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十篇

时间:2023-12-28 17:56:37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篇1

关键词:“互联网+”;远程开放教育;机遇;挑战

当今,互联网技术已经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也从最初的工业领域迅速拓展到金融、交通、教育等领域。以“互联网+”教育为驱动,我国的教育理念也悄然改变,教育界正在走向真正以学生为核心的第四代教育时代。对于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传播手段的远程开放教育来说,“互联网+”已然成为一种新的发展引擎。

一、概念界定

(一)对“互联网+”的认识“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是互联网思维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进一步应用和演进。“互联网+”的本质是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相结合,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发挥互联网在要素配置及资源整合中的积极作用,为社会经济领域的改革、创新提供新的动力源泉,助力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国内“互联网+”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的发言。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互联网+”在推动整个社会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等方面发挥的作用。[1](二)远程开放教育的内涵远程教育,在教育部已出台的一些文件中,也称现代远程教育为网络教育,是成人教育学历中的一种。是指使用电视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时空的界线,有别于传统的在校教学模式。开放教育相对于封闭教育,诞生于1999年,是以现代远程教育方式,实施本专科学历教育,实现“人人、处处、时时可学可考”终身教育价值理念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远程开放教育是指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的有机结合。[2](三)远程开放教育与互联网的融合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开放教育也逐渐向多种媒体教学形态发展。我国的远程教育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其主要媒介也从早期的依靠印刷制品、广播电视等传统技术,发展到后来依靠计算机多媒体、网络APP等新技术手段。进入21世纪,“六网融通”的远程开放教育模式的主要媒介是高清、快速的双向视频系统、云教室、一站式网络云平台、移动互联网学习终端等。

二、“互联网+”时代下远程开放教育的机遇

随着互联网与教育的跨界融合,远程开放教育所依托的办学主体,受众对象、教学手段等将发生重大变化,远程开放教育将在尊重人性、重塑教育服务供给模式、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互联网环境下远程开放教育的受众更加广泛“互联网+”教育将改变教育,但是不会颠覆教育。传统的教育强调教学硬件设施,而“互联网+”教育注重知识的共享,学生的需求以及社会的效应。开放教育宽进严出的办学理念将教育对象拓展到所有网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增长率为3.1%,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开放教育的本质是为有学习需求及学习愿望的人提供学习机会,即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互联网的普及让远程开放教育如虎添翼,也极大的促进了教育公平。(二)互联网与远程开放教育的融合有利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发展多层次、交互式网络教育培训体系,方便公民自主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二十五条提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互联网条件下开展远程开放教育,将大大扩展教育的覆盖面,办学主体不再单一,学习的主体不再局限于某部分人群,学习资源的传输不再受时空限制,教育服务将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学习者量身打造。由此可见,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相辅相成,互联网与远程开放教育的融合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三)互联网移动学习促进了远程开放教育学习终端的多元化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移动设备使用的便捷性,使得大量网民从PC端向移动端转化,据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25亿人,这无疑为远程开放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基础,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终端也进一步走向多元化。(四)互联网沟通模式有利于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组织“互联网+”教育彻底打破了时空限制,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消除了师生沟通障碍,有利于满足教育的个性化需求,符合当前碎片化学习的趋势。相对于传统的面授教育,远程开放教育在整个学习期间,师生大多处于分离状态,学校利用各种技术媒体联系师生并承载课程内容,通过学习材料和支持服务对学生的学习施加影响。如图2所示,互联网使学校、教师、学生紧密相连,学生成为学习行为的主体,一切教学组织活动将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沟通模式由以前的单向或双向沟通变为多向沟通,同时,教师也改变了过去的主导者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服务者,教学组织从“满堂灌”走向更加注重互动对话的“翻转课堂.

三、“互联网+”时代下远程开放教育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战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等政策环境为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机遇与挑战并存,远程开放教育由于受传统教育思路的影响,与““互联网+”教育”的理念与模式还存在一定距离,远程开放教育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一)远程开放教育的竞争环境日益激烈说起“互联网+”教育,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产生被誉为教育大革新,给世界高等教育带来了震撼性的冲击。2012年Udacity、Cours-era和edX全球三大慕课平台相继成立,更是唤起了教育界人士对教学模式的重新审视。我国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也是蓬勃发展,网易公开课、网易云课堂、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icourse等平台也越来越受到学习者的欢迎。这些网络平台如“学习超市”,知识资源琳琅满目,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自由选择购买,这对远程开放教育的冲击不言而喻。此外,很多民营机构参与网络课程的开发与运作更加剧了市场竞争。(二)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教师作为教育开放教育模式的具体实践者和执行者,对教育质量的提高起着核心作用。“互联网+”教育彻底扭转了教师课堂教育、灌输教育等传统教育模式,颠覆了教与学一贯而终的上施下效,教师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授课,“互联网+”教育也赋予了教师新的使命。教师不但要懂学科理论知识,还必须精通互联网技术;不但要研究教学方法,还必须将服务至上的理念融入到课程改革,教学支持等层面;不但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还必须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服务者。众所周知,开放远程学习(ODL)时代的到来,需要精通专业知识与熟练掌握现代远程技术的技术型教师、服务型教师、管理型教师。面对新形势,远程教育部门需要挖掘和培养一大批具有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的新型教师。(三)建立质量为本,安全为重的评价体系质量是教育教学的生命,办学质量不但影响着远程开放教育的声誉,也关系着广大学习者的切身利益。近年来,部分远程开放教育机构的市场化运作,为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环境带来负面影响。这就要加强远程开放教育举办机构的内外部质量评价工作,在评价的基础上使远程开放教育的质量有清楚的呈现。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要改革以往的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新的“互联网+”时代的远程开放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网络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安全威胁。因此,远程开放教育机构需要加强计算机硬件建设,使网络系统正常运行,从而确保网络数据的保密性,保护学习者的个人隐私,使信息的传输受到机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的保护。[3]

