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居家养老的认识十篇

时间:2023-12-29 17:54:02

对居家养老的认识

对居家养老的认识篇1

关键词: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员;服务质量;社会工作;支援服务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039-03

居家养老服务员是指由政府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聘请的工作人员,专门为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提供家居照顾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员是根据老人的需求,以及机构评估以后制定的服务内容、服务时间和服务方式,提供合适的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员区别于保姆和家政人员,要求具有一定的照顾技能,需要接受培训才能上岗。不同地区针对居家养老服务员有不同的称呼,台湾称之为居家服务员,简称“居服员”,而香港则称为家居照顾员。居家养老服务员也是属于护老者的一种。

一、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分析

T机构的居家养老服务员均是聘请了社区的40―50岁的下岗人员或者低收入家庭。该机构共有7名居家养老服务员,以女性居多,年龄最大是57岁男性,年龄最小是38岁女性。从传统社会的性别意识来看劳动价值使得照顾性工作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女人工作”,是爱心、免费、不需要专业、佣人或者义工性质的工作。这份工作被社会歧视或不认同,伴随而来就是工作压力和较少的社会支持。

在社会工作提供支援服务前,需要对居家养老服务员进行需求评估,只有对居家养老服务员的需求有全面认识后,才能根据需求提供合适的服务支持。

(一)情绪疏导,帮助压力释放

居家养老服务员长期照顾老人,会面临着有生理、心理和工作方面的压力,不同的压力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如果不及时进行疏导,会导致压抑情绪的出现,长期的情绪压抑会导致抑郁症,不利于服务员开展工作和生活,还会影响老人和家属的情绪。因此,满足服务员的情绪疏导需求,协助他们释放压力,能提高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积极性。

(二)技能提升,提供优质服务

庄秀美(2008)认为照顾服务不是单纯提供照顾老人必要的日常生活服务而已,它是一种具有高公益性与高风险性的服务业,为了使服务体贴入微,需纳入服务对象的生活文化思考,考虑个别喜好,注重差异性;服务不仅照顾老人,也应该扩展到其家庭成员,因此服务人员需具备一定水平的服务技术,才能提供优质的服务[1]。

根据居家养老服务员的现实需要,他们主要缺乏老人患病的相关知识、缺乏照顾知识和照顾老人的技能这三方面的知识,目前所开展的照顾服务都是基本的家居照顾,没有开展护理康复等内容。针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可以从上述三个方面入手,并培育护老之心的文化、态度及观念上的认知,以及加强医疗护理方面的知识和技术,以提升服务员的照顾能力,更好地胜任照顾角色,便于提供优质的居家养老服务。

(三)职业认同,增强自我认知

居家养老服务员认为这份工作又累又辛苦,工资不多,不如保姆好,是一份没有地位的工作。居家养老服务员对自身的职业认同度不高,也没有意识到该岗位对于照顾老人的重要性,难以在工作中发挥积极性。

提升对居家养老服务员的职业认同,一方面要强化服务员自身的认知,明确自身的身份和角色,内化职业的工作内容;另一方面就是要营造整个社区居民对该职业的认同,肯定服务员对该职业的付出,尊重他们在社区的地位。

(四)社区援助,分担护老责任

居家养老服务是依托社区开展的,老人生活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员在家庭照顾老人,也需要活跃在社区。如果社区能提供相应的资源,让老人、家属和服务员在需要的时候使用,老人既能实现互助,家属和居家养老服务员的护老工作也得以减轻。社区有责任分担护老工作实现整个社区的和谐。根据服务员需求,能总结社区需要提供的援助包括信息提供(如培训、知识宣传)、社交支持、辅助照顾(日托中心、日间护理)等。

(五)学会沟通,连接家属资源

良好的沟通能促进双方信息对称,对工作的开展有促进和帮助的作用。居家养老服务员与老人及其家属在沟通上并不畅通,主要原因在于居家养老服务员没有掌握恰当的沟通技巧,沟通的方式不能让对方接受,使信息不能很好地让老人及家属接收。

在调查服务员遇到的问题中,其中有提及是家属把照顾老人的责任都推托到服务员身上,主要依赖于服务员展开服务。如果服务员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让服务员明晰照顾老人不仅仅只有服务员有责任,作为家属,他们有照顾老人的义务,要回报老人的养育之恩,他们的照顾责任才是最主要的。

(六)经济援助,分担护老责任

居家养老服务员的工作收入低是一个事实,短期内提高工资待遇是不现实。服务员对这份工作不满意主要原因还是收入低,给予家庭的帮助不大,才让他们萌生起要兼职工作,弱化服务的现状产生。现实工作中针对计时付薪的规定,服务员觉得并不合理,也不人性化,尤其在延长了服务时间,却得不到补贴,让服务员感觉很吃亏。迫于经济的压力和养家的负担,长期以来出现了不少服务员“偷时减时”和“制造虚假服务工时”的情况,就是为了增加自身的收入。

“偷时减时”和“制造虚假服务工时”的情况都是不诚实的表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人的服务质量。若居家养老服务部门能把工时的计算更加人性化,并能从其他方面增加服务员的收入,改善他们的家庭生活环境,就能激发服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社会工作对居家养老服务员的支援服务

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分别是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在T机构开展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中,社工为居家养老服务员提供的服务方式也是按照三大服务方法为主,主要包括为有需要的服务员及其家属开展一对一的个案服务,为服务员开展支持性小组,为提高社区关爱老人的意识和普及照顾知识的社区服务,完善社区的支持网络。由此可见,社会工作是“由点到面”的综合性介入方式,即要考虑到服务员的具体需求,也要重视同类群体的互相支持能力的培养,还要关注到社区层面对服务员的认同和护老氛围的构建。在现实和具体的操作中,由于服务员的特殊性,社工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介入策略,使得支援服务开展得更加顺利,服务效果更加明显。

(一)个案工作――建立专业关系

隋玉杰(2007)将个案工作定义为:专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困难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和服务,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2]。笔者理解的个案工作就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根据服务对象及其家庭的需求基础上,通过评估,根据服务对象自身的需求开展专业的助人活动的服务过程。

在为居家养老服务员进行服务的过程中,因为服务员对于社会工作的知晓度较低,并不清楚什么是社会工作,什么是社工,也怀疑社工的身份和工作的目的,所以服务员及其家庭在接触社工时都抱着防御的心态。同时,因为传统文化“家丑不外扬”,服务对象很难把家庭的具体情况告诉社工,导致社工在收集信息时遭遇阻碍。如何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便于社工提供有效的服务,保证服务的进展,是社工在开展个案服务时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小组工作――形成互助团体

刘梦(2003)定义小组工作:也称为团体工作,是指以团体或小组为对象,并通过小组或团体的活动为其成员提供社会服务的方法。其目的是促进团体或小组及其成员的发展,使个人能借助集体生活加快自身的社会化;协调和发展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和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发挥团体或组织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健康发展[3]。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展服务员的支援小组,如情绪疏导和技能培训小组,以便提供机会给他们诉说照顾压力,并学习不同的照顾技巧。中心策划支援小组的初衷是希望居家养老服务员或社区护老者能从小组中得到帮助和关怀,能支持自身继续参与照顾工作。另外,社区康乐小组是鼓励居家养老服务员释放工作压力,增强居家养老服务员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三)社区工作――构建支持网络

周沛(2002)定义社区工作:以社区和社区的居民为案主,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行动,确定社区问题与需求,动员社区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培养自助、互助及自决的精神,加强社区凝聚力,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能力,发掘并培养社区领导人才,以提高社区的社会服务水平,促进社区的进步[4]。对居家养老服务员开展社区服务主要是指支持网络的构建,即动员和挖掘社区的各种有利资源,通过整合资源,建立一个较为全面的支持网络,便于居家养老服务员资源链接和促进社区护老氛围的融洽。

T机构为居家养老服务员开展的社区支持项目主要是两类:一是社区日托服务的开展,以短暂的照顾服务为主,目的是为社区护老者提供休息、缓解压力的机会。日托服务有专业的服务人士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能在专业护理方面弥补服务员的技能欠缺。二是通过开展“关爱长者”,普及疾病预防知识和护老技巧等主题活动,目的是通过宣传,提升社区内关爱长者的意识和互助的氛围。通过以上两项活动,整合社区的资源,构建支持网络,使居家养老服务员更好地融进社区,回归社会。研究指出,这种被支持的感觉和实际支持的感觉都会减轻护老者的精神压力[5]。

三、社会工作支援服务的成效分析

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为居家养老服务员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使居家养老服务员在个体、群体和社会方面都得到改善。T机构的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至今已有2年多了,获得了社会和政府的广泛关注,给予了不少支持。笔者经过与居家养老服务员访谈,了解到该群体自接受社工服务以来出现的变化。

(一)个体方面

个体方面的变化主要是指居家养老服务员在社会工作介入后发生的变化,服务过程中主要是以直接服务的方式进行。

情绪支持和压力疏导成为社会工作介入服务的重点和主要内容,即透过个案服务给予居家养老服务员支持,运用理心、倾听、角色扮演等专业服务技巧促使居家养老服务员释放压力情绪。

经过社工对居家养老服务员开展技能培训后,其自身的服务能力得以提升,能应对对老人的照顾问题,亦加深了对自身职业的认识,澄清照顾服务的职责和角色及与保姆的差异,让居家养老服务员更加认同自身职业。

社工作为居家养老服务员与长者及家属沟通的桥梁,通过疏导和沟通,开展家属支援的辅导,学习相关沟通技巧,改善居家养老服务员与长者和家属的关系。

(二)群体方面

在社工没有为居家养老服务员开展情绪疏导小组和技能培训小组前,组员定期的会议是以街道为单位,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但据笔者调查可知,这些小组会议是松散,行政命令的色彩较多,缺乏支持的氛围,只是为了汇报和安排工作。对居家养老服务员开展支援小组后,组员的活动逐渐组织化,并能在小组中形成支持的氛围,组员通过分享经验,互相帮助,减缓了自身的压力,提升了个人面对问题的解决能力,让组员对支援小组的开展予以肯定的态度。

社工把小组发展成为支援性小组,为组员带来的支持氛围,能令组员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及时的帮助,让组员自我的支持网络得到完善。

社工没有正式介入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员认为自身的工作只是为生计而做,在社会上没有地位可言,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认识不清,对照顾长者的工作持应付或敷衍的态度。在社工向居家养老服务员进行各项服务时,包括入职培训、开展小组、社区日托等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员对自身的工作和居家养老服务员群体的认识有了较大的改善,深入认识到居家养老服务员的出现和职责要求。居家养老服务员能客观和平常看待照顾长者的工作,形成了较强的责任感。

(三)社会方面

社会方面的改变是指社会对居家养老服务员的尊重及支持网络的提升。通过政府在社区推行居家养老服务,引起了居民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关注。由于居家养老服务的逐渐发展,服务质量得不到有效地提高,关键一点是居家养老服务员的水平和支持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现在越来越多人关注居家养老服务,政府和社区服务中心也给予很多的帮助,居家养老服务员的支持网络更加完善。

居家养老服务员一直认为薪酬水平低于保姆,工作地位不如保姆,长者及家属对居家养老服务员不尊重。经过政府的居家养老服务推行,社区日托中心的出现,以及社工作为第三方密切与长者和居家养老服务员沟通。长者与家属对居家养老服务员的认识加深,明白他们与保姆的差别,予以他们更多地理解和关注给他们,居家养老服务员的工作得以受到尊重。目前,社区越来越多的居民期望申请居家养老服务,获得居家养老服务员的专业照顾。

在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中,社区的各单位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发挥了支持作用,使居家养老服务员的支持网络得到了完善。政府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出台的服务规定,制度的薪酬待遇,保障了居家养老服务员的生活;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了日托服务,减轻了居家养老服务员日常照顾的压力;街道成立居家养老服务部,联同居委民政服务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定期监督居家养老服务的进展,保证了对居家养老服务员的关注。这些支持使居家养老服务员在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寻求相关部门的帮助,使得居家养老服务员的支持网络得到完善。

居家养老服务员的培训和发展是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关键,因为人才是行业发展的根本,居家养老服务员专业水平的高低、服务态度好坏、自身对工作和组织的认同感等都直接影响服务质量的高低。笔者认为,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弥补居家养老服务在培训人员等方面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庄秀美.长期照顾机构服务变迁发展之研究[M].台北:松慧文化,2008.

