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患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21:32:37

病患范文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5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我院急诊内科共对15876例患者进行急救,将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本次研究,包括院前急救送到急诊室呼吸、心跳已停止,经过急救无效而宣布死亡的患者,共计394例,急救成功率为97.5%。其中男274例,女120例,年龄14~96岁,中位年龄56岁。

1.2方法

对394例患者的年龄、性别、死亡年度、就诊后存活时间以及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

2结果

2.1年龄、性别分布

死亡患者中以男性居多,且多发生于19~70岁年龄段。见表1。

2.2死亡年度分布

2005-2011年分别为19例(4.8%)、24例(6.1%)、25例(6.3%)、57例(14.5%)、69例(17.5%)、93例(23.6%)、107例(27.2%),呈逐年上升趋势。

2.3入院存活时间

入院时已死亡30例(7.6%),入院1h内死亡129例(32.7%),入院1~6h死亡98例(24.9%),入院7~24h死亡87例(22.1%),25~48h死亡34例(8.6%),>48h死亡16例(4.1%)。2.4死亡原因394例患者死亡原因排在前4位的依次是:神经系统疾病(25.9%)、中毒(19.3%)、心血管疾病(18.8%)、呼吸系统疾病(9.4%)。见表2。

3讨论

病患范文篇2

1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6例肺癌患者,男38例,女18例,年龄32~78岁,平均(64.36±8.41)岁。其中腺癌17例,鳞癌21例,腺鳞癌2例,小细胞肺癌16例。

2护理

2.1病情观察

肺癌晚期患者由于肿瘤扩散,常伴有不同症状,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处理。如腹部转移患者常发生肠梗阻,应严密观察有无腹胀、腹痛症状;当肝、脑转移患者出现昏迷、抽搐症状时,应及时对症处理;当患者因营养不良、血浆蛋白低下引起水肿时,应通过抬高患肢等措施减轻水肿;由于身体衰弱,活动减少,常出现便秘,应及时给予开塞露通便。

2.2疼痛护理

疼痛是晚期肺癌患者的主要症状,由于西药通常是通过麻醉神经实现止痛作用,所以在护理时不建议使用,笔者提倡采用中药治疗,通过切断癌细胞的复制功能达到止痛的目的。对于癌性疼痛应该采用三阶梯止痛方案。

2.2.1体表止痛法一种通过刺激疼痛部位周围的皮肤或相对应的健侧达到止痛目的的方法。常用的刺激方法有按摩、局部热敷、涂清凉止痛药等。

2.2.2注意力转移止痛法可通过欢快的音乐、笑话或相声等转移患者注意力;还可以让患者坐在舒适的椅子上,回忆愉快或值得留念的事情,或跟患者讨论感兴趣的问题来分散注意力。

2.2.3放松止痛法全身放松后,肌肉松弛,身体产生轻快感,阻断了疼痛反应。可让患者随后屈髋屈膝平卧,放松腹肌、背肌,闭上双眼,进行慢而深的吸气与呼气,达到止痛目的。

2.3缓解症状

由于发热是肺癌的主要症状,所以患者应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避免肺炎的发生;当出现刺激性或持续性咳嗽时,可用热水或镇咳剂减轻咽喉部刺激;如出现咳血的现象,应将患者头偏向一侧,以防口腔积血窒息,同时立即报告医生,协助急救。

2.4日常护理

为肺癌晚期患者设立单人病房,保持室内环境舒适,给予患者安静、整洁的治疗环境,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和床铺干净整洁。对于水肿患者应严防褥疮的发生,按时更换体位,时常按摩受压部位,保持皮肤清洁。

2.5饮食护理

肺癌晚期患者体能消耗大、体质弱,因此合理饮食是肺癌晚期护理的重要部分。饮食以高营养、清淡为原则,肺癌患者应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及时补充蛋白质营养,促进肌肉蛋白的合成,禁食辛辣和刺激性食物。患者无吞咽困难时,可多吃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自由择食,提高膳食质量。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保证营养的供给,增强免疫力,这对治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6心理护理

