政管理的真空地带,有利于促进政府财务行政行为的规范有序合理。另一方面,预算绩效评价硬化了预算的约束效力。财政监督不再局限于对预算额度的被动控制,而是利用一系列绩效指标,及时获得政府行为效果的反馈信息,进行政府各部门预算绩效的综合评价比较,并进一步探寻问题,提出改善建议,明确相关责任,从而实现对政府财务行政主动的、硬性的监督控制。在预算绩效评价所形成的硬约束下,政府各部门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方式和程序运行,任何偏离规则的行为都将引发执行结果与指标的偏差,而需要承担相应责任。

二、预算绩效评价是推动政府财务行政运转协调的有利因素

政府部门财务行政运转滞阻的原因有很多,从财政管理的角度出发,其原因包括:在预算安排中,事先没有设定明确的整体目标、价值秩序及理性的择优机制,各部门和单位往往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讨价还价、推销游说,容易使预算安排陷入混沌复杂的利益角逐;在预算执行中,其自我优化和调整缺少有效的信息支持,而低效信息形成的“噪音”干扰将导致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行为冲突;在决算中,缺少对政府部门绩效水平衡量比较、综合评价的机制,不能衡量政府部门的绩效结果,就无法展示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这无疑在追究责任时助长了各部门、单位之间的推诿行为;在整个预算管理系统中,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未能在整个政府内部形成促进财政资金高效协调运行的管理系统,影响政府财务行政运转过程的有序、连贯和统一。要从根本上解除以上影响政府财务行政运转协调的消极因素,就必须在政府财政管理系统中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政府财政管理系统中的预算绩效评价主要集中于政府财务行政活动中的三个领域,即政策和方案的制定、方案的贯彻实施、方案完成后的影响,它是将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具体包括预算编制中的决策评价、预算执行中的过程评价、决算中的结果评价,分别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调整、决算审查提供信息支持和操作平台。

预算绩效评价是推动政府财务行政运转协调的有利因素。其一,决策评价的实质是以绩效评价为导向,对预算决策情况进行的最优化模拟;评价的目的是通过绩效评价,科学掌握各项目计划的轻重缓急和优先次序;评价的结果将成为项目计划成立和预算确定的重要依据。由于决策评价事先确定了明确的目标、价值和秩序,有利于防止各种利益集团对预算安排施加压力,各部门和单位也无须将精力消耗在对财政收支的讨价还价上,保证了预算决策的科学性。其二,过程评价的实质是通过一系列业绩指标,来跟踪监控支出过程中的项目计划实施进程、具体业务行为表现及资金匹配情况;评价的目的是保证预算严格按规定程序运行,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的问题,并加以改正;评价的结果将成为优化执行和预算调整的重要依据。过程评价有效地减少了各部门、单位的信息抵触,以及随之引起的行为偏差和盲目冲突,也避免了频繁、被动的预算调整,以及引起各部门单位的震荡,从而保证了预算执行的稳定性。其三,结果评价的实质是通过一系列综合绩效测评指标,对预算执行最终结果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分析、评价;评价的目的是探寻影响预算活动效益、效能、效果的因素,并对相关责任进行追究;评价的结果将成为决算总结、行政问责及下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结果评价为准确衡量各部门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提供了科学尺度和标准,保证了实施奖惩措施的公平性,有利于减少各部门和单位之间的相互摩擦和抵触,并在政府内部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气氛。其四,预算绩效评价将贯穿到整个预算周期始终,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有机地联结起来,从而形成了一整套系统而富有弹性的预算管理程序,为财政部门和其它行政部门的沟通、协调、互动提供了正式和有效的渠道。预算的关系理顺了,整个政府财政管理将动态地保持上下互动、左右协调,有利于最终形成协同合作、合理制衡、良性循环的政府财务行政运行体系。

三、预算绩效评价是增强财务行政公正透明的有效途径

目前政府财务行政过程不公正、不透明的原因在于:政府财政管理系统中缺少对绩效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反馈、公示的环节设置。社会公众通过有限的渠道,仅仅了解到财政资金投入总量,而无法得到全面、详细、可比的绩效信息;仅仅了解到一些政府行政的抽象化的程序和模式,而无法明了实际运作过程。造成公众对财政管理过程参与度不高,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也不能充分反映公众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公共决策和执行的公正性。

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实际上是一个绩效信息(公众需求、政府工作规划、产出成本和效益、政府业务表现等)交流、整合与各方(社会公众、立法机构、行政部门)持续沟通、广泛参与的过程,绩效评价的大部分结果也要以绩效报告的形式向全社会公布。

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为增强政府行政公正透明提供了有效途径。其一,预算绩效评价必须在满足绩效信息的充分性、准确性、时效性的基础上,做出科学权衡,才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这对绩效信息的采集、处理、整合工作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由此推动政府内部行政管理系统的一系列变革,催生了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政务公开制、听证制、咨询制、互联网信息制等,促使政府自觉提高财务行政活动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其二,预算绩效评价的结果真实有效地反映了政府的决策水平、工作效率以及未来持续发展能力,有助于政府各部门形成自我评价—自我优化和外部评价—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机制,增强为民理财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并最终建立起公正、公开、透明的财务行政运行和管理体系。其三,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为立法机构、监督机构、社会公众提供了较为全面、真实的政府绩效信息,有利于增进社会公众参与政府财务行政管理的深度与广度,形成政府与公民、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使政府财务行政的公正透明建立在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民主价值之上。

四、预算绩效评价是提高政府财务行政效率的坚实基础

目前政府财务行政效率低下的原因,从决策方面来看:绩效因素并未成为政府执政理财的基本目标取向,其突出表现就是预算决策与总体战略规划、公众偏好存在脱节,绩效和投入之间缺少理性的因果关系,方案计划的优先顺序也不合理。这将造成财政决策的某些失误,使财政资源的配置格局越来越僵化,政府财务行政的决策效率不高。从执行方面来看,财政只管按规定下达预算指标、拨付资金,很少过问资金的运行质量、管理效益和社会效果,而部门和单位只管按既定程序征收、使用,很少过问工作的效率性、积极性。这些都将导致财政运行中的扭曲和偏差,使财政资源在政府部门内部低效循环,政府财务行政的运行效率不高。有必要在财政管理系统中做出某些制度安排,以从根本上提高政府财务行政的效率。