四、“互联网+”时代下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建议

“互联网+”对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如何紧抓机遇,乘风破浪,更好的利用互联网的便捷,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则是远程开放教育所要研究的课题。(一)加强合作,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按照“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行动计划,远程开放教育需要探索改革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与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与传统服务模式不同,“互联网+”时代的远程开放教育服务模式应该走向公共服务的新范式。MOOC课程动辄几十上百万的注册学习者充分验证了开放性的网络课程优势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在于与其他科研单位、行业企业的合作办学;在于建设特色专业、课程和发放相关证书。远程开放教育要开展广泛合作,需要颠覆过去独立提供教育服务的模式,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尝试新型的公共服务道路,探索资源开放共享与学分互认机制。在教学与支持服务模式上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学习、个性化学习。在教学方法上遵循服务至上的宗旨,用互联网思维创新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平台。(二)开启以课程为核心的远程教育新模式大规模的网络课程的盛行成就了高的注册量和点击率。不过,无法忽略的一个问题是:课程完成率,向来是互联网教育的薄弱环节。公开资料显示,一般MOOC平台课程的完成率仅4%-10%。相比之下,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则在于注重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教育是个性化的,需要人对人的服务。当今社会,学习者需要利用边角时间学习,远程开放教育的办学机构应该充分考虑互联网时代的学习特点,满足学习者碎片化、多终端的学习需要。然而,与时俱进的课程研发,细致贴心的支持服务才是远程开放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与不竭动力。所以,远程开放教育的核心依然是以课程到导向,以课程为核心。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逐渐盛行,人类的生活也步入微时代。国家开放大学“五分钟课程网”(/)开辟了国家开放大学微学习时代。该网将成为优质微、小课程资源汇聚、共享、学习的公共平台,以全面而优质的课程资源服务于全民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值得远程开放教育机构做进一步推广与应用。[4](三)依托云平台,探索云教室的运用远程开放教育的先行者国家开放大学在2012年首先提出云教室的概念。云教室的核心是基于云计算技术基础上的电脑、电化教室管理系统。云计算教室所有的教学资源都存储在"云端",为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提供了便利,只要拥有一个云终端,在丰富的大数据库的支持下,老师就可随时随地备课、辅导学生,学生则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原来在教室才能进行的听课、答疑。云教室虽然早期硬件投入大,但后期维护费用、运营成本相对较低,能够克服众多传统电脑教室的问题,总体来说属于高性价比的教学设施。国家开放大学一直致力于打造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远程教育创新平台。国家开放大学的云平台分布在总部、44个分部、近千个学院及3000多个教学点和6万多个教学班,这成为远程开放教育开展云教学的基本保障,也极大的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数字化信息的推广、以及教育的公平。[5]

五、结语

“互联网+”为远程开放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如何实现互联网与远程开放教育的深度融合,迎接“互联网+”教育时代,满足人们快节奏和移动化的信息需求,提升信息和知识服务能力,还需要各级政府、办学机构结合各地方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发展特色积极地开展探索与尝试,才能真正探索出“互联网+”时代下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陈丽,林世员,郑勤华.“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3-4.

[2]谢新观,金振坤,孙福万.远程教育概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52-55.

[3]乔杉.20年互联网带来的改变才刚开始[N].人民日报,2014-4-21.

