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预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7:37:14

病害预防

病害预防范文篇1

近年来,随着我国水产养殖品种的不断增加,我国水产养殖的面积也在不断的扩大,随之而来的水产养殖的病害也在不断加多,这给水产养殖户和水产品的安全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些比较集中的地方甚至危及到了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发展。目前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一些常见病在一些地区仍在流行和大规模发生,比如草鱼出血病、虾病毒性疾病等。草鱼出血病目前在我国东北、华中以及华南地区都有发生,这种病症的死亡率超过了50%;一些新的养殖对象的疾病不断出现,如黄鳝、鲟鱼、河蟹、大鲵等,这些水产动物的养殖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研究发现这些新的养殖对象很有可能被多种病原生物所感染,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如在稻田养殖小龙虾就很容易发生病毒感染,从而造成大规模的死亡,给养殖户带来一定的损失;水环境污染是导致水产养殖病害频发的又一重要原因。目前一些地区的水系或者是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这使得水资源十分短缺,加上一些养殖户在养殖的过程中滥用药物,使得养殖池塘的水体出现富营养化较为普遍,这严重地破坏了池塘的生态环境,直接导致水产养殖灾害的不断发生。总而言之,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病害的现状十分严峻,预防和控制的效果不容乐观,需要政府部门不断的引导,同时也需要养殖户的高度重视。目前水产养殖防治的主要技术包含了免疫、药物和综合防控等技术。药物防治技术目前是我国水产养殖中病害防治的主要手段,同时我国在水产疫苗的研发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现阶段商品化的进程仍旧比较缓慢,因此需要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不断地推动水产疫苗的商品化进程。综合防控技术主要是将环境调节、免疫以及养殖技术等进行综合集成,然后应用到水产养殖的病害预防和控制之中。未来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的主要趋势应当是以免疫预防为主体,生态和综合预防措施相互结合的水产病害的预防与控制体系。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的前景探讨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水产大国,水产养殖的品种繁多且分布于大江南北,水产品的产量也处在世界首位。但总的来讲,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的技术水平各地参差不齐、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新技术和新产品以及新成果的转化率比较低,水产养殖中出现的病害问题也不断加剧,目前水产养殖病害已经成为了水产行业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应当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未来水产养殖的前景主要会表现出以下几个重要的趋势:针对重要养殖对象开展疾病预防,进行疫苗的研制与技术研究现阶段我国针对少数重大水产养殖病害进行了疫苗的研究,如草鱼出血病、海水鱼弧菌病等,但和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的实际需求还有着一定的差距。未来我国水产养殖不仅仅要建立水产动物重要疫苗的研制体系,同时还要建立专业的疫苗生产设施,从而能够更加广泛地服务于广大水产养殖户,减少因为水产养殖病害而导致的经济损失。建立水产药物的研究平台,创新新型水产药物我国水产药物一直是沿用兽医学和人类医学的研究成果,缺乏针对水产养殖对象的专用药物的研究平台和技术体系。所以建立水产专用药物的开发和研究技术体系能够有力地突破药物筛选的模型,使得水产药物的研发更加专业化和科学化,从而更好地保障我国水产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减少水产养殖病害,服务广大水产养殖农户增产增收。

针对水产养殖病害,养殖户控制水产动物疾病的措施探讨

病害预防范文篇2

关键词:蔬菜病害;识别方法;防治措施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蔬菜的种植面积更是在经济作物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种植蔬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土地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随着蔬菜种植种类的增加及种植方式的多样化,蔬菜病害也在逐渐增多,许多菜农缺少防治蔬菜病虫害知识,不能很好地识别病虫害,在防治时没有做到对症用药,或者用药不合理,从而影响蔬菜的产量及产品质量。就蔬菜病虫害的发生,根据病源的不同,可分2类,一是生理病害,是由于不良环境引起的病害;二是侵染性病害,是由生物的传染,如真菌、细菌、线虫、病毒等引起的。正确识别蔬菜病害是做到准确、及时、有效防治的关键。现将蔬菜病害的识别方法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病害识别方法

1.1认别时间

对于由真菌和细菌引起的病害,其最佳识别时间为空气相对湿度较大时,如温室和大棚应在放风前或晚间,叶片潮湿为宜;露地宜在早晨叶片结露或雨后,可明显看到病部霉污或病原菌的分泌物[1]。

1.2根据发生条件识别

由于每种病害发生时所需环境条件不尽相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只能有1种或几种病害发生,因此可根据外部环境情况初步判断可能发生的病害。如:高温干旱条件下一般只发生病毒病;高温高湿条件下可发生枯萎病、炭疽病、疫病、青枯病、立枯病等;低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灰霉病、菌核病、霜霉病、白粉病、猝倒病、黄萎病等。

1.3根据发生时期识别

蔬菜在整个生长期内均可发病,依发病期不同主要分为苗期病害和成株期病害,苗期病害常见的有猝倒病、立枯病、沤根,如黄瓜苗期易发生炭疽病、黑星病等。成株期病害是指由菜苗定植到收获期间发生的病害,绝大多数病虫害都在此期间发生,如黄瓜霜霉病、枯萎病一般在开花期发生,炭疽病多在果实成熟期发病。

1.4根据发生部位进行识别

病害发生的部位主要有根、茎、叶、花及果实等,根据发生的部位可确定病害范围。如根腐病、根肿病、根结线虫病、沤根及烧根等,这些病害先在植株根部发病;早疫病、霜霉病、角斑病、白粉病等先在叶部发病;枯萎病、黄萎病、青枯病等,病菌首先危害茎部输导组织;灰霉病、黑星病、脐腐病、炭疽病、软腐病、畸形果等多危害花果[2]。另外,对于发生在叶部的病害,还可根据发生在植株上的位置不同判断属哪种病害,如黄瓜角斑病多发生在下位叶,霜霉病多发生在中位叶,缘枯病发生在上位叶。

1.5根据主要症状进行识别

了解和掌握各类病害外部形态特征(即症状)是正确识别和防治病害的前提和关键,但任何一种病害症状都是多方面的,要完全掌握并非易事,也没有必要,只要抓住每种病害的显著症状就可准确判断出病害种类。细菌病害病斑主要表现在叶部,潮湿时无霉(粉)状物,但病部常出现脓状物、溃疡及腐烂现象,有时发生臭味,如黄瓜角斑病叶背面有菌脓溢出;青枯病用手挤压横切开的茎基部可见米汤状菌脓溢出;蔬菜软腐病病部腐烂有臭味。病毒病害病叶呈黄绿相间的花叶形,或呈线状厥叶形,或有褐色斑块的条斑形,顶部叶片变小,中下部叶片内卷[3]。真菌病害发病部位有不同形状(圆形、椭圆形、多角形、不定形)病斑,潮湿条件下,病斑上有不同颜色霉(粉)状物,如黄瓜霜霉病在叶背面有灰黑色霉层,疫病、白菜霜霉病病部有白霉,灰霉病病部有灰褐色霉层,炭疽病有红褐色胶质物等。

2防治措施

本着“预防为主、治早治小”的原则,以经济、安全、高效为防治宗旨,采取生态防治和农业防治为主、其他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力求防治的科学性,蔬菜病害防治有三防:一是不让病原菌进入本区域,二是充分减少病原基数,三是减少和降低病害暴发成灾的几率。

2.1生态防治

通过有效控制利于蔬菜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适宜温度、光照、湿度防治,通常适宜的温、湿度指标为:上午25~30℃,湿度60%~70%,棚温30℃开始放风散湿,25℃开始闭棚保温;下午温度20~25℃,湿度60%左右;上半夜温度15~20℃,湿度低于85%,20℃及时盖帘保温,利于养分输送;下半夜温度12~15℃,不低于10℃,湿度90%左右。如黄瓜霜霉病发生较重时,进行高温闷棚,维持棚温45℃约2h后再放风,这样连闷2~3次,防效显著。

