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防控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0:41:01

病害防控范文篇1

关键词:水产养殖;病害防控;对策

我国西北地区虽然深处内陆,但有些区域利用自身水域优势,在国家、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为西北地区水产养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如宁夏贺兰县利用黄河水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渔业,目前渔业生产面积已达到7000hm2,其中精养面积高达5600hm2、粗养面积600hm2、水系面积800hm2。水产品总产量高达4.14万吨、其中鱼产品总产量为4.11万吨、虾产品总量为240吨,河蟹总产量为55吨。渔业总产值高达4.5亿元。在促进当地农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但是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地理位置等原因,再加上人为因素,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每况愈下,也影响了水域生态环境,从而给水产养殖带来了巨大挑战,也加大了病害防控的任务。因此本文对西北地区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以提高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技术水平。

1当前我国水产养殖病害特点分析

(1)水产养殖病害情况复杂、种类较多。受西北地区区域和气候等条件的影响,西北地区水产养殖病害情况复杂,种类较多。特别是8、9月份,病害情况更为复杂。8月西北地区是全年高温期,气温、水温较高,此时鱼类生长速度最快,但同时也极易发生各种病害。如8月鲤鱼容易感染细菌性败血症、疱疹病毒病、赤皮病、细菌性肠炎病、疖疮病等,草鱼则容易感染细菌性肠炎病、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和出血病等。而到了9月,西北地区气温下降,温差增大,再加上此时鱼类养殖量还在增长,因此这一时期也容易暴发各类病害。如鲤鱼容易出现细菌性烂鳃病、车轮虫、指环虫等寄生虫感染等,草鱼容易出现肝胆综合症、出血病等,鲢鳙鱼容易感染菌性败血症、打印病等。由此可知,在西北地区水产养殖业中,受各种因素影响,病害情况复杂,种类较多。目前已经确定的病害共有7种,其中有3种细菌性疾病、2种寄生虫疾病和2种真菌性疾病。不同种类的病害,大大增加了病害防控难度。另外以往病害发生时间较为集中,季度性较为明显。但随着鱼苗互换,水产养殖病害发生时间延长,几乎全年都会出现病害。(2)病害原因复杂,综合发病成普遍现象。不同水产养殖区域,由于气候和水体等不同,不仅增加了水产养殖病害情况的复杂性,同时也增加了病害原因的复杂性,各种致病微生物、寄生虫等都能带来病害,使得病害原因复杂,增加了防控难度。同时复杂的病害原因也造成病害朝着综合发病方向发展。各类水产一旦发病,则会出现多种病情,而一旦发病,则往往不可收拾。

2当前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技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了加强水产养殖病害防控,西北地区中如贺兰县也设置了多个水产养殖动物病害测报站、鱼病门诊点,负责水产养殖病害处理。水产养殖过程中的各种防疫工作如病害测报、水生物检疫等也得以顺利开展,为水产养殖病害防控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技术发展的同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1)水产养殖病害防控基础设施不完善。在疫苗防治中,目前我国水产疫苗中,获得国家新兽药证书的只有4种,获得生产批文的疫苗则只有2种,而且疫苗只能对一种病害进行预防,因此防治方面缺乏完善、有效的疫苗导致了基础设施不完善。其次是病害检测缺乏统一标准作为参考。目前西北地区在防控鱼类病害时,虽然经常对水体和病害进行检测,但是目前我国在水产检测数据上还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很多数据属于粗略数据,无法提供标准的参考依据。另外,水体监测时缺乏与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结合,这些都影响了病害检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缺乏有效、完善的水产养殖病害药物防控技术。目前药物防控方面,并没有专业的用于水产养殖病害防控的药物。虽然水产养殖方面的用药种类较多,但是这些药物多来源于兽药、化工产品和人药等,真正针对水产动植物的药物还没有研发出来。另外,在对水产种类进行药物防控时,如何使用、使用多少剂量是科学、合理的,也没有统一标准,只按照药物在其他方面的使用标准作为参考。(3)生态防控机制不完善。为了实现水产养殖的长远发展,需要开展生态防控机制。渔业生态防控机制主要对渔业生产系统进行整体控制和调节,为渔业生产提供一个良好、科学、合理的生长环境,减少病害发生,促进鱼类健康成长。目前西北地区在病害防控时,主要采用的生态防控措施有根据载鱼量适当注入新水、对水体pH值、溶解氧等因素进行实时检测、采用ClO2消毒等。这些措施为鱼类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生组稿态环境,但是生态防控机制中的土壤修复、物质能量平衡、微生态制剂等主要的生态防控技术却并没有广泛应用。生态防控机制是一项系统的病害防控工作,需要多种技术一起应用才能更好地发挥生态防控作用,因此目前西北地区生态防控机制并不完善。

3改善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技术现状的建议措施

(1)完善水产养殖病害防控体系,发展“互联网+现代渔业”。西北地区应完善水产养殖病害防控体系,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渔业”模式,实现水产养殖的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首先应大力推广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水产养殖体系,如打造“互联网+渔光一体”示范园区等,在养殖区内实现对水产养殖环境、水质条件、鱼类生长情况和药物使用情况等的科学检测。如图1所示为基于物联网的水产智能养殖体系的重要构成。其次在基于物联网智能水产养殖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各类先进的技术设备实现养殖环境、水质条件等的检测和智能化控制,如在示范园区、养殖场内安装水质监测系统、摄像头、手机智能遥控投饵机、增氧机设备和温度控制设备等,实现水产养殖的精细化、智能化和远程控制管理。另外还应推广UML鱼病远程监测预警与诊断系统的应用,实现对各类病害的预警和诊断,对症下药,提前做好病害应对措施,减少病害带来的损失。(2)加快水产养殖专业药物的研发进度。水产养殖病害防控过程中,药物防控是一种有效的防控方法。针对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缺乏专业药物防控的问题,应加快水产养殖专业药物的研发,并将之应用到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控中,真正发挥出药物防控的作用。药物研发时,应注意水产养殖环境、水质和饲料等对药物实效的影响,结合我国水产养殖特点和病害特点进行药物研发,满足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控要求。(3)完善病害生态防控机制。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时还应坚持完善病害生态防控机制,提高水产动植物对生长环境的抵抗性和耐受性,减少因为环境刺激而暴发的病害现象。除了目前经常采用的生态防控措施外,西北地区还应引入微生态制剂,通过微生态制剂改善鱼类菌群结构,有效抑制各类有害生物的生成。另外运用微生态制剂还能净化养殖环境,减少污染物,增强鱼类抵抗力。

