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旅融合方案十篇

时间:2023-12-27 17:55:34

农旅融合方案

农旅融合方案篇1

 

一、紧盯“大新特”名录,努力拓展县域旅游金融服务。切实把旅游产业作为服务“大新特”三农的重要内容、提升县域支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来抓。今年省行下达我部县域旅游贷款1亿元,4A级景区金融覆盖面50%。我部指导支行大力营销县域4A级以上景区、部级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遗产等景区客户;择优支持客流量增长快、收入稳定增长的3A创4A的景区客户;适度支持景区规划内优质旅游饭店客户,积极支持乡村旅游发展。要求各支行按照“大新特”名录,落实营销责任,强化营销力度。由县支行行长担任分支行营销团队组长,切实做好高层营销,亲自管,具体抓,务求抓出实效。

二、扎实推进城镇化综合金融服务。省行下达我部2亿元的城镇化贷款计划,指导相关支行研究落实相关工作措施,加快推进城镇化融资业务发展。主动对接当地政府有关领导、有关部门和项目主体,全面了解当地城镇化政府购买服务的规划安排,摸清各类项目的金融需求,努力达成合作的共识和意向,为业务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量身定制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全面满足客户金融需求,发挥我行综合经营优势。

三、紧扣西安市农村工作主线,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导支行按照西安市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今年工作重点的八个方面,加快与区县政府对接,制定金融服务方案,服务地方经济,做好信贷投放。

四、大力推广政府增信支农模式。指导支行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出资设立涉农风险补偿基金,解决信贷投放担保难题。力争4个县域行全部开办“政府增信”模式贷款业务,成为政府增信担保机构主要合作银行和基本账户开立行。指导省行已经审批同意开办政府增信业务的临潼区、未央区支行两个支行尽快完成业务落地。

农旅融合方案篇2

关键词:“三农”;战略性问题;农村金融;村产融合;农村人口教育

中图分类号:F303.3;F3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20)09-0212-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0.09.045

中国长期着眼于“三农”战略,在各个维度、各个领域都开展了探索性的工作。目前城乡二元对立现象逐步改善为一体治理化发展格局[‘’,农业通过设施化、生态化、景观化开发较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但尚未实现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的新目标,农村金融需要发力、村镇产业需要融合、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需要提升成为改革深化的新方向。当代“三农”战略应当围绕时代变革的诉求建构改革路径,耦合问题机理探讨关键策略,结合理论创新与规划要求践行具体要务。本研究设计出新阶段“三农”战略的内容和要求,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围绕解决既有问题提出振兴乡村发展的新思路。

1当代农村战略性问题探讨

1.1当代农村发展的思考路径及问题探讨——农村金融

目前,“三农”战略已然取得阶段性成就,改革工作演进至新周期,偏重城镇化管理模式的一体化现状仍需调整,因地制宜的战略方针需要去实现。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今后的工作应当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并优化乡村振兴格局,实现统筹发展空间,优化发展布局,分类推进优质村落形态发展。该规划从空间维度上给出了当代农村战略性发展的思考路径,即从宏观布局、发展统筹、顶层设计、特色改造等方面给出了指导。然而,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和生态整治困难、各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等问题要得到有效解决,都需要金融服务支撑。目前农村金融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不少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仍处于传统保守的运作状态,在一定时间内较难快速跟上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水平,在用户数据管理上无法快速实现技术标准,无法达到深化金融大数据、创新应用服务、夯实乡村信息化基础的现行标准。

农村金融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力量,是推进农民收入与消费水平提高的工具,是农村区域开展各类建设改造与开发规划的资本源头,也是鼓励当代农村多元化、生态化发展的保障。可以说农村金融机构不仅承担着农村发展建设的职责,同时也是保障农村产业经济和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功能机构。然而农村金融改革40年来,困扰农村金融的诸多根本性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如农村金融市场机制不健全、供需结构失衡、金融基础支撑体系薄弱[2]等制约了农村金融体系在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功能的发挥。因此需要从供给侧结构进行创新改革,建立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金融市场服务体系[3]。

围绕农村金融的改革需求推进其升级发展,确保其为居民生活、产业升级、社会保障、扶贫攻坚、乡村治理、绿色转型、信用环境维护等多项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因此,农村金融今后的升级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承担多部门联动衔接工作,确保供给产融不脱节,供给方式先进精准且有效[4]。②教育水平、政府支出、产业结构等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的目标存在高度一致性[5],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兼顾。③农村的治理工作需要一定的金融互助社类组织参与,是体现并实现有效的民事主体资格与信用管理的农村发展基点,是根植于乡村文化土壤中实现社会良治、善治的农村治理基础[6]。④结合大力加强“三农”绿色金融服务转型和深化的诉求,需要农村金融机构集群共同带动乡村企业服务、农业园区基地服务、农户创收服务和农村信贷服务[7]协同发展。

1.2农村金融发展诉求及当代农村战略建议——农村金融机构转型升级

目前农村金融发展的不少诉求还需要去实现。提出了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制度[8],扎实推进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的落实要求,无疑是对农村金融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配合农村承包土地分配政策及保障资产使用和运营,同时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并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的规范。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还需要统筹环境保护及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管理内容,也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参与进来。目前中国跨境电商行业发展势头迅猛,优质农特产品存在竞争优势,无论是农产品外贸还是跨境农产品电商都存在对金融的需求。金融支持乡村振兴[9],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建立风险共担机制。

1)农村关键性建设任务由国家金融机构主导,并负责标志性项目发展。打造由国家领导的战略主导带头项目,打造中国特色农村金融品牌,明确金融机构具备一定的公共性价值和社会、生态效应,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广大群众的品牌路线。如增加金融普惠性科教文卫设施建设;根据当地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核心带设计与建设知名村落地标,并改善周边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

2)农村发展质量与效率的提升任务应由农村金融机构配合适度的激励政策推进落实。加强创新激励政策管理,鼓励农村各类金融机构创新人才和团队参与,提升评价策略、治理手段、业务产品创新的专业度与广泛性;借助大数据智能技术实现农村发展与金融业务配合的精准服务;扩大农村创新金融业务规模,降低服务费用,增强普惠性优势,并重点围绕探索有利于形成优良的本地文化与村落文明的项目加强农村金融的服务支撑,尤其重点培养新型农村信贷业务发展,如针对职业培训、家庭建设、教育基金等信贷需求提供新农村生活信贷业务。

3)农村战略整体目标的实现应由支持村民自我发展的金融环境和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保障。针对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完善农村金融立法,确保农村金融机构向专业化、多样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以便更好地配合当地政府的規划,对当地规划有效地补充、支撑和服务;并针对当代农村问题,围绕发展诉求更新战略对策,确保农村金融的先进性,促进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孵化本地特色产业链,保护村落文化和优化自律文明的农村共治式发展。

2当代农业战略性问题探讨

2.1当代农业发展的思考方向及问题探讨——村镇互动、产村融合难题

中国当前的农业发展存在产业自身突破的屏障,同时也需要应对农业工业化改造及现代企业治理竞争水平提升的难题,如探讨产城融合模式的有效路径,使用信息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经营能力,加强产业链条上的创新。可同时实现互动、融合、高效、文明、特色化发展模式,是当代农业发展的准确方向,区别于资本主义“千城一面”的同质化、碎片化的抽象城市空间[10]。

目前,农业生态安全问题凸显,需要处理和转化[11],集中化管理与实现适度的规模经济农业是可行的转变思路,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农业生产方式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12],契合了倡导的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三重改革要求。因此需要从机制和运行形态上进行现代化升级,结合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多元共效的思路探索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创新,如打造新型全域旅游产业,探讨和践行产城融合、产村融合的模式,创新跨区域协同发展及村镇间高效互动。产城融合策略的实施过程需要面临老旧园区的改造甚至是迁址的难题,因为目前“产城分离”“一股独大”是最普遍的现象,而更新功能与规划内容需要推进“多规融合”“城区联系”“网络社区”[13]等空间变革系列措施,实施融合再造,并针对环节问题去落实管理标准,确保区域内各资源调整到位,配合形成互利共生[14]的融合形态,围绕融合方案去调整管理系统、生态环境、土地安全、社区治理、区域发展、资源配置等对策,确保农业创新、集约、节约发展。