2.2物理防治

通过采取合理的耕作制度、方式、方法达到防治病害目的,如选择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苗,实行轮作、间作、套种,清洁田园,摘除老病叶,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施肥,科学管理,合理配比氮磷钾及微肥。叶菜类施肥以氮肥为主,适当配合磷钾肥。花果菜类生长中氮磷钾配合要适当,按照生长发育规律进行肥水管理,肥料以农家肥有机肥为好,注意配合使用硼、镁、钼肥。

2.3药剂防治

一是对症用药。菜农们既要掌握病害识别技术,又要了解一些常用药剂的应用范围,以防乱用。如防治真菌性病害应选用普力克、甲霜灵(瑞毒霉)、乙磷铝(疫霉灵)、百菌清、三唑酮、杀毒矾、扑海因、速克灵、甲基托布津等;防治细菌病害应选用琥胶肥酸铜(DT)、醋酸铜(CT)、铬氨铜、可杀得、波尔多液等铜制剂及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等;防治病毒病可选用病毒A、植病灵、83增抗剂、抗病毒剂1号等[4]。这些农药的防治对象和范围不同,只有对症用药才能达到防治效果,例如三唑酮(粉锈宁)对白粉病和锈病有特效;瑞毒霉可防治蔬菜多种真菌病害,但不能防治白粉病及由细菌引起的病害。二是严格把握用药浓度和次数。生产中有些菜农常因治疗心切而任意提高用药浓度、增加用药次数,不仅增加成本,还易造成药害,加重污染;有的为求经济而减少药量和施药次数,不能达到防治目的,而只有按照农药使用说明,准确配制药量、浓度,才能获得满意效果。三是适期防治。任何一种病害在不同地区都有发生与流行的时期,只有掌握不同病害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发生规律,才能做到提前预防、及时用药。在病害初发期,应首先控制发病中心,然后全面施药防治,这样既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又提高防效。四是广泛使用低毒农药。在选用农药上,要提倡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这也是加快无公害蔬菜生产,实现蔬菜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五是轮换用药。为避免病害对农药产生抗药性,降低农药残留量,不可长期单用一种农药,应交替使用,一般一种农药使用2~3次后,应换其他农药品种。六是选择适宜的剂型和施药方法。目前,常用农药剂型有需对水使用的水剂、乳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及可溶性粉剂等,直接使用的粉剂和颗粒剂,加热后使用的烟剂;常用施药方法有喷雾法、喷粉法和熏蒸法。在施药时应根据天气情况和棚室内湿度高低而选用适宜的剂型和施药方法,如在阴天或棚客观存在内湿度大时,选百菌清烟剂或速克灵烟剂防霜霉病、灰霉病等真菌病害,脂铜粉剂防角斑病、缘枯病等细菌病害。

3参考文献

[1]吴扣兰,刘裕岭.蔬菜细菌性病害发病特点及防治对策[J].上海蔬菜,2009(5):68.

[2]孟令法.大棚蔬菜病害的识别与防治[J].农业知识(科技与三农),2009(6):57-59.

病害预防范文篇3

1.1鱼塘清淤

鱼、虾、蟹等经1年的饲养后,池底往往沉积着大量的食物残渣和排泄物,这些有机废物经腐烂、分解后在池底形成淤泥,而淤泥是细菌很好的培养基。因此,当淤泥沉积到一定厚度时,必须及时清除。银鲫类的出血病及罗氏沼虾、青虾等细菌性病害的发病率的上升与池底淤泥不及时清理有一定的关系。按国外对虾养殖经验来看,高密度虾类养殖,最好每年将池底的1层浮泥予以清除,其目的也是去除细菌滋生所需的营养源。另外,淤泥中有大量的寄生虫卵及孢子等,挖除多余的淤泥亦可大大减低侵袭性病害的发生率。一般来讲,池底淤泥厚度只需15cm左右即可。这样既使水体有一定肥度培育浮游生物,满足水产养殖类对天然饵料的需求,又可减少致病菌的滋生场所和细菌密度。因此,每年对鱼池清整时,必须清除池底多余的淤泥。

1.2池底曝晒与冰冻

池底每年需经15d左右的曝晒和冰冻,一是改良池底的土质,二是使池底淤泥中的致病菌和寄生虫卵及孢子的密度下降。池底经曝晒和冰冻的鱼池,养殖病害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池底干枯时间过长则易引起草荒。

1.3药物清塘

生石灰清塘可有效地杀灭致病菌、寄生虫及孢子等,同时可改善池底土质。

2放养健壮苗种

选择的标准:体质健壮,无畸型苗,且规格均匀。体表、鳍条或附肢无炎症,无烂鳃、白肝等异常病症。苗种游动(或爬行)灵活,无病态。有条件的单位或个人可用显微镜对体表、鳃、肝等部位取样进行镜检,应无寄生虫或致病菌。对罗氏沼虾和南美白对虾来讲,应选购经过检疫不带病毒的虾苗。

3种苗放养前药浴

对鱼类可用15~20mg/kg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药浴15~20min,具体视鱼类对药物的忍受力而定。蟹种放养前,在水温5~8℃时,用高锰酸钾20g/m3浸洗3~5min,或用3%~5%的食盐水溶液药浴消毒,用来杀灭河蟹体表上的细菌和寄生虫。虾苗进池后即用二溴海因等(浓度达0.3mg/kg)进行全池泼洒4食台或食场消毒

用250g左右的漂白粉对水,泼洒在食台或食场的周围,一般从4~9月每月2次;石灰轻消可有效地抑制致病菌,并可及时补充水体中的钙质,使水体常年呈偏碱性。这对养特种品甲壳类尤为重要。生石灰轻消方法:常规养鱼池一般每米水深为225kg/hm2,特种水产品(如鳜鱼、虾、蟹等)一般每米水深为75~105kg/hm2。

5选购优质配合饵料

要求颗粒均匀、水中稳定性好、营养全面、饵料系数低等,并添加诱食剂及稳定维生素C等,促进养殖品种的摄食、消化和吸收,促进其生长,增强抗病力,提高成活率。要注意投喂饲料的科学性,不要投喂单一饲料,避免缺少某种营养元素而引起营养性疾病。如虾、蟹养殖中,除投喂动物性饵料和全价配合饲料外,还应保证充足的植物性饲料。

6采用生物调控水质

采用生物调控水质,确保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鱼、虾、蟹等水产品的体质和抗病力。生物调控水质可采用种植水草、放养螺蛳、添加有益菌和培育浮游生物(如施肥)等。可根据养殖品种选择相应的生物调控法。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使水体富含氧气,减少氨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生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抑制致病微生物的滋生。定期用有益活性微生物制剂施放光合细菌、复合型活菌生物净水剂(如西菲利)等,它们在水体中能快速将有机物质彻底分解成单细胞藻类可利用的无机营养盐,减轻有机废弃物的污染,而本身对养殖品种无害,同时自身在水体中能迅速繁殖生长形成优势菌群,通过食物、场所竞争及分泌类抗生素物质,直接或间接抑制有害菌群的繁殖生长。生物调控水质的方法可减少池水排换量,从而减少从外界水源带来的污染。研究和实践证明,通过大排大灌换水的方法改善底质,效果不佳,会造成南美白对虾生长不适,应激生病。

7配套增氧机械

通过增氧机的打水作用,增加水体的溶解氧,使底质中的有机物和水中鱼、虾、蟹的排泄物及残饵等充分氧化分解成单细胞藻类所需的无机营养盐,减少有机废弃物的污染,保持水质条件良好,从而避免诱发疾病的应激条件产生。

8掌握病害发病规律

掌握某些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病规律,定期在水体中施用药物或投喂药饵,杀灭病菌,减少致病因素,但需注意药物的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并且不能与微生物制剂同时使用。如银鲫的出血症,在发病季节每隔15~20d对水体消毒1次,并投喂药饵2~3d。

病害预防范文篇4

【关键词】生猪养殖;常见病害;应对要点;预防措施

养殖业属于畜牧业的一个类型,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作用,其发展规模也在持续扩张。与此同时,却也出现了更加严重的病害问题,究竟怎样加以有效地预防,进而全方位保障养殖户的利益并推动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关处理措施会在后续论述。

