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理解十篇

时间:2024-01-10 17:59:17

对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理解

对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理解篇1

关键词: 调解行政争议 化解社会矛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们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今年中央政法委又确定了三项重点工作,其中之一即为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当前劳动、社会保障行政争议成为行政案件中增长幅度最快、涉及范围最广、社会关注面多的案件类型。法律的相对稳定性和滞后性决定了法律对社会关系调整一般总落后于社会实践,需要司法实践予以弥补。司法实践证明审理劳动、社会保障行政行案件,必须寻求化解行政争议渠道。,笔者认为法官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建立科学的劳动、社会保障行政行案件调解制度,以化解社会矛盾的,构建和谐社会。下面笔者就怎样对劳动、社会保障行政争议进行调解,谈谈一孔之见

一、我国劳动、社会保障行政案件主要类型及产生行政争议原因分析

劳动、社会保障是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的简称 。劳动、社会保障行政行为是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等部门行使行政职权所作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劳动、社会保障行政行为的概念包括以下几层涵义,同时也是认定是否为劳动、社会保障行政行为的要件: (1)是指人社局等部门所为的行为。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所作的行为。劳动保障部门是国家统一管理劳动工作的行政机关,也是当然的对劳动法监督检查行政机关,对所辖区的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贯彻执行劳动法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机构,《劳动法》第九条规定: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主管全国劳动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工作。(2)是人社局等部门行使行政职权,进行劳动,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的行为。 (3)是人社局等部门实施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劳动保障部门作出一个行为如果不能同时具备上述三个要件就不是劳动、社会保障行政行为,也就不具有行政法上的效力,不能成为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行政赔偿的对象。如劳动保障部门作出的行政指导行为、行政调解行为,因不具备第三个要件,即不是劳动、社会保障行政行为。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行政事实行为、特别是行政事实侵权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可以成为行政诉讼和行政赔偿的对象,同理,劳动、社会保障行政事实行为、特别是劳动、社会保障事实侵权行为也可以成为行政诉讼和行政赔偿的对象。

劳动、社会保障行政行为的特征。(1)是执行法律(主要是劳动法)的行为。(2)具有一定的裁量性。(3)具有单方意志性,不必与行政相对人协商或征得其同意,劳动保障部门可依法自主作出。(4)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实施的,带有强制性。(5)劳动、社会保障行政行为的内容:赋予权益和剥夺权益;科处义务或免除义务;确认法律事实与法律地位。

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也仅限于外部的、具体的、涉及人身权、财产权及与人身权、财产权有关的单方性的行政行为,劳动、社会保障类行政案件受案范围也不例外。目前对什么是劳动、社会保障类行政案件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笔者认为它是指行政管理相对人认为,人社局等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劳动管理职权、执行劳动法(广义)、监督检查他人执行劳动法过程中,违法作为或不作为侵犯行政相对人人身权、财产权及与人身权、财产权有关的其它权利,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一类案件。 

对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理解篇2

[关键词]人的生存和发展;家庭保障;社会生产和分配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5)05-0022-06

社会学知识告诉我们,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直到目前为止,尽管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主义思想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极大地破坏着家庭关系,打破了社会良好的自然结构,但就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而言,家庭作为社会最稳固的细胞,仍然承担着稳定社会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国家、非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家庭对社会稳定所起的作用更加显著。可以说,就社会稳定发展而言,人类至今还找不到比家庭更好的社会细胞。同样,从人的发展经济学角度看,要做好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工作,家庭也是最理想的社会单元。特别是对婴幼儿、未成年人、有生理缺陷的社会成员、有疾病的社会成员、丧失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家庭的管理能力是任何社会组织、政府机构都不可能有的。至于对个人事业失意(甚至失败)、感情挫折、精神受伤的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保障,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更是无能为力,这种情况下,家庭的作用更显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社会破坏家庭关系以利于自由市场经济发展的做法,不利于大多数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反人类的性质。

一、人生存和发展的家庭保障在社会生产和分配中的地位

(一)家庭保障是人生存和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种保障

社会生产和分配对人生存和发展保障分为社会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保障、社会(或政府)保障和家庭保障。在这三种保障中,社会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保障解决的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问题,社会保障和家庭保障则是解决怎样利用社会生产出来的物质财富对社会成员实施保障的问题。人生存和发展最终体现为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而对社会成员个体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更多情况下是在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家庭中进行的,也是以家庭为单位保障最有效,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对于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来说,家庭保障是最重要的一种保障。

在私人资本主导社会生产和分配的社会,资本收益最大化、极端个人主义会极力反对家庭,极尽破坏家庭之能事,他们甚至用个人的发展、个性的张扬来代替人的发展。然而,他们往往忽略了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阶段性、整体性、全面性,过多关注一个人的最佳劳动力年龄段对资本最大化收益的贡献,过多关注那些能够为资本带来利润的能力。如当一个人还是一个婴幼儿(更早期是胎儿)、一个人未成年的时候,他(或她)的生存和发展靠谁来保障?至于有生理缺陷的社会成员,有疾病的社会成员,丧失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个人事业失意(甚至失败)、感情挫折、精神受伤的社会成员,他们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更是特别需要做好的。所有这些,政府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是很难像家庭那样细致周到地去做的。资本主义公共管理学在理论上认为政府可以提供好的公共服务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无法提供成功有效的案例。一个人处于最佳劳动力阶段的时间不多,社会中具有能够为资本带来利润能力的人也不多,即社会中参与市场经济即时运行体系的人只占全体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一个人作为劳动力载体参与市场经济即时运行体系的时间也有限。在市场经济即时运行体系外,还有大量的人,这些人政府机构如何保障他们?一个人处于最佳劳动力阶段之外的时间也很多,在他(或她)不处于最佳劳动力阶段,谁来保障他们?以资本收益最大化为原则的经济学是不管不顾的。

(二)人生存和发展的家庭保障长期被经济学理论忽略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需要通过分化家庭关系来强化个人主义从而确保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运行顺畅,在其经济理论中排斥家庭对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进行保障,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因此,在西方经济学理论,特别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中,没有或不提人生存和发展的家庭保障,是由西方经济学所主张的思想观念所决定的。从自由市场经济的主张来看,客观上需要蔑视家庭关系的存在,需要解构家庭对个人自由的约束,需要消弭家庭关系对资本权力的抗拒能力。当前,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在保障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福利问题上遭遇挑战,其中的原因之一,与家庭被破坏之后无法很好地承担社会保障功能有关。一个国家对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保障的大部分功能本应该通过社会分配转由家庭来承担,家庭关系被破坏之后,原来可以由家庭承担的功能,不得不全部由政府机构或政府委托的机构来承担,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造成政府的社会行政管理机构膨胀,另一方面也使得政府权力难以长久地很好地承担社会责任,以至于无法应对社会公众对政府失职的责难。

按理,社会主义国家是重视家庭关系的,但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学,也并没有把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保障看作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没有专门论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前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从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得到确证。那么,号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学教科书,这些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盛行下在各类高校并不受欢迎,它们大多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杂糅的教科书,不但不关注人生存和发展的家庭保障,为了迎合社会功利性的需要,还弱化了劳动者权益以及由劳动者收益来解决家庭成员的生存和发展保障问题。把就业难推给市场,把分配不公看作是由市场来决定劳动力价值的结果。一些号称是真学者、学术明星的名流,还公然宣称老百姓买房难、读书难、看病难、养老难是经济发展的正常现象。甚至有学者向学生灌输:学生毕业即失业、硕士博士找不到工作,对经济发展有好处。

我们认为,作为人生存和发展保障最重要内容的家庭保障,必须被经济学关注,并把它纳入经济学理论,由经济学进行理论解释,使之能够正确地指导社会生产和分配的实践。

(三)人生存和发展的家庭保障是社会生产和分配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生产和分配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劳动者参加社会生产,同时参与社会分配。在现实社会中,尽管存在西方经济学要解构家庭关系的情况,但绝大部分的劳动者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其目的都是作为家庭主要成员,要在社会生产和分配中得到收益,用以保障家庭成员的生存和发展。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这样写道:“一个人总是要靠他的劳动来生活,因而他的工资至少必须能维持其生活。在大多数的场合,它们还应该多少多一点儿,否则他将不可能养家。”这里的“养家”,根据《国富论》的上下文意,起码可以理解为劳动者获得的劳动收入要能够保障家庭成员的生存。即如亚当・斯密所说的:“为了供养一个家庭,丈夫和妻子的劳动加在一起,即使是最低等的普通劳动其所得也必须能够多于他们必须的生活费。”这正是社会生产和分配中,必须有劳动者份额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社会生产和分配必须把劳动者收入进而把劳动者家庭成员生存和发展的保障视为重要内容,还有社会生产可持续进行的保障问题,劳动者家庭成员生存和发展保障中要包含有对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保障,也就包含有对社会生产、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劳动力保障。

(四)社会生产和分配需要解决好人生存和发展的家庭保障问题

由于人生存和发展的家庭保障不但是劳动者个人家庭成员生存和发展的保障问题,更重要的还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包括扩大再生产),进而是社会生产(包括社会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劳动力保障,因此,社会生产和分配必须做好人生存和发展的家庭保障。

在社会生产和分配的工作中做好人生存和发展的家庭保障,最为紧要的是在社会分配中,留足劳动者报酬这一块资金。怎样才算是留足劳动者报酬,经济学中没有现成的理论,更没有具体要求。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采用的办法是基本工资加实物分配,如朝鲜、古巴,家庭日常生活费用以劳动工资形式支付,住房、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家庭保障的费用由国家统一计划安排分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一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用的分配办法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的做法差不多。如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一直都实行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的河北省石家庄市辖晋州市的周家庄乡,采用的是按工分计酬、对村民进行福利补贴的办法,解决村民家庭日常生活和住房、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家庭保障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曾经分田单干、后来又恢复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的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则实行以供给为主、工资为辅的分配方式,村民家庭成员生存和发展的保障问题全部由村集体给予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实行计划经济时期由于物质不丰富,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家庭保障问题,做起来比较困难;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年后,物质已经相对丰富,由于社会分配关系受到私人资本参与主导社会生产和分配的影响,社会分配出现了不公平的现象,乃至于出现一些家庭需要国家救助,一些家庭则存在严重的买房难、读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这就是说,在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是社会生产的发展不足以让社会分配留足资金来解决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家庭保障问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试验之后,社会生产已经有能力但社会分配却没有留足资金,以至于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家庭保障问题未能很好地解决。

二、家庭成员生存和发展保障的基本内容

(一)个人劳动力及劳动力使用保障

个人劳动力及劳动力使用保障是家庭成员生存和发展保障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社会生产的劳动力保障的核心内容。

