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居家养老的基本认识十篇

时间:2024-01-02 17:55:20

对居家养老的基本认识

对居家养老的基本认识篇1

[关键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制度

中图分类号:TM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297-01

近年来,时有媒体报道死亡或不符合领取社会保障资格人员冒领社会保障待遇的事件,可见社会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保障经办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中国已经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人员日益扩大,目前全国约有1.24亿城乡居民领取基础养老金,如何做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提高城乡居民主动进行待遇领取资格认证的意识,尤其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本文着重分析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什么是社会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

社会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是指对领取社会保险待遇人员是否符合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资格进行审核和查验,领取社会保险待遇人员主要包括领取基本养老金的离退休人员,领取伤残津贴、护理费的工伤职工,领取供养亲属抚恤金的工亡职工的供养亲属,领取城乡居民养老金的人员,领取城乡无社会保障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待遇的人员,领取其他社会保障待遇的人员。如果按社会保险待遇领取人的居住地来分类,社会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可以分为属地人员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和异地人员待遇领取资格认证。

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基本现状与面临的困难

1.覆盖全国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具雏形。 2009年9月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2011年6月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到2012年9月底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区全部纳入国家两项试点,全国两项制度参保人数达到4.49亿人,其中,1.24亿城乡老年居民领取养老金,再加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总计覆盖人数已超过7亿,中国基本实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2.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尚处起步初始阶段,各级保险经办机构及队伍建设亟需充实与完善。作为国家普惠式的养老保障制度,中国全面施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时间不长,各地在制度建设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经办能力方面差异悬殊。

3.城乡差异及交通地理条件影响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工作开展。国务院规定的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是每月55元,虽然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但较低的待遇标准影响了领取人认证的主动性,尤其是在中国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领取人对认证的重视程度不够,而西部偏远地区受地广人稀,居住相对分散,交通不方便,居民外出打工挣钱等因素影响,领取人认证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认证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

4.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工作与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与人们较快的生活节奏不相适应。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技术和手段较落后,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认证工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操作基础之上,验证效率往往“事倍功半”,离认证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精确化、专业化的要求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三、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制度的探索与建议

1.落实各项认证措施,规范操作流程,完善认证制度。中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广,各地社保经办机构千差万别,应当因地制宜,采用集中认证与实时认证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待遇领取资格认证。

2.建立岗位目标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社保经办机构的经办能力建设。对社保经办工作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定期开展业务轮训,采用定期培训、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进行业务指导和业务监督,提高经办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技能、提高经办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心。对经办工作人员弄虚作假的,要责令其追回冒领的保障待遇,对当事人进行通报批评教育,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3.明确界定各类保障待遇享受的资格与条件。中国社会保障政策管理政出多门,涉及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卫生部、残联、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多个部委部门,国家应统筹考虑各个部门、各项社会保障政策,明确界定哪些社会保障待遇可以同时享受、哪些社会保障待遇不能同时享受,哪些社会保障待遇可以合并发放。保护领取人的正当权益,提高困难人员的保障待遇,减轻其生活困难,保证特殊领取人的保障待遇不降低,生活不受影响。

4.加大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宣传力度。逐步提高城乡居民主动进行待遇领取资格认证的意识,营造广大城乡居民主动参与待遇领取资格认证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每年办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集中认证之前,可以利用电台、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介认证公告,在本地区各个街道(镇)、社区(村)及人口集中居住地张贴宣传告示,让认证对象充分了解掌握认证信息。

5.逐步推广领取待遇资格实时认证,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绩效。完善公共基础信息资源,建立本地区、本省和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跨地区比对系统。首先要制定实施统一的数据比对标准和比对措施,提高采集公安、民政、卫生等部门人口信息的精准度,建立本地区的社会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比对系统;其次要加强与本省社会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比对系统跨地区联网建设,强化跨部门技术协作;最终要加快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待遇状态比对查询服务系统联网工作。

6.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新待遇资格认证措施和技术手段。一是借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经验和做法,增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领取人员享受一次性丧葬费待遇的政策,。二是利用现代化设备和科学手段做好认证服务工作,可以开发建立“指纹认证”、“视频认证”应用系统。三是研究探索与发放保障待遇的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利用金融机构的网点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开展待遇资格认证,为认证服务对象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综上所述,中国建立城乡居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改善城乡生活、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举措,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认证是一项崭新的工作,不会一蹴而就,只有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规范社会保险待遇资格认证流程与认证标准,改进认证措施和手段,加强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认证管理和监督力度,才能杜绝社会保障待遇的冒领和骗保现象,才能有效维护领取社会保险待遇领取人的合法权益,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为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监管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墙,实现广大城乡居民“共同富裕”、“老有所养”的目标,让广大城乡居民共享国家改革发展和进步的成果。

参考文献

对居家养老的基本认识篇2

【关键词】 社区 居家养老 泉州

据泉州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至2011年底,全市户籍人口691.5万人,其中老年户籍人口76.3万人,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1.03%,预计到2030年,全市老年人口将激增为170多万。在应对老龄化问题的过程中,泉州市各级政府积极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2010年2月1日正式出台的《泉州市政府关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贯彻意见》指出,泉州市将在社区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主要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医疗保健、文体娱乐、法律援助、精神慰藉等一站式服务。

泉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刚刚起步,还处在一个低水平的层面,社区所提供的老人日常生活照顾服务、医疗保健服务、休闲活动等与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社区对老年人的关注不够。调查结果显示:近90%老人反映社区内没有向老人提供生活服务的家政公司或其他机构;在被调查的老年人群体中,47.1%觉得社区不够关心老年人,仅1.4%觉得社区对老年人很关心。调查问及“您需要帮助的时候,第一时间会向谁寻求帮助”时,78.6%的老人是需要家人帮助,9.5%向亲戚朋友寻求帮助,8.1%向邻居寻求帮助,仅1.4%是向社区工作人员寻求帮助。这说明社区在养老服务方面还落实不够到位。

泉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与老年群体对养老服务的需求相比有很大差距,主要原因有:

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氛围不强,养老观念不强

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更注重的是小孩的成长性教育,比如说,托儿所,幼儿教育等等都是围绕小孩展开的居家服务,而针对老年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欠缺,社区居家养老的氛围不够浓厚。人们,包括一些职能部门、社区管理服务部门对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

2.社区的养老服务工作缺乏力度

目前社区在一定程度就是政府的下派机构,成为政府在基层的代言人,社区工作被动化,难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在走访调查中,在询问“您觉得应该由谁来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时,85.7%的社区工作人员认为应该由政府提供,14.3%认为由社会公益组织提供,而没有人认为应该由社区提供。可见,社区很难独立自主地按照居民需要提供养老服务。另外,作为一项新政策,部分干部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认识不够,导致工作缺乏力度,无法满足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

3.经费短缺严重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应该是公益性的,以低偿、优惠服务为主,经费短缺就成为制约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瓶颈。在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调查中,71.4%的社区在养老服务过程中存在经费困扰。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中,省级财政按每个服务中心(站)6万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开办补助,其他经费要求各地自筹;各地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也是补的,对社区需要服务的庞大老年群体而言,仍是杯水车薪;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没有利润或微利的,难以吸引企业积极参与,社区养老服务所需资金短缺严重。

4.服务人员欠缺,且缺乏专业技能

目前,就社区的工作量来说,配备的社区管理工作人员仅能满足日常事务的工作需要,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考虑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问题。