1目前我国生猪养殖常见病害的特征和应对要点

11.1猪气喘病。1.1.1特征。是幼猪的肺炎霉形体引发的一类疾病,存在潜伏时间较长等特征。在患病初期很难借助人为观察加以确认,延续到后期会引发咳嗽、喘气不均匀等现象。因为该病有着较强的传染性,所以包括生猪幼崽和妊娠母猪在内,都是频繁被感染的对象。1.1.2应对要点。第一,免疫预防方面。确保定期针对不同类型的生猪进行疫苗接种,其中仔猪要在7-15日龄进行首次接种,待到70天左右再进行第二次接种,若是全新引入的仔猪,则要在出现临诊症状前第一时间内接种疫苗;至于种猪则要求在每年的9月进行一次接种即可[1]。对待那些尚未出现病症的养猪场,应该持续加强防疫,以遏制猪气喘病的出现。第二,药物治疗方面。一些条件优越的养殖场,可以考虑对患病的生猪进行隔离,同时保证在单舍内养殖母猪,不并栏养殖断奶后的仔猪,并集中性地实施育肥。在条件不允许时,则应该借助药物来进行病情控制,具体方式就是在生猪出现咳、喘等状况时,及时在材料之中加入适量的盐酸土霉素、秦妙菌素、蒽诺沙星等药物,保证持续5天,并在15天后进行二次给药,从而顺利减少猪气喘病的产生几率。当已经患病后,则必须利用泰乐霉素、氟苯尼考、卡那霉素等抗菌性较强的药物进行注射。11.2猪瘟。1.2.1特征。对于生猪养殖行业来说,猪瘟发病几率算是比较高的,同时也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属于突发性疾病且伴有较强的传染性。如若说管理人员平常管理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并予以隔离处理,就会在短时间大面积地扩散,加上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还会急速提升致死率,令农户们蒙受不白的经济损失[2]。通常来讲,猪瘟的传播路径基本上就是病毒感染,具体就是借助空气介质扩散,进入到生猪呼吸道内,在呼吸道黏膜与内脏壁上附着,随后引起不同程度的病变,患病初期的症状表现为眼角膜红肿、饮水和饮食量慢慢减少,中后期则会突发高烧,并且在皮肤和眼角处渗血。2.应对要点。首先,创造优质化的养殖环境。加大对猪舍内部的清洁力度。为了使生猪可以更加健康的成长,第一要务就是为他们创造比较清洁和舒适的养殖环境,以克制猪瘟患病率的增长。因此,平常应该要做好卫生清洁工作,保证定期消毒。此外,必须尽快树立起完善化的卫生防疫机制,针对猪舍予以封闭化管理,每当有人要进入前,最好先进行清洁消毒,全程保持谨慎,避免将任何病菌携带到猪舍内。而在平常的管理工作中,则需要维持猪舍内部空气质量的优质性,即始终保持空气流通、合理调整内部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同时设置隔音板来达到降噪的效果。再有就是生猪的排泄物,也要及时得到清理,否则很容易滋生出许多细菌,对生猪的体质和免疫力造成影响,对应的处理方式便是第一时间清理生猪的排泄物,实时性优化猪舍环境。需要加以强调的是,不同生长阶段,生猪对于温度的要求都有所不同,成年猪普遍不喜欢高温,而仔猪对于低温又十分敏感,特别是那些刚刚断奶的仔猪,如若处于低温的环境下,就会影响到食欲和抵抗力,接连催生腹泻或是呼吸道疾病。其次,加强免疫。为了更加高效率地防控猪瘟疾病,应该要处理好有关的免疫工作。具体方法表现为:严格把关疫苗的运输和保存环节,保证灵活合理地使用各类疫苗,竭力发挥出疫苗的免疫功效;确保在专业兽医的指导下组织免疫工作,并实时性检测免疫抗体,以准确把握抗体的实际功效,为后续制定完善化的免疫措施提供指导;再就是基于国家基本标准要求,选用没有过期的疫苗并严格控制注射数量,确保不会加重病情。11.3猪链球菌病。1.3.1特征。每年的6月和10月是猪链球菌病的发病时间,包含蚊蝇和呼吸两种传播途径,患病初期的生猪呈现出体温快速上升等迹象,后期则直接导致长卧不起,而其粪便中还会带有血丝。1.3.2应对方法。首先,预防方面。加大对养殖场的清洁力度,保证实时性地予以通风处理,同时依照生猪实际的发育状况,进行养殖密度有针对性地调整,其间为了令生猪的免疫力增强,还应该考虑在饲料当中加入一定量的矿物质与维生素。再有就是严格遵循自养自繁的理念,竭力规避猪链球菌病的扩大迹象基础上,加大对猪舍的清洁和消毒力度,尤其是在处理阉割、断脐、猪舍等皮损工作环节中,要做到及时消毒,避免皮损部位出现任何形式的感染。透过生猪免疫角度观察分析,可使用链球菌多价疫苗进行按期注射,以换取更好的防治效果[3]。其次,治疗方面。猪链球菌的类型不同,对应的治疗药物自然有很大的区别。如对于脑膜炎型猪链球菌,应该使用磺胺-6甲氧治疗;而败血型猪链球菌病,须借助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红霉素等药物来治疗;至于关节炎型猪链球菌病,便需要使用青霉素、阿莫西林等药物治疗。另外,当情况严重时,可以考虑开展手术,在将病变组织和脓液清除之后,借助生理盐水来清洗患处,并搭配碘伏来消毒,最后再予以包扎,保证恢复过程中不会引起交叉感染。

2今后进行生猪养殖病害完善性预防的措施

22.1加大对养殖场环境、养殖人员健康的监管力度。想要有效地组织生猪养殖病害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就需要不断加大对养殖场环境、养殖人员健康的监管力度。首先,进行猪舍全面性地消毒,将墙角和饮水槽等作为重点区域。其次,做好对养殖人员的健康检查工作。借助定期身体检查等途径来认证养殖人员的身体素质,之后要求他们每次进入猪舍都要穿戴专门的工作服和胶底靴,出去后严格依照消毒程序来处理有关设备和服装,确保养殖环境的安全和卫生性,有效的预防各类生猪病害。22.2悉心地进行生猪饲养和照料。针对生猪提供精细化的饲养和照料,可以有效遏制疾病的产生,提升生猪的身体素质。具体就是依照生猪各个生长阶段和生理阶段的特征,配合特定标准等,进行生猪科学式饲养照料[4]。对于公猪、母猪、哺乳母猪、妊娠母猪、保育猪、幼崽猪等,要分别配置不同的饲料,还有就是定期清理猪舍中的粪便和其余污染物,特别是在夏季高温时段,还应该同时兼顾饮水设备、水质的检验工作,以保障生猪一直饮用的都是清洁水源,透过根源上消除病害隐患。22.3及时地进行患病生猪隔离就算是预先提供了详实的预防方案,也难免会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生猪感染病害。基于此,就需要在发现病症之后,最快速度地将患病生猪予以隔离,之后再集中性地进行药物治疗、安排兽医做手术。在此期间,还应该对其余猪舍消毒,对其余生猪注射抗病毒疫苗,争取将病毒传播渠道完全堵住。

综上所述,今后我国生猪养殖的规模会不断扩张,对于生猪疾病的防治要求自然也变得愈加严格起来。为了确保实时性增加生猪养殖人员的经济利润,就应该加大对各类病害的防控力度,包括实时性清洁猪舍、及时发现并隔离有病症的生猪,对患病的生猪进行药物、注射、手术治疗等等。

参考文献:

[1]李应富.生猪养殖常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措施[J].中兽医学杂志,2015,23(12):122-125.

[2]段小丽.猪气喘病的综合防控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17(10):74-78.

