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调查方法十篇

时间:2024-01-15 18:08:42

病害调查方法

病害调查方法篇1

关键词:高速公路、桥头护坡、修复

Abstrac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highway slope protection for disease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method, and puts forward practical, reasonable,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of the engineering measures to repair the economy.

Keywords: highway, the bridge to protect slope, recovery

中图分类号:U412.3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上海经济的迅猛发展,公路建设也有了飞跃的发展,为适应高速公路运营的需要,对高速公路养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某高速公路经4年左右时间使用,部分桥台护坡发生开裂、沉陷等病害。为消除桥梁安全隐患,使桥梁保持良好技术状态,延长桥梁使用寿命,对护坡护坡病害进行综合调查和分析,并因地制宜选择实用、合理、经济的工程措施进行修复。

护坡病害调查

护坡病害调查分为内业基础资料调查和外业基础资料调查。

内业基础资料调查

内业基础资料调查包括地址情况调查和图纸资料调查。

桥梁地质情况

通过对已建工程的地址资料调查,可以了解桥位处土层状况。

经调查,工程场地位于长江三角洲入海口东南前缘,其地貌均属于上海地区四大地貌单元中的滨海平原类型。桥位处存在较厚的淤泥质粉质粘土,属于典型的软土地基。

桥梁图纸资料

通过对已建工程的竣工图调查,可以了解到病害桥梁的桥台结构形式、桩基类型、填土高度等重要信息。

沉降观测资料

通过对养护部门的沉降观测资料调查,可以分析桥头沉降的发展趋势。本工程共收集到连续两年的有效观测资料。

外业基础资料调查与病害分类

外业基础资料调查

外业基础资料调查包括测量护坡裂缝宽度和深度、护坡坡脚距河道距离、台前填土压实度、填土含水量、护坡坡度等。

病害分类

从现场及测量情况,台前护坡均有不同程度的破损,根据护坡损坏程度分为以下三大类。

第1类:浆砌块石护坡缺失

第2类:护坡轻微横向开裂及局部凹陷(局部凹陷不超过10cm)

这类病害表现为护坡表面开裂、砌缝砂浆风化,在现场开裂、凹陷处开挖后,发现护坡内部填土并未形成或仅局部空洞。

第3类:护坡严重横向断裂及塌陷(塌陷深度超过20cm)

对于这一类护坡,逐一进行检查,对破损严重部位局部开挖,检查完毕后及时回填。检查发现,护坡内土体普遍沉降脱空,护坡表面浆砌块石严重断裂,部分桥台台前护坡坡面有滑移现象。

其中第2类病害占主要多数,约65%,第3类病害约占25%。

护坡病害分析

土体沉降

沉降成因

(1)地基土质不良

上海地区是典型的软土地区,工程沿线的地质情况也表明存在较厚的软弱土层。由于软土一般都具有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强和抗剪强度低等特点,在软土上填筑路基,便极易产生沉降(包括瞬时沉降、固结沉降和次固结沉降)。同时,桥头路基填筑高度较其它地段大,产生基底应力相对较大,更易引起地基沉降。由于台后与台前土体相互贯通,台后土体的沉降也会对台前产生一定影响。

(2)土体压缩变形

因靠近河岸,通常桥台前护坡土体含水量较高,存在一定的孔隙率,施工中也难以将填料颗粒间的孔隙完全消除,压实度往往较低。道路运营过程中,在土体自重及车辆荷载共同作用下,其孔隙率逐渐降低,土体逐渐压自密,便会在一定期限内产生沉降量。虽然台前填土高度相对台后低,但仍会发生一定的自密沉降。据调查从竣工至今,已多次对桥台后道路接坡进行加罩处置,而台前护坡并未采取任何补强或加固措施。

(3)土体沉降影响计算

为验证土体沉降对护坡产生的影响,本工程选取填土高度适中但护坡破坏较为严重的桥梁进行沉降计算。计算采用分层总和法,压缩层的厚度,按附加应力与自重应力之比为0.1控制,地质资料参考原勘察资料。计算结果与现场沉降接近,进一步论证了计算结果。

由于深层地基和填土路基土体沉降,造成台前护坡内土体下沉,护坡薄弱处出现裂缝及沉陷。并且根据理论计算,基准期内仍存在沉降,因此该影响将长期持续存在。

台前填土高度分析

填土高度越高,对地基的附加应力就越大,同时土体内可压缩空间就越大。本工程对护坡台前填土高度进行统计。经统计,第3类病害护坡的桥台,台前填土高度均大于1m,且平均填土高度为最高,因此台前填土高度与护坡病害有一定相关性。

台后沉降状况分析

根据收集到的台后沉降测量资料,筛选有效测量点进行沉降分析。通过对相对完整有效的桥头沉降测量资料的整理,将桥头沉降速率与沉降时间(月)绘制成沉降速率曲线表。经过分析,桥头沉降特征可分为3种类型:

第一种“总体收敛,沉降趋缓”。各桥头沉降速率呈现收敛趋势,且沉降速率已降至1毫米/月以下。

第二种“沉降速率波动大”。各桥头沉降速率上下波动,其中三处桥头最后一次有效观测计算的沉降速率大于1毫米/月。

第三种“近期沉降速率增大”。各桥头在近1年半时间出现加速沉降的趋势,其中两处桥头最后一次有效观测计算的沉降速率大于1毫米/月。

根据统计结果,第3类病害的护坡,多数为桥台后“沉降速率波动大”一类。

土体滑移

台前护坡临近河岸,地下水位较高,当河道有淤积时,护坡及坡脚均浸泡在水中。护坡内土体随着含水量增加,土体抗剪强度显著降低,加之部分护坡坡面较陡,前脚趾未按设计图纸施工,不能有效抵抗台前土体的滑移,造成台前护坡向前坍塌。

护坡坡脚距河岸距离

坡脚距离河岸的距离,影响到护坡内土体的含水量,而土体含水量的高低与护坡病害也有密切的关系。经统计,护坡严重横向断裂及塌陷的桥台的护坡坡脚距河道距离大部分在4m以内,距河岸相对较近。因此护坡坡脚距河道距离与护坡病害有一定相关性。

台前填土压实度及含水量

桥台前填土较难压实,在自重和车辆荷载的作用下,土体内孔隙率逐渐降低,密实度逐渐增大,产生沉降。另外如果护坡内含水量如果较高,土体抗剪强度会显著降低,不能有效抵抗土体的滑移,造成护坡向前坍塌。

本工程选择部分代表性桥梁,对桥梁台前护坡内填土的压实度和含水量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护坡范围内土体压实度较低、含水率较大,同时护坡病害最严重的桥台压实度最低、含水率最大。

台前护坡坡度

根据现场测量,台前护坡坡度范围从1:0.97~1:5.03,既有第2类病害,又有第3类病害,表面上似乎坡度与护坡病害关系不大。然而在第3类病害中80%台前坡度小于1:1.5,说明台前护坡坡度与护坡病害有部分相关性。

桥台的桩基类型

本工程所涉及的病害桥台基本上为轻型桥台,桩基类型有40×40方桩、45×45方桩、D60PHC管桩、D60钻孔桩、D80钻孔桩。

桥台护坡加固方案

修复原则

1、桥台护坡修复的原则应当是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适用耐久、经济合理的,并考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便于施工和养护等因素。

2、针对不同的病害形式,分别采用不同的处治措施,恢复护坡对桥台和基础的保护功能。

3、修护方案应尽量减少对高速公路运营的影响。

修复方案

修复措施

根据护坡病害的调查分析,针对不同的病害现象,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对症下药。

(1)对于脱空、凹陷、塌陷的病害现象,采用充填注浆(填土压实后注浆填充)的处理方法,处理范围为脱空处(搭板下及台盖梁下)或凹陷及塌陷处。

(2)对于土体压实度较低的病害现象,采用压密注浆(对现状土体注浆)的处理方法,处理范围为原地面以上,搭板下及护坡内土体。

(3)对于桩基表面裂缝的病害现象,采用表面涂刷的处理方法,处理范围为桩基裂缝上下各20cm范围。

(4)对于护坡表面轻微开裂的病害现象,采用表面局部修补、更换块石、重新勾缝的处理方法,处理范围为台前宽度范围内,护坡裂缝上下各1m范围。

(5)对于缺失、不满足设计图纸、护坡严重断裂的病害现象,采用重新进行护坡施工的处理方法,处理范围为台前及锥坡全范围。

修复方案

每一座病害桥台护坡总是存在多种病害现象,针对病害种类及结构形式,分别采用不同的修复方案组合。这些措施恢复了护坡的构造,增大了土体的密实度,改善了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能较好地解决目前的病害状态,对桥梁结构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并能取得较好的外观效果。但注浆的同时增加了土体重量,对远期的沉降实际上有增大的趋势。

