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现状及问题十篇

时间:2023-12-28 17:50:05

居家养老现状及问题

居家养老现状及问题篇1

【关键词】政府购买;养老服务;问题;对策

一、前言

中国已经慢慢步入到人口老龄化的时代,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居家养老服务隶属于公共服务中,在社区的大背景下,有政府与社会双方合力开展的。主要是为在家养老的人提供精神上、生活上、医疗上的帮助与服务。与传统的家庭养老以及养老院那样的机构比较而言,有很大的优势。

二、国内地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现状

国内地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要素有5个:购买者、生产者、消费者、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其中最主要的是服务的购买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三者围绕居家养老服务这个核心,环环相扣,相互制约。为了使居家养老服务更好的开展,这三者缺一不可。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属于一种新型的针对福利政策上的手段,这一服务在国外很多国家已经成熟,但是在国内才刚刚起步,任重而道h。政府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更好的为本地老人提供服务,在社会福利经费方面也可以大大节约成本,使剩余下来的经费可以更多的投入转移到其他福利事业方面。所以这种带有改革创新意味的方式在我国多个城市已开始尝试。自“星光计划”以来,国内各地方政府分别结合自身实际开展行动,以社区社会服务为背景,将养老服务做的尽可能全面和完善。使在家养老的老人也可以享受到政府的政策帮助。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在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这个层面,我国还处于部分地区试点的特例,没有特别典型的成功案例出现。

三、国内地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国内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水平不高,质量也较低。其中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经费来源单一。现在的国内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提供者还是仅有政府,社会的参与度不高。这就给政府的福利经费带来很大压力。第二,专业化水平不够。因为居家养老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均较低。为老人提供服务的大多属于失业人士和公益人员,专业的服务人员不多,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对相关人员系统式培训,缺乏专业性。第三,精神服务较为匮乏。居家养老服务虽然是以社区为依托为老人提供服务,但是服务主要还是与物质和医疗相关的,对于精神方面的服务则不多。第四,供求信息不平衡不透明,使得政府提供的服务往往并不是老人们所真正需要的。第五,政府对于提供服务的企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化的门槛,使得无论何种的企业都有可能作为服务的提供对象。政府没有严格把关,最后可能会导致目的不纯的企业纯粹为了利益而去竞标而非真正为老人服务的情况出现。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国内地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进行研究,对现存问题进行了提出与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1.借鉴经验,构建平台

政府购买服务在西方是比较成熟的,所以国内要做好这一方面势必应该向西方学习和借鉴。比如应该在进行购买前,先将预算的总细则公布出来。对于提供的社会服务也不能光投入资金就不管不顾了,应从源头进行把控,对于提供服务的机构要像政府采购那样采取招标的形式,择优选择。并在确定最终的服务提供者之前,进行全面的考察、评估和鉴定。

构建比较系统的机构与平台,尤其是专业人员的培训平台。对于人员的选取可以是公益人士和下岗人员,但是若这些人员想真正的投入为老人的公共服务中时,应该事先接受系统化的培训。所以培训别人的人员选取则十分重要,就一定要选择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2.拓宽资金渠道,完善监督机制

投入到居家养老服务中的资金来源过于单一,一般仅仅只有政府自己。所以应当扩大资金的渠道,使政府的财政压力由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承担,减轻政府自身压力。

建立合理的评估与监督机制,评估机制是应当是为了选取合适的、符合规定的企业而建立的。监督机制则是为了养老服务工作后续更好的开展,而对相关提供服务的企业和社区进行监督,应该设置专门的监管机构来从事这一工作。

3.关注老人精神需求,力求供需信息透明

由于服务的消费者与服务的提供者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够完善,导致提供社区服务的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并不能真正的满足广大老年群体的需求。所以应当由政府这个购买者介入,派专员进行收集信息,沟通联系企业与个人,力求使需求传达到服务的提供者那里。使提供者可以更好的为老人们提供服务。

同时对于现存的,物质和医疗服务较好,精神服务上较匮乏的问题来说。加强对老人的精神服务水平也是必不可少的。现代老人心理上主要遇到的问题就是孤独以及面对衰老的问题,应该找相关专业的心理学人事介入来对老人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

参考文献:

[1]闫芳.徐州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

[2]王秀华.泉州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研究[D].华侨大学,2014.

居家养老现状及问题篇2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合肥市;优化融资路径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1101

1引言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自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以来,现阶段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互联网+”思维正渗透于各个产业。现有的资金渠道不能完全满足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如何解决“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发展中的融资途径是养老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所要研究的“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发展中的融资问题进行论证。

2“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资金来源和运作方式21背景

我国目前主要有三种养老模式:传统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居家养老,以让老人感受到“家”的感觉。居家养老[1]就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养老形式。当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化程度低,在经营和管理中市场化程度低,而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费又主要是民政局投入,加之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不足,所以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资金紧缺的题,即老年人服务需求增加和资金不足的矛盾。政府每年的资金投入主要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机构的建设、服务人员的薪酬发放与培训费用、老年服务的设施建设以及为老年人购买服务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家养老现状,但与养老服务业所需的正常工作经费仍旧存在很大的差距。

22社区居家养老所需资金的来源

目前,社区居家养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社区以及家庭。尽管目前社会上提倡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模式,[2]但就目前的现状,其资金主要源于政府的财政支持。社区自身通过收费等方式来筹集部分资金,但资金有限,而基层管理中也需要资金支持,所以社区筹资能力尚有欠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一项惠民工程,它的健康运行须有充足的资金作为基础。虽然政府每年用于养老金和社会保障的经费,不管是资金投入比例还是资金投入数量,都越来越多,但是伴随通货膨胀和养老需求的增加,社区居家养老中的服务人员的薪资也不断提高,[3]与养老服务业相关的员工的培训费用以及管理成本都在增加,这些因素导致了养老服务业的资金供给远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社会资金的来源不固定且资金落实不到位,其资金投入具有波动性和随意性。养老资金的缺乏和不足,使得居家养老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存在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无法保证居家养老的服务质量,这些均是使居家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的阻碍。

3“互联网+”对社区居家养老融资的影响

31政府层面

“十三五”规划明确将“互联网+”益民服务建设提上日程,其中以老为本的养老行业不容忽视,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国家对“互联网+”与益民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业模式的态度是支持的。这为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在具体推行方面,国家财政为建设以社区为基础的养老机构提供了政策基础。

32社会力量的介入

我国现有的养老行业,从整体来看,缺乏行业的领头羊,养老服务业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也缺少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约束,这些问题也在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过程中提出了更高的创新要求。伴随养老产业发展的不断社会化,从社会力量来看,由于国家和政府在政策上支持并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养老产业,投入养老产业的社会组织和企业也比以前多了,从现如今老年人的选择和社会趋势来看,未来这种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的养老模式将成为主流。而“互联网+”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更加智能化、便捷,开拓了人们的思维,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也借着互联网的发展即将开辟一片创新的思维。

33人们对养老方式选择上的思维转变

以前,人们养老的目的仅限于“养老”,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关注点已经逐渐从“养老”转向了“享老”,更加追求养老过程中的养老质量和更高层次的服务水平,“互联网+”方式在“养老”到“享老”这种思维的转变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沟通媒介。老年人使用网络的人数越来越多,越来越多60岁以上的人通过网络与亲朋好友交流、在网上阅读和查找信息,这种行为方式的转变为“互联网+”养老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借助互联网平台,使居家养老更智能化,也更加符合人们的养老需求。

4合肥养老服务业的融资现状

在国家整体养老服务业融资渠道单一的背景下,合肥市养老服务业的融资现状堪忧。服务经费不足、筹资渠道单一,合肥市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预算,依靠政府的力量来推动,但“未富先老”的现状和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使得居家养老服务经费并不宽裕;同时,社会对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民办非营利机构捐款热度不高;现阶段,合肥市的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资金薄弱,数量较少,渠道单一,能够覆盖的养老群体也比较局限,使很多老人的养老需求得不到满足。

居家养老现状及问题篇3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global aging problem is more serious. Because of the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becoming old before getting rich in China, aging issu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By drawing on the family endowment mode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by taking Hefei city as a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tatus of family endowment in Hefei city and the first family endowment item: the Taiyangwan apartment for the elderly,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innovative proposal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family endowment mode.

