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师十篇

时间:2023-03-30 12:18:31

建筑设计师

建筑设计师篇1

与建筑无关的东西都可称为非建筑,但生活中有多少东西是跟建筑无关的呢?

NONE!形式、色彩、质感,这些被称为建筑的东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远超过了其他任何一类形式的艺术,

因为建筑不仅是“功能”和“构建”,更是一种生活的过程,一种存在。

“非建筑”展览的作品均出自建筑师之手,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作品也是一种存在的证明,这些作品真实的反映了建筑师的工作状态和思考模式,同时又展示了人们不太了解的他们生活的另一面,即除了设计“房子”以外,他们也能为人们设计舒适精美的艺术品。策展人吴文一认为,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建筑师注重“制作”,讲究“工艺”的传承精神,也使社会有机会对建筑师有更广泛的了解和认知。在这个展览中,人们看到的也许是“非建筑”的设计,但并非没有看到建筑的影子和灵魂,它们与生活同在。

骨瓷

茶具自古就是中国传统的具有精神功能的器物,该设计以中国如意云纹为母题,运用当代工艺,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简奢意含的茶道韵味。收纳时可装入“葫芦”的容器,让人对器物本身有了更多的想象。

“逆”桌

由电影“逆世界”产生的思维链接,桌子采用“竹钢”(20mm×20mm的标准料型)的废下脚料“攒”拼而成,集腋成裘、聚而成桌,形成主体马赛克的“叛逆”影像。以纤细的桌腿挑战者重力下的视觉、常规和枯燥无味的生活。

曹晓昕,任器空间建筑工作室(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七建筑工作室)主任、主持建筑师,兼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院副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硕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建筑技术委员会委员,建筑文化栏目《随昕所遇》主持人、建筑文化推广及展览策划人。

河马灯和骨瓷

从这次的河马灯和骨瓷设计中,可以看到程大鹏之前“可乐乐园”个展的痕迹。“可乐乐园”个展构成城市的建筑是多方面利益共谋的结果,展现的往往是虚假的城市文化、虚假的城市历史、虚假的城市生活,作为个体的人是无从逃避和选择的,环绕身边的是狰狞的风景带来的视觉快乐。“是想以自己作为建筑师的艺术奇观,正面响应中国当代城市城市化过程中的奇观,同时影射了一种失乐园的情境。大面积的城市化,改变的只是硬件,格式化了人的生活,造成了一种丑陋的现状风景。”其中作品“可乐城市”以超现实主义的语法为主,结合图腾造型,谱织出虚构与虚拟合体的风景舆图。畸形、突变、扭曲、残缺的人体,连同水生物种,制造了混生、交媾,甚至变体之后的新物种,不止诡奇怪异,更盘据大地,所制造的空间场景,举目尽是人在与低等动物合体变种之后的肉身解放,使人感觉彷佛置身理性内爆之后,底层欲望横溢的超现实情境。而张开血盆大口的河马台台灯和骨瓷系列心脏茶具,就是想通过日常的生活用品的再设计,表达作为建筑师面对中国当代城市的同时,极为个人而直观的感受。相对于每一个设计建筑,这样的感受轻松且生动。

程大鹏,2000年成立度联体建筑事务所并作为事务所主持建筑师。设计有西安当代艺术馆、云冈石窟博物馆、北大汉画博物馆、用友企业展示中心等作品。作为建筑师和当代艺术家,他对中国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衍生的社会问题有着极为深切的体验,代表装置作品《失重》、《坠落》等皆体现其对人与社会的关系、无法遏制的城市化进程等问题的深层思索与观察。

轮是一个现象,轮是一条规律,轮是一种意识,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新到旧,从死到生,从昨天到今天,从明天到永远。每个轮都是一个故事的终止,每个轮又是另一个故事的开篇……这里展出的两组作品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物体,但他们讲述的却是同一个从完结到重生的故事。圆桌和吊灯的深色主体,一正一反都是玻璃钢材料的,原为屋顶排气口的风帽,来自北京一家有着特殊历史意义的工厂(松下彩色电子显像管厂)。该厂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北京建立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标志着中国在经历了大动荡后又开始了新一次的轮。他们的产品曾是社会上千千万万家庭趋之若鹜的“大件”东西;电子媒体和其所携带的各种意识形态也通过他们渗透进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之整个国家也发生另人意想不到的巨大变化。 二十五年后这座工厂放慢了发展的速度,平板电视也逐渐替代了电子显像管电视,这座工厂也于2011年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是,工厂没有了,厂房却经历了又一次的新的再生。蓝色光标-一家新媒体公司经过对厂房的改造后入住了进来,以此作为该公司的集团总部。这里展出的圆桌和吊灯就是改造过程中利用原有厂房物件经加工改制成的新的用品的部分案例。在这些利用废旧物件改制成的用品上人们可以发现过去和现在两个不同时代的印痕,它们铭刻着共和国一代人对逝去的那个时代的难以忘怀的记忆,同时这些改建过的东西也向世人昭示着新的一次轮业已启动。

第二件作品是帕克莱斯椅,它首先是具有舒适度,并简洁优雅,材料新颖,它比木材坚硬,而且不易开裂,比金属容易加工,切削;比塑料更耐弯曲,抗老化。同时用这种材料设计出来的椅子每个元件都超薄且有一种与传统材料不同的比例和尺度关系,在视觉感官上整个椅子既飘逸又坚固。

吴文一,URBANUS都市实践(北京)总经理,建筑师。负责事务所的设计和项目运营,公司与外部各单位及政府各机构的协调工作,参与过蓝色光标集团总部,国家大剧院舞美基地,唐山博物馆,华夏基金北京数字中心,北京“CBD”核心区,北京“未来科技城”,万科“土楼公舍”, 华・美术馆及南方科技大学等多个项目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工作。曾应邀在美国、法国、保加利亚、卢布尔雅那等国家做过学术演讲。

壹贰叁伍零

一,二,三,五,零是一组灵感源于中国古典椅凳形态的系列家具;纵观历史,中国椅凳广泛存在于众多用途,创作便是对此的一种礼赞。不同形状的凳从一到五命名,按照中国习俗,除去其中不吉利的数字。质感细腻的漆木坐面与原始钢结构的凳身,将这种具有强烈反差的组合,注入古典的形态。一,二,三,五凳可以用做单独的凳或者小桌子,也可以组合起来使用。系列中还包括形态大一些的桌子,是由五凳和零凳的潜在功能上拓展而来的。

木・化・石

中国古典木制家具经过时间的风化,经过意大利到中国的空间转化,就是 木・化・石。钢筋水泥是城市的化石,粗糙、简约;几案灯屏是中国文化的侧影,细腻、优雅。木化为石,是匪夷所思,也是自然形成;木・化・石 是对立,也是对话。Sara Bernardi来自传统的意大利,来到传统的中国,时空只是物理的移动,现代设计只是催化剂,产生真正的化学反应的,是质朴而内涵丰富的文化。木之秀,终化石。而石之风骨,正透着木之精神。

Sara Bernardi,意大利建筑和设计师。1979年生于罗马,她在完成建筑学的大学课程后,在葡萄牙取得了历史建筑与设计的硕士学位。曾获许多国际建筑与设计大赛的奖项。2011年,她在中国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MICROmacro”。

设计与生活

尹筱周作为新一代地产职业经理人,她以对行业的专注和对企业的忠实度、专业的背景、国际化的前瞻、对细节的关注和强执行力,在项目产品定位、平台搭建、品牌建设、资源整合、项目管理等方面都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成为中国地产企业步入国际化专业化开发的开拓者之一。虽然尹筱周如今的头衔是总经理,但她是建筑师出身,198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并获该系研究生录取资格。

毕业后,尹筱周先后就职于北京佳利德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院与香港合资公司)和香港华艺(深圳)设计顾问公司,获得建设部高级建筑师职称……如今是北京银泰置业总经理的她平时喜欢设计,认为生活与设计密不可分,她的设计美观又实用,如现代风格的鼓凳、边几。一物多用,鼓凳亦是边几,凳子下方可加灯,作为夜灯使用。很酷的入口衣帽架也来自她手,入口衣帽架可以挂衣物,下方可放置书包等物品。尹筱周,北京银泰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自2002年初,尹筱周加入中国银泰集团任职北京银泰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全盘操作北京长安街高端城市综合体北京银泰中心(含北京柏悦酒店)项目,直至开业前交付运营。2009年至2013年,尹筱周转任中国银泰旗下上市公司京投银泰股份有限公司,担任副总裁兼首席设计师,负责集团产品研究、规划设计、品牌管理、和市场营销工作,其中包括宁波柏悦酒店和上海安达仕酒店的设计管控。2013年8月起任北京银泰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负责北京银泰中心的全面运营管理,并负责中国银泰集团所有酒店项目包括北京柏悦酒店、宁波柏悦酒店及上海安达仕酒店管理顾问工作,代表业主与多家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合作,开展多家酒店的前期筹备、定位及开业经营等工作,并参与成都银泰中心(含华尔道夫酒店)的前期规划及设计。

尹筱周,北京银泰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2013年8月起任北京银泰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负责北京银泰中心的全面运营管理,并负责中国银泰集团所有酒店项目。

游戏被

车飞是一位很有意思的建筑师,他认为,“建筑的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决定了像我这样的少数建筑师的职业生涯――试图将理论与实践发生关联。实际上,大多人将理论与实践作为问题提出时,是将其预设为二元对立的,而这个二元论甚至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固有的意识形态:抽象的理论和学术研究以及处于其对立面的具体而世俗的实践与操作。这个狭隘的二元论在中国甚至迫使建筑师不得不表明自己的立场:学术亦或商业?对于我本人以及我的实践,我拒绝回答这一问题,因为我相信立场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种意愿。”而游戏被正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下的产物。他关注当代城市人既亲密又陌生的日常生活。公共场所可以成为隐秘活动的空间,私密空间也可以进入公共领域。游戏被成为这样一种空间并创造出了一种特殊的空间体验。穿行其间,它不仅使人与人之间获得了最小的距离,同时也在最小距离中激发人们保持个体独立和公共性。游戏被,游戏呗!

车飞,超城建筑主持建筑师,德国注册建筑师。超城建筑是一家以研究与创新为驱动力的国际化综合性建筑设计公司,超城建筑的总部设在北京798艺术区,它包括三个部分:专注于早期专项研究与各类原型及产品开发的超城铺[CU pool],专注于组织各类设计展览,论坛与研讨会以及出版物的超城空间画廊[CU space],以及专注于承接各类建筑设计的超城建筑[CU office]。

凭借在中国从业的十多年经验,何新城已经摸索出了一套适用于智能建筑、生态城市和区域规划,以及勾人莞尔的室内产品设计等各种规模综合项目的独特设计方法论。何新城建筑事务所在今年的北京设计周呈现两款全新产品线:“水椅”和高端家具系列“BARK”。“水椅”是一件用于采集和储存雨水的城市家具作品。作为何新城建筑事务所与宝马古根海姆实验室合作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第一个大量生产的装置产品,该设计便是为了缓解孟买日益严重的水荒问题。灵感来自英国古典切斯菲尔德长靠椅沙发,“水椅”作为一个易于调节的模块设计,在公共空间营造出城市客厅的氛围。

何新城(Neville Mars),荷兰建筑师,何新城建筑事务所是一家中荷合资公司,在何新城的率领下,已经在孟买和上海开设有分支机构。它是一个专注于各类复杂及特定施工建筑项目的精品设计工作室。出于对可持续性和功能性发展的关注,事务所成员不遗余力地开发在错综纤密立体空间的解决方案。

混凝土吊灯

混凝土是建筑师最常打交道的材料,而恰恰也是建筑师最不熟悉的材料。赖军让这种最为简单最为质朴的建筑材料,淡化形式,发挥特性,在不同模板和不同掺杂骨料上探索,在小小的吊灯灯罩上充分展现它自然的肌理跟细腻的质感,让混凝土灯罩的这种新概念融入吊灯设计中,探索和挑战“旧”材质的“新”用法。