对临河较近的桥梁,还需进行部分河道疏浚的工作,河道疏浚后能保证桥台护坡的正常使用环境。

结语

桥梁病害调查分析

根据对相关基础资料的统计分析,研究认为台前填土高度高、台后沉降不稳定、距河道距离近、台前填土压实度低、填土含水量高、桩基采用小方桩、台前坡度不足,都是引发护坡病害的影响因素。

病害调查方法篇2

【关键词】职业危害因素;分布;职业病防治; 调查

根据国家卫生部等九部委《关于开展职业健康状况调查的通知》的要求,宣汉县结合本县实际,制订了《宣汉县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实施方案》。由县安监局牵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从2011年7月初开始按照统一的调查表对辖区企业的职业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于7月底调查结束。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宣汉县辖区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企业,内容包括:从业人数、接触危害因素人群及行业分布情况、存在或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用人单位的职业健康监护情况、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参加工伤保险的情况等。

1.2方法:

使用《全国职业健康状况调查表》,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标准,统一控制、统一进度的原则实施。

2 结果

2.1基本情况:

宣汉县有常住人口129.5万人,其中男性68.9万人。女性60.6万人,城镇人口29.3万人,乡村100.2万人,劳动力人口73.1万人;以采煤、建筑、制造业为主导工业,辖区内企业总数为1450个,本次调查了存在职业危害的企业68个,职业病危害因素以粉尘为主,存在粉尘危害的企业59个,占(59/68)86.76%;接尘人数为3307人,占接害人数的(3307/3406)97.09%,化学毒物99人,占接害人数的(99/3406)2.91%。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点分布情况:

本次调查的68家企业,有114个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点,其分布情况祥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宣汉县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点114个,有害作业点以粉尘危害因素为主,粉尘作业点99个,占总数的86.84%,接害人数以接触粉尘的最多,占97.09%,充分说明宣汉县职业病危害因素以粉尘为主。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企业分布:

本次调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企业分布情况详见表2,从表中看出,宣汉县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在煤炭、制砖、木材加工、加油等行业,但以煤炭行业为主,调查68家企业中煤矿30家,占44.12%。接触有害因素的工人总数为3406人,煤矿占了3015人,占88.52%(3015/3406)。说明宣汉县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分布在煤矿企业。

2.4 劳动合同签订、工伤保险、职业健康检查情况(2010年)

表1 职业危害因素作业点的分布情况(2010)

表2 职业危害因素的企业分布情况(2010)

从表3得知调查的4297名工人中签订劳动合同的3167人,占73.70%,工伤保险的3635人,占84.59%,参加职业健康检查的1688人,占39.28%,接触有害因素的3406人,占79.26%。参加工保险的比例最高占84.59%,企业以煤矿企业最高占86.30%,职业健康检查的比例最低仅占39.28%,且只有煤矿企业组织工人参加了职业健康检查,但比例不高,只占44.17%。

3讨论

3.1 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笔者认为,宣汉县职业危害因素以粉尘为主,主要分布在煤炭行业。用人单位重视的是工伤保险和劳动合同的签订,对职业健康检视不够,说明用工单位法律意识淡薄,对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积极配合职业病防治机构搞好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同时,劳动者职业卫生知识水平较低,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3.2对策

3.2.1 安监部门应与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建立高效、迅捷的联动机制,加大执法力度。

3.2.2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大力宣传职业病防治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职业卫生知识,提高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做好职业病防治的自觉性,让用人单位由“要我检查”变为“我要检查”。[1]

3.2.3 规范管理职业健康服务机构,承担职业健康检查的机构必须按照“职业健康检查应当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机构承担”[2]的规定,取得“职业健康检查批准证书”,并按批准的项目开展工作。

3.2.4 注重职业健康服务机构建设,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更新设备,提高科技含量,不断提高职业健康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参考文献

病害调查方法篇3

[关键词] 厂矿企业;职业危害;现状调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新建了不少合资企业及个体私营企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然而厂矿企业职业危害问题也日趋严重,职业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有的地方还发生了严重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晋城市是一个能源重工业基地,煤矿铁矿等厂矿企业众多,为掌握和了解本市厂矿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现况以及职业危害的规律和特点,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我们于去年对全市236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晋城市5县1区236家用人单位及其接害人员18 912人为本次调查对象,其中国有企业56家(10 012人),合资企业24家(4 100人),个体私营企业156家(4 800人)。

1.2 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对各类用人单位组织机构、人员状况、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职业病防护状况、接害工人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进行调查,同时对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浓(强)度进行检测,最后作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晋城市是一个能源重工业基地,以煤矿、铁矿、电力、化工企业为主,改革开放以后涌现山许多乡镇个体煤矿,国有企业生产技术先进,工作条件较好,合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生产技术落后,工作条件较差。

2.2 职业卫生管理情况 本次调查236家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设置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职业卫生专业人员的占69.49%(164/236),其中国有企业占7.14%(4/56),合资企业占16.67%(4/24)、个体私营企业占100%(156/156);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未办理“三同时”审批手续的占88.86%(205/236),其中国有企业占53.57%(30/56)、合资企业占83.33%(20/24)、个体私营企业占99.36%(155/156)。

2.3 职业病危害情况 236家用人单位有90.68%(214/236)存在职业病危害,其中存在粉尘危害的企业占88.56%(209/236),存在噪声危害的企业占88.98%(210/236),存在各种有毒有害化学品危害的企业占22.03%(52/236),存在其他职业病危害的企业占20.76%(49/236),多数企业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职业病危害。

2.4 职业病危害防护情况 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点卫生防护设施不符合有关要求的占82.63%(195/236),其中国有企业占37.5%(21/56)、合资企业占75%(18/24)、个体私营企业占100%(156/156);接害工人个人防护措施不符合有关要求的占72.17%(13 649/18 912),其中国有企业占56.4%(5 647/10 012)、合资企业占78.44%(3 216/4 100)、个体私营企业占99.71%(4 786/4 800)。

2.5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强)度测定 用人单位未进行日常监测的占74.58%(176/236),其中国有企业占17.86%(10/56)、合资企业占50%(12/24)、个体私营企业占98.72%(154/156);现场检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强)度,不合格的作业点占54.84%(5 752/10 489),其中国有企业占39.01%(2 653/6 800)、合资企业占63%(974/1 546)、个体私营企业占99.16%(2 125/2 143)。

2.6 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236家用人单位有85.59%(202/236)未按照规定对工人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未按照规定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其中国有企业占51.79%(29/56)、合资企业占70.83%(17/24)、个体私营企业占100%(156/156);调查的18 912名有害因素接触者,有14 373人未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占接害人数的76%,其中国有企业占66.41%(6 649/10 012)、合资企业占77.17%(3 164/4 100)、个体私营企业占95%(4 560/4 800)。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晋城市厂矿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不完善,全市有67.8%的企业未按照规定设置组织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没有一家按照国家《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要求进行设置。组织建设是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根本保障,由于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发展阶段,企业建设尚不规范,用人单位对本身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认识不足,它们为了取得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对职业病防治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认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机构将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另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地方政府对职业病的防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出现地方保护现象,对职业卫生监督工作进行限制,一度出现权大于法的行政干预事件。因而造成了职业卫生管理机构不健全的后果。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合资企业或个体私营企业,几乎都存在职业病危害,但是对职业病危害的防护情况却不尽相同,国有企业要好于合资企业,合资企业又好于个体私营企业,从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结果可得到印证;职业健康监护工作搞的普遍不好,个体私营企业几乎不对接害工人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国有企业、合资企业也只是应付了事,仅对一少半接害工人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企业领导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主只注重经济效益,不管作业环境中有无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工人隐瞒事实真相,频繁更换工作;用人单位不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训,且企业工人文化水平低,对职业病危害及其有关的防护知识不了解,自身没有进行必要的防护;用人单位为了节省开支,只对正式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对临时聘用工人不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由于职业卫监督部门人员少,事业经费不足,因而形成一种有法不依,执法不力的现象。

4 建设

4.1 加强宣传教育 职业病防治法已经颁布3周年,各用人单位应充分认识法律的严肃性。

4.2 加强企业自身组织建设 各用人单位要按职业病防治法要求,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者兼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增加职业病防治经费投入,保证工作场所卫生检测、健康监护和职业卫生培训等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职业病危害的严重程度,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思想,树立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步发展的观点,防止行政干预,确保职业病防治法的贯彻执行。

病害调查方法篇4

1 调查时间与地点

分别在2009―2012年对周至、户县、长安、灞桥(野生区、秦美和翠香原生境、栽培区)等4个区县16个村的80个果园进行了调查。

2 调查对象

陕西西安地区1~13年生猕猴桃树,品种包括红阳、亚特、秦美、翠香、海沃德。

3 调查方法

采用踏查、访查及随机抽样调查、定点调查等方法对猕猴桃病虫害种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程度进行调查,并对病害的病原及虫种进行鉴定,病害的命名和病原鉴定依据有关资料文献进行。调查过程中详细记录:猕猴桃树的品种、树龄、环境气候条件、地点,以及向果园主人询问相关情况。