在社区居家养老方面,泉州还没有健全完善的志愿者激励和培训机制,志愿者在养老服务中发挥的作用还比较小,一是总量不足,真正参与到养老服务中的志愿者远不能填补缺口;二是来源渠道不畅,很多有服务意愿的人缺乏相应的路径参与到养老服务工作中来;三是专业性较差,很多志愿者往往仅凭人道主义精神和热情而工作,基本不具备养老服务护理资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养老服务项目、服务内容的扩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制约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

发展泉州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政府、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1.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所具有的福利性、公益性而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种政府行为,这要求各级政府部门重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积极扶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将之纳入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一方面,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投入。在调查中,77.6%老年人认为应由政府来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更合适,老年人“花钱买服务”意识不强,都希望政府能够投入资金,真正关心老年群体,因此由政府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特别是老年人了解、感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优越性。

2.多渠道筹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所需资金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所需资金庞大,完全由财政负担,对政府而言压力巨大。因此,除了加大财政投入外,还应多渠道筹措。一是增强社区自筹能力,盘活社区现有资源,发展壮大社区经济,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二是吸纳社会资金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泉州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雄厚,应该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还应该鼓励公益捐赠,发挥慈善组织的优势,有效筹集社会资金。三是象征性收费。完善社区居家养老,也可通过社区成员的出资与出力来共同实现,据调查,25.7%的老年人认为应象征性付费,其中60%老年人可以接受每月100元以下的费用,我们认为可以适当收费,弥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不足。

对居家养老的基本认识篇3

居家养老服务员是指由政府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聘请的工作人员,专门为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提供家居照顾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员是根据老人的需求,以及机构评估以后制定的服务内容、服务时间和服务方式,提供合适的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员区别于保姆和家政人员,要求具有一定的照顾技能,需要接受培训才能上岗。不同地区针对居家养老服务员有不同的称呼,台湾称之为居家服务员,简称“居服员”,而香港则称为家居照顾员。居家养老服务员也是属于护老者的一种。

一、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分析

T机构的居家养老服务员均是聘请了社区的40―50岁的下岗人员或者低收入家庭。该机构共有7名居家养老服务员,以女性居多,年龄最大是57岁男性,年龄最小是38岁女性。从传统社会的性别意识来看劳动价值使得照顾性工作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女人工作”,是爱心、免费、不需要专业、佣人或者义工性质的工作。这份工作被社会歧视或不认同,伴随而来就是工作压力和较少的社会支持。

在社会工作提供支援服务前,需要对居家养老服务员进行需求评估,只有对居家养老服务员的需求有全面认识后,才能根据需求提供合适的服务支持。

(一)情绪疏导,帮助压力释放

居家养老服务员长期照顾老人,会面临着有生理、心理和工作方面的压力,不同的压力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如果不及时进行疏导,会导致压抑情绪的出现,长期的情绪压抑会导致抑郁症,不利于服务员开展工作和生活,还会影响老人和家属的情绪。因此,满足服务员的情绪疏导需求,协助他们释放压力,能提高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积极性。

(二)技能提升,提供优质服务

庄秀美(2008)认为照顾服务不是单纯提供照顾老人必要的日常生活服务而已,它是一种具有高公益性与高风险性的服务业,为了使服务体贴入微,需纳入服务对象的生活文化思考,考虑个别喜好,注重差异性;服务不仅照顾老人,也应该扩展到其家庭成员,因此服务人员需具备一定水平的服务技术,才能提供优质的服务[1]。

根据居家养老服务员的现实需要,他们主要缺乏老人患病的相关知识、缺乏照顾知识和照顾老人的技能这三方面的知识,目前所开展的照顾服务都是基本的家居照顾,没有开展护理康复等内容。针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可以从上述三个方面入手,并培育护老之心的文化、态度及观念上的认知,以及加强医疗护理方面的知识和技术,以提升服务员的照顾能力,更好地胜任照顾角色,便于提供优质的居家养老服务。

(三)职业认同,增强自我认知

居家养老服务员认为这份工作又累又辛苦,工资不多,不如保姆好,是一份没有地位的工作。居家养老服务员对自身的职业认同度不高,也没有意识到该岗位对于照顾老人的重要性,难以在工作中发挥积极性。

提升对居家养老服务员的职业认同,一方面要强化服务员自身的认知,明确自身的身份和角色,内化职业的工作内容;另一方面就是要营造整个社区居民对该职业的认同,肯定服务员对该职业的付出,尊重他们在社区的地位。

(四)社区援助,分担护老责任

居家养老服务是依托社区开展的,老人生活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员在家庭照顾老人,也需要活跃在社区。如果社区能提供相应的资源,让老人、家属和服务员在需要的时候使用,老人既能实现互助,家属和居家养老服务员的护老工作也得以减轻。社区有责任分担护老工作实现整个社区的和谐。根据服务员需求,能总结社区需要提供的援助包括信息提供(如培训、知识宣传)、社交支持、辅助照顾(日托中心、日间护理)等。

(五)学会沟通,连接家属资源

良好的沟通能促进双方信息对称,对工作的开展有促进和帮助的作用。居家养老服务员与老人及其家属在沟通上并不畅通,主要原因在于居家养老服务员没有掌握恰当的沟通技巧,沟通的方式不能让对方接受,使信息不能很好地让老人及家属接收。

在调查服务员遇到的问题中,其中有提及是家属把照顾老人的责任都推托到服务员身上,主要依赖于服务员展开服务。如果服务员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让服务员明晰照顾老人不仅仅只有服务员有责任,作为家属,他们有照顾老人的义务,要回报老人的养育之恩,他们的照顾责任才是最主要的。

(六)经济援助,分担护老责任

居家养老服务员的工作收入低是一个事实,短期内提高工资待遇是不现实。服务员对这份工作不满意主要原因还是收入低,给予家庭的帮助不大,才让他们萌生起要兼职工作,弱化服务的现状产生。现实工作中针对计时付薪的规定,服务员觉得并不合理,也不人性化,尤其在延长了服务时间,却得不到补贴,让服务员感觉很吃亏。迫于经济的压力和养家的负担,长期以来出现了不少服务员“偷时减时”和“制造虚假服务工时”的情况,就是为了增加自身的收入。

“偷时减时”和“制造虚假服务工时”的情况都是不诚实的表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人的服务质量。若居家养老服务部门能把工时的计算更加人性化,并能从其他方面增加服务员的收入,改善他们的家庭生活环境,就能激发服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社会工作对居家养老服务员的支援服务

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分别是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在T机构开展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中,社工为居家养老服务员提供的服务方式也是按照三大服务方法为主,主要包括为有需要的服务员及其家属开展一对一的个案服务,为服务员开展支持性小组,为提高社区关爱老人的意识和普及照顾知识的社区服务,完善社区的支持网络。由此可见,社会工作是“由点到面”的综合性介入方式,即要考虑到服务员的具体需求,也要重视同类群体的互相支持能力的培养,还要关注到社区层面对服务员的认同和护老氛围的构建。在现实和具体的操作中,由于服务员的特殊性,社工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介入策略,使得支援服务开展得更加顺利,服务效果更加明显。

(一)个案工作――建立专业关系

隋玉杰(2007)将个案工作定义为:专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困难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和服务,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2]。笔者理解的个案工作就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根据服务对象及其家庭的需求基础上,通过评估,根据服务对象自身的需求开展专业的助人活动的服务过程。