病害预防范文篇5

关键词:蔬菜病害识别方法防治措施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蔬菜的种植面积更是在经济作物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种植蔬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土地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随着蔬菜种植种类的增加及种植方式的多样化,蔬菜病害也在逐渐增多,许多菜农缺少防治蔬菜病虫害知识,不能很好地识别病虫害,在防治时没有做到对症用药,或者用药不合理,从而影响蔬菜的产量及产品质量。就蔬菜病虫害的发生,根据病源的不同,可分2类,一是生理病害,是由于不良环境引起的病害;二是侵染性病害,是由生物的传染,如真菌、细菌、线虫、病毒等引起的。正确识别蔬菜病害是做到准确、及时、有效防治的关键。现将蔬菜病害的识别方法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一、病害识别方法

1、识别时间

对于由真菌和细菌引起的病害,其最佳识别时间为空气相对湿度较大时,如温室和大棚应在放风前或晚间,叶片潮湿为宜;露地宜在早晨叶片结露或雨后,可明显看到病部霉污或病原菌的分泌物[1]。

2、根据发生条件识别

由于每种病害发生时所需环境条件不尽相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只能有1种或几种病害发生,因此可根据外部环境情况初步判断可能发生的病害。如:高温干旱条件下一般只发生病毒病;高温高湿条件下可发生枯萎病、炭疽病、疫病、青枯病、立枯病等;低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灰霉病、菌核病、霜霉病、白粉病、猝倒病、黄萎病等。

3、根据发生时期识别

蔬菜在整个生长期内均可发病,依发病期不同主要分为苗期病害和成株期病害,苗期病害常见的有猝倒病、立枯病、沤根,如黄瓜苗期易发生炭疽病、黑星病等。成株期病害是指由菜苗定植到收获期间发生的病害,绝大多数病虫害都在此期间发生,如黄瓜霜霉病、枯萎病一般在开花期发生,炭疽病多在果实成熟期发病。

4、根据发生部位进行识别

病害发生的部位主要有根、茎、叶、花及果实等,根据发生的部位可确定病害范围。如根腐病、根肿病、根结线虫病、沤根及烧根等,这些病害先在植株根部发病;早疫病、霜霉病、角斑病、白粉病等先在叶部发病;枯萎病、黄萎病、青枯病等,病菌首先危害茎部输导组织;灰霉病、黑星病、脐腐病、炭疽病、软腐病、畸形果等多危害花果[2]。另外,对于发生在叶部的病害,还可根据发生在植株上的位置不同判断属哪种病害,如黄瓜角斑病多发生在下位叶,霜霉病多发生在中位叶,缘枯病发生在上位叶。

5、根据主要症状进行识别

了解和掌握各类病害外部形态特征(即症状)是正确识别和防治病害的前提和关键,但任何一种病害症状都是多方面的,要完全掌握并非易事,也没有必要,只要抓住每种病害的显著症状就可准确判断出病害种类。细菌病害病斑主要表现在叶部,潮湿时无霉(粉)状物,但病部常出现脓状物、溃疡及腐烂现象,有时发生臭味,如黄瓜角斑病叶背面有菌脓溢出;青枯病用手挤压横切开的茎基部可见米汤状菌脓溢出;蔬菜软腐病病部腐烂有臭味。病毒病害病叶呈黄绿相间的花叶形,或呈线状厥叶形,或有褐色斑块的条斑形,顶部叶片变小,中下部叶片内卷[3]。真菌病害发病部位有不同形状(圆形、椭圆形、多角形、不定形)病斑,潮湿条件下,病斑上有不同颜色霉(粉)状物,如黄瓜霜霉病在叶背面有灰黑色霉层,疫病、白菜霜霉病病部有白霉,灰霉病病部有灰褐色霉层,炭疽病有红褐色胶质物等。

二、防治措施

本着“预防为主、治早治小”的原则,以经济、安全、高效为防治宗旨,采取生态防治和农业防治为主、其他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力求防治的科学性,蔬菜病害防治有三防:一是不让病原菌进入本区域,二是充分减少病原基数,三是减少和降低病害暴发成灾的几率。

1、生态防治

通过有效控制利于蔬菜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适宜温度、光照、湿度防治,通常适宜的温、湿度指标为:上午25~30℃,湿度60%~70%,棚温30℃开始放风散湿,25℃开始闭棚保温;下午温度20~25℃,湿度60%左右;上半夜温度15~20℃,湿度低于85%,20℃及时盖帘保温,利于养分输送;下半夜温度12~15℃,不低于10℃,湿度90%左右。如黄瓜霜霉病发生较重时,进行高温闷棚,维持棚温45℃约2h后再放风,这样连闷2~3次,防效显著。

2、物理防治

通过采取合理的耕作制度、方式、方法达到防治病害目的,如选择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苗,实行轮作、间作、套种,清洁田园,摘除老病叶,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施肥,科学管理,合理配比氮磷钾及微肥。叶菜类施肥以氮肥为主,适当配合磷钾肥。花果菜类生长中氮磷钾配合要适当,按照生长发育规律进行肥水管理,肥料以农家肥有机肥为好,注意配合使用硼、镁、钼肥。

3、药剂防治

一是对症用药。菜农们既要掌握病害识别技术,又要了解一些常用药剂的应用范围,以防乱用。如防治真菌性病害应选用普力克、甲霜灵(瑞毒霉)、乙磷铝(疫霉灵)、百菌清、三唑酮、杀毒矾、扑海因、速克灵、甲基托布津等;防治细菌病害应选用琥胶肥酸铜(DT)、醋酸铜(CT)、铬氨铜、可杀得、波尔多液等铜制剂及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等;防治病毒病可选用病毒A、植病灵、83增抗剂、抗病毒剂1号等[4]。这些农药的防治对象和范围不同,只有对症用药才能达到防治效果,例如三唑酮(粉锈宁)对白粉病和锈病有特效;瑞毒霉可防治蔬菜多种真菌病害,但不能防治白粉病及由细菌引起的病害。二是严格把握用药浓度和次数。生产中有些菜农常因治疗心切而任意提高用药浓度、增加用药次数,不仅增加成本,还易造成药害,加重污染;有的为求经济而减少药量和施药次数,不能达到防治目的,而只有按照农药使用说明,准确配制药量、浓度,才能获得满意效果。三是适期防治。任何一种病害在不同地区都有发生与流行的时期,只有掌握不同病害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发生规律,才能做到提前预防、及时用药。在病害初发期,应首先控制发病中心,然后全面施药防治,这样既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又提高防效。四是广泛使用低毒农药。在选用农药上,要提倡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这也是加快无公害蔬菜生产,实现蔬菜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五是轮换用药。为避免病害对农药产生抗药性,降低农药残留量,不可长期单用一种农药,应交替使用,一般一种农药使用2~3次后,应换其他农药品种。六是选择适宜的剂型和施药方法。目前,常用农药剂型有需对水使用的水剂、乳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及可溶性粉剂等,直接使用的粉剂和颗粒剂,加热后使用的烟剂;常用施药方法有喷雾法、喷粉法和熏蒸法。在施药时应根据天气情况和棚室内湿度高低而选用适宜的剂型和施药方法,如在阴天或棚客观存在内湿度大时,选百菌清烟剂或速克灵烟剂防霜霉病、灰霉病等真菌病害,脂铜粉剂防角斑病、缘枯病等细菌病害。

参考文献:

[1]吴扣兰,刘裕岭.蔬菜细菌性病害发病特点及防治对策[J].上海蔬菜,2009(5):68.

[2]孟令法.大棚蔬菜病害的识别与防治[J].农业知识(科技与三农),2009(6):57-59.