4 调查结果

4.1 病虫害主要种类

调查结果表明:猕猴桃主要病虫害种类有36种(表1),按照病虫害的发生部位,可分为叶部病虫害、枝蔓病虫害、花果病虫害、根部病虫害及苗木病虫害。叶部病虫害的种类最多,达21种,但多数危害不甚严重,其次是枝蔓病虫害和花果病虫害,均有10种,并且有几种发生比较严重,根部病虫害6种,生理性病害种类2种。另外,还有几种偶尔发生的病虫害。

4.2 病虫害发生特点

4.2.1 猕猴桃野生分布区病虫害种类少,发生程度轻 野生分布区仅发现几种叶部病虫害,有白粉病、叶枯病,小青花金龟等,但尚未构成威胁。栽培区病虫害种类多发生严重,除发现以上病虫害种类外,还有其他病虫害发生,共计36种,并且有些病虫已经发展成为灾害性的,对猕猴桃的产量和品质构成严重的威胁,如猕猴桃细菌溃疡病、根结线虫病、桑盾蚧、根腐病,蝽象等。

4.2.2 树龄愈大病害种类愈多,发病程度愈严重 树龄愈大,病虫害的种类就愈多。从全市的调查情况来看(表2),1~3年生幼树上发生的病虫害种类较少,多为叶部病害和根结线虫病,如叶斑病等,4~6年生病虫害种类及数量有大的增加,除叶部病虫害外,还有花果病虫害、藤蔓病虫害和根部病虫害,如细菌性花腐病、桑盾蚧等,7~8年生树病虫害种类相对增加不多。随着树龄的增加,结果量的提高,树体的营养消耗大,树势逐渐从强盛向衰弱过渡,这时,除以前出现的病虫害外,灾害性的病虫害也相继出现,如细菌性溃疡病、蝽象等,这时病虫害种类增加较快,并且,有些发生程度也相对严重。

4.2.3 主要病虫害发生逐年加重,是制约猕猴桃生产的主要因素

病害调查方法篇5

关键词:山银花;病虫害;海拔高度;发生程度

中图分类号:S435.6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3)05-0035-05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outbreak patterns of Flos Lonicerae diseases and insects in different altitudes,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integrated control, a outbreak survey of the semiaphis heraclei, powdery mildew and heterolocha jinyinhuaphaga, which damage Flos Lonicerae at different altitude,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tbreak of Flos Lonicerae diseases and insects and altitude. the survey resluts shows that disease index of powdery mildew goes up with the increase of altitude, with the worst record occurring at an altitude of 430m in April and May. As for semiaphis heraclei, they are found at all levels of altitude, with worse damage at altitude 290m-350m from January to March and at altitude 320m-430m in April. The damage begins to decrease from May and June. In summer shoot period, the damage of heterolocha jinyinhuaphaga to Flos Lonicerae leaves alleviates with the rise of altitude. Therefore, the outbreak of Flos Lonicerae diseases and insects is related to altitude.

Keywords: Flos Lonicerae; damage by diseases and insects; altitude; outbreak degree

山银花(Flos Lonicerae)是我国中药材之一,主要包括忍冬科植物灰毡毛忍冬Lonicera macranthoides Hand.-Mazz.、红腺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 Miq.、华南忍冬Lonicera confusa DC.、黄褐毛忍冬Lonicera fulvotomentosa Hsu et S. C. Cheng和毛花柱忍冬(Lonicera dasystyla Rehd)等 [1]。它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气候,适应性强,耐寒,耐旱,耐涝。山区、平原、粘壤、砂土、微酸偏碱环境下都能生长,能抗-30℃低温,5℃以上开始萌芽抽枝。16℃以上新梢生长快,20℃左右花蕾生长快,在我国北起东三省,南到广东、海南岛,东从山东,西到喜马拉雅山均有分布 [2-3]。因此,在贫瘠的荒山及石漠化严重的地区种植不仅起到治理石漠化的作用,亦可增加群众经济收益、保护水土及环境。

我们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前就对山银花有一定的认识。《神农本草经》将山银花列为上品并有“就服轻身”的明确记载。其花蕾更是中医临床最常用的中药之一,药用价值较高,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随着科技的发展,山银花的用途逐日显现,需求量也更为急切。

近年世界各地对山银花的需求不断增加,价格逐年递增,现有的产量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市场前景广阔。然而,山银花在生产上遇到的困难很多,其中之一是山银花上的病虫害对其产量与品质影响很大。随着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病虫为害所带来的损失也逐渐加重,严重影响山银花种植业的发展。关于山银花主要病虫、天敌昆虫消长规律调查研究、发生期预测法以及防治技术方面已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 [4-8],但尚未有学者对生长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山银花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调查研究,而本项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海拔高度的山银花病虫害发生程度进行调查与分析,探索不同海拔高度的山银花病虫害发生规律,为综合防治山银花病虫害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调查器材和工具

计算器、浸渍液、青霉素瓶、镊子、挑针、手持放大镜、病害标本夹、垫板、采集袋、标签纸、笔、塑料袋、绳子、数码相机、剪刀等调查工具。

1.2 调查时间和地点

调查时间: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每月调查2次。调查地点:广西金秀县不同海拔高度种植地带。

1.3 调查对象

山银花白粉病、山银花上的胡萝卜微管蚜和尺蠖。

1.4 调查方法

对栽种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山银花植株的胡萝卜微管蚜、白粉病和尺蠖为害情况进行调查,各种病虫调查方法如下。

1.4.1 蚜虫密度的调查方法 2011年1-6月份,对金秀县大樟乡、罗香乡、三角乡等山银花产地的毛花柱忍冬、红腺忍冬按不同海拔分若干个点进行普查,每点调查3株,每次调查植株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随机调查3个枝梢,每个枝梢调查顶芽及顶芽往下6张叶片。记录每片叶上的虫口数。

1.4.2 山银花白粉病病情的调查方法 各调查点每个品种调查三株,每株调查4个方位,每个方位调查3个枝梢,每梢调查从顶芽往下12片叶,观察每张叶片上的病情,记录病害严重度、级别。

山银花白粉病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确定为6个级别(以叶片或花蕾为单位),分级如下 [9]。

0级:被查叶片(或花蕾)全叶(或花蕾)无病。

1级:叶片(或花蕾)上发病面积占整叶片(或花蕾)面积的0-20%

2级:叶片(或花蕾)上发病面积占整张叶片(或花蕾)面积的20%-40%

3级:叶片(或花蕾)上发病面积占整叶片(或花蕾)面积的40%-60%

4级:叶片(或花蕾)上发病面积占整叶片(或花蕾)面积的60%-80%

5级:叶片(或花蕾)上发病面积占整叶片(或花蕾)面积的80%-100%

1.4.3 山银花尺蠖为害的调查方法 各调查点每个品种调查三株,每株调查4个方位,每个方位调查3个枝梢,每梢调查从顶芽往下12片叶,调查每张叶片的为害情况,记录被害叶片的受害级别。

山银花尺蠖为害严重度分级标准确定为6个级别:

0级:被查叶片全叶无虫害。

1级:叶片上为害面积占整叶片面积的0-20%

2级:叶片上为害面积占整张叶片面积的20%-40%

3级:叶片上为害面积占整叶片面积的40%-60%

4级:叶片上为害面积占整叶片面积的60%-80%

5级:叶片上为害面积占整叶片面积的80%-100%

1.4.4 相关计算公式

虫口密度=总虫数/调查总叶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胡萝卜微管蚜和白粉病在同一时间不同海拔高度山银花植株上发生程度的调查与分析

为了更直观地对山银花在同一时间不同海拔高度下胡萝卜微管蚜与白粉病发生程度进行对比分析,将1-6月份所调查的数据绘成折线图,见图1和图2。

由图1可知,毛花柱忍冬植株上的胡萝卜微管蚜虫口密度在1月2日、2月21日时,胡萝卜微管蚜虫口密度均在海拔290m处出现峰值5.2头/叶、2.97头/叶,然后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而在3月26日时,于海拔320m出现峰值2.88头/叶,然后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4月16日时,在海拔290m处出现最小值0.42头/叶,然后随着海拔高度升高至350m出现峰值8.91头/叶之后略有下降,在5月1日时,于海拔320m出现峰值8.61头/叶,然后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红腺忍冬植株上胡萝卜微管蚜虫口密度在1月2日,于海拔290m处出现峰值0.54头/叶,然后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3月26日时,于海拔320m出现峰值1.28头/叶,然后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2月21日、4月16日、5月1日时,均在海拔350m出现峰值0.84头/叶、5.76头/叶、2.94头/叶后随海拔的变化下降。