参考文献:

病害防控范文篇2

关键词:水稻;病害;综合防治

综合防治即从农业生态学的总体观念出发,以预防为主,本着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原则,有机地协调使用农业、化学、生物和物理机械的防治措施以及其他有效的生态学手段,把病害的发生数量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达到高产、优质、低成本和少公害或无公害的目的。防治水稻病害,保护水稻安全生长,基本上有4条途径:一是改变农田生物群落的组成相,使病菌的种类和数量减少,有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二是改变营养、发育和繁殖条件使之不利于病原物的生存和繁殖或增殖;三是减少农作物被害的可能性,增强或提高利用作物的抗病性、耐病性;四是直接消灭病原物。病害防治方法,按其性质可分为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现将其综合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一、植物检疫

加强植物检疫是贯彻预防为主,保障水稻生产不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例如,和县2008年首例细菌性条斑病,就立即采取封锁、消灭措施,以防止植物检疫对象传出扩散。

二、加强预测预报

加强预测预报并及时发放宣传到户,做到有情必报。预测预报工作在如今农户分散经营且多为老人妇女的情况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预测预报可指导他们及时准确地用药,控制病害发生及蔓延,以避免造成农作物减产、品质下降。

三、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和县农业经济支柱产业大棚、中棚、小棚甜瓜后茬不少为晚粳。水稻条纹叶枯病在不同品种间表现差异很显著,例如和县近年推广的安选晚1号、宁粳2号等表现为抗耐病性,常用品种武运粳7号因感病而停用。二是合理密植及肥水管理。以增强作物抗病性,较好地抑制稻瘟病、纹枯病发生。

四、物理防治

日光晒种、温水浸种,可杀灭病菌。或通过汰选种子,利用健全种子与被害种子在体型、大小、比重上的差异进行分离,剔除带有病害的种子,可达到防治的目的。

五、生物防治

目前在水稻上已广泛使用农用抗菌素,如经久不衰的井冈霉素、春雷霉素和刚投放市场的四霉素等,在病害防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生产无公害农作物的首选生物药剂。

六、化学防治

加大植物检疫工作是农业主管部门和植保部门的重要职责,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由于种种局限不如化学防治收效快、效果明显、使用方便,因此农业生产现实中农药防治仍占据主要角色。由于当前市场的开放性,不少经营户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不知或分不清真菌细菌病毒以及它们的繁殖增殖、传播方式。因此,应加大对农资经营户的培训力度,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方法。

恶苗病是一种细菌性种传病害,发病后几乎无药可治,浸种灵或强氯精药剂浸种是防治此病的最佳方法。在苗床病害防治上,基肥不宜过多或过少,氮、磷、钾需平衡施用以提高秧苗抗病性。立枯病可用20%甲基立枯磷1000倍液喷雾。疫病可用恶霉灵400倍液喷雾,苗瘟用三环唑或稻瘟灵防治效果较理想。在大田病害上,条纹叶枯病可选用抗病耐病品种,麦收前后防治灰飞虱以减轻其发生危害,药剂宜选用吡蚜酮、烯啶虫胺;直播稻宜选在6月上旬,避开灰飞虱发生高峰期;并实施健身栽培,合理密植和合理施肥,提高作物抗病性。防治细菌性条斑病用强氯精浸种,杀死附着在种子上的真菌和细菌;秧苗二叶一心期后用36%三氯异尿酸900g/hm2对水450kg喷雾,隔5~7d再喷1次;水稻成熟后,秸秆需带出田外处理,稻谷单独存放,谷壳集中销毁,不可扫入粪坑作农家肥下田。防治纹枯病可实行健身栽培,合理密植和合理施肥,还可用井冈霉素或三唑酮防治,效果很明显。防治穗颈瘟可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或耐病品种,科学施肥,浅水勤灌;在孕穗末期至抽穗始期用20%三环唑或30%稻瘟灵乳油防治。防治稻曲病应加强栽培及肥水管理,氮、磷、钾合理施用,浅水勤灌,干湿交替,施足基肥,多施有机肥,后期少施或不施氮肥;还可用40%井?蜡芽可湿性粉剂或好立克于破口前后防治2~3次。

参考文献:

[1]杨永进,黄水坤,周少华,等.20%康宽悬浮剂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9(10):88.

[2]吴晓峰,张立洋,邱晨,等.不同杀虫剂对水稻田主要害虫及天敌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16):7527-7528.

[3]郑淑华,李玉民,徐利敏.30%琥胶肥酸酮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稻曲病药效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3):53-54.

[4]王永君,黄正道.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寒地水稻病害防治中的一些问题[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9(3):38.

病害防控范文篇3

造成水产养殖病害分为外界因素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生物、环境和人为三大因素。内在因素主要为水产养殖动物的免疫力下降,是引发疾病的内在原因。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内因是关键。根据水产养殖业发生病害的特点,以及病害发生的三要素:病原、环境、宿主,发明了检查和消毒水产苗种技术和免疫预防技术,通过这两项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力和成活率;第二,环境调控技术,这项技术不仅为水产动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体环境,同时抑制了病原滋生和繁殖的能力和机会;第三,如果水产动物发生病害,一定要及时、科学地使用正确的水产药物,尽快的控制水产动物的病情,尽可能的减少损失。水产养殖的生态防控技术的内涵可以通过字面意思来做深入的分析。首先,生态指的是三个生态位,一是气水界面,即水体表面与空气接触的界面,这个界面上主要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居住的地方,气体交换也在这一界面上进行;一是泥水界面,即最底层的水与表层淤泥接触的界面,这个节目上主要是分解者居住的地方物质的转换也在这一界面进行;一是水产动物的肠道,这个是能量转化的主要场所。最后生态防控的“控”,控的意思是指通过使用针对性药物或疫苗控制生态系统中危害水生动物健康的病原,也可以说是控制病原性疾病,与“防”补充。