关键词: 老龄化;居家养老;合肥市

Key words: aging;family endowment;Hefei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6-0327-03

0 引言

全球人口快速老龄化是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1]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如何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1 我国老龄化进程及居家养老模式现状

1.1 我国老龄化进程 国际上通用的老龄化,是以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7%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10%作为进入老龄社会的标准。[2]

通过查阅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汇总的《1982-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和老龄抚养比表》,结果表明,1999年中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2010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达已到8.9%,老年抚养比更是达到11.9%,老龄化程度严重加深。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初步汇总的《各地区年龄结构表》的结果来看,65岁以上人口比例,发达地区只有广东省略低于7%,其他地区只有、青海、新疆、宁夏等四个偏远地区低于7%。因此,我国的养老问题迫在眉睫。

1.2 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现状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养老模式大多数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即是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所需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照料。然而当前及未来中国都会普遍出现“421”甚至是“4421”家庭结构,出现了高龄化、小型化趋势,逐渐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空巢老人”的家庭问题普遍出现。居家养老服务是加快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程,是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于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籍、文化娱乐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和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内学者对居家养老的概念给出各种观点,其中,赵晓征认为居家养老是指老人在自己或子女的住宅中居住,但并不意味着由家庭成员来全部或主要承担养老责任,“家庭养老”必然对应着“居家养老”,但是“居家养老”则不一定是“家庭养老”。[3]

自从我国开始提出居家养老模式后,很多地区都开始探索和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但是都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形成一个可推广的示范模式。下面就介绍几种典型的国外居家养老模式。

2 国外居家养老模式介绍

早在20世纪,欧洲国家最先进入老龄化社会,但是进展速度平稳而缓慢,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种社会问题。

2.1 西方国家居家养老模式 在西方价值观的背景下,大部分父母在子女成年后都是与子女分居,在这种观念下,大部分养老问题都是要靠社会保障以及老年社区服务等来进行解决的。

2.1.1 美国的居家养老服务是依托于社区由政府为老年人提供一系列服务,以老年人医疗保险的全面医疗照顾项目为基础,形成一个面面俱到的照顾计划,为老年人提供了包括急性照顾服务、看护服务、初级医疗照顾、住院治疗、护理院照顾,以及预防性的、恢复性的、治愈性的和护理性的服务等在内的所有相关医疗服务。[4]

居家养老现状及问题篇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意愿 养老对策

一、研究背景介绍

据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增至367.3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5.7%,较上年新增19.57万人,老龄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目前,上海每10万人中拥有百岁老人数已从8.1人增加到8.8人。面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老年人如何养老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为此,本课题对上海老龄人口养老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老年人家庭基本情况、收支状况、居住状况、物质生活状况、精神生活状况、人际关系(主要指老人与子女的关系)、对养老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六大方面,共设计具体问题 30 题。调查范围主要包括长宁区,虹口区,松江区。共发放问卷 180 份,收回问卷170份,其中有效问卷165份,有效率达91.67%。

二、上海市养老现状分析

上海市区的老龄人口从原职业来看,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一是国家公务员(占 12%);二是企事业单位职员(占 40%);三是个体或私营工商业者(占 36%);四是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老人(占 8%);其他( 4%)。

1、老龄人口的收支情况

被调查的老人月可支配收入中2000元以下 的占13%,2000-3000元 的占46%,3000-4000元的达 36% ,而4000元以上为5%。而上海市2012年居民人均月可支配收入为 3349 元。上海市老龄人口的收入水平,大约是全国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的中上层。在被调查的老人中,月支出在 2 000 元左右的老人最多(2 000 ~3000 元的占 46%),全部老人月平均支出为 2870 元。在月消费支出中,用于饮食和衣着的支出为1280元,用于医疗支出 584元,两项之和占月平均消费支出的 64.95%,平均文化娱乐消费额以及储蓄1006元,占 35.05%。这说明上海市老龄人口消费中除了用于吃穿和治病等基本需求外,还有部分用于娱乐等高等消费。

2、养老经费的主要来源

在被调查的老人中,可支配收入主要来源于离退休金、子女供给、社会养老保险和政府或原任职单位的补贴补助。从收入来源结构看,上海市养老经费主要靠国家、地方政府、原任职单位和子女供给,其中国家、地方政府和原任职单位负担近半数,子女供给的占三成,社会养老保险支出占比还不到两成,说明上海市老龄人口赡养的社会化程度还有待发展。

3、老龄人口的生活状况

被调查老人中,回答“身体很好”和“一般但没有明显疾病”的占 26%,患一般慢性病的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白内障,耳聋耳鸣,帕金森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及风湿等的占70%,另外还有3位老人的身体有明显残疾,这类老人生活中需要得到的关照更多。这些数据表明,上海市老龄人口健康状况总体较好,但是部分的老人身体是有小毛病的,是需要定期去医院做检查的。因为他们中大部分的老年人是有医疗保险的,所以他们不必很担心高昂的医药费用。

此外被调查老人中,愿意去养老院居住的老年人的比例明显提升,占到26%。在现代老年人的想法里,去养老院养老,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前,上海市老年人对自己的老年生活感觉是比较满意的,老人与子女的关系比较亲密、和谐。这主要表现在老人感觉生活比较幸福(在“是否幸福”的问题中,回答“幸福”的占 54. 8%,回答“一般”的占 40. 8%,两项合计占 94. 6%),能得到子女经常看望(在“回答对自己的看望”问题时,回答“经常”的占 57. 14%,回答“一般”的占 34. 69%,两项合计约占 92%)。说明大部分青年人在“感恩”、“敬老”履行赡养责任方面,能尽到义务,给老年人创造了一个愉快、幸福的生活环境。

三、上海市老龄人口养老问题分析

调查结果反映出上海老年人生活比较幸福,但同时也反映暴露出当前上海市老龄人口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些问题甚至很严重。

1、收入差距较大。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上海市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在全国范围内是蛮高的,他们的业余生活也很丰富,如爬山,钓鱼 ,唱歌、跳舞,打拳,舞剑,看电视,看报纸,杂志,上网,玩乐器,听收音机等,其中听收音机的比例最大。可是,从我们的调查表中同样也可以看出,月收入不足2000的达到了13%,其中,还有一位年近80的孤寡老人,每月的唯一收入来源就政府补贴的500生活费。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14%)的老年人来自农村,他们现在的生活费用主要靠子女提供或社会最低保障,生活开支捉襟见肘,只能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上。我们不能只看着大众的群体,政府以及社会对于那些生活在平均水平线下的老年人,也应给予切实可行的帮助,实现城乡居民养老待遇平等。

2、在养老问题方面不够重视。同样是需要照顾的人,可是人们对于小孩的花费支出,时间支出,精力支出就远远大于对老年人的照顾。如“月子会所”随便走在马路上,地铁等候区都有各种月子会所的介绍,随便输入月子会所,就会弹出上千条的相关信息,而且月子会所里的设施,人员培训,都是很优秀的,类似于月子汤,月子饭一应俱全。当然花费也不低,动辄就9999元,还打出了优惠价的字眼。可是人们对于老年人的照顾上又有多少呢?会花费多少在老年人的照料上呢?还有部分老人省吃俭用的来给孙辈们钱花,资助他们上学,照料孙辈们的生活起居。我们这些成年人能拿这些是理所应当么?

