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十篇

时间:2023-12-25 17:50:51

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

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篇1

居住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内容,也将其称为“城市的第一活动”。居住空间的规划和设计不断推陈出新,人们对于人居空间环境的需求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设计的新观念、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也不断推动着人居空间环境的发展。解放初期,住区规划大多采用了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邻里单位”的设计理论,居住区范围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城市干道为界,在居住区内设有小学和日常商业点。50年代中期受苏联规划理论影响,采用居住区—街坊的规划方式。街坊内以住宅为主,采用封闭的周边式布置,有的配置少量公共建筑,儿童上学和居民购物一般需穿越街坊道路。60年代采用一条街的形式,沿街两旁各种商店、餐馆、旅馆、剧场等商业文化设施齐全。虽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却也带来居住环境恶化。以上各阶段在住区规划设计中实行低标准,着重解决房荒问题,如几家共用厨房、卫生间等,因此在住区环境的景观设计方面很少甚至几乎不考虑。随着人们对生活条件要求的提高,居住区规划中开始初步涉及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但也只是在绿化方面得到了加强,70年代后期住宅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居住区的空间设计不单单是为了满足居住的空间要求,更多的是考虑景观空间的设计,使人们的身心得到更大的放松与满足。在绿化方面建设规模迅速扩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成为当时主要的建设模式。在规划理论上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的规划结构。“人类只是由于居住而存在”,人居空间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从一屋栖身演变到如今对人居空间景观的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需求。

二、发展中的人居空间景观设计

1.共享的景观

环境设计的首要目的,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空间景观环境效果。首先在规划设计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人们都能够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共享住区的环境资源;其次,加强院落空间的领域性,利用各种环境要素丰富空间的层次,为人们提供相认、交流的场所,从而创造安静温馨、优美、祥和、安全的居家环境。我国在城市人居空间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中,正接受着巨大的挑战—人地关系失调、环境恶化、自然文化遗产遭到蚕食等问题不断困扰着我们。我们可以通过共享景观环境,有力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从而解决人多地少、污染环境、历史文化建筑遭到破坏等问题。利用有限的人居空间,设计出更加合理的空间环境。人居空间景观设计应尽快从一味地追求效果和投资回报率的模式转至以景观空间环境共享的社会人文化居住环境。

2.文脉的延续性

在人居空间景观的体现对历史和文化的崇尚是近年来人居空间环境设计的重点,开发商和设计师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注重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策划和规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人居空间环境作为城市人类居住的空间,也是人居文化的凝聚地与承载点;因此在人居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中要认识到文化特征对于住区居民健康、高尚情操培育的重要性。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创造有吸引力的住宅小区环境、探索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对于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目前人居空间景观设计现状,提出了人居空间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应重视和体现生态性、整体性、空间多样性、参与性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而营造人居空间环境的文化氛围,在具体规划设计中,应注重住区所在地域自然环境及地方建筑景观的特征;挖掘、提炼和发扬人居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在规划中予以体现。同时,还要注意到住区环境文化构成的丰富性、延续性与多元性,使住区环境具有高层次的文化品位与特色。

3.设计理念的细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更多媒体广告的介入使得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与交往变得更加简单和减少,人与社会和自然环境脱轨分离。这样也使人们清醒意识到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更渴望回归自然,怀念筒子楼、胡同、大院那种富有人情味的社区生活。运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营造舒适、健康、高效、美观的人居空间环境为宗旨,以实现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和谐统一为目标进行生态人居空间的设计。既然我们现在认为规划的中心的目的是为人和人们创造一个满足其需要的环境,那我们必须考虑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因此,以人为本的“人”其范畴包括社会的人、历史的人、文化的人、生物的人、不同阶层的人和不同地域的人等。也就是说景观设计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阶层人的精神和审美需求,才能体现设计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内涵。

4.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人居空间景观创造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色空间已经成为目前开发商的重要理念,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利用高品质的人居空间景观来提升楼盘的价值。但也有一些开发商一味地强调、追求视觉感官效果而忽视了居住。人居空间景观作为城市生活空间景观的基本构成单元,城市人居空间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与建筑单体相比,城市人居空间景观未来发展的方向更加直接地影响着我们所居住的城市能否健康发展。就微观的空间景观设计而言,就是通过环境设计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日照、通风、阻隔噪声、吸附有害气体的条件;同时对人居空间地域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及除人之外物种的尊重与关怀,实现住区地域生物的多样性。换句话说,人居空间环境质量的高低除艺术性的设计手法之外,还要充分体现生态的一面。如在住区环境中还留出一定比例的“自然空间”,可以有效地调节住区的生态环境。

三、展望

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篇2

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一部分,目前仍是一个发展历史较短的产业,其主要是指在现代的消费文化影响下,设计师以科学为基础,结合不同城市的消费文化和人们整体的消费水平,根据建筑物的性质特征、特殊构造、建筑物所处的环境和规定的标准,运用建筑美学原理,采用物理化学技术手段及艺术的表现形式,创造出一个精神与物质并重的、完善的、合理的、优美舒适的消费空间环境,进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和消费需求的理性空间设计创造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经历了许多品位与思想演变的艰辛历程,逐渐从建筑设计中分离出来,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与质量的提升不断创新设计出一些新的独特的设计风格。然而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也使人们的消费和居住环境面临着生态破坏、温室效应、能源短缺等错综复杂的问题。

2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的问题分析

2.1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规范不明确

现阶段由于我国相关产业对固定资产的投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行业逐渐发展起来,面对巨大的消费刺激,商业建筑空间设计公司的日益增多,并不断发展壮大。然而由于国家有关部门没有对商业建筑空间设计行业设立较详细的行业标准,加上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行业管理不够规范,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师的专业水平良莠不齐,全国各地的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行业发展不平衡,导致不规范从业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些恶性的行业竞争严重影响了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的质量,甚至侵害了居住者的身体利益,比如涂料用量不合理、化学配料过量等问题,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重视不够,这破坏了建筑空间设计的市场竞争秩序。

2.2设计师队伍素质不高

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十分了解设计的专业知识、设计规律和设计美感,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国内许多缺乏相应师资的大专院校都开设了建筑空间设计专业,社会上的一些机构也开办了一些空间设计培训班和电脑培训班,这使得空间设计的设计师队伍在数量上得到了壮大,但质量却不高,尤其是专业素质方面。设计师们往往采取最传统的方式进行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装饰,缺乏创新意识,艺术语言表达含糊不清,缺少建筑空间设计的逻辑思考能力和设计技术,盲目的追逐时尚,偏向于盲目仿造风格,不懂得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把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看成仅仅是装饰材料的运用,忽视了节能环保问题,忽视了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的消费文化品味和技术内涵。

2.3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缺乏创新精神

现如今的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行业的设计师往往喜欢仿照国外的或传统的设计风格,设计出来的作品往往形式较单一、复合性较差、艺术表达方式抽象模糊,未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和消费需求,时代精神和传统的历史传统不明显,没有对人类消费文化进行深刻的理解,因而在现阶段的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风格中很少发现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的东西。大部分的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不顾环境和建筑类型的套用,将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停留在对国内外设计风格表面形式上的抄袭,以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风格和流派的表面接受取代自我创新,忽略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的深层次精神含义,使得我国的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市场出现刻板、乏味的局面。

3完善未来建筑空间设计的策略

3.1明确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行业规范

由于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涉及到建筑设计的美学原理、艺术审美和施工构造等各方面的知识,因而我们必须规范设计行业的运作机制,加强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行业的市场监管力度,严格遵循市场规律,实行人性化管理,明确行业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的发展。因而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全面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品质和消费文化,保障人民健康,达到人文、社会和环境和谐统一的目标,进而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和消费环境的健康性、亲和性、舒适性、环保性、自然性和行动性的需求。