在为居家养老服务员进行服务的过程中,因为服务员对于社会工作的知晓度较低,并不清楚什么是社会工作,什么是社工,也怀疑社工的身份和工作的目的,所以服务员及其家庭在接触社工时都抱着防御的心态。同时,因为传统文化“家丑不外扬”,服务对象很难把家庭的具体情况告诉社工,导致社工在收集信息时遭遇阻碍。如何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便于社工提供有效的服务,保证服务的进展,是社工在开展个案服务时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小组工作――形成互助团体

刘梦(2003)定义小组工作:也称为团体工作,是指以团体或小组为对象,并通过小组或团体的活动为其成员提供社会服务的方法。其目的是促进团体或小组及其成员的发展,使个人能借助集体生活加快自身的社会化;协调和发展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和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发挥团体或组织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健康发展[3]。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展服务员的支援小组,如情绪疏导和技能培训小组,以便提供机会给他们诉说照顾压力,并学习不同的照顾技巧。中心策划支援小组的初衷是希望居家养老服务员或社区护老者能从小组中得到帮助和关怀,能支持自身继续参与照顾工作。另外,社区康乐小组是鼓励居家养老服务员释放工作压力,增强居家养老服务员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三)社区工作――构建支持网络

周沛(2002)定义社区工作:以社区和社区的居民为案主,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行动,确定社区问题与需求,动员社区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培养自助、互助及自决的精神,加强社区凝聚力,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能力,发掘并培养社区领导人才,以提高社区的社会服务水平,促进社区的进步[4]。对居家养老服务员开展社区服务主要是指支持网络的构建,即动员和挖掘社区的各种有利资源,通过整合资源,建立一个较为全面的支持网络,便于居家养老服务员资源链接和促进社区护老氛围的融洽。

T机构为居家养老服务员开展的社区支持项目主要是两类:一是社区日托服务的开展,以短暂的照顾服务为主,目的是为社区护老者提供休息、缓解压力的机会。日托服务有专业的服务人士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能在专业护理方面弥补服务员的技能欠缺。二是通过开展“关爱长者”,普及疾病预防知识和护老技巧等主题活动,目的是通过宣传,提升社区内关爱长者的意识和互助的氛围。通过以上两项活动,整合社区的资源,构建支持网络,使居家养老服务员更好地融进社区,回归社会。研究指出,这种被支持的感觉和实际支持的感觉都会减轻护老者的精神压力[5]。

三、社会工作支援服务的成效分析

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为居家养老服务员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使居家养老服务员在个体、群体和社会方面都得到改善。T机构的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至今已有2年多了,获得了社会和政府的广泛关注,给予了不少支持。笔者经过与居家养老服务员访谈,了解到该群体自接受社工服务以来出现的变化。

(一)个体方面

个体方面的变化主要是指居家养老服务员在社会工作介入后发生的变化,服务过程中主要是以直接服务的方式进行。

情绪支持和压力疏导成为社会工作介入服务的重点和主要内容,即透过个案服务给予居家养老服务员支持,运用理心、倾听、角色扮演等专业服务技巧促使居家养老服务员释放压力情绪。

经过社工对居家养老服务员开展技能培训后,其自身的服务能力得以提升,能应对对老人的照顾问题,亦加深了对自身职业的认识,澄清照顾服务的职责和角色及与保姆的差异,让居家养老服务员更加认同自身职业。

社工作为居家养老服务员与长者及家属沟通的桥梁,通过疏导和沟通,开展家属支援的辅导,学习相关沟通技巧,改善居家养老服务员与长者和家属的关系。

(二)群体方面

在社工没有为居家养老服务员开展情绪疏导小组和技能培训小组前,组员定期的会议是以街道为单位,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但据笔者调查可知,这些小组会议是松散,行政命令的色彩较多,缺乏支持的氛围,只是为了汇报和安排工作。对居家养老服务员开展支援小组后,组员的活动逐渐组织化,并能在小组中形成支持的氛围,组员通过分享经验,互相帮助,减缓了自身的压力,提升了个人面对问题的解决能力,让组员对支援小组的开展予以肯定的态度。

社工把小组发展成为支援性小组,为组员带来的支持氛围,能令组员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及时的帮助,让组员自我的支持网络得到完善。

社工没有正式介入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员认为自身的工作只是为生计而做,在社会上没有地位可言,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认识不清,对照顾长者的工作持应付或敷衍的态度。在社工向居家养老服务员进行各项服务时,包括入职培训、开展小组、社区日托等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员对自身的工作和居家养老服务员群体的认识有了较大的改善,深入认识到居家养老服务员的出现和职责要求。居家养老服务员能客观和平常看待照顾长者的工作,形成了较强的责任感。

(三)社会方面

社会方面的改变是指社会对居家养老服务员的尊重及支持网络的提升。通过政府在社区推行居家养老服务,引起了居民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关注。由于居家养老服务的逐渐发展,服务质量得不到有效地提高,关键一点是居家养老服务员的水平和支持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现在越来越多人关注居家养老服务,政府和社区服务中心也给予很多的帮助,居家养老服务员的支持网络更加完善。

居家养老服务员一直认为薪酬水平低于保姆,工作地位不如保姆,长者及家属对居家养老服务员不尊重。经过政府的居家养老服务推行,社区日托中心的出现,以及社工作为第三方密切与长者和居家养老服务员沟通。长者与家属对居家养老服务员的认识加深,明白他们与保姆的差别,予以他们更多地理解和关注给他们,居家养老服务员的工作得以受到尊重。目前,社区越来越多的居民期望申请居家养老服务,获得居家养老服务员的专业照顾。

对居家养老的基本认识篇4

自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以来,由于其广阔的覆盖面及与城乡居民生活的高度关联性,迅速成为了我国社会保障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但学术界针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研究才开展不久,存在许多方面的不足之处,能够查到的关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相关文献资料也相对不够充足。从现有的调查来看,部分居民对该制度的了解程度极其有限。参保虽然为自愿性质,但是大部分农村在开展工作初期为强制性参加,易使人产生反感情绪。还有一些已经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农村居民对自己参加了何种保险、今后享受的待遇状况及相关管理制度的理解程度与实际规定存在较大程度的偏差。在人口老龄化风险的背景下,如何激励广大人民多缴费是社会保障学者研究的一个重点,而解决这个困境的一个有效方法便是在了解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意愿后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激励机制。研究农村居民在这一制度中的缴费意愿,对于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尤为重大的意义。农村居民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收入水平是影响养老保险缴费意愿的最主要因素,个人条件、文化、政策宣传等因素对农村居民参保也有较大影响。因此影响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意愿的因素是非常多且复杂的,对我国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从不同角度加以激励是非常必要的。

2调研地与实地调研情况

江夏区隶属于湖北省武汉市,户籍人口64万,常住人口85万。2014年,江夏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4450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18814人。本文研究的数据来源于课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意愿可持续性及激励机制研究”。调查对象是江夏区的农村居民。调查问题涉及个人基本信息、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了解程度、缴费情况和意愿、个人的开放性建议等。发放问卷前,我们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与具体政策的变化,将问卷进行了重新修改,细化了对调查对象收入的调查范围,便于我们进一步探究影响农村居民缴纳养老保险的因素。在发放问卷时,注意保持调查对象性别平衡与年龄正态分布。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受条件限制,共发放问卷300份,全部回收,问卷回收率良好。经过整理,其中有效问卷共238份。本次调查中,调查对象年龄总体集中在35岁~50岁之间,大致符合正态分布,男女比例为2:3。