个人劳动力保障体现在劳动力生产(包括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保障方面。我们知道,就社会生产而言,劳动力生产(包括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包含劳动者个人的劳动力生产(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全社会的劳动力生产(包括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个方面。全社会的劳动力生产(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最终也要体现为家庭个体成员个人的劳动力生产(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个人劳动力的生产,指家庭成员个人作为劳动力个体,其劳动能力在家庭和社会中形成、保持和扩大、提高。社会劳动力生产,则包含家庭成员人口的增加。这些增加的人口的劳动能力的形成、保持和扩大、提高,也体现为家庭成员个人作为劳动力个体在家庭和社会中进行劳动力生产。

一个人的劳动能力的形成、保持、扩大、提高以及劳动能力的丧失,整个过程与他(她)作为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一生生活相一致,他(或她)作为家庭成员的全部生活、成长(包括衰退)所需费用,等于他(或她)劳动力生产成本中由家庭支付的部分,亦即是他(或她)生存和发展的家庭保障部分。这部分家庭保障资金数量的大小,在不同经济体制下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家庭最基本的住房保障,计算的时候是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造房子的成本一致的,一套100平方米的住房保障可能花3万元人民币就可以了;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土地、建筑材料、劳动力价格等由市场决定,一套同样地段、同样户型、同样质量的100平方米住房,市场商品价可能需要90万元人民币。那么,对于家庭住房保障来说,同样是保障100平方米的住房,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保障资金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保障资金就有87万元人民币的差价,即市场经济体制下家庭住房保障资金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家庭住房保障资金的30倍。与家庭住房保障的情况一样,其他家庭保障的资金也因经济体制的不同而不同,其比例关系与住房价差的比例也大体相当。比如,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个人完成大专3年学业的家庭支出是600元人民币,市场经济体制下起码需要3万元人民币,比例为1比50;计划经济体制下读2年高中家庭教育保障资金120元,市场经济体制下读完2年高中的家庭教育保障资金起码也得1-2万元,比例是1比100。从纯经济学角度说,花3万元还是花90万元解决100平方米住房、花600元还是花3万元完成3年大专学业、花120元还是花1-2万元读2年高中,就保障的结果而言,这其中不存在哪一个更好、哪一个更坏的伦理价值判断问题,它只是花的钱多少而已,保障的结果一样。不一样的是,钱南谁出?谁能出得起?社会分配是怎样在分给劳动者劳动成果时考虑这些家庭保障问题的解决?细心的读者还会注意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钱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钱,货币价值(含金量)不一样,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来出这些钱,怎样才出得起这些钱?

劳动力使用保障体现在劳动力能使用和有可用的地方。通常的说法是能就业和有就业,另一种表述是具备参加生产劳动的条件和能够实际参加生产劳动。劳动力能使用、具备参加生产劳动的条件,不等同于已经使用、已经就业、已经参加到生产劳动中去,这主要指的是就业前、参加生产劳动前的培训(特别是安全培训)。当然,劳动力使用的保障最重要的是有就业、能够实际参加生产劳动,成为社会生产的参与者。成为社会生产的实际参与者,就有直接获取劳动报酬的权利,有了收入,其家庭成员生存和发展才会有资金来保障。

从劳动力使用保障来看,它要求社会生产和分配能够确保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能够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并从中得到家庭保障的物质基础(包括资金)。在这个意义上说,失业是不被容许的,至少长期失业、长期找不到工作不被允许。一些经济学如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建立劳动力市场竞争机制是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但这种竞争机制需要有人长期不能就业或失业,对于这些长期不能就业或失业的劳动者的劳动力使用以及其家庭成员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必须有补救的办法。然而,对于数额巨大的家庭保障资金而言,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从来也都是管顾不到位的。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试验之后,对这方面问题的认识还远远不到位,更不用说在实际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中解决了。如中国实行住房商品化改革,理论设计中是用包含在劳动报酬中的住房资金分配替代住房实物分配,但实际的劳动报酬中到底包不包含有住房资金,我们可以从拿到手的工资收入来推算,从房价飙升速度和幅度来看,谁的工资收入能与之同步?而那些找不到工作、长期失业人员的“住房分配资金”又如何解决呢?当然,住房也只不过是人生存和发展众多家庭保障中的一部分而已,如果把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中的每一项家庭保障都考虑进去,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改革,还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

(二)个人衣食住行保障

个人衣食住行保障所需费用最终都要计算到劳动力生产(包括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成本中去,是家庭保障中最基本的内容。一个家庭成员从出生到死亡,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花费,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额。这里需要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一个家庭成员参加社会生产劳动之前和丧失劳动能力之后,他(或她)衣食住行的费用,全都需要家庭给予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分配与其说是给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还不如说是对劳动者家庭成员生存和发展进行保障。用工者、劳动者本人以及政府监管机构,在涉及决定劳动报酬的数量和使用的事项时,必须牢牢记住,这不是给个人的报酬,是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家庭保障资金。如国家税务机关在决定个人所得税时,需要考虑劳动者家庭成员的生存和发展保障,根据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家庭保障的真实水平来确定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和缴纳。

(三)个人的身心健康保障

个人身心健康指家庭成员个人生理、心理的健康,对家庭成员个人身心健康的家庭保障,主要是家庭成员个人参加各种有利于个人生理心理健康有益的体育运动、文化娱乐和其他社会活动的保障,医疗卫生保障,休息养生保障等。当然,个人身心健康保障的费用最终也会纳入社会生产中的劳动力生产成本予以结算。正因为这样,家庭成员个人身心健康保障应该体现在劳动者报酬之中,在社会分配中给予考虑。

(四)个人的事业基础保障

家庭成员个人事业的基础,会转化为劳动能力,并与劳动质量和数量相关,最终会体现在劳动报酬上。因此,家庭成员个人的事业基础,也可以看成是家庭保障能力建设的一部分。个人事业基础体现在劳动能力并因此得到较好的劳动报酬,是被社会普遍认可的,但把它看成是人生存和发展家庭保障的一部分,却很少甚至不被认可。比如,让贫困大学生贷款(数量不少)高价读书,却不考虑他(或她)能否在毕业后找到工作,不考虑他(或她)也是一个家庭保障的承担者,无疑是制度设计者的重大失误。一个社会成员,在未成年或未正式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时,自己尚需要别人供养,却要花沉重的代价去进行个人事业基础建设,这对整个社会生产的发展、对社会成员事业发展有何好处?这其中的机理是值得反思的。

(五)家庭无劳动能力成员保障

家庭无劳动能力成员的保障,一般认为以社会保障为主,即在社会保障项目下留足资金给予保障。现实中还是在家庭保障中所花费的更多。原因是作为行为能力受限的家庭成员,其个人衣食住行和个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所花费的比其他成员要多,而所有这些,社会保障中往往是不予考虑的。从人的发展角度看,家庭无劳动能力成员也有发展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时比其他成员的花费还要大。

三、社会成员能够就业和有经济收入是家庭保障的根本问题

(一)人生存和发展的家庭保障主要依靠家庭成员的劳动收入

在社会生产和分配中,人生存和发展的家庭保障主要体现在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的家庭成员获得劳动报酬。也就是说,家庭成员中能够参加生产劳动的人可以就业并因此获得劳动报酬,才是人生存和发展家庭保障的关键问题。如果家庭成员无人就业,表明这个家庭与社会生产和分配体系之间的联系不紧密,也就意味着这个家庭成员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将会出现困难。由此可见,国家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必须把让本国人人都有就业当作首要的经济指标,当作国家社会管理的首要任务。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实行计划经济还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其根本任务都是要使人民群众能够当家做主,而当家做主最重要的是能够像主人一样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并因此获得应有的社会分配。

作为人生存和发展家庭保障的家庭成员的劳动收入,在不同的经济体制机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一般情况下有两种形式:(1)现金分配;(2)现金加实物分配。无论是现金分配还是现金加实物分配,它们不存在社会形态、经济体制机制方面的差别。社会主义可以这样做,资本主义也可以。计划经济体制机制下可以这样做,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下也可以这样做。对于人生存和发展家庭保障而言,重要的是所获得的社会分配量,是不是足以让社会中的各个家庭在与之相应的支付水平上使家庭成员生存和发展得到保障。现实中,我们可能找不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人的生存和发展家庭保障得到相对较为满意解决的例子。但我们可以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试验后,一些坚持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体制的农村,通过采取现金加实物分配,或低工资加供给制分配,很好地解决了村民生存和发展的家庭保障问题。最著名的是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该村实行的就是给参加村集体劳动的村民发低工资,以供给制方式给全村村民解决绝大部分(衣物除外)家庭保障问题。河北省石家庄市辖晋州市周家庄乡,采取的则是现金加福利补贴的形式来很好地解决了村民生存和发展的家庭保障问题。在,幼有所教、少有所学、壮有所用、老有所养,未参加劳动的青少年都能够接受充分教育和自主学习劳动技能;凡能够参加生产劳动的,不管男、女、壮、老、弱、残,只要个人愿意,村集体都会安排其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在里,劳动成果能够有效地用于保障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生存和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周家庄乡能够很好地解决村民生存和发展家庭保障问题,取决于它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公有(农村集体共有)制,与它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市场经济体制无关。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有制有可能是解决人生存和发展家庭保障最好的途径。

(二)靠非劳动收入对家庭成员生存和发展进行保障的家庭不多

在人生存和发展的家庭保障中,有一种资金来源比较特别,它不是通过劳动收入得来,因此,叫做非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一般指的是投资、股票、股份、房地产、专利、著作权等收入。应该说,这种收入是有其正当性的,且其主要也是由劳动收入变换而来,来源大多可以追溯至原初的劳动收入。然而,现实中,完全靠非劳动收入来解决家庭成员生存和发展的保障问题的家庭极少。如果一定要绝对化来说,应该不存在完全依靠非劳动收入对家庭成员生存和发展进行保障的家庭。

四、人生存和发展的家庭保障在社会生产和分配中的落实

(一)完善包含人生存和发展家庭保障内容在内的社会生产和分配理论

人生存和发展的保障问题,随着西方经济学特别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成为显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式微,已逐步淡出经济学教科书。这种情况在中国高等学校的经济学讲台更为严重。在中国高等学校的经济学教科书里,很难看到经济学的生产和分配理论中论及生产和分配与人生存和发展保障的关系。一些管理学教科书有对人生存和发展保障的强调,但管理学教科书认为人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更应该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内容,政府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购买公共服务产品,再提供给社会成员大众,从而使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得到保障。鉴于此,要使人生存和发展的家庭保障在社会生产和分配中得到落实,当务之急是要在经济学理论中完善包含有人生存和发展家庭保障内容在内的社会生产和分配理论。这就意味着必须改造现有的经济学理论,让社会生产和分配保障人生存和发展成为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并使之能够用于指导经济实践。