[2]隋玉杰,杨静.个案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4]周沛.社区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梅陈玉婵,齐铱.老年学与老人工作面面观[R].香港:香港教育研究中心,2009.

对居家养老的认识篇2

[关键词] 社区护理;居家养老保健服务;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9(a)-0183-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ommunity nursing in health services in home care. Methods From March 2014 to August 2014,200 elderly at home pension from 36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affiliated to central hospital of Baoan District in Shenzhen City were selected.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and B community, with 100 cases in each community.A community was taken routine health education propaganda management,B community was provided targeted and personalized community care management.The elderlies in the B community were given nursing management for 6 months.Health related risk behaviors and changes of satisfac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two groups,and life of quality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management in the B community was evaluated. Results After 6 months of management,the number of dangerous acts of change in B community wa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at of A community,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ommunity nursing;Health services in home care;Quality of life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逐渐改善,加之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使我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初步汇总的情况显示,我国>60岁的人口占13.26%,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探讨居家养老服务中社区护理的作用流程、模式以及效果仍然是医学护理研究的重点之一[1-2]。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于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居家养老问题的研究调查越来越多,探讨社区老年人养老方式的研究也比较多[3],本研究通过对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所属2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居家养老老人进行不同模式的社区护理管理,并对社区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3月~2014年8月,从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所属36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中随机选取2家社区的200名居家养老老人,将其随机分为A、B社区。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每个社区选取100名老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A社区老人设为参照组,B社区老人设为护理管理组。A社区男性60名,女性40名,最小年龄61岁,最大年龄89岁,平均(70.23±5.32)岁;B社区男性46名,女性54名,最小年龄63岁,最大年龄86岁,平均(70.68±4.21)岁。两个社区老人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社区居家老人维持原有的生活状态,并采取适当常规健康教育宣传管理。B社区居家老人由社区护士和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护工共同管理,具体过程如下。①社区护工在充分掌握社区居家老人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为其建立个人和家庭健康档案,社区护士根据各个老人的经济承受能力、身体健康状况、家庭人员构成情况以及自我保健能力等进行综合性评估,实行分类管理;在整个护理管理过程中,社区护理人员适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如专题讲座、健康咨询等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居家老人认识合理膳食的益处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居家养老老人的生活照料如修剪指甲、洗头、洗澡等一般照料,配餐、送餐、陪同出行(购物、看病等)等特殊照料服务由社区护工为其提供。②专业护理人员为老人提供心理卫生指导、疾病防治、康复护理、家庭病床等医疗保健服务,同时根据老人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爱好,选择性地安排知识讲座、图书阅览比赛、书法绘画、居家老人大学学习、兴趣班等不同形式的文化体育服务。③由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社区志愿者为老人提供社区人文关怀、居家老人互助、邻里结对、志愿者慰问等精神慰藉服务。两个社区的管理时间均为6个月。

1.3 评价内容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两个社区老人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改变和满意度变化进行统计对比,并于护理管理前后采用与健康相关的生命质量测量量表(SF-36)对接受个性化服务的B社区老人进行调查。SF-36量表即健康调查简表,是在1988年Stewartse研制的医疗结局研究量表(medical outcomes study-short form,MOS-SF)的基础上由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中心进行发展而来,被认为是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生存质量测量工具[4]。SF-36量表包括36个条目,可以测量一般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个健康维度。评分方法根据各条目的不同权重,计算每个维度中各条目的积分之和,得到8个维度的积分,再将积分转换为0~100的终得分,各维度终得分和综合评分越高表明生存质量越好。满意度评价采取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3个指标,总满意=满意+基本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个社区老人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比较

经过6个月的不同管理后,B社区老人的危险行为改变人数显著多于A社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个社区老人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满意度的比较

实施社区护理后,B社区老人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满意度为98.0%,显著高于A社区的60.0%(P

2.3 B社区老人实施社区护理前后生命质量评分的比较

实施社区护理后,B社区老人的生命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居家养老保健服务中社区护理的作用明显

伴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口老龄化速度逐渐加快,居家老人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5],目前居家养老模式已经成为我国现实情况下一种常见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有别于传统的家庭自然养老,从养老方式来说,居家老人是在自己的家里养老,而不是在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养老。目前,“日间护理服务”“短期托付服务”“访问式护理服务”等是国外现有的比较成熟的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形式[6]。从养老资源提供的主体来看,居家养老除了需要家庭照料外,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主要是来自社区的照顾[7-10]。本研究的护理管理模式中,社区护士是经过专业化培训的专业护理人员,通过动员社区资源,由专业护理人员培训社区护工,使社区护工掌握一定的老年护理知识,做到医疗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结合,使社会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利用,结果表明,实施居家养老社区护理保健服务后,居家老人的生命质量评分显著高于未实施前(P

3.2 社区护理有助于改善居家老人的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教育是提高社区居民整体健康素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护理管理的过程中,社区护士适时提供适宜的健教知识宣传,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易于接受、便于实施,从而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健康咨询等活动帮助居家老人认识合理膳食的益处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利用口传身教、座谈互动、老人现身说法等教育方法,帮助社区居家老人掌握营养卫生知识、熟悉个人卫生知识、了解常见病基本知识、慢性病防治知识和治疗护理的简易技能,并了解危急重症的初步急救措施,为进一步抢救创造条件。通过社区护理人员的监控宣教,让老年人能够建立健康、正确的生活习惯、良好的行为方式和较为科学的健康保健意识[11-13],全面提高社区居家老人的生命质量。在护理干预过程中,要考虑到老年人的认知能力比较差、文化程度比较低等因素,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细心、耐心、热心地为老人进行护理服务,拉近距离,让老年人能够配合健康指导[14],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社区护理后,B社区老人的危险行为改变人数显著多于A社区(P

3.3 社区护理丰富了居家养老保健服务的内涵

目前我国老人的养老存在许多实际问题和困难,由于受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养老仍然以居家为主,加之机构养老服务成本高、服务质量低下,使机构养老不受老人欢迎,实际利用率不高。传统的家庭养老不需要社区的参与,虽然能给居家老人带来家庭温暖,但各式各样的家庭矛盾也会比较普遍,特别是照顾和护理知识及能力的缺乏,成为影响老人晚年幸福程度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社区医疗护理条件有了本质的提高,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创新和推广提供了诸多条件。不同的居家养老保健服务,既能满足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需求,又能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15-16]。本研究实施的居家养老社区护理服务,由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护士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社区护士又动员各类社区资源在社区内开展居家养老保健服务活动,通过个性化的上门专业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既能保留家庭养老的优点,又能通过医务人员的参与,扩展居家老人的社交圈子,克服家庭养老存在的不足。社区护士通过对社区老人开展针对性的社区护理服务,不断提高社区老人的自我保健能力,同时也提升了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在居民心中的形象,促使社区居家老人更愿意接受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护理管理,因此,居家老人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满意度也会不断提升。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社区护理后,B社区老人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满意度为98.0%,显著高于A社区的60.0%(P

综上所述,社区护士结合社区老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活动等特点进行针对性、个体化的社区护理管理,可提高社区老人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满意度,改善社区老人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进而提升社区居家老人的生存质量,同时也为社区居家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提供了较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秦红,赵鹏,任静.居家养老模式下的社区护理服务体会[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154-155.

[2] 修宏方.社区服务支持下的居家养老服务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3.

[3] 李杨春,李新辉.国内外城市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现状[J].医学与哲学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3):39-40.

[4] Shank MD.体育营销(英文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 徐金来.社区老年保健服务中居家养老效果探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1):40.

[6] 商建文,周艳,于继珍.居家养老模式下的社区护理服务[J].吉林医学,2010,31(14):2079.

[7] 李玉玲.社区居家养老:文献综述[J].江海纵横,2008,(1):27-29.

[8] 宋兰君.护理干预对养老院生活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4):324-325.

[9] 陈传锋,金一波,汪莹,等.家庭居住与机构居住老年人社会支持的比较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6(1):23-29.

[10] 邓跃辉,周琳.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人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7):17-18.

[11] 孙敏,赵立强,刘丹萍,等.用参与性农村评估法调查老年人卫生需求[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1):1309.

[12] 张素霞,郭瑞君.老年人健康护理干预方法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6):466-467.

[13] 肖柳红,钟华荪,王育珊.从老年人生活方式谈社区卫生服务对策[J].山西护理杂志,1999,13(4):156-157.

[14] 刘葵娣.社区护理干预对农村老年人健康行为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8):127-128.

[15] 丁建定.居家养老服务:认识误区、理性原则及完善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27(2):21-23.