定量范文篇6

在公共支出管理制度中引入和突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环节,是我国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和公共财政框架构建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作为财政支出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核心是强调公共支出管理中的目标与结果及其结果有效性的关系,即通过政府资金投入与办事效果的比较,估量效果与支出的匹配性,其根本目标是评价公共资源配置和使用的效率。因此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推崇。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的实施意义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作为改善公共管理水平的重要工具,具有判断、预测、激励、约束等多项功能。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制度和方法,是深化财政改革的必然,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分配的科学性,缓解财政收支矛盾。能够通过对财政收支对比关系的深入分析,对财政资金运用结果的绩效评价,促进财政资金供给理念从供给保障向“有效供给”的实质性转变,进而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财力需求。

1.有利于确立以财政支出效果为最终目标的财政支出取向。财政支出和管理的全过程应该是:从预算的编制到执行再到决算,到最后的追踪问效。而我们常说的财政三步曲只是预算、执行、决算,缺少了问效这一环节。长期以来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财政资金管理中普遍存在着“重收入轻支出、重分配轻管理、重项目轻效益”的问题,存在着财政支出规模与支出效果脱节的缺陷。财政预算支出以规模而不是以效益为基本目标取向,财政的主要任务被误解为要最大程度地满足各部门的资金需要,各部门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争项目、争资金上,而投资责任和支出效果却往往无人负责,造成财政支出效率较低,导致行政成本加大和公共资源的浪费。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将支出控制的重点从投入转到了产出或结果,突出强调财政支出的责任和效益,要求支出机构承担起对于产出或结果的管理决策的责任,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2.突出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财政支出的约束。顾名思义,公共财政是公众的财政,公众有权知道财政的钱都用到哪里去了。同时,公众不仅希望有一个廉洁的政府,更希望有一个高效的政府。高效使用纳税人的钱,是纳税人对政府的要求,也是政府自身提高执政能力和行政管理水平的需要。通过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判断钱花出去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有没有取得较好的政治效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现并分析资金使用上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将目标主要锁定在提高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挖掘潜力上,有利于控制预算规模,防止预算支出膨胀。寻求以最低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公共需要,最合理、最有效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完善财政政策。

3.有利于增加财政支出的科学性和透明度,进而逐渐推动“绩效预算”模式的建立。通过对财政资金投入情况进行绩效评价,把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从资金分配源头上予以规范,进一步管理好财政资金支出的闸门,体现了以结果为中心的理财思想。在政府与财政的关系上,财政不再是过去那种被动的出纳机构,而真正成为“政府的理财者”。这对那些“只想要钱,不想办事”的机关肯定是有压力的,至少他们先得想想要办成哪些事,然后才去要钱。部门单位向财政申请款,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报一个文件说要多少钱就行,而是从一开始就要把资金的绩效目标以及评价结果与预算结合起来,实现绩效与预算的匹配,彻底改变预算单位申请预算随意要价的做法,硬化预算的约束。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面临的难点分析

目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虽然已有初步的基础,但由于起步较晚,仍然处于理论准备和试点摸索阶段,全面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并使评价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合理的鉴证性还需要经历较为漫长的过程。

1.发展和建立一套成熟而且运行成本比较低的绩效测评体系,需要较长过程。绩效评价的核心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能够反映政府公共活动效能的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计量方法,使项目的绩效目标能够量化、具体化,为评价各项目的绩效提供技术支持。由于财政支出范围广泛,具有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支出性质评价的复杂性。如何采取一种比较准确的办法,来对财政支出绩效进行衡量,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的核心问题和主要难点。制定一套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采集编制一套系统和公正合理的评价标准值,熟练掌握和应用评价方法,优化评价手段等都还需要一个过程。

2.全社会对绩效评价的认识还有一个过程,缺乏支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氛围。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刚刚起步,目前还没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工作缺乏硬约束。也没有法律法规明确财政部门就是绩效评价工作的执行主体,工作起来难免出现个别部门、单位不积极主动配合的现象。同时传统的、固有的观念给绩效评价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阻力。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财政资金是“唐僧肉”,不吃白不吃。绩效评价工作对人们固有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要打破长期形成的管理方式,其难度可想而知。在目前考核机制下,单位领导最看重的是其在任职期间的发展业绩,最重视的是“争项目、争投资、争规模”等“外延扩大再生产”方式以求得发展效应,即期望的是眼前或很快能看得到的成绩。绩效评价在推动发展效应方面更是一种“内含扩大再生产”方式,而且绩效评价是对过去已支出的、现在正在支出的和将来要支出的财政资金或项目的有效性进行更深层次的监督,这些矛盾将或多或少限制财政部门绩效评价的开展。此外财政支出涉及到各个层面,牵涉到部门、单位甚至是个人的利益,财政支出本身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也增加了绩效评价工作的难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财政资金使用部门、单位和项目追求较好支出的动力。

三、对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策建议

要着力培育支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制度环境,不断建立和完善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所需要的各种基础条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多角度看待财政支出的绩效问题,从而逐步有效地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的广度和深度。

1.强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宣传力度,树立绩效评价理念。只有破除传统观念束缚,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对公共资金绩效评价的重视程度。一是财政部门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开展对绩效评价工作重要性的宣传。通过重要工作会议加以强调、通过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让公共资金绩效评价理念深入人心。要运用绩效评价试点成果,积极争取各部门领导对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视。二是制定并完善相关奖励制度,建立领导任用及提拔与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挂钩的考核机制,扭转以往注重短期内“短、平、快”政绩的做法。

2.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营造支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氛围。对财政支出进行追踪问效,不仅仅是财政部门的事情,也是资金使用单位和财政部门的共同责任。财政部门应注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善于利用各方面的力量,加强沟通联系,注意听取意见,做好解释、说明工作,达到相互理解、配合和支持,形成共识,推动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