(二)确立在社会生产和分配中基于人生存和发展的家庭保障思想

对于人生存和发展的家庭保障,在我们很多人的思想中,考虑最多的就是靠家庭成员挣工资来养家糊口、送子女读书,靠家庭成员种养换钱来养家活口和筹钱让孩子能够多读点书。一般不会把人生存和发展的家庭保障与社会生产和分配联系起来,不会把人生存和发展的家庭保障看作是社会生产和分配必须解决的问题。比如,一个八零后或九零后,他(或她)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父母要花几万乃至几十万元人民币才能让他(或她)完成学业,更不会想到自己在城市中需要数十年不吃不喝才买得起一套像样的住房,都应该是由社会生产和分配来解决的人生存和发展的家庭保障问题,而不是仅靠家庭成员或者自己个人的力量来解决的问题。实际上,绝大多数家庭、绝大多数人仅靠自身的力量是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的,因此才出现“新三座大山”“新六座大山”这样的社会问题。当然,只是一些平头百姓、话语权很小的人把人生存和发展的家庭保障当作社会生产和分配的主要内容来看,对于问题的解决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国家最高决策层、各级地方政府决策层都能够与老百姓一样,意识到人生存和发展的家庭保障的重要性,认识到人生存和发展的家庭保障与社会生产和分配的密切关系,真正确立有在社会生产和分配中解决好人生存和发展的家庭保障问题的思想。

(三)建立基于人生存和发展家庭保障的社会生产和分配制度

确立了在社会生产和分配中解决人生存和发展的家庭保障的思想,那也只不过是有了建立基于人生存和发展家庭保障的社会生产和分配制度的思想基础而已。当然,制度的思想基础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制度的思想基础,任何制度都建立不起来。我们一些人很热衷于提所谓的“顶层设计”,而“顶层设计”需要些什么样的材料?“顶层设计”基于怎样的思想基础?好像不是非常清楚。比如,社会主义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其顶层设计中最重要的是什么?那些热衷于要给中国发展进行所谓“顶层设计”的人似乎并不知道,中国顶层设计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思想,是坚持把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即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思想,而不是市场经济思想,不是把市场看作是“天”的思想,不是要使中国的混合经济最终私有化的思想。市场经济在中国,只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经济体制,它不应该、也不能凌驾于社会主义思想之上。它只能服务于社会主义,为人民谋福利,绝不能凌驾于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之上。

有了在社会生产和分配中解决人生存和发展家庭保障的正确的思想基础,就应该按照制度建立的规范程序,尽快把基于人生存和发展家庭保障的社会生产和分配的制度建立起来。

对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理解篇3

劳动保障工作担负着保障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公平的重任,是整个社会的稳定器、减压阀,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迎难而上,努力工作,在两个确保、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向所有在劳动保障战线努力工作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亲切的问候!下面,我就如何落实今年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任务,强调三点意见。

一、要以提高思想认识抓好落实

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劳动保障工作是围绕劳动力这个最活跃的生产要素进行的。无论是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还是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都对促进劳动者合理流动、调动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起着积极的作用。做好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树立正确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我们所承担的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完善,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着新的更大的挑战。我们必须看到,我市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压力持续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着诸多新的压力,协调劳动关系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任务越来越重。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既要认识工作的重要性和面临的发展机遇,更要充分地看到形势的严峻性,工作的繁杂性和艰巨性,按照上级的部署与要求,始终牢固树立万事民为大、万事民为先的思想,自觉做到察民意、想民计、为民生、谋民利,扎扎实实地做好劳动和社会保障的各项工作。

二、要以结合实施法律抓好落实

今年,要全面实施《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三部劳动法律。《就业促进法》赋予了劳动保障部门统筹城乡就业的法定职责,劳动保障工作的触角延伸到了农村。《劳动合同法》进一步规范了劳动关系,加大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劳动保障部门的责任更加重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开启了劳动者新的维权大门,劳动保障部门的任务更加艰巨。今年,我们要结合这三部法律的贯彻实施,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以实施《就业促进法》为重点,大力促进就业再就业。要坚持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结构,增强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在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继续扶持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和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总量。要坚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与建立长效就业机制紧密结合。重点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困难企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做好企业改制、职工的安置工作。要坚持促进就业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创新培养机制,加强职业教育,加快建立政府出资购买培训成果、政策引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职业培训新格局,为劳动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培训机会。

二是以实施《劳动合同法》手段,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要以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契机,继续推进劳动合同“三年行动”,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依法行政制度和劳动用工管理的长效机制;要继续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深入开展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劳动用工情况等专项执法检查,对各类劳动用工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依法依规查处到位。

三是以严格执行政策为基础,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就业与社会保障是相辅相成的。目前的就业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保障体系要顺应这种变化,抓好五个方面的转型:一是要从短期的社会保障,转到长期的社会保障。二是要从只覆盖到城市国有、集体企业的局部社会保障,扩展到比较全面的社会保障。三是要从分割的地区社会保障,转向整体统一的社会保障。四是要从静态的社会保障,转向促进劳动力流动的动态的社会保障。五是要从低层次统筹的社会保障,转变到较高层次统筹的社会保障。为此,要继续扩大参保面,尤其要加大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和灵活就业人员加入社会保障的工作力度。要超前谋划,早做安排,认真研究解决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要加强和规范社会保障管理,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特征,改善服务环境,完善服务功能,为参保者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三、以强化工作措施抓好落实

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业务性、时效性都很强,直接面对企业、面对社会、面对群众,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务必要把劳动保障工作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一要强化部门配合。劳动保障、财政、税务、工商、公安、监察、审计、卫生、民政、教育、宣传等相关部门要把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司其职,加强配合,形成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工商、税务、交警在办理证照年检,卫生、民政、教育等部门在核发卫生许可证、社团登记年检手续、社会力量办学登记年检手续时,应督促用人单位及其从业人员积极参加社会保险。要继续做好宣传工作,帮助群众了解政策、掌握政策、运用政策,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劳动保障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要强化责任落实。要不断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度,细化责任分解,层层抓好落实。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本地、本单位的实际,细化目标任务,制定具体措施,紧紧抓住重点工作不放。要加强对督查工作的领导,督查要注重实效,更要注意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总结工作经验,促进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对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理解篇4

关键词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社会法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结构逐步优化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步入关键阶段。自从我国加入WTO,国际经济大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我国也面临着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具体表现在企业的优胜劣汰与职工失业问题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作为社会法共生存在的关系越来越明显,两者共同协作切实保障企业和职工的利益。作为社会法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都是以劳动者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本质上分析,劳动法是用于协调企业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社会保障法是用于协调由社会公民、社会保障机构、企业单位、国家之间形成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所产生的各种关系。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本质上是有区别的,但二者也存在密切关系,它们都是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利益而产生的法律,共同维护劳动者的利益,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而且,社会保障法是在劳动法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的,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在共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劳动法在保障弱势群体权益上的具体作为

在我国,劳动法有广狭两义。狭义的“劳动法”是指由我国最高权力机关依法颁布的、用于调整社会劳动关系的全国性、综合性的法律法规,它能对社会劳动关系及其产生的其他关系等进行有效的调整和保护,例如我国于199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广义的“劳动法”是指应用意义上的劳动法,不仅包括狭义劳动法,还包括其他有关调整社会劳动关系及其产生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实践中,劳动法多指广义意义上的劳动法。劳动法在实践中对弱势群体权益保护上表现出的特点是:首先,劳动者保护法与劳动者管理法的统一。劳动者保护法重视对劳动双方当事人(即劳动者与企业管理者)的保护,但由于劳动者始终偏弱势,因此劳动法在总体上会向劳动者一方倾斜,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利益。劳动者管理法是为了协调社会劳动关系、确保企业内部劳动关系运行正常。劳动者保护法与劳动者管理法必须协调统一,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其次,劳动关系协调法与劳动标准法的结合。劳动法是在劳动标准的基础上对劳动关系进行协调的,即必须要在劳动法确认和规定相应的劳动标准后,才能实施基于劳动标准的劳动关系协调。由此可见,劳动关系协调法与劳动标准法是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的,二者在劳动法中同等地位、同等重要,共同构成劳动法的基本内容。最后,劳动法的实体性与程序性要相配合。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一个综合性系统,该系统主要由社会经营生产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组成,这是劳动法的实体性特点。为实现劳动关系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中会存在多种程序性关系,劳动法的实体性和程序性与劳动关系定内容对应配合,促进企业劳动关系的正常发展。因此,劳动法同时具有实体性和程序性特点。

二、社会保障法在保障社会公民合法权益上的表现

在我国,社会保障法也有广狭两义。狭义上的“社会保障法”是指由我国最高权力机关依法制定并颁发的、为保障社会公民合法权益的一系列法规法规,例如我国早已施行的《社会保障法》、《社会救助法》、《社会福利法》等。而广义的“社会保障法”主要是指与社会保障关系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总和,即除了包括狭义的社会保障法,还包括其他的社会关系保障法律规范,这些法律法规涉及社会保障问题的规章制度、决定文件和指示政策,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社会保障法彰显的特点是:

(一)社会保障法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社会性是社会保障法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目标的社会性。社会保障法的设立是为了保障社会利益,保证社会整体和谐运作,保障社会全体人员的生活,即社会保障法是通过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来实现社会稳定。第二,保障主体的普遍性。全体社会成员都有权享有社会保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社会成员可以享受更优质的社会保障。第三,社会保障责任和义务的社会性。为增加社会保障机制的活力性,必须带动全社会参与,因此,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通过立法,强制要求国家、用人单位、社会成员一同负担社会保障的责任和义务,确保我国社会保障机制的正常运行。

(二)社会保障法具有严格的法定性

作为我国社会法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障法的实施会受到国家干预,它是我国切实保证公民基本生活需要而必须依法执行的法律准则,不论是社会保障项目的设立、社会保障资金的集资和缴纳,或是社会保障金的发放、社会保障利益享受人群,在社会保障法中都会有明确规定,任何单位、企业、个人都必须遵守社会保障法规定,不得违反法律要求。

三、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发展与功能

(一)劳动法的发展与社会功能

自我国劳动法颁布及实施后,总共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自由竞争阶段、垄断阶段和国家垄断阶段。国家垄断情况下的劳动法发展日益完善,为保证社会公民的劳动权益,各国宪法都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劳动权。事实上,劳动法发展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维护社会公民的合法权益,更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尊重并保护劳动者的人权。劳动法建立最初的社会功能在于缓解阶级矛盾,保障劳动者的成果。目前,我国劳动法的社会功能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协调企业员工和企业单位经营者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劳动法的社会功能是以维护“劳动法、资本方、政府方”三方的和谐关系为核心,在这其中主要偏重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即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会大于对用人单位的保护力度,这也显示出我国劳动法并不只是单纯地为了统治无产阶级劳动者,其本质是以人文本。

