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应对范文
时间:2023-03-26 02:5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舆情应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网络舆情两个特点更加明显。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民人数剧增,特别是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深度融合,网络舆情呈现了两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是数量急剧攀升、量大面广。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复杂和公众诉求的进一步多元化,在当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网络舆情频发将会是常态。二是反应快速、上下联动。在当前情况下,网络媒体知晓、新闻的速度早已超过了平面和电视媒体,时间甚至要以用分、秒计算。
网络舆情的两重属性更为突出。根据一项研究表明,约有62%的中国网民表示,他们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特别是热点、敏感问题,在互联网上表现出来后,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引起大量人员的共鸣,迅速扩散、放大,产生巨大的舆论力量,可以使简单问题复杂化,局部问题全局化,有的甚至引发过激的。同时,互联网已经成为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我进行渗透破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但是,在看到网络舆情危害性一面的同时,也要客观看到网络舆情是加强社会监督、参与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一定要客观认识网络舆情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坚持“主动介入、严格管理、强势利导、趋利避害”的思路,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机制,积极主动、科学合理地做好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置工作。
二、认真分析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薄弱环节
与数年前相比,我们在探索建立舆情应对处置机制上取得了很大进展,舆情应对的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但是在面临重大突发舆情事件时,仍暴露出被动应付多、主动引导不足等较多问题。
应对机制与实战未达到紧密一致。目前我们缺乏实战、统一的舆情应对实战规范,应对处置手段单一,处置的效率不高,影响了公安机关应对处置网络舆情的总体效果。
素质能力与实战未实现同步发展。从目前来看,基层单位的网络舆情应对意识、技能水平比较有限,应对起来还有很大困难,易失去战机,导致被动,还不能真正适应网络舆情的发展形势。
队伍建设对实战未形成有效支撑。网络舆情应对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一方面,我们专业人员比较缺乏;另一方面对已经建起来的舆情引导队伍还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深入完善规范网上舆情应对工作机制
强化网络舆情应对的认识和理念。针对网络舆情的特点规律,一要树立网络舆情就是警情和现代传播的理念,自觉把网络舆情应对工作作为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网络舆情意识,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注意预防舆情发生,或者舆情发生后能及时、妥善应对;二是树立舆情就是信息的理念,既要有效利用舆情为社会管理工作特别是公安打击管理工作服务,也要善于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效能。
篇2
关键词:新媒体;涉税;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D630.9 文I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前言
在新媒体时代的涉税网络舆情中,税务人员的税收执法向来是涉税网络舆情的焦点,这就使得我国税务机关在新媒体时代很容易受到涉税网络舆情的影响。为了避免涉税网络舆情引起的负面影响扩散,正是本文就新媒体时代涉税网络舆情应对进行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新媒体时代涉税网络舆情特点
1.载体多、传播快、范围广
对于新媒体时代涉税网络舆情来说,涉税网络舆情的载体增多、传播速度加快、传播范围扩大是其本身具备的特点,这一特点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我国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多,更多的网民能够参与到涉税网络舆情的讨论、传播中所致,这自然就对我国当下涉税网络舆情的应对造成了较大的麻烦。炒热涉税网络舆情、传统媒体介入、事件不断关注度不断提高、税务机关公开表态已经成为我国当下涉税网络舆情发展的固有套路,而这自然就会对税务机关公信力与形象造成较为负面的影响[1]。
2.突发性强、关注度高
对于新媒体时代的涉税网络舆情来说,突发性强、关注度高也是这一舆情具备的特点,不同于传统的涉税舆情,涉税网络舆情的传播可以借助的网络平台数不胜数,而传播者也能够利用网络较好的隐藏身份,这就使得只要涉税网络舆情足够吸引眼球,我国网民就会为了自发的将其转载,使这一涉税网络舆情很快充满整个网络,这时想要进行涉税网络舆情的应对,相关税务部门往往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
3.破坏力大
我国当下的网民总数已超7亿,而如此数目庞大的网络群体加上我国较为宽松的网络环境,使得我国网络监督可以称得上是无时无处不在,而由于我国民众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这就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很容易通过自身的引导,将网民的视线集中在涉税网络舆情中,这一引导过程往往伴随着虚假信息传播、蒙蔽民众的情况出现,这就很容易造成民众情绪失控,质疑国家税务机关的问题出现,由此可见涉税网络舆情的破坏力之大[2]。
4.存在联动效应
除了上述几方面特点外,我国当下的涉税网络舆情还存在着联动效益特点,这一特点主要表现为涉税网络舆情通过各种媒体报道、网民的争相传播,很快形成强大的舆论风暴,而如果相关国家税务机关不能在短时间内介入问题,这一舆论风暴就很有可能出现失控,最终在有心人的利用之下,对我国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造成巨大伤害[3]。
二、应对新媒体时代涉税网络舆情的策略
1.凝聚舆情共识
为了能够较好的应对新时代涉税网络舆情,我国税务机关必须凝聚关于涉税网络舆情的共识,将涉税网络舆情视作一把双刃剑,避免将涉税网络舆情与地衣划等号的情况出现,而税务机关的每一名执法人员都应具备大局观念、责任意识与风险意识,这样才能有效的防范涉税网络舆情于未然。为了实现这一涉税网络舆情共识的凝聚,税务机关需要在目标和绩效中加入涉税网络舆情的工作考核,并明确涉税网络舆情归口办公室,这样税务机关才能够较好的提高自身风险意识,解决各类利益纠纷,真正避免涉税网络舆情的出现。
2.完善危机管理机制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税务机关应对涉税网络舆情的能力,除了凝聚关于涉税网络舆情的公式外,税务机关还应完善自身的涉税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机制,这一危机管理机制的建设,需要保证税务机关具备新闻发言人、网络宣传员、税收评论员三支队伍,这样才能够有效对涉税网络舆情风险进行评判,在涉税网络舆情发展初期进行较好应对。此外,税务机关还可以通过组织局长接待日、开设公众开放日、主动公布舆情与处理结果的方式,加强与公众的沟通,这样就能够较好的降低涉税网络舆情的伤害力[4]。
3.讲究方式方法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税务机关应对涉税网络舆情的能力,税务机关还必须掌握科学的涉税网络舆情处置方法,适当应用“冷处理”与“热处理”,这样才能够有效降低涉税网络舆情对税务机关公信力造成的威胁。具体来说,“冷处理”指的是设法降低涉税网络舆情的关注度,而“热处理”指的是是积极解决涉税网络舆情反映的问题,或是给予其有力的回应,“热处理”只有做到快速反应、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审慎信息、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亮明积极的应对态度,才能够将涉税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而如果能够较好的处理涉税网络舆情,税务机关的自身形象与知名度还能够得到一定提升,这是我国当下处理涉税网络舆情的最好方法之一。
三、结论
本文就新媒体时代的涉税网络舆情应对进行了研究,详细论述了新媒体时代涉税网络舆情特点与应对新媒体时代涉税网络舆情的策略,希望这一内容能够为我国税务机关涉税网络舆情的应对带来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甘玉球,李育平,邓永泽,廖晨,杨洋.涉税舆情的发展特点及其应对策略[J].南方论刊,2013(2):63-65+32.