3、存在不孝敬老人的现象。调查问卷中在选择“与子女的关系”的四个选项:“很密切”、“比较密切”、“一般”和“疏远”时,16.33% 的选“一般”,4.08% 的选“疏远”;问及子女是否经常看望老人时,选“偶尔”和“很少”的高达 8. 16%。统计结果反映少数子女对父母不孝敬或不够孝敬,他们很少陪伴在父母身边,没有尽到应有的关心、照顾、赡养责任。而且,这种现象已不是“极少数”或“个别”现象,占到了两成.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不良影响。

四、针对上海市养老问题的建议

1、进一步落实政策、深化改革,努力提高老龄人口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

当前我国离退休人员基本靠离退休金生活,而目前离退休金标准偏低。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企事业单位转制时期离退休的人员,其收入水平更低。后来虽经多次调整,但仍然处于低收入阶层。所以必须大幅度提高他们的离退休金标准。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提高离退休人员的待遇起码有三个方面的工作要做。一是彻底清理离退休人员身份、来源、工资关系等,全面核查过去国家各项增资项目的落实情况,对未落实的应按照国家工资政策及时予以落实。二是在上海市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下,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尽可能提高上海市城区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这样 ,可以使一部分主要靠低保金生活的老龄人口的收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三是改革不合理的二元养老政策体制,尽快缩小或解决城镇、农村老龄人口养老收入差别。

2、加强社区居委会在养老工作的中的牵引力。

由《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可知,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性群众自治组织。所以在对于照料老人日常生活,保障特困老人的基本生活,为老人提供多元化服务,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如居委会为老年人提供餐饮和活动的场所,建立社区医院,保证老人基本的健康需求。同时也可以帮助老年人搞好自己的个人卫生护理以及房间的卫生,给老人送医送药送餐,陪同老人聊天、读报。此外社区居委会应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开辟符合老年人情况的旅游线路,定期组织老人出去旅游。居委会也可以定期组织老年人参加志愿者活动,如2010年的世博会,如在晚高峰到轨道交通做疏导员,促进城市的有效运行,同时也是帮助老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居委会同样也可以参照国外的方式,组织60岁左右的老年人去养老院做义工,等这些老人需要住到养老院的时候,以往的义工小时,可以换来,别人给他的帮助。

3、增加和丰富养老方式的选择

在回答期望的养老生活方式时,选择“与子女孙辈共居生活”的占 60%,选择“居家生活,社区提供必要服务”的占 22%,选择“到社会老年机构(老年公寓、托老所、敬老院等)生活”的占18%。说明上海市社会养老事业发展迅速,在老龄人口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回答“对养老院的看法”的开放型问题时,大部分老人表示可以表示可以接受,还有部分老年人表示,很期待嘉定的一家养老院的开放。我们了解到嘉定这家养老院的特点在于,它的价格适中,一个月两人间的价格是2580元.这个价位是大部分老年人可以接受的。其次这家养老院交通便利,方便子女的探访。再次,因为这是一家连锁养老院,而且这个养老院推出,夏季可以到北方,冬季可以到海南,同家养老院居住的特色服务,很受老年人推崇。所以可以看出,在社会舆论的善意引导以及国家大力宣传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在改变,不再是单一的居家养老,人们可以选择的方式多了,不论住在哪里都可以快乐。老人可以按着自己的意愿活出自己的精彩,使自己乐活。故而,我们应加大这种思想观念的转变,不在认为老年人就是负担。同时加大对老年市场需求的调研,建立符合老年需求的养老场所,发挥老年人的余热,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4、从法制角度加强社会养老,尊老,敬老意识

国家应建立健全养老、尊老、敬老政策,鼓励家庭成员与老人共同生活或就近居住,鼓励社会承担养老责任。在瑞典、芬兰等一些北欧福利国家的法律中都有规定,子女对父母精神赡养的具体要求也有明确的规范,比如要保证老人们晚年的幸福。这些要求以量化的方式规定了子女跟父母的居住距离,每年、每月、每周,甚至规定每天应当与父母接触的时间和次数,子女与父母谈话的忌语也作了规定,从而最大限度地从立法上保证赡养行为的质量。我国也已将“常回家看看”作为一项法律条款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政策的规定,无非也是希望子女能多点时间回家陪陪父母,与老人聊聊天,让老人在精神上有所寄托。现实中要想真正让老人得到精神上的慰藉,需要做子女的从内心中有意愿,愿意为老人付出,哪怕是从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去关爱老人。即使一句简单的问候,一声轻轻的祝福,也能让老人内心充满阳光。同时也是对用人单位的一种约束,强化用工方为第三方,督促子女常回家看看的义务,适当给予员工时间,让其可以常回家看看,从而共同的促进社会的和谐,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基金项目:本项目为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2013年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杜家龙,尹作亮.荆门市老龄人口养老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湖北荆门:荆楚理工学院 老龄事业科学学院,2013.

[2]周淑芬 张慧.上海市居家养老现状调查研究,上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2011

居家养老现状及问题篇5

【摘要】本文通过实地调查,获得424 份有效问卷,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问卷星”和EXCEL 软件展开数据处理分析。调查中笔者深入了解了受访者的健康、经济、生活自理、与子女关系等基本情况,发现大多数老年人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并注重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老年志愿者服务意愿高,对养老服务体系满意程度一般。笔者认为,应构建以政府为依托、多元化主体参与的养老服务体系,打造多层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鼓励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及其他人群提供志愿服务,并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扶持和宣传力度。

关键词 养老;需求;城乡居民;温州

【基金项目】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3wsk313)。

【作者简介】周胜芳,温州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经贸管理。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0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4.9%。目前我国城乡80岁以上高龄人口达2000多万,预计到2030年将增加到4031 万人。如何结合老年人需求状况和现实基础,给他们提供恰当的养老服务,使老人们安享晚年,成为我国社会即将面对的重要现实问题。温州虽然是浙江省老龄化程度最低的城市,但该市总人口基数庞大,老年人口总数仅次于杭州,居全省第二。同时,温州也是浙江省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最多的城市。由于温州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有真实了解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状况,才能为其提供恰当的服务。本文对温州地区40~60岁的“准老人”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开展养老需求调查,旨在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经济状况、养老需求意愿、提供养老志愿者服务的意愿、对现有城乡养老服务体系的满意程度等信息,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温州市域范围内年龄在40~60 岁之间的“准老人”和60 岁以上的老年人。本次调查选取了鹿城、龙湾、瓯海、乐清、瑞安和永嘉等县市区的城镇和农村居民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有效答卷42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4.8%。被调查者中,共有男性258名,所占比例为60.85%;女性166名,所占比例为39.15%,男性比例要稍微高于女性。被调查者年龄构成中,40~60岁的“准老人”所占比例为38.77%,60岁以上的老人所占比例为61.23%。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总体处于偏低水平,文盲和小学文化的占70.75%。在婚姻状况方面,85.23%的受访者“有配偶”,12.38%的受访者“丧偶”。

(二) 调查与分析方法

1.问卷调查法。自编调查问卷,内容涉及老年人基本情况,如家庭、经济和健康状况;老年人养老需求状况,包括老人期待的养老方式、对养老机构的看法、能够接受的养老服务收费额度与收费项目等;老年人对养老服务方面的建议和意见。2.统计法。样本收集后进行有效性筛选,采用“问卷星”和EXCEL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1.健康状况。本项目被调查者中,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身体处于健康状况,只有少部分人认为自己患有疾病或残疾。424位被调查者中,有294位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良好,所占比例为69.34%;有106位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一般,所占比例为25%; 有8 位认为自己是残疾的, 所占比例为1.89% ; 有16 位认为自己患病, 所占比例为3.77%。受到样本数量、调查方式、调查者是否客观反映事实等因素影响,本次有关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不能代表温州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全貌。

2.经济状况。本次调查中,受调查者每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比例高达47.87%,表明受调查者收入普遍处于较低水平,有16.49%的人每月收入甚至在500元以下。月收入在1001~2000元的受访者比例为27.13%;月收入在2001~3000元的受访者比例为15.96%;而3000 元以上的受访者仅占9.04%,见表1。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的体能和精力也在下降,所以赚钱能力会降低,特别是退休之后。另一方面,也反映我们所调查的对象所获得的养老金、子女赡养费、自己劳动所得等不高,导致总体经济收入不高。

3.受访者与子女关系。受访者中,有97.64%的人有子女,且许多人的子女人数超过2 人;有2.36%的人没有子女。当被问及“当您不方便自己搞卫生、维修、买日常用品时,子女能帮您吗”这一问题时,89.76%的受访者表示子女能够提供帮忙,也有10.24%的受访者表示子女无法提供这些方面的帮助。在子女经济状况方面,有47.54%的受访者认为子女“比较宽裕”,有42.64的人认为“大致够用”,4.41%的受访者认为子女经济上“有些困难”,1.47%的人认为“很困难”。