(二)社会保障法的发展与社会功能

近年来,社会保障法得以不断完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企业与员工的利益矛盾日益激烈,而社会保障法的出现是以缓解社会矛盾为目的,保证社会稳定运行。由此可见,社会保障法的发展并不是单纯地法律条文完善,而是立法理念地发展,其本质是通过公开立法的形式,承认社会贫困、社会风险现象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并且提出有效的建议以解决问题。社会保障法立法理念的转变有利于促进社会保障法的完善,保障了社会公民的人权,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这一点与劳动法的发展动因相似。在社会保障法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社会功能也在逐步丰富完善。众所周知,社会保障法立法初期目标是为了实施社会救济行动,使原来无序的、分散的、多样化的社会救济方式变得规范化。在19世纪20-30年代是社会保障法转型的关键时期,其立法重点变成社会保险内容,例如德国率先颁布实施了一系列与社会保险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满足社会公民的基本生活要求。由此可见,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功能得到有效完善,从根本上保障社会公民的合法权益。

四、新时期下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分析

新时期下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属于两个独立发展的法律体系,但二者在维护公民权益、保障社会稳定运行中共同作用,存在密切关系。

(一)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在发展阶段中的关系分析

在20世纪的20年代至30年代,我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相互独立、各自作用,并无明显联系。这主要表现在:劳动法的主要用于协调劳动者与企业资本家之间的劳动关系,具体是以立法手段来规定企业劳动者的劳动标准、作息制度、最低工资水平等,规范劳动者与资本家的利益行为;社会保障法立法目的是救济穷人,用于保障劳动人员的社会救助服务和社会保险服务,避免劳动人员因疾病、贫困、工伤、养老等问题而失去生活保障,切实维护社会、国家及被保障人的合法权益。综上所述,从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立法目的上分析,虽然劳动法保障的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法保障的社会关系是两种完全不同实质意义的社会关系,但我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都是作为法律工具来协调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关系,然而,在此阶段中,社会法并没有产生,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仍不属于社会法的范畴。20世纪20-30年代以后,虽然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分别在各自的管理领域中独立发展,但两者的联系明显增多,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法,这是因为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都渗透了人权意识和权利意识。然而,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在调整对象、调整方式上始终存在不同,这就意味着老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必然不能合二为一,但二者的立法目的、立法内容、立法目标、社会功能和作用都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权,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也成为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密切关系的宏观表现。此外,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都有涉及社会保险制度的内容,二者对劳动关系的调整中都涉及了社会保险领域,这也是二者紧密联系的关键所在。

(二)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在社会保险中的关系分析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相互独立,不存在包含关系,劳动法对于社会保险的规定,主要着重劳动保险内容;社会保障法中社会保险的内容主要偏重工伤保险和劳动保险。事实上,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都在协调劳动者社会保险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实质是两个功能不同的法律部门分别从不同角度的立法方式去协调两种不同的社会关系,即劳动法是调整劳动者和资本家双方的劳动保险关系;社会保障法是调整国家和个人的社会保险关系。另外,我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已经将社会保险法纳入其中,而劳动法也将社会保险法内容当作调整改善的空间,这是我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立法特殊性,体现在我国先建立了劳动法来保障劳工的合法权益,然后再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法,进一步丰富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内容,两者共同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社会法的重要内容,阐述社会法的产生根源、基本理念和实现目标。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而诞生的产物,切实打破了我国传统公法、私法的区分限制,丰富了我国法律体系的多元化结构。事实上,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同为社会法中的重要法律体系,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共同作用,完善我国法律体系。虽然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存在着本质区别,但二者在共同维护社会公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存在着密切关系。因此,深入研究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内在关系,能够侧面表现出社会法的产生目的、基本理念及本质目标,促进社会法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呈昆.关于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学的讨论.经营管理者.2011(4).

[2]豆志旗、豆志恒.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之间关系的思考.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1(7).

对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理解篇5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构建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加快构建和谐步伐,根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构建和发展和谐劳资关系的决定》文件精神,结合本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的要求,以维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实现劳资两利、劳资和谐、劳资共赢为目的,加快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资关系,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目标任务。

到2010年,基本建成构建和发展和谐劳资关系的工作体系和机制。着力解决劳资纠纷基层处理难的问题,建立和谐劳资关系工作体系;着力解决劳资纠纷频发问题,完善劳动保障诚信体系;着力解决劳资纠纷处理和服务平台建设问题,健全劳资双方维权体系;着力解决用人单位民主管理问题,推进集体协商机制;着力解决劳动用工科学管理问题,优化和谐劳资关系服务机制;着力解决劳自己关系预警联动处置问题,形成和谐劳资关系长效机制。到2010年,全区用人单位基本达到用工行为规范、民主管理制度健全、集体协商工作有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的劳资关系和谐的主要指标要求。

三、工作体系。

1、成立和谐劳资关系领导小组。成立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指导和协调全区和谐劳资关系工作,落实市政府下达给我区的构建和发展和谐劳资关系目标任务。各街道成立协调劳资关系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内劳资关系协调,对社区劳资关系协理员进行业务培训,指导其开展劳资关系协调工作。

2、完善劳资关系协调机制。在区总工会、区经贸局、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工商(商会)联等组成的协调劳资关系三方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劳资关系协调机制,加强与综治、司法、人民调解和相关协会等有关方面的联系与合作,研究解决有关劳资关系的重大问题,指导用人单位规范管理。

3、组建基层专兼职劳资关系协理员队伍。建立健全基层劳资关系协调组织,实现协调劳资关系进社区。在各街道劳动保障部门增设一名专职劳资关系协理员,各社区由一名劳资关系协理员,具体人员由劳动保障工作站的劳动保障员为兼职劳资关系协理员。全面负责指导社区范围内企业的用工管理,协调处理劳资方面的事宜。

4、建立健全用人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区总工会、区经贸局、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工商联(商会)等职能部门要积极协调、指导用工达25人以上的单位,在内部成立由职工代表和单位代表组成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动协调单位内部劳资关系,形成预防、调处、救济环环相扣的劳动争议防范化解体系,实现单位与劳动者互利互赢。

四、主要措施

1、加强劳动保障诚信建设。以开展劳动保障诚信体系建设推动劳资关系和谐,确立用人单位诚信建设主体地位,探索建立劳动者诚信制度。积极倡导用人单位主动履行社会责任、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把诚信建设作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引导劳动者提高自己的诚信度,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据实诉求、理性维权。以点带面,大力推进培育诚信企业。以全区骨干企业为重点,力争每年培育诚信企业100家。

2、完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建设,加强劳动争议处理三方联动机制,加大调解力度,简化办案程序,推行简单劳动争议案件当庭裁决机制,提高案件处理效率,提升劳动争议处理工作水平。建立基层仲裁调解组织。在去年乡镇(街道)组建基层调解室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基层劳动争议调解室建设,在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成立劳动争议仲裁派出庭,推进劳动争议处理关口下移,同时积极探索组建社区劳动争议调解组织。

3、实行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巩固和完善已经建立的劳动保障工作平台,把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纳入到管理范围,由劳动保障员兼任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协理员,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建设,全面提升执法人员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对劳动保障监察协理员队伍进行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增强基层力量,强化基础工作。

4、推进集体协商机制。区总工会、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工商联(商会)通力合作,促进企业集体协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指导企业制定集体协商规则和具体办法,规范和完善集体协商程序,具体细化集体协商内容,建立集体协商自我约束机制,实现企业集体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大力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工资分配新机制。把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作为增强集体协商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切入点,指导企业与职工代表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工资支付办法等事项进行协商。

5、优化劳资关系服务体系。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深化服务理念,为用人单位提供法律法规及政策培训、咨询,提高用人单位对法律法规的关注度和认知度。主动加强政府与用人单位的信息沟通,积极开展服务企业活动,全面掌握用人单位发展运行、用工管理、劳资关系调整、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以及完善服务和政策,支持用人单位实施合法合理的用工管理,为用人单位运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对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理解篇6

一、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劳动保障工作取得了新成就(略)

二、把握大局,明确目标,有重点地推进劳动保障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仍处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各种过去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与随着改革深化出现的新问题交织在一起,而这些矛盾和问题又往往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职工的利益问题,因而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劳动保障工作中来。从当前情况看:

一是就业再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就业的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同时存在。

二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任务艰巨。

三是劳动用工管理和劳动关系调整的任务越来越重。

四是政府监督管理方式滞后,行政管理力量薄弱。

今年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搣三个代表攠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大和**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强化服务,着力巩固搣两个确保攠,大力促进就业再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依法规范劳动关系,协调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收入分配、基础建设等各项工作,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实现新跨越。做好今年的工作,要突出以下重点。

(一)突出再就业帮扶,促进困难人员再就业。

今年,要继续把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劳动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主要目标是全市新增就业岗位3.2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万名,其中帮扶困难人员再就业8千名;开发社区就业岗位3千个;培育服务型公司25家;职业技能培训2万名,其中下岗失业人员1万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保持全市就业局势的稳定。

做好就业工作,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是重点。近年来经济高速增长,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总体上有所缓和。但下岗失业人员中的搣4050攠就业困难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技能单一,再就业相对困难。且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有的夫妻双失业或是单亲家庭,生活相当困难。因此,对这些困难人员,政府有责任帮扶,我们要及时总结开展再就业援助的经验,形成制度,建立起从基本生活保障到就业援助的一体化、经常化、规范化的长效机制。

今年,要以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为重点,深入开展搣千人就业岗位攠援助。通过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送服务来重点帮助搣4050攠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一是开展市县区直机关各部门、单位与就业困难人员结对帮扶活动。通过结对帮扶、推荐、援助上岗一批。二是政府购买一批包括保洁、保绿、保安等公益性岗位,优先解决搣4050攠等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一批。三是开发一批交通协管员、市场协管员等岗位,重点援助就业困难人员上岗一批。四是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积极实施再就业——搣阳光工程攠,开设便民洗衣店,重点解决夫妻双失业人员特别是搣4050攠就业困难人员创业一批。

(二)加大劳动法执法力度,依法规范劳动用工管理。

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制度。劳动法的贯彻执行,涉及到广大劳动者的劳动权、休息权、生命健康权、按劳取酬权等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保护的重大问题,贯彻执行劳动法,不仅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最根本的就是要执行好劳动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去年,省、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劳动法执法大检查,我市各级政府和劳动保障部门积极配合执法检查,虚心接受监督,认真抓好整改落实,有力地推动了劳动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在我市的贯彻实施。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劳动执法工作在法制宣传的覆盖面和有效性上,在建立健全执法监管的长效机制上还有不小的差距,工资支付、劳动合同签订等方面的问题依然存在,有的还比较突出。我市民营企业多,外来务工人员多,劳动力流动频繁,劳动关系客观上比较复杂。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在劳动用工、劳动合同、劳动工资、劳动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相对要多一些。因此,贯彻实施劳动法,加大劳动用工管理显得更为重要。