2加强水产养殖的生态防控技术的措施

2.1定期消毒

要想养殖水产生物,就要先把水养好,要想养好水,就要先养好泥,由此可以看出,清洁养殖环境的重要性,这是养殖成功的基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清理不干净的地方和消毒。清理的方法是保持水底淤泥的厚度在十厘米到十五厘米,然后在阳光下暴晒,也要注意堵住漏洞,这样才能改善底层的质量。

2.2对苗种的消毒要彻底

苗种的质量决定了养殖的质量,在选择好要放入水中养殖的苗种后,一定要对它们彻底的消毒因为苗种本身也有病原体,如果不消毒,还是会把病原体带入到养殖的水中。

2.3施肥方式要科学

在养殖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要保证科学施肥。在把苗种准备好之前,一定要把生物饵料培养好,生物饵料的营养对于水产生物来说,是任何人工饵料都不可取代的,因为生物饵料可以帮助水产生物增强体质,放养之后食用生物饵料的水产生物成活率更高。

2.4做好应激管理的工作

养殖者应该把应激管理贯穿于整个养殖过程中,因为应激管理是养殖的最重要的技术。应激因子主要有三种: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环境突然有了很大的改变之后或者换季的时候,都是水产生物容易生病的时期,这个时候更加有必要加强应激管理。

2.5对养殖水增氧

随着养殖时间的增长,水底容易滋生微生物,就会导致水中氧气的缺少,会引发水产生物的疾病。增氧最好的方式就是底层微孔增氧,这一方法要根据水的溶氧能力来确定增氧的时间。养殖前期在阴雨天的时候增氧,从半夜到凌晨;在养殖中期,晴天的时候早上增氧两小时,午后增氧2~3h,阴雨天就从晚上十点开始增氧,一直到第二天中午;养殖后期就是尽可能多的做增氧工作。

2.6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监测

水产养殖中有两种疫病应该引起重视:鲤春病毒病和锦鲤疱疹病毒,这种病毒一旦被水生动物感染,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治好它们,所以预防工作就变得十分重要,对水产生物养殖者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养殖者一定要配合当地的渔业部门做好监测工作,未雨绸缪,才能防患于未然。

2.7大力推广水产养殖的生态防控的新技术

随着时代进步,我国已经总结出了许多经验,根据这些经验也开发出了一些新技术,比如,安全用药技术、水质调节与监测技术等等,这些技术有效提高了水产养殖的成功率,值得大范围的宣传推广。

加强水产养殖的生态防控对养殖水产生物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了解病害发生的情况,以及时监测和治理;也可以保护养殖环境,提高养殖治理;还可以提高水产品的安全质量,响应了我国食品安全政策。总之,生态防控技术是对养殖者的一大福音。

作者:张宏成 裴利军 郭盛 李炜 单位:马彦淖尔市水产管理站

病害防控范文篇4

一、防控目标

小麦主要病虫计划防治面积0.6万亩次,重大病害防治处置率95%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到25%以上,病害总体防治效果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4%以下。

二、防控策略

在播前实施药剂统一拌种的基础上,狠抓春前、春后防治关键时期,严把“秋苗病情控制”和“春季应急防治”二道关口,采取“带药侦查、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策略,控制发病中心,最大限度减少春季大面积防控压力。

三、主要技术措施

(一)条锈病

在选用抗性品种,搞好品种合理布局及药剂统一拌种的基础上,严格把好“二关”,即“秋苗病情控制”和“春季应急防治”。抓住春前、春后防治关键时期,实行“带药侦查、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策略;常发区、重发区、感病品种种植区要组织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重点防控。药剂以选用80%戊唑醇、25%丙环唑、12.5%氟环唑、12.5%烯唑醇等为宜。

(二)赤霉病

以选用“抗病品种为基础,药剂防控为关键,调整生育期避害”的综合防控策略。常发区应选用穗形细长、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残留花药少,耐湿强的品种;根据当地常年小麦扬花期雨水情况适期播种,避开扬花多雨期;重点在10%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喷第一次药,感病品种或遇适宜发病天气,1周后补施一次药。药剂以选用80%多菌灵、40%多菌灵胶悬剂等为宜。

病害防控范文篇5

关键词:草鱼;病害;治疗方法;预防措施

随着人们对草食性鱼类的需求越来越大,草鱼的养殖也愈来愈热。但是草鱼疾病多,难控制,易造成大量死亡。为提高养殖草鱼成活率,在草鱼养殖中要采取综合防治,提早预防和科学用药,为指导渔业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发病菌源及症状

草鱼常见病有2类,即新、旧三大病害。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肠炎病、赤皮病是草鱼的旧三大病害,其病原分别是柱状嗜纤维菌、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和荧光假单胞菌,它们均属革兰氏阴性菌。细菌性并发症(赤皮、烂鳃、肠炎并发症)、病毒性出血病、肝胆综合症是草鱼的新三大病害。

1.1细菌性并发症(赤皮、烂鳃、肠炎并发症)

该病的致病菌是由多种细菌引起的,包括肠型点状气单胞菌、鱼害粘球菌、荧光假单胞菌等。患此病的鱼兼具赤皮、烂鳃和肠炎3种症状:病鱼体色和头部发黑,离群独游。反应迟钝,腹部膨大,两侧常有红斑,明显“蛀鳍”,肛门红肿突出,成紫红色,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和血脓流出。剖开腹部,可见腹腔积液,肠壁充血发炎,后肠尤甚,肠黏膜细胞往往溃烂脱落,并与血液混合而成血污,充塞于肠管中;肝脏亦常有红色斑点淤血;病鱼鳃丝点状充血,末端腐烂,软骨外露,致使边缘发白,鳃丝上带有黏液和淤泥,严重时鳃盖骨表皮充血,发炎,腐烂,中间部分往往被腐灼成一圆形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体表局部发炎,鳞片松动脱落,腹部两侧明显,鳍基充血,末端腐烂,鳞片脱落或鳍条腐烂处常有水霉寄生。

1.2病毒性出血病

患病早期,从外观观察,病鱼的口腔、腹部、鳃盖、眼眶、鳍条及鱼体两侧呈轻度充血症状。剖开腹腔、肠道尚见少量食物。随着病情的发展,上述体表充血现象加剧,骨肉呈现出血症状,眼眶周围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剖开腹腔,内积有黄色或红色腹水,肝、脾、肾肿大,肠壁充血、充气且无食物。鳃灰白显示贫血,有时呈紫色且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腐烂。