4.生活自理情况。在生活自理方面,82.08%的受访者表示“能完全自理”,有15.09%的受访者表示能够“部分自理”,有2.83%的受访者表示“不能自理”。当问及“您现在的生活主要是谁来照料”这一问题时,受访者选择比例最多的是自己照料,所占比例为33.49%;排第二位的是配偶照料(相互照料),所占比例为29.25%;排第三位的是子女或孙子女照料,所占比例为27.36%;也有一部分选择亲戚照料(5.42%),少部分老年人选择请保姆或钟点工照料,所占比例为0.47%。具体调查数据见表2。

(二) 大多数老年人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

在养老地点选择上,绝大多数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选择“与子女一起,居家养老”的所占比例为62.74%,选择“与子女分开,居家养老”的所占比例为33.49%, 二者合计所占比例高达96.23%。也有少部分人选择到养老机构养老,所占比例为1.42%。当问及“是否愿意到养老院”时,84.69%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仅有15.31的受访者表示愿意。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些人对养老机构存在排斥心理,认为那些居住在养老机构的人们是因为实在没有家人的照顾,甚至也会有人觉得是遭到家人遗弃。

(三) 机构养老服务费用承受范围在1000元之内

如表3所示,目前大多数受访者能够接受的机构养老的费用每月在1000 元以内,所占比例为91.89%。目前,温州养老机构收费普遍在1500元以上,老年人月收入相对较低,一些子女经济状况也不是很宽裕,养老机构收费较高是影响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一个因素。这可能是导致温州市收费较高的中高档养老院床位空置较多,而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社会组织所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费用,有27.46%的受访者表示能接受每月“200 元以下”,23.94%的受访者愿意承受每月支付“201~300元”,21.83%的受访者能够承受“301~400 元”,有19.72%的受访者能够承受“401~500元”,仅有7.04%的受访者表示能够承受500元以上的费用。目前,温州市一些社区已有专业机构进驻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但市场反响一般,可能与收费较高、超出老年人心理预期有关。

(四) 居家养老注重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

我们拟了9项社区服务,借此了解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需求状况,如表4所示。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最希望得到的项目是健康服务,有39.15%的参与者选择该项目;其次为医疗服务,如陪同看病、理疗、按摩、打针和康复等,所占比例为31.6%;家政服务排第三,所占比例为22.64%;同时,也有较多的人选择心灵陪护、文化体育、维修服务和日常照料等服务。如图1所示。从调查结果来看,老年人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最看重医疗、健康方面的服务,不仅需要生活照料,也需要精神慰藉。而目前温州市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设置时,较为注重的是生活照料和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其他方面还不太完善,离老年人安享晚年还有很大的距离。

(五) 老年志愿者服务意愿高

现在各地出现社区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提供志愿者服务的现象,我们也就此问题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59.01%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加入老年志愿者服务,可见,多数老年人有为社区提供志愿者服务的意愿。我们设置了陪同看病理疗、陪聊天等心理陪护、提供送餐等日常照料服务及其他四项内容供参与者填写。调查结果发现,有54.14%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提供心理陪护, 有15.47%的受访者愿意提供日常照料服务,见图2。

通过走访,我们发现乐清市已经出现了一支平均年龄70多岁的老年人“爱心话聊志愿队”,专门为独守家门的空巢老人解闷散心,并为老人提供“陪同看病、理疗等”“提供送餐等日常照料服务”等。

在温州鹿城区松台街道菱藕社区、滨江街道蒲鞋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雨花斋) 等地,一些老人已经在充当志愿者服务。温州菱藕社区还设立了“时间银行”,鼓励志愿者提供服务以换取时间银行积分。

(六) 当前养老服务体系满意程度一般

目前,老年人对温州市养老服务体系满意程度处于一般程度,所占比例为60.38%;有19.63%的受访者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有14.0%的受访者表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见图3。调查中还发现对养老服务体系表示非常满意的老人基本都是居住在城区,生活条件比起乡镇居民要好,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更加丰富多彩。而那些选择“非常不满意”的老年人,他们则表示服务体系虽然在发展进程中,但是无法达到他们心目中的满意程度,原因有很多,例如周边养老服务不够多元化、提供的娱乐施舍没有人定期维护,存在安全隐患等等。可见,老人们对养老服务体系的满意程度不是看整体,而是看细节,而且不同的老人有不同的服务需求。同时,政府还需要继续努力,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满意程度。

三、对策建议

近年来温州市初步建立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统分结合”的养老新模式,这与调查中多数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的需求相吻合。但温州目前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突破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一) 构建以政府为依托,多元化主体参与的养老服务体系

目前,温州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过于依赖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但毕竟政府财政投入有限,导致服务项目单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居家照料服务场地狭小,专业服务人员缺乏等问题。同时,老年人的需求不仅包括生活照料,还需要提供健康、医疗、精神慰藉、维修等服务。要健全和推动城乡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必须构建一个以政府为依托、社区居家养老为主体、机构养老为辅、家庭为载体、公益性与专业性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应将周边的社区医院、餐饮业、中小学及大专院校、企业等资源加以整合,鼓励医生、学生、企业员工等参与志愿者服务,为社区和养老机构的老人提供心灵陪护、健康体检、举办文艺活动等,消除老人的寂寞、孤独、抑郁等不良情绪以及对身体状况的担忧。

(二) 打造多层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单一的养老服务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要,要注重物质养老和精神养老并重。目前,温州市社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存在同一设置、同一格局和同一模式,无法适应不同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建议根据不同地方老人的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和文化状况,走多样化发展之路。在老年人口较为密集的社区可引进专业的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政府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建议这些机构在收费时,考虑老年人经济状况及能够接受的价格,可通过扩大服务对象和范围以实现规模效应。同时,要突破观念上的限制,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参照苏州沧浪区“邻里情”虚拟养老院,依托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通过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运作的养老服务系统解决居家养老问题。这种模式能够将统一、标准化的养老服务项目向更多、更广的人群提供,并能个性化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要,有效降低政府养老成本。

(三) 鼓励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及其他人群提供志愿服务

老年人虽然在体能上有所下降,但他还具备一些自我照料及为他人提供服务的能力。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时,也应该充分挖掘老年人自身所具有的能力,让他为其他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以加强其生活乐趣。温州市应在社区积极组建低龄老年人志愿队,搭建平台,让老年志愿者为其他老人提供陪聊,或者发挥退休前专业优势,提供健康知识讲座、教授书法、舞蹈,为失能老人整理家务,给社区小孩讲故事等等。

(四)加大对养老机构扶持力度,加强宣传工作温州市目前养老机构以民营机构居多,普遍存在低、小、散现象,所提供的养老服务水平较低,大多数仅能提供生活照料,许多机构不具备康复器材,专业护理人员严重缺乏,社会对养老机构还存在排斥心理。温州市应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资金补助形式资助养老机构购置医疗器材,引进专业护理人才,改善养老服务能力。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监督,规范养老服务操作流程,加大对违规养老机构惩罚的力度,督促其提高服务水平,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同时,加大对规范养老机构的宣传力度,搭建老年人和养老机构沟通桥梁,消除人们对养老机构的偏见。

参考文献

[1]浙江省2013 年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统计公报[R].[2]王石泉.中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与服务体系的重建[D].上海:复旦大学,2004-4-20.