一是以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为抓手,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行为。要把劳动合同签订作为规范企业用工、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源头和基础。要很抓非公企业劳动合同签订工作,努力提高全市劳动合同签订率,要实现合同签订率85%的目标任务。

二是以解决工资问题为突破口,进一步保障职工基本权益。按劳付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及时足额地获取劳动报酬也是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当前,要着重解决好非公有制企业和建筑行业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严重超时劳动、不依法发放加班工资、法定劳动时间内达不到最低工资标准的问题。积极探索企业欠薪追偿和保障机制。

三是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加强劳动关系调整工作。扎实开展“三春行动”专项执法检查和日常巡查工作,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童工问题,必须始终高度重视,保持高压态势。

(三)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几年来,我市搣两个确保攠持续得到巩固,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保持100%。可以说,我市城镇职工搣老有所养攠的问题已得到较好解决。现在,城镇职工中呼声强烈,迫切要求的是更好地解决搣病有所医攠问题。因此,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是我们今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个重点。

一是在企业中全面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企业大病统筹向基本医疗保险过渡,以提高企业职工、退休人员医疗保障水平。

二是要积极稳妥地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要以股份制企业、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扩大覆盖面。三是要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的管理制度。完善单病种付费结算办法、医疗保险费用控制和医疗服务质量监督机制,探索行之有效的医、患、保三方制约机制。进一步规范医疗费用支出,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加大医保费的清欠力度。要切实加强医疗保险基础管理,扎实做好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的审核、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定点医疗机构准入、退出机制和信用等级制度,完善考核标准和办法,进一步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通过推进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改革,建立起运行稳定,保障能力强的医疗保险体系。

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同时,要做好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扩面工作,新增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万人,新增失业保险人数2.9万人,新增工伤保险4.2万人,扩面工作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险工作的重要措施,只要是企业职工,不论其是居民,还是农民工都要参加社会保险,只有如此,社会保险工作才能适应城市化的进程。扩面的过程是宣传社会保险的过程,也将为今后的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改革奠定基础。

(四)加大工作力度,确保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

尽管我市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和与兄弟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问题,如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需要重视、基本生活保障政策还不够完善等。特别是三县的步子比较慢。3月15日,省政府召开了全省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会议,对这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确保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全面顺利实施,下一步要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三县的文件都发了,但实施较慢,根源是思想认识没有到位。针对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文件精神贯彻落实好。

二是按照省政府提出的五条底线的要求完善政策。

第一,在保障对象上要着眼全覆盖,可以先对城镇规划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中的被征地农民实施基本生活保障,再分步解决其他地区被征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

第二,在保障模式上,可以采取养老保险、基本生活保障等不同方式,基本生活保障是底线、是基础。

第三,在保障水平上,可按照不低于当地城镇居民低保水平的要求合理确定,并建立相应的增长机制。

第四,在资金筹措上,要切实落实政府、集体、个人各方出资责任,政府从土地出让金收入中列支该项保障资金的30%。

第五,在保障资金监管运作上,要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三是加强被征地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重视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工作。提高被征地农民的就业技能,缓解其就业难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征地的企业与单位要安排一定的被征地农民就业。

另外,要大力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根据搣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加强指导、稳步推进、逐步完善攠的原则,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加快实现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目标。

三、落实责任,真抓实干,全面完成劳动保障各项任务

今年劳动保障工作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要全面完成全年劳动保障工作的目标任务,关键在落实责任,真抓实干,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这里再强调以下三点。

(一)县、区要加强对劳动保障工作的领导。

劳动保障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我们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各县、区要进一步加强对劳动保障工作的领导,要坚持统筹发展,以人为本,把促进就业扶持创业,加强社会保障作为执政为民的首要任务来抓。

一是就业再就业工作,要继续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把增加就业岗位和控制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纳入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认真执行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落实再就业资金。

二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要正确认识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关系,推进劳动法的贯彻实施。全面完成劳动保障工作各项任务,各县、区要落实责任,把工作任务细化、量化,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在推进工作过程中,对一些重大问题,主要领导要亲自调查研究,及时拿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和办法。各县、区要建立健全劳动保障工作督促检查机制,把日常督促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查结合起来,以检查促整改,确保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三是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的大量工作在基层,没有基层的积极性,劳动保障工作就失去了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都已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强街道、乡镇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积极推进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劳动保障机构建设必须做到搣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攠六个到位。就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问题,市政府常务会议最近专门作了研究,市政府还要行文明确,今年在全市要建立起统一、规范的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所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担负起劳动就业、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等职责。

加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强化就业服务工作,适应就业机制体制创新的要求。积极推进街道、乡镇服务窗口的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为失业人员提供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等“一站式”服务。加快劳动力市场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形成全市联网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完善职业供求信息制度,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劳动力资源上的基础作用。各县区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加强领导,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加强社保基金征缴工作。

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发挥,资金保证是关键。社保基金征缴工作要进一步加强,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和《浙江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完善征缴措施办法。在工作措施上,通过合理核定基数,下达任务指标,建立考核办法。劳动保障部门与地税部门要加强联系,形成合力。要进一步加大基金清欠力度,落实以实物资产抵交社保基金的变现处置的政策措施,做到应收尽收。今年,确保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征缴7.5亿元,基金征缴率达到95%以上;失业保险基金征缴5250万元,基金征缴率达到95%以上。税务部门征收社会保险基金的任务越来越重,为社会保障工作作出了很大努力、希望积极探索,夯实基础,再接再厉。县区领导在关心税收征管的同时,也要重视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工作,特别是吴兴、南浔两区的领导要支持社保基金的征缴工作。

(三)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

对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理解篇7

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开创我市劳动保障工作的新局面。

一、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劳动保障工作取得了新成就(略)

二、把握大局,明确目标,有重点地推进劳动保障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仍处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各种过去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与随着改革深化出现的新问题交织在一起,而这些矛盾和问题又往往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职工的利益问题,因而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劳动保障工作中来。从当前情况看:

一是就业再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就业的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同时存在。

二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任务艰巨。

三是劳动用工管理和劳动关系调整的任务越来越重。

四是政府监督管理方式滞后,行政管理力量薄弱。

今年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搣三个代表攠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原创:强化服务,着力巩固搣两个确保攠,大力促进就业再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依法规范劳动关系,协调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收入分配、基础建设等各项工作,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实现新跨越。做好今年的工作,要突出以下重点。

(一)突出再就业帮扶,促进困难人员再就业。

今年,要继续把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劳动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主要目标是全市新增就业岗位3.2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万名,其中帮扶困难人员再就业8千名;开发社区就业岗位3千个;培育服务型公司25家;职业技能培训2万名,其中下岗失业人员1万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保持全市就业局势的稳定。

做好就业工作,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是重点。近年来经济高速增长,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总体上有所缓和。但下岗失业人员中的搣4050攠就业困难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技能单一,再就业相对困难。且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有的夫妻双失业或是单亲家庭,生活相当困难。因此,对这些困难人员,政府有责任帮扶,我们要及时总结开展再就业援助的经验,形成制度,建立起从基本生活保障到就业援助的一体化、经常化、规范化的长效机制。

今年,要以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为重点,深入开展搣千人就业岗位攠援助。通过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送服务来重点帮助搣4050攠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一是开展市县区直机关各部门、单位与就业困难人员结对帮扶活动。通过结对帮扶、推荐、援助上岗一批。二是政府购买一批包括保洁、保绿、保安等公益性岗位,优先解决搣4050攠等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一批。三是开发一批交通协管员、市场协管员等岗位,重点援助就业困难人员上岗一批。四是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积极实施再就业——搣阳光工程攠,开设便民洗衣店,重点解决夫妻双失业人员特别是搣4050攠就业困难人员创业一批。

(二)加大劳动法执法力度,依法规范劳动用工管理。

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制度。劳动法的贯彻执行,涉及到广大劳动者的劳动权、休息权、生命健康权、按劳取酬权等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保护的重大问题,贯彻执行劳动法,不仅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最根本的就是要执行好劳动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去年,省、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劳动法执法大检查,我市各级政府和劳动保障部门积极配合执法检查,虚心接受监督,认真抓好整改落实,有力地推动了劳动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在我市的贯彻实施。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劳动执法工作在法制宣传的覆盖面和有效性上,在建立健全执法监管的长效机制上还有不小的差距,工资支付、劳动合同签订等方面的问题依然存在,有的还比较突出。我市民营企业多,外来务工人员多,劳动力流动频繁,劳动关系客观上比较复杂。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在劳动用工、劳动合同、劳动工资、劳动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相对要多一些。因此,贯彻实施劳动法,加大劳动用工管理显得更为重要。

一是以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为抓手,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行为。要把劳动合同签订作为规范企业用工、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源头和基础。要很抓非公企业劳动合同签订工作,努力提高全市劳动合同签订率,要实现合同签订率85%的目标任务。

二是以解决工资问题为突破口,进一步保障职工基本权益。按劳付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及时足额地获取劳动报酬也是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当前,要着重解决好非公有制企业和建筑行业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严重超时劳动、不依法发放加班工资、法定劳动时间内达不到最低工资标准的问题。积极探索企业欠薪追偿和保障机制。

三是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加强劳动关系调整工作。扎实开展“三春行动”专项执法检查和日常巡查工作,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童工问题,必须始终高度重视,保持高压态势。

(三)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几年来,我市搣两个确保攠持续得到巩固,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保持100%。可以说,我市城镇职工搣老有所养攠的问题已得到较好解决。现在,城镇职工中呼声强烈,迫切要求的是更好地解决搣病有所医攠问题。因此,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是我们今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个重点。

一是在企业中全面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企业大病统筹向基本医疗保险过渡,以提高企业职工、退休人员医疗保障水平。

二是要积极稳妥地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要以股份制企业、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扩大覆盖面。三是要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的管理制度。完善单病种付费结算办法、医疗保险费用控制和医疗服务质量监督机制,探索行之有效的医、患、保三方制约机制。进一步规范医疗费用支出,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加大医保费的清欠力度。要切实加强医疗保险基础管理,扎实做好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的审核、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定点医疗机构准入、退出机制和信用等级制度,完善考核标准和办法,进一步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通过推进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改革,建立起运行稳定,保障能力强的医疗保险体系。

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同时,要做好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扩面工作,新增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万人,新增失业保险人数2.9万人,新增工伤保险4.2万人,扩面工作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险工作的重要措施,只要是企业职工,不论其是居民,还是农民工都要参加社会保险,只有如此,社会保险工作才能适应城市化的进程。扩面的过程是宣传社会保险的过程,也将为今后的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改革奠定基础。

(四)加大工作力度,确保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

尽管我市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和与兄弟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问题,如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需要重视、基本生活保障政策还不够完善等。特别是三县的步子比较慢。3月15日,省政府召开了全省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会议,对这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确保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全面顺利实施,下一步要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三县的文件都发了,但实施较慢,根源是思想认识没有到位。针对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文件精神贯彻落实好。