对居家养老的认识篇3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基于这种社会现状,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自愿服务教育,并以此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文章通过对加强大学生自愿服务教育途径的研究,来逐步解决居家养老服务水平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已成社会共识,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老龄化快速发展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重叠,与工业化、城镇化伴随,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交织,急剧增长的社会养老需求与老龄事业发展滞后矛盾日益突出。老龄问题已成重大的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60岁以上老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比例由13.3%增加到16%,这将使我国社会养老和养老服务面临极大挑战。同时,居家养老问题也成为我们应该进一步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中央16号文件强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在突出实效性。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各高校广泛开展,在倡导社会新风、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磨砺学生思想素质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应当结合社会现状,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自愿服务教育,并以此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一、居家养老的内涵及现状

所谓居家养老,就是老年人居住在家中,是一种由家庭和社会提供养老照料等服务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被认为是适宜中国老人的养老方式。而居家养老服务则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专家解释,居家养老是指家庭依托社区和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等各方面力量,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生活等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

但是,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总体上看还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老年服务设施规模较小,档次较低;资金有限,服务对象覆盖不够;供给不足,服务内容单一,服务队伍素质、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总的来说,现阶段居家养老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投入,通过购买服务、分类补贴、安排服务人员上门等实施;服务对象以贫困、空巢、高龄老年人为重点;服务内容基本上以生活照顾、保健护理和精神慰籍为主,但也有兼顾法律服务、文化娱乐等项目的,但整体来看,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有限。

二、大学生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作用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伦理中,绝大部分老人和他们的子女都希望选择居家养老,而居家养老的附加服务如心理陪护等,目前还主要依靠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几乎没有得到开发,但这些服务又是现有从业者所无法胜任的。那么,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选取一个长久的策略。作为高校的大学生,在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我们要发挥大学生的作用,通过一定的教育引导,使大学生树立自愿服务意识,并逐步接受一种新的思潮。

1.大学生自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活动,可以丰富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内容,壮大社区志愿者的队伍,为社区志愿者发挥作用搭建平台。

2.大学生自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活动,有效地提升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必须改变以前分散化、非专业化的服务人员格局,加强人才培训和资源整合,以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推动养老服务水平的进步。

3.大学生自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活动,可以不断地更新观念。包括职业社会工作者思想观念和居家养老被服务对象的思想观念。使大家明确居家养老不是简单的在生活上的照顾,而是包括其他多个方面,如心理健康等。

4.大学生自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居家养老服务属于第三产业,对就业有着不可低估的贡献。更主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大学生认识到居家养老行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在自愿参与的同时,培养大学生在这一行业中创业的意识。

三、加强大学生自愿服务教育的途径

我国越来越重视居家养老事宜,面对大学生群体,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大学生关注居家养老的意识。若要营造全社会居家养老的氛围,需要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及其家庭的共同努力。社会要引领居家养老文化的正确导向。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加强居家养老意识,自觉实践。在家庭教育中每位家长应当摈弃传统观念,将居家养老事宜放在首位。而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主阵地,在加强大学生居家养老教育方面要建立起教育机制,而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大学生自愿服务意识,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对大学生进行自愿服务意识教育,要依靠学生管理部门、辅导员、学校党团组织等各个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加强教育,从教育上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居家养老问题。一是要采取针对性原则。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规律,结合目前我国社会老龄化的现状,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灌输、活动渗透和实践深化,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二是要采取时代性原则。对大学生进行居家养老的教育要注意与时俱进,既要宣扬我国传统思想的精华,更要突出对当前居家养老的宣传教育,使他们既认识到居家养老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也要客观地解释可能遇到的现实困难和问题,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和担负的社会职责,增强社会责任感。三是要采取实践性原则。关于居家养老的教育活动重在引导大学生进行广泛的社会实践,做到自主自愿,身体力行。使学生既善于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也能够自觉地参与居家养老的社会实践,达到在实践中锻炼提高的目的。

2.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居家养老的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历来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它既形式多样、内容活泼,又体现学校的文化内涵和个性特点。高校完全可以结合自身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进行居家养老思想的教育和传播。可以通过广播、报刊、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学习讨论氛围。高校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通过以下形式渗透进行居家养老思想的宣传教育:一是通过隐性形式,如校风、教风、学风,渗透和传播居家养老服务的思想,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思想的感染和熏陶。这种形式集中表现在校园的舆论氛围、文化学术活动、教育教学活动、人际交往等过程之中。二是通过显性形式,如舆论、典型事件宣传,一些比较直观的文化来传递信息。三是充分利用班级活动,开展多种多样的班级主题活动,使居家养老的教育充分体现出生动活泼的鲜明特点。事实上,班级活动形式活泼、贴近学生、主题突出,具有为学生喜闻乐见以及乐于参与的特性和优点,所以,在班级活动中进行居家养老思想的专题教育,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要在校园文化的各种活动中渗透居家养老服务,以期取得寓教于乐的实际效果。

3.在组织学生社会实践中强化居家养老思想的教育。

要想大学生有自愿参与居家养老的行动,不能离开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中受到居家养老服务思想的教育,并逐渐成为学生自愿自觉的行动。在高校假期社会实践中要有居家养老服务实践的内容。每年高校安排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进行居家养老实践真实体验的重要机会,学校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时机,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例如,可以要求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及想到的解决办法写出来,并与实践单位进行沟通,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大学生的居家养老服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满达成,它需要全社会成员持续不断的努力。作为培养和锻造高素质人才的高校,要与社会现状相结合,对学生进行与时俱进的教育,要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因此,不断加强大学生自愿服务意识教育的探索,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水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J].经济评论.2000(3)

对居家养老的认识篇4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9(a)-0183-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ommunity nursing in health services in home care. Methods From March 2014 to August 2014,200 elderly at home pension from 36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affiliated to central hospital of Baoan District in Shenzhen City were selected.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and B community, with 100 cases in each community.A community was taken routine health education propaganda management,B community was provided targeted and personalized community care management.The elderlies in the B community were given nursing management for 6 months.Health related risk behaviors and changes of satisfac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two groups,and life of quality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management in the B community was evaluated. Results After 6 months of management,the number of dangerous acts of change in B community wa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at of A community,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ommunity nursing;Health services in home care;Quality of life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逐渐改善,加之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使我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初步汇总的情况显示,我国>60岁的人口占13.26%,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探讨居家养老服务中社区护理的作用流程、模式以及效果仍然是医学护理研究的重点之一[1-2]。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于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居家养老问题的研究调查越来越多,探讨社区老年人养老方式的研究也比较多[3],本研究通过对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所属2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居家养老老人进行不同模式的社区护理管理,并对社区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3月~2014年8月,从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所属36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中随机选取2家社区的200名居家养老老人,将其随机分为A、B社区。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每个社区选取100名老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A社区老人设为参照组,B社区老人设为护理管理组。A社区男性60名,女性40名,最小年龄61岁,最大年龄89岁,平均(70.23±5.32)岁;B社区男性46名,女性54名,最小年龄63岁,最大年龄86岁,平均(70.68±4.21)岁。两个社区老人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社区居家老人维持原有的生活状态,并采取适当常规健康教育宣传管理。B社区居家老人由社区护士和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护工共同管理,具体过程如下。①社区护工在充分掌握社区居家老人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为其建立个人和家庭健康档案,社区护士根据各个老人的经济承受能力、身体健康状况、家庭人员构成情况以及自我保健能力等进行综合性评估,实行分类管理;在整个护理管理过程中,社区护理人员适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如专题讲座、健康咨询等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居家老人认识合理膳食的益处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居家养老老人的生活照料如修剪指甲、洗头、洗澡等一般照料,配餐、送餐、陪同出行(购物、看病等)等特殊照料服务由社区护工为其提供。②专业护理人员为老人提供心理卫生指导、疾病防治、康复护理、家庭病床等医疗保健服务,同时根据老人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爱好,选择性地安排知识讲座、图书阅览比赛、书法绘画、居家老人大学学习、兴趣班等不同形式的文化体育服务。③由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社区志愿者为老人提供社区人文关怀、居家老人互助、邻里结对、志愿者慰问等精神慰藉服务。两个社区的管理时间均为6个月。

1.3 评价内容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两个社区老人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改变和满意度变化进行统计对比,并于护理管理前后采用与健康相关的生命质量测量量表(SF-36)对接受个性化服务的B社区老人进行调查。SF-36量表即健康调查简表,是在1988年Stewartse研制的医疗结局研究量表(medical outcomes study-short form,MOS-SF)的基础上由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中心进行发展而来,被认为是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生存质量测量工具[4]。SF-36量表包括36个条目,可以测量一般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个健康维度。评分方法根据各条目的不同权重,计算每个维度中各条目的积分之和,得到8个维度的积分,再将积分转换为0~100的终得分,各维度终得分和综合评分越高表明生存质量越好。满意度评价采取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3个指标,总满意=满意+基本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个社区老人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比较

经过6个月的不同管理后,B社区老人的危险行为改变人数显著多于A社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个社区老人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满意度的比较

实施社区护理后,B社区老人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满意度为98.0%,显著高于A社区的60.0%(P

2.3 B社区老人实施社区护理前后生命质量评分的比较

实施社区护理后,B社区老人的生命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居家养老保健服务中社区护理的作用明显

伴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口老龄化速度逐渐加快,居家老人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5],目前居家养老模式已经成为我国现实情况下一种常见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有别于传统的家庭自然养老,从养老方式来说,居家老人是在自己的家里养老,而不是在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养老。目前,“日间护理服务”“短期托付服务”“访问式护理服务”等是国外现有的比较成熟的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形式[6]。从养老资源提供的主体来看,居家养老除了需要家庭照料外,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主要是来自社区的照顾[7-10]。本研究的护理管理模式中,社区护士是经过专业化培训的专业护理人员,通过动员社区资源,由专业护理人员培训社区护工,使社区护工掌握一定的老年护理知识,做到医疗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结合,使社会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利用,结果表明,实施居家养老社区护理保健服务后,居家老人的生命质量评分显著高于未实施前(P

3.2 社区护理有助于改善居家老人的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教育是提高社区居民整体健康素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护理管理的过程中,社区护士适时提供适宜的健教知识宣传,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易于接受、便于实施,从而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健康咨询等活动帮助居家老人认识合理膳食的益处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利用口传身教、座谈互动、老人现身说法等教育方法,帮助社区居家老人掌握营养卫生知识、熟悉个人卫生知识、了解常见病基本知识、慢性病防治知识和治疗护理的简易技能,并了解危急重症的初步急救措施,为进一步抢救创造条件。通过社区护理人员的监控宣教,让老年人能够建立健康、正确的生活习惯、良好的行为方式和较为科学的健康保健意识[11-13],全面提高社区居家老人的生命质量。在护理干预过程中,要考虑到老年人的认知能力比较差、文化程度比较低等因素,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细心、耐心、热心地为老人进行护理服务,拉近距离,让老年人能够配合健康指导[14],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社区护理后,B社区老人的危险行为改变人数显著多于A社区(P

