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管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8 01:43:18

时尚管理论文

时尚管理论文篇1

“爱米丽·布兰”的微笑

与蒙娜丽莎神秘莫测、含蓄内敛的充满成熟女人韵味的微笑不同,《爱米丽的传奇命运》(2001)的海报上爱米丽·布兰的微笑却带有某种荒诞、精怪、夸张和顽皮的漫画色彩,特别是在那圆溜溜的黑眼睛、齐刷刷的黑刘海儿以及红彤彤的绒线衣的衬托下,再加上那布满小星星的草绿色背景的辉映。当然,这跟导演让-皮埃尔·儒内是漫画家出身不无关系,也跟他从影之后的一贯风格——《美味肉食店》(1991)或《异形4》(1997)——相吻合。然而,正是爱米丽·布兰的完全不同于蒙娜丽莎的半女人半顽童式的微笑,在新的世纪初,征服了法国,征服了欧洲,征服了大半个世界。她一改法国电影近些年来老气横秋、愁眉苦脸的面孔,把一种更大众化的、更愉悦的观影趣味还给观众。尽管像《电影手册》这样极其严肃的电影理论杂志对此片的态度大不以为然,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样惊人的数字:在2001年,世界上有五千多万观众在电影院里观看了当年出品的法国影片,而其中就有一千多万是爱米丽·布兰的观众。这个数字还远远不包括影片的其他音像制品(如录像带、DVD等)的观众。爱米丽·布兰的微笑也是法国电影的微笑。1999年和2000年,在法国境内的电影市场上,观众人次超过二百万的法国电影分别只有3部,而到了2001年,则有10部法国影片的观众人次超过了二百万,除《爱米丽的传奇命运》外,还包括《我说的谎话也是真的2》、《狼族盟约》、《下岗风波》、《企业战士》、《唐基》等影片。而这一年的法国观众的总人次更是达到了186,000,000的新纪录。在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总的来说,法国电影市场的形势一直相当乐观,尽管其中有间断性的波动,比如,2000年法国电影在其国内的市场由1999年的32.4%下降到28.5%,然而到了2001年,又猝然上升到41.5%,达到了198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不可思议的是,2001年法国电影的空前盛况似乎诞生在传统的法国电影资助制度(票房预付款制度(注:在法国,国家电影中心(CNC)从每张电影票(5—6欧元)中抽取11%的税金,形成两个主要资助基金:自动资金和选择资金,前者自动返回制作者,跟票房直接挂钩;后者主要是票房预付款制度,即国家电影中心预先支付给制片人影片预算的一部分资金(一般占5—6%),如果影片可以盈利,制片人需将所借资金还给国家电影中心,如果影片失败,制片人则不必还钱。)+法国电视4台(注:即CANAL+。为收费频道,主要设置电影、体育、色情节目等频道。CANAL+一般以合拍和预购两种方式参与一部影片的投资,前者一般不超过影片预算的8%,后者一般大于影片预算的30%。)+一家免费电视频道(注:法文为UNECHAINEENCLAIR,指法国电视1台(TF1),法国电视2台(F2),法国电视3台(F3),法国电视5台(F5即ARTE)和法国电视6台(M6)。这些频道的节目收看是免费的,但有义务对电影制作进行不同程度的资助。)+一家影视投资公司(注:法文缩写为SOFICA(SOCIETESPOURLEFINANCEMENTDUCINEMAETDEL’AUDIOVISUEL)。在法国,非影视公司没有权利直接投资电影,必须通过SOFICA投资影片的制作,SOFICA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直接投资影片,一是成为制片公司的股份。但不管怎样,SOFICA的投资一般不能超过影片预算的50%。)受到威胁和动摇之际。多年来,法国电影之所以能够维持一种较稳定和较繁荣的发展状况,并且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与好莱坞电影进行抗衡,主要是受益于法国政府的“文化例外政策”(EXCEPTIONCULTURELLEFRANCAISE)。这项政策旨在表明文化产品,特别是电影——需要相当规模的投资的一种文化产品,与其他行业的产品不同。一些工业或农业产品,如汽车、服装、食品等,需要按照市场规律,自由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辐电影则应受到政府的特殊保护与资助。法国电影正是通过国家电影中心(注:法文缩写为CNC,即CENTRENATIONALDELACINEMATOGRAPHIE。)对电影生产的宏观调控,以及电视台(尤其是法国电视4台)、民间影视投资公司等多种渠道的资助,求得生存的。这与好莱坞电影业完全靠市场规律自我调节截然不同。2000年12月,让-马丽·梅斯耶购买了美国娱乐网(USANETWORKS),合并了威王帝—环球公司(VIVENDI-UNIVERSAL),形成了包括水、移动通讯(SFR)以及影视娱乐业等多项产业的跨国公司。鉴于美国电影业的经验,梅斯耶提出了“文化例外政策的衰亡”的口号,并解雇了在法国电影业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法国电视4台的老板皮埃尔·莱斯居尔,这在法国电影界中一度引起恐慌,一时间,法国的各种媒体纷纷扬扬、一片沸腾。试想,如果法国电视4台改变政策,停止对电影业投资的话,法国的电影业无疑将遭受重大的创伤。但是,由于梅斯耶的主张不得人心,也由于法国的电影资助制度太根深蒂固,所以,迄今为止,除了人员上的变动外,法国电影的政策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而2001年法国电影的大丰收(共出品了204部影片,创下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高纪录)更使法国电影界的人士扬眉吐气,大受鼓舞。

爱米丽·布兰的微笑意味着法国类型电影的回归,尽管《爱米丽的传奇命运》本身并非典型意义上的类型片。儒内因其过于丰富的想像力被作者电影们嗤之以鼻,而正是因为他那非同寻常的想像力,又很难将他的电影简单地划归类型。爱米丽·布兰就是这样一个精妙奇伦的诞生物。她精力充沛,智力超群;虽非天生丽质,却魅力难挡;看似新潮叛逆,却充满了怀旧色彩。在经历了形形的现代或后现代主义的思潮的颠簸后,人们在她的身上重新发现了最纯粹意义的真善美。多年以来,法国的大部分电影都极度个人化、内心化,而忽略了大众审美趣味的培养,仿佛一提观众,作者的身份就会受损。不可否认,法国的作者电影贡献非凡,在电影史上流下了串串闪亮的足迹;但也不可否认,很多所谓的“作者电影”都自生自灭,非常短命,观众还未能认识,就已经销声匿迹。能够真正放下作者的架子,实实在在为观众也为自己拍电影的人为数并不太多。吕克·贝松可以说是最突出的一位。作为导演,他拍摄的《杀手莱昂》(1994)、《第五元素》(1997)和《圣女贞德》(1999)等影片为法国电影创下的辉煌有目共睹;作为制片人,他监制的《出租车》(1998)、《出租车2》(2000)、《企业战士》(2001)和《龙的致命之吻》(2001)等,也都是近几年来在法国最卖座的影片。尽管贝松可以用英语拍片,也可以接受好莱坞的电影观念,但他拍的向来都是地地道道的法国出品的影片。正当法国上下为“文化例外政策”所面临的危机惶惶不安的时候,贝松却坦然地与威王帝公司的老板让-马丽·梅斯耶签订合约,在诺曼底建立欧洲最大的数码电影制片厂,甚至在日本建立他的欧罗巴影片公司的日本分公司。贝松的努力旨在扶植多年来呈畸形发展的法国类型电影,把它重新纳入大的工业化生产体系,并将之推向国际市场。国际化似乎是当今电影市场的潮流,尽管人们对此心怀忐忑。国际化意味着话语权的集中与统一,这无疑会削弱民族声音的力度。但反过来看,如果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多增加一些不同民族的声音,从而扭转好莱坞电影一统天下的局面,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事实证明,法国影片在国际市场上取得巨大的票房成功的大都是类型片:动作片,神怪片,科幻片等,如《第五元素》(1997),《圣女贞德》(1999),《爱米丽的传奇命运》(2001),《狼族盟约》(2001),《紫流》(2000),《龙的致命之吻》(2001),等等。这些影片不仅在欧美国家,而且在亚洲的不少国家或地区,如日本、韩国和香港等地,都相当卖座。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法国本土最具生命力、最具号召力的类型片之一——喜剧片,却很难在法国以外形成大的气候。这也许跟喜剧片带有更浓厚的文化色彩有关系,比如,像《被诅咒的》(1995)、《唐基》(2001)和《下岗风波》(2001)等影片就仅在拉丁语系的地区,如西班牙、意大利、南美等地大受欢迎。如果运气好的话,也会被美国观众所接受,例如,巴拉丝蔻在美国就很有观众缘。《阿斯德利克斯和奥贝里克斯反抗恺撒》(1999),因为有德国的投资,在莱茵河彼岸也颇为成功。而有些喜剧片,却很难冲出国界,如托马斯·吉洛的《我说的谎话也是真的》(1997),即使在意大利,此片也仅仅只有一千多名观众,在西班牙就根本没有能够发行。而《我说的谎话也是真的2》(2001),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国家购买此片的发行权。总的来说,法国的喜剧片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更倾向于商业化,如让-玛丽·普瓦雷的《来访者》(1993),《阿斯德利克斯和奥贝里克斯》的不同版本:克劳德·齐蒂的《反抗恺撒》(1999)和阿兰·夏巴的《克雷奥帕特里任务》(2002),弗朗西斯·韦伯的《混球的饭局》(1998)和《下岗风波》(2001)等;另一类更倾向于作者性,如80年代曾经拍摄过《生活是一条宁静的长河》(1988)的艾蒂安·夏蒂里耶在2001年推出了《唐基》,虽然影片的商业性大大增强,但还是容纳了相当的社会内涵。再如,《人人都找她的猫》(1996)的导演塞德里克·克拉皮施的新作《西班牙客栈》(2001),也在抒发“世界青年”的“世纪郁闷”的同时,捎带着嘲讽了法国社会的官僚作风。事实上,许多法国喜剧片都不纯粹是搞笑,而是了作者的相当严肃的思考,这也是它不像其他类型片那样容易走俏国际市场的原因。但不管喜剧片的国际市场如何,喜剧片作为一种类型,都在法国电影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即使有一天,法国的其他类型电影因其国际化而丧失了民族特性的时候,喜剧片也会保持其本色。因为说到底,法国喜剧片是法兰西文化的特有产物。