3.设立专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组织机构,作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执行主体。通过成立有权威性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综合管理机构,负责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制度建设和具体评价工作的组织落实,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本着“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选择部分财政支出项目,开展试点工作。现阶段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实施范围主要是重大项目建设资金、大宗申请款及教育、水利、社会保障、基础建设等财政支出。逐步有序扩展绩效评价的实施范围和完善组织管理程序,收集评价衡量体系中所需的基础信息,建立和完善满足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支出性质等方面的指标体系,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客观公正性。

定量范文篇7

档案鉴定标准是档案鉴定工作的关键环节,而明确影响鉴定标准的因素是正确制定鉴定标准,作好鉴定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出发点。长期以来,我国对影响档案鉴定标准的因素研究颇深,例如:文件的内容、文件的来源以及社会需求等方面都已达成共识,但保管费用因素却是近些年来才提到的,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它在档案鉴定诸因素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重视和加强对保管费用因素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保管费用的含义及与管理效益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保管文件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做基础,即有很多方面的费用支出,如保存空间、装具、人力等,这些因素会影响着档案的鉴定,即档案鉴定人员在判定档案价值时必须考虑保管费用因素。所谓保管费用,是指对以后保管档案过程中所需各种费用的估计,它包括库房费用、处理费用、保护费用和参考费用。其中,库房费用是指建筑库房所需的费用;处理费用是指每立方英尺文件对其进行处理和编目所需的工时,它是档案鉴定中的一个永恒的和决定性的因素;保护费用是指文件在保护或修复过程中所需设备和材料的费用。①由此,档案人员必须权衡经费来源与所保存文件未来的用途。保存费用与研究价值的比较是鉴定人员鉴定档案的一个不变因素,若是两种材料包含基本相同的信息,则保存体积较小的,它可以节省库房面积。同时,若是一份或几份文件从宏观或微观上发挥作用的价值低于保存所付出的代价时,亦只能忍痛割爱。

二、保管费用是确定档案鉴定原则和鉴定标准的重要因素

鉴定标准是人们在鉴定活动中应用于对象的价值尺度和界限。这些标准不是档案工作人员主观随意的产物,它是档案工作人员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历史性结论。因此,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它的内容是客观的。长期以来,国内外档案学者对档案属性的标准以及主客体需要的标准都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对实际工作起到了指导和依据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数量的急剧增长,保存档案的物质条件虽然有很大改善但仍显得力不从心,这使得档案的鉴定者们不得不在鉴定档案时,考虑该档案的利用价值与保存其所付出的费用之间的比例。换言之,只有当档案发挥作用所带来的利益,超过因保存档案所付出的代价时,它才具有保存价值。这就是近些年来国内外档案界提出的效益标准。效益标准的提出丰富了现时期的档案鉴定理论,这是对谢伦伯格鉴定思想的进一步发扬。早在50年代,谢伦伯格就认为,任何一份档案都可能在某个时候、某种场合发挥作用,但是不可能把它们都保存下来。社会用于保管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美国档案学者菲利普·鲍尔提出:“价值一定要同费用放在一起权衡”。他指出:“一种严格而实在的费用核算是所有例行鉴定工作的一个必要条件。”②在国内,有许多档案学者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档案工作基本知识》、《档案管理学基础》的作者陈兆??、和宝荣教授根据实际工作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必须研究保存效益的观点。冯惠玲教授亦认为:“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国家所能提供的档案保存能力都是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必然直接制约档案保存的质量和数量。因此,在鉴定工作中应摒弃不计成本、多多益善的观点,要考虑一下每份档案是否值得保存,值得保存多久。”③

由此看来,保管费用因素是确定档案鉴定原则和标准的重要因素,它体现了档案保管必须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这是一种客观必然要求所致。但有人认为,保管费用作为鉴定的系数之一,会影响鉴定工作的客观性,使鉴定标准受到经济市场的影响。其实,鉴定本质上是解决档案数量的无限增长性与人类有限的保存能力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最终解决体现的将是档案管理的效益问题,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部分。其中,社会效益在鉴定标准中主要是在档案内容属性标准及主客体需要标准中体现。但是作为经济效益方面在前两者中无法体现,所以,要想完整地体现档案管理的效益必须使用反映量化经济效益的保管费用因素,来作为衡量的客观标准,这不但不会影响鉴定工作的客观性,相反,它是确定档案保管价值的最客观的标准,它是完整的判定档案价值标准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特别是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用量化的标准确切地体现经济效益不仅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而且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认识到这一点,对档案鉴定理论是一种丰富,同时,对目前经济转型时期的档案工作解决一些实际性的问题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依据作用。

三、重视费用因素将效益标准贯彻到档案鉴定中的对策

1转变观念,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辩证统一。人们将档案作为信息存储、保管和提供利用,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为了追求某种效益,所存档案若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或者保存档案的付出与满足的需求相比得不偿失,那么保管档案就变成了无效劳动。当然,这种效益中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所谓以最小的投入达到最大的产出,自然包含着那些可能是潜在的、间接的但又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效益,同时,现实存在的保管档案信息所付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否具有合理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其论证结果既能向人们展示档案管理活动对社会的贡献,又可为档案部门的投资提供依据。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在档案部门财力有限,库房内又存诸多无须保存档案的状况下,更需转变原有的只重视社会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的观念和作法,从总体上考察档案管理活动在经济上的合理性,重视保管费用因素对效益的影响,切实将其贯彻到鉴定工作中去,这对目前档案工作中优化馆藏提高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2加强档案鉴定理论的研究,使其更有利于指导实践。由于效益因素在档案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客观性,它应该在档案的鉴定依据——鉴定标准中体现出来,即鉴定档案的标准除了档案属性标准、主客体需要标准,还应有效益标准,以此来作为鉴定档案价值时衡量费用因素的理论依据。此外,档案部门应注重研究一些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和工作标准,并在制订细则时考虑到保管费用因素,如可修改现有保管期限表,将保管期限的划分进一步细分为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5年、7年、25年、75年、100年、永久等,在确定该文件究竟该保存多久时,应将费用因素考虑进去,这样在鉴定的具体工作标准中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使其更具有科学性,更能体现效益因素。