[4]赵亚静.大数据和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战略转型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4:30-32.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篇2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如今,网络在人们的生活和大学生教育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必不可少。但专业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为了娱乐、聊天而上网的概率比较大。因此,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必须明确其时代内涵、本质,根据大学生思想规律采取多样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有效方法。

一、互联网+时代的内涵及本质分析

“互联网+”是指在依靠网络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演进形态,属于一种社会形态革新。也就是指网络信息技术和传统社会行业不断融合的过程,但该融合过程很复杂,不是单纯的组合,是实现两者的互补以及聚合。互联网+时代的核心以及关键是互联网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依靠现代化的互联网思维,传统行业经济形态都开始了跨界融合,实现了创新转变。总的来说,互联网+时代下的思维,为各行业之间相互交融、形成关系网发挥了核心作用。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法创新

1.建立健全“互联网+备课”机制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互联网+备学生”的机制。要依靠互联网技术,利用多样化的互联网平台,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情况研究和分析,进而明确大学生思想规律以及政治教育管理的需求,创新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有效方法。发现问题之后分析原因,及时解决,建立健全“互联网+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避免受非所授的现象产生。

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互联网+备内容”机制。第一,要加强网络信息审核,科学设置议程,优化互联网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教学管理内容的多角度思考和多维度分析,给予大学生正能量,满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第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的内容领域,明确大学生兴趣点,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内容的实用性和生活性。还要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内容的美感,使得大学生杜绝不良信息,提升大学生的信息鉴别水平,进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营造和优化“互联网+环境”

第一,要转变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和思想,构建科学合理的“互联网+环境”观念。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不仅生活在现实当中,也生活在网络环境当中,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环境也由现实生活环境与网络生活环境两部分组成,即“互联网+环境”。

第二,要不断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网络平台,优化“互联网+环境”条件。相关人员要利用教学管理研发,充足的资金、设备、网络技术等,不断创新和完善“互联网+环境”体系。要形成自由、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网络交流空间,利用多种网络方式沟通和交流,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互联网+环境”机制的良好运行。

3.加大“互联网+教师”的队伍建设力度

一方面,对大学教师和管理者来说,必须增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网络化教育管理意识,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落实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教学管理者必须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权威性,要把思政管理工作真正落实到实际生活中,要强调核心价值观念分析,注重文化自信,还要大力开展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营造出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氛围。

另一方面,教学管理者必须注重自身权威性的提升。要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不断拓展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面和管理水平,要优化和推广“互联网+教师”平台,使得学生充分利用该平台进行学习;教学管理者要增强自身的互联网教育管理意识,熟练运用互联网教学管理技术,优化在线教育管理沟通平台;教学管理者要利用互联网,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情况评估,结合评估结果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内容和模式,将“互联网+教师”打造成教学管理者的权威性平台和领地。

4.建立健全“互联网+服务+情感”机制

对于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来说,必须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思想,要摒弃以往的传统化的教育管理方法,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为原则和标准,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较强的亲和力以及向心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管理是分不开的,必须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还要结合当前教师和学生的素质情况和自身需求进行教育管理,这样才能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效率。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来说,要进行准确的自身服务定位,要付出真实的情感,要用心关怀学生,提升教育管理的凝聚力,对于那些存在思想问题的学生,不能歧视和打击,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必要时请专家给予他们信息帮助及指导,通过建立健全“互联网+服务+情感”机制,依靠互联网平台,以服务提高管理效率,以情感化人。

5.建立“互联网+绿色校园文化”

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主流文化往往面临多种挑战,不利于大学生良好价值观念的形成,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建立“互联网+绿色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具体来说,第一,要根据学校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校园网络管理条例》,完善制约制度和激励制度,约束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学习习惯。第二,要合理运用互联网学习资源,促进网络正面舆论强势的产生,并加强对网上舆论的合理引导。第三,要及时掌握网络舆情,掌握高校网络信息动态,明确校园互联网不当利用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培养一支综合素质足够高的网上评论员队伍,及时了解校园热c,利用网络文章,从根本上消除校园不良事件的影响。第四,要加强高校和外部企业的有效合作,从根本上净化互联网信息,完善和实施校园网络实名制,要有效实施版主负责制,将责任具体到个人,保护好网络版主的切身利益,还要加强网络专人监管,避免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传播。另外,还要完善和实施校园网络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在各个级别部门之间层层落实好校园网络绿化工作,营造出良好的“绿色校园网络氛围”,促进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越来越普及,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全面了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清除不良网络信息,传递网络正能量,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1]戴海青.刍议依法治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治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1):174-175.

[2]付丽宾.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思考[J].鄂州大学学报,2016(3):19-31.

[3]刘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5(11):224-225.

[4]郭彦懿.“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途径[J].北京教育:德育,2015(5):42-44.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篇3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

一、“互联网+”时代背景综述

早在2014年11月,总理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随后在7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迅速在国内蔚然成风,成为了我国当前新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方向。

所谓“互联网+”的含义,通俗来讲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创新理念和技术,将传统行业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新的经济形态的一种战略。“互联网+传统行业”并不是简单的二者相加,而是将二者进行深度的整合,开展跨界融合,利用互联网信息革命的创新理念和手段,重塑商业模式,创造出新的创新驱动和发展生态。

现如今“互联网+”已经逐渐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在社会经济各个方面进行着相关的探索,各种“互联网+”的项目和企业也不断涌现,因此,社会对“互联网+”相关人才的需求也是日渐旺盛。面对大学生就业压力依然巨大的不利形势,国家层面也在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从而出现了很多大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创新创业的事例,有的甚至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国务院也在2015年5月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意在建立健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和能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走向成功。