3影响农村居民缴纳养老保险的因素

对居家养老的基本认识篇5

今天这个会议,标志着关系我市广大城乡居民切身利益的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正式拉开序幕。上级部门和领导对新密的工作十分重视和支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王保明局长专门出席今天的会议,并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我市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提出了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在具体工作中抓好落实。在这里,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向王局长一行表示衷心的感谢!刚才,赵市长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作了全面动员和具体安排,讲的很扎实、很到位,希望大家按照要求认真做好工作。超化和西大街两个试点汇报了前期工作情况,总结了工作经验,为这项工作的全面推进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和借鉴。下面,按照王局长的讲话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要提高认识

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在深刻变动,利益格局在不断调整,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们群众向往幸福、追求幸福、创造幸福的愿望更加迫切,实现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更加繁重。加快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对于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我市将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延续千百年的“儿女养老”、“存钱养老”等传统养老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老有所养问题日益突出。推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养老保障,可以从制度上减轻群众负担,解除群众后顾之忧,是形成全体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内在机制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有效途径,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创造性实践,对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转变政府职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开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对党、对群众、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带着一份感情、带着一份真情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顺民心、得民意的重要工作,全面完成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各项工作任务,为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要扎实工作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是一件实事、好事,也是一件新事、难事。要确保圆满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具体要做到“五个到位”。

一是要全面发动,宣传到位。开展和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目的是为了群众,工作也要依靠群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安排,在推行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个人们逐步认可的过程,再加上政策受益人群文化程度不一,涉及范围和对象分布面广,情况复杂,很可能会出现一些群众因不理解而不愿意参保的情况。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要站在参保群众的角度,从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入手,全面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要突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重大意义、配套政策和受益内容,力争做到“三个讲透”:一是要把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目的、意义讲透,让广大居民知道好处;二是要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具体内容讲透,让广大城乡居民掌握政策;三是要把政府补助政策讲透,让广大居民消除疑虑,尤其是要把帐算清楚,使他们知道参保能够得到哪些实惠。要通过宣传,力争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的确确是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大好事,从而提高参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要筹措资金,补助到位。资金筹集是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关键。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费用实行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其中财政投入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基础。因此,市财政要严格按标准编制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财政补贴年度预算,积极落实配套补贴资金,同时要争取上级各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使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及时拨付到位,确保此项工作顺利运行。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在政府补助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和动员企业及村级集体力量进行多方筹资,给予辖区居民特别是高龄老人、困难家庭等弱势群体以适当的参保帮扶,最大限度地让他们参与进来,使他们能够以较低的缴费达到较高的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与全市人民一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在这方面,我市的两个试点已经做出了很好的表率,超化镇的黄固寺村出资100万元,河西村的党总支书记*个人出资100万元,分别对本村居民参保给予补助;西大街的后士郭村按照不同年龄段对本村每个居民分别补助100、300、500元。希望我市其他乡(镇)有实力的企业、村集体和个人以此为榜样,为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多出一份力,献一份爱。

三是要健全机构,配备到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业务在基层,经办在乡镇”。由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业务面广、工作量大,要进行人口摸底、政策对接、资格审查、基金征缴等大量工作,因此,必须有健全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作保障。当务之急是要充实和加强乡(镇)、街道办事处经办机构建设,社会保障部门和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迅速成立专门的机构、腾出专门的办公场所、充实和配备专职的工作人员,添置必备的办公设备,提供充足的工作经费。同时,社会保障部门要尽快落实网络建设、设定缴费网点等工作,以确保工作尽快正常运作。

四是要增强素质,培训到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政策性、业务性非常强,要尽快在全市全面铺开,形成强大的工作声势,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工作队伍作为支撑。因此,学习培训工作一定要尽快开展、落实到位。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社会保障部门一定要加强协作,制定出计划,组织好人员,安排好内容,通过强化培训,保证一线工作人员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政策熟、业务精的程度,使之真正成为此项工作的行家里手,切实增强服务本领。要特别注重发挥大学生村干部文化程度高、理解消化能力强的优势,把他们尽快培训成为工作主力军,确保这项工作真正开展好、落实好。

五是要创新方式,服务到位。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工作上既要讲原则,又要重感情,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手段,建立群众满意的管理服务体系。基层经办及管理机构要配强工作人员,提高技术手段,增强管理和服务能力。要按照程序化、标准化、高效化要求,科学设置各项业务流程,科学管理、严格要求,确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良性运转,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简便、快捷、优质的经办服务。

三、要明确责任

能否把这项工作做细做好,真正让上级放心、让社会满意、让群众受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大局,事关党和政府的威信和形象。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拿出足够力量,采取得力措施,确保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一是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各行政村、居委会要切实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日程,迅速制定工作方案,明确方法步骤,扎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亲自动员、亲自部署,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工作顺利推进。要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契机,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措施、新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借鉴兄弟县(市)区、乡(镇)办、村(社区)的经验,努力使本地本单位的工作创出特色、富有成效。

二是社保部门要牵头负责。社会保障部门要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中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综合协调的作用,成立强有力的工作机构,切实担负起政策宣传和工作指导职责;要加强对工作重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管理办法,千方百计完成好各项工作。

对居家养老的基本认识篇6

同志们: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乡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启动工作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县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暨新农保试点扩面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乡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保试点工作,动员全乡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工作的顺利推进。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保试点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8月16日,县委、县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县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启动工作会议,对全县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保试点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要求各乡镇尽快召开动员会议,并启动实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保工作。各村、各单位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国务院、省、市、县、乡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提高对建立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农保重要性的认识。要从以下三方面认真领会:

第一,这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

第一,这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社会保障是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党的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城乡居民低保、基本医疗、基本养老是社会保障最重要的三项制度。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已实现城乡居民低保、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全覆盖,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随着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障问题已成为实现城乡养老保障全覆盖的“短板”。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央决定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这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填补了城镇居民无养老保障的空白。

第二,这是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第二,这是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加快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制度,成为广大城乡居民的最大期盼。党中央、国务院从统筹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两项制度试点的基本原则、制度模式、主要政策和实施范围一致的,即20__年同步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切实解决城乡居民老有所养的后顾之忧。第三,这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我乡的经济发展还比较滞后,经济总量低,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水平低。要实现“十二五”期末我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25元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既可以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经济自立能力,提升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也能够减轻子女的经济负担,减少因赡养问题引发的家庭矛盾,有利于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村、各单位一定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和新农保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努力把这件群众期盼、社会关注的民生大事抓紧抓好抓实抓出成效,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明确目标,狠抓落实,确保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保试点工作取得成效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保试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目前,省政府已出台了《云南省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试行>!<)和》《云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试行),明确了试点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政策。待县上的《实》施方案》下发后,我乡将结合全乡实际,制定下发具体的实施方案,各村、各单位要准确把握、认真学习领会、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这一重大惠民政策。