“屁股”时代的作者们

1999年,法国女导演瓦莱莉·莱默斯耶拍摄了一部影片,叫《屁股》。这部影片的片名虽然起得极其恶俗,但片子倒拍得相当干净。其中有一个场景,是女扮男装的女主人公,在旅途中从汽车上下来,当着车上的两个男人的面,在路边的一棵小树前撒尿。这一场景看似猥亵,但女导演却把它处理得充满了诗情画意:荒凉的旷野上,一棵摇曳的小树前,站立着一个身穿牛仔服的“少年”,“他”蹶起屁股,装出一副要撒尿的架势。因为镜头很远,我们几乎看不清动作的实际情形,我们只能想象一个女人要站立着撒尿的不堪后果。另一个相关的场景,是女主人公终于脱下男装,赤身出现在餐桌旁的众目睽睽之下。但是,这一场景拍得同样简洁明快,没有任何撩拨之意。事实上,真正掀起“屁股”时代“性”时尚的并不是这部名叫《屁股》的影片,而是一部片名要斯文得多的影片《罗曼史》(1999)。卡特琳娜·布雷亚一向以性事贯穿自己的创作历程。从七八十年代的《一个真实的女孩》(1976)、《深夜喧闹》(1979)和《三十六个少女》(1988),到90年代的《像天使一样肮脏》(1991)、《完美的爱情》(1996)和《罗曼史》(1999),再到近两年的《致我的姐姐》(2001)和《性是一出喜剧》(2002),布雷亚一直在人的、尤其是女性的感官世界中流连忘返。尽管作为导演,她在电影语言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建树,但在镜头前对性的探讨上,她却走在了时代的最前列。轰动一时的《罗曼史》几乎就是一部大观:,性冷淡,性放纵与待,面面俱到;,,施虐与生产,无所不有。女主人公在短短的银幕时空中匆匆走过了从淑女到、再从到妈妈的人生历程。在男男女女的性器官面前,布雷亚的摄影机不再像前人那样躲躲闪闪,而是虎视眈眈,毫不畏惧。镜头与物体的距离越拉越近,当一向被严肃电影视为禁忌的生殖器官用特写放大到布雷亚那充满唯美色彩的银幕画面上时,就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如果说《罗曼史》不是一部标准意义上的(注:在法文中,“”有两个对应的词:LECINEMAPORNO(硬色情)和LECINEMAEROTIQUE(软色情)。两者的基本区别是,前者多用特写,后者多用中景;前者拍生殖器,后者拍。)的话,那是因为影片中增加了更多的心理透视,尽管人物的情感逻辑似乎并不是那么值得推敲。

当然,法国电影历来在性的表现上不拘一格,早在“新浪潮”之前,就出现了像《上帝创造女人》(1956)和《情人们》(1958)这样大胆前卫的作品,从而造就了碧姬·芭铎这样的性感女神和让娜·莫罗这样的一代。、床上戏、随手拈来的性噱头,几乎成了法国电影的家常便饭。有哪一位观众不对那些女演员(缪缪、艾玛妞·贝阿、朱丽叶特·比诺什、伊莎贝尔·阿佳妮、苏菲·玛索等)的了如指掌呢?没有身体的暴露,没有色情的渲染,电影仿佛就缺少了某种调味品,变得难以下咽。这似乎成了法国特色。就连罗麦尔这样严肃的作者,也常常在片名上做点儿手脚,加入某些色情的暗示,如《女收藏家》(1967),《穆德家之夜》(1969),《克莱尔的膝盖》(1970),《午后的爱情》(1972),《盈月之夜》(1984),等等。与那些总是穿着衣服在床上搂搂抱抱的好莱坞电影相比,法国电影自然要更生活、也更实质。色情在法国电影中的泛滥要追溯到1968年“五月风暴”,这一政治运动对电影艺术的导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真实”和“自由”成为艺术创作的总方针,于是,电影中“性”表现的真实与自由就成了电影创作者需要向世界打开的另一个窗口。这使得70年代的在法国风靡一时,而正是这些哺育了今天的众多的屁股作者们。但是,在当时,严肃的电影作者对性的探讨还是停留在另一个层面,如让·厄斯塔什的那部“长篇巨著”《妈妈与》(1973)或贝尔唐·布里耶的那部出手不凡的《华尔兹》(1974)(注:《华尔兹》是法文LESVALSEUSES的直译。事实上,LESVALSEUSES在法文的俚语中是的意思,而本片的片名用的也是“”之意,但因为此片被介绍到国内时,一直用的是“华尔兹”的译名,所以这里还是沿用前人的译名,以免造成混乱。)。虽然到了80年代,性的表现在作者电影中继续有突破,如让-雅克·贝内克斯的《早晨37度2》(1986)或西里尔·科拉德的《野兽之夜》(1992);但是,只有到了90年代后期,“性”才在法国电影中呈星火燎原之势,铺天盖地地蔓延起来。而到了本世纪初,法国电影可以说真正迎来了它的“屁股”时代,其标志就是众多的作者们开始在他们的影片中严肃地讨论屁股问题。据说是卡特琳娜·布雷亚的《罗曼史》把“作者”化了,就连大洋彼岸、一向对法国的作者电影态度冷漠的美国也掀起了一股不小的布雷亚热。这非同小可,因为对美国人来说,长年以来,法国电影对他们只意味着一个名字,那就是特吕弗,只意味着一部电影,那就是《四百下》(1959)。不过,在法国,除了像《正片》或《电影手册》等几本杂志认可布雷亚外,一般观众并不买她的账。但是,今天的作者就是这样,观众越不买账,你的身价似乎就越高。“告诉我你怎样在影片中表现‘性’,我就可以评判你作为导演的现代性。”虽然法国人在21世纪初提出这样的口号并不能算是前卫,因为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帕索里尼就用他的《萨罗或索多姆的120天》(1975)等作品证明了他的现代性。但是,不管怎么说,“最后一班地铁”还是要赶的。为了不落伍,为了追赶时代潮流,为了做一名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作者,就要在自己的影片中学会变着法子拍屁股。事实上,与其说是布雷亚把“作者”化了,还不如说,一位“才”不惊人的导演如何借助“色情”才脱颖而出,尽管她的勇气可嘉,她的电影也并非一无是处。然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时尚的魅力也难以抗拒。“屁股”似乎使困难重重的法国作者电影绝路逢生,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时间,法国的银幕上下充满了五花八门的性。谁能把“性”拍得更狠更酷,好像谁就更现代。

如果说七年前,阿尔诺·德斯普莱欣的那部野心勃勃的长片《我怎样争吵…(我的性生活)》(在美国则干脆译为《我的性生活》)还相当书卷气的话,今天的作者们仿佛都吃多了生猛海鲜,一个比一个来势凶猛,一个比一个手段毒辣。当然,这也可能是跟萨德侯爵的后代多少有点儿关系。性已经不再是一种调味品,而是影片的重大主题。换言之,性不再为话语服务,而其本身就是话语。过去的大多总是跟美好的感情相提并论,而今天,性似乎已经不再需要情感做铺垫,而直接跟动物本能、跟欲望、跟暴力、跟血腥相关联。比较温和的,可以像帕特里斯·谢侯的《亲密》(2001)一样,把人拍得如同肮脏的牲畜,任凭原始的肉体冲动所支配;而真正强硬的,则一定要血花飞溅。看到迈克尔·哈尼克的《钢琴教师》(2001)的开头,你的感觉可能还四平八稳,但当伊莎贝·于佩在浴室里用刀片割破自己的阴道时,你就坐立不安了。从此以后,只要一看到于佩那张冷俊的面孔,你就会觉得她的下体在流血。像《钢琴教师》这样血淋淋的影片充斥了戛纳电影节这样高雅的艺术殿堂。2001年的另一部参赛影片《天天麻烦》更是登峰造极。克莱尔·德尼充分发挥了贝阿特丽斯·达勒那张大嘴的优势,把它变成了一张名副其实的血盆大口。自从两个无名之辈的一部臭名昭著的《》在2000年一炮打红后,便成了屁股电影的最热门的话题。2002年,戛纳电影节的参赛影片《不可逆转》就以意大利美女莫妮卡·贝卢奇被“”长达8分钟之久制造了这座久负盛名的海滨小城的最大丑闻。奥利维埃·阿萨耶斯和菲力普·格朗德里欧虽然不像前者那样哗众取宠,也分别在他们的影片《魔鬼情人》(2002)和《新生活》(2002)中,结结实实地拍下了这种不堪入目的暴力场面。在这些作者们的眼里成为一种最时髦的、垃圾式的审美经历和生命体验,构成了所谓的现代电影的黑色地平线。观众在这里不再是偷偷摸摸的观淫者,而仿佛身临其境,成为人性暴力的见证人。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作者都具有暴力倾向。法国电影的可爱之处也在于此。潮流归潮流,个性归个性。为追赶潮流而丧失个性,那可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作者的原则就在于一不媚俗,二不起哄。布雷亚在《罗曼史》中实打实干之后,在《性是一出喜剧》中,却转向了形而上的表现,“怎样拍一场的场面呢?是真实表现还是扮演?”当格雷戈里·科兰终于克服了心理障碍,着导演给他安上的假道具,在摄制组全体成员面前大摇大摆地晃来晃去的时候,性在电影中就变成了喜剧:一切都出于电影,一切都为了电影。贝尔唐·布奈卢在《导演》(2002)中,探讨了同样的问题,但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让-皮埃尔·莱奥扮演的70年代的导演在其事业将要终结时,才发现其实这种电影根本不需要导演,不需要场面调度,更不需要剪辑,只要让演员们在那里自愉自乐、尽情发挥就足够了。80年代末,让-克劳德·布里索在其《白色婚礼》(1989)中精致入微地刻画了人的情感世界,而在其新作《秘事》(2001)中,却把镜头对准了人的感官世界。为了拍摄此片,他观摩了大量的,而他发现,这些影片除粗制滥造外,还矫揉造作,完全失真。那些导演总是在不该剪辑的地方剪辑,使观众根本无法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而那些女孩子们总是伪装达到,使人想起《当哈里遇见萨丽……》(1989)中,梅格·瑞安在餐桌旁假装的滑稽表演。在布里索看来,只有少数导演的影片真实地表现了肉体的愉悦,比如说,约翰·B·胡特的《法国美人》(2002),而后者也毫不隐晦地宣称,在他的拍摄现场,女演员们总是能不停地达到。在布里索的《秘事》中,屁股就是屁股,高潮就是高潮,丝毫都不搀假。但是,影片区别于一般之处在于,导演不仅表现了感官的享乐,而且还表现了感官的苦楚。性与欲望、与情感一样,都会变成一种失落的幻觉。人类的软弱与宿命就在于无法超脱各种各样的骗局的诱惑,而布里索的摄影机所要记录的就是这种诱惑的过程。性与电影的结合在布里索的影像世界里是诗意的、充满激情的。这种大手笔在当代的法国导演中是相当罕见的。

“别人的口味”