二、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由来已久,早在1989年我国就已经正是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一概念,但是长期以来,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靠政府层面的推动,大多数都停留在表面,没有被有效地深入到实践中去,因此之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并不好,相关的教育系统化、专业化并不是很强,导致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现实作用。

现阶段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其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现阶段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指导大学生进行创业,通过创业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其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和短期性,并没有作为一项长期的教育工作和教育体系来抓。

二是,现阶段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比较单一,依然是沿用了传统教育“大而全”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很难产生有针对性的作用。

三是,现阶段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存在严重的不足,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师都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照本宣科、纸上谈兵的现象屡见不鲜,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不够。

四是,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软硬件条件较差。在很多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往往被边缘化了,对相关的投入也变得有限,虽然有条件的高校都建成了“科技园”、“创业园”,但是这些场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贡献却并不突出,很多都只是落到了名义上。

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首先,要深入领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观。要想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在“互联网+”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深刻领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内涵,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客观评价和充分认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强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顶层设计。

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打造良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环境。高校要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投入,采用教师引进和内部培养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合理选择和编排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通过各种各样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比赛、讲座等方式,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和能力,并且积极普及和加强对大学生的“互联网+”的概念教育,让大学生在当前“互联网+”的环境熏陶下开展更加有效的创新创业。

最后,要加快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建设,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效的手段。一方面,高校要建成信息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让大学生能够通过信息平台对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讲座等学习资源进行便捷的使用,并且方便地获取社会实际中的创新创业案例,与同学、教师开展有效的沟通交流,加强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相关软实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建设实训基地,让大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去,从而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给大学生创造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和空间,实现大学生对创新创业从理论到实践的升华,从而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丁昭巧,王金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讨―以广东科技学院为例[J]. 品牌(下半月). 2015(01)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篇4

【关键词】互联网+ 职业教育 模式

“互联网+”行动计划将提供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代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方面提供技术支撑,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推动教育理念的变革。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江龙呼吁,尽快制定我国的“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可见,实现互联网化变革,垫付原来的教育方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还说,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日益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总理建议尽快制定我国的“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特别是民办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及时制定符合“互联网+”要求的民办职业教育制度标准,包括校园建设标准、教育教学资源开发标准、教师技术能力标准等,把“互联网+”的要求落实到教学和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去。

从当前经济发展以及教育的大背景来看,以往的职业培训已经不适合“互联网+”时代。一方面是教学内容上,传统职业教育的内容无法更好的适应当前行业的转型职业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教学形式上,即便是一些在线职业教育也仍旧沿袭过去的教育方式,对于培训出技术过硬的学生的专业人才的帮助不是很大。这就使得,大部分参与职业培训的人员都无法直接在企业内上岗,仍旧需要在岗培训很久才能真正入职。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在不久前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主席曾援引“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言明教育变革之重。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又一重大举措。

当前正处于全产业的转型升级大时代,在互联网+战略的推动下,工业4.0正在让生产车间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数据化、智能化、连接化、信息化是将来生产制造车间的主流技术。这同时也对从业职工有了更高的要求,总体上中国的生产制造正在生产智造迈进,这也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的内容。如,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以及3D打印在接下来也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流,虽然这几项技术会让从业人员越来越,但对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业人员必须懂的机器人工作原理及流程、人机交互以及3D建模等技术。换句话讲,未来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精工作业,需要大量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培养更多的具备高等技术的人才。

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本质就是在师生分离的情况下,借助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是对原有教学结构创新,实现了“以W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而教师则成为了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目前,我国各级职业教育行政机构、学校和职业教育企业已经建设了大量的职业信息资源,并且还在建设更多的职业教育信息资源。有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从而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公平性,减少了地区差异,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随着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兴起及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我国系带构建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与此同时,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对我国信息化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加速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建设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已成为各大职业院校的发展方向,更是我校发展的目标。因此,在“互联网+”行动计划下,教育模式是否转变直接影响着职业院校培育人才的质量高低。 职业院校承担着为各个企业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员的重任,教育模式能否实现信息化,是关系到职业院校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水平,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深化,国内很多职业院校已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特别是教学方式的转变已经借助互联网将一些企业搬入课堂,并开展学历教育再现课程资源共享,推广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学习模式,探索建立网络学习学分认定与学分转换等制度,加快推动高等教育服务模式变革。这些在教学中开展应用型教学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尚处于探索阶段,现有的研究成果能提供借鉴的实践经验还不多。

职业教育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大的热门。构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新生态圈,将成为未来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教技厅[2015]2号.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EB/OL].2015,2,15.

[2]冯阳松.一张图读懂什么是“互联网+”[EB/OL].

[3]刘芳,孙福万,王迎,魏顺平.MOOCs背景下的开放大学课程建设[J].中国远程教育,2015(1).