[2]顾恩,顾慧武,钟怡.网络时代涉税舆情的应对[J].群众,2013,11:53-54.
篇3
关键词:医院;舆情;应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以智能手机为终端、无线网络为支撑的信息传播平台涌现。“每个人都有可能不受政治、意识形态、技术、文字和逻辑能力、经济能力的严格限制,真正实现个人的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1]。”在全媒体、新媒体、自媒体发展的裹挟中,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医疗行业,如何从容应对全媒体的“坏”,又能利用全媒体的“好”,把“想说的说出去”,这显然是一个新挑战,是公立医院需要思考的问题。
1全媒体时代医院网络舆情现状
1.1公立医院是网络舆情高发地
这是因为:(1)卫生是重大民生问题,医疗行为与每个人息息相关,80%的医疗行为会发生在公立医院;(2)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场所,更是公共场所,既有医疗行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又有公共场所的流动性和开放性;(3)作为医疗服务终端的医生和患者,前者被赋予包括技术水平、价格费用、服务态度等多种要素兼备的完美期盼,后者普遍呈现“只允许自己获利”的自私心态和纵容行为;(4)生老病死人皆有之,那么就医体验会发生到每个人身上,就医体验获得共鸣后很容易在网络上被放大和扩散。
1.2医院网络舆情是全方位呈现的
医院医教研防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都会在网络上形成舆情。从涉事相关方入手,可将医院网络舆情大致分为:(1)由服务对象不满意引发的舆情,不满意的因素又可以细分为医疗质量、医疗费用、服务态度等,这样的网络舆情往往冠以“过度医疗”“白狼”“还我亲人”“草菅人命”等耸人听闻的字眼;(2)公共卫生事件波及引发的网络舆情,比如SARS、H7N9等流行传染病防治;(3)院内突发事件,火情、警情等,以及暴力伤医事件、医务人员过劳死事件;(4)医院内部职工引发的舆情,包括人财物等待遇的投诉、进修实习生抱怨、工作生活中的微词等等,如夜班值班医生“请病人白天再死”、手术室自拍等网络舆情。在表现形式上,因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反映手段不再局限于文字描述,图片、视频、音频的上传使得舆情的呈现更直观,更富有冲击力;而除了论坛跟帖评论外,微信微博的“一键转发”功能和互动功能,加剧了舆情的发酵和传播;当报纸等大众媒体、门户网站与微信微博互动联动时,医院舆情的发展和处置甚至会关系到医院的生存。1.3医院对网络舆情的知晓率和控制力低因为意见主体隐匿、传播渠道交互、内容资讯纷繁,再加上自身净化功能不足,网络舆情尤其是谣言和虚假信息,对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势必会造成较大的伤害。但是,医院对网络舆情的知晓率和控制力却越来越低,全媒体时代信息来源的“碎片化”、传播的“极速化”、扩散的“从众效应”等特征,让医院管理者在网络舆情面前束手无策。在报纸、杂志、门户网站等传统媒体为主时代,公立医院应对舆情的做法不外乎:“放行正面报道、叫停负面报道”,或者是“自己的事尽快压、别人的事少搀和”。新媒体自媒体时代,还遵循这样的做法显然行不通。医院在舆情面前普遍表现为“主观上不愿意说、行动上不主动说、时间上不及时说、内容上不据实说、态度上不端正说、有关领导不让说、高度重视但不会说”[2];即使遇到问题不回避,勇于承担、坦诚应对、暂报平安,最终还是会给形象带来不必要的伤害;而要从技术上加以控制(删除)更是不可能。
2全媒体时代医院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2.1建立预警机制提高敏感性
首先要做好内涵工作,畅通投诉渠道,扎口投诉平台,让“不满意”上不了网。在具体操作上,公立医院要做到3个必须:(1)必须全方位公布具有唯一性和统一性的医院服务投诉电话,让不满意能即时表达出去、即时得到回应;(2)所有信息必须扎口到一个投诉平台,这个平台上对内多个职能部门协同办公,对外有效衔接大众媒体、政府信箱等公众投诉渠道;(3)必须保持内外信息的有效传输,保证各司其职,坚决杜绝行风办、医患沟通办、院办等职能部门间相互推诿。要提高对网络舆情的敏感性。医院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既是医院权威信息的平台,也是与网民实施互动的开放平台,对于在这个平台上收集到的不良信息,院方必须摈弃“不值得”和“不会产生大影响”的错误认识,加强对信息的研判。
2.2加强舆情管理争取主动性
当前公立医院做好网络舆情监控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要借助专业力量或者配备专业舆情收集软件;二是要指定部门指定人员负责。前者必须投入一定的成本,后者对监测人员的责任心有高度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更倾向于医院专人监控为主、大众媒体合作和政府部门沟通为辅的方式。医院专人监控,要关注那些发帖频次较高、访问量较大的网站,要根据医院危机潜伏事件来设置百度关键词,专职与兼职并行,每日一搜每日一报。同时应强调网络舆情收集工作的保密性和技巧性,避免翻炒陈芝麻烂谷子的现象。大众媒体合作、政府部门沟通,则需借助平时公共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对于监测到的网络舆情,无论其是否会引起关注,医院都必须争取主动权和话语权,避免被“议程设置”牵着走,陷入被动状态而不能真正解决危机。医院要在内部迅速沟通,第一时间联系利益相关人对反映内容展开调查核实,调查核实应以当事方提供的书面情况汇报为准。同时启动危机应急预案,明确新闻发言人,以统一口径,并确保信息的权威性。
2.3回应网民关切注重协同性
勇于面对、开诚布公,Tellitfast(尽快提供信息)、Tellyourowntale(以我为主提供)、Tellitall(提供全部信息)等技巧在各级培训课上屡屡被提及。但必要时应寻求政府部门、大众媒体、司法机构等部门的帮助,注重协同性。由一些公共事件产生的网络舆情,医院无须正面回应,而应将信息的主导权交给政府,由政府统一安排。这是因为,重大突发事件一般都存在着一定的伤亡,医院必然会在其中承担相应的救治任务;而公共卫生事件,如埃博拉病毒的防治等等,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去参与,非一家医院就能掌控。这时候,政府是医院的强大后盾。微信等新媒体危机传播易导致社会混乱和谣言滋生,大众媒体则在危机情境中承担着化解危机的社会责任[1]。所以当医院还要主动寻求大众媒体的帮助,与权威媒体积极互动,去伪存真,以维护医院品牌。比如“某某医院某某医生感染H7N9死亡”的谣言在微信上疯传的次日,该医院即联系当地电视台,通过现场直击“被死亡”医生,让谣言不攻自破。而对于在医院发生的警情、火情等治安事件,则应寻求公安、消防等部门的帮助,通过他们的权威来回应网民关切,缓解医院压力。
2.4实施健康传播加大正面引导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医院拥有自己的院报、院刊、网站、微博、微信,甚至电视台,所以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医院自己的发声平台会发挥很大的作用,产生“首发”效应。关键是,如何才能让这些平台增加其吸引力,又如何让自身平台与公众平台形成互动?健康传播作为应对之策被提了出来[2]。一些医院也通过实践证明,健康传播虽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可以起到减压阀的作用,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对于医院来说,健康传播是医院宣传报道工作新形势下必须采取的手段。患者是医院品牌的要素,患者推崇追随医院的第一个理由就是该院的学科优势、专业特色、专家团队;而医院不遗余力开展宣传报道的最终目的无外乎就是:希望患者或潜在患者能够看到有关信息,对该信息产生兴趣,最终选择来医院就医。在微信等宣传平台上,越来越多的医院倾向于推出一些实用的科普小贴士、最新科研成果、三新动态等,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多的线上服务,以此提高医院官微官博的吸引力和传播力。对于医院公共关系的管理来说,健康传播更是医院与媒体合作共赢的有效渠道。媒体对医院这座资源丰富的新闻矿产一直抱有强烈的兴趣,医院也需要借助媒体展示自己、树立形象。以医院的专家队伍为依托,将专业的医学知识转化为生活常识,联办健康专栏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医院与媒体间常见的合作方式。通过合作,医院自身诉求得到了满足,患者获取到了健康知识,媒体保证了栏目的收视率。
参考文献
1杜魏魏,朱嘉龙,胡弘.新媒体语境下医院危机传播管理的变化及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4,30(9):685-687.
篇4