(一)准确把握基本原则两项制度要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和工作要求,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重在制度建立。先建立制度、一是坚持重在制度建立。起好步,实现制度的全覆盖和人群的广覆盖,再逐步完善制度,不断提高保障水平。二是坚持政府和个人共担责任。政府主要承担起建制二是坚持政府和个人共担责任。度、保基本,扶贫弱的职责,个人和家庭必须承担起缴费义务,做到早参保、多缴费、多积累;在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三是坚持城乡统筹。正确处理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保两项制度之间的关系,确保两项制度的实施范围和主要政策保持一致,统一管理,协调推进。四是坚持群众自愿。决不能搞强制,要靠优惠政策吸引居民参四是坚持群众自愿。四是坚持群众自愿保,靠优质服务方便居民参保,提高居民参保积极性。

(二)明确工作目标任务按照国家、省、市、县的统一部署,我乡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和新农保试点工作于今天正式启动,8月30日前完成数据采集工作。因此,试点工作任务重,需要我们下大力气,狠抓落实,切实抓紧抓好。

(三)严格执行缴费标准国务院确定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缴费标准为100—1000元共10个缴费档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缴费标准为100—500元共5个缴费档次。按照省市、县的要求,在试点期间,我乡也按照省上标准执行。随着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将根据国务院、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统一调整缴费档次标准。

(四)落实补贴政策措施财政补贴是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和前提,体现的是政府解决居民老有所养问题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发挥的主导作用。因此,全面落实财政补贴资金是确保两项制度试点能否顺利

推行的关键。在补“出口”上,中央财政将全额支付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在补“入口”上,省财政将给予每人每年30元的缴费补贴和代缴重度残疾人每人每年100元的养老保险费。今年,省政府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出台了给予重度残疾人养老补助的优惠政策,由省财政全额承担重度残疾人在年满55周岁至60周岁期间每人每月55元的养老补助。考虑到重度残疾人平均寿命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如果到60周岁领取养老金,很多重度残疾人很难享受到养老保险待遇,或者是领取待遇的平均年限低于其他同龄参保人员,重度残疾人年满55周岁就可以按月领取养老补助,可以不用缴费,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重度残疾人的关爱。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刚刚建立,保障水平还不高,为了鼓励城乡居民选择较高档次缴费和长期缴费,提高今后的待遇水平,必须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和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个人及家庭多积累。因此,省政府明确要求各地要建立“多缴多补”和“长缴多补”的缴费激励机制,根据省政府的这一硬性要求,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出台相关的保障和激励政策:一是给予在领取待遇期间死亡的参保人600元的一次性丧葬补助费,其中市级承担60元、县级承担540元。二是在补“入口”上,城镇居民参保人选择每年缴费200元至500元的,财政给予每人每年10元的鼓励性缴费补贴,其中:市财政5元,县财政5元;每年缴费600元至1000元的,财政给予每人每年20元的鼓励性缴费补贴,其中:市财政10元,县财政10元。新农保参保人选择每年缴费200元至500元的,财政给予每人每年10元的鼓励性缴费补贴,其中:市财政5元,县财政5元。对缴费年限超过15年继续缴费的参保人,财政给予每人每年120元的鼓励性缴费补贴,其中:市财政60元,县财政60元。要通过缴费激励政策,引导参保人早缴费、多缴费、多积累,提高保障水平。三、统筹兼顾,强化措施,全力以赴做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保试点工作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和新农保试点,是顺民意、惠民生、解民忧的一项重大德政工程。各村、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把试点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按照县委、县政府和乡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采取有力措施,统筹协调推进两项制度试点工作,确保这一重大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一)加大宣传力度各村、各单位要正确把握政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大宣传动员力度,把政策宣传贯穿于制度推进的始终,不断提高政策宣传的深度和广度。一是各站所、各村、组要召开试点工作动员大会,把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县、乡试点工作会议精神传送到每个城乡居民家庭。二是采取广播、宣传栏、宣传单、宣传标语、发送移动短信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注重宣传的针对性、多样性、正确性、实效性,向城乡居民交好政策底、算好收益帐。使该两项试点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动员和引导广大城乡居民积极踊跃参保,营造推进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保试点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对居家养老的基本认识篇7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民

引言

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度强调:“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试点范围扩大到23%的县。”新农保是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我国农村的非城镇人员支付一定的劳动所得后,在年老不能从事生产劳动时,从国家和社会取得的帮助,享受养老金,以保障衣、食等基本生活所需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之所以被称为新农保,是相对于以前各地开展的农村养老保险而言的,过去的老农保主要是农民自己缴费,实际上是自我储蓄的模式,而新农保最大的特点是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模式。新农保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一是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力相适应;二是个人、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适应;三是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民普遍参保;四是先行试点,逐步推开。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推动农村减贫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意义重大,同时对改善心理预期,促进消费,拉动内需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视角解读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并有效贯彻这一制度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解读建立新农保制度

1.建立新农保制度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能指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和破坏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实际财力,建立新农保制度,体现了我国在探索建立新农保制度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建立新农保制度是深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表明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2.建立新农保制度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其特点是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表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其特点是显著的突变,表现了事物发展的间断性。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为: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必须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量变的结果,又引起新的量变;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既表现为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即没有发生根本性质变,只发生了阶段性部分质变或局部性部分质变;又表现为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即新质变在量上的迅速延伸和扩展。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要做好量的准备,以不失时机地促进事物的质的飞跃。

新农保在2009年全国10%的县(市、区、旗)试点基础上,逐步扩大并扎实搞好试点工作,到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面覆盖。我们扎实推进新农保,是逐步缩小乃至最终消除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是我国政府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质变创造条件的表现。

3.建立新农保制度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联结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普遍性是许许多多不同的特殊事物共同具有的,它只能存在于各种特殊事物之中,不能脱离各种特殊事物而独立存在。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与同类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不存在的。

新农保要在试点中不断总结经验,加以完善后再逐步推广;对新农保试点,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由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办法等等,都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道理。

4.建立新农保制度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应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和向前推移。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家庭养老、土地养老和集体养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流动、集体经济组织功能的变化,传统的农民养老呈现出真空状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出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和农民的期盼,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以及目的和归宿。农村养老保险的探索历程,也表明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我国政府坚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二、从政治学视角解读建立新农保制度

1.建立新农保制度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现在全国上下正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老年基本生活保障,将会使农民“养老不犯愁”,逐步解除后顾之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2.建立新农保制度体现了我国政府的性质和工作原则

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捍卫者,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的工作原则。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老年基本生活保障,这是国务院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将会使农民“养老不犯愁”,逐步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坚持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建立新农保制度体现了我国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就是政府为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职能。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朝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一个重大步骤。政府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是政府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

三、从经济学视角解读建立新农保制度

1.建立新农保制度体现了国家财政的作用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而进行的社会产品的分配。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建立生活保障体系,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的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老年基本生活保障,是国家通过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国家财政全额支付最低基准基础养老金,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充分发挥了财政应发挥的作用。

2.建立新农保制度是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文明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三农”问题是贯穿现代化过程中的基本问题。中国现代化的重点、难点是“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必须攀爬的一道“坎”。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推动农村减贫和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农民、农业、农村的重视,工业“反哺”农业,国家政策向农村和农民倾斜。

3.建立新农保制度体现了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是: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并为消费创造动力。另一方面,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只有生产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真正完成。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同时,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我国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逐步增强,社会产品日益丰富,国家才有力量改善民生,这体现了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改善心理预期、促进消费、拉动内需,体现了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对居家养老的基本认识篇8