3.2加强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师队伍的专业培训

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要建立起对设计人员专业知识的定期培训制度,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建立培训考核评估奖励机制。设计师要自觉丰富建筑专业的基础知识,提高艺术语言表达的能力,创新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技术,理清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逻辑,重视可持续发展理念,节约设计材料、合理运用装饰材料,独创风格,使居住者、消费者与自然界的联系,忠实于自己的设计思想,不被外在的意志左右,将自己的消费文化品位、艺术素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大胆的发挥自己的设计潜能,将建筑物的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美学原理与实践相结合,学会融会贯通。

3.3倡导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的创新精神

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行业要追求设计装饰的科技智能化、高度民族化、生态、绿色环保化,必须结合现代的高新技术,激发设计者的创新潜能。科技智能化的空间设计将成为未来居住区商业建筑室内设计发展的方向。设计行业要建立创新奖励机制,激发设计者对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和新工艺技术的应用,使人们的消费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实现现代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的现代化。设计人员应当保留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即使居住区商业建筑达到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表现出现代人审美情趣的设计要求,使得人们在满足了对消费环境的基本需求后,又回归自然,这将成为未来现代人新的追求方向。

4结束语

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篇3

关键词:空间布局装饰艺术居住环境

居室作为住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居住空间中的布局及其装饰的设计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人们除了工作和学习之外,剩余的时间则实在居室中度过的,因此为了能够给居住着一个舒适、放松、愉快的生活环境,这对于缓解居住着心理压力、精神压力和身体压力都有一定的作用,同样对于研究居住空间的布局调整以及装饰艺术研究的趋势也有一定的作用。

一、居住空间的划分及如何布局

一般情况下,居室环境可以划分为如下以下几个空间:卧室空间、客厅空间、浴室空间、厨房空间、餐厅空间、书房空间、起居室空间、娱乐休闲空间以及书房、储存室空间等等。

在居住环境中将这些居住空间又可以分为私密空间和可以向外人展示的空间,其中私密空间则是属于像卧室这样的空间,客厅则是可以向外人展示的空间,所以在空间布局上一定要有所区别和划分。一般情况下,卧室和书房这些需要安静休息和学习的地方,我们通常把这些空间安排在居室的里面,以防止出入时对休息和学习的居住者造成一定的影响。

1.1卧室作为提供人们睡觉和休息的重要场所,里面的布局以及装饰环境则是塑造卧室环境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卧室空间中可以将储存区,例如衣柜以及梳妆区、更衣区进行合理的划分,从而构造出一个合理的空间布局,同时也要遵循卧室空间的私密性和给予居住者的安全感的心理需要。

1.2在居住空间之中,厨房同样是一种重要的空间布局,对于厨房空间在整个居室空间中,许多设计是将厨房设计在一个比较隐蔽的角落中,针对这一设计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居室的居住环境,因为这样的话厨房的采光以及通风效果都有一定的影响。在厨房的类型上可以将厨房分为开放型的和封闭型的,在此基础上厨房又可以分为独立式床和非独立式厨房这两种形式,独立厨房在功能上则仅仅只具备备餐和储藏的功能,而非独立式空间则需要和居室环境中的其他空间布局进行组合,这样便可以增大厨房的一些其他的实用功能。

1.3针对浴室的空间设计,首先浴室作为人们进行处理个人卫生的空间,因此在浴室空间的布局中要与洁具打到一定的结合,并且没中洁具用品应该根据空间的大小以及光线和洁具的实用功能进行合理的放置,在浴室的空间色彩方面,要适当的给于暖色的色彩环境,用以同水的冰冷相协调。

1.4书房是用以学习的地方,最好在整个居住空间中要选择一处比较安静的处所,同样书房的通风性以及与外界自然的联系性要有一定的密切性,这样不仅能够增强书房的清新程度,而且能够打开学习者的思维,提高书房的实用效率。

二、居住空间景观布局和装饰功能作用分析

在整个居住空间中,根据居住着所选用的家具色予以搭配,墙面的色彩尽量选用温馨的装饰效果,力求与简单与统一的效果进行装饰,同时在一定的空间中加入一些绿色的效果,因为一些绿化的布置不仅可以组织室内的空间,同样也可以强化室内空间。例如盆景、鱼缸之类的景观,营造一种生机轻松的环境,在庭室和走道之间,在两个居住空间之间都可以利用绿化进行有效的分割。

在装饰的功能方面,重点需要强调的是索要营造的空间气氛,居室中色彩的装饰以及家具的选配上索要展示的是一种传统以及视觉艺术的传递,也有可能是一种居住者所要向往的意境和想要得到的一种情趣效果。同时,绿色设计是我们现今社会所追求的,许多设计师现在逐渐开始追求一种绿色的设计,追求一种自然与居住环境的统一,追求一种环保材料的实用,尽可能的做到对资源的利用,减少对人类的伤害的设计,因此在装饰功能上也要遵循这种装饰方法。

三、室内陈设布局及其装饰风格

对于室内家具的选用可以根据家具的使用功能进行合理的放置和划分,功能性的陈设物品通常情况下可以很好的提高室内物质层面的生活质量,同时这种家具也同样

有一定的观赏价值,能够很好的梅花空间的居住环境,很好的丰富室内空间的层面效果,同时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这些功能性的室内家具的选用能够很好的为居住着营造出一种舒适的、不同凡响的情调和韵味。在装饰风格方面力求与室内家具的选用基础之上,根据室内家具的选用风格进行室内装饰风格的装饰,将室内装饰效果和家具物品本身所固有的造型、材质效果以及色调相结合,将室内陈设物品的选用和室内装饰风格紧密的联合起来。从而达到室内装饰与陈设空间的统一性。

四、装修材料在不同空间中的实用

在室内材料的选用方面,石材和木材则是在室内材料运用中最常用的两种材料,其中木材在室内设计的使用方面以及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室内空间中我们大多选用木材堆室内的地板、楼梯以及墙面等方面就行装修,因为其具有很高的可塑性以及方便加工的特性,并且属于一种绝缘性材质,同样在其色彩和纹理方面能够很好的给人一种温暖、柔和、愉悦的感觉,深受许多居住着的喜爱。同样石材也是在室内空间装修方面常用的一种材料,在浴室空间内大多采用此种材质,具有防水、硬度高的特点。在室内空间装修中利用木材何时才的搭配,能够很好的将木材的稳重感以及石材的光泽有效的结合起来,达到一种很好的室内效果。

四、结 语

合理的空间布局以及装饰设计,不仅能够增强居住空间的使用功能,同时能够很好的帮助居住者缓解压力从而提高居住者的工作效率,而且能够很好的表现居住者的生活习性及增强居住者文化修养,同样,对于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以及装饰设计的研究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顾强.居住空间细部创意.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郭光.什么是室内设计.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3]龚一红,汪梅.室内陈设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张翰,王鹤.工艺美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篇4

[关键词]人性化;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

[abstract] the survival of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space. With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people-oriented" concept has been widely implemen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by the analysis of the human landscape design in discussion the basic methods strategy.

[key words] humanization;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现在的小区园林景观状况

在中国,园林景观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研究只有40多年的历史。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很多人都不了解园林景观的设计,甚至有人认为园林设计只是种种花草、挖湖堆山。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有了出国的机会,便将欧洲几何对称的园林设计带到中国,有欧洲风格的、壮观的住宅小区逐渐出现。同时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房地产市场兴盛,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园林在居住小区中流行。但是这些园林景观的设计大都只注重外在的形式没,而很少注重其实用性,更没有人考虑园林景观设计的人性化。

二、了解校区居住者的需求

要想设计出一个人性化的居住区,设计者必须了解居住者的具体要求。因为居住环境是为人而设计创造的,设计不同的居住环境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和生活需要。美国心理学家A·马斯洛在《动机与个性》中曾经提出需求等级论,认为人的需求是从低到高、从物质到精神的,同时也有着不同的层次:首先是生理的需要,接下来是安全的需要、心灵的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生理、安全的需要主要指人的生存所有的基础需求,比如衣、食、住、行以及人身安全保障等等;心灵的需要主要指人在心理方面的需求,比如社会交往活动、自身地位、学习文化知识的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指人在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比如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精神的愉悦、自己风格的形成等等。显然,每个人的不需求的高低是不同的,同时人们的需求总会随着时间、地点和场所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设计居住环境时,我们从人性化角度出发,从而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