关键词:血站 网络舆情 舆论危机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着较强影响力和倾向性的言论观点[1]。少数网民通过对公权力机关公信力的质疑,流露出冲动、激愤、不满等负面情绪,很容易放大渲染,对民众的思想形成强烈冲击,产生情绪低落、埋怨、激愤等负面舆情。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指出,在群体中,个人会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个体独立思考的能力降低,个体精神被群体精神取代,个体放弃了责任意识乃至各种约束[2]。因而,群体行为可能是突然和极端的,智力过程可能是初步的和机械的,部分网民有时不能看清问题本质, 极易被人蛊惑,导致非理性的言行,甚至被人操纵,对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为此,如何更好地认识网络舆情问题,找出当前舆情应对工作中的不足,进而提出合适的应对策略,营造新形势下血站工作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1.网络负面舆情的特点
网络负面舆情具有强大的舆论宣传作用,被认为是社会平稳的晴雨表,以近期的“郭美美事件”为例,很多市民认为血站是红十字会的下属单位,对红十字会的误解也极大损害了他们无偿献血的积极性。事件发生后,我省献血者比上年同期下降30%-40%。由此,不难看出,是网络放大了网民的质疑,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且,由于微博、论坛、以及对新闻的跟帖、转帖实现并逐渐加强。微时代网络舆情表达方式更加的快捷、信息更加的多元化,同时由于网络的开放和虚拟,决定了微时代下网络舆情有以下特点:
1.1复杂性。互联网天然开发,发言者使用虚拟身份,加之目前相关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还较为欠缺,互联网已经实际成为少数网民的发泄情绪空间。网民内容比较广泛,往往鱼目混杂。
1.2直接性。微博、论坛、新闻点评和网站等大多开通了评论功能,网友可以直接回复,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迅捷和双向化,特别是近来手机上网增多后,舆情、传播呈现出更加方便快捷的态势。
1.3互动性。网络事件能够转化为舆论焦点的主要原因就是互联网开放式的环境,让大规模、大范围的网民能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从而快速推动网络事件白热化,给应对的工作产生了巨大冲击。
1.4突发性。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在短时间内在一定范围形成巨大舆论力量,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1.5偏好性。目前,在网络中,干部、公务员、基层政府等都普遍的受到公众关注,一旦出现负面新闻, 指数迅速升高, 形象会立即受损,公信力也就迅速下降。
2.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主要不足和难点
由于互联网成为舆情的主要载体[3],而网络舆情有别于传统舆情的诸多特点,增加了血战宣传和管理部门合理应对的难度。
2.1舆情处置方式落后。对于网络负面舆情的引导控制,血站相关负责科室非常重视,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培训和实践经验,多数情况下只能对负面舆情进行冷处理,工作较为被动,忽略了对现实发帖民众的正确引导,存在次生舆情危机的可能,甚至酿成网络公共事件,给部门的公信力造成损害,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2.2舆情监控专业人才缺乏。网络信息具有传播速度快、民众面广、不易检测等特点,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敏感性和过硬的网络操作技能。基层卫生部门的网络舆情导控一般都由办公室负责,办公室人员兼职做网络舆情导控工作,这些人员大多没有受过网络传播方面的专业培训,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应对口径不统一,缺乏与舆情导控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知识,也不具备对网络上突发事件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因此,如何解决网络舆情监控中的人才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基层卫生部门做好网络舆情导控工作的关键。
2.3舆情导控缺少配合。目前,虽然部分基层卫生部门配有负责舆情导控的工作人员,但是相互之间缺乏应对网络舆情的联动机制。而根据网络舆情导控工作的实践,每天晚上8 点至凌晨1 点之间是网络舆情爆发最多的时间段。而此时正是非工作时间,并且多数负面舆情都有一定的的隐蔽性,较不容易识别,很容易误判为无害信息而漏过,因此对于网络舆情导控所形成的格局使得舆情导控效率偏低,检测成效不够明显。
2.4主流媒体对事件失声。发生重大的事件时,电视、报纸等主流媒体由于受到新闻管理方面的一些限制,难以抢先报道。特别是对网络舆情关注的热点,如社会阴暗面等,多数主流媒体经常采取选择性回避的态度,很少有主流媒体组织专家或者以新闻会等方式解释。这就给各种偏激的言论留下了乘隙而入的空间,造成传言远比正面的主流的言论传播的速度快、波及面广的现象。
3.加强网络舆情应当对方式的对策
针对当前复杂的网络舆情现状,切实提高网络舆情热点的舆论引导能力;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有效提高网络舆情热点的应急处置能力。
3.1加强专业人员培养。舆情信息的采集离不开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但做好舆情导控工作还是需要专业人员来做。因此,要加大对舆情导控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性的培训,通过专家讲座、经验交流、模拟训练等形式,不断提升舆情导控人员对于舆情的分析和处置能力,做到正确化解矛盾和引导舆论向健康方向发展。
3.2维护自身形象,争取社会支持。当前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广大群众对无偿献血知识的了解的不够。血站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从思想和意识上积极对待网上的各种质疑声,能做到和网友进行耐心细致地解释和沟通。充分尊重网民的意见、观点,与网民平等沟通、平等交流,平时抓住任何一个机会、随时随地进行无偿献血宣传。尤其要注重与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保持紧密联系,通过在有影响的网络论坛设置板块,日常参与网友的问答和讨论,并做出解答。
3.3制定科学严谨的网络舆情预案。详细而周密的预案能保证在危机发生时有条不紊,获得最大程度的主动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网络舆情上报制度,一旦危机爆发,必须快速反应,有效迅速地处理,才能化危机为转机。同时,将可能在网络上被恶意散播的、针对无偿献血工作的舆情进行分类,查找相应的政策法规、科学依据,做好详实记录,以备使用。
3.4增加工作透明度,主动接受外部监督。增加民众现实投诉途径,通过加强接待、报刊宣传和民意调查等方式增加与民众的沟通,积极回应民众诉求,采取不同形式与发帖人进行直接沟通(比如:在论坛中以站内信的形式或邀请网友到血站参观、座谈),畅通途径消除可能产生的负面舆论。开放阳光通道,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在辖区内大型网络媒体设置阳光血站专栏,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设立,能够在血站遇到突发舆情时统一口径,避免不利的“传闻”扩散,并全权处理相关事宜。
参考文献:
[1]敖琴,苏丽.浅谈服务型政府背景下的政府网络舆情应对[J].湘潮,2011,06:61-63.
篇5
关键词:舆情 公关 品牌建设 竞争情报 企业宣传
国企(央企)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其收入稳定性以及资源集中性等优势凸显,成为在外企、合资企业沦陷之后,众人目光关注的焦点。但是国企(央企)尤其是国有特大型企业,往往都存在资源或市场的垄断、国家政策明显倾斜等特点,加之当前社会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直接导致央企曝光于社会舆论的聚光灯下,舆情事件的出现,使各大国企(央企)的管理者如坐针毡,给企业品牌建设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互联网发展,新媒体出现,使媒介从信息传播载体向信息制造与共享平台转变,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传统的品牌行销策略已经被完全颠覆,舆情应对体系的车轮正带动新时期企业品牌建设工作滚滚向前,进入了崭新的时代。
1.舆情公关体系建设
1.1舆情应对与疏导
根据对近5年,数以百计的舆情大事件的研究,结合舆情应对与公关工作经验,总结出了舆情事件的一些共性规律与特点。互联网的出现,使得过去惯用的瞒、堵、删、改的办法顿时显得捉襟见肘,花费大量资金,效果却不甚理想,尤其是近几年微博出现,信息的传播更是呈网状形态迅速扩散。应对互联网舆情,还是要做到疏堵结合,及时分析事态发展的进程,准确定位事件所处的阶段,对症下药,立体推动,全局公关。