全域旅游将区域内的产业资源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打造,其逻辑在于保护生态环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培养游客文明和适度开发形成高品质的全域旅游业态,实现既有资源创造收益,又带动经济整体发展的效果,并纳人全部居民工作生活中,使其共同参与,以此确保全过程、全时空的旅游体验,提升旅游质量的同时形成社会共建共享的过程。村镇互动、产村融合还存在顶层设计上的战略难题。目前不少地区推出的规划策略实际上并未做到真正的全域概念,在后续实践过程中也存在多维度、全方位设计的问题,从参与到实现管理并未全部与企业结合、与居民合作,统筹全村资源和人力,而游客旅游全过程衔接断裂,社会管理水平也未跟进。因此,今后全域旅游改革工作还需进一步落实多规合一、公共服务一体化、分类改革、旅游监管全覆盖等任务,提升治理水平,建立适度的规模经济秩序,确保特色、美丽乡村真正有序发展运行,而不是工业化的农业集聚地或是污染的旅游村落。另外还需分析目标实现所需的管理能力,如打造的新产业是否能够带动老产业转型,开发全域旅游时领导干部队伍本身是否具备一定的审美和创造力,来确保对特色物质与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扬。

2.2真正意义上的全域旅游产业创新与当代农业战略建议

全域旅游是综合农业各产业链可旅游化开发的产品,开拓新经济,打造既能创造经济收益又能提升社会价值和生态效益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产业形态。真正意义上的全域旅游产业创新,应当按照农业合理化、特色化以及农民主体化、农政公共化的原则,以便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因此,全域旅游的重点在探索融合与互动的机制,结合各地特色的业态方案,耦合可运作的政策系统与“三农”资源,围绕时代变革的诉求去孵化并开发出可持续的新农产业,确保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技术设施、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多方面的因地制宜的要求,并为竞争性资源形成有力保护与规范的秩序管理系统。目前中国不少地区已经开展了实践探索,保护村落文化有利于整治空心化,还能发展特色全域旅游经济[15],如浙江省湖州市和孚镇民当村打造出产村景融合的精品村规划[16],产业链与非产业链功能混合的小微制造业村镇[17],利用修缮古村落的契机将文化与党建相结合,借力景观与绿化方案实现与产业相融共生的效果,以此提升农产品品牌效应,扩大本地特色,优化区域布局,实现本地小微企业集中集约发展[18]。浙江省瑞安市通过“产、村、人”融合立足生态特色,充分挖掘特色遗传基因,联动更多音乐美术、创意产业、高端商务、休闲度假产业发展[19]。从实际发展效果来看,这些获得“部级生态村镇”称号的村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远超过全国村镇的平均水平[20]。因为农业碎片化难以集中规模经营,也难以保证发展的健康持续性,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更不利于农村传统文化形态的保存和延续,所以融合共效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出路,构建国家组合品牌系列,挖掘出差异化的特色,是开展全域旅游及产村融合发展模式的关键。因此,创新发展与改革工作应当朝着更加高效、文明、集约、节约、融合、产学研一体化的方向改进。

1)打造全域新型旅游产村融合模式,丰富各地旅游资源。要配合名树、古建筑等特色风貌进行联合设计,形成现代文明统一的展示体验效果,提升当地在公共服务及多元业态发展方面的水平,扩大经济规模,提升竞争实力。然后延伸至科教文卫多领域,带动更多产村融合的产业出现,尤其是特色农业的全域旅游产学研模式。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村镇政府和村委会权责,给出合理的改善村内产业结构的方案。联合村镇力量共同发力推进产村融合化、全域旅游化发展,全面实现协同治理。建设互联网基础设施,搭建全域旅游网络综合平台系统,借助互联网去推进特色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展示和营销,挖掘社会人文角度的新体验价值。加强推广传播,增强公关效果,邀请各界专家点评与推荐,邀请网红、明星等参与讲解本地文化和旅游特色体验,丰富特色农业全域旅游视频内容,提升旅游项目的知识价值和厉史内涵。新型全域旅游产业务必树立村镇互联网产业发展战略,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凝聚合力,革新农民观念,改善农民行为,传递精英农民的先进生产观念[21],发挥乡贤作用,实现共治、共享、共建、融合的新兴经济发展效果。

3)推进农业差异化特色战略。在产品细节、文化包装、使用区别、体验效果上进行差异化特色提炼,挖掘古代历史人物故事来传播特有文化,如产品品味格调、食用讲究、搭配文化、烹饪技巧、季节方案等,这些特色内容还可以衍生出增值业务和更多的盈利空间;丰富景观表演等内容,形成分享传递、自助参与创作或文艺表演活动等一系列旅游内容,有利于主题宣传,也有利于主题体验园区及休闲设施的供应与消费,还有利于解决农业生产过剩的问题。发展全域旅游产业,可以实现以养定种、粮改饲、种养加一体化、“互联网+农业”、PPP模式、循环农业等模式,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推动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扩大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构建农村人口全覆盖的普惠制的综合性合作社体系,实现社会资源资本化,维持“三农”稳定,实现社会化生态农业的发展状态[22]。

3当代农民战略性问题探讨

3.1当代农民战略性问题的思考逻辑及问题探讨——农村人口教育需求

新时代“三农”战略思想本身的价值维度是维护亿万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福社[23]。从宏观层面上,农业“四化”对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具有明确标准,符合社会进步发展理论。从微观层面上,给予每个农民個体进步发展的教育条件,可提升农民个体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可维护地区发展平衡。目前中国城乡人口受教育水平差距较大,是通过城乡间自由流动解决既有问题,还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进创新能力,配合农村农业战略发展所需,都需要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因此,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农村人口教育。当代农民首先需要具有积极乐观而充满活力的劳动状态,其次在出现问题时需要具备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即通过学习和工作,在心智、态度、意识、觉悟、技能、素质方面获得进步提升。经过分析可知,目前农村人口教育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农村人口教育工作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坚持农村教育改革,为农村发展提供保障。

当代农民只有实现知识富强才能真正打破恶性循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农民阶级具有革命性与保守性的二重性特征,介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属于“中间阶级”范畴[24],造成这一特征的原因主要有2点。

1)固有观念部分“原封不动”延续下来,导致农民无法全面及时化解发展风险,解决发展问题。农村封建观念、不良习俗、民间类活动以及不文明用语和家庭暴力等问题长期存在,并且还在持续,家庭暴力和其他农村恶习对农民阶级后代形成不良影响。新时展又容易造成农民代际观念断裂,有些新生代农民强烈的教育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进而陷入困境。

2)教育资源不能与农村人口教育需求形成较为完整的对接。目前农村教育资源与实际需求不对接,师资力量、学校综合水平、家庭重视程度、教育支出占比等方面短期内无法缩短与城市的差距,农村产业发展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教育的发展。

3.2农民发展性诉求及当代农民战略建议

经济扶贫易,精神扶贫难,农村人口教育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较于产业及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的周期往往更长、难度更大,要实现乡风文明还需要在社会支持系统方面进行优化。而在社会支持系统方面,落户制度尚未健全,农民工市民化身份难以实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权利,子女教育、工作机会、住房、社会保障权益及失地农民保障、收入水平提升等方面均表现出不足。目前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协调工农、城乡利益关系仍存在一定困难。

创新发展与改革工作应当从顶层设计出发,重点围绕文明素质提升和自律、自省、自觉、自发学习等方面开展工作。相关部门也应提供并加强教育培训服务,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尤其要深入了解当地农民的心理需求和实际发展中的困难或是生活中的困惑及问题等,及时给出解答并帮助解决。围绕心智、能力、结果等一系列的创新需求开展实践,在给予更多直接资源和产业机会之外,还需要配备推动力保障系统,在权益和激励上做好运筹与分配,做好创新结果、权益保障及战略主导等稀缺性激励资源的分配工作。满足农村人口教育需求,优化社会支持系统,是农民发展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和外部拉动力,二者共同构成当代农民战略性富强的改造主体。