关键词:社区 养老服务 社会化 场域 权力模式

k社区坐落于海淀区学院路,是原八大学院之一。社区机构众多,功能完善,分布有办公区、教学区、居民区、菜市场、餐厅、健身中心、体育馆、便利超市、银行、邮政储蓄、书店、印刷厂、校办工厂、科技创业园区、社区医院、保卫处、后勤集团等。人员复杂,老龄人口比重大,人口流动大。高龄老年人80以上,享受居家养老补贴的有177人,其中百岁以上老年人3人,60岁以上老年人共有1897人,占社区总人口的21.7%。孤寡老人9人,空巢老人141人。需要社会救助的有51人,其中低保人员15名、无工作重残人员7名,低保重残人员6名,遗补9名,困补14名。1

k社区还有社区服务管理中心、社区服务站、志愿服务基地、法律服务室离退休干部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来京人员出租房屋服务站、96156社区服务热线街道k社区服务站等心服务组织。社区服务管理中心隶属于居委会,主要负责社区的卫生绿化、房屋装修、辅助居委会日常工作、跟保信访等工作;社区服务站……开办的社区服务项目主要有:百货超市、美容美发、擦洗油烟机、早点餐饮、菜市场、修鞋、修车、缝纫、干洗、维修电器、打字复印、社区医疗等。

停车场地归保卫处负责管理,基建属于后勤,零售维修属于后勤集团管理,卫生是社区服务管理中心负责管理,地下室属于国有资产管理处管理。

在限制性困境下,如何进行适应性调整,并且进行创新性管理,是k社区目前的管理中面临的巨大挑战。也直接关系到社区权力的有效运行,社区养老社会化的良性实现。

一、社区“老年饭桌”服务项目的由来

2009年11月12日京政办发文件《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民政局市残联关于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办法的通知》,为构建北京市城乡一体化社会化养老助残服务体系,完善“9064”(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6%的老年人在社区养老、4%的老年人集中养老)养老服务模式,提出了九条关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要求。根据第三条“建立城乡社区养老助残餐桌。利用城乡社区公益性用房、单位内部设施、居民空闲房屋等社会资源建立养老助残餐桌。采取政府适度补助租金、项目补贴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由各级居家养老助残服务工作主管部门,选择有资质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品牌餐饮企业提供社区餐饮服务。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具备条件的城乡社区建立养老助残餐桌,为老年人提供安全的配餐、就餐服务,并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家庭送餐服务。”以及第二条:“建立居家养老(助残)券服务制度和百岁老人补助制度。向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发放养老(助残)券,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多种方式的养老助残服务,以满足老年人和参加人在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等方面的基本生活服务需求。”根据北京市九养政策,老年饭桌项目是由各区县政府负责组织实施的,所需的资金由福利公益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失业保险金承担,不足部分由财政予以补足。

k社区“老年饭桌”项目自2010年3月10日通知启动,主要针对社区空巢老人提供送餐服务,老人每周确定下一周的订餐情况,交现金或居家养老服务券来领取午餐。可以说,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区空巢老人的就餐问题。从社区订餐老年人角度讲,项目运行两个月,老年人对送餐活动普遍评价不错,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们不方便做饭的麻烦,满足了他们订餐的需求,从价钱角度来讲,也很实惠;居委会方面,配合街道开展老年饭桌活动,是按照上级的指示,利用社区设施、场地、人员将老年饭桌项目开展起来,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居委会的本职所在,居委会每天派人到送餐现场进行监督、甚至参与实际的分餐工作,方便直接了解项目开展的情况,及时了解老人的需求以及发现项目开展过程中的问题;从志愿者的角度来说,志愿者参与老年饭桌项目,为该项目运作提供了大量的人力,送餐上门服务得到了老人的认可,减少了陌生人送餐的不安全隐患,学生自身也可以通过参与该活动而获得社会实践的课时任务,多接触人,也对学生自身增强了锻炼;从社区其他居民的角度去看,居民普遍认为这是件好事,期待活动能够长期有效的开展下去,同时期望转变运行方式,让更多的老年人和其他居民也可以享受到这项服务。

总的来说,k社区老年饭桌项目在运行了两个月后,得到了居民们的认可和赞许。但是,k社区老年饭桌项目是政府行为的结果,并非社区自发自愿的行为,社区居委会作为执行者,只是例行落实,显现出很大的被动性。大多数居民对老年人饭桌项目并不是很了解,对享受该服务的对象,认识不是很明确。按照老年饭桌项目的由来,享受这项服务的对象是有限制的。但是居民的认识和理解更多的停留在一般社会服务,认为每个社区的老年人都可以也都应该享受此项服务。这对政府开展此项活动的初衷形成了挑战。同时,绝大多数居民对该项活动是否能持续开展下去产生了质疑,有居民认为这又是居委会的“一场秀”,期望居委会可以真真正正为居民做些实事,要做就做出个样子来,并长期持久的去做。这对居委会的执行能力与政府开展此项活动的愿景提出了质疑。

从k社区老年饭桌项目的由来、经费的使用、送餐公司的确定、外部形象的宣传,本文认为这一项目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行为,政府以此来实现其政治愿景,需要通过居委会去具体实施。

在满足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与需求方面,政府、各类服务机构、居委会可以分别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这三者与老年人可以形成直接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链条。但是,根据实际的老年饭桌的运行情况来看,政府是通过居委会去实现其为老服务的,是“政府牵头、商家参与、社区配合”的模式。

在这个公共服务的模式中,本文认为会引发三种问题:一是各类服务机构,具体到老年饭桌项目中主要是供餐商家,其提供的服务能否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其服务质量能否达到政府的要求,能否达到居委会的认可,能否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饮食;二是政府制定的供餐单位在这项活动中能否实现利益最大化,作为盈利性机构的商家是否为了追逐利益而忽略公共服务的目标,在与街道、与居委会的互动中其策略选择如何规避这些问题,这直接影响到政府公共服务目标的有效实现;三是由于公共服务经由居委会落到老年人身上,居委会在其中的协调作用就得很重要,政府的意志能否完全贯彻,居民对供餐单位的意见能否反映到政府耳中,解决策略能否真正保障老年人的利益,这对居委会执行这项政府职能提出挑战。

中国 转贴于中国

二、从不同的服务主体看k社区养老的运行机制

(一)居委会:自治场域的特征

1982年宪法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明确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城市社会的基础是社区,居民委员会在我国城市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居民委员会的自治权的权力来源及相关问题,正确定位居民委员会的职能与法律性质,努力探讨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地体现居民委员会的自治性,发挥居民委员会的作用与积极性,对于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更好地促进城市基层社会主义民主和城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

按照宪法与组织法对居委会性质的界定,居委会是自治组织,其权力来源于社会。

(二)学校场域、街道场域制约下的居委会权力运行

通过居委会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性质,代表一个场域,是一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场域内,其场域特征应当自由性与自主性。

通过了解居委会的日常工作内容,本文将分析居委会与其上级主管单位街道的关系、与居民的关系、与社区其他组织的关系,以此了解居委会在整个社区的权力运行状况。

在居委会与其上级主管单位街道的关系方面,首先,行政机关对居民委员会是指导与监督的关系,1954年通过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第四条规定的街道办事处的任务中有一条就是指导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居民委员会作为一种自治组织,其享有的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力具有公权力的特点,即权力的支配性和权威性,权力容易成为脱缰的野马,从而富有扩张性和侵略性,所以居民委员会的自治权有可能侵犯居民和其他主体的合法权益,因而需要政府的规范和监督。