3.3 社区护理丰富了居家养老保健服务的内涵

对居家养老的认识篇5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时期, 为了更好地应对老龄化带来的各种社会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时期, 问题, 解决老年人的生活困难和提高他们生活水平与质量, 全面提升 问题, 解决老年人的生活困难和提高他们生活水平与质量,我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水平, 完成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试点工作 我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水平, 任务,我社区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任务,我社区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 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需求为出发点,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 需求为出发点,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目标,以社区“三无对象”为主导,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目标,以社区“三无对象”为主导,大力发展 老年福利服务事业, 推进社区福利社会化, 进一步提高老年群体的生 老年福利服务事业, 推进社区福利社会化, 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我社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我社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生活质量 社区内现有居民5096 户,13760 人,60 岁以上的老人 XX 人,其中“空巢” 占总人口的 7%,其中“空巢”老人 206 名。现纳入居家养老服务工 作的困难老人有 40 名,其中由财政承担居家养老服务费用的老人有 三无老人” 独居特困老人” 15 户,包括 3 名“三无老人” 12 名“独居特困老人” 他们居住环 , 。 境、健康水平、经济状况大多比较差,丧失了劳动谋生能力,社区已 健康水平、经济状况大多比较差,丧失了劳动谋生能力, 经成为他们唯一的依靠,我们通过居家养老服务、城市低保、医疗救 经成为他们唯一的依靠,我们通过居家养老服务、城市低保、 助、临时特殊救助等方式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临时特殊救助等方式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XX 年社区把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放在社区工作的重要位置 位置, XX 年社区把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放在社区工作的重要位置,建 立健全了与居家养老服务相关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如居家养老工作职 立健全了与居家养老服务相关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责、居家养老工作制度、居家养老服务员工作职责等。为了便于掌握 居家养老工作制度、居家养老服务员工作职责等。 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根据他们不同的社会关系、住房状况、脾气喜 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根据他们不同的社会关系、住房状况好、生活方式、健康状况等制定了《居家养老服务入户调查表》《居 生活方式、健康状况等制定了《居家养老服务入户调查表》《居 家养老帮扶对象登记卡》《居家养老帮扶对象登记册》和《居家养老 家养老帮扶对象登记卡》《居家养老帮扶对象登记册》 、 居家养老帮扶对象登记册 个人健康档案》 提供人性化服务。 ,提供人性化服务 个人健康档案》 提供人性化服务。09 年 10 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 , 作移交到小山至善慰劳服务中心, 社区工作人员认真负责、 积极协调 作移交到小山至善慰劳服务中心, 社区工作人员认真负责、 配合,做好老人思想工作。 目前已有由财政承担居家养老服务费用的 配合, 做好老人思想工作。 目前已有由财政承担居家养老服务费用的 老人全部安装了一键通免费电话。 全部安装了一键通免费电话 15 名老人全部安装了一键通免费电话。 社区积极组织开展居家养老志愿者服务活动, 社区积极组织开展居家养老志愿者服务活动, 对志愿者服务队员 进行登记造册,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队员登记卡》 进行登记造册,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队员登记卡》和《居家养老服 务志愿者登记册》 鼓励志愿者搞好服务。 ,鼓励志愿者搞好服务 务志愿者登记册》 鼓励志愿者搞好服务。 , 在服务的过程中, 在服务的过程中,分别对社区服务的并由财政承担服务费用的 位老人建立了《居家养老帮扶对象记事本》 ,要求每位服务队员对 17 位老人建立了《居家养老帮扶对象记事本》 要求每位服务队员对 , 所进行的服务作以详尽的记录, 所进行的服务作以详尽的记录, 后来我们发现只有服务员对服务做记 录是不完善的,于是在征求服务员、服务对象意见后设计了《 录是不完善的,于是在征求服务员、服务对象意见后设计了《养老服 务意见反馈卡》 在卡上, ,在卡上 务意见反馈卡》 在卡上,服务对象可以画勾确认对服务的满意度并 , 签字确认,对老人连续三次不满意的服务员,坚决辞退, 签字确认,对老人连续三次不满意的服务员,坚决辞退,从而促进服 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我们还制作了“养老服务温馨卡” , 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我们还制作了“养老服务温馨卡” 公布社区服 务热线、服务队员电话,便于老人联系。 务热线、服务队员电话,便于老人联系。 为了提高服务水平, 社区实行每周例会制, 例会时服务队员们互 为了提高服务水平, 社区实行每周例会制, 相交流、 介绍经验, 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对服务不到位的队员 相交流、 介绍经验, 提出批评指正, 对表现突出的队员提出表扬, 并组织开展了养老服务 提出批评指正, 对表现突出的队员提出表扬, 表彰评比活动,以鼓励服务到位的队员。通过自查、检查、 表彰评比活动,以鼓励服务到位的队员。通过自查、检查、评比等活 动,社区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掌握,研究制定应对措施,社区养老服务 社区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掌握,研究制定应对措施, 队员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队员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发挥现有服务设施作用, 发挥现有服务设施作用, 积极为辖区老年人 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医疗康复、体育健身、 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医疗康复、体育健身、温情陪伴等多方面 服务, 为了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他们摆脱孤寂的困扰, 。为了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服务, 为了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他们摆脱孤寂的困扰。

社区成立了老年文化活动中心, 组建了一支老年武术队, 邀请获武术 社区成立了老年文化活动中心, 组建了一支老年武术队, 六段证书的老人张伯恭作为教练,传授基本的武术知识,强身健体, 六段证书的老人张伯恭作为教练,传授基本的武术知识,强身健体, 延年益寿。老年乒乓球队每天上午 6--8 点在社区老年文化活动中心 延年益寿。 --8 锻炼,风雨无阻。书画室每天免费开放, 锻炼,风雨无阻。书画室每天免费开放,为情趣相投的老人提供了交 流的平台。社区老年婚姻介绍所、健身房、 流的平台。社区老年婚姻介绍所、健身房、室等活动场所也满足 了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多种需求。 了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多种需求。 居家养老是一种切合实际的养老趋势,既能消灭“空巢问题” 居家养老是一种切合实际的养老趋势,既能消灭“空巢问题”帮 养老是一种切合实际的养老趋势 助老人安度晚年, 助老人安度晚年, 又能为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带来公益性岗位。 又能为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带来公益性岗位。 社区自 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以来, 受到区民政局、 街道办事处以及居民群 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以来, 受到区民政局、 众的大力支持,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经常被新闻媒体所报道。 众的大力支持,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经常被新闻媒体所报道。通 过对需要帮助的困难老人提供及时便捷的日常服务, 社区已与老人之 过对需要帮助的困难老人提供及时便捷的日常服务, 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服务队员虽不是老人的亲人, 但胜似老人的亲 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服务队员虽不是老人的亲人。

虽然我们做了许多工作, 但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今后我们打 虽然我们做了许多工作, 但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算: 是加强尊老、敬老、爱老传统教育, 一. 是加强尊老、敬老、爱老传统教育,提高为老服务的热情及 心理沟通能力,丰富有关老人的保健营养知识。 心理沟通能力,丰富有关老人的保健营养知识。 养知识 二. 是加大对服务质量的跟踪检查。 是加大对服务质量的跟踪检查。 社区确定 1 名工作人员定期 不定期的访问老人, 掌握服务人员的服务情况, 对老人不满意的地方 不定期的访问老人, 掌握服务人员的服务情况, 督促服务员及时改正。 督促服务员及时改正。 三. 是探索在社区设立呼叫系统与居家养老服务对象手中的呼 叫器相联系,以便提供更为及时周到的为老服务。 叫器相联系,以便提供更为及时周到的为老服务。 四. 是进一步广泛宣传 关心老人的今天就是关心我们的明天” “关心老人的今天就是关心我们的明天” , 让更多的人关注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鼓励低龄老人为高龄老 让更多的人关注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人服务, 人服务, 形成老人互助及老人的朋友四邻对老人进行日常关照等多层 次、多渠道的为老服务格局。 多渠道的为老服务格局。

对居家养老的认识篇6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人力资源 开发

居家养老是一种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家庭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方式,是浙江省重点发展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的人力资源一般由两大部分组成:专职工作者、兼职人员(职业社区服务人员或社会工作者)及“义工”(本文的研究对象不包含志愿服务人员)。本文根据在杭州、绍兴、嘉兴、宁波、湖州等的调研数据,拟对浙江省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进行实证分析。

一、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

截止2014年,浙江省已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308家、居家养老服务站2万余个,专、兼职居家养老服务人员4万余人。为了从整体上了解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情况,课题组在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等地对116位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进行了问卷调研,基本情况如表1。

表1显示,浙江省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得到较大改善,仍存在工资收入水平低、教育培训不足和服务内容层次低的现状。

二、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力资源开发存在问题

(一)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属性

1、教育性开发

省政府非常重视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教育性开发:第一,入职奖补。多部门联合发文,从2013―2015年,对入职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满5年的大专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六类专业的毕业学生,由省财政给予中职2.1万元、大专(含高职)2.6万元、本科以上4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补助;[1]第二,专业培训。2011年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养老护理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到“十二五”末,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各类组织和机构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达到8000名,持证率达到20%以上;[2]第三,职业培训。2012年浙江省民政厅与杭州师范大学签订合作备忘录,设立培训中心,开展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工作。

2、政策性开发

浙江省在政策性开发方面着力于保障性制度建设:第一,劳动工资制度保障。2011年,《浙江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人员编制、办公条件、工作经费上切实给予保证。2014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定期养老护理员工资指导价位,建立养老服务岗位就业补贴和养老护理员特殊岗位津贴制度,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第二,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在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养老服务机构和组织应当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对单位缴纳的部分可给予社保补贴。就业困难人员以灵活就业方式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可按规定享受灵活就业社保补贴。

3、使用性和服务内容开发

目前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约4万人,相对于庞大的897.83万老年人口,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且服务内容局限于家庭卫生、买菜烧饭等低层次生活照料类服务,高层次的精神慰藉、心理辅导等服务人员较少。此现状不利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水平提高,也表明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开发有巨大提升空间。

(二)现存问题剖析

1、开发层次较低

开发层次较低的首要表现是队伍性别结构失衡。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的性别比为88∶28,比例严重失衡,表明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其次,主动就业意愿较差。51.7%的被调查者被动选择从事工作,说明在实际工作中缺乏人力资源开发的激励机制;最后,服务内容层次低。调查显示,80%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所提供的服务仅为生活照料类服务,能够显示专业技术服务的高水平服务欠缺。这表明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是提升专业技术服务水平。

2、权益保障不完善

浙江省65.5%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为兼职人员,较少与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签订合同或服务协议,其工作时间、工资标准、休息休假等权益缺乏法律保障。虽然《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定期养老护理员工资指导价位,建立养老服务岗位就业补贴和养老护理员特殊岗位津贴制度,提高工资福利待遇。但由于缺少劳动合同的法律依据,难以维护从业者的权益。

3、人力资源外溢

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外溢现象严重。居家养老服务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吸引力较小也可视为广义上的人力资源外溢现象。全省30多所学校开设了相关专业,每年有10000多名毕业生,但主动选择到养老服务领域的毕业生特别少。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引不来、留不住的问题,已经成为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开发的桎梏。