拼盘系列

长久以来,人们对器物形态的认识建立在单个器物的完整性上面。餐盘在形式上大多都是对称的,甚至是中心对称的。这次拼盘系列是对以上认识的一种反思。因此,更加关注在餐桌上所有餐盘的群体形态和效果,每个餐盘虽然仍然可以独立使用,但更是群体拼图当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餐盘可以依主人的意愿任意组合,在完成构成创作的同时,也成为了餐前一次不可或缺的艺术性仪式。

赖军,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墨臣总裁/董事合伙人/设计总监。设计理念:建筑不仅应该源于自己的历史根源,同时建筑也应该成为时代的代言。在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一定存在着一种能承载时代文化和精神的建筑语言,我们的责任是去发现它们并赋予它们旺盛的生命力。

咫尺塘

通过一组家具的非正常设计,突显家具除了使用功能之外的意境之美:空间不过是相对于参照物的比例尺寸,椅子作为人们正常生活尺度对水塘形成观照,使得周围的空间无限延伸,让读者处在诗情画意之中。

几:非几,一湾水面,几颗植物漂浮,几只小鱼嬉戏,它们陪伴着陪伴它们的人。

椅:一把中国传统样式的小椅子,10年前因为建筑师的女儿喜欢,所以以女儿八岁的尺度买回来。现在,直接加上四条透明亚克力腿之后,转为吧椅,正对应目前彭乐乐的女儿在墨尔本求学的状态。

建筑设计师篇2

建筑设计师任职要求:

1、建筑学、建筑结构、工民建、土木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2、3年以上建筑设计院工作经验,有1年以上地产企业工作经验优先。

3、具备5万平米以上项目的设计经验,有地产公司设计管理经验者优先。

4、熟练掌握设计工作的业务知识,熟悉建筑工程设计流程,熟练运用cad、photoshop等相关制图软件,较强的方案设计能力,较高的建筑审美能力,较强的设计沟通及协调能力。

建筑设计师篇3

关键词:科研建筑 试验环境 科研人员

中图分类号:TU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537(2006)12-0028-06

纵览我国现存的大量1980年代以前设计的科研建筑实例,其建筑功能的组织和处理是比较成功的,但是,也不难发现,科研建筑的真正主人――科研人员在这些实验室、研究室里没有充分得到来自建筑师的关爱。当时的科研建筑的营造目的主要是高效、经济地取得科研成果。面对这样的科研建筑,科研人员和建筑师都渐渐习以为常。直到改革开放10年后,科研人员、科研机构的领导者、建筑师们有机会走进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才发现科研建筑也可以如此舒适宜人、环境优美。

功能的合理性、适用性对于科研建筑来说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但是科研人员的精神需求同样是不能被忽视的。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科研建筑建设高峰期,新一批的科研建筑设计不应再留下遗憾。笔者近年来主持过多项科研建筑项目的设计工作,以下是在这些工程中的一些体会,希望借此机会与大家交流。

中科院化学所分子中心实验楼

1999年10月,有机会参与了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分子科学中心实验楼的设计工作。在设计工作开始初期,中科院化学所的甲方安排我们的设计组参观了中科院现有的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几乎无一例外的以实验设备为中心,狭窄昏暗的走道、低矮的层高、较差的通风、采光条件,很难想象这样的实验环境是我国的部级试验基地。同时,我们搜集了大量的国内外科研建筑资料(图1~图10),在对资料比较和研究之后,发现国内现有的科研建筑和国外同类设计存在着很大差距。差距主要在于对于科研人员工作方式的研究,交流空间的塑造、细节的处理等方面。通过这些实例,我们开始研究提高科研建筑舒适度的方法,并在这次设计中进行了尝试。

图4、图5、图6、图9

中科院化学所分子中心实验楼是中科院的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目标是建成国内一流的化学试验中心及分子科学研究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16808m2,地上4~10层,地下1层,主要功能有大型仪器实验室、有机固体实验室、工程塑料实验室、光化学实验室、纳米科学实验室、高分子物理实验室、洁净实验室、低温实验室、高压实验室、各专科研究室、院士办公室、行政办公室、会议室、科普展厅等,以及配套服务的各种机电用房、卫生间、垃圾间等。我们在和中科院化学所甲方的沟通过程中逐步达成了共识――实验室的设计应以科研人员为本,建筑空间不能仅仅停留在满足试验的需求上,要塑造能够疏解压力的科研环境和丰富的交流空间(图12、14)。

为了达到设计目标,我们从多方面入手,尝试了多种处理办法,下面是其中主要几点

①在研究区,将办公室的进深减小到6.6m,进一步改善办公室的自然通风、采光条件:加宽走道宽度,使走廊变得明亮宽敞,并像学校走廊一样,在走廊内设置了个人储藏柜,方便了研究人员的日常生活。在走廊内设宣传栏、展示架,增加科研人员交流机会。各层设置阅览室、咖啡厅等交流空间,为科研人员创造横向交流的条件,同时提供放松的场所(图13)。

图11~图13

②在实验室、研究室南侧设置室外阳台,使研究人员在工作之余能够便捷的接触到室外新鲜空气和阳光。

③建筑内外装修采用明快的色彩,使科研人员身心愉悦。

④建立建筑内部的标识系统,便于各部门之间的识别和查询。

⑤在裙楼的设计中,采用了共享空间门厅的方案,使进入科研楼的人员有豁然开朗的第一感觉。

为确保实验室有良好的自然通风,采光条件,建筑主体选择了南北向的板式形式,实验楼的进深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争取自然采光,降低能源消耗。平面中采用了中走道模式,走道两侧是两排通风竖井,竖井再往外就是标准的实验单元,通风竖井的集中排布,提高了平面的使用效率。

实验室内的通风柜可以通过风道将实验废气排进通风竖井,进而排向屋顶的排风烟囱,将废气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分析,可以确定7.5m×6.6m是比较理想的柱网模数。这一尺寸是根据实验台宽度、实验区宽度、过道宽度等基本尺寸推算而来的,基本能够涵盖化学实验和物理实验的布置模式。方案中以7.5m×6.6m的建筑空间为一个标准的实验单元,并要求机电专业在每个标准试验单元内预留相同的通风、供电、网络、电话、光照、上下水的条件,通过不同组合可以形成灵活多变的各学科实验室,为将来的科研课题变化提供了条件,实现了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图11)。

方案中将主楼平面西侧的实验区和东侧的研究室区严格分开,并且在实验区和研究区之间,设置了南北贯通的走廊,形成了良好的通风条件,这样即使有部分实验室废气弥散到走道,也会被走廊的“穿堂风”带到室外,有效地保护了研究区。

在施工图设计中,我们发现方案中仍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实验室内保证试验安全的细节设计、垃圾处理、废气、废物处理及清运等等。而对于科研人员的真正关爱也正体现于这些细节当中。其中,解决实验室安全方面的问题是施工图设计的一个重点,以下几点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①实验室内的安全监控:在实验室门、隔墙设置观察窗,保证实验室内视线通畅,做实验的科研人员彼此之间可以相互监护,减少了因疲倦或疏忽造成的事故。在部分必须封闭的实验室内,如高压实验室、低温实验室内设置了闭路电视监视系统,使实验室外人员随时能观察试验进展情况,避免事故发生,事故发生后的及时处理。

②实验室发生有害液体喷溅事故后的处理:为了避免试验中实验液体喷溅后造成人员伤害,在实验室内设置了紧急冲洗装置(尽快稀释有害液体的浓度是十分有效的初期处理办法)。因此,在施工图设计中,实验单元内设置了脚踩式的可上翻的出水口,在实验单元门口还设置了紧急淋浴装置,在门的一侧设置了应急开关,在发生大面积喷溅时可以使用,将对人员的损伤降到最低。

③实验室内药品的存放:实验室内对化学药品、试剂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有部分是要低温存放的;有部分是要避光的,有部分是有挥发性的。这样就要求药品柜不仅有密封条件,还要设置排风装置。对于需要持续低温存放的药品,还要保证冷藏柜的不间断供电条件。对于剧毒、易爆的药品更要设专门存放处和监控设施。

④化学实验需要的通风柜的设计:在分子中心实验楼内有大量的化学实验室,根据实验要求需要安排大量的通风柜。这些通风柜带来的问题是噪音和实验室负压,以及大量的通风竖井占用建筑空间。大量的通风柜是化学实验室的一个共

同特点,这项设计需要建筑、结构、机电多专业共同协作完成。其中,为了降低噪音,设计中将近80台排风机集中设置在屋顶机房,并做了减震和隔声处理,在排风竖井内壁贴岩棉,起到吸声作用。为了解决开启通风柜造成的负压问题,实验室门均设有百页,并通过吊顶内风道向实验室内补风。通风柜设有信号线和大楼中控机房相连,中控机房能够收集各层通风柜开启使用情况,并调整各层送风机房送风机的补风量,从而解决实验室内的负压问题。这些处理办法使实验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在分子中心实验楼项目上,我们在方案中的设想基本得到了实现。目前,该项目已经投入使用近4年,从使用情况上来看,基本满足了科研工作的需要。经过多次工程回访,和工作人员交流,各种设计设想慢慢得到了印证,这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对于建筑内交流空间的处理是比较成功的,科研人员普遍表欢迎;科研人员对于实验室环境表示基本满意,认为实验室内的脚踩式水龙头很实用,因为实验时经常需要冲洗试验器皿,脚踩式的比较方便,通风柜的设计也比较成功,使用效果较好,研究区一侧的室外阳台使办公环境更加舒适,可以看到科研人员中午在阳台休息以及做工间操等室外活动。但是,同时也提出不足,例如实验室门下设百页,隔音不好;南侧连通的室外阳台不是很实用,因为实验室要求一定的清洁度,不能经常开关阳台门,这样阳台的使用率就不高。

在分子中心实验楼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们和科研人员试着进行着交流和沟通,得到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总结了多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为接下来的项目设计提供了依据(图15~19)。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在做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大楼设计时,由于有了分子中心实验楼的设计经验,少走了不少弯路。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是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联合组建的部级科研单位,研究方向以纳米技术的实际应用为主。总建筑面积13550m2,地上主楼10层,配楼5层、地下2层,建筑檐口高度45m。主楼地上西侧是实验室,东侧及配楼是研究室、办公室及会议室,主楼地下两层是超净实验室及辅助用房,配楼地下两层是变配电室、空调机房及泵房(图23、24、25)。

图20~图22

这个项目的地上部分功能设置和分子中心很接近,因此在平面设计方面采用了相近的布局方案。纳米中心以材料科学研究为主,也有需要通风柜的化学类试验室,通风竖井的设计延续了分子中心的方法。对于科研人员的交流空间、休息空间的关注还是一如既往,阳台的设计上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只在研究室一侧设置了阳台。这个项目最大的难点也是和分子中心的不同点在于,纳米中心地下设置了一个600m2的超净实验室洁净度为外侧走廊万级、实验室内部为千级、中心内部设百级试验台,而且在超净实验室内还设置了需要防微震的电镜实验室。在这超净实验室设计中,相关专业设计院提供了技术支持,我们关注的重点则放在超净实验室的安全疏散和功能组织方面(图21、22)。

超净实验室部分可以分为灰区(与外界联通的区域)和洁净区 本项目采用外设环形参观走道,内部设独立超净小室的平面结构。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减少外界对超净实验室的影响,在发生故障时又可关闭个别独立小室,将损失降到最低。从楼电梯到地下1~2层的超净实验室可以通过灰区内楼梯相互联系。从中部的交通核心通向超净实验室是一条近40m长的通道,这条通道的作用是使外来者携带的灰尘在进入超净实验室前充分下落,在通道附近还设置了存衣间,避免大量灰尘进入灰区。地下2层超净实验室内的RIE实验室在实验过程中会使用部分有毒气体,考虑到试验时操作失误的可能性,在主楼地下室的北侧设置了一部专用疏散楼梯,直通室外,另借用主楼西侧的楼梯在首层直通室外,并通过气体泄漏监控装置联动关闭超净实验室其他通向大楼的疏散门,避免毒气泄漏到大楼内部(图20)。