1.3肝胆综合症

发病初期,池中病鱼漂游池边,反应迟钝,食量减少,目测体表无明显症状,仅有少部分鱼的眼球及眼眶发红,鳃丝肿胀,镜检无寄生虫。解剖发现,肠道无食,肝脏肿胀,呈白色、绿色或黄色,严重的肝脏呈糜散状与肠黏膜及脂肪粘连在一起,充塞于胸腔,胆囊有时肿大变黑,有时变无,腹水严重。发病一段时间后,死鱼数量激增。该病发生原因较复杂,投喂变质饲料,饲料中脂肪含量超标或长期投喂含喹乙醇饲料和养鱼水体受铜、氨等物质污染都会引发该病。

二、发病原因

(1)长期投喂不合格饲料或高蛋白饲料,导致鱼类营养代谢不良,体质下降,体脂积累。

(2)部分饲料生产厂家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导致肝脏病变。

(3)水质条件长时间恶化,池塘中硫化氢、氨态氮严重超标,使得鱼类慢性中毒。

(4)个别养殖者为防草鱼“三病”在池塘内过频用药。

三、治疗方法

草鱼在养殖过程中较其他鱼类品种更易发病,且多数是并发症,控制不好则造成大量死亡。据笔者观察,7~8月规格25~50g的草鱼发病多。平时日常管理除定期换水,用漂白粉、生石灰、二溴海因等消毒剂消毒调节水质外,还应采取投喂药饵,如拌有保肝药、烂鳃灵、肠炎灵(多为中草药)类的药饵,内服外用综合防治。另外草鱼发病时,常“三病”并发,可采取每100kg鱼体重用鱼必康200g加鱼菌净10g拌匀后,均匀地撒在浸湿的青饲料投喂。如果草鱼患的是病毒病,在上述用药基础上再加内服鱼毒清,每100kg鱼体重5g,1次/d,连用5~7d;同时用强氯精或鱼菌清11号进行全塘泼洒消毒,隔天1次,连用2次。

4预防措施

(1)科学放养,是提高产量和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养殖过密时,由于大量投饵,每天都有很多残渣剩饵和排泄物在池底积累,致使鱼类易感染各种疾病而造成大量死亡。因此,草鱼养殖密度要合理,一般放养22.5万尾/hm2左右。

(2)加强饲养管理,及早发现病情。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必须始终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将鱼病的防治工作贯穿到整个养殖周期中,以免造成大的经济损失。

(3)对鱼塘鱼苗进行消毒与免疫。鱼苗下塘前,鱼塘及鱼苗要消毒。放苗前1周,鱼塘用生石灰600kg/hm2全池泼洒消毒。放苗时,用10~20mg/kg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鱼苗20min。经消毒的鱼种还要使用草鱼“三联”疫苗及草鱼出血病疫苗浸浴,也可防病害发生。

(4)养殖前期投喂些浮萍、水草。这是根据草鱼的生物学特性,补充维生素和其他物质,以增强其抗病能力。另外,可在饲料中掺一些细米糠、麸皮等,增加维生素和粗纤维含量,以提高草鱼的抵抗力。

(5)鱼塘定期消毒或杀虫。平时每隔15d消毒1次,发病季节7d进行1次消毒或杀虫。使用高效无毒的药物,如强氯精、鱼菌清11号、灭虫精等。公务员之家

病害防控范文篇6

关键词:山核桃溃疡病;发生;防治

山核桃(CaryacathayensisSarg)是我国北亚热带地区著名干果和木本油料树种,具有寿命长、产量高的特点,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山核桃溃疡病(DothiorellagregariacankerofCarya)是山核桃的一种主要病害,近年来发生较为严重,特别是2002年春季,山核桃产区普遍发生该病。以宁国市为例,危害面积达到1.1万hm2,其中严重危害面积0.2万hm2,受病植株不仅影响当年的产量,而且削弱树势,导致结果树木枝条早衰,部分幼树死亡。现将该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症状

主要危害山核桃2m以下主干,发生严重时,可危害2m以上主干或大枝。初期枝干受害部位产生水渍状病斑,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并逐渐扩展,后失水下陷,出现病菌褐色或黑色子实体。病部有时出现纵裂,皮层脱落。受病树皮的韧皮部和内皮层腐烂坏死,呈褐色或黑褐色,腐烂部位有时深达木质部2~3cm。危害严重的树干,由于病斑过大或病斑密集联合,影响养分输送,导致整株死亡。

二、病原

山核桃溃疡病属水渍型溃疡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腔胞纲球壳胞目的群生小穴壳菌。

三、病程

山核桃溃疡病主要以菌丝体形态在当年感病树皮内越冬,一般3月下旬开始发生,以老病斑复发为多,该病在一年当中的发展有明显的周期性,第1个发病高峰出现在4月中下旬(个别年份可持续到6月),7月下旬气温升高、树体生长旺盛时停止发展,病斑周围形成愈伤组织,翌年病斑在愈伤组织上继续扩展,然后周围又形成新的愈伤组织,如此年复一年进行,病部形成明显的长椭圆形盘状同心环纹。第2个发病高峰出现在8月上旬至9月中旬,一般11月上旬病程结束。

四、发生规律

3.1病害发生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适宜该病发生的气候条件是:暖冬,春季多雨,温度偏高。由于2000、2001年连续2年冬季温度偏高,造成病原数量增多,2002年春季连绵阴雨,温度偏高,这是造成当年病害暴发的主要原因。

4.2病害发生与立地条件的关系

土壤瘠薄、郁闭度低、光照强烈、风口、水土流失严重的林分,该病发生严重。海拔高于600m的山场,发病相对轻微,未见危害严重的林分。该病为弱寄生菌,树势与病害发生关系密切。

4.3病害发生与树龄的关系

该病发生程度与树龄密切相关,中幼龄树危害严重,较老的枝干则有坚厚的木栓层保护,50年以上的山核桃危害十分轻微。

4.4病害发生与经营方式的关系

施用农家肥的山核桃抗性强。经营强度大的山场,特别是过早垦复、间种的幼林,集约经营水平高,树木所受人为伤害以及光照、风的影响较大,树皮各种各样的伤口数量增多,增加感染机率。另外,由于20世纪90年代初流行注干法防治山核桃病虫害,造成部分成龄树伤口过多,这一部分树木受害相对较重。