4、培训环节薄弱

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重要环节。培训环节存在的问题是:专业培训机构少。虽然有浙江师范大学等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基地,但专业养老服务培训机构较少,专业培训师资少。居家养老服务是基于适度知识基础上的重实践操作服务,大学专业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技能欠缺,长期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实践技能具有,但没有相应的理论知识支撑;培训内容不系统。在岗轮训、心理疏导、志愿人员培训等内容很少涉及。

三、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影响因素分析

(一)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一项常态服务工程,需要政府实行常态化管理,特别是服务人员的招募、培养,更是需要经费保障。2013年用于养老服务中心、敬老院、老年电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等项目建设1.59亿元,连财政支出的1%都不到;[3]财政投入不足的另一个表现是浙江省还没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专项预算制度。致使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长效机制受到影响,人力资源的开发也发展迟缓。

(二)权益保护制度缺失

2011年,浙江省正式实施《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与管理规范》,明确规定了各级养老服务人员的任职要求和工作职责,但服务人员各项权益却没有体现;其次,工资保障制度缺失。调查数据显示,浙江省大部分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每月工资1500―2000元之间,远低于全省平均工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工资保障制度缺乏,使得薪酬提高无上升空间,且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薪酬等级缺乏科学评价机制和评价指标。

(三)职业认同感不足

虽然养老服务是现代社会分工中的重要职业,但由于社会偏见,至今尚未得到普遍认同。在社会事实中,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由于专业技能较低,学历水平不高,一般属于低阶层群体,因此,大部分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从主观意愿上不愿从事此行业工作。

四、对策建议

(一)更新理念,观念先行

1、政府率先转变思想

转变理念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前提。应努力提高政府部门政策制定者、领导骨干力量的思想意识,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宣传力度,逐步完善各项职能:依法整顿养老服务业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改善环境吸引人才、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和宣传力度、建立信息平台等,重视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2、养老服务人员本身思想改变

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观念,认识到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意识,主动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工作。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参加必要培训提升技能,增强自身劳动竞争力,提高职业认同感。

(二)加强人力资源迁移性开发

1、缓解人力资源压力

每年约2403万的流动人口是庞大的、有待开发的人力资本群体。首先,应充分掌握流动人口信息,吸引他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其次,开发养老服务业公益性岗位。生活照料类服务可作为公益性岗位开发,安排给下岗失业人员或“4050”就业困难人员。最后,大力发展志愿服务。面向企事业单位,特别是高校学生招募志愿者,鼓励他们利用闲暇时间参与到社区养老服务中来。

2、减轻人力资源外溢

据调研,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学历是导致人力资源外溢的主要因素。养老服务人员工资水平是浙江省内各行业最低,而最高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的金融业是养老服务业的3.46倍。[4]省人事劳动部门应制定基本工资标准,落实岗位补贴制度,改善福利待遇,并能够使得养老服务员的工资水平根据经济增长而保持上升的空间;其次,工作环境是另一影响因素。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应当为现有人力资源提供良好工作环境,让其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三)完善政策制度体系

1、专项预算,增加投入

资金投入是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开发的经济保障。浙江省政府应设立养老服务的专项预算制度,一方面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改善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专项预算应保持每年相应的增速,确保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开发的资金所需。

2、政策制定,力促开发

在政策方面,政府除了要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和措施外,还应加强管理,规范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签订,使得服务人员的工资标准、工作时间等权益有法可依、有据可寻。同时针对养老服务人员法律维权意识淡薄,开设维权绿色通道,与律师协会协调,增加公益诉讼服务,降低维权成本。

(四)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从浙江省人力资本积累不足、专业人才短缺的实际情况出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当前行之有效的开发模式。目前浙江省30多所开设相关专业的学校,由于招生不理想,大多缩减规模或停办。政府应给予优惠政策,鼓励相关专业正常招生,为养老服务人力资源提供充足的人才供给。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应做好相关专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培养其职业观。

2、加强职业培训

首先,人事部门应扩宽人力资源培训渠道,积极利用浙师大等省内高等院校的教学优势,在与高校联合创办人力资源培训基地的基础上构建“高校+专业培训机构”的渠道模式,建立分层次、分类别的教育培训场所,提供多样化培训服务;其次,要注重培训的质量、模式和内容。可以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长训、短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培训模式,通过专家讲座、现场指导、示范项目参观、技能比武等方式,提升培训效果。

(五)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作为弱势群体,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的开发必须构建一个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政府层面的支持、社会公众的理解、微观养老服务组织层面完善开发机制、个人层面自我开发等,必须依靠政府、养老服务组织、服务人员自身、社会公众等多方合力才能实现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的整体性、系统性开发目标。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民政厅.浙江省老年服务与管理类专业毕业学生入职奖补办法[EB/OL].

[5]薛铮.黑龙江国有林区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6)

[6]金易.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吉林大学,2012(5)

对居家养老的认识篇7

一、我国的养老现状

20世纪70年代以来,老龄化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普遍趋势,至今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最新数据公布,我国已步入老龄社会,并且我国老龄化不同于其他发达国家,它具有“增速快”“基数大”以及“未富先老”的特点,使我国社会养老的负担不断增加。中国向来是一个重礼节、重孝道的传统文明大国,赡养则是中国孝道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使家庭养老成为老年人的最佳选择。然而,随着计划生育国策实施、人口流动加快、家庭小型化和子女工作负担加重等情况的出现,家庭养老功能开始逐渐弱化。机构养老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但其服务成本相对较高、受众性较弱,而且大多数老年人受传统观念束缚并不愿意去养老院养老。我国采用的两种基本养老方式在发展过程中相继受到挑战,急需一种合适的养老模式来平衡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各方面的利弊。

二、居家养老与社会支持

(一)居家养老的界定

居家养老是我国政府目前大力提倡的养老方式,也是老年人最首选的养老模式。我将从养老资金来源、地点和服务供给三个维度来对居家养老进行概念界定。从经济来源角度来看,既可以来源自我提供如劳动所得、储蓄、财产、投资收益和退休金等方式,也可以由家庭子女提供。从地点来界定,居家养老与社会养老有着明显的区分,居家养老是老年人居住在家中,而不是入住社会养老机构。从服务来源角度考察,居家养老的服务来源具有社会化、多元化的特征。社会化即养老所需服务可由社会提供,如社区、机构购买服务。多元化即服务主体不仅由社会承担,家庭成员(如配偶、子女)都能够承担。所以,居家养老是一种资源提供主体多元化、服务提供社会化、养老地点不脱离熟悉环境的新型养老模式。有些学者则认为,居家养老实际就是“居家养老”与“社区照顾”两者的结合。

(二)社会支持的界定

社会支持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国内社会学界对于社会支持的界定众说纷纭,可简述有以下几种理解:1.社会支持的方向视角。蔡禾认为社会支持只是一个客体单向的受助过程或行为,把社会支持称之为社会支援,是人们在社会中所得到的、来自他人的各种帮助。其他学者认为社会支持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受助过程或行为,而是一个互助的过程,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需要相互支持。2.社会支持的客体视角。陈成文认为,社会支持是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行为。而张文宏认为,社会支持的客体并不仅仅局限于弱势群体,而是应面向全体人群。本文比较赞同陈成文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解释的社会支持。

三、居家养老所面临的困境

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的服务方式,其发展关键就在于如何在社会适应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将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

(一)传统养老观念的束缚

中国向来都是一个重礼节、重孝道等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传统的中国社会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使老年人晚年在经济、物质、情感与日常生活照料等方面的支持在社会经济、文化和历史等领域与其他国家有着不同的传承。我国老年人晚年的生活主要由家庭来照顾,追崇“养儿防老”而“孝”则是调节家庭成员赡养行为的重要准则。古人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老年人根深蒂固的“孝”文化一定程度地阻碍了多元养老模式与养老事业的发展,同时对空巢、独居的弱势老人增加了边缘化的危机,为其生命安全增添堪忧。

(二)居家养老功能的弱化

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传统社会的家庭具有养老服务功能,老年人在家庭中可以得到生活的照料和情感的寄托。但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家庭结构和家庭养老功能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家庭小型化、核心化,使传统的大家庭逐渐解体,取而代之的是“家庭”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开始弱化。当前的年轻人由于竞争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他们将更多的时间和主要的精力放到了工作和学习上,对老年人的照顾显得力不从心,导致家庭的高龄化、空巢化比较明显。

(三)服务人员专业性缺乏

居家养老服务质量与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密切相关。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衣食住行基本物质生活照料是最低层的需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到,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安全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更高层次的需求不断攀升,最凸显的是情感需求。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发展滞后,大部分服务人员均为本社区低保户和下岗人员、社区工作者或志愿者无偿提供服务,专业化水平较低,对服务人员只进行一些必要的家政服务培训之外,很少进行专业性质的培训。加之服务人员社会地位较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服务质量。

(四)社区服务平台组织管理不健全

社区服务是居家养老模式中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从目前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提供的政策支持、资金供给、资源配置等仍难以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日益增长多元需求。社区服务平台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社区提供的养老设施不完善,规模较小,只能停留在简单的生活活动层面上;行政化的社区管理方式不能满足老人个体化、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在健康护理、安全防范、精神慰藉等方面有所忽略。

四、社区养老服务建设:完善居家养老社会支持系统

居家养老的社区支持符合我国老年人养老实情,使老年人不脱离亲切、熟知的人文环境,受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亲人、邻居、社区工作者等)利于精神生活的丰富;受众性较强,满足无经济能力的特殊老年人(低保户、空巢、独居者等)平等享受社区养老服务等优势。因此,居家养老的社区有效社会支持能够完善传统居家养老的弊端,具有可行性。

(一)加强社区对养老服务管理创新

社区养老服务是社区复杂、综合管理之中的一项核心工作,切实搞好社区养老服务,不仅是对社区居民中弱势群体的一种基本保障,也是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凝聚力、社区威望建立的一个关键途径。社区对养老服务的不断管理与创新,能满足广大居民的多样化和多层次的需求,同时也是社区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1.建立数字信息化网格管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治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第一次把网格化管理提高到了国家层面。首先,社区要对管辖内的老年群体细分类型,便于提供精准化监控、服务。其次,社区要建立一个电子个人信息库,便于平时收集个人信息备档,可以在意外应急事故下提高办事效率;建立社会化联络网,不仅可随时了解老年人生活动态,针对老年人需求提供服务,并且加强了空巢、独居的特殊弱势老年人安全保障;在每户居民家安装隐私防护预警设施,直接可以联络到社区工作人员,提高老年人人身安全预防作用。

2.加强社区养老管理的社会化。在社区管理中,要遵循社会化,注意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逐步改善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加大社区管理的社会化强度,特别是在提供养老服务这项核心工作,使社区提供的服务更有活力。转变政府主导地位,“下放”社区管理项目,转变政府角色“服务”,而不是“掌舵”。使更多的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组织、队伍加入到管理之中,既能壮大社区养老服务管理队伍,又能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管理效率。