3完善鉴定组织和方法,提高管理效益。解决大量过期档案滞留在昂贵的库房中造成管理困难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起经常性的档案专业鉴定秩序。即应在各级档案机构中成立档案鉴定机构,由档案行政管理机关、档案馆的鉴定专家以及富有较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组成,专职负责档案鉴定、存留与销毁问题的研究及经常性的档案销毁鉴定工作,以保证档案始终处于被选择的状态中,从而提高管理效益。另外,鉴定的方法也应采用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定性分析法是运用自身特定的概念系统、特定的理性和规律从抽象思维中概括出来,它有利于对档案价值社会效益的评价。而定量分析法则是用数理方法或计量方法来体现成本/效益、功能/费用的关系,从而有利于档案价值经济效益的评价。当然,在采用定量方法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它毕竟不同于质能系统,档案作为信息本身的统计也不同于物质和能量,有时信息的投入与产出难以用确定的量来表达,这是由信息和信息活动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因而很难确

定计量单位和评价标准造成的。④因此,建议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例如对科技档案或专门档案的价值的评定用定量分析法比较准确,当评定文书档案或党政档案时用定性分析法。在评价效益的过程中运用定性分析得出的结论可以指导定量分析,运用定量分析得出的数量指标可以为定性分析提供基础和进一步的证明,以引起有关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的重视,从而提高其效益意识,减少投入增加产出。

①转引自韩玉梅主编《外国现代档案管理教程》1版,83-8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②转引自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档案工作的理论与方法》,1版,23页,档案出版社,1998年。

定量范文篇8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量的有关网络受众的调查数据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的规律性结论,网络受众呈现大众化(“平民”化)趋势;网络受众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常用工具是电子邮件和搜索引擎;网络受众对网络广告的认可程度在不断提高,开展电子商务的时机日趋成熟;网络受众对黄色信息存在猎奇心理;网络受众浏览的网站日趋集中,网络受众的注意力呈现“马太效应”。

Keywords:Internetcommunication,Internetaudience,quantitativeanalysis

Abstract:TheanthordeducesrulesaboutInternetaudiencebyanalyzingalotofdataaboutInternetaudience.Internetaudiencebecomingpopular,acquiringinformationistheirmainpurpose,emailandsearchengineistheirfavourite,Internetadvertisementbecomesmoreandmoreacceptable,theyseeknoveltyforyellowinformation,theattentionofInternetaudiencefocusesonfewwebstation.

在传播学的受众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传播学史中著名的有关受众的理论基本上是建立在对大量一手数据的定量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之上。在网络媒体日益兴盛的今天,对网络受众进行定量研究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依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以及在互联网上获得的其他调查数据,笔者对中国的网络受众的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中国网络受众以下的几大特征和趋势。

一.网络受众的大众化(“平民”化)趋势互联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贵族”的“专利”。这里所说的“贵族”是指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较高的年轻的单身男性“贵族”,这从历次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就可以得出结论。一般的研究也认为,网络受众即“网民”群体的特征为:信息需求大、年龄小、教育程度高、收入多、以男性和白领为主。

但是,通过对大量的历次数据及国内外数据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网络受众已经开始呈现出大众化趋势(或称为“平民”化趋势)。

1.网络受众数量呈指数增长

CNNIC第一次公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是在1997年,截止到1997年10月31日,中国互联网用户人数是62万,此后每年统计和公布两次。1998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达到117.5万,这一年的12月31日就达到210万,几乎翻一番;1999年6月底400万,1999年12月底890万,每半年翻一番的趋势形成;进入2000年,伴随全球互联网发展的高潮,中国上网用户人数继续迅猛增长,截止到6月31日达到1690万人,相比上一年同期翻两番有余。但是,2000年下半年就显示出增长趋缓的迹象,比上半年只增长了560万人。到2001年6月30日,我国互联网用户人数达到2650万,比2001年1月的2250万增长了400万人。

目前中国网民的人数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美国有一亿多网民,中国有2500万网民。中国网络人口2001年底将达3500万,比2000年底止2250万人成长56%。

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中国互联网用户将在2001年底突破或接近3000万,2002年底至少突破3500万。

以下是笔者在MICROSOFTOFFICEEXCEL下对中国网民增长数据的处理结果:

中国网民呈指数增长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同时上网费用的下降:中国的电信事业的迅速发展,电信基础设施得以大幅改善,同时电子及通信产品制造业已经成为中国第一支柱工业,为上网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中国教育事业在发展,使得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在迅速普及。

然而,中国网民的绝对数量在高速增长的同时,相对数量(网民占人口的比例)与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据信息研究机构JUPITERMMXI日前公布的统计数字报道,挪威的全国人口中每个月都上网的人数比例已达到63%,丹麦上网人数比例达36%,美国上网率超过50%,瑞典29%,英国25%,德国18%,法国14%,意大利13%,西班牙9%。整体而言,2000年全球约有4亿人每天在使用互联网,预料到2005年将超过10亿人。华盛顿的Strategis公司经过调查,在美国,互联网用户人数已达到一亿,现在美国有半数的成人在使用互联网。据日本2001年06月30日发表的《2001年因特网白皮书》提供的统计,截止2001年2月底,日本共有网民3263.6万人,比去年增加1937.9万人。白皮书预测,到今年年底,日本网民人数将增加到3628万。

按照传播学界的共识,当一种媒介的使用者人数超过总体的20%亦即1/5以上,它就跨越了“普及”的门槛。以美国为例,为达到这一标准,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而网络只用了5年。根据传播学中的“扩散S曲线理论”,当一种新产品或服务在其潜在市场中占据10~25%份额之际,扩散率就将急剧上升。