1)多重激励手段提升农村人口文化素质。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先从最熟悉的领域开发潜能,提升自信心,提升创新创业实力,培养当地农民企业家、农民科学家、农民社会家、农民活动家等,形成良性循环的共同协作进步的文化氛围,形成有效传递作用。促进农村人口雇佣制度转变,与时俱进地开发与仓]建适合教育体制,形成“三农”产学研模式为最佳。

2)丰富特色乡村社会活动,强化乡村归属感。针对产业链各类新兴业态给出支持政策,促进产业园区化打造,提高农村惠民政策力度、深度、广度、丰富度,进而做好培训惠民、教育惠民、医疗惠民、扶贫惠民、安居惠民和福利惠民等工作[22]。开展农村人口教育理念宣导、教育事业升级、教育服务改革工作,号召互联网平台开放给农村人口免费自助学习课程,提供网络培训和就业服务通道。

3)做足社会支持系统服务工作,加强党政教育领导作用。加强党政、历史、综合素质、科学知识、文化卫生方面的教育支持,优化社会整体环境,提高党政水平,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村建设与农业形态科学现代化水平、文化卫生教育事业服务水平。马克思认为农民阶级的特性说明必须实现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权才能保证革命的胜利,之后毛泽东在研究了中国农民的特征后指出,固有的分散、散漫、文化素质低以及缺乏政治远见的局限需要教育和引导,务必要以党政力量带动并结合政治与文化共同教育[23]去引导和进步。因此要加强党政带动,在普惠教育措施和供应等方面要做好战略部署,强调教育重心的优势资源倾斜,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量化对接,通过乡村治理工作落实社会与家庭环境对教育重要性的认知,改造父母的教育观,完善农村子女教学的服务系统,深化各村落教育激励工作改革。

农旅融合方案篇3

一、旅游产业融合的基本概述

我国的旅游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由于旅游产业具有高关联度,决定了它能带动其他有关联产业共同发展的特征,整体促进整体经济的飞速增长,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旅游产业同工业、农业、会展、医疗等行业相互融合,体现了旅游的新型产业功能。例如,旅游景区可以同时实现医疗、会议组织、展览、养老等新型功能。这些新型产业的形成证实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互相融合的形成。

虽然我国旅游产业融合仍处于成长阶段,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思想和方法论。但是,旅游产业融合对旅游业产生的积极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旅游产业融合促进旅游产业的不断革新,另一方面,它对于旅游产业不断优化结构和发展,各个旅游产业之间相互竞争求发展,最终促进了旅游产业整体的进步。加强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度,促进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是我国旅游行业首要考虑的问题。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进展分析

我国现有的旅游产业融合相关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单一性产业融合模式的研究,包括旅游产业融合的方式、产品、影响等,研究成果不多。

(一)旅游产业融合的产品研究

不同于其他产业,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和其他产业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容易实现和其他产业的融合,从而有利于旅游产业融合产品的多样性。例如会展旅游,将会展行业同旅游行业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同时满足了社会群体对于旅游和会展两方面的需求,促进了会展行业和旅游行业的共同发展。农业旅游将农业和旅游相互融合,一方面促进了旅游行业的创新性,另一方面增强了社会群体对于农业的深入了解。此外,目前还有将医疗养生与旅游融合的医疗旅游,历史和旅游融合的红色旅游,体育运动和旅游融合的体育旅游等多种旅游产业融合产品。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式和技术研究

旅游产业融合产品的多样性形成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即融合模式的多样化。例如,将动漫行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主要是通过两个产业之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达到融合。这样的旅游产业融合受技术水平、市场需求等的推动。将历史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主要是通过两个产业之间的资源共享达到融合目的,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旅游产业融合的推动力主要是旅游具有休闲性和体验性,以及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等。而旅游产业融合也会收诸如经济管制、需求和产业功能等的阻碍。

(三)旅游产业融合的效应研究

大部分学者对于旅游产业融合的效应研究都借鉴了实际的案例进行说明,从而得出以下相关结论。旅游产业融合加强了人们对于旅游产业的认识,改变了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分布,强化了旅游的功能性。将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诸如文化、体育、历史等进行融合,不仅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创新性,增加了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还有利于推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它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最终有利于社会经济利益的增长。

三、旅游产业融合启示

旅游产业融合现象的发生具有必然性。社会的整体发展对于旅游业中产业融合的产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外,社会经济不断发生,人们的生活需求也逐渐由物质需求上升为精神需求,因此旅游市场的需求也得到提升,人们对于创新性的旅游产品具有更高的热衷度。为了提升企业利益,企业需要持续的开发创新产品,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整体效益的提升。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旅游产业融合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持。

由于旅游产业融合处于不成熟阶段,它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成果不具有系统性,成效甚微,未来的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系统化的旅游产业融合研究体系

之前的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资料均注重针对旅游产业融合特定领域进行探究,研究内容不成体系,不利于相关资料的查询和学习。因此,未来应当促进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的系统化,建立完善的研究体系。

(二)研究旅游产业融合产品的研发过程

旅游产业融合产品的开发过程应当以经济理论思想为主要方针。旅游产品开发阶段与产业融合理论要相辅相成,对该阶段中产业融合现象进行透彻分析。例如,在市场调研阶段,要深入的了解消费者对于旅游融合产品的需求。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对技术和产品融合的运用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确保为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建立坚强的理论基础,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三)对旅游产业融合的途径和模式进行深入化研究

旅游产业融合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最新形态,因此旅游产业在同其他相关产业进行融合时应当以具体实际的案例为参考,实现融合方法和模式的多样化。通过对于现有的融合模式和方法的调研,分析和总结,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方法和模式建立坚强的理论基础。

(四)对旅游产业融合和企业经营战略的结合进行进入化研究

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仅仅有理论支持是不够的,我们应当将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进行相互结合,这样才可以保证旅游行业能够持续的发展。此外,应当加强对于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学习,进而对于我国的旅游产业融合的现状实施实证研究,完善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的体系。

(五)研究方法需要保持不断创新

农旅融合方案篇4

为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我县实体经济力度,改进和提升金融对旅游业的服务水平,支持和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对县域经济贡献度,结合我县旅游业发展实际,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意义

加快发展旅游业是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方面。加强和改进旅游业金融服务,支持和促进我县旅游业加快发展,既是金融部门落实服务业大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重要举措,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体现。县内金融部门要高度重视,合理调配金融资源,创新金融工具和产品,抓住我县旅游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支持和推进我县生态山水游、历史文化游、休闲农家游等旅游项目转型升级,把旅游业建设成我县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群众更加满意的服务业。

二、区别对待、有扶有控,加强和改进对旅游业的信贷管理和服务

(一)改进信贷管理,加强对旅游业的信贷支持。县内金融机构应根据旅游业的特征,制定和细化符合旅游业经营规律的授信标准,改进和完善风险评价体系。根据旅游项目的风险和经营情况,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期限和还裁方式。对旺季旅游企业的短期小额贷款,要适当简化审批手续,确保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获得方便、快捷的信贷服务。对于县内重点景区建设要加强信贷资金配套支持,特别是要积极参与我县“十二五”规划中涉及的旅游项目建设,如:天汉水城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期项目,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基础设施项目、旅游产品开发项目、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元坝古镇改造项目等。

(二)创新发展符合我县旅游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模式。县内金融机构要在依法合规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展旅游景区经营权质押和门票收入权质押业务,积极开展旅游企业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林权抵押等抵质押贷款业务。针对旅游企业财务特点,积极为旅游企业提供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融资贷款、流动资金贷款、票据贴现、资金结算、现金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

(三)加大对小型微型旅游企业和“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金融机构要加大旅游贷款营销和宣传力度,采取多种方式宣传金融知识和征信知识,积极培育旅游企业信用,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型旅游企业、“农家乐”、庭院经济等实行差异化的信贷管理和考核办法,扩大金融网点贷款审批权限。对于合理利用农业景观发展观光、特色和休闲旅游的项目和企业,要积极采取多种有效信贷模式和服务方式予以支持。加快推进农户信用信息档案建设,鼓励通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形式支持乡村旅游发展。