病患范文篇3

1.1健康心理护理。大部分老年病患入院后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担忧等不良心理,基于此,护理人员需积极与老年病患交流、充分沟通,了解其所需所求,注意掌握其心态,以便于进一步对其心理进行分析;与老年病患主动打招呼,为提高老年病患心理舒适度,投其所好、合理称呼、嘘寒问暖、耐心解疑答惑,不能表现出任何不耐烦的状态,针对老年病患的啰嗦、健忘予以理解、谅解。若条件允许,可邀请治愈成功的相同病例患者,现身说法,旨在加强患者治愈的信心[2]。在老年病患全程治疗过程中,贯彻落实心理护理。宣教内容主要以加强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疾病保健知识为主,由于老年患者比较健忘,每次进行宣讲时注意时间不要太长、内容不要太多,尽量通俗易懂,多次反复宣教。1.2环境护理。骨科中大部分的老年病患都是因为突发所致的骨折,比如不小心摔倒、车伤等,而丧失自理生活的能力,加之对医疗环境不熟悉,面对石膏固定、骨牵引、穿刺等操作时极易产生严重的紧张不安情绪。胡静[3]研究中指出疾病的临床疗效与预后转归与适宜的环境具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也会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故而,患者入院接受治疗期间,尽量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静且温馨的治疗环境;尽量在白天实施护理操作,操作过程中避免仪器碰撞所发出的声响,旨在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充分休息;患者静养时,严控室内温度、湿度、光线,保持新鲜的空气和良好的通风条件。良好的环境对患者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十分有利。1.3合理饮食。由于老年病患体衰、年迈,消化能力较正常年轻人更低,胃肠容易紊乱,加之长时间卧床静养,缺乏活动锻炼,故而在饮食方面具有特殊的要求。为骨科老年病患进行饮食护理时,需保证多样化,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容易消化,合理搭配鱼虾、瘦肉、牛奶以及蛋类食品,遵循多餐少量原则,同时与钙类药物相配进行治疗[4]。禁止麻辣、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多摄入绿色果蔬,以避免排便不畅。合理饮食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支持性作用,适宜、科学、均衡膳食可促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1.4预防并发症。部分老年病患认为自己平时比较健康,但因为年老体弱,诸多并发症未能够及时被发现。加之长期卧床静养,极易引起多种严重并发症,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压疮、褥疮等。对此,护理人员应当定时帮助患者变换体位,并对受压位置进行按摩,若有必要可予以防褥垫,以免引起褥疮。轻扣患者背部,促使其痰液排出,同时鼓励患者有效咳嗽,予以呼吸指导,以免引起肺部感染。为预防泌尿系统感染,需注意外阴部干净卫生,嘱咐患者多喝水,充分发挥尿液冲洗作用。若患者的患肢存在触觉障碍,需注意压伤、烫伤。1.5康复训练。临床治疗骨折中,康复训练是至关重要的内容,杨奕妙,魏道华[5]研究中指出行骨科手术治疗后配以科学有效的康复训练,有利于患者快速恢复患肢功能,且效果十分满意。按照老年病患骨折情况及生理特点,并遵循从轻到中、从小到大、循序渐进原则开展患肢功能锻炼。针对未制动或未固定的关节部位,护理人员指导其尽早实施床上锻炼,使全身血液良好循环,以免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康复训练时需做好相关告知,平时鼓励患者多散步、打太极拳,加强身体抵抗力,注意锻炼力度不可过快、过大、过重。1.6出院指导。出院时,按照老年病患的教育背景以及疾病类型,实施疾病保健知识以及出院后注意事项的告知,并着重向患者家属说明患者入院期间的治护效果及心理状态。为每位患者制定相应的康复方案,并将有效的咨询方式详细予以详细告知,说明下一次复查时间,让患者在家依然能够获得专业的护理服务,消除其后顾之忧。摘要:随着现代科技深入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在医疗改革以及现代医疗技术不断成熟的背景下,老年病患骨科护理工作成为了临床护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探讨课题。我国当前面临着社会老龄化、人口老龄化这一严峻问题。基于此,了解老年病患需求,关爱老年病患的生理与心理健康,为当前临床护理人员需面对的主要问题。关键词:老年病患;骨科护理;护理经验中图分类号:R816.8文献标识码:B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8.32.190本文引用格式:朱惠.老年病患骨科护理实践经验骨科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32):248-249.

2老年病患骨科护理方法与效果

罗彩霞等[6]研究中对照分析了骨科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100例的围术期护理干预效果,结果发现,围术期通过心理护理、并发症预防、康复训练、合理饮食等干预后的观察组满意度96%高于常规护理后的常规组74%,同时术后并发症8%低于常规组28%(P<0.05),提示围术期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降低、患者满意度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张秀珍等[7]中分析了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老年股骨颈股骨折患者的康复护理,结果发现,研究组术后髋关节功能(65.6±4.5)分高于常规组(56.5±4.5)分。提示早期功能训练对骨折术后患者的患肢功能恢复具有突出的作用。

3结论

老年病患骨科护理以患者心理、生理特点为基础,为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这样一来,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以及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同时也促使其自护力显著提高,消除了后顾之忧,让患者身心始终处于高度舒适状态。在老年病患骨科护理中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郭霞.老年病患骨科护理实践经验骨科护理[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85):16737.

[2]赵丹.护理干预对骨科老年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22):56+59.

[3]胡静.优质模式病房护理在老年骨科患者康复训练的应用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02):107-108.

[4]赵立新.骨科老年手术患者风险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14):116-117.

[5]杨奕妙,魏道华.探讨康复护理在老年骨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31):276-277.

[6]罗彩霞,聂玲.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在骨科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6,24(12):144-146.