二是按照省政府提出的五条底线的要求完善政策。

第一,在保障对象上要着眼全覆盖,可以先对城镇规划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中的被征地农民实施基本生活保障,再分步解决其他地区被征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

第二,在保障模式上,可以采取养老保险、基本生活保障等不同方式,基本生活保障是底线、是基础。

第三,在保障水平上,可按照不低于当地城镇居民低保水平的要求合理确定,并建立相应的增长机制。

第四,在资金筹措上,要切实落实政府、集体、个人各方出资责任,政府从土地出让金收入中列支该项保障资金的30%。

第五,在保障资金监管运作上,要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三是加强被征地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重视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工作。提高被征地农民的就业技能,缓解其就业难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征地的企业与单位要安排一定的被征地农民就业。

另外,要大力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根据搣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加强指导、稳步推进、逐步完善攠的原则,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加快实现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目标。

三、落实责任,真抓实干,全面完成劳动保障各项任务

今年劳动保障工作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要全面完成全年劳动保障工作的目标任务,关键在落实责任,真抓实干,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这里再强调以下三点。

(一)县、区要加强对劳动保障工作的领导。

劳动保障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我们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各县、区要进一步加强对劳动保障工作的领导,要坚持统筹发展,以人为本,把促进就业扶持创业,加强社会保障作为执政为民的首要任务来抓。

一是就业再就业工作,要继续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把增加就业岗位和控制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纳入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认真执行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落实再就业资金。

二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要正确认识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关系,推进劳动法的贯彻实施。全面完成劳动保障工作各项任务,各县、区要落实责任,把工作任务细化、量化,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在推进工作过程中,对一些重大问题,主要领导要亲自调查研究,及时拿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和办法。各县、区要建立健全劳动保障工作督促检查机制,把日常督促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查结合起来,以检查促整改,确保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三是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的大量工作在基层,没有基层的积极性,劳动保障工作就失去了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都已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强街道、乡镇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积极推进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劳动保障机构建设必须做到搣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攠六个到位。就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问题,市政府常务会议最近专门作了研究,市政府还要行文明确,今年在全市要建立起统一、规范的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所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担负起劳动就业、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等职责。

加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强化就业服务工作,适应就业机制体制创新的要求。积极推进街道、乡镇服务窗口的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为失业人员提供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等“一站式”服务。加快劳动力市场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形成全市联网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完善职业供求信息制度,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劳动力资源上的基础作用。各县区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加强领导,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加强社保基金征缴工作。

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发挥,资金保证是关键。社保基金征缴工作要进一步加强,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和《浙江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完善征缴措施办法。在工作措施上,通过合理核定基数,下达任务指标,建立考核办法。劳动保障部门与地税部门要加强联系,形成合力。要进一步加大基金清欠力度,落实以实物资产抵交社保基金的变现处置的政策措施,做到应收尽收。今年,确保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征缴7.5亿元,基金征缴率达到95%以上;失业保险基金征缴5250万元,基金征缴率达到95%以上。税务部门征收社会保险基金的任务越来越重,为社会保障工作作出了很大努力、希望积极探索,夯实基础,再接再厉。县区领导在关心税收征管的同时,也要重视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工作,特别是吴兴、南浔两区的领导要支持社保基金的征缴工作。

(三)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

对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理解篇8

关键词:社会保险法;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法;启示

中图分类号:D93/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58(2013)03-0086-06

一、引论

2010年10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该法的颁布与实施,是中国社会保险法制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有力推动了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然而,这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重要法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险法》的有效实施。

这些问题的出现,除了立法方面的因素,例如《社会保险法》在整体上过于笼统,在具体的制度上仍有待细化等原因以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在于社会保险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在这些相关配套制度中,社会保险服务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是影响《社会保险法》顺利运行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当前社会保险事业日益复杂化的背景下,社会保险服务的专业性和社会性要求越来越高,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中国当前社会保险服务相关制度在整体上极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规范,远远落后于社会保险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实践的需要。这一现状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保险法》的顺利实施,成为中国社会保险事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障碍。因此,探索中国社会保险服务社会化、专业化的有效路径已经成为当前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011年11月6日,日本全国社会保险劳务士会联合会会长金田修先生一行访问北京大学法学院。访问团成员对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相关法律制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其中包括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法》的相关内容。在这一交流过程中,笔者开始对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法》对中国社会保险服务社会化、专业化问题的借鉴作用进行了初步思考。日本与中国同属于东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有着诸多相似。笔者直觉上日本的《社会保险劳务士法》将会对中国当前社会保险服务社会化与专业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后来,通过实际调研,笔者了解到,在中国社会保险法律制度运行的实务中,一些地方(如上海市)在事实上存在与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角色和职能类似的劳动社会保险师,这一方面说明社会保险劳务士的角色在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险实践中是客观需要的,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进一步印证了中国借鉴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有鉴于此,笔者对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法》的发展历程、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主要业务等方面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对该法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和启示进行了初步思考,以期对中国社会保险社会化、专业化进程有所帮助。

二、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法》基本情况①

“社会保险士,就是基于社会保险劳务士法,参加每年一次的由福利劳动机构实施的社会保险劳务士考试合格的人,并且须有2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并登录到全国社会保险劳务士联合会的名单中的人员”[1]。日本在1968年颁布了《社会保险劳务士法》,初步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险劳务士相关法律制度,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日本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保障了日本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一)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法》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历程

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制度建立于1968年,这与日本当时的经济形势和社会保险制度发展密切相关。“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飞速发展,进入了战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由此推动日本的社会保险事业也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1961年国民健康保险制度和国民年金(养老金)制度全面实行,实现了‘国民皆保险、国民皆年金’的目标”[2]。在经济不断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社会保险制度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社会保险需求多样化的发展,社会保险制度也变得更加复杂,迫切需要一批专门从事社会保险服务的专业人士以应对这一社会现实。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的需求,有力保护社会保险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日本最终于1968年通过了《社会保险劳务士法》,有力推动了日本社会保险服务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法》之后,依据该法建立了一支专业化的社会保险服务队伍,广泛深入地参加到各项社会保险服务之中。由此可见,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法》的出台可以说是社会保险社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该法的出台同时又反过来推动了日本社会保险社会化、专业化的进一步发展,这对保障日本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日本通过《社会保险劳务士法》创建社会保险劳务士制度以来,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其间,为了适应日本社会经济生活尤其是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需求,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法》曾经经历了七次修改,大大拓展了社会保险劳务士的业务范围,已经广泛涉及到劳动和社会保险事务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随着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业务的不断扩展,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充,据日本全国社会保险劳务士会联合会统计,当前日本的社会保险劳务士已有三万五千人左右②。这些活跃在日本各地社会保险服务行业的专业人士,已经成为日本社会保险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二)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的资格取得与管理

在日本,要成为一名社会保险劳务士,必须要经过两个环节。只有通过这两个环节,才能正式成为社会保险劳务士,从事社会保险服务相关业务。

第一个环节为专业技能考试。申请人要通过每年一次的社会保险劳务士考试,这是实质性的环节,主要考核申请人对社会保险相关业务技能的掌握程度。按照规定,日本的社会保险劳务士考试,由厚生省委托社会保险劳务士会管理[3]。近些年来,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考试竞争非常激烈,据日本全国社会保险劳务士会联合会提供的数字,2009年日本报名参加社会保险劳务士考试的人数已经达到67000多人,而最终通过该项考试的合格人数只有4019人,通过率不足6%③。由此可以看出,日本通过严格的资格考试,保证了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第二个环节是入会登记程序。通过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考试的申请人还要在其所在地的都、道、府、县的社会保险劳务士会联合会办理相应的登记入会手续,参加当地的社会保险劳务士联合会并接受其业务管理,并且被记载于全国社会保险劳务士会联合会名册。这一环节虽然是程序性的环节,但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一环节,一方面可以加强对社会保险劳务士的管理,同时也有助于社会保险劳务士的业务交流和能力提高。

经过以上两个环节,申请人才能成为正式的“社会保险劳务士”,被允许从事社会保险服务相关业务。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二个环节,也就是入会登记环节,原则上还要求申请人要有两年以上的劳动和社会保险方面的实务经验,同时还需要参加指定的讲座并取得结业证书。申请人成为正式社会保险劳务士之后,要接受全国社会保险劳务士会联合会和地方社会保险劳务士会的管理。由此可见,日本的社会保险劳务士队伍体系建设是非常严格和完备的。

(三)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的主要业务

日本早期社会保险劳务士的业务相对来讲比较单一,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法》也在不断扩展社会保险劳务士的业务内容。依据当前的《社会保险劳务士法》,其业务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劳动社会保险手续业务、劳动管理咨询指导业务,同时还有劳动与保险争议解决程序业务、年金咨询业务等方面的内容。此外,从服务的对象来看,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不仅为企业管理者和劳动者服务,同时也为劳动者的家属提供社会保险服务。作为日本社会保险服务的专业人士,他们每天活跃在民众从出生到死亡中所有社会保险事务的全过程。

1. 提供劳动与社会保险相关手续业务

劳动与社会保险相关手续服务是社会保险劳务士服务业务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劳动与社会保险相关手续涉及到从企业录用到员工离职的全过程,包括劳动社会保险的适用、劳动保险的年度更新、社会保险的计算基础报表、各种补助的申请、劳动者名册与工资账簿的调整制作等相关手续。从社会保险的项目内容上看,劳动社会保险相关手续不仅包括养老金手续,包括因生育、受伤及疾病而无法工作时的各种社会保险手续。

随着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社会保险相关手续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对于企业来讲,依法加入劳动社会保险是增强企业凝聚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不可或缺的条件,这一点从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合法经营的视角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其次,随着劳动社会保险制度的不断复杂化,劳动社会保险的各种手续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需要专业人士予以提供服务以提高工资。再次,如果企业因为繁忙或者不了解制度而未能及时履行上述手续,可能会给雇员在工伤、失业、疾病及受伤或者退休年金待遇方面,造成无法弥补的重大经济损失。因此,企业对这方面业务需求非常强烈。

2. 劳务管理咨询指导业务

劳务管理咨询指导业务也是社会保险劳务士的重要业务。劳务管理咨询指导业务包括四个方面,即就业规则的制定及变更咨询,用工管理、人才培养等相关咨询,人事、工资、劳动时间咨询,劳动监察咨询等方面的咨询。劳务管理咨询指导业务对企业而言同样非常重要。当代企业管理需要以人为本,重视和谐劳动关系,这为劳务管理咨询指导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而且通过提供劳务管理咨询来促进日本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也是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制度设立的重要目的之一。《社会保险劳务士法》第一条明确规定,社会保险劳务士制度的目的是“为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与劳动者等的福祉提高”。