正当时髦的作者们掀起轰轰烈烈的“性”时尚之际,演员出身的阿涅斯·雅维在2000年推出的导演处女作《别人的口味》,在法国电影界引起了另一种轰动。这部小巧玲珑、诙谐幽默的作品虽然称不上是一部大师之作,也不像时下流行的其他作者电影那样具有爆炸性,但是,它对法国电影界以至对法国整个文化界的震撼都是非同小可的。这部看似心平气和、平淡无奇的作品实际上蕴涵了巨大的能量,其犀利的针砭锋芒直接指向法国社会的上上下下,从平民百姓、资产阶级一直到所谓的文化精英们。像法国这样一个文化和艺术高度发达的国家,自然而然会形成某种“文化的霸权”甚至“文化的暴力”倾向,人人都认为自己的文化品味优越于别人,自己体验的是人生真谛,而别人都是被蒙蔽被愚弄的。所谓的精英意识也因其过分膨胀而走向庸俗。在这个社会中,人人都竭力冒充高雅,追赶潮流,充当时尚代言人,这虽然在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但也在另一方面助长了被这种文化所熏陶的人的盲目、狭隘、势力与虚荣。看一看《别人的口味》中这些充满了喜剧色彩的人物,有哪个不是现实生活的人的真实写照呢?让-皮埃尔·巴克里扮演的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老板,粗暴蛮横、牢骚满腹,天生憎恨同性恋者、艺术家、知识分子和无产者,却鬼使神差地爱上了一个恃才自傲的女演员,并被这种一相情愿的痴情搞得可怜兮兮;而孤傲自负的女演员(安娜·阿尔瓦罗饰)对别人冷嘲热讽、拒之千里的结果就是始终落得个孤家寡人;愤世嫉俗的前警察(杰拉尔·朗万饰)当了老板的保镖后,仍然正义凛然,但这位充满男性魅力的硬汉却在情感上伤痕累累;阿兰·夏巴扮演的司机是一个木讷迟钝、暧昧不清的人物,既可以把有过肌肤之亲的女人忘得一干二净,又可以像小男生那样痴痴地等待远方的女友,虽然干的是单调乏味的工作,但业余时间却偷偷地学起长笛,玩一把高雅;最后,阿涅斯·雅维扮演的那个生活在乌烟瘴气之中的女招待,虽然看似堕落:倒卖、放荡不羁,但却真心未泯,一脸的强硬,但却脆弱得不堪一击。

时尚管理论文篇2

关键词:文化工业;艺术;时尚;商品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2)05-0097-06

一、艺术与时尚的特性

艺术,在柏拉图那里,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它与真理无涉,但对情感颇具诱惑力。艺术可以攻破理智让情感取而代之,以至于必须要将诗人从正义的城邦驱逐出境;亚里士多德将艺术抬高为一种创造,艺术品则是人凭借技艺的“无中生有”,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对现实的描状,还在于对观赏者的影响。莱辛认为,艺术不但表现美、描写美,而且表现人类一切积极的情感和有价值的对象。黑格尔指出,艺术是以直接的、具体的感性形象来表现绝对精神、把握理念。这些艺术观从不同侧面讲出了艺术肯定的特性。阿多尔诺站在对文化工业批判的立场上持一种非同一的、否定的艺术观,“所有伟大的艺术作品都会在风格上实现一种自我否定,而拙劣的作品则常常要依赖于与其他作品的相似性,依赖于一种具有替代性特征的一致性。”[1]他的《美学理论》更是主张,艺术作品是靠否定其起源而称之为艺术的;艺术不是靠一种永恒不变的概念范畴被一次性界定的,每件艺术作品都是艺术观念运动过程中的一个瞬间,而艺术有史以来如同瞬息万变的星座(konstellation)。总之,在阿多尔诺看来,艺术在现存社会中应具有自律的、否定的特性,真正的艺术既抗拒现存的秩序,同时又提供一种新形态超越现实的因素,艺术的使命在于破除那些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和日常经验。

综合以上的艺术观,笔者认为艺术是能煽动情感、激发想象、引人思索的造物,或取材自然、或源自人工,但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有意思”。虽日复一日,时过境迁,但总有值得玩味的东西能不断被发掘,就像我们现在仍能在伟大的文学作品《俄狄浦斯》中认知一种无罪的罪恶。艺术所特有的、持久触动灵魂的东西能激起人们对现实的否定和批判。总而言之,创新性和否定性可称之为艺术之为艺术的特性。

时尚,在一般人的眼里是标新立异的代名词,充斥着“炫”和“酷”的时尚如同转瞬即逝的烟花,在一定的时间段哗众取宠、引人追捧,随着新潮流的不断涌现,时尚的主角频繁更迭。新奇让时尚具有魅力。康德曾说,做一个处于时尚之中的傻瓜也比成为一个处于时尚之外的傻瓜要强。他表面上好像赞同时尚,实则将时尚归于虚荣和愚蠢的名下,“人的一种自然倾向是,在自己的行为举止中与某个更重要的人物作比较(孩子与大人相比较,较卑微的人与较高贵的人相比较),并模仿他的方式。这种模仿仅仅是为了显得不比别人更卑微,进一步则还要取得别人的毫无用处的青睐,这种模仿的法则就叫时尚。”[2]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谈及时尚时呼应了康德的观点。伽达默尔认为,时尚与趣味紧密相连,但其立足的普遍性有所不同,时尚立足的普遍性是经验的普遍性,它与大众吻合的规范造就一种社会的依赖性,很少有人置身其外。“因此康德是完全正确的,当他认为做一个符合时尚的愚人要比反对时尚更好——尽管太认真地对待时尚之物无疑还是愚蠢。”[3]德国理论家齐奥尔格·西美尔也谈到时尚的模仿性:“时尚是既定模式的模仿,它满足了社会调适的需要;它把个人引向每个人都在行进的道路,它提供一种把个人行为变成样板的普遍性规则。但同时它又满足了对差异性、变化、个性化的要求。”[4]近年来关于时尚的话题,经常与文化交织在一起,不仅色彩艳丽、纸张光亮的刊物直接以“时尚”命名,就连最时髦的学术著作也对这个话题兴味盎然。2010年,一位挪威的学者就时尚这个话题进行了专门的追溯和讨论,他在撰写《时尚的哲学》(Fashion: A Philosophy)时谈到,尽管“时尚”是一个非常难定义的词,“但是在我们的世界中,在这段历史时期里,事实上已经不可能有人能够悠然独处于时尚的范畴之外。”[5]

时尚蕴含了变更的特质,正如西美尔总结的那样,时尚的魅力在于时尚因素具有不断生产的可能性。许多学者将时尚与服饰联系起来,文化史学家伊利莎白·威尔森就曾说:“时尚即服装,其主要特征是迅速而且持续的款式变迁。时尚,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变迁。” [6]无法置身于时尚之外的人们,或多或少在透过服装来阅读这个世界。简言之,时尚就是一种消遣、一种流行,用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本雅明的话来概括,时尚是“永恒重生的新”,尽管这种“新”和流行被阿多尔诺嗤之为“虚假的个性”。

从上述界定看出,艺术与时尚都求新求变;区别在于,艺术比时尚更忠诚于自身的理念,具有分辨的能力。艺术活动尽管也处于社会的共同体中,但是它不隶属于这个共同体,相反,真正的艺术即使在时尚中也掌握尺度,不盲从时尚的变化要求,而是使用自己的判断。艺术因其具有这种特殊的自由和优越性而日久弥新、影响持久;时尚比艺术更热衷于表面的翻新,而内在遵循模仿的法则,时尚品的价值在变化当中体现,也在循环性的变化中湮灭。

如今,能耐得恒久体验的艺术与不断变化的时尚,都被贴上了文化的标签,在文化工业当中被牢牢捆绑。都市里,各种时尚休闲会所早已将肖邦与咖啡馆结合起来,最富盛名的艺术博物馆中也陈列了许多待售的艺术复制品。艺术已经变成消费领域中的东西,或者说艺术已经彻底地成为了一种商品类型,它的展示价值早已超过它的膜拜价值,①变成供人消遣的文化符号,拥堵在各种时尚的场合。

时尚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墨家;兼爱;管理思想;企业管理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剧烈变动,政治上的动荡纷争进而导致思想上的百家争鸣,代表不同利益阶层的诸子百家蜂起立说,形成中国思想史上蔚为壮观的文化景观。在那样波澜壮阔的背景下,诸子著书立说,希望凭藉自己的思想理论而建构一个自认为理想的社会,儒、道、墨、法等诸家无不如此。从这样的层面看,诸子学说是一种管理学说,有着强烈的政治、社会管理的色彩。墨家是先秦最重要的学派之一,《韩非子·显学》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在先秦时代,墨家学说足以与儒家思想相颉颃。墨家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的思想,并且身体力行,其主张虽不为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但并不能减损其思想的意义与价值,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

如果从管理哲学的层面来理解墨家思想,那么,兼爱则是墨家管理思想的伦理基础,尚贤、尚同是其管理原则与方法,贵义则是管理思想的最高目标。墨家的管理思想,是力图构建一个人人相爱平等、社会安定、生活安足、崇尚道义的理想社会。

一、兼爱:企业管理的伦理基础

《吕氏春秋·不二篇》说:墨翟贵兼,“兼爱”是墨家伦理思想最根本最典型的特征。“兼”是整体、全部的意思,《经上》说:“体,分于兼也。”“兼爱”也可以说是“尽爱”、“俱爱”、“周爱”。“兼爱”的另一层意义是“爱无差等”。可见,兼爱是一种平等的无差别的爱,无血缘、亲疏、贵贱之分。兼爱思想与儒家“仁爱”有着鲜明的不同。孔子说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学而》)孔子说“仁”,只是属于君子的,只有贵族阶层才能够实行“仁”,践履“仁爱”,而那些重利轻义的“小人”是没有“仁爱”可言的。“仁爱”的等级化显然不是下层平民所能接受的。墨家从下层平民的利益出发,针锋相对地提出“兼以易别”,在墨家看来,儒家的“仁爱”实际上是一种“别爱”,要用“兼爱”来代替它。《兼爱上》说:“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在先秦儒家的人性论中,孔子没有明确说明,而孟子则标举人性善的旗帜,指出人皆可以为尧舜;而墨家很少直接谈论人性。但是,综观《墨子》,其自然人性论思想比较明显。墨子认为,古代社会是个纷乱动荡的社会,其原因是大家只爱己身而不爱他人,《兼爱上》说:“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因此。·在《墨子》中,兼爱常常与交利并用,“兼相爱,交相利”,兼爱有互爱互利的意义。墨家对“利”也有自己的诠释,《经说下》说:“义,利也。”墨家所指的“利”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公利,而非一己私利。只有实行兼相爱,交相利,才能社会稳定,生活安足;反之,就会社会动荡。墨家说仁人应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与儒家罕言“利”有着根本不同,先秦儒家在义利之辩中认为只有小人才会重利,割裂义与利的辩证关系;而墨家则把义与利有机统一起来。