综上所述,从7个不同时间对不同海拔高度山银花主要病虫发生程度调查发现,胡萝卜微管蚜在所调查的各个海拔高度都有分布,1-3月份时在海拔290-350m之间分布较多,350-430m之间分布较少,呈下降趋势。4月份在海拔290m处分布较少,在海拔320-430m之间之间分布较多,为害较为严重。在5-6月份各海拔高度的山银花植株上胡萝卜微管蚜发生较少。

由图2可以看出,在7个不同调查时间中,白粉病在每个海拔之间中均有发生,在290-320m之间危害较轻,在430m之间危害较严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

2.2 胡萝卜微管蚜和白粉病在同一海拔不同时间发生程度调查与分析

为了更有效地对同一海拔不同时间段胡萝卜微管蚜为害程度及白粉病发生程度进行分析,把1-6月份调查胡萝卜微管蚜和白粉病发生情况的数据制成折线图,见图3和图4。

由图3可知,在海拔290m处,毛花柱忍冬植株上的胡萝卜微管蚜虫口密度在1月上旬到达峰值2.32头/叶,然后逐渐递减到5月初有稍微增长,5月份胡萝卜微管蚜为害较轻。红腺忍冬植株上的胡萝卜微管蚜出现在5月上旬,在此时段前后并没有发现为害作物。

在海拔320m处,毛花柱忍冬植株上的胡萝卜微管蚜虫口密度从一月份递增,在4月中旬达到峰值8.05头/叶,然后递减,在5月下旬之后没有发现胡萝卜微管蚜为害。红腺忍冬植株上的胡萝卜微管蚜虫口密度从4月上旬递增,在4月中旬达到峰值4.95头/叶,然后逐渐递减,在5月下旬之后没有发现胡萝卜微管蚜为害。

在海拔350m处,毛花柱忍冬植株上的胡萝卜微管蚜在2月中旬稍有出现,并在4月上旬剧增,在4月中旬其虫口密度达到峰值8.91头/叶,之后便逐渐减少。红腺忍冬植株上的胡萝卜微管蚜虫口密度从1月上旬递增,在4月中旬达到峰值5.76头/叶,之后便逐渐递减,5月中旬之后没有发现其为害。

在海拔430m处,从3月下旬开始毛花柱忍冬植株上的胡萝卜微管蚜开始为害,并在4月中旬达到峰值7.68头/叶,然后便逐渐减少,5月下旬之后没有发现其为害。没有发现红腺忍冬胡萝卜微管蚜为害。

综上所述,毛花柱忍冬在海拔290m时于1月份出现胡萝卜微管蚜为害高峰期,在海拔320-430m之间内均于4月中旬出现胡萝卜微管蚜为害高峰期。红腺忍冬在海拔290-350m之间均于4月中旬至五月上旬出现胡萝卜微管蚜为害高峰期。在海拔430m时胡萝卜微管蚜为害较轻。

从图4可知,在290m海拔处,毛花柱忍冬与红腺忍冬很少受白粉病为害。

在320m海拔处,毛花柱忍冬在4月中旬开始受白粉病为害,其病情指数在5月上旬达到峰值2.99,然后逐渐减少。红腺忍冬白粉病病情指数在4月中旬开始出现,在5月上旬达到峰值2.13,然后逐渐减少。

在350m海拔处,毛花柱忍冬白粉病于2月下旬开始出现,其病情指数在3月下旬到达5.19,并在4月上旬逐渐减少,但在5月上旬出现峰值6.43,之后逐渐下降。红腺忍冬白粉病病情指数在3月下旬出现峰值4.24,之后逐渐递减,在5月上旬之后没有发现其为害。

在430m海拔处,毛花柱忍冬白粉病病情指数从1月上旬逐渐递增,在4月中旬达到峰值23.05,然后缓慢下降。红腺忍冬白粉病在2月下旬出现,但不久就消失,直到5月上旬其病情指数出现峰值9.64。5月下旬之后没有发现白粉病为害。

综上所述,在所调查的4个不同海拔高度之间内,白粉病在不同时间段均有发生。1月上旬至4月上旬发生较少,4月中旬到5月上旬为为害高峰期,并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

2.3 不同海拔高度山银花尺蠖为害程度调查与分析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尺蠖在不同海拔高度下对山银花叶片的为害程度,本小组对所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制成折线图,见图5。

由图5可知,红腺忍冬和毛花柱忍冬的叶片受尺蠖为害指数均在320m出现峰值分别为28.69、32.96,其次在290m之间出现第二峰值,后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有所降低。在430m处出现最低值4.94和12.94。分析可得,尺蠖对山银花叶片的为害在海拔320m处最严重,然后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研究表明,山银花病虫害发生与海拔高度变化存着一定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山银花白粉病病情指数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长。胡萝卜微管蚜在所调查的各个海拔高度都有分布,1-3月份时在海拔290-350m之间分布较多,350-430m之间分布较少,呈下降趋势。4月份在海拔290m处分布较少,在海拔320-430m之间分布较多,为害较为严重。在5-6月份各海拔高度的山银花植株上胡萝卜微管蚜发生较少。夏梢期间尺蠖对叶片的为害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变轻。从调查时间来看,山银花胡萝卜微管蚜于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为为害高峰期;山银花白粉病于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为为害高峰期。从山银花品种来看,毛花柱忍冬、红腺忍冬两个品种受害差异性大,红腺忍冬的抗虫抗病能力较强,植株受病虫为害程度较轻。

3.2 讨论

由于化学药剂对山银花的品质有较大影响,因此应在山银花花蕾期前做好对山银花胡萝卜微管蚜和白粉病等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同时,因海拔高度的不同,病虫害为害程度也不一样,应根据当地山银花主要病虫发生为害特点,因地制宜的合理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药剂防治等措施,达到有效地控制主要病虫害的目的,从而取得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山银花主要病虫发生除了与海拔高度相关外,还与山银花品种、气候、天敌数量、种植户防治病虫干扰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要全面掌握山银花主要病虫发生规律,仍需继续进行相关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 药典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版一部.2010:205.

[2] 蔡岳文.药用植物栽培技术[M].北京:化工工业出版社, 2008:19-21.

[3] 邹文彬,黄大华.忻城桂中大地的璀璨明珠[J].当代广西.2007,(02):1-20.

[4] 欧善生,苏桂花,谢恩倍,等.广西山银花主要病虫及天敌昆虫消长规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8995-8997.

[5] 苏桂花,谢恩倍,欧善生,等.用物候短期预测山银花主要病虫发生期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39(17):10377-10379.

[6] 欧善生,苏桂花,谢恩倍,等.不同药剂对山银花蚜虫的效果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13):70-73.

[7] 欧善生,简峰,苏桂花,等.6种瓢虫对胡萝卜微管蚜捕食功能反应的测试[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622-16625.

病害调查方法篇6

2009年,我们主要进行了技术培训,森防法律法规宣传,重点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及预测预报,对常发病虫害制定了有效的防治方案,深入基层督促实施,进行有效的技术指导,加强美国白蛾的防控,强化林业植物检疫,严厉打击逃避检疫非法调运行为,确保了林果生产的安全,圆满完成省、市下达给我县的任务指标。全县现有森林面积123.85万亩,全年预测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5.5万亩,实际发生6.1万亩,发生率4.93%,防治面积5.9万亩,防治率达到96.72%,测报准确率90.16%。产地检疫种苗面积2000亩,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95.24%,检疫木材150立方米,检疫苗木40万株,林木种子5吨。应施调查监测面积96万亩,调查监测面积96万亩,监测覆盖率100%。

一、狠抓技术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壮大技术队伍

首先搞好专职和兼职检疫员的培训工作,对一些危险性病虫害的识别及发生规律、扑灭措施进行系统讲解,掌握我县重点发生的病虫害的防治措施,有效地提高了专、兼职检疫员的整体素质。其次将培训的专、兼职检疫员分成四组由他们亲自担任培训教师奔赴我县的各个重点乡镇和重点村,对林农、果农进行现场讲解,使他们掌握常见病虫害的识别方法和防治措施,提高了林农、果农的技术水平,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一年来共培训专、兼职检疫员20人,培训林农、果农达1800人次,为森防检疫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搞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确保森林植物的安全

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是搞好防治的基础,是确保森林植物安全的不可缺少的一环。对这项工作我们明确专人负责,分别在常宁乡、柏树乡、北水泉镇各建立了一个林果病虫测报点,对全县常发病虫害进行调查监测,对越冬前的虫口基数进行了样方调查,由技术人员负责各种数据、虫情、病情的搜集,预测预报病虫害的宏观趋势并提供准确的基础信息,分析最佳防治时期,确定防治措施,并编写印发虫情简报,发送到全县各乡镇,指导果农、林农搞好病虫害防治,把森林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达到有虫不成灾的目的。

根据市林业局关于加强草地螟监测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我站于六月份组织实施了草地螟在林区的调查检测工作,并协同植保站搞好技术指导。