网络舆情传播可分为六个阶段,如下图:
潜伏期:事件发生。个别传统媒体发稿,网站、微博或博客发帖。
爆发期:传统主流媒体大量报道,网络媒体转载,论坛介入,微博转发。
喧嚣期:新议题被挖掘,出现更加尖锐的事件。
缓解期:政府或社会力量介入,事件得到初步控制。
反复期(部分舆情事件中,此阶段不明显):媒体或一些社会个体由于各种原因出现“炒剩饭”的情况。
长尾期:事件基本解决,偶尔作为案例再次出现。
在舆情应对过程中,通过舆情发展的时间序列对照舆情传播时间表,和网络舆情的传播数量,精确定位具体阶段,结合管理者的公关目标,舆情出现的位置等因素,迅速制定舆情应对方案。一般来说,以爆发期为界,应对方案会完全不同,爆发期之后,应以疏导为主要手段。
1.2合理规避和利用舆情
国企(央企)不光要在舆情发生后采取应对措施,在日常工作中更要紧密关注行业、社会舆论热点,正确把握舆情风向,合理规避舆情风险。企业相关部门可以不定期对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进行舆情培训,根据SCIP(美国竞争情报从业协会)的研究表明,80%的企业竞争情报源于企业内部,通过舆情培训,不光可以降低企业负面舆情数量,减少内部商情外泄,还可有效构建行业商情捕获机制。
在规避舆论风险的同时,敏锐的企业可以在某一系列的社会舆论形成之时,研究其中的舆论热点,巧妙地切入相关环节,以塑造企业良好社会形象。在大多数管理者谈舆变之时,走在最前沿的管理者或许可以思考如何借舆论之势,扬企业之名。
2.企业社会责任
2.1回顾与展望
提到企业社会责任,这个词近几年很热,国企(央企)也尤为重视,从前几年的首部《中国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中,国企被批评的体无完肤,截止到2012年4月份公布的中国慈善排行榜,排名第一的是作为国有大型企业领头羊的神华集团,同年社科院的《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央企成绩一马当先,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担当者和排头兵。由此可见近1-2年,央企管理者在企业品牌建设工作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在当前社会矛盾突显,国进民退舆论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未来将对国企(央企)管理者的舆情应对能力提出了更加艰巨的要求。
2.2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新要求
企业社会责任的萌芽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当今社会进步,全民小康,人民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首要追求目标,这也要求我们企业跟上社会发展节奏,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日常工作和对外宣传重点,建设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面对两难境地,做好舆情监测工作必不可少,力争早发现,早处理。另一方面,与媒体建立良好的互动,是迎合当下企业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有力抓手。新体系中,要求企业积极触网、触媒,信息良性循环,在不涉及敏感信息的情况下及时进行信息披露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功效。
3.企业信息披露与保密
3.1企业信息披露
在信息披露过程中,首先要在企业内部统一口径,各部门间有机整合并打通沟通壁垒,使信息传递在企业内部快速流动,最终统一对外信息。
其次,企业舆情监测部门在积累了大量舆情应对经验与案例的基础上,可建立一套成熟有效的与社会沟通的机制与渠道,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回答公众疑问,充分把握和娴熟运用话语权。
3.2竞争情报工作的开展
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舆情应对机制后,对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也有巨大的支持和帮助,竞争情报工作包括:情报获取,情报保密,情报分析三大部分,一套良好的舆情监测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在第一时间获取大量情报,但是大多数信息工作者忽视了企业反竞争情报工作。
反竞争情报是针对竞争情报活动而发展的一种对企业自身信息保护的方法,在宏观层面主要是依托现行法律对此类行为进行约束。微观层面,针对商业秘密流失,企业需要建设秘密保护系统,对企业内部网关进行信息拦截,审核有敏感词汇出现的文章或邮件,选择性的上传到内网。
网络时代,给企业管理者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与挑战,自媒体的产生,无形中使企业中每一个成员都成为了企业信息的者,尤其是当今社会基尼系数持续高位运行,国企(央企)的管理者背负着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担当的多重考验。树一品牌乃百年之计,毁一品牌可能只在朝夕之间,建设一套完备的舆情信息管理体系,在新时期,应当作为国企(央企)的战略工作重点被加以实施。
参考文献:
[1]李彪.《舆情之山雨欲来》.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
[2]包昌火,谢新洲等.《信息分析和竞争情报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
篇6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蓬勃发展,21世纪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无不受到网络的影响。在当代社会,腾讯QQ、新浪微博、百度贴吧等众多社交应用软件可以使任何人都能将自己的想法发表在互联网上并传播出去,有时候一些信息会迅速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但是人们在享受着网络带给我们好处的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人利用互联网虚拟、开放、自由的特点故意制造虚假、歪曲、负面的信息误导网民。
一、网络舆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网络舆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首先,网络舆论拓宽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获取渠道。相对于理论书籍、报刊文件、新闻广播等传统的传播形式,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轻轻点击鼠标,搜索相关材料,这不仅省时省力,而且还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信息和素材。
其次,网络舆论创新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网络舆论的互动和开放突破了传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把教育信息资源发放到专门的交流网站、论坛、博客上,利于青少年上网浏览与阅读,随时获取信息,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就不用完全局限在学校的“围墙”内了,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学校的学生都可以在网上与教育者进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客服了传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面较小的弱点。
(二)网络舆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首先,网络舆论内容的包罗万象导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青少年受到不良干扰。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以及网络信息难以验证和控制,再加上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的特殊阶段使得青少年网民在使用网络时没有道德上的约束,网络日渐成为各种观点的“集聚地”。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对这些信息大多难以区分真假。