居家养老现状及问题篇6

关键词 老龄社会 家庭养老 机构养老 社区居家养老

作者简介:钟志根,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社会学学院。

近些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长春市政府也开始引进并发展了社区居家养老这一全新的养老模式。所谓社区居家养老就是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专业化服务机构为载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参与、非政府组织实体承办的运作方式,采取日托、上门、邻里合作等服务形式,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慰藉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这种养老模式既能满足老年人对于传统家庭养老的需要,又能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因此,发展的速度较快。作为东北地区的第二大城市,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既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同时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

如果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7%以上,那么就意味着这个社会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从这个层面上说,长春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截止到2013年底,长春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0%,老少比已经达到78%。长春市正在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除此之外,长春市人口老龄化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第二,“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程度超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幅度;第三,人口老龄化超前于养老保障水平;第四,高龄失能老年人口比例高且抚养比大。可以说,养老问题已经十分突出。但是,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发展却较为缓慢且需求巨大。据调查,在全市老年人口中,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占到了80%,但是可以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却只有10%不到,长春市居家养老的供求极度不平衡。为此,近年来长春市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进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

(一)政策体系的支持

(二)服务对象的和服务面的扩大

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受益面正在不断扩大,服务内容也在不断增多。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受益对象由起初的针对80岁以上的“三无老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到现在的针对所有有需求的老人。与此同时,对于老人提供的服务也从最初的简单的家政服务到目前的“以送餐为核心,融合了家政服务、医疗服务、义工关爱及社区驰援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尽可能的多方位地满足老人的需求。

二、社区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和许多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的城市一样,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遇到一些困难。

(一)发展速度慢、地区不均衡、供求失调

长春市由于经济发展速度较慢,政府无力支持居家养老的发展。此外又缺乏国家的支持,使得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速度极其缓慢。据调查,长春市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不到10%,且由于缺少正规社会机构的参与,使得这些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缓慢,运行困难。而长春市老年人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却达到了80%,这就造成了供求的失调。由于这种现状在短时间难以解决,使得长春市政府只能集中优势重点发展一些社区,而这就必然造成地区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得到政府支持的社区,居家养老发展较好;而在一些缺少政府支持的地区,居家养老的服务几乎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

(二)资金缺乏且渠道单一

目前,受制于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长春市政府在资金上的投入远远不够且呈现地区的差异,有些地区甚至没有资金的投入。究其原因除了政府财政的不足以外,还有就是资金的渠道单一。一般来说,社会组织在养老事业中应起到十分重要的的作用。所以,社区居家养老的资金来源应该由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家庭三方面组成同时辅助以社会公益基金等渠道。但是,目前长春市的社区居家养老仍然主要由政府主导,缺乏相关社会组织的参与,同时,由于老人的收入较低,大部分老人无法支撑社区居家养老的费用。

(三) 服务内容的单一与不足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归纳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对于老年人而言,他们也需要这些需求。据调查,目前老年人最需要的服务类型主要有:日常生活需求、医疗保健需求、精神生活需求、求知需求、交往需求、法律需求、安全需求。长春市目前对于老年人的服务内容主要是以日常生活和医疗保健为主,而对于其他的一些需求基本无法满足。除此之外,日常生活的服务以及医疗保健的服务也不够全面且地区发展不平衡,长春市目前提供的日常生活服务主要是送餐服务以及一些简单的家政服务为主,对于一些特定的需求暂时无法满足;而医疗保健的服务由于医疗资源的短缺和有限也显得十分紧张。 (四)服务人员水平层次不齐且数量短缺

目前,长春市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服务技术差、专业知识的缺乏等问题。服务人员大部分是由社区行政人员以及下岗职工组成,由于缺少专业培训,因此,服务质量普遍较差。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社工知识和技能,在对于心理需求这种特殊的需求是会产生问题。与此同时,长春市政府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的管理不足也加重了服务质量偏低这一现状。除此之外,服务人员的数量缺口也十分的巨大。一个服务人员需要负责上百户的居民,这使得服务的质量必然下降,而且由于人员的限制,使得发生突发状况时,不能及时应对。为了解决这一状况,许多社区开展了“以老助老”工程,但是,这种措施只能短期缓解人员短缺问题,从长期来看,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有可能影响到整个长春市的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

(五)社区与老人之间的信息断层

社区居家养老想要发展顺利必须需要老年人的主动参与,调动老年人的积极性,实现老年人的一种“自我增能”即挖掘老年人内部自身的潜能,促进其更好地发展,这对于推进社区居家养老这一模式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而想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要保障信息的流畅性即老年人可以充分理解社区有关信息和政策,积极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建设并结合自身情况提供相关建议。但是,目前,由于长春市社区与老年人之间的信息断层使得老年人无法了解社区有关居家养老的相关信息和政策,有些老年人甚至都不知道。而这就造成了居家养老的主体即老年人自己无法参与到居家养老的建设之中,使得长春市目前大部分社区的居家养老并不能满足老年人,也阻碍了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随着长春市经济的发展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加剧,社区居家养老必定会成为长春市养老的趋势,因此,针对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寻求解决的方法显得十分的必要。

(一)拓展资金的渠道,引入市场机制

社区居家养老需要资金的投入尤其是在开始阶段,但是,仅仅依靠政府的单一投入肯定是无法满足的,想要促进长春市居家养老的更好发展必须要拓展资金的渠道。笔者认为,长春市后期的发展可以借鉴济宁市的发展经验:由政府单一投入转为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体、福彩公益金和慈善捐赠为辅助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保障。除此之外,将市场机制引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来对于社区居家养老会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外养老事业的产业化也十分普遍,但是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养老服务完全依赖于市场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可以考虑引进一些社区和家庭无法提供,但是对于特定老年人群体有迫切需要的服务项目。例如:市场化的居家护理服务、市场化的居家医疗服务、市场化的临终关怀服务等。这不仅有利于 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减少政府在这些方面的资金投入,从而有利于整个居家养老的发展。

(二)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社区的定位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我国社会长时期的行政化和官僚化,因此,在养老这一事业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及问题即“社区一把抓”什么都管,由于社区是行政机关,对于居家养老并不是十分了解,因此,这种行为必然会阻碍居家养老的发展,尤其是不利于社会组织的参与。此外,政府对于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更多是以一种指令和命令的方式来进行管理,这显然不利于居家养老的发展。所以,想要使得社区居家养老的顺利发展,首先,必须改变社区的定位,社区必须要“放权”。在社区居家养老这一养老模式中,社区更多的扮演的是一个监督者和中介的角色,社区需要把自己的权力下放给社会组织,相信社会组织,由他们来提供更为专业的居家养服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社区就可以完全放手,社区要做的是接收和反馈老年人的信息,监督社会组织的服务,考察社会组织服务人员的同时也要调节老年人与社会组织之间的矛盾。只有做到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促进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其次,转变政府的职能。政府应当调整自己的角色,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解决好政府与老年人之间的“信息断层”问题,让老年人更多的了解相关信息和政策,充分调动老年人的参与积极性,鼓励他们建言献策,为更好地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提供建议。同时,政府应该要积极引入社会组织,相信并依靠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权力,让他们成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导,与此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对于他们的监督和指导,积极调解社会组织和老年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社区、社会组织以及老年人自己都积极参与的良好发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三)加快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的建设

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者,他们的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水平决定着整个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因此,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建设显得十分的重要。而对于长春市目前的情况而言,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建设更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首先,丰富养老服务人员的招聘渠道,吸纳更多的专业的、有经验的服务人员。其次,提升现有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的文化水平以及专业技能,从而提升现有队伍的整体素质。最后,建立和完善对养老服务人员监督和考查以及反馈机制,实现养老服务人员的“持证上岗”。 对于优质服务人员给予鼓励和提拔,而对于未能达标的给予批评处罚甚至辞职以保障整个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的水平,从而为老年人提供更满意的更优质的服务。

居家养老现状及问题篇7

关键词:养老模式;老年人心理健康;心理需求

在当前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养老服务、养老产业等一直是社会研究和探索的重点。养老养生产业既有可观的发展前景,但又因为正处于发展状态致使养老服务的内容和范围仍有待完善。在政府和社会大力投入养老服务的硬件设施的同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需求的满足等精神健康方面的支持和服务亦应关注以及值得研究。广西首府南宁市的养老模式主要集中在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模式,本文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访谈法为辅,主要在南宁市对不同养老模式包括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机构养老这两种模式下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需求进行比较和研究,分析其特点和差异,并提出相应的心理支持建议,希望为完善社会养老服务提供可值得参考的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取居家养老模式(居家组)和机构养老模式(机构组)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居家组样本主要从凤岭北社区、枫林社区等南宁市属社区发放问卷获取,均为居住在家庭的老年人,共发放问卷124份,收回问卷112份,剔除无效问卷6份,有效问卷106份,其中男48人,女58人,年龄从55岁到82岁,平均年龄73.02岁。机构组样本主要从广西重阳城老年公寓发放问卷获取,对象为在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共发放问卷120分,收回问卷106分,剔除无效问卷5份,有效问卷101份,其中男46人,女55人,年龄从58岁到86岁,平均年龄74.38岁。两组老年人的所有被调查者均为智力正常、无精神障碍的老年人。