从管理哲学的层面考察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台湾学者王蓑源先生指出:企业管理是科技整合的实践。然而,其中以政治管理的影响最早,现代企业管理兴起于欧美,其早先就曾引用政府和教会的管理经验。而且企业管理与政治管理的性质也最接近,虽然二者任务不同,但管理对象一样,都是人,先把人管好,一切都好办,这是二者的相同之处。现代的企业管理,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人的管理。如何定位劳资关系,即雇主与员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调动整个企业中人的积极性至关重要。现在大家都在讲“以人为本”,那么,在企业中实行“以人为本”,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劳资双方平等的、互爱互利的关系,惟有如此,在制定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中,才能够充分考虑到全体员工的利益,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劳资双方虽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利益冲突,但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共生关系,利益是一致的,企业的兴衰存亡与企业员工有直接的关系。在企业内部如果能够充分贯彻墨家的兼爱思想,就像《兼爱中》所说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员工视企业就像自己的家一样,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就会充分发挥,就会实现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进而实现企业的效益。

二、尚贤与尚同:企业的管理原则

“尚贤”是墨家思想的第一个论题,由此可见尚贤在墨家思想的重要地位。墨家所说的贤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德才兼备的人,当然,这里指的是具备墨家伦理思想的人,与儒家圣人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儒家的圣人观中,圣人应该是具备仁义德性的。儒家所说的“仁”是从人性内部自然发展出来的,孟子认为,人天生就具有仁、义、理、智“四端”,推而广之,就成了人的四重常德。而墨家的贤人应该是能够实行兼爱思想的人,兼爱是社会的需要,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需要,兼相爱,交相利。因此,墨家所说的贤人应该是功利主义者。在《尚贤上》中,墨家提出了贤才的标准:“厚乎德行,辨乎言谈,博乎道术。”墨子认为贤良之士是国家的财富,《尚贤上》说:“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事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尚贤”是“为政之本”。在《墨子》一书中,《亲士》《尚贤》诸篇反复论证贤良之士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亲士》说:“人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以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尚贤上》说:在一个国家中,“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对于贤能之才,不仅要储备,而且要予以重视,并给与丰厚的报酬,“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也。”(《尚贤上》)

那么,如何寻求贤能之士?《尚贤上》以古代圣王为例来说明,“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也就是,对于用人应该打破门第、血缘、远近、亲疏关系,“唯才是举”。这与儒家又有显著的区别,儒家认为:“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儒家一般不把“小人”包括在贤人之内。墨家以兼爱为伦理原则,小人与君子在才能与品性上没有根本的区别,不应该为求人才划定界限。对于贤能之士,墨家认为要做到各尽其才。《耕柱》篇指出:用人“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节用中》也说:“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鞲、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

尚同与尚贤是相辅相成的。《墨子》认为,在一个国家中,如果政令不一,只能导致社会动荡。因而,尚同与尚贤一样,是“为政之本”。《墨子》指出,贤人治理国家,应该一统天下之义,才能政令畅通,社会稳定。从组织关系讲,要做到下级服从上级,以上级的意志为意志。用现代政治学来评判,《墨子》尚同思想是一种开明专制。对于开明专制的评价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事实上,《墨子》也对贤能之士提出了监督与约束机制,《尚同中》就指出:“已有善,傍荐之;上有过,规谏之,尚同其义其上,而无有下比之心”。《尚贤上》更指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而且,对于贤人还要“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尚贤中》)。可见《墨子》并不是无原则的“尚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墨子》的尚贤与尚同思想虽然是就行政管理而言的,但在企业管理上同样也有借鉴价值。从企业竞争的角度看,当今企业竞争,是资本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因为只有人才才是企业最根本的因素。广泛的延揽人才,不分远近、亲疏、学历、城乡之别,并做到知人善任,才可能使企业具有竞争力。在企业内部,应该建立一整套有效的激励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使能者上,庸者下。人无完人,在用人上不可求全责备,知人善任,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美国管理学家杜鲁克就曾告诫管理者:“一位经营者如果仅能见人之短,而不能见人之才,刻意挑其短而非着眼于展其才,则这样的经营者本身就是一位弱者。”这与《墨子》的尚贤思想有相通之处。现代企业要善于发现人才,用好人才,使人尽其才。

与尚贤对应的尚同思想,虽然诚如梁启超所说在政治上容易导致开明专制,但在企业管理上却有相当的价值。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有着很大的不同,企业民主与政治民主不一样。在企业内部,虽然决策也要求民主化,可是一旦形成决策,就要一同企业之义,全力以赴。而且市场瞬息万变,如果完全套用行政管理的民主决策程序有时会痛失机会。企业的民主从某种程度上讲应该是一种民主的监督与约束机制,防止管理者滥用权力,而不应该在决策上盲目追求民主。当然,企业用贤能之士作为管理者,他们就应该具有一种典范的作用,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言不信者行不果”。

三、贵义:企业的社会目标与责任

在墨学“十论”中,虽然没有“贵义”一说:但是,在整个墨家思想体系中,贵义与兼爱密不可分,成为墨家伦理思想的一部分。《墨子·贵义》一开头就说:“万事莫贵于义。”儒墨两家都言“义”,在儒家那里,义是与利相对应的词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二者是对立关系。在儒者看来,“义,事之宜也”,做应该做的事就是“义”,至于结果是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相反就是不义,儒家反对见利忘义。由此可见,儒家所谈的“义”是就动机来说的。墨家对“义”有自己的界定,《经上》说:“义,利也。”《大取》也说:“义,利,不义,害。志功为辩。”“义”与“利”不仅不矛盾,而且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前面说过,墨家所谈的“利”不是一己私利,而是社会公利。在墨者那里,“志功为辩”,“义”与“利”、动机与结果得到了有效的统一。必须指出,墨者虽然是功利主义者,但不是那种只重结果而不论动机的人,“合其志功而观”是墨家义利统一观的思想基础,《鲁问》以鲁阳文君与墨子对话的形式表达了这一观点。鲁君谓子墨子日:“我有二子,一人者好学,一人者好分人财,孰以为太子而可?子墨子曰:朱可知也。或所为赏与为是也。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吾愿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观焉。”

墨家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待义利关系,认为:“义可以利人,故日:义,天下之良宝也。”(《贵义》)在墨家那里,做对个人、社会有益的事就是义。因此,墨家大力提倡“贵义”,教化天下之人,《鲁问》说:“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何故弗言也?若得鼓而进于义,则吾义岂不益进哉!”

就现代企业而言,不须讳言,追求利润是企业的目标之一,没有利润,企业就没有发展壮大的资本,就失去发展的动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利润成了企业唯一的目标或者终极目标,有益于社会、国家才应该成为企业的最高目标。所谓企业最高目标,是相对企业的共同精神或共同价值观念而言,或者说是企业的理念。美国学者杜克在其所著《管理学》强调管理的使命,认为:“任何讨论管理的书籍,不以所要完成的使命为开始,则是不了解管理。”企业的存在不仅在于利润,还有它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企业在制定自己的目标时应该考虑到社会效益,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就不至于出现短视行为,才能使企业获得持续有效的发展。目前政府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笔者想以墨家的“贵义”思想作为企业的最高目标,就是一种科学发展观。

人们在理解成功的时候,有时有偏差。有人认为,企业经营者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就是一种成功。这种观点是非常狭隘的。如果要说这是成功的话,那么也仅仅算小有成就。真正的成功还必须体现其社会价值,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尚贤下》)。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成功。港台和西方国家的不少企业家,抱定财富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宗旨,不是把企业的利润用于奢靡的个人消费,而是回馈社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群体。比尔·盖茨设立基金会,救助那些处于困顿中无助的艾滋病人,李嘉诚设立李嘉诚基金会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等等,他们才是真正成功的企业家,这些都为我们的企业家提供了很好的榜样。笔者认为,这应该成为现代企业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企业就会获得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同,而社会大众的认同又是一个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可以用“兼相爱,交相利”来说明这一点。

时尚管理论文篇4

曹魏时期,国家的档案保管制度已经比较完善,这仅从《三国志・魏书》卷十九《陈思王植传》所载景初中(237~239年)的一则诏令里便可窥见一斑。诏曰:“陈思王昔虽有过失,既克己慎行,以补前阙,且自少至终,篇籍不离于手,诚难能也。其收黄初中诸奏植罪状,公卿以下议尚书、秘书、中书三府、大鸿胪者皆消除之。撰录植前后所著赋颂诗铭杂论凡百馀篇,副藏内外。”即魏明帝下诏命令黄初年间(220~226年)朝廷收到的各劾奏曹植罪状的表章,保存在“尚书、秘书、中书三府、大鸿胪”的都要销毁;撰录曹植生前所作的诗赋文章,写作副本收藏于宫廷内外。下面就其中提到的档案保存机构和档案管理制度做以简要分析。

一、档案保存机构

(一)“尚书、秘书、中书三府、大鸿胪”考

曹魏时期尚书、秘书、中书三者收藏公务文书档案,详见下文。但这三机构若如前引《陈思王植传》文中所示合称为三府,似有不妥。笔者以为《陈思王植传》中的“三府”指三公府,而非尚书、秘书、中书三者的合称,下文将作辨析。因此,从上引“其收黄初中诸奏植罪状,公卿以下议尚书、秘书、中书三府、大鸿胪者皆消除之”一句中,我们可以看到曹魏时期保存档案的机构有尚书、秘书、中书、三府和大鸿胪。

⒈ 尚书

秦及汉初,尚书是少府的属官,是在皇帝身边任事的小臣,因其在殿中主管收发文书并保管图籍,故称尚书。汉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置尚书五人,“通掌图书秘记章奏之事”。东汉时其权尤重,无所不统。曹魏的尚书正式脱离少府,成为全国的政务中枢。

汉代群臣上书,都要分写正副两份递交给尚书,尚书受书后先看副书,若文意可观,再把正本上奏给皇帝。副书则保存在尚书。曹魏设立了中书省,受尚书奏事,传递文书,尚书职权转轻,但是作为执行机构,当诏命下达,尚书还是要保留副本的,如魏文帝在一份诏令中就指出:“其以此诏藏之宗庙。副在尚书、秘书、三府。”

魏晋尚书的官员有令、仆射、丞、郎, “尚书左丞督录近道文书章表奏事”,“右丞录远道文书章表之事”。文书表章送到尚书台后,由左右丞负责誊录成副本保存,正本则向上呈递。章表奏事经皇帝披阅后,下达到尚书台,左右丞负责誊录出多份副本,作为尚书下各曹具体施行的依据。这一制度后为刘宋、萧齐所沿袭。