[4]管刚.浅谈云计算对职业教育的影响[J].集体经济,2007(4):179.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篇5

【关健词】大学生,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正处在逐渐发展的进步阶段,仍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大学生创业存在着创业率低、成功率低和技术含量低的“三低”现象。

本文基于“创新源于实践并贯穿于实践的整个过程;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是根本”的教育理念,对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现状进行了如下分析,为培养我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前提和思路。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目前,在我国相关经济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支持下,许多高校结合相关专业,陆续建立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区、地方性创业园区以及大学生自主创业园区,逐渐成为了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孵化器并不断成长壮大。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在为大学生创办相关企业提供支撑的同时,培养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新创业人才,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率。特别是我国的一些高新科技园区,更是为大学生进行高新科技创业提供了便利。比如北京的中关村、武汉的“光谷”,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技术入股、前期免税、低利贷款以及简化公司注册程序等优惠措施。

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大学生移动互联网创业大赛、以传统互联网为代表的百度高校搜索营销大赛等各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学生创新创业信息服务的平台及各种自主创业网站不断涌现。另外,通过高校毕业生创业大赛、“创新杯”(原“挑战杯”)高校在校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高校教师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等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方式,引领大学生创业计划。总理在五四青年节给清华大学学生创客(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的重要回信中,也体现了抓紧启动“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的重要精神。以下对目前国内主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归纳整理:

(一)“渐进式”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主要是针对我国创业教育暂无较大成果、甚至从未普及的高校来说的,其过程主要包括创业意识普及、创业实践教育、创业实践模拟以及创业实体顾问四个阶段。具体表现为:首先,通过开展创业知识的宣传,营造创业氛围,优化创业环境,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其次,通过系统的创业实践培训,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再次,通过实践模拟训练,进而强化创业培训;最后,通过对创业实体开展创业指导,最终落实并完成创业目标。

(二)“导师+项目+团队”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适用的主要对象是具有良好创业氛围的金融或管理等经管类专业的高校学生。它主要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组建团队,以专业教师或行业专家为导师进行指导,以项目为载体进行实践”的方式,开展大学生创业的实体模拟以及训练,实现将科研与教学、理论与实践、就业与创业相互渗透的“科教研”一体化,从而形成持续健全的良性循环运行机制。

(三)“一体两翼”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诞生于2010年的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它是一个研究型的创业教育模式。其涉及的群体并不广泛,主要适合的对象是那些具有创新理念和创业知识的管理学、创业学专业的学生。其中,“一体”是指作为创业教育组织载体的创业学院;“两翼”则是从“面上覆盖”和“点上突破”两个方面来说的:“面上覆盖”是指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举办各种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沙龙以及创业服务进校园活动等内容,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业理论、创业精神的引导和渗透,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而“点上突破”则是指通过创业导师团队的指导,辅以创业园孵化措施和资金支持来培养创业企业,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和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四)“云创业平台”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是基于高校专供网的建设,借助于云技术平台,整合知名企业、指导教师、各高校创业团队,以打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局面,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新平台。云创业本质上是采用云技术,借助虚拟空间服务于实体经济。大学生云创业平台集“金融风投、生产企业、商贸物流、科技开发、技术服务以及教师辅导站”等功能于一体,彻底解决了大学生创业如资金、推广、支付、物流、客服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二、我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与中国二重、东方汽轮机、东方电机等重装企业一起布点建设的学校。自建校以来,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职教惠民,服务社会”的辉煌办学成就。基于目前传统机械行业的不景气,加快我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步伐义不容缓。尤其是在“互联网+”的关键时期,寻求一个健康合理、针对性强、高效运作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非常有必要。

总的来说,从以上几个创业教育模式可以看出,我国的创业教育正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鉴于我院工学结合的背景,本文倾向于以“导师+项目+团队”为蓝本,采用“主题宣讲+学员甄选+套餐培训+项目孵化+跟踪服务”的发展模式。通过整合知名企业、指导教师、创新创业团队,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创业意识、训练创业思维、组织创业实践、评估创业效果,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提供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互联网+”时代的更高层次的就业。

参考文献:

[1]李家华.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状况[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篇6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即是互联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采用移动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弥补甚至是改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现如今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新型的常用传播媒介,更是一种涵盖了生活、教育、工作等领域的应用介质。其催生的网络文化既包括互联网活动的社会道德规范、法律准则等制度层面的内容,而且也隐涵着互联网活动中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精神层面的内容,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时展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变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生活、更具有实用性,在潜移默化之中,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注重发展的持续性、应用的实用性和立场的正确性。

1国内对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现状分析

“互联网+”是近期提出的新概念,然而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起。高校就开始了互联网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尝试。尽管学者们在高校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时间较短。但已经取得一些相应的研究成果。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关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策略的研究。主要有张再兴在其主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著作中提出了构建校园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应对策略、网络舆情管理对策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危机管理体制的建设方案和措施。吴满意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一书中详细论述了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等。

(2)关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我国对网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早在2002年就有了专著。即曾令辉等人合著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这是国内第一部在理论上比较系统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著。徐绍华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一书中论述了互联网传播的特点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研究,重点阐述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胡树祥主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互联网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内涵进行了论述。