超净实验室内有大量防震要求较高的实验设备,为解决这一问题,本项目采取了两方面措施:一是为实验设备做隔振基础,采用多层杯形隔振基础(混凝土结构之间填充隔振材料);二是将震动源尽量放置在配楼地下室内,通过结构断开实现隔振,部分放置在主楼地下的风机采用隔振基础处理。另外在风道连接上采用软管,减少震动传递。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3G实验楼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3G手机模拟环境实验楼又是和前两个项目完全不同的科研建筑类型。该项目是国家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研究、试验、认证基地,是展示国家现代通信前沿技术的重要场所,总建筑面积25864m2,地上10层,地下3层。3G实验楼主要以计算机模拟环境机房为主,对于试验环境来说,除了防静电和个别机房恒温、恒湿的要求以外,没有特殊的要求。在人员办公区,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项目位于市区内,用地比较紧张,加之北侧有日照间距要求,建筑整体进深较大,内部空间环境较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方案中,1~4层是三跨的进深,到5层及以上,中间一跨作为共享中庭直通室外,中庭采用电动开启玻璃屋顶。这个方案在科研建筑的传统模式上进行了突破,把商业建筑、办公建筑中常用的中庭手法引入到科研建筑当中,使原本大进深的不良室内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这个方案不仅使中庭两侧研究室都得到了充足的自然通风和采光,并且因为有了可开启的天窗,改善了室内的空气质量和热工环境,降低了空调能耗。科研人员置身其中,更能享受空间变化所带来的乐趣。该项目已于2006年5月动工,更多的细节设计正在完善中(图27)。

在这些实践当中,我们逐渐认识到,科研建筑设计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室外环境人手,也可以从室内空间入手,可以继续推敲科研人员在工作中的尺度、行为模式等等,但归根到底还是要真正了解科研人员的需求,贴近科研人员日常的工作,聆听科研人员的诉说,不落下每一个细节,使“关爱科研人员,以科研人员为本”不成为一句空话。这样的设计才能塑造出环境真正宜人的科研建筑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更好地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建筑设计师篇4

尽管有北京院和上海现代集团这样建筑设计单位中的佼佼者,也不乏京津沪和深圳这样固定资产投资量巨大的城市,但竞争的激烈程度仍然在当前的建筑设计市场上表现出来,各大设计院的任务量只能满足设计能力的50%~80%。

国内设计咨询业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市场供需失衡,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国外企业进驻,更使得各个建筑设计企业的管理者深感国内优秀设计人缺乏。具体表现在:在跨出校门短时期内,建筑系培养的本科生到研究生都难以胜任设计实践工作。我们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关注到一系列建筑设计单位、教育工作者、建筑师和学生们正面临着的现实问题,包括:

究竟怎样的建筑师能够适应当今市场和社会的需求?

建筑院校毕业生步入工作时应当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市场对于企业再教育有怎样的要求?

企业与高校的如何良好的互动?

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希望能够带来些许启发。

一、市场需要主观心态良好、专业水准优秀的建筑师

优秀的建筑师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可能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对于长期在市场一线工作的建筑设计师和设计团队带领人来说,我们感到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主观心态和优秀的专业水准,才能更好地服务市场。

(一) 对建筑师主观心态的要求

1、正确认识建筑师的天职

建筑是不是艺术家。

因此,建筑师的首要职责是服务社会、以自己的一专之才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画家的一幅作品标价百万,即便无人问津,尚可孤芳自赏。而建筑设计的目的是建造和使用,需要社会要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并且占用土地和环境资源。

建筑师不是理论家。

对各种前卫建筑设计流派和时髦的主义与理论,建筑师可以了解,但不能将其视为工作核心,每必奉之。那属于建筑理论家、评论家、学术研究者、教育研究者的工作范畴,而建筑师的首要职责不是夸夸其谈,而是脚踏实地的实现。

足球行业涉及的人群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球员,是足球艺术的直接创造者;第二类人指导球员创造足球艺术的人,比如各种不同专业的教练;第三类人更关心足球演绎出来的种种文化,如某球员的转会费多少,谁又下课了,对甲A在册球员家史了如指掌。他们也是足球文化的一部分,但绝不是足球文化的主体。

相应在建筑界,一类人在第一线生产,是直接做设计的建筑师;一类人是从事建筑学术研究和理论教育的工作者;还有一类是建筑评论家。就好比一个高水平的球员应该上球场证明自己,而不是整天谈论足球文化一样,建筑设计师应该通过身体力行的设计来解决社会与技术问题,而不是主义谈的不精,设计做的不良,偏废正务,不知所从。

建筑师也不是哲学家。

确实,象路易。斯。康这样伟大的建筑哲人,以其圣经式的建筑言论,影响和感召着一个时代的建筑师。但这不是大多数建筑师的方向,作为一名职业建筑师,康不算成功,他一生的大多数方案都留于纸面,而且最终悄无声息的死于三等舱的卫生间里。

建筑师属于服务行业的一支。

建筑作品最终要服务于社会中的广大用户。一个小区可能居住着上千户人家,数万人口。一套百余平米的住房,在建筑师而言,或许只是复杂日常工作中一带而过的细节,但对于众多月薪不过千余的普通居住者,价值几十万元的住宅,往往是一生之中最大的投资,也是将在其中度过大多数时光的所在,想到这些,哪位建筑师还会敷衍了事呢?

任何建筑都有它的投资方。对于一个开发项目,发展商的投资动辄百万、千万、甚至几亿。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建筑师必须根据设计委托合同的要求,在建筑技术上提交一个解决方案。对于一个政府项目,资金来源与纳税人的税金,建筑师对纳税人承担责任。即便是对于一座艺术要求再高,纪念性再强的建筑,比如美术馆或是纪念碑,终究是一项工程,有出资者,建筑师在表现艺术性的同时,也必须满足出资方的要求。这反映了建筑师对建设方的投资,以及所承担风险的尊重。

建筑师对国家和社会也负有深刻的责任。

在有限的土地上,建筑物一经建造,通常要使用几十年甚至更多,建筑师的工作影响和改造着城市的空间环境和文化环境。每一个建筑师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是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当各具特色、缺乏主次的众多标志性建筑集中在一起的时候,建筑师是否又能站到更高的层面去考虑建筑,避免因此而来的混乱城市面貌呢?

建筑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盖在土地上。建筑师没有资格牺牲国家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满足个人创作的欲望。不单是服务于投资建设方,更要服务于社会大众,这是建筑师的天职。

2、建筑师的团队精神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被称为一盘散沙,团队精神相对较弱,往往更注重个人利益。尤其在建筑行业中,建筑师作为“自由职业者”,工作有艺术性的一面,比较容易注重个人价值,而忽视团队精神。事实上,作为生产行业,建筑从设计到建造的复杂分工,使得严密的团队协作成为必需。

大型事务所的常见架构是在公司内部分为不同的设计小组,比如因为不同建筑类型的规范不同而分为商业,住宅,学校,办公楼小组等,小组间的互相协调是顺利完成大项目的保证。小组一般由资深建筑师带领,一味追求个人表现而不讲团队精神的设计师对小组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结果都会造成一定影响。

另外,建筑设计行业不断进行中的结构调整,要求企业间的合理协作。目前国内的大型设计企业大多是综合型的,“什么都能做”。这使得众多企业在同一平台上进行不必要的竞争,也不利于专业水准的提高。

国家政策也在鼓励专业化趋势。目前我国把施工企业资质分为总承包、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三个序列,在最近的一次企业资质就位中,从事专业分包的企业比例相当大。据了解,设计方面的类似政策不久也会出台。

在世界范围内,专门化创作已成为惯例。安德鲁事务所的规模并不大,在国家大剧院中标后,立刻寻找最好的专业公司合作。北京五合也是如此,着重发展建筑设计一个工种,在结构、水、暖、电等领域都根据项目需要寻找相应的能力最强的公司合作。为了提高竞争能力,随着设计企业的专门化,公司间协作是必然趋势。

3、不断学习的态度

优秀建筑师是由时代造就的。

只要将身边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的建筑稍做对比,就能明显地感受到时代对建筑设计不断提高的要求。一般应用型人才,如书架型人才、工匠型人才,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素质全面,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创造型人才在时代的激烈竞争中愈来愈表现出充分的活力。建筑师需要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新兴的工程技术和材料知识。

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从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到钢结构,从石头、木材到钢和玻璃,建筑技术和材料的发展带来了建筑形象一次次的飞跃。建筑师要创新,就必须掌握新技术。

即便是为了能够以最经济便捷的方法建造建筑物,技术方面的不断学习也不可或缺。目前我国建筑界在这方面有较大差距。在有些大跨度建筑中,运用钢结构显然有更快更经济的优势,而由于钢结构设计能力弱被迫采用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事屡有发生。

新设计手段的学习。

美国著名建筑师法兰克。盖瑞在闻名世界的解构主义建筑——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的设计过程中,首次引入了用于航天造型技术的软件,这使得将古根海姆美术馆完全自由的外形,转化成施工图纸进行建造成为了可能。当然,有人认为建筑师对计算机软件的过分依赖将导致创造力的退化,但在西方很多建筑学校,比如引领世界建筑潮流的英国AA SCHOOL,计算机辅助设计确实被列为重要课程之一。应该承认,新一代建筑师对于新型设计手段的掌握是必需的。不断掌握和运用性的设计手段,要求建筑师有不断学习的精神。

不断更新的市场环境。

建筑设计师为市场服务,而市场比知识的更新速度更快。不了解别人在做什么,不了解用户在想什么,对于建筑设计来说无异于盲人摸象。

市场是建筑设计师最好的老师。有效吸收和学习有用的市场信息,对建筑师思维的敏锐程度和专业判断力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活到老、学到老”的古训,对于建筑师保持更长的职业生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 对建筑师专业技能的要求

1、做出正确决策的判断能力及将其贯彻下去的宏观控制能力

建筑设计的过程是从分析问题开始的。

周边环境的建筑约束和文化约束、使用者的需求、项目的市场定位、建筑的性质和特征,都是建筑师必须纳入分析判断体系的影响因素,并形成最初的设计构想。这是对建筑师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的考验。

而最初构想在设计全过程中的逐步落实,则取决于建筑师的宏观控制能力。从构想到施工图的完成,众多具体问题需要判断取舍、不断追溯和贯彻最初决策,将宏观决策转化为微观的解决方案,避免出现因为战术而改变战略的错误。

在2000-2001年,北京五合负责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栋洋房”住宅项目的规划、建筑和景观设计。接到项目之后,北京五合的建筑设计师认识到项目定位是设计的关键,也是贯穿设计始终的核心问题。于是与商北京金网络置业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通力合作,把握住了两点最关键的因素:项目的位置优势和销售对象。

“一栋洋房”项目位于经济技术开发区,从1992年4月8日亦庄开发区成立以来,10年间有1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驻扎于此,其中有著名跨国公司6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40家,在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投资总额近40亿美元。巨大的经济力量使开发区具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形成了“一栋洋房”项目的位置优势。

由位置特点决定了“一栋洋房”项目面向的销售对象主要为中高收入的年轻白领,包括开发区的外企工作者和在CBD工作在郊区居住的有车族,属于成功人士的过渡性第一居所。因而建筑设计师选择了有朝气、积极向上、色调明快、符合青年人需求的格调氛围。

准确分析和正确决策给后续设计明确了方向。从设计至施工图,建筑设计师避免装饰的堆砌,不表现奢华,从形象到功能基本实现了最初的设计构想,并成为2001年北京十大明星楼盘之首。