1.2 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选用问卷为李娟、吴振云编制的《老年心理健康量表》(城市版)和傅双喜的《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问卷》作为研究工具。《老年心理健康量表》包含心理健康5个维度:认知效能、情绪体验、自我认识、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采用程度等级4级计分。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问卷包含4个维度:生理需求、交往需求、认同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采用程度等级5级评分。

1.3 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使用SPSS17.0软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量表采用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对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问卷进行一般线性模型中重复测量组内比较法做F检验。

2 研究结果

2.1 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两种养老方式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相对比,机构组的认知效能分量表得分高于居家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居家组的人际交往分量表得分高于机构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C构组的情绪体验、自我认识、适应能力以及总分高于居家组,差异显著(P

2.2 心理需求结果比较

首先运用一般线性模型重复测量分别对居家组和机构组进行组内比较法,对心理需求4个维度的均值进行比较,居家组和社会组均呈现同样的需求排序,即生理需求水平最高,依次分别为交往需求、自我需求和认同需求。及后对两组同一心理需求对比发现,机构组的生理需求大于居家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居家组的交往需求大于机构组,差异显著(P0.05);机构组的自我需求大于居家组,差异显著(P

3 讨论

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机构组和居家组的认知效能和人际交往得分虽各有高低,但差异不显著,可证不管在当前和谐、开放和融合的社会氛围中,即便在不同的养老模式下,老年人这两项心理健康状况也没有明显差别。而机构组在总分还有情绪体验、自我认识、适应能力均高于居家组,且差异显著,可以体现出在规模设施完善、环境服务优质的养老机构中,老年人们不仅能得到优良的身体护理,并且同在老年人群体相处中也能得到较好的精神支持。本次调查的机构组老年人居住在广西乃至全国都是养老机构的示范性单位广西重阳城老年公寓,在居住环境及配套设施、餐饮安排、医疗服务、护理水平等方面对老年人达到全方位的照料,因此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较为良好。

在心理需求状况方面,居家组和机构组老年人均体现出同样的需求排序,生理需求处于最高需求水平。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可体现出生理需求作为人的需求层次中最基本最具优势的需求层次,尤其是老年人群体在身体功能下降甚至部分功能或已丧失的状况下,对生理的需求与其他年龄层次的群体相比都更为迫切和渴求,对物质的依赖也更为明显。而认同需求排在最末,可体现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逐渐从家庭和工作的主要支柱地位退下,心态随之发生改变,故对社会权利的需求等亦随之降低。两组养老模式的心理需求对比,机构组的交往需求大于居家组,且差异显著,可体现在机构组老年人久居于养老机构中,日常接触的更多是老年人群体,与居家组相比渴望更多与子女儿孙、亲戚朋友等不同人群的接触,故交往需求明显。

4 对策与展望

从本次调查结果体现,在今后政府和社会的养老服务中,建立完善优质的养老机构可成为发展养老服务的重点,养老机构在老年人身体护理和心理护理方面均可提供合适的服务,缓解社会养老压力,提升养老质量。老年人在机构养老的同时,子女亦要全面考虑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多到养老机构与父母同乐,切不可将养老机构当作安置机构。老年人若选择的是居家养老模式,社区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应的生活、医疗和心理服务设施应逐步完善,开展利于老年人康乐活动,为老年人提供可信赖和便捷的养老服务和物质支持。同时,在硬件设施和心理支持方面,养老服务应当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退化,而心理问题往往伴随生理问题而产生,提供便捷合适的服务设施,和及时有效的心理服务,有利于老年人享受优质的晚年生活。

本次研究属于初次开展,对于养老机构和社区的样本选择不够全面,而且基于范围较为狭窄,获取样本量分布不够铺展和平均。由于采集数据时统计难度,对老年人具体的受教育程度和年龄没有进一步分类,希望日后能进一步在全南宁地区乃至广西地区开展,为广西的养老服务提供更多可值得参考的数据支持和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1]李娟,吴振云,韩布新.老年心理健康量表(城市版)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09):656-660.

[2]傅双喜.中国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报告[A].中国老年保健协会(China Elder Health Care Association).2010第二届中国老年保健(产业)高峰论坛文集[C].中国老年保健协会(China Elder Health Care Association),2010:17.

居家养老现状及问题篇8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形式健康的养老体系

Abstract:This article on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aging population,described the problems brought about by the aging society, and this stage pension systemcurrent status insufficient, and put forward a healthy living pension system which suitable for China.

Key Words: population aging, pension forms, health and pens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2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0岁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即可视为老龄社会或长寿社会。继1851年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龄社会国家之后,世界性的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情况越来越呈现增速趋势,而且老龄化正在快速地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人口老龄化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当今世界上大约有1/3的国家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1、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

与世界发达国家自然老龄化相比,我国老龄化增长速度比率要快得多。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证实:到2000年底,我国65岁以上的老人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由于人口控制的特殊政策,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就更为突出,迎接老龄化社会的挑战任重而道远。其特点是:①起步晚,我国老年人的服务设施、政策法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建设起步晚,观念弱,相对滞后;②速度快,发达国家用了上百年才走完的人口老龄化进程,而我国仅用了30年时间就走完了从60年代末的青年型、80~90年代初的成年型、到2000年老年型的全过程;③来势猛、后劲足,即老年人口的数量巨大,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迅速提高,令社会措手不及;④经济水平低,发达国家先富后老,中国是未富先老,人口老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在经济实力不强、尚未实现经济现代化的情况下,就迎来了老龄化的浪潮。

2、中国的养老居住形式及问题

从老年居住形式来说,目前我国以家庭养老住房为主,并且在短期内不大可能会改变。普通家庭住宅是老年住宅的主要形式受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我国大部分老年人重视家庭的价值,眷恋传统的家庭居住模式,希望自己可以在长期居住熟悉的环境中与子女一起居住,享受天伦之乐。虽然社会养老方式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家庭在现代和将来都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任何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不能完全取代家庭。与此同时,由于现阶段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出现,鉴于国家当前的经济实力所限不可能完全实现社会养老。所以普通家庭住宅仍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的主要养老住宅形式。但在城市建设中,我国现有的住宅模式基本是以在职中、青年家庭的一般生活规律为依据的,没有考虑住户未来的养老需要,功能上缺乏通用性和灵活性,未能充分照顾老龄人群的生理特点。在考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需求方面的关注就更加不够,难以满足家庭养老的需要。

社会养老及老年社区住宅是目前老年住宅的辅助形式,但社会养老住宅以及专门为老年人建设的老年社区数量较少,设施不配套,服务不到位,无法满足老年养老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家庭结构剧变,子女成人后异地就业,“空巢”家庭增多;又由于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得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单独居住,希望有自己合适的养老居所,这些,均会带来对老年公寓、养老院、社会福利院以及各种康复机构的需求的急增,这种需求,一方面表现在量的增加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住宅模式需求的变化上,即要求能提供多种不同的养老设施,比如老年公寓、养老院、托老所、护理院等,分别满足处于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或老年家庭的养老需求,当前,我国社会养老设施无论是从发展数量上,还是养老居住建筑形式上都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的需求,不能保证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社会养老住宅不仅数量少,而且模式单一。

3、建立健康的养老居住体系

为了建立健康的养老发展模式国家老龄委提出实行“个人、 家庭、 社区和政府四结合”的原则, 采用“老年人以居家养老为主, 集居社会化养老为辅,与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相结合”的老年居住体系。因此, 老年居住问题应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建立和完善我国老年居住体系。

3.1居家型老年居住体系居家型老年居住体系是以家庭为居住单位的单元模式。传统的“两代居”住宅属于此体系范畴。居家型是我国最主要老年居住建筑模式, 主要形式有子女同居、 子女邻居、 独居3 种类型, 他们之间的区别和特点见表1、2:

3.2社区型老年居住体系社区型老年居住体系一般是由政府投入资金社会服务老年居住体系, 即常见的有老年公寓、 托老所等社会养老机构。这种居住体系使老年人保持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一般有医护人员定期上门保健社区服务机构( 图1) , 做到小病随叫随到, 大病及时送往医院, 为子女减轻了负担。