3.构建社区文化,加强教育宣传。社区养老服务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服务,更重要是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服务,依靠情感力量可以调动社区老年人参与热情和积极性。首先要对老年人进行教育和情感疏导,建立主人翁意识,能够真正参与融入社会,使老人得到真正的社会化。其次,社区构建新时代孝德文化理念,举办宣传教育活动,满足老年精神需求,从而改变老年人传统养老观念,以文化融合促进老年人的参与,增强社会归属感,找到自我实现价值。

(二)建设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社区的建设需要大批的专业工作者,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社区的工作质量与服务水平,关系到居民对社区的归属程度。因此抓好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是提高社区服务水平的必要条件。

1.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管理人员。从目前看,社区管理人员多数是本社区的退休和下岗人员,本身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不具备就职者的专业素养,不能适应社区发展的需要。首要措施就是向社会广纳专业人士,进行开放式选拔,壮大社区人员队伍,把优秀的才干、专业的职业情感倾注到岗位上来,领导、参与社区建设,必然提高社区工作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2.强化培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专业素养。社区的蓬勃发展、创新突破是需要社区工作者通过先进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服务水平来到达到的。为了更好地解决新问题和新情况,社区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所学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所以,应该规划社区工作者定期培训、定期调研,进修专业知识,学习引荐成功经验。

对居家养老的认识篇8

关键词:养老服务需求;多元回归;社会政策

中图分类号:D669.6;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2-0039-04

一、基本情况和养老需求状况分析

(一)样本数据基本情况

根据课题组对A社区的调查结果,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处理,得到样本数据的基本特征,本次调研有效样本总计391份,其中男性老人占42.5%,女性老人占57.5%。

总体来看,本次调查老年人的年龄较高,平均年龄为73.5岁,8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31.7%。从健康状况看,虽然高龄老人的比例高,但总体上看,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较好,超过57%的老年人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非常好,只有少部分老人感觉健康状况比较差。分年龄段看,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评价与年龄层呈明显正相关,年龄越大越感觉健康状况比较差。从经济收入看,A区老人经济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占53.5%,收入在2000以下以及无固定收入的老年人占6.1%,A区老年人的收入差距较大。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占比超过67.6%,说明大多数老年人有一定的经济保障,可以相降低其对子女的依赖程度。从居住情况来看,大多数老年人都与老伴或者子女一起居住,占比超过86%,这说明多数老年人在家庭中都能有其他人照看,但仍有10.5%的老年人自己一人居住。

(二)老年人养老需求状况分析

1.老年人养老意愿情况

本次调查把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分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关于以后几年您的养老问题,您是继续居家养老还是会机构养老”,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中,有60.9%的老年人口选择了居家养老的方式,相比之下只有8.4%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有14.1%的老年人选择先期居家养老,后期机构养老的方式,仍然有16.6%的老年人没有确切地选择意愿。

为了更加具体的了解A区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的情况,根据调查数据对不同性别、年龄、收入、居住情况等不同组别的老年人养老意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不同分组的老年人依然选择了居家养老这种方式,选择的比例大多超过55%。从年龄可以看出,年龄与居家养老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年龄越大选择居家养老的人口比例越高,这可能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老年人的传统家庭观念有关。

2.老年人对养老现状的满意程度

运用满意度来评价A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情况,为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提供了依据。统计结果显示,对当前养老现状比较满意的老年人占52.9%,非常满意的占25.8,认为完全不满意的占2.8%。从分析数据来看,超过78%的老年人对养老现状表示满意,7.9%的老年人对养老现状不满意。说明大多数的老年人对现在的居家养老较满意,但A区在社区养老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关于老年人养老现状不满意之处,我们设置了“关于您当前的养老现状,最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的问题,通过分析可知,总体上有61.%的老年人选择了没有不满意的地方,但是在做出选择的老年人中,12.3%的老年人选择缺乏基本的医疗照顾,这是占比最高的,其次是生活枯燥无趣和没有足够的生活陪伴,这两项都可以看作是精神慰藉。因此可以得出老年人在医疗健康服务以及精神慰藉服务上存在不满意之处。

二、A区养老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

在前文分析中,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比例占60.9%,选择先居家后机构的占14.1,我们可以把二者视为选择居家养老,比例占75%。把问卷中“关于以后几年您的养老问题,您是继续居家养老还是会机构养老”改变为是否愿意选择居家养老,变量赋值为愿意=1,不愿意=0,即问卷选项中的居家养老、先居家后机构作为愿意,其他选项作为不愿意。因此本研究中,是否愿意选择居家养老这一因变量是一个二分类变量,同时自变量既有性别、居住情况等二分类变量,也有文化程度、健康状况、收入情况等多分类变量。正好符合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的要求。

将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整体是显著的,具体分析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和居住情况四个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性别和收入情况两个变量的影响都不显著。

第一,从年龄可以看出,年龄与居家养老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相对60―79岁的老年人,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年龄越大选择居家养老的人口比例越高,这可能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老年人的传统家庭观念有关,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孤独感增加,更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第二,从文化程度可以看出,文化程度与居家养老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文化程度的回归系数为-0.728,且在0.1%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口对居家养老的需求越小,文化程度越低的老年人越愿意选择居家养老。原因可能是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在思想上更容易接受其他养老方式,不会受传统家庭养老观念的束缚,敢于接受新的养老方式。

第三,从健康状况可以看出,健康状况与居家养老呈现负相关关系。回归结果显示,认为健康状况比较好和一般的回归系数均为负数,且分别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健康状况越差的老年人越愿意选择居家养老。这与传统老年人的生活观念有关系,认为健康状况差的老年人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由于身体机能衰弱,受到疾病困扰,大多数老年人都希望在家庭中度过自己的晚年。

第四,从居住情况可以看出,独居老年人与居家养老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非独居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独居的老年人自己居住在家,在心理上以及生活照顾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更愿意选择机构养老。而非独居的老年人由于家庭中有老伴或者其他亲人相伴,相对的孤独感就减轻,而且在生活照料上有家人的帮助,会更愿意接受居家养老模式。

三、分析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本研究将得出以下结论:

1.A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水平整体较高,但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大部分老年人所乐于看到并接受的养老模式是居家养老,由于家庭结构以及代际关系的转变,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在一些需求上并不能满足老年人。现在的老年人养老需求,既需要满足居家养老的亲情维系,又能实现健康维护和医养结合,同时还兼有社区养老的规范管理与保障,因此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应该有所改进。

2.A区老年人养老需求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大,对依靠子女养老的观念仍然较强

从前文分析中看出,年龄、文化程度和健康状况都影响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而且进一步分析其深层次原因都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弱,受到疾病的困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会越来越差,大多数老年人都希望在家庭中度过自己的晚年。更多的老年人都希望依靠子女进行养老,对于机构养老不够放心。

3.老年人医疗健康服务需求亟待关注,精神慰藉渴望度强烈

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旺盛,大多数老年人有康复治疗服务需求,但是从分析中12.3%的老年人认为缺乏基本的医疗照顾,医疗健康服招枨蟮牟宦意度是最高的。其次老年人感觉到自己生活枯燥无味,调查数据显示将近40%的老年人有感到孤独的时候。因此在老年人养老需求中,应该注重加强老年人的医疗健康服务,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4.家庭是养老非常重要的资源体系和支持系统

从居住状况来看,只要有老伴或者和子女居住的老年人都愿意选择居家养老,虽然我国的家庭结构在发生变化,主干家庭数量在减少,但是当前养老市场发展并不成熟,并且受老年人传统观念的影响,家庭仍然是养老非常重要的资源体系和支持系统。

四、政策建议

(一)建立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的居家养老模式

这是养老模式的总体构想,家庭依然是养老体系的核心系统,通过家庭满足居家养老的亲情维系,同时以社区为依托,政府加大对社区在资金、人员的支持力度,在社区建立配套的养老服务设施,注重社区独居老年人的养老状况,最后以专业化服务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通过居家养老模式即满足老年人家庭寄托,又能实现健康维护和医养结合,同时还兼有社区养老的规范管理与保障。

(二)构建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成员相互支持的多元化养老服务机制

根据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认为公民的福利供给不仅由政府提供,个人、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组织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

1.政府主导

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能够体现出政府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支持力度,由于政府部门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在开展居家养老的工作过程中应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应该贯穿于养老服务的每个环节和每个方面,并在总体上对养老服务进行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首先,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落实和监督养老政策法规;其次,在资金的投入上政府应该成为主要的提供者,同时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带头作用,鼓励社会其他机构和部门对养老服务事业进行资助,为养老服务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最后,增加政府购买项目,通过引入志愿者、养老服务机构等方式,提供适度的定向资金补贴。

2.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首先,通过不同的优惠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组织投资兴办各种养老服务基础设施,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方式来弥补政府财力不足的缺陷,进而促进养老服务事业走社会化、产业化、多元化的发展路线。其次,引入专业力量,尤其是发挥社会工作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强化精神慰藉功能,依托专业化医院,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技术水平,同时提高上门看病及专业健康护理咨询服务。再次,在“互联网+”时代,将互联网科技引入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中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智慧养老模式的发展,例如可利用现代化技术方法搭建社区老年人信息平台。最后,老年人作为主体,应该强调老年人的参与,坚持以老年人为中心,增强老年人的话语权,是老年人更多的参与决策,调动老年人参与养老服务建设的积极性。

3.家庭成员相互支持

在强调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参与的同时,还应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发扬中华民族“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形成敬老爱老的文化氛围。例如,可以在社区开展以“敬老、养老、助老”为主的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整个社区养老的宣传,强化家庭互助照顾的观念。还可以抓典型事例,引起社区居民的广泛认识,不仅要抓那些在养老中做的很好的居民,还要抓那些做的不好的,不赡养老人的居民。通过对比,使全体公民都认识到养老的责任和义务,认识到家庭的温暖。

――――――――――

参考文献:

〔1〕田北海,王彩云.城乡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对家庭养老替代机制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4.

〔2〕陶涛,丛聪.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J].人口与经济,2014.