病患范文篇4

关键词:临床药师;肝病患者;药物治疗;药学监护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医院药学服务模式正在由传统“药品保障型”向以患者为中心、全方位开展“临床药学服务技术型”转变。2011年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中指出“药学部门应当开展以患者为中心,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组织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提供药学专业技术服务”。而药师应如何完成由药学思维向临床思维的转化,并将药学专业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如何与医师沟通,如何与患者交流,如何对患者开展个体化用药指导是每位药师初次踏入病区所面临的问题。笔者结合临床实际工作中参与肝病患者临床药物治疗工作的案例,对临床药师参与特殊患者药物治疗工作的切入点进行探讨。

1对肝病患者药学服务的特点

肝脏具有合成、代谢、排泄等生理功能。肝功能不全患者通常白蛋白、胆红素水平异常,凝血功能障碍,代谢及排泄能力下降,严重的还能发展为肝衰竭,甚至导致死亡。肝病患者通常还伴有血糖、血脂异常,病毒性肝炎患者还需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需要临床药师全面考虑患者病情,熟悉各类药物的代谢途径及对肝功能的影响。同时,肝病患者通常用药较多,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药师提供治疗方案需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2临床药师参与肝病患者药物治疗工作的案例分析及体会

2.1参与医疗查房与药学问诊。例1,男,年龄46岁,体质量76kg,无肝炎接触史。2年前因“上腹部不适伴皮肤黄染1年余”于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给予熊去氧胆酸胶囊250mg,每天3次,期间化验肝功能未见好转,此次入院时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63U•L-1,直接胆红素(D-BiL)111μmol•L-1,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transpetidase,GGT)104U•L-1,随医师查房时发现患者皮肤黄染严重。药学查房发现患者近1年来时常头痛,自行每周服用3~4次去痛片(每次2片),阿司匹林服药史,由于听闻阿司匹林可致胃肠道溃疡,自行加用铝碳酸镁片,每次2片,每天4次,每日睡前服用碳酸钙D3片。患者服药“一把吞下”。临床药师核实情况后分析,熊去氧胆酸胶囊与铝结合可能影响熊去氧胆酸的吸收及摄取,导致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治疗效果不佳。根据我国《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和治疗共识(2015)》推荐熊去氧胆酸13~15mg•kg-1•d-1[1]。熊去氧胆酸胶囊250mg,每天3次剂量不足,建议调整每天4次,医师采纳。临床药师从以下几方面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①应早日明确头痛的原因,并对症治疗,切不可盲目用药耽误病情;②去痛片长期使用对肝、肾功能及血液系统均可造成影响,不可随意用药;碳酸钙D3片为药品,服用时应遵医嘱;③铝碳酸镁片为胃黏膜保护药,饭后1~2h,咀嚼服用;④铝碳酸镁片、碳酸钙D3片与熊去氧胆酸胶囊同时服用会影响药物吸收,应间隔2h以上服用。⑤任何药物之间都可能会有药物相互作用,在医师或药师询问用药史时都应详细交代以供参考。同时临床药师加强药学监护,患者调整用药剂量后未出现腹泻等胃肠道不适,治疗5d后复查,ALT48U•L-1,D-BiL87.6μmol•L-1,GGT92U•L-1,带药出院。临床药师由于对药学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易于从问诊中发现其他容易被医师忽视的诸如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物治疗的问题。2.2参与药物治疗监测。例2,女,年龄56岁,因“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肺部感染”收入我院,治疗后发现患者存在肺部真菌感染,遂加用伏立康唑。第2天患者出现手部轻度震颤,未留意。第3天患者手部震颤加重,且出现烦躁,医师查体为扑翼样震颤阳性,考虑为肝性脑病。但临床药师发现患者将手随意放于身体两旁亦可出现震颤,询问患者有无视觉异常时,患者诉夜间感觉床旁有人影晃动,临床药师考虑为伏立康唑导致不良反应,建议监测伏立康唑血药浓度。检验结果提示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偏高,遂减量。调整剂量第3天患者诉未再感觉床旁有人影晃动但手抖症状无明显好转,监测得伏立康唑血药浓度下降不明显,临床药师告知医师伏立康唑可能存在体内蓄积,清除较慢,目前可继续原治疗方案观察。又经过3d,患者手抖症状明显好转,测得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已接近正常上限。血药浓度监测是以药动学原理为指导,分析测定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用以评价疗效或确定给药方案的一种方法,尤其对于肝功能不全等特殊患者,是其实现个体化给药的有力保障。由于药师更加熟悉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能通过患者症状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并对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正确解读检测结果,协助医师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2.3提供治疗建议。