(四)加强旅游景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行业和旅游景点金融服务便利性。县内金融机构在确保营业安全的前提下,在旅游景点增设网点和自动提款机等设备,合理安排银行网点的服务时间。在旅游旺季,应适当加大原封新券投放力度,优化流通中人民币券别结构,延长服务时间。选择较大旅游景点作为小面额人民币定期特约供应点,满足找零需求。

三、支持旅游企业发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和方式

(一)对我县旅游资源丰富、管理体制清晰、符合国家旅游发展战略的旅游景区和企业,金融机构既要在信贷上给予倾斜支持,也要积极引导、培育、推荐其逐步走向上市融资。

(二)通过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进一步加强债券市场对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区域集优等方式扩大中小旅游企业集台票据的发行规模,建立和完善中小旅游企业直接债务融资担保机制,协调落实中小旅游企业债务融资的风险缓释措施。

(三)鼓励社会资本支持和参与旅游业发展。放宽旅游市场堆入,打破行业、地区壁垒,简化审批手续,为社会资本参与旅游业发展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积极引导民间资本、产业基金等多元化资金支持旅游业发展。

四、改进旅游业支付结算服务,支持发展旅游消费信贷

(一)为符合条件的旅游景点安装POS机,扩大银行卡在

农旅融合方案篇5

法国作为世界旅游大国之一,由于农业旅游资源丰富、风光秀美等原因,休闲农业旅游经济发展迅猛,进而有效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该研究以法国休闲农业旅游的概述分析入手,通过对经济视角下的法国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提出经济视角下的法国休闲农业旅游的启示,以期对其他国家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经济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经济视角;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现状;启示

近年来,随着游客对休闲农业旅游的日益青睐,法国休闲农业旅游经济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目前,法国作为休闲农业旅游强国,其充分结合本国休闲农业旅游特点,积极构建出适合国家发展的休闲农业旅游模式,同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法国经济视角下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突显出诸多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休闲农业旅游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笔者从法国休闲农业旅游的概述分析入手,对法国休闲农业旅游的特点、开发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总结法国休闲农业旅游的启示,以期对新时期中国休闲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从而促进中国乃至世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1法国休闲农业旅游的概述

1.1休闲农业旅游的含义

休闲农业旅游是指以农村地域、资源以及特色文化为依托,将旅游的规划设计理念渗透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充分结合农业自然资源特色,科学调整农业生产经营结构,合理改善农业生产经营环境,将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实现旅游业与农业相互利导作用,使旅游消费者能充分感受到现代生态农业带来的别样自然风情,集农业观光、休闲娱乐以及文化熏陶为一体的新型旅游业模式[1]。休闲农业旅游摆脱了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理念的束缚,构建了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先进模式,其致力于综合性农业区的建设开发,现已日益成为国际旅游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为世界农业及旅游业的协同发展开辟了新篇章。

1.2法国休闲农业旅游的特点

1.2.1旅游产品原真性

法国休闲农业旅游在景区产品设计开发上重视旅游产品类型扩展,强调旅游产品质量保证,注重地域特色文化的融入,积极糅合创意设计构思,突显旅游自然健康理念,降低产品人为干扰影响,避免自然文化破坏污染,保障景区生态环境平衡,展现景区原真自然风情;提升游客清新原味体验,充分显现产品原真性特点。

1.2.2旅游行业自律性

法国休闲农业旅游的行业自律性较强,其主要源于法国行业协会的健全完善。法国行业协会系公共职业性联合组织,于旅游经营者及政府间扮演着纽带角色,既代表农民向政府提出政策干预要求,也代替政府明确划分旅游项目范围,指导规范旅游从业人员经营行为,保障旅游从业者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确保旅游产品质量有效提升,推进旅游规范标准化的形成[2]。可见,法国行业协会成立的目的在于弥补官方协会的缺位,现已逐渐突显出休闲农业旅游的行业自律性特点。

1.2.3经营模式独特性

法国休闲农业旅游经营模式高效多样,主要以家庭农场为依托,充分发挥其简单灵活的特色,结合土地多样性经营方式,选用单独或综合的经营形式,明确经营人员学历要求及经营范围,考察从业人员经营管理知识,提升经营者本土文化讲解能力,强化经营者服务与交流意识,从而形成法国特有的休闲农业旅游经营模式。

1.2.4营销体系完备性

法国休闲农业旅游重视市场开发及客户定位,其明确划分目标市场,注重省份周边区域的目标开发,锁定国内及周边国家的大城市作为重要目标市场,打造范围广阔的营销渠道,建设完善休闲农业旅游网站,开通网络旅游咨询及预定功能,采取丰富多样的宣传手段,强化旅游信息宣传力度,加强参与相关行业的合作沟通,重视旅客信息存储管理,及时进行游客问题沟通,提升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形成完备的营销体系。

1.3法国休闲农业旅游的经济意义

法国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城乡人口结构调整,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效提高农民经济效益;有利于促进旅游密集型产业发展,拓宽劳动力需求市场,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全面提升产业收益;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稳健发展,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强力推进整体收益,实现国民经济的高效提升[3]。

2经济视角下的法国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现状

在19世纪中后期,法国开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从而强力推进了法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目前,法国休闲农业旅游在本国旅游业中占据的位置愈发重要,其结合自身特点构建了适合地区发展的休闲农业旅游模式,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2.1乡村传统型模式

基于法国耕地面积广阔,农业资源丰富等特点,在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模式构建上,选用传统旅游开发模式,保持旅游产品的原真性及本土性,致力于传统农业生产开发,给予游客贴近传统、贴近自然的清新体验,突显法国乡村旅游的独特之处。如法国农庄的葡萄园,在旅游资源规划设计上,着重显现传统理念,大胆融入创意吸引,游客前往参观既可以欣赏到葡萄园的美景,又能领略葡萄酒的酿造过程,同时还能在作坊中进行酿酒实践,并带走自己的实践成果,享受到特有的实践成就感,感受到独特的乡村旅游风情,从而推动休闲农业旅游经济的顺利发展[4]。

2.2都市科技型模式

法国将发达的科技力量渗透至休闲农业旅游经济发展中,其利用城市社区及其近郊建立休闲农业旅游基地,运用科技力量进行农业旅游资源的整合,为游客提供美好的视觉盛宴。因此,都市科技型模式既满足游客休闲旅游需要,又能大力推进旅游产品生产流通,从而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以法国巴黎布洛涅城市公园为例,其将农林牧渔业高效结合,有效进行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在旅游设施规划设计上,突显出高新的科技含量,实现科技与农业旅游经济相互利导效能,让游客充分感受到休闲农业旅游带来的愉悦,完成休闲农业旅游经济的高效推进。

2.3休闲度假型模式

法国具备丰富的农场旅游资源,因而旅游经营者纷纷依托农场旅游资源,借助农场秀美的自然风光,建设别具特色的旅游设施,选用多样农业旅游活动形式,构建休闲娱乐度假旅游农庄,带给游客清新自然的度假感受。如法国玛丽农场,旅游建筑设计上,挑选精良树木材质,打造绝美木屋度假设施,加大农场休闲旅游引力;在农场旅游产品开发上,促进旅游产品宣传推广,提高特色产品开发力度,发挥旅游产品利导功能,促进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实现休闲农业旅游经济效益有效增长.