病害预防范文篇6

关键词:公路养护技术;道路施工;质量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加快,公路建设速度是城市化的基础。应制定城市建设标准,改善人们生活质量,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道路养护技术质量,加强道路建设中公路病害预防。我国正在逐步增加地方单位对道路建设的资金投入,但由于受建筑环境、地质影响、管理限制等因素,道路养护技术的质量仍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有必要对公路养护中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

1公路工程中常见的各种病害问题分析

公路建设项目在长期应用过程中,易出现一些明显缺陷,病害的爆发影响了道路建设项目的持久性,对行车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应引起重视。1.1裂缝问题。裂缝问题是公路建设项目长期应用过程中较为常见的问题,病害问题的发生会影响道路施工的美观,影响道路施工的耐久性和安全性。从道路施工中的裂缝形成的角度来看,主要出现在水平裂缝和垂直裂缝中,裂缝的发生主要与道路施工中路基结构不均匀沉积和温度变化存在联系。如果道路路面类型的裂缝问题在养护处理上得不到有效解决,会导致裂缝的泛化,路基结构会进一步受到威胁,缩短公路的使用寿命。1.2破碎板。由于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后续的道路建设项目在长期应用的过程易出现明显破碎板现象,主要表现在水泥混凝土的路面病害。其中,一些仅在小范围内出现,主要由外部损坏引起;数百米的大规模压碎现象,主要是由于地基不稳定,导致沉降不均匀的下陷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及时提供解决措施。1.3坑槽。道路建设项目的坑槽问题,会对正常运行构成较大的威胁,影响驾驶的舒适性,可能对道路建设项目的安全性构成重大威胁,因此,应加强公路路面养护管理。引起坑槽的原因较多,如裂缝性疾病的发展产生了坑槽、雨水冲刷引起的坑槽。如果早期的高速公路项目的稳定性不足,便进行项目基层的建设,将在该区域中形成局部坑槽,坑槽进水造成下陷等危害。1.4边坡滑塌的病害。在道路路基病害中,边坡滑坡是一种常见的道路病害,根据破坏的原因、边坡土壤的质量、病害程度,有两种类型的病害,分别为滑坡和塌方。滑坡病害是由于重力引起的,部分土壤会沿着特定的滑动面产生滑动,滑动主要是由于不良地质条件造成的损坏。塌方是由地面坡度的向下运动引起的,主要原因为施工不当和洪水损坏。边坡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土壤的力学性能,软岩边坡的失稳主要由于应力控制的失稳,硬岩边坡的不稳定性主要由于结构控制失稳和崩塌。从工程的角度看,土壤的地质性能好,边坡的稳定性相对较强。

2现阶段主要的公路养护维护策略

公路养护项目的施工质量会影响到道路使用的质量。为了稳定路基,公路养护项目需要明确公路养护项目的难度,以建设高质量的道路养护项目。2.1公路养护技术的预防性优势。在道路预防性的养护中正确应用道路预防性养护技术较为重要,由于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应充分优化道路的基本交通性能,发挥道路应用的价值,降低公路的建设成本,并采取各种预防性维护措施。长期使用公路带来了许多质量问题,包括损坏路面、路基塌陷等,根据公路的各种问题,维护可以分为路面维护、路基维护、路面周边维护。进行道路养护时,养护负责人应遵守养护和管理的相关基本原则,收集各种数据和信息,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明确养护的时间,以便进行道路管理,可有效解决各种道路问题。例如,现代沥青路面维护需要分析各种沥青路面性能的基本变化规律,沥青路面的维护环节可分为纠正性维护、预防性维护。一般传统的维护方法要求高速公路完全或部分关闭,会增加维护成本的投资,妨碍本地交通运输。使用预防性维护技术后,可对病害进行检测和评估,可在狭小的空间内控制维修,减少维护成本,确保了正常的道路通行。2.2重视施工结构的稳定性。公路养护项目对施工的结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根据当地条件采取特定措施,确保路基结构的整体稳定性,防止由于驱动载荷、自然因素导致路基结构的整体不稳定,最后发生不可容许的变形和损坏。路基须保持坚固,防止道路维护受到外部影响,沥青的表面应足够坚固,可以承受繁重的交通。表面平坦坚实、无接缝、无灰尘和无反射现象,确保车辆高速运行。此外,应具有出色的可变形性和防水性能,可确保路基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使用沥青路面时,应注重对基层强度、均匀性等检查和控制;注重沥青材料检验和测试;注重集料分级和沥青混合比设计和测试;注重工程机械组合;注重运输和分配路面温度沥青控制;注重沥青路面厚度控制、沥青压碾、接缝施工。

3使用预防策略减少公路路面损害

3.1公路缝隙的处理。水泥路面的维护通常是在夏季进行,由于高温有利于道路维护工作的实施,且可及时维护和控制冬季、春季降雨期间发生的各种道路问题。注浆时,应彻底清理公路缝隙中的水泥浆材料,并重新切割密封点,确保灌缝材料由聚氨酯制成。确保灌缝的牢固且完全接合,移除缝隙中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塑料泡沫和不合规的软木板,避免产生道路水,及时处理公路断板的现象。3.2边坡防护的加固处置措施。在规划道路路基的边坡时,与边坡破坏相关的问题更加严重。其中,滑坡和塌方的问题较常见,应根据项目的地质特性和钢筋处理方法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根据滑坡、塌方的物理动力学和地质条件,选择易操作、高适应性、低负效应防护(如挡土墙、锚固、防滑桩等)的方法。在防护边坡的问题中,有必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和当地材料进行防治,以保护路基。保护路基的措施主要包括植物、工程、综合等保护类型。其中,植物保护是在边坡种植树木和草类,以减少边坡上的水流,使用植物的根系将表面土壤固定在边坡上,防止其被冲走,以保护边坡。实施植物保护还可以美化道路环境,调节边坡的温度和湿度,实现稳定和固结的功能,植物保护方法经济简单、容易操作。除了考虑植物防护外,保护方法包括工程保护、人工技术保护等。工程的保护主要针对不适合植物生长、开挖的边坡、严重风化、具有岩石结构的当地土壤。人工技术保护的实施,设置了适当的保护结构进行防护,防护的主要类型是干砌石瓦砾、墙面、挡土墙、锚杆的防护措施,预防路基病害。3.3路基沉陷的处置措施。灰土和沙砾可用于防止路基沉陷,这些材料易于压实,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沉降量低,可用作桥涵和台背的填充物,起到过渡作用,避免桥头车病害问题出现。在地质条件较差的道路上使用灰土和沙砾,效果较为明显。土工合成的塑料土工格栅是可以使用在公路路基沉降的材料,其中,土工合成带是一种新型的工程材料,具有高强度的复合材料作为骨架,外壳与高分子聚合物聚合而成,被加工成复合拉筋带,经过特殊处理后,该材料具有耐酸和耐碱性能。抗老化和高强度的优点可将该材料应用于路基,填充土后,缓解拉筋带、土体之间的摩擦,改善土地物理机制,阻止土体滑移,并防止路基的连续沉降,改善了路基的不均匀问题。3.4对公路工程病害预防工程的人员进行培训。作为道路病害预防过程的主要部分,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管理水平、技术人员的各种技能,要求员工的管理技能、技术技能、质量计划技能、质量检查技能等须达到标准。公路建设病害预防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素质优劣,直接影响公路建设质量。在道路施工过程中,建筑部门应积极组织道路施工人员去参加各种培训,提高施工人员在施工方面专业技能,需要招聘专业管理人才,提高公路施工的管理经验、先进的技术。应强调道路施工病害预防和维护过程中控制、管理,优质的路面病害预防项目,可以减少浪费的工作人员的时间、相关单位的支出。道路可以反映城市的外观面貌、城市建筑单位的职业道德。城市规划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出色的公路形象可以为城市增添光彩,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为人们提供和谐健康的生活生产环境。

4结语

道路养护技术,有利于预防和治理公路病害,在减少发生公路病害的可能性方面较为有效。因此,应采取足够有效的措施养护公路,公路在养护技术的发展应稳步推进。人才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础,所有科技的发展基于人才,需要制定当今的人才战略,以确保未来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充足。

参考文献

[1]欧阳文捷.预防性公路养护技术在高速公路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3):129-130,143.

[2]仝太安.以公路养护技术为中心预防公路工程病害的若干措施[J].绿色环保建材,2017(10):113.