例3,女,年龄31岁,因皮肤瘙痒两年,加重2个月入院。入院后肝脏穿刺提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Ⅱ期;不排除重叠自身免疫性肝炎,病变程度相当于G2S2,同时患者总胆固醇(TC)10.55mmol•L-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7.34mmol•L-1、三酰甘油(TG)2.62mmol•L-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76mmol•L-1,考虑高胆固醇血症,预给予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2]。药师经过查阅资料发现,目前临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按代谢途径分,①主要经肝脏代谢: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CYP)3A4酶代谢,氟伐他汀经CYP2C9代谢,而普伐他汀不经肝脏CYP酶代谢;②多数不经肝脏代谢:瑞舒伐他汀和匹伐他汀约90%不通过肝脏代谢,约10%通过肝脏CYP2C9代谢[3]。从降低LDL-C的强度分析,就目前的资料显示,除匹伐他汀在临床应用较少以外,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降LDL-C作用最显著[4],故推荐对该患者使用瑞舒伐他汀降胆固醇治疗。同时监测患者肝功能,住院治疗期间肝功能未出现明显波动。通过该病例,临床药师通过比较同类药物药动学差异及作用效果,为患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避免患者因使用其他经肝脏代谢的他汀类药物而加重肝脏负担,另外也有报道他汀类药物也会导致肝损伤,对于肝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肝脏损伤的药物。2.4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例4,男,年龄43岁,无肝炎接触史。因纳差、反复发热入院,入院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肺部感染。CT提示双肺感染,痰培养显示烟曲霉菌感染,遂给予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患者诉夜间睡眠不好,医师给予地西泮镇静催眠。联合用药第2天,患者出现嗜睡,生命体征平稳,血氨正常,给予氟马西尼后患者出现暂时的清醒。临床药师通过查阅病例发现医嘱给予伏立康唑0.2g,q12h,且患者Child-pugh评分9分。临床药师分析其可能原因为:伏立康唑为CYP3A4抑制药,而地西泮为CYP3A4底物,两药联合使用会导致地西泮血药浓度升高而使患者出现嗜睡,氟马西尼作为苯二氮类药物的特殊解毒剂,也能验证患者是由于地西泮过量而导致的嗜睡。另外患者肝功能不全,伏立康唑没有减量使用,也是地西泮血药浓度升高的原因之一。临床药师提醒医师,肝功能不全患者使用伏立康唑维持剂量应减半,同时使用与伏立康唑有相互作用的药物时也应注意剂量的调整。肝功能不全患者对药物的清除能力下降,很多经肝脏清除的药物都会出现在体内的蓄积,应注意及时调整剂量。而肝病患者往往用药较多,医师很难顾及各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临床药师在医嘱审核时,应注意及时进行医嘱调整,根据药学专业知识,分析患者用药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告知医师医嘱中存在具有相互作用的药物,并提醒医师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2.5强化用药教育。肝病患者往往用药较多,且许多药物需终身用药,如抗乙肝病毒药物核苷(酸)类似物,一般延长治疗时间会减少病情的复发,为避免患者病情出现反复,通常需反复跟患者强调用药的重要性及随意停药的风险,尤其对于肝硬化的患者,更是强调需终生用药[5]。但核苷(酸)类似物长期使用又有耐药的风险,因此对于此类患者需加强用药教育,告知患者随访必要性及复查时间,以评估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尽早发现有无耐药的发生。2.6规范合理用药。肝病辅助用药种类较多,我国《肝脏炎症及其防治专家共识》将抗炎保肝药物分为抗炎类药物如甘草酸类制剂,肝细胞膜修复保护剂如多烯磷脂酰胆碱,解毒类药物如谷胱甘肽、N-乙酰半胱氨酸及硫普罗宁,抗氧化类药物如水飞蓟素类和双环醇,利胆类药物如S-腺苷蛋氨酸和熊去氧胆酸等。这些药物的药理作用存在差异,应结合患者肝脏炎症的特点和不同药物的特点进行适当选择。但不宜同时使用较多的保肝药物以免加重肝脏负担,也容易引起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专家共识推荐通常选用1或2种抗炎保肝药物,一般不超过3种[6]。临床药师通过专项处方点评,严格控制肝病辅助用药的种类,尤其是对于同时使用相同药理作用药物的病例实施点评,并提交合理用药点评会议进行专家讨论,并将最终点评结果上报医疗科处理。目前我院肝病辅助用药的使用已基本合理,住院患者“大处方”的现象已很少发生,切实减轻患者就医负担,为今后医保单品种付费提供保障。2.7加强与医疗团队其他成员的沟通。临床药师宣传合理用药的同时,还要耐心解答护士关于药品配置与储存,是否需要避光输注,输液速度及可能出现不良反应的处理等方面的问题。临床药师将常见的问题整理成资料,通过药学部网站、医院药讯、合理用药讲座等方式告知全院医师和护士,并通过医疗科和护理部加强管理,使全院所有科室减少用药盲点,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讨论