对居家养老的认识篇9

关键词:女儿养老;个体现代性;子女资源

中图分类号:C913.6;C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1-0115-05

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家庭是养老的主要单位。但是,在父系继嗣制度下,儿子不仅是家庭财产的唯一继承者,也是养老送终的最可靠“资源”[1],养老送终与女儿几乎没有关系。随着现代化发展,男女平等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女儿在家庭养老中的主体性地位开始显现。尤其是伴随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农村独女户和双女户日益增多,女儿的养老责任更为凸显。当前,人们对女儿养老的态度不仅影响着女儿养老家庭的生活处境,而且直接关系着女儿养老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农村家庭养老的格局。如果说“养儿防老”解释了我国传统父系家族的养老运行机制,那么在我国传统父系家族的养老运行机制被侵蚀的背景下,“养儿防老”能否继续有效运转?女儿作为家庭养老的一支新兴力量能否被大众认可?哪些因素影响农村居民对女儿养老的态度?这就构成了本文试图解答的问题。

1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1文献回顾

在众多中国农村家庭及养老研究中,女性一直是一个研究不足的角色[2,3]。对此,学者们从女性的社会角色出发探讨了女性被隐蔽的制度原因。李银河[4]指出,在外婚制、从夫居制的条件下,从把女儿当外人的逻辑出发,女孩和男孩在父母的爱、教育、继承权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不仅如此,女性婚前也不能在家族谱系中占有正式位置,并被排除在一系列家族仪式之外,其整个生活都是在未来婆家的预期下展开的[5,6]。女性只能通过婚姻关系获得丈夫家的正式成员资格,在制度层面上归属夫家[7]。换言之,女性始终作为男性的依附性角色呈现,在父系家族制度中没有自己的主体地位。

随着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家庭生活逐渐从垂直家庭以及延伸的亲属关系的义务移开,趋向夫妇间结合关系的优先[8]。中国农村社会的结构性变动使家庭结构也随之变化,小型化、核心化成为家庭结构变迁的突出特点,夫妻核心家庭的比重迅速上升[9],横向的夫妻关系取代了纵向的亲子关系成为家庭关系的主轴[10]。这一家庭内部关系重心转移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女性在家庭中的权力和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拥有了更多的可支配资源。调查显示,近年来,靠女儿养老者越来越多,并且女儿能够更好地为老人提供养老支持。

学者们对女儿越来越多地参与自己父母的养老过程背后的伦理和现实支撑进行了分析。唐灿[11]指出,女儿赡养行为的模式化和规范是在时间和行动的积累中逐步形成的,情分和孝构成女儿养老的伦理支撑。吴文清、风笑天[12]认为,女性的自我意识随着其经济地位的提高而增强,她们更强调作为女儿而不是儿媳的角色,这是女儿养老的现实支撑。尽管如此,传统的性别制度建构依然使女儿养老困难重重。传统的性别制度对女性的角色期待是贤妻良母,她们首先应该完成生育,然后才是赡养父母[13],而且赡养的是丈夫的父母(即公婆),传统社会对女儿赡养自己父母没有角色期待[14]。男性继承制使得女儿不具有主体身份,被排斥在“协商式责任”之外,自然也免掉了赡养娘家父母之责。

综上,国内外关于人们对女儿养老态度的研究并不多见,尤其是针对农村居民对女儿养老的态度就更是少见。鉴于现有相关研究成果,本文试图分析归纳农村居民对女儿养老的态度类型,并从现代性和子女资源两个方面来探讨农村居民对女儿养老态度的影响因素。

1.2研究假设

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指出,现代性对个人生活形成巨大冲击,促使人们对世界的态度发生变化。现代性标志着现代化进程中非传统因素的累积和填充,乃至整个社会大文化系统的变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的现代性逐步增强,传统的父系家族制度受到冲击,“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的观念逐步淡化。由此,现代性越强的人越排斥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倾向于认同儿子和女儿在父母养老中趋于平等角色[15],因而更容易接受女儿养老。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1:农村居民的个体现代性越强,就越认为女儿应该承担养老责任,也更能接受女儿养老。

依据已有研究,个体年龄、婚姻状况、职业状况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特征与其个体现代性之间紧密相关。年长者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其现代性与年轻人相比更弱。从婚姻状况来看,有配偶的农村居民属于传统型,个体现代性更弱,无配偶的农村居民个体现代性更强。在农村劳动力外流背景下,一部分农村居民外出从事非农业劳动,他们更多地接触外界的新鲜事物,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人接触到的现代观念更多,其个体现代性更强。因此由假设1得出4个推论:

推论1:年轻的农村居民更倾向于认同女儿有养老责任并接受女儿养老。

推论2:无配偶的农村居民更倾向于认同女儿有养老责任并接受女儿养老。

推论3:非务农职业的农村居民更倾向于认同女儿有养老责任并接受女儿养老。

推论4: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村居民更倾向于认同女儿有养老责任并接受女儿养老。

玛丽·罗杰斯(Mary F. Rodman)将资源当作一种权力,认为资源是任何促进个人的能力去影响他人或一群人的特征、环境及财产。根据资源理论,一个人或者群体所拥有的资源即构成他的权力,会影响他的观念与行为。人们会根据自己拥有的资源进行博弈,以达到最佳效果。农村居民的子女资源(特别是子女性别资源)是其养老的重要资源,他们会对农村居民的养老态度产生影响。当农村居民既拥有儿子又拥有女儿作为养老资源时,他会在选择儿子养老或女儿养老间进行博弈,在养儿防老存在强大的路径依赖效应的情况下,靠儿子养老依然会成为大众的选择。然而,当农村居民只拥有女儿不拥有儿子时,一定程度上就不得不接受女儿养老。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2:农村居民的儿子资源越缺乏,越倾向于认同女儿应该承担养老责任,也更接受女儿养老。

即仅有女儿的农村居民更倾向于认同女儿有养老责任并接受女儿养老。

2数据来源与变量特征

2.1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2年8月在江西省寻乌县开展的农村养老保障现状与观念的社会调查。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本次调查采取多阶段抽样的方式抽取样本,调查对象为18岁以上拥有农村户口的农村居民。本次调查共发放360份问卷,回收的有效问卷为344份,有效回收率为95.6%。样本的基本特征见表1。

江西省寻乌县位于赣、闽、粤三省交界处,有浓厚的客家文化,宗族制度发达。该地区依然保留着传统的社会性别制度,突出表现为男主外、女主内的劳动分工制度;男婚女嫁居夫家的婚姻制度;从父姓、财产传子不传女的父系继嗣制度等。

表1样本的基本特征特征1选项1频率1有效百分比(%)年龄140岁以下1129137.540~60岁1184153.560岁以上13119.0性别1男1273179.4女171120.6婚姻

状况1有配偶1314191.3无配偶13018.7职业

状况1务农1255174.3非务农188125.7受教育程度1小学及以下1104130.2初中或高中1232167.4大专及以上1812.3儿女

结构1无儿女1411.2有儿无女180124.5有女无儿12417.3有儿有女1219167.02.2理论模型、变量测量与描述性分析

根据前文的分析,将农村居民对女儿养老的态度类型设为反应变量,农村居民对女儿养老的态度由被调查对象是否认为女儿有养老责任和是否接受女儿养老两个问题的回答分为四种类型。其中βk是n+1个回归系数组成的向量,X是相应的解释变量组成的向量,具体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职业状况、受教育程度和儿女结构等变量。反应变量有四种且不存在等级差别,即无责任不接受型、无责任接受型、有责任不接受型和有责任接受型。上述模型通常被称为无序多属性反应变量的Logit模型(multinomial logit model),简称MNL模型。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构造的农村居民对女儿养老态度类型的影响因素模型表达式如下:

logitk=logitk1n=βkX

此处,k=exp(βkX)11+n-11k=1exp(βkX)

n=111+n-11k=1exp(βkX)

各自变量的具体含义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表2回归模型中的自变量描述变量1均值1标准差1变量描述年龄143.63112.2111定距变量性别10.20610.40510男性;1女性婚姻10.08610.28110有配偶[4]1无配偶受教育程度10.72210.49710小学及以下[4]1初中与高中[4]2大专及以上职业状况10.25710.43710农业劳动者[4]1非农业劳动者儿女结构12.40110.89710无儿无女[4]1有儿无女[4]2有女无儿[4]3有儿有女3结果分析

3.1农村居民对女儿养老态度的类型分析

本文从两个维度考察农村居民对女儿养老的态度,一是农村居民是否认为女儿应该承担养老责任,二是农村居民是否接受女儿养老。从表3得知,29.1%的农村居民认为女儿应该承担养老责任,16.3%的农村居民能够接受在女儿家养老。

对居家养老的认识篇10

关键词:老年; 住宅社区; 发展趋势; 研究

中图分类号:[F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严重空巢老人的增多,以及空巢老人日渐增多认可老龄化趋势的日渐严重,如何解决城市居民养老问题,提高社会养老质量成为了重要的社会社会问题。从目前现有的经验来看,无论是农村的五保户养老模式还是城市的敬老院养老模式,随着社会发展,都显得不够科学和完善,都没有充分考虑到老人的心理感受和子女的的情感因素。随着社会持续快速的发展,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并且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综合社区服务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给社区养老创造了条件,使构建新型老年住宅社区成为了可能。在此基础上,开发一种基于社区的养老模式,使老人住宅在家里就能享受到完善的养老服务,成为了未来的重要最主要养老模式发展趋势。

二、我国养老方式的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3年统计数字表明,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超过总人口的10%,并以每年3.2%的速度剧增。按照联合国规定的标准,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国家,特别是上海、北京等特大城市,老龄化的比例更高。北京在1990年就已经步入了老龄化城市,老龄人口80万,占总人口的14.6%。上海全市户籍人口1341万中(2003年统计数据),60岁以上老年人250万余人,占18.7%。据上海市统计局2003年8月抽样调查显示,上海的“空巢老人”已经占老年人口的42.7%,突破了100万,其中四分之一是独居老人。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大问题之一是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口的社会抚养和高龄老年人的照料问题。在老龄化社会中,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老年人晚年生活能否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 乐,与所处的整体社会环境、居住环境、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的社会化程度有着极大的关系。

我国现有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方式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养老院养老等形式。居家 养老和社区养老是两种相互依赖的形式。居家养老起着照料老人生活,满足老人对亲情 渴望的作用;社区养老则主要提供医疗,、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医疗和精神文化方面的 资源。这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家庭和社区在老人生活中起到的作用。

调查显示,政府和民办的养老院除了经济水平的原因,传统观念给人们的影响也是 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新中国的机构养老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农村为敬老院, 集中供养五保户;城市为社会福利院,收养城市中的三无老人。尽管养老院已经发展多 年,但人们仍普遍认为进入养老院有被家人“遗弃”的感受。

与养老院这种形式相比较,居家式社区养老则是在现有经济发展条件下更加符合老 人意愿的养老形式。居家养老的形式更人性化,在精神上提供给老人的安全感和稳定感 更强。居家式社区养老,即居住在家庭中的老人,由社区提供所需的医疗,、精神,、文化 等方面的服务。这意味着虽然家庭仍然是养老的主体,但家庭养老内涵却发生了变化。 这就是传统的家庭养老向现代家庭养老的演变,它依靠丰富齐全的社区服务,既能满足 老人居住在家里的愿望,又能享受到家庭所不能提供的各项生活照料护理和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社区通过服务的形式为老人提供照顾,而家庭通过亲情,为老人提供精神慰藉,家庭与社区互为依赖、互为补充。