此外,手机正在成为媒体工具,促使网民数量的飞速增长。短短几年,在中国,手机的使用不仅已经大普及,而且手机的功能也大扩充,它已由最初单一的双向语音通信工具,变成媒体信息的接收端和个人信息的发送端。据日本2001年06月30日发表的《2001年因特网白皮书》提供的统计,在日本的3000多万网民中,就有652.5万人是利用手机同因特网联网的。使用手机联网的家庭已经超过利用电脑联网的家庭。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和手机功能的增强及扩大,手机新品不断推出,将使其媒体工具的特性越来越彰显,它不仅是人们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工具,而且是新闻记者及时快速传递新闻信息的利器。由于中国移动用户已经居世界第一,能够上网手机的大量使用,将极大地促使中国网络的普及。

在中国的经济领域,有所谓的“2000万现象”:彩电、冰箱、空调等均在用户数量达到2000万以后迅速走向大众化,中国手机的普及更加印证了“2000万用户往往会带来雪崩效应”的观点。中国网络自突破2000万用户后开始向低收入、女网民倾斜,也印证了这一趋势,但是,从去年开始的全球新经济不景气反映到中国网络发展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这一进程,使网络的大众化没能像手机、彩电那样直接带来用户数量的猛增。

2.网络受众的性别比例趋向平衡

尽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在网民中,男性远多于女性。但是,我们通过历次数据的对比及海外的数据分析,发现,网络受众的性别比例趋向平衡。

1997年10月CNNIC调查结果显示,用户中,男性占87.7%,女性占12.3%。但随后的调查显示性别比例逐步趋向平衡,到2001年7月CNNIC调查结果显示,男性占61.3%,女性占38.7%。女性网民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男性,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来自香港的著名互联网统计机构iamasia公布的一份资料显示,目前大中华区经常使用互联网人数达2400万人,其中女性超过了1000万人。在发达国家,女性网民的数量已经与男性网民持平或超过了后者。据日本2001年06月30日发表的《2001年因特网白皮书》提供的统计,在日本网民中,男性和女性分别占61.2%和38.8%。美国Nielsen//NetRatings公司2001年6月16日的最新研究报告称,美国互联网用户当中的女性人数最近日益增加。调查显示上个月女性已占美国网民人数中的51.7%;加拿大的女性互联网用户也超过了互联网用户的半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女性网民比例分别为48%、46%、45%、44%、42%、41%。

3.网络受众的年龄分布趋于平衡在网络发展的初期,网民的年龄集中在20—35岁之间。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受众的年龄分布正在趋于平衡。尤其是,2000年7月以来统计表明,18岁到24岁,25岁到30岁这两个年龄段的上网人数比例在持续下降,18岁到24岁上网人数的比例2000年7月是46.77%,2001年1月减少到41.18%,而现在只占36.8%;25岁到30岁的上网人群2000年1月占33%,2001年1月底降低到19%,现在进一步降低到16.1%。网民年龄层次分别向两个方向延伸。今后互联网将不是年轻人的专有,只要有符合需求的信息及合理的收费,用户群体必将向各年龄段延伸。

国外的调查研究也显示了网络受众年龄分布的平衡化趋势。据互联网调查公司JupiterMediaMetrix2001年5月14日的研究报告,2000年一年全球网民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两个年龄段分别为18至24岁以及55岁以上的用户。在2000年4月到2001年4月期间,55岁以上的网民人数增加了33个百分点,18到24岁的网民人数也增加了32个百分点,同一时期各个年龄段的网民人数平均增加19个百分点。尽管25到34岁的网民占全球网民人数的最大部分,但18到24岁再加上55岁以上网民的人数总和截止2001年4月已超过25到34岁的网民数量550万人。

4.网络受众的婚姻状况——未婚者与已婚者的比例趋于平衡

以往,在网民中未婚者居多数,但是,从最新的调查结果来看,未婚者与已婚者的比例也在趋于平衡。例如,1999年7月CNNIC调查显示的用户的婚姻状况:未婚占63%,已婚占37%;而2001年7月CNNIC调查显示的用户的婚姻状况:未婚占58.5%,已婚占41.5%。未婚者在网民中所占比例在缩小,未婚者与已婚者的比例在日趋接近。

[page_break]5.网络受众文化程度分布的变化

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这与上网需要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和技能有关,一般人们是在高校中才能学习到这些知识,尤其是在中国。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和技能的普及,以及电脑的人性化操作趋势,上网变得越来越简便,使得网络受众的文化程度分布发生了变化。从CNNIC历次报告的数据中可以看出,网民的学历层次有所下降,说明网络的普及程度有所提高,使用网络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将越来越低;表明中国网民结构正趋于大众化。

6.网络受众的经济收入分布

毫无疑问,上网首先要购置电脑及相关设备,并且支付上网所需的通讯费用,这些需要经济基础。尤其是在网络应用的初期,上网需要较雄厚的经济基础。但是历次的CNNIC调查显示却显示,尽管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网民所占比例很小;但是,低收入者却占据网民的大多数。这和网民中学生和年轻人的比例较高有关。事实上,经济水准达到一定阶段之后,网民上网积极性如何,更多地取决于其他因素。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上网费用的下调,网络受众人均月收入分布会进一步平衡。

7.网络受众的地域分布趋向平衡

网民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北京是我国网民最多的地区,广东其次、上海紧随其后。北京和上海文化生活水平较高,成为网民数量最多的直辖市;而分省来看东、南部发达地区的网民数量最高,其中广东省的网民数量最多,其次是浙江和江苏两省;西北部地区的网民数量仍然偏低。

历次的CNNIC调查显示,网络受众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但是地区差在缩小。以网络受众所占比例最高的北京和比例最低的新疆为典型案例进行比较研究,我们不难发现,1997年10月CNNIC调查显示的北京网络受众所占比例为36%,新疆为0.1%;2001年1月北京网络受众所占比例为12.39%,新疆为1.51%;显示网络受众的地域分布趋向平衡。