首先,园林景观设计要注重安全性。安全是人们生存的基础,只有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其他各方面的特征才能得以实现。居住环境的安全性往往在日常安全卫生系统、防灾,防盗系统等方面得到体现。

其次,园林景观设计要注重健康性。居住环境的健康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空气、日照、噪声和环境民事行政等等,在这些和人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方面,居住环境设计师,必须加以重视,要保证空气的清新自然,日照良好,没有噪声等。同时,居住环境的健康还包括保持人们的身体的健康,设计园林景观时要注意小区的空间分配,提供健身场所供居民锻炼身体。

第三,园林景观设计要注重舒适性。人们对居住环境在使用上和视觉上的感受都要感到舒适。在使用方面,小区的各种设施都要以人体工程学的原理来设计,必须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设计,以满足人们活动的需求;在视觉方面,小区景观的设计要符合居民的生活习惯,得到居民们对小区环境的认同。

第四,园林景观设计要注重通达性。通达性能够保证居住环境各种功能使用的效率和效果,通达的可选择性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实现多样需求的目标。同时通达空间的层次决定了通路的性质和等级。私密性弱的空间,通路的等级就比较高,交通性强,通达性比较强。

第五,园林景观设计要注重识别性。由于居民是居住环境的主体,小区的环境景观必须具有识别性,这样居民才能够很容易地分清自己的住宅以及自己所处的具置。在这个基础上,小区居民才能了解环境的构成模式和组织规律,不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到达自己想要去的地方,不会犯认错方向、摸不着等错误。只要在设计时,加强外部空间在视觉上的鲜明个性,就能够使整个园林景区更有识别性。

第六,园林景观设计要注重领域性。和公共环境不同,居住环境在领域方面的要求很高,而且多种多样。美国学者斯卡·纽曼在提出这个空间概念时认为,在适当的领域范围内,认了的实践活动才能践行。居住环境主要分为公共性空间、半公共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和私密性空间四种,同时领域在空间上固定不变,不随人的移动而变化,所以在园林景观设计时要注重领域性。

第七,园林景观设计要注重多样性。由于人们在年龄、职业、喜好、知识、文化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园林景观设计时就要特别注意多样性。同时人们的爱好、生活习惯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发展变化,这就决定了空间的创造、设计无法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来,在设计时,必须因地制宜、积极创新,争取做到各种景色皆可为我所用,真正做到中国造园艺术所追求的“造园无格、借景有因”。

第八,园林景观设计要注重和谐性。居住环境是多种多样的,为了避免不同形式、风格、色彩的要素之间的冲突和对立,园林景观设计时必须使各要素之间达到和谐统一。而环境构成的各个要素构成了具体的居住空间,居住空间才是最重要的,各个要素必须先后、主次分明,在整体和谐的基础上,构建和谐、统一的园林景观。

第九,园林景观设计要注重连续性。在居住区中,居民在居住区内不同时间、空间、地点的视角和活动方式是不同的,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在注重节奏、形式、色彩与空间的协调的同时,必须创造出步移景异、处处景色相接的效果。

第十,园林景观设计要注重文化性。由于地域、时间的不同,居住区的环境明显带有地方性和时代性。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必须考虑到文化传统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结合现在的时代特点,以特殊的方式,从空间、文化、时间、细节各个方面实现传统与时代特点的结合,充分弘扬优良的文化传统。

第十一,园林景观设计要注重生态性。人类的天性是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生态性的居住环境能够唤起居民美好的情感寄托,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假如自然界中的山、水、绿化等元素,展现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体现“天人合一”美学思想 ,是园林景观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

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篇5

【关键词】城市;住宅区;规划布局;空间环境;设计

0.前言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加速期,社区规划已经逐渐转向人文社会的探索,社区规划建设实践与社会原则相背离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有待于从源头上重新探寻社区规划建设的症结并寻求根本解决之道。从城市规划角度来看,传统社区规划以单一居住生活和微观物质空间为对象的研究,探寻符合社区会社原则的空间必须首先明晰其社会原则的内涵,将空间模式研究与可行性的政策研究相结合则可进一步增强研究的系统性与实效性。

1.城市住宅区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设计的原则

1.1规划布局应体现地方特色

如何创建特色住宅区和舒适环境,要结合多年规划设计的经验和教训,建筑设计和群体布置多样化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应考虑的重要内容。首先,要重视地方特色和建筑物本身的个性,以利通风降温。其次, 要根据居住区规划的整体构思,造型结合色调,平面结合空间综合进行考虑。最后,多样化和空间层次丰富,必须强调在协调的前提下,求多样、求丰富、求变化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的建筑比比皆是,深入发掘民族文化建筑,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小区内所有建筑造型设计均以番禺当地一处乡村的古式建筑为依据,配合现代的规划手法及中国园林艺术的拱托,营造出一个世外桃源式的小筑。

1.2合理安排公共配套设施,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完整性

公共服务设施是为满足居民生活基本所需而配建的,但若设置不当,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居民正常的居住与生活。由于售出后大多数没有作统一要求,本来高雅的商住小区变成小贩成群的杂市区,小区设公厕是为了服务大众,规划时将公厕刚好设在上风位, 造成对住宅区的不良影响。在临小区入口处设一综合楼,以解决管理及使用上的要求,以求配套设施与环境共存。

1.3注意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

不注重户外空间,特别是宅间庭院的完整性,是目前居住区规划中经常忽略的问题,使空间面貌极不美观。从国内房地产界开发的趋势来看,空间环境设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景观设计又是环境设计中重要的一环。在建筑的实践过程中,建筑规划设计与建筑的景观环境设计是相脱离的,景观设计与建设规划一起同步介入。从总体规划设计开始,除了让景观从建筑里衍生出来、和谐共生外,更应着重考虑的是该住宅区的地域性和地域特点。应重视建筑设计的深层理解,通过营造风格各异的景观环境,深化和升华各住宅区的文化品位和主题。

1.4注意规划空间的有机联系

居住区中的各种规划因素均有其内在联系,而内在联系的核心就是居民,因而要从满足居民居住生活的要求出发,使居住区成为有机的整体和空间层次协调丰富的群体。机动车不进入小区中心,全部停放在大型地下停车场内,停车场顶是小区的中心景观绿化区。绿化景区可结合地形及地下室的高低不同设置各式绿化小品,叠水平台,休闲临水散步径。当地的材料、植物、生态情况、地形地貌、历史人文等情况都成了设计考虑的重要条件,住宅区的文化品位很重要的是从园林景观中体现出来。

1.5规划布局和空间设计要以人为本

人是居住区的主体,环境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本是当今世界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环境设计要按照居住者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追求环境的舒适性,提倡居民参与意识,满足居民的不同需要。居住区环境设计应从人的行为和需求入手,为人的使用创造更有利的条件,重视空间的形式,规划设计中把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对使用者的心理和行为等精神方面的需求细心研究。要塑造一个居住园区良好的人文环境就必须突出以人为本,重视居民的便捷出行、安全措施及社区管理等问题,真正体现出一种对人的关怀,使居民在居住园区内生活方便并具有安全感,有较强的归属感。

2.城市住宅区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设计措施

2.1充分考虑物业管理因素

完善的物业管理是环境维护的进一步延伸和持续,为居民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高品位的居住环境,居住区环境的规划与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与物业管理因素的相互影响。总体规划布局中物业管理因素的考虑在后期管理中,与居住区总体布局密切相关的是居住片区规模的大小,居住区总体布局应处理好规划分区与管理分区的矛盾,便于居住管理片区的划分,处理好不同性质用地之间的兼容与搭配。对服务通的规划应有整体细致地设想和规定,为物业管理的后期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根据,有利于物业管理高效规范的运作。

2.2体现文化内涵与居住区环境的个性特色的塑造

居住文化是城市文化的表征和写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可用来表达人类生存的意义,居住的环境条件可看作是社会文化的晴雨表,作为城市与大地综合体的有机部分,应深入研究发掘居住区环境特色表象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使居住区环境特色的创造达到城市文脉的延续和发展。规划设计中要尊重和理解地方传统特征和区域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有关的传统和地方文化风俗,理解其内涵和价值,借鉴传统的空间形态,再现环境文化内涵,让居住者产生文化认同感,增进居民之间的亲密和谐。