三、加强森防法律法规宣传

根据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林防总[2009]18号和省森防站(*森防字[2009]5号及市森防站下发关于开展“森防宣传月”活动的通知精神,我站于7月份组织了森防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共进行普法宣传6次,技术培训3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张,为扩大宣传面,我们还在“*县森防网”开辟宣传栏目,上传了宣传视频供大家分享学习。通过宣传,提高了全县人民对森防工作的认识,同时也提过了森防工作的社会地位。

四、加强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指导,搞好服务

为了使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真正见到实效,在搞好病虫害测报的基础上,我们及时制定防治方案,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技术指导,督促检查防治方案的执行,落实防治措施,为果农、林农排忧解难,提供全方位服务,有条件上网的我们也使用网络进行远程指导。

五、搞好产地和调运检疫,加强检疫管理,严厉打击逃避检疫非法调运行为

为防止危险性病虫害的蔓延,按照《植物检疫条例》的规定和赋予的职权,我们不定期地对调运木材、苗木等林产品的车辆进行了抽查。对非法调运苗木及木材的车辆进行了严肃处理,并补检,签发了检疫证,同时向他们讲解了非法调运的危害性,使调运检疫逐步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六、切实加强美国白蛾的防控工作,严防美国白蛾传入我县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美国白蛾防治工作的通知》及省、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美国白蛾防治工作的通知》。提高了对美国白蛾防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美国白蛾疫情监测工作。按照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2009年度美国白蛾监控方案》的通知,各乡(镇)都成立了美国白蛾防控领导小组,落实了防控责任,加大了监测力度,制定了上报制度。

八月十六日接到市美国白蛾调查的紧急通知后,我们意识到美国白蛾对我县的威胁日趋严重。尽管是在与北京相邻的怀来县东花园发现的,但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张家口已经出现美国白蛾,发生地已逐渐逼近我县。为此,我们及时组织本站技术人员深入到全县重点监测点,进行督导检查,重新明确了检测任务,要求各监测点查防员必须恪尽职守,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同时,我们协同各检测点查防员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重点调查了交通道路和村镇周边的树木,到目前为止,未在我县境内发现美国白蛾。

在监测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加大检疫执法力度,严防美国白蛾入侵,保护我县生态安全。

今年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明年我们要更加努力,开拓进取,为我县林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七、2010年工作计划

(一)、继续搞好科技培训。在森防检疫工作现阶段,原有的防治、检疫措施和技术环节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为此,我们从明年开始将下大力狠抓科技培训,重点培训我县常发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委派专兼职检疫员深入各乡镇重点林区、果区进行现场培训与指导。

(二)、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设立病虫测报点,明确专人负责,认真调查并收集相关信息,对全县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准确地进行预测预报,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以专兼职检疫员为依托,成立病虫害防治专业队,对全县病虫害的预防和除治工作进行全面指导,按照“四率”指标,严格目标管理,圆满完成省、市核定的指标任务。

(四)、加强美国白蛾和红脂大小蠹的防控监测工作。两虫已分别在周边县怀来和涿鹿被发现,如果蔓延,将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对造林绿化成果的破坏将是致命的,对我们来说,2010年的防控任务将非常艰巨,这也是我们森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需要广大林业干部职工的积极配合。

病害调查方法篇7

关键词 大蒜病虫害;病原;调查;新疆吉木萨尔

中图分类号 S43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115-03

大蒜是我国重要的加工原料和出口创汇蔬菜[1-2]。经过多年栽培驯化,形成了许多驰名中外的名优蒜品种,其中上海嘉定蒜、江苏太苍蒜、山东大蒜、新疆白皮大蒜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蒜[3-4]。新疆作为大蒜的主产地之一,在我国大蒜种植产业及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新疆吉木萨尔县是新疆鲜蒜种植与出口基地,自20世纪50年代起吉木萨尔白皮大蒜就作为出口产品销往我国港澳地区、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后来打入西欧、北美等地[1-2]。

大蒜是百合科葱属二年生草本植物,半寒性,喜冷凉的气候条件。幼苗可耐-10 ℃的低温,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6~20 ℃,30 ℃以上高温会强迫休眠,适于大蒜鳞茎生长的温度为12~25 ℃。大蒜属于浅根系作物,根系主要集中在5~25 cm的耕作层内,横展直径30 cm左右。最适宜生长在砂壤土上。吉木萨尔地区受耕地面积限制与经济利益影响,大蒜种植存在较为严重的“连作障碍”现象,该栽培模式导致大蒜病害高发、严重危害大蒜种植产业[5-6],而且近几年该地区大蒜病害呈现发病率高、发病多样化的趋势。因此,对该地区大蒜病害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将给该地区大蒜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陈栋[3]对北疆地区大蒜的病毒病进行过调查,并对病毒的种类和鉴定进行了深入研究。王 朴等[7]对新疆白皮大蒜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对新疆白皮大蒜病虫害的发病状况和病原未见完整的调查数据[1-4,7]。本研究将对新疆大蒜主产区的吉木萨尔大蒜病虫害及其病原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为该地区大蒜病虫害的防治提供第一手资料[3,7-14]。本研究利用进地和农户随访相结合的方法[11],对吉木萨尔地区大蒜的病虫害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并采样对病原进行鉴定分析,为该地区病虫害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1 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吉木萨尔大蒜产区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3个乡镇,位于天山北坡逆温带,冬暖夏凉,无霜期120~140 d。光照条件优越,空气潮湿,7月平均气温17.8 ℃,最高气温29 ℃,年降水量230~240 mm。基地有大面积灌耕栗黄土,土质较为疏松,富含有机质,排水、保水、保肥性能良好,适于大蒜的生长。基地周围3 000 m以内无工矿企业等污染,远离高速公路和车流的主干道。为天山雪水喷灌,农牧结构比较合理,有机肥料多,农药使用量少、年限短,土壤未受污染,可使大蒜生产达到无公害蔬菜标准。这里生产的大蒜个体肥大,蒜头平均直径5~8 cm,皮薄瓣匀,大蒜素含量0.62%,氨基酸含量种类齐全,鲜食口感辛辣,辣味纯正,大蒜素含量高,耐贮存。

1.2 调查方法

2011年4月至2012年10月,在吉木萨尔县新地乡、大有乡、泉子街镇3个大蒜的主产区,各选3个行政村,通过进地实地调查和农户访谈相接合的方式,对2个生长周期内幼苗期、鳞芽和花芽分化期、蒜薹伸长期、蒜头膨大期和收获期的大蒜共进行了10次调查。主要调查内容包括发病时间、发病种类和症状以及发病程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肥矮病、丛簇病和粗茎病

这3种病在被调查地区3个镇的9个村均普遍发生,也是危害该地区大蒜生产的主要病种。

发病时间:在蒜头膨大期开始在个别植株发病,膨大后期局部甚至整片发病。

症状:肥矮病的病株矮化,薹茎粗壮,叶片宽短,叶色浓绿;丛簇病的病株不能形成正常的鳞茎和蒜瓣,包在鳞皮内的每个蒜瓣不经休眠而直接萌发成1株蒜苗,叶片瘦弱、细长,整个鳞茎变为1束蒜苗,不形成蒜薹或形成1根细弱的小蒜薹;粗茎病病株紧靠蒜头的蒜薹上分化发育产生1个小蒜头,但仍为同一苞叶包被,外观上表现为蒜头之上有一肿大部分,群众称之为“粗茎病”。

病原:这3种病病因不明,但根据农户多年的种植经验,这3种病与大蒜种子的储藏温度有关,当储存温度高于25 ℃时,该病的发病率较高。

2.2 锈病

该病在被调查地区3个镇的9个村均普遍发生,是危害该地区大蒜生产的主要病种之一。

发病时间:在鳞芽和花芽分化期有少量发病,蒜薹伸长期开始大量出现,后期开始成片或整块地发病。

症状:大蒜初感病时,先从中下部叶片发病,叶片出现少量棱形或梭形褪绿斑,病斑长1~3 mm,渐变成橙黄色稍隆起的疱斑,病斑四周有黄色晕圈,后期叶片上病斑增多,呈枯黄状,并向上部叶片和假茎发展,感病叶片提前枯死,严重的引起蒜株枯死(图1)。

病原:大蒜锈病是由葱柄锈菌(Puccinia allii(DC) Rudolphi)侵染所致,属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真菌,夏孢子圆形至椭圆形,淡黄色,大小(17.4~34.7)mm×(13.9~27.8)mm。

2.3 大蒜叶枯病

该病在被调查地区新地乡上小分子村和大有乡广泉村少量发生。

发病时间:在大蒜幼苗期就有少量发病,鳞芽和花芽分化期开始加剧,严重的造成大蒜不抽薹。

症状:大蒜叶枯病发生于叶和花梗上。发病初期呈花白色小圆点,后扩大呈不规则形或椭圆形灰白色或灰褐色病斑,上部长出黑色霉状物,严重时病叶全部枯死,在上散生许多黑色小粒。为害严重时全株不抽薹(图2)。