其次,居民委员会对政府是依赖的关系。居民委员会虽然是居民自治组织,但是居民委员会又不能脱离政府而生存,甚至存在着很强的依赖性。这也造成了居民委员会目前的尴尬境况。这种依赖主要体现在《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六条和第十七条中关于居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规模调整和工作经费来源等方面的限制说明中,规定表明居委会在这些方面对政府都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依赖,目前中国的居民委员会仍不能脱离政府而存在。

再次,居民委员会对行政机关是协助与监督的关系。协助主要体现在居委会的任务中有一项是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项工作;监督主要体现在居委会作为本社区利益的代表可以通过提出意见、议案和参加听证等途径参加政府的决议、决策,维护居民的参政议政权。

在居民委员会和居民之间的关系方面,居委会与其成员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管理关系、教育关系和服务关系。居委会的自治性,决定了其享有充分的行使自我管理的权力,使公共利益得到及时的维护;居委会是城市建设的基层推动力量,承担着宣传法律法规政策、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教育任务,同时,居委会形式各异的教育方式可以弥补政府被动教育与说教式教育的不足;居委会作为一种自治组织,必然具有为成员提供服务的天性。

在居委会与社区其他组织的关系方面,其共享资源,更好的开展服务与管理,则体现出博弈的一面。

本文从场域的角度分析,认为k社区居委会作为自治场域的运行过程中,同时还受学校场域与街道场域的制约。三种场域交叉运行的结果,依照目前老年饭桌项目运行的实际情况看,街道场域的力量对居委会形成直接影响,学校场域方面形成重大影响。

(三)三种场域结合下的社区养老服务

三种场域结合下的k社区养老服务是社区社会化管理、养老社会化探索的体现。“政府投资组织、商家参与、社区承办”的为老服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现实性与必要性。但是,如何能协调好各方利益,在各方对共享资源存在利益博弈的情况下,如何切实保障老年人的需求,对居委会提出严峻挑战。

政府希望整合各方力量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运用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看,这样加大了政府的管理与运营成本,如果服务直接落到居民头上,反而会得到更多的居民认同。因此,本文认为,资本的概念可以作此解释。除了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对于场域运行起到直接的影响外,象征资本的意义也同样重要。在老年饭桌这个项目中,政府所要努力构建的是一种共同参与的和谐局面。这决定了只要参与即可,效果好坏先不去追究。这种愿景是好的,但是如何把这种愿景完美的实现,规避集体行动的困境,是政府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k社区主要权力机构居委会的组织分析,以老年饭桌项目为实例,详细考察了社区养老社会化过程中的权力运作机制。认为,管理社会化对当代中国的政治改革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应该说这种草根政治战略在中国城市中运用既有适应性又有前瞻性。老年饭桌项目就是这样一种政府社会化管理的产物,是社区养老社会化的实践,关乎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的良好运行。

在我们大力倡导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忽略对于当代中国国情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建立一种合理、规范的管理体制是总体建设工程的基础。社区管理社会化的基础是社区权力模式的重构,而模式的构建又以权力的基础——权力资源的调适为条件。权力资源从制度文化到人力、物力、信息无不决定着权力形式。

现代社会对权力资源的调适要遵循两大原则:市场原则和层序原则,使权力经过市场化与制度化两个阶段,从而形成竞争的、规范的权力体制。目前中国社区权力模式是多种模式的杂合物,这种特征是转轨时期中国社会所独有的,它存在一些问题,如社区权力资源与权力结构的不完全、社区权力制度化的不彻底、社区权能不足等。要改变这些问题,就必须对社区权力模式进行重构,必须整合社区地域,扩大自治范围,修改社区自治法规,妥善处理社区二重责任主体的关系。

本文认为需要仔细考虑如下问题: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是什么?政府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居委会是老年人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关联点作用如何发挥?把这些问题考虑清楚了,明确了责权义务,才能形成良性的互动,才能保证老年饭桌的有效实施,实现其真正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 唐忠新.社区服务思路与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7.

[2] 陈文玲.“亲而不近”:城市知识分子空巢家庭的亲子关系—以北京市b大学退休教师养老状况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2).

[3]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

注 释:

1.资料来源:居委会公开栏

对居家养老的基本认识篇9

【关键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问题;推广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国家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为进一步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实现全国统筹积极探索和努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体制也在不断完善,国家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城乡居民享有养老服务,但是可以看到在制度设计等方面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或者漏洞,加强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认识探索,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内涵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是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统称。国家在2010年了《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规定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合并实施,并且鼓励其他地区也要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尽快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合并。为了响应国家政策要求,各地区都在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合并实施的政策法规,结合地区实际,开展合并试点,以期有效提升城镇与农村养老保险并轨水平,更好地保障和维护公众的养老保障权益。这项制度的出台进一步打破了城乡二元化界限,促进了社会养老保险向着城乡一体化进程迈进,更好地彰显社会公平。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出台和实施,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总体上看还存在以下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公众的参保积极性依然不够高。二是政策宣传不到位,公众现代保险意识和思维还没有形成,对养老保险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知。三是基层参保覆盖面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很多政策和内容难以落到实处。

对居家养老的基本认识篇10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剧了农村老龄化问题。同时随着传统的家庭养老以及土地保障制度功能的弱化,农村居民基本养老出现严重危机,给农村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阻碍。通过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作为切入点,选取江西省Y区作为个案,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角度出发,全面分析影响农村居民参保因素,旨在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地区的顺利发展提供相关借鉴。

[关键词]

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意愿;影响因素

导言

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有明显的城乡二元特征。为了消除城乡间养老保险的差异性,国务院于2014年2月了《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意见》指出2020年前,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等传统保障方式的积极作用,更好保障参保城乡居民的老年基本生活。社会保障制度是调节收人分配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制度,必须要体现公平与正义,这也要求我们在制定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城乡间的具体差异,实现对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然而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未充分体现公平正义的原则,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参保率高但参保水平与质量较低,因此,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影响因素分析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1江西省Y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现状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战略部署,江西省于2011年启动并扩大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将城镇居民与新型农村的养老保险试点县(市、区)增至77个。其中,Y区被列为江西省第3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县、区)。Y区坚定执行党中央及国务院关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合并的决定,建立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资金账户、个人账户和缴费标准等方面实现了新农保与城居保“并轨”。截止2014年底,全区城乡居民参保建账人数为81903人,其中新农保73483人。截至2015年6月,Y区城乡居民缴费人数48085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8.75%,较去年同期增长8%。制度合并后,Y区将原来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账户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账户合并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账户,实现账户统一管理。城乡居民缴费档次统一为100元至1000元10个档次,增设1500元与2000元2个档次,城乡居民可根据自身实际收入情况,自主选择缴费标准,同时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由每人55元/月提高至每人80元/月。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自2014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合并以来,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参保积极性有较大提高,农村居民缴费档次由原来的人均102元提高到123元。政策的惠民性进一步凸显出来。尽管Y区农村居民的参保人数在不断攀升,但是参保水平仍然较低,这不利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在注重参保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参保水平与质量。

2Y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影响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的相关因素,在本研究中,笔者对Y区所辖5个乡镇、1个城乡结合部的500名农村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其中有效问卷476份。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笔者认为影响农村居民的参保因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