2.3创造完整有序的小区空间序列

由若干空间组成一个空间群,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可借空间的渗透增强空间的层次感,为室外空间序列设计的完整性提供有利条件。从小区主要入口处起作为前导空间,结合地面铺装成小广场和停车场,利用周围建筑绿化、虚实对比使前导空间构图完整,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注重室内外环境的结合和过渡,成为供全区居民交往休闲的中心地带。这些空间因其数量、大小、形状组成不同成为空间序列设计的颗颗明珠,使整个小区空间序列更为完整,居民在小区各处都感到舒适、富有情趣。

3.总结

综上所述,城市住宅区的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设计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还有很多可研究之处。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生活的环境的更为关注,对居住区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的关键,是以人为本,通过规划设计手法,将住宅、道路、绿化配套,在用地范围内进行精心合理的布置和组合令人满意的公共建筑,构思新颖、和谐的建筑。城市住宅区的环境建设是一个综合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借鉴行为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进行精心的规划设计,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才能把人居环境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档次。

【参考文献】

[1]梁永雄.浅谈住宅区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设计[J].安徽建筑,2006,01:15-17.

[2]周萱.促进交往的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初探[D].重庆大学,2005.

[3]罗锦维.高层住宅健康外环境规划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05.

[4]高飞.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

[5]于泳.街区型城市住宅区设计模式研究[D].东南大学,2006.

[6]聂铭.可持续的城市街区型住宅区规划设计[D].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07.

[7]王变娥.现代城市住宅区规划与邻里关系的构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2:142-143.

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篇6

【关键词】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亲和性;人性化

绿色生态居住区是以居住功能为主导、兼具部分生态旅游功能的高品质居住区,集居住休闲等功能于一体。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核心所在,也是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户外空间,不仅为居民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还能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场地。对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1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和要求

1.1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的原则

1.1.1在环境景观设计中的具体体现为:首先要了解住户的各种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第二,是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对人的尊重和理解,强调对人的关怀;第三,是体现在活 动场地的分布、 交往空间的设置、户外家具及景观小品的尺度等方面,使人们在交往、休闲、活动、赏景时更加舒适、便捷,使居住区环境更具亲和力。

1.1.2突出特色,体现文化景观的原则居住环境是其所在城市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创造城市的景观形象有重要作用。另外,在居住区景观规划中重视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对于体现景观的地方文化标志特征,增加区域内居民的文化凝聚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1.3因地制宜,注重美观与实用的原则居住区的景观环境,应同时具备观赏性和实用性,使有限的绿地空间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1.14绿化为主,生态优先的原则植树、种草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居住区绿化要重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及各品种组成的生态循环链效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来指导居住区的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坚持以植树为主,因地制宜。

1.2居住区景观的规划设计

要求居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的目的是营造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存的、供人们休闲活动的居住环境。规划设计时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1.2.1注重环境景观的亲和性环境景观不仅为人所赏,还为人所用。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趋势。环境构成要素以实体来构成空间,空间才是环境的主角,设计时,环境各要素之间做到和谐统一,避免不同形式、 风格、色彩的要素产生冲突和对立。

1.2.2强调环境景观的共享性强调环境景观的共享性,是住房商品化特征的体现。在规划时,首先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都能平等地享受到优美环境;其次要强化围合功能、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院落空间安全安静的特点,达到归属领域良好的效果,从而创造出温暖、朴素、祥和的居家环境。

1.2.3追求景观的文化审美性崇尚历史和文化是近年来居住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居住环境的文化性体现在地方性和时代性当中。

1.2.4考虑景观空间的多样性在现代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地下、地面、空中三个空间层次的联系日益紧密,城市景观的纵深感日益加强。

1.2.5面向未来性面向未来,就是要面向需求特点的变化,面 向需求的趋势,要提高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质量和功能水平。 另外,设计时还要增进居住环境的便利性,营造轻松的生活空间。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也是全球发展的基本战略。

2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

为了创造出具有高品质和丰富美学内涵的居住区景观,在进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时,要注意景观美学风格和文化内涵的统一。

2.1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2.1.1确定设计立意,彰显整体景观特色中国传统园林崇尚自然, “古人构园置景,以体扬立意为先”,名师巧匠们,对特定的人文自然环境,体察入微,心有所得,然后筹划布局,剪裁景物,开拓意境,形成园林特有的风貌。

2.1.2合理进行功能分区,科学布局住区景观首先,根据现状用地条件,结合居住区休闲空间设计中的整体连续性和景观休闲空间的多样性原则进行功能分区。再以确立的特色为构思的出发点,规划出结构清晰、空间层次明确的总体布局。

2.1.3合理组织景观的构成要素,优化环境景观构成要素一般 可分为以下三大类:一是地形、 水体等无生命的自然物象;二是建筑、小品、道路及其他硬质景观;三是树木、花卉、鸟兽虫鱼等有生命 的自然景物。

2.2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程序

2.2.1项目情况调查与分析首先,要了解整个项目的概况,包括建设规模、投资规模、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特别要了解业主对这个项目的总体框架方向和基本实施内容。

2.2.2研究相关资料首先应整理、归纳基地现场收集资料,再认真阅读业主提供的"设计任务书",了解业主对建设项目的各方面要求:总体定位性质、内容、投资规模、及设计周期等,并提出的项目总体定位的构想,然后,着手进行环境景观的方案设计。

2.2.3树立亲环境的设计宗旨规划设计时,设计师要树立亲环境的设计宗旨,使整个规划在功能上趋于合理,在构图形式上符合园林景观设计美观、舒适的基本原则,因地制宜,结合自然山水地形,加以合理规划设计,最终形成"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景观效果。

2.2.4采取分空间进行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来进行,根据气候特点的不同、居民生活习惯的不同、对户外活动要求的不同,形成功能分布合理的居住区绿化组团系统。

2.2.5提出维护、管理、运营计划制定维护管理生态绿地配置设施原则,针对维护各项目,拟订维护人力及维护计划。探索公众参与绿化建设新路子,注重利用先进的科技知识进行管理,绿化管理中,注重植物的绿化配置与养护管理相结合,着力体现人性化的服务。

2.3居住区绿地景观分区设计处理

2.3.1居住区入口绿化的设计处理居住区的入口是界定小区内外不同环境空间的标志,是视觉驻留点。因此,居住区入口的绿化设计要考虑不同层面的因素:一是体现居住区本身的特色以及所在区域的历史、社会、文化特征;二是处理好与周围建筑、道路的关系,尤其是小区内道路和城市道路的关系;三是便于居民的使用。

2.3.2居住区中心广场和公共绿地的设计处理中心广场是提 供表演及聚会的重要场地。根据居住区的用地情况,公共绿地的位置常出现以下两种形式:一是布置在居住区外侧,使其成为外向型空间;二是布置在居住区中心,使其成为内向型空间

2.3.3居住区道路绿化的设计处理居住区道路绿化是居住区绿化系统中的一部分,它起到连结、导向、分割、围合等作用,是连接居住区各项绿地的纽带,所以,居住区道路绿化是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根据道路的宽度和结构,人、车流量,道旁的地质和土壤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绿化树种。二是植物配置要考虑到四季效果与生态效 益。注意常绿与落叶、 乔木与灌木、速生与慢生相结合,采用多层次的配置方式。三是居住区主要道路要考虑交通安全,在交叉路口和转弯处要符合视距三角的要求。

2.3.4庇护性景观构筑物的设计庇护性景观构筑物形成了居住区中重要的交往空间,是居民户外活动的集散点,既有开放性,又有遮蔽性,主要包括亭、 廊、棚架等建筑。庇护性经管构筑物应随邻近居民主要活动路线设置,使其易于通达,可配置适量的活动和休闲设施。