⒉ 秘书

秘书,《晋书・职官志》谓汉桓帝时置,后省。曹操为魏王时复置,典尚书奏事。黄初初,改立中书典尚书奏事,而秘书则管理艺文图籍。《全三国文》卷二十三所载王肃《秘书不应属少府表》也提到“秘书司先王之载籍,掌制书之典谟”。

秘书作为典藏文籍的机构在魏晋多被称为“秘府”。如:《三国志・魏书・杨俊传》注引《魏略》说秘书监王象受诏撰《皇览》,“从延康元年(220年)始撰集,数岁成,藏于秘府”。《晋书・武帝纪》有咸宁五年(279年),“汲郡人不准掘魏襄王冢,得竹书小篆古书十余万言,藏于秘府”。《裴秀传》说裴秀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藏于秘府”。

⒊ 中书

曹魏时期的中书之职,据《三国志・魏书・刘放传》以及《晋书・职官志》记载为魏文帝于黄初初分秘书而设置,有监、令各一人,监、令之下置中书侍郎若干人。从此以后,中书省与尚书台并立。 “魏晋以来,中书监令掌赞诏名,记会时事,典作文书 ”。原来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中书监、令的品秩虽低于尚书令、仆射,但与皇帝的近密程度过于尚书,故机要之权逐渐移于中书省,成为中央决策机构,以致后来“天下文薄板籍”,都要“入副其省”。

⒋ 三府

唐代徐坚《初学记・职官部上》“尚书令条”引《齐职仪》云:尚书机构“魏晋宋齐并曰尚书台。”《全三国文》卷二十三王肃《论秘书丞郎表》曰:“昔时秘书掌国之秘密,秘书丞、郎仪宜比尚书郎、侍御史。今尚书郎、侍御史皆乘犊车,奏事用尺一,而秘书丞、郎独乘鹿车,犹用尺奏,不得朝服,又恐非陛下转台郎以为秘书丞、郎之本意也”。此段记载中尚书郎被称为“台郎”,可证《初学记》所言曹魏的尚书机构称“尚书台”不误。

《通典・职官三》“中书省条”曰:“中书之官旧矣,谓之中书省,自魏晋始焉。”《职官四》亦有“魏置中书省”。

如上所述,曹魏的尚书、中书机构分别称为尚书台、中书省,如果它们像《陈思王植传》中所示与秘书机构合称为“三府”,称法上似有不通。

而且“三府”也是一个单独的称谓, 如《通典・选举一》注有:“旧典,选举委任三府。”《通典・职官二》“三公”条谈到三公职掌时说至汉安帝时,“三府任薄,选举诛赏,一由尚书”。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很明显看出三府是和三公有关的职能机构。

汉代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魏晋延续了汉代的三公之制,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改相国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三国志・魏书・傅嘏传》有景初年间(237~239年)刘劭作考课法,“事下三府”,由三府进行讨论,看能否施行。傅嘏作为司空陈群的掾属,参与了讨论,非难刘劭。司空府自是在“三府”之内,否则是没权参与进行讨论的。

联系到《通典・职官三》所注引汉宣帝时丞相丙吉语:“‘夫以三公之府有按吏之名,君窃陋焉。’因为故事。公府不按吏,自吉始。”丞相丙吉为三公之一,故称己府在内的公府为“三公之府”。所以说“三府”就是三公府,而非尚书、秘书、中书三者的合称。

唐代以前“三公历代皆开府置官属”,三公府可以自行征辟属僚,故魏晋史籍中多有某某人为“三府并辟”、“辟三府”的记载。

“三府”作为文档收藏机构名称也屡见于史籍。如:《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载黄初三年(222年)表首阳山东为寿陵,文帝自作终制,最后说“其以此诏藏之宗庙,副在尚书、秘书、三府”。即要求把这篇终制藏于宗庙,副本保存在尚书、秘书和三府。又《全三国文》卷五魏文帝《旁支入嗣不得加父母尊号诏》:“后代若诸侯入嗣者,皆不得追加其私考为皇,妣为后也。……其著乎甲令,藏诸宗庙,副乎三府。尚书、中书,亦当各藏一通。”此处也很明白地提到要把这则诏令藏于宗庙,三府保存副本,而且尚书、中书也各保留一份副本。

⒌ 大鸿胪

秦汉时凡诸侯王、列侯和各少数民族的一切事务多由大鸿胪掌管。郡国派属吏到京师上计,大鸿胪也要为他们安排馆舍。魏晋亦有大鸿胪,《陈思王植传》载太和五年(231年),曹植上疏陈审举之义,说“被鸿胪所下发士息书,期会甚急”。可见大鸿胪在曹魏时仍是作为管理诸侯事务的机构,其接收保管劾奏诸侯曹植的罪状也当在其职责范围之内。它保存这些档案可以说是为其在履行职能时提供参考凭证。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曹魏时期尚书、秘书、中书、三府和大鸿胪收藏公务文书档案,这和《陈思王植传》中的记载是一致的。

(二)“内外”考

笔者以为“内外”即秘书与兰台。秘书原处于内廷,晋惠帝永平中(291年)“秘书之府始居于外”。《通典・职官六》称“汉氏御史中丞居殿中掌兰台秘书及麒麟天禄二阁,藏之于内禁”。兰台原由御史大夫的属官御史中丞主管,处于“内禁”。御史大夫后转为大司空,中丞则出外为御史台主官,御史台也就被称为兰台。“至魏晋,其制犹存”。魏晋承汉制仍以御史中丞掌兰台秘书图籍。曹魏时期,秘书与兰台一居内廷,一处外廷,共同保管国家的重要档案,如《三国志・魏书・王肃传》注引《魏略》曰:“(薛夏)黄初中为秘书丞,至太和中(227~233年),尝以公事移兰台。兰台自以台也,而秘书署耳,谓夏不得移也,……夏报之曰:‘兰台为外台,秘书为内阁,台阁一也,何不相移之有?’” 兰台、秘书皆典藏文籍,职掌相近,故被薛夏视为一体。

《三国志・魏书・后妃传》提到黄初中(220~226年),文帝欲追封太后父母,尚书陈群上奏说按照以往典籍的记载,没有妇人分土命爵的制度。帝曰:“此议是也,其勿施行。以作著诏下藏之台阁,永为后式。” 这里所提到诏令所藏的“台阁”,也当包括兰台与秘书无疑。

魏晋时期秘书与兰台不仅保管档案,而且要为其他职能机构提供服务。因此“历代营都邑置府寺,必以秘书省及御史台为邻。” 国家设置其他机构都是与秘书和兰台相邻,体现了其保管档案以便于利用的原则。

档案管理制度

如开篇引文所述,曹魏时期的档案管理制度有档案的销毁和副本制度。

(一)档案销毁制度

引文云“其收黄初中诸奏植罪状,公卿以下议尚书、秘书、中书三府、大鸿胪者皆消除之”,即把黄初年间朝廷收到的各劾奏曹植罪状的表章,保存在尚书、秘书、中书、三府和大鸿胪的都要销毁。曹植是魏文帝曹丕未为魏王世子时对世子之位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在曹丕继位后也是视曹植为主要的抑制对象,“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又以植前过,事事复减半”,各劾奏曹植罪状的表章自然是紧紧握在手中,以达到压制他的目的,使其不敢有所作为。曹植于魏明帝太和五年(231年)死后,这些针对他的档案已失去了价值,无须保存下去,因此在景初年间(237~239年),魏明帝就下令销毁了。

(二)副本制度

按文献记载副本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如《周礼・秋官・大司寇》就有“凡邦之大盟约,莅其盟书,而登之于天府。大史,内史,司会及六官皆受其贰而藏之” 的记载。“贰”,即指档案的副本。大司寇的任务是将盟书的正本藏在天府,太史、内史等官员只掌管副本作为执行的依据。

自此后几乎所有朝代均根据其本身的具体情形,为文书档案建立副本,在档案管理中推行副本制度。曹魏自不例外。如前引魏文帝终制云“其以此诏藏之宗庙,副在尚书、秘书、三府”。即要求把这篇终制正本藏于宗庙,尚书、秘书和三府保存副本。

副本是同一档案文件的抄本或复制本。对于特殊的档案,为了更好地保存正本,就制作出多份副本,以副本供人们参阅。曹植所作诗赋文章在他去世之后,更显得珍贵,因此被誊抄多份,作为文学艺术档案收录于秘书和兰台。

副本制度是我国文档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制度。古代社会,由于受火灾或者战乱等原因,档案损毁现象比较普遍。副本制度的推行, 使档案能够多地点、多部门分存,即既能弥补因损毁档案而造成的损失,又便于查考利用。

通过对《三国志・陈思王传》记载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曹魏时期的档案保管制度已经非常的完善。?笮

参考文献:

①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②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③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④杜佑.《通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⑤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⑥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

⑦徐坚.《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5.

⑧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⑨李学勤主编.《周礼注疏》[M]//《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时尚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企业家特征 尚德电力 企业家硬伤防范

一、尚德电力发展过程概述

2001年9月,施正荣作为创始人建立了无锡尚德太阳能有限公司;2005年12月,“尚德电力”(Suntech,NYSE:STP)做出新起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采用存托凭证(American Depositary Receipts,ADRs)方式成功上市;2007年12月26日,尚德电力股价达到了历史上最高点(88.35USD/ADR),公司市场价值达到154亿美元以上,施正荣的个人财富已接近50亿美元。但是,2012年9月22日,公司股价开始下滑,持续低于1美元,所以最终被纽交所停牌;2014年4月7日,顺风光电公司收购无锡尚德电力。

尚德电力曾经作为太阳能行业世界范围内的领先企业,尚德电力是在美国主板上市的首个中国民营企业,也保持着4亿美元的IPO融资纪录。后文的分析表明,公司的成与败与尚德电力的创始人、也是实际控制人施正荣的个人特质息息相关。

二、企业家特征视角理论的提出及概述

(一)约瑟夫・熊彼特的观点

熊彼特是企业家特质理论的重要研究学者,他发在企业发展前期,企业发展主要靠企业家个人的直觉、判断、智慧、经验等素质,企业发展体现了企业家的价值观和意志。依熊彼特的观点,企业家是企业发展的发动机,企业家带领企业进行“创造性的腾飞与破坏”。企业家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思想。

(二)彼得・德鲁的观点

彼得・德鲁克提出企业家精神中最重要的是创新,他开始把企业家的领导能力引入管理学理论,他的思想包括“企业管理就是企业家在经济领域的冒险行为,企业是企业家工作的场所”。成功的企业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依次扮演以下角色:

①企业的奠基人;

②企业的管理者;