病原:大蒜叶枯病由真菌子囊菌亚门枯叶格孢腔菌(Pleospora herbarum (Pers.ex Fr.)Rabenk)侵染所致,分生孢子椭圆形或近球形,淡褐色至褐色,表面生小突起,大小为(19.99~52.92)mm×(14.11~25.87)mm,具纵横隔膜。

2.4 大蒜白腐病

大蒜白腐病在泉子街镇3个村和新地乡胥家泉村有少量出现。

发病时间:在大蒜抽薹后期开始出现。

症状:初染病时外叶叶尖呈条状或叶尖向下变黄,后扩展到叶鞘及内叶,植株生长衰弱,整株变黄矮化或枯死,拔出病株可见鳞茎表皮产生水渍状病斑,长有大量白色菌丝层,病部呈白色腐烂,菌丝层中生出大小为0.5~1.0 mm的黑色小菌核,茎基变软,鳞茎变黑腐烂。田间成团枯死,形成一个个病窝,地下部多从接近须根部分开始发病,病部先呈湿润状,后逐渐向上扩展产生大量白色菌丝(图3)。

病原:由白腐小核菌(Sclerotium cepivorum Berk),在寄主上长有大量白色菌丝,菌核生在病组织内部或表面,菌核球形至扁球形,内部浅红白色,外部黑色。

2.5 大蒜软腐病

发病时间:大蒜抽薹后期开始发病。

症状:大蒜软腐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该病在叶缘或叶中脉处发生,沿中脉形成黄白色条斑,湿度大时,病部呈黄褐色,变软腐烂,并有黄色菌液溢出。植株从下部叶片发病,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重者整株枯黄死亡(图4)。多自基部老叶的叶缘或中脉开始发病,向内或向两侧扩展,呈黄白色条斑,潮湿时病部变为软腐状,叶鞘基部软化,鳞茎部呈水渍状,后鳞茎内部腐烂,发出恶臭。

病原:大蒜软腐病是由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胡萝卜软腐致病型细菌(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 (Jones)Bergey)引起的,该病原菌菌体短杆状,周生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

2.6 花叶病

症状:一种为条纹花叶,沿叶脉产生褪绿条点,连接为褪绿黄条纹;另一种为植株畸形扭曲,心叶被包住难于伸展,病株鳞茎蒜头减少,瓣少或不分瓣,蒜头产量下降,品质变劣(图5)。

病原:主要由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PVY)的洋葱黄矮病毒(Onion yellow dwarf virus,OYDV)、韭葱黄条病毒(Leek yellow stripe virus,LYSV)和葱黄条病毒(Shallot yellow stripe virus,SYSV),香石竹潜隐病毒属(Carlavirus)的葱潜隐病毒(Shallot latent virus,SLV)和大蒜普通潜隐病毒(Garlic common latent virus,GCLV),及青葱X病毒属(Allexivirus)的全部成员中的几种共同侵染蒜株的结果。

2.7 根腐型病害

该病在被调查地区普遍出现,是影响当地大蒜生产的较严重的病害,2011年在新地乡胥家泉村有农户因大蒜遭受该病的侵害而绝收。

发病时间:该病在大蒜幼苗期就有少量出现,抽薹期开始大量发病。

症状:植株被感染后初生根由根尖向基部腐烂,而后次生根相继腐烂,部分植株连蒜母一起腐烂,腐烂处有恶臭味,易引发地蛆及其他寄生性害虫。病株叶片褪绿发黄,并从叶尖开始沿叶脉纵向软腐,植株矮小,生长发育失调,严重时植株死亡。

病原:该病是多种病原共同感染的结果。

2.8 蒜蛆害

在被调查地区的9个村都有大量虫害发生,也有农户因此而绝收。

发生时间:大蒜抽薹后期开始发生,蒜头膨大期大量发生。

症状:受害部位主要是蒜苗茎杆,造成叶片枯黄,植株少部腐烂,生长势弱,重者甚至枯死。用手拔植株时易从土中抽出,中间腐烂的茎杆上还可以看到植物组织间继续危害的幼虫,被害蒜皮成黄褐色腐烂,蒜头被幼虫钻蛀成孔洞,残缺不全,蒜瓣并伴有恶臭。第1代的幼虫危害最重(图6)。

虫原:大蒜虫蛆又名地蛆、根蛆、葱蛆,是种蝇和葱蝇的幼虫。

3 结论与讨论

调查到大蒜病虫害共计10种,不能确定病原的有3种,其中真菌性病害3种,细菌性病害1种,病毒性病害1种,复合型病害1种,虫害1种。该地区大蒜病虫害高发并且病原多样化,有真菌、细菌、病毒和虫蛆。而且在同一块地里有呈现多种病害交替感染的现象,因此应该在防治上采取多种措施并用的手段。

本次调查是在大蒜的2个生长周期内进行的,对于吉木萨尔地区大蒜的发病趋势只是一个初步的判断,要从总体上更加准确了解该地区大蒜的发病趋势,后续应该继续增加调查的周期;由于大蒜的病虫害发生与土地的耕作模式有密切的关系,而本次调查的选样点是在3个乡镇随机选取的,后续的调查应该把病虫害的发生与土地的耕作模式结合起来。

4 参考文献

[1] 关明.新疆大蒜种质资源鉴定及规范化种植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11.

[2] 关明,郭勇,高帆,等.新疆道地产区大蒜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标准操作规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27-32.

[3] 陈栋.北疆大蒜病毒病的调查和洋葱黄矮病毒的鉴定及序列分析[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08.

[4] 李燕.新疆鲜蒜中蒜氨酸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4.

[5] 刘素慧,刘世琦,张自坤,等.大蒜连作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0(5):1000-1006.

[6] 刘素慧.大蒜连作障碍形成机理及EM缓解效应的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1.

[7] 王朴,蔺成.新疆白皮大蒜主要病虫草害防治方法[J].农村科技,2003(9):24.

[8] 李金娟.大蒜病毒病原的分子鉴定与序列分析[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1.

[9] 梁静.大蒜白腐病抗性鉴定方法研究[J].园艺学报,2011(3):587-592.

[10] 刘辉志,韩世平.大蒜细菌性心腐病的识别与防治[J].安徽农学通报,2011(13):124-125.

[11] 李屹,田晓丽.青海地区乐都紫皮大蒜主要病虫害调查情况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181-181,185.

[12] 张威.大蒜病毒病原鉴定及其检测技术研究[D].大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7.

病害调查方法篇8

用人单位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及毒源普查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方针,通过卫生、安监、环保、劳动保障、工会等部门的通力合作,依法行政,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和职业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健全职业卫生防护设施,为劳动者配备符合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开展上岗前及在岗期间定期的职业卫生培训,建立健全危害告知制度,组织劳动者在上岗前、在岗期间及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卫生档案及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二、建立组织

镇成立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及毒源普查领导小组。镇长任组长;副镇长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卫生办。

三、工作重点

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及上级文件要求,对全镇所有存在有毒化学品(包括剧毒物品目录、高毒物品目录及危险化学品目录中所列的物质)、粉尘、物理因素的化工、冶金、建材、制药行业、农药生产企业等行业进行专项整治及毒源普查。

四、工作内容

(一)全面开展职业病危害情况调查及毒源普查工作

按照《职业病危害分类目录》、《剧毒化学品目录》、《高毒物品目录》、《危险化学品的名录》、《植物毒素目录》、《动物毒素目录》及作业场所的有关情况,对全镇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全面的普查,摸清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的底数及毒源分布情况,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及毒源数据库。

(二)重点抓好源头管理

新、改、扩建及技术引进、改造等建设工程项目必须严格执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及职业安全卫生“三同时”报告审查制度,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安全卫生的规范、标准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初步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

(三)依法落实用人单位的主体责任

1、强化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的主体责任、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的责任主体是企业,企业法定代表人是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2、用人单位必须建立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及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主要包括:

(1)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组织的设立与日常管理;

(2)职业病危害防治规划及实施方案;

(3)职业病危害管理责任制及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4)组织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

(5)法定代表人、安全管理人员、接触有毒有害因素等从业人员职业病危害防治培训与教育;

(6)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与从业人员的管理;

(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及职业卫生防护设施“三同时”审核;

(8)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和评价;

(9)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申报;

(10)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和事故隐患的整改和消除;

(11)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与演练;

(12)设置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志,健全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做好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测;

(13)保证职业病危害防治的资金投入;

(14)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相关台帐资料。

(四)明确职责,全力搞好整治和普查工作

1、卫生部门职责:

(1)负责对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审核、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卫生审查和竣工验收;

(2)负责对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规范职业病的预防、保健,并查处违法行为;

(3)规范职业病的检查和救治,负责粉尘、化学品毒性及其他作业场所危害鉴定工作;