3经济视角下的法国休闲农业旅游现状成因

3.1丰富的旅游资源

法国作为农业发达的国家之一,地理位置面山临水,自然风光秀美迷人,人文景观底蕴深厚,国土面积宽广开阔,国家地势东高西低,平原占据过半国土面积,山野森林面积广阔,气候夏凉冬温,降水分布均衡适宜,水资源尤为充足,人口结构简单,以法兰西民族为主要构成,人力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广阔,约占国土面积一半,农产品种类多样、产量巨大,中东部地区盛产谷物、蔬菜等农作物,西部及山区地带主产饲料作物,西南部以水果产出为主。可见,独特的地理环境为法国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法国积极抓住资源环境优势,结合区域及人文资源分布特点,合理进行旅游资源配置,形成了规模较大、数量众多、专业性强的现代型农场,将农场生产方式由原有的自给型转变为商品型,从而构建了法国独特多样的休闲农业旅游模式,促进休闲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5]。

3.2强劲的政府利导

法国政府对于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尤为重视,其充分尊重本国民众意愿,合理开发休闲农业旅游,全力提供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经费,出台多部涉农旅游法律政策规定,科学利导休闲农业旅游经营行为,坚持农业旅游民主公开执法原则,规范休闲农业旅游执法活动,强化农业旅游执法队伍培训建设;重视农业旅游文化宣传普及教育,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实施丰富多样的农业旅游文化战略;健全完善休闲农业旅游机构,明确划分农业旅游机构权责,提升机构旅游调控促进能力;加强休闲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世界相关先进科技经验,推进与企业的广泛合作,开拓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市场,营造良好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环境。

3.3便利的交通环境

法国良好的交通环境为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发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完备的交通运输网为游客提供了舒适高效的旅游出行体验。20世纪初,法国便着重致力于公路、铁路以及航空方面的建设,在公路建设方面,公路网结构完整,分布广泛,衔接到位,质量过硬,高速公路系统发展速度迅猛,数量分布均衡,路线畅通无阻,公路服务系统完备,路标设置科学,指示清晰明了,方便旅游出行;在铁路运输方面,运输条件便利发达,铁路网分布广,密度高,结构完整,快速列车舒适准时,高速列车方便快捷,二者有效连接,分布于法国所有城市,提供便捷的旅游出行方式;在航空事业发展方面,民航事业异常发达,航空公司类型丰富,承办航运业务范围广阔,航线分布遍及世界,机场设置纵观全局,为游客休闲农业旅游提供方便的出行条件[6]。

3.4发达的科技水平

近年来,法国充分意识到科技对国家经济的影响,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注重科技人员的技术培养,建设结构合理的科技队伍,增加科技研发的经费投入,立法保障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确立科研人员独有的法律地位[7],积极提升民众科技创新意识,制定科技创新国家倾斜政策,加大科技创新政府扶持力度,积极促进西欧的科技合作,推进国家科技化发展进程,实现国家科技水平的有效提高。目前,法国已经成为科技力量雄厚,科技水平先进的国家,因而部分休闲农业旅游经营者利用本国科技推广优势,于城市中发展农业科技休闲旅游,建立都市科技农业旅游景区,展示现代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发挥农业科技普及示范作用,高效推进农业旅游经济发展。

3.5优质的营销机制

法国休闲农业旅游现已构建了优质的营销机制,进而促进休闲农业旅游顺利发展。在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生产方面,注入旅游购物乐趣提升思想,采用丰富市场旅游产品调研方法,选择旅游潜力产品加工设计,加大旅游特色产品开发力度,引进独具特色的包装设计理念,发挥别具特色的旅游创意,强化从业人员的产品质量意识,提升产品管理人员的监管力度,确保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生产速度;在休闲农业旅游产品销售服务方面,加大旅游产品销售宣传力度,制订科学合理的产品销售方案,选择适当可行的产品销售渠道,采用多样利好产品销售手段,加强旅游网络服务便捷开发,形成旅游景区全观网络模拟,建立完善旅游网络预售制度,方便游客远程查询选择景区,设置服务到位的农业旅游机构,提升机构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提供优质周到的农业旅游服务,实现休闲农业旅游经济的有效发展[8]。

4经济视角下的法国休闲农业旅游的启示

4.1合理优化资源配置

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具备特殊的经济属性,其通过开发利用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进而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成为休闲农业旅游行业的发展基础。法国休闲农业旅游通过科学把握资源环境优势,合理配置农业旅游资源,调整优化传统资源结构,构建适宜发展旅游模式,促进农业旅游经济推进。因而要实现休闲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必须重视农业旅游资源的有效优化。因此,世界其他国家在休闲农业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借鉴法国农业旅游发展经验,结合本国地域农业资源环境特点,遵循休闲农业旅游市场经济规律,科学合理地进行旅游资源设计规划,制定高效可行的旅游资源开发方案,解决旅游资源开发隐性成本问题,构建低碳环保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消除农业旅游资源经营行政垄断,明晰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产权归属,有效控制农业资源开发规模,规划设计完备资源危机整治方案,确保农业旅游经济效益的有效实现[9]。

4.2加强政府调控力度

法国休闲农业旅游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发挥政府调控职能,大力强化调控实施力度,充分结合经营人员意愿,加大旅游经费扶持投入,全力制定执行保障措施,促进经济效益有效提升。由此可知,要实现休闲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政府的调控力量不容忽视。因而,其他国家在休闲农业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学习法国政府宏观调控的先进经验,充分理解尊重本国民众意愿,吸收利用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推进政企旅游方面的有效合作,开拓农业旅游广阔发展市场。在涉农旅游法律政策制定上,科学规划设计法律政策制订方案,进行适当有效的方案调研试点,合理完善相关法律政策规章的不足;在旅游管理部门执法规范上,秉承民主公开执法理念,规范管理部门执法行为,开展执法队伍培训提升;在农业旅游文化宣传普及上,科学制定旅游文化宣传普及方案,选择丰富多样的旅游宣传普及渠道,全面创新农业旅游宣传普及形式;在休闲农业旅游经费投入上,合理进行经费投入规划,加强旅游经费投入力度,保障农业旅游经济发展;在休闲农业旅游机构完善上,清晰机构权责划分,重视机构权责衔接,发挥机构调控能力,从而营造良好的休闲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环境。

4.3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法国休闲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效果尤为成功,为本国休闲农业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完备的交通体系对其他国家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其他国家在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时,要充分立足本国农业旅游设施现状,选择吸收适合本国发展的有益经验,正视旅游设施建设面临的机遇及挑战,寻找到促进设施建设进程的应对策略,实现旅游设施建设的有效完成。在旅游交通规划上,遵循旅游市场引导原则,设计舒适便捷的交通条件,制订长远可行的规划方案,立通综合能力提升;在交通设施改善上,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优势,积极加强建设投资吸引,优化旅游交通资源配置[10];在服务质量提升上,加强交通服务意识宣传,强化员工服务意识培训,规范旅游交通运输管理;在旅游交通优化上,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在交通部门间协作上,明确交通部门权责,建立部门衔接机制,形成协调部门机构,完成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休闲农业旅游经济的有效发展。

4.4确保科技水平提升

由于法国具备世界高新科技力量,因而在其休闲农业旅游经济发展中,突显出先进科技的有利支撑及融合,从而推动休闲农业旅游经济的高效发展。故其他国家要提高休闲农业旅游的经济增速,则必须要重视先进科技的高效提升。在先进科技研发方面,强力提高科技人员的研发意识,注重先进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技术培训,构建完备的科学技术人才激励机制,建设结构完整的科学技术队伍,在先进科技引进方面,加大科技引进的经费投入力度,实地考察引进科技的影响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引进方案,合理吸收有利的科学引进技术,加强科技与农业旅游的有效融合,在政府政策利导方面,出台法律保障科学技术项目研发,制定政策提升民众科技创新意识,强化政府科技创新支持功能,积极倡导国家之间科技合作交流,从而实现高新科技对农业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

4.5健全产品营销机制

法国优质的休闲农业旅游营销机制的建立,充分突显了其于休闲农业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从而高效地推动了休闲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可见,法国建立的农业旅游营销机制经验值得其他国家研究和学习,因而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需要不断健全完善产品营销机制,具体表现:在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上,发掘地域特色旅游产品,制订科学的产品开发方案,致力于特色产品深度开发,注入产品创新开发理念;在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生产上,注重员工产品质量意识提升,强化管理人员质量监管力度,合理拓宽旅游产品生产规模,保障旅游产品生产供应速度[11];在休闲农业旅游产品销售上,加强旅游产品宣传力度,设计完善产品预售方案,选取形式多样的销售渠道,利用特色创意销售手段;在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服务上,全面开发旅游网络服务功能,提高农业旅游信息的利用效率,加强旅游娱乐设施开发建设,培养从业人员的优质服务意识,促进休闲农业旅游经济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威.旅游旅游业旅游政策[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18-19.