3.3养老院型老年居住体系养老院型老年居住体系是生活、 文化、 娱乐和健康服务等设施齐全, 服务水平高,接纳对象广泛和规模较大的社会化养老体系。它以高龄体衰而缺乏或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为主要接纳对象,提供单身老人、 老年夫妇和多人居住的生活单元体系( 图2) 。每一套居室有独立的卫生间,以及电话、 电视和衣柜等各类设施。

3.4医护型老年居住体系医护型老年居住体系主要接纳对象是身体或精神上有显著残疾缺陷, 需要长期性和技术性医疗服务的老年人。体系的设施以提供完善的医疗设施和康复治疗为主要功能。因此,该建筑居住体系可与医院的老年人科病区相邻或统一规划, 主体建筑采用医院的护理单元形式( 图3) , 也可根据老年人身体康复状况设置特别护理和普通护理房间。

4、结语

随着养老观念的转化必然带来养老模式的转变。在新的养老观念下,传统的单一的在家养老或集中养老模式都已无法适应新的需求,必将被以离散型为主,社会集中型和传统型为辅的综合养老体系所取代。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建立系统的、综合的、多层次的社会家庭相结合的高效能社会化养老体系,成为适合我国国情的历史必然。

参考文献

人口老龄化对住宅区规划的影响朱建达

我国老年人居住建筑模式探讨杨国霞 沈山

当代老年人居住建筑类型浅析桑春晓程世丹

居家养老现状及问题篇9

关键词:宝山区;居家养老;改善

人口老龄化的冲击正在对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多方面、多途径应对这一挑战已刻不容缓。居家养老是探索缓解这一问题的有益尝试。全国老龄委办公室于2008年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对居家养老服务做出了明确界定,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而可知,居家养老的地点是老年人的家,需依托社区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支持。本文中涉及的观点主要建立在此概念基础之上。

2015年6月,上海老龄工作委员会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实施细则(试行)》,其中规范了社区上门服务和日间照料的内容以及细则。

一、研究内容概要及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上海市宝山区老年人家属或老年人。

2. 内容:收入,身体状况,养老方式的选择,居家养老提供项目的可及性,对养老服务的需求。

3. 方法:1. 文献研究;2. 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宝山区所辖的3个街道,9个镇中的1个街道和3个乡镇,每个街道和乡镇中选择两个社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60岁。发放问卷153份,收回153份。

结果分析采用描述性的分析方法,从年龄结构、养老方式偏好、政策知晓度、养老服务资源分布合理性等进行分析和描述。

二、结果及问题分析

1. 基本情况:宝山区辖3个街道(吴淞街道,友谊路街道和张庙街道)、9个镇和1个工业区(罗店镇、大场镇、杨行镇、月浦镇、罗泾镇、顾村镇、高境镇、庙行镇、淞南镇、宝山城市工业园区)自1989年宝山县、吴淞区合并为宝山区以来,第6次人口普查发现宝山区户籍≥60岁人口已达22.12%(全区常住人口为1904886人),即老龄严重化。宝山民政网上,全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共13个,老年人助餐点19个,日间照料服务中心23家。

2. 具体问题和分析。

(1)问卷所涉及的老年人对象的年龄及养老方式选择及比例。

调查人群的年龄分布为60~69岁,51人(33.33%);70~79岁,84人(54.91%);80岁以上,18人(11.76%)。另外,选择“家庭养老”的有109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的9人,“机构养老”8人,自我供养27人。

调查问卷显示在社区和机构进行养老的比例较低。根据上海市9073养老格局“90%老人在家庭养老、7%依靠社区养老、3%依靠机构养老”,调查中的依托社区的比例偏低为5.88%,可能的原因是此次调查中样本80岁以上老年人比例较低,导致符合《上海市老年人统一照护需求评估标准》的样本较少。

其次,“自我供养”的选择人数为27人(17.64%)。自我供养是指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都是依靠自己为主。这一比例偏高可能是随着家庭保障功能弱化,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淡化和社会保障水平提高有关,因此该选项主要集中在60~69岁相对低龄的老龄组中。

(2)家庭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健康状况。

在被调查的153位老年人中,有疾病且生活可以半自理的占到16%,暂时健康没有疾病的为21%,有一到两种慢性疾病但生活能自理的为62%;其中,有疾病且生活可以半自理的这部分老人需要家人或者护工的医疗支持,他们的年龄主要是在70岁以上,并且年龄越大就越需要医疗服务。

另外,受访者中只有15.6%的老年人喜欢参加社区居委组织的娱乐和爱老活动,10.9%的老年人在生病的时候去过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其他老年人由于身体健康(21%)可以自我照顾或者家庭内部支持暂且不需要社区的一些养老服务,还有37.6%的老年人由于个人喜好不爱去社区参加相关活动。选择在生病时去社区卫生服务站或者日间照料服务中心老人比例较小,可能与社区的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态度较低、老年人的健康档案不完善有关联。

此外还值得注意的是11%受访者的家属或老人享受过社区志愿者的服务,这是很好的一个现象。因为随着家庭规模的减小,生育率降低,城市人口的老年和青少年抚养比逐年增加,家庭中的主要产生收入的中间力量压力很大。若是其不在家(外地出差或其他工作原因),导致家中老年人无法被照顾(尤其是患有慢性疾病或者精神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阿兹海默症等需要及r看护,定期去医疗机构复查的一类老年人)是很受困扰的事情。因此,如果社区间的人自发地形成一些互助或志愿者协会就能很好地缓解这一压力。

(3)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认知度。

上海市从2000年开始试点开展居家养老服务,2003年开始政府通过购买服务,以发放服务券的形式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然而,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老年人及其家属都不知道有居家养老一事,在调查中,有65人(42.5%)不知道有居家养老服务补贴,而已经申请了该补贴的仅有32人(20.9%),嫌手续麻烦不愿申请的有24人(15.7%),仅有7人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好而无需申请。调查中还发现,居民并未对社区养老这一模式展现出太大的积极性,也没有形成一定的生活氛围,这一问题似乎不受重视。

与此有一定关系的是在受访的老年人中,有部分愿意在医院接受护理或者照护。但其家属表示是每次路途比较遥远(尤其是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接送和老年人的安全问题也给他们造成了一定的工作影响。而如果老人能够在其居住的社区附近的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接受专业的医疗护理,还有工作人员负责接送老年人,那么大多数平日上班的家庭成员是乐见这一情景的。

(4)助餐点的使用情况。

2011年黄浦区民政局作过一个调查:在社区老人中,85%老人都要求解决吃饭问题。为此,上海连续多年把助餐点的建设作为市政府实事。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共计576个,比上年增加43个;受益人数6万人。

现在宝山区辖区内共有19个助餐点,多采用整合现有资源、改扩建敬老院、利用社区单位及院校食堂、租赁社会场地等多种途径来实现老年人用餐便捷性。从抽样调查结果来看,经常去的仅占15.69%,大多数老年人对助餐点持观望态度;其次,对用餐环境有质疑的老年人占比为16.99%。据去过助餐点的老人说,现在一顿饭,老人出7元,街道补贴1元,可以吃到一大荤、一小荤、一素菜和一。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街道还免费送餐。政策对老年人来说很好,但是由于是公私合营,菜品质量和安全,价格以及服务并不均质化导致了一些老年人不愿意去尝试。

再从助餐点的分布来看,大多数的助餐点集中在靠近经济比较繁华的中心城区周边区的几个镇和街道,相比起来,宝山区西北部(靠近远郊区)的助餐点分布就比较稀少,尤其是罗店镇和罗泾镇;罗泾镇、月浦镇和大场镇形成的三角区域中也没有助餐点的分布,住在其间社区的老年人用餐会比较不方便。在调查中就有23位(15.03%)老年人表示助餐点离家较远,没必要去。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养老服务政策和补贴的宣传

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媒体力量、公益广告等大力弘扬我国尊老、敬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让子女们放下思想负担,借助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实现对父母的关怀。然而,很多老年人自己或者家属在自身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很难得知该政策,所以社区居委作为一个政策宣传的平台可以起很大的沟通协调作用,若其能和社区志愿者自发组织介入帮助其申请就会事半功倍。同时,居委、街道办事处可以发放告知单、组织居委干部上门宣传的形式,让居民家庭真正了解居家养老服务的内涵、申报流程以及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让更多的老年人足不出户在家就能享受优质的具有人文关怀气息的养老服务。