2、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积累

积累是建筑师必不可少的过程。包括:建筑技术方面知识的积累、建筑法规规范知识的积累、对于国内外建筑作品的了解以及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也正是由于足够的积累对时间的要求,建筑设计被不太准确地称为“老年人的行业”。一般来说,建筑师的成熟期都在四五十岁以后,而50岁以下的建筑师都属于“青年建筑师”之列。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耶设计最著名的朗香教堂时是63岁。建筑师需要充分积累,才能寻求到知识和创造力的平衡点。

积累的实现也来自于对生活点滴事情的关注。据说中国建筑界第一人梁思成先生,去中南海开会还随身携带卷尺,遇见坐着舒服的沙发,他就拿出卷尺来量一量尺寸。对很多建筑师而言,关注生活中的建筑现象和细节已经成为了一种职业习惯。

3、对城市空间尺度、建筑群空间尺度的把握

创造良好的城市、建筑空间,始终是建筑设计的首要责任。

空间尺度是建筑的基本问题,也是当前一些建筑师在追求建筑理念时容易忽略的问题。城市和建筑群的空间尺度存在着基本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一规律,才不会导致建筑创作时的方向性失误。

对于建筑师来说,城市和建筑群空间尺度的把握能力是比较高级的专业能力要求。不具备这一能力的建筑师可能永远只能停留在建筑小品的创作层面上,或者是给城市留下一些大而无当的空间和蠢笨骇人的建筑群。

4、审美素养和造型能力

“坚固、实用、美观”是维特鲁威提出的最早判断建筑优劣的标准。审美素养是成为一个优秀建筑师的必要前提。

人创造了建筑,建筑也改变着生活其间的人们。建筑的外观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使用者的审美和情绪。建筑的美观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化建筑的美表现在温文尔雅,商业建筑的美表现在生机勃勃,建筑的审美取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城市和国家的特征,也是当地社会人文的重要组成。

缺乏审美素养的设计人员与其说是建筑师不如说是工程师。而在审美素养中尤为重要的是宏观造型能力。悉尼歌剧院、艾菲尔铁塔等流传百世的著名建筑均可简练到用一根线条来表达,其宏观造型是震撼世界的重要原因。

5、对建筑构件在空间和形象表现上的预知力

人们使用的是建筑物的空间,而建筑空间本身是由一系列不同功能和尺寸的构件组合而成的。构件是建筑和人交流的最直接途径,极大地影响了人对空间的感受和对建筑的认知。

建筑是不是随心所欲的雕塑,建筑师必须能够通过各种比例的图纸感受到建筑物建成足尺后的实际效果,对各种建筑构件在未来空间和形象表现中所起的作用具备较强预知力。这种能力需要长时间实践的培养逐步形成。

6、对建筑功能的综合解决能力

包括建筑内部功能布置和建筑群体中的场地设计和流线组织两个方面。具体说来有:

建筑内部的水平和垂直交通;

各使用空间的排布和组合;

建筑物和城市道路周边环境的衔接;

地面地下停车的组织;

各建筑物间的协调关系等等。

这些功能问题的解决,既需要建筑师的专业技能,也需要深入学习和了解相应建筑的运转规律。对新技术新材料的掌握为建筑师的解决能力提供了必要的工具,而最关键的还是取决于建筑师对最终用户的关怀。

7、对使用者的关注和了解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人对同类建筑会有不同的需求。建筑师必须关注其差异,提出有针对性地设计方案。这就需要建筑师有丰富准确的生活体验,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积极的思考,善于和使用者沟通,这往往比设计本身更重要。

同样是别墅,在美国,比如洛杉矶,是普通人的居住场所,两个孩子一条狗,一栋house一辆车,是标准的大众化幸福家庭模式;在中国,别墅则是有钱人才能享受的奢侈品,是事业成功,成为“人上人”的标志。于是洛杉矶的别墅可以是简单温馨的,而在中国,则需要能够表现居住者的尊贵身份,超越一般人的高尚品位,而且要以最直接的方式,“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表现出来。有人认为建筑师迎合这种心理和需求是“媚俗”,但“建筑”物本来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俗”物,只有尽早还“俗”的建筑师才能“普渡众生”!

8、表达和沟通能力

表达和沟通合称“交流”,是说明自身意图,进行讨论,并接受反馈意见的过程。包括建筑和思想两方面内容。建筑师的建筑表达能力,即将自己对空间和形态的设想用图的形式反映为具体的形象,这是建筑师的基本功。

首先是徒手绘图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手头功夫”。徒手绘图可以迅速而概括地表达设计意图,也可以用来记录,很适合于面对面的交流。

其次是电脑绘图。电脑绘图可以精确的绘制图纸,易于修改,也可以很真实的表达建筑形象和空间氛围,能够缩短图纸和现实的距离,在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的交流中必不可少。

思想交流是通过语言进行的,在各行各业中都很必要。建筑师良好的思想交流能力有助于理解业主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交流过程中充分的表达也是建筑师自身思想的实现成为了可能。

9、组织协调能力

建筑设计是一个分工协作的复杂过程,历史上著名建筑的设计通常历时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天主教中心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始建于4世纪20年代,最初为长方形“巴西里卡”式大会堂,1506年拆毁后重建,于1626年完工,历时120年,先后经过勃拉芒特、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小桑迦洛等10位建筑师之手,其工程前后协调的难度可想而知。即使在建设速度快得惊人的中国,一栋普通公建的设计建造周期也在3年左右。在这样长的时间里,建筑师一方面要负责设计工作,另一方面要面对很多不可预见的矛盾和变故,及时进行协调解决。

在建筑从策划、设计到施工、验收使用的漫长过程中,建筑师对外联系着使用者、投资者和建造者,对内协调着结构、水、暖、电各工种,承担着核心和纽带的作用。建筑师要组织各类人员的协同工作,同时必须协调众人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使用者追求高标准和投资方追求低造价之间的矛盾,高质量设计所需时间和甲方缩短设计周期要求之间的矛盾,建筑造型变化与结构简捷实用之间的矛盾,如此等等,使建筑师的责任远远超出设计本身。难怪梁思成先生说,建筑师的工作就像“带着镣铐跳舞”。

二、社会和市场对建筑系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建筑系毕业生走出校门之后,不小的一部分人将选择专业道路,投身职业建筑师行列。他们的心态形形色色,水平参差不齐,但他们是否满足社会和市场对于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呢?

作为市场一线的建筑设计单位,也是建筑系毕业生的直接用人单位,我们认为,毕业生在进入专业设计队伍之前必须做好如下两个方面的准备。

(一)坚定、清晰、踏实的主观心态

1、对自身发展方向有明确的定位

无论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毕业生首先需要根据自身的长处和短处做一明确定位,并规划好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建筑专业的本科毕业1-2年的学生中,考研成风。约有80%的人想考,50%的人真正复习并参加考研,而最后只有5%以下的人才能考上。从考研的动机来看,最多的可能是想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再找一个机会继续学习;第二是拿学位镀金以此提高收入;第三个原因是不想走入社会或者在社会上碰壁,想在象牙塔里再躲几年。真正考虑清楚为何考研的学生,少而又少。

对于想提高业务水平的人,读完博士可以说在理论修养上有长足的提高,但建筑设计能力决不是按比例增长,与其他同时期的本科毕业生相比,缺少了宝贵的几年实际工程经验,在这方面实际是落后了,在建筑设计市场上的竞争力反而下降。在国外,设计公司大多不愿意接受理论能力强,工资水平高,而设计能力弱,创造产值低的博士。综观国内外建筑设计大师,几乎没有几个是建筑学博士毕业的,(较多的是有杰出成就以后,被授予名誉博士)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建筑大师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创作出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

对于想拿学位镀金以此提高收入的人,总有学位至上的想法。这跟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有关系,也是社会意识上的误区。普遍认为学位代表水平,学位越高,综合水平越高。最典型的笑话是把博士后当作一种学位。事实上,一个人所获得的收入,不是他的学位高低所决定的,而是与他的劳动在社会市场中所拥有的价值对应。从实际工作中获得的经验,对于建筑设计师而言,会带来更大的社会价值,相应的带来高收入。

对于不敢走入社会抱有逃避心理的人,应该正视自己的胆怯,明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拿不定主意的不妨走出来试一试,只有勇于尝试才能在实践中获得更全面地认识,更好的规划自己的未来。

所以毕业生首先应该明白,社会分工的不同赋予建筑师和学者的不同职责。学者和教师同样是社会的需要,认真做科研与教学的好学者能教出一万个好建筑师;设计师是社会的需要,在最前沿直接服务于社会,也是建筑界的主力。建筑师的学位或高深的理论不能证明什么,他们的价值在于实实在在的设计能力。

在国外,这两者分得很清楚:读硕士或博士的人,走的是学术道路,就很可能回不到实际生产里来。大部分中国人出国,是为了拿奖学金,为了出国而出国。出国读了几年之后才逐渐明白了这个道理,学位越高越不好找工作,在大学里当教授也好,做研究也好,注定了在学术这个领域里面,路是非常窄的。很多硕士、博士到设计公司找工作,不敢说自己是博士,甚至连硕士也不说,只拿本科文凭找工作,这对于个人来说,也是时间和资源的浪费。

总之,对自身发展方向有明确定位的毕业生,于已可尽量避免盲目性、少走弯路;于社会,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教育投入,提高人才的培养效率。

2、正确认识自身能力

刚出校门的建筑系毕业生普遍对自己的创意设计能力过于自信,无视或轻视社会对建筑设计的实际需求,不肯踏踏实实的从点滴做起。尤其是读完研究生的毕业生,过惯了懒散的研究生生活,不适应设计行业严格的作息时间和工作方式。他们应聘时薪金一开口就是别人的几倍,认为学位高的人能力就比别人强,实际情况可能是恰恰相反。

读学位不代表设计能力的提高,也不代表工资应该提高。学位主要代表的是理论水平,与实际生产能力没有本质关系。甚至有些设计单位在这一点上有认识误区,认为学生有创意,将方案推给新毕业生、甚至实习学生做。致使学生也以这样的观点来认识自己,最终误人误己。

3、有长远目光避免浮躁的心态

在明确规划未来和正确认识自身能力的基础上,毕业生应该有长远的目光和踏实的态度。整个社会的浮躁使得大多数年轻人不愿脚踏实地从小处做起,常常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断调换工作,总认为没有找到适合发展的空间。殊不知,限制其发展的不见得是所在的企业,而往往是自身浮躁的心态。

建筑设计师篇5

设计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相对来说,建筑师设计建筑更为全面,涉及面更广,目前还没有哪一项设计的复杂度超过建筑。所以建筑师做产品设计存在一定优势,因为建筑师受到的训练比较全面。出现这种现象也是社会对建筑师的认可。

作为建筑师,您为什么愿意参与产品设计?

不能说愿意,只是有机会的话不会拒绝。建筑师做一些产品设计,也可以让业主来体验、感受、传递建筑师的价值观:空间研究是有价值的,继承空间是有力量的,它是科学,也是建筑学的核心;某些产品对建筑师而言,有特殊的情感诉求;尊重文脉和人的情感,设计的价值是昂贵的,一定比材料贵。但建筑师是我的职业,其他是业余,一个人有业余,是一种最好的状态,我想不仅是做一位建筑师。

您如何看建筑设计与产品设计的关系?

建筑更复杂,其实建筑有时也可以看成一个产品,当中有许多相通的地方。比如都是对材料的运用,建筑师可能会发现更多可以利用的材料。建筑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设计教育,包括艺术上的、设计上的。我觉得建筑师做设计从理念上讲是一个回归,不应该被看作跨界。

建筑师做产品设计的特点和优势是什么?不足之处又是什么?

优势应该是对材料建构的把握更理性。不足之处便是技艺环节上,建筑师需要增加相关知识。比如我做皮包,就要对皮革知识进行了一个深入学习。

您印象最深的一件建筑师跨界设计的作品是什么?