(4)负责有毒化学品(包括剧毒物品目录、高毒物品目录及危险化学品目录中所列的物质)、粉尘、物理因素生产及使用企业的调查工作,完成动植物毒素中毒的调查工作,收集汇总有关部门的调查资料,完成毒源数据库的建立。

2、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职责:

(1)负责制定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违规行为处罚的法规、标准,并监督实施;

(2)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的监督检查,依照《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发放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负责职业危害申报,依照监督生产经营单位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定和标准情况;

(3)组织查处职业危害事故和有关违法、违规行为;

(4)组织指导、监督检查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安全培训工作;

(5)负责危险化学品经营储存的调查工作。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职责:

(1)负责对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负责对用人单位的用工情况进行监督,对违反未成年工和女职工以及使用童工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3)负责对用人单位从业人员办理工伤保险以及落实工伤保险待遇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工会职责:

(1)依据《工会法》,保护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2)依法监督用人单位建立工会组织,与用人单位就劳动者反映的职业病防治问题进行协调并督促解决;

(3)参与建设项目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的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

(4)督促并协助用人单位开展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5)参与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处理,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提出依法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5、环保部门职责:

(1)环保部门应严格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对未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或者预评价报告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的,不得批准该建设项目;

(2)对违反《环境保护法》等法规的用人单位依法实施处罚。

五、工作步骤

1、排查自查阶段

镇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及毒源普查领导小组组织督促和指导用人单位,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整治普查工作的要求进行认真地排查自查,认真填写好《市生产工业企业职业病防治信息化情况调查表》。

2、整改提高阶段

镇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及毒源普查领导小组要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等法规的要求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作业场所整治情况及毒源普查情况进行检查和复核,并提出整改意见和检查结论,督促用人单位整改达标。

3、考核迎检阶段

市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及毒源普查领导小组将组织有关部门对我镇专项整治达标及毒源普查情况进行考核验收。为此,要精心准备,切实做好迎检工作。

六、工作要求

1、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各企业和职能部门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切实履行监管职能,加强协作、形成合力,确保此专项整治及毒源普查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

病害调查方法篇9

关键词 竹黑痣病;危害竹种;环境条件;病原菌

中图分类号 S7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087-03

竹黑痣病普遍存在于竹林之中,影响竹林生长。调查研究影响竹黑痣病的环境因素及在不同竹种上的病原多样性,是研究竹黑痣病的基础工作,是进行黑痣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多样性研究以及防治措施研究的必须工作,对竹林叶部病害的预测、防治有着重要意义。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对江苏省南京市区及城郊紫金山、南京林业大学竹种园、南理工竹种园、浙江省林科院竹种园等地栽培竹种的竹黑痣病发生程度、危害竹种、与环境的关系进行调查,并采集感病的竹叶作为样品分离病原菌。

1 调查区概况及方法

1.1 自然状况

南京地处长江中下游,北接江淮平原,东连长江三角洲,位于北纬31°14″~32°37″,东经188°22″~119°14″。南京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4 ℃,年平均最低气温11.6 ℃,全年积温(10 ℃以上)为4 897 ℃,极端最高温43 ℃,极端最低温-14 ℃。日最高气温≥35 ℃的高温天气,集中于6月至9月中旬,以7月中旬至8月下旬出现较多。日最大降水量198.5 mm,年平均相对湿度76%,最大月均相对湿度为81%,最小月平均相对湿度为73%,年内变化6月、7月大,4月、5月、8月、9月小。年均风速3.6 m/s,最大风速27.8 m/s,主导风向为东北西南向,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全年无霜期达200~300 d。土壤最大冻结深度-0.09 m,属于下蜀系黄壤。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时间与地点。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对江苏南京城郊紫金山、南京林业大学竹种园、南京理工大学竹种园以及浙江省杭州林科院竹种园等地栽培竹种的竹黑痣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以南理工竹种园为主要调查地点。

1.2.2 调查方法。路线调查与标准地调查相结合,在路线调查的基础上,对发生比较严重的病害种类,则设立标准地进行详细调查。选择3块标准地,对角线5点采样,每月定期调查观测,并分别从上、中、下、东、西、南、北各方位采叶,每株采叶10~12片。记录病害的寄主、发生情况(感病率、病情指数)及其与生态环境(气候及气象条件、竹种、林分、立地以及营林措施等)的关系等,现场拍照并采集病害标本用于分离鉴定(方中达,1998;吴云,2007)。

感病率和病情指数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感病率(%)=×100

病情指数=×100

竹黑痣病分级标准如表1所示。

1.2.3 病害发生程度评估。将标准地内所调查的植株的发病状况,按以下标准进行评估:轻(+):有病害发生,但并不严重;中(++):病害发生较严重;重(+++):病害发生十分严重或竹林衰败。

1.3 竹黑痣病病原的研究

1.3.1 病斑的组织分离。从病枝上采集具典型症状的竹黑痣病叶片,切去病斑边缘的小块病组织(约0.2 cm),用0.1%升汞进行表面消毒15 s,然后用无菌水洗涤3次,接入PDA培养基平板,平均每个培养皿内接入3块病块组织置于25 ℃恒温箱培养,待菌落长满培养皿的3/4后用灭菌打孔器(直径6 mm)打取菌落边缘进行纯化。

计算所得菌株的分离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分离率(%)=×100

1.3.2 竹黑痣病的保湿培养。选取从病枝上采集的竹黑痣病叶片,用酒精擦拭表面后,将其置于无菌的培养皿内保湿在25 ℃培养箱中培养,3 d后观察。

1.3.3 室内接种试验。采集新鲜健康竹叶,用酒精擦拭表面,置于无菌的培养皿内,喷洒孢子悬浮液于叶片上,将其置于25 ℃培养箱中培养,观察发病情况。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竹黑痣病症状观察

病害发生的特点是发病初期观察竹叶表面出现圆形或者纺锤形的黄红色斑点(图1A)。第2年4―5月在病斑上看到有些小黑点产生,为病菌子座。病斑外缘一圈仍为黄红色(图1B)。随着病害的发展,竹叶表面小斑点连串在一起成为椭圆形较大的病斑(图1C)。被害竹类植株病情严重时,病叶变为褐色,然后枯死(图1D)。在调查中发现,当竹林处于林分郁闭度大、阴湿的环境条件下时,再加以对竹林的管理粗放,病害会进一步加重;受害竹林会出现生长衰退、病叶早落、笋量减少等不良情况。

2.2 竹黑痣病危害的竹类种类

通过对江苏和浙江部分地区竹林中不同竹种的竹黑痣病发生情况调查发现:该病主要危害2个属11种竹子(图2),即刚竹属10种、矢竹属1种。在刚竹属中,黎子竹和刚竹发病最为严重,乌哺鸡竹和县红竹发病不是很严重。黎子竹发病率达90%,感病指数达62.7;刚竹发病率是87%,感病指数61.3(图3)。

2.3 竹黑痣病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根据对竹黑痣病发病竹林的调查,发现竹黑痣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竹林较密、环境阴湿、人工经营管理差的竹林竹黑痣病发病率明显较高(表2)。如发病比较严重的刚竹、黎子竹和淡竹的竹林密度都很大,经营抚育也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导致黑痣病发病较严重[1-2]。

通过对南京理工大学不相邻的3块地块设置标准地,发现受害最为严重的C地块发病率达到82.9%,感病指数为62.1。调查中的地块已积年危害很多年,竹林已明显衰败,大量的枯死竹未统计在内。由于C地块土壤相对比较潮湿,竹林密度较大,再加上长期经营抚育较差,导致发病最严重(表3)。在调查中还发现竹黑痣病于阳面比阴面发病轻,可能因为阳面阳光充足,相对干燥,不利于病害的侵染和扩散,由此可以说明竹黑痣菌喜高湿。

除了环境状况对竹黑痣病的发生有影响,2011年10月调查发现竹黑痣病于植株的不同部位发生程度不同。从表4可以看出,下部叶片病叶率和病情指数明显高于上部叶片。这可能是林下湿度较大,枝叶较为密集,子囊孢子易萌发并传播[3-4]。

2.4 竹黑痣病分离结果

经过反复多次分离,从病叶上分离得到的菌种基本有4种(图4),计算分离率,结果如表5所示。

3 结论与讨论

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在江苏、浙江对竹黑痣病发生状况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竹黑痣病在江浙地区普遍发生,发病严重程度因地而异,因种而异,环境条件对竹黑痣病的发生程度影响较大。竹黑痣菌喜高湿,在林分郁闭度大、环境阴湿、抚育措施好的条件下易于萌发扩散,竹黑痣病发生严重,因此竹林的阴面较阳面、下层较上层病害发生严重。

竹黑痣病危害多种竹子,危害程度与竹种关系密切,江浙地区主要危害刚竹属和矢竹属,其中在黎子竹上最严重,乌哺鸡竹和县红竹上较轻。通过采回的病叶培组织养、纯化,分离出4种菌,总得率为88.67%,其中A种菌分离率最高,D种菌分离率最低。这4种菌是否为竹黑痣病的病原菌,正在进行接种试验,因时间关系,尚未鉴定。