4.5病害发生与产量的关系

结果林分,病害发生程度与产量成正比,产量高的林分,发生严重,大年后,翌年春季发生严重。

4.6病害发生与苗木来源的关系

人工林发生较天然林为重,天然林中管理粗放、产量低的林分发生轻微。

4.7病害发生与所处位置的关系

由于林缘林木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受光照强烈等因素的影响,发生较林内树木为重,路边孤立木特别是中、幼树发生严重。

五、防治方法

5.1营林措施

创造有利于林木生长发育的条件,增强寄主的抗病能力,强调适地适树。幼林尽量采用块状抚育,保留杂灌,促进提前郁闭,间种时要注意与树木保持一定距离,增施有机肥,施肥时要注意与树干保持一定距离。在大面积营造纯林的山场,可以在林分边缘种植保护林带;林间种植紫穗槐等绿肥。

5.2化学防治

该病特点为进程不快,但病菌顽固,药剂防治只能是辅助性的,只有在加强管理、提高树势基础上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可以通过冬季药剂防治加以控制,可以使用30~50倍27%“908”溶液均匀喷洒主干,而用石硫合剂预防效果不佳。

参考文献:

[1]潘志强.立地条件对山核桃溃疡病发生影响的探讨[J].林业实用技术,2008(8):31-32.

病害防控范文篇7

摘要:近年来,南方江、浙等省在松树上发生了一种毁灭性的国际检疫对象,该松树危险性病害致病力强,寄主死亡速度快,传播扩散迅速。辖区内松林均为该危险性病害的感病寄主。其传播媒介昆虫——松褐天牛分布广泛,我区气候条件也属于该病害发生的适生区,为其自然传播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同国内各城市商品交流日益频繁,危险性病虫害随松材及其制品、包装材料等人为传入我区机会与日俱增,该松树危险性病害已成为威胁我区林业和生态建设的心腹大患,防范工作形势十分严峻。若不及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防范,数百万亩松林必将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对林业和生态建设以及对外出口贸易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近年来,江、浙等省在松树上发生了一种毁灭性的国际检疫对象,该松树危险性病害致病力强,寄主死亡速度快,传播扩散迅速。辖区内松林均为该危险性病害的感病寄主。其传播媒介昆虫——松褐天牛分布广泛,气候条件又属于该病害发生的适生区,为其自然传播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周边邻省也已发生危险性病虫害。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同国内各城市商品交流日益频繁,危险性病虫害随松材及其制品、包装材料等人为传入我区机会与日俱增,该松树危险性病害已成为威胁我区林业和生态建设的心腹大患,防范工作形势十分严峻。若不及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防范,数百万亩松林必将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全市乃至全省的松林也将面临毁灭性的危险,对林业和生态建设以及对外出口贸易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把危险性病虫害的防范工作列入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为了把危险性病虫害的侵入所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应采取以下除治与预防措施:

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1.1以系统工程和可持续控制为指导,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为目标,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除治与预防并重,坚持防治与营林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依法防治,强化政府行为,倡导群防群治,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资金投入,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施策,达到有效遏制其扩散蔓延的目的。

1.2具体措施:①坚持除治与预防并重的基本方针,认真扎实抓好预防监测工作。②坚持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的基本方针,以预防的总体战略出发,根据有关因素对全区除治与预防工作进行科学区划、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对不同类型区的目标任务和对策都要有所区别,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③坚持政府组织,全社会参与、群防群治的基本方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各级政府是危险性病虫害防范的责任主体,负有首要责任。预防工作政策性强,涉及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集政府行为、社会行为和部门行为于一体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各个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走群防群治的道路。④坚持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手段相结合的基本方针。在危险性病虫害防范过程中,认真贯彻《植物检疫条例》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以法律为武器,坚持依法除治,依法预防,防止人为传播。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强化行业管理。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手段缺一不可,只有把四者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有效的病虫害控灾机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取得理想效果。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除治与预防水平的基本方针。除治与预防工作技术性强、难度大、要求高,在深入了解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基础上,不断研究出先进除治预防手段,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不断提升除治预防水平,提高除治预防成效。

二、认真开展危险性病虫害疫情监测调查

为了切实加强危险性病虫害的防范工作,要及时组织实施疫情监测调查,对松林进行全面、认真普查,对旅游景点进行常年定点监测,及时了解掌握危险性病虫害的疫情动态,以便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发现极个别松树枯死,立即取样送上级林业科技部门检验,发现重大的危险性病害后,要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组织的调查培训,并立即对全区松林进行危险性病虫害普查。根据松树危险性病害除治与预防方案要求,全面加强危险性病虫的监测普查工作,实行定点监测,定期巡查与全面普查相结合,做到及时发现疫情及时彻底除治。

三、及时对森林虫害进行化学药物除治与预防处理

3.1积极筹集资金、加大投入。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的资金投入,为彻底除治危险性病虫害奠定基础。

3.2营林措施。要尽快完成工程治理范围内所有枯死木、濒死木清理工作,对林地剩余的其他风折木、砍伐后遗留下来的剩余松树枝桠也一并清除,按有关技术方案要求,全面进行药物除害处理,要求松褐天牛除治死亡率达到100%;完成工程治理范围内的所有枯死侧枝清除和除害处理工作,要求松褐天牛除治死亡率达100%;完成因郁闭度大、需要进行卫生伐的全部作业。将所有松木枝桠和松木药物处理后按方案要求集中指定地点烧毁。

3.3化学药物处理。开始挂设天牛成虫诱捕器:完成林内喷洒16%虫线清乳油,名木古树每木注射16%虫线清乳油等化学防治松褐天牛。

四、加强检疫检查执法力度

4.1对本辖区范围内所有的松林进行严格封锁,不准调运。

4.2加强检疫检查。国内外贸易交往日趋频繁,危险性病虫害传入的机率越来越大。为了杜绝危险性病虫害人为传入,加强森林植物检疫检查工作,在全区范围内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或个人及厂矿,木材制品生产企业、建设工地、邮政、电力公司、发电厂(站),电视发射台及调入的松材制品、包装箱、机械设备、衬托、木质托架、电缆线圆盘、花卉、苗木等按监测办法(试行)进行严格的检疫检查,切实加大执法力度,发现问题或可疑问题及时处理和上报。公务员之家