[2]吴国庆.列国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56-57.

[3]张俐俐.旅游市场营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02-103.

[4]依绍华.旅游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实战分析[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35-37.

[5]文力.旅游产业———21世纪的支柱产业[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29-30.

[6]陈坤仪.关于中国公民赴法国旅游市场的分析与研究[J].市场论坛,2006,12(3):8-9.

[7]贺英.走向复兴的法国旅游业[J].世界博览,1993,18(2):25-27.

[8]谢国森.法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J].防灾博览,2007,21(6):42-43.

[9]彭华.关于旅游地文化开发的探讨[J].旅游学刊,1998,15(3):36-37.

[10]郝建秀.希腊、法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及启示[J].环球经济,2001,8(4):15-16.

农旅融合方案篇6

我市旅游局突出抓好“三促进一保持”,始终坚持尊重企业、关爱企业、多予少取、减轻负担,将扶持帮助企业发展的政策转化为具体行动。一是广泛宣传《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和《关于试行广东省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若干意见》,引导企业用足用活扶持政策;二是与从化市、昆山市等地签订旅游合作协议,建立协调沟通会议制度,为所辖旅游企业联动搭建平台,与本市各旅游企业建立联系制度,及时掌握企业运行情况,切实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主动为企业排压减负;三是简化旅行社分社和门市部备案制度,由原来的向广州市旅游局备案登记变更为向该局备案登记即可;四是为方便旅游从业人员资格培训和考试,争取到在我市设立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考点;五是组织全市旅游企业免费参加广州国际旅游展销会、“全国百城旅游宣传周”活动、香港国际旅游展销会等活动;六是规划全市旅游交通标识,为企业提供旅游标识的规划;七是坚决开展打击取缔“黑社”活动,8月中下旬,旅游局联合公安、工商部门依法取缔2家非法经营旅游业务的“黑社”,保障消费者和合法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的秩序稳定。此外,为迎合旅游发展需要,提高我市旅游接待能力,迎接亚运会的到来,市旅游局积极协助酒店进行星级评定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中濠大酒店、悦来登大宾馆已于8月份晋身全市星级宾馆饭店行列,全市星级宾馆酒店增加到8家;大力协助白水仙瀑景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工作,目前《增城市白水仙瀑创建国家4a级景区工作方案》已初步制定。

二、“三联六帮”西湖滩村,促发展

市旅游局把开展“三联六帮”城乡共建行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认真调研和探索,想方设法帮助农村解决就业、增加收入等。针对帮扶点西湖滩村坐落在增江河畔,生态资源丰富,发展乡村旅游条件充足的特点,旅游局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村舍进行调研,与村干部、群众座谈,积极帮助西湖滩村寻找开发主体,促成岭南国旅、广东轻工集团、粤侨国旅等客商到村实地考察,洽谈合作事宜,为引进和扶持有实力、有经验的投资者到西湖滩村进行旅游开发建设投资作出最大努力。为了让村干部群众加深对乡村旅游的认识,更新观念、拓宽思路,旅游局专门组织该村“两委”干部及党员等40人到派潭、小楼、正果等地一些乡村旅游示范点参观学习。目前,《正果西湖滩村发展乡村旅游工作方案》已初步制定,旅游局委托广州地理研究所旅游规划中心对村“农家乐”进行旅游规划。

三、抓好市场推广活动,促增长

农旅融合方案篇7

一、农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对于一产和三产的优势互补分析

通过将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建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对接协作关系,不仅能够发展各有优势,同时对于两个产业的融合,发挥农业的区位优越和资源丰富,充分利用旅游业的市场广阔的优势,通过地方政府的搭桥和旅行社的宣传推介,实现两个产业的优势互补有着积极意义。

1.农业和旅游的结合能完善农业产业结构并加快农业旅游的升级

发展农业旅游对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带动农业周边的住宿、餐饮、乃至交通设施和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升级发展都有重要作用。通过农业和旅游的融合,以及旅游人群的带动作用可促进地方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发展,同时参观带动效应可以促进投资环境的改善,对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完善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2.农业和旅游的升级可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业和旅游的结合,能够推动农业和其他产业的结合,其中旅游业的发展涉及到众多子行业,诸如交通、基础设施、餐饮等部门,而这些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对于推动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又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旅游发展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对于带动农业的发展,提供农业技术的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对于两个产业知名度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常而言,旅游品牌具有集聚效应和带动效应,同时其对外宣传的能量不容小觑,同时旅游者对于产业品牌的认同度也比较高,通过对于旅游品牌的宣传间接带动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铸造精品旅游品牌,产生巨大的产业凝聚力,从而带动农业的品牌的行程,继而发展和繁荣农业产业。

二、关于反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几点思考

虽然目前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面临诸如缺乏长远战略意识、专业人才匮乏和资金筹集困难等方面的问题,但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新业态旅游形式的不断出现,农业旅游必将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因此对于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路,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1.制定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规划

使得产业取得长远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规划意识,不能随意发展,强化农业旅游的品牌意识,制定品牌战略,做出精品,并且根据产业的优势和特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将农业旅游和当地农业发展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不断提升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持续平稳发展。

2.必须明确保护的生态环境原则,通过基础设施的接待能力和环境承载力的测算,核定生态旅游景区的游客接待能力,在此基础上控制来访游客的规模,生态旅游产业本身是体验旅游,发展的是体验经济,如果环境一旦破坏而且短期之内难以恢复,体验必将无从考虑,因此一旦游客规模长时间超过本地的环境承载力, 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游客体验程度的下降, 导致基础被破坏将不利于区域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因此, 要严格遵循“开发服从于保护”的原则, 因此在开发之初就要预先确定好保护好农村传统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应对措施, 并备好危机预案以确保农业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3.明确农业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针对农业旅游发展的优势和不利因素,实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同时以市场定位为基础,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优势,同时针对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农业优势产业,制定具体的优势旅游产品,抢抓机遇,整合资源,扩大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生产,同时构建科学的营销组织不断提升农业旅游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4.开展农业旅游营销创新战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促进当地农业旅游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分展示当地休闲农业的整体品牌,并通过媒体和网络等对当地生态农业项目进行集中报道,创新主体性的旅游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同时配合目的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名牌营销活动;另外积极尝试农业旅游营销的联动机制,协调区域农业发展。

5.根据区域优势选准定位,并且针对目标客户群开展针对性的宣传。要想实现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效益最大化和投资回报,必然要根据本区域的生态农业定位找准客户群进行目标宣传,因此努力扩大生态农业旅游的吸引半径的最佳办法就是宣传促销,生态农业旅游区要改变宣传策略, 转变经营观念,必须重视区域的包装和策划,并且制定科学的宣传计划, 针对目标客户的进行精准促销。并且在宣传中广泛利用现代传媒,并且和旅行社等中介机构以及政府旅游部分合作,加强农业旅游品牌的宣传和推介。

6.营造生态农业旅游的良好内外部环境。首先是完善外部基础设施建设,妥善处理好生态农业园区的硬件建设方面,重点是公共设施建设方面,改善诸如用水用电、道路等方面的建设,与此同时也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其次是完善农业旅游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当地市场秩序管理,打击非法营运及宰客行为,维护当地良好的市场秩序的同时树立旅游品牌。最后是制定当地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质量管理体系和管理标准,规范管理,提高营运水平,为创建知名农业旅游品牌准备。

三、结语

生态农业旅游对于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对农业产业本身催生的经济效益亦不可估量,在推动生态观光的过程中,通过旅游带动科技和信息的传播推动农业向高端产业链的深层发展,通过最大限度的发挥经济效益,集约资源,合理利用农业产业园区的原生态资源,促进农业向现代化复合型农业转变,通过生产示范和游客的旅游观光,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大举提升区域经济面貌,产生重大的农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实现农业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所谋求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无忧回归自然的生活体验方式,代表更多的是一种崭新的模式——将农业和旅游完美结合催生经济价值最大化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凤云,山东省休闲农业园区发展状况及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 2009(9).