2.1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个人因素是影响农村居民参保最直接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就参保农村居民的性别来看,在调查样本中,共有351人参加了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其中男性为198人,占56.41%;女性为173人,占43.59%。而通过观察参保人员的年龄分布情况,大部分参保的农村居民其年龄集中在41~60岁之间。另外,认为自身健康状况差的农村居民,参保比例达到了87.53%。通过对数据统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个人因素中,性别对农村居民是否参保产生的影响甚小,但是在与当地居民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家庭是否参保,往往与该家庭中男性是否参保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也符合我国传统文化中男性在农村家庭中承担着主要决策者的角色;而年龄与自身健康状况对农民参保产生了较大影响,尤其是年纪较大且健康状况不佳的农民,这部分人群对于养老保险的需求较大,参保的意识也较为强烈。对影响农村社会参与养老保险的家庭因素分析,笔者从家庭成员的婚姻状况、子女数量、居住状况、家庭收入这四方面展开调查。在调查样本中,已婚的有435人,占91.39%;未婚或者离异丧偶的有41人。拥有1个子女的家庭有106人,拥有2个或2个以上子女的家庭有349人,无子女的有21人,分别占调查样本的22.27%、73.32%、4.41%。而从居住状况上看,有288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占63.3%;未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有167人,占36.7%。将以上数据与调查样本参与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农村居民是否参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其本人的婚姻状况、拥有子女的数量并无明显关系,但是农村居民是否与自己的子女居住在一起对于是否参保存在一定的联系。另外,从家庭收入上看,Y区农民年收入在5000元及以下的有65人,占13.66%;5001~15000元的有98人,占20.59%;15001~25000元的有124人,占26.05%;25001~35000元的有144人,占30.25%;35000元以上的有45人,占9.45%。在参保群体中,收入越高的农民对于参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需求较低,他们认为目前的收入水平足以为其提供养老保障,而收入偏低的农村居民则对参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显出较大的热情,他们认为选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能够为其以后的养老提供一定的保障,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另外,依靠农业创收的居民选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数要偏少,这是基于这部分人群依靠土地保障思想观念未发生变化。为此,笔者认为一个家庭的收入水平以及收入方式对于其参保有着重要的影响。综上所述,从家庭因素上看,笔者认为,是否与子女居住在一起、家庭收入水平的高低以及增收方式对于参保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其婚姻状况、拥有子女的数量对于农村居民参保没有太大的影响。

2.2外部因素

农民对养老保险政策的了解程度是重要的外部因素。Y区当前农村居民参保率高达95%,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农村居民的参保意愿并不强烈,他们属于被动参保。笔者通过访谈的方式对被参保人群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他们并非完全排斥养老保险制度,而是对制度本身的不了解,导致他们对政策信心不足。在参保人群中,通过官方渠道了解养老制度所占比例仅有17.6%,而通过邻里介绍等其他路径了解的所占比例高达82.4%。另外,在通过官方渠道了解制度的这部分群体,其参保率达到了96.43%,而通过其他方式了解养老制度的人群参保率为3.75%。由此可见,农村居民对政策的了解程度与参保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因此,政策因素是影响农村居民参保的关键因素之一。

3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对策建议

3.1加大财政投入,地方政府适当增加补贴

财政补贴对于农村居民参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有着重要的影响,尽管说财政补贴并不是决定因素,但是政府的补贴能够激发农村居民参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热情。根据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相关规定,政府对于符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其中中央对中西部地区按照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除了中央政府以外,地方政府也应对参保人缴费给予适当补贴,对选择最低档次缴费标准的,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适当增加补贴金额;对选择500元及以上标准缴费的,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60元。另外,对于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人民政府要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能够激发农村居民参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热情,同时还能够增加农村居民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信心。但是每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其补贴水平也有不同。Y区政府在制定补贴标准时,应根据参保者的年龄、缴费水平等实施差别化补贴,尤其是针对年龄偏大、家庭收入较低的群体,要加大补贴力度。

3.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居民参保的积极性

通过对Y区农村居民参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情况进行调查,笔者发现,未参保的农村居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缺乏科学认识,有些居民虽然对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和领取情况有所掌握,但仍然不熟悉如何对个人账户和基金管理流程,尤其是对政府出台的相关新政策,更无法清晰解读。为此,提高村民参保积极性,加大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宣传力度势在必行。首先,要增加村民对养老保险政策的了解程度,政府在推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时应对政策措施附上相关说明,并派出工作人员对具体事项对村民进行解读和答疑,在政府出台各类有关养老保险的政策措施后,村委会、村党组织等农村基层组织可积极组织村民大会对政策进行宣讲和学习,增进村民对养老保险具体内容的了解程度,改变村民固有的思维模式,提高村民对养老保险政策的信心。其次,要扩大村民信息渠道,保障信息充分传递。过去村民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了解多是亲戚朋友和街坊四邻之间的私下闲聊,信息的来源不够广泛,信息量有限,且往往口头化、片面化,导致信息可靠性不强,容易失真。对此,应扩大信息渠道,改变以往单一的宣传方式,采取多元化宣传模式,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新兴技术,一旦政策举措出台,立即在电视广播,同步更新网络,鼓励村民关注村官方微信、微博、客户端,将信息同时在官方微博、微信客户端上,还可将信息以短信的形式传送给村民手机上。

3.3提高福利待遇水平,满足农民参保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应适时提高养老保险的福利待遇水平,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水平。提高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的福利待遇水平,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降低养老保险的参保门槛,扩大农村居民参保范围,降低农村村民、低收入人群的参保条件,降低养老保险参保需缴纳的资金数,增加参保人数。对低收入人群适时降低缴纳金额,减轻贫困人群负担,可由政府进行补缴,保障居民参保。这需要中央政府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的投入,地方政府对养老保险事业进行扶持,企业对养老保险进行捐助,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和数额,从而弥补养老金缺口。二是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适当增加养老保险资金领取数额,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基础养老金,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同时提高养老保险相关服务,特别是完善农村地区相应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养老保险服务水平,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提高养老保险工作的服务质量,简化办理、缴费和领取的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为参保人员提供方便,开发更新技术设备为居民提供自助服务。三是加大地方财政的扶持力度,特别是Y区很多农村地区都建立了企业,并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政府应鼓励并引导农村企业对农村养老保险事业予以资金资助,使农村养老保险在保基本的基础上能有所提高,从原来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水平变为提高村民生活待遇。

4结语

当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养老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问题,严重阻碍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也不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养老问题,提出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该政策实施以来,农村居民参保人数有了显著提高,但是参保水平与质量却相对较低,且很大一部分人群是被迫参保,如何提升农村居民的参保水平与质量是当前迫需解决的难题。在本研究中,笔者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深入分析了江西省Y区农村居民参保的影响因素,提出应从财政投入、政策宣传、福利待遇这三个方面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旨在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奠定扎实的基础。

作者:沈云帆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昌平.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风险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3]李琼,姚文龙.公共财政支持西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可续性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3(02).

[4]罗俊鑫.新常态下社会保险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人事天地,2015(06).

[5]王鑫鑫.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角度论社会保障的公平性[J].当代经济,2015(13):69-73.

[6]魏毅.社会养老保险关系城乡转移接续政策研究[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4(04).

[7]贾敏.农村家庭养老的困境及其化解路径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5(11).

[8]金刚,柳清瑞.新农保个人账户财政补贴激励效应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3(01).

[9]张展新.居民养老保险改革的城乡整合成效与区域分割问题[J].劳动经济研究,2014(04).

[10]杨晓妹,尹音频.打破城乡就业隔离:财税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J].税务研究,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