密斯·凡德罗的作品,他的设计脱离纯形式做形式,用材料变现形式,运用得十分巧妙。

您最希望挑战设计的产品是什么?

手表,目前正在联系,有可能合作。本身自己很喜欢手表,一款呈现精密细致的完美品质的手表也有“时间建筑师”美誉,想要挑战看看。

设计师专用包

数次带队到欧洲考察,对国内白领痴迷国际名牌箱包无法理解。为此,曹晓昕专门研究了这些包,发现做工精美,但并不适合设计师的日常工作,对于设计师而言不够“品”。于是,萌生设计一款设计师专用皮包的想法。

建筑设计师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 空间结构 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只的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在这里,我试图对城市空间进行解析,以空间为主导因素,讨论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制约。

解析城市空间

空间:城市空间是空间的一种,但空间是什么呢?空间一词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后来对城市进行设计,空间便移植入城市中,成为城市空间……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作塑造的主体,建筑师们如同雕塑雕像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上世纪末,建筑界发生了一场革命,人们看见了原先看不见的“空间”,建筑师们先前的理念殿堂轰然倒塌了,似乎一切都“黑白颠倒”过来。杰出的现代建筑代表人物赖特曾拿出中国老子的一段话来说明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

这里的“无”赖特以之为空间。一个全新的观念进入了建筑师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此后,建筑逐渐成为空间的艺术,被认为是一连串联系的空间。

中西异同:中国人一直以来就不曾把建筑单体当作主体来刻画。中国建筑工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体上,李允铢曾在《华夏意匠》中讲到:“ 中国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开的”,中国建筑工匠考虑的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院落”。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西方建筑师则更多的注重了建筑物单体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单体的形体塑造上。因此,西方建筑的形体要比中国古代建筑形体复杂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是城市较早的,中国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与建筑之间上了。北京故宫、江南园林都是铁证!

空间概念: 一直以来,西方建筑师这样教授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底关系。把房子当作实体,周围环境作底,我们只看得见房子;如果把房子当作底,房子周围的形状就出现了,这便是空间。举四合院的空间为例。

许多前人已给过我们明示。G.尼奇凯(G.Nitsche)为空间提出以下定义:“这个空间有个中心,就是知觉它的人。因此在这个空间里具有随人体活动而变化的方向体系,这个空间,绝不是中性的,而是具有界限的。换句话说,它是有限、非均质、被主观知觉所决定的……”这是其所谓知觉空间。J.耶迪克在著作《建筑空间论序论》中讲:“建筑空间是可以作为体验空间来谈的,”还说,“建筑空间同人及其知觉作用联系在一起,所谓空间就是继场所而起的知觉的总和。”海迪加也提出过:“不能把人和空间割裂开来,空间既不是外部对象,也不是内部体验,人与空间是不能分开考虑的……”舒伯格。舒尔兹也在《存在空间建筑》中说:“单纯的现实主义者认为世界对我们一切人来说是共同的、一样的,但我们所知觉道的却不是那样的世界,而是我们的动机和过去各种体验所产生的形形色色的世界。”

然而,这关系和空间限定说的是什么?是空间本身吗?不是,它们只是平面的图底和水平面由地面逐步升起的变化,它代表不了空间。空间怎能与平面等同?

建筑空间包括建筑形式(平面和立面)、质感、材料、光影和色彩,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清晰的表现空间的品质或精神。甚至于一声呼啸,一声声回音,也会让人感到空间的存在。因而,现在所阐述的空间概念,不只是视觉感受,必须包括行动、情感方面的其它概念加以补充,它应是一种感觉,就如同我们全身的皮肤都可以感觉到“辣” 一样,“辣”不只是一个味道,不只是味觉,而是一种感觉。

空间意识远不止是脑力活动,它占据意识和感觉的全部, 要求整个自我介入以期作出全面的反应,因而对空间的概括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空间就是某种因场所而产生的人的知觉感受。如同人的听觉,不能用物体振动或声波曲线来概括声音;如同人的色觉,无法用光的反射吸收或光谱来描述颜色一样,空间也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来概括。空间就是人的一种感觉,人对周围环境场所的感受,对自身定位的感觉。

城市空间:城市中的空间,即城市中的人们所体会到的包罗万象的感受。德国建筑师Robert Krier提出过城市空间的概念:它仅是城市内和其它场所各建筑物之间所有的空间形式。这种空间,以不同的高低层次,几何的联系在一起,它仅仅在几何特征和审美质量方面具有清晰的可辨性,从而允许人们自觉的去领会这个外部空间,即所谓城市空间。简言之,就是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间的可被人们领会的所有的空间。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的构成 :研究城市空间,必然要对其分解,以期得到它的构成要素。既然城市空间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必然得从人的知觉、心理、行为角度加以分析。

舒伯格。舒尔兹在《存在空间建筑》中在谈及空间时讲到“如果把知觉心理学所带来的这些基本成果用常见词汇来表示,那就是初期组织化的图示是依靠中心(center),亦即场所(place,近接关系),方向(Direction )亦即路线(Path,连续关系),区域(Area)亦即领域(Domain,闭合关系)的成立而确立。人为了给自己定位,尤其需要掌握这些。”舒尔兹这里把空间用知觉心理学的方法分为了中心、方向、区域三部分。

美国奥斯卡。纽曼(Oscar Newman)从领域角度在居住环境中提出了一个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办公共性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的设想,这种构成是从人的行为心理来分类的。

从人的认知意向来研究城市空间,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归纳了城市形象的五个要素: 路(Paths)、边沿(Edges)、区域(Districts)、结点(Node)、标志(Landmarks) .这个分析是真正从人的认知角度去分析城市空间,尽管凯文。林奇本人也许并没有把城市空间当作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种感受,但他的城市五个构成要素恰恰是从城市所提供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即他所谓的人对城市的意象(Image)角度出发而得出的。

城市空间的本质:任何事情,都不能只见其表面,而应究其本质,这样才有助于我们的设计。一直以来,建筑师在谈论建筑时,常用平面、模型来说明设计,经常费尽心机在设计平面、模型上。习惯性的,当建筑师、规划师们谈及城市规划、城市空间时,也都不由自主地拿出城市的平面、模型来。对建筑设计来说,也许确实离不开平面和模型,但在城市设计上,平面模型到底能够说明什么呢?按照图纸上的平面、模型能建造出设计者所想象的城市空间吗?平面与模型,只能表现一种二维的形态,当然,以建筑师的眼光来看,平面上的建筑符号能代表特殊的涵义,在他们的头脑中由具体的平面加立面、剖面就能绘制出一副理想的效果图来。而这一过程是足以耗费许多宝贵时光,且没法保存下来;模型,似乎是对设计对象一个整体直观的表现,但人们观看模型的视角形成的印象是鸟瞰的效果,而建筑设计要解决人的尺度感受、规划也解决的是人走在大马路上视觉感受到建筑群高低错落和周围的环境相映成趣的效果,这些,模型体现不出来。如昌迪加尔城市中心,这是上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大师之一勒。柯布西耶的作品,看到这张精美的总平面图,我们感到它的构图十分严谨,极富现代风格,难怪曾有人评价它:“整体的构图是华丽的,使人感到出于巨匠之手,……”尽管图中加了阴影,使人感到其立体的效果,无非是让人看到在高空看这个市中心的形象,可又有几个人能从这个角度欣赏这个伟大杰作呢?人们只能在城市中欣赏和体验,同时城市空间需要人的介入。

巴西利亚新都三权广场及政府建筑群一经问世,震惊全世界,从高空俯瞰十分壮观,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它的设计者奥斯卡。尼迈也尔(Oscar Niemeyer)是勒。柯布西耶的推崇者,视觉艺术是他的创作源泉,无疑这又是一个平面城市、模型城市的典范。由于推崇勒。柯布西耶,由于从视觉出发,与昌迪加尔类似,他的城市空间需要还原成平面或模型才能显其美丽,也就是在高空中观察才见其壮观。但身在其中又如何呢?城市是不能当作雕塑来欣赏的。一位曾在那里住过的建筑师这样评价:“住在旅馆里,周围一个孩子也见不到。整个城市没有生气。”城市空间要提供给其中的人以不同的全面的感觉,不能只是视觉。

魏林比(Villingby)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卫星城,距首都10公里,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干道与母城来联系,用地170公顷,人口2.3万。中心商业区占地700×800米为岛是布局,由两个大型百货商店、70个小型专业商店、咖啡店、饭店等组成。其规划模型使我们得到了极为良好的图形感受,由空中鸟瞰效果如同模型,“从飞机上看,完成的设计给人印象极深,它将观者放在设计者制作研究形模型似的同样位置上。然而当一个人实际从地面进入魏林比并在城镇内走动时,他要想找一个统一组织的空间是徒劳的。事实上,从地面上感受魏林比绝不如在空中那样令人满意。”

因而,我们现在不能再抱着传统方法不放了。平面城市和模型城市也许时上半个世纪的典范,可到了60年代后,这样的设计典范起了改变,先是雅可布斯(Jane Jacobs),再是林奇(Kevin Lynch),加上克林罗(Colin Rowe)等人的理论,都暗示了一个重返街道生活,有历史感与地点感的全新的城市设计范例的浮现我们应该寻求城市空间的本质以便找到更准确更实际的设计城市空间的方法。

本原问题即第一性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研究城市空间的本原,也就是探讨城市空间从哪里来的,是什么东西决定城市空间的问题,从而知道城市设计者的任务,知道设计师应该设计的是什么。

城市空间的本原:建筑,就是要人们去亲身体验,不只是看看而已。他吸引我们深入,亲历其境,分享在其中活动的人们的感受。当水花飞溅,汩汩作声,从四面八方向我们飞来时,我真的完全置身其中陶醉了。城市也是,或者说必须这样。设计者的课题并不在于创作建筑立面和体量,而是要创造一个包罗万象的感受,以促成人们的介入。

城市空间就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那种包罗万象的感受,城市设计者就应千方百计的创造城市所能提供出各种感受。什么决定这种感受呢?根据什么来设计呢?城市空间感受的根源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城市与社会生活,与经济、工程技术;与思想意识;与运动;与时间等都有密切联系。各种因素都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变化。究其共性,这些全都是“人的行动”——人在城市中的行为运动决定了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感受,人们在城市中的行动方式的变化决定了城市空间的变化,“人的行动”即城市空间的本质。

空间就是人的空间,为行人考虑是设计的全部。城市设计是为人的,正如J.O.西蒙兹所说:“ 作为计划着,我们不仅要处理地域、空间和素材,不仅要应付本能等属于心灵方面的东西……仅仅适应人是不够的,好的设计必须满足他,取悦他,提高他,并且鼓励他。”从城市空间的本质出发,即从“人的行动”出发,我们才能设计出杰出的城市,从而避免重蹈覆辙。设计城市空间,不再是空空的设计,实际是在设计人的行动,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心理感受;设计在城市中让人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设计不让人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这才是设计城市者的任务。中国园林设计师们一直以来就是这样做的,甚至中国设计师一直致力于在设计游人的心理、联想及运动中的感受。当今的城市设计师应该向我们的先辈取法,细心体会中国园林的精妙之处,探究先辈们是如何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和心情,运用何种方法设计出那种丰富的空间。而在具体建筑的形体刻画和理论设计上则应该取道于西方的先进内理论设计思潮。

空间发展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学

城市规划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但在研究对象上,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而空间应该是更为基础的理论,它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是从一个侧面研究城市的形态。

现代城市发展与空间研究趋向

城市空间向区域空间转化:区域交通和信息化发展促使现代城市空间从封闭结构向开放结构转化,信息的沟通加速了城市网络化的建设,使每个城市都与所处区域空间的整体密切相关,城市密集地区的出现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现象。世界上已经有六大城市密集区,美国东北沿海地区、美国五大湖地区、日本东京地区、英国伦敦地区、欧洲西北部、中国沪宁地区等。