其次,我国在互联网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相对薄弱,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早已悄悄渗透到网络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强大的信息技术和经济实力大肆向我国鼓吹“自由”、“民主”、“人权”等政治主张,以达到分化、西化我国的图谋。很多青少年都会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社会的“美好”假象。
再次,网络舆论背景下容易导致青少年道德观念淡薄,法律意识缺失。互联网诱使一些人走向堕落、犯罪的道路,不但不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而且还会沦为社会的蛀虫。
网络是一个“自由”、“平等”的虚拟世界,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快捷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特别是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种种消极和负面的冲击。因此,在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中,挑战与机遇并存,消极和积极共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能正视和回应网络社会中出现的这些挑战,就不能很好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二、网络舆论背景下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措施
(一)加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排除人与人的交往障碍
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设,应当着重抓住以下几点: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在全党和全体人民中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不断增加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才能取得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二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在网络社会,要加强人们的道德教育,首先要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超越个人主义,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同时也要教育他们在处理个人和他人关系时,应当坚持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的原则,不仅在现实生活中要坚持道德,而且在网络生活中也应如此。三是网络心理教育。我们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辅导站,通过一些心理专家在线指导,对广大青少年网民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和情感上的交流,并对他们进行及时指导,从而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解除心理困惑,克服网络“依赖症”、“孤独症”等不健康心理。
(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健全网络舆论检查监督体系
检查监督是促使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实处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的负责部门和单位应定期检查监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加强网络舆论监督平台建设,畅通群众举报渠道;健全网络评论员制度,做到有问题及早发现;建立快速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做到有问题早处理。不过,应当注意的是,检查监督是手段,不是目的,其实质是为了防止阻碍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因素出现,把工作任务落到实处,顺利开展工作,把工作做扎实,以期达到良好的工作效果。
(三)建立主流文化网站,丰富网络中的健康信息资源
青少年的思想尚不成熟,易受网络舆论不良信息的误导。建立主流文化网站,加强舆论引导推进德育建设,离不开一批高质量主流文化网站。在许多高校的校园网上,一批承担网络思想教育的红色网站纷纷建立起来。例如,南开大学的“觉悟网站”、华中科技大学的“党校在线”等。此外,目前有很多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都开设了专门介绍党和政府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栏目。例如,广州市建设的“网上政府”工程。这些优秀文化教育网站的建立,将极大地促进网上健康向上信息的传播,使那些负面、消极的信息被排除在青少年的视线之外。全社会和教育工作者们应对校内媒体和信息环境进行严格的监管,多策划传播一些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优质节目,弘扬先进文化,反对低级趣味,构建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杨启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艺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3
[2]周中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探微[M].人民出版社.2009
[3]王光明.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时间: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参考[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2
篇7
关键词:连接分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应用探析
一、网络舆情
(一)网络舆情概念。网络舆情将网络作为载体,将事件作为核心基础,广泛的传递网民的言论、意见、态度等,有效的进行传播与互动行为。网络舆情就是在一定的设置空间中,利用网络将社会事件通过信息共享的平台传播出去,将民众对社会的态度、意见、价值、观念等有效的传递。
(二)网络舆情所具有的特征。网络舆情的主体是由无数的网民构成的,具体特征包括:直接性、随意性、突发性、隐蔽性、偏差性[1]。直接性就是通过网络的共享,网民可以及时的发表自己的言论,还可以无限次地传播、重播;随意性就是网民可以在网络上使用匿名、现身等形式发表言论,舆论的内容随意性很大;突发性就是网络没有时间、空间的临界点,可以进行实时的更新活动,保证网络的快速传播;隐蔽性就是网民可以通过网络隐蔽自己的身份,宣泄自身的情绪等。
二、链接特征方面的分析
如图1所示,是连接特征分析的常用指标,是很多的学者通过全方面的、多角度的对连接分析进行的研究,最终总结出的常用指标。
三、实验分析
(一)实验内容以及方法。这次实验选择的是全国知名的新闻网站进行的有效研究,如表1所示。其中,表中显示的域属于是爬行之列。例如:等,同时,这些域的结果全部属于/。这次实验使用的方法是网络舆情监测巴特网络爬虫工具,例如:如表1所示,在域中搜索爬行和“南平凶案”有关的Wed网页[2],快速地寻找到页面的标题、公布的时间、出处、域、URL等相关的信息,其中标题就是Wed网页的标题,公布的时间就是Wed网页新闻的时间,出处就是Wed网页新闻的来源,域就是涵盖新闻的域,URL就是Wed网页的网址串。
(二)分析与结论。统计有效的抓取数据要以日为单位,统计的时间区域2010.3.23至2010.5.2,如图2表示的是得到的结果,图中的横轴表示的是日期,纵轴表示的是网络舆情的数量。通过图2的数据说明了,03-23是网络舆情发生的日期,在这一天中达到了很高的数量,体现出舆情的突发性。03-24到03-26是网络舆情达到的高峰时期,属于是爆发期。03-26到04-05是表示事件的关注量降低,其中03-26到04-01是平和时期,直到04-06属于冬眠状态。04-08是“南平凶杀案”开庭审理的期间,同时,也是致使04-08关注量增加的重要原因。直至04-11关注量下降。04-12到04-14是导致舆情关注量再次升高,通过URL的查询得知,04-12发生了“广西合浦”案件,激活了冬眠中的舆情,引来人们的关注。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知名网站进行的有效实验表明,连接分析的方法对网络舆情的实际发生的新闻的实时演变具有很好的吻合作用,保持一致,将连接分析方法应用到网络舆情中是具有科学合理性的。有效地对网络舆情提供指导的作用,帮助政府有效的进行疏导与指引等,在社会治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华香.链接分析法在网络计量中的应用[J].情报杂志,2003(6):15-17.