2.3.5居住区内的小品景观居住区内的园林小品主要有花台、栏杆、座椅、圆桌、凳以及雕塑、宣传栏、果皮箱、圆灯等。小品景观作 为居住区外部空间的一部分,它可以为居民创造优美、 舒适的居住环境,是形成居住区面貌和特点的重要因素。

2.3.6居住区水景的设计处理水景设计应结合场地气候、地形 及水源条件合理设置。 常见的居住区的水景类型有:瀑布跌水、生态水池、喷泉和倒影池等。在形式上则根据不同的空间区域进行相应的布局。一般分为自然式与规则式两种。

3.结束语

总之,居住区绿地景观,应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为出发点,进行人性化的规划设计。树立生态优先、环境优先的理念,遵循植物多样性原则,坚持生态建绿理念,根据人的生态行为规律和心理审美要求,运用传统造园手法,注重雕塑、小品与绿地景观和周围环境协调相融,努力营造生态型、观赏型、游憩型、又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居住区绿地景观。

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篇7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设计;问题;新理念

在现代城市生活中,人们的居住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广大居民已从解决最低的住宿需求发展到强调住宅平面布局与内部功能分区,从注重居住区内部居住环境发展到关注居住区外部的周边环境。因此,成功的居住区规划应在充分理解和尊重现代居住理念的基础上,努力开发现代居住文明的内涵,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的新型社区。

1 居住区规划的基本要求

居住区规划是居民的居住、工作、休息、文化教育、生活服务、交通等方面要求的综合性的建设规划。居住区规划设计一般应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1 使用要求。满足居住区居民的使用要求,为居民创造一个生活舒适便利的居住生活环境。居住区各项用地布局要合理,要有完善的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有道路及公共绿地。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人口组成和不同收入居民家庭的要求,居住区内要选择适合当地特点、设计合理、造型多样、舒适美观的住宅类型;为方便小区居民生活,规划中要合理确定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规模及其分布方式,做到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齐全,设备先进,布点适当,与住宅联系方便;为适应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规划中应合理确定小区道路走向及道路断面形式,步行与车行互不干扰,并且还应根据居住区居民的需求,合理确定停车场地的指标及布局;此外,规划还应合理组织小区居民室外休息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创造宜人的居住生活环境。

1.2 卫生要求。居住区规划设计要满足居民对卫生方面的要求,即为居民创造有良好的日照,通风条件,无空气污染、水污染及噪声污染的生活环境。居住区内要有规划设计完善的给水和雨水、污水排放设施,有煤气及集中供热系统,保证居住区内空气新鲜,水质清洁,无有害气体及烟尘污染;小区内住宅布局要保持合理的间距及走向,以利于获得充足的日照和良好的通风或防风条件,并能有效地防止噪声污染;此外,居住区规划中要有较大面积的公共绿地,以达到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减少污染,防止噪声等要求。

1.3 安全要求。居住区规划应满足居民对安全方面的要求,对住区居民日常居住的安全以及防止火灾、地震、人防等方面有较周密的考虑,创造安全的小区居住环境。居住区规划住宅院落空间布局时,要把居民对安全的需求充分予以考虑,以合理的住宅院落空间布局为居民提供充分了解和相互熟悉的机会,并且便于居民对邻里之间进出的陌生人进行观察与视线跟踪,使居民共同担负管理和监视环境的责任,有效地提高居住区的安全程度。此外,居住区规划还要能够适应那些可能引起灾害发生的特殊和非常情况,如火灾、地震、空袭等。因此,必须对各种可能产生的灾害进行分析,并按有关规定,对建筑的防水、防震构造、安全间距、安全疏散通道与场地、人防地下构筑物等作必要的安排,使规划有利于防止灾害的发生或减少其危害程度。

1.4 经济要求。居住区的规划与建设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相适应,在满足居民使用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建设造价并节约城市用地。为了满足居住区规划和建设的经济要求,要善于运用各种规划布局生活,为居住区修建的经济性创造条件。

1.5 美观要求。居住区规划要满足居民对居住环境美观的要求。实践证明,位于高质量的优美住区环境中的住宅往往更吸引购房者的关注。因而居住区应结合地形地势特点及小区城市环境,创造富于特色的城市景观。小区规划中除了要求设计者注重住宅与公共建筑单体的设计,更应充分考虑建筑群体空间的组合,建筑群体与周围环境的结合,各类绿化的配植设计以及小区外观色彩的和谐统一,从而塑造优美的住宅小区整体形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广大居民在解决了住房问题之后对住区环境美观的要求将愈加强烈。所以,适应居民的这种要求进行居住区规划是十分有必要的。

2 居住区规划的现状

就现在我国在居住区规划设计方面的现状来看,现在的主要问题有两点:第一是多数设计师习惯于盲目地模仿甚至抄袭国外的成功案例而罔顾所规划地块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下自然只能产生诸多让人哭笑不得的尴尬作品。对于这一点,加强对于现场情况的重视程度,在设计规划过程中更多地思考与原创,对于现在的我们,就显得尤其重要了。第二点则是多数居住区过于近似,缺乏个性,缺乏城市或设计师个体气质的体现,缺乏鲜明的叙事主题。这样的现状就造成了城市性格的模糊不清,甚至会进而影响整个城市的发展进程。在中国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尤其在众多的二三线城市尤其突出。有鉴于此,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创新与叙事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3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求的新理念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人性化思想的深入人心,基于西方物质功能主义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已明显滞后于建设实践的发展,在现阶段的使用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如设施不完善、居住区内部环境单调乏味、私车增长迅速、公共交通系统不发达、每个居住区内部建筑形式单调等等。在吸收别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理论的基础上,改进和调整我们现有的规划理念与方法,成为新世纪发展的迫切要求。新时期的小区规划理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发展:

3.1 从物质规划走向社区规划

对于小区环境而言,社区主体间的交往是社区建设发展的核心内容。根据主体间交往理论认为,交往是由个体的人结合成社会的必由之路,并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其主要体现在:第一,居住空间社会结构与环境相一致;第二,提供各级私密性的环境(如私密的、半私密的、半公共的及公共的空间),并且各级之间应有平缓的过渡;第三,造成适当的各级领域感,从而形成居民的认同感,并提供防犯罪的空间。而其中的关键因素是为社区居民提供交往的机会。

因此,在小区规划设计中,不应再“就空间论空间”地想当然,因为单纯物质环境的数量增加或美化不可能解决居民生活意义与价值的问题;而应从人性化角度出发,重视人的生活活动规律和公共空间环境的塑造,培养居民社区认同感、社区归属感及社区意识,实现社区的整合与发展。

3.2 从关注住宅单体功能设计到建立和完善社区公共空间系统

在中国传统城市中,各类城市公共空间由于被统治阶级视为对集权统治的一种威胁,其建设而被限制,甚至取缔。在当代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中,社区公共空间或者被视为奢华、气派的大型主题广场,或者被认为是设施先进、管理严格的社区会所、康乐中心等,这些所谓的“社区公共空间”或者因超人的尺度和缺乏人性化的功能设计拒人以千里之外,或者因其高额的收费和严格的管理手段使之成为只对少数“精英人士”开放的场所,而非大众性、共享性的场所,它不仅没有促进社区内不同居民间的交往与社区整合,反而加剧了社会隔阂。

因此,在现代城市居住区建设中,住宅单体功能的先进与完备已不是衡量社区环境质量的唯一标准,社区公共空间系统的发达与完善正成为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与重要标准。这也是人性化的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营造,区别基于现代功能主义规划理论的传统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的重要表现。

结合社区公共空间的形态结构―社会功能特征,可以将社区公共空间系统粗略地分为两大类:①公共庭园、广场、街道、绿地及水体等构成的不同层次的外部空间系统;②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当然,在实际的城市居住社区中,二者往往是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存在的。

总之,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实践是必须建立在城市整体规划的大背景下的,需要与周边环境产生有机的结合,需要更多地关注细节与使用者的行为。

参考文献:

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篇8

1.1气候差异性特征

我国严寒地区具有这样的气候特点:冬季(11月至翌年3月)长达5个月之久,气候严寒、干燥。冬季太阳入射角降低,加大了建筑物的阴影区,降低了居住区公共空间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受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影响,我国寒地冬季主导风向为北风和西北风,风速快风力强。这些造成了寒地城镇冬季与夏季的物理环境相差极大。

1.2物质空间规划特征

与南方居住小区不同,寒地城市居住区布局模式较为规整和简单。目前我国寒地城市的组团布局模式主要由行列式和半围合式组成,因为这种排布方式既可以充分利用土地,也可以使大多数住宅楼获得较好的日照环境。

1.3使用时间分布特征

在严寒地区,冬季居住区公共空间较为冷清,根据寒地小城镇居民的生活起居特点,冬季居民对公共空间的利用集中在早晨8:00~10:00以及下午12:00~16:00。

1.4使用人群差异性特征

大多数居住区公共空间的使用者均以中老年人为主,老年人生活规律,在居住区的活动以散步、健身、交谈为主。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及留守儿童的逐年递增,居住区老年人和儿童的比例上升,且由于活动能力和生活方式的限制,居住区的公共空间是其主要的“生活圈”和“交往圈”。

2、寒地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冬季适宜性问题

2.1缺乏主动的寒地适宜性设计

对于寒地居住区物理环境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建筑对太阳辐射的利用上,即室内的日照环境,而忽略了公共空间日照环境和风环境等的重要性,甚至在设计中默认寒地小城镇居住区的公共空间在冬季少有利用甚至无利用的观念。实际上,光照充足、气氛活跃、风速低的交往空间,能够很大程度减少寒地小城镇居民冬季压抑、冷清的心理感受,提高居住品质。

2.2景观及公共设施的规划布局

冬季利用方面考虑不足目前,小城镇居住区的景观规划模式往往过于单一,较少考虑到寒地日照的特点,设施的布局也没有与冬季物理环境相结合。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广场、座椅等设施处在全年阴影区中,或者广场或组团的出入口风速很大,这些都影响了居民的户外活动意愿和时间。另外,对特定人群及其活动的特征考虑的也较少,老年人和儿童的活动时间和活动方式都比较固定,可以针对其行为特点进行物理环境的设计。

2.3设计规范不明确

评价标准难以量化现行日照相关规范涉及室外公共场所环境管理的很少,仅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要求“托儿所、幼儿园活动场地应有不少于1/2的活动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之外,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内的组团绿地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规范并没有对地域、季节等条件进行限定,可变因素过多也导致了居住区的物理环境质量难以进行量化。这使得在对居住区公共空间规划管理时,没有科学的依据和检验方法。

3、空间句法与环境模拟的引入

3.1解决日照环境设计问题的技术要点

对于上文总结的寒地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问题,其原因是多元的,但是其解决的方法必须包含以下三点的充分考虑和分析:(1)特定时空物理环境信息获取。能够得到各种空间的任意时间节点或时间段的准确环境信息。(2)根据人的活动特征设计公共空间。居住区公共空间的布局直接影响居民的日常户外活动,而物理环境的好坏最终取决于人在活动时的感受,居住区的公共空间的设计既要满足人的需求,又不能与所处的光环境相悖。而这种公共空间设计的关键是,在方案生成之前,预测人们对特定建筑空间外部的公共空间的普遍使用特征,从而将不同功能与形态的公共空间,合理布置在用地中。(3)以上两者的实时交互设计。

3.2空间句法理论的引入

Depthmap的研究范围很广,小到建筑室内空间的深度图,大到城市甚至国家的空间整合度,其在居住区公共空间所发挥的作用就是,通过空间的数字化表达,模拟其对人的行为影响的一般规律,从而部分代替长期的行为观察。

3.3环境模拟技术的运用

城市空间的物理环境,充满了复杂性、可变性和不确定因素,居住空间亦是如此,不同的建筑布局,均能对物理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复杂性已远远超出设计者经验或手动计算的范畴,物理环境数字模拟技术,为科学、准确的建筑与规划可持续设计提供了可能性。影响居住区公共空间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风、光、热、声。相关的模拟软件多种多样,最常用的有EcotectAnalysis和CFD流体动力学系列软件。

4、典型居住区冬季公共空间设计方法优化-以哈尔滨某居住区为例

4.1研究对象的选取

研究对象为哈尔滨市某居住小区的局部地段,建成时间为2012年。据寒地气候特征,将研究时间范围确定为11月1日至翌年3月31日。本例着重介绍物理环境中的日照环境与空间句法的结合,其他物理环境的运用过程类似,在此不做赘述。

4.2公共空间分析

4.2.1利用Depthmap研究公共空间属性对研究范围平面进行处理,仅保留建筑和边界,使用Depthmap中的AxialMap功能,小区户外空间被转译为轴线图,将得到的轴线图进一步计算,通过rungraphanalyses操作,得到体现空间整合度的Integrationmap,整合度表达了系统中某一空间与其它空间的离散程度,空间的整合度越高,空间可达性越强,整合度越低则相反。如图每条轴线都有自己的整合度属性值,轴线颜色反应了整合度的高低,偏向红色的值高,偏向蓝色的值低。通过ReducetoFewestLineMap命令得到概括性轴线图,使之与居住区现有的公共空间叠合。从公共空间的分布和交通流线来看,规划方案的空间结构与模拟结果大部分相符。选取不同整合度的轴线与方案中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交叉点作为分析点,通过对所选分析点的空间整合度和太阳辐射强度的模拟和数据比对,得到与公共空间使用情况相关的日照环境评价。为得到分析点的整合度值,需要对轴线图进行VisibilityGraph分析,得到可视整合度图,公共空间的每一个细分单元均计算了整合度值。

4.2.2公共空间日照环境模拟对居住区公共空间的日照辐射情况进行模拟,根据寒地居住区公共空间冬季使用时间分布特点,选取每日三个时间段进行研究:晨练时间8:00~10:00,午后活动时间12:00~14:00,傍晚活动时间14:00~16:00。采用的算法是特定时段的日均辐射量模拟计算,得到不同时段太阳辐射的等值线图。利用Ecotect的数据分析功能,计算各分析点冬季每月逐时平均太阳辐射值,对数据进行处理,分别得出各点日均太阳辐射值的堆积面积图表。可以看出,分析点冬季日照辐射强度分布随时辰变化差异很大。

5、结论

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篇9

关键词:城市住宅;建筑设计;空间分离

引言

过去的住宅设计受所谓的造价标准限制,只能搞雷同化的标准设计,造成雷同化的建筑、雷同化的居室、雷同化的产品,使生活变得单调,冷漠,不能适应当代居民的需要。与居住行为脱节。片面理解住宅的面积指标,忽视了居住行为的基本空间尺度和面积的实际使用效率,造成居住空间的不合理配置,使居住行为不能有效地展开。缺乏弹性和选择性。不同时期住户对空间的使用有不同的要求与选择,僵硬呆板的空间划分阻碍了生活质量的提高,造成空间的不合理使用。难以实现住户参与。定型元素的排列组合主要是在设计者进行方案设计时运用的。设计完成了,组合就结束了。住宅一旦建起来,变化就停止了。然而人的需求,特别是个性需求,却不会停止变化,需求的变化需要空间和实体的变化来适应。但在现在的体系化设计中小规模的空间和构件是定型的、标准的、不易变的。

1、住宅建筑设计

(1)居住功能多元化。当前,住宅从过去主要-蠢逼生存功能向同时重视发展功能、享受功能过隘,住宅不但是一个生存空间,同时也是发展空间。住宅除了必须具备的基本生存条件之外,凡要设计供住户及其子女读书学习、艺术培养、,靠亘写书、健身锻炼、文化娱乐等空间以及功臣能,使各自得到舒适享受、视觉享受、感觉享受的条件。