8.网络受众的行业分布趋向平衡

历次的CNNIC调查显示,网络受众主要集中在科研教育和计算机行业。但是,通过对网络受众的行业分布比例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其行业分布正在趋向平衡。例如,所占比例最高的科研教育和计算机行业的网络受众的比例在逐年下降。1997年10月CNNIC调查显示的网络受众显示,科研和教育(不包括学生)的网络受众所占比例为26.1%,计算机行业为15%;而2001年7月CNNIC调查显示的网络受众显示,科研和教育的网络受众所占比例为10.0%,计算机行业为9.0%。

当然,不均衡现象依然存在,具体而言,“网民”中的强势职业为:学生、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行业从业人员。与此相对照,弱势职业为:“退休人员”、“待业人员”、“打工者”。2001年7月CNNIC调查显示,用户中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最多,各占百分之二十几;用户的行业分布较广,网民分布在结构上更为广泛,在行业分布上以计算机业与IT行业、商业贸易以及科教行业居多。

总之,通过对用户的性别、年龄、收入、教育水平、地域和行业分布等数据变化情况的分析,笔者可以得出结论,网络受众呈现出明显的大众化趋势,网络受众原先的独有特征正在淡化。国外的调查研究也印证了笔者的结论。

美国一家网络市场研究公司InsightExpress公司2001年7月12日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目前使用互联网的成年美国人的平均特征很大程度上就是所有成年美国人的平均特征。1996年,网民中的性别比例为,男性占62%,女性占38%。今年,网民中的性别比例却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男性占49%,女性占51%。这也是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工作中发现的全部男性与女性人口比率正在下降的一个侧面反应。同样,1996年,在线人口的家庭年平均收入为62,700美元,而这一数字在2001年时为49,800美元。今年的这个收入数字与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时,计算的普通公民年家庭收入数字相比,还要低一些。该公司认为,“最普遍的评论意见,就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市场媒体正在接近每个消费者。我们国家的在线消费者的特征,现在已经很明显地表明,与美国人的平均特征相当接近。”

二.网络受众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常用工具是电子邮件和搜索引擎

历次的CNNIC调查结果都显示,网络受众上网的主要目的依次是:获得各方面的信息,学习计算机等新技术,工作需要,休闲娱乐;网络受众最常使用的网络服务是电子邮箱和搜索引擎;用户在网上最主要获得哪方面信息是各类新闻。CNNIC2001年7月18日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目前有2650万网民,而这些网民有近8成拥有自己的电子邮箱,电子邮件的快捷和便利已经被绝大多数网民所认可。历次的CNNIC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受众上网的主要目的和常用工具没有明显变化,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常用工具是电子邮件和搜索引擎。

国外的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2001年6月11日,美国尼尔森网络评估公司(Nielsen//NetRatings)的一份报告称,一些提供类似于免费电子邮件服务的网站正在迅速增加,搜索引擎服务网站、门户网站和在线社区服务网站仍然在所有在线交易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网络受众对网络广告的认可程度在不断提高,开展电子商务的时机日趋成熟

1997年7月CNNIC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受众经常点击,并且丛中获得很多有用信息的仅占6%;有时点击,为了支持自己喜欢的网站占19%;不常点击,除非有感兴趣的内容的占49%;不点击,但对网络广告并不讨厌的占20%;网上广告将延长下载网页的时间,对其痛恨至极的占6%。

而CNNIC2001年7月18日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透露的调查数据显示,63.4%的用户“经常点击”或“有时点击”网络广告,69.9%的用户“经常浏览”或“有时浏览”网络广告;目前在我国的网民中有73.9%的人“经常浏览”或“有时浏览”电子商务网站,与以往相比,更多的网民开始接触并接受电子商务。在初步接受了电子商务的网民中有31.9%进行过实际的网络购物,而“节省时间”(46.7%)和“操作方便”(44.2%)是他们选择网络购物的主要原因。价格相对较低的图书、音像制品、电脑软件、鲜花礼品、生活日用品以及票务服务等对网民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是近期网上消费的主要热点。

尽管我国的网民目前对电子商务还存在或多或少的否定和怀疑,但他们对在中国实现大规模电子商务依旧充满了信心,有79%的网民认为中国5年之内能实现大规模的网上电子商务。“网上购物”被网民认为是将来最有希望的网上事业(60.5%),“网上学校”(54.7%)、“网络通讯”(52.4%)以及“网上炒股”(50.9%)的前景也被看好。

可以预见,随着互联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网民数量的进一步增加和网民结构的进一步成熟,将会有更多的个人和企业接受网络广告其跨时空、跨地域、图文并茂双向传播信息的超凡魅力,网络广告和电子商务蕴涵着巨大商业潜力。

国外的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据网络研究公司TaylorNelsonSofres2001年6月29日公布的一项电子商务研究报告表明,全球的网上购物网民比例去年同比增长了了50%。

四.网络受众对黄色信息存在猎奇心理

多个海外的调查显示,网络受众普遍接触过黄色信息。据中国新闻网2001年07月03日的报导,台湾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有93.4%台湾网络族看过色情片。其中,有4.16%的人集中在16到20岁之间,36.2%的受访者在11到15岁时就己经有观看色情片的经验。据报道,这份调查是由台湾的《张老师》月刊于2日正式公布的。该月刊在5月中旬,针对青少年朋友们看待色情片的态度,在网络上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意见调查。

根据调查指出,曾经看过色情片的受访者有1377人,占所有受访者的93.4%,而在被问到第一次接触色情片的年纪时,36.2%的受访者在11到15岁时就己经有观赏色情片的经验。问卷中也问到了青少年的色情片来源,结果显示出同学处是主要来源。

调查还发现,随着网络科技及复制技术的日益发达,有21.8%的青少年曾经自己到录像带或光盘出租店中租色情片回家观赏,还有12%的青少年是在色情网站上透过网络的匿名性,交易获得各式种类多样的色情光盘。