篇8
关键词:网络文化;影响;对策
当今社会,随着智能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产品的大众化,上网已经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文化作为新文化形态的代表,一经形成便迅速融入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之中,网络在带给参与者便捷享受全球性信息和畅游网络世界的同时,也造成了网络安全隐患、青少年犯罪率、网络成瘾人数的与日俱增。这些伴随互联网普及而产生的社会性问题,已经成为亟待社会管理者和家庭教育者解决的难题。
一、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丰富了家庭教育的内容
网络文化与生俱来的开放性特征,决定了网络文化内容的全球性。网络在全球范围内被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个体所享用,这意味着网络所承载的是一种跨越不同意识形态和地域特征的文化形态。从网络百科全书式的信息库中,家庭教育者可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较为单一化的家庭教育内容。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广泛普及,网络文化已经深入到我国的家庭生活,使我国家庭教育者极大地开拓了教育视野,家庭教育理念也逐步趋于多样化、国际化。在网络参与过程中,我国家庭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了解新知识新事物,丰富自己的教育内容,从而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青少年的成长特点。相对于我国传统家庭教育单纯的德育教育,网络文化影响下的家庭教育更有助于我国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二)增强了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自学意识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只是以家庭为中心对青少年展开教育,家庭承载的信息量有限,严重局限了青少年的视野,根本无法满足青少年探求外部世界的渴望。在网络文化中,青少年利用互联网可以接触到各类新奇事物,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各种大事要闻;此外,青少年在网络中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通过网络提供的大量视频和文字信息,学习和掌握传统家庭教育无法满足的知识和技术,这些均有利于调动青少年自主学习的兴趣。青少年在网络参与过程中,视野逐渐开阔,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也能够不断增强。
(三)促进了家庭成员间的交流与互动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生活和学习都是由教育者统一安排的,子女只是在被动地完成父母所布置好的任务。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亲子矛盾一旦形成便难以解决,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趋于紧张化,进而为家庭矛盾的激化埋下隐患。而网络参与是一种地位平等的、双向交互式的活动,家庭成员可以通过网络开展多样化的互动活动。调动全体家庭成员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家庭成员的团结合作意识,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从而化解亲子矛盾,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创建和睦友好的家庭关系。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冲击了家庭教育中的道德伦理规范
中国家庭教育对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举止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强调对家庭成员要进行广泛的伦理规范教化和行为准则培养。网络文化结构形式的虚拟性和参与主体的平等性,使网络参与者可以利用虚拟的身份与他人进行交流。在这种脱离现实社会的虚拟环境中,部分网民会因当前网络监管不到位而降低对自身的道德要求,对他人实施侮辱、诽谤等各种侵权行为。此外,随着“黄、赌、毒”在各类网站泛滥,网络整体环境令人担忧。不良的网络环境极易造成青少年道德意识缺失以及诸多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弱化了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青少年长期生活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会逐渐与现实的社会生活脱节,导致青少年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产生排斥感或恐惧感。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所营造出的自由放任、为所欲为的虚假感受,从而促使其将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大量转移到网络世界中,致使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简化为人与网络的互动。此外,网络平台上的海量信息在帮助青少年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加剧了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弱化了青少年与社会群体的联系,造成青少年普遍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三)诱发青少年犯罪、网络成瘾等问题
青少年是网络的主要参与人群,但是他们对事物的辨别能力不强,极易冲动。网络已经成为近年来诱发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长期不合理地使用网络,会使青少年正处于形成期的价值观发生偏离。比如:过度追求网络暴力游戏带来的,很容易使青少年在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进而无法准确分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从而产生暴力犯罪行为。当前我国网络环境缺乏有效监管的现实,为青少年网络成瘾提供了乘虚而入的时机,只有从根源上消除网络世界中的不良信息,才能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三、当前我国教育者应对网络文化影响的对策
(一)提高家庭教育者的网络文化素养
由于最近几年我国家庭才开始广泛使用互联网,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教育者仍然缺乏相应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技术,这是其无法有效监督青少年上网活动的现实因素。“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要想使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家庭教育产生助力,家庭教育者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网络文化素养。家庭教育者只有在深入了解网络文化,并能够很好地识别网络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之后,才能引导青少年吸收网络文化中的对自身有益的东西。还要在家庭中为青少年营造一种良好的网络环境,使青少年能够合理地利用网络,保障其网络使用的基本权利。此外,家庭教育者还要以身作则,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教育者的言传身教和榜样示范作用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要想让青少年吸收网络文化中的精华,教育者必须做好榜样。身教重于言传,如果教育者一直在网络世界中流连忘返,甚至浏览不健康的网络信息,青少年必然会受到影响,他们极有可能会效仿家长的行为,从而养成不良的上网习惯或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荼毒。因此,要想使青少年不受网络中的不良文化影响,家庭教育者一定要提高自身的网络文化素养。
(二)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要转变心态,了解青少年的想法,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和情感世界,帮助他们疏导心理和思想上的困惑;主动同青少年交朋友,拉近与青少年的心理距离和情感距离,让其感受到家庭教育者的关心、爱护。同时,家庭教育者之间也要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密切关系,这样才能营造出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帮助青少年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正确对待网络、合理运用网络,养成善于与家庭成员沟通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转变传统家庭教育方式
我国传统的灌输式的家庭教育方式,极易造成青少年对家庭教育产生强烈的抵触。家庭教育者要认识到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受教育者,如何使作为受教育者的青少年更好地接受家庭教育内容,才是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探索网络文化中家庭教育方式,必须转变长期以来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青少年唯一标准的教育理念。教育者可以利用青少年对网络的喜好和在网络上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引导青少年通过网络资源学习,让青少年接触优秀的适合他们的网站,减少他们接触不良网站的几率。如果发现青少年有不良的上网倾向,教育者不能一味地责备训斥,要理性地帮助他们消除不良习惯,从而把不良网络文化对他们的影响降到最低。
四、结束语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文化已经渗透到青少年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我们在看到网络带给青少年方便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网络对青少年思想的负面影响。在面对青少年思想的负面影响时,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明确各自的责任,发挥出各自的作用,打造绿色网络文化空间,为青少年在网络文化环境中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鑫颖.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及对策[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02):23-25.