3. 争议解决程序业务

争议解决程序业务是社会保险劳务士提供的又一业务。争议解决程序业务包括斡旋申请相关咨询及手续、人意见的陈述、与争议相对人的和解交涉及和解协议签署的等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劳动与社会保险相关争议已经是在所难免。尤其是在社会保险领域,由于社会保险涉及的险种众多,而且其计算方法也十分复杂,因此很容易发生各种纠纷。当这些纠纷发生的时候,社会保险劳务士作为社会保险服务的专业人士,更熟悉这些纠纷发生的关键点和矛盾点,对社会保险相关制度也更加了解,因此在处理此类纠纷时也更有优势,可以高效、快捷、准确地处理纠纷。当前,这类业务已也经成为社会保险劳务士的重要业务之一。

4. 年金咨询业务

年金咨询业务也是社会保险劳务士的重要业务。在日本,年金咨询业务包括年金的加入期间、领受资格等的核实业务,裁定请求书的制作与提交业务。随着日本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劳动社会保险的各项具体制度日益复杂,特别是在年金制度方面,相关制度的每一次的修改,都会使其计算异常的复杂化。普通公民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年金制度的每一次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复杂计算,因此很有必要就年金问题对社会保险劳务士进行咨询。这直接导致了社会保险劳务士年金咨询业务的快速发展。

以上大致介绍了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四个方面的主要业务。这些业务虽然在具体项目方面与中国有较大差别,但从这些业务的种类方面与中国社会保险实务的相关内容却是基本一致的。

三、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法》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法》对日本社会保险制度乃至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顺畅运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法》及其实际运行效果,对于当前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完善,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一)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法》对中国的特殊意义

《社会保险劳务士法》作为日本独创和特有的法律制度,不仅从总体上体现了东方国家社会保障的文化传统,同时还体现了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需求。因此,作为东方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宝贵经验,日本的《社会保险劳务士法》对中国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

首先,从地缘关系的角度来看,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法》对中国具有特殊的借鉴意义。较之于欧美其他各国,中国与日本同属亚洲国家,在很多方面都具有高度相似之处。这种地缘关系在法律制度的移植和借鉴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橘生淮南为桔,生淮北为枳”,缺少了地缘关系层面的契合点,国外的相关法律制度很难在国内得到有效对接。而日本的许多法律制度由于地缘关系的原因,在社会文化层面上与中国比较契合。

其次,从法律文化传统的角度来看,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法》对中国同样具有特殊的借鉴意义。由于日本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非常推崇[4],其法律制度中也吸收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内涵,与中国法律文化理念相当接近。日本作为东方国家,虽然在其法律现代化进程中融入了许多西方的因素,但其相关法律制度仍然保留不少的东方文明特色,因此也更加容易为中国社会所接受。

再次,从经济发展阶段和劳动用工制度现状来看,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法》同样对中国具有特殊的借鉴意义。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在经济社会整体实力已经与日本接近。但从经济发展阶段的角度来看,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与日本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比较接近。因此,日本在这个阶段建立的相关经济与社会保障制度对中国当前相关制度的完善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1年3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民生改善的双重背景下,社会保障社会化的进程必将加快,社会公众对社会保险服务的要求也会进一步提高,因此,更有必要深入研究日本相关制度,并结合中国国情对其合理之处进行充分借鉴。

(二)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法》发展历程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的《社会保险劳务士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告诉我们,建立社会保险劳务士制度是实现日本社会保险服务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客观需要。同样道理,在当前社会保险社会化的中国,建立社会保险师(社会保障师)法律制度也具有其客观必然性。

从国际化的视角来看,在现代社会,社会保险服务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很有必要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师制度予以保障。“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职业资格制度,尤其是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职业资格制度,建立了专业化水平很高的资格认证机构,职业资格证书已成为各个行业上岗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和依据。[5] ” “在日本,社会保障人才的培养已经细化到每一项工作,如分为社区、青少年、老年等多个细分专业,而且都要进行考核认证,在对人才培养上也注重实践”[6]。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保险服务专业化和职业化已经成为世界的普遍趋势。

从中国现实情况来看,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专业化也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当前社会保障服务的现实情况却让人不容乐观,在社会公众对社会保障服务需求量日益增加的背景下,无论是公共社会保险服务机构还是社会化的社会保险服务机构中,都未能提供充分专业的社会保障服务,各种社会保险服务机构的社会保障服务的专业化水平都很低。

从公共社会保障服务机构的性质、职能和定位来看,“相关立法对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法律定位尤其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性质和职能的法律定位并不明确,《社会保险法》中也并未完全解决这一问题,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性质和职能的理解和看法也并不统一”[7]。因此,从目前情况来看,社会保险公共服务职能的机构由于其本身性质和职能的模糊混乱状态,很难在短期内实现清晰化,更难以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专业化服务。

从各类社会保障相关从业人员的人数和专业水平来看,“目前,我国在各行各业从事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大约有100多万人,而且大部分是‘半路出家’,劳动与社会保障科班毕业的不到百分之一,目前在岗的从事劳动保障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是以前从事劳动、人事等方面工作转行的,虽然不少人也经过培训,但仍缺乏专业化的素质”[8]。因此,在当前情况下,社会上相关社会保障机构也很难为社会公众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专业化服务。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社会保险服务专业化的滞后将会成为制约中国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在社会保险服务专业化已经成为世界潮流与国内社会公众对社会保险服务专业化水平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这一问题的解决更加具有紧迫性。从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法》出台的历史背景来看,20世纪60年代,日本通过建立社会保险劳务士法律制度的方式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日本《社会劳务士法》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在中国当前面临类似问题的时候,也必须认真对待社会保险服务专业化和职业化这一客观趋势。由此可见,在当前形势下,建立社会保险师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师的重要作用,是实现中国社会保险服务专业化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建立社会保险师制度,有助于提高社会保险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完善的社会保险师制度也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到社会保险服务职业之中,规范社会保险服务人员的管理。

(三)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法》资格管理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的《社会保险劳务士法》中有关资格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启示我们,建立中国社会保险师制度需要准确定位中国社会保险师的性质和职能定位,完善社会保险师资格考试制度至关重要。

在整个社会保险师制度中,对社会保险师的性质和职能进行准确定位至关重要,在此前提下,严格规范的考试制度是保证社会保险师制度顺利运行的必要条件。日本的社会保险劳务士考试十分正规,通过这些严格的考试和认定程序,充分保证了社会保险劳务士专业化和职业化,推动了日本经济社会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当前存在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岗位资格证书考试(CLSSEP)虽然具有社会保险师资格考试的初步功能,但在性质和职能定位方面是很不准确的,在资格考试方面也是很不完善的。根据官方考试网站介绍,劳动和社会保障岗位资格证书考试(CLSSEP)是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实际工作需要,为了促进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业务培训,提高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管理水平和职业能力,推进劳动和社会保障岗位用人制度改革,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教育司、教育培训中心与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共同推出并组织实施的岗位资格证书。

由此可见,这种资格考试名义上是一种资格考试,但实际上却与自学考试学位相联系,不仅混淆了劳动与社会保障学位与资格证书的界限,致使该资格证书定位与职能不明,同时也降低了该资格证书的层次和门槛,不利于真正实现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的专业化。因此,很有必要借鉴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法》的做法,把中国社会保险师定位为提供社会保险服务的专业人士,并真正把社会保险师的考试纳入到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体系之中。

(四)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法》中有关业务内容相关规定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法》中关于社会保险劳务士业务内容的相关规定同样启示我们,社会保险劳务士除了提供相关社会化服务之外,还能起到预防社会保险争议发生、缓和劳动关系的重要作用。

在日本,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随着劳动社会保险制度的不断复杂化,非专业人士办理社会保险相关事务很容易出现失误,而社会保险劳务士通过专业化服务为客户办理社会保险事务,减少了社会保险业务办理中的失误概率,起到了降低社会保险争议发生率的重要作用。第二,社会保险劳务士通过企业咨询服务,使得各项社会保险事务处理依法进行,有效预防了社会保险争议发生的可能性。第三,社会保险劳务士通过社会保险相关争议业务,可以准确高效地解决相关争议。

在中国,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劳动和社会保险相关争议不断增多。相关争议的不断增多,使得争议的预防和高效处理意义重大。这是因为,一方面,争议的预防和高效处理可以减少司法部门的压力,有效节约司法资源;另一方面,相关争议的专业化处理可以减少劳资纠纷,缓和社会矛盾。

从劳动争议的角度来看,《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后的第一年,中国劳动争议案件大幅度增长。据官方统计,2008年中国劳动争议当期案件受理数达到了693465件,比起2007年劳动争议当期案件受理数350182,几乎增长了一倍,呈现出了井喷式的爆发。这种情况使得劳动争议的预防和高效处理非常迫切。

从社会保险争议的角度来看,按照现行《社会保险法》之规定,社会保险争议有可能发生在社会保险缴费、待遇支付、账户管理(信息披露、权益记录、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等)等社会保险体系运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已经呈现出复杂化趋势。如何有效化解社会保险争议、缓和社会矛盾已经成为中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面对这一现状,日本的《社会保险劳务士法》为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险争议的解决提供了有益的思路。通过专业化的劳动和社会保险服务,可以有效预防和化解相关争议,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结 论

《社会保险劳务士法》作为日本在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独具特色的法律制度,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从社会保障服务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需要通过相应立法予以规范;从职业资格完善的角度来看,中国亟待建立与社会保障服务相适应的职业资格制度;从提前预防和有效化解劳动和社会保障争议的角度来看,中国需要通过建立一支高效专业的社会保险师(社会保障师)队伍予以实现。这些都是通过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法》所直接得到的启示。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学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相当缺乏。文章从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法》的基本内容出发,探讨该法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以期引起学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从而推动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进程。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从中国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的宏观架构来看,社会保障服务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仅应当包括社会保险师制度建设,同时还涉及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职能的准确定位、社会保障行政机关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等其他内容和配套制度。但这些方面的问题虽然与日本《社会保险劳务士法》也有一定的联系,却并不能直接从《社会保险劳务士法》中找到答案。同时,由于这些方面内容也更具有中国特色,因而更需要对中国国情的研究分析和实践把握。基于上述考虑,对于其他相关内容,则另行成文予以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 王洪春. 日本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及其启示[J].中国社会保障,2004(9):25-26.

[2] 穆怀中. 国际社会保障制度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52.

[3] 李葱葱. 日本、韩国资格考试制度考察报告[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7):56-58.

[4] 刘志松,于语和.日本人中国法律观的历史考察[J]. 日本问题研究,2011(1):29-34.

[5] 张 爱. 国外职业资格体系研究[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5(3):54-57.

[6] 王洪春.日本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及其启示[J].中国社会保障,2004(9):25-26.