[2]刘宇鹏, 李秀江. 河北省农业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 河北林果研究, 2006, (2): 219.

[3]朱惠兰,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 2010(6).

[4]农业旅游、农家乐服务规范(审定稿)[S].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6.

农旅融合方案篇8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虽然被逐渐提高,但是在其发展中也面临着几个重要的现实问题:第一,旅游需求的变化。在大众旅游时代,人们的旅游需求更多的停留在“表面经历”的阶段,追求的是“到此一游”的效果。随着旅游者阅历逐渐的丰富,旅游者已经不再局限于到旅游景点观光的游客,而是已经进一步泛化涵盖了旅游者、休闲度假者、商务旅行者等各类消费群体。旅游活动也不再局限于观光游览,而是进一步泛化涵盖了景点游览、城市旅行、文化体验、度假休闲等多元复合的各类消费形态。深度体验的旅游需求需要旅游目的地不仅仅只是展示自然人文景观,更加需要挖掘出旅游目的地的丰富文化底蕴,实现从提供单一观光产品到复合型休闲产品的转变。旅游需求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旅游诉求的改变上,同时也体现了旅游方式的改变。随着各项基础设施及旅游接待设施的逐步完善,信息、金融、通讯服务更加便利,自助旅行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热衷,传统的以旅行社制定线路的团体旅游显然已经处于被动的地位。第二,旅游资源观的限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资源禀赋型产业发展模式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传统的旅游资源二元结构论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和人文两种类型,催生了一批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文化名城。直到现在,这种二元结构资源论仍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政府官员、开发商的思维,山水风光和历史名胜仍是开发商投资开发的首选。2003年颁布实施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主要是针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进行分析。该标准是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中对资源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开发者对旅游资源的认识。第三、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偏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预订、网上交易、微博及微信等新型营销模式正改变着旅游者的旅游方式、消费模式和获取旅游资源信息的途径。旅游企业应根据旅游者需求的变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原来的企业经营策略、管理方式及营销模式,实现与客源市场的无缝对接。

1.2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研究思路

第一,针对目前旅游产业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的现状分析,提出了从产业融合视角出发的解决途径。基于旅游产业融合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研究主题。

第二,理论基础及文献述评。首先对产业链理论、产业关联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的内涵、发展及与产业融合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为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文献述评上主要对产业融合理论本质进行剖析,同时对旅游产业与农业、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融合的模式和研究方法进行综述,基于理论研究的缺陷,提出了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第三,构建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模型和基于概念模型的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基于对旅游产业融合概念的梳理和辨析,从产业融合的本质原因出发构建旅游产业融合概念模型,基于概念模型提出了三种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并对不同融合模式的融合机理进行分别阐述。基于概念模型的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是旅游产业融合概念内涵的重要全释方式,能够体现旅游产业融合的本质特征。但是基于概念模型的旅游产业融合模式来源于概念模型,因此需要应用到实践中进行检验。

第四,旅游产业融合模式检验。为了进一步证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科学性,本文选取相关案例对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种融合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从而更好的指导旅游产业融合的实践发展。

以旅游产业与农业的融合为例,对旅游产业主动融合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基于产业关联和产业融合的理论关系,对旅游产业与农业间的投入率和融合度进行测量,从而辨识旅游产业对农业的主动融合模式。基于融合模式的确定对旅游产业改变农业产业链的过程和内涵进行阐释,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对不同融合阶段下的新业态进行分别解析。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研究述评

2.1理论基础

2.1.1产业链理论

产业链整合是产业链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产业融合正是产业链优化整合的重要途径。产业链整合体现为产品整合、价值整合和知识整合三个层面。产业融合中新产品的产生体现了产业间不同要素整合成新产品的过程,产业融合中产业链的改变主要体现了主动融合产业通过核心价值要素的应用和推广对被融合产业产业链中各个组成部分价值整合和知识整合的过程。本文主要基于产业链理论对旅游产业不同融合模式下主动融合产业对被融合产业产业链的改变过程进行分析。

2.1.2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是基于产业间投入产出的量化考察国民经济各部分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从而实现了产业技术经济关联质的分析和量的分析的结合。

魁奈的经济表、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和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是产业关联理论形成的基础。列昂惕夫是产业关联理论的最杰出贡献者,于1936年发表文章《美国经济体系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构建了投入产出的分析模型,标志着产业关联理论的初步形成。1941年列昂惧夫的着作《美国的经济结构1919-1929》的出版标志着对产业关联研究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运筹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产业关联理论在二战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逐渐提出了动态的投入产出模型、引入了最优化思想的投入产出分析及扩展了地区间的投入产出分析。

王琪延,徐玲提出产业关联是产业融合的基础,具有一定关联性的产业才能寻求进一步的融合发展。产业关联虽然不是产业融合的充分条件,但是产业融合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体现了产业间的关联关系。本文对旅游产业与农业的实证研究中主要是基于产业关联和产业融合的关系提出研究假设,同时基于投入产出分析对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融合度进行测算。

2.2研究述评

2.2.1产业融合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

20世纪70年代,随着发达国家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扩散,部分信息技术产业间的边界逐渐模糊或消失,并产生了新的产业形态。这种现象早期发生在以媒体、电信和信息服务为代表的产业之间,后来扩散到其他服务业,并逐渐开始向农业和工业渗透发展。产业融合作为一种革命性的产业创新,使原来基于产业分工的产业

经济理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受到了政府及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已经幵始对数字融合及技术融合的现象进行研究探讨,到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逐渐发展到对产业融合的深入研究。21世纪后我国学术界开始针对产业融合进行研究,并迅速扩展到对不同产业的融合现象进行分析,目前产业融合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问题。纵观国内外己有的研究成果,产 业融合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融合概念、模式、原因、过程及影响效应等方面。产业融合理论是本文的重要理论基础,旅游产业融合概念模型构建及融合模式的提出主要基于对产业融合理论本质内涵的分析。由于产业融合理论目前尚不成熟,并不能作为理论基础进行简单介绍,因此本文对涉及到产业融合理论内涵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述评,对产业融合的本质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为旅游产业融合概念模型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产业融合作为国内外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己经被讨论了三十多年,但是产业融合的概念表述及内涵界定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不同学者从不同研究视角出发对产业融合的概念界定了不同的内涵,甚至有学者将技术融合、三网融合和数字融合等同于产业融合。具体来讲,基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可以将产业融合的概念归纳为以下几类:

第三章旅游产业融合概念模型及模式构建.........30

3.1旅游产业融合概念总结及问题辨析.......30

3.1.1旅游产业融合概念总结........30

第四章旅游产业主动融合模式研究——旅游业与农业融合...........50

4.1旅游产业对农业主动融合的实证研究........50

第五章旅游产业互动融合模式研究——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67

第七章三种模式下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建议

基于概念模型的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应用到具体融合现象的分析证明了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理论的科学性。虽然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针对具体的融合产业,但是研究结论也反映了三种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一般特征,这些特征能够更好的指导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旅游产业融合在微观上改变了融合产业的市场结构和产业链构成,为旅游产业带来了一定的创新发展,宏观上改变了融合产业的产业结构,提升了地区或国家的竞争力。在旅游产业融合这一新型的产业创新方式之下,我国应该如何制定相关的政策,从而促进旅游产业良性、快速的发展成为旅游产业发展中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目前,政府在旅游产业融合相关政策的制定上,宏观发展上主要是大力提倡旅游产业与一、二和三产业的融合,而不同地区对旅游产业融合的确切产业对象选择上,一方面主张旅游产业与所有产业进行融合,另一方面主要是依据国内的相关成功经验,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动漫产业和农业进行融合。这种旅游产业融合的政策导向并没有体现旅游产业融合的特征,没有针对旅游产业与不同产业进行融合的不同特征及旅游产业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同现状提出相应的融合发展政策指导。因此,本文基于旅游产业不同融合模式特征提出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第八章结论与展望