[2]蔡丙丙,王丽君.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影响和德育对策[J].科技风,2016(23):173.
篇9
关键词:网络游戏 青少年 教育游戏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218-02
网络游戏简称网游,指以互联网为传输媒介,以游戏运营商服务器和用户计算机为处理终端,以游戏客户端软件为信息交互窗口的旨在实现娱乐、休闲、交流和取得虚拟成就的具有可持续性的个体性多人在线游戏。青少年是网络游戏的主要群体,网络游戏在青少年群体中具有巨大的魅力。多年来,网络游戏对青少年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在社会中饱受诟病,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游戏作为现代科技文化的一种载体,同样具有丰富的教育潜能,它可以被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研究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了解网络游戏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对于开发挖掘网络游戏思想政治教育的潜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调查过程与内容
1.1 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从2012年11月开始到2012年12月结束。调查选取了桂林4所小学五六年级的在校生和4所初级中学的在校生,共计500名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小学生200名,初中300名。问卷的发放采用了分班级面对面的集中填写方式,并充分考虑了学校、城乡、年级、性别等因素。本次调查共发送问卷500份,回收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91份。
1.2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包括了5个方面的内容:目前青少年玩网游的基本情况;青少年玩网游的原因;网游对青少年在思想行为方面的影响;教育游戏在青少年中的使用现状;青少年对于教育游戏的认同度及其应用前景。
调查数据严格按照统计学的基本方法进行统计,数据采用国际通用的SPSS17.0进行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玩网络游戏的基本情况
调查数据表明目前青少年有71.8%都“喜欢”或“非常喜欢”网络游戏,而“不喜欢”网络游戏的只占3.34%,上网地点主要集中在家里,其次是学校和网吧。81%以上的学生每周都玩网络游戏,所玩网游类型较多,基本包含了目前网络上常见的网游,其中角色扮演类游戏游戏占了57.84%,其次是网页小游戏和竞技类游戏。具体统计见表1。
统计发现男生多以玩角色扮演类游戏和竞技类游戏(尤其是对战类)为主,女生多以网页游戏为主(例如QQ农牧场等),表明男女生性别对于网游的择向有一定关系。另外,初中生选择角色扮演类网游的比例高于小学生,笔者分析这是因为小学生年龄偏小,目前网络上流行的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故事情节对于初中生而言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2 青少年玩网游的原因
本项调查主要围绕兴趣所在、情感宣泄、打发时间等方面展开,具体调查结果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选择“兴趣所在”的青少年有76.78%的,跟随身边的人一起玩网络游戏的占36.25%,打发时间的有27.29%,情感宣泄的占4.07%,而其他原因也多是填写的“娱乐”等,可归为“打发时间”,这表明青少年玩网络游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感兴趣。
在回答一款网络游戏最能吸引你玩下去的原因这个问题的时候,小学生和初中生的选择答案有所不同,如图2。
由图2可以看出,精美的游戏画面仍然是吸引青少年玩网络游戏的主要原因,但小学生比中学生更看重游戏的画面感,这应该是和小学生年龄特征有关,更容易被视觉精美的东西所吸引。在故事情节和人物体验方面,有85%以上的中学生选择了“丰富动人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体验”,而只有不到50%的小学生选择了该项,说明中学生更加看重游戏本身,游戏是否精彩好玩是吸引他们的首要原因。有31.9%的小学生和41.9%的中学生选择了志同道合的队友,说明朋友也是吸引青少年玩家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与青少年依恋关系由家庭成员转向社会关系相符合。青少年关注是否能获得大量的游戏道具及荣誉,体现了游戏的激励机制在游戏设置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对于教育游戏的设计有着启示作用。
2.3 网游对于青少年的影响
90%以上的青少年通过网络游戏结交到了新朋友;64%以上在网络游戏中加入了游戏公会;40%左右的青少年遇到问题愿意与网络上的朋友分享,如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与现实中的同学或朋友沟通是青少年交流和倾诉问题的主要渠道,其次是与网络上的朋友分享,而选择与父母和老师分享的不到15%,这表明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与父母的感情联系减轻,他们希望独立,更倾向于向伙伴交往,出现问题也更愿意与伙伴分享,依恋关系出现变化。而网络的出现,又扩大了社会关系的范围,尤其是在网络游戏中,由打怪升级所自发结成的游戏公会、组队等,使得这种伙伴关系由于经常共同面对问题、经常讨论经验而显得更加“亲密无间”。网络游戏对于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影响可见一斑。
86%的青少年“曾经有”或者“现在有”喜欢或者崇拜某个游戏角色的经历,而有57%的青少年有过模仿游戏角色的经历。这说明网络游戏对于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具有重大的影响,游戏角色或者游戏情节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这对于教育游戏的设计有借鉴作用。
2.4 教育游戏在青少年中的使用现状
调查数据表明66%左右的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教育游戏”,甚至完全没听说过,而86%以上的学生表明从来没有使用过教育游戏。根据笔者了解,表示自己使用过教育游戏的学生多是一些益智类小游戏的用户,这类型游戏多是针对10岁以下儿童设计的,并不适合10岁以上的青少年使用,并且多以开发智力为主,和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无联系。而教师使用教育游戏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如图3。
2.5 教育游戏的应用前景
关于游戏和学习的关系,有47.7%的学生认为“游戏应该和知识相结合,实现轻松学习”,也有44.1%的学生认为“游戏和学习应当分开”,另外有8.2%的学生对此“无所谓”。对于自己玩游戏,有65.6%的学生认为父母的态度是“如果不影响学习,同意我玩”,25.7%的认为父母“不支持不反对”,6.45%的认为父母“严禁我玩游戏”,选择父母“完全不管我玩游戏”的只有2.24%。有53.1%的学生“希望”能在德育课程中引入网络游戏,28.6%的学生不希望课堂上加入网络游戏,18.3%的学生表示目前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是在谈到如果有一款德育网络游戏,你最喜欢它是哪种游戏类型的时候,只有8.6%的学生表示“拒绝玩此类游戏”,如图4。
由图4可以看出,初中生更偏向于喜欢角色扮演类游戏,而小学生更喜欢简单易懂的网页小游戏。初中生比小学生更容易拒绝“德育类网络游戏”,这应该是由于长期我国德育教育采用的说教形式或者课堂传输模式有关,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对于德育教育有抵触情绪。
3 启示
(1)大部分青少年都爱玩网络游戏,兴趣所在是青少年玩网络游戏的主要原因,教育工作者可利用青少年爱玩网络游戏的天性,将所要传递的信息融入游戏中,寓教于乐。
(2)网络游戏可在思想行为方面影响青少年,因此,它具有可被思想教育工作者利用的规则性资源。例如可设计蕴含社会责任的角色、或者设计涉及道德困境的故事情节以及能够体验反思的行动结果等。
(3)青少年的依恋关系变化,由父母转向伙伴,而网络游戏社区又给青少年社会关系的扩大提供了平台。多数青少年在游戏中都加入了游戏公会,也会浏览网络游戏的社区论坛,大量青少年聚集在共同的社区空间里,为相同的游戏或者问题进行心得体会交流,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真实又虚拟的社会群体,群体里的人互相影响,是一个整合社会观念、形成新的社会规则的过程。因此,这一整合形式是一次社会道德资源利用的难得机会。[1]