(2)住宅设计要求精品化。要摒弃那种照套图阵亡车旧设计手法,通过深入的市场调查,对各类,住宅设计进行对比研究,多方面应用科技成果,设计出价值更高的精品。

(3)住宅设计要有超前性和弹性。普通住宅应参照国家小康型示范小区设计导则进行设计,并在套型、功能、环境、配套设施等方面适当超前,预留可以调整、改造的余地,做到二三十年不落后,四五十年可改造。住宅由于居住者年龄、家庭成员的变化,或由于变换居住者,应在必要时可对室内,布局、分隔灵活调整:也可以两套合一套,三套变两套。

(4)居住空间设计多样化。从平面空间设计向三维空间设计发展,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设计复式、跃式、错层以至跃复式合体、三层错层式等住宅模式,使居住空间更活,适合不同消费对象的爱好。

(5)住宅设计的科技应用集成化。新科技的发展、推广应用已由单一性逐步向集成化发展,住宅设计也应适应这趋势。

(6)住宅设计走向信息化。应适应知识经济浪潮的发展,多掌握技术信息,包括设计理论、市场信息、设计科技、政策导向,不断更新知识,设计出具有创新价值的住宅。

2、套型的功能空间分离

居住水平的提高,反映在居民功能上的一大特征,就是功能空间专用程度的提高,功能空间的专用程度越高,功能的使用质量也就越高。

1)公私分离,就是把家庭生活空间分为私密区和公共区,把卧室、工作室、专用卫生私密性要求高的房间划分为私区,把起居室、餐厅、厨房、公用卫生间、门厅等划分为公区。按公私分离原则进行生活行为单元组合设计。

2)餐寝分离、居寝分离。将用餐功能从卧室分离出来,同时又将起居功能从卧室分离出来。

3)起居、进餐、就寝分离。在面积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设置专用的餐厅。也可将用餐空间附带在起居空间内,或附带在厨房内形成餐室厨房,也可附带在门厅内。

3、平面布局的多元性、变异性和差异性

居住者层次不同,审美意向和价值取向不同,家庭结构不同,对住宅要求就不同;同一居住者在不同时期对空间的使用也有不同的要求与选择。因此在住宅设计时除了提供丰富多样的套型平面外,同时也要求住宅的平面布局能适应这种变异性和差异性。"部分灵活 "的单元大开间虽有固定的厨房、卫生间、入口和单元的形状但可划分成不同的平面布局,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在考虑每套住宅内部的灵活与多样性的同时,也可以考虑 "套 "与 "套甚至 "层 "与 "层 "之间的灵活性。在套与套之间的适当部位预留足够尺寸的墙洞,必要时可打通,或在适当部位楼板可以抽掉,形成跃层式住宅,以解决住宅套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落后的现象。

4、提高厨房、卫生间功能质量

厨房应按家庭炊事行为合理设计灶台、案台、洗涤台、冰箱、排油烟机等的位置。根据洗、切、烧的操作过程,厨房的台面呈 L形及 П 形柜式布置较合理。并要求有足够长的台面能置放如电饭煲、微波炉等这些家电。厨房设备应满足人体工效学原理及炊事操作流程,炊具、料具、储藏等易清洁,使用方便并整齐美观。卫生间应随套型面积不断的扩大也相应增加。如建筑面积超过 100m2时,设两个卫生间比较理想。一般卫生间有浴缸、座便器、洗脸盆、洗衣机四大件,如家里人多最好是将洗脸、洗衣同浴厕二者之间用隔断分开。暗卫生间应有换气扇等换气设施,使之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厨房、卫生间、设备、设施、管线等二次施工安装、装修的管线置于本层楼板上,二次施工原则上不影响邻居。厨房卫生间设计应充分考虑改造的可能性。

5、小区室内外环境

人们在生理上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心理需求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如居住房间的领域感、安全感、私密感;居住环境的艺术性、"人情味 "或高情感等。创造环境,就是要在建筑内外创造具有大自然热点的、舒适、健康、有益于人们活动的空间,特别是在公共活动空间中,布置有艺术性的绿化、水面、座椅、交谈的场所。在总图设计时尽量避免外部空间的呆板划一,努力创造一个活泼、生动有机的室外空间。其次是环境设计,多考虑一些人际关系、邻里交往的需要,设置必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在绿化设计时,应根据树的不同科目,不同形状,不同色彩,不同的季节变化进行有效搭配,来增加绿化的层次感;用水面、绿地、铺地来划分地面,配置小品、雕塑,布置桌、椅,使绿地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同时还要强调各空间的可达性。使人们不仅在交通上顺畅、安全、方便、易于接近,而且可使人们易于参加各种活动。与自然有良好的结合,充分利用地形,开辟视线走廊,在城市空间中创造自然环境之美,增加空间的场所感,给人以亲近自然的倾向。此外,在多样化、省地、节能、采用轻质高强材料减轻自重方面也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真正高质量、高技术、高情感的居住环境。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今住宅的建设一直是城乡建设的热点。住宅建设也从一开始对量的追求逐渐过渡到对质的追求,特别是住房制度的改革,人们对住宅的使用功能、舒适度以及环境质量更关心。这就要求在商品化住宅设计中首先要建立商品价值观念,住宅的功能、质量都要与其价格相联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精心设计,反复推敲,力求住宅精巧与合用。

参考文献

[1]李星魁.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研究,天津大学.2006-06

[2]赵东.住宅建筑设计的实践与思考,中华民居.2011-08

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篇10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空间美感

一、建筑美感概述

建筑美感的本质有: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空间形式理论(Space Theory)、文化产物论(Kunstgeschiche)、比例(Porpotion)等四项①。但是这四项建筑美感教条非常明显地是以理性物为核心的论述,缺乏主体人及其历史相对应思维,“空间”成了无地域性及无差异性的普遍假设物既存的生活空间必定是在社会生活的现实脉络中历史地被建构而成,生活空间的存在更与生活者存在着微妙相契关系。个体美好体验是构造空间美感的基本资源,也是形成特定时空情境美感经验的资源②。

从美感的角度审视,当前城市社会生活审美惯习或者仍维系于统治与中产阶级的美感品味,缺乏对社会阶层所分殊出来的美感差异进行讨论。又由于城市社会变迁,不同的美感形式正处于不可融合中而难以处理。本研究根据这一问题提出,经由文献分析法对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空间美感进行分析,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生活空间美感经验

思考居住区景观设计地方性美感经验,始终不能避免与建筑有关事务。建筑是人类所有事务的基础,在文明初即已出现,极端的说没有建造一事即无文明与文化。生活空间成了空间美学的基本会韵词,内含着主体生活世界意蕴。一般空间美学关心的是空间的抽象形式与其美感,反而不是对生活者在其生活空间中,对材料、技术与空间用途、需求等的经验加以探索。其实,空间的形成是形与形之间所形成的空间或立体材料内部结构的中空部份,能表现出形体的位置、方向、面积以及距离等。因此,空间本身不是设计元素,但空间美感却是由原理及元素相互作用而创造出来的。

图1空间构成的形式③

而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地方性空间美感,有必要建构于关乎主体意识对地方的认同感受上。它起始于地方地理形势幻思与身体体验,和着地方历史事件与发生场景留存,确立其历史阶段与变迁,更因地方产业(尤其是农业与手工艺)前现代氛围与植入日常结构的交往。[2]因此生活空间美感经验必须是生活者的,于居住区景观设计总体营造的推展中,仍需对生活者所体验的、自我行为的好空间品质加以确立,形成一深具生活体验或人文、风土的独特诠释,空间美感研究即属这一范畴。

(一)材料、工法、结构形态与地方特质的相关性

发掘具有地域特质材料、工法、结构形态是塑造地方性最基本的要素。材料与结构形态不是一死的物品,而是与人身体和文化活动相互动的人文存在物,于生活者的主体意识中,因身体存在和文化活动,而对特定空间质材的可居性,有生活、活动向度上的深度诠释。由风土思维所引用材料、工法、结构形态,造就了营造形式必须反映(生活)活动者身体的操作逻辑,而非机械操作的逻辑。这种品质由作为审美对象“材料、工法、结构形态”─“人体及其活动需求”─“生活形态”所合铸的美感品质,符于身体空间性的美感书写。④它们可以随生活的变化而更易书写,在身体对空间的感受更易去主导空间的美感呈现,而且对于营造一事更易形成一主体审美意识。对居住区景观设计总体营造而言,可以期待这样的审美意识进入社会及历史脉络中,对地方经验形成一感觉结构(structure of feeling)的过程。