病害防控范文篇8

关键词:沥青路面;早期病害;维修处治

一、沥青路面常见的早期病害特征及产生的原因

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早期病害特征有:车辙、纵横向裂缝、面层松散、泛油、路面推移,局部沉降和功能性破坏等。这几种病害的形成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车辙,主要是超重车、集装车、大吨位的车在公路上反复行驶碾压下产生永久性变形和塑性流动而形成的。它在沥青路面压缩沉陷的同时,出现横向隆起,其变形主要发生在沥青路面面层。②纵横向裂缝,裂缝的大小取决于当地的气温和沥青面层和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抗裂性能。沥青面层分路幅摊铺时,两幅接茬处未处理好,在车辆和大气因素作用下逐渐开裂,或是由于路基压实度不均匀而形成。③面层松散,因沥青与酸性石料间的粘附性不良造成或许基层、土基层软化而造成面层松散。④泛油,主要是在材料运输施工过程中,沥青混合料中粘结料到局部地方。主要因素:油石比、级配、摊铺的均匀性和粉胶比(矿粉比沥青)。⑤路面推移,主要是指沥青混合料在道路的纵向发生位移,可能在施工期间发生或在道路通车一段时间产生。⑥局部沉降,主要是路基不均匀沉降而引起的局部路面沉陷,在施工中质量控制不严,一些小问题未得到妥善处理。⑦功能性破坏,主要是通车后沥青路面不平整,不具有设计时预期的功能,初期养护不及时,不到位造成的。

以上几方面的早期病害已与沥青混凝土的水稳定性从设计到施工未得到有效控制有关,水在沥青混凝土路面中的表现形式为:空隙水、层间水、深层水。水对沥青路面的损害有:高温动水压力对沥青混凝土有剥离作用造成路面松散;层间水使沥青路面各层分开改变路面的受力状况,路面在动荷载的作用下弯拉应力成数倍增加;水的冲刷破坏沥青路面材料结构;渗水是使路基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

二、沥青路面早期病害处治认定

沥青路面病害分形成、发展和破坏三个阶段,后两阶段的病害应专项治理;路面早期病害确定的依据,以病害表观特征确定范围,以沉降值,平整度核定病害程度,以钻孔取芯分析病害层次,确定专项处治。

处治范围:沉降路病害的处治,调坡长度不小于30m,10m内落差大于3cm,存在明显的跳车感地段。其它病害处治长度为不小于10m的过渡段,在100m范围内处治量超过15%、每公里范围内处治面积超过30%,且分散的路段,应整段修复。处治宽度,可以考虑一个车道,半幅等。处治层次,坏到哪个层次就处理到哪个层次。

沥青路面早期病害处治应以预防为主,出现下列状况要列入预防性维修:①由于沥青剥离,细集料跑出,表面呈蜂窝状,面积在10m2内;②局部沉降点,纵横方向1m范围内沉降值超过2cm,行车出现明显的跳动;③路面龟裂、网裂,水渗透到基层,出现基层冲刷翻浆;④路面出现推移、车辙、拥包,由于沥青路面的水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差,导致路面上出现局部纵向推移成搓板、横向推移出现车辙。推移、拥包,车辙长度在10m范围内的点;⑤纵横向裂缝,柔性和刚性结合部位等裂缝出现错台,错台差大于5mm的位置。

三、沥青路面早期病害处治的方法

①路面出现网裂,没有明显的变形,也为出现唧浆,可采用改性乳化沥青灌缝涂刷一层,防止雨水的渗透。出现裂缝,但未出现明显的错台(在5mm内),也无啃边现象,可用灌热沥青的方法作防水处理,防止雨水的渗透;对于裂缝大于5mm的,可采用改性沥青灌缝或灌缝胶进行处理。对与裂缝很大的,必须将裂缝两边的沥青混凝土开挖,,先用水稳定好,收缩性小的半刚性材料处理基层,再用新的混合料摊铺。②路面车辙和功能性破坏的处治,近几年来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生产施工实践证明,采用改性沥青混合料是处治和延缓路面车辙的有效方法,也能提高改善路面的通行功能。③面层松散和局部沉降,对于面层上的病害可采用修路王热烘添加适当的新料,人工搅拌均匀,压实补强,在地表温度降低50℃以下后开放交通。④路面推移及泛油的处治,铲除路面推移部分,用符合要求的新混合料摊铺、压实,与旧的混合料结合紧密。铲除含油量高的泛油面层,用新混合料从新铺筑,新混合料应注意适度降低沥青和细集料的含量,提高混合料中多角碎石颗粒的含量,施工时尽量避免摊铺补均匀的现象。公务员之家:

四、沥青路面维修处治的技术要求

①表观确定的病害面积四周扩大10~15cm;用3m直尺检查大于5mm的点应在修补范围内;范围四周线要横平竖直,与标线呈垂直和平行状。②修补处治的床面要干净,无杂物和浮灰、无松动的集料,床低无龟裂和唧泥,渗水现象,出现潮湿床面时要烘干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③修补的四周要布满粘油层但补能流动;四周接缝面层要涂刷冷补胶;四周接缝填料要约高一点,加大振压遍数,提高四周填料的密度;多层次修补要形成台阶,台阶宽度要大于10cm;修补表面补出现离析现象。④分层填筑时,下面层厚度可以适当调整,上面宜在4cm厚,松铺系数控制在1.16~1.2;有病害的两处坑槽相距补到1m时,面层应连成一个修补面;四周接口用3m直尺检查小于5mm才能保证接口平顺;先用细的集料填边碾压时先压边逐渐向中间推进,压实度是保证平整度的首要条件,补料温度不能低于120℃,维修开口的面积要保证每层压实机具都能下去正常工作,采用小型机具作业,碾压遍数不得少于5~6遍,确保每层得压实度。

五、沥青路面维修处治质量的检查

修补平整度用3m直尺在处治结束后进行检查,平整度不能大于5mm。修补压实度用核子密实度仪快速法测定当旬修补面积的20%左右,修补的压实度不能小于95%。修补完后,每季检查一次,每年度作一次综合评价,返修率不能超过5%。