(3)关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吴倬在《论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几个基本原则与方法》一文中论述了高校德育教育的五大原则,即主体性、实践性、疏导性、前瞻性、渗透性原则。徐建军在其专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中指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育人为本、共建共享、功能优化的方法原则。

(4)关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研究。主要包括互联网+公开课的研究;互联网+慕课的探索;互联网+易班应用建设;互联网APP客户终端的应用研究等。凌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公开课建设探究》论述中国高校网络公开课建设源于互联网发展所引起的深刻的社会变化以及课程受众思想、心理特点的变化。并提出,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公开课建设,应特别注重授课选题、师生互动、技术运用和教师素质这四个环节。雷山漫在《从传递知识到引领价值观构建――论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建设》中谈到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公开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她认为,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建设重心就在于课程的设计上。乔乐林则以独到的视角分析网络游戏对受教育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他在《网络游戏的功能价值及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借鉴》一文中阐明了网络游戏的功能价值及其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问题,并提出发挥网络游戏的优势,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现等。杨文博的《校园APP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中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充分利用APP的优势,将校园APP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载体,提出了建设校园APP的具体措施。卢挚飞在《易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探析》论述了高校思政教育应该从“一元教育”到“多元教育”,变单一化为多样化,明确指出,易班真是能够实现这一变革的利器。

2国外对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的研究比我国要早些。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的革新,波及到高校教育层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大量的伦理冲突与道德困惑。西方国家开始重视利用网络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其实由于国外没有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相应的学科,所以也就没有完全实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研究。但在国外,学者们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无名有实”。实际上,他们在网络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了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境地。从社会服务和意识形态架构等国家创新(下转第37页)(上接第11页)战略的重点来研究,其中,以信息伦理学和网络伦理学为代表的研究最为系统。在国外,互联网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要是从“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或技术层面等的角度来进行研究与探索。研究的重心主要在高校意识形态的形成及教育上。例如美国杜克大学开设了“伦理学与国际互联网络”的课程。计算机伦理学家摩尔的《什么是计算机伦理学》,罗格逊和拜努的《信息伦理学:第二代》等。有许多关于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成果,如马克・波斯特的《信息方式》和《第二媒介时代》,埃瑟・戴森的《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曼纽尔・卡斯特的信息三部曲之一《网络社会的崛起》,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托马斯・鲍德温等的《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王逢振的《网络幽灵》,戴维斯・莫谢拉的《权力的浪潮――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前景),丹・希勒的《数字资本主义》等。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篇7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高校 教育管理 创新研究

一、互联网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下,各个高校也都顺应时代的潮流,网络应用体现在了学校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比如说各个高校都建立了网络校园,都有自己的学校主页,让学生和家长通过网络就可以充分了解学校的各方面的管理。网络校园不仅仅创新了高校教育管理的平台和机制,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和课余文化生活增添了色彩。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主页讨论区,进行学术知识和课外知识的讨论,并且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到学校的最新动态。学校管理者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状况,可以对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疏导,并对学校的教学管理作出及时地调整。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下使得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非常方便和高校,校园网的使用也使得高校教育管理体系走向网络化的发展形势。但是当前情况下,很多高校的其网络化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1.高校教师对学校网络的利用率不高

在互联网这一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应得到相应转变,从传统的照本宣科和黑板板书的方式过度到利用互联网技术制作精美的ppt课件等教学方式。高校校园网上有很多可以让老师利用的教学资源,但是有些老师对这些资源的利用率很低,甚至不懂得去校园网上搜寻有用的教学资源,不能对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式进行及时的更新和提升,以至于上课时的教学内容有些老旧,不能和学校整体的教育管理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模式相适应。

2.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网络水平不高

利用互联网对高校进行教育管理,这就需要教育管理人员对网络要有很高的认知程度,并且教育管理人员的网络专业知识和素质都必须达到很高的水平才能与当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相适应。但是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网络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水平还不高,并且对于网络的实践性的应用不强。

虽然现阶段高校逐步在使用互联网对其教育进行管理,但是对教育管理网络化的投入并不高。一是体现在用在网络化教育管理方面的经费投入较少,其基本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投入较少,不能及时对该校的网络基础设施进行升级和更新换代,这也影响了该校的教育管理模式的提升。二是体现在一些高校专们的致力于网络教育管理的人才较少,因为缺少网络方面的专业人才,也使得这些学校在其教育管理模式上对网络得不到很好的应用。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

出现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下的一些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问题阻碍了高校的教育管理的发展,也使学生不能很好的施展自己的才能。为了使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更好地适应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因此这一部分就对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做了创新研究。

1. 增强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网络意识

高校教育管理人员要及时抓住互联网时代带给教育管理的便利,要不断增强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网络意识,充分发挥网络带来的好处和优势,将网络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不断扩大,提升其教育管理的效率。可以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校的网络教育管理模式,吸取其他高校成功的网络教育管理经验,使自己的学校逐步形成一个优质的数字化校园网络。