作为治疗团队中的一员,临床药师首先应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坚持深入临床,及时发现并解决治疗中存在的用药问题,为医师、护士提供多种形式的药学服务。对于肝病患者,更应加强用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监护,为患者提供全面详尽的用药指导,耐心解答患者的用药问题,保障临床合理安全用药。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5)[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6,32(1):23-31.

[2]诸骏仁,高润霖,赵水平,等.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J].中国循环杂志,2016,31(10):937-953.

[3]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价工作组.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11):890-894.

[4]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6,8(6):19-108.

[5]王贵强,王福生,成军,等.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新版)[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31(12):1941-1960.

病患范文篇5

【关键词】骨科脊柱疾病;规范化疼痛护理;效果

骨科脊柱疾病患者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需为患者加强护理干预。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规范化护理,以患者为中心,疼痛作为骨科脊柱疾病患者主诉,受到临床重视[1]。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1600例骨科脊柱疾病患者,分析采用规范化疼痛护理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600例骨科脊柱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800例。实验组男352例,女448例;年龄40~93岁,平均年龄(60.5±10.9)岁。对照组男348例,女452例;年龄41~92岁,平均年龄(60.8±10.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严格按照本院常规护理流程执行,为患者采取基础护理干预,为患者提供常规检查及伤口清洗,及时补充蛋白营养,及时调整患者至合理体位等。1.2.2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规范化疼痛护理。护士需为患者宣教规范化疼痛知识,指导患者积极参与疼痛管理,护士需在患者入院8h内完成疼痛教育,促使患者初步认知疼痛及疼痛治疗方法等,对患者疼痛进行准确评估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超前镇痛临床意义,评估患者疼痛次数,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并在患者入院8h内首次完成疼痛评分,采用Wang-Baker面部表情评分进行疼痛评估。每天上午,护士需为患者提供常规疼痛评估,评估3次/d。另外,护士需为疼痛评分>1分患者实施疼痛护理,与患者加强沟通,为患者实施心理疏导及无痛操作、环境干预等。护理期间,护士需采用数字等级对患者疼痛感进行准确评估,给予存在严重心理困扰患者实施心理疏导,找出患者负面情绪诱发原因,制定应对对策,鼓励患者,关心患者,倾听患者主诉,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护理。护士需为患者提供饮食指导,日常生活中叮嘱患者禁烟禁酒,叮嘱患者禁食刺激性食物及油炸食物,告知患者需进食清淡食物、多进食蔬菜水果。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疼痛评分、睡眠时间、康复锻炼时间、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术后康复情况。①护理满意度[2]:采用本院自拟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统计。②术后康复情况:包括切口恢复时间、运动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等。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疼痛评分、睡眠时间及康复锻炼时间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睡眠时间、康复锻炼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睡眠时间、康复锻炼时间均显著优于干预前,且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及术后康复情况比较。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及切口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运动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骨科脊柱手术可出现疼痛,由于患者存在个体性差异,疼痛程度不同,因此,临床上在骨科脊柱疾病患者中提出了规范化疼痛护理,可促使患者疼痛减轻,患者睡眠时间增加,护理期间,护士需为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训练,护士可通过实际临床操作、创新来提升患者疼痛管理效果[3,4]。分析发现,骨科脊柱疾病患者因为呼吸方法不正确,可出现疼痛,护士需为患者进行呼吸训练指导,促使患者腹式呼吸水平提高,对患者肋间肌肉及腹间肌肉可起到有效锻炼作用,促使患者身体耐受力明显提升[5]。另外,疼痛可导致患者不适感及不良情绪明显加重,护士需要重点关注患者情绪管理,及时发现导致疼痛原因,为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疏导,促使患者减轻心理负担[6]。相关文献报道,规范化疼痛护理期间,护士需为患者提供健康宣教,告知患者脊柱损伤原因、治疗办法及护理要点等,促使患者正确认知疾病,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护理干预[7]。护士需在护理全程加强护患沟通,安抚患者,定期安排成功案例与住院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促使患者建立治疗疾病信心[8]。由于患者术后长期无法正常运动及生活,护士需关心患者,为患者提供早期锻炼辅助,对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护理方案进行合理设计,根据患者脊柱状态对体位进行合理调整,促进患者预后明显改善[9]。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疼痛评分、睡眠时间、康复锻炼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及切口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运动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等术后康复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骨科脊柱疾病患者中采用规范化疼痛护理,护理效果较为理想,可明显改善患者疼痛及术后康复情况、延长睡眠时间、增加康复锻炼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兰,朱莲芳,黄华萍,等.规范化疼痛护理在骨科脊柱疾病患者中的应用.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16):2203-2206.

[2]杨静.规范化疼痛护理对骨科脊柱患者的作用分析.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4):205-206.

[3]张颖,杜姗菱,王云.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中应用的效果研究.重庆医学,2017,46(24):3451-3453.

[4]梁翠萍.规范化疼痛护理措施应用于骨科脊柱患者的效果.今日健康,2016,15(12):186.

[5]宋嘉琳,朱凤祥,程玲燕,等.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应用于骨科脊柱手术中的效果研究.中国实用医药,2018,13(11):179-180.

[6]翟义.规范化疼痛护理对骨科脊柱手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32):140-141.

[7]邹霞,陆秀珍.规范化疼痛护理对骨科脊柱病人的作用分析.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10):117-118.

[8]谭春娣.无痛病房规范化管理模式在骨科疼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中国医疗前沿,2013(7):106.