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早期病害的处治非常重要,它能减少后期的大中修次数和费用,并能保证路面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和服务能力,希望各公路养护管理单位能对沥青路面的早期病害给予足够的重视。

六、结语

养护部门要建立科学的养护管理方法,科学地确定公路路面的养护对策,来提高养护质量,合理使用养护资金。并建立一种有效的运作机制,做到尽早发现,及时处治,使路面的养护工作做得更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公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病害防控范文篇9

关键词: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措施

水泥混凝土路面以其抗压、抗弯、抗磨损高稳定性等诸多优势得到普遍应用,但往往因工程量小,施工工艺简单,非主线工程等因素,放松对其质量控制细节的要求,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

一、水泥砼路面病害产生的原因

1.1裂缝类病害的成因分析

由于水泥砼路面的非均质性、低韧性及现场环境条件和施工工艺水平的可变性,很难完全避免砼面板的开裂,因此,裂缝类病害在水泥砼路面病害中较为常见。

纵向裂缝是顺道路中心方向出现的,修补不及时,往往会变成贯穿裂缝。出现的主要原因是:(1)、路基发生不均匀沉陷;(2)、砼面板厚度与基础强度不足导致产生荷载型裂缝。

横向裂缝是沿着与道路中心线大致垂直的方向产生的,出现的主要原因是:(1)、砼路面锯缝不及时,砼面板由于温缩和干缩发生断裂;(2)、由于切缝深度过浅,应力没有释放,因而在临近缩缝处产生新的收缩缝;(3)路基发生不均匀沉陷;(4)、砼面板厚度与强度不足,在荷载和温度应力作用下产生强度裂缝。

斜向裂缝横贯砼路面板角或与行车方向相交成锐角,主要原因是由于下卧土层发生唧泥病害或不均匀沉陷而使板边丧失支撑,在重载反复作用下产生裂缝。

交叉裂缝表现为砼面板裂缝相互交叉,主要是不良路基土的不均匀沉降导致的,此外,超载、重载的重复作用也可能引起这种破坏。

1.2变形类病害的成因分析

唧泥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雨水沿接缝或裂缝渗入基层,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基层的粉细料和水一起被挤出,使基础逐渐失去支撑能力,最终发生砼面板断裂。

错台病害产生的原因是:(1)、唧泥病害处理不及时或不当,路基细料在抽吸作用下向后方板移动、堆积,造成前板低,后板高的错台现象;(2)、基础不均匀沉降,导致缝的两侧形成台阶。

沉陷通常是由于路基土沉降或固结所引起的,特别是接近桥涵构造物处或道路加宽部分会由于压实不足而往往会产生沉陷。

拱起表现为接缝处板块出现向上隆起,横缝两侧的板体明显抬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1)、胀缝被砂、石、杂物堵塞,使板伸胀受阻;(2)、胀缝设置的传力杆水平、垂直向偏差大,使板伸胀受阻;(3)、长胀缝砼板在小弯道、陡坡处以及厚度较薄时,易发生纵向的失稳,引起拱胀;(4)、由于基层中存在生石灰及不稳定的废渣,自身发生反应导致路面拱胀。

1.3接缝损坏类病害的成因分析

接缝损害类病害通常表现为水泥砼路面纵横缝两侧50cm宽度内,板边缘砼开裂或成破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1)、胀缝被泥砂、碎石等杂物堵塞或传力杆设置不当,阻碍了板块热膨胀,过大的温度应力使板边胀裂;(2)、缩缝使砼板形成临空面,再加上填缝料质量不能保证,使得板边在车轮荷载反复作用下被压碎;(3)、由于切缝时间过早,使缝边较早受到损伤导致日后损坏;(4)、填缝料质量差,如粘结强度低,延伸率及弹性差,不耐老化,填缝料与缝壁粘结不牢靠等。

1.4表面缺陷类病害的成因分析

表面裂纹产生的主要原因是:(1)、铺筑后的砼表面游离水分蒸发过快,体积急剧收缩导致开裂;(2)、砼配合比不合理,水泥用量、砂率过大;(3)、砼表面过渡振荡或抹平;(4)、养护不及时。

起皮表现为面层3-13mm深的砼品质变坏而产生脱落,主要是由于砼路面施工中过度抹面,使用的集料质量不合格或砼配合比不当(如细集料过多)引起的。

露骨是指砼路面在行车作用下水泥砂浆磨损或剥落后石子裸露的现象。主要是由于:(1)、施工时混合料塌落度小或掺入早强剂不当,在平板振捣后,砼就开始凝结,以至待辊筒滚压和收水时,石子已压不下去,抹平后,石子外露表面;(2)、水灰比过大或水泥的耐磨性差,在行车作用下很快磨损或剥落。

坑洞一般表现为路面板表面呈现孔洞状,一般孔的直径为2.5mm-10mm,深度为1mm-5mm。主要原因是:(1)、施工质量差或砼材料中夹带朽木、纸张和泥块等杂物;(2)、某些车辆的金属硬轮或掉落硬物的撞击。

二、预防措施

2.1设计阶段

2.1.1路基设计要对软土路段的土基按规范要求予以处理。路面结构设计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考虑车辆超限超载、多雨气候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在设计理论厚度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基层的厚度,并选择水稳性较好基层。

2.1.2砼路面配合比设计,要用一个连续级配的粗集料作为骨架,用另一个连续级配的细集料填隙,从而形成一个既具有高密实度,又具有高内摩阻力的密骨架结构。

2.2施工阶段

2.2.1路基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规范要求选好填料,控制填料松铺厚度和粒径,土石要均匀混合,路基要形成一定的横坡度,排水要顺畅,含水量尽量接近或达到最佳含水量,使路基碾压密实,强度均匀,防止路基不均匀沉降。

2.2.2基层施工要选用合格材料,要严格控制基层顶面平整度、横坡度,以确保水泥砼板厚薄均匀,减少砼板与基层顶面的摩阻力;厚度和压实度要达到设计要求,使路基具有足够强度;严禁使用松散材料处理基层不平整表面或标高。在水泥砼浇筑前应先检查基层强度,只有强度(弯沉值或回弹模量)及各项指标达到要求后,方可组织砼面板施工。