2. 提升高校教师对网络的利用率

由于高校教师对于网络化的认识和授课习惯等问题,导致了高校教师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因此,高校教师就应转变教学手段,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一些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上课体验。数字化校园在学校中逐步建立,教师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和学生进行远程互动,实现和学生的随时互动,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学生也可以及时的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老师。

由于高校对建立网络化校园的资金和人才投入较少,所以网络化校园的建设并没有引起广大师生的足够重视。在互联网时代,高校要加大对网络的投入,一方面高校要从资金方面加大投入,这样才能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和升级学校的网络基础设施,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的网络环境,提升学校的网络教育管理模式的质量;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大网络方面的人才投入,吸引更多的具有专门技术的网络教育管理者,这样能创新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不断提升网络教育管理的效率。

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带来了新的管理手段和模式,同时新时代的来临也同样带来了一些问题。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当在发展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同时解决这些已经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创新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打造全新的数字化校园,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益处,提升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曹燕.网络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机制创新[J]. 现代妇女(下旬),2014,04:132-133.

[2]蒋丽丽.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探索[J]. 新闻战线,2015,06:87-88.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篇8

>>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微思政”模式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微信营销研究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微信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的微课程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创新与思考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微信创业实证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微营销策略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服装品牌微信营销手段的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微信营销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英语听说课堂互动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微信反腐Sit制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谈互联网背景下的翻转课堂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微信营销探析 浅析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微信电子商务发展与应用 “互联网+”时代下微课教育模式研究 浅析互联网背景下微课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微”宣传育人功能探析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微课程开发探索 略谈互联网思维下的微课制作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11.

[3]刘长庚.理性认识传统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03):83-84.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篇9

P键词:互联网+教育;挑战;教学改革

当今时代,“互联网+”方兴未艾,互联网的发展对教育产业的影响有目共睹。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也从我市、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行动中感受到了“互联网+”教育带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教育”环境下的教学改革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环境的改革

“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由于计算机的不断普及、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我校根据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了教学环境:

1.综合多媒体电教室。主要设备有:投影机、多媒体计算机、视频展示台等设备;2.多媒体CAI网络教室。这种教学环境建有几十个学生计算机工作站,并配有耳机等。网络教室功能强大,主要功能有广播教学、演示教学、分组教学、在线讨论等;3.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备课室、校园网等综合型电教设备。其功能强大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方向;4.闭路电视教学系统。有线电视信号网、录像机、VCD、计算机等设备,主要适应教学中播放音像资料。

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教学实践活动的改革提供了平台。教师教学实践活动从传统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桌椅、黑板、粉笔的现实环境,变革成了以互联网为媒体,现实的学生为主体的新形式,教学中运用许多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模拟仿真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动态地呈现过程,收到良好的成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也变成随时随地地交流与讨论,避免一些教师不善于表达,学生不善于沟通的缺点。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微课程、二维码等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让教学方式更加便利,并进一步引发了师生思维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微课程”作为颠倒的课堂(即翻转课堂),受到教师的广泛应用和学生的喜欢。教师从开放教学、分享式课堂、班级管理、主题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各个方面的特色课程用手机或交互式电子白板制作成微课,并生成码书。把固定的课堂,变成随时可视的教学资源。

三、教师职能的转变

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作为教师仅具备自己专业的能力,已远远不能胜任。我们不但要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还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意识、理论水平、操作技能是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教师不再采用简单的教学设备及工具,向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教师转变成领路者、服务者,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创造广阔的、多样化的、互动的、个性化的教学环境。教师使用信息技术,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挖掘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点、对课程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准确定位与把握,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并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资源,让学生的学习空间进一步地扩大,对学生的成长提供有利的条件。

四、学生的变革

“互联网 + 教育”打破了流水线式传统教育模式,让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中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我校教师实现了与学生在网络上的交流与互动。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工具与教师进行在线沟通与研究。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空间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与问题,在线与网络上的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形成讨论空间,营造共同学习、自主学习、协助学习、探索学习等学习氛围。这样的学习形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互联网”带来的便捷,并主动地利用互联网上的优势资源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让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轻松与愉快。学习之外,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兴趣爱好的培养也在我校所构建的“互联网”环境中得到了提升和锻炼。

总之,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抓住“互联网+”所带来的时代机遇,在教学一线形成教学改革突破口,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才能够顺应互联网发展的潮流。但是目前传统教育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互联网技术虽然对教育产生了一些影响,相比于其他被互联网改造的行业,仅仅是前进了一小步而已。究其原因还是在融合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难点。“互联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远景,为我们前行指明了方向。但是,路还在脚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提升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精神,去实践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才能实现“互联网+教育”的美好蓝图。

参考文献:

[1]《“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平和光,现代教育管理,吉林省教育科学院,2016.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篇10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职业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4-0032-02