③企业的创新发展领导者。

(三)奈特的不确定性理论

奈特从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去解读企业家功能,企业家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对市场上的不可控的风险加以推断并承担责任。只有从容应对市场上的风险,使那些有信心、有推断能力和有冒险精神的人,成功的成为企业家。

(四)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指企业家在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过程中,自身展现的综合才能。世界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对26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十万名企业家进行研究,研究中79%的人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的成功的关键因素。

学者公认的企业家精神是:冒险精神、创新精神、责任意识、合作精神、诚信精神和服务者精神等。

三、施正荣企业家特征深描

由于在尚德的发展过程中,其创始人兼CEO兼董事长施正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提出从企业家特征的视角看尚德的成败兴衰。

(一)施正荣企业家特征与尚德电力的成功

1.个人专业能力。施正荣太阳能电池专业的博士,对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技术有深入的研究。1988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读博,师从国际太阳能电池的权威、2002年“The Right Livelihood”奖得主马丁・格林教授,持有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的专利,后任澳大利亚太平洋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积累了丰富的专业和工作经验。

施正荣有着过硬的专业技能,当时太阳能技术在国内几乎一片空白,他抓住机会创立尚德电力。

2.国际经营经验和国际视野。施正荣的国外求学经历,以及澳大利亚太平洋太阳能电力公司绦卸事的实业经历,使他具有国际视野,会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机会、从事经营活动,不仅局限于国内市场,从来不被国界所限制,认为全球市场是完全可以参与经营的,积极创造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机会。

3.社会网络。企业家要善于形成自己的社会网络,利用社会网络的人脉、市场机会和各种资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寻觅新的供应商、信贷者和投资者。完善的社会网络可以提前感知风险、提高自身的可信度、快速获得市场知识。施正荣在回国打算创业时,将在澳大利亚与他一起工作的专业人才带回国内,形成了他管理团队的核心。当尚德面临困境的时候,关系很好的共同出资人的帮助以及政府的担保,使企业度过了难关。

施正荣与澳大利亚的母校也保持密切的联系,每年提供50万美金给母校做科研基金,帮助学习培养专业人才,也会从母校选拔优秀的太阳能专家,进入尚德电力工作,让Stuart Wenham教授担任公司的首席技术官,使企业能够不断地在技术上保持世界领先。

尚德也和供应商和顾客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保证了原材料的顺利供应和产品销售市场的稳定。尚德和海外众多的光伏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采购硅晶片、多晶硅,同时为有些企业代加工,也和一些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

4.企业家精神。施正荣博士是一个具有责任心、冒险精神的人,工作认真努力。他对光伏产业的远见和敢于冒险的精神,使他义无反顾地回国创业,用先进的技术服务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能源。

施正荣重视研发,加大研发力度,建立世界级的研究开发中心,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标准尚德的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在15到16%,比竞争对手整整高出1~2%。提高效率,精益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价格,这种不懈的追求正体现了他的企业家精神―努力、创新、社会责任等等。

5.个人远见。预见太阳能行业广阔的发展前景,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回国创业,发展中国的太阳能产业。在2004年就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生产链,从供应商、中间商、客户和研发中心,链子越来越长,公司的成本逐步降低,市场扩大,发展十分迅猛。

(二)施正荣特征与尚德电力的失败

首先,施正荣与无锡政府关系不融洽,双方的不和限制了尚德电力的发展。其次,尚德电力辉煌的时候,很多十分关心尚德发展的银行人员、政府官员,却在尚德遭到了冷落,尚德对于关心自己发展的人以及合作伙伴都缺少必要的了解。“环球太阳能基金”欺诈案,作为绝对控股股东,施正荣声称也被其欺诈了数年,这其中折射着严重的信用缺失问题。

另外,施正荣利用自己的职权,对私人企业进行了大量的相关联交易。所以投资者会施正荣及其高管团队“掏空了尚德电力、并对关联公司亚洲硅业等公司进行利益输送,以及挪用16.8亿美元”。

信义、尊重、信用和违法等诸多问题,足以彻底毁掉一个企业的形象,失去社会公众的信任。

四、结语

从尚德的成与败中,我们看到企业要长远发展,企业家的个人素质和能力至关重要。企业家作为企业的领头羊,要时刻保持谨慎,不能因为涉足的是新兴的太阳能产业就放松下来,反而新兴的产业由于其机会多、机遇大,风险可能也更高。另外,企业家要具有敏锐的市场预见性和技术实力,看清现状,提前做好准备,以不变应万变。同时,要具有创新精神,注重人才的引进和技术的研发,提高生产效率,这样企业的巨轮才可以持续前进。

参考文献

[1]蔡宁,董艳华,刘峰.董事会之谜―基于尚德电力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5(4):155-165.

[2]杨超.尚德衰败对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启示[D].广西师范大学,2014.

时尚管理论文篇6

――Mr.Jean Pierre Mongon

法国时尚的概念

懂得穿着的内涵是时尚最重要的,时装是一种态度,和谐的组合、色彩的搭配、产品的多样性反映了内在的品位与修养。除了法国时装之外,音乐、戏剧、电影都是巴黎文化的代表,浓厚的文化氛围是巴黎最突出的特点。法国文化独特的开发性多元性造就了法国设计师的开放性,时尚也更加开放。法国品牌最看重的是高品质,色彩的设计、精致的面料与做工。在法国市场,质、价比是消费者最看重的,裁减合身也是十分重要的。服装生产与加工工业在巴黎已经不存在了,在浓厚的文化背景下,创意与创造更新的产品是法国设计师追求的重点。巴黎魅力男士讲究的是卫生与健康,时尚只是外壳,灵魂才是最重要的。

潮流观察

法国,诞生了这全球惟一一个24小时播放时装秀和时尚人物采访的电视台。没有任何解说,没有主持人,只有24小时永不休止、永不寂寞的T台风暴。那些天我在白天忙碌地四处采访,晚上红着眼睛彻夜守在电视机前,困得要命却依然不舍的时候,我在心里说,上帝啊,既然谁都要见你,我宁愿那一天可以这样say Hello。

法国的方式跟其他国家不一样,它更像是一条优雅的河流,慢条斯理却执着地存在着。相比较美国的实用主义,法国的人文精神也更容易引起大家持久的激情。

如果说“美国梦”是一个鼓励大家白手起家的神话,“法国梦”则是一个人“起家”了以后,如何学会真正去艺术地生活的故事。

太多在几百年前就问世了的法国高级品牌强化了这种感觉。卡地亚、香奈儿、路易・威登和无数街头咖啡馆们把法国塑造成全世界最懂得生活艺术的国家。让我们觉得,关注法国、爱上法国,甚至研究法国,都是为了让生活真的成为生活。当时尚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融进最平常的生活里,这才是时尚的最高境界。

对于情调主义者来说,法国味道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即使你从没到过法国,它让你无论走到哪里,都使你无论看待什么东西,不是先看它有多实用,而是看它有多美,多么与众不同。

去年7月,UTA国际时尚教育研究院成功地举办了首届“时装经营管理赴法研修班”,学员们带着对欧洲时尚业的新的理解与对学习新知识的兴奋,以昂扬的姿态和最专业的理念满载而归,通过所学所见所闻的经验,来更好的体会时尚,体会经营时尚。

今天,我们在上一届的成功举办研修班基础上,进行了更大的完善与全方位的最新安排。并继续由国际著名时尚消费品专家,UTA国际时尚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Mr.Jean Pierre Mongon――曾担任国际顶级时装品牌CERRUTI 1881的运营总监,Lanvin公司服装总监,Courreges西班牙、南美分公司总裁,法国著名商学院服饰营销教授,授课经验丰富,受到各国专业人士的好评。Mr.Mongon先后25次到中国工作,非常了解中国服饰企业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实际问题。他能将国际服饰运作模式与中国市场相结合,使广大中国服饰业同仁真正意义上学以致用。他具有多年为时尚界专业人士提供培训和品牌管理咨询的经历,带领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法国的时尚魅力。

2007年7月1日,由UTA时尚管理学院、法国Best of Fashion时尚行业职业教育学院联合举办,巴黎工商联合会、法国大使馆鼎力协助,首期时装经营管理赴法研修班开始了为期10天的法国实地学习。

在夏洛蒂1881营销总监Mr.Jean-Pierre Mongon带领下,学员们考察了时尚展馆、名品街、百货公司,进行了课堂演练,详细了解CHANEL、LV、PRADA、DIOR等奢侈品店的陈列布置、经营方式等,享受了奢侈品店的尊贵服务。

时尚管理论文篇7

日期:2012年10月22日—24日

地点:上海长宁

作为中国时尚同盟时尚的重要活动之一,中国青年设计师品牌将于10月22日—24日在长宁东华大学的体育馆举行。与往届不同的是,在经历了两年的摸索和尝试后,2012年,中国时尚同盟借鉴国际成功先例,推出一项针对中国青年设计师的挖掘和支持计划,亦启动了在此方面的尝试。该项计划与1993年英国时尚协会(BFC)创立的NEWGEN类似,即成功入选中国时尚同盟新生设计师培育计划的青年设计师将获得中国时尚同盟的资金支持进行个人品牌秀展,在每年10月上海举行的中国青年设计师品牌中亮相。与此同时,时尚同盟还将推荐他们进入国际买手的视线。

今年十月,一批新生代设计师将成为这项计划的首批受益者:化高峰将继续携带品牌“禹化”展现品牌风格;黄海兵将隆重推出“战袍“全系列设计;晨特兰将用西方的视角展现不一样的东方文化;梁雪将大自然的瑰丽转化为刚柔并济的美丽霓裳;郑彤将通过花卉造型绽放他对时尚的理解。

随着2012中国时尚同盟新锐设计师品牌的临近和对中国青年设计师支持计划的推动,中国时尚同盟俨然已成为新生代设计师展现自我、实现梦想的最佳选择。

第二站:中国国际面料时尚秀

日期:2012年10月22日—23日

地点:上海浦东 新国际展览中心 中央广场

今年,中国时尚同盟与intertextile达成合作共识,将在10月22-25日举办的中国国际面料及辅料秋季博览会期间引入中国时尚同盟时尚系列活动,联合中国国际面料时尚秀。本次时尚秀将与面料展同期同地举办,仅针对面料展的参展商开放,此次参与时尚秀的企业包括志向科研、丹毛纺织、鲁泰纺织、兰精集团、华奇印花和石狮品牌阵营的鑫盛达、协盛协丰、向兴集团、联邦三禾、联盛纺织等企业。时尚秀演将举办2天7场,场馆将设于新国际博览中心中央广场,中国时尚同盟和intertextile的工作团队将为参与的海内外企业和品牌提供专业、全面的配套服务。