对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理解篇9

[关键词]典型案例;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015-03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前大法官霍姆斯有言:“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鉴于法学的实践性特点,蕴含丰富司法实践的典型案例,便是形成此类经验的重要源泉。作为法学专业本科教育核心课程之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具有突出的“社会法”属性,教师应当结合其学科、教学特点,高度重视典型案例在该学科教学中的功能。

诚如知名民法学者王泽鉴先生所言,法学教育不仅要传授法学知识,还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各类法学技能,使其成为能胜任实际法律工作的“法律人”的重任。[1]在英美法系国家,“判例法”制度得以普遍采用,其是指法官依据一般习惯、司法实务之原理、同一法域之上诉法院或最高法院的先例[2],对下级法院判案具有法律效力。因此,案例的作用不言而喻。在中国,将典型案例贯穿于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之中,加强案例教学的研究对于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法律适用技术和司法裁判质量,促进法学教育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3]

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教学特点

不同学科、课程的教学特点一般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采用。正是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典型案例在该学科教学中应有的功能。

(一)教学内容上,强调知识性与制度性的统一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教学内容,不仅应包含法学知识的讲述、传授,还应包含对该领域现行法律规则、制度的分析和阐述。后者只有结合典型案例,通过鲜活个案的讲解,才能够展示出具体法律规则、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体现,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能达到教学上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的目的。

(二)教学方法上,强调理论性与实践应用性的统一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在其教学中应贯穿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按照传统方法讲授有关劳动权、劳动关系等理论性内容,更要通过课堂研讨、专题报告、“诊所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组合,强调这些理论、规则和制度的实际应用价值;通过典型案例指导学生理解、掌握应用方法,提高实践技能。

(三)教学目标上,强调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的统一

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的统一是法的固有特点[4],对于社会作用的强调,应是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产生就是为了解决劳动引发的社会问题,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倾斜保护,平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地位,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因而它是以维护和实现社会利益为本位的。[5]可见,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独特的社会作用,使得有行业、社会影响力的典型案例具有突出的地位和功能。

二、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典型案例的范围

典型案例因其独特的内容、作用和价值而获得了教学上的重要意义,成为深化课堂教学内容,训练、提升学生法律思维能力与法律实践技能的有效素材。教师如何从丰富大量的司法案例中,选取出符合“典型”特征的案例,为教学所用,可以在以下三种案例范围内综合考虑。

(一)司法机关的各类典型、指导性案例

根据中国现行案例指导制度,最高人民法院会不定期从各级人民法院的判例中,选取符合法治精神、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作为某一部门法领域的指导性案例公开,作为各级人民法院审理、裁判类似案件的参考。其中包括实践中较为新颖或疑难的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领域案例。

(二)具有法律解释、适用方面特殊功能的案例

大陆法系国家的成文法,往往比较抽象,容易导致局限性,通过司法案例可以有效地解释法律原则、规则的内涵,统一法律适用方面的标准,从而不断赋予成文法新的活力。在中国,在法律解释、适用方面具有特殊功能的案例因其上述功效,不仅应当得到高度重视,还应当通过教学,进一步充实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有关理论和规则。后文详细阐述的有关职工工伤认定的案例便属于此类。

(三)具有较高行业、社会影响力的案例

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等社会属性较强的部门法领域,一些司法案例在回应社会关注、化解社会纠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们往往具有较高的行业、社会影响力,如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歧视、航空公司飞行员集体“跳槽”、用人单位违法约定违约金等案例。此类案件的裁判通常经过了严格的斟酌和程序,为处理类似案件提供了预测和指引。

三、典型案例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中的主要功能

在选取出典型案例的基础上,应结合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有关知识点,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其主要功能,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笔者就结合有关典型案例来具体讨论。

(一)通过典型案例辅助学生理解知识要点

对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理解篇10

关键词:劳动保障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分析

在新时期的历史背景下,加强落实好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光荣传统。近些年来,随着改革理念的逐渐深入,市场经济体系的日渐完善,我国不断的走进全新的正式经济发展的时期。在此种历史条件之下,强化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将劳动保障工作落实成为符合人民要求的工程,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社会保障的政策措施与方针,确保所有劳动者都能分享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果,这也作为从事劳动保障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责无旁贷的责任。然而,目前的劳动保障体系的思想工作当中依然具有不可小觑阻碍其发展的严重问题,需要工作者在实践的工作中通过具有针对性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以此来保障我国劳动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在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的作用

我国政治体制和市场经济具有紧密的联系,促成具备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它具备的特点决策着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在党的领导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互依存、相互帮助不可脱离的关系。伴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前进,利益关系的进一步调整,企业员工的思想方面也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对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加强完善与提高的要求。作为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首先,能促使企业内部的员工更加深刻的了解企I的各种改革策略,促使企业中员工思想能够实现统一,以此提高企业的凝聚力,调动员工工作方面的积极性,聚集企业全体员工的智慧与力量,共同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作贡献,为建设和谐的社会为努力奋斗。其次,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劳动保障工作的发展具有一定良好的推进作用,落实好劳动保障工作是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能够促使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履行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的体现出人民群众所获取的利益,因此,在这一层面上,必须贯彻落实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彻底解决民生方面的问题。此外,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还能发挥帮助企业选择正确的发展路径,在全新的政治思想工作的引导下,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二、企业健康发展与劳动保障工作之间的关联

市场经济的主导就是企业,和民生问题、就业问题、社会稳定具有息息相关的联系,作为保障经济稳固发展的重要基石。就业属于民生之本,也是保障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关系就是劳动关系,劳动保障工作也直接关乎着人民自身的利益,也是人民最为关系的问题。如果企业想更加稳定的发展,应该重点从紧抓劳动保障工作开始,深入掌握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的局势,将人民群众主要关心的问题解决好,以此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劳动保障工作也作为企业社会的责任,政府部门也十分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系列问题,为保护消费者与劳动者的权益,政府部门也利用不同的手段监督企业主动遵循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另外,开展劳动保障工作还能确保社会经济更加和谐的发展,提高企业的凝集力与向心力,为企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力

的保障。

三、劳动保障体系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部分干部并未认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目前,在劳动保障的实践工作中,因为部分干部人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知方面存在偏离,潜意识中认为只要完成经济指标就是硬任务,思想政治工作完全属于软行当。只要做好本职工作,提高保险的收缴费率,及时发放养老金,正常使用医保卡,正常办理就业登记、职业介绍等等,就属于完成工作方面的基本任务,根本就没有将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其实思想政治工作属于一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

(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积极意识不强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化,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思想、价值取向都随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也逐渐泛起商业道德堕落等社会不良的现象,极少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全面掌握形式发展变化的需要,规行矩步、以不变应万变,知识思想政治工作十分缺失前瞻性,最终陷入被动的局势。

(三)创新意识不强、实效性较差

在国际国内非常繁杂的背景下,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正面临着很多全新的挑战与问题,在此基础下,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顺应形势发展的需求,积极创新原有的理念以及方式,促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但是,当前多数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传统的教育理念占据较大的比重,通常都是就理论讲理论、就道理讲道理、就思想讲思想,教育方式过于单一,内容缺乏新意,与实际思想的工作、生活实际具有很大的偏离,甚至很难彻底解决实践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不具备针对性,并未做到有的放矢,最终造成做的人缺乏充足的信心,听者缺乏兴趣,严重的甚至还会出现干部员工出现反感的现象。

(四)以人文本的意识不强

目前,在劳动保障的思想政治工作之中,通常存在重物不重人,见物不见人的状况,大多都只观看表面现象;极少有人全面掌握干部员工真实的思想;普遍存在物质调动干部积极性的情况较多,耐心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较少的情况。还有的甚至将市场经济的原则搬到人和人的关系当中,并未进行换位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严重极易产生不理解人、不尊重人、不关心人的问题。

四、新劳动保障体系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措施

在企业中,思想政治工作充分的发挥着研究解决问题的主要作用,作为企业工作人员长期坚守而且行之有效的传统,作为经济工作与其它工作至关重要的生命线,是实现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重点支柱。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劳动保障体系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任务就是紧密环绕着经济建设的核心,与劳动保障部门的实际工作进行紧密的结合,利用党的基础理论来教育企业整体的干部员工,利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艰辛创业的精神聚集人心,为劳动保障事业的持续发展与我国的久安长治供应强有力的精神动力与思想保障。

(一)加强转变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

要想落实好劳动保障体系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在于领导干部。首先,促使领导干部正确的认知劳动保障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之间存在的联系,以正确的方式解决软任务和硬指标之间的关系,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觉性与责任心。其次,领导干部还要将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责任机制与业务工作、管理责任机制进行分层分解、细化,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将以往的软任务转变成硬指标,和业务工作同时布置、同时落实、同时检验、同时考核等。

(二)提高素质作为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

贯彻落实好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需要具备良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团队。必须坚守以加强完善整体机制作为核心,通过规范流程与制定标准目标作为重点,从改善管理体制与优化服务流程着手,符合实际的提高员工的执行、学习、创新、服务等能力,逐渐形成综合领导、明确事权分配、科学设置机构、合理配置员工等最佳的管理体制,还要形成运行通畅、服务质量高、操作规范的运营体制,进而培养出政治信念坚定、业务水平熟练、品格作风过硬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团队。

(三)解放传统的思想作为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动力

从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工作者先要释放自己传统的思想观念,以正确的角度面对现实的社会,从实际着手,利用实事求是的理念洞察与解决社会保障规范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作为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式之一。

(四)强化沟通作为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方法

企业领导应积极的树立出专心致志的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思想观念,要用满腔关怀的支持与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工作中以及生活当中的问题。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细致的倾听人民提出的意见或建议,还要积极的采纳建议,对提出的意见进行仔细的斟酌分析,及时准确提出改善工作的有效方式。尤其是牵涉到领导干部员工自身利益重大决策与出台重点事项的前后,更应该细致的搞好超前的指导工作。

(五)典型教育作为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获得成功的最佳手段

劳动保障事业的持续发展不但需要党的正确路线、重要方针的引导,并且还要具有榜样精神与行动楷模的推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调动广大员工积极的创新工作。

(六)强化研究作为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路径

社会保障在我国属于全新型的工作,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就不具备深刻了解劳动保障的相关政策信息,同时公众也不具备较强的社会保障意识。所以,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进一步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对策理论、运用理论等,并且逐渐形成具有科学性的理念系统。完善建立以上的一些理论,非常有利于从源头上促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能够进一步提高,也十分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中贯彻落实形式有变,理论不变的思想观念,有利于合理的开展社会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地形成具有科学性的思想政治理论系统。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积极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属于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治理支持与思想保障,劳动保障工作的积极开展主要是为企业提供可持续稳固的环境保证,这两者之间不仅相互独立,并且还具有相互协调的作用,共同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利军.吉林省地税系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模式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