2001年8月30日,韩国昨天在一政府网站传载色情罪犯的姓名,造成网络交通阻塞。韩国保护少年委员会当日传载169名色情罪犯的姓名、年龄、职业和地址,他们包括强奸犯以及与未成年男女发生性关系的罪犯。此举也引起网民的广泛兴趣,导致该网站www.youth.go.kr陷入瘫痪。

此外,部分网络受众有在网上假扮相反的性别的“爱好”。香港明报2000年5月24日报导,美国与澳洲一项新研究,以角色扮演游戏及其他互动网上活动调查了四百名网民,便发现共四成参加者有在网上对掉性别的习惯。该项研究更指出,上网时间愈长的人,愈可能会尝试扮作相反的性别上网,以寻求新鲜感。

五.网络受众浏览的网站日趋集中,网络受众的注意力呈现“马太效应”。

调查显示,网络受众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的知名网站,呈现出“马太效应”。

美国6月11日美国尼尔森网络评估公司(Nielsen//NetRatings)的一份报告称,就整体浏览量而言,排在前五位的还是人们熟悉的网站,分别是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微软、雅虎、Lycos以及Excite。在美国,每三个美国人中平均就会有一人每天访问一家如美国在线或者是雅虎的门户网站。访问这些网站的网民占所有网民的92%。

美国JupiterMediaMetrix互联网调查公司2001年6月4日报告称,美国在线(AOL)、雅虎、微软以及Napster4个网站吸引网络美国用户驻足浏览的时间占所有美国用户上网时间的一半还多,即四家网站瓜分网民半数线上时间。该报告还发现,就在两年前,占所有美国用户上网时间一半的网站总数还是11个,现在已减少到仅为4个。另外,1999年3月份时占所有美国用户上网时间60%的网站数量还是110个,现在却猛减到了14个。

CNN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显示,互联网界现在有四家大型门户网站(美国在线、雅虎、微软和Napster)已经控制了半数网民。显然,网络受众的注意力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

参考文献:

定量范文篇9

1.1中小型企业计量理念落后

中小型企业往往不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往往只关心眼前的利益,对定量包装商品计量工作认识存在误区,认为产品质量过关即可,而计量工作没必要太过精确,也不需要配置专门的计量部门和专职计量人员,对于计量方面的法律法规所知甚少,法律意识淡薄,因此对法律规定的计量校准、检定等也只是应付了事,计量人员很多都是其他岗位的兼职人员,对于计量方面的专业知识所知甚少,不足以胜任当下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工作。

1.2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标注不规范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净含量标注的字符高度,计量单位的选择等内容有严格的规定。但由于实际工作中缺少有效的监管使得中小型企业对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的标注认识不足,因此在商品外包装上要么缺少标注项目,例如有的只标注数值和计量单位,缺少“净含量”等中文字样,要么标注内容与法律、规范的要求不符,如只标注“重量”,而不明确“净重”,另外,标注位置和字符大小等的随意性较大,使得定量包装商品市场较为混乱。

1.3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不足问题较为常见

中小型生产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工艺较落后,而且对计量方面财力投入少之又少,计量器具老化、量程不准等现象非常普遍,为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我国中小型生产企业常采用廉价的人工来替代机械设备,在定量包装商品包装时采用人工计量,因此常常导致商品包装时不能准确计量。一些中小型生产企业为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将定量包装商品的净含量控制在允许偏差的下限,而这在法律上是不被允许的,属于违法牟利的行为,这在中小型生产企业中比较常见。

1.4计量管理相关制度缺失

当前我国大多数定量包装商品的中小型生产企业都存在制度不健全的现实问题,因此计量管理工作常常是无章可循,内部控制规范和计量管理人员缺失,缺少定期和不定期的商品净含量内部抽查,而且对计量器具设备缺少维护、校准等专业人员,因此对于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是否合格不能准确和及时地判断出来,导致净含量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2对中小型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的监管措施

2.1加强外部监管

2.1.1宣传和普及商品计量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中小型生产企业法律知识淡薄的现实,应当加大我国现行的《商品量计量违法行为处罚规定》、《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监督规定》、《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及《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JJF1070-2005)等法规和有关规定向中小型企业宣传和普及的力度,使中小型生产企业的负责人知道定量包装商品如果净含量不足不但不会给企业带来利润,而且还会影响企业的市场形象,对企业长期发展不利,一旦触犯法律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为企业普及法律知识是监管的基础。

2.1.2加强监督执法力度

首先,质监部门应当建立定量包装商品定期检查和随机巡检制度,对中小型生产企业形成常态化的监管机制,重点监督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其次,加强对流通领域的检查,这是对生产企业监管的辅助性措施,主要作用是防止在监督生产企业的过程中有所疏漏而设立的有一道防线;再次,建立社会监督机制,由于定量包装商品种类繁多,生产企业遍布各地,因此仅靠政府部门的监督是不够的,应当发动群众的力量,建立社会监督的平台,将违法违规的企业在平台公示,并进行法律上的制裁。

2.1.3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指导和帮助

中小型生产企业在资金、设备、人员等诸多方面都很薄弱,单靠企业自身没有能力精确控制定量商品的净含量,也缺乏查找净含量不合格的原因以及制定相应措施的能力,因此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企业在建立计量工作制度和制定预防措施上的指导;同时要根据这些中、小型生产企业的实际需要,通过与有检验资质的单位进行协调,使之与中小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签订委托检验协议,以帮助中小型企业控制好出厂产品的净含量处于标准规定的范围内。

2.2加强内部管理

对于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来说,要想提高定量包装商品计量合格率,外部的监督是最为常见的措施,然而来自企业外部的监督行为对于企业来说始终是被动的,只有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加强定量包装商品计量工作,合法经营,才能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社会形象,是符合企业长远利益的。

2.2.1建立计量工作制度

企业应当建立定量包装商品计量工作的制度,使其常态化,设置专门的计量部门或计量专职管理人员,对企业商品的生产进行计量管理。工作中,首先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配置性能可靠、准确度符合规定的计量器具,也可通过与其他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将产品计量进行外包,以降低短期设备投入;另外,对于商品的包装标注应当按照《办法》的规定进行,统一批次产品做到整齐划一。