此次,中国时尚同盟与面料展的联手可谓中国最强时尚力量与最强商贸展会的结合,相信此次中国国际面料时尚秀将为参与的品牌和展会数万观众带来超预期的价值和收获。

第三站:中国时尚产业论坛

日期:2012年10月24日

地点:上海虹桥喜来登酒店

第三届中国时尚产业论坛主题为“变革中的时尚”,将由24日上午的主题大会和下午的三个平行论坛构成,三个平行论坛分别为:潮流讲坛、青年领袖圆桌论坛和设计师品牌圆桌论坛。

在潮流讲坛中,主办方邀请了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知名时尚出版人David Shah、美国Stylesight公司全球总裁Franklin Bober、法国Promostyl公司全球总裁Thierry Zouzou以及《流行趋势》主编张玮作为演讲嘉宾,为观众带来全球生活方式和消费的潮流动态。

青年领袖圆桌论坛由正和岛联合主办,将邀请方太厨具有限公司总裁茅忠群、三一重工副总裁梁在中、俏江南集团执行董事汪小菲、世茂集团董事局副主席许世坛、匹克集团CEO许志华、娃哈哈萧山二号基地管委会副主任宗馥莉、新希望集团团委书记刘畅、北京皮皮鲁总动员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郑亚旗等作为嘉宾,围绕企业家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展开讨论交流。

设计师品牌论坛将由中国时尚同盟与国际知名品牌管理咨询机构UTA联合主办,邀请著名品牌管理专家杨大筠,著名时装设计师谢峰、王一扬,法新时尚国际机构董事赵倩,新生代设计师周翔宇等参与交流,就设计师品牌在中国的成长环境与发展进行探讨。

第四站:中国国际面料时尚秀·静态展

日期:2012年10月24日—25日

地点:上海浦东 新国际展览中心 中央广场

时尚管理论文篇8

作为前沿控股集团下属的组织,尽管名义上为非营利组织,但成为会员的条件则是购买前沿控股集团的私人酒店公寓或别墅。会员入会后,飞行总会将为其提供私人飞机的购置、托管、航线申请、公务飞行、个人与娱乐飞行活动等服务。

前沿控股集团联合世界最大的酒店管理集团之一的法国雅高酒店管理集团,在浙江天目湖以及海南海口建私人酒店项目,为配合酒店发展,前沿投入巨资建设包括私人飞行俱乐部、游艇俱乐部在内的配套休闲设施。成功人士购买其私人酒店并达到“一定金额”以后将自动成为前沿私人飞行总会的会员,并可获赠1/10产权的美国R22飞机。

目前该飞行总会已拥有6架飞机,十几位会员都是因为“玩”飞机而聚到一起。而当前国内私人飞机的总数约在13架左右,想拥有私人飞机的人数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由于航线申请和空域使用的限制,私人飞机短期内仍难顺利上天,但私人学开飞机、私人买飞机已日趋盛行。对此官方表示了肯定,华东民航局官员就表示,私人飞机的出现是 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越来越多的私人学开飞机将会加大中国民航的“底气”,这是一件好事。

中国富豪拒绝公务机?

8月11日,为期3天的2005亚洲公务机展在上海落下帷幕,中国富豪零订单的表现,让全球6大私人飞机商无功而返。

公务机曾经让中国人大开眼界,今年5月的北京财富论坛上,45架全球企业领袖的公务机列队首都机场,动辄千万美元的私人公务机比任何文字都更好地诠释了财富的意义。在本次会展上,赛斯纳、雷神、湾流、巴西航空、庞巴迪和达索这些世界知名的公务机制造商,兴冲冲地带着他们最新型的12架公务机来到中国,欲图让中国富豪成为他们的顾客。

在2004年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首富荣智健已拥有身家14.9亿美元,而前10名的富豪,身家均已超过了4亿美元。显然,这些富豪已经进入了公务机制造商的视野。不过,这些身家过亿的富豪们却并不愿显露他们的财富,作为此次会展的主要参观者。他们大多便装简行,以至让这次的公务机展略显冷清。

尽管没有一架飞机能当场售出,但作为身份的象征,同时又是高效运输工具,公务机正在开启中国富豪的新财富观。尽管以零订单收场,但并不表示中国富豪们对公务机毫无兴趣,毕竟当场订购,需要有承受媒体探究和公众评论的良好心理素质,而这些,正是他们目前所缺乏的。

挥洒中国时尚

8月7日至12日,2005(广州)国际时尚周成功举行。

本界时尚周的主题为“挥洒中国利尚”,力图穿越时尚的灵魂,触摸时尚的精髓。以花园酒店为中心、正佳广场作为利尚购物周的主会场,与各分会场一起,串起服装、鞋业、水晶等时尚元素,相互呼应,共同演绎,第三届时尚传媒大展、第三届时尚高峰论坛、时尚品牌联晨、第三届时尚又化大奖等活动也陆续上演。

在时装周上,时尚活动不断,精彩纷呈。

代表黄金珠宝首饰行业最高水平的“中国金都杯”第一三届全国黄金(珠宝)首饰设计大赛作品的汇报演出“彩纯,水晶之恋”2006/2007中国水晶珠宝流行趋势;步云大地・2006/2007中国鞋业流行趋势,以及以“时尚名师耀羊城”为主题的粤港著名时装设计师作品会,香港著名服装设计师邓达智、中国上佳服装设计师林姿含、邓兆萍的最新作品同台。这些活动,全方位为人们提供了国内最新的时尚资讯和方向。

在广州美术学院专场举办的张肇达、高植谦、李君田“三人行”书画展,深化了时尚的文化内涵,从精神层面吸取时尚文化的精髓。而“挥洒中国时尚,领衔卓越生活”的仲夏之约时尚晚会,更是聚集了大量时尚界的精英人物,以期通过交流来达到提升时尚文化的目的。

天价环月旅行

8月10日,美国一家公司推出了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冒险活动――私人环月旅行。

当然,这样的太空之旅,价格也是个天文数字;每位旅客需要为此支付1亿美元。据统计,全世界大约只有500人到1000人能够支付得起这种天价旅行。

这家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的“太空探险公司”已经和俄罗斯航空航天局达成一项协议,计划将两名游客送上太空。这次环月旅行有望在2008年或2009年实行,整个行程将在9天到21天之间,取决于旅行路线以及是否前往国际空间站。

时尚管理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0-0005-03

一、引言

“教育是什么?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其从事一辈子教育事业的概括。十七世纪英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洛克站在哲学的角度提出:事实上一切教育归根结蒂都是为了培养人的良好习惯。

从人的本质与社会性上看:人的理性来源于实践,人的德行是后天养成的结果,人是有形体的理性动物,健康教育是全部教育之首,德行乃各种才赋之首,德行的教育中要注重说理,尊重孩子,启蒙理性,树立榜样,鼓励好奇心,寓教于乐。人的本性是避苦求乐,加强练习和养成习惯有助于人们从根本上追求幸福。

我国传统教育中特别注重人的德行与习惯,孔子提出“学有条,则从文”;没有良好的习惯要实现理想过于勉强,西方科技文明更是注重持之以恒的科学探索,千万次的努力实证。当代苹果公司总裁乔布斯17岁就学习中国的“禅学”,养成静思,每日一规划的习惯,正是这一习惯创造苹果奇迹,静思与规划造就精益求精的追求,以及科技与人本的和谐统一。

我校于2002年之初就借鉴西方教育家杜威的建构主义,遵循前苏联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开展“自主・合作・探究”专题研究,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动机上的自主性;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探究性;过程上的科学严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我们认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流的学校靠文化,二流的学校靠制度,三流的学靠管理。”“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2010年,我们又在总结、提炼广小50多年的办学思想与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内外教育思想,在湖北师范学院专家组的引导下,提出以“尚真”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推动广小教育的新一轮改革。

二、广小“尚真”文化的内涵及制定依据

学校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既包括隐含在学校教育教学现象背后的文化意识、价值、态度等观念形态的成分,也包含能够体现这些观念的行为方式、事件及活动。其中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但是,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多地是将学校文化感受为“我们在这儿做事的方式”。我们认为,学校文化只是一个手段,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或者说通过形成“教师们在学校中共同的做事的方式”,重新确立教师们对于自己学校的认同感,在学校中重新寻找共同体的感觉,重新寻找“家”的感觉。我们希望通过特色学校文化建设,将广小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和层次。

1.广小“尚真”文化的内涵。广小“尚真”文化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办学理念的浓缩,其核心是“真”,即以真教、真学为核心价值取向。该理念提倡,学校和教师通过开展“教真知、做真人”的有效教育教学活动,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校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以“尚真”文化统领全校师生的学习、生活、教学、研究等行为方式。“‘求真’在于明辨是非,坚持真理;‘真人’乃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我们认为,“尚真”教育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坚持真理,探求真知。“尚真”教育主张让学生打破对权威和书本的迷信,在主动积极的探求行为中,建构自己的“真知”,并在取得某种真理之后,勇于坚持真理。第二,全心全意,培养真人。何谓“真人”?通过对陶行知思想的深入解读,结合广小的实际,我们最终确定了广小“真人”素质结构中的四个方面的要素:仁智勇健。同时,我们还对“尚真”教育文化理念体系进行了论证、凝练,其步骤是专家调查诊断、专家与学校共同研讨、国学(语言学)大师语言文字润色,整个过程前后持续一年左右时间,最终我们提炼出广小“尚真”教育文化理念体系的九个方面的要素,分别是:学校使命是“培养求真务实,仁智勇健的阳光少年”;学校形象定位是“厚基础、亮特色、高质量的现代化名校”;学校愿景是“特色鲜明、全省一流、国内知名的省级示范小学”;学校校训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教风“严谨求实,博爱善教”;学风是“勤学敏思,活泼创新”;学校的管理理念是“真诚服务,合力育人”;办学口号是“尚真、致善、达美”。

2.广小“尚真”文化的制定依据。首先,我们认为广小“尚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传统做人、为人的道德标准。孔子将“言行一致”视为 “君子”的做人规范。他认为“君子耻其言过其行”, 其教育内容中的四个方面“文、行、忠、信”中的“忠和信”实际上就是要求人真诚、讲信用,表里如一。《荀子・大略》有言:“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这实际上也是在强调言行一致。明朝思想家王守仁认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反对重知轻行,强调知行合一。 “尚真”就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词,包括探求真知和学做真人,探求真知是为了寻求真理,启迪智慧;学做真人就是“真行”,就是言行一致,真心说话,真心行动。

其次,我们认为广小“尚真”文化符合素质教育的宗旨。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校个性发展,形成办学的特色。正如钟启泉教授所强调的:“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就是重构学校文化。”因此,我们认为广小进行的学校文化建设是全面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加强全面和谐与多样性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新时期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升学校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三,我们认为广小“尚真”文化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客观要求。新时期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其中明礼诚信就指的是文明礼貌和诚实守信。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在此阶段特别要加强高尚道德品质的培养,注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对他们以后做怎样的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然而,现代社会中,市场经济带来的影响使得许多传统的观念、价值标准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如何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培养出说真话、求真知、明真理、有真情的“广小人”是学校“尚真”文化建设的任务。