[3]李春晓.以公路养护技术为中心预防公路工程病害的若干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4):222.

[4]文哲.面向养护技术的公路工程病害预防策略[J].建材与装饰,2020(10):279-280.

[5]王挺,赵华琴,刘鹭.公路路面养护工程中的预防性养护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2):7505.

[6]王玺.公路施工中预防性公路养护技术的运用之研究[J].风景名胜,2019(1):185.

病害预防范文篇7

1.1鱼塘清淤

鱼、虾、蟹等经1年的饲养后,池底往往沉积着大量的食物残渣和排泄物,这些有机废物经腐烂、分解后在池底形成淤泥,而淤泥是细菌很好的培养基。因此,当淤泥沉积到一定厚度时,必须及时清除。银鲫类的出血病及罗氏沼虾、青虾等细菌性病害的发病率的上升与池底淤泥不及时清理有一定的关系。按国外对虾养殖经验来看,高密度虾类养殖,最好每年将池底的1层浮泥予以清除,其目的也是去除细菌滋生所需的营养源。另外,淤泥中有大量的寄生虫卵及孢子等,挖除多余的淤泥亦可大大减低侵袭性病害的发生率。一般来讲,池底淤泥厚度只需15cm左右即可。这样既使水体有一定肥度培育浮游生物,满足水产养殖类对天然饵料的需求,又可减少致病菌的滋生场所和细菌密度。因此,每年对鱼池清整时,必须清除池底多余的淤泥。

1.2池底曝晒与冰冻

池底每年需经15d左右的曝晒和冰冻,一是改良池底的土质,二是使池底淤泥中的致病菌和寄生虫卵及孢子的密度下降。池底经曝晒和冰冻的鱼池,养殖病害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池底干枯时间过长则易引起草荒。

1.3药物清塘

生石灰清塘可有效地杀灭致病菌、寄生虫及孢子等,同时可改善池底土质。

2放养健壮苗种

选择的标准:体质健壮,无畸型苗,且规格均匀。体表、鳍条或附肢无炎症,无烂鳃、白肝等异常病症。苗种游动(或爬行)灵活,无病态。有条件的单位或个人可用显微镜对体表、鳃、肝等部位取样进行镜检,应无寄生虫或致病菌。对罗氏沼虾和南美白对虾来讲,应选购经过检疫不带病毒的虾苗。

3种苗放养前药浴

对鱼类可用15~20mg/kg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药浴15~20min,具体视鱼类对药物的忍受力而定。蟹种放养前,在水温5~8℃时,用高锰酸钾20g/m3浸洗3~5min,或用3%~5%的食盐水溶液药浴消毒,用来杀灭河蟹体表上的细菌和寄生虫。虾苗进池后即用二溴海因等(浓度达0.3mg/kg)进行全池泼洒4食台或食场消毒

用250g左右的漂白粉对水,泼洒在食台或食场的周围,一般从4~9月每月2次;石灰轻消可有效地抑制致病菌,并可及时补充水体中的钙质,使水体常年呈偏碱性。这对养特种品甲壳类尤为重要。生石灰轻消方法:常规养鱼池一般每米水深为225kg/hm2,特种水产品(如鳜鱼、虾、蟹等)一般每米水深为75~105kg/hm2。

5选购优质配合饵料

要求颗粒均匀、水中稳定性好、营养全面、饵料系数低等,并添加诱食剂及稳定维生素C等,促进养殖品种的摄食、消化和吸收,促进其生长,增强抗病力,提高成活率。要注意投喂饲料的科学性,不要投喂单一饲料,避免缺少某种营养元素而引起营养性疾病。如虾、蟹养殖中,除投喂动物性饵料和全价配合饲料外,还应保证充足的植物性饲料。

6采用生物调控水质

采用生物调控水质,确保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鱼、虾、蟹等水产品的体质和抗病力。生物调控水质可采用种植水草、放养螺蛳、添加有益菌和培育浮游生物(如施肥)等。可根据养殖品种选择相应的生物调控法。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使水体富含氧气,减少氨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生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抑制致病微生物的滋生。定期用有益活性微生物制剂施放光合细菌、复合型活菌生物净水剂(如西菲利)等,它们在水体中能快速将有机物质彻底分解成单细胞藻类可利用的无机营养盐,减轻有机废弃物的污染,而本身对养殖品种无害,同时自身在水体中能迅速繁殖生长形成优势菌群,通过食物、场所竞争及分泌类抗生素物质,直接或间接抑制有害菌群的繁殖生长。生物调控水质的方法可减少池水排换量,从而减少从外界水源带来的污染。研究和实践证明,通过大排大灌换水的方法改善底质,效果不佳,会造成南美白对虾生长不适,应激生病。

7配套增氧机械

通过增氧机的打水作用,增加水体的溶解氧,使底质中的有机物和水中鱼、虾、蟹的排泄物及残饵等充分氧化分解成单细胞藻类所需的无机营养盐,减少有机废弃物的污染,保持水质条件良好,从而避免诱发疾病的应激条件产生。

8掌握病害发病规律

掌握某些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病规律,定期在水体中施用药物或投喂药饵,杀灭病菌,减少致病因素,但需注意药物的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并且不能与微生物制剂同时使用。如银鲫的出血症,在发病季节每隔15~20d对水体消毒1次,并投喂药饵2~3d。

论文关键词水产养殖;病害预防;鱼塘清整与消毒;药浴;食场消毒

论文摘要总结了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预防措施,包括鱼塘清整与消毒、放养健壮苗种、种苗放养前药浴、食台或食场消毒、选购优质配合饵料、采用生物调控水质、配套增氧机械、掌握病害发病规律等内容,以供水产养殖者参考。

病害预防范文篇8

沥青路面的损坏所表现出的形式和特征是多种多样的。经总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病害。

1.1沥青路面的裂缝。

沥青路面建成后,都会产生各种形式的裂缝。初期产生的裂缝对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基本上没有影响,但随着表面雨水的侵入,导致路面强度下降,在大量行车荷载作用下,使沥青路面产生结构性破坏。沥青路面裂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裂缝从表现形式可分为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和网状裂缝三种。影响裂缝的主要因素有:沥青的品种和等级、沥青混合料的组成、面层的厚度、基层材料的收缩性、土基和气候条件等。

1.2沥青路面的车辙。

车辙是路面结构层及土基在行车重复荷载作用下的补充压实,以致结构层材料的侧向位移所产生的累积永久变形。影响沥青路面车辙深度的主要因素是沥青路面结构和沥青混凝土本身的内在因素,以及气候和交通量及交通组成等的外界因素。车辙产生的主要原因有:(1)沥青混合料油石比过大;(2)表面磨损过度:(3)雨水侵入沥青混凝土内部;(4)由于基层含不稳定夹层而导致路面横向推挤形成波形车辙。

1.3沥青路面的松散。

松散是直接影响行车安全的路面病害,松散可能出现在整个路面表面。也可能在局部区域出现,但由于行车作用,一般在轮迹带比较严重。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1)局部路基和基层不均匀沉降引起路面破坏;(2)碎石中含有风化颗粒,水侵入后引起沥青剥离;(3)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多,沥青结合料本身的粘结性能降低,促使面层与轮胎接触部分的沥青磨耗,造成沥青含量减少,细集料散失;(4)机械损害或油污染。

1.4沥青路面的水损害。

沥青路面在存在水分的条件下,经受交通荷载和温度涨缩的反复作用,一方面水分逐步侵入到沥青与集料的界面上,同时由于水动力的作用。沥青膜渐渐地从集料表面剥离,并导致集料之间的粘结力丧失而发生路面破坏。沥青路面产生水损害的原因主要有材料、设计、施工、土基和基层、超载车辆等原因。

1.5沥青路面的冻胀和翻浆。

沥青路面产生冻胀和翻浆主要是在冻融时期,因为水的侵入和路基土的水稳定性能差,由于冰冻的作用,路基上层积聚的水分冻结后引起路面胀起并开裂。道路翻浆是水、土质、温度、路面和行车荷载五个主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水、土、温度构成翻浆的三个自然因素,缺少任何一个因素都不可能形成翻浆。