病患范文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6年1月~2017年5月9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组(随机数字表法)。观察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41~79岁,平均(52.13±2.13)岁。发病时间1~14年,平均(5.43±2.01)年。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42~79岁,平均(52.11±2.16)岁。发病时间1~14年,平均(5.46±2.21)年。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1.2方法。对照组给予传统的用药指导,观察组则给予药学服务。1患者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教育程度,邀请专家、药师向患者全面宣传糖尿病药物知识,可以采取宣传材料、一对一介绍等方式进行教育。2药物知识说明。指导患者学习阅读药物说明书,如药物成分、药理特点、药物毒性和安全性等,用药时间、剂量和方法,严格遵照医嘱,避免自行停药,也避免随意增加或减少,以避免不良反应。3加强药师和临床医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药师需发挥医生处方开具监督和指导,对降糖药物不合理处方进行纠正,保证用药安全。4药师和患者互动:药师在患者出院后可定期通过微信等方式和患者建立联系,方便患者咨询用药问题,并给予患者用药指导,做到安全、规范用药[2]。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2型糖尿病控制率;对降糖药物了解程度、用药的配合度(0-100分,分值越高越好);治疗前后患者健康水平(用SF-36量表评估,越高分值越好);不良反应发生率。显效:血糖达到正常水平;有效:血糖降低未达标;无效:症状、血糖等情况均无改善。2型糖尿病控制率为显效、有效百分率之和[3]。1.4统计学方法。SPSS20.0统计,计量资料(x±s)给予t检验,计数资料(%)给予x2检验,P<0.05显示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2型糖尿病控制率相比较。观察组2型糖尿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治疗前后健康水平相比较。治疗前两组健康水平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健康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2.3两组对降糖药物了解程度、用药的配合度相比较。观察组对降糖药物了解程度、用药的配合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少,P<0.05,如表4。

3讨论

糖尿病为常见内分泌疾病,可引起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足等疾病,服药是控制血糖的关键,但要加强患者用药指导,确保其掌握合理用药方法,减少药物不规范使用情况,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降糖效果。药学服务可加强患者对糖尿病药物使用知识的了解,明确相应的药物特点和作用原理,提高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确保用药的剂量,时间和用法合理,从而达到有效控制血糖和促进病情转归的面对。本研究显示,观察组2型糖尿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降糖药物了解程度、用药的配合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健康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少,P<0.05。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患者的药学服务与施行效果肯定,可提升患者药物认知和治疗依从性,更好提高其健康水平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廖晓棠.药学服务干预用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糖治疗的价值分析[J].中国药业,2018,27(03):83-86.

[2]弓迎宾.药学服务对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以及血糖控制的影响[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7,27(06):87-89.

病患范文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妇科门诊就诊治疗的性病患者共计145例,均为女性患者,年龄18~56岁,平均(37.5±6.9)岁,患者均有经过实验室检查确诊,病程3d~14个月不等。患者病种类型:梅毒34例(23.45%),淋病32例(22.07%),尖锐湿疣26例(17.93%),非淋菌性尿道炎22例(15.17%),其他31例(23.38%),发病部位主要分布于大阴唇、小阴唇、肛周、会阴部、阴道壁、宫颈等。

1.2治疗方法:分析患者的心理压力来源,根据其心理压力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做到保护患者的隐私,对患者一视同仁,不可对其产生歧视,余患者交谈语气中不可存在责备、训斥等情绪,要对患者保持同情心,细心的听取患者的想法,耐性的进行沟通,准确的了解患者心理压力的来源,对其进行对症心理护理,使患者能够对治疗充满信心,同时正确的对待疾病,积极的进行治疗。

2结果

145例患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有治疗费用134例(92.41%)、治疗效果140例(96.55%)、对家庭有所影响124例(85.52%)、影响性生活治疗130例(89.66%)、担心疾病恶化132例(91.03%),本组患者担心治疗效果最多,占到本组所有观察患者的96.55%,担心对家庭影响的最少,仅占到85.52%,然而均超过本组患者的75%。

3讨论

性传播疾病作为一种传播途径特殊的疾病,患者的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女性,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常常会导致患者的心理压力更重,患者常出现一些恐惧、悲观的心理,导致拒绝就医或羞于就医,导致疾病发展更加的严重,反复多种感染,更加难以治愈。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对于患者心理状态的关注也更加重要,完整的治疗不仅是治愈患者的疾病,同时也要给患者一个健康的心理[3-5]。在本组观察的145例患者中,有140例患者担心治疗效果,占到总人数的96.55%。这就说明,绝大多数的患者是渴望得到治疗,希望能够一针治愈。这些患者往往同时存在担心对家庭影响的心理状态,患者往往存在求医心切,却又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所患的疾病,这样容易导致患者病急乱投医,听信江湖游医,到私人诊所进行不正规的治疗,结果反而延误了疾病的治疗,导致疾病的传播,最后依旧会影响到患者的家庭。对于有这种心理的患者,应当对其进行健康教育,详细的介绍此类疾病的基本知识,包括病因、传播途径、症状、并发症、预防以及治疗、疗效等基本情况,同时也应当在患者心中树立信心,使患者明白规范治疗的重要性,以及规范治疗是可以治愈的,也对医生产生信任感,同时做好患者配偶或者性伴侣的思想工作,动员性伴侣早日就诊,同时治疗,避免反复感染,也对患者的康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本组担心治疗费用的患者有134例,占到92.41%,对于担心治疗费用的患者,应当仔细向患者解释,同时根据患者的经济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提前计算好患者所需的疗程,以及大致所需要的花费,减少患者对于费用的压力。