从广度来说,以往的认为由产业布局的点状规划到交通布局的线状发展再到以创造更好的环境,改善居住与工作套间为目标的面状规划的三次时间并没有解决城市发展的社会病症,应该探索更整体与立体的规划,即在国土范围内建立“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的整体割据和发展模式。特别应注重城乡空间一体化的发展,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作用和关系,强调在大城市地区和城市密集地区建立一种共同发展的秩序,从而促使区域的整体良性发展。

空间意识与行为模式

文化观念与理想空间: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构成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准则,由此而形成社会空间,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普遍的事实。美国人文地理学家拉普普特(A.Rapopot)在《居住形式与文化》一书中有大量例证阐述。在每一特定的地区,种族群体的文化传统及其演进对城市空间的组织与发展产生影响,形成了城市空间的文化特色,空间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其空间物质形体积淀和延续了历史的文化,另一方面它又岁居民整体观念和社会文化的边而发展。空间结构形成后又反过来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以中国古代为例来说明这一点:中国古人“仰观为天,俯察于地”是观察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天圆地方说”就是中国早期对宇宙万物空间形态的基本看法。“天圆地方说”作为一种整体上的文化观,方形成为人类居住空间的理想模式。它从深层次的文化意识上奠定了中国方形城市的理想形态。

对中国传统城市而言,天人感应思想也极为重要。它通过与书等表达方式将天人相符引申到田地契合,形成了我过城市空间布局中象征主义传统。所谓“天星地形,上下相因”、“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各类建筑要素如宫室、宗庙、社稷等都与天相对应,同时由星辰的运动显示祸福。

行为活动与空间模式:20世纪50-60年代,人的基本需求以及多种社会使用方法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了城市空间不仅是一个三维和四维的空间实体,而是包含社会过程的综合场所。这是一个空间观念的更新,这一更新进一步说明了空间形式背后的深层社会结构。行为科学的发展对此产生了强烈的促进作用。

20世纪心理学发展经理了两个重大的挫折,首先从传统心理学转向注重行为研究的行为心理学,接着再到注重饮食的认知心理学,它们构成了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

传统心理学重视研究意识观念,而忽视了物质与社会环境的作用。而行为心理学注重行为,否认意识观念,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否认存在着本能的心理特征遗传,走入了环境决定论的歧途。后来认知心理学对行为心理学进行了修正,引入了“整体行为”和“中间变量”的概念。“整体行为”是指共同趋向和目的,这种行为带有选择的性质,“中间变量”指行为不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结果,而和一系列中间变量有关,包括有目的性的认识,以往刺激的情景和经验,它们与观察的反应相联系,构成行为的实际决定因素。环境虽然还是重要的,但已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重要的原因。环境提供信息,通过人的外部行为的各种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储存和操作。重视过去实践经验成为认知心理学的最重要特征。

人为环境与空间建构

建成环境与空间的肌理:建成环境,指城市中非自然因素形成的人造环境,是由城市中已建成的城墙、街道、桥梁、建筑物、构筑物等构成。除一些特殊因素外,大部分的城市空间发展都与建成环境有关,城市是一个连续生长和不断更新的有机体。

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和不同地点、功能的城市,其建成环境能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由此形成不同的空间肌理。我国传统城市由于交通形式、营建技术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形成了细密和均质的空间肌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空间的肌理不断有新的变化。现代中国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间肌理特征,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等功能划分,每个区内的建筑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等也都有所差异,形成了整体的不均质、粗犷的空间肌理,并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都有新的变化。这说明空间肌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社会、生产、生活和技术相适应。

历史观与旧城更新:对待已有建成环境和城市的不同观念将产生不同的空间结果,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比较中西方一些重要的历史扩展诡计,可以看出城市空间在整体建构上对已有建成环境的不同态度。古代中国的都城作为封建王朝的象征,“从项羽开了一个这样的像消灭敌人一样消灭钱钞城市的先例,其后就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特殊传统,新的王朝兴起就兴筑新的城市,王朝的败亡,就连同作为国都一起毁灭。”

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建筑无、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

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对于室内空间的要求是建设目的中最主要的部分,这使建筑物成为一个项目最主要的内容,建筑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

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野猪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详细培植项目的组成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的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同时要与业主协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是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二也是主要的,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规定等。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

⒈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

⒉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有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⒊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

⒋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城规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

⒌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中间环节,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和土地有偿使用的前提条件。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其控制力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加速,同时也出现种种失控现象。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⒈开发商和建设单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断更改建设用地和增加建设密度。

⒉行政领导为了招商引资,强行干预控制性规划。而美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规划法规系统比较完善,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的区划。美国地方规划管理工作的三种控制手段:区划法、土地细分法、和设计指导原则。

其中,区划法和土地细分法是真正的法规,设计指导原则只是一种引导性的控制手段。

美国的区划以“保护公众的卫生、健康和福利”为出发点,其结果是对土地经济利益的严格控制。包括:

⒈允许的用途。

⒉地段的设计要求(地块的最小面积和面宽、红线退后、容积率等)。

⒊建筑设计要求(限高、层数、建筑面积等)。这些区位、用途和开发强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地价,关系到房地产所有者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所在,因而只能遵循公开的法定程序来决定。即每一个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都在控规中得到了明确控制,而没有对视觉美感的直接控制。

我国控规传统做法忽略了经济规律。目前,我国控规典型的做法是由规划师在指定的大街区或几个大街区内,参照甲方提供的容积率(密度),摆房子,即在保留部分现状的前提下,追求空间体量的美学关系和视觉效果。然后以此来分割地块、分配楼板面积、指定建筑红线,以供将来批租土地之用。这种做法常常土地市场经济规律。如,规划师为了追求美的原则,把地块分配的大小不一,建筑规定的高低不一,丧失了统一的标准和公平的原则。还违背了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

我国城市规划的误区。历史上由于种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规划设计与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设计之间一直难以区分,这种现象造成我国的控规地从美学和视觉效果出发,缺乏对土地经济体制的全面认识。在控规立法上,我觉得应该注意两个原则:

⒈对用地的控制要符合土地建设开发的经济规律。

⒉一切对地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应该在立法中有明确的规定。

求同与求异的原则。在同一区位的相邻地段,美国区划的控制原则是求同,即遵循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在同一区位,保证土地转让(批租)时地价相同,自然要把地块的大小、建筑体量、容积率、红线后退等做一视同仁的规定。这种控制手法在产生和谐的风格、有序的城市肌理、保护街道界面、合理利用土地方面是成功的。

视觉美感的控制。美国的经验:引导性手段。

以美国的城市设计指导原则为例,它控制的是街景透视,关心的是人在以街道为中心的公共空间的心理和视觉体验。城市设计指导原则对一切影响街景透视的因素提出设计要求,包括建筑体量关系,广场之间的围塑关系,街道及建筑界面的尺度关系等。

建筑设计之我见

起初,做设计时我经常的手法也是从主观的感觉出发,通过形体、体量的造型来首先达到视觉上的审美要求,而且设计的大多数时间用在了这方面,对于细部则由于时间的限制而来不及仔细推敲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结合环境总体考虑。

在现今紧促的教学制度下,我学到了什么呢?学到了功能组织、流线分析、快速设计,

而创意真的难以发挥。即使有,也觉得自己的东西太少。我自己擅长的就是三维想象。在与现今教学环境的结合下,我在透视、空间分析方面有了很大进步。而这是不够的。前段时间看了些论文书刊杂志,结合规划考虑了设计的做法,逐渐明白建筑更应该怎样做了。

⒈ 结合环境。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

⒉ 造型。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这方面我喜欢板材效果,直接、明了、轻佻。

建筑设计师篇7

用青春和才智描画最美的蓝图

1986年金秋,一个收获的季节。

秋天的北京,这一天也格外明朗,北京大学理科教学楼群工程设计的评审现场似乎格外静寂。一份份匠

心独运的设计蓝图让期盼已久的中外专家满目清明,神思飞扬……终于,美国著名建筑专家安德森先生率先以美国式的坦诚打破暂时的静寂:“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设计(李卓彬主持设计――笔者注)构成了最佳与最适宜的解决方案,以当代标准而言,无愧为精彩的、令人兴奋的作品。”

以明清王公贵族园林私邸为基础的北京大学校园,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园林的建筑艺术特征,但是随着现代城市的崛起,作为国家“七五”重点工程项目的北大理科教学楼群设计,面临的一个关键难题,就是既要紧紧跟上城市建筑发展的现代化节拍,又要为传统的民族建筑艺术拂去蒙尘,让北大校园再放异彩。

专家的赞誉是发自内心的欣赏。李卓彬主持的这份设计蓝图已经过了四轮评审,从评议组到评审委员会,每一轮评审者都毫无例外地将最高的评分亮给了这同一份设计。评审者中,有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建筑大师戴念慈,有美国的安德森,还有10多位来自全国的著名专家、教授。

雏凤试声,婉丽动人,红杏一枝,春已十分。北大理科教学楼群设计在年轻的李卓彬的设计生涯里不是第一枝报春花。

早在1983年春天,刚刚走出校门几个月,见习期未满的李卓彬就已初露小荷尖角了。当时,参加深圳新闻大厦投标的不仅有国内的设计院,还有香港、美国的设计单位。李卓彬主持的设计方案在深圳第一轮的评选中一路绿灯,顺利闯入“三强”。第二轮评选在北京举行,北京方面十分赞赏李卓彬大胆而美妙的构想,但他们要求广东省设计院再补充一些可行性报告。这个时候,一直关注着李卓彬成长的建筑设计大师容柏生先生基于对李卓彬方案的了解和信任,写下了翔实中肯的推荐报告,北京方面在接到报告以后,当即宣布李卓彬的方案中选。

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毕业后,李卓彬在建筑设计方面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利用各种机会丰富自己,给自己充电。1984年5月,广东省设计院派李卓彬东渡日本学习,开阔视野。在日本,李卓彬无心领略东京银座的浮世繁华,也无心探寻东瀛古国的遗风,一颗年轻敏锐的心完全陶醉在日本建筑设计的古典与现代之中,他用眼睛去摩娑桂林宫的一柱一檐,用心灵去触摸皇居大厦的一砖一瓦。

天道酬勤,1991年,李卓彬被广东省科委破格提为高级建筑师。

尽心力履行城市管理者的职责

“江流两岸阔,风正一帆悬。”1998年6月,担任了几年广东省建筑设计院领导职务的李卓彬又被赋予了新的重任一出任广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分管城市规划建设、国土资源和环保等工作。在城市管理者的岗位上。李卓彬将自己的人生作品又写到了情节更紧张、细节更动人之处。

与世界上许多大都市一样,广州也一度面临着诸如城市规划薄弱、土地批租过量、城市环境脏乱差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李卓彬和同事们一起,顶住种种压力,克服多重困难,按照广州市城市建设管理“一年一小变,2010年一大变”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广州市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成绩显著,城市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01年12月,广州市被国际公园与康乐协会授予“国际花园城市”称号。同年广州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李卓彬也因此获得了建设部授予的“优秀市长”称号。2002年广州市再获殊荣,被评为“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迪拜奖)”。

2003年换届后,刚刚在自己熟悉的城市建设规划方面取得不俗成绩的李卓彬,又接受了新的安排,开始分管对他来说全新的工作领域――文教体卫。调整分工以后的李卓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抗击“非典”疫情。作为广州市抗击“非典”联席会议的召集人和抗击“非典”指挥部的总指挥,李卓彬义无反顾,率领同事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抗击“非典”,抢救病人的工作中。

疫情暴发初期,广州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2003年2月11日,就在世界卫生组织来广州考察前夕,广东省政府召开新闻会,李卓彬临危受命,作为主要发言人向海内外媒体客观科学地广州抗击“非典”疫情情况,大大缓解了广州市民的恐慌情绪,维护了广州市乃至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为取得抗击“非典”斗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谈到广州市抗击“非典”的胜利,李卓彬更多地将其归功于全体广州市民的共同努力,归功于政府的英明指挥。事实上,经历过北京那一场动人心魄的“非典”疫情的人都知道,处于疫情中心的指挥者,要面对多么大的考验,要具备一种什么样的勇气。