1.6沥青路面的沉陷。

沉陷是路面变形中最普遍的一种,特点是面积大,涉及的结构层次深,主要出现在挖方段和填挖交界处。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1)土质路堑排水不畅,路床下部路基过湿润而产生不均匀沉降,引起路面局部下沉;(2)路面强度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通量,易发生疲劳破坏:(3)路基或基层强度不足或填挖路基强度不一致,在车辆荷载作用下,路基或基层结构遭破坏而引起沉陷;(4)桥头路面沉降不均匀而引起沉陷并与桥面发生错位。

2.沥青路面出现裂缝的原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

2.1原因分析。

沥青路面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主要是由于沥青面层温度变化而产生的温度裂缝,一般称之为非荷载型裂缝:另一种是由于行车荷载的作用而产生的结构性破坏裂缝,一般称之为荷载型裂缝。

2.1.1非荷载型裂缝。

非荷载型裂缝主要是温度裂缝,也有因施工不当、材料选取不当等引起的裂缝。其产生的原因有:

(1)沥青材料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具有良好的应力松弛性能,温度升降产生的变形不至于产生过高的温度应力。但在冬季气温骤降时,土基和路面基层由于受温度变化,冬季冰冻产生的膨胀,导致路基和基层产生裂缝并反射到沥青面层,沥青混合料的应力松弛赶不上温度应力的增长,同时劲度急剧增大,超过混合料的极限强度或极限拉伸应变,便会产生开裂。此外,随着温度反复升降,温度应力使混合料的极限拉伸应变变小,又加上沥青的老化使沥青劲度增高,应力松弛性能降低,故可能在比一次性降温开裂温度更高的温度下开裂,同时裂缝是随着路龄的增加而不断增加。

(2)沥青的品种和等级也是影响沥青路面开裂的重要因素。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选用高粘度、低稠度的沥青,其温度敏感性较低,能延迟温度裂缝的产生;沥青未达到适合本地区气候条件和使用要求的质量标准,低温抗变形能力较差,致使沥青面层在低温下产生收缩开裂。

(3)地基处理不当,路基碾压不均匀,造成路基沉降不均匀;旧路拓宽时,新旧路基搭接部位没有严格按照台阶式分层压实处理,以及下部基层比较软弱,或地基处理不彻底等。

(4)铺筑沥青面层采用分幅摊铺时,接缝处理不当,结合不良,对接缝处碾压不密实,造成路面渗水或面层压实未达到要求,在行车作用下形成裂缝。

2.1.2荷载型裂缝。

荷载型裂缝即主要由于行车荷载作用而产生的裂缝,其产生的原因有:

(1)随着交通运输的高速发展。原有的路面强度日趋不足,路面满足不了交通量迅速增长和汽车载重明显增大的需求,沥青路面过早产生疲劳破坏,沥青路面很快开裂。

(2)原结构设计不合理,未充分考虑到各种不利因素,施工质量不好,沥青路面面层厚度不足,沥青路面原材料的品质不符合设计规范要求,路面强度明显不能满足行车要求。在行车作用下,特别是超大吨位车辆的频繁碾压,沥青路面很快开裂。

2.2防止措施。

针对以上分析的沥青路面病害的原因,主要从施工材料、设计、施工、养护和交通管理等5个方面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2.1材料方面。

合理确定沥青路面结构,沥青面层的裂缝主要由沥青面层本身的低温收缩引起的。选用低温劲度小、延度大、温度敏感性差、含蜡量低的优质沥青,精选矿料,准确级配沥青面层的矿料和合理配置沥青混合料配合比。配制出性能优良的沥青混合料,控制沥青用量,保证沥青混合料性能优良,均可有效减少裂缝。

2.2.2设计方面。

精心设计,对地形复杂地段做好地质调查工作。要特别注意加固地基,防止因地基软弱而出现不均匀沉降,使用合格填料填筑路基,或对填料进行处理后再填筑路基,确保路基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以保证路面具有稳定的基础:选用抗冲刷性能好、干缩系数和温缩系数小及抗拉强度高的半刚性材料做基层:选用优质沥青做沥青面层;在稳定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应该选用针入度较大的沥青做沥青面层。

2.2.3施工方面。

精心施工,选择先进施工工艺和机械设备,制定完善的施工方案,确保压实度达到规范要求,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软基处理,提高软基处理的施工质量,严格控制半刚性基层施工碾压时的含水量,混合料的含水量不能超过压实需要的最佳含水量或控制在施工规范容许的范围内;半刚性基层碾压完成后。要及时养生,防止其产生裂缝反射到表面层,保护混合料的含水量不受损失;养生结束后,应立即喷洒透层油,并尽快铺筑沥青面层。

2.2.4养护方面

严格养护管理,加强路面保洁,确保排水性能良好。及时对裂缝的进行科学的处理,避免病害的进一步扩展。

2.2.5加强交通管理。

加强交通管理,限制大型超载车通行;在夏季连续高温时段,运营管理单位可将重车安排在夜间、凌晨路表气温较低时段通过:禁止带钉轮胎对路面的过度磨损或者更加严厉地限制使用。

3.结束语

近年来,沥青路面的常见病害危害性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减少沥青路面的病害,要切实做好预防措施。只要能做到选用优质材料,按国家现有规范规程做好设计工作,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做好养护,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就可以降低其病害的破坏力。

病害预防范文篇9

关键词:沥青路面病害整治措施

一、沥青路面常见的病害

1.变形类

车辙属变形类,是指路面上沿行车轮迹产生的纵向带状凹槽,深度1.5cm以上。车辙是在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下,路面产生永久性变形积累形成的带状凹槽。车辙降低了路面平整度,当车辙达到一定深度时,由于辙槽内积水,极易发生汽车飘滑而导致交通事故。产生车辙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设计不合理以及车辆严重超载导致的。影响沥青路面车辙深度的主要因素是沥青路面结构和沥青混凝土本身的内在因素,以及气候和交通量及交通组成等的外界因素。

车辙产生的主要原因有:(1)沥青混合料油石比过大;(2)表面磨损过度;(3)雨水侵入沥青混凝土内部;(4)由于基层含不稳定夹层而导致路面横向推挤形成波形车辙。

2.裂缝类

裂缝主要有三种形式:纵向裂缝,横向裂缝和网裂。沥青路面建成后,都会产生各种形式的裂缝。初期产生的裂缝对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基本上没有影响,但随着表面雨水的侵入,导致路面强度下降,在大量行车荷载作用下,使沥青路面产生结构性破坏。沥青路面裂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裂缝从表现形式可分为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和网状裂缝三种。影响裂缝的主要因素有:沥青的品种和等级、沥青混合料的组成、面层的厚度、基层材料的收缩性、土基和气候条件等。

坑槽(裂缝类)是常见的沥青路面早期病害,指路面破坏成坑洼深度大于2cm,面积在0.04m2以上。形成坑槽主要是车辆修理或机动车用油渗入路面,污染使沥青混合料松散,经行车碾压逐步形成坑槽。

3.松散类

沥青路面的松散是指路面结合料失去粘结力、集料松动,面积0.1m2以上。松散是直接影响行车安全的路面病害,松散可能出现在整个路面表面。也可能在局部区域出现,但由于行车作用,一般在轮迹带比较严重。

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1)局部路基和基层不均匀沉降引起路面破坏;(2)碎石中含有风化颗粒,水侵入后引起沥青剥离;(3)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多,沥青结合料本身的粘结性能降低,促使面层与轮胎接触部分的沥青磨耗,造成沥青含量减少,细集料散失;(4)机械损害或油污染。