病患范文篇8

1临床资料

按入院时间顺序选取2011年4月~2012年3月期间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泉州中医院住院的2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纳入的患者均符合:①1999年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②住院天数≥14天;③无心、肝、肾、肺等脏器的严重功能障碍;④有自主行为能力;⑤取得患者和/或家属口头知情同意。其中男性117例,女性83例。年龄37~88岁,平均年龄(62.93±13.26)岁。

2研究方法

(1)制定调查表和赋分根据蔡毅燕等的晨间护理缺陷分析及对策研究[3],制定“住院患者对晨间护理满意度调查”,其内容包括以下10个部分:①护士沟通能力,礼貌服务;②口腔清洁;③头发清洁;④皮肤清洁;⑤病房安静整洁;⑥床单位整洁;⑦病情关注;⑧健康教育;⑨协助不能自理的患者进行生活护理;⑩工作时间安排。并按饶柳妹等的《晨间护理质量评分标准》进行赋分,每项10分,共100分[4]。(2)调查方法200例糖尿病入院后患者即按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泉州中医院现行的晨间护理规程进行晨间护理,在接受晨间护理后的第8天发放调查表,先由研究小组成员进行讲解,以无记名的方式当场让患者填写完并回收。统计学方法用SPSS10.0forwindow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D)表示。

3结果

共发出测试卷200份,收回195份,有效回收率为97.5%。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设定α=0.05,自由度为4,查t界值表,t0.05=2.132,将各项目的t值与2.132比较后发现:沟通及礼貌、病情关注、健康教育和生活护理等4个项目的t值均大于2.132,由此可见上述4项是影响糖尿病患者晨间护理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病患范文篇9

【关键词】肿瘤;营养状况;营养不良

恶性肿瘤是一类消耗性疾病,随着肿瘤的发展,患者的营养状况逐渐恶化,而营养状况又与疾病的进展、预后以及对治疗的耐受有密切关系,因而评估机体的营养状况对恶性肿瘤患者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了解营养不良的程度,并且在临床上合理地进行营养支持。本研究旨在明确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情况,并对不同营养指标进行评价。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995年9月~1997年10月,对肿瘤科住院的99例初诊的中晚期肿瘤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调查。其中男性53例,女性46例,年龄19~78岁。经病理确诊肺癌21例,肠癌27例,恶性淋巴瘤16例,食管癌6例,胃癌10例,乳腺癌13例,其他肿瘤6例。

1.2测量指标和方法

人体测量包括体重和身高。体重测定选清晨空腹时,测定前排尿。身高测定选上午10时左右,令患者足跟并拢,足尖呈40~60°角,膝伸直,上肢自然下垂,头正,眼耳在同一水平(左眼窝下缘至左右外耳道上缘的水平面)。生化指标包括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使用717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用透射比浊法测量。根据测量结果计算理想体重及理想体重百分数(IBW)。参考《人工胃肠支持》[1],营养状况评定标准见表1。

表1本组评定营养不良程度的标准

指标正常值轻度中度重度

IBW>9080~9060~80<60

白蛋白(g/L)35~5530~3521~30<21

转铁蛋白(g/L)2.2~4.01.5~2.21.0~1.5<1.0

前白蛋白(mg/L)250~400200~250150~200<150

淋巴细胞总数(109/L)>2.01.2~2.00.8~1.2<0.8

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

2结果

本组99例肿瘤患者的结果见表2。各类营养不良有69例(69.7),其中消瘦型营养不良24例,蛋白质营养不良15例,混合营养不良30例。

表2本组营养状况测定结果

营养状况IBW()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

正常45(45.5)72(72.7)90(90.9)57(57.6)36(36.4)

轻度36(36.4)24(24.2)09(9.1)42(42.4)

中度15(15.2)3(3.0)6(6.1)21(21.2)12(12.1)

重度3(3.0)03(3.0)12(12.1)9(9.1)

3讨论

3.1营养状况指标及其评价

为了便于评定营养状况,可将人体成分分成6个部分。热量主要储存于脂肪和骨骼肌,体内蛋白质主要分布在皮肤、骨骼、血浆、内脏和骨骼肌,可分别通过适当的参数予以评价[1]。体重是评定营养状况的一项重要而可靠的依据,IBW的测定包含体脂肪和肌肉两个方面,可作为蛋白质、热量缺乏与否的粗略指标。体重作为营养指标的最大缺点是受身体内水分多少的影响,对于水肿的患者需考虑水分潴留的因素。内脏蛋白质的状态可以通过测定血清中某些蛋白质浓度来反映。常用的血清蛋白质指标有白蛋白、转铁蛋白和前白蛋白。血清中白蛋白浓度的降低(低白蛋白血症)是营养不良最明显的生化特征[2]。营养不良时血清白蛋白的浓度下降并不是由于肝脏蛋白质的合成能力下降,而是体内提供合成蛋白质的基质缺乏,因此持续的低蛋白血症是判断营养不良的最可靠指标之一[3]。白蛋白在肝脏合成,半衰期为20天,因而白蛋白作为营养指标的局限性在于:一是半衰期长,不能反映近期的蛋白质营养不良;二是需排除肝功能不全的因素。转铁蛋白半衰期为8天,作为营养不良指标比白蛋白灵敏。但体内铁缺乏时,如缺铁性贫血,转铁蛋白有代偿性增加,因此其可靠性不如白蛋白。前白蛋白的半衰期更短,仅为2天,在蛋白质和能量摄入的短期内即有明显变化,对营养支持治疗的反应迅速,可作为临床营养不良的早期诊断和营养治疗的监测指标[4]。上述人体测量指标及生化指标的综合评定可全面了解人体的营养状况和疾病的预后。本研究中可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的15例患者,血清蛋白质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说明仅用人体测量指标不足以体现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需加上生化指标方可给予综合评定。而在血清白蛋白正常的72例患者中,前白蛋白减少的患者有15例,说明前白蛋白的变化最为灵敏,可反映近期营养状况的变化,提示血清前白蛋白可在营养支持治疗过程中作为随时监测的指标。