三、广小“尚真”文化的实施策略

一年来,我们以学校文化建设为中心,围绕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习行为、学生行为习惯等方面开展了如下工作:

1.教真知,打造“真学堂”。教学是以教材(知识)为载体,以师生之间的互动探索为途径,理解、识记、思维、迁移共同构成学习的过程。我校以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在专家的引领下展开了立足教师专业发展,学生求知探索的高效课堂研究之路。

我们的“真课堂”体现在:目标“实”,立足学生“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学习态度”,符合学生实情、课标教材要求、高效课堂标准;内容“真”,批判性的考究知识结构、逻辑、现实需求,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开展探究性学习;过程“活”,体现学生参与性学习,能实现学生“基本技能、思维技能、个性品质”的发展,形成课堂师生互动互学的共同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自主探索与研究的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并举。立足本源,我们从构建知识与能力的源头――教师高效教学行为与学生高效学习行为为切入点开展专题研究。我校“卓越工程”先让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动起来,从教师教学行为“内容、讲解、提问、练习、风格”等6个维度30个点开展每月一专题,每周一研讨;专家理论引领,老教师经验传授,课堂大家诊断,课后专业分析,逐步让教师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与此同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高效学习行为,从“准备、倾听、互动、收获、体验”等6个维度14个点逐渐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过程……一系列的研究造就了教师高效教学所需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造就了学生高效学习的良好习惯。虽说目前还只是在研究阶段,但已经受到省教科所,以及一些教育专家的重视,相信在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下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2.以活动为载体,实现“真人”培养目标。一个完全的社会人应该是健康、德行、品质、思维、意识俱佳的人。“真人”是完整的人,是健康的人,是具有社会需要的真、善、美特质的人。我校在育人方面根据办学理念“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提出将学生培养成为“求真务实,仁智勇健”的阳光少年。在日前研究实施中我们做了如下实践:

在运动游戏中学习适应社会所需的健康体质与各项能力。我校与体校联合办学,借助社会力量;结合学校学生发展实际需要,每班每周开展二次户外体育活动,田径、球类、竞技、民族项目……与此同时,学校课题组积极开展《小学适用体育游戏研究》,让每个孩子动起来,让每个孩子会玩,让每个孩子在运动和游戏中锻炼体质,养成团体活动中所需的合作、宽容等品质,以及顽强、坚韧、向上等意志。

学校还利用每周晨会、午会、广播、宣传栏开展每周一习惯的立体式教育,让每个孩子养成诚信、知礼、文明、守纪……等良好习惯。学校课题组在边实践边探索中编写《广小学生日常知行手册》,以此规范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并终身收益的好习惯,我们为塑造一个个“求真务实,仁智勇健的阳光少年”而努力着。

3.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共同实现培养“真人”目标。教育返朴归真,需社会、学校、家庭的和谐统一共同完成。日本教育家佐藤立足小学十一年展开教育研究,提出:一个好的学校,一种真实的教育需要三个阶段,一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二是学校全体教师与学生的团队合作氛围,三是社会、学校、家庭教育思想的统一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13年的研究表明,学校教育离开社会的沃土,就像禾苗必将枯萎。

我校在教育管理中提出“真诚服务,合力育人”,明确指出所有教职员工在工作中要有一颗真诚的心,要与人为善,树立服务意识与观念,为社会、家庭、学生服务。并强调建立“社会、家庭、学校”的长久合作机制,实现“合力育人”之目标。

以今年“课内在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为例。学校通过媒体、网络、宣传栏等途径,让家长知道学校将开展的工作,并让家长明白本次活动的意义与目标。校领导明确指出:活动只是一个载体,其主旨在于让社会、家庭了解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思想,让这个载体成为构建家校合作的桥梁,以此实现教育思想的统一,实现教育的和谐发展。

校长首先上课,家长、同行旁听;校领导亲自带队参与家访,班主任和教师与家长多次沟通交流……这一切活动让全校教师走向同一平台与环境之中,共同探索与研讨,让学校和家庭走向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良好循环机制之中。学校教育理论与思想也在方方面面逐渐渗入家长心中,为教育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校发展要走特色创建之路,学校发展要走文化发展之路。特色创建要立足教育本质,立足育人的需求;而文化发展需要将特色创建在横向视角中把学校工作的管理、教学、德行等方面围绕一个主旨有机结合,在纵向层面把社会资源、家庭教育和谐统一,让学校文化渗透到每个教师、每个孩子、每个家庭……使学校成为一个开放性、合作性、发展性教育教学的中坚环节。我们全校师生正为此而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将努力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实现以下目标:

(1)开发“尚真”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一个亮点,也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构建特色学校文化的有效途径。众多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证明,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物化形式体现的重要方式。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需要集思广益,需要长期的探索,并且在探索中逐步完善,这本身就体现了“尚真”的本质。我们相信,广小人一定能够将“尚真”的理念设计、开发出属于广小的“尚真”校本课程。

时尚管理论文篇10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服装行业经历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开始涌现,占据着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今天中国的服装企业已越来越意识到服装品牌设计在企业营销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作用。然而面对的事实是服装设计水准仍落后于国际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至今还没有诞生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服装设计师。中国服装要想走上国际化道路,必须在服装设计与品牌管理上多下工夫,形成企业独特的风格。

目前我国服装产业的品牌影响力还不够,其核心问题就是中国需要世界级的服装设计大师和品牌营销管理大师,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主的、具有“中国元素”的服装设计风格,积淀出浓厚的品牌文化内涵,使中国服装产业才能走得更远,尤其是运动服装品牌才有可能有更大的发展。

根据国际上运动服装品牌发展的道路以及目前中国的具体情况,结合自己多年来在品牌营销与管理方面的研究,我认为关键是企业品牌设计观念与品牌管理的思想的更新。

1 运动服装品牌设计的观念是科学技术和人文艺术的互相融合

运动服装品牌设计的观念是科学技术和人文艺术的互相融合,它涉及美学、文化学、心理学、材料学、工程学、市场学、色彩学等要素。所谓“设计”是指计划、构思,设想、建立方案等心智活动,也蕴含意象、作图、制型的意思。服装品牌设计即根据品牌设计观念和设计对象的特点与要求进行构思,创意并绘制出效果图、平面图,再根据图纸进行制作,达到完成设计的过程。

如今天在服装界如法国的皮尔卡丹、意大利的普拉达、美国的加尔文克莱因(CK)和拉尔夫等品牌,已经有了几十甚至上百年的历史,虽然这些品牌的创始人大都已经逝去,但是设计师对于服装款式的诠释,服装设计的个性和理念在服装上的投射始终散发着经典的魅力,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积淀出更加浓厚的品牌文化内涵,从而提升了其品牌价值。

根据品牌管理理论,解决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的互相融合问题需要心理学的介入,这一点对服装品牌设计非常重要,如营销实践表明:李宁运动服装品牌问题就已不是技术问题、质量问题,而是面对消费者(市场)服装品牌设计中如何考虑消费者的感受与体验。从品牌管理战略上讲这个问题就是“定位”问题,它反映的是消费群体的个性需求特点。一个优秀品牌的个性主要体现在它的独特风格上,而这种独特风格的形成体现在它的服装美学,它对生活、设计、服装文化的理解和不断创新的基础上。记住:当你在设计上做了独特的定位,消费者必然就会这样认知你。而且这个定位一旦进入了消费者大脑,从此则很难改变。好的设计能够对品牌营销起到较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品牌赢得消费者青睐的背后是消费者心理的感受与满足。

2 当前运动服装品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服装设计师能力。他们是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专业院校在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方面一直是个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学校现行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诸多环节存在局限性;设计课程多倾向于理论性科目;学生缺乏实战经验,大多只知道画图,而对衣料的性能、裁剪方法和制作技术等实际操作技能往往知之甚少。

其次是设计师观念中缺乏对服装表现消费者个性与时尚的理解与认识。当今社会是一个追求时尚、张扬个性的年代。无论是女孩们、男孩们或女人们、男人们,绝大多数消费者对运动服装大牌如耐克、阿迪等产品的选择与追求,并非是选择和追求它们的专业性、运动性而是在选择追求它们的个性与时尚性。营销业绩表明这个论点与现实是相符的,结果也是得到现实支持的。运动服装品牌之所以能得以风行世界,是因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独特性可以起到点缀人生活,点缀人心理的作用。相反李宁运动服装品牌的个性的酷炫明显不足,李宁公司自己在市场调研中也发现(2011):大多数消费者认为李宁品牌给人们的感觉是“可靠的、温和的、可值得信赖的、积极向上的”。这个结果显然个性不明确,更谈不上时尚,营销业绩不需赘言。

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有其客观原因,我国运动品牌服装设计师刚刚起步,还处于摸索阶段,设计师普遍对于市场的敏感度不够,缺乏对当下运动服装流行趋势的分析,他们很难针对服装的品牌文化和内涵设计出具有鲜明特色同时又能与市场(消费者)紧密结合的作品。很多有才华的设计师目前主要靠开设计工作室创业,还不能真正走向市场。

3 未来运动服装品牌管理思考

运动服装的消费群体以年轻人居多,能否把握当下运动服装的流行趋势就是能否抓住消费者的“心”,满足消费者需求,这是运动服装品牌管理的核心。今天已有不少国内运动品牌服装开始并站在了流行与时尚的前沿,对运动服装流行趋势有着敏锐的掌控。如不少运动服装品牌设计上也充分考虑年轻人对个性、前卫、时尚的需求,把年轻人需要的理念融入到产品中去,让“运动牵手时尚”,真正做到产品融入生活、融入时尚,从而最大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是未来运动服装品牌发展与品牌管理的趋势。

品牌管理中还有一点就是要把更多的中国元素融入到产品中去,做有自主特色的、适合东方人的产品,这也是体育品牌发展的趋势。在服装设计中,必须融入文化的内涵,使品牌散发其魅力。如近期Kappa运动服装在中国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子。该品牌设计将运动与时尚结合,同时以普通人特点而不是运动员特点进行款式设计,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记住:中国的运动服装品牌设计不能照搬西方理念,而要在运动服装品牌设计中将更多的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到产品中去。

在当今的中国市场上同质化的产品已经没有竞争力,只有注重个性化的品牌和专业化的设计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着眼未来的运动服装品牌设计,经营者必须以专业化的设计水平加上细致化的服务质量再加上职业化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对消费者心理的把握融入其中,才能会有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