脱皮(松散类)沥青路面脱皮是指路面面层层状脱落,面积0.1m2以上。导致沥青路面脱皮主要是因为水损害。

4.其他类

修补损坏面积:因破损或病害而采取修复措施进行治理,路表外观上已修补的部分与未修补的部分明显不同。

二、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的整治措施

1.沥青路面车撒的治理措施

(1)如果车道表面因车辆行驶推移面产生的车辙。应将出现车辙的面层切削或铣刨清除,然后重铺沥青面层。然后采用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或SBS改性沥青单混合料、或聚乙烯改性沥青混合料来修补车辙。(2)如果路面受横向推挤形成的横向波形车辙,如果已经稳定,可将凸出的部分削除,在波谷部分喷洒或涂刷粘结沥青并填补沥青混合料并找平、压实。(3)如果由于基层强度不足、水稳性能不好,使基层局部下沉而造成的车辙,应先处治基层。将面层和基层完全挖除。

2.沥青路面裂缝及坑槽的治理措施

(1)沥青路面裂缝产生后,如果在高温季节全部或大部分可愈合的轻微裂缝,可不加处理。如果在高温季节肯定是不能愈合的轻微裂缝,要及时进行维修,控制裂缝的进一步扩大,防止导致路面早期破坏,提高公路使用效率。同样在沥青路面裂缝的维修时,要严格工艺操作和规范要求。(2)灌油修补法。在冬季节,将纵横裂缝处清扫干净,用液化气将缝壁加热至粘性状态后,再把沥青或沥青砂浆(在低温潮湿季节宜喷洒乳化沥青),喷抹到缝中,再匀撒一层2-5mm的干燥洁净石屑或粗砂加以保护,最后用轻型压路机将矿料碾压。如果是细小的裂缝,则要预先用盘式铣刀进行扩宽,再按上述方法做处理,沿裂缝涂刷少量稠度较低的沥青。(3)对开裂的沥青路面进行修补。施工时,先把裂缝的旧迹凿掉,形成V形槽;再用空压机吹除V形槽中及其周围的松动部分和尘土等杂物,然后通过挤压枪把已经拌和均匀的修补材料灌入裂缝中,使之饱满。待修补材料凝固后,约一天左右即可开放交通。此外,如果由于土基、基层强度不足或路基翻浆等引起严重龟裂,应先处治好基层再重作面层。(4)路面的基层完好,仅面层有坑槽时的护理方法。按“圆洞方补”的原则,划出与路中心线平行或垂直的坑槽修补轮廓线,按长方形或正方形来进行,凿开坑槽到稳定部分,用空压机将槽底,槽壁的尘土和松动部分清除干净,然后在干净的槽底;槽壁喷洒薄层粘结沥青,随即填铺备好的沥青混合料。然后手压路机碾压,压时要确保压实力直接作用在摊铺后的沥青混合料上。采用这种方法,不会发生裂缝、裂纹等现象。(5)热补法修补。采用热修补养护车,将加热板加热坑槽处路面,翻松被加热软化铺装层,喷洒乳化沥青,加入新的沥青混合料,然后搅拌摊铺,压路机压实成型。(6)若因基层局部强度不足等使基层破坏而形成坑槽,应将面层和基层完全挖除。

3.沥青路面松散的治理措施

(1)因嵌缝料散失出现轻微麻面,在沥青面层不贫油时,可在高温季节撒适当的嵌缝料,并用扫帚扫匀,使嵌缝料填充到石料的空隙中。(2)大面积麻面就喷洒稠度较高的沥青,并撒适当粒径的嵌缝料,应使麻面部分中部的嵌缝料稍厚,周围与原路面接口要稍薄定型要整齐,并碾压成型。(3)因沥青与酸性石料间的粘附性不良而造成路面松散。应将松散部分全部挖除后,重作面层的矿料不应再使用酸性石料。

病害预防范文篇10

一、我区水生动物病害防治现状

1、我区水生动物病害发生的现状

我区水产养殖品种主要为常规品种,主养品种8种,养殖模式涉及池塘、湖泊、滩涂、山塘水库等多种模式。由于养殖品种较多,养殖模式丰富,疾病的种类也广泛。疾病的主要种类有: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寄生虫病、藻类、水质恶化导致的疾病、营养不均衡导致的疾病等。其中病毒性疾病主要有草鱼出血病。细菌性疾病主要有出血病、肠炎病、烂鳃病等。真菌性疾病主要为水霉病。寄生虫病主要有车轮虫病、孢子虫病、指环虫病、中华鳋虫病及锚头鳋虫病等。营养性疾病主要是草鱼、青鱼养殖过程中发生的疾病。由于养殖水体恶化和养殖环境污染导致的渔业损失也基本每年均有发生。虽然其他病害也有检测到阳性结果,但总体导致的危害和损失较小。

5-9月是病害种类发生以及导致死亡的主要季节,如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大多寄生虫病、营养性疾病以及水质恶化等;冬春季是水霉病高发季节;春季、秋季是车轮虫、指环虫的发病高峰季节。

各类疾病中,引起严重损失的主要为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以及营养性疾病等。养殖模式与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密切相关,池塘养殖因疾病导致的损失显著高于湖泊或水库养殖。

2、我区水生动物病害控制的现状

随着对各种养殖对象病害研究的深入,疾病控制能力不断提高,总体而言,对各类疾病的控制较为有效。特别是对草鱼病毒性出血病、鲫鱼孢子虫病、各类细菌性疾病、鲢鳙鱼出血病、鳊鱼出血病的防治,我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完全能够控制它的发生或发展。

近年随着健康养殖技术尤其是水质调控技术的大量应用,病害发生频率以及导致的损失率逐年下降。但因为种质的退化、养殖产量的提高、病害防治知识推广的不全面、养殖户水平参差不齐、水体环境的恶化、技术人员力量薄弱、工作经费及硬件设施的缺乏等因素,每年因病损失的绝对量仍在递增。

3、我区水生动物病害防控存在的问题

病害防控应基于对病理、药理的深入研究及对疾病的精准诊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也是防治的前置条件。在病理研究方面,因为条件的限制,还有许多疾病仅根据症状进行定名。对疾病的诊断,大部分停留在经验诊断的水平上,缺乏对病原的精准检测技术手段及设备,易发生误诊而导致防控失败。许多针对性的常用药物由于反复频繁使用使病原产生耐药性,即使诊断正确、处置方法适当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以药物控制为主的病害防控现状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导致了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的发生。疾病的综合防控技术还停留在概念层面,缺乏可操作、相对完善的具体技术措施内容,使综合防控技术无法落实到养殖生产过程,这是导致疾病频发的主要原因。部分病害由于缺乏控制条件如水温控制条件、养殖密度控制条件、用药技术控制条件、有效的药物等因素,导致虽能预测病情,但无良好的预防与治疗技术。

二、我区水生动物病害防控机构发展现状

1、我区水生动物病害防控机构发展现状

区水生动物疾病防治站与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为同一班人马,主要开展水生动物疫病防治、水环境监测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等工作。自2010年以来,已连续在全区15个镇街设立病害测报点11个,测报面积0.2万公顷,测报鱼类、甲壳类、贝类及藻类等8个品种,监测到病害种类25种,对各类病害的发生、造成的危害等进行了汇总,为全区水生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重要基础。

我区水生动物防疫体系由区、镇街二级纵向构成。其中,区级侧重疫病的监测预警、防治计划的制定与组织实施、提供技术支撑,指导镇街开展本区域范围内的水生动物疫病防治工作。

2、我区水生动物病害防控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相对完善的防疫体系机构、条件建设和技术人员。虽然建设了疫病防治站,但体系不完善,实验室维持及工作经费无保障,人员不能落实导致已建的防治站还不能正常运行;(2)缺乏必要的病害研究物质基础,如实验塘、诊断制剂、安全用药评价与体系、疾病预警体系等;(3)缺乏良好的人员技术培训体系,导致病害防治人员技术水平无法满足疫病防控和疾病防治的要求,从而无法满足养殖生产技术指导的需求;(4)缺乏从养殖场、镇街水产站、区疫病防治站、省市病害防控中心和相关科研单位的联动机制,导致疾病发生后的有效控制迟缓,部分病害研究严重与养殖生产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