本文主要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旅游产业融合模式进行研究。本研究的核心内容集中在3-7章,第三章主要是基于定性研究方法构建了旅游产业融合概念模型并提出了三种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的研究内容主要基于实证分析方法将旅游产业的主动、互动和被动融合模式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的融合现象进行检验,第七章是基于对不同融合模式特征的总结提出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建议。主动融合模式研究中,主要基于产业关联与产业融合理论提出研究假设并检验了旅游产业对农业的主动融合模式,分析了主动融合过程中旅游产业对农业产业链的改变过程和改变结果;互动融合模式研究中,主要基于产业间锅合与融合的关系提出研究假设并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融合模式进行验证,同时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产业间及产业内行业间的融合度进行了测算;被动融合模式研究中,主要是基于产业集聚度与融合度的理论关系提出研究假设并验证了信息产业对旅游产业的带动融合作用。本文的前章的研究内容己经解决了本文的研究问题,本章主要是对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对研究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8.1研究结论

本研究主要是对旅游产业融合概念理论问题及旅游产业在不同融合模式下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的过程和状态问题进行研究。根据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总结主要结论如下:

农旅融合方案篇9

(一)围绕幸福美丽新村实施方案,结合部门工作实际,制定了区旅游外侨局《2015年幸福美丽新村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方案》,加大乡村旅游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星级农家乐,积极组织旅游节庆活动,加大旅游项目建设推进力度。坚持产村相融,围绕新村培育成规模、上档次、有市场的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推进一村一品,促进新村与产业互动。

(二)积极创建星级农家乐,打造精品特色业态经营点。共对15家农家乐进行了贴息贷款,银行贷款金额达500万元。按照《农家乐、乡村酒店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加大农家乐、乡村酒店星级创评力度。打造上规模、上档次的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指导21家农家乐申报创建省星级农家乐。指导申报创建省乡村旅游特色乡镇。

二、建设项目资金投入情况

(一)认真做好项目编制、包装、申报,并积极争取中、省、市各类扶持资金支持。今年在“2015国际文化旅游节”旅游项目推介会上,新签约资金达20亿。截止月底旅游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达8亿元。

(二)整合部门各类项目资金向幸福美丽新村倾斜,投入幸福美丽新村项目资金量的比重占部门争取的各类项目资金量60%以上。加快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积极开发旅游活动项目,发掘农业的休闲旅游综合功能,提升农业综合经济效益。通过用举办节庆等方式,烘托乡村旅游资源,提高知名度,带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组织保障措施情况

(一)组织、人员、工作经费落实到位,制发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相关文件,工作制度健全,部门通力合作,责任明确。

(二)按时完成区新推领导小组办公室交办的各类工作任务,及时上报有关工作推进的统计数据、规划方案、总结材料等。

(三)举办区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实用人才培训班。区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乡镇(街道)、乡村旅游企业、农家乐业主共计140余人参加培训。通过培训使我区乡村旅游经营业主及服务人员提高旅游素养、管理能力、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开发特色浓郁高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

农旅融合方案篇10

引言

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赏、考察、休闲、购物、度假及特色农业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功能。观光农业园所具有的地域特色、资源优势以及多样的活动都吸引了不少观光游人,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对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改善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我国的观光农业发展与国外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对观光农业园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观光农业园的特点

现代意义上的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与历史人文景观、自然资源景观融为一体的农业,它与一般常规农业相比有一些明显特点。

1、优化城乡生态结构

旅游势必会带来大量的污染,园区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注意生态方面的要求,重视环境的治理,更不要对自身和周边产生不良的影响。园区规划建设以绿色植物为主体,从而保证城乡良好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园区植物种类的选择、布局、搭配等均应遵循植物群落演替和植物生理、生态特性需求等的基本规律,以便形成健康、有序、稳定的植物景观园区,这些是提高观光农业园区景观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保证。

2、保证经济效益最大化

为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开展旅游观光和进行园林的改造这两大工程是必不可少的。利用现有农业科技资源和农业人文资源,以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观光旅游为主题,通过规划、设计与施工,将农业建设、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科学管理及农业观光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这使得观光者在充分领略现代新型农业的科技的同时,又感受到自然和艺术的情趣。不仅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能为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开辟新的途径。

3、重塑地域文化特色

通常我们谈及农业,首先想到的是其生产功能,很少想到其中的文化内涵,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农业文化越来越深入人心。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景观特征和文化生态的结晶与精华,在园区的景观设计中深入挖掘出其内在的文化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提升园区的文化品位,应以此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有地域意识,挖掘当地历史人文,体会当地日常生活,营造符合当地文化的景观,用最新的技术和信息手段来诠释和再现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观光农业园设计内容和要求

1、乡土作物景观选择

由于观光农业是非常规农业,故而观光农业园要体现环境优美和生物多样性,其林木覆盖率高于一般农业区。其次,观光农业需要体现景观结构的合理性、整体性、和谐性,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农业景观中的植被、农业生产本身的农作物是构成农业景观欣赏中的重要载体。农作物的生长、丰收、季节性明显是改变大地景观的活跃因素,农作物本身的色彩、植株体量、生长状态的好坏、果实的丰硕度等方面直接影响农业景观的审美。农业景观是建设在乡村景观基础的人文景观,不同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景观也千差万别,但是都需要满足观光农业园的设计要求。

2、生产与观光

观光农业园设计时要兼顾生产与观光这两大功能特点,农业的生产与观光功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生产是基础,没有农业生产,观光农业也就无从谈起,在此基础上,将传统的农业生产通过规划设计融入周围环境,开发其观光功能,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在统一的基调和背景下,形成多元化、多方位的景观游览体系,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观光农业园的景观内容、游览项目应以农业观光、田园体验为主导,并以此为基础加以丰富,形成多样化、立体化的景观游览体系。

三、景观规划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1、建设盲目

我国大部分观光农业园的景观主题与景观形式趋于雷同,缺乏新意。大多是为了追求数量,投资少,维护差,活动功能单一。虽然,观光农场、农庄、垂钓园、采摘园等各种形式的观光农业园繁多,但就旅游主题、景观布置、景观内容与活动项目而言,主题特色不新颖,不能给游人提供放松身心的环境空间等,也起不到任何的教育意义。

2、缺乏景观系统考虑

我国大部分的观光农业园都存在着考虑不周这个问题,科学合理性不足。从现有的方案来看,有些规划没有生态和环保概念,不符合自然规律,生搬硬造地造出人造景观破坏自然;有些则照搬西方的设计概念,与中国的具体环境不相协调,造出一些不伦不类的景观。目前很多观光农业园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比较片面,不能保证各种功能单元协调、合理、可持续地运行,也不能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四、解决方案

1、都市观光农业对城市景观的推动

都市观光农业园是位于大都市内、都市郊区和大都市经济圈以内,集农业生产、可以示范、观光采摘、科普教育、休闲度假于一体。都市观光农业园呈现出了城市景观中难能可贵的田园风光景观。同时,都市观光农业园生产农产品和优美的环境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和精神需求。苏伯阳提出我国城市观光农业的产生有其深厚的时代背景,从需求角度上看,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景观已经充斥着“柏油沙漠”,“水泥丛林”的存在,城市居民普遍具有回归自然的身心需要。都市观光农业景观把具有代表性田园景观引入到城市景观中,不同品种的农作物种植,不同的种植方式,可以构成不同的色彩图案,产生丰富的景观效果,从而增添了城市景观的情趣。

2、对此我们需要多学科论证,多元化思考。观光农业园的景观设计是涉及多种学科理论、面对多元设计对象、解决多项问题的系统过程。设计师应遵循可持续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协调统一原则、注重文化原则、公众参与原则,从景观设计学、美学、农学、园艺学、生态学、旅游学等多种学科的角度来审视和思考,通过综合分析各种设计对象,系统地给出多项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大化的实现各方效益。

3.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城市发展中,观光农业以新型景观的形式丰富了我们的城市景观。目前,观光农业园发展前景广阔,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成功经营的例子不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少规划,片面追求短期利益,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2)品牌意识薄弱,没有鲜明特色,没有通过突出观光农业园的主题与特色来树立品牌园区。(3)季节性强,造成旺季人满为患,而淡季门前冷清,经营萧条。(4)规划和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观光农业园文化内涵不高,活动单调,旅游资源浪费。