可居性的地方特质,正是一系列的历史脉络积淀着感觉结构,经营了所谓的地方场所,可用以抵抗现代性无地方性美感特性,从地质地势、农业生产与乡镇生活形态、建物建造与公共场所经营、生活物品与手工艺到一切再现的创造,均与生活者身体,尤其是触觉形成了地方性特有的“痕迹美感”。痕迹对审美意识而言,是领悟存在意义与在日常中了解时间深度回忆留念。日常生活中的痕迹于主体一如是记忆般,现实痕迹空间特性一如记忆剧场(theatre of memory),“历史的荣耀感”与“对现实困境的克服”两者,对于城市土地上的居住人们而言,均已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记忆的艺术(the artof memory)。⑤它可以促成人们有根性的情绪建构,有身份的自我认同与造象,并且形成人们对日常事务思维的前提。

(二)居住区生活结构产生的情境空间

空间意象把生活经验的丰富特性贫困化,而现代营造空间的再现方式过于抽象,把空间中的人体简化成单一特性的机能,致使空间不再是生活空间,而是建筑师的空间。使用者的空间是生活的,非再现的或想像的(conceived),与专业者的抽象空间相比,使用者每日活动的空间是具体的,也就是主观的。

空间形式不是依据几何分析而分类,空间形式是经由社会生活所需而被主体及其社会权力所建构与营造,事实上也因生活者对生活活动的自身参与,对空间的生活逻辑所需而讨论共议创生的,生活空间形成了生活结构中平凡的、有意蕴的美感。尤其当这一生活结构与地方产业息息相关时,总是塑造着自然与人文相契空间地景。

日常生活中呈现空间,空间是具体生活与身体活动的一部份,诠释理解这空间的主体感受,也恒是情境地、氛围地呈现空间,情境常说明着主体世界的建构模式。当前建构居住区景观设计美感在于召唤生活空间诗意品质,建构一属于主体创造的情境作品,不可复制地根著于地方历史世界中。所以生活空间不仅是一实质实体,和某人地方性活动而已,更是一精神心灵上的建构,它是生活者经验空间的概念,并且经验着与界定着日常情境,也称为“情境美感”。它围绕着家与居住区景观设计空间经验脉络。⑥情境美感为生活者带来熟悉的家乡感受,一种善意存在的居住区景观设计世界,寻找情境存在意义即是审美的深度。生活空间以地方意蕴为建构基础,意蕴则引自于使用价值、行为诠释或期待以及地方的符号。

三、景观设计象征与时间性深度想像

城市本身便是人民的集体记忆;是与人为事实和场所密切相关的记忆,因此城市可以说是集体记忆的“场所”。如果视历史价值为集体记忆,也就是集体性以及地域理念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借此掌握景观结构、景观独特性以及城市建筑的意义。就实质空间的角度来理解,地方的独特性与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集体记忆是结合在一起的,涵蕴了天地人神四元的场所精神。

(一)象征性诠释沟通

符号象征的互动是社会生活中的一项对话,使得寄寓于日常中的我们,得以经验生活的流动、发展、创造、变迁品质,象征建构更促成主体意识内在与外在相交融。而时空的主体意识因社会生活历程而建构,社会建构的场所是空间景观地景与认同间建立关联,诠解符号于生活世界的社会性中建立了其时间性的认知。

象征符号的创造是意图令生活空间,因主体的经验与思维同一于意义诠释与想像中,它则又涉及到形象思维(imaged thought)的处理,对事物的具体印象以创造的想像,显现于日常生活中。这显现的象征符号带着其独有的意义时间性。“时间”概念揭示人类生活及其在文化历程中的语言文字的“沉淀物”和“结晶”的内在含义,意义的时间起着一种时间性的运裁作用,使得在传统中“储存”的“沉积物”又浮现出来并流传着,同时又使“解释的时间”得以渗透到传统的内在结构,给予一新的作用,换句话说,“意义的时间”的实施,使得传递的时间真正地流动起。又使解释的时间获得更新。

象征符号所戴负的形象及意义,因着时间的传递与解释,促成了主体审美资源的灵感来源。唯城市的生活空间因历经数次的被殖民经验建构空间的主体意识薄弱,可谓象征诠释尚未成形,美感经验也未被记述与发掘,而目前的困扰转机正是自我认同的象征创造与日常生活空间、身体感触与姿态的合铸,形成特殊的地方性,尤其是原初体悟的空间景观;地理形势与自然传说的互铸,是将城市山川平原引入“城市生活世界图像”,并铸成城市形象的场所象征,乡镇聚落的成形在历史社会的因缘、生活空间与经济地景是根着本土的乡土风貌,聚集公共空间与宗教界域、绕境仪式有着身体姿态与信仰结构的神圣境域。对诸此的美感经验记述与诠解是城市迈向空间美学必要作为,因为每个人或每个地区共同体对自己的生活过程和生活经验的认识,是在自身生活的记述中,即(空间)“自传”形式中表现出来的。

(二)时间性想像重构

时间原本于社会生活中,扮演变迁、过程与主体记忆的综合表现,时间本系审美一维。然而,于现代性的生产中,时间反而金钱化地与空间扮演商品资本积果的社会权力一,因此时空基于商品生产经由社会实践的组织而被定义着。时空的审美特征不论前现代或现代社会,均以社群共同体的生活实践记忆,被标帜与具体化。时间性的具体化上是空间显现与流动的景象,透显著共同体的记忆、生活惯习、自我行为、生活建构与生存心态。所谓的时间性想像重构是针对城市社会变迁中,主体性尚未建构,有必要重新确认城市社会变迁过程中“历史图像”。

时间过程于日常生活虽然有结构性重覆,可是由于每一时刻独特性系来自于个体与社群社会实践与社会关系的具体情境,它既可成为社会权力资源,也可成为审美资料。确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意义并再现为“审美图像”,系帮助认知历史意义与自我认同的必要行为,它成了情绪、感知、感性与想像投射的地方、确认每个地方、乡镇社会实践中的时间图像,便在于一方面建构象征符号,一方面重绘历史图像。由并时性清晰形象思维积累成贯时性历程想像,促成历史复诠审美的精致化,老照片即有这一审美特质。

时间性想像重构也在建构城市历史社会现实的人文性,关于本土特性的氛围(aura),它涉及了感觉意象(sensuous image),身体语言的复苏,拟态的欢庆纪念,尤其是具有说故事的效应,使得空间的审美更丰富更具意向性。启蒙时代的地图罗列了所有幻思与,一如任何经验的符号均涉及了当时代生产,也变成了抽象与严谨的机能系统而反映于空间中的实质秩序。在刻意图建构城市地方与居住区景观设计美感的同时,扩大地理解城市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现实,是重新考掘美感经验的必要取向。

结论

重新考掘过去生活的历史图像就象在唤醒集体记忆,对流逝时光的氛围进行无声的发音,意在投射当下主体审美意识的想像,构置一可回归的精神处所,并且神入于过去生活光景的独特体验,形成因历史过程、地方现实、人物义气所合演的记忆剧场,将空间美感植入当前生活结构中。在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空间美感部分,我们必须重新考掘过去生活的历史图像,投射当下主体审美意识的想像,构建景观上可回归的精神处所,形成因历史过程、地方现实所合演的空间美感。(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高华,徐辉.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2010

[2] 苏凯勇.小议居住区景观设计[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

[3] 陈媛,王玉华.居住区景观设计[J].山东林业科技.2009

[4] 韩朝晖.对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思考[J].美术大观.2007

[5] 马一科.居住区景观设计新趋势[J].民营科技.2007

注解:

① 高华,徐辉.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2010:26-28.

② 苏凯勇.小议居住区景观设计[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11-14.

③ 图片来源:本研究作者拍摄。

④ 陈媛,王玉华.居住区景观设计[J].山东林业科技.2009: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