2.2.3水泥砼面层施工在原材料的选用上要确保质量,水泥与集料必须符合公路技术规范要求,粗集料要分级后混合,严禁使用统料;细集料细度模数要达到中、粗砂的要求,且含泥量不超标准。

原材料拌合前要测定砂石料含水量,调整施工配合比,严格控制砼配合比和水灰比,合理使用减少剂,搅拌要均匀,塌落满足要求。尽量缩短砼的运输距离和出料高度,以免砼产生离析现象。模板要采用钢模,高度与砼板厚度一致,立模要坚实,采用适当措施,防止模板底部漏浆。砼混合料摊铺要平整,振捣要充分、密实,并不能过振。抹平工序非常重要,操作人员要在空架设置上进度抹平,切勿直接蹲在砼板面操作,砼板平整度必须达到规范要求。在气温较高时施工砼板,表面修整要及时,修整过程要设遮阳棚,避免阳光直射,硬化后要洒水使路面保持湿润。

2.2.4施工机械,先进的机械设备是水泥路面的质量保证。砼路面施工尽量采用先进的、具有自动进料计量的较大型机具设备,并配备齐全。严禁使用淘汰的小型机具。

2.3养护阶段

在日常养护工作中,应“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总结出一套适应水泥砼道路特点的、针对性强的养护措施。

2.3.1接缝养护是水泥砼路面养护重点,接缝料脱落或丧失后,应及时得到填补,要积极探索新工艺,采用新型材料进行灌缝作业。经常清理排水设施,保持排水系统良好,及时排除路面雨水和积水,使路基不会处于长时间浸泡,保持良好使用状态。

2.3.2加强对超限超载车辆管理力度,使超限超载车辆控制在最小限度内,减少行车对水泥砼路面破坏,延长使用寿命。

病害防控范文篇10

一、我区水生动物病害防治现状

1、我区水生动物病害发生的现状

我区水产养殖品种主要为常规品种,主养品种8种,养殖模式涉及池塘、湖泊、滩涂、山塘水库等多种模式。由于养殖品种较多,养殖模式丰富,疾病的种类也广泛。疾病的主要种类有: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寄生虫病、藻类、水质恶化导致的疾病、营养不均衡导致的疾病等。其中病毒性疾病主要有草鱼出血病。细菌性疾病主要有出血病、肠炎病、烂鳃病等。真菌性疾病主要为水霉病。寄生虫病主要有车轮虫病、孢子虫病、指环虫病、中华鳋虫病及锚头鳋虫病等。营养性疾病主要是草鱼、青鱼养殖过程中发生的疾病。由于养殖水体恶化和养殖环境污染导致的渔业损失也基本每年均有发生。虽然其他病害也有检测到阳性结果,但总体导致的危害和损失较小。

5-9月是病害种类发生以及导致死亡的主要季节,如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大多寄生虫病、营养性疾病以及水质恶化等;冬春季是水霉病高发季节;春季、秋季是车轮虫、指环虫的发病高峰季节。

各类疾病中,引起严重损失的主要为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以及营养性疾病等。养殖模式与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密切相关,池塘养殖因疾病导致的损失显著高于湖泊或水库养殖。

2、我区水生动物病害控制的现状

随着对各种养殖对象病害研究的深入,疾病控制能力不断提高,总体而言,对各类疾病的控制较为有效。特别是对草鱼病毒性出血病、鲫鱼孢子虫病、各类细菌性疾病、鲢鳙鱼出血病、鳊鱼出血病的防治,我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完全能够控制它的发生或发展。

近年随着健康养殖技术尤其是水质调控技术的大量应用,病害发生频率以及导致的损失率逐年下降。但因为种质的退化、养殖产量的提高、病害防治知识推广的不全面、养殖户水平参差不齐、水体环境的恶化、技术人员力量薄弱、工作经费及硬件设施的缺乏等因素,每年因病损失的绝对量仍在递增。

3、我区水生动物病害防控存在的问题

病害防控应基于对病理、药理的深入研究及对疾病的精准诊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也是防治的前置条件。在病理研究方面,因为条件的限制,还有许多疾病仅根据症状进行定名。对疾病的诊断,大部分停留在经验诊断的水平上,缺乏对病原的精准检测技术手段及设备,易发生误诊而导致防控失败。许多针对性的常用药物由于反复频繁使用使病原产生耐药性,即使诊断正确、处置方法适当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以药物控制为主的病害防控现状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导致了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的发生。疾病的综合防控技术还停留在概念层面,缺乏可操作、相对完善的具体技术措施内容,使综合防控技术无法落实到养殖生产过程,这是导致疾病频发的主要原因。部分病害由于缺乏控制条件如水温控制条件、养殖密度控制条件、用药技术控制条件、有效的药物等因素,导致虽能预测病情,但无良好的预防与治疗技术。

二、我区水生动物病害防控机构发展现状

1、我区水生动物病害防控机构发展现状

区水生动物疾病防治站与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为同一班人马,主要开展水生动物疫病防治、水环境监测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等工作。自2010年以来,已连续在全区15个镇街设立病害测报点11个,测报面积0.2万公顷,测报鱼类、甲壳类、贝类及藻类等8个品种,监测到病害种类25种,对各类病害的发生、造成的危害等进行了汇总,为全区水生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重要基础。

我区水生动物防疫体系由区、镇街二级纵向构成。其中,区级侧重疫病的监测预警、防治计划的制定与组织实施、提供技术支撑,指导镇街开展本区域范围内的水生动物疫病防治工作。

2、我区水生动物病害防控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相对完善的防疫体系机构、条件建设和技术人员。虽然建设了疫病防治站,但体系不完善,实验室维持及工作经费无保障,人员不能落实导致已建的防治站还不能正常运行;(2)缺乏必要的病害研究物质基础,如实验塘、诊断制剂、安全用药评价与体系、疾病预警体系等;(3)缺乏良好的人员技术培训体系,导致病害防治人员技术水平无法满足疫病防控和疾病防治的要求,从而无法满足养殖生产技术指导的需求;(4)缺乏从养殖场、镇街水产站、区疫病防治站、省市病害防控中心和相关科研单位的联动机制,导致疾病发生后的有效控制迟缓,部分病害研究严重与养殖生产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