2.2.2做好生产过程监督控制

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应当对重要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抽样检验,及时获得第一手信息,掌握产品的计量状态,通过对工序进行控制达到对整个工艺流程控制的目的,同时为确保计量的准确性,应当明确每个计量器具的校验、维护计划,确保设备器具符合计量工作的要求。

3结束语

定量范文篇10

安全文化评估是一项重要而专业的工作。根据核电运营企业的长期实践,可考虑从基于员工态度的综合考量以及基于安全文化弱化的探测两方面进行定量评估,保证对于安全文化的日常性、持续性监测与改进。文余萌企业文化评估是企业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定期评估能够明确企业文化创新、变革的方向与实施策略,从而保证企业文化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动态适应及持续改进。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文化的发展具有强烈的人本精神和实践需要,如何做好安全文化评估是一门亟待思考的课题。对于核能发电企业来说,安全文化建设始终是重中之重。从世界核电站运营实践来看,目前对安全文化的考核主要是定性评估,即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世界核营运者协会(WANO)开展各类外部评估、检查活动。同时,核电运营企业还结合国际上业已成熟的安全文化理念和安全管理实践,相继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前瞻性安全文化定量评估体系。这种定量评估,对于掌握日常安全文化的状态并实时、灵活地进行针对性改进,非常有帮助。安全文化定量评估的理论基础对于安全文化定量评估的方法,IAEA在关于《发展核活动中的安全文化》一文指出“:安全文化没有综合评价方法。文化的多面性使这样一种评价方法永远不可能被找到。变化一般是缓慢的而且经常是难以察觉到的,但是历史证明,文化的变化可以在有限的时期内察觉到,安全文化应同样如此”。为评估安全文化发展中的进展,或许应该放弃寻找单一的评价方法,而集中精力去确定能够反映文化各个组成部分的系列指标上。基本评价包括看得到的行为、有意识的态度以及观念或信念三个层次的内容。IAEA给出了评价这些主要组成部分的具体方法。员工的态度调查是获得当前文化阶段信息的最常见方法。很难评价观念或信念方面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它们中有许多处于无意识状态。无意识信念或许有重要影响的表现为:看得到的行为与有意识的态度之间往往有重大的不一致。评价信念需要先进的心理测量技术,而且结果可能很难解释。通常,行为观察和态度调查应为评价文化的变化提供足够的信息。从行为观察和态度调查中积累的信息,能够为安全文化是否正在成功地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指示。这种信息还可以用于证实与安全有关的具体管理行动的有效性。这也是安全文化正在成熟,即安全绩效可持续改进的更明显的证明。

二、安全文化定量评估的基本思路

根据IAEA的评价方法,在安全文化的定量评价方法上有两个基本思路:一是选取基于员工态度的具体指标反映安全文化的总体状态;二是针对安全文化变化过程的特征选定指标来反映安全文化状态的变化。一是基于员工态度的综合评估指标。企业安全文化最终体现在企业每一个成员的安全行为上。企业成员分为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及员工层三个层次,其中员工作为安全风险的直接承受者,其对安全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一系列反映员工“对安全的态度”的单项指标来跟踪,再将这些指标按重要程度进行提炼,汇总到公司业绩指标体系整体框架中。基于员工态度的安全文化综合评估指标,可以考虑从遵守程序、剂量控制、防人因失误、纠正行动跟踪等领域入手,设置不同的关键指标来体现个人奉献的倾向、安全思维和质疑的态度,然后逐个进行跟踪。这些指标是循序渐进的有形表征。其中,核电企业的基本要求和文化特点是“按程序办事”“,遵守程序”领域可以设置较大的权重,从与程序要求的符合度、对程序、政策、规章的态度等维度出发,设置“违反技术规范次数”等负向指标或“主控室报警数”等体现透明度的趋势类指标。“防人因失误”领域主要从培训、程序等人因类缺陷导致的内部事件比例设置指标。“纠正行动跟踪”领域考虑从积压的不符合项(NCR)数量及不同时限的遗留项处理效率等角度设置指标。安全文化状态评价主要可采用交通灯和报警盘的形式,既直观又有层次地评估各项指标的进展状态。指标结果100%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为绿灯,实现目标的95%-99%为白灯、80%-94%为黄灯、80%以下为红灯。绿灯表示良好,白灯表示满意但需关注,黄灯表示警告并需采取改进行动,红灯表示不可接受且需立即行动。对于指标所对应的业绩领域,采用“从劣”原则,规定领域的交通灯按照它所对应的指标中状态最差的颜色设置。即如果一组指标中有一个红灯,所对应的领域即为红灯。这样一方面是加强内部的管理和控制,保持各级干部和员工的警觉性;另一方面可以使最重要的内容首先得到管理上的关注,体现了关键优先原则。二是基于安全文化弱化的探测指标。根据长期的实践观察,安全文化定量评估的另一方法可定位于监测和评价“安全文化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通过安全文化指数来鉴别核运营单位的安全文化水平是下降还是上升。其意义在于“从弱化发展到发生重大安全后果的事件,往往会有一段时间。留心早期的报警信号,就有可能有足够多的时间采取补救行动,避免负面安全后果的发生”。定位于控制和监测“安全文化是否弱化”的定量指标是一大进步。基于“安全文化变化过程”精神,参照IAEA《安全报告丛书NO11》中关于“安全文化已经变弱的征兆”说明,核电运营企业可以结合已有的指标体系加以筛选,从以下主要表征来设置并形成新的安全文化指数。安全文化指数主要考虑了电厂管理层面以及现场实践、员工的个人表现等,而对其他安全文化相关主体,如政策层、工作氛围等还没有比较具体的指标进行衡量。设置该指标的目的不仅是判断或评价电厂的安全文化的总体水平,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对安全文化在核电站在各个领域的特征和要求,找到相对应的可能反映安全文化弱化表征的量化指标,通过对一段时间内安全文化指数趋势的分析,对核电机组的安全文化状态变化进行早期预警。

三、安全文化定量评估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