老年住宅就是居家式社区养老的一个发展模式,是一个发展新方向。在社区养老体 系中,老人不仅是被动的被养群体,也是自我养老和参与社区管理的主动群体。一是他 们在社区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二是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为丰富社区生活、 维护社区安定发挥着重要作用。三是年轻的老年群体不仅能够自我照顾,还能够为年老的老人提供服务。社区和老年群体之间的关系体现为一种互动的关系。

从中国传统文化“孝道”和扶老携幼反馈传统养老方式来说,通常老年人的幸福观植 根于家庭,期望子女孝顺,家庭和睦。老年人也不希望过多依赖政府和家庭,乐于参与 各种社会活动,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并从中获得精神慰藉,保持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变受照料者为自立与半自立者。社区式老年住宅产业的兴起就应运而生了。

基于这种认识,老年住宅社区的理念拥有了实现的可能,只要在城市规划中,投入足够适当的资金,建立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功能性社区,就能够有效构建老年人专属的住宅社区,满足老年人居住和养老等多重需要,解决城市养老问题,同时优化城市住房结构,提高城市住房结构的合理性,丰富城市住宅社区的功能。因此,从养老模式创新的角度来看,构建老年住宅社区是养老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不但是符合城市发展实际的,同时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老年住宅社区推广诞生的重要意义和必要然性

考虑到城市居民养老的现实需要,以及现有养老方式的不足,在城市建设中构建老年专属住宅社区,并赋予住宅社区以养老功能和属性,构建住宅社区养老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从目前城市发展来看,老年住宅社区诞生的推广的意义意义和必要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老年住宅社区的推广对诞生对改变现有养老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老年住宅社区的诞生推广普及,是养老模式的又一一个创新,不但改变完善了现有的养老模式,同时还充分考虑到了老人和子女的情感感受以及在情感和物质上的承受能力,使养老问题变成简化了成老人的养老居住问题,化解了城市居民的养老问题。,使通过普及推广老年住宅社区,老年人能够在自己的住宅中安度晚年,享受高品质的老年生活。老年住宅社区的诞生推广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整体实力提高的表现,是对现有养老模式的有效创新和补充,对提高养老效果,满足城市居民的养老需求,有着直接的促进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对于老年住宅社区的诞生,我们应认识到其积极的一面及其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其实做好老年住宅社区的研究工作。

2、老年住宅社区的诞生推广对提高城市居民养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对养老问题的认识,普遍认为养老首先应是在家里,其次是儿女围绕享受天伦之乐。如果没有家这个养老的场所,城市居民的养老也就失去了传统意义。从现有的养老体系来看,许多城市建立了多功能的福利院,虽然设施齐备、功能完善、服务贴心,但是许多身处其中的老人还是感觉不到幸福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福利院的养老模式并不适用于中国居民。基于这种认识,老年住宅社区概念的提出,是对现有养老理念的补充和创新,基于这一理念下建立的老年住宅社区势必会提高城市居民养老质量,并对城市居民养老提供新的依据和参考,由此可见,老年住宅社区的诞生推广对提高城市居民养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老年住宅社区的推广诞生是城市住宅建设的必然趋势

老年住宅社区的推广诞生,使城市住宅建设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新的选择,不但为城市住宅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在功能上给城市住宅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老年住宅社区的建设理念指导下,老年住宅社区正成为城市住宅的重要形式,丰富了城市住宅建设形式,满足了城市住宅建设需要,并增加了城市住宅的功能性。因此,老年住宅社区的推广诞生是城市住宅建设的必然趋势,为城市住宅建设指明了方向,从根本上促进了城市住宅建设的发展,为城市住宅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由此可见,老年住宅社区的推广诞生是城市住宅建设的必然趋势,满足了城市住宅建设需要。

4、老年住宅社区的推广诞生是解决城市居民养老问题的必然选择

考虑到城市居民养老问题的严峻性,如果不积极转变现有的养老理念和养老问题的处理方式,将无法有效解决城市居民养老问题,将危害危及社会的稳定性,影响和谐社会的建立效果。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在城市建设中构建老年住宅社区,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居民的养老问题,老年住宅社区的推广诞生是解决城市居民养老问题的必然选择。从目前城市住宅规划来看,鉴于老年住宅社区的重要性,应在城市建设中将老年住宅社区当作重要的民生工程来规划和建设,并赋予社区丰富完善的功能属性,充分满足城市居民的养老需要。由此可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老年住宅社区的推广诞生具有重要意义。

四、老年住宅社区的功能定位分析

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养老需要,提高城市居民的养老质量,在建设老年住宅社区的时候,需要对社区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目前来看,从满足城市居民基本养老需要的角度出发,老年住宅社区应具备以下功能:

1、老年住宅社区应具有完善的医疗服务功能

在老年人的养老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医疗服务。考虑到老年人体弱多病的特点,在老年住宅社区内,应根据老年人的组成情况,提供完善的医疗服务,使老年人的一般疾病都能够在社区得到解决和基本的处置,满足老年人的就医需求。在老年住宅社区配备完善的医疗服务功能的意义在于,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使老年人在突发疾病时能够获得及时的救治,确保延缓老年人的健康生命。因此,在老年住宅社区的功能设定中,医疗服务功能应该放在所有功能设定的首位,只有住宅社区具备了完善的医疗服务功能,才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从而提高社区的功能性,提高老年人的养老生活品质。

2、老年住宅社区应具有丰富的文化娱乐功能

老年人要想在住宅社区内安享晚年,仅仅有完善的医疗服务是不够的,还需要具有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使老年人能够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使老年人能够找到适合的文化娱乐方式,为晚年生活增添色彩。基于这一认识,在老年住宅社区的功能设定中,应加入文化娱乐功能。主要可以包括老年书法学习、老年舞蹈培训、老年乐器演奏、老年歌词训练等。同时,老年住宅社区还应开辟专用场所,为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提供基本的场所,满足老年人的文化娱乐需要。因此,早老年住宅社区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文化娱乐功能的设定,要努力构建老年住宅社区的文化娱乐功能,满足老年人的文化娱乐需要。

3、老年住宅社区应建立完备的沟通机制,方便居民沟通

老年人在生活过程中,应加强互相间的沟通,使老年人不感觉到孤独,提高老年人的交流质量。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老年住宅社区应建立完备的沟通机制,这种沟通机制包含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老年人居民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便于老年人之间建立深厚的友谊,起到丰富老年人生活的目的。另外一个层面是老年人与社区服务人员的沟通,这种沟通有利于社区服务人员工作质量的提升,也有利于老年人及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社区服务人员,使社区服务人员能够调整工作方式和工作思路,更好的为社区老人服务。因此,从提高老年住宅社区服务质量,满足老年住宅社区服务需求的角度出发,老年住宅社区应建立完备的沟通机制,方便居民沟通。

4、老年住宅社区应配备专业素质的服务人员,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服务

老年住宅社区与其他社区的不同之处在于,需要配备大量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服务人员,为老年人提供标准化、高效率、优质化的服务,满足老年人生活的现实需求。从目前老年住宅社区的建设情况来看,对于专业素质服务人员的配备,已经取得了共识,在老年住宅社区的功能设定上,也已经将服务人员的配备当作了老年住宅社区建设的一件大事。考虑到老年人生活的特点,许多老年人身边缺乏子女及时的关照,迫切需要社会服务人员给予一定程度的生活帮助。因此,基于这一现实需要,在老年住宅社区的建设中,应配备专业素质的服务人员,为老年人提供细致周到生活服务,满足老年人生活的现实需求。

五、老年住宅社区发展的趋势分析

从上述分析可知,老年住宅社区的构建已经成为了城市住宅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对解决养老问题和合理规划城市住宅结构有着重要意义。基于这一判断,老年住宅社区的发展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老年住宅社区将朝着多功能化方向发展

从老年住宅社区的功能定位来看,多功能性和提供优质全面的服务已经成为了老年住宅社区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通过设定丰富完备的功能,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使老年人能够在住宅社区内获得可靠的服务,进而提升养老质量,满足养老需要。从目前老年住宅社区的构建来看,多功能性已经成为了衡量老年住宅社区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对老年住宅社区的建设形成了有力的推进,提升了整个老年住宅社区的建设质量。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老年住宅社区将朝着多功能化方向发展,成为了老年住宅社区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发展方向。

2、老年住宅社区将朝着服务优质化方向发展

为了能使老年人在住宅社区内获得良好的养老环境,并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照顾,老年住宅社区在未来将会朝着服务优质化的方向发展。所谓的服务优质化主要是指老年住宅社区具备了优质服务的能力,并能够根据老年人的现实需要,提供完善的、贴心的服务,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提高老年人的养老品质。从目前老年住宅社区的发展来看,服务优质化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对构建城市养老体系、完善城市养老设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当前老年住宅社区的发展趋势研究中,我们要重视其服务优化的研究,要认识到其朝着服务优质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3、老年住宅社区将成为城市居民养老的重要形式之一

从目前老年住宅社区的实际发展来看,老年住宅社区的出现,不但改变了原有的养老模式,同时也创新了养老观念,使城市居民养老有了新的方式。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城市老年住宅社区的建立逐渐增多,老年住宅社区的功能也为广大公众所熟知,老年住宅社区的作用也得到认识和加强。从现有的发展状况来看,老年住宅社区将成为城市居民养老的重要形式之一,形成了对现有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提高了养老模式的发展质量,满足了城市养老的现实需求,使城市养老有了新的方式。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老年住宅社区将成为城市居民养老的重要形式之一。

4、老年住宅产业将呈现与老龄产业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老年住宅产业在我国还有几十年的发展空间.大有可为。它不仅为我国传统的房地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它将催生并带动一个新的产业,即老龄产业的全面发展。标志着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开端,同时也为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大力发展老龄产业提供了一个平台。这不但能满足广大老年人的社会需求,.也将促进我国老年专用产品的研发。因此,对于老年住宅社区而言,已经上升到了产业发展的高度,并得到了商业化运作的指导,保证了整体产业发展质量。从目前来看,老年住宅产业将呈现与老龄产业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六、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我国的城市养老问题上,老年住宅社区的出现,有效化解了城市居民的养老矛盾,并且为城市住宅结构调整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因此,要因地制宜地建设不同档次,不同服务内容,不同管理模式,不同收费标准的老年公寓,才能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生活需要。营造一个老年人愉快、安全、健康、舒适的住宅和环境,乃是全社会需要长期共同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宋言奇;杨曌;;居家养老“五大体系”的发展探索—以苏州为例 [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10期

[2] 陶澈;我国城市混合老年社区规划研究 [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3] 何南茜;老年社区规划设计研究 [D];中南大学;2012年

[4] 王玲慧;国外老年人居住环境的规划与建设 [J];上海市建设职工大学学报;1999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