(二)继续深入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

如前文述及,真正在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受益的老年人很少,运营成本大却收效甚少。如果日间照料服务中心能作为一个平台,把社会上各种资源嫁接进来,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一般的健康指导、健康管理;日常照护,包括中午吃饭、洗澡、午休;陪同看病就诊;接送服务;兼顾群体康复和个体康复,在提升改善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使得社会资源更加有效地相互衔接,释放更大的效能。政府应当鼓励和扶持更多企业来参与到这个行业的建设,也利于相关行业就业压力的缓解。

(三)加快培养专业服务人员,协调养老服务资源区域间转移

行政相关部门可以制定一些激励政策,鼓励大学生或其他爱心社会人士等参与到该事业中,并将其培训和郊区县从事居家养老事业有关工作的经历与未来就业挂钩,将其作为具体地区特色的产业推进,并辐射周边,积极输入人才,支持郊区县的人员队伍的建设。也可以考虑通过政府购买方式与专业院校加强合作,定期或不定期培训养老服务人员,在整个区域内统筹调配,尽可能使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

(四)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目前尚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对社区助餐点的菜品质量和价格标准进行监督和约束;因而,老年人的食品安全问题就是一个潜在的威胁。而且老年人受限于自身条件,如果真正遇上食品质量问题也很难维护自身的权利。鉴于此,相关行政部门在完成事前规划、事中拨款的同时,还应该动态监督助餐点的运行状况,以便随时了解实情并及时处理突况。可考虑引入第三方对助餐点进行考核和评价,并采取奖惩和弹性进出机制,以利于形成真正有效的监督约束力。

参考文献:

[1]李明珠,郭祖鹏,陈雪峰.适应人口变化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策略探讨[J].上海预防医学,2012(03).

[2]张波.中国居家养老典型实践模式的比较研究[J].江汉学术,2013(04).

[3]白岩岩,王裕民,蔡玫珠.上海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及影响因素[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4).

[4]杜少英,张艳文,冯智聪等.城市居家养老现状及对策[J].中国老年学,2013(12).

居家养老现状及问题篇10

关键词:养老院;景观设计;人性化

1 研究方面

1.1 研究的背景

(1)全球人口老龄化。1865年法国最早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的浪潮。目前,世界上已经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达到10%,甚至有些超过了10%,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的行列。

(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起源与发展。现今我国正处在生育率较低,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阶段。中国人口老龄化因为各方面原因形势越来越严峻,从家庭到社会到政府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养老问题解决不好必定会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干扰。

(3)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第一,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多。大概占到全亚洲老年人人口的1/2全世界老年人人口的1/5。第二,未富先老的现状。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和西方国家有所不同的是:我国体现的是“未富先老”。而西方国家出现人口老龄化的时候,他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一个水平,所体现的是“先富后老”,以充分的经济水平来解决老龄化面临的社会问题。第三,城乡颠倒、地区间的发展非常不平衡。第四,“空巢”老人增加速度加快。中国提倡两代一起居住或者多代居住,并且“4-2-1”的家庭结构模式近年来日益凸显,这种类型的老年人人口还将会继续增加。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我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特点,对中国传统家庭养老的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随着我国经济不断进步,对养老事业的投入加大,以及各级政策的重视,出现了更多模式的养老社区和老年公寓,更多的老年人及其子女也开始慢慢接受养老社区养老的方式。

1.2 研究的内容

首先从中国“养老”概念溯源探讨中国当下的养老模式。其次从对老年人心理生理特征以及对环境景观的需求分析来了解老年人当下可依托的环境景观。在理论研究中根据养老社区室外景观设计的空间布局;养老社区室外景观的要素,主要从硬质和软质的景观要素:道路交通、水景、植物配置、交往活动这四方面的环境要素来做具体分析。通过上述的研究得出养老社区室外景观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行为模式的影响最后根据以上分析总结了养老社区室外景观设计原则,主要是功能性、安全性、舒适性、保健性、沟通交流、价值体现等原则。并通过国内和国外的案例论证上述的理论,验证这些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的,得出养老社区室外景观设计研究总结,并对养老社区景观设计的发展作出展望。

2 国内外发展现状

2.1 国外养老社区研究现状

老龄化已是全球化问题,我们可以依据老年人身体机能的变化,深入地研究设计出适合他们生理需要的居住环境。随之而来,老年室内居住环境的研究应运而生,目前,对室内居住的研究已经非常完善。除了设计师和病理学的努力以外,社会各阶层的学者从私密性需求、尊严需求、社会属性等角度切入,研究老年人更深一层的心理需求。

西方国家以美国为例,早在19世纪60年代末美国就步入了老龄化社会,《美国老人法》对社区计划、养老福利、老年住所设施三方面做了很大的改进。在社会养老设施中,着重建设高龄老人迫切需要的护理院,优惠和鼓励私营企业经营。亚洲以日本为例,制定了东京住宅条例,明确指出了东京住宅政策的目标和基本方向为“东京都应加强必要措施,以促进高龄化社会住宅的发展”,包括民间住宅、公共住宅。从目前所收集到的资料看,国外研究的基础点是针对本国老人的独立生活的习惯,只是向社会指出了如何帮助老年家庭解决安全和独立的生活问题,这个问题也成为老年住宅环境对策的中心。对应于这种环境对策,在住宅形式上产生了老年人专用的住宅,在社区规划上形成了老年人集中居住的老年社区。在老年居住体制上更多的是依赖民间机构和组织,政府只是给予相应的资助和鼓励。

2.2 国内养老社区研究现状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相对比较晚,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逼近,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根据联合国《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中国政府成立了“全国老龄问题委员会”,提出了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老龄事业道路行动的目标。

目前,推动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主要群体是广大的中小型企业。例如,在养老院企业的经营方面,就逐渐兴起了家庭式养老、日托、整托等,很多地区也己引入了地方政府、红十字协会,并创造性地出现了将养老院的经营和房地产的经营结合在一起的产权养老院,这使得养老院产品多样化、功能细分化、服务延伸化。养老区(点)从经营的主体内容来说,都在追求民族化、地方化;从服务设施、服务体系形成的综合服务质量来说,是追求国际化、现代化、标准化。但在这些创新之举背后,养老行业中的一系列问题仍没有解决,集中体现在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管理理念陈旧、市场秩序混乱方面。

3 结语

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我国“未富先老”的社会现实情况以及家庭养老的负担加重,使我国社会养老压力加重,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不得不由家庭转向社会的一些养老服务机构。

在我国,鼓励和引导个人和企业参与养老服务业行业是当前解决目前我国老年人个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家庭成员和睦相处、使社会稳定,促进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但当下的情况很难满足我国老年人人口快速增长,“空巢”、高龄和病残老年人的需求。根据本人先前对国内外现状的调研,从调研结果来看我国的养老模式更加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大多更愿意有子女的陪伴,而不像欧美国家的文化老年人更趋于单独居住,更加的自主性。所以在养老社区的室外景观上我们可以借鉴其绿化配置,亲近自然的理念但在空间布局上应当结合我国老年人心理特征来提供设计方案。然而这也是我国养老社区室外景观的现状,虽然绿化容积率高但是使用率却十分的低。忽视对户外环境营造,景观设计中没有切实考虑老人的心理、生理需求,空间布局不合理,公共设施设计不合理,植物配置没有考虑整体环境色彩不协调,使老人失去了与户外接触的机会。相对于一般的集体居住的地方,养老社区的室外景观要营造安全舒适的环境,便于管理,同时也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老人必要的室外活动。最终打造一个适合当今中国老年人心理需求的养老社区室外景观环境,让老年人可以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有子女的陪伴和自身的体验空间。

参考文献:

[1] 陈晓婷.城市公园中老年人绿地活动空间设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 安丽.基于老年人日常出行特征的住区规划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3] 沈莉颖.城市居住区园林空间尺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4] 熊启明.社区公园中老年人活动场所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

[5] 张琼.我国人口转型特征及其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D].清华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