3.2机体免疫状态的评定

营养不良常伴有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的降低,免疫功能不全是脏器蛋白质不足的另一指标。淋巴细胞总数是反映免疫机能的简易参数,正常值为2.0×109/L,营养不良时减少。但是在临床上还应排除多种引起淋巴细胞减少的因素的影响,如心衰、尿毒症、何杰金氏病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淋巴细胞总数不是营养不良的特异性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差。

3.3营养不良的判断和分型

营养不良可分为三类[1]:①消瘦型营养不良:主要由热量摄入不足引起肌肉组织和皮下脂肪消耗,特征为体重及其他人体测量值下降,而血清蛋白维持正常。本组99例患者中24例属此类型。②蛋白质营养不良:主要由蛋白质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而食量摄入正常或较多引起,以内脏蛋白质储存消耗为特征。主要表现为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等浓度降低,免疫功能受损,而各项人体测量指标仍正常甚而高于正常[5]。本组99例患者中15例属此类型。③混合型营养不良:乃由于蛋白质和热量均摄入不足造成,表现为低蛋白血症,各项人体测量指标均低于正常。此型是最为严重的一类营养不良,骨骼肌与内脏蛋白质均下降,内源脂肪与蛋白质储备空虚,多种器官功能受损,感染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高,预后不良。此型在肿瘤患者中多见,尤其是晚期患者。本组99例患者中30例属此类型,占营养不良的69例患者的43.5,最后多因出现并发症而死亡。

3.4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评定的意义

肿瘤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尤其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处于一种恶性营养不良状态(恶病质)。本组99例患者中有69例营养不良,发生率为69.7。因此对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评定是有必要的,可了解其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及对抗肿瘤治疗的耐受性,并进一步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估计其预后[6],在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合理实行营养支持提供依据[7]。

作者单位:李宇清(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广州市510260)

病患范文篇10

(1)术前护理。

骨科创伤初期,因突发性和强烈的心里反映,患者会有紧张、恐惧等心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短时间内完成手术前准备的同时,必须以热情主动、同情和爱护的态度,加上相关的健康教育,以适当的方式将手术准备的目的、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告诉患者。说明手术过程及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项,满足患者对治疗效果等知识的需求,以减轻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放松患者精神,在这种情况下手术,患者机体的抵抗力会增强,对手术的耐受性也会得到增强,并且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术中护理。

在手术期间,患者一般被麻醉,加之术前的心理护理,患者已经做好手术的准备。所以不需要太多的心理方面的护理。这一阶段,对护理的专业水平要求很高。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熟练的护理技术、还要动作迅速、思维敏捷,熟练掌握常用药物的名称、剂量、药理作用、用法、禁忌及注意事项;同时还要掌握常规检查结果的正常范围,严格按照规程执行操作技术,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根据医嘱及时护理,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最标准、规范的治疗。

(3)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医学上主要包括对疼痛的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和患者的功能恢复锻炼。从这个过程看,手术后期的护理时间更长,与患者接触时间更长,也会有很多问题产生,需要护理人员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沟通技巧,所以后期护理也更为重要。

①术后心理护理。刚手术完入院的患者,对医院的一切都是陌生的。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和陌生的医护人员,心理日益产生畏惧从而不利于安心休养和治疗,严重的更可能会影响康复。这就需要护理人员用热情亲切的语言与患者沟通,主动自我介绍,并对患者的主治医生、主管护士作介绍,消除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恐惧感。再对医院环境加以介绍,有哪些规章制度要遵守,要注意哪些事项,并告诉患者什么时候送水、开饭,解决患者的生活问题。说明哪些时间检查和治疗,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有哪些等等。让患者在与护理人员的沟通中逐渐熟悉医院环境,消除恐惧感,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手术后的患者都被疼痛折磨,心里上也受到严重的冲击,有时会造成生活和心理上的很多失态行为,产生怨恨情绪,摔东西甚至骂人打人,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针对不同的情况作出合理的处理,要能用理性战胜感性,理解关心病人,以同情、谅解、负责和宽容的态度对待患者,对患者的患得患失或可能面对的残疾问题仔细观察,耐心的讲解,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宣讲人生观转移患者的注意力,鉴定患者生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