一、什么是“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推动了经济形态的不断演变,是互联网思维的实践成果,是先进的生产力。它为改革、发展、创新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带动了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行业,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行业进行深度融合,衍生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中国教育正进入一场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伟大变革中,也给我们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我们创造了优秀的环境,如何通过“互联网+”让教育真正“辐射”到每一个学生,成为现代教育人的新使命。“互联网+”不是去取代传统教育,而是让传统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究竟如何去定义“互联网+教育”,我们可以通俗的理解为: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

二、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对“互联网+教育”的需求

“互联网+教育”适应了市场的需求。“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关键就在于这个时代、这些市场、这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教育的根本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教育便培养怎样的人才,教育事业需要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发展上进行互联网改革,在培养上适应互联网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互联网+教育”是改革课程教学的需求。“还有什么比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更具有价值的呢?”教改改的是观念,“互联网+教育”也是观念,它不是一种形式的变化,而是回归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本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他们。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实现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就是以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力促课程建设,力推课堂改革。本着资源利用最大化、资源使用高效化的原则,建设统一规划和布局,一张网,一个服务器,多个终端,形成教育信息网。名师同步在线课堂、微视频平台、名师辅导等优秀教学资源实现共享,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空间。

“互联网+教育”是促进创业就业的需求。“互联网+”一方面提供学生创业的平台,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学生就业的平台,例如一些在线教育平台能为刚刚毕业的学生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岗前培训,促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帮助就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教育而言有深远的影响。教育不只是商业,类似极客学院上线一年多,就用近千门职业技术课程和4000多课时帮助80多万IT从业者用户提高职业技能。

“互联网+教育”是实现个性化教学、终生随时学习的需求。事实上,当下的教育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不仅仅是教育资源无法实现公平分配,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对个性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传统教育 “一视同仁”的做法也越来越不被接受。与此同时,随着在线教育的兴起,教育正在从为了生活学习、分段学习走向终生随时学习。在这种趋势之下,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成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综上所述,建立课程教学对“互联网+教育”的需求结构,如下图1所示:

在教育领域,面向大学、职业教育、IT培训等多层次人群开放课程,实现足不出户在家上课。“互联网+教育”,将会使未来的一切教与学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进行,老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互联网+教育”的阶段性任务已基本完成,马上进入融合和创新阶段,在这个阶段重点要推动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需要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创新。

三、“互联网+教育”应坚持以学生教育为核心

第一代教育以书本为核心,第二代教育以教材为核心,第三代教育以辅导和案例方式出现,如今的第四代教育,才是真正以学生为核心。目前,“互联网+教育”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即企图用互联网代替传统教育中所有的做法,事实上,如果教育改革的参与者不对这个问题进行反思,教育改革将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本质上,“互联网+教育”只是实现对传统教育的补充,它并不能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优势,也不能改变教育的本质。不论是教育科技企业,还是各个高校,甚至是学生、家长以及老师都应该明白,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是不会被互联网改变的。

四、“互联网+教育”以用户主动参与创新过程为前提

由于传统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例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学生教育缺乏个性化,教师定位不准等等问题,要利用“互联网+教育”进行改革首先应以用户主动参与创新过程为前提。要想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性和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传统教育必须与互联网相结合。只有“互联网+教育”才能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不论是优质的教师资源,还是教学资源,都能通过互联网实现共享;只有“互联网+教育”才能强化、尊重每位学生的生命价值,要想实现个性化,首先就应该实现学校教育的个性化,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学习的美好体验;只有“互联网+教育”才能实现大数据的学情分析系统,帮助学生进行快速的诊断和评价问题,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才能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只有“互联网+教育”才能建立整套的教学系统和智慧化的教学管理服务平台,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帮助老师和学校进行管理。

五、“互联网+教育”以服务企业为目标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兴起,政府和企业都需要更多“互联网+”人才,因此将带来关于“互联网+”的培训及特训职业线上线下教育的爆发。“互联网+教育”要以服务企业为目标,特别是对于在线教育领域,职业教育一直是颇受追捧的教育类型,同时占据较大市场份额。“互联网+”职业教育内容丰富多样,可以是具体细分的每个岗位的工作,主要面向两个群体,一是对传统企业在职员工的培训,二是对想从事该行业的人员的培训,可以是在校的学生,也可以是毕业生。

六、结论

“互联网+教育”将让未来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互联网进行,老师通过互联网教授,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无时空限制,各取所需。大量的信息在互联网上自由流动,重要的数据在互联网上挖掘,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让线上学习成为主流,让传统的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互联网+教育”的意义并不等同于简单地把最好的课程、最好的教学资源放在网络上即可,而是应该通过多元化、多样化、多形式、多结构的知识框架与内容,丰富学生的选择,让每个人都能通过教学激发兴趣,实现自我。

参考文献:

[1]何瑶.互联网教育填补“知识沟”的条件分析――基于沪江CC-Talk公开课的传播效果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第七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12).

[2]刘贻毅.传统教育培训行业如何转型为互联网教育时代来适应时代的发展[J].赤子(上中旬).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