据以往研究我国竹黑痣病分布于中部和南部地区的各省,通常在夏季开始发生[5-6],翌年4―5月开始产生病菌子座,直观的可以看到一些小黑点,小斑点串在一起成为片状的椭圆形。这与本次调查结果一致。竹黑痣病是由子囊菌门、粪壳菌纲、黑痣菌目中的多种黑痣菌引起,周旭在研究毛竹黑痣病时分离出的病原菌鉴定为圆黑痣菌,对其描述道:“菌层均匀,致密,厚度较小,菌丝灰白色,慢慢变黑色,菌落下面的培养基随菌丝的生长也慢慢变为黑色。”这与本试验的A种菌培养特征相符,但A种菌是否为竹圆黑痣菌还需进一步鉴定。

本次试验包括田间调查和病原研究2个部分。在调查部分采用路线调查与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选定南理工竹种园和浙江林科院竹园为主要的调查研究地点。采集多个竹种的黑痣病病叶和健康叶作为病原研究的样品,用于保湿培养、病组织培养和接种试验[7-11],在病原菌分离时一直得不到所要的菌,需要多次尝试改培养条件,直到培养出目标菌种。因时间紧凑,病原的鉴定工作和病原菌生物特性的研究尚未进行。

4 参考文献

[1] 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52-154.

[2] 李晓玲,张陶,杨化七,等.我国黑痣菌属三个新记录种[J].菌物学报,2011,30(5):785-787.

[3] 刘世东,许传德.中国竹业发展历程与21世纪发展战略[J].竹子研究汇刊,1998(1):1-7.

[4] 邵柏君.福建省毛竹主要病害及其治理对策[J].中国森林病虫,2001(1):40-43.

[5] 吴云,叶华智,严吉明,等.黄柏鞘锈菌重寄生菌研究初报[J].植物保护,2007,33(5):118-119.

[6] 徐梅卿,戴玉成,范少辉,等.中国竹类病害记述及其病原物分类地位(上)[J].林业科学研究,2006,19(6):692-699.

[7] 杨兴伟,张宪元,沈来波,等.白夹竹秆锈病发生规律的初步观察[J].四川林业科技,2002,22(3):20-23.

[8] 中国植病学会,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九卷第一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9] 周旭.毛竹主要病害综合治理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6.

病害调查方法篇10

关键词:银叶病;调查;蒜泥;防治

银叶病为害苹果树,由于其叶片呈现银叶症状,叶片小而稀疏,上有退绿斑点,这些斑点逐渐扩大成为不规则的锈斑,后期锈斑破裂成孔,严重影响了果树正常的光合作用和其它生理机能,且在严重情况下,树体根部变褐腐烂,2-3年后整株死亡。此病在老果园改造的果园发生严重,在云南昭通,由于老果园改造,该病具有逐渐严重的发展趋势。为了弄清在云南主产区昭通银叶病的发生情况,本试验调查了该病的为害和发生动态。为了防控该病,开展了田间蒜泥防治试验,以期获得有效的防治方法。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菌种的采集与分离

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的苹果产区,采集发病的病树枝条带回试验室进行病原鉴定。将带回的病害枝条接种于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PDA)分离纯化,保存菌种待用。

1.2苹果银叶病的田间调查与防治

1.2.1苹果银叶病田间调查。分别在3月、4月、6月、9月昭通苹果园内,采用随机取样法调查5个点,每个点5棵树,调查银叶病的发生情况。

1.2.2苹果银叶病防治试验。树体打孔注药:本试验安排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洒渔镇白鹤村12社、13社,分别选择4家,根据发病特点,选择发病果树共15株,在4月8日对15株发病树,采用打孔1.2cm(直径),每株打孔10个,灌入蒜泥,并用封口胶封口,对枝干输入营养液和800倍液多菌灵。注意打孔时要向下倾斜30℃左右。打好孔后,要调节好吊针输液的流速,以免滴得太快,这有利于药液能够被树干吸收而不至于浪费(图1)。

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江苏蓝丰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使用浓度:800倍液。大树移栽吊针液:江苏省南京双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大树移栽吊针液的适用症状:衰弱的树木,新移栽的树木,长势不佳的树木,非季节种植的树木,黄叶、缺少营养的树木,古树的复壮,光照不足的树木。

2.结果与分析

2.1苹果银叶病田间防治结果

2.1.1苹果银叶病症状。银叶病一般发生在10年以上的大树上,叶片表现银叶是由于枝干内的病菌菌丝分泌毒通过导管进入叶片,致叶片表皮细胞和栅状细胞之间分离,内中充满空气,由于阳光的反射作用,叶片呈现银灰色,故称银叶病。用手轻搓,叶表皮极易分离。

银叶病在发病初期叶片失去光泽,其上有大量的褪绿色斑点;病势发展较为严重时,叶片呈银灰色,叶片变得厚而脆,发病后期枝叶稀疏,叶片上出现褐色的小斑点,逐渐扩大成为不规则的锈斑,破裂成孔(图2)。秋季症状最为明显,在9月下旬调查时发现,发生较为严重的树干上已经出现了紫褐色的覆瓦状子实体(图3),而且在果树上无果实或有少量的果实,根部变褐色。

2.1.22个苹果品种银叶病发病率。从图4可以看出:在昭通地区调查了2个品种,银叶病在不同品种之间的发病率红富士的要高于2001富士的发病率。

2.1.3银叶病苹果生长季节发病率时间动态。据图5可知:银叶病在苹果生长季节随气温升高发病率增加后降低再升高的状况,3月开始发病,达到第一峰值而后下降至6月低峰再上升。

2.1.4苹果银叶病防治效果。从图6可以看出:用树体打孔输药液和注蒜泥的试验得到了明显的效果,防治后的发病率远远低于防治前的发病率。

3.结论与讨论

苹果银叶病由紫韧革菌(stereumpurpureum)引起的银叶病,此病原除为害苹果外,杏、梨、桃等果树,紫丁香、白杨、桦木等树木也有发生,在许多国家曾造成重大损失,特别对欧州的李树危害更重。1919年欧州曾颁布过所谓“银叶令”法规,可见其危害的严重性。在日本,除苹果外其它树木未见发病,而且为害苹果也仅限于青森县,其它县发病很少。青森县在1920年前后就有本病记载,但当时并未引起重视,直到10余年前,几乎所有苹果园都有病树发生,于是才对全县苹果银叶病的发生状况进行调查,探讨该病大发生的原因。本试验系统调查了银叶病在云南昭通苹果产区的初步发生动态,为制定合理防治措施提供了依据。

苹果银叶病作为一种果树的毁灭性病害,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已成为银叶病发生地区的一项重大任务。苹果银叶病是我国苹果上一种新病害,除李汉卿等曾于1965年报导外,迄今未见其它报导。在国外,1885年法国Prillioux首先报导了此病。后来Sorauer(1886)和Aderhold(1895)也先后发现。但因未找到病原菌,而认为是一种非寄生性病害。直到1902年英国Percival才在寄主体内找到了大量的菌丝体并指出是一种寄生性病害,并称为银叶病。自Prillioux研究银叶病以来,至今已近90多年的历史,因其发生并不普遍,对苹果银叶病的研究较少,但对其它树种银叶病报导则较多。李汉卿等于1965年8月用Stereum Purpureum菌的人工培养基滤过液,进行水栽健康的苹果枝条及人工注射,均出现明显的银叶现象。这表明,银叶现象确是银叶病菌代谢产物的毒质所致,多次的分离均未在叶部找到病原菌存在。叶部的银叶现象,可能是一种中毒反应。本试验将对苹果银叶病的防治做田间试验,通过树体打孔注入药液与蒜泥,将银叶病的发病率减轻了一半,试验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本试验的结果已经为苹果银叶病的防治提供了一个较为有效方法。随着人们对自身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自然成为人们消费的基本要求,安全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巨大。而在当代农业生产中,病害的控制已成为了首要任务,病害的发生不仅影响着农产品的品质,同时也影响着其产量,一旦大面积发生会给农民造成巨大的损失。由于一些果农不会管理果园,不能合理地利用农药,使得最近几年病害发生较为严重,所以为了解决病害的发生流行,本试验就苹果银叶病的发生防治做了田间试验,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4月初利用树体打孔注入营养液和多菌灵,并注入蒜泥进行防治,要随时注意营养液与多菌灵是否输完,要保证不间断的输入,蒜泥也要过一段时间后及时更换,时间过长,营养被树体吸收完后,对银叶病起不到良好的防治效果。9月底再去调查发现发病率明显减少,发生严重病害的叶片已经明显的减轻了。本试验成果得到了果农的充分肯定,用这种方法不仅对于果农来说既经济又有效,而且对苹果的品质不会受到影响,也大幅度地增加产量,满足了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