2004年是广州市申办2010年亚运会的关键一年。在国内加紧筹备工作的同时,李卓彬与广东省和广州市的同事们一道,通过一切外交手段,向亚奥理事会成员宣传广州申亚行动。李卓彬和亚申委的同事们先后出访马来西亚、印尼、印度、菲律宾、孟加拉等10个国家,会见了亚奥理事会主席艾哈迈德・萨巴赫及10国的奥委会委员。利用参加亚非运动会、东南亚运动会执委会、东亚地区奥委会论坛、南亚运动会等机会,李卓彬和同事们想方设法与越南、老挝、新加坡、不丹、斯里兰卡等19个国家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数十名奥委会官员进行了交流,为成功申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过艰苦努力和细致工作,约旦安曼、韩国首尔和马来西亚吉隆坡先后退出申办,广州市成为惟一的候选城市,并一举获得了2010年亚运会的举办权。

蓄势待发迎接新的挑战

谈起自己从建筑设计师到城市管理者的过程,李卓彬看得很简单:“接受挑战是我最大的乐趣。”从接受来自建筑设计界的同行们的挑战。到面对“非典”疫情艰险,再到申办亚运会的挑战,李卓彬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挑战成功的乐趣。

“我名字里有几个‘木’,木本植物插在哪里都很容易存活。”李卓彬半开玩笑地解释着自己在不同岗位上的角色转换。十年树木,如今李卓彬的人生之树已是根深叶茂,亭如华盖。中国青联常委,中国勘测设计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青联副主席,广东省科协常委;中组部、人事部、中国科协授予的“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教委联合授予的“八十年代优秀大学毕业生”,“广东省首届十大杰出青年”,“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广东省先进生产(工作)者”,国务院颁发的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等等。众多社会职务和荣誉正是这株“木本植物”上面结出的鲜美,成熟的浆果。

建筑设计师篇8

建设部部长、第十二届亚洲建筑师大会组委会名誉主席汪光焘在致辞中说,相信这次大会一定能对促进各国建筑师相互学习和交流,对推动亚洲的建筑设计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成为亚洲建协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会。

汪光焘在致辞中说,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乡建设日新月异,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建设速度都排在世界前列。一大批优秀的建筑设计在中国涌现,对塑造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发展城市功能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 0年上海世博会的申办成功,为中国城乡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中国和世界的建筑师提供了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

汪光焘说,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基本国情,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的道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设部一贯重视科学技术、重视科技人才,倡导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坚持注重特色、反映时代风貌,重视建筑创作上的百花齐放,特别是尊重建筑师的创作和劳动,努力营造繁荣建筑创作、推进建筑科技进步的良好氛围。

20日晚上,大会还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颁发了2005―2006亚洲建协金奖、亚洲建协大会贡献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全国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学生设计竞赛奖、2006中国建筑应用创新大奖。获奖作品于大会同期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进行展览,向世界宣传了中国的建筑师和中国的建筑成就。

第十二届亚洲建筑师大会暨第二十七次亚洲建筑师协会理事会9月17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本届大会以“演变中的亚洲城市与建筑”为主题。来自亚洲建协17个国家(地区)会员学会的建筑师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同行将共同研讨在设计创作中如何保持亚洲的传统文化与地域建筑特色,倡导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的发展。本届大会的特点在于加强建筑师之间的互动性,除了大会主题报告之外,还将安排4个分会场的学术报告,与会代表一方面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另一方面还可以参观北京的建设项目,与中国和其他地区的建筑同行共同讨论建筑师的社会责任与职业合作。

以下为第十二届亚洲建筑师大会主题报告摘要从“亚洲特色”到“城市复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在1/4世纪之前的1982年,中国建筑学会应邀出席了在马尼拉举行的亚洲建协成立大会。那时.中国建筑学会尚未参加亚洲建协,我和防占祥先生受中国建筑学会的派遣,作为观察员出席了这一次盛会,当时的情形还历历在目。在亚洲建协成立之后的第25个年头,我们亚洲建筑师又聚集在中国北京,共同举办亚洲建协第12届大会。

城市的发展与环境、社会的包容以及凝聚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推行,绿色建筑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的倡导等等,声浪渐高。“亚洲特色”问题,有必要进一步从建筑概念拓展到“城市文化”的视野来展开讨论。

世界各国,包括我们亚洲各国的城市与文化,都有各自的文化传统。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高潮中,伴随着资本(包括积极的与消极的两个方面)大规模的涌入,也伴随着铺天盖地而来的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如果我们亚洲各国的建筑师对于各自的地方文化,没有一种明确的认识,如果我们对于自己的本土文化,不自觉、不自尊、不自强、不自新,那么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就有可能被冲淡或被遗忘。同样,我们亚洲各国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也是一种文化财富,现在却遭到大规模城市化运动的摧残。更确切地说,由大建设所带来的大破坏,使得我们的许多珍贵遗产,包括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正在缓慢地消失,甚至在一些地方正在被彻底地摧毁。这并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这一类例子不胜枚举。

从建筑到城市,从人居环境到自然环境,都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需要我们给予充分的爱护与珍视。我们要重视城市的固有文化,要追求每座城市的文化特色,要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尤其要保护与发展既有的城市形态与城市肌理(UrbanTexture),使我们亚洲各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能够得以继承,弘扬和发展。

亚洲城市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城市合伙基金会主席综合环境规划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Nathaniel von Einsiedel):亚太地区的城市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将占到总人口增长的100%。如何应对这一城市化浪潮不仅仅会对该地区,而且将对全世界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制定适当的政策和方法,同时随着环境的改变不断作出更正,以引导那些关键参与者共同塑造亚洲的都市区域,这一点很重要。

在亚洲的城市地区所面临的众多挑战当中,可能对城市未来成长的规划与管理产生特别影响的有乡村――城市的转型城市建筑物的效能导向,汽车化的大背景中的城市可达性;城市周边地区的形成:不断增强的消费影响。

近年来,亚洲一些城市的开发以及再开发项目的经验都表明,对本地风俗的了解和熟悉不光会带来一些看得见的益处.对当地文化的敏感甚至可以决定一个项目是继续进行还是被取消。项目规划和设施的负责人对当地的文化、经济以及建筑的了解对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

至于项目规划,城市开发工程的经验总结了几条可以被全面应用的原则,这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提早规划基础设施

②保留并加强当地的可识别性

③建筑密度适度

④框架和城市增长边界

⑤连接和步行尺度

⑥多样和协调的建筑

我们怎么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英国Llewelyn DaviesYeang公司和马来西亚汉沙一杨公司的首席建筑师杨经文):我们绿色设计的工作尽管与许多其他的绿色设计师有共同的目标,但还是有自己与众不同之处。作为一名生态学者,我们工作的最主要区别是从生态学的视角去考虑问题。当今人类面临的最重大挑战是致力于为我们的后代保护环境,但是如果我们仍旧保持现在的人口增长率和消费需求,

这项挑战将被激化,而这也将是地球的最后一个千年。因此对任何一个设计师来说,一个发人深省的紧迫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来设计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我们应该在日常活动中加强生态的联系,特别是在我们的工作和设计中,都可以从水平或者垂直两方面把周围环境都考虑到。实现生态的联系能够确保物种之问的联系、互动和流动,更可以在各种资源之间共享。一旦做到提高生态的联系就能确保物种多样性的恢复和进一步恢复物种的存活率。在我们的区域规划中可以更好地说明水平相关性的意义:那种生态性走廊能让我们的城市模式从生物学意义上讲更具可行性。除此之外,垂直相关性对建筑物本身也意义非凡:众所周知,大多数的建筑物都不是单层,这样我们的设计从地基到屋顶需参照垂直相关性进行生态设计。

伴随着生态联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把自我构建的环境中固有的无机物融合到周围的环境中,让双方都实现生态系统化,藉此我们创造了一个“人造生态系统”,它与自然的生态系统和谐共存。由此我们提高了人类在生物圈中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生态设计还涉及到对场地生态的洞察力.任何设计或商务活动都应以与生态活动良性融合为目的。对于场地规划,在加入一些人为活动以前,我们首先必须了解该地点生态系统的特性。每一个场地都有一个生态,而这个生态对施加在自己身上的压力的承受能力有限。如果施加的压力超过了这种能力,则生态就会遭到无法挽回的破坏。

探索有特色的和谐建筑(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世纪之交,东方正面临现代与传统、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撞与融合。具有鲜明文化属性的建筑自然不例外地卷入了这种浪潮。当代城市建设体现了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的汇合。在这个汇合点上,物质的与精神的、传统的与创新的,地域的与世界的等两极的东西必然会神奇般地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一种洋溢着生命气息和生活朝气的综合美。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认识到当代城市艺术的最大特征是综合美。这种美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其最重要的特性是和谐。

建筑是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中介,作为城市的主要组成,其文化取向当然应该与它所处的城市、环境相协调。优秀的建筑应该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城市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我的建筑创作可以说是在追求一种“和谐建筑”。

我在设计实践中,逐渐体会到“和谐建筑”的理念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和而不同”,第二个层次是“唱和相应”。“和”是指相异因素的统一,“同”是指相同因素的统一,我们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第二个层次“唱和相应”是讲相异的因素怎样才能达到“和”的境界。先人的智慧给我们以启迪,有助于我们建筑师开扩设计思路,提高创作境界。在国际化的浪潮中,一方面勇于吸取来自国际的先进科技手段、现代化的功能需求,全新的审美意识,一方面善于继承发扬本民族优秀的建筑传统,突显本土文化特色,努力通过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外来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途径,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的和谐建筑。

因地制宜见证亚洲复兴(韩国异空建筑师事务所会长柳春秀):我是来自韩国的建筑师,韩国是一个矛盾中的国家,既处于数千年文化传统的最后阶段,同时近年来又在一些技术领域证明着自己。

6年以前,我在伦敦建筑联盟学校发表演讲的标题是,“双刃剑”。双刃剑比只有一个刃的剑有优势。双刃是一种隐喻:一面是亚洲传统文化,另一面是西方技术。我认为亚洲处于优势,因为我们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或者技术要胜过西方人了解东方。这表明亚洲有着特别好的刀刃。但有时候,看着我们文化和传统的骄傲在年轻一代中逐渐消失,让我们感到很痛苦。对我来说,就好像我们在战场上没有充分使用我们的武器。我想以一名年长亚洲建筑师的身份,真诚地向今天在这里聚集的年轻建筑师呼吁。

请不要停止对中国思维和文化这一伟大传统的研究。

我一向认为,建筑是适应某种特定文脉的产品和过程。文脉是指能对建筑设计施加影响的任何外部条件。建筑师必须适应文脉,但是无法改变它。在一个韩国小村庄里设计一所乡村房子,与在中国一座大城市设计一座高层建筑需要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如果我必须在曼哈顿设计一座摩天大厦,不一定必须考虑到风水或者阴阳理论等因素。我宁愿尽量侧重于地质特征、飓风的潜在影响和纽约人的生活方式。因地制宜,意思是正好适合特定时间和地点,这最好地描绘了我在建筑设计中的哲学。很高兴它同样扎根于中国哲学史,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极大的肯定。

文明在向西转移。我则把它解释为现在是亚洲文明的新开端。我们将见证一次新文艺复兴,这次复兴将会沿着中国、印度展开,一直到中东。朝着这个目标发展的关键在于友谊。友谊、友情、相互欣赏――这些是能够让我们把宝贵的传统转化成更丰富,更充实的将来的桥梁。

建筑设计师篇9

关键字:总设计师;工程设计;质量管理

Abstract: The general designer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project design. A good general designer should not only have high technology level, as well as the good communication, coordination, organization, control ability, ables to guide design team to excellently finish each design task. As a good general designer, he will generally manage the design quality from five respects.