(4)教育游戏在小学和初中的教育中应用非常少,这也与目前国内这类型的网络游戏数量非常少有关。但是大部分青少年仍然能够接受德育类教育游戏,这类型的游戏设计可采取分学龄设计,例如小学生使用简单易玩,画面精致的网页小游戏,中学生使用故事性强,人物体验丰富的角色扮演类游戏。
参考文献
[1] 任建东.网络游戏道德资源性分析[J].伦理学研究,2008(4).
篇10
【关键词】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微时代”的发展,网络舆情在社会上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日益明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也愈发显著。本文通过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总结和指出网络舆情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策略,进一步加深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科学认识和发展指导,培养大学生自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网络化为大学生架起丰富的网络知识体系,同时也对他们的网络使用控制力、网络文化辨别力、网络道德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舆情的互动交流利于大学生的思想表达和意见阐述。但是多元化的网络舆情难免充斥着消极言语和不满情绪,从而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错位,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校园网络舆情信息更新慢;在舆情引导方面没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容易引发舆情危机。当前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发展滞后,对大学生缺乏约束力
一方面,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人才稀缺。高校舆情管理团队中缺乏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心理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综合知识的有经验精英人才。另一方面,高校管理手段滞后、管理方法老套,缺乏安全保障的校园有害信息过滤系统和强制有效的网络监控系统,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行容易因缺少必要的行政及法律监控的约束,丧失伦理道德自律控制性。
(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平台管理不到位,对大学生缺乏吸引
高校的网络舆情信息平台的、引导与监管还处于一个相对滞后的阶段,信息量少、更新不及时,无法满足大学生获取第一手即时信息,致使大学生将获取信息的渠道引向他处。
(三)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不够充分,对大学生缺乏指引力
其一,网络舆情的引导人员对思想政治理论认识不深,面对复杂的西方思潮,容易产生错误认识,进而宣传错误的西方价值观,诱导大学生走向歧途。其二,舆情的引导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运用不当,没有灵活、充分运用灌输法、因材施教法等方法,缺乏运用“创新思想政治的网络载体”方法来促进大学生对教育信息的感知与接受。
(四)大学生心智不够成熟,对高校网络舆情缺乏辨别力
大学生心智尚未成型,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判断标准,容易陷入切身利益相关的“自我”当中,引发系列的同理心和共鸣。盲目的感性认知混淆了网络事件的是非、真假、偏全,对于网络认识有失偏颇,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
二、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在“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都展示了互联网时代的印记。高校网络舆情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载体,也优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方式和手段,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深刻性、广泛性和渗透性。
(二)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大学生还未形成足够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有关网络事件的舆情真伪缺乏清晰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不良的高校网络舆情使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受到冲击,扭曲大学生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甚至是诱发大学生丧失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2.网络的匿名性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不力,使得大学生放松了对自我道德的管束,引发了系列的网络道德伦理新问题,如道德意识弱化、道德情感冷漠、道德行为失范等。
3.网络传播媒介形成的网络舆情负面作用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起着巨大的阻碍作用。沉迷于虚拟交往世界的大学生,不仅有交际障碍,还容易受到虚拟世界的违法犯罪舆论的蛊惑,变得冷漠自私。
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政府部门及高校的积极关注。
三、对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充满了挑战,我们要积极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提高其时效性。
(一)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主体队伍建设
1.成立高校网络舆情领导小组和危机管理小组,通过分工明确的分层责任制负责对日常校园的网络舆情进行监督,对师生的网络言行做出有效的规范;对校园网络舆情进行系统分析,做好预警和公关工作。
2.打造一支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信息技术能力突出的网络信息管理员队伍,负责处理谣言、恶意灌水、攻击诽谤、歪曲消息等过激行为,确保高校网络的正常运行。进一步发挥网上评论员队伍的重要作用,做到主动思想健康的贴文,引导舆情的正确方向,及时回帖;对于消极因素迅速回应,管疏结合,引导学生冷静思考、理智看待问题。
3.建立专业过硬的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教师队伍
(二)加强高校网络舆情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建设
高校要更加注重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网络心理教育,重视大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和谐人格的形成。
(三)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环境建设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社会舆情环境建设、法律法规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良好的舆论环境能使大学生避免受网络校级、偏颇的影响,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四、结语
网络舆情已走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要注重高校网络舆情的现实价值,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工作,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主体队伍建设、客体教育建设、环境建设,不断优化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工作方法,营造和谐的高校网络舆情环境。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