Key words: general designers; engineering design; quali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工程项目设计质量是决定工程建设质量的关键环节,工程采用什么样的平面布置和空间形式,选用什么样的结构类型、材料都直接关系到工程主体结构的安全可靠性,关系到建设投资的综合功能是否充分体现在规划意图。设计的严密性、合理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工程建设的成败,是主体结构和基础安全、环境保护、消防、防疫等措施得以实现的保证。一般总设计师由综合素质较强的建筑师担任,在工业及市政工程的设计中一般总设计师由综合素质较强的工艺专业人员担任,本文主要是针对民用建筑设计中的质量管理来讨论。

一、方案投标阶段

方案投标阶段是项目设计工作的开始阶段,正所谓“万事开头难”,方案设计是详细设计的基础,其考虑的因素很多。但在投标阶段,往往留给方案设计的时间太仓促,方案设计深度不够,设计师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多方案优化比选,导致中标方案很不完善、甚至失标。

很多建设单位更崇尚国外的设计方案,其实这是有原因的,外国设计师擅长创意,国内的建筑师更擅长技术。但是很多大型地标性的建筑设计招投标本身比的是概念设计。概念设计是方案设计的灵魂,它不需要模型和具体的方案设计图纸,这样可以节省人力、物力。

随着国内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实在方案投标阶段可以借助很多手段进行方案的优化工作,比如,绿色建筑模拟仿真技术、BIM技术等,通过仿真会发现许多不合理地方,重新修改方案,使方案更加合理。这些都可以成为投标中的亮点和创新点,增加建设方对投标单位的信任。

加强方案阶段的管理非常必要,这要求总设计师和方案创作人员在方案设计阶段花更多的心思,做出更好的创意,方案设计完毕后要进行方案的筛选和评审工作,最终确定参加投标方案,保证中标率。

二、设计前期阶段

抓好设计前期阶段的准备工作是总设计师工作的首要任务,合同签订阶段,生产质量负责人和总设计师就应该组织专业负责人开展前期设计的准备工作,前期设计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设计基础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设计基础资料的搜集包括要求甲方提供地勘报告、水文气象资料、地震资料等;对于甲方不能提供的资料,总设计师应组织专业负责人等人员查找相关资料,包括了解地方法律法规、收集以往完成的相似设计图纸等,或者到现场进行实地勘察,保证快速准确的搜集完成设计所需要的全部资料。总设计师在资料搜集过程中应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够指导相关人员搜集所需资料,以免误工,影响生产计划的安排实施。

2、消化合同要求

根据合同要求与业主进行有效地沟通,了解业主的确切想法,尽快把大的设计原则定下来,在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双方协商确定设计深度、进度及图纸套数,总设计师应根据合同和甲方的补充要求,初步拟定一个设计方案,包括工作量的统计、人员的配备、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补救措施等,为编制开工报告和具体的生产计划做好准备。

三、初步设计阶段

初步设计是依据已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可行性研究报告)而编制的设计文件,是工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制施工图设计和安排年度计划的依据。初步设计最重要的作用莫过于对于工程建设费用的预估和控制,据分析,初步设计影响投资的可能性大致为75%~95%,因此,抓好初步设计阶段的设计工作非常必要。

民用住宅类建筑一般做初步设计的相对较少,对于复杂的、大型的公共建筑和专业建筑,初步设计阶段应集中精力解决以下问题,也是总设计师管理的重点:

1、优化及深化方案设计,考虑细部尺寸对电气、设备布置及其他专业的影响。2、协调各专业进行技术设计,确定技术方案:比如用电指标、给排水指标及相应的设备选型等。3、可以依据初步设计的成果进行设备材料的招标和采购。4、出具设计概算。

四、施工图设计阶段

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十一个环节:编制开工报告、方案评审、建筑提平行作业图、会做、公用专业提土建资料、设计验证(校对、审核)、审定、底图归档、计算书归档、成品交付、完工报告。

总设计师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应对以下内容做重点关注:

1、建筑设计标准的制定与统一,门窗、线条、分格线的位置、标高、尺寸,卫生间、厨房、阳台等用水位置降板尺寸,建筑面层预留厚度。2、综合管线预留是否齐全;3、节能措施、节能说明与建筑设计说明是否一致;4、是否有违反强条及过期规范的情况;5、项目归档前应进行建筑、结构专业的一致性会审,审查建筑、结构专业各方面是否一致;6、建筑、结构计算书有无问题,对施工图设计质量的把控还包括一些其他方面的工作,关键是要看总设计师的经验和组织协调能力。

五、后期服务阶段

后期服务阶段主要是指现场的施工配合。一般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设计意图领会差异、设计文件本身不完善、甲方修改方案等问题,造成后期服务的难度加大,这是考验总设计师综合协调能力的关键环节,这一阶段总设计师应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协调各专业对施工图审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回复;2、在技术交过程中,带领各专业主要设计人员参加,对设计意图进行详细交代;3、及时协调各专业解决建设单位、施工方在施工或报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建设单位做好参谋;4、积极配合建设单位进行消防验收、竣工验收等工作。

总之,总设计师在工程设计全过程的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设计师岗位职责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工程设计的质量,进而影响工程的造价和实用性,因此必须加强总设计师在以上几个阶段中的管理作用。

参考文献:

[1]熊劲松.论建筑师的建筑设计管理[J].城市建设,2005,7 :49~51

建筑设计师篇10

关键词: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建筑师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城市住宅小区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人的一生很多时间都是在所居住小区中度过的,所以,良好的小区环境有助于人们身心健康,对人们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住宅小区也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区环境状况对城市面貌具有直接影响,合理规划设计住宅小区是小区良好环境形成的基础。近年来,人们对居住环境追求越来越高,不单要求居住面积不断扩大,居住区域环境、周围景观建设及休闲设施都是住宅小区质量考察的重点范围。所以,房地产开发商与政府要注重住宅小区建设工作,实际设计建设中,一定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小区。

2小区规划设计

2.1小柜规划设计内容

小区规划是为满足人们居住、休息、工作、教育、交通等方面要求的综合性的建筑规划。小区规划设计内容主要有:制定住宅用地面积与人口数量;选择用地范围;设计小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类型及服务方式;设计小区建筑物布置方式和类型;制定住宅小区绿地等场地数量和设置方式;拟定小区内各种道路断面方式及宽度;编制各种技术经济指标及造价估算;设计相关工程规划方案。

2.2小区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工作必须从社区发展角度出发,坚持社会共享与生态优化的基本原则。从社区角度出发就是要全面考虑小区怎样能够满足人们居住需求,将居民需求作为规划的中心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层次需求的人数不断变化,一定要根据住宅区的识别性、适居性和归属性营造充满活力和文化的人文环境。识别性和归属性可以反映出人们对环境的心理需求,特点和场所是居住小区有归属感及识别性的重要要素,小区适居性基本内容有安全、卫生、舒适及方便等,融洽的邻居关系、丰富文化生活和良好生活气息是具有人文环境主要内容。设计住宅小区时必须充分考虑住宅区域内财富共享原则,小区景象共享、设施共享及公共服务共享。小区内设施设备选型及标准都要符合大众化要求,合理布局小区公共空间。设计方案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不断利用新产品及新技术,合理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改善小区附近空气,保证住宅区有良好的自然采光通风,尽量减少机械通风,全面考虑供水系统、交通系统、垃圾处理系统及供暖系统等系统的构建和完善,尽量节约资源,降低污染。

2.3小区规划的基本要求

小区规划需要满足几方面的基本要求,主要有卫生、使用、经济、安全及美观等几方面要求。对小区进行规划必须要立足于营造一个卫生的居住环境,公共建筑室内和住宅室内都要有良好的采光、通风及日照条件,室内外活动空间要充分考虑人们的保健、生理学方面卫生要求,使人们形成精神上的美感。具体要注意住宅建筑不仅有使用功能,也要具有良好卫生,合理选择建筑用地,营造良好的环境,防止空气污染与噪音干扰;住宅区作为人们生活和居住的重要场所,人们每天超过一半时间都要在此度过,所有营造舒适、方便的居住环境是规划小区最基本的要求,小区必须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例如:合理设计小区内各种配套设施,根据住户人口年龄及家庭人数不同,设计不同户室的住宅;经济合理的规划小区也非常重要,要尽量节约城市用地和降低小区建造成本,开发商在制定建筑物标准与指标时,要注意和人们生活水平相当,必须考虑到人们的实际接受能力;小区规划设计必须重视安全性要求,居住环境安全对居民来说最为重要,一定要全面考虑居民生活的基本治安要求 ,并依据相关规定,合理规划建筑防震、防火、安全疏散通道及安全间距等;小区设计也要考虑居住环境是否美观,良好的居住环境不但和建筑物设计效果有重要关系,也受周围环境和建筑群体影响,住宅小区需要有时代精神风貌,在规划过程中,需要在经济、适用的基础上,把绿化、道路、建筑等物质要求利用规划设计手法展现出来,进而构造良好的居住空间。

3建筑师规划居住小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居住小区作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水平对居住环境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小区规划是小区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它对小区建设水平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小区环境取决于设计方案的好坏,实际规划设计中,一定要全方位考虑居民的居住质量要求,科学规划住宅小区。

3.1重视小区的人文环境建设

居住小区规划需要因地制宜,需要按照当地人文历史和人们生活习惯,将整个小区与所在城市相融合。如果所在城市是古城,需要先充分了解古城区,然后在规划住宅小区时保护原有古城风貌,例如:保留原有街道小巷、城墙、树木及其他传统建筑物,特别是要重点保护具有城市特点的古典建筑物,使建成小区具有文化传统气息,满足人们对人文氛围的要求。

3.2更新设计理念,突显小区特征

随着房地产商经营理念的不断变化,主体地产渐渐增多,例如:环保主体地产、休闲主体地产、景观主体地产等。所以,小区在规划过程中必须用科学发展观念规划,打破以往的各种条条框框,分析小区设计风格,结合小区地理条件及周围环境,突显自身特征。现代时代是房地产开发激烈竞争的时代,房地产开发商要提高自身竞争实力,必须突出自己小区特征,用独有的特征和风格吸引人们购买。

3.3小区内部设计要以人为本

小区内有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公共道路、公路绿地及基础设施等。小区安全是居民最关心问题,设计小区内部时必须要重视安全防卫布置,保证小区有较强安全设施,为居民带来安全感,为人们营造安全居住环境。具体在住宅入口处和小区入口处布置一些明显性的标志,提高小区的归属性和领域性;重视小区内交通网络的组织,小区内主干道设计要合理,减少不必要的交通道路,提升安全系数;注意强化院落空间,让邻居间相互了解熟悉,方便大家工程监视住宅入口等。

3.4合理组合小区内的功能分区

依据空间功能不同可以把居住小区空间有公用空间、私用空间及半私用空间,公共空间主要指小区内的道路、路地及公共设施,公共空间设计需要和树木、建筑、草坪及河流等综合起来考虑,进而才能营造优雅、舒适的空间氛围;私用空间主要指住宅楼层阳台、庭院及露天阳台等,居民可以通过阳台休息、眺望及种植花卉;半私用空间主要是楼栋间的院落,居民可以在此活动、休息及健身。设计小区时必须重视功能分区组合工作,合理布置各个空间。

4结束语

当今时代的住宅小区不仅仅具有居住功能,更重要的是能给人们提供交流情感和思想的舒适空间。我们在规划设计住宅小区时,必须全面考虑其特点和要求,重视人性化设计与环境的生态保护,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建设高质量小区,营造高标准、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范艳丽,刘帅.小议居住区的规划与设计[J]. 建材发展导向. 2013(10)

[2] 于泳.住宅小区智能化设计及施工管